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水流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汉水流域处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之间,又位于中原、关陇、巴蜀、荆楚四大文化区交汇与反冲地带,这种特殊地理与文化结构使得汉水流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以往考古学研究中,汉水流域夏商时期文化研究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夏代早期和商代晚期文化面貌,学术界尚处于认识阶段。在新材料的支撑下,本文研究旨在初步建立汉水流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时期文化发展情况以及文化因素构成与来源,并借此探讨区域内以及同周边地区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界定了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回顾了相关考古发现与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与方法。第二章为汉水流域夏商时期文化背景分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一是利用相关孢粉数据和遗址出上动物骨骼鉴定报告,复原夏商时期环境信息,并借此探讨环境变迁与夏商遗址分布的关系;二是考察汉水流域夏代之前考古学文化发展情况,总结该流域传统文化发展特点。第三至五章为汉水流域夏商时期诸文化研究。通过对典型遗存分组与器物形制学研究,建立了诸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编年体系以及时空对应关系;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系统地讨论了诸考古学文化源流。第六章为汉水流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交流与互动研究,以时间为轴,分夏代、早商以及晚商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了区域内考古学文化交流与互动,以及与周边区域同时期考古学文化交流与互动情况。
     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与认识有:
     一、初步建立汉水流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夏代早期考古学文化主要有后石家河文化、东龙山类型遗存、白马石类型遗存,年代相当于煤山类型一期至二里头文化一期。夏代晚期考古学文化以二里头文化为主,分为二里头类型、下王岗类型以及商洛类型。早商时期考古学文化主要有盘龙城类型商文化、二里岗类型商文化、荆南寺类型文化、宝山文化早商时期遗存,年代相当于二里岗下层一期至花园庄早期。晚商时期考古学文化主要有庙台子类型商文化、周梁玉桥文化以及宝山文化晚商时期遗存,年代相当于殷墟一至四期。
     二、初步建立不同地理单元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汉水上游地区文化序列是白马石类型遗存——宝山文化,中间还有缺环。丹江上游地区文化发展序列是从东龙山类型遗存——二里头文化商洛类型——二里岗类型文化,其晚商时期文化面貌还不清楚。鄂西北、丹江下游地区文化发展序列是后石家河文化乱石滩类型——二里头文化下王岗类型——二里岗型商文化——扁柱足鬲遗存。汉水下游以东地区文化发展序列是后石家河文化三房湾类型、西花园类型——二里头类型——盘龙城类型商文化——庙台子类型商文化。汉水下游以西地区文化发展序列是后石家河文化季石类型——二里头类型——荆南寺类型文化——周梁玉桥文化。
     三、总结了汉水流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四个特点,即文化因素构成复杂性、文化发展不延续性、各区域文化个性强烈与发展不平衡性。
Between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convergence of four culture regions such as Central Plain, Guanlong, Ba and Shu and Jin and Chu, it makes the Han River basin cultur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In previous archaeological study, there is still a weak link with the culture research in Xia and Shang Dynasty of Han River valley;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Xia Dynasty and late Shang Dynasty culture feature, it was still in the stage of understanding. Under the support of new material, this article study is to establish a Han River basin in summer of Shang cul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time and space frame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cultural factors and sources, and to explore the regional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surrounding areas.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First chapter for introduction, define the scope of space and time, this study reviewed and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is article research goal and methods.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Han River basin in Xia and Shang period cultural background analysis, including two aspects of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Rely on the sporopollen assemblages record and unearthed in the ruins of animal bones appraisal report, to recover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y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y site distribution; meanwhile it is inspected the Han River basin before the Xia Dynasty culture development, summed up the basin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development. The third chapter to fifth chapter is the Han River basin Xia and Shang Dynasty the cultural studies. By grouping remains and artifacts shape typical study, established by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of installment and chronological syst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of time and space. Using cultural factor analysis method,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the various archaeological culture origin.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Han River basin in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y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on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raction. Based on time axis, dividing into three stages of Xia Dynasty, early and late Shang Dynasty, it respectively discusses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in the area of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as well as archaeologic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surrounding area.
     In this paper, the following is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e research and understanding:
     The first is preliminary established the Han River basin in Xia and Shang archaeology cul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time and space frame system. Xia dynasty after early archaeological culture mainly contains After Shijiahe culture, East Longshan type, Bai Ma Shi type, its' age is equivalent to the first phase of Mei Shan type to the first phase of the Erlitou culture. Late of Xia Dynasty culture mainly is the Erlitou culture, which is divided into Erlitou type, Xia Wang Gang type, Shangluo type. There are four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in the early Shang, which mainly including Panlong City type, Jing Na Temple type and Baoshan culture of early Shang period remains. The age is equivalent to the first phase of Erligang below to early phase of Huayuanzhuang. There are three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in the late Shang, which mainly including Miaotaizi type of Shang culture, Zhouliangyuqiao culture and Baoshan culture of late Shang period remains. The age is equivalent to between one and four phase of Yinxu Site.
     The second, it is preliminary to establish the different geographic unit in the Xia and Shang period of archaeological culture development sequence. The sequence in the Han River upstream region culture is Bai Ma Shi remaining type to Baoshan culture, there are still any vacancies middle. The sequence in the Danjiang upstream region culture is East Longshang, Shangluo type, Erligang type, its late Shang Danasty culture feature is not clear. The sequence in the Northwest of Hubei and Danjiang downstream is Luanshitan type, Xia Wang Gang type, Erligang type. The sequence in the region east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Han River is Third Room Wan type and West Garden type, Erlitou type, Panlongcheng Site type, Miaotaizi type. The sequence in the region west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Han River is Jishi type, Erlitou type, Jing Na temple type, Zhouliangyuqiao culture.
     The Third,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of Xia and Shang Dynasty in the Han River basin are summarized four characteristics:the complexity in the cultural factors, not continuity in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strong personalities and the imbalance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al culture.
引文
1 邹衡.试论夏文化[A].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0.
    1 郑光.试论二里头商代早期文化[A].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Cl.文物出版社,1985.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4,(04);殷玮璋.二里头文化探讨[J].考古,1978,(01)
    3 安金槐.豫西夏的文化初探[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01)
    4 方酋生.论汤都西亳——兼论探索夏文化的问题[J].河南文博通讯,1979,(01)
    5 杨育彬.探讨夏代文化的问题——兼对<郑州上层即汤都亳说>一文商槯[J].河南文博通讯,1980,(04)
    6 杜金鹏.夏商文化断代断探[J].中原文物,1993,(01)
    7 孙华.关于二里头文化[J].考古,1980,(06)
    8 赵芝荃、刘忠伏.试探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并兼论夏文化的上限[A].华夏文明[C].第一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9 方酋生.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三期遗存与桀都斟鄩[J].考古,1995,(02)
    10 高炜、杨锡璋、王巍、杜金鹏.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J].考古,1998,(10)
    11 赵芝荃.夏商分界界标之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0,(03)
    12 郑杰洋.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性质与夏商分界[J].中原文物,1999,(01)
    13 该报告全称为《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下文不一一注明。
    14 夏商周断代工作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R].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73.
    15 张雪莲,仇士华.关于夏商周碳十四年代框架[J].华夏考古,2001,(03)
    16 杨育彬.再论郑州商城的年代、性质及相关问题[J].华夏考古,2004,(03)
    1 杨锡璋、高炜主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 夏商周断代工作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R].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82
    3 张雪莲、仇士华等.新砦——二里头——二里岗文化考古年代序列的建立与完善[J].考古,2007,(08)
    4 王震中.夏商分界、夏文化分期及“夏文化”定义诸题新探[J].华夏考古,2011,(04)
    1 王震中.夏商分界、夏文化分期及“夏文化”定义诸题新探[J].华夏考古,2011,(04)
    2 杨锡璋、高炜主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8
    3 夏商周断代工作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R].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79
    4 煤山晚一期、晚二期遗存是指煤山遗址龙山文化晚期第一、二期遗存,是相对于1970年煤山遗址龙山文化中期遗存(1970煤山一期)而言。
    5 赵芝荃.夏代前期文化综论[J].考古学报,2003,(04)
    1 赵芝荃.略论新砦期二里头文化[A].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5.
    2 赵芝荃.试论二里头文化的源流[J].考古学报,1986,(01)
    3 韩建业、杨新改.王湾三期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1997,(01)
    4 杜金鹏.新砦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夏文化再探讨随笔[J].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1,(02)
    5 董琦.虞夏时期的中原[M].科学出版社,2000.
    6 李维明.二里头一期遗存与夏文化初始[J].中原文物,2002,(01)
    7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等.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1999年试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0,(04)
    8 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J].文物,2004,(03)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等.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2002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9,(02)
    10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J].文物出版社,2008.
    11 杨锡璋、高炜主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1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很师二里头遗址19801981年III区发掘简报[J].考古,1984,(07)
    13 张雪莲、仇士华等.新砦一二里头一二里冈文化考古年代序列的建立与完善[J].考古,2007,(08)
    1 张雪莲、仇士华等.新砦一二里头一二里冈文化考古年代序列的建立与完善[J].考古,2007,(08)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五)[J].考古,1978,(04)
    3 夏商周断代工作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R].农二十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79
    4 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R].科学出版社,1959.
    5 邹衡.试论夏文化[A].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0:107-115
    1 安金槐.关于郑州商代二里岗期陶器分期问题的再探讨[J].华夏考古,1988,(04)
    2 高煦.略论二里岗期商文化的分期和商城年代[J].中原文化,1985,(02)
    3 郑杰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性质与夏商分界[J].中原文物,1999,(01)
    4 杨锡璋、高炜主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71
    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62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简报[J].考古,1964,(08)
    6 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4,(04、05)
    7 郑振香.论殷墟文化分期及其相关问题[A].中国考古学研究[C].文物出版社,1986.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恒北花园庄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8,(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8年~1999年安阳洹北商城花园庄尔地发掘报告[A].考古学集刊15[C].文物出版社,2004:296-358
    9 杨锡璋等.盘庚迁殷地点蠡测[J].中原文物,2000,(01)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8年~1999年安阳洹北商城花园庄东地发掘报告[A].考古学集刊15[C].文物出版社,2004:296-358
    11 范毓周.关于殷墟文化考古分期的几个问题[J].中原文物,2010,(04)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等.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遗址2005-2007年勘察简报[J].考古,2010,(01)
    2 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1999,(04)
    3 唐际根、徐广德.河北花园庄遗址与盘庚迁殷问题[N].中国文物报,1999-4-14:03
    4 张国硕、尤悦.商文化阶段划分刍议[N].中国文物报,2008-7-4:007
    5 董琦.关十中商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N].中国文物报,1998-7-29、1998-7-5、1998-8-12;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1999,(04)
    1 王HJJ庶.汉水[J].人民长江,1956,(02)
    2 蔡述明、陈国阶.汉江流域资源合理开发与绛济发展综合研究[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 蓝蔚.湖北黄陂县盘土城发现古城遗址及石器等[J].文物参考资料,1955,(04)
    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天门市石家河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A].考古学集刊10集[C].地质出版社,199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石家河罗家柏岭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94,(02)
    3 郭冰廉.湖北黄陂杨家湾的古遗址调查[J].考古通讯,1958,(01)
    4 郭冰廉.湖北黄陂矿山水库工地发现了青铜器[J].考古通讯,1958,(09)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湖北郧县和均县考古调查与试掘[A].考古学集刊4[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 原长办考古队河南分队.淅川下集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中原文物,1989,(01)
    2 郭冰廉.湖北黄陂杨家湾的古遗址调查[J].考古通讯,1958,(01)
    3 长办文物考古队直属工作队.1958年至1961年湖北郧县和均县发掘简报[J].考古,1961,(11)
    4 郭德维、陈贤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和墓葬[J].考古,1964,(08)
    5 陈贤一.江陵张家山遗址的试掘与探索[J].江汉考古,1980,(02)
    6 河南省博物馆等.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的试掘[J].文物,1972,(1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下王岗[R].文物出版社,1989.
    7 湖北省博物馆.盘龙城商代二里岗期的青铜器[J].文物,1976,(02)
    8 湖北省博物馆等.盘龙城——长江中游商代遗址的新发现[N].光明日报,1975-04-09.
    9 王劲、陈贤.试论商代盘龙城早期城市的形态与特征[A].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选集(一)[C],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1 湖北省博物馆.当阳季家湖楚城遗址[J].文物,1980,(10):湖北省博物馆.湖北当阳季家湖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物资料从刊第10集.文物出版社,1987.
    2 余从新.安陆县晒书台商周遗址试掘[J].江汉考古,1980,(01)
    3 湖北省博物馆等.房县七里河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J].1984,(0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房县七里河[R].文物出版社,2008.
    4 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安陆市商周遗址调查[J].考古,1993,(06)
    5 武汉大学考古教研室.随州西花园、庙台子遗址发掘简述[J].江汉考古,1984,(03)
    6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组等.晋鄂豫三省考古调查简报[J].文物,1982,(07):孝感地区博物馆、孝感市博物馆:湖北孝感聂家寨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4,(02)
    7 石河考古队.湖北省石河遗址群1987年发掘简报[J].文物,1990,(08)
    8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等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R].文物出版社,1999.
    9 香炉山考古队.湖北武汉市阳逻香炉山遗址考古发掘纪要[J].南方文物,1993,(01)
    10 荊州市博物馆、钟祥市博物馆.钟祥乱葬岗夏文化遗存清理简报[J].江汉考古,2001,(03)
    11 孝感市博物馆.湖北孝感市徐家坟遗址试掘J].考古,2001,(05)
    12 襄石复线襄樊考古队.湖北襄阳法龙王树岗遗址二里头文化灰坑清理简报[J].江汉考古,2002,(04)
    13 武汉市博物馆等.1997-1998年盘龙城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8,(03)
    1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悟县城关镇双河村李家湾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00,(03)
    1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0-2001年湖北随州厉山舍家老湾遗址试掘报告[J].江汉考古,2011,(04)
    1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随州金鸡岭[R].科学出版社,2011.
    17 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松滋博宇山遗址试掘简报[A].文物资料从刊第10辑[C].文物出版社,1987.
    18 沙市市博物馆.湖北沙市周梁玉桥遗址试掘简报[A].文物资料从刊10辑[C].文物出版社,1987:23-31: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湖北沙市周梁玉桥遗址1987年的发掘[J].考古,2004,(09)
    19 宜都考古发掘队.湖北宜都石板巷子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5.(11)
    20 湖北省博物馆.沙市官堤商代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85,(04)
    1 湖北荆州地区博物馆等.湖北江陵梅槐桥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0,(10)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邓州市穰东遗址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9,(02)
    3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河南方城县八里桥遗址1994年存发掘简报[J].考古,1999,(12)
    4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洛市博物馆编著.商洛东龙山[R].科学出版社,2011:3-6
    5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南考古报告集[R].三秦出版社,1994.下同。
    6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城固宝1998年发掘报告[R].文物出版社,2002:1-2
    7 张成明.丹江口市熊家庄二里头文化时期和楚文化遗址[A].考古学年鉴2005[C].文物出版社,2006:269-270
    8 武汉大学考古与博物馆系.郧县辽瓦店子遗址[A].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重要考古发现Ⅰ[C]文物出版社,200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郧县辽瓦店子遗址2007年的发掘[A].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重要考古发现Ⅱ[C].文物出版社,2010.
    9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湾区方滩遗址[A].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重要考古发现Ⅰ[C].文物出版社。2009.
    10 武汉大学考古系等.湖北郧县青龙泉遗址2008年度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10,(01)
    11 武汉大学考古系等.湖北郧县唐子河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11.(05)
    12 浙川县门伙新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和唐代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C].文物出版社,2009:273-274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2008年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浙川下王岗遗址发掘新收获[J].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9,(17)
    1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浙川县下寨遗址2009-2010年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11,(02)
    1 杨权喜.江汉夏代文化探讨[N].中国文物报,1998-07-29:03.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湖北均县乱石滩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1986,(07)
    3 孟华平著.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J].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134
    4 杨权喜.关于鄂西六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探讨[J].考古,2001,(05)
    5 王劲.后石家河文化定名的思考[J].江汉考古,2007,(01)
    6 拓古.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江汉地区[J].江汉考古,2002,(01)
    7 张昌平.夏商时期中原与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联系[J].华夏考古,2006,(03)
    8 向桃初.二里头文化向南方的传播[J].考古,2011,(10)
    9 陈贤一.盘龙城商代二里岗期墓葬陶器初探fC].中国考古学年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53-63
    10 蒋刚.湖北盘龙城遗址群商代墓葬再探讨[J].四川文物,2005,(03)
    11 蒋刚.盘龙城遗址群出土商代遗存的几个问题[J].考古与文物,2008,(01)
    12 李丽娜.试析湖北盘龙城遗址第一至三期文化遗存年代与性质[J].江汉考古,2008,(01)
    1 王宏.荆南寺商代陶器试析[A].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一)[C].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78-82
    2 何驽.荆南寺遗址夏商时期遗存分析[A].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二)[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100
    3 彭锦华.沙市周梁玉桥殷商遗址试析[J].江汉考古,1989.(02)
    4 王宏,论周粱玉桥文化[J].江汉考古,1996,(03)
    5 梁星彭.试论陕南城固、洋县地区商时期文化遗存[A],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C],科学出版社,2005:344-394
    6 赵从苍.从考古发现看早期巴文化——附论巴蜀文化探讨中的相关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礼会科学版),2006.45(06)
    7 豆海锋.城固宝山时期遗存相关问题的探讨[J],考古与文物,2010,(04)
    8 陈贤一.江汉地区的商文化[A].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0:161-172
    9 王宏.论鄂西南、湘西北地区的夏商时期文化[A].文物考古文集[C],武汉大学,1997.
    10 江鸿.盘龙城与商朝的南土[J],文物,1976,(02)
    11 宋焕文.从盘龙城考古发现试谈商楚关系[J].江汉考古,1983,(02)
    12 方酋生.试论盘龙城商文化[A].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一)[C].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63-69
    13 徐少华.从盘龙城遗址看商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发展[J].江汉考古,2003,(01)
    14 杨鸿勋.从盘龙城上的宫殿遗址谈中国宫廷建筑发展的几个问题[J].文物,1976(02)
    15 高大伦.论盘龙城遗址的性质与作用[J].江汉考古,1985,(01)
    16 王劲、陈贤一.试论商代盘龙城早期城市的形态与特征[A].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一)[C].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70-77
    17 彭明瀚.盘龙城与吴城比较研究[J].江汉考古,1995,(02)
    18 杜金鹏.盘龙城商代宫殿基址讨论[J].考古学报,2005,(02)
    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盘龙喊——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R].文物出版社,2001.
    2 统计数字包含1997-1998年武汉市博物馆发掘出土青铜器。详见武汉市博物馆等:《1997-1998年盘龙城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8年3期。
    3 郭冰廉.湖北黄陂矿山水库工地发现青铜器[J].考古通讯,1958,(09)
    4 熊卜发、鲍方铎.黄陂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器[J].江汉考古,1986,(04)
    5 熊卜发等.黄陂县出土玉器铜器[J],江汉考古,1981,(01)
    6 张呤午.商代铜尊、鱼钩和陶抵手[J].江汉考古,1984,(03)
    7 蓝蔚.汉阳县发现子墩古文化遗址[J].江汉考古,1980,(01)
    8 鄂城县博物馆.湖北鄂城县沙窝公社出土青铜爵[J].考古,1982,(02)
    9 鄂城县博物馆.湖北鄂城县沙窝公社出土青铜爵[J].考古,1982,(02)
    10 余家海.应城县出土商代鸮卣[J].江汉考古,1986,(01)
    11 余从新.安陆馆藏的几件青铜器[J].江汉考古,1984,(02)
    12 张学武.应山县发现商代铜鼎[J].江汉考古,1980,(01)
    13 枣阳市博物馆.湖北枣阳发现一件商代铜尊[J].文物,1990,(06)
    14 徐国正.湖北枣阳市博物馆收藏的几件青铜器[J].文物,1994,(04)
    1 王从礼.记江陵岑河庙兴八姑台出土商代铜尊[J].文物,1993,(08)
    2 何弩.湖北江陵江北农场出土商周青铜器[J].文物,1994,(09)
    3 彭锦华.沙市近郊出L的商代大型铜尊[J].江汉考古,1987,(04)
    4 戴修政.湖北石首出土商代青铜器[J].文物,2000,(11)
    5 黎泽高、赵平.枝城市博物馆藏青铜器[J].考古,1989,(09)
    6 张家芳.湖北襄樊拣选的商周青铜器[J].文物,1982,(09)
    1 赵从苍上编.城洋青铜器[M].科学出版社,2006.
    2 曹玮上编.汉中出土商代青铜器[M],巴蜀书社,2006.
    3 湖北省博物馆.盘龙城商代二里岗期的青铜器[J].文物,1976,(02)
    4 邹衡.试论夏文化[A].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0:126-128
    1 赵从苍.城固洋县铜器群综合研究[J].文博,1996,(04);
    2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城固宝山——1998年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2002:182
    3 张昌平.盘龙城商代青铜容器的初步考古[J].江汉考古,2003,(01)
    4 孙华.试论城洋铜器存在的历史背景[J].四川文物,2001,(03)
    5 南普恒等.湖北盘龙城出土部分商代青铜器的铸造地的分析[J].文物,2008,(08);陈坤龙等.城固宝山遗址出土铜器的科学分析及其相关问题[J]文物,2012,(07)
    6 傅聚良.盘龙城、新干和宁乡——商代荆楚青铜文化的三个阶段[J].中原文物,2004,(01)
    7 梁星彭.试论商南城固、洋县商时期文化遗存[A].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C].科学出版社,2005:344-394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R].科学出版社,1957:19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R].科学出版社,1957:23
    2 魏京武、王炜林.汉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地理环境与人类的生存[A].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C].科学出版社.,1991.
    3 沈玉昌.汉水河谷的地貌及其发育史[J].地理学报,1956,22(04)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湖北郧县和均县考古调查与试掘[A].考古学集刊4[C].中国社会科学出出版社,1984.
    1 杨亚长.丹江上游的古文化与古环境[A].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7-221
    2 齐国凡.唐白河盆地的水文地质条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60,(03)
    1 曾群.汉江中下游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2 姜立征.孢粉分析与环境考古[J].生物学通报,1998,33(07)
    3 闾国年.长江中游湖盆扇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及地貌的再现与模拟[M].测绘出版社,1991.
    4 赵艳.江汉湖群历史环境演变[D].武汉大学.1998.
    5 杨礼茂、姚立新.武汉地区全新世孢粉组合与古气候的初步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02)
    6 黄宁生.地壳农层断面研究——沿南水北调中线宗干渠沙河—黄河段[D].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论文,1996.
    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随州金鸡岭[R].附录金鸡岭遗址植硅体分析鉴定报告,2011:207-310
    2 王红星.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理研究[D].武汉大学,1998.
    3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01)
    4 袁靖.动物考古学揭密古代人类和动物的相互关系[A].西部考古第二辑[C],三秦出版社,2007:82-95
    5 荆州博物馆.荆南寺遗址动物骨骼遗存研究[A].荆州荆南寺[C].附录.文物出版社,2009:237-360
    1 彭锦华.湖北沙市周梁玉桥遗址动物骨骼的鉴定与研究[J].考古与文物,1990,(01)
    2 贾兰坡、张振标.河南浙川下王岗遗址中的动物群[A].淅川下下岗附录四fC].文物出版社,1989:427-439
    3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附录二东龙山遗址动物遗存分析[A].商洛东龙山[C].科学出版社,2011:163.
    1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M].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
    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南考古报告集[C].三秦出版社,1994:207-270
    3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南考古报告集[C].三秦出版社,1994:271-341
    4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南考古报告集[C].三秦出版社,1994:359-384
    5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城固宝山——一九九八年发掘报告[R].文物出版社,2002.
    6 赵从苍主编.城洋青铜器[R].科学出版社,2006.
    1 国家文物局上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M].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
    2 武汉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系等.湖北郧县辽瓦店子遗址东周遗存的发掘[J].考古,2008,(04)
    3 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等.湖北郧县店子河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11,(05)
    4 吉林考古研究所.张湾区方滩遗址[A].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重要发现I[C].文物出版社,2007:192-194
    5 2006年西北大学考古发掘资料。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青龙泉与大寺[R].科学出版社,1991:3-158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青龙泉与大寺[R].科学出版社,1991:161-201
    8 张敏、王新天.湖北十堰双坟店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址[N].中国文物报,2012/05/25,(008)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湖北均县乱石滩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1986,(07)
    10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房县七里河[R].文物出版社,2008.
    1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浙川下下岗[R].文物出版社.1989.
    1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河南方城县八里桥遗址1994年春发掘简报[J].考古,1999,(12)
    2 原长办考古队河南分队.淅川下集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中原文物,1989,(01)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邓州市穰东遗址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9,(02)
    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淅川县下寨遗址2009-2010年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11,(02)
    5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M].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
    6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商洛东龙山遗址I区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0,(04)
    7 王世和、张宏彦.1982年商县紫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J].文博,1987,(03)王宜涛.商县紫荆遗址发现二里头文化陶文[J].考古与文物,1983,(04)
    8 陕西省商洛地区图书馆.陕西洛河上游两处遗址的试掘[J].考古,1983,(01)
    1 荆州博物馆.荆州荆南寺[R].文物出版社,2009.
    2 沙市市博物馆.湖北沙市李家台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5,(03)
    3 湖北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江陵梅槐桥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90,(10)
    4 湖北省博物馆.沙市官堤商代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85,(04)
    5 沙市市博物馆.湖北沙市周梁玉桥遗址试掘简报[J].文物资料从刊10辑,文物出版社,1987.
    6 彭锦华.沙市近郊出土的商代大型铜尊[J].1984,(04)
    7 荆州地区博物馆.记江陵岑河庙乡八姑台出土商代铜尊[J].文物,1993,(08)
    1 孝感地区博物馆等.湖北孝感聂家寨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4,(02)
    2 孝感市博物馆.湖北孝感市徐家坟遗址试掘[J].考古,2001,(03)
    3 余从新.安陆县晒书台商周遗址试掘[J].江汉考古,1980,(01)
    4 武汉大学随州考古发掘队.随州西花园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1,(02)
    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0~2001年湖北随州厉山舍家老湾遗址试掘报告[J].江汉考古,2011,(04)
    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金鸡岭[R].科学出版社,2011.
    7 荆州市博物馆等.钟祥乱葬岗夏文化遗存清理简报[J].江汉考古,2001,(03)
    8 湖北省博物馆.当阳季家湖楚城遗址[J].文物,1980,(10)
    9 湖北省博物馆.一九六三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掘[J].文物,1976,(01)
    10 盘龙城发掘队.盘龙城一九七四年度田野考古纪要[J].文物,1976,(02)
    11 香炉山考古队.湖北武汉市阳逻香炉山遗址考古发掘纪要[J].南方文物,1993,(01)
    1 邓辉、陈义勇等.8500a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演变[J].地理学报.2009,64:(09)
    2 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M].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9:51-55
    3 朱诚、于世永等.长江三峡及江汉平原地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异常洪涝灾害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03)
    4 王红星.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规律、文化中心的转移与环境变迁的关系[J].江汉考古,1998,(01)
    1 阎嘉祺、魏京武.陕西梁山旧石器之研究[J].史前研究,1983,(01);魏京武、尹申平陕西的旧石器考古[J].考古与文物,1988,(5、6)
    2 阎嘉祺.陕西汉中地区梁山旧石器的再调查[J].考古与文物。1981,(02)
    3 阎嘉祺,陕西汉中地区梁山龙岗首次发现旧石器[J]考古与文物,1980,(0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水考古队.陕西南郑龙岗寺发现的旧石器[J].考古与文物,1985,(06)
    4 阎嘉祺、尹中平.记汉中梁山高阶地砾石层中之旧石器[J].考古与文物。1988,(04)
    5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科研规划室.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三十年来研究工作的主要收[J].考古与文物,1988,(5、6)
    6 黄慰文,祁国琴.粱山旧石器遗址的初步观察[J].人类学学报。1987.(03)
    7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龙岗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R].文物出版社,1990.
    8 陕西分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西乡李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61,(07),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水队.陕西西乡李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一九六一年发掘简报[J].考古,1962,(0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南考古报告集[R].三秦出版社,1994,11-44
    9 魏京武.李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性质及文化命名问题[A].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79:魏京武、杨亚长,论汉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J].考古与文物,1983。(06)
    10 吴汝柞.论李家村——老官台文化的性质[J].考古与文物,1983,(02)
    11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水考古队.陕西西乡何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首次发掘[J].考古与文物。1981,(04)
    1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龙岗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R].文物出版社,1990.
    13 魏京武、孙中.汉江上游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与文物,1980,(02)
    1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水队.陕西西乡李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一九六一年发掘简报[J].考古,1962,(06)
    15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南考古报告集[R].三秦出版社,1994:2-5
    1 秦岭等.安康花园柏树岭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试掘记[J].考古与文物,1980,(02)
    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水考古队.陕西西乡红岩坝遗址的调查和试掘[J].考古与文物,1982,(05)
    3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南考古报告集[R],三秦出版社,1994:6-7
    4 赵殿增.三星堆考古发现与巴蜀古史研究[J].四川文物,三星堆巴蜀文化研究专辑,1992.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四川绵阳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90,(04)
    6 雷雨、陈德安.巴中月亮岩和通江擂鼓寨遗址调查简报[J].四川文物,1991,(06)
    7 王炜林、孙秉君.汉江上游巴蜀文化的踪迹[A].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9:236-248
    8 王宜涛.陕西洛南河口洞穴遗址的初步调查[J].考古与文物,1986,(04)
    1 王社江等.洛南河口鸡眼窑洞穴的儿点认识[J].考古与文物,1998,(06)
    2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J].考古与文物,2012,(02)
    3 郎树德、赵建龙.关十老官台文化的新认识——兼谈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J].考古与文物,1984,(06)
    4 商县文化馆等.陕西商县紫荆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1,(03);王世和、张宏彦.1982年商县紫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J].文博,1987,(03)
    5 商洛地区考古调查组.丹江上游考古调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1,(03)
    6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陕西商洛市东龙山遗址仰韶与龙山时代遗存发掘简报[J].考古,2009,(12)
    7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陕西商洛市东龙山遗址仰韶与龙山时代遗存发掘简报[J].考古,2009,(12)
    8 梁星彭、陈超.商县紫荆第四期文化遗存试析[J].考古与文物,1984,(03)
    9 王世和、张宏彦.1982年商县紫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Jl.文博,1987,(03)
    10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商洛东龙山遗址1区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0,(04)
    1 李超荣等.丹江口库区的旧石器文化——记双树旧石器遗址的发掘[J].化石,2007,(02)
    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丹江口库区彭家河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J].人类学报,2008,(02)
    3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湖北房县樟脑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人类学学报,1987,(04)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湖北郧县和均县考古调查与试掘[A].考古学集刊[C],第4集,1984.
    5 长办文物考古队直属工作队.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一年湖北郧县和均县发掘简报[J].考古,1961,(10)
    6 王劲.鄂西北仰韶文化及同时期文化分析[J].华夏考古,1987,(02)
    7 沈强华.试论朱家台文化[J].江汉考古,1992,(02)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长江工作队.湖北均县朱家台遗址[J].考古学报,1989,(01)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湖北郧县和均县考古调查与试掘[A].考古学集刊[C],第4集,1984.
    10 长办文物考古队直属工作队.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一年湖北郧县和均县发掘简报[J].考古,1961,(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龙泉与大寺[R],科学出版社,1991.
    11 郧县博物馆等.湖北省郧县胡家窝遗址发掘报告[J].江汉考古,2009,(03)
    12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湖北十堰犟河口遗址2008年发掘简报[J].四川文物,2010,(06)
    13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队.河南淅川黄楝树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0,(03)
    14 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等.湖北宜城曹家楼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8,(01)
    15 沈强华.试论屈家岭文化的地域类型[J].考古与文物,1986,(02)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龙泉与大寺[R],科学出版社,1991.
    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008年湖北省丹江口市观音坪遗址发掘报告[J].江汉考古,2010,(02)
    3 河南省博物馆等.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的试掘[J].文物,1972,(10)
    4 张绪球.石家河文化的分期分布和类型[J].考古学报,1991,(04)
    5 樊力.论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J].考古与文物,1999,(04)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湖北郧县和均县考古调查与试掘[A].考古学集刊[C],第4集,1984.
    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郧县淹没区新石器时代考古调查[J].江汉考古,1996,(02)
    8 武汉大学考古学.湖北郧西归仙河遗址2009年度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12,(01)
    9 十堰市博物馆.十堰市犟河沿岸两处古遗址调查[J].江汉考古,1996,(02)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队.湖北均县乱石滩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1986,(07)
    11 湖北省博物馆等.房县七里河遗址发掘的上要收获[J].江汉考古,1984,(03)
    12 湖北省博物馆等.房县羊鼻岭遗址调查简报[J].江汉考古,1992,(01)
    13 南阳地区文物队等.河南方城县大张庄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3,(05)
    14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邓州八里岗史前遗址的调查与试掘[J.华夏考古,1991,(02);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河南邓州市八里岗遗址1992年的发掘与收获[].考古,1997,(12);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98,(09);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等.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1998年度发掘简报[J].文物,2000,(11)
    1 樊力.豫西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序列及其与邻近地区的关系[J].考古学报,2000,(02)
    2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唐河茅草寺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65,(01)
    3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镇平赵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J].考古,1962,(01)
    4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南召二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物,1959,(07)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枣阳雕龙碑[J].科学出版社,2006.
    6 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编.西花园和庙台子[R].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7 黄陂县文化馆.黄陂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J].江汉考古,1987,(02)
    8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唐河寨茨岗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63,(12)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R].科学出版社,1959.
    10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洛阳王湾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61,(04)
    11 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禹县谷水河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9,(04)
    12 郑州市文物工作队等.郑州大河村遗址1983、1987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6,(01)
    13 田园.鸡公山旧石器遗址[J].江汉考古,2001,(01)
    14 杨权喜.试论城背溪文化[J].东南文化,1991,(05)
    1 张绪球、刘德银.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A].严文明主编.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C],科学出版社,2008。
    2 尹检顺,论鄂西与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序列及相互关系[J].江汉考古。1998,(02)
    3 裴安平.彭头山文化初论[A]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届亚洲文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岳篪书院,1996:尹检顺.浅析湖南洞庭湖地区皂市下层文化的分期及其文化属性[A].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届亚洲文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岳麓书院,1996.
    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3年湖北宜都城背溪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6,(04)
    5 陈振裕、杨权喜.宜都县枝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C]文物出版社,1985.
    6 陈振裕、杨权喜.宜都县青龙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C]文物出版社,1985.
    7 王杰、田富强.论大系文化与其它原始文化的关系[J].江汉考古,
    8 吴汝柞.大溪文化综论[J].江汉考古,1993,(02)
    9 张之恒.试论大溪文化[J].江汉考古。1982,(01)
    10 李文杰.大溪文化的类型和分期[J].考古学报。1986,(02)
    11 张绪球.汉江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初论[J].考古与文物,1987,(04)
    12 纪南城文物考古发掘队.江陵毛家山发掘记[J].考古。1977.(03)
    1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江陵朱家台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1.(03):湖北江陵朱家台遗址1991年的发掘[J].考古学报.1996,(04)
    14 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市刚湘城遗址1995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8,(01)
    15 荆州地区博物馆.荆门市博物馆普查资料.
    16 荆州地区博物馆.钟祥六合遗址[J].江汉考古,1987,(02)
    17 林邦存.论屈家岭文化形成的年代和主要成因[J].江汉考古.1996.(02)
    18 林邦存.关于屈家岭文化区系类型问题的初步分析[J].江汉考古,1997.(01)
    19 荆州博物馆.湖北京山油子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试掘[J].考古,1994,(10)
    20 湖北省博物馆.天门谭家岭遗址发掘简讯[J].江汉考古,1983.(03)
    21 张绪球.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论[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2 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京山朱家嘴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J].考古,1964,(05)
    1 武汉市博物馆.洪山放鹰台遗址97年度发掘报告[J].江汉考古,1998,(03)
    2 孟华平.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3 何介钧.长江中游原始文化初论[J].湖南考古辑刊,1982,(01)
    4 沈强华.试论屈家岭文化的地域类型[J].考古与文物,1986,(02);祁国钧.试论屈家岭的类型及相关问题[J].江汉考古,1986,(04)
    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京山屈家岭[R].科学出版社,1965;屈家岭考古发掘队.屈家岭遗址第三次发掘[J].考古学报,1992,(0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群2007年调查报告[J].江汉考古,2008,(02)
    6 石河考古队.湖北省石河遗址群1987年发掘简报[J].文物,1990,(08);北京大学考古系等.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J].南方民族考古,1992,(05).
    7 武汉大学随州考古发掘队.随州西花园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1,(02)
    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金鸡岭[R].科学出版社,2011.
    9 张绪球.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论[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0 张绪球.石家河文化的分期分布与类型[J].考古学报,1991,(04)
    11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等.肖家屋脊[R].文物出版社,1999.
    12 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等.西花园与庙台子[R],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1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金鸡岭[R].科学出版社,2011.
    14 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大悟吕王城遗址[J].江汉考古,1990,(02);大悟昌王城重点调查简报[J].江汉考古,1985,(03
    15 孝感地区博物馆等.大悟县土城古遗址探掘简报[J].江汉考古,1986,(02)
    16 蒲显钧、蔡先启.孝感地区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江汉考古,1980,(02)
    17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当阳季家湖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物资料从刊,10期,文物出版社,1987.
    1 陈贤一.江陵张家山遗址的发掘与探索[J].江汉考古,1980,(02)
    2 荆州博物馆.荆州荆南寺[R].文物出版社,2009.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工作队.湖北枝江关庙山遗址第二次发掘[J].考古,1983,(01)
    4 宜都考古发掘队湖北宜都石板巷子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5,(11)
    5 石河考古队.湖北省石河遗址群1987年发掘简报[J].文物,1990,(08)
    6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等.肖家屋脊[R].文物出版社,1999.
    7 孟华平.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8 杨新改、韩建业.禹征三苗探索[J].中原文物,1995,(02)
    9 夏鼐.关于考古学土文化的定名问题[J].考古,1959,(04)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湖北郧县和均县考古调查与试掘A].考古学集刊4[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 长办文物考古队直属工作队.1958年至1961年湖北郡县和均县发掘简报[J].考古,1961,(11)
    3 原长办考古队河南分队.淅川下集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中原文物,1989,(01)
    4 河南省博物馆等.河南淅川下上岗遗址的试掘[J].文物,1972,(10)
    5 方酋生.论湖北龙山文化[J].江汉考古,1985,(01)
    6 张绪球.石家河文化的分期分布和类型[J].考古学报,1991,(04)
    7 石河联合考古队.石河遗址群1987年考古发掘的上要收抉[J].江汉考古,1989,(02)
    8 韩建业、杨新改.王湾三期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1997,(01)
    1 裴安平.鄂西‘季石遗存’的序列及其与诸邻同期遗存的关系[A].考古类型的理论与实践[C],文物出版社,1980.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湖北均县乱石滩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1986,(07)
    3 白云.关于‘石家河文化’的儿个问题[J].江汉考古,1993,(04)
    4 樊力.乱石滩文化初论[J].江汉考古,1998,(04)
    5 杨权喜.关于鄂西六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探讨[J].考古,2001,(05)
    6 孟华平著.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J].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134
    7 王劲.后石家河文化定名的思考[J].江汉考古,2007,(01)
    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天门市石家河古城三房湾遗址2011年发掘简报[J].考古,2012,(08)
    9 孟华平先生认为后石家河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200~2000年”,乱石滩发掘者认为乱石滩上层年代“距今40004200年”。而根据淅川下王岗、下集、随州西花园、宜都石板巷子等发掘资料,后石家河文化年代可晚至二里头文化一期。
    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浙川下王岗[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 原长办考古队河南分队.淅川下集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中原文物,1989,(01)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淅川县下寨遗址2009-2010年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11,(02)
    4 武汉大学考古系等.湖北郧县青龙泉遗址2008年度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01,(01)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青龙泉与大寺[R].科学出版社,1991
    6 王然.湖北郧县辽瓦店子遗址考古获重要发现[N].中国文物报,2008-4-10
    7 武汉大学考古系等.湖北郧县店了河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11,(05)
    8 张敏、王新天.湖北十堰双坟店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址[N].中国文物报,2012-5-5:008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湖北均县乱石滩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1986,(07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湖北郧县和均县考古调查与试掘[A].考古学集刊4[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1 湖北省博物馆等.房县七里河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J].江汉考古,1984,(0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房县七里河[R].文物出版社,2008.
    12 襄樊市博物馆.湖北枣阳毛狗洞遗址调查[J].1988,(03)
    13 武汉大学随州考古发掘队.随州西花园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1,(02)
    1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0~2001年湖北随州厉山舍家老湾遗址试掘报告[J].江汉考古,2011,(04)
    1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随州市黄土岗遗址新石器时代环壕的发掘[J].考古,2008,(11)
    1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金鸡岭[R].科学出版社,2011.
    17 孝感市博物馆.湖北孝感市徐家坟遗址试掘[J],考古,2001,(03)
    18 孝感市博物馆.湖北孝感吴家坟遗址发掘[J].考古学报.1998,(03)
    19 孝感市文管所.孝感市大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江汉考古,1990,(02)
    20 孝感地区博物馆等.大悟县上城古遗址探掘简报[J].江汉考古,1986,(02)
    21 孝感地区博物馆.大悟吕王城重点调查简报[J].江汉考古,1985,(03)
    2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悟张家湾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00,(03)
    2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大悟夏家河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12,(02)
    24 荆州地区博物馆等.钟祥六合遗址[J].江汉考古,1987,(02)
    2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石家河罗家柏岭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94,(02)
    2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天门市石家河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A].考古学集刊10集[C].地质出版社,1996.
    27 石家河考古队.天门石家河考古发掘报告之一——肖家屋脊[R].文物出版社,1999:384
    2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邓家湾——天门石家河考古报告之二[R].文物出版社,2003.
    29 纪南城考古工作站.江陵朱家台遗址调查简报[J].江汉考古,1988,(04)
    30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当阳季家湖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物资料丛刊10辑,文物出版社,1987.
    31 宜都考古发掘队.湖北宜都石板巷子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5,(11)
    32 裴安平.鄂西‘季石遗存’的序列及其与诸邻同期遗存的关系[A].考古类型的理论与实践[C],文物出版社,1989.
    1 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西花园与庙台了[R].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183
    2 韩建业.湖北随州市西花园早期遗存分析[J].考古,1999,(03)
    3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等.肖家屋脊——天门石家河考古发掘报告之一[R].文物出版社,1999:153
    4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等.肖家屋脊——天门石家河考古发掘报告之一[R].文物出版社,1999:157
    5 H13分上、下层,但《西花园与庙台子》报告中出现了H13、H13上、H13三个单位,其中H13下层与H13出土器物相近,应属于同一时期。
    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0~2001年湖北随州厉山舍家老湾遗址试掘报告[J].江汉考古,2011,(04)
    1 张绪球.石家河文化的分期分布和类型[J].考古学报,1991,(04)
    2 孝感市博物馆.湖北孝感市徐家坟遗址试掘[J].考古,2001,(03)
    1 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R].文物出版社,1999.
    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邓家湾[R].文物出版社,2003.
    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石家河罗家柏岭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94,(02)
    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天门市石家河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A.考古学辑刊10集[C].文物出版社,1996
    5 石河考古队.湖北省石河遗址群1987年发掘简报[J].文物,1990,,(08)
    6 各遗址均用头字母代农。贯平堰以G代农,石板冲以SH代表,三房湾以S代农,肖家屋脊以X代农,邓家湾以D代表、谭家湾以T字母代表。
    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禹州市瓦店龙山文化遗址1997年的发掘[J].考古,2000,(02)
    1 宜都考古发掘队.湖北宜都石板巷子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5,(11)
    1 湖北省博物馆.当阳季家湖楚城遗址[J].文物,1980,(10);湖北省博物馆.湖北当阳季家湖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物资料从刊10辑,文物出版社,1987:1-15
    2 裴安平.关于季家湖龙山时代遗存的分期与年代[J].江汉考古,1989,(04)
    3 杨权喜.关于鄂西六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探讨[J].考古,2001,(05)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青龙泉与大寺[R].科学出版社,1991
    2 武汉大学考古系等.湖北郧县青龙泉遗址2008年度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01,(01)
    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郧县辽瓦店了遗址2007年的发掘[A]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重要考古发现Ⅱ[C].文物出版社,2010.
    2 王然、傅玥.湖北郧县辽瓦店子遗址夏、商时期文化遗存研究[A].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C].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170-199
    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房县七里河[R].文物出版社,2008.
    1 河南省博物馆.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的试掘[J].文物,1972,(10)
    2 赵芝荃.试论二里头文化的源流[J].考古学报,1986,(01)
    3 李龙章.下王岗晚二期文化性质及相关问题探讨[J].考古,1988,(07)
    4 李文杰.试论青龙泉文化与屈家岭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关系[A].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2:11-20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M],文物出版社,1984.
    6 樊力.乱石滩文化初论[J].江汉考古,1998,(04)
    7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浙川下王岗[R].文物出版社.1989.
    8 董琦.虞夏时期的中原[M].科学出版社,2000:122-129
    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淅川县下寨遗址2009-2010年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11,(02)
    1 李素婷、陈爱兰.河南:发掘47万平方米,工程涉及330处文物点[N].中国文物报,2010-03-05
    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房县七里河[R].文物出版社,2008.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湖北均县乱石滩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1986(07)
    1 吴业恒.河南洛阳新发现龙山晚期——二里头文化早期环壕聚落遗址[N].中国文物报,2007-3-6:02.
    1 郭立新.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葬研究[J].四川文物,2005,(03)
    1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当阳季家湖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物资料从刊10辑,文物出版社,1987:1-2
    2 孟华平著.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J].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134
    1 高江涛.河南淅川下下岗遗址出土铜矛观摩座谈会纪要[N].中国文物报,2009-3-6:007
    2 胡保华.中国北方出土先秦时期铜矛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28
    3 [俄]EH.切尔内赫、[俄]库兹明内赫,下博、李明华译.欧亚大陆北部的古代冶金——塞伊玛一图尔宾诺现象[M],中华书局,2010:42-50
    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浙川下王岗[R].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1 林存.长江西陵峡远古文化初探[A].葛洲坝工程文物考古成果汇编[C].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1 于孟洲.鄂西峡江地区朝天嘴文化研究[J].考古,2010,(03)
    2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洛东龙山[Rl.科学出版社,2011.
    3 陕两省考古研究院等.陕西商洛市东龙山遗址仰韶与龙山时代遗存发掘简报[J].考古,2009,(12)
    1 梁星彭.试论客省庄二期文化[J].考古学报,1994,(04)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临汝煤山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2,(04)
    3 杨锡璋、高炜主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 余华贵、祝一志.东龙山遗址夏代早期文化的14C-AMS年代学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0,(04)
    2 余华贵、祝一志.东龙山遗址夏代早期文化的14C-AMS年代学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0,(04)
    3 刘士莪编著.老牛坡一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田野发掘报告[R].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4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华县报告编写组.华县、渭南古代遗址调查与发掘[J].考古学报,1980,(03)
    5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元君庙仰韶墓地[R].文物出版社,1983.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工作队.陕西华阴横阵遗址发掘报告[A].考古学集刊4[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六队.陕西蓝田泄湖遗址[J].考古学报,1991,(04)
    8 商县图书馆等.陕西商县紫荆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1,(03)
    9 董琦.虞夏时期的中原[M].科学出版社,2001:114-119
    10 段天璟.二里头文化时期渭河流域的文化变迁[J].中原文物,2006,(06)
    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商洛市东龙山遗址仰韶与龙山时代遗存发掘简报[J].考古,2009,(12)
    2 张天恩.试论关中东部夏代文化遗存[J].文博,2000,(03);井中伟.老牛坡类型及相关遗存再探讨[J].中原文物,2003,(00)
    3 刘士莪编著.老牛坡[R].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328
    4 杨亚长.陕西夏代考古取得新进展——商州东龙山遗址的发掘收获[J].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000,(05)
    5 张天恩.论关中东部的夏代早期文化遗存[J].中国历史文物,2009,(01)
    1 张天恩、肖琦.川河口齐家文化陶器的新审视[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361-367
    2 刘士莪.西安老牛坡[R].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326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6-97
    2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洛东龙山遗址I区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0,(04)
    1 淅川县门伙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和唐代遗址[C].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A].文物出版社,2009:273-274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J].图六十五:9,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2 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J].图六十一:1
    3 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J].图八十一:5
    4 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J].图八十:1
    5 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J].图一二九:9
    6 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J].图135:2
    7 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J].图134:7
    8 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J].图138;19
    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悟县城关镇双河村李家湾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00,(02)
    2 偃师二里头101页,图54:10
    3 偃师二里头,98页,图56:10
    4 荆州地区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江陵荆南寺第一、二次发掘简报[J].考古,1989,(08)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洛达庙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89,(04)
    1 王宜涛.西安紫荆遗址发现二里头文化陶文[J].考古与文物,1983,(04)
    2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商洛东龙山遗址I区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0,(04)
    3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洛东龙山[R].科学出版社,2011:135
    4 从出土器物看,ⅢH159、ⅢH225应归入东龙山类型遗存中。
    1 余华贵、祝一志.东龙山遗址夏代早期文化的14C-AMS年代学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0,(04)
    1 王炜林、孙秉君.汉水上游巴蜀文化的踪迹[A].中国考古学会第七年会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92.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南考古报告集[R].三秦出版社,1994
    1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南考古报告集[R].三秦出版社,1994:385
    1 王炜林.紫阳马家营石棺墓初论[J].考古与文物,1994,(01)
    1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水考古队.陕西西乡红岩坝遗址的调查和试掘[J].考古与文物,1982,(05)
    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南考古报告集[C].三秦出版社,1994:38-41
    3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龙岗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R].文物出版礼,1991.
    4 赵殿增.三星堆考古发现与巴蜀古史研究[J].四川文物,三星堆巴蜀文化研究专辑,1992.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四川绵阳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90,(04)
    6 雷雨、陈德安.巴中月亮岩和通江擂鼓寨遗址调查简报[J].四川文物,1991,(06)
    7 四川省长江流域文物保管委员会文物考古队.四川忠县(?)井沟遗址的发掘[J].考古,1962,(03)
    8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城固宝1998年发掘报告[R].文物出版社,2002.
    9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南考古报告集[C].三秦出版社,1994:264-270
    1 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孝感地区古文化遗址调查[J].考古,1986,(07)
    2 香炉山考古队.湖北武汉市阳逻香炉山遗址考古发掘纪要[J].南方文物,1993,(01).
    3 孝感地区博物馆.孝感、黄陂两县部分古遗址复查简报[J].江汉考古,1983,(04)
    4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组等.晋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报[J].文物,1982,(07)
    5 熊卜发.湖北孝感地区商周古文化调查[J].考古,1988,(04)
    6 孝感市博物馆.湖北孝感市徐家坟遗址试掘[J].考古,2001,(05).
    7 安陆县图书馆.安陆县晒书台商周遗址试掘[J].江汉考古,1980,(01).
    8 云梦县博物馆.湖北云梦商、周遗址调查简报[J].江汉考古,1990,(02)
    9 孝感地区博物馆.古遗址、古墓葬[A].孝感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C].1983.
    1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组等.晋鄂豫三省考古调查简报[J].文物,1982,(07).
    1 武汉市博物馆等.19971998年盘龙城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8,(03)
    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R].文物出版社,2001:443
    2 蒋刚.盘龙城遗址群出土商代遗存的几个问题[J].考古与文物,2008,(01)
    3 李丽娜.试析湖北盘龙城遗址第一至三期文化遗存年代与性质[J].江汉考古,2008,(01)
    1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阶段成果报告(简本)[R].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农十四,65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R].图二十二、4,文物出版社,2001:48
    3 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R].图二十七、11,56.
    4 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R].图二十八、5,57.
    1 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R].图五七二、3,857.
    2 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R].图五七三、2,858.
    3 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R].图五七四、5,860.
    4 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R].图五七五、9,861.
    5 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R].图五八○、3:869
    6 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R].图五七五,8:861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8~1998年洹北商城花园庄东地发掘报告[A].考古学集刊15[C].文物出版社,2004:290-296
    1 杜金鹏.盘龙城商代宫殿基址讨论[A].武汉之根——盘龙城文集[C].武汉出版社,2008:227
    2 杨鸿勋.盘龙城商方国宫殿建筑复原研究[A].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C].附录:629-649
    3 除《盘龙城发掘报告》所公布37座外,还有杨家湾PYWM13,见武汉市黄陂区文管所等.商代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十三号墓清理简报[J].江汉考古,2005(01)
    1 黄冈地区博物馆、黄州市博物馆.湖北省黄州市下窑嘴商墓发掘简报fJ].文物,1993(06).
    2 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县发现商代青铜器[J].文物,1981(08)
    3 熊卜发.湖北孝感地区商周古文化调查[J].考古,1988(04).
    1 苏秉琦.从楚文化探索中提出的问题[J].江汉考古,1982,(02).
    2 周国平、宋有志.阳新大路铺遗址东区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2,(03)
    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大冶蟹子地遗址2009年发掘报告[J],2010,(04).
    4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岳阳铜鼓山商代遗存及东周墓葬发掘报告[A].湖南考古辑刊第5集[C].求索杂志社,1990.
    5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石门皂市商代遗存[J],考古学报,1992(02)
    6 俞伟超.寻找“楚文化”渊流的新线索[J].江汉考古,1982,(02).
    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工作站.郑州化工三厂考古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94(02).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4--1988安阳大司空村北地殷代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4(04).
    9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等.肖家屋脊——天门石家河考古发掘报告之一[R].文物出版社,1999.
    10 熊传新、郭胜斌.长江中游商时期大口缸的探讨[C].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A].文物出版社,1989:77~-89
    1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R].文物出版社,2001:497
    12 赵东升.试论江西万年文化的年代、分期及相关问题[J].东南文化,2009(02)
    1 李家河等.江西万年类型商文化研究[J].尔南文化,1990(03)
    2 彭明瀚.赣江鄱阳湖地区商代文化的区域类型研究[J].考古,2004,(03)
    1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吴城——1973~2003年考古发掘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5:412
    2 朱光华.早商青铜器分期与区域类型研究[D].郑州大学,2005:87-88
    1 荆州地区博物馆等.湖北江陵荆南寺遗址调查[A].文物资料从刊[C].文物出版社,1987:39-43:湖北江陵荆南寺第二次发掘简报[J].考古,1989,(08):荆州荆南寺[R].文物出版社,2009.
    2 陈贤.江陵张家山遗址的试掘与探索[J].江汉考古,1980,(02)
    3 沙市市博物馆.湖北沙市李家台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5,(03)
    1 王宏.荆南寺商代陶器试析[A].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一)[C].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78-82
    2 荆州地区博物馆等.湖北江陵荆南寺第一、二次发掘简报[J].考古,1989,(08).
    3 何驽.荆南寺遗址夏商时期遗存分析[A].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二)[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100
    4 荆州博物馆.荆州荆南寺[R].文物出版社,2009:144-147
    5 陈贤一.江陵张家山遗址的试掘与探索[J].1980,(02)
    6 国家文物局三峡考古队.湖北秭归朝天嘴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9,(02)
    7 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宜昌路家河——长江三峡考古发掘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2:112-114
    1 陶质、陶色统计数掘来源于《荆州荆南寺》表二,洋见62贞。
    2 纹饰统计参照《荆州荆南寺》表二。器形统计参照何驽《荆南寺遗址夏商时期遗存分析》一文表一,详见97页。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恒北花园庄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8,(10)
    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藁城台西商代遗址[R].图三十八:4,文物出版社,1985:57.
    1 荆州博物馆.荆州荆南寺[R].文物出版社,2009.
    2 何努.荆南寺遗址夏商时期遗存分析[A].考古学研究二[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86
    3 荆州博物馆.荆州荆南寺[R].文物出版社,2009:148
    4 林春.长江西陵峡区古文化初探[A].葛洲坝工程文物考古成果汇编[C].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5 长江水利委员会编著.宜昌路家河[R].科学出版社,2002:116~122
    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石门皂市商代遗址[J].考古学报,1992(02)
    2 王文建、龙西斌.石门县商时期遗存调查[J].湖南考古辑刊第4辑,岳麓书社,1987.
    3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石门皂市商代遗址[J].考古学报,1992(02)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R].图四三八:3,文物出版社,2001.
    2 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R].图四三九:4,644.
    3 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R].图一○六:9,169.
    4 北京大学考古学商周组等.陕西耀县北村遗址1984年发掘报告[A].考古学研究(二)[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 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R].图五一四:1,761.
    6 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R].图五○五:4,746.
    7 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R].图五二六:1,778.
    8 北京大学考古学商周组等.陕西耀县北村遗址1984年发掘报告[A].考古学研究(二)[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恒北花园庄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J].图五:1,考古,1998,(10)
    2 刘士莪编著.老牛坡[R].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1 刘士莪编著.老牛坡[R].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2 北京大学考古学商周组等.陕西耀县北村遗址1984年发掘报告[A].考古学研究(二)[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华县报告编写组.华县、渭南古代遗址调查和发掘[J].考古学报,1980,(03)
    4 西安半坡博物馆等.陕西蓝田怀真坊商代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1,(03)
    5 邹衡.试论夏文化[A].夏商周考古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0.
    6 徐天进.试论关中地区的商文化[A].北京大学考古系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19521982[C].文物出版社,1990:211-239
    7 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M].高等教育出出版社,1998:162-170
    1 张天恩.关中商文化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4:146-153
    1 王然、傅玥.湖北郧县辽瓦店子遗址夏商时期文化遗存研究[A].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C],湖北人民出出版社,2007:170-199.
    2 武汉大学考古系等.湖北郧县店子河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11,(05)
    3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湾区方滩遗址[A].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重要发现I[C].文物出版社,2007:192-194
    4 西北大学2006年大东湾遗址考古发掘资料。
    1 武汉大学考古与博物馆系.郧县辽瓦店子[A]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重要发现I[C].文物出版社,2007:122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R].图八十七:12,文物出版社,2001:145
    2 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R].图八十七:16,145.
    3 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R].图八十七:2,145.
    4 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R].图八十七:5,145.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恒北花园庄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J].图五:1,考古,1998,(10)
    2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城固宝山1998年发掘报告[R].文物出版社,2002.
    3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城固宝山1998年发掘报告[R].文物出版社,2002.
    1 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白家庄商代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参考资料,1955,(10)
    2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石门皂市商代遗存[J].考古学报,1992,(02)
    3 荆州博物馆.荆州荆南寺[R].图九一:1,文物出版社,2009:93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R],文物出版社,2001,图五○○:3.
    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R].文物出版社,1985,图六六:8.
    3 赵丛苍主编.城洋青铜器[M].科学出版社,2006:1-41
    4 赵丛苍主编.城洋青铜器[M].科学出版社,2006:61-69
    1 湖北省博物馆.盘龙城商代二里岗期的青铜器[J].图一四.文物,1976,(02)
    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郑州新发现商代窖藏青铜器[J].文物,1983,(03)
    3 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市白家庄商代墓葬发掘简报[J].图版十二,文物参考资料,1955,(10)
    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R].图五四七:2,文物出版社,2001.
    5 郑州市博物馆,郑州铭功路西侧的两座商代墓[J].图版叁:8,考古,1965,(10),
    1 西省考古研究所.陕南考古报告[M].三秦出版社,1991.
    2 王炜林、孙秉君.汉水上游巴蜀文化的踪迹[A].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92.
    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5-1986年宜昌白庙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6,(03)
    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下王岗[R].文物出版社,1989.
    1 赵从苍.从考古新发现看早期巴文化——附论巴蜀文化讨论中的相关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04)
    1 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西花园与庙台子[R].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191
    2 孝感地区博物馆等:湖北孝感聂家寨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4,(02).
    3 孝感地区博物馆.孝感、黄陂两县部分古遗址复查简报[J].江汉考古,1983,(04)
    4 香炉山考古队.湖北武汉市阳逻香炉山遗址考古发掘纪要[J].南方文物,1993,(01).
    5 余从新.安陆县晒书台商周遗址试掘[J].江汉考古,1980,(01)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M].科学出版社,1994:28
    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藁城台西商代遗址[R].文物出版社,1985:1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M].图五:4,科学出版社,1994:30
    4 襄樊市博物馆.湖北枣阳毛狗洞遗址调查[J].江汉考古,1988,(03)
    1 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管会.罗山天湖商周墓地[J].考古学报,1986,(02)
    2 杨锡璋、高炜.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吴城——1973~2002年考古发掘报告[R].科学出版礼,2005.
    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纪南城工作站.湖北黄梅意遗址发掘报告[J].江汉考古,2006,(04)
    1 襄樊市博物馆.湖北枣阳毛狗洞遗址调查[J].1988,(03)
    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襄樊真武山周代遗址[C].考古学集刊第9集[A].科学出版社:138-161
    1 襄樊市博物馆.湖北枣阳毛狗洞遗址调查[J].江汉考古,1988,(03)
    2 黄陂县博物馆等.黄陂鲁台山两周遗址与墓葬[J].江汉考古,1982,(02)
    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随州叶家山 M65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11,(03):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2011,(01);湖北随州市叶家山西周墓地[J].考古,2012,(07)
    4 张昌平.论随州羊了山新出噩国青铜器[J].文物,2011,(01)
    5 王宏.试论周梁玉桥文化[J].江汉考古,1996,(03)
    6 沙市市博物馆.湖北沙市周梁玉桥遗址试掘简报[C].文物资料从刊[A].10辑.文物出版社,1987
    7 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湖北沙市周梁玉桥遗址1987年的发掘[J].考古,2004,(09)
    1 王宏.试论周梁玉桥文化[J].江汉考古,1996,(03)
    2 湖北荆州地区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江陵梅槐桥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0,(10).
    3 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江陵荆南寺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J].考古,1989,(08)
    4 荆州博物馆.荆州荆南寺[R].文物出版社,2009:146.
    5 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松滋博宇山遗址试掘简报[J].文物资料从刊第10辑,文物出版社,1987.
    1 从礼记江陵岑河庙兴八姑台出上商代铜尊[J].文物,1993,(08
    2 修政.湖北石首出{上商代青铜器[J].文物,2000,(11)
    3 锦华.沙市近郊出土的商代大型铜尊[J].江汉考古,1987,(04)
    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R].文物出版社,1985:43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M].科学出版社,1994:28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M].科学出版社,1994:29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M].科学出版社,1994:30
    3 荆州地区博物馆.记江陵岑河庙兴八姑台出土商代铜尊[J].文物,1993,(08)
    4 彭锦华.沙市近郊出土的商代大型铜尊[J].江汉考古,1987,(04)
    5 湖北省博物馆.沙市官堤商代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85,(04)
    1 彭锦华.沙市周梁玉桥甲骨的初步研究[J].考古,1986,(04)
    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石门皂市商代遗存[J].考古学报,1992,(02)
    2 王文建等.石门县商时期遗存调查[A].湖南考古辑刊第4集[C].岳簏书社,1987.
    3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澧县商周时期古遗址调查与探掘[A]湖南考古辑刊第4集[C].岳麓书社,1987.
    1 刘彬徽.长江中游地区西周时期考古研究[Al.考古学研究(五)[C],科学出版社,2003:613-631
    2 李学勤上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M].中西书局,2011
    3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城固宝山1998年发掘报告[R].文物出版社,2002:163-167
    4 梁星彭.试论陕南城固、洋县地区商时期文化遗存[A],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C],科学出版社,2005:344-394
    1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等.陕西扶风县壹家堡遗址1986年度发掘报告[A].考古学研究(二)[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R].图六三○:4,文物出版社,2001.
    1 刘士莪.老牛坡[R].图九五: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等.陕西耀县北村遗址1984年发掘报告[A].考古学研究(二)[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等.陕西扶风县壹家堡遗址1986年度发掘报告[A].考古学研究(二)[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 刘士莪.老牛坡[R].图九五: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5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等.陕西耀县北村遗址1984年发掘报告[A].考古学研究(_)[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9,(01)
    7 刘士莪.老牛坡[R].图九六:4,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1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陂西扶风壹家堡遗址1986年度发掘报告[A].考古学研究(二)[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 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J].图四9:3,考古学报,1979,(01)
    4 北京火学考古学系商周组.陕西扶风壹家堡遗址1986年度发掘报告[A].考古学研究(二)[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 王毅.成都市巴蜀文化遗址的新发现[A].巴蜀历史·民族·考古·文化[C].巴蜀书社,1991.
    6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金沙遗址万博地点考古勘探与发掘收获[A].成都考古发现(2002)[C].科学出版社.2004.
    7 孙华.成都十二桥遗址群分期初论[A].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C].科学出版社,2000.
    8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武功郑家坡先周遗址发掘简报[J]图二六:20,文物,1984,(07)
    9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武功郑家坡先周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4,(07)
    1 赵从苍.城固洋县铜器群综合研究[J].文博,1996,(04)
    2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省文物局编.城洋青铜器[R].科学出版社,2006:218-242
    3 梁星彭.试论陕南城固、洋县地区商时期文化遗存[A],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一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C],科学出版社,2005:344-394
    1 石璋如.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殷墟墓葬之五——内区墓葬上[A].小屯第一本[C].图六七:2,历史语言研究所,1973.
    2 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殷墟墓葬之五——丙区墓葬上[A].图六七:10.
    3 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殷墟墓葬之三——南组墓葬附北组墓补遗[A].图二四:2.
    4 郑振香、陈志达.殷墟青铜器的分期与年代[A].殷墟青铜器[C].文物出版社,1985:38-45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R],文物出版社,1980:228-229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五官村北的一座殷墓[J].图一:3,考古,1979,(03)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R].图版二一:2,文物出版社,1980.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R],文物出版社,1980:228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墓[J].图五:3,考古学报,1981,(04)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R],文物出版社,1980:229
    3 安阳市博物馆.殷墟戚家庄东269号墓[J].考古学报,1991,(03)
    4 安阳市博物馆.殷墟戚家庄东269号墓[J].考古学报,1991,(03)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铜器[M].图七四:1,文物出版社,1985.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9,(01)
    1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城固宝山——1998年发掘报告[R].文物出版社,2002:178
    1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J].文物,1989,(05)
    1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R].文物出版社,1988:446-456
    2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R].图二八七:5、9,文物出版社,1988.
    1 李伯谦.城固铜器群与早期蜀文化[J].考古与文物,1983,(02)
    2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新凡水观音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59,(08)
    3 王家裕.记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的铜器[J].文物,1961,(11)
    1 襄樊市博物馆.湖北枣阳毛狗洞遗址调查fJ].江汉考古,1988,(03)
    2 崇簏.东下冯和南礼教龙山文化遗存初析[J].史前研究,1984,(04)
    3 吴汝柞.关于夏文化及其来源的初步探索[J].文物,1978,(09)
    1 杨育彬、袁广阔.20世纪河南考古发现与研究[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236-248
    2 樊力.论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J].考古与文物,1999,(04)
    3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98,(09)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M].文物出版社,1984:74~78
    2 卢德佩.鄂西发现的古文化遗存[J].考古,1986,(01)
    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禹县瓦店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3,(03)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临汝煤山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2,(04)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汝州李楼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1994,(01)
    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汝州市煤山龙山文化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2011,(06)
    1 杨锡璋、高炜主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8
    2 张彦煌、张岱海.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类型和年代[A].中国考古学研究——夏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6:46-56
    1 仇士华、蔡莲珍等.关于所谓‘夏文化’的碳十四年代测定的初步报告[J].考古,1983,(10)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晋南考古调查报考[A].考古学集刊6[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51
    3 杨育彬、袁广阔.20世纪河南考古发现与研究[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264
    4 栾丰实.龙山文化王汕坊类型初论[J].考古.1992,(10)
    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王岗[R].文物出版社,1989.
    6 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等.西花园与庙台子[R].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1 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1977年河南永城下汕坊遗址发掘概况[J].考古,1978,(0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R].图二四:5,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3 李素婷、陈爱兰.河南:发掘47万平方米,工程涉及330处文物点[N],中国文物报,2010-3-5:010
    4 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等.西花园与庙台了[R].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随州金鸡岭[R].图一四七:5,科学出版社,2011.
    6 宜都考古发掘队.湖北宜都石板巷了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5,(11)
    1 拓古.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江汉地区[J].江汉考古,2002,(03)
    2 向桃初.二里头文化向南方的传插[J].考古,2011,(10)
    1 张天恩、肖琦.川口河齐家文化陶器的新审视[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三秦出版社,2003.
    2 尹盛平.陕西陇县川口河齐家文化陶器[J].考古与文物,1987,(05)
    3 报告将师赵村与西山坪第七期陶器分A、B两型,并认为A、B两型有“早晚递变“关系。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师赵村与西山坪[R].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 杨锡璋、高炜主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 孝感地区博物馆.孝感地区文物普查概述[J].江汉考古,1990,(02)
    1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M].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
    2 高大伦.论盘龙城遗址的性质与作用[J].江汉考古,1985.(01)
    3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著.商周考古[M].文物出版社,1979:62
    4 刘莉、陈星灿.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从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的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关系谈起[A].古代文明第1卷[C]. 文物出版社,2002:118
    1 陈公柔.曾伯霖簠铭文中的“金道锡行”及相关问题[A].先秦两汉考古学论从[C],文物出版社,2005:4.
    2 邹衡先生将二里岗陶器分为五群,A群来自先商文化,B群是二里岗的上体,包括鬲、甗、深腹罐、斝;C群也是二里岗常见器形,如大口尊、盆、甑、簋、螭等,D群只有大口缸,E群是为数很少的硬陶和原始瓷。参见邹衡.试论夏文化[A].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0.
    3 何驽.荆南寺遗址夏商时期遗存分析[A].考古学研究(二)[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89
    1 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湖北新洲香炉山遗址(南区)发掘简报[J].1993,(01)
    1 林春.宜昌地区长江沿岸夏商时期的·支新文化类型[J].江汉考古,1984(02)
    2 罗二虎.论鄂西地区的夏商时期文化[J].东南文化,1994(01)
    3 国家文物局三峡考古队编著.朝天嘴与中堡岛[M].文物出版社,2001.
    4 长江水利委员会编著.宜昌路家河[M].科学出版社,2002:116-122
    5 国家文物局三峡考古队.湖北宜昌中堡岛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9,(02)
    6 国家文物局三峡考古队.湖北秭归朝天嘴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9,(02)
    7 根掘《荆南寺典型单位陶器统计表》,参见何驽.荆南寺夏商时期遗存分析[C].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石门皂市商代遗存[J].考古学报,1992,(02)
    2 王文建、龙西斌.石门县商时期遗存调查[J].湖南考古辑刊第4辑,岳簏书社,1987.
    3 王宏.论鄂西南、湘西北地区的夏商时期文化[A].文物考古文集[C].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78-93
    4 王文建.商时期澧水流域青铜文化的序列和文化因素分析[A].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C].文物出版社,1989.
    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岳阳铜鼓山商代遗址与东周墓发掘报告[J].湖南考古辑刊第4辑.1989.
    2 郭胜斌.铜鼓山商代遗存文化因素分析[J].江汉考古,2001,(04)
    1 湖北孝感地区博物馆.孝感市儿处古遗址调查简报[J].江汉考古,1987,(03)
    2 周厚强.孝感地区的商代文化[J].江汉考古,1990,(02)
    3 孝感地区博物馆.孝感、黄陂两县部分古遗址复查简报[J].江汉考古,1983,(04)
    4 周厚强.孝感地区的商代文化[J].江汉考古,1990,(02)
    5 游汉清.河南南阳市十里庙发现商代遗址[J].考古,1959,(10);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南阳市十里庙遗址调查[J].江汉考古,1994,(02)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2008年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淅川下王岗遗址发掘新收获[J].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9,(17)
    7 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市博物馆馆藏的商代青铜器[J].中原文物,1984;尹俊敏.南阳市博物馆收藏的商代铭文铜器[J].考古与文物,1996,(06)
    1 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4:153-159
    2 杨锡璋、高炜上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18
    1 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南阳市十里庙遗址调查[J].江汉考古,1994,(02)
    2 信阳地区文管会.河南罗山县蟒张商代墓地第一次发掘简报[J].考古,1981,(02);罗山县蟒张后李商周墓地第二次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81,(04);罗山天湖商周墓地[J].考古学报,1986,(02):罗山蟒张后李商周墓地第三次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88,(01)
    3 李伯谦、郑杰祥.后李商代墓葬族属试析[J].中原文物,1981,(04)
    1 豆海峰.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
    2 江章华.试论鄂西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变迁—兼谈早期巴文化[J].考古,2004,(11)
    1 林存.鄂西地区三代时期文化谱系分析[J].南方文物,1994,(02)
    2 长江水利委员会.宜昌路家河——长江三峡考古发掘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2:125.
    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宜昌县小溪口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4,(01)
    4 湖北省博物馆.秭归官庄坪遗址试掘简报[J].江汉考古,1984,(03)
    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峡考古队.湖北秭归县庙坪遗址1995年试掘简报[J].考古,1999,(01)
    6 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队.湖北清江香炉石遗址的发掘[J].文物,1995,(05)
    1 枝柳铁路复线工程考古队荆州博物馆支队.湖北松滋西斋汪家嘴遗址发掘报告[J].江汉考古,2002,(04)
    2 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松滋博宇山遗址试掘简报[J].文物出版社,1987:32-38
    3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石门皂市商代遗存[J].考古学报.1992,(02)
    4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澧县商周时期古遗址调查与探掘[J].湖南考古辑刊4集.,岳麓书社,1987:1-10
    5 何介钧.湖南商时期古文化研究[A]湖南先秦考古学研究[C].岳麓书社,1996:135-158
    1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岳阳费家河商代遗址和窑址的探掘[J].考古,1985,(01)
    2 岳阳市文物工作队.岳阳县对门山商代遗址发掘报告[J].湖南考古辑刊第7集,1994.
    3 岳阳市文物研究所.湖南汨罗市玉笥山遗址发掘简报[A].巴陵古文化探索[C].华夏出版社,2003:35-44
    4 湖南省岳阳市文物管理处.湖南岳阳温家山商时期坑状遗迹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05,(01)
    1 何介钧.湖南商时期古文化研究[A].湖南先秦考古学研究[C].岳麓书社,1996:139
    2 李伯谦.试论吴城文化[A].文物集刊第3辑[C].文物出版社,1981:133-143
    3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吴城:1973-2002年考古发掘报[R].科学出版社,2005.
    1 唐际根、荆志泞.商时期赣江流域的青铜文化格局[A].三代考古(三)[C],科学出版社,2009:236-246
    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纪南城工作站.湖北黄梅意生寺遗址发掘报告[J].江汉考古,2006,(04)
    3 刘士莪.老牛坡[R].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4 巩启明.西安袁家崖发现商代晚期墓葬[J].文物资料丛刊(5),文物出版社.1981.
    1 张天恩.关中商文化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4.155-156
    2 赵从苍上编.城洋青铜器[M].科学出版社,2006.
    3 陈坤龙、梅建军、赵从苍.城固宝山遗址出上铜器的科学分析及其相关问题[J].文物,2012,(07)
    1 刘士莪.老牛坡[R].图九六: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2 刘士莪.老牛坡[R].图一三七:5,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R].科学出版社,1957.
    [2]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0.
    [3]苏秉琦.考古学文化论集(一)[C].文物出版社,1987.
    [4]编辑组.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9.
    [5]张忠培.中国北方考古文集[C].文物出版社,1990.
    [6]周昆叔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C].科学出版社,1991.
    [7]张绪球.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论[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M].科学出版社,1994.
    [10]杨育彬、袁广阔.20世纪河南考古发现与研究[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11]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M].科学出版社,1998.
    [12]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3]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C].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
    [14]孟华平著.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结构[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
    [15]董琦.虞夏时期的中原[M].科学出版社,2000.
    [16]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17]孙华.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M].科学出版社,2000.
    [18]夏商周断代工作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R].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19]周昆叔、宋豫秦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二辑)[C].科学出版社,2000.
    [20]杨宝成.湖北考古发现与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1]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C].西安地图出版社,2002.
    [22]杨锡璋、高炜主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3]施劲松.长江流域青铜器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3.
    [24]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4.
    [25]何介钧.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6]彭明翰.吴城文化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5.
    [27]曹玮.汉中出土商代青铜器[M].巴蜀书社,2006.
    [28]赵丛苍.城洋青铜器[M].科学出版社,2006.
    [29]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M].科学出版社,2006.
    [30]万全文.长江中游先秦考古学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31]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2]杜金鹏、许宏.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C].科学出版社,2006.
    [33]湖南省博物馆编.湖南出土殷商西周青铜器[M].岳麓书院,2007.
    [34]严文明主编.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M].科学出版社,2008.
    [3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殷墟新出土青铜器[M].云南人L民出版社,2008.
    [36]潘世东.汉水文化论纲[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教研室室编.三代考古(三)[M].科学出版社,2009.
    [38]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编著.峡江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互动与诸要素的适应性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9.
    [39]于孟洲.峡江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0.
    [40]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泽.文化论[M].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7.
    [41](加拿大)布鲁斯·炊格尔著,蒋祖棣、刘英泽.时间与传统[M].三联出版社,1991.
    [42](美)张光直著,毛小雨译.商代文明[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9.
    [43](德)诺贝特·埃利亚斯著.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M].上海泽文出版社,2009.
    [44](澳)刘莉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M].文物出版社,2007.
    [45](英)迈克·克朗(Mike Crang)著,杨淑华、宋慧敏泽.文化地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岗[R].科学出版社,195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R].文物出版社,1980.
    [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藁城台西商代遗址[R].文物出版社,1985.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R].文物出版社,1988.
    [5]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R].文物出版社,1988.
    [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浙川下王岗[R].文物出版社,1989.
    [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龙岗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R].文物出版社,1990.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青龙泉与大寺[R].科学出版社,1991.
    [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与阳城[R].文物出版社,1992.
    [10]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等.西花园与庙台子[R],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1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南考古报告集[R].三秦出版社,1994.
    [12]熊卜发.鄂东北考古报告集[R].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3]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商城[R].科学出版社,1996.
    [14]江西省博物馆等.新干商代大墓[R].文物出版社,1997.
    [15]北京大学考古系等编著.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R].科学出版社,1998.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年~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7]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等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R].文物出版社,1999.
    [1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郑州商代铜器窖藏[R].科学出版社,1999.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师赵村与西山坪[R].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R].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21]黄石市博物馆.铜绿山古矿业遗址[R].文物出版社,1999.
    [22]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等.豫东杞县发掘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0.
    [2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R].文物出版社,2001.
    [2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R].文物出版社,2001.
    [25]国家文物局三峡考古队编著.朝天嘴与中堡岛[R].文物出版社,2001.
    [26]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城㈨宝1998年发掘报告[R].文物出版社,2002.
    [27]刘十莪编著.老牛坡一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田野发掘报告[R].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8]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著.马桥——1993-1997年发掘报告[R].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2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天门石家河考古报告之二——邓家湾[R].文物出版社,2003.
    [3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吕放鹰台[R].文物出版社,2003.
    [3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禹州瓦店[R].世界图书出版社,2004.
    [32]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大师姑(20022003)[R].科学出版社,2004.
    [34]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吴城——1973~2003年考古发掘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5.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R].科学出版社,2007.
    [35]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重要考古发现I[R].文物出版社,2007.
    [36]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考古文集[R].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7]荆州博物馆.荆州荆南寺[R].文物出版社,2009.
    [38]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重要考古发现Ⅱ[R].文物出版社,2010.
    [39]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洛东龙山[R].科学出版社,2011.
    [4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随州金鸡岭[R].科学出版社,2011.
    [1]蓝蔚.湖北黄陂县盘土城发现古城遗址及石器等[J].文物参考资料,1955,(04)
    [2]郭冰廉.湖北黄陂杨家湾的古遗址调查[J].考古通讯,1958,(01)
    [3]郭冰廉.湖北黄陂矿山水库工地发现了青铜器[J].考古通讯,1958,(09)
    [4]游汉清.河南南阳市十里庙发现商代遗址[J].考古,1959,(10)
    [5]长办文物考古队直属工作队.1958年至1961年湖北郧县和均县发掘简报[J].考古,1961,(11)
    [6]郭德维、陈贤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和墓葬[J].考古,1964,(08)
    [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62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简报[J].考古,1964,(08)
    [8]河南省博物馆等.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的试掘[J].文物,1972,(10)
    [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4,(04)
    [10]湖北省博物馆.盘龙城商代二里岗期的青铜器[J].文物,1976,(02)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五)[J].考古,1978,(04)
    [12]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1977年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概况[J].考古,1978,(01)
    [13]安陆县图书馆.安陆县晒书台商周遗址试掘[J].江汉考古,1980,(01).
    [14]张学武.应山县发现商代铜鼎[J].江汉考古,1980,(01)
    [15]蓝蔚.汉阳县发现陈子墩古文化遗址[J].江汉考古,1980,(01)
    [16]陈贤一.江陵张家山遗址的试掘与探索[J].江汉考古,1980,(02).
    [17]湖北省博物馆.当阳季家湖楚城遗址[J].文物,1980,(10)
    [18]熊卜发等.黄陂县出十玉器铜器[J].江汉考古,1981,(01)
    [19]信阳地区文管会.河南罗山县蟒张商代墓地第一次发掘简报[J].考古,1981,(02)
    [20]罗山县蟒张后李商周墓地第二次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81,(04)
    [21]西安半坡博物馆等.陕西商县紫荆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1,(03)
    [22]商洛地区考古调查组.丹江上游考古调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1,(03)
    [23]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发现商代青铜器[J].文物,1981,(08)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临汝煤山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2,(04)
    [25]鄂城县博物馆.湖北鄂城县沙窝公社出土青铜爵[J].考古,1982,(02)
    [26]湖北省博物馆.沮、漳河中游考古调查[J].江汉考古,1982,(02)
    [27]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组等.晋鄂豫三省考古调查简报[J].文物,1982,(07)
    [28]张家芳.湖北襄樊拣选的商周青铜器[J].文物,1982,(09)
    [29]湖北省博物馆等.当阳l冯山、杨木岗遗址试掘简报[J].江汉考古,1983,(01)
    [30]孝感地区博物馆.孝感、黄陂两县部分古遗址复查简报[J].江汉考古,1983,(04)
    [3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禹县瓦店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3,(03)
    [32]余从新.安陆馆藏的儿件青铜器[J].江汉考古,1984,(02)
    [33]湖北省博物馆.秭归官庄坪遗址试掘简报[J].江汉考古,1984,(03)
    [34]张呤午.商代铜尊、鱼钩和陶抵手[J].江汉考古,1984,(03)
    [35]武汉大学考古教研室.随州西花园、庙台子遗址发掘简述[J].江汉考古,1984,(03)
    [3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湖北郧县与均县考古调查与试掘[A].考古学集刊第4集[C],1984.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19801981年Ⅲ区发掘简报[J].考古,1984,(07)
    [38]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市博物馆馆藏的商代青铜器[J].中原文物,1984,(01)
    [39]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岳阳费家河商代遗址和窑址的探掘[J].考古,1985,(01)
    [40]孝感地区博物馆.大悟吕王城重点调查简报[J].江汉考古,1985,(03)
    [41]湖北省博物馆.沙市官堤商代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85,(04)
    [42]宜都考古发掘队.湖北宜都石板巷子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5,(11)
    [43]余家海.应城县出土商代鹗卣[J].江汉考古,1986,(01)
    [44]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罗山天湖商周墓地[J].考古学报,1986,(02)
    [45]熊卜发等.黄陂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器[J].江汉考古,1986,(04)
    [46]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孝感地区古文化遗址调查[J].考古,1986,(07)
    [4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湖北均县乱石滩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1986,(07)
    [48]沙市市博物馆.湖北沙市周梁玉桥遗址试掘简报[A].文物资料丛刊第10辑[C].文物出版社,1987.
    [49]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县文物管理处.湖北江陵荆南寺遗址调查[A].文物资料丛刊第10辑[C].文物出版社,1987.
    [50]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荆门、天门、京山、荆门四县古遗址调查[A].文物资料丛刊第10辑[C].文物出版社,1987.
    [51]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松滋博宇山遗址试掘简报[A].文物资料丛刊第10辑[C].文物出版社,1987.
    [52]荆州地区博物馆,钟祥县博物馆.钟祥六合遗址[J].江汉考古,1987,(02)
    [53]彭锦华.沙市近郊山十的商代大型铜尊[J].江汉考古,1987,(04)
    [54]湖北省博物馆.湖北当阳季家湖新石器时代遗址[J].文物资料丛刊第10集.文物出版社,1987.
    [55]湖北省博物馆.汉阳东城垸纱帽山遗址调查[J].江汉考古,1987, (03)
    [56]王文建、龙西斌.石门县商时期遗存调查[J].湖南考古辑刊第4辑,岳麓书社,1987.
    [57]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澧县商周时期古遗址调查与探掘[A].湖南考古辑刊4集[C],岳麓书社,1987.
    [58]熊卜发.湖北孝感地区商周古文化调查[J].考古,1988,(04)
    [59]襄樊市博物馆.湖北枣阳毛狗洞遗址调查[J].江汉考古,1988,(03)
    [60]罗山蟒张后李商周墓地第三次发掘简报[J].中原文物,1988,(01)
    [61]国家文物局三峡考古队.湖北宜吕中堡岛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9,(02)
    [62]国家文物局三峡考古队.湖北秭归朝天嘴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9,(02)
    [63]原长办考古队河南分队.淅川下集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中原文物,1989,(01)
    [6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晋南考古调查报考[A].考古学集刊6[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6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长江工作队.湖北均县朱家台[J].考古学报,1989,(01)
    [66]荆州地区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江陵荆南寺第一、二次发掘简报[J].考古,1989,(08)
    [67]黎泽高、赵平.枝城市博物馆藏青铜器[J].考古,1989,(09)
    [68]云梦县博物馆.湖北云梦商、周遗址调查简报[J].江汉考古,1990,(02)
    [69]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大悟吕王城遗址[J].江汉考古,1990,(02)
    [70]石河考古队.湖北省石河遗址群1987年发掘简报[J].文物,1990,(08)
    [71]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岳阳铜鼓山商代遗存及尔周墓葬发掘报告[A].湖南考古辑刊第5集[C].求索杂志社,1990.
    [72]枣阳市博物馆.湖北枣阳发现一件商代铜尊[J].文物,1990,(06)
    [73]湖北荆州地区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江陵梅槐桥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0,(10)
    [74]香炉山考古队:武汉新洲香炉山遗址的发掘[N],中国文物报,1992-06-28.
    [75]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石门皂市商代遗存[J],考古学报,1992,(02)
    [76]周国平、宋有志.阳新大路铺遗址东区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2,(03)
    [77]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石门皂市商代遗存[J].考古学报,1992,(02)
    [78]香炉山考古队.湖北武汉市阳逻香炉山遗址考古发掘纪要[J].南方文物,1993,(01)
    [79]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等.湖北新洲香炉山遗址(南区)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3,(01)
    [80]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襄樊市博物馆等.随州庙台子遗址试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3,(02)
    [81]潜江市博物馆.潜江市文物考古调查[J].江汉考古,1993,(03)
    [82]沙市市博物馆.湖北沙市李家台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3,(03)
    [83]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安陆市商周遗址调查[J].考古,1993,(06)
    [84]王从礼.记江陵岑河庙兴八姑台出土商代铜尊[J].文物,1993,(08)
    [8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宜吕县小溪口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4,(01)
    [86]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南阳市十里庙遗址调查[J].江汉考古,1994,(02)
    [87]孝感地区博物馆、孝感市博物馆:湖北孝感聂家寨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4,(02)
    [88]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南阳市十里庙遗址调查[J].江汉考古,1994,(04)
    [89]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区博物馆,云梦县博物馆.92云梦楚王城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4,(04)
    [90]徐国正.湖北枣阳市博物馆收藏的儿件青铜器[J].文物,1994,(04)
    [91]何弩.湖北江陵江北农场出十商周青铜器[J].文物,1994,(09)
    [9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汝州李楼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1994,(01)
    [9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石家河罗家柏岭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94,(02)
    [94]岳阳市文物工作队.岳阳县对门山商代遗址发掘报告[J].湖南考古辑刊第7集,1994.
    [95]沙市市博物馆.沙市市杨岔古遗址试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5,(02)
    [96]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队.湖北清江香炉石遗址的发掘[J].文物,1995,(05)
    [97]云梦县博物馆.云梦楚王城H1l灰坑清理简报[J].江汉考古,1996,(04)
    [9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天门市石家河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C].考古学集刊10集[A].地质出版社,1996.
    [99]尹俊敏.南阳市博物馆收藏的商代铭文铜器[J].考古与文物,1996,(06)
    [100]何介钧.湖南商时期古文化研究[C].湖南先秦考古学研究[A].岳麓书社,1996.
    [101]十堰市博物馆,丹江口市博物馆.丹江口市下绞遗址调查简报[J].江汉考古,1997,(01)
    [102]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98,(09)
    [103]武汉市博物馆.洪山放鹰台遗址97年度发掘报告[J].江汉考古,1998,(03)
    [104]武汉市博物馆等.1997-1998年盘龙城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1998,(03)
    [10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恒北花园庄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8,(10)
    [10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邓州市穰东遗址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9,(02)
    [10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峡考古队.湖北秭归县庙坪遗址1995年试掘简报[J].考古,1999,(01)
    [108]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河南方城县八里桥遗址1994年春发掘简报[J].考古,1999,(12)
    [10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悟县城关镇双河村李家湾遗址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00,(03)
    [110]武汉市博物馆、江夏区博物馆.1998年江夏潘柳村遗址发掘报告[J].江汉考古,,2000,(03)
    [111]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等.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1999年试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0,(04)
    [112]戴修止.湖北石首出土商代青铜器[J].文物,2000,(11)
    [113]孝感市博物馆.湖北孝感市徐家坟遗址试掘[J].考古,2001,(05)
    [114]荆州市博物馆、钟祥市博物馆.钟祥乱葬岗夏文化遗存清理简报[J].江汉考古,2001,(03)
    [115]国家文物局.陕西商州东龙山遗址[A].1998中国重要考古发现[C].中国文物出版社,2001.
    [11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丹凤县巩家湾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1,(06)
    [117]襄石复线襄樊考古队.湖北襄阳法龙王树岗遗址二里头文化灰坑清理简报[J].江汉考古,2002,(04)
    [118]枝柳铁路复线工程考古队荆州博物馆支队.湖北松滋西斋汪家嘴遗址发掘报告[J].江汉考古,2002,(04)
    [119]岳阳市文物研究所.湖南泪罗市玉笥山遗址发掘简报[A].巴陵古文化探索[C].华夏出版社,2003
    [120]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湖北沙市周梁玉桥遗址1987年的发掘[J].考古,2004,(09)
    [121]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J].文物,2004,(03)
    [1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8年~1999年安阳洹北商城花园庄东地发掘报告[A].考古学集刊15[C].文物出版社,2004.
    [123]武汉市黄陂区文管所等.商代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十三号墓清理简报[J].江汉考古,2005(01)
    [124]湖南省岳阳市文物管理处.湖南岳阳温家山商时期坑状遗迹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05,(01)
    [12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纪南城工作站.湖北黄梅意生寺遗址发掘报告[J].江汉考古,2006,(04)
    [126]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郧县瞿家湾遗址[A].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重要考古发现I[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27]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建处.湖北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二号墓发掘的补充资料[J].文物,2007,(08)
    [12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麻城市博物馆.湖北麻城吊尖遗址发掘简报[J].2008,(01)
    [129]辽瓦店子考古队.湖北郧县辽瓦店子遗址考古获重要发现[N]中国文物报,2008-4-10.
    [1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等.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2002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9,(02)
    [13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等.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遗址2005~2007年勘察简报[J].考古,2010,(01)
    [13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陕西商洛市尔龙山遗址仰韶与龙山时代遗存发掘简报[J].考古,2009,(12)
    [133]武汉大学考古系等.湖北郧县青龙泉遗址2008年度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10,(01)
    [13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大冶蟹子地遗址2009年发掘报告[J],2010,(04)
    [135]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商洛东龙山遗址I区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0,(04)
    [13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淅川县下寨遗址2009-2010年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11,(02)
    [13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随州叶家山M65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11,(03)
    [13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0-2001年湖北随州厉山舍家老湾遗址试掘报告[J].江汉考古,2011,(04)
    [13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淅川县下寨遗址2009-2010年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11,(02)
    [14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汝州市煤山龙山文化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2011,(06)
    [141]武汉大学考古系等.湖北郧县店子河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11,(05)
    [14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J].考古与文物,2012,(02)
    安金槐.豫西夏文化初探[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01)
    安金槐.关于郑州商代二里岗期陶器分期问题的再探讨[J].华夏考古,1988,(04)
    安金槐.关于郑州商代南关外期遗存的再认识[J].华夏考古,1989,(01)
    仇十华、蔡莲珍等.关于所谓‘夏文化’的碳十四年代测定的初步报告[J].考古,1983,(10)
    高煦.略论二里岗期商文化的分期和商城年代[J].中原文化,1985,(02)
    陈旭.二里头一期文化是早期夏文化[J].中国历史文物,2009,(01)
    陈公柔.曾伯霖簋铭文中的“金道锡行”及相关问题[C].先秦两汉考古学论丛[A],文物出版社,2005.
    陈贤一.江汉地区的商文化[A].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0/
    陈贤一.盘龙城商代二里岗期墓葬陶器初探[A].中国考古学年第四次年会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3:53-63
    陈星灿,刘莉等.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J].考古学报,2003,(02)
    陈坤龙等.城固宝山遗址出土铜器的科学分析及其相关问题[J]文物,2012,(07)
    陈朝云.盘龙城与早商政权在长江流域的势力扩张[J].史学月刊,2003,(11)
    陈朝云.商周中原文化对长江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影响[J].学术月刊,2006,38卷(07)
    陈坤龙、梅建军、赵丛苍.城固宝山遗址出土铜器的科学分析及其相关问题[J].文物,2012,(07)
    崇麓.东下冯和南礼教龙山文化遗存初析[J].史前研究,1984,(04)
    杜金鹏.新砦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夏文化再探讨随笔[J].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1,(02)
    杜金鹏.盘龙城商代宫殿基址讨论[J].考古学报,2005,(02)
    董琦.论豫西南、鄂西北地区虞夏时期的考古学类型[J].南方文物,1995,(03)
    董琦.关于中商文化研究的儿个问题[N].中国文物报,1998-7-29、1998-7-5、1998-8-12.
    佟柱臣.中国夏商王国文明与方国文明试论[J].考古,1991,(11)
    杜正胜.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一个方法学的探讨[J].考古,1992,(04)
    豆海锋.城固宝山商时期遗存相关问题的探讨[J],考古与文物,2010,(04)
    段天璟.二里头文化时期渭河流域的文化变迁[J].中原文物,2006,(06)
    方酋生.论汤都西亳——兼论探索夏文化的问题[J].河南文博通讯,1979,(01)
    方酋生.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三期遗存与桀都斟鄩[J].考古,1995,(02)
    樊力.乱石滩文化初论[J].江汉考古,1998,(04)
    樊力.论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J].考古与文物,1999,(04)
    范毓周.关于殷墟文化考古分期的儿个问题[J].中原文物,2010,(04)
    傅聚良.盘龙城、新干和宁乡——商代荆楚青铜文化的三个阶段[J].中原文物,2004,(01)
    高炜、杨锡璋、王巍、杜金鹏.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J].考古,1998,(10)
    高大伦.论盘龙城遗址的性质与作用[J].江汉考古,1985,(01)
    郭伟民.关于考古学文化传统中心交界地带及新区域的思考[J].南方文物,1992,(03)
    韩建业、杨新改.王湾三期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1997,(01)
    何驽.荆南寺遗址夏商时期遗存分析[A].考古学研究(二)[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何弩.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阶段与特点简论[J].江汉考古,2004,(01)
    何德亮.试析早期青铜器在文明进程中的地位[J].南方文物,2007,(04)
    黄尚明.论老牛坡商文化的分期[J].江汉考古,2003,(01)
    黄尚明.从考古学文化看汉水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J].华夏考古,2008,(02)
    韩建业.湖北随州市西花园早期遗存分析[J].考古,1999,(03)
    江鸿.盘龙城与商朝的南土[J],文物,1976,(02)
    蒋刚.湖北盘龙城遗址群商代墓葬再探讨[J].四川文物,2005,(03)
    蒋刚.盘龙城遗址群出土商代遗存的儿个问题[J].考古与文物,2008,(01)
    江章华.试论鄂西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变迁—兼谈早期巴文化[J].考古,2004,(11)
    江章华.渝东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2007,(04)
    井中伟.老牛坡类型及相关遗存再探讨[A].边疆考古研究第2辑[C].2003,(00)
    范方芳等.从史前用龟现象看黄淮、江淮地区的文明化进程[J].中原文物,2008,(04)
    高炜.龙山时代的礼制[A].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9.
    高蒙河.试论“漩涡地带”的考古学文化研究[J].东南文化,1989,(01)
    高崇文.从夏商时期江汉两大文化因素的源流谈楚文化起源[A].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三集[C].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郭胜斌.铜鼓山商代遗存文化因素分析[J].江汉考古,2001,(04)
    巩启明.西安袁家崖发现商代晚期墓葬[J].文物资料丛刊(5),文物出版社,1981.
    栾丰实.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初论[J].考古,1992,(10)
    李维明.二里头一期遗存与夏文化初始[J].中原文物,2002,(01)
    李维明.先商文化渊源与播化[J].考古与文物,2000,(03)
    鲁西奇.青铜时代汉水流域居住地理的初步考察[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04)
    李伯谦、郑杰祥.后李商代墓葬族属试析[J].中原文物,1981,(04)
    李伯谦.试论吴城文化[A].文物集刊第3辑[C].文物出版社,1981.
    李伯谦.长江流域文明的进程[J].考古与文物,1997,(04)
    李伯谦.关于早期夏文化—从夏商周王朝更迭与考古学文化变迁的关系谈起[J].中原文物,2000,(01)
    李家和等.商殷文化与江西吴城类型文化[J].殷都学刊,1991,(01)
    李家和、杨巨源、刘诗中.江西万年类型商文化研究[J].东南文物,1990,(03)
    李清临、朱君孝.二里头文化研究的新视角——从青铜器同位素比值看二里头四期的文化性质[J].江汉考古,2007,(04)
    李龙章.下王岗晚二期文化性质及相关问题探讨[J].考古,1988,(07)
    李坤.试论吴城遗址文化类型与分布[J].东南文物,1993,(03)
    林春.宜吕地区长江沿岸夏商时期的一支新文化类型[J].江汉考古,1984(02)
    罗二虎.论鄂西地区的夏商时期文化[J].尔南文化,1994(01)
    李丽娜.试析湖北盘龙城遗址第一至三期文化遗存年代与性质[J].江汉考古,2008,(01)
    卢德佩.鄂西发现的古文化遗存[J].考古,1986,(01)
    林春.鄂西地区三代时期文化谱系分析[J].南方文物,1994,(02)
    刘森淼.盘龙城外缘带状夯十遗迹的初步认识[A].武汉城市之根·商代盘龙城与武汉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出版社,2002.
    刘敦愿.云梦泽与商周之际的民族迁徙[J].江汉考古,1985,(02)
    刘莉、陈星灿.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从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的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关系谈起[A].古代文明第l卷[C].文物出版社,2002.
    刘莉、陈星灿.城:夏商时期对自然资源的控制问题[J].东南文物,2000,(03)
    吕建昌.关于殷墟妇好墓玉凤的归属问题——兼论楚文化的渊源[J].东南文化,1996,(04).
    南普恒等.湖北盘龙城出十部分商代青铜器的铸造地的分析[J].文物,2008,(08)
    裴安平.关于季家湖龙山时代遗存的年代分期[J].江汉考古,1989,(04)
    梁星彭.试论陕南城固、洋县地区商时期文化遗存[A],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一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C],科学出版社,2005.
    彭明瀚.盘龙城与吴城比较研究[J].江汉考古,1995,(02)
    彭明瀚.吴城文化的社会形态与文明进程[J].中原文物,2006.(05).
    彭明瀚.赣江都阳湖区商代文化的区系类型研究[J].考古,2004,(03)
    吴城文化与周边诸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J.东方博物第十八辑,2006,(01)
    彭锦华.沙市周梁玉桥殷商遗址试析[J].江汉考古,1989,(02)
    彭锦华.湖北沙市周梁玉桥遗址动物骨骼的鉴定与研究[J].考古与文物,1990,(01)
    潘佳红.考古学文化传统的擅变[J].江汉考古,1998,(02)
    秦小丽.晋西南地区二里头文化到二里冈文化的陶器演变研究[J].考古,2006,(02)
    孙华.关于二里头文化[J].考古,1980,(06)
    孙华.试论城洋铜器存在的历史背景[J].四川文物,2001,(03)
    石兴邦.中国文化与文明史形成的过程和特点[A].迎接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科学出版社,1998.
    宋焕文.从盘龙城考古发现试谈商楚关系[J].江汉考古,1983,(02).
    沈仲常、黄家祥.从新繁水观音遗址谈早期蜀文化的有关问题[J].四川文物,1984,(02)
    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1999,(04)
    唐际根、徐广德.洹北花园庄遗址与盘庚迁殷问题[N].中国文物报,1999-4-14.
    唐际根.商王朝考古学编年的建立[J].中原文物,2002,(06)
    唐际根、荆忠淳.商时期赣江流域的青铜文化格局[A].三代考古(三)[C],科学出版社,2009.
    唐金裕.汉水上游巴文化与殷周关系的探讨[J].文博,1988,(01)
    拓古.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江汉地区[J].江汉考古,2002,(01)
    王巍.公元前2000年前后我国大范围文化变化原因探讨[J].考古,2004,(01)
    王震中.从中原地区国家形态的演进看其文明化进程[J].东岳论丛,2005,26卷(03)
    王震中.夏商分界、夏文化分期及“夏文化”定义诸题新探[J].华夏考古,2011,(04)
    吴汝祚.关于夏文化及其来源的初步探索[J].文物,1978,(09)
    王炜林、孙秉君.汉江上游巴蜀文化的踪迹[A].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9:236-248
    王炜林.紫阳马家营石棺墓初论[J].考古与文物,1994,(01)
    王劲.对江汉地区商周文化的儿点认识[J].江汉考古,1983,(04)
    王劲、陈贤一.试论商代盘龙城早期城市的形态与特征[A].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选集(一)[C],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王劲.后石家河文化定名的思考[J].江汉考古,2007,(01)
    王文建.商时期澧水流域青铜文化的序列和文化因素分析[C].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A].文物出版社,1989.
    王宏.荆南寺商代陶器试析[A].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一)[C].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78-82
    王宏.论周梁玉桥文化[J].江汉考古,1996,(03)
    王宏.论鄂西南、湘西北地区的夏商时期文化—楚文化渊源探索之二[A].文物考古文集[C],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
    王纪潮.论先秦时期湖北地区的技术发展与文明[J].东南文化,1999,(02).
    王然、傅玥.湖北郧县辽瓦店子遗址夏商时期文化遗存研究[A].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C],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王立新.也谈文化形成的滞后性——以早商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形成为例[J].考古,2009,(12)
    王善才.香炉石遗址与香炉石文化[J.四川文物,2001,(02)
    魏京武、王炜林.汉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地理环境与人类的生存[C].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A].科学出版社,1991.
    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简题[J].考古,1959,(04)
    徐天进.试论关中地区的商文化[A].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1952——1982[C].文物出版社,1990
    许韶立.论“河洛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因素[J].东南文化,2007,(03)
    许宏.“连续”中的“断裂”——关于中国文明和早期国家形成的思考[J].文物,2001,(02)
    许宏.礼制遗存与礼乐文化的起源[A].古代文明研究第3卷[C].文物出版社,2004.
    徐燕.豫南地区二里头时期遗存的相关问题试析[].华夏考古,2009,(02)
    徐少华.从盘龙城遗址看商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发展[J].江汉考古,2003,(01)
    向桃初.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化概说[].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05)
    向桃初.二里头文化向南方的传播[J].考古,2011,(10)
    杨鸿勋.从盘龙城上的宫殿遗址谈中国宫廷建筑发展的儿个问题[J].文物,1976(02)
    殷玮璋.二里头文化探讨[J].考古,1978,(01)
    杨健华.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关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3,(3).
    杨权喜.探索鄂西地区商周文化的线索[J].江汉考古.1986,(04)
    杨权喜.江汉夏代文化探讨[N].中国文物报,1998-07-29:03.
    杨权喜.关于鄂西六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探讨[J].考古,2001,(05)
    尹盛平.陕西陇县川口河齐家文化陶器[J].考古与文物,1987,(05)
    杨锡璋等.盘庚迁殷地点蠡测[J]中原文物,2000,(01)
    杨亚长.丹江上游的古文化与古环境[A].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7-221
    杨育彬.探讨夏代文化的问题——兼对<郑州上层即汤都亳说>一文商榷[J].河南文博通讯,1980,(04)
    杨育彬.再论郑州商城的年代、性质及相关问题[J].华夏考古,2004,(03)
    袁广阔.先商文化新探[J].中原文物,2002,(02)
    岳洪彬、何毓灵.洹北商城花园庄东地商代遗存的认识[A].夏商周文明研究·六——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于孟洲.湖北清江流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J].东南文物,2009,(06)
    于孟洲.鄂西峡江地区朝天嘴文化研究[J].考古,2010,(03)
    余华贵、祝一忠.东龙山遗址夏代早期文化的14C-AMS年代学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0,(04)
    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4,(04、05)
    邹衡.关于夏文化的上限问题——与李伯谦先生商讨[J].考古与文物,1999,(05)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01)
    郑振香.论殷墟文化分期及其相关问题[A].中国考古学研究[C].文物出版社,1986.
    赵芝荃.略论新砦期二里头文化[A].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5.
    赵芝荃.试论二里头文化的源流[J].考古学报,1986,(01)
    赵芝荃、刘忠伏.试探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并兼论夏文化的上限[A].华夏文明[C].第一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赵芝荃.夏商分界界标之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0,(03)
    赵芝荃.夏代前期文化综论[J].考古学报,2003,(04)
    赵丛苍.城固洋县铜器群综合研究[J].文博,1996,(04)
    赵丛苍.从考古新发现看早期巴文化——附论巴蜀文化讨论中的相关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04)
    郑杰详.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性质与夏商分界[J].中原文物,1999,(01)
    张雪莲,仇十华.关于夏商周碳十四年代框架[J].华夏考古,2001,(03)
    张雪莲、仇十华等.新砦——二里头——二里岗文化考古年代序列的建立与完善[J].考古,2007,(08)
    张彦煌、张岱海.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类型和年代[A].中国考古学研究——夏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6.
    张绪球.石家河文化的分期分布与类型[J].考古学报,1991,(04)
    张天恩、肖琦.川口河齐家文化陶器的新审视[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三秦出版社,2003.
    张天恩.关中西部商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2004,(01)
    张天恩.关中西部夏代文化遗存的探索[J].考古与文物,2000,(03)
    张天恩.论关中东部的夏代早期文化遗存[J].中国历史文物,2009,(01)
    朱君孝.二里头文化与夏商分界再探[J].中原文物,2006,(03)
    张昌平.盘龙城商代青铜容器的初步考古[J].江汉考古,2003,(01)
    张吕平.夏商时期中原与长江中游地区的联系[J].华夏考古,2006,(03)
    张国硕、尤悦.商文化阶段划分刍议[N].中国文物报,2008-7-4:007
    郑光.试论二里头商代早期文化[A].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5.
    郑杰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性质与夏商分界[J].中原文物,1999,(01)
    [1]段天璟.二里头时期的文化格局[D].吉林大学,2005.
    [2]袁广阔.二里头文化研究[D].郑州大学,2005.
    [3]常怀颖.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初探——以河南中、西、南部为观察对象[D].四川大学,2005.
    [4]傅玥.汉水上游地区夏商时期遗存出土陶器研究[D].武汉大学,2006.
    [5]汪培梓.郑州商文化形成研究[D].郑州大学,2007.
    [6]豆海峰.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J].吉林大学,2011.
    [7]宋江宁.区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商代关中的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