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服务项目制的建构及效应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服务项目是政府等资助者外包或资助、非营利组织承接的公益性项目。本文基于我国上海和深圳的政府社会服务项目外包和非营利组织项目运作实践,分析了政府在项目外包中的角色、项目机制和逻辑,非营利组织的项目机制、策略和逻辑,并对项目运作的制度规则体系和项目制的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
     社会服务项目制是一种社会服务体制和机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的资源供应和非营利组织的服务提供通过项目连接起来,项目成为连接资源与提供服务之间的桥梁,因此,项目制不仅是一种资金供应与筹集的方式,而且是一种提供服务方式,同时,它更是一种资助机构与服务机构建立稳定的制度化联系的方式。社会服务项目制是一种系统,从其构成要素看,它包括如下一些子系统,如资助机构、服务机构、服务对象等项目主体;从制度规则看,它包括制度背景、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从项目的运作过程看,它包括识别需求、提出解决方案、执行项目、结束项目四个阶段。
     本文认为社会宏观环境给社会服务项目运作和项目制的建构提供了动力和条件。宏观环境要素包括:社会服务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产生的社会服务压力和动力;政府购买服务为社会服务项目制的建构奠定了制度基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为项目运作提供了组织基础;福利多元主义和新公共管理为政府项目外包和非营利组织项目运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社会服务项目制是在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围绕项目建构起来的,其中政府扮演规划及政策制定者、资源提供者和组织管理者的角色。政府的项目机制主要是项目外包机制,包括项目招标发包、项目委托发包和公益创投,政府的项目外包逻辑主要是效率和效益的逻辑。与政府的项目机制相对应,非营利组织的项目机制是项目承包机制,包括项目投标和竞标、委托项目承包和公益创投,此外还主动向政府和基金会申请项目。非营利组织的项目运作策略有:根据组织战略进行项目运作;动员员工参与项目开发和设计;项目的分化与整合;项目的经营与滚动;通过项目培育和孵化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异地开办机构并承接项目。非营利组织项目运作的多重逻辑包括:项目运作中要使命还是活命的考虑;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员工的报酬;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整合资源;在短期性项目和长期性项目中做取舍。
     项目运作的制度和规则的功能有:有利于实现项目行为与项目秩序的统一,有利于实现成本与效率的统一,制度还为人们观察和理解项目主体的行为和活动提供了一把钥匙。项目制度和规则体系包括项目运作的制度背景、制度安排和非制度安排。制度背景是外生变量,是一系列确定项目行为大前提的基本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制度,例如政府采购制度和招投标制度、非营利组织的基本制度、合同制度、市场机制、专业社工制度等。制度安排包括组织系统和规则系统两大类,为项目运作提供了实施结构和各种规范。非制度安排是一种非正式非契约的安排,包括声誉、关系网络、合法性策略意识等,有助于非营利组织成功承接项目。
     作为一种社会服务的体制和机制,项目制对非营利组织和社会系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非营利组织来说,增加了资源,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认可,提高了合法性。对社会来说,提高了社会服务供给效率,满足多元化和变动的社会需求,创造和积累社会资本,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社会服务项目制会在更大的范围扩散开来。
     本文研究发现,社会服务项目制不是一个统一体,它可以分为招投标项目制、委托项目制和申请项目制三种类型。本文认为项目制是理解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的重要枢纽和关键点,是把服务对象整合进公共制度中的桥梁。社会服务项目制还是一种新的社会服务双轨制。本文提出了发展社会服务项目制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公共财政基础,扩大政府购买项目的范围;大力培育和发展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培育专业化的项目运作人力资源;项目运作中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完善社会服务项目评估体系。
The social service project is a kind of public welfare project which is outsourced or subsidiz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undertaken by NPOs. The thesis,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the operating practice of the government's outsourcing such projects and NPOs'carrying out them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analyzes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outsourcing social service projects, the project mechanisms and logic, and NPOs'project mechanisms, strategies and logic, and studies the system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over project operations and the effects of the project system.
     The project system is a kind of social service system and mechanism by which the government'resources are conveyed to NPOs through social service projects. So social service projects make a bridge between resources and supply of social services. Therefore, the project system of social services is not only a means of raising or supplying funds, but also a way of supplying social services. More importantly, it is also an approach to establishing stable institutionalized contact between the funding institutions and NPOs. As a kind of system, project system of social services comprises different elements such as actors, regulations and rules of project system, and lifecycle of social services project. Actors include funding agencies, service agencies, and clients. Institutions and rules of the project system of social servic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of the project system such as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s,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non-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 whole lifecycle of social service project consists of four stages which include identifying requirements, proposing solutions, executing project, and ending project.
     Social macro-environment elements provide the impetus and conditions 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projects of social servi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service project system. Those macro-environment elements, include:the social service pressure and driving force caused by the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social services, the government's outsourcing as an institution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system; growing of NPOs laying an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 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project system, and the welfare pluralism and new public management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s social service project outsourcing and the NPOs'project operating.
     The project system of social services is founded jointly by the government and NPOs, in which the government plays many roles such as the plan and policy maker, the resource provider to and the administrator over NPOs, and so on. The project outsourcing mechanism is the government's main project mechanism, which involves project bidding, commissioned project bidding and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for public welfare. Pursuing efficiency and benefits is the government's logic for outsourcing projects. Corresponding to the project mechanism of the government, NPOs'project mechanism is the project contracting mechanism, which involves competitive project tendering, accepting commissioned projects and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for public welfare. In addition, NPOs take initiative to apply for projects to the government and foundations. NPOs'project operation strategies are as follows: operating projects according to their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mobilizing employees to participate in project R&D, differentiating and integrating projects so as to seek funding, managing and rolling projects, hatching and nurturing organizations through projects, and carrying out the going-out strategy to set up organizations and undertake projects in other places. The multiple project logics of NPOs include:considering mission or survival, enhancing organizations'core competitiveness, increasing salaries and rewards for employees,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heir social services, integrating resources, and deciding which project to carry out, short-term projects or long-term projects.
     There are several functions of the institutions and rules for operating the project system of social services:it can improve coordination between project behaviors and the project order, and between the cost and the benefits, and serve as a key to understand the behaviors and activities of the government and NPOs as the subjects of projects. These institutions and rules of the project system of social services are divided into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s,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non-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he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s, which are exogenous variables, are the basic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legal systems which determine the behaviors of the government and NPOs, such as the regulations for government purchasing, the public bidding and tendering system, and the basic regulations for NPOs, the contract system, the market mechanism, the system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orkers.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NPOs include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and the rule system, which provide the implementing structure and various norms for carrying out social service projects. Non-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the project system of social services are informal and non-contractual, involving reputation, networks of relationship, and consciousness of legitimacy strategies, which are set up to facilitate NPOs'efforts to apply for social service projects.
     As a kind of social service system and mechanism, the project system has some positive impacts on NPOs and the society. With it, NPOs can get more access to the resources and more social acceptance, thus increasing their legitimacy through implementing social service projects. As far as the society is concerned, the project system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providing social services, meets different and changeable social needs, and creates and accumulates social capital, which will foster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vil society. The project system of social services will be expanded and applied in a broader area.
     This thesis founds that project system of social services is not continuum, that it can be divided into bid bidding-tendering project system, the commissioned-project system and the project-applying system.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the project is an important hub and key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NPOs, that the project is a bridge to integrate clients into the public system, that the project system can be considered as a two-track system in providing social services. This thesis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so as to develop project system of social services, which include:to establish public financial basis for outsourcing social services to NPOs, to expand the scope of purchase items, to develop NPOs,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human resources to operate project, and to improve evaluation system to evaluate social service project.
引文
1 徐永祥.社会的再组织化:现阶段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课题.教学与研究,2008(1)
    2 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2)
    1 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5)
    2 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4)
    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5)
    陈家建.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13(2)
    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4)
    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5)
    1 参见关信平主编.社会政策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卢有杰,王勇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
    2 杰弗里K.宾图.项目管理.鲁耀斌,董圆圆,赵玲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
    3 狄海德.项目管理.郑建萍等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3
    4 邓国胜.公益项目评估——以“幸福工程”为案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65-166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卢有杰,王勇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
    杰弗里K.宾图.项目管理.鲁耀斌,董圆圆,赵玲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
    邓国胜.公益项目评估——以“幸福工程”为案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4
    1 关于印发深圳市社区服务“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深府办[2011]111号).深圳民政在线,http://www.sz.gov.cn/szmz/xxgk/zhxx/tzgg/201204/t20120418_1843662.htm
    1 徐宇珊.论基金会:中国基金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84
    2 王瑞鸿主编.社会工作项目精选.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07
    3 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魏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
    4 康晓光.NGO扶贫行为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
    5 王名,贾西津.中国非营利组织:定义、发展与政策建议.见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 织(NG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65
    1 关信平主编.社会政策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3
    1 John Burton. Conflict:Human Needs Theory. London:Palgrave Macmillan,1990.1转引自刘继同.欧美人类需要理论与社会福利制度运行机制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 彭华民等.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5
    1 陈天详.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4
    1 赖因哈德·施托克曼.非营利机构的评估与质量改进.唐以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05、155-156
    1 J·H·亚当编.朗文英汉双解商业英语词典.过启渊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391
    1 关信平主编.社会政策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5
    2 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1
    3 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76
    1 整笔拨款独立检讨委员会.整笔拨款津助制度检讨报告.2008-12
    2 整笔拨款独立检讨委员会.整笔拨款津助制度检讨报告.2008-12
    3 罗致光.整笔拨款“好心做坏事”.香港商报,2007-09-17
    4 方敏生.整笔拨款制度须改善三大难题.星岛日报,2007-12-29
    5 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2
    1 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1-212
    2 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9
    3 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3
    4 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2
    5 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5
    1 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3
    2 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4
    3 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3
    4 关信平主编.社会政策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6-107
    1 岳经纶,温卓毅.新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香港的案例.公共行政评论2012(3)
    2 菲利普·库珀.合同制治理——公共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竺乾威,卢毅,陈卓霞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1
    1 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0-41
    2 温艳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与经济效应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5-37
    3 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6-51
    4 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1-23
    1 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4-25
    Gordon White. Prospects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Xiao shan City.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29, January.1993
    2 王颖,折晓叶,孙炳耀.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社团组织.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8
    3 孙炳耀.中国社会团体官民二重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6)
    4 于晓虹,李姿姿.当代中国社团官民二重性的制度分析—以北京市海淀区个私协会为个案.开放时代,2001(9)
    5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治理的意义.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于治理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16-218
    1 王名.总序.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6)
    3 康晓光,卢宪英,韩恒.改革时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行政吸纳社会.见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33
    4 刘鹏.嵌入性控制:当代中国国家一社会关系的新观察.康晓光等.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0-143
    5 顾听.公民社会发展的法团主义之道——能促型国家与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增权.浙江学刊,2004(6)
    6 顾昕,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社会学研究,2005(2)
    1 张钟汝,范明林,王拓涵.国家法团主义视域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社会,2009(4)
    2 范明林.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基于法团主义和市民社会视角的比较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10(3)
    3 曹飞廉,陈健民.当代中国的基督教社会服务组织与公民社会——以爱德基金会和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为个案.开放时代,2010(9)
    4 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04(5)
    5 徐宇珊.非对称性依赖:中国基金会与政府关系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08(1)
    6 江华,张建民,周莹.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以行业组织政策参与为案例.社会学研究,2011(3)
    1 郁建兴,吴宇.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国家一社会关系理论的转型.人文杂志,2003(4)
    郁建兴,周俊.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2 郁建兴,吴宇.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国家一社会关系理论的转型.人文杂志,2003(4)
    3 郁建兴,周俊.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4 刘安.市民社会?法团主义?——海外中国学关于改革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述评.文史哲,2009(5)
    5 吴建平.理解法团主义——兼论其在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中的适用性.社会学研究,2012(1)
    1 苏力,葛云松,张守文等.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77-185
    2 王名.总序.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法学研究,2004(2)
    4 邓莉雅,王金红.中国NGO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广东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为例.社会学研究,2004(2)
    5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1)
    1 朱健刚.草根NGO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开放时代,2004(6)
    2 赵秀梅.中国NGO对政府的策略:一个初步考察.开放时代,2004(6)
    3 张紧跟,庄文嘉.非正式政治:一个草根NGO的行动策略——以广州业主委员会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为例.社会学研究,2008(2)
    4 何艳玲,周晓锋,张鹏举.边缘草根组织的行动策略及其解释.公共管理学报,2009(1)
    5 和经纬,黄培茹,黄慧.在资源与制度之间:农民工草根NGO的生存策略——以珠三角农民工维权NGO为例.社会,2009(6)
    6 沈原.市场、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01-324
    1 孙立平.民间公益组织与治理: “希望工程”个案.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于治理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67-90
    2 任颖慧.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行动与第三域的建构.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166-184
    3 邓宁华.“寄居蟹的艺术”:体制内社会组织的环境适应策略——对天津市两个省级组织的个案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1(7)
    4 苏力,葛云松,张守文等.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305-378
    5 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2)
    6 李国武,李璐.社会需求、资源供给、制度变迁与民间组织发展:基于中国省级经验的实证研究.社会, 2011(6)
    1 曹锦清.再造“语词”.文化纵横,2012(2)
    1 金罗兰.我国非营利组织与顶目管理.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1 沈海梅.国际NGO项目与云南妇女发展.思想战线,2007(2)
    2 冯冬梅,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项目管理问题探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4)
    3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67-167
    4 顾东辉.社会工作项目的结果评估.中国社会导刊,2008(24)
    5 王瑞鸿主编.社会工作项目精选.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1-15
    6 范斌.论当代中国民间慈善活动的三种实现方式——以上海市民间慈善组织、慈善项目和自发活动为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7 季蕾.有底限的模糊运作:公益项目的一种运作模式——C基金会推行“GS计划”的个案分析.见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四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6-67
    8 陈健.国际非营利组织项目运作的资源分析——以SC为个案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9 陈美冰.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保障型公益项目运作与管理机制研究——以国际小母牛组织中国项口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1
    10 王令玉.项目管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探析——以上海Z协会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0
    11 罗峰.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过程研究——以上海市Z机构“心桥工程”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 李莉.我国非营利组织项目运作与实效的实证研究——以爱达迅一农家女农村妇女扫盲项目为例.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3)
    13 王瑞鸿主编.社会工作项目精选.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11
    1 蔡屹.项目化运作中社会公益组织和政府之间互动关系研究——以上海市X区为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6)
    2 徐家良.组织战略与资源依赖的双重演进——以北京密云小母牛项目为例.徐家良主编.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第一卷).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 姚华.NGO与政府合作中的自主性何以可能?社会学研究,2013(1)
    4 朱健刚,陈安娜.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对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社会学研究,2013(1)
    1 张曙.需要、供给与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建构.学海,2011(6)
    2 民政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问答解读.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jd/201112/20111200247872.shtml,2011-12-27
    1 蒋彦鑫,徐晗.数据解读: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新京报,201出07-11
    2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http://www.cdpf.org.cn/sytj/content/2012-06/26/content_30399867.htm,2012-06-26
    3 民政部.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206/20120600324725.shtml,2012-06-21
    4 刘铮,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同比增长4.4%.中央人民政府网站www.gov.cn, http://www.gov.cn/jrzg/2012-04/27/content_2124980.htm,2012-04-27
    5 关信平.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需要、内容及主要领域.学习与实践,2010(4)
    1 关信平,赵婷婷.当前城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中的问题及相关政策分析.西北大学学报,2012(5)2 民政部.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206/20120600324725.shtml,2012-06-21
    3 民政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问答解读.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jd/201112/20111200247872.shtml,2011-12-27
    4 民政部.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206/20120600324725.shtml,2012-06-21
    1 陈为雷.问题与出路:转型社会中的社会福利工作研究.见民政部办公厅、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编.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优秀论文集(2004).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527-539
    2 侯岩主编.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84
    1 罗观翠,王军芳.政府购买服务的香港经验和内地发展探讨.学习与实践,2008(9)
    2 贾西津,苏明等.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终期报告.亚洲开发银行,2009.9
    3 贾西津,苏明等.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终期报告.亚洲开发银行,2009.9
    4 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编.深圳市社会工作简报,2012年第12期(总第54期)
    1 赵环.深化第三方评估 提升专业服务质量.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编.深圳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2)绿皮书,2012
    2 刘蔚玮,唐钧.政府购头服务:打通福利服务资金瓶颈的突破口.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1)
    1 马俊达,冯君懿.政府购买服务问题研究(上).中国政府采购,2011(6)
    1 赵环.深化第三方评估提升专业服务质量.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编.深圳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2)绿皮书,2012.49
    2 莱斯特·M.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兴起.见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43
    1 莱斯特·M.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兴起.见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57
    2 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视界.贾西津,魏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8-10
    3 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视界.贾西津,魏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4
    4 民政部.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206/20120600324725.shtml,2012-06-21
    1 胡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理论逻辑与制度现实.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6)
    2 彭华民等.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7-18
    1 王家峰.福利国家改革:福利多元主义及其反思.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5)
    2 Norman Johnson. The Welfare State in Transiti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elfare Pluralism.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7.55
    3 哈特利·迪安.社会政策学十讲.岳经纶,温卓毅,庄文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5-136
    4 彭华民等.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
    5 哈特利·迪安.社会政策学十讲.岳经纶,温卓毅,庄文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5-136
    6 简·莱恩.新公共管理.赵成根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5
    田蓉.新管理主义时代香港社会福利领域NGO之发展.社会,2013(1)
    2 许芸.从政府包办到政府购买——中国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的新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09(7)
    3 陈雪莲.从地方政府创新发展趋势看中国政府改革议程.见杨雪冬,陈雪莲主编.政府创新与政治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62-363
    4 杨雪冬.简论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的十个问题.见杨雪冬,陈雪莲主编.政府创新与政治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33
    1 赵全军.公共服务外包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学习与探索,2011(4)
    1 杨伟民.美国的社会福利体系对中国的启示.戴安娜·M·迪尼托.社会福利:政治与公共政策.第5版.何敬、葛其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译者序.10-11
    2 陈为雷.社会工作行政.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63-164
    陈华.吸纳与合作——非政府组织与中国社会管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5-126
    1 邱益中.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要有制度规范.文汇报,2012-01-18
    1 上海社区公益服务烦目招投标工作介绍.上海社区公益招投标网,http://www.gysq.org/sqgy/zj/zixun_detail.dhtml?id:53&Exp_Type_Id=1909,2009-05-26
    2 上海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工作介绍.上海社区公益招投标网,http://www.gysq.org/sqgy/zj/zixun_detail.dhtml?id=53&Exp_Type_Id=1909,2009-05-26
    3 上海市民政局关于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实施公益招投标的意见.上海民政,http://hp.shmzj.gov.cn/gb/mzhpq/xxgk/zcwj/userobjectlai227.html,2009-05-28
    4 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实施2011年度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方案的通知.上海民政,http://www.shmzj.gov.cn/gb/shmzj/node8/node883/node884/userobjectlai27941.html,2011-03-22
    1 上海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上海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工作的通知.上海民政,http://www.shmzj.gov.cn/gb/shmzj/node8/nodel5/node55/node244/node292/userobjectlai27144.htm l,2010-11-25
    1 敬乂嘉.社会服务中的公共非营利合作关系研究——一个基于地方改革实践的分析.公共行政评论,2011(5)
    1 王劲颖.上海公益招投标和公益创投工作成效及发展趋势.社团管理研究,2012(12)
    2 深圳市民政局.深圳市社区服务中心设置运营标准(试行)(深民函[2011]585号).深圳市民政在线,http://www.sz.gov.cn/szmz/xxgk/ywxx/shxx/zcfg/201110/t20111018_1744115.htm,2011-10-18
    1 贺静.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运营模式的研究——以深圳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
    1 深圳市民政局.深圳市社区服务中心设置运营标准(试行)深民函[2011]585号).深圳市民政在线,http://www.sz.gov.cn/szmz/xxgk/ywxx/shxx/zcfg/201110/t20111018_1744115.htm,2011-10-18
    2 深圳市BA区民政局.BA区社会工作情况调研报告.2012-12-15
    1 罗争光.上海投1亿元福彩公益金用于社区公益项目招投标.中央人民政府网网站,http://www.gov.cn/jrzg/2012-02/01/content_2056193.htm,2012-02-01
    1 王川兰.委托与替代:第三部门履行公共职能的模式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1)
    2 陈为雷.上海社工职业化模式问题与展望.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 马宏.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2010年民政论坛,http://mzzt.mca.gov.cn/article/ylnmzlt/ltbg/201011/20101100115114.shtml,2010-11-19
    4 王川兰.委托与替代:第三部门履行公共职能的模式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1)
    1 Christine W Letts, William Dyer, Allen Grossman. Virtuous Capital:What Foundations Can Learn From Venture Capitalists, Harvard Business, March-April,1997
    Michael Moody. "Building a Culture":The Construction and Evolution of Venture Philanthropy as a New Organizational Field.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vol.37, no.2, June 2008.324-352
    1 Peter Frumkin.Inside Venture Philanthropy.Society, May/June,2003.7-15
    2 蔡琦海.公益创投:培育非营利组织的新模式——以“上海社区公益创投大赛”为例.中国非营利评论,2011(1):168
    3 王瑞鸿.项目管理:社会工作的治理创新与实务建构.中国社会工作,2012(12)上
    1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1-32
    2 关信平主编.社会政策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5
    1 社会管理创新的上海实践:马伊里访谈录.中国非营利评论,2012(1)
    1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8-53
    1 潘屹.国家福利功能的演变及启示.东岳论丛,2012(10)
    1 姬中宪.园区模式:社会组织发展的一种新路径——以浦东公益服务园为例.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1)
    1 竺亚,章勇.上海社区公益招投标工作情况调查报告.见卢汉龙,周海旺主编.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1):公共政策与社会融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87
    2 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2012年工作要点.中致季刊,2012-05(总第13期)
    1 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上海了群社工服务社2011年年度报告,2012
    2 上海市民政局.上海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实用资料汇编.2012.75
    3 上海市民政局.上海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实用资料汇编.2012.75
    4 深圳市民政局.深圳市社区服务中心设置运营标准(试行)(深民函[2011]585号).深圳市民政在线,http://wwww.szmz.sz.gov.cn/xxgk/ywxx/shxx/zcfg/201110/t20111018_1744115.htm,2011-10-18
    5 上海市民政局.上海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实用资料汇编.2012.75
    1 2011年服务来沪青少年项目投标指南.上海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网站,http://www.shyouth.net/html/shequqingshaonian/sqqsn_gyztb_zn/2011-06-03/Detail_114284.htm
    2 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职业规划保障队伍稳定以项目运作促进专业发展.上海综治,http://shwomen.eastday.com/node2/node533/node534/ula30000.html
    3 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2012年工作要点.中致季刊,2012-01(总第12期)
    4 深圳市政府采购中心.深圳市政府采购中心全面实施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深圳政府在线,http://www.sz.gov.cn/cn/xxgk/bmdt/201206/t20120627_1929394.htm,2012-06-27
    5 2003年, 《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进预防犯罪工作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社团承担政府指定的服务项目,可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费用,用于与项目相关的开支。市禁毒办、市社区矫正办、 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要帮助社团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对社团的资金使用实行有效监督。各区县政府购买服务费的资金数额每名社工每年暂定为4万元;各区县购买服务费由区县财政局拨付到区县综治办,由社工站按社团的造册名单及金额发放。支付社工工资并缴纳各项税金后的剩余部分用于本地区接进体系建设的相关支出。社团分别在各区县建立社工站,负责社工的日常管理、业务指导和绩效评估。见上海综治,http://shwomen.eastday.com/node2/node528/node531/node552/ula10850.html
    1 上海市浦东新区综治委办公室.预防和减少犯罪机制创新.中国政府创新网,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Item.aspx?id=26569
    2 上海浦东塘桥先锋社:承接党建项目的社会组织.浦东党建网,http://dangjian.pudong.gov.cn/pd_djw_djcz_sqdj/2011-12-23/Detail_407734.htm
    3 参见张钟汝、范明林.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机制建设——对两个非政府组织的个案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1092008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社区戒毒工作。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指定有关基层组织,根据戒毒人员本人和家庭情况,与戒毒人员签订社区戒毒协议,落实有针对性的社区戒毒措施。这条规定事实上确认了社会组织在不具备 禁毒执法权的情况下,可以参与社区禁毒工作。实际上,无论在该法颁布之前还是之后,上海浦东新区中致社的禁毒工作都主要是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展开的。
    1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64
    2 刘小霞.上海“乐群”:一个草根社工机构的观察样本.中国社会导刊,2007(20)
    1 如上海浦东新区《潍坊社区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规定:今后新增的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其中,项目预算10万元以下的,由街道各相关职能部室或潍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负责购买社会组织服务;10万元以上的项目需通过公益招投标方式确定服务供应方。见浦东公益网,http://www.pudongnpo.org.cn/npostoreshow.php?pid=171
    1 上海市民政局.上海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实用资料汇编,2012.81
    2 向木杨.深圳公益创投的实践与反思.中国社会工作,2012(2)上
    1 刘朝辉.“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项目运作情况汇报.深圳市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社会工作简报,2008(7)(总第14期),2008一07-25
    2 深圳市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社会工作简报,2009 (3)(总第19期)
    1 康晓光,郑宽,蒋金富等.NGO与政府合作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
    1 赵雅萍.“耆乐安居”归侨侨眷社区支持行动项目介绍.乐享共融,2012一08(总第2期)
    2 陈蓓丽.上海社工机构发展之制度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 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4)
    1 彭善民.由外及里:社会工作行业协会的认同发展探微——以浦东新区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
    1 陈为雷.社会工作行政.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216
    1 陈为雷.社会工作行政.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24
    1 Prahalad C. K., Hamel Gary.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转引自徐阳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前瞻.华东经济管理,2005(11)
    1 王思斌.政府购买服务与加强社会服务评估.中国社会工作,2012(8)上
    2 转引自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5)张静.政府财政与公共利益.见周雪光,刘世定,折晓叶主编.国家建设与政府行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17-237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4)
    1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52
    2 G·邓肯·米切尔主编.新社会学词典.蔡振扬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76-180
    3 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见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51-265
    1 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5-226
    2 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3
    3 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25
    4 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24
    1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85
    2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84
    3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81-83
    4 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见R.科斯、A.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72-275
    1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3
    2 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0
    3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54
    1 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wgk/2012-11/28/content_2276803.htm,2012-11-28
    1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1)
    1 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浦东新区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施意见,上海浦东政务网,http://gov.pudong.gov.cn/pudong_code_18868-/Info/Detail_191136.htm
    2 王思斌.购买服务还是委托服务.中国社会工作,2012(11)上
    3 民政部.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206/20120600324725.shtml,2012-06-21
    1 民政部.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206/20120600324725.shtml,2012-06-21
    1 张钟汝、范明林.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机制——对两个非政府组织的个案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152-153
    2 王思斌主编.社会行政.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1
    1 参见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网站,http://www.shzzcsc.org.cn/kxyj.asp?pid=2
    1 参见上海乐群网站,http://www.lequn.org/services.asp?pageID=31; http://www.lequn.org/about.asp?pageID=29
    1 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以职业规划保障队伍稳定以项目运作促进专业发展.上海综治,http://shwomen.eastday.com/node2/node533/node534/ula30000.html
    1 郭伟和.管理主义与专业主义在当代社会工作中的争论及其消解可能.见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5-70
    1 杨峻.政府主导推动的民办非企业内部激励失灵研究——以阳光中心和中致社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9
    2 社工职业晋阶与职位职级序列一览表.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网站,http://www.shzzcsc.org.cn/gyxjg.asp?pid=4&myid=330&id=331
    1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64
    1 张钟汝,范明林.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机制——对两个非政府组织的个案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155
    2 王瑞鸿主编.社会工作项目精选.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0
    1 “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1
    2 安登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77-78
    3 W. R. Scott. Organizations: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 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92.转引自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4
    4 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阎蕊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2,50-60
    5 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5
    1 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42
    2 康晓光等.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84
    1 韦伯.支配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20
    2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4-75
    3 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2)
    4 邓宁华.“寄居蟹的艺术”:体制内社会组织的环境适应策略——对天津市两个省级组织的个案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1(3)
    1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梁小民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502-503
    2 霍华德·哥伦内斯特.英国社会政策论文集.苗正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52
    1 王瑞鸿主编.社会工作项目精选.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8
    1 肯尼斯·纽顿.社会资本与欧洲民主.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80-381
    2 罗伯特·D·普特南.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与公共生活.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55一156
    3 Christiaan Grootaert. Social Capital:The Missing Link? Paul Dekker, Eric M. Uslaner. Social Capital and Participation in Everyday Life. Routledge,2006.9-29
    1 王瑞鸿主编.社会工作项目精选.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1
    2 江立华主编.社区工作.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74
    1 王瑞鸿主编.社会工作项目精选.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30
    1 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5
    2 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6
    3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85-91
    1 杰克·L.沃克.创新在美国各州的扩散.见杨雪冬,陈雪莲主编.政府创新与政治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6
    1 杰克·L.沃克.创新在美国各州的扩散.见杨雪冬,陈雪莲主编.政府创新与政治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3
    1 郑国安,赵路,吴波尔等主编.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战略及相关财务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5
    1 贾西津.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见t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99
    1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中国社会科学,2012(4)
    2 李友梅.中国社会管理新格局下遭遇的问题——一种基于中观机制分析的视角.学术月刊,2012(7)
    1 关信平主编.社会政策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5
    2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中国社会科学,2012(4)
    3 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见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84
    4 单联成.城市社会公共性构筑研究——以中日社区居民自治为视角:[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11
    1 胡薇.国家回归:社会福利责任结构的再平衡.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89-96、111-114
    1 贾西津,苏明等.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终期报告.亚洲开发银行,2009.5
    2 马凯.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作用.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h/2013-03/10/c_132222040.htm,2013-03-10
    1 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shgz/201204/20120400302330.shtml,2012-04-26
    2 王思斌.社会工作——持守平等理念“助人自助”.人民日报,2008-02-26
    1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337
    2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2-126
    [1]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蔡琦海.公益创投:培育非营利组织的新模式——以“上海社区公益创投大赛”为例.中国非营利评论,2011(1)
    [4]蔡屹.项目化运作中社会公益组织和政府之间互动关系研究——以上海市X区为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6)
    [5]曹飞廉,陈健民.当代中国的基督教社会服务组织与公民社会——以爱德基金会和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为个案.开放时代,2010(9)
    [6]曹锦清.再造“语词”.文化纵横,2012(2)
    [7]陈华.吸纳与合作——非政府组织与中国社会管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陈家建.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13(2)
    [9]陈蓓丽.上海社工机构发展之制度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0]陈荞.北京市购买公共服务项目增至500个.京华时报,2013-01-25
    [11]陈天详.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陈为雷.问题与出路:转型社会中的社会福利工作研究.见民政部办公厅、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编.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优秀论文集(2004).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13]陈为雷.上海社工职业化模式问题与展望.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4]陈为雷.社会工作行政.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15]陈为雷.从关系研究到行动策略研究——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2013(1),
    [16]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7]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8]邓国胜.公益项目评估——以“幸福工程”为案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9]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0]邓宁华.“寄居蟹的艺术”:体制内社会组织的环境适应策略——对天津市两个省 级组织的个案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1(3)
    [21]邓莉雅,王金红.中国NGO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广东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为例.社会学研究,2004(2)
    [22]狄海德.项目管理.郑建萍等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23]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4]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5]范斌.论当代中国民间慈善活动的三种实现方式——以上海市民间慈善组织、慈善项目和自发活动为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6]范明林.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基于法团主义和市民社会视角的比较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10(3)
    [27]方敏生.整笔拨款制度须改善三大难题.星岛日报,2007-12-29
    [28]菲利普·库珀.合同制治理——公共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竺乾威,卢毅,陈卓霞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1
    [29]冯冬梅,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项目管理问题探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4)
    [30]G·邓肯·米切尔主编.蔡振扬等译.新社会学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1]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2)
    [32]顾东辉.社会工作项目的结果评估.中国社会导刊,2008(24)
    [33]顾昕.公民社会发展的法团主义之道——能促型国家与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增权.浙江学刊,2004(6)
    [34]顾昕、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社会学研究,2005(2)
    [35]关信平主编.社会政策概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6]关信平.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需要、内容及主要领域.学习与实践,2010(4)
    [37]关信平,赵婷婷.当前城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中的问题及相关政策分析.西北大学学报,2012(5)
    [38]郭伟和.管理主义与专业主义在当代社会工作中的争论及其消解可能.见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9]哈特利·迪安.社会政策学十讲.岳经纶,温卓毅,庄文嘉译.上海: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0]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见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1]和经纬,黄培茹,黄慧.在资源与制度之间:农民工草根NGO的生存策略——以珠三角农民工维权NGO为例.社会,2009(6)
    [42]何艳玲,周晓锋,张鹏举.边缘草根组织的行动策略及其解释.公共管理学报,2009(1)
    [43]何增科.导论.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4]侯岩主编.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45]胡薇.国家回归:社会福利责任结构的再平衡.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46]胡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理论逻辑与制度现实.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6)
    [47]霍华德·哥伦内斯特.英国社会政策论文集.苗正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8]J·H·亚当编.朗文英汉双解商业英语词典.过启渊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49]季蕾.有底限的模糊运作:公益项目的一种运作模式——C基金会推行“GS计划”的个案分析.见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四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0]姬中宪.园区模式:社会组织发展的一种新路径——以浦东公益服务园为例.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1)
    [51]贾西津,苏明,等.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终期报告.亚洲开发银行,2009
    [52]简·莱恩.新公共管理.赵成根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53]江华,张建民,周莹.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以行业组织政策参与为案例.社会学研究,2011(3)
    [54]江立华主编.社区工作.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5]蒋彦鑫,徐晗.数据解读: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新京报,2012-07-11
    [56]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阎蕊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57]杰弗里K.宾图.项目管理.鲁耀斌,董圆圆,赵玲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8]金罗兰.我国非营利组织与项目管理.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59]敬乂嘉.社会服务中的公共非营利合作关系研究——一个基于地方改革实践的分析.公共行政评论,2011(5)
    [60]康晓光.NGO扶贫行为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1]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6)
    [62]康晓光等著.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3]康晓光,郑宽,蒋金富等.NGO与政府合作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4]肯尼斯·纽顿.社会资本与欧洲民主.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5]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33
    [66]莱斯特·M.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兴起.见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7]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视界.贾西津,魏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8]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9]赖因哈德·施托克曼.非营利机构的评估与质量改进.唐以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0]李国武,李璐.社会需求、资源供给、制度变迁与民间组织发展:基于中国省级经 验的实证研究.社会,2011(6)
    [71]李莉.我国非营利组织项目运作与实效的实证研究——以爱达迅一农家女农村妇女扫盲项目为例.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3)
    [72]李友梅.中国社会管理新格局下遭遇的问题一一种基于中观机制分析的视角.学术月刊,2012(7)
    [73]李友梅,肖瑛,黄晓春.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中国社会科学,2012(4)
    [74]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5]刘安.市民社会?法团主义?——海外中国学关于改革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述评.文史哲,2009(5)
    [76]刘继同.欧美人类需要理论与社会福利制度运行机制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77]刘蔚玮,唐钧.政府购买服务:打通福利服务资金瓶颈的突破口.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1)
    [78]刘小霞.上海“乐群”:一个草根社工机构的观察样本.中国社会导刊,2007(20)
    [79]罗观翠,王军芳.政府购买服务的香港经验和内地发展探讨.学习与实践,2008(9)
    [80]卢轶,岳才轩,耿佩.广东公布政府购买服务目录职能外包不影响编制.南方日报,2012-08-15
    [81]罗致光.整笔拨款“好心做坏事”.香港商报,2007-09-17
    [82]罗伯特·D·普特南.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与公共生活.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3]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卢有杰,王勇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84]马俊达,冯君懿.政府购买服务问题研究(上).中国政府采购,2011(6)
    [85]潘屹.国家福利功能的演变及启示.东岳论丛,2012(10)
    [86]彭华民等.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87]彭善民.由外及里:社会工作行业协会的认同发展探微——以浦东新区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
    [88]邱益中.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要有制度规范.文汇报,2012-01-18
    [89]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5)
    [90]任颖慧.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行动与第三域的建构.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91]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4)
    [92]社会管理创新的上海实践:马伊里访谈录.中国非营利评论,2012(1)
    [93]沈海梅.国际NGO项目与云南妇女发展.思想战线,2007(2)
    [94]沈原.市场、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95]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梁小民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96]苏力,葛云松,张守文等.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97]孙炳耀.中国社会团体官民二重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6)
    [98]孙立平.民间公益组织与治理:“希望工程”个案.见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于治理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9]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2)
    [100]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04(5)
    [101]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02]田蓉.新管理主义时代香港社会福利领域NGO之发展.社会,2013(1)
    [103]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黄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04]温艳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与经济效应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5]王川兰.委托与替代:第三部门履行公共职能的模式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1)
    [106]王家峰.福利国家改革:福利多元主义及其反思.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5)
    [107]王劲颖.公益招投标和公益创投实践的差异分析及思考.社团管理研究,2012(1)
    [108]王劲颖.上海公益招投标和公益创投工作成效及发展趋势.社团管理研究,2012(12)
    [109]王名.总序.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10]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11]王名,贾西津.中国非营利组织:定义、发展与政策建议.见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65
    [112]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3]王瑞鸿主编.社会工作项目精选.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114]王瑞鸿.项目管理:社会工作的治理创新与实务建构.中国社会工作,2012(12)上
    [115]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6]王思斌主编.社会行政.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7]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118]王思斌.社会工作——持守平等理念“助人自助”.人民日报,2008-02-26
    [119]王思斌.政府购买服务与加强社会服务评估.中国社会工作,2012(8)上
    [120]王思斌.购买服务还是委托服务.中国社会工作,2012(11)上
    [121]王颖,折晓叶,孙炳耀.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社团组织.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122]韦伯.支配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3]吴建平.理解法团主义——兼论其在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中的适用性.社会学研究,2012(1)
    [124]向木杨.深圳公益创投的实践与反思.中国社会工作,2012(2)上
    [125]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法学研究,2004(2)
    [126]徐阳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前瞻.华东经济管理,2005(11)
    [127]徐家良.组织战略与资源依赖的双重演进——以北京密云小母牛项目为例.见徐家良主编.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第1卷).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128]许芸.从政府包办到政府购买——中国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的新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09(7)
    [129]徐永祥.社会的再组织化:现阶段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课题.教学与研究,2008(1)
    [130]徐宇珊.非对称性依赖:中国基金会与政府关系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08(1)
    [131]徐宇珊.论基金会:中国基金会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132]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1)
    [133]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治理的意义.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于治理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34]郁建兴,吴宇.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国家一社会关系理论的转型.人文杂志,2003(4)
    [135]郁建兴,周俊.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136]于晓虹,李姿姿.当代中国社团官民二重性的制度分析——以北京市海淀区个私协会为个案.开放时代,2001(9)
    [137]杨伟民.美国的社会福利体系对中国的启示.戴安娜·M·迪尼托著.社会福利:政治与公共政策.第5版.何敬,葛其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译者序10-11
    [138]杨雪冬,陈雪莲主编.政府创新与政治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39]姚华.NGO与政府合作中的自主性何以可能?社会学研究,2013(1)
    [140]岳经纶,温卓毅.新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香港的案例.公共行政评论,2012(3)
    [141]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42]张紧跟,庄文嘉.非正式政治:一个草根NGO的行动策略——以广州业主委员会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为例.社会学研究,2008(2)
    [143]张曙.需要、供给与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建构.学海,2011(6)
    [144]张钟汝,范明林,王拓涵.国家法团主义视域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社会,2009(4)
    [145]张钟汝,范明林.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机制——对两个非政府组织的个案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146]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47]赵全军.公共服务外包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学习与探索,2011(4)
    [148]赵秀梅.中国NGO对政府的策略:一个初步考察.开放时代,2004(6)
    [149]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50]整笔拨款独立检讨委员会.整笔拨款津助制度检讨报告.2008-12
    [151]郑国安,赵路,吴波尔等主编.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战略及相关财务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152]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53]张静.政府财政与公共利益.见周雪光,刘世定,折晓叶主编.国家建设与政府行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54]朱健刚.草根NGO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开放时代,2004(6)
    [155]朱健刚,陈安娜.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对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社会学研究,2013(1)
    [156]竺亚,章勇.上海社区公益招投标工作情况调查报告.见卢汉龙,周海旺主编.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1):公共政策与社会融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Bailey, Michael. Fundraising in Brazil:The major implications for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NGOs. Practice in Development, Volume 9, Numbers 1&2
    [2]Benjamin Gidron, Ralph Kramer, L. M. Salamon.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2.18
    [3]Caroline Burnley, Carol Matthewsand, Stephanie McKenzie. Devolution of Services to Children and Families:The Experience of NPOs in Nanaimo,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Vol.16, No.1, March,2005
    [4]Christiaan Grootaert. Social Capital:The Missing Link? Paul Dekker, Eric M. Uslaner. Social Capital and Participation in Everyday Life. Routledge,2006.9-29
    [5]Christine W. Letts, William Dyer. Allen Grossman. Virtuous Capital:What Foundations Can Learn From Venture Capitalists. Harvard Business, March-April,1997
    [6]Giuliana Gemelli. Venture Philanthropy.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ivil Society, 2010
    [7]Gordon White. Prospects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Xiao Shan City.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No.29, January.1993
    [8]John Burton. Conflict:Human Needs Theory. London:Macmillan,1993
    [9]Johnson, N. Mixed Economies of Welfare: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ondon:New York:Prentice Hall Europe,1999
    [10]J. Gregory Dees, Beth Battle Anderson. Sector-Bending:Bluring Lines Between Nonprofit and For-Profit. Society·May/June,2003
    [11]Katerina Hadzi-Miceva-Evans. Lottery Proceeds as a Tool for Support of Good Causes and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A Fate or a Planned Concep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t-for-Profit Law. vol.12, no.4, November,2010
    [12]Lousise Appleton. The Contribution of NPOS to Family Policy Formulation in EU Member and Applicant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volume 14 number 1,79-103,2003
    [13]Michael Moody. Building a Culture:The Construction and Evolution of Venture Philanthropy as a New Organizational Field.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vol. (37), no.2, June,2008.324-352
    [14]Norman Johnson. The Welfare State in Transiti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elfare Pluralism.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7.55
    [15]Peter Frumkin. Inside Venture Philanthropy. Society May/June.2003.7-15
    [16]Philip James. Voluntary sector outsourcing:A reflection on employment-related rationales, developments and outco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Vol.24 No.7,2011
    [17]Prahalad C. K., Hamel Gary.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18]Richard Solloway. What Should You Know about Federal Grants? Nonprofit World, Vol.14, No.1
    [19]W. R. Scott. Organizations: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1992
    [1]陈健.国际非营利组织项目运作的资源分析——以SC为个案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2]陈美冰.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保障型公益项目运作与管理机制研究——以国际小母牛组织中国项口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1
    [3]贺静.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运营模式的研究——以深圳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
    [4]罗峰.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过程研究——以上海市Z机构“心桥工程”为例:[硕十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5]单联成.城市社会公共性构筑研究——以中日社区居民自治为视角:[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11
    [6]王令玉.项目管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探析——以上海Z协会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0
    [7]王亚娟.非营利组织参与式扶贫项目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08
    [8]杨峻.政府主导推动的民办非企业内部激励失灵研究——以阳光中心和中致社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9
    [1]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2012年工作要点.中致季刊,2012-01(总第12期)
    [2]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2012年工作要点.中致季刊,2012-05(总第13期)
    [3]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2011年年度报告.2012
    [4]上海市民政局.上海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实用资料汇编.2012-07
    [5]深圳市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社会工作简报.2008(7) (总第14期),2008-07-25
    [6]深圳市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社会工作简报,2009(3)(总第19期)
    [7]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编.深圳市社会工作简报,2012(12)(总第54期)
    [8]深圳市BA区民政局.BA区社会工作情况调研报告.2012-12-15
    [9]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编.深圳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2)绿皮书,2012
    [10]赵雅萍.“耆乐安居”归侨侨眷社区支持行动项目介绍.乐享共融,2012-08
    [11]中国各地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机构2011联合年报,2012
    [1]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 //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03523.htm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wgk/2012-07/20/content_2187242.htm
    [3]刘铮.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同比增长4.4%.中央人民政府网站,www.gov.cn,http://www.gov.cn/jrzg/2012-04/27/content_2124980.htm,2012-04-27
    [4]罗争光.上海投1亿元福彩公益金用于社区公益项目招投标.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jrzg/2012-02/01/content_2056193.htm,2012-02-01
    [5]马宏.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2010年民政论坛,http://mzzt.mca.gov.cn/article/ylnmzlt/ltbg/201011/20101100115114.shtml 2010-11-19
    [6]民政部.民政部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shgz/200910/20091000039649.shtml 2009-10-19
    [7]民政部.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民政部网站,http: 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206/20120600324725.shtml,2012-06-21
    [8]民政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问答解读.民政部门户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jd/201112/20111200247872.shtml,2011-12-27
    [9]民政部.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tzl/201203/20120300282768.shtml,2012-03-13
    [10]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shgz/201204/20120400302330.shtml 2012-04-26
    [11]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wgk/2012-11/28/content_2276803.htm,2012-11-28
    [12]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浦东新区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施意见,上海浦东政务网,http://gov.pudong.gov.cn/pudong_code_18868-/Info/Detail_191136.htm
    [13]上海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工作介绍.上海社区公益招投标网,http://www.gysq.org/sqgy/zj/zixun_detail.dhtml?id=53&Exp_Type_Id=1909, 2009-05-26
    [14]上海市民政局关于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实施公益招投标的意见.上海民政,http://hp.shmzj.gov.cn/gb/mzhpq/xxgk/zcwj/userobjectlai227.html,2009-05-28
    [15]上海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上海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工作的通知.上海民政,http://www.shmzj.gov.cn/gb/shmzj/node8/node15/node55/node244/node292/userobjec tlai27144.html,2010-11-25
    [16]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实施2011年度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方案的通知.上海民政,http://www.shmzj.gov.cn/gb/shmzj/node8/node883/node884/userobjectlai27941.html ,2011-03-22
    [17]上海市浦东新区综治委办公室.预防和减少犯罪机制创新.中国政府创新网,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Item.aspx?id=26569
    [18]上海浦东塘桥先锋社.承接党建项目的社会组织.浦东党建网,http://dangjian.pudong.gov.cn/pd-djw-djcz-sqdj/2011-12-23/Detail_407734.htm
    [19]上海市浦东新区综治委办公室.预防和减少犯罪机制创新.中国政府创新网,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Item.aspx?id=26569
    [20]上海乐群网站,http://www.lequn.org/services.asp?pageID=31; http://www.lequn.org/about.asp?pageID=29
    [21]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以职业规划保障队伍稳定以项目运作促进专业发展.上海综治,http://shwomen.eastday.com/node2/node533/node534/ula30000.html
    [22]2012 年度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标指南.上海社区公益招投标网,http://www.gysq.org/sqgy/zj/zixun_detail.dhtml?id=141&Exp_Type_Id=19012012-9-1 1
    [23]2011 年服务来沪青少年项目投标指南.上海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网站,http://www.shyouth.net/html/shequqingshaonian/sqqsn_gyztb_zn/2011-06-03/Detail_114284.htm
    [24]潍坊社区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浦东公益网,http://www.pudongnpo.org.cn/npostoreshow.php?pid=171
    [25]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社区服务“十二五”规划的通知,http://www.sz.gov.cn/szmz/xxgk/zhxx/tzgg/201204/t20120418_1843662.htm 2012-04-18.
    [26]深圳市民政局.深圳市社区服务中心设置运营标准(试行).深圳市民政在线,http://www.szmz.sz.gov.cn/xxgk/ywxx/shxx/zcfg/201110/t20111018_1744115.htm 2011-10-18
    [27]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http://www.cdpf.org.cn/sytj/content/2012-06/26/content_30399867.htm,2012-06-26
    [28]深圳市政府采购中心.深圳市政府采购中心全面实施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深圳政府 在线,http://www.sz.gov.cn/cn/xxgk/bmdt/201206/t20120627_1929394.htm,2012-06-2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