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洞庭湖水神信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化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综合表现。研究文化与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关系,探索文化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的形成过程,是了解人和环境关系的重要途径。本文选取历史悠久、形态万千的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的视角,同时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以及融合人类学、民俗学、生态学、进化论、地理学、旅游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多学科交叉法,对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进行了专题研究。探讨了洞庭湖水神信仰发展的历史地理原因及所创造出的文化意义,剖析了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多元复杂的传承语境,对洞庭湖水神信仰与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间的良性互动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第一章主要通过文献梳理,研究了洞庭湖区以水为主要特征的地理环境和以水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人文环境对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特点和发展进程的深远影响,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形成、发展及传承过程中的复合作用进行了研究,试图从当今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要素和表象中寻找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的时空烙印。
     第二章主要利用地方志的民俗资料,依时间顺序对洞庭湖复杂多元的水神信仰进行历史陈述,勾勒了比较清晰的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历时演变形态,并对洞庭湖水神信仰的主体与祭祀仪式进行了探究,剖析了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变迁过程以及变迁的具体表现。重点论述了洞庭湖水神信仰是源于远古时代洞庭湖民众对水患的悲情记忆,是一种对水的忧患的集体无意识显现。
     第三章是在人类学田野调查和功能学派理论基础上展开的实证研究,以岳阳君山湘妃祠、常德津市嘉山姜女庙、泪罗屈子祠为田野调查中心点,以湘妃、孟姜女、屈原等洞庭湖水神作为典型案例,探讨了洞庭湖水神信仰在当今社会的生存状态、信仰的功能与价值以及如何被成功有效地利用等重大现实问题。
     第四章从个案研究的视角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洞庭湖水神杨么信仰进行了历史上的追根溯源和现实的民俗探究。通过对全国各地杨泗将军形象和洞庭湖杨泗将军形象的对比分析,对历史上洞庭湖杨么起义及传说进行了历史学、故事学的剖析,并通过考察杨么信仰在洞庭湖区的民俗遗迹,还原了洞庭湖杨泗将军(杨么)信仰的真实面貌以及洞庭湖杨泗将军(杨么)信仰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承载的湖湘地域文化。
     第五章在对世界范围内的水神崇拜及中国各地的水神传说与信仰进行了文献上的梳理之后,再从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了洞庭湖水神湘妃与希腊海神波塞冬、洞庭湖水神湘妃与中国海神妈祖之间的种种异同,并分析了形成这种种异同的深层历史文化原因。
     第六章则是从文化对环境的作用方面对洞庭湖水神信仰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从文化层面上考察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演变途径。本文对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的价值演变以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本文认为:加强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与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但能培育新的民俗文化,而且能增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独特的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拥有广阔的文化需求市场和潜力巨大的提升空间,能促进湖湘经济、文化的腾飞。
     结语是论文主要内容和观点的归纳。从远古时期一直传承到现代的洞庭湖水神信仰,蕴藏着洞庭湖民众对自己生活与经历的集体记忆。这是一种流传久远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也是一种难以稀释的民族心理积淀,她蕴涵着湖湘文化深层的忧患意识及悲情的审美观,奠定了湖湘文化忧国忧民的悲情传统。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raction of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overall perform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the nature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formation in the interaction of humans and the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of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selects a long history of belief in culture as a form of thousands of Dongting Lake Water Deity the object of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Cultural Ecology), while the literature and field surveys, case study method, comparative method and the fusion of anthropology, folklore multidisciplinary law, ecology, evolution, geography, tourism, psych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o conduct special studies, the religious culture of the Dongting Lake Water Deity. Explore the history of the faith development of the Dongting Lake Water Deity geographic and cultural reasons and to create a cultural significance, concern the Dongting Lake water monotheistic faith multicultural heritage context,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studied the Dongting Lake area with water as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water culture as the main feature of soci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Dongting Lake Water Deity belief culture,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e Dongting Lake Water Deity of religious culture of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composite role, trying to find space time mark of the impact of natural and human environment from the elements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religious culture of today Dongting Lake Water Deity.
     Second chapter mainly make use of the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folk material to statement history of complex and polybasic Dongting Lake Water God belief according to the time sequence, outline a clearerL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Dongting Lake Water Deity belief, and probe into the man part of Dongting Lake Water and ritual to it, analysis of the change process, as well as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change of Dongting Lake Water Deity faith. Focuses on the Dongting Lake Water Deity belief is born of the tragic memory of the Dongting Lake peopl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flooding, a water concern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ppearance.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and function of school Junshan xiang Fei Temple, the JinShi JiaShan Jiangnv Temple, the Miluo Quzi Temple fieldwork center point to xiang Fei, Meng Jiang, Qu Yuan and other Dongting Lake Water Deity as a typical case, discusses the Dongting Lake Water Deity belief in the survival of the state of today's society,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faith and how to be successful and effective use of important practical problems.
     Chapter IV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se studies combined with field survey data on the Dongting Lake Water Deity YoungYao What beliefs were traced and the reality on the history of folklore studies. Comparative analysis across the country, General YangSi image and Dongting Lake, General YangSi image, as well as the history of Dongting Lake YoungYao uprising and the legend of history stories, analysis, and by examining the YoungYaowhat faith in the folk heritage of the Dongting Lake region, restore the Dongting Lake, General Yang Si (Yang Yao) the true face of the beliefs, and Dongting Lake and Yang Si (YoungYao) hosted by the general belief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nan regional culture.
     After combing the literature on the worldwide worship of the god of water and parts of China, legends and beliefs of the Water God, Chapter VI explores the Dongting Lake Water Deity xiang Fei with the Greek god Poseidon from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erspective god of water of Dongting Lake variou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Xiang Fei and Poseidon Ma zu,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s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eep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asons.
     Chapter VI is the outlook for the future of the Dongting Lake monotheistic faith from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the environment, from the cultural level,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the value of the Dongting Lake water faith and cultural evolu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and suggestions. That: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ulture of the Dongting Lake Water Deity and the ecology, cultivate a new folk culture, and enhance public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Dongting Lake monotheism culture also has a broad market of the cultural needs and great potential of room for improvement, which can promote the take-off of the the Huxiang economy and culture.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 and the main points of this paper. Dongting Lake water faith, experienc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at from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times, which must contain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Dongting Lake people of their own lives and experiences, this is a known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is also a difficult diluted accumulation, implies a tragic aesthetics of Huxiang Exile culture, laid the the Huxiang cultural concern for the fate of the tragic tradition.
引文
① 刘德谦:《中国端午节俗是祭水神吗》,刘德谦的博客http://liudeqian.blog.sohu.com/51304131.html;刘晓峰:《端午节与水神信仰——保存于日本典籍中有关端午节起源的一则重要史料》,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以上两位学者都认为端午习俗源于祭祀水神。
    ①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
    ② 金泽:《中国民间信仰》[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③ 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④ 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民俗学会主编:《中国民间文化系列丛书》[M],学林出版社,1991年。
    ⑤ 张军:《论近代常德城市文化变迁及特点》[J],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⑥ 易永卿:《近代益阳城市文化析要》[J],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⑦ 黄芝岗:《中国的水神》[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
    ⑧ 王孝廉:《水与水神》[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年。
    ⑨ 向柏松:《中国水崇拜》[M],《中国水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⑩ 伊能嘉矩:《台湾汉人信仰及海神》[J],东京大学《人类学杂志》,1918年。
    11 朱杰勤:《福建水神天妃考》[J],新加坡:《南洋学报》,1950年。
    ① 李献璋著,郑彭年译:《妈祖信仰研究》[M],澳门海事博物馆出版,1995年。
    ② 林美容:《妈祖信仰与台湾社会》[M],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3月。
    ③ 徐晓望:《妈祖信仰史研究》[M],海风出版社出版,2007年。
    ④ 容肇祖:《德庆龙母传说的演变》[J],《民俗》周刊,1928年第9、10期。
    ⑤ 黄石:《黄石民俗学论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⑥ 刘守华:《关于“龙母”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J],荆州师院学报,1998年3期。
    ⑦ 陈摩人:《悦城龙母传说的民族学考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01期。
    ⑧ 叶春生:《龙母传说与民间传统的关系》[J],《学术研究》,2005年第8期。
    ⑨ 蒋明智:《论悦城龙母传说及其信仰》[A],蒋明智、叶春生:《悦城龙母文化》[C],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⑨ 陈曦:《宋代荆湖北路的水神信仰与生态环境》[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王元林、李娟:《历史上湖南湘江流域水神信仰初探》[J],《求索》,2009年第1期。
    12 杨华:《楚地水神研究》[J],《江汉论坛》,2007年8月。
    ①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2010年版。
    ② 闻一多:《诗经通义》[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③ 林庚:《林庚楚辞研究两种》[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④ 萧兵:《楚辞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⑤ 钱诵甘:《九歌析论》[M],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
    ⑥ 游国恩:《楚辞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⑦ 苏雪林:《屈原与(九歌)》[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⑧ 过常宝:《楚辞与原始宗教》[M],东方出版社,1997年6月。
    ⑨ 林河:《(九歌)与沅湘民俗》[M],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① 苏慧霜:《从游仙到水仙——屈原生命意象的自觉超越与永恒信仰》[J],,《三峡论坛》,2010年05期。
    ② 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中印文学比较研究》[M],昆仑出版社,2003年5月。
    ③ 刘守华:《中印龙女报恩故事之比较》[J],《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第3期。
    ④ 和平:《龙女故事与古代婚姻形式》[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⑤ 吴海勇:《(柳毅传>故事构成探寻》[J],,《十堰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⑥ 程国赋:《(柳毅传>的演变过程》[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⑦ 金东旭:《(柳毅传)的东来与演变为野谈的过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⑧ 黄芝岗:《中国的水神》[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
    ⑨ 张晓虹:《区域信仰的本土化与地方信仰的转型——基于清代陕南杨泗将军信仰的考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1月。
    ⑩ 杨永国等:《杨么的故事》[M],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5月。
    ① 巫瑞书:《孟姜女传说与湖湘文化》[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 巫瑞书:《孟姜女故事与楚文化的血缘关系》[J],收入《巫风与神话》,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1月。
    ① 魏·郦道元:《水经·湘水注》卷三十八,《四库全书》之史部,网络http://www.uus8.com/China/。
    ② 清·陶澍:《洞庭湖志》[M],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11月版, 第13页。
    ③ 谢觉民主编:《人文地理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M],收于《人文地理笔谈——自然·文化·人地关系》,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0页。
    ① 郭璞:《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80页。
    ① 1973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黄第藩、杨世倬等来湖区进行地貌、第四纪地层、新构造等的考察与研究,发表了《长江下游三大淡水湖的湖泊地质及其形成与发展》一文;其后,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蔡述明等根据实地勘测,对江汉——洞庭湖平原大面积钻孔资料的沉积相加以分析,同时对鱼类区系组成和地理环境的一致性进行了研究。
    ② 张修桂:《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J],《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8页。
    ③ 卞鸿翔等:《洞庭湖的变迁》[M],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43-93页。
    ④ 周宏伟:《洞庭湖变迁的历史过程再探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4月,第12页。
    ① 施金炎:《洞庭史鉴》[M],(第4章),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1-252页。
    ① 何业恒等:《洞庭湖地区城镇的形成及其发展》[J],湖南农业区划,1986年第1期,第42-44页。
    ② 王克英:《洞庭湖治理与开发》[M](第2章),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处版,第23,27页。
    ③ 何业恒等:《洞庭湖地区城镇的形成及其发展》[J],湖南农业区划,1986年第1期,第42-44页。
    ④ 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6页。
    ⑤ 梅莉等:《两湖平原开发探源》[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4,66,71,241-244,248页。
    ⑥ 何业恒等:《洞庭湖地区城镇的形成及其发展》[J],湖南农业区划,1986年第1期,第42-44页。
    ⑦ 何业恒等:《洞庭湖地区城镇的形成及其发展》[J],湖南农业区划,1986年第1期,第42-44页。
    ① 湖南省政协经科委:《三峡工程与洞庭湖关系研究》,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① 陶澎、万年淳编纂:《洞庭湖志》[M],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67页。
    ① 1998年11月,中共岳阳市委向全国政协考察团的汇报材料。
    ② 此节内容已发表于《求索》2011年第9期第100-101页,有改动,作者李琳。
    ① 水运宪:《对水当歌——湖南98抗洪抢险回眸》,人民文学,1998年第12期,第6页。
    ② 王朝闻,林在勇:《艺术的哲学的审美的生活》[J],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第6页。
    ① 王夫之:《船山全书第第6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126页。
    ② 此节内容已发表于《求索》2011年第9期第101-102页,有改动,作者李琳。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23页。
    ②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17页。
    ③ 何价钧:《城头山左城遗址发掘与收获》[C],黄帝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223页。
    ① 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76页。
    ① 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页。
    ② 洪迈:《夷坚志》支乙卷3[M],“周狗师”条,第816页。
    ① 沈从文:《凤子》,《沈从文文集》第4卷[M],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387页。
    ② 转引自刘洪涛:《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③ 李泽厚:《己卯五说》[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① J.H.Steward:《Theory of Culture Change》[M],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ss,Urbana,1979,7,3940.
    ①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经典贡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96页。
    ② [西班牙]乌兰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① 本节内容已发表于《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第154—164页,有改动,作者李琳。
    ② 郭璞:《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80页。
    ③ 李翼:《舜帝与二妃——兼论湘妃神话之变异》[J],民族论坛,1999年第1期,第43页。
    ① 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658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8页。
    ② [汉]刘向:《古列女传》卷一[M],丛书集成初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③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页,第60页。
    ① [梁]任眈;《述异记》卷上,百子全书(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9页。
    ② [晋]张华:《博物志》,百子全书(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7页。
    ① [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498《李群玉》[M],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088页。
    ①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32页。
    ② [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20下[M],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35页。
    ③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6页。
    ① 转引自高碧云:《洞庭湖风情史话》[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年1月,第233页。
    ② 李琳:《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历史变迁》[J],《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第154页。
    ③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6-1637页。
    ① [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六国年表》[M],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05页。
    ② 弗雷泽著,徐育新译:《金枝》第十二章“神的婚姻”[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33-138页。
    ① 霍福:《论娥皇女英为舜殉情实为人殉》[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5月,第43页。
    ② 本小节内容已发表于《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第154—164页,有改动,作者李琳。
    ③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李学勤主编:《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页。
    ④ 《管子》,《诸子集成》收戴望《管子校正》本[M],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37页。
    ① [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卷20下[M],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35页。
    ②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47《右唐祀山川》[M],文津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77页。
    ③ [明]宋濂等:《元史》卷30《本纪·泰定帝二》[M],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83页。
    ① 本节内容已发表于《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第154—164页,有改动,作者李琳。
    ② [德]费尔巴哈著,王太庆译:《宗教的本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69页。
    ③ 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218页。
    ① [美]奥戴、阿维德等著,刘润忠等译:《宗教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7页。
    ① 清·陶澍著,何培金点校:《洞庭湖志》卷1《皇言》[M],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20页。
    ①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M],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42页。
    ②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M],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第42页。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36条,文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法律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第7页。
    ① 郑志明:《中国社会的神话思维》[M],台湾:谷风出版社,1993年6月,第107页。
    ① 兰世辉:《对民间宗教价值的反思——以湖南文江为案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第75页。
    ① 此章节主要是从职能上将孟姜女作为洞庭湖水神进行研究,其实孟姜女的神格是多方面的,本文限于篇幅及论述重点,对孟姜女其他神格暂不提及。
    ②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梁永佳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8页。
    ③ 关于洞庭湖区水神杨泗将军信仰,第四章将有详细论述。
    ① 袁中道:《游居柿录》,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06页。
    ② 王泸:《嘉山傩韵》,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138页。
    ③ 此处几首《望夫歌》系笔者在湖南津市嘉山田野采风时所得。
    ①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明史》卷四十七,http://www.guoxuejiaoyu.com/viewnews-10112.html。
    ② [英]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重译本),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1页。
    ③ 周锋、郝建杰:《<国语>文系年注析》,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7月,第311页。
    ④ 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73页。
    ⑤ [后晋]沈昫等:《旧唐书》卷一六零《刘禹锡传》,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第4210页。
    ⑥ 朱熹:《楚辞集注》卷二,李庆甲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
    ① 王祖望:《马林诺夫斯基的生平和学说》,《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
    ① 汪曾祺:《谈谈风俗画》,《汪曾祺文集·文论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61页。
    ② 李琳:《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历史变迁》,《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第160页。
    ① 李琳:《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历史变迁》,《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第160页。
    ②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6年5月版,第6页。
    ③ (晋)王嘉撰(南朝梁)肖绮录、齐治平校注:《拾遗记》十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35页。
    ④ 刘石林:《泪罗江畔屈子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27页。
    ①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G],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6月,第44页。
    ② 此段文字系笔者摘录于泪罗屈子祠内屈原石雕像处。
    ① 台湾《文献丛刊》第44种[G],1999年6月,第61页。
    ② 刘晓峰:《端午节与水神信仰——保存于日本典籍中有关端午节起源的一则重要史料》[J],《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第164页。
    ① 国学导航[OL],《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七,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201/03btsc/140.htm.
    ① 马克思:《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36页。
    ① 《文化的可能性》,载《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1998)》[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36页。
    ①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第6页。
    ① 通过学术论文和著作检索,笔者目前只查到两位学者对杨泗将军信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黄芝岗《中国的水神》,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张晓虹《区域信仰的本土化与地方信仰的转型——基于清代陕南杨泗将军信仰的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1月。而洞庭湖区的杨泅将军信仰,至今笔者还没有发现有学者对其进行过深入研究。
    ② 黄芝岗在其著作《中国的水神》对流传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神杨泗将军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并对中国各地水神传说的产生、流传及演变的状况进行了梳理,认为杨泗将军斩孽龙传说,与李冰蜀郡治水、江西许逊斩蛟神话传说有诸多共通之处。但他没有提及洞庭湖区杨泗将军信仰。
    ①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3[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① 转引自白钢:《(钟相、杨么轶事)及其史料价值》,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65页。
    ② 张万钧主编,宋洪迈著:《文白对照全译夷坚志(上下册)》之三志·辛卷第四·巴陵血光[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
    ③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兵10之32[M],上海大东书局印刷所,1935年影印本。
    ④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137,台北:大化书局,1979年。
    ⑤ 宋熊克:《中兴小纪》卷8[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① 据宋李纲《梁溪全集》卷75中《杨么占据洞庭系湖北路本司已遣军马把截奏状》有详细描述。
    ② 岳轲:《鄂国金佗粹编续编校注》6[M],图书出版社:中华书局,1989年2月。
    ③ 宋朱熹《晦庵集张浚行状》称,宋军破杨么后,“得丁壮到五、六万,老弱不下二十万”,加上战死的,被杀的,溺死的,逃散的,杨么失败之前总数约三十余万。
    ④ 元脱脱等:《宋史·薛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⑤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4[M],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⑥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兵10之37[M],上海大东书局印刷所,1935年影印本。
    ⑦ 《金佗粹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兴小纪》、清道光《洞庭湖志》等都有记载。
    ⑧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4戊子[M],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⑨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5[M],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⑩ 岳轲:《鄂国金佗粹编续编校注》6[M],图书出版社:中华书局,1989年2月。
    ① 元脱脱等:《宋史》28[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② 引自刘铁梁在第五届山东民俗学年会上的讲话。
    ③ 黄景春:《民间传说》[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① 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四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05-206页。
    ② 金荣华:《民间故事类型索引》[M],中国口传文学学会,2007年2月,第221-222页。
    ① 柳田国男:《传说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6页。
    ① 黄芝岗:《中国的水神》[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5页。
    ② 雍正《陕西通志》卷29《祠祀二》[M],民国十四年石印本。
    ③ 光绪《白河县志》卷6《祠祀志》[M],光绪十九年铅印本。
    ④ 民国《紫阳县志》卷2《祠祀》[M],民国十四年石印本。
    ① 光绪《洋县志》卷5《金石志》[M],民国二十六年重修石印本。
    ② 雍正《陕西通志》卷29《祠祀二》[M],民国十四年石印本。
    ③ 光绪《洋县志》卷6《艺文志》[M],民国二十六年重修石印本。
    ④ 民国《紫阳县志》卷2《祠祀》[M],民国十四年石印本。
    ⑤ 民国《紫阳县志》卷2《祠祀》[M],民国十四年石印本
    ① 包伟民译,韩森著:《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② 包伟民译,韩森著:《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① 光绪《沔县志》卷2《祠祀》[M],光绪九年刊本。
    ① 胡适:《从拜神到无神》,《当代》,1999年11月。
    ① 《汉寿历史掌故与传说》[M],中国文史出版社,第83页。
    ② 清光绪《华容县志》2,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1992年。
    ① 《湖南省志.地理志》第二编第三章,湖南出版社,1992年。
    ① 陈建宪:《论中国洪水故事圈》[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6月,第51页。
    ① 王孝廉:《水与水神》[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年,第29页。
    ① 白川静著,王孝廉译:《中国神话》[M],台北:长安出版社,第148页。
    ① 北魏郦道元著,华林甫校:《水经注》卷十四,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② 关于天妃信仰,详见本章第四节:天妃与湘妃——海神妈祖与水神湘江妃的比较。
    ③ 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M],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15页。
    ① 袁珂:《山海经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9页。
    ② 袁珂:《山海经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0页。
    ③ 袁珂:《山海经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
    ① 李琳:《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历史变迁》,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第155页。
    ① 姜跃滨:《中国妻妾》,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67页。
    ②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031页。
    ① 此段唱词与上段孟姜女唱词均系笔者在澧州(今湖南津市)采风时所得,最初采录者为王泸,他据津市民间花姑儿戏(傩戏)班主周安全口述的录音整理成手抄本傩戏《孟姜女》。
    ①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中国比较文学年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26页。
    ① 明无名氏:《三教搜神大全》卷四“天妃娘娘”,清叶德辉精刻本。
    ② 湄州妈祖庙董事会、湄州妈祖文化研究中心编印:《天后显圣录》影印本。
    ① 明无名氏:《三教搜神大全》卷四“天妃娘娘”[G],清叶德辉精刻本。
    ② 洪兴祖;《楚辞补注》[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87页。
    ① 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04页。
    ② 转引自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68页。
    ③ 汤普森著,郑海、郑凡等译:《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2月,第108-113页。
    ① (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② 程端学:《灵慈庙记》;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G],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7页。
    ③ 沈瑜庆、隙衍纂修:《民国福建通志·庙坛》,广陵古籍刻,一九八六年。
    ① 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4、49页。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5页。
    ③ 梁克家:《(淳熙)三山志》[M],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1990年,第7877页。
    ④ 蔡襄:《蔡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19页。
    ① 顾颉刚:《天后》[J],《民俗》,1929年41、42合刊,第6页。
    ②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记》,梦远书城,《史记》集注本,网址:http://www.my285.com/shishu/shiji/。
    ③ 顾颉刚、刘起钎:《尚书校释译论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50页。
    ④ 方吉杰、刘绪义:《湖湘文化讲演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26页。
    ① 蔡泰山:《妈祖文化与两岸关系发展之研究》[D],2004年厦门大学博士论文,第77页。
    ① 刘信芳:《包山楚简与九歌神》[J],文学遗产,1993年第5期,第64页。
    ②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卷三十九[M],上海大东书局印刷所,1935年影印本。
    ③ (明)胡广等:《明实录》(卷八七)[M],台湾: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 [明]钟崇文等:《隆庆岳州府志》卷9《秩祀考》[M],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版。
    ⑤ [清]隆庆修,宗绩辰纂:《永州府志》卷6《秩祀志》[M],道光八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第412页。
    ① 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39页。
    ① (美)博厄斯:《原始艺术》[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页。
    ① 刘双双、傅煜:《面临最严峻旱情洞庭湖拉响湿地生态保护警报》,中国新闻网,2011年5月29日。
    ① 储文静:《洞庭湖水体面积再减超三成南方现二次干早》, 红网,2011年8月12日。
    ② 王章敏:《气候变化导致洞庭湖水域面积急剧减少》,中国气象报[N],2006年11月30日。
    ① 刘良恒等:《网曝湘江湘潭段水污染触目凉心职能部门遭质疑》,新华网,2011年08月03日。
    ② 李杰、彭福利等:《湘江藻类水华结构特征及对重金属的积累》[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1年第8期,第70页。
    ③ 王孝忠、舒伟欣等:《人给水让路水给人出路》[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3日第015版。
    ① 王孝忠、舒伟欣等:《人给水让路水给人出路》[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3日第015版。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三联书店1962年出版,第679—680页。
    ①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47《右唐祀山川》[M],文津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77页。
    ② [明]宋濂等:《元史》卷30《本纪·泰定帝二》[M],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83页。
    ③ 李复兴主编:《水与文化》[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5月,序言页。
    ① 刘明、朱浪:《湖南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守着江河湖泊缺水喝》,新浪网,2004-7-28。
    ① 《太平广记》卷八三[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
    ② 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59页。
    ① 摘录自周强在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湖南日报,2011年11月18日
    ① 光明日报专题调研组:《“湖南文化现象”调查:人才队伍建设托起文化发展春天》[N],光明日报,2010-11-18。
    ② 田兆元:《民俗本质的重估与民俗学家的责任》[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① 黄永林:《论民间文化资源与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67页。
    ①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61页。
    ②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91页。
    ③ 安德明:《家乡—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一个起点和支点》[J],《民族艺术》,2004第2期第31页。
    ④ 纪兰慰:《论民俗舞蹈的仪式》[J],《民族艺术研究》,1993年第3期,第68页。
    ①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350页。
    ②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M],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49页。
    ③ [宋]叶适:《水心集》卷1《上宁宗皇帝札子二》[M],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2页。
    ④ 陈鹏年:《恳请再题分闱呈》[M],嘉庆《长沙县志》卷17。
    ① 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M],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15页。
    ① 邢莉:《观音:神圣与世俗》[M],上海:学苑出版社,2001年,第122页。
    ② 余秋雨:《文化苦旅》[M],东方出版中心,1992-年,第86页。
    ① 食指:《食指诗选(17首)》,《青年作家》,2007年第4期。
    (1)何培金点校:清道光《洞庭湖志》[M],岳麓书社,2002年1月
    (2)《古罗志》[M],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3)(明)《湘阴县志》[M],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12月
    (4)施金炎:《洞庭史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5)施隆庭:《汉寿历史典故与传说》[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12月
    (6)白钢:《钟相杨么轶事及其史料价值》[M],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8月
    (7)刘益安、冯一:《钟相杨么起义的故事》[M],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
    (8)周志民等:《岳阳民间故事精选》[M],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7月
    (9)《洞庭湖的传说》[M],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湖南分会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
    (10)杨永国等搜集整理:《杨么的故事》[M],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5月
    (11)《屈原的传说》[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第二版
    (12)《洞庭湖变迁史》[M],湖南省水利电力科学院研究所编,湖南省水利电力科学研究所,1967年8月
    (13)《岳阳市北区资料本》[M],岳阳市北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
    (14)《岳阳市南区资料本》[M],岳阳市南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
    (15)《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M],益阳县资料本,益阳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1987年7月
    (16)《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M],石门县资料本,石门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1987年7月
    (17)《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M],汉寿县资料本,汉寿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1987年7月
    (18)《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M],岳阳县资料本,岳阳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1987年7月
    (19)《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M],汨罗市资料本,汩罗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1987年7月
    (20)《泪罗市志》[M],泪罗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1987年7月
    (21)《益阳市志》[M],益阳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1987年7月
    (22)《桃江县志》[M],桃江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1987年7月
    (1)黄芝岗:《中国的水神》[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
    (2)王孝廉:《水与水神》[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年
    (3)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4)王铭铭:《山街的记忆——一个台湾社区的信仰与人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5)(日)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6)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7)(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8)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9)刘守华:《比较故事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10)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11)方培元:《楚俗研究》[M],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11月
    (12)陈建宪:《神祗与英雄》[M],上海:三联书店,1994
    (13)陈建宪主编:《文化学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陈建宪:《神话解读—母题分析方法探索》[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
    (15)郝苏民主编:《仪式—崇拜与有序的神圣》[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16)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17)向柏松:《中国水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8)徐民权等主编:《洞庭湖近代变迁史话》[M],岳麓书社,2006年1月
    (19)黄永林:《民间文化与荆楚民间文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黄永林:《大众视野与民间文化》[M], 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21)黄永林:《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2)陈进国:《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M](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23)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4)巫瑞书:《孟姜女传说与湖湘文化》[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25)张亚辉:《一个晋中水利社会的历史与道德》[M],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
    (26)巫瑞书:《南方民俗与楚文化》[M],岳麓书社,1997年5月
    (27)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8)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9)叶春生、蒋明智:《悦城龙母文化》[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30)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31)余光弘:《妈宫的寺庙—马公市镇发展与民间宗教变迁之研究》[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88
    (32)韩森:《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3)陈支平:《社会调查与史学研究》[J],东南学术,1999(4)
    (3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2
    (35)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6)傅衣凌:《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37)熊箭:《洞庭湖水文化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38)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9)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40)李亦园:《信仰与文化》[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2
    (41)谭其骧:《云梦与云梦泽》[M],复旦学报·历史地理专辑,1980年
    (42)赵逵夫:《屈原和他的时代》[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
    (43)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44)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第1版
    (46)[美]Mlliam·J·古德:《原始宗教》[M],张永钊、刘诗伯等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7)[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8)[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9)马书田:《华夏诸神》[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版
    (50)[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51)袁珂:《中国神话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52)朱可先、程健君编:《神话与民俗》[M],中原农民出版社,1990年版
    (53)陈高偏等编:《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上海书店,1986年
    (54)周山:《村野文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10月
    (55)王小盾:《原始信仰与中国古神》[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
    (56)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5月
    (57)袁珂:《中国古代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
    (58)郑振满、陈春声:《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59)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M],北京:三联书社,1997年
    (60)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1)岳永逸:《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6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3)费孝通:《乡土中国》[M],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版
    (64)ArthurWolf:《Gods, Ghosts, and Aneestors》(A), InAuthurWblfedited:Rell'gionand iruazl, nChl, nesesoeie[e], standforduniversitypress,1974(张绚译:《神·鬼和祖先》[J],思与言,1997(35:3))
    (65)Tamara Perkins:《Village market, and well-being in a rural Chinese Township》.Rout-ledge, 2002
    (66)Naveh Z. and A. S. Lieberman:《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Springer Verlaine,1984
    (67)J. H. Steward:《Theory of Culture Change》[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ss, Urbana, 1979,7,39-40
    (1)刘守华:《中国道教与神话》[J],民间文学论坛,1991年第5期
    (2)刘守华:《关于“龙母”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J],荆州师院学报,1998年3期
    (3)刘守华:《“许真君斩蛟”传说的由来及其价值》[J],中国道教,1998年第2期
    (4)陈曦:《宋代荆湖北路的水神信仰与生态环境》[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5)王元林、李娟:《历史上湖南湘江流域水神信仰初探》[J],求索,2009年第1期
    (6)张晓虹:《区域信仰的本土化与地方信仰的转型———基于清代陕南杨泗将军信仰的考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1月
    (7)陈建坡:《“‘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编纂研讨会”综述》[J],文史哲,2006,(1)
    (8)陈尚胜:《清代的天后宫与会馆,妈祖信俗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澳门:澳门海事博物馆、澳门文化研究会合编,1998年
    (9)蔡相烽:《以妈祖信仰为例——论政府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汉学研究中心,民间信仰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台北:汉学研究中心印行,1994年
    (10)田兆元:《论神话研究的民俗学路径》[J],《政大中文学报》,2011年6月第十五期
    (11)田兆元:《民俗本质的重估与民俗学家的责任》[J],2011年第5期,山东社会科学
    (12)徐晓望,《妈祖信仰及其文化精神》[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莆田,2002年
    (13)朱天顺:《清代以后妈祖信仰传播的主要历史条件》[J],台湾研究集刊,1986,(2)
    (14)严婷:《上海地区施相公传说与信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15)工亚利:《魏晋南北朝灾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16)贾艳红:《汉代民间信仰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7)赵容俊:《先秦巫俗之研究》[D],台湾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18)松柏:《吴越民间水神信仰研究》[D],温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19)史亚辉:《伏波神崇拜及其仪式与功能解析》[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0)张俊峰:《明清以来洪洞水利与社会变迁》[D],山西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21)王荣国:《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
    (22)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J],历史研究,2003(1)
    (23)王元林:《天妃、南海神崇拜与郑和下西洋》[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24)陈建宪:《论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25)王铭铭:《“水利社会”的类型》[J],读书,2004,11
    (26)陈建宪:《论道教对中国神话的继承与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1期
    (27)陈建宪:《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28)陈建宪:《走向田野回归文本——中国神话学理论建设反思之一》[J],《民俗研究》,2003年第4期
    (29)黄永林:《楚辞中的婚姻恋爱习俗》[J],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
    (30)黄永林:《民间传说文化意蕴的二重性》[J],文化遗产创刊号,2000年10月
    (31)黄永林:《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现代与传统》[J],民俗研究,2008年第4期
    (32)黄永林:《论民间文化资源与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33)王家新、黄永林、吴国生等:《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7月
    (34)林继富:《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互动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1月
    (35)王赛时:《古代山东的海神崇拜与海神祭祀》,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3月
    (36)林继富:《同质异形的神灵谱系———藏族湖神与水神关系透视》[J],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37)陈亮:《九歌二湘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8)王永平:《唐代的水神崇拜》[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9)杨华:《楚地水神研究》[J],江汉论坛,2007年8月
    (40)王铭铭:《水的精神》[J],社会学家茶座,2005,2
    (41)刘锡诚:《民间传说及其保护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总第59期)
    (42)梁渭雄、叶金宝:《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J],学术研究,2000年第11期
    (43)江金波:《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新构架》[J],人文地理,2005年第04期
    (44)李伯重:《“乡土之神”、“公务之神”与“海商之神”一简论妈祖形象的演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