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国时期唐诗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国时期是唐诗学史上的一个关捩点,此期古典唐诗学走向终结,现代意义上的唐诗学处于开启阶段,随着陈寅恪、闻一多、杨启高等学者对唐诗的深入研究,“唐诗学”学科得以形成。此期唐诗学思想丰厚,当时的诗话、唐代诗歌史、唐诗选本、唐诗研究专著及研究论文中包含着丰富的唐诗学思想。对这些唐诗学思想进行挖掘,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唐诗学的研究。本论文拟在从唐至清学术史梳理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的唐诗学进行系统研究。
     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综述唐诗学的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界定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分析研究的可行性及论文的创新、价值与不足。
     第一章民国时期唐诗学形成的社会背景。本章从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本土文化思潮与外来文化思潮三个方面分析了民国时期唐诗学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章民国时期唐诗研究的方法。论文从把民国时期的唐诗学方法分为社会学研究法、文化学研究法和文艺学研究法三种,分别对这三种研究方法进行了理论总结。
     第三章民国时期唐诗学的发展历程。论文把民国时期分为三段,对每一段的唐诗学成果进行了详细统计,在此基础上,对每一阶段唐诗学的概况进行了系统总结。
     第四章唐诗史论。在回溯唐诗分期及各期地位论学术史的基础上,首先,论文对民国时期唐诗分期及各期地位论的相关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其次,论文对民国时期学者关于唐诗历史地位论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再次,论文对民国时期学者关于唐诗兴盛原因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梳理。
     第五章唐诗艺术论。在回溯唐诗艺术论研究学术史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学者关于唐诗艺术论的相关学术观点进行梳理。
     第六章唐诗体派论。在回溯唐诗体派研究学术史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唐诗体论和流派论的相关学术观点进行梳理。
     第七章,唐代诗人个案研究。对民国时期对唐代五位大诗人李白、杜甫、李商隐、李贺、白居易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梳理。
     第八章唐诗学思想分论。论文以民国第一期、民国第二期、民国第三期主要学者的唐诗学思想为线索,分别对每一时期的唐诗学思想进行了阐释。其中论文重点对王国维、闻一多、陈寅恪、黄节、钱钟书、胡云翼、杨启高七位学者在民国时期的唐诗学思想及其唐诗学方法进行了系统阐释。
     总之,民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科学的学术方法被运用于唐诗学研究之中,现代唐诗学研究学术规范逐渐形成,唐诗学的理论体系得到确立,出现了一批唐诗学专家,唐诗学研究走向了自觉。此期历史学、文艺学、文献学、社会学研究的融通拓展了唐诗学研究的理论境界。民国时期的唐诗研究在方法论和理论建树方面对当代唐诗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mainland i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history of Tang poetics, during which time, the traditional Tang poetics came to an end, and the modern Tang poetics started to form. The intensive studies on the Tang poetries by such scholars as Chen Yinque, Wen Yiduo, Yang Qigao etc. led to the forming of the discipline of Tang poetics. Abundant thoughts of Tang poetics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 notes on poets and poetries, the poetry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selected Tang poems, and research treatises and papers of Tang poems in this period. Collecting these thoughts of Tang poetics is helpful to further deepen the research of Tang poetics. It is intended to systematically research on the Tang poetic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mainland based on the combing of academic history from the Ta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dissertation includes nine parts:
     Part one 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summari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on Tang poetic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ubject, defining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analyz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tudy, as well as the innovations, value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first chapter relates to the theory about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Tang poetic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mainland. Firstly,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Tang poetic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mainland. Secondly,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domestic cultural trend of the Tang poetic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mainland. Thirdly,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foreign cultural trend of the Tang poetic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mainland.
     The second chapt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methods of the Tang poetics in this period.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Tang poetic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mainland are divided into the methods of historical and social science, cultural studies,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three kinds.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hods.
     The third chapter relates to the theory ab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Tang poetic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mainland.the dissertation divides this period into three stages, each of which has been performed statistically analysis on the achievements about Tang poetics, and on this basis,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ng poetics in each stage.
     The fourth chapter relates to the theory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Tang poetry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mainland. First, this chapter combs the related academic viewpoints on the theory of the Tang poetry periodiza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mainland. Secondly,this chapter combs the academic viewpoints on the theory of the position and prosperity reason of the Tang poetry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mainland. Thirdly, this chapter combs the academic viewpoints about the reasons on the prosperity of the Tang poetry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mainland. fourth ly,this chapter combs the principal academic viewpoints on the theory of the effect of the Tang poetry from the scholars of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mainland.
     The fifth chapter relates to the art theory of the Tang poetry. On the basis of tracing back to the academic history, this chapter combs the academic viewpoints on the art theory of the Tang poetry from the scholars of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mainland.
     The sixth chapter relates to the theory of the types or forms and schools of the Tang poetry. On the basis of tracing back to the academic history, this chapter combs the academic viewpoints on the theory of the types or forms and schools of the Tang poetry from the scholars of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mainland.
     The seventh chapter relates to the case study of famous poets of the Tang Dynasty. This chapter sums up the main academic viewpoints of the studies on five great poets of the Tang dynasty including Li bai, Du fu, Li Shangyin, Li he, and Bai Juyi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mainland.
     The eighth chapter relates to the main academic viewpoints of the Tang poetic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mainland.The dissertation relates to the main academic viewpoints of famous scholar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mainland. This chapter systematically elucidates thoughts and methods on the Tang poetics from Wang Guowei, Wen Yiduo, Chen Yin que, Huang jie, Qian Zhongshu, Hu Yunyi, and Yang Qigao respectively.
     In short,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mainland, with the western learning spreading to the East, scientific academic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the research of the Tang poetry, modern academic norms of the Tang poetry research gradually forme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Tang poetics was established, a number of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the Tang poetics emerged, and the Tang poetics became self-conscious. The fusion of the researches from History,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philology, and sociology in this period expanded the theoretical realm of the studies of the Tang Poetry. The methodologies and theories of studies of the Tang Poetry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mainland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the Tang Poetry.
引文
① 阎琦:《无怨无悔的奉献,卓有成效的工作—记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先生》,阎琦:《识小集》,西安: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第436页。
    ② 林伟霖:《唐诗学工具书的检索与利用》,《东海大学图书馆馆讯》,第103期。
    ① 巫鸿:《张光直师,哈佛与我》,张春田、张耀宗编:《另一种学术史:二十世纪学术薪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60页。
    ② 陈平原:《学术史研究随想》,《学人》第一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
    ① 刘麟生:《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2月版,第173页。
    ② 刘麟生:《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2月版,第173页。
    ③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23页。
    ④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5页。
    ⑤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62页。
    ①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续编》卷五,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21页。
    ②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12页。
    ③ 朱自清:《论诗学门径》,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3页。
    ④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2页。
    ⑤ 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绪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① 施莱格尔著,李伯杰译:《雅典娜神话》,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4页。
    ② 沈祖棻:《古典诗歌研究论丛·后记》,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③ 巫鸿:《张光直师,哈佛与我》,见张春田、张耀宗编:《另一种学术史:二十世纪学术薪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60页。
    ① 蒋寅:《清代诗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1页。
    ①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引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47页。
    ② 张岱年:《国学大师丛书·总序》,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③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22页。
    ④ 顾颉刚:《中国近来学术思想界的变迁观》,见刘梦溪主编,吴方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顾颉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53-754页。
    ⑤ 陈衍:《石遗室诗话·叙》卷,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7页。
    ⑥ 陈诗:《尊瓠室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 第84页。
    ① 夏敬观:《忍古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页。
    ② 夏敬观:《学山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2页。
    ③ 王逸塘《今传是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36页。
    ④ 钱仲联:《梦苕盒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六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44页。
    ⑤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8页。
    ⑥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0页。
    ⑦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8页。
    ⑧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4页。
    ⑨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0页。
    ⑩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41页。
    11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序》,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页。
    12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68页。
    ①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②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③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289页。
    ④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14页。
    ⑤ 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中学生》,1936年第60号。
    ⑥ 朱自清:《再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中学生》,1936年第62号。
    ⑦ 周阆风:《李贺年谱》(见氏著《诗人李贺》),1936年。
    ⑧ 朱自清编:《李贺年谱补记》,《清华学报》,1936年第1期。
    ⑨ 罗庸:《唐人打令考》,《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乙编》上卷,1936年。
    ⑩ 吴庠:《唐人打令考补义》,《之江中国文学会集刊》,1941第6期。
    11 朱偰:《杜少陵评传》,重庆:青年书店排印本1941年。
    12 徐仲年:《评朱偰<杜少陵评传>》,《文化先锋》,1942年第1期。
    13 王礼锡:《李长吉评传》,神州国光社1930年。
    ① 李嘉言:《王礼锡著李长吉评传》,《图书评论》,1933年第4期。
    ② 岑仲勉编:《贾岛诗注与贾岛年谱》,《学原》,1948年第8期。
    ③ 李嘉言:《为贾岛事答岑仲勉先生》,《学原》,1948年第1期。
    ④ 徐嘉瑞:《秦妇吟本事》,华中大学1948年。
    ⑤ 周一良:《评秦妇吟本事》,《清华学报》,1948年第1期。
    ⑥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⑦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90页。
    ⑧ 郑作民:《中国文学史纲要·编者例话》,上海:合众书店1934年4月版,第1页。
    ⑨ 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66页。
    ① 贺麟:《学术与政治》,《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52页。
    ② 陈登原:《白香山诗集叙》,《人文月刊》,1936年第2期。
    ③ 梁启超:《情圣杜甫》,见《梁启超文选》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399页。
    ④ 梁启超:《近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⑤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页。
    ⑥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7—58页。
    ① 越万里:《王静安先生之考证学》,《学衡杂志》六十四期,1928年,第22页。
    ②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③ 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第115页。
    ④ 冯友兰在《论风流》,见氏著《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09页。
    ⑤ 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引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46页。
    ① 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见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65页。
    ②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47页。
    ③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6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126页。
    ①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29页。
    ②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31-232页。
    ③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45-246页。
    ④ 徐嘉瑞:《秦妇吟本事》,华中大学1948年。
    ⑤ 王国维:《韦庄的秦妇吟》,《国学季刊》,1923年第4期。
    ⑥ 明石:《韦庄秦妇吟写定本》,《一般》,1927年第1-4期。
    ⑦ 嘉尔司著,张荫麟译:《秦妇吟之考证与校释》,《燕京学报》,1927年第1期。
    ⑧ 郝立权:《韦庄秦妇吟笺》,《齐大月刊》,1931年第3期。
    ⑨ 陈寅恪:《读秦妇吟》,《清华学报》,1936年第4期。
    ⑩ 黄仲琴:《秦妇吟补注》,《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月刊》,1943年第5期。
    11 刘修业:《秦妇吟校勘续记》,《学原》,1947年第7期。
    12 周一良:《评秦妇吟本事》,《清华学报》,1948年第1期。
    13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454-455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② 胡适:《国语文学史·序》,北京:北京文化学社1927年版,第10页。
    ③ 浦江清:《王静安先生之文学批评》,《学衡杂志》六十四期,1928年,第13页。
    ④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91页。
    ⑤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94页。
    ⑥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97页。
    ⑦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90-291页。
    ①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404页。
    ②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13页。
    ③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0页。
    ① 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路》,1923年1月23日《时事新报·学灯》。见《梁启超文选》下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408页。
    ② 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存二集》卷1,见《民国丛书》第一编第94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7页。
    ③ 王云五主编,洪为法著《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初版,第1页。
    ④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序》,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2页。
    ⑤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90页。
    ⑥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15页。
    ⑦ 章学诚:《章氏遗书》卷二十一,《刘忠介公年谱叙》,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① 吕吴必译:《白璧德论欧亚两洲文化》,《学衡》,1922年第2期。
    ② 胡云翼:《唐代的战争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第83页。
    ③ 杨香池:《偷闲庐诗话》第一集,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81页。
    ④ 郑作民:《中国文学史纲要》,上海:合众书店1934年4月版,第130页。
    ⑤ 顾彭年:《杜甫诗里的非战思想》,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9页。
    ⑥ 秦桂祥:《白香山诗中关于非战思想及妇女问题之探讨》,《国专月刊》,1935年第5期。
    ⑦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26-127页。
    ① 胡云翼:《唐代的战争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
    ② 顾彭年:《杜甫诗里的非战思想》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11月。
    ③ 萧剑青:《杜甫非战思想的再检》,《众论》,1944年第3期。
    ④ 金戈:《杜甫反战诗歌的研讨》,《民意》,1940年第2期年。
    ⑤ 王俊:《反战主和的诗圣杜甫》,《中央导报》,1940年第13期。
    ⑥ 毛觉吾:《非战诗人:杜甫》,《正义》,1945年第1期。
    ⑦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25页。
    ⑧ 胡适:《青年人的苦闷》,《现代文摘》,1947年第5-6期。
    ⑨ 浦江清:《王静安先生之文学批评》,《学衡杂志》六十四期,1928年,第21页。
    ⑩ 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11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83-84页。
    12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44页。
    ① 周阆风:《诗人李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9页。
    ② 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57页。
    ③ 赖义辉:《岑参年谱》,《岭南学报》第1卷第2期,民国19,第111页。
    ④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22页。
    ⑤ 胡适:《我的歧路》,《胡适文存二集》卷三,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第页。
    ⑥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页。
    ⑦ 梁启超:《情圣杜甫》,《晨报副镌》,1922年5月28日。
    ①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商务印书馆1940年。
    ② 徐嘉瑞:《颓废派之文人李白》,《小说月刊》,1927年号外。
    ③ 王祖俦:《虚无主义者的李白》,《中学生》,1930年第7期。
    ④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9页。
    ⑤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81-82页。
    ⑥ 陈寅恪:《元微之遣悲怀诗之原题及其次序》,《清华学报》,1935年第3期。
    ⑦ 许惕生:《元稹悼亡诗研究》,《中日文化》,1941年第5期。
    ⑧ 吴宓:《文学与人生》,吴方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吴宓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
    ⑨ 吴宓:《文学与人生》,吴方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吴宓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40-346页。
    ⑩ 汪炳焜:《大诗人李白的生活》,《学生杂志》,1929年第11期。
    11 杜呈样:《杜甫的贫病生活》,《文史杂志》,1946年第1期。
    12 杜呈样:《大诗人杜甫的青年生活》,《中国青年》1945年第3期。
    13 天华:《杜甫的诗与生活》,《台湾文化》,1947年第5期年。
    14 冯至:《安史之乱中的杜甫》,《文学杂志》,1947年第12期。
    ①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4年版,第94页。
    ②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4年版,第97页。
    ③ 贺凯:《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第142页。
    ④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83页。
    ⑤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429页。
    ⑥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438页。
    ⑦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22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22-123页。
    ②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96页。
    ③ 崔宪家:《浪漫主义的诗人李白》,《国学丛刊》,1932年第3期。
    ④ 苏雪林:《李义山恋爱事迹考》,上海北新书局1927年。
    ⑤ 张尔田:《论李义山恋爱事迹》,《学衡》,1930年第74期。
    ⑥ 张鹤群:《李义山与女道十恋爱事迹考证》,《回溯》,东吴大学廿五周年纪念刊。
    ⑦ 陈寅恪:《长恨歌笺证》,《清华学报》,1947年第1期。
    ⑧ 夏承焘:《读长恨歌》,《国文月刊》1947年第78期。
    ⑨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改造》1922年2月15日、4月15日第4卷第6、
    8号。见《梁启超文选》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
    ①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改造》1922年2月15日、4月15日第4卷第6、8号。见《梁启超文选》北京:下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
    ②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改造》1922年2月15日、4月15日第4卷第6、8号。见《梁启超文选》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89-90页。
    ③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改造》1922年2月15日、4月15日第4卷第6、8号。见《梁启超文选》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82-92页。
    ④ 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第二编,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8月,第1页。
    ⑤ 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第二编,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8月,第27页。
    ⑥ 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第二编,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8月,第33页。
    ⑦ 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第二编,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8月,第1页。
    ⑧ 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第二编,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8月,第27页。
    ⑨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07-108页。
    ⑩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88页。
    11 刘开荣:《唐人诗中所见当时妇女生活》,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12月。
    12 陆晶清:《唐代女诗人》,神州国光社1931年。
    13 李蕴华:《白乐天的妇女文学》,《青年文化》,1935年第5、6期。
    14 石荀:《唐代妇女文学之发展》,《新东方杂志》,1940年第7期。
    15 徐景贤:《白乐天的妇女生活》,《妇女杂志》,1930年第3期。
    16 楚娉:《女冠诗人鱼玄机》,《集美周刊》,1931年10期。
    ① 张篷舟:《薛涛》,念瑛斋藏板,1949年修订版(第四版)。
    ② 姜华:《介绍女诗人薛涛》,《真美善》,1928年第3期。
    ③ 傅增湘:《明本薛涛诗跋》,《清华周刊》,1931年第6期。
    ④ 石岩:《薛涛小传》《国专季刊》,1933年第5期。
    ⑤ 佚名:《薛涛诗》,《玲珑》,1935年第48期。
    ⑥ 佚名:《薛涛像碑志》,《妇女新运》,1942年第6期。
    ⑦ 黄右昌:《题薛涛集》,《东方文化》,1945第5-6期
    ⑧ 郭祝崧:《望江楼与薛涛》,《旅行杂志》,1945年第2期。
    ⑨ 黄右昌:《题薛涛集》,《东方文化》,1945第5-6期。
    ⑩ 赵景深:《女诗人薛涛》,《妇女月刊》,1948第6期。
    11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425-426页。
    12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60页。
    13 顾颉刚:《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中山大学《民俗》1928年4月17日第5期。
    14 胡适:《北京的平民文学》,见《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56页。
    15 周作人:《贵族的与平民的》,见氏著《自己的园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5页。
    ① 方管(舒芜):《王维散论》,《新中华》,1949年第3期。
    ② 王启怀:《平民诗人白居易评传》,《学生文艺丛刊》,1934年第7期。
    ③ 林庚白:《丽白楼诗话·上编》,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六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34页。
    ④ 张长弓:《中国僧伽之诗生活·绪论》,北京:著者书店1933年8月版,第4页。
    ⑤ 范罕:《蜗牛舍说诗新语》,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14页。
    ⑥ 方管(舒芜):《王维散论》,《新中华》,1949年第3期。
    ⑦ 张振佩:《李义山评传》,《学风杂志》,1933年第7、8、9期。
    ⑧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9页。
    ① 胡怀琛:《中国诗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56页。
    ②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52页。
    ③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85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4-85页。
    ⑤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5页。
    ⑥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20页。
    ⑦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3页。
    ⑧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92-293页。
    ⑨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92-293页。
    ⑩ 周阆风:《诗人李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7页。
    ①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30页。
    ②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页。
    ③ 方贤齐:《白乐天琐迹杂录》,《黄钟》,1936年第4期。
    ④ 李岳南:《唐代伟大的民间诗人—白居易》,《半月文艺》,1942年第9期。
    ⑤ 非我:《社会诗人白居易及其诗中之时代背景》,《津汇月刊》,1934年第2期。
    ⑥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32-33页。
    ⑦ 胡适:《国语文学史·序》,北京:北京文化学社1927年版,第47页。
    ⑧ 胡适:《国语文学史·序》,北京:北京文化学社1927年版,第52页。
    ①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2卷第5号,1917年1月1日。
    ②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32页。
    ③ 浦江清:《王静安先生之文学批评》,《学衡杂志》六十四期,1928年,第14页。
    ④ 浦江清:《王静安先生之文学批评》,《学衡杂志》六十四期,1928年,第14页。
    ⑤ 浦江清:《王静安先生之文学批评》,《学衡杂志》六十四期,1928年,第18页。
    ⑥ 胡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
    ⑦ 浦江清:《王静安先生之文学批评》,《学衡杂志》六十四期,1928年,第15页。
    ⑧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39页。
    ⑨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41页。
    ⑩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77页。
    11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57页。
    12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651页。
    13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2页。
    14 刘麟生:《中国文学泛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27页。
    ① 贺凯:《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第128页。
    ② 贺凯:《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第141页。
    ③ 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72页。
    ④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27页。
    ⑤ 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62页。
    ⑥ 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25页。
    ⑦ 范罕:《蜗牛舍说诗新语》,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59-560页。
    ⑧ 胡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
    ⑨ 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尺度》,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1年版,第11页。
    ①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及《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均见《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47页。
    ② 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尺度》,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页。
    ③ 胡适:《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艺》,《胡适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42-545页。
    ④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六,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98页。
    ⑤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七,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05页。
    ① 毛子水:《国故和科学的精神》,《新潮》1卷5号,1919年5月。
    ② 胡小石:《李杜诗之比较》,《国学丛刊》1924年第3期,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142页。
    ③ 朱自清:《什么是文学》,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④ 浦江清:《王静安先生之文学批评》,《学衡杂志》六十四期,1928年,第14页。
    ⑤ 刘麟生:《中国文学泛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1页。
    ⑥ 朱自清:《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41页。
    ⑦ 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尺度》,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⑧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导论》上卷,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7页。
    ① 王国维:《国学丛刊序》,《观堂集林》下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875页。
    ②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84-285页。
    ③ 马一浮:《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复性书院刻本1940年,吴方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马一浮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④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8-189页。
    ⑤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沧衡·序》,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1页。
    ⑥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55页。
    ⑦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① 胡适:《(吴淞月刊>发刊词》,《胡适文存三集》卷七,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
    ② 陈寅恪:《朱延丰突厥通考序》,《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44页。
    ③ 章太炎:《汉学论上》,《章太炎全集》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0页。
    ④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1页。
    ⑤ 王国维:《国学丛刊序》,《观堂集林》下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875页。
    ⑥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每周评论》31号,1919年。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28页。
    ②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20页。
    ③ 徐成富:《用归纳法批评杜甫的诗》,《复旦旬刊》,1928年第7期。
    ④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序》,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1-2页。
    ① 刘修业:《秦妇吟校勘续记》,《学原》,1947年第7期。
    ② 谭正璧:《李义山诗的钥匙—锦瑟诗》,《万岁》,1943年第1期。
    ③ 杜呈祥:《杜甫的才与艺》,《华声半月刊》,1944年第5、6期。
    ④ 赵毓英:《韩愈乡里辩略》,《国文月刊》,1945年第40期。
    ⑤ 朱东润:《司空图诗论综述》,《武汉大学文哲季刊》,1933年第2期。
    ⑥ 赵景深:《唐代女诗人薛涛》,《女子月刊》,1936年第9期。
    ⑦ 吴方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严复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43页。
    ⑧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1922年8月12日《时事新报·学灯》。见《梁启超文选》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399页。
    ⑨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⑩ 胡适:《科学的古史家崔述》,《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23年第2期。
    11 胡适:《清代汉学家的科学方法》,《北京大学月刊》,1919年第5期。
    12 胡适:《治学的方法与材料》,《新月》第9期,1928年11月。
    ①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每周评论》31号,1919年。
    ② 熊十力:《纪念北大五十周年并为林宰平先生祝嘏》,《十力语要初续》,台北:乐天出版社,1973年版,第21页。原刊于《国立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一览》1948年出版。
    ③ 袁嘉谷:《卧雪诗话》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13页。
    ④ 程会昌:《韩诗<李花赠张十一署>发微》,《国文月刊》,1946年第50期。
    ⑤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
    ⑥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3页。
    ⑦ 徐嘉瑞:《颓废派之文人李白》,见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30年。
    ⑧ 缪启愉:《李白个性的遗传及其儿童期生活》,《学生文艺丛刊》,1932年第2期。
    ① 缪启愉:《李白个性的遗传及其儿童期生活》,《学生文艺丛刊》,1932年第2期。
    ② 郑秉珊:《李太白》,《风雨谈》,1943年第6期年。
    ③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26页。
    ④ 陈子展:《唐代文学史》,重庆:作家书屋,1944年版,第41页。
    ⑤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16页。
    ⑥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3页。
    ⑦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3-4页。
    ① 吴方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严复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39页。
    ② 顾颉刚:《中国近来学术思想界的变迁观》,此文写于1919年1月下旬,原为《新潮》“思想问题专号”而作,因专号未出而没有问世(见论文标题下的写作时间及题目注释)。见刘梦溪主编,吴方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顾颉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53页。
    ③ 胡适:《四十自述》,《胡适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
    ④ 梁启超:《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略传》,见《新民丛报》第3号,见张岱年、敏泽主编:《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第一卷,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⑤ 章太炎:《俱进化论》,《民报》1906年9月第七号,见刘梦溪主编,吴方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75-777页。
    ⑥ 蔡元培:《美学的进化》,《北京大学日刊》,1921年2月19日第811号。
    ⑦ 蔡元培:《美术的进化》,《北京大学日刊》,1921年2月15日第807号。
    ⑧ 朱光潜:《进化论证》,《民铎杂志》,1921年第4期。
    ⑨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见抱一编:《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1923年。
    ⑩ 胡适:《国语的进化》,《中国新文学大系》,1935年第1期。
    11 胡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39页。
    ②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03-404页。
    ① 李浩:《唐诗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页。
    ②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47页。
    ③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0页。
    ① 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存二集》卷1,见《民国丛书》第一编第94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7页。
    ②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① 徐嘉瑞:《颓废派之文人李白》,《小说月刊》,1927年号外。
    ② 徐嘉瑞:《颓废派之文人李白》,《小说月刊》,1927年号外。
    ③ 徐嘉瑞:《秦妇吟本事》,华中大学1948年。
    ④ 温廷敬:《李义山万里风波诗解》,《语言文学专刊》,1936年第1期。
    ⑤ 俞平伯:《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小说月报》,1929年第2期。
    ① 汪炳焜:《李白生活史》,《光华大学半月刊》,1932年第1-4期。
    ② 汪炳焜:《大诗人李白的生活》,《学生杂志》,1929年第11期。
    ③ 杜呈样:《杜甫的贫病生活》,《文史杂志》,1946年第1期。
    ④ 杜呈祥:《大诗人杜甫的青年生活》,《中国青年》,1945年第3期。
    ⑤ 天华:《杜甫的诗与生活》,《台湾文化》,1947年第5期年。
    ⑥ 冯至:《安史之乱中的杜甫》,《文学杂志》,1947年第12期。
    ⑦ 惕生:《元稹悼亡诗研究》,《中日文化》,1941年第5期
    ⑧ 胡明:《关于唐诗——兼谈近百年来的唐诗研究》,《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⑨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53-54页。
    ⑩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① 陈凝:《闻一多传》,民亨出版社1948年版,第3页。
    ② 谢楚发:《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方法试探》,《江汉论坛》1986年第6期。
    ③ 方贤齐:《白乐天琐迹杂录》,《黄钟》,1936年第4期。
    ④ 钱振锽:《名山诗话》卷四,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59页。
    ⑤ 钱振锽:《名山诗话》卷五,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61页。
    ⑥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123页。
    ⑦ 钱振锽:《名山诗话》卷三,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46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40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40页。
    ③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40页。
    ④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页。
    ⑤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2页。
    ⑥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709页。
    ⑦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746页。
    ①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83-84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37页。
    ③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4页。
    ④ 贺凯:《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第120页。
    ⑤ 贺凯:《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第126页。
    ⑥ 贺凯:《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第127-128页。
    ① 贺凯:《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第131页。
    ② 贺凯:《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第126页。
    ③ 李嘉言:《唐诗分期与李贺》,《当代评论》,1941年第14期。
    ④ 贺凯:《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第127页。
    ⑤ 贺凯:《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第125页。
    ① 刘师培:《南北学派不同论》,见刘梦溪主编,吴方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刘师培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31-763页。
    ②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新民丛报》,1902年2月第1、2号。
    ③ 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新民丛报》,1902年4月-6月第6、8、9号,署名“中国之新民”,见刘梦溪主编,吴方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97页。
    ④ 姚淦铭,王燕主编:《王国维文集:上部》,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① 曾毅:《中国文学史》,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3页。
    ②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16页。
    ③ 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文艺丛刊》,1934年第2卷第1期。
    ④ 温丹铭:《广东唐代二大文人传》,《文明之路》,1935年第18期。
    ⑤ 郭毓麟:《福建唐代的几个诗人》《福建文化》,1933年第7期。
    ⑥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88页。
    ⑦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国粹学报》1905年第9期。见刘梦溪主编,吴方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刘师培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62页。
    ⑧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331页。
    ①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332页。
    ②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改造》1922年2月15日、4月15日第4卷第6、8号。见《梁启超文选》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65页。
    ③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改造》1922年2月15日、4月15日第4卷第6、8号。见《梁启超文选》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66-67页。
    ④ 张振佩:《李义山评传》,《学风杂志》,1933年第7、8、9期。
    ⑤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2页。
    ⑥ 徐嘉瑞:《颓废派之文人李白》,见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30年。
    ⑦ 徐嘉瑞:《颓废派之文人李白》,见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30年。
    ⑧ 徐嘉瑞:《颓废派之文人李白》,见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30年。
    ① 徐嘉瑞:《颓废派之文人李白》,见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30年。
    ②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2页。
    ③ 罗根泽:《隋唐文学批评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109页。
    ④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43页。
    ⑤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3页。
    ⑥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204页。
    ⑦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30页。
    ⑧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49页。
    ⑨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49页。
    ①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18-219页。
    ②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21页。
    ③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4年版,第85-86页。
    ④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0页。
    ⑤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1页。
    ⑥ 朱延丰:《岭南第一诗人张曲江研究》,《东方杂志》,1946年第1期。
    ⑦ 梁国冠:《岭南诗人张曲江评传》,《读书通讯》,1948年第161期。
    ⑧ 何格恩:《张九龄之政治生活》,《岭南学报》第4卷第1期,1935年4月,第23页。
    ⑨ 何格恩:《张九龄之政治生活》,《岭南学报》第4卷第1期,1935年4月,第23页。
    ① 何格恩:《张九龄之政治生活》,《岭南学报》第4卷第1期,1935年4月,第22页。
    ② 何格恩:《张九龄之政治生活》,《岭南学报》第4卷第1期,1935年4月,第23页。
    ③ 何格恩:《张九龄之政治生活》,《岭南学报》第4卷第1期,1935年4月,第23页。
    ④ 冯至:《杜甫在长安》,《文学杂志》,1947年第1期。
    ⑤ 田劲:《杜甫与湘水》,《大风半月刊》,1941年第102期。
    ⑥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4年版,第85-86页。
    ⑦ 风帆:《柳宗元与广西文化》,《新生路月刊》,1948年第6期。
    ⑧ 胡怀琛:《李太白通突厥文及其它》,《逸经》,1936年第11期。
    ⑨ 柳村任:《中国文学史发凡》,苏州:文怡书局1935年版,第186页。
    ① 柳村任:《中国文学史发凡》,苏州:文怡书局1935年版,第192页。
    ② 胡怀琛:《中国诗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44-45页。
    ③ 胡朴安,胡怀琛著:《唐代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20页。
    ④ 陈子展:《唐代文学史》,重庆:作家书屋,1944年版,第3页。
    ⑤ 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59页。
    ⑥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
    ①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9-10页。
    ② 钱振锽:《名山诗话》卷二,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44页。
    ③ 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66页。
    ④ 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69-174页。
    ⑤ 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74页。
    ⑥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26-227页。
    ⑦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9页。
    ⑧ 胡小石著,吴征铸整理:《唐人七绝诗论》,1934年金陵大学研究生班讲义,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8页。
    ①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196页。
    ②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12-113页。
    ③ 胡适:《词的起源》,见《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36页。
    ④ 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3月版,第118页。
    ⑤ 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3月版,第120页。
    ⑥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⑦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7页。
    ⑧ 由云龙:《定庵诗话续编》卷上,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15-616页。
    ⑨ 胡小石:《李杜诗之比较》,《国学丛刊》1924年第3期,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⑩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198页。
    11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71页。
    12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72页。
    ①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65页。
    ② 陈师曾:《文人画的价值》,《绘画杂志》,1921年春2期,吴方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师曾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15-816页。
    ③ 许幸之译:《作为唐代画家的王维》,《书报展望》,1935年第5期。
    ④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92页。
    ⑤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92页。
    ⑥ 浩乘:《李白的佛学思想》,《佛学月刊》,1942年第5、6期。
    ① 沈曾植撰,钱仲联辑:《海日楼札丛》,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第281页。
    ② 沈曾植撰,钱仲联辑:《海日楼札丛》,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第280-281页。
    ③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7页。
    ④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63-264页。
    ⑤ 吴恩裕:《韩愈李翱与佛教之关系》,《清华周刊》,1932年第9期。
    ⑥ 胡朴安,胡怀琛著:《唐代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49页。
    ⑦ 胡朴安,胡怀琛著:《唐代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50-51页。
    ①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9页。
    ② 李嘉言:《王礼锡著李长吉评传》,《图书评论》,1933年第4期。
    ③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7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09页。
    ⑤ 傅东华选注:《王维诗·导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6月版,第5页。
    ⑥ 傅东华选注:《王维诗·导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6月版,第5页。
    ⑦ 郭伯恭:《歌咏自然之两大诗豪》(陶渊明和王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06页。
    ⑧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695页。
    ⑨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455页。
    ⑩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初编》卷十,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76页。
    11 胡怀琛:《中国诗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50页。
    ① 吴恩裕:《韩愈李翱与佛教之关系》,《清华周刊》,1932年第9期。
    ② 钱振锽:《名山诗话》卷五,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61页。
    ③ 范罕:《蜗牛舍说诗新语》,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70页。
    ④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05-306页。
    ⑤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5页。
    ⑥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页。
    ①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49页。
    ②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79页。
    ③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79页。
    ④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79-80页。
    ⑤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80页。
    ⑥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30-131页。
    ①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16页。
    ② 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见朱光潜《诗论),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版。
    ③ 梁宗岱:《李白与哥德》,见梁宗岱著,卫建民校注:《诗与真和诗与真二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商务印书馆1934年初版),第122页。
    ④ 梁宗岱:《李白与哥德》,见梁宗岱著,卫建民校注:《诗与真和诗与真二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商务印书馆1934年初版),第30-51页。
    ⑤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27-128页。
    ⑥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454页。
    ⑦ 胡适:《读香山诗琐记》,见《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第383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28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③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27-128页。
    ④ 浦薛凤:《白话唐人七绝百首》,上海:中华书局1920年9月,第21-22页。
    ⑤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82页。
    ⑥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9页。
    ⑦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64页。
    ①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12页。
    ② 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序》,王古鲁译,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③ 胡适:《白话文学史·引子》,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卷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页。
    ④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12页。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页。
    ② 吴径熊著,徐诚斌译:《唐诗四季》,《宇宙风》,1940年3月起连载。见闻一多等著:《海上明月共潮生:名家说唐诗》,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③ 谭正璧:《中国文学史》,上海:光明书局1948年5月版,第185页。
    ④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8页。
    ⑤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90-91页。
    ⑥ 傅东华选注:《王维诗·导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6月版,第6页。
    ⑦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7页。
    ⑧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9页。
    ①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19-20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09页。
    ③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改造》1922年2月15日、4月15日第4卷第6、8号。见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09页。
    ④ 胡怀琛:《中国诗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43页。
    ① 王逸塘《今传是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53页。
    ②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三,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17页。
    ③ 赵元礼:《藏斋诗话》卷上,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33页。
    ④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二,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07页。
    ⑤王闿运:《论七言歌行流品》,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37页。
    ① 齐家莹编撰:《清华人文学科年谱》,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② “中国文学史研究会”1937年春由储皖峰、罗根泽、陆侃如三人发起成立,胡适为会长,会员有郑振铎、周予同、顾颉刚、范文澜、朱自清、魏建功、罗华团、陶希圣。引自储向前:《储皖峰生平及其著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潜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潜山文史资料》第2辑,第181页。
    ①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1922年第12期。
    ① 沈曾植:《与金甸丞太守论诗书》,引自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第3卷所刊《沈曾植未刊遗文》,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页。
    ②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1页。
    ③ 胡适:《论律诗》,1914年5月,见胡适:《古典文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302-304页。
    ④ 钱有壬:《排律诗粗说》,《学生杂志》,1919年第5期。
    ⑤ 谢无量:《晚唐诗选》,中华书局,1918年10月。
    ⑥ 王文濡:《晚唐诗选》,上海中华书局1921年。
    ① 蒲薛凤:《白话唐人七绝百首》,上海中华书局1920年。
    ② 凌善清:《白话唐诗五绝百首》,上海中华书局1922年。
    ③ 刘师培:《读全唐诗发微》,《国粹学报》,1916年第6期。
    ④ 刘师培:《读全唐诗发微》,《国粹学报》,1916年第6期。
    ⑤ 伍剑禅:《唐风集研究》,《晨光》,1922年第3期。
    ① 费有容:《唐诗研究》,大东书局1926年。
    ② 许文玉:《唐诗综论》,北京大学出版部1929年。
    ③ 朱炳煦:《唐代文学概论》,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29年4月。
    ④ 朱炳煦:《唐诗概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
    ⑤ 胡朴安,胡怀琛著:《唐代文学》,商务印书馆1931年8月。
    ⑥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⑦ 苏雪林:《唐诗概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
    ⑧ 徐嘉瑞:《近古(唐宋)文学概论》,上海:北新书局1936年3月。
    ⑨ 王友胜、李鸿渊等著:《民国间古代文学研究名著导读》,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253页。
    ①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3-20页。
    ② 赵景深:《中唐诗略说》,《绸缪月刊》,1935年第4期。
    ③ 汪静之:《李杜研究》,商务印书馆1928年。
    ④ 李守章:《李白研究》,上海:上海新宇宙书店1930年。
    ⑤ 胡云翼:《浪漫诗人杜牧》,亚细亚书局1928初版。
    ⑥ 傅东华:《李白诗》,商务印书馆1929年。
    ⑦ 傅东华:《李白诗》,商务印书馆1929年。
    ⑧ 顾彭年:《杜甫诗里的非战思想》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11月。
    ⑨ 陆晶清:《唐代女诗人》,神州国光社1931年。
    ⑩ 孙俍工:《唐代的劳动文艺》,亚东图书馆1932年。
    11 胡云翼:《唐代的战争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
    12 贺昌群:《天宝以前的唐人边塞诗》,《黄钟》,1934年第6期。
    13 秦桂祥:《白香山诗中关于非战思想及妇女问题之探讨》,《国专月刊》,1935年第5期。
    14 皮鹤龄:《唐僧诗选》,上海佛学书局1934年。
    15 朱炳旭:《唐代非战诗选》,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
    ① 陈延杰《论唐人七绝》,《东方杂志》,1925年第22期。
    ② 陈延杰:《论唐人七言歌行》,《东方杂志》,1926年第5期。
    ③ 陈斠玄:《唐人五七绝诗之研究》,《国学丛刊》,1924年第3期。
    ④ 陈延杰:《论唐人七言歌行》,《东方杂志》,1926年第5期。
    ⑤ 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193页。
    ⑥ 苏拯:《李杜诗之比较》,《国学丛刊》,1924第3期。
    ① 徐成富:《用归纳法批评杜甫的诗》,《复旦旬刊》,1928年第7期。
    ②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454-455页。
    ③ 胡适:《白话诗人王梵志》,《现代评论》,1928年第156期。
    ④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454-455页。
    ⑤ 崔宪家:《浪漫主义的诗人李白》,《国学丛刊》,1932年第3期。
    ⑥ 朱光潜:《读李义山的‘锦瑟’》,《现代青年》,1936年第4期。
    ⑦ 徐嘉瑞:《颓废派之文人李白》,《小说月刊》,1927年号外。
    ① 冯承均:《唐代华化番胡考》,《东方杂志》,1930年第17期。
    ② 胡怀琛:《李太白的国籍问题》,《逸经》,1936年第1期。
    ③ 胡怀琛:《李太白通突厥文及其他》,《逸经》,1936年第11期。
    ④ 王启怀:《平民诗人白居易评传》,《学生文艺丛刊》,1934年第7期。
    ⑤ 陈实:《平民化诗人—白居易研究》,《中国学术研究季刊》,1929年第1期。
    ⑥ 曹梦鱼:《平民诗人孟浩然》,《紫罗兰》,1927年第11期。
    ⑦ 陆晶清:《唐代女诗人》,神州国光社1931年。
    ① 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清华学报》,1935年第1期。
    ② 陈寅恪:《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考辨》,《史语所集刊》,1935年第2期。
    ③ 陈寅恪:《元微之遣悲怀诗之原题及其次序》,《清华学报》,1935年第3期。
    ④ 陈寅恪:《读秦妇吟》,《清华学报》,1936年第4期。
    ① 李嘉言:《昌黎先生诗文系年辩证》,《文哲月刊》,1936年第6期。
    ② 李嘉言:《王礼锡著李长吉评传》,《图书评论》,1933年第4期。
    ③ 李嘉言:《韩愈系年订误》,《文学季刊》,1934年第2期。
    ④ 闻一多:《岑嘉州交游事辑》,《清华周刊》,1933年第8期。
    ⑤ 闻一多:《全唐诗校读法举例》,《文哲月刊》,1936年第5期。
    ⑥ 闻一多编:《岑嘉州系年考证》,《清华学报》,1933年第2期。
    ⑦ 闻一多编:《少陵先生年谱会笺》,《文哲季刊》,1930年第1-4期。
    ⑧ 徐嘉瑞:《颓废派之文人李白》,《小说月刊》,1927年号外。
    ⑨ 罗根泽:《韩愈及其门弟子文学论》,《文艺月刊》,1936年第4期。
    ⑩ 罗根泽:《唐代文学批评研究初稿》,《学风》,1935年第2、3期。
    11 罗根泽:《唐史学家的文论及史传文的批评》,《学风》,1935年第4期。
    12 陈寅恪:《读连昌宫词质疑》,《清华学报》,1933年第2期。
    13 陈友琴:《白居易诗与唐代宫市》《青年界》,1933年第4期。
    14 北京大学所设课程为“唐宋诗”,教员为林损,见《北京大学日刊》,1931年9月14日。
    15 青岛大学所设课程为“唐诗”,每周2课时,修一年,为必修课,安排在第三学年。见山东大学:《本校学程指导书、规章制度及校历》,现存于山东省档案馆,档案号为J110-01-353。
    ① 储皖峰:《唐诗概论》,1937年。
    ②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商务印书馆1940年。
    ③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商务印书馆1940年。
    ④ 黄江华:《唐代文学概说》,《民钟季刊》,1937年第1期。
    ⑤ 王亚平:《杜甫论》,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9月。
    ⑥ 易君左:《杜甫今论》,重庆,独立出版社,1940年4月。
    ⑦ 杨荫深:《高适与岑参》,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⑧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商务印书馆1940年。
    ⑨ 戚惟翰:《李白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48年5月。
    ⑩ 翦伯赞:《李白研究》,开明书店1949年。
    11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出版时间见“陈寅恪的唐诗学思想”一节注释。
    ① 刘开荣:《唐人诗中所见当时妇女生活》,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12月。
    ① 李嘉言:《唐诗分期与李贺》,《当代评论》,1941年第14期。
    ② 李嘉言:《唐诗分期与李贺》,《当代评论》,1941年第14期。
    ③ 王国栋:《律诗的起源》,《文哲月刊》,1937年第10期。
    ④ 邵祖平:《七绝诗话》,成都: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
    ⑤ 邵祖平:《杜甫诗法十讲》,《文史杂志》,1944年第11-12期。
    ⑥ 刘盼遂:《李义山锦瑟诗定诂》,《文学年报》,1937年第3期。
    ⑦ 谭正璧:《李义山诗的钥匙—锦瑟诗》,《万岁》,1943年第1期。
    ⑧ 朱偰:《李商隐诗新诠》,《武汉文哲季刊》,1937年第3、4期。
    ⑨ 罗庸:《读杜举隅》,《国文月刊》,1941年第9期。
    ⑩ 詹锳:《李白蜀道难本事说》,《学思》,1942年第8期。
    11 李嘉言:《全唐诗辩证》,《国文月刊》,1944年第19期。
    12 朱希祖:《全唐诗之来源及遗佚考》,《文史杂志》,1944年第9期。
    13 陈廖士:《从全唐诗说到天一阁秘籍》,《逸经》,1937年第30期。
    14 何格恩:《张曲江著述考》,《岭南学报》,1937年第1期。
    15 詹镁:《李太白集板本叙绿》,《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1943年8月第3集。
    16 程会昌:《杜诗伪书考》,1937年。
    17 吴兴华:《唐诗别裁书后》,《文学年报》,1938年第4期。
    18 王重民:《故陈子昂集》,《图书季刊新》,1939年第1期。
    ① 余嘉锡:《驳萧敬孚记皇甫持正集旧抄本》,《图书季刊》,1940年第2期。
    ② 冒广生:《金奁集校记》,《同声月刊》,1941年第12期。
    ③ 薇园:《香奁集无题诗》,《国学丛刊》,1941年第2期。
    ④ 黄右昌:《题薛涛集》,《东方文化》,1943第2期。
    ⑤ 詹锳:《唐人书中所见之李白诗》,(据作者《李白诗论丛·序》考订,此篇作于1940-1945年)。
    ⑥ 詹镁:《李诗辨伪》,《东方杂志》,1945年1月第41卷第2期。
    ⑦ 缪钺:《唐代文人小记》,《真理杂志》,1944年第2期。
    ⑧ 黄天朋:《李华生卒考》,《中央文史》,1937年第28、29期。
    ⑨ 朱偰:《杜甫母系先世出于唐太宗考》,《文风杂志》,1943年第1期。
    ⑩ 何格恩:《张九龄年谱补正》《岭南学报》,1937年第1期。
    11 何格恩:《张九龄年谱补正》《岭南学报》,1937年第1期。
    12 何格恩:《张曲江诗人事迹编年考》,《广东文物》,1941年第1期。
    13 忱之编:《唐孟郊年谱》,北京大学图书馆编排印本1940年。
    14 李嘉言编:《贾岛年谱》,《清华学报》,1941年第2期。
    15 缪钺编:《杜牧之年谱》,《浙大文学院集刊》,1941年第1、2集。
    16 朱偰:《杜少陵评传》,重庆:青年书店排印本1941年。
    17 何一鸿:《唐女冠诗人鱼玄机评传》,《新东方》1941年第5期。
    18 薇园:《稻花香馆杂记(九)—韦苏州应物年谱稿》,《国学丛刊》,1943年第12期。
    19 萧月高:《补唐书韦应物传》,《中国文学》,1944年第1期。
    20 徐仲年:《评李长之著“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文化先锋》,1942年第9期。
    21 徐仲年:《评朱偰<杜少陵评传>》,《文化先锋》,1942年第1期。
    ① 张尔田:《与李沧萍及门书(论李义山万里风波诗》,《史学年报》,1937年第4期。
    ① (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12页。
    ② (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3页。
    ③ (明)高棅:《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④ (金)元好问编,(元)郝天挺注:《唐诗鼓吹笺注》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6页。
    ① (清)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一五,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93页。
    ②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3-20页。
    ③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5-496页。
    ④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36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2页。
    ②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4页。
    ③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647页。
    ④ 林之棠:《中国文学史》中册,北京:华盛书局1934年版,第479页。
    ⑤ (明)黄克缵、卫一凤辑:《全唐风雅》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7页。
    ① 陈衍:《石遗室文集》卷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8页。
    ② 宋育仁:《三唐诗品》,考雋堂清末刻本.1-19.
    ③ 林之棠:《中国文学史》中册,北京:华盛书局1934年版,第479页。
    ④ 李嘉言:《唐诗分期与李贺》,《当代评论》,1941年第14期。
    ⑤ (宋)严羽:《沧浪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6页。
    ⑥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11页。
    ⑦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647页。
    ⑧ 黄泽浦:《“七五五年”在唐诗上之意义》,《沪大周刊》,1933年第1-5期。
    ① 李嘉言:《唐诗分期问题》,《文哲月刊》,1935年第1、2、3期。
    ② 蒋抱玄:《听雨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94-295页。
    ③ 陈延杰:《论唐人七言歌行》,《东方杂志》,1926年第5期。
    ① (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引自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0页。
    ①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03-404页。
    ②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③ 朱自清:《论‘以文为诗’》,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8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7页。
    ⑤ 叶燮:《己畦集》卷八,清康熙二十三年。
    ⑥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1页。
    ⑦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1页。
    ⑧ 沈曾植:《与金甸丞太守论诗书》,引自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第3卷所刊《沈曾植未刊遗文》,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页。
    ① 沈曾植撰,钱仲联辑:《海日楼札丛》,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第279页。梁乙真:《中国文学史话》,上海元新书局1934年6月版,第123-124页。
    ③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0页。
    ④ 浦薛凤:《白话唐人七绝百首》,上海:中华书局1920年9月,第131页。
    ⑤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2页。梁乙真:《中国文学史话》,上海元新书局1934年6月版,第123页。
    ①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2页。
    ②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1页。
    ③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l页。
    ④ 李之淦:《论李太白诗》,《中日文化》,1943年第11-12期。
    ⑤ 朱自清:《诗言志辨》,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47页。
    ⑥ 胡小石:《李杜诗之比较》,《国学丛刊》1924年第3期,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
    ⑦ 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3月版,第113页。
    ⑧ 胡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⑨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4-5页。
    ⑩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7页。
    11 林之棠:《中国文学史》中册,北京:华盛书局1934年版,第554页。
    12 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58页。
    13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13页。
    14 陈幼嘉:《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大地》,1935年第1期。
    15 孙望:《宋诗与唐诗》,《青年界》,1934年第1期。
    ① 梁启超:《情圣杜甫》,见《梁启超文选》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
    ② 胡适:《国语文学史·序》,北京:北京文化学社1927年版,第13页。
    ③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页。
    ④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48页。
    ⑤ 柳村任:《中国文学史发凡》,苏州:文怡书局1935年版,第184页。
    ⑥ 郑作民:《中国文学史纲要》,上海:合众书店1934年4月版,第102页。
    ⑦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页。
    ⑧ 胡云翼:《唐诗选·序》,昆明:中华书局1930年,第1页。
    ⑨ 谭正璧:《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上海:光明书局1931年8月版,第139页。
    ⑩ 胡行之:《中国文学史讲话》,上海:光华书局1932年6月版,第78页。
    11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页。
    12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2页。
    13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2页。
    14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2页。
    15 刘麟生:《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2月版,第171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7页。
    ②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第237页。
    ③ 刘麟生:《中国文学泛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23-24页。
    ④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2页。
    ⑤ 黄江华:《唐代文学概说》,《民钟季刊》,1937年第1期。
    ⑥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第238页。
    ⑦ 胡云翼:《唐诗选·序》,昆明:中华书局1930年,第2页。
    ⑧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2-83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2-83页。
    ②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57页。
    ③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9页。
    ④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9页。
    ⑤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0页。
    ⑥ 柳村任:《中国文学史发凡》,苏州:文怡书局1935年版,第184页。
    ⑦ 柳村任:《中国文学史发凡》,苏州:文怡书局1935年版,第184页。
    ⑧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14页。
    ⑨ 孙望:《宋诗与唐诗》,《青年界》,1934年第1期。
    ① 胡云翼:《胡云翼说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② 胡云翼:《胡云翼说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133页。
    ③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导论》上卷,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6-7页。
    ④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867页。
    ⑤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52页。
    ⑥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62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64页。
    ②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62页。
    ③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62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7页。
    ⑤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84页。
    ① “中国文学史研究会”1937年春由储皖峰、罗根泽、陆侃如三人发起成立,胡适为会长,会员有郑振铎、周予同、顾颉刚、范文澜、朱自清、魏建功、罗华团、陶希圣。引自储向前:《储皖峰生平及其著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潜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潜山文史资料》第2辑,第181页。
    ① (明)吴勉学编:《四唐汇诗》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1页。
    ② (清)黄周星:《唐诗快》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33页。
    ③ (清)黄周星:《唐诗快》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34页。
    ④ (清)何世琪:《然灯记闻》,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0页。
    ⑤ (清)黄宗羲:《明文海》卷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8页。
    ① (明)陈子龙:《安雅堂稿》卷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2页。
    ② (清)叶燮:《原诗》卷一“内篇上”,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8页。
    ③ (宋)严羽:《沧浪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2页。
    ④ (宋)严羽:《沧浪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2页。
    ⑤ (宋)严羽:《沧浪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6页。
    ⑥ (元)杨士弘:《唐音》,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3页。
    ⑦ (明)杨士奇:《东里文集》卷五,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 出版社2003年版,第551页。
    ① (明)高棅:《唐诗品汇》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1-532页。
    ② (明)高棅:《唐诗品汇》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4页。
    ③ (明)高棅:《唐诗正声》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2页。
    ④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传·李梦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48页。
    ⑤ (明)王九思:《镁陂集》卷中,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9页。
    ⑥ (明)王世贞:《弁州四部稿》卷六五,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2页。
    ⑦ (明)何景明:《何大复先生集》卷三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5页。
    ⑧ (明)谢榛:《诗家直说笺注》卷一,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9页。
    ⑨ (唐)李白撰:《唐李白诗》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8页。
    ⑩ (明)黄德水,吴管等辑:《唐诗纪》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4页。
    ① (明)黄德水,吴管等辑:《唐诗纪》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4页。
    ② (明)黄德水,吴管等辑:《唐诗纪》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6页。
    ③ (明)张之象编:《唐诗类苑》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8-659页。
    ④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7页。
    ⑤ (清)杭世骏:《通古堂文集》卷八,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6-917页。
    ⑥ (宋)范唏文:《对床夜语》卷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7页。
    ⑦ (明)王祎:《王忠文公集》卷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4页。
    ① (清)叶燮:《己畦文集》卷八,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5页。
    ② (清)叶燮:《己畦文集》卷八,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5页。
    ③ (清)王士稹:《唐贤三昧集》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1页。
    ④ (清)冯班:《常熟二冯先生集·钝吟杂录》卷七,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7页。
    ⑤ (清)方南堂:《辍锻录》,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0页。
    ⑥ (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3页。
    ⑦ (宋)赵孟坚:《彝斋文编》卷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5页。
    ⑧ (宋)范希文:《对床夜语》,引自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6页。
    ⑨ (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二七,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页。
    ① (宋)杨万里:《诚斋集》卷八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1页。
    ② (元)方回:《桐江续集》卷八,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0页。
    ③ (清)毛先舒:《思古堂集》卷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20页。
    ④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六,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页。
    ⑤ (宋)陆游:《陆游集·剑南诗稿》卷三O,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4页。
    ⑥ (宋)宋周弼辑:《诚斋集》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8页。
    ⑦ (明)高棅:《唐诗品汇》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5页。
    ⑧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六,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73页。
    ①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81页。
    ②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36页。
    ③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57页。
    ④ 宋育仁:《三唐诗品》,考禽堂:清末刻本。
    ⑤ 宋育仁:《三唐诗品》,考雋堂:清末刻本。
    ⑥ 宋育仁:《三唐诗品》,考雋堂:清末刻本。
    ⑦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页。
    ⑧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20页。
    ⑨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99页。
    ⑩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3页。
    11 刘麟生:《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2月版,第174页。
    ① 柳村任:《中国文学史发凡》,苏州:文怡书局1935年版,第227页。
    ② 柳村任:《中国文学史发凡》,苏州:文怡书局1935年版,第228页。
    ③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6页。
    ④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10-111页。
    ⑤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⑥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⑦ 王兆元:《李白与杜甫》,《文化月刊》,1934年第4期。
    ⑧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56页。
    ⑨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56页。
    ⑩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56页。
    11 刘衍文:《雕虫诗话》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六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18页。
    12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11页。
    13 刘麟生:《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2月版,第180页。
    ①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60页。
    ② 林庚:《中国文学史》,大道印务公司1947年5月,第162页。
    ③ 林庚:《中国文学史》,大道印务公司1947年5月,第162页。
    ④ 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3月版,第124页。
    ⑤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23页。
    ⑥ 陈子展:《唐代文学史》,重庆:作家书屋,1944年版,第26页。
    ⑦ 刘麟生:《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2月版,第180页。
    ⑧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⑨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6-7页。
    ⑩ (清)叶燮:《百家唐诗序》,家《己畦文集》(8),清初梦篆楼刊本。
    ①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57页。
    ②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92-93页。
    ③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83页。
    ④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82-83页。
    ⑤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22-123页。
    ⑥ 陈子展:《唐代文学史》,重庆:作家书屋,1944年版,第6页。
    ⑦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288页。
    ⑧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365页。
    ⑨ 谭正璧:《中国文学史》,上海:光明书局1948年5月版,第179页。
    ⑩ 谭正璧:《中国文学史》,上海:光明书局1948年5月版,第185页。
    ①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271页。
    ②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卷七,上海:中华书局1923年版,第1页。
    ③ 钝剑:《愿无尽庐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7页。
    ④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34页。
    ⑤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81页。
    ⑥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39页。
    ⑦ 张振佩:《李义山评传》,《学风杂志》,1933年第7、8、9期。
    ⑧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8页。
    ⑨ 陈子展:《唐代文学史》,重庆:作家书屋,1944年版,第6页。
    ①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442页。
    ② 林庚白:《孑楼诗词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六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06页。
    ① 闻一多:《诗的格律》,《晨报·诗刊》,1926年5月15日。
    ①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53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5页。
    ③ 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卷五,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26页。
    ④ 柳村任:《中国文学史发凡》,苏州:文怡书局1935年版,第199页。
    ⑤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31页。
    ⑥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52页。
    ①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53页。
    ②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24页。
    ③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5页。
    ④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6页。
    ⑤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页。
    ⑥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
    ⑦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2页。
    ⑧ 但涛:《唐人诗谏论》,见《华国月刊》第二期第九卷,1925年,第2-3页。
    ①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8页。
    ②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185页。
    ③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57-258页。
    ④ 陈子展:《唐代文学史》,重庆:作家书屋,1944年版,第4页。
    ⑤ 贺凯:《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第120页。
    ⑥ 梁启超:《情圣杜甫》,见《梁启超文选》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页。
    ⑦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
    ⑧ 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
    ⑨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
    ①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26页。
    ② 黄眉玉:《李白与杜甫》,《南昌女中》,1937年第5-6期。
    ③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0-11页。
    ④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8页。
    ⑤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60页。
    ⑥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61页。
    ⑦ 刘麟生:《中国文学泛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24页。
    ⑧ 张世禄:《中国文艺变迁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90页。
    ⑨ 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3月版,第120页。
    ①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53页。
    ②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4页。
    ③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4页。
    ④ 刘麟生:《中国文学泛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24页。
    ⑤ 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57页。
    ⑥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
    ⑦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8页。
    ⑧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196页。
    ⑨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29页。
    ⑩ 张世禄:《中国文艺变迁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84-87页。
    11 刘麟生:《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2月版,第172页。
    12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第239页。
    13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卜2页。
    ① (宋)杨万里:《诚斋集》卷八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2页。
    ② (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12页。
    ③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见丁福保著:《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15页。
    ④ (明)杨慎:《升庵诗话》,见丁福保著:《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3页。
    ⑤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3页。
    ⑥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6页。
    ①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93页。
    ②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95-96页。
    ③ 蒋抱玄:《听雨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94-295页。
    ④ 柳村任:《中国文学史发凡》,苏州:文怡书局1935年版,第193页。
    ⑤ 赵景深:《中国文学小史》,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第55页。
    ⑥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8页。
    ⑦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26-27页。
    ⑧ 玄修:《说韩》,《同声月刊》,1942年第2期,第5页。
    ⑨ 曾毅:《中国文学史》上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9页。
    ① 刘麟生:《中国文学泛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24页。
    ②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
    ③ 胡小石:《李杜诗之比较》,《国学丛刊》1924年第3期,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
    ④ 胡小石:《李杜诗之比较》,《国学丛刊》1924年第3期,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
    ⑤ 胡小石:《李杜诗之比较》,《国学丛刊》1924年第3期,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
    ⑥ 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3月版,第113页。
    ⑦ 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3月版,第114页。
    ①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3页。
    ②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80页。
    ③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94页。
    ④ 刘麟生:《中国文学泛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24页。
    ⑤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6页。
    ⑥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7-8页。
    ⑦ 林之棠:《中国文学史》中册,北京:华盛书局1934年版,第553页。
    ⑧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9页。
    ①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9页。
    ②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7页。
    ③ 郑作民:《中国文学史纲要》,上海:合众书店1934年4月版,第102页。
    ④ 黄江华:《唐代文学概说》,《民钟季刊》,1937年第1期。
    ⑤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页。
    ⑥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页。
    ⑦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7-368页。
    ⑧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⑨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7-368页。
    ① 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3月版,第114页。
    ②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8页。
    ③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62页。
    ④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273页。
    ⑤ 汪静之:《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2页。
    ⑥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8-9页。
    ①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0页。
    ②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07-108页。
    ① 齐家莹编撰:《清华人文学科年谱》,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页。
    ① 刘麟生:《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2月版,第185页。
    ②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6页。
    ③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六,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25页。
    ④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864页。
    ⑤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01页。
    ① 刘麟生:《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2月版,第185页。
    ②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28页。
    ③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28页。
    ④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82页。
    ⑤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61页。
    ⑥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238页。
    ⑦ 袁嘉谷:《卧雪诗话》卷三,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52页。
    ⑧ 王逸塘:《今传是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86页。
    ⑨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1页。
    ⑩ 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卷二,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15页。
    11 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卷二,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 2002年版,第516页。
    ①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785页。
    ②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61页。
    ③ 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78页。
    ④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16页。
    ⑤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20页。
    ⑥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18页。
    ⑦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二,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12页。
    ⑧ 丁仪:《诗学渊源》卷七,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40页。
    ⑨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236页。
    ⑩ 王逸塘《今传是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86页。
    ① 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卷三,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56页。
    ② 黄曾樾辑:《陈石遗先生谈艺录》,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707页。
    ③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59页。
    ④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34页。
    ⑤ 钱振锽:《名山诗话》卷二,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36页。
    ⑥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初编》卷二,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13页。
    ⑦ 刘麟生:《中国文学泛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26页。
    ⑧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61页。
    ①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48页。
    ② 丁仪:《诗学渊源》卷七,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40页。
    ③ 玄修:《说杜(续)》,《同声月刊》,1941年第8号,第2页。
    ④ 玄修:《说杜(续)》,《同声月刊》,1941年第8号,第5页。
    ⑤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00页。
    ⑥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55页。
    ⑦ 玄修:《说杜(续)》,《同声月刊》,1941年第8号,第4页。
    ⑧ 林庚白:《丽白楼诗话·上编》,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六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36页。
    ⑨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四,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1页。
    ⑩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初编》卷七,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54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58页。
    ②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6页。
    ③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14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页。
    ⑤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页。
    ⑥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三,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4页。
    ⑦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初编》卷七,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52页。
    ⑧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7页。
    ⑨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704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27页。
    ②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13页。
    ③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97页。
    ④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13页。
    ⑤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三,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6页。
    ⑥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1页。
    ⑦ 袁嘉谷:《卧雪诗话》卷五,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91页。
    ⑧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14页。
    ⑨ 刘麟生:《中国文学泛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28页。
    ⑩ 刘衍文:《雕虫诗话》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六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 年版,第451页。
    ①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13-514页。
    ②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14页。
    ③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236页。
    ④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99页。
    ⑤ 杨启高:《唐诗影响现代诗之个人诗派与名族诗派》,《新文化》,1933年第2期。
    ⑥ 将礼鸿:《唐会要史馆篇修前代史晋书笺》,《中国文学会集刊》,1936年。
    ⑦ 柳亚子:《南社丛刻》第五集,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0页。
    ⑧ 李嘉言:《唐诗分期与李贺》(续),《当代评论》,1941年第14期。
    ⑨ 陈幼嘉:《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大地》,1935年第1期。
    ⑩ 袁嘉谷:《卧雪诗话》卷四,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71-372页。
    ①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163页。
    ② 刘衍文:《雕虫诗话》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六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24页。
    ③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1页。
    ④ 钝剑:《愿无尽庐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5页。
    ⑤ 胡小石:《李杜诗之比较》,《国学丛刊》1924年第3期,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⑥ 胡朴安,胡怀琛著:《唐代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56页。
    ⑦ 胡朴安,胡怀琛著:《唐代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54-56页。
    ⑧ 胡朴安,胡怀琛著:《唐代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51-53页。
    ① 柳亚子:《南社丛刻》第二十二集,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4页。
    ① 邵裴子:《唐绝句选》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53-954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150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④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26页。
    ⑤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3页。
    ⑥ 袁嘉谷:《卧雪诗话》卷七,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51页。
    ① 引自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三,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4页。
    ② 丁仪:《诗学渊源》卷四,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03页。
    ③ 丁仪:《诗学渊源》卷四,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05页。
    ④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6页。
    ⑤ 南村:《摅怀斋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35页。
    ⑥ 缪钺:《论李义山诗》,《思想与时代》1943年第25期,见缪钺著,缪元朗编:《古典文学论丛》,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
    ⑦ 李嘉言:《唐诗分期与李贺》(续),《当代评论》,1941年第14期。
    ⑧ 玄修:《说王孟韦柳》,《同声月刊》,1942年第1号,第15页。
    ⑨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61-262页。
    ① 玄修:《说韩》,《同声月刊》,1942年第2期,第3页。
    ②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272页。
    ③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初编》卷七,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52页。
    ④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1页。
    ⑤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31-332页。
    ⑥ 王逸塘《今传是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32页。
    ⑦ 玄修:《说李》,《同声月刊》,1941年第9号,第1页。
    ⑧ 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33页。
    ⑨ 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34页。
    ⑩ 玄修:《说杜(续)》,《同声月刊》,1941年第8号,第2页。
    11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147页。
    ① (宋)朱熹:《朱子语类》,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页。
    ② (明)杨慎:《升庵全集》卷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2页。
    ③ (明)杨慎:《升庵全集》卷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5页。
    ④ (清)黄宗羲:《明文海》卷二一六,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4页。
    ⑤ (清)黄宗羲:《明文海》卷二五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5页。
    ⑥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74页。
    ⑦ 纪庸:《唐诗之“因,,“革”》,《国文月刊》,1948年第73期。
    ⑧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 版,第213-214页。
    ① 林建略:《晚唐诗人杜牧之》,《中国语文学丛刊创刊号》,暨南大学编印1933年5月。
    ② 钱振锽:《名山诗话》卷二,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42页。
    ③ 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33页。
    ④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23页。
    ⑤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8页。
    ⑥ 冬士:《八代诗评续》,《同声月刊》,第1卷第7号民国30,第7页。
    ⑦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页。
    ⑧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页。
    ⑨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7页。
    ① (唐)皮日休:《郢州孟亭记》卷七,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②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8页。
    ③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④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⑤ 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32页。
    ⑥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四,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22页。
    ⑦ 陈延杰:《论唐人七言歌行》,《东方杂志》,1926年第5期。
    ⑧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1页。
    ⑨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2页。
    ① 袁嘉谷:《卧雪诗话》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70页。
    ② 由云龙:《定庵诗话》卷上,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61页。
    ③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2页。
    ④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6页。
    ⑤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18页。
    ⑥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659页。
    ⑦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661页。
    ⑧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⑨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78页。
    ⑩ 钱振锽:《名山诗话》卷四,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58页。
    11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初编》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03页。
    12 刘麟生:《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2月版,第190页。
    ①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初编》卷二,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10页。
    ②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六,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87页。
    ③ 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32页。
    ④ 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33页。
    ⑤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六,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87页。
    ⑥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⑦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23页。
    ⑧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导论》上卷,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9页。
    ⑨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12页。
    ⑩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12页。
    11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13页。
    12 袁嘉谷:《卧雪诗话》卷三,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45-346页。
    ①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4页。
    ② 丁仪:《诗学渊源·自序》,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77页。
    ③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80页。
    ④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87页。
    ⑤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88页。
    ⑥ 丁仪:《诗学渊源》卷二,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91页。
    ⑦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83页。
    ⑧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83页。
    ⑨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5页。
    ⑩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6页。
    11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 版,第196页。
    ①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8-199页。
    ②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9页。
    ③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9页。
    ④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9-200页。
    ⑤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0-201页。
    ⑥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3页。
    ⑦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4页。
    ⑧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4页。
    ⑨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9页。
    ⑩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11页。
    11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12页。
    12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4页。
    13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页。
    ①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48页。
    ②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67页。
    ③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20页。
    ④ 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33页。
    ⑤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四,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22页。
    ⑥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678页。
    ⑦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147页。
    ⑧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96页。
    ⑨ 袁嘉谷:《卧雪诗话》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70页。
    ⑩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4 页。
    ①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1页。
    ②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2页。
    ③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2页。
    ④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7页。
    ① 罗根泽:《隋唐文学批评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46页。
    ② 罗根泽:《隋唐文学批评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72页。
    ③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8页。
    ④ 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34页。
    ⑤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433页。
    ⑥ 刘麟生:《中国文学泛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26页。
    ⑦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9页。
    ⑧ 程学恂:《韩诗臆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4页。
    ① 程学恂:《韩诗臆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4页。
    ② 玄修:《说杜(续)》,《同声月刊》,1941年第8号,第4页。
    ③ 林庚白:《丽白楼诗话·上编》,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六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35-136页。
    ④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六,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87-88页。
    ⑤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4-15页。
    ⑥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0页。
    ⑦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82-383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99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49页。
    ③ 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59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20页。
    ⑤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26页。
    ⑥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78-279页。
    ⑦ 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67页。
    ⑧ 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67-168页。
    ⑨ 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69页。
    ①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42页。
    ② 李岳南:《唐代伟大的民间诗人—白居易》,《半月文艺》,1942年第9期。
    ③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15页。
    ④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4页。
    ⑤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751页。
    ⑥ 刘麟生:《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2月版,第185页。
    ①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7页。
    ②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754页。
    ③ 李嘉言:《唐诗分期与李贺》(续),《当代评论》,1941年第14期。
    ④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272页。
    ⑤ 郑锦先:《复古诗人李白》,《新学生》,1948第4期。
    ⑥ 唐钺:《李白模仿前人》,《东方杂志》,1943第1期。
    ⑦ 梁敬钊:《李太白之研究》,《清华周刊》,1928年第7期。
    ⑧ 张振佩:《李义山评传》,《学风杂志》,1933年第7、8、9期。
    ⑨ 沈茂彰:《玉溪生诗管窥》《中国文学会集刊》,1936年第3期。
    ①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31-332页。
    ① 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卷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② 耿云志、宋广波编:《学问与人生》,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第38页。
    ①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2卷第5号,1917年1月1日。
    ②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2卷第5号,1917年1月1日。
    ③ 胡适:《我的歧路》,见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卷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5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8-119页。
    ②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四,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26-327页。
    ③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43-144页。
    ④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285页。
    ⑤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30页。
    ⑥ 万曼:《诗人李长吉》,《文学周刊》,1928年第23-25号。
    ① 王闿运:《论汉唐诗家流派》,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48页。
    ② 朱光潜:《读李义山的‘锦瑟’》,《现代青年》,1936年第4期。
    ③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69页。
    ④ 闻一多:《<冬夜>评论》,《闻一多论新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0页。
    ① 赵元礼:《藏斋诗话》卷上,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44页。
    ②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9页。
    ③ 朱东润:《司空图诗论综述》,《武汉大学文哲季刊》,1933年第2期。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01-102页。
    ⑤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206页。
    ⑥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46页。
    ⑦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83页。
    ⑧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0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103页。
    ② 万曼:《诗人李长吉》,《文学周刊》,1928年第23—25号。
    ③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02页。
    ④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113页。
    ⑤ 袁嘉谷:《卧雪诗话》卷四,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82页。
    ⑥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175页。
    ⑦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175页。
    ⑧ 王闿运:《论汉唐诗家流派》,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48页。
    ①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饮冰室合集》第十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6页。
    ② 梁启超:《新民说·论进步》,《梁启超文选》,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13页。
    ③ 闻一多:《<冬夜>评论》,《闻一多论新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9页。
    ④ 姚淦铭,王燕主编:《王国维文集:上部》,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⑤ 姚淦铭,王燕主编:《王国维文集:上部》,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⑥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137-138页。
    ①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9页。
    ② 王逸塘《今传是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33页。
    ③ 袁嘉谷:《卧雪诗话》卷六,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11页。
    ④ 袁嘉谷:《卧雪诗话》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82页。
    ⑤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129页。
    ⑥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03页。
    ⑦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66页。
    ⑧ 丁仪:《诗学渊源》卷七,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43页。
    ⑨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126页。
    ⑩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176页。
    ①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214页。
    ②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220页。
    ③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26页。
    ④ 孙望:《宋诗与唐诗》,《青年界》,1934年第1期。
    ⑤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初编》卷三,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20页。
    ① 王闿运:《论汉唐诗家流派》,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48-549页。
    ② 丁仪:《诗学渊源》卷七,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41页。
    ③ 缪钺:《诠诗》,《学衡》1929年第69期,见缪钺著,缪元朗编:《古典文学论丛》,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0页。
    ④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222页。
    ⑤ 缪钺:《诠诗》,《学衡》1929年第69期,见缪钺著,缪元朗编:《古典文学论丛》,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1页。
    ① 胡适:《白话文学史》,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卷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4页。
    ② 胡适:《白话文学史》,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卷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9页。
    ③ 胡适:《白话文学史》,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卷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9页。
    ④ 南村:《摅怀斋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35页。
    ⑤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12页。
    ⑥ 丁仪:《诗学渊源》卷七,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40页。
    ⑦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189页。
    ① (宋)胡仔纂,廖德明点校:《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18页。
    ②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见(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9页。
    ③ (宋)李复:《橘水集》,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0页。
    ④ (金)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一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9页。
    ⑤ (宋)陈善:《扪虱新话上集》卷一,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2页。
    ① (宋)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3页。
    ② (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3页。
    ③ (宋)胡仔纂,廖德明点校:《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09-110页。
    ④ 朱自清:《日常生活的诗》,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6页。
    ⑤ 周阆风:《诗人李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页。
    ⑥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214-221页。
    ⑦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414页。
    ⑧ 袁嘉谷:《卧雪诗话》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74页。
    ⑨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109页。
    ①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61-262页。
    ②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67页。
    ③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67页。
    ④ 朱光潜:《替诗的音律辩护》,《东方杂志》,1933年第1号。
    ⑤ 刘麟生:《中国文学泛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26-27页。
    ⑥ 纪庸:《唐诗之“因”“革”》,《国文月刊》,1948年第73期。
    ⑦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6页。
    ⑧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74页。
    ⑨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84页。
    ①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11页。
    ② 胡怀琛:《中国诗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25页。
    ③ 胡小石:《李杜诗之比较》,《国学丛刊》1924年第3期,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页。
    ④ 《读杜举隅》,《国文月刊》,1941年第9期。
    ⑤ 沈茂彰:《玉溪生诗管窥》《中国文学会集刊》,1936年第3期。
    ⑥ 周荫棠:《韩白论》,《金陵学报》,1931年第1期。
    ⑦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26页。
    ⑧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83-485页。
    ⑨ 罗根泽:《隋唐文学批评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151页。
    ⑩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初编》卷七,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52页。
    11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三编》卷四,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81页。
    12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84页。
    13 胡适:《“文之文字”与“诗之文字”》,见《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01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②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50页。
    ③ 玄修:《说韩》,《同声月刊》,1942年第2期,第2页。
    ④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29页。
    ⑤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续编》卷三,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03页。
    ⑥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99-100页。
    ⑦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99-100页。
    ①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08页。
    ②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3页。
    ③ 傅东华选注:《王维诗·导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6月版,第5页。
    ④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142页。
    ⑤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142页。
    ⑥ 玄修:《说王孟韦柳》,《同声月刊》,1942年第1号,第15页。
    ① 蒋抱玄:《听雨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87页。
    ② 蒋抱玄:《听雨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97页。
    ③ 胡适:《白话文学史》,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卷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0页。
    ④ 胡适:《白话文学史》,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卷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5页。
    ⑤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2页。
    ⑥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11页。
    ①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31-332页。
    ② 陈延杰:《论唐人七言歌行》,《东方杂志》,1926年第5期。
    ③ 刘衍文:《雕虫诗话》卷二,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六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75页。
    ④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四,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22页。
    ⑤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163页。
    ⑥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164页。
    ①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167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58页。
    ③ 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1页。
    ④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92页。
    ⑤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38-39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27-128页。
    ②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3页。
    ③ 周阆风:《诗人李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78-100页。
    ④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37页。
    ⑤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37页。
    ⑥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36页。
    ⑦ 徐洪兴编选:《王国维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92页。
    ⑧ 姚淦铭,王燕主编:《王国维文集:上部》,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⑨ 王闿运:《论汉唐诗家流派》,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49页。
    ⑨ 梁启超:《情圣杜甫》,见《梁启超文选》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页。
    ①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82页。
    ②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82页。
    ③ 云水:《唐代大诗人杜甫》,《北辰》第31期。
    ④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54页。
    ⑤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34页。
    ⑥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55页。
    ① 王闿运:《论汉唐诗家流派》,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49页。
    ②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3页。
    ③ 胡适:《读香山诗琐记》,见《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82页。
    ④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11页。
    ①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9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页。
    ③ 林语堂:《论幽默》,沈家宝编:《林语堂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④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105页。
    ① 赵元礼:《藏斋诗话》卷上,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30页。
    ② 姚淦铭,王燕主编:《王国维文集:上部》,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197页。
    ③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3页。
    ④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65页。
    ⑤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65-66页。
    ⑥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68-69页。
    ①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63页。
    ②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64-65页。
    ③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68页。
    ④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63页。
    ⑤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63页。
    ①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85-86页。
    ②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171页。
    ③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79-80页。
    ④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81-82页。
    ⑤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2卷第5号,1917年1月1日。
    ⑥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2卷第5号,1917年1月1日。
    ① 胡适:《国语文学史》,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卷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② 废名:《苦雨斋·废名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③ 废名:《苦雨斋·废名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④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84页。
    ⑤ 袁嘉谷:《卧雪诗话》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69页。
    ⑥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74页。
    ⑦ 丁仪:《诗学渊源》卷七,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41页。
    ① 南村:《摅怀斋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34页。
    ② 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卷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③ 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卷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④ 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卷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⑤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82页。
    ②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80页。
    ③ 王逸塘《今传是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24页。
    ④ 丁仪:《诗学渊源》卷七,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42页。
    ⑤ 由云龙:《定庵诗话续编》卷上,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19-620页。
    ⑥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146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83-485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5页。
    ④ 袁嘉谷:《卧雪诗话》卷四,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65页。
    ①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三,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17页。
    ②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7页。
    ③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9页。
    ④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83页。
    ⑤ 丁仪:《诗学渊源》卷七,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49页。
    ⑥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4页。
    ⑦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初编》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 2002年版,第507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页。
    ③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86页。
    ④ 林庚白:《孑楼诗词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六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98页。
    ⑤ 胡适:《“时世”》,见《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27页。
    ⑥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10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26页。
    ②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35页。
    ③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5页。
    ④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43页。
    ⑤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45页。
    ⑥ 周阆风:《诗人李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06页。
    ⑦ 胡适:《国语文学史》,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卷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① 顾随著,叶嘉莹记:《顾随诗词讲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② 俞平伯:《俞平伯论古诗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③ 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卷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页。
    ④ 唐德刚整理:《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
    ⑤ 朱光潜:《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
    ⑥ 朱光潜:《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
    ① 陈子褒著,区朗若、洗玉清、陈德芸编校:《陈子褒教育遗议》,自印本1952年版,第6-7页。
    ② 俞平伯:《俞平伯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页。
    ③ 俞平伯:《俞平伯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④ 俞平伯:《俞平伯论古诗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⑤ 梁宗岱:《梁宗岱选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
    ⑥ 胡适:《建设的文学兰命论》,欧阳哲生主编:《胡适文集》卷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
    ① 姚淦铭,王燕主编:《王国维文集:上部》,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页。
    ②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57页。
    ③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初编》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03页。
    ④ 随笔:《萱园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58页。
    ⑤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六,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89页。
    ⑥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203页。
    ①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四,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21页。
    ②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六,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87页。
    ③ (清)黄生:《周氏师古堂所编书·唐诗矩》,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39页。
    ④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73页。
    ⑤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73页。
    ① 丁仪:《诗学渊源》卷七,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50-151页。
    ② 袁嘉谷:《卧雪诗话》卷七,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52页。
    ③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54页。
    ④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0页。
    ⑤ 玄修:《说杜(续)》,《同声月刊》,1941年第8号,第20页。
    ⑥ 玄修:《说杜(续)》,《同声月刊》,1941年第8号,第23页。
    ① 海纳川:《冷禅室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708页。
    ②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92-93页。
    ③ 赵元礼:《藏斋诗话》卷上,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33页。
    ④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续编》卷三,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08页。
    ⑤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初编》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04页。
    ⑥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初编》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04页。
    ① 蒋抱玄:《听雨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93页。
    ② 俞平伯:《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小说月报》,1929年第2期。
    ③ 王逸塘《今传是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32页。
    ④ 摩诃男:《杜诗<咏怀><北征>谋篇之研究》《学风》,1933年第3期。
    ⑤ 程会昌:《王摩诘送綦母潜落第诗跋》,《国文月刊》,1947年第60期。
    ⑥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9页。
    ⑦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8页。
    ①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92页。
    ②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93页。
    ③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74页。
    ① 随笔:《萱园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58页。
    ②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71页。
    ③ 俞平伯:《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小说月报》,1929年第2期。
    ④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13-14页。
    ①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14页。
    ②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14-15页。
    ③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15页。
    ④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续编》卷五,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32页。
    ⑤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14页。
    ⑥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53页。
    ⑦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54页。
    ⑧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53页。
    ①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9页。
    ②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页。
    ① 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页。
    ② 胡适:《谈新诗》,《胡适精品集》第1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① (宋)严羽:《沧浪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6页。
    ② (明)王世懋:《艺圃撷余》,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0页。
    ③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一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4页。
    ④ (明)王世懋:《艺圃撷余》,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0页。
    ⑤ (明)敖英:《类编唐诗绝句》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50页。
    ⑥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98页。
    ①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4页。
    ② (明)杨一统编:《唐十二家诗》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9页。
    ③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卷六,上海:中华书局1923年版,第24页。
    ④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28页。
    ⑤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8页。
    ⑥ (明)周鸣撰:《诗学梯航》,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 社2003年版,第696页。
    ① (元)杨士弘:《唐音》,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3页。
    ②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一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98页。
    ③ (明)王祎:《王忠文公集》卷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4页。
    ④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91页。
    ⑤ 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32页。
    ⑥ 林之棠:《中国文学史》中册,北京:华盛书局1934年版,第483页。
    ⑦ 郑作民:《中国文学史纲要》,上海:合众书店1934年4月版,第105页。
    ⑧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94页。
    ⑨ 刘麟生:《中国文学泛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25页。
    ⑩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3页。
    11 黄江华:《唐代文学概说》,《民钟季刊》,1937年第1期。
    ①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8页。
    ② 朱自清:《诗言志辨》,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40页。
    ③ 胡朴安,胡怀琛著:《唐代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4页。
    ④ 胡朴安,胡怀琛著:《唐代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5页。
    ⑤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⑥ (明)康海:《康对山先生文集》卷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0页。
    ⑦ (清)黄宗羲:《明文海》卷二二五,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0页。
    ① (明)吴勉学编:《四唐汇诗》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2页。
    ② (唐)杨炯:《王勃集序》,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③ (唐)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全唐文》卷二三八,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④ (宋)石介《徂徕集》卷一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4页。
    ⑤ (清)董诰:《全唐文》卷四五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⑥ (宋)严羽:《沧浪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3页。
    ⑦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一七,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3页。
    ⑧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二一,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3页。
    ⑨ (清)贺贻孙:《诗筏》,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769页。
    ①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5页。
    ② (宋)姚铉《唐文粹》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页。
    ③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页。
    ④ (清)黄宗羲:《明文海》卷二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8页。
    ⑤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2页。
    ⑥ (唐)皎然:《诗式》,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⑦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4页。
    ⑧ (清)乔亿:《大历诗略》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4页。
    ① (清)方世举:《兰丛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7-88页。
    ② (清)毛张健:《唐体肤诠》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46页。
    ③ (元)方加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二九,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7页。
    ④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7页。
    ⑤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4页。
    ⑥ (清)叶燮:《原诗》卷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08页。
    ⑦ (清)杜诏:《中晚唐诗叩弹集》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09页。
    ⑧ (宋)蔡居厚:《诗史》,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⑨ (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2页。
    ①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一七,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3页。
    ② (清)黄宗羲:《明文海》卷二二五,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0页。
    ③ (明)朱警编:《唐百家诗》,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8页。
    ④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9页。
    ⑤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第245页。
    ⑥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32页。
    ⑦ 罗根泽:《隋唐文学批评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3页。
    ① 罗根泽:《隋唐文学批评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43页。
    ② 丁仪:《诗学渊源》卷七,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41页。
    ③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页。
    ④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13页。
    ⑤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08页。
    ⑥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37-38页。
    ⑦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2页。
    ⑧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页。
    ⑨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00页。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79页。
    ②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55页。
    ③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17页。
    ④ 胡适:《国语文学史·序》,北京:北京文化学社1927年版,第44页。
    ⑤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8页。
    ⑥ 刘衍文:《雕虫诗话》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六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17页。
    ⑦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88页。
    ⑧ 谭正璧:《中国文学史》,上海:光明书局1948年5月版,第179页。
    ⑨ 王逸塘《今传是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32页。
    ⑩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93页。
    ① 朱东润:《司空图诗论综述》,《武汉大学文哲季刊》,1933年第2期。
    ②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96页。
    ③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20页。
    ④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27页。
    ⑤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8页。
    ⑥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
    ⑦ 刘衍文:《雕虫诗话》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六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17-418页。
    ⑧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48页。
    ⑨ 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3月版,第129页。
    ① 刘衍文:《雕虫诗话》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六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18页。
    ②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59页。
    ③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页。
    ④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35页。
    ⑤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41页。
    ⑥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8页。
    ⑦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8页。
    ⑧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94页。
    ⑨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94页。
    ⑩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215页。
    ①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96页。
    ②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02页。
    ③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11页。
    ④ 刘麟生:《中国文学泛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27页。
    ⑤ 柳村任:《中国文学史发凡》,苏州:文怡书局1935年版,第278页。
    ⑥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46页。
    ⑦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46页。
    ⑧ 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47页。
    ⑨ 黄江华:《唐代文学概说》,《民钟季刊》,1937年第1期。
    ⑩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10页。
    11 刘麟生:《中国文学泛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28页。
    12 胡适:《国语文学史·序》,北京:北京文化学社1927年版,第103页。
    13 陈子展:《唐代文学史》,重庆:作家书屋,1944年版,第95页。
    ①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序》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② (宋)严羽:《沧浪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6页。
    ③ (明)王世懋:《艺圃撷余》,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0页。
    ④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一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4页。
    ⑤ (明)王世懋:《艺圃撷余》,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0页。
    ⑥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4页。
    ① (明)杨一统编:《唐十二家诗》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9页。
    ② (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一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3页。
    ③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5-686页。
    ④ (明)钟惺:《隐秀轩集·文昃集》,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30页。
    ⑤ (宋)陆游:《陆游集·剑南诗稿》卷七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4页。
    ① (明)刘嵩:《鸣盛集》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5页。
    ② (明)苏伯衡:《苏平仲文集》卷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7页。
    ③ (明)钟惺:《唐诗归》卷二五,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33页。
    ④ (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8页。
    ⑤ (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06页。
    ⑥ (清)查克弘辑:《晚唐诗钞》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0页。
    ⑦ 郭绍虞编选,富寿蓀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2页。
    ⑧ (明)吴勉学编:《四唐汇诗》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1-602页。
    ⑨ (明)陈子龙:《安雅堂稿》卷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2页。
    ① (清)俞南史、汪森辑:《唐诗正》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1页。
    ② (清)黄宗羲:《明文海》卷二四六,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1页。
    ③ (明)吴勉学编:《四唐汇诗》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2页。
    ④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6页。
    ⑤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91页。
    ⑥ (明)张之象编:《唐诗类苑》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0页。
    ⑦ (清)张摁编:《唐风采》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4页。
    ⑧ (清)聂先:《唐人咏物诗》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34页。
    ①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一八,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73页。
    ② (明)周鸣撰:《诗学梯航》,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96页。
    ③ (清)翁方纲:《七言律诗钞》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1页。
    ④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2页。
    ⑤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3页。
    ①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3页。
    ② (清)叶燮:《原诗》卷一,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8页。
    ③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8页。
    ④ 胡适:《国语文学史·序》,北京:北京文化学社1927年版,第103页。
    ⑤ 但涛:《唐人诗谏论》,见《华国月刊》第二期第九卷,1925年,第1页。
    ⑥ 刘麟生:《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2月版,第195页。
    ⑦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第245-246页。
    ①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第246页。
    ② 胡适:《国语文学史·序》,北京:北京文化学社1927年版,第43页。
    ③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8页。
    ④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70页。
    ①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2页。
    ②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5页。
    ③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4年版,第95页。
    ④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52页。
    ⑤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12页。
    ⑥ 李嘉言:《词之起源与唐代政治》,见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65页。
    ⑦ 罗根泽:《隋唐文学批评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61页。
    ⑧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84-285页。
    ①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36页。
    ② 冬士:《八代诗评续》,《同声月刊》,第1卷第7号 民国30,第7页。
    ③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59页。
    ④ 罗根泽:《隋唐文学批评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58-59页。
    ⑤ 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57页。
    ⑥ 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58页。
    ①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49页。
    ②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③ 张振佩:《李义山评传》,《学风杂志》,1933年第7、8、9期。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99页。
    ⑤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05-206页。
    ① (唐)杜甫:《陈拾遗故宅》,《杜诗详注》卷一一,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② (唐)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全唐文》卷二三八,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③ (唐)杜甫:《陈拾遗故宅》,《杜诗详注》卷一一,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④ (宋)朱熹:《昌黎先生集》卷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⑤ (明)胡震亨:《后村诗话》前集卷一,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5页。
    ⑥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8页。
    ⑦ (金)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一,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2页。
    ⑧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⑨ (明)高棅:《唐诗品汇》,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3页。
    ⑩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7页。
    ①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6页。
    ②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39页。
    ③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页。
    ④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284页。
    ⑤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03-204页。
    ⑥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06页。
    ⑦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651页。
    ⑧ 胡小石《张若虚事迹考略》,艺林社:《文学论集》,上海亚细亚书局1929年,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页。
    ⑨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29页。
    ⑩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卷一一八,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1页。
    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页。
    ② 林之棠:《中国文学史》中册,北京:华盛书局1934年版,第491页。
    ③ 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71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97页。
    ⑤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4页。
    ⑥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5页。
    ⑦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6页。
    ⑧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页。
    ⑨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56页。
    ⑩ 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57页。
    11 胡小石著,吴征铸整理:《唐人七绝诗论》,1934年金陵大学研究生班讲义,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页。
    ① 胡小石著,吴征铸整理:《唐人七绝诗论》,1934年金陵大学研究生班讲义,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页。
    ②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3页。
    ③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五,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7页。
    ④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84页。
    ⑤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62页。
    ⑥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10-311页。
    ⑦ 贺凯:《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第141页。
    ⑧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7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23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26-127页。
    ③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7页。
    ④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17页。
    ⑤ 胡小石著,吴征铸整理:《唐人七绝诗论》,1934年金陵大学研究生班讲义,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3页。
    ⑥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6页。
    ⑦ 胡怀琛:《中国诗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25页。
    ⑧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54-255页。
    ⑨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67页。
    ⑩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61页。
    11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80页。
    ①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②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③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41页。
    ④ 随笔:《萱园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57页。
    ⑤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3页。
    ⑥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7页。
    ⑦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7页。
    ⑧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91页。
    ⑨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58页。
    ⑩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60页。
    11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6-87页。
    ②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46页。
    ③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75页。
    ④ 缪钺:《论李义山诗》,《思想与时代》1943年第25期,见缪钺著,缪元朗编:《古典文学论丛》,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页。
    ⑤ 陈子展:《唐代文学史》,重庆:作家书屋,1944年版,第85页。
    ⑥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⑦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① 周阆风:《诗人李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5-66页。
    ②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5页。
    ③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26页。
    ④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76页。
    ⑤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410-411页。
    ⑥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364页。
    ①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②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7页。
    ③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49页。
    ④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58页。
    ⑤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4页。
    ⑥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67页。
    ⑦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9页。
    ⑧ 随笔:《萱园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57页。
    ⑨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34页。
    ⑨ 胡怀琛:《中国诗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57页。
    ①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417-418页。
    ②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③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页。
    ⑤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页。
    ⑥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46页。
    ⑦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8页。
    ⑧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3页。
    ①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7页。
    ②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4页。
    ③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96页。
    ④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02页。
    ⑤ 朱自清:《论严肃》,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01页。
    ⑥ 张振佩:《李义山评传》,《学风杂志》,1933年第7、8、9期。
    ⑦ 缪钺:《论李义山诗》,《思想与时代》1943年第25期,见缪钺著,缪元朗编:《古典文学论丛》,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
    ⑧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导论》上卷,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10页。
    ⑨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07页。
    ⑩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10页。
    11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52页。
    ① 贺凯:《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第149页。
    ②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8页。
    ③ 朱自清:《诗言志辩·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① 爱德华·萨培尔:《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版,第28页。
    ② 朱乔森:《朱自清散文全集》(中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③ 朱乔森:《朱自清散文全集》(中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① (明)刘绩:《霏雪录》卷下,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6页。
    ② (清)王士祯:《师友诗传续录》,见(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页。
    ③ (清)吴乔:《围炉诗话》,见郭绍虞编选,富寿蓀校点撰:《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72页。
    ① (清)吴乔:《围炉诗话》,见郭绍虞编选,富寿蓀校点撰:《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82页。
    ② (清)沈德潜编,李克和等点校:《清诗别裁集》,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3页。
    ③ (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0-71页。
    ④ 姚光:《紫云楼诗集序》,引自柳亚子:《南社丛刻》第二十二集,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4页。
    ⑤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2页。
    ⑥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5-16页。
    ① 缪钺:《论宋诗》,《思想与时代》1941年第3期,见缪钺著,缪元朗编::《古典文学论丛》,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② 纪庸:《唐诗之“因”“革’’》,《国文月刊》,1948年第73期。
    ③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84页。
    ④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10页。
    ⑤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页。
    ⑥ 程千帆:《读(宋诗精华录)》,见氏著《古诗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84-385页。
    ⑦ 孙望:《宋诗与唐诗》,《青年界》,1934年第1期。
    ⑧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页。
    ① 由云龙:《定庵诗话续编》卷上,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70页。
    ② 随笔:《萱园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57页。
    ③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5页。
    ④ 随笔:《萱园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58页。
    ⑤ 屈向邦:《粤东诗话》,香港:诵清芬室香港铅字排印本1964年版,第10页。
    ⑥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96页。
    ⑦ 徐嘉瑞:《颓废派之文人李白》,《小说月刊》,1927年号外。
    ⑧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93页。
    ⑨ 寄禅:《唐宋诗别说》,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52页。
    ① 林庚:《中国文学史》,大道印务公司1947年5月,第162页。
    ② 林庚:《中国文学史》,大道印务公司1947年5月,第162页。
    ③ 寄禅:《唐宋诗别说》,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52页。
    ④ 朱自清:《诗言志辨》,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47页。
    ⑤ 缪钺:《论宋诗》,《思想与时代》1941年第3期,见缪钺著,缪元朗编::《古典文学论丛》,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
    ⑥ 缪钺:《论宋诗》,《思想与时代》1941年第3期,见缪钺著,缪元朗编::《古典文学论丛》,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⑦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83页。
    ⑧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84页。
    ⑨ 刘师培:《读全唐诗发微》,《国粹学报》,1916年第6期。
    ⑩ 胡怀琛:《中国文学史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73页。
    ①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07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5页。
    ③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9页。
    ④ 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32页。
    ⑤ 黄眉玉:《李白与杜甫》,《南昌女中》,1937年第5-6期。
    ⑥ 刘麟生:《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2月版,第181页。
    ⑦ 徐嘉瑞:《岑参》,《小说月报》,1927年第17期。
    ⑧ 胡朴安,胡怀琛著:《唐代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9页。
    ⑨ 缪钺:《论宋诗》,《思想与时代》1941年第3期,见缪钺著,缪元朗编::《古典文学论丛》,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
    ①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导论》上卷,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9页。
    ② 胡适:《国语文学史·序》,北京:北京文化学社1927年版,第41-42页。
    ③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98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页。
    ⑤ 罗根泽:《隋唐文学批评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2页。
    ⑥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12页。
    ⑦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13页。
    ⑧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续编》卷四,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14页。
    ⑨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10页。
    ① 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34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页。
    ③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10页。
    ①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59页。
    ② (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三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1页。
    ③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一,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98页。
    ④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二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00页。
    ⑤ (明)高棅:《唐诗正声》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0页。
    ⑥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8页。
    ⑦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9页。
    ①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②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③ (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一一,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4页。
    ④ 朱光潜:《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⑤ 朱光潜:《诗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93-201页。
    ①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4页。
    ② (清)钱良择:《唐音审体各体总论》,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22页。
    ③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38页。
    ④ (清)翁方纲:《唐人七律志彀集》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8页。
    ⑤ (清)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85页。
    ⑥ 洪为法:《绝句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
    ⑦ 洪为法:《律诗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5月初版。
    ⑧ 邵祖平:《七绝诗论》,成都:有巴蜀书社1986年版。
    ⑨ 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上海:世界书局排印本1936年。
    ⑩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45页。
    11 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王志》卷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6页。
    12 胡适:《论律诗》,1914年5月,见胡适:《古典文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302-304页。
    ①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8页。
    ②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8页。
    ③ 随笔:《萱园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59页。
    ④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7页。
    ⑤ 邵裴子:《唐绝句选》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53-954页。
    ⑥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113页。
    ①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113页。
    ② 袁嘉谷:《卧雪诗话》卷二,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18页。
    ③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150页。
    ④ 冬士:《八代诗评续》,《同声月刊》,第1卷第7号民国30,第7页。
    ⑤ 罗根泽:《隋唐文学批评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71页。
    ⑥ 罗根泽:《隋唐文学批评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71页。
    ⑦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21页。
    ① 胡小石著,吴征铸整理:《唐人七绝诗论》,1934年金陵大学研究生班讲义,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8页。
    ② 胡小石著,吴征铸整理:《唐人七绝诗论》,1934年金陵大学研究生班讲义,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8页。
    ③ 朱自清:《论‘以文为诗’》,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4页。
    ④ 朱自清:《论‘以文为诗’》,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4页。
    ⑤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2页。
    ⑥ (清)王士稹:《唐人万首绝句选》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52页。
    ⑦ (清)郎廷槐:《师友诗传录》,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9页。
    ⑧ 陶嘉根:《五七言诗体成立考》,《文学丛刊》,1933年第1期。
    ⑨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28页。
    ① 胡朴安,胡怀琛著:《唐代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20页。
    ②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1页。
    ③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8页。
    ④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39页。
    ⑤ 陈延杰:《论唐人七言歌行》,《东方杂志》,1926年第5期。
    ⑥ 邵裴子:《唐绝句选》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54页。
    ⑦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3页。
    ⑧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4页。
    ⑨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55页。
    ① 杨香池:《偷闲庐诗话》第二集,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705页。
    ②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5页。
    ③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5页。
    ④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5页。
    ⑤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5页。
    ⑥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5页。
    ⑦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13-214页。
    ⑧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①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683-684页。
    ② 胡小石著,吴征铸整理:《唐人七绝诗论》,1934年金陵大学研究生班讲义,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页。
    ③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④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61页。
    ⑤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8页。
    ①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3-194页。
    ②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页。
    ③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4页。
    ④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6-37页。
    ⑤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35页。
    ① 陈斠玄:《唐人五七绝诗之研究》,《国学丛刊》,1924年第3期。
    ②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79页。
    ③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11页。
    ④ 丁仪:《诗学渊源》卷二,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91页。
    ⑤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468-471页。
    ⑥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476页。
    ⑦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476页。
    ⑧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① (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1页。
    ② 丁仪:《诗学渊源》卷七,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49页。
    ③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71页。
    ④ 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说诗》卷六,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6页。
    ⑤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一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6页。
    ① 玄修:《说杜(续)》,《同声月刊》,1941年第8号,第3页。
    ② 玄修:《说杜》,《同声月刊》,1941年第7号,第31页。
    ③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43页。
    ④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36-242页。
    ⑤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44页。
    ⑥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94页。
    ⑦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一五,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00页。
    ⑧ (清)冯班:《钝吟杂录》,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21页。
    ⑨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56页。
    ⑩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2页。
    ①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6页。
    ② 王闿运:《论七言歌行流品》,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37-538页。
    ③ 丁仪:《诗学渊源》卷五,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14页。
    ④ 丁仪:《诗学渊源》卷五,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15页。
    ⑤ 陈延杰:《论唐人七言歌行》,《东方杂志》,1926年第5期。
    ① 陈延杰:《论唐人七言歌行》,《东方杂志》,1926年第5期。
    ② (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90页。
    ③ 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见《湘绮楼诗文集》卷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33页。
    ④ (清)王士稹:《古诗笺》,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8页。
    ⑤ 丁仪:《诗学渊源》卷五,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07页。
    ⑥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页。
    ⑦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页。
    ⑧ 洪为法:《古诗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5月初版,第67-69页。
    ⑨ 洪为法:《古诗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5月初版,第69页。
    ⑩ 洪为法:《古诗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5月初版,第69页。
    ① (明)李攀龙:《唐诗选》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5页。
    ②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77页。
    ③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3页。
    ④ (清)郎廷槐:《师友诗传录》,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9页。
    ⑤ 王闿运:《论汉唐诗家流派》,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46页。
    ①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72页。
    ② 由云龙:《定庵诗话》卷上,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71页。
    ③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55页。
    ④ 袁嘉谷:《卧雪诗话》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11页。
    ⑥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4页。
    ① 王闿运:《论汉唐诗家流派》,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47页。
    ②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2页。
    ③ 陶嘉根:《五七言诗体成立考》,《文学丛刊》,1933年第1期。
    ④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0页。
    ⑤ (清)王士稹:《古诗笺》,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90页。
    ⑥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11页。
    ⑦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55页。
    ① 洪为法:《古诗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5月初版,第67页。
    ②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177页。
    ③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32页。
    ④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33页。
    ⑤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6页。
    ⑥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6页。
    ⑦ 丁仪:《诗学渊源》卷五,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19页。
    ① 丁仪:《诗学渊源》卷四,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01页。
    ② 丁仪:《诗学渊源》卷五,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19页。
    ③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56页。
    ④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⑤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⑥ 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3月版,第118页。
    ⑦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4页。
    ⑧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27页。
    ⑨ 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66-267页。
    ⑩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134页。
    11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168页。
    ①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一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4页。
    ②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3页。
    ③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二一,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7页。
    ④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6页。
    ⑤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93-194页。
    ⑥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28页。
    ⑦ (明)王廷相:《王氏家藏集》卷二七,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0页。
    ⑧ 胡适《白话文学史》卷上,第353页。
    ⑨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56页。
    ⑩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56页。
    ①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② 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59-160页。
    ③ 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64页。
    ④ 容肇祖:《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62页。
    ⑤ 闻一多:《闻一多选集》第1卷,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23页。
    ⑥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7-28页。
    ⑦ 袁嘉谷:《卧雪诗话》卷七,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34页。
    ⑧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7页。
    ⑨ 王闿运:《论汉唐诗家流派》,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47页。
    ⑩ (清)翁方纲:《唐五律偶钞》稿本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41页。
    ①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07页。
    ② 王闿运:《论汉唐诗家流派》,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47页。
    ③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7页。
    ④ (清)郎廷槐:《师友诗传录》,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42页。
    ⑤ (清)毛张健:《唐体肤诠》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44页。
    ⑥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32页。
    ① 由云龙:《定庵诗话》卷上,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66-567页。
    ② 除斠玄:《唐人五七绝诗之研究》,《国学丛刊》,1924年第3期。
    ③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178页。
    ④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115页。
    ⑤ 胡小石著,吴征铸整理:《唐人七绝诗论》,1934年金陵大学研究生班讲义,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
    ⑥ 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3月版,第118页。
    ⑦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7页。
    ⑧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61-62页。
    ⑨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125页。
    ①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14页。
    ②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3-14页。
    ③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18页。
    ④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18页。
    ⑤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17页。
    ⑥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20页。
    ⑦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20页。
    ⑧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19页。
    ⑨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 社2003年版,第372页。
    ①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36页。
    ②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卷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51页。
    ③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56页。
    ④ 胡朴安,胡怀琛著:《唐代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20页。
    ⑤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20页。
    ⑥ 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267页。
    ⑦ 胡小石著,吴征铸整理:《唐人七绝诗论》,1934年金陵大学研究生班讲义,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页。
    ⑧ 胡小石著,吴征铸整理:《唐人七绝诗论》,1934年金陵大学研究生班讲义,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页。
    ⑨ (清)王士稹:《带经堂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79页。
    ①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32页。
    ②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115页。
    ③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49页。
    ④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50页。
    ⑤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51页。
    ⑥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51-52页。
    ⑦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52页。
    ⑧ 胡小石著,吴征铸整理:《唐人七绝诗论》,1934年金陵大学研究生班讲义,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页。
    ⑨ 洪为法:《绝句论·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6月初版,第46页。
    ① 王闿运:《论汉唐诗家流派》,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47页。
    ②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23页。
    ③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五,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41页。
    ④ 范罕:《蜗牛舍说诗新语》,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59页。
    ⑤ 陈石遗撰,丁舜年记:《孟郊诗》,《国专季刊》,1931年5月号。
    ⑥ 胡适:《读白居易<与元九书>》,见《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79页。
    ⑦ 胡适:《读白居易<与元九书>》,见《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第380-381页。
    ①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第275页。
    ②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5页。
    ③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7页。
    ④ 邵祖平:《唐诗通论》,《学衡》第12期,1922年12月,第6页。
    ⑤ 贺凯:《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第124-143页。
    ⑥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30页。
    ⑦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页。
    ⑧ 杨香池:《偷闲庐诗话》第二集,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706页。
    ⑨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162页。
    ⑩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162页。
    ① 刘麟生:《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2月版,第173页。
    ①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78页。
    ①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98页。
    ②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③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14页。
    ④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17页。
    ⑤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17-118页。
    ⑥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17页。
    ⑦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17页。
    ⑧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21页。
    ⑨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20-121页。
    ①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21-122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91-92页。
    ③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207页。
    ④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207页。
    ⑤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207页。
    ⑥ 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3月版,第123页。
    ⑦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288页。
    ①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651页。
    ② 谭正璧:《中国文学史》,上海:光明书局1948年5月版,第179页。
    ③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39页。
    ④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50页。
    ① 刘麟生:《中国文学泛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26页。
    ②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653页。
    ③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77页。
    ④ 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3月版,第124-125页。
    ⑤ 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3月版,第125-126页。
    ⑥ 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3月版,第127-129页。
    ⑦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332页。
    ⑧ 胡云翼:《中国文学史》,上海:北新书局1941年版,第122页。
    ⑨ 胡云翼:《中国文学史》,上海:北新书局1941年版,第128页。
    ⑩ 胡云翼:《中国文学史》,上海:北新书局1941年版,第136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5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5-116页。
    ③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页。
    ⑤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20-121页。
    ①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95页。
    ②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07-108页。
    ③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5-36页。
    ④ 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3月版,第129页。
    ⑤ 周阆风:《诗人李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页。
    ⑥ 周阆风:《诗人李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11页。
    ①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83页。
    ②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363-364页。
    ③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364页。
    ④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365页。
    ⑤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① 李嘉言:《唐诗分期与李贺》(续),《当代评论》,1941年第14期。
    ② 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3月版,第129页。
    ① 谭正璧:《中国文学史》,上海:光明书局1948年5月版,第209页。
    ②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5页。
    ③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74页。
    ④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78页。
    ⑤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80页。
    ⑥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82页。
    ⑦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85页。
    ⑧ 林建略:《晚唐诗人杜牧之》,《中国语文学丛刊创刊号》, 暨南大学编印1933年5月。
    ①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17页。
    ②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01页。
    ③ 随笔:《萱园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57页。
    ④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14页。
    ⑤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37页。
    ①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359-360页。
    ②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五,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84页。
    ①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商务印书馆1940年。
    ② 傅东华:《李白与杜甫》,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
    ③ 傅东华:《李白诗》,商务印书馆1929年。
    ④ 戚惟翰:《李白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48年5月。
    ⑤ 翦伯赞:《李白研究》,开明书店1949年。
    ⑥ 幽谷:《李太白与宗教》,《逸经》,1936年第7期。
    ⑦ 王逸塘《今传是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72页。
    ⑧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八,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⑨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卷三一,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⑩ 缪启愉:《李白个性的遗传及其儿童期生活》,《学生文艺丛刊》,1932年第2期。
    ① 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清华学报》,1935年第1期。
    ②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730页。
    ③ 幽谷:《李太白,中国人乎?突厥人乎?》,《逸经》,1936年第17期。
    ④ 幽谷:《李太白与宗教》,《逸经》,1936年第7期。
    ⑤ 郑秉珊:《李太白》,《风雨谈》,1943年第6期年。
    ⑥ 郑秉珊:《李太白》,《风雨谈》,1943年第6期年。
    ⑦ 胡怀琛:《李太白的国籍问题》《逸经》,1936年第1期。
    ⑧ 陈子展:《唐代文学史》,重庆:作家书屋,1944年。
    ⑨ 冯承均:《唐代华化番胡考》,《东方杂志》,1930年第17期。
    ⑩ 郑秉珊:《李太白》,《风雨谈》,1943年第6期年。
    11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页。
    12 胡怀琛:《李太白的国籍问题》《逸经》,1936年第1期。
    13 胡怀琛:《李太白的国籍问题》《逸经》,1936年第1期。
    ① 幽谷:《李太白,中国人乎?突厥人乎?》,《逸经》,1936年第17期。
    ② 幽谷:《李太白与宗教》,《逸经》,1936年第7期。
    ③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6页。
    ④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8页。
    ⑤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9页。
    ⑥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9页。
    ⑦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10页。
    ⑧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8页。
    ⑨ 郑秉珊:《李太白》,《风雨谈》,1943年第6期年。
    ⑩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页。
    11 郑秉珊:《李太白》,《风雨谈》,1943年第6期年。
    12 詹锳:《李白家世考异》,《国文月刊》,1943年第24期。
    ① 王立中:《‘李太白国籍问题’之商榷》,《学风》,1936年第7-8期。
    ② 王立中:《‘李太白国籍问题’之商榷》,《学风》,1936年第7-8期。
    ③ 王立中:《‘李太白国籍问题’之商榷》,《学风》,1936年第7-8期。
    ④ 胡怀琛:《李太白的国籍问题》《逸经》,1936年第1期。
    ⑤ 郑秉珊:《李太白》,《风雨谈》,1943年第6期年。
    ⑥ 幽谷:《李太白与宗教》,《逸经》,1936年第7期。
    ⑦ 幽谷:《李太白与宗教》,《逸经》,1936年第7期。
    ⑧ 幽谷:《李太白,中国人乎?突厥人乎?》,《逸经》,1936年第17期。
    ① 幽谷:《李太白与宗教》,《逸经》,1936年第7期。
    ② 幽谷:《李太白与宗教》,《逸经》,1936年第7期。
    ③ 幽谷:《李太白与宗教》,《逸经》,1936年第7期。
    ④ 幽谷:《李太白与宗教》,《逸经》,1936年第7期。
    ⑤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798页。
    ⑥ 幽谷:《李太白,中国人乎?突厥人乎?》,《逸经》,1936年第17期。
    ⑦ 郑秉珊:《李太白》,《风雨谈》,1943年第6期年。
    ⑧ 王立中:《‘李太白国籍问题’之商榷》,《学风》,1936年第7-8期。
    ⑨ 胡怀琛:《李太白通突厥文及其它》,《逸经》,1936年第11期。
    ⑩ 王立中:《‘李太白国籍问题’之商榷》,《学风》,1936年第7-8期。
    11 王立中:《‘李太白国籍问题’之商榷》,《学风》,1936年第7-8期。
    12 幽谷:《李太白与宗教》,《逸经》,1936年第7期。
    ① 胡怀琛:《李太白通突厥文及其它》,《逸经》,1936年第11期。
    ② 郑秉珊:《李太白》,《风雨谈》,1943年第6期年。
    ③ 郑秉珊:《李太白》,《风雨谈》,1943年第6期年。
    ④ 幽谷:《李太白与宗教》,《逸经》,1936年第7期。
    ⑤ 詹锳:《李白家世考异》,《国文月刊》,1943年第24期。
    ⑥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10页。
    ⑦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10页。
    ① 萧望卿:《李白的思想和艺术观》,《文学杂志》,1947年第2期。
    ② 胡小石:《李杜诗之比较》,《国学丛刊》1924年第3期,见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③ 幽谷:《李太白与宗教》,《逸经》,1936年第7期。
    ④ (宋)苏轼:《东坡全集》卷三七,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页。
    ⑤ (宋)苏辙:《栾城三集》卷八,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页。
    ⑥ (明)黄淳耀:《陶庵全集》卷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页。
    ①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9页。
    ②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10页。
    ③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655页。
    ④ 徐嘉瑞:《颓废派之文人李白》,《小说月刊》,1927年号外。
    ⑤ 徐嘉瑞:《颓废派之文人李白》,《小说月刊》,1927年号外。
    ⑥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79页。
    ⑦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79页。
    ⑧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79页。
    ⑨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79-80页。
    ⑩ 胡行之:《中国文学史讲话》,上海:光华书局1932年6月,第79页。
    ①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八,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② (宋)释契嵩:《镡津集》卷一六,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页。
    ③ (唐)李白撰,(宋)杨齐贤集注:《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页。
    ④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页。
    ⑤ (唐)李白撰:《唐李白诗》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8页。
    ⑥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69页。
    ⑦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80页。
    ⑧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290页。
    ⑨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83-84页。
    ⑩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653-654页。
    11 (宋)严羽:《沧浪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7页。
    ①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页。
    ② (宋)陈善:《扪虱新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页。
    ③ 徐嘉瑞:《颓废派之文人李白》,见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30年。
    ④ 李之淦:《论李太白诗》,《中日文化》,1943年第11-12期。
    ⑤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19页。
    ①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1页。
    ② 玄修:《说李》,《同声月刊》,1941年第9号,第10页。
    ③ (明)胡居仁:《胡文敬集》卷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2页。
    ④ (唐)贯休:《禅月集》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
    ⑤ (宋)释契嵩:《镡津集》卷一六,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页。
    ① (宋)陈善:《扪虱新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页。
    ②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7页。
    ③ (清)黄宗羲:《明文海》卷二六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5页。
    ④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3页。
    ⑤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167页。
    ⑥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52页。
    ⑦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5页。
    ⑧ 玄修:《说李》,《同声月刊》,1941年第9号,第12-13页。
    ① 徐嘉瑞:《颓废派之文人李白》,《小说月刊》,1927年号外。
    ②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68页。
    ③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209页。
    ④ (明)李攀龙:《唐诗选》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5页。
    ⑤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63页。
    ⑥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64页。
    ⑦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66页。
    ⑧ 谭正璧:《中国文学史》,上海:光明书局1948年5月版,第188页。
    ⑨ 丁仪:《诗学渊源》卷七,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40页。
    ①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19页。
    ②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48页。
    ③ (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1页。
    ④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5页。
    ⑤ (宋)朱熹:《朱子语类》,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页。
    ⑥ (宋)朱熹:《朱子语类》,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页。
    ⑦ (明)陆时雍:《唐诗镜》卷一七,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67页。
    ⑧ 秋梦:《绮霞轩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40页。
    ⑨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18页。
    ①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31页。
    ② 孙次舟:《关于杜甫》,《国文月刊》,1948年第67期。
    ③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16页。
    ④ (宋)苏轼:《东坡全集》卷三七,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页。
    ⑤ (明)薛仲邕撰:《合刻分体李杜全集》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6页。
    ⑥ (唐)李白撰,(宋)杨齐贤集注:《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页。
    ⑦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67页。
    ① 詹镁:《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思想与时代》,1943年第24期。
    ② 玄修:《说李》,《同声月刊》,1941年第9号,第4页。
    ③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卷二,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735页。
    ④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42页。
    ⑤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42页。
    ⑥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页。
    ①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16页。
    ②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17页。
    ③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65页。
    ④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65页。
    ⑤ 徐嘉瑞:《颓废派之文人李白》,《小说月刊》,1927年号外。
    ⑥ 傅东华:《李白与杜甫》,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
    ⑦ 傅东华:《杜甫诗》,商务印书馆1930年。
    ⑧ 顾彭年:《杜甫诗里的非战思想》,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11月。
    ⑨ 钟国楼:《杜甫研究》,广东五华:文华书局,1934年4月。
    ⑩ 谢一苇:《杜甫生活》,世界书局1929年。
    ① 易君左:《杜甫今论》,重庆,独立出版社,1940年4月。
    ② 王亚平:《杜甫论》,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9月。
    ③ 胡怀琛:《中国诗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47页。
    ④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88页。
    ⑤ 周荫棠:《韩白论》,《金陵学报》,1931年第1期。
    ⑥ 范罕:《蜗牛舍说诗新语》,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70页。
    ⑦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51页。
    ⑧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51页。
    ⑨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58页。
    ⑩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62页。
    11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67页。
    12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05页。
    ①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649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38页。
    ③ 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10页。
    ④ 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24页。
    ⑤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1页。
    ⑥ (清)秦观撰,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卷二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51-752页。
    ⑦ (宋)严羽:《沧浪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6页。
    ⑧ (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页。
    ① (宋)黄裳:《演山集》卷二一,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9页。
    ② (金)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一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9页。
    ③ (元)方回:《桐江续集》卷八,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0页。
    ④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6页。
    ⑤ (清)王士稹:《古诗笺》,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8页。
    ⑥ (清)叶燮:《原诗》卷一“内篇上”,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8页。
    ⑦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3页。
    ⑧ (宋)朱熹:《朱子语类》,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0页。
    ① (清)王士稹:《古诗笺》,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8页。
    ② 罗振玉《杜诗授读序》,《同声月刊》第2卷第6号民国31年,第128页。
    ③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148页。
    ④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95页。
    ⑤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4-5页。
    ⑥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页。
    ⑦ (宋)杨万里著:《杨万里诗文集》中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4页。
    ⑧ (明)杨慎:《升庵诗话》,见丁福保著:《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50页。
    ⑨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1页。
    ① 梁启超:《情圣杜甫》,见《梁启超文选》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21-122页。
    ③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页。
    ④ 吴宓:《吴宓诗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06页,第206页。
    ⑤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64页。
    ⑥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93页。
    ⑦ 钱振锽:《名山诗话》卷五,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61页。
    ⑧ 缪钺:《诠诗》,《学衡》1929年第69期,见缪钺著,缪元朗编:《古典文学论丛》,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8页。
    ① 梁启超:《情圣杜甫》,见《梁启超文选》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页。
    ② 梁启超:《情圣杜甫》,见《梁启超文选》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138页。
    ③ (唐)孟棨:《本事诗》,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30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38页。
    ⑤ (宋)胡宗愈《成都草堂诗碑序》,见(宋)鲁訔撰、(宋)蔡梦弼会笺《杜工部草堂诗笺》,《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页。
    ⑥ (宋)黄鹤:《补注杜诗》,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页。
    ⑦ (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30页。
    ⑧ (元)刘埙:《隐居通议》,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8页。
    ⑨ (清)施闰章:《学余堂文集》卷五,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28页。
    ① (清)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一,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32页。
    ② (清)吴乔:《围炉诗话》卷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32页。
    ③ (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一一,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31页。
    ④ (明)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一八,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31页。
    ⑤ 袁嘉谷:《卧雪诗话》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97页。
    ① 南村:《摅怀斋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32页。
    ②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167页。
    ③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92页。
    ④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92页。
    ⑤ 顾彭年:《杜甫诗里的非战思想》,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8页。
    ⑥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92页。
    ⑦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92页。
    ⑧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06页。
    ①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209页。
    ②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95页。
    ③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67页。
    ④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331页。
    ⑤ 袁嘉谷:《卧雪诗话》卷三,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59页。
    ⑥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4页。
    ⑦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750页。
    ⑧ 转引自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4页。
    ⑨ 赵元礼:《藏斋诗话》卷上,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28页。
    ⑩ 王闿运:《论汉唐诗家流派》,见《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48页。
    ①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25页。
    ②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187页。
    ③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93页。
    ④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五,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82页。
    ⑤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3页。
    ⑥ 蒋抱玄:《听雨楼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87页。
    ① 玄修:《说杜(续)》,《同声月刊》,1941年第8号,第2页。
    ② 玄修:《说杜(续)》,《同声月刊》,1941年第8号,第3页。
    ③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87页。
    ④ 梁启超:《情圣杜甫》,见《梁启超文选》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43-144页。
    ⑤ 钱振锽:《名山诗话》卷二,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42页。
    ⑥ 梁启超:《情圣杜甫》,见《梁启超文选》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⑦ 梁启超:《情圣杜甫》,见《梁启超文选》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① 南村:《摅怀斋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32页。
    ② (宋)黄彻:《巩溪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6页。
    ③ (明)焦竑:《焦氏笔乘》卷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9页。
    ④ (清)翁方纲:《七言律诗钞》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1页。
    ⑤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168页。
    ⑥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39-143页。
    ⑦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40-141页。
    ①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三,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19页。
    ②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三,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320页。
    ③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46页。
    ④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46-149页。
    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页。
    ②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649页。
    ③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889页。
    ④ (宋)朱熹校:《昌黎先生集》卷五,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⑤ 李商隐:《李义山诗集》卷六,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⑥ 吴文治:《宋诗话全编》第一册,杭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07页。
    ⑦ 吴文治:《宋诗话全编》第一册,杭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62页。
    ① (宋)胡仔纂,廖德明点校:《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8-29页。
    ② 葛立方:《韵语阳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页。
    ③ (明)屠隆:《由拳集》卷二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77页。
    ④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88页。
    ⑤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一二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页。
    ⑦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页。
    ⑦ 严羽撰,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6页。
    ⑧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2页。
    ① (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卷二,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页。
    ② (宋)陈善:《扪虱新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页。
    ③ (宋)陈善:《扪虱新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页。
    ④ (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0页。
    ⑤ (清)陈世镕:《求志居唐诗选》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0页。
    ⑥ (清)陈明善编:《唐八家诗钞》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8页。
    ⑦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436页。
    ① 玄修:《说李》,《同声月刊》,1941年第9号,第10页。
    ② 玄修:《说李》,《同声月刊》,1941年第9号,第11-12页。
    ③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30-131页。
    ④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30页。
    ⑤ 傅庚生:《评李杜诗》,《国文月刊》,1949年第75、76期。
    ⑥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30页。
    ⑦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31页。
    ① 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第16页。
    ② 罗根泽:《隋唐文学批评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46页。
    ③ 玄修:《说李》,《同声月刊》,1941年第9号,第1-2页。
    ④ 玄修:《说李》,《同声月刊》,1941年第11号,第10页。
    ⑤ 玄修:《说李》,《同声月刊》,1941年第9号,第14页。
    ⑥ 玄修《说元白》,《同声月刊》,1942年第4期。
    ⑦ 玄修:《说李》,《同声月刊》,1941年第9号,第23页。
    ⑧ 赵元礼:《藏斋诗话》卷上,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33页。
    ⑨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页。
    ⑩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册,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第295页。
    11 曾毅:《中国文学史》下册,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第30页。
    ①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110-111页。
    ②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27页。
    ③ 刘麟生:《中国文学泛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26页。
    ④ 刘麟生:《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2月版,第185页。
    ⑤ 赵景深:《中国文学小史》,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第67页。
    ⑥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第210页。
    ⑦ 郭虚中:《白居易评传》,成都:正中书局1936年10月。
    ⑧ 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1948年。《元白诗笺证稿》之成书过程及具体出版时间见胡明: 《关于唐诗——兼谈近百年来的唐诗研究》,《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16-317页。
    ②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0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52-54页。
    ④ 公盾:《白居易研究》,《人物杂志》,1948年第10期。
    ⑤ (宋)晁迥《法藏碎金录》卷五,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223页。
    ⑥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37页。
    ⑦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40页。
    ①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137页。
    ②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82页。
    ③ 方贤齐:《白乐天琐迹杂录》,《黄钟》,1936年第4期。
    ④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93页。
    ⑤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57页。
    ⑥ 秦桂祥:《白香山诗中关于非战思想及妇女问题之探讨》,《国专月刊》,1935年第1卷第5期,第57页。
    ⑦ 陶愚川:《诗人白居易析论》《大夏年刊》,1933年第6期。
    ⑧ 胡怀琛:《中国诗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56页。
    ⑨ 胡怀琛:《中国诗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50页。
    ⑩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0页。
    ① 陈幼嘉:《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大地》,1935年第1期。
    ② 钱振锽:《名山诗话》卷五,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61页。
    ③ 黄曾樾辑:《陈石遗先生谈艺录》,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一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703页。
    ④ 傅东华选注:《白居易诗·导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2月版,第8-9页。
    ⑤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97页。
    ⑥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458页。
    ⑦ 周阆风:《诗人李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8页。
    ① 沈曾植:《海日楼札丛卷七》,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第280-281页。
    ② 王礼锡:《李长吉评传》,神州国光社1930年,第14页。
    ③ 王礼锡:《李长吉评传》,神州国光社1930年,第16页。
    ④ 王礼锡:《李长吉评传》,神州国光社1930年,第18页。
    ⑤ 王礼锡:《李长吉评传》,神州国光社1930年,第159页。
    ⑥ 王礼锡:《李长吉评传》,神州国光社1930年,第161页。
    ⑦ 王礼锡:《李长吉评传》,神州国光社1930年,第167页。
    ⑧ 致干:《没落贵族的诗人李长吉》,《文学杂志》1933年4月第1号。
    ⑨ 周阆风:《诗人李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2页。
    ⑩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49页。
    11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99页。
    12 周阆风:《诗人李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8页。
    ① 钱振锽:《名山诗话》卷二,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36页。
    ②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201页。
    ③ (清)王琦:《李贺诗歌集注》首卷,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④ (清)王琦:《李贺诗歌集注》首卷,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⑤ (清)贺贻孙:《诗筏》卷七,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 社2003年版,第144-145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15页。
    ② (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页。
    ③ (唐)李贺:《昌谷集注》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28页。
    ④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20页。
    ⑤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19页。
    ⑥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51页。
    ⑦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51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0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103页。
    ③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84页。
    ④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初编》卷十,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80页。
    ⑤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27-128页。
    ⑥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3页。
    ⑦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3页。
    ⑧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00页。
    ① 周阆风:《诗人李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4-25页。
    ② 周阆风:《诗人李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2页。
    ③ 周阆风:《诗人李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3页。
    ④ 缪钺:《唐代文人小记》,《真理杂志》,1944年第2期。
    ⑤ (五代)刘昫:《旧唐书》卷一三七,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页。
    ⑥ 周阆风:《诗人李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1-32页。
    ⑦ (清)王琦:《李贺诗歌集注》首卷,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⑧ 周阆风:《诗人李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3-34页。
    ① 苏雪林:《李义山恋爱事迹考》,上海北新书局1927年。
    ② (清)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04页。
    ③ 刘麟生:《中国文学泛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第28页。
    ④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158页。
    ⑤ (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19页。
    ⑥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56页。
    ⑦ 沈茂彰:《玉溪生诗管窥》《中国文学会集刊》,1936年第3期。
    ⑧ 缪钺:《论李义山诗》,《思想与时代》1943年第25期,见缪钺著,缪元朗编:《古典文学论丛》,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5-86页。
    ① 汪辟疆:《汪辟疆诗学论集》上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30页。
    ② 玄修:《说李商隐》,《同声月刊》,1942年第5期。
    ③ 张尔田:《玉溪生诗评》,《同声月刊》,1942年第11期。
    ④ 沈茂彰:《玉溪生诗管窥》《中国文学会集刊》,1936年第3期。
    ⑤ (宋)范温:《潜溪诗眼》,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3页。
    ⑥ (清)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04页。
    ⑦ (清)吴乔:《西昆发微》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19页。
    ⑧ (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19页。
    ① (清)陈明善编:《唐八家诗钞》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7页。
    ②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4页。
    ③ 王国维:《玉溪生年谱会笺序》,《观堂集林》卷23,1917年。
    ④ 朱偰:《李商隐诗新诠》,《武汉文哲季刊》,1937年第3、4期。
    ⑤ 钱振锽:《谪星说诗》卷一,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96页。
    ⑥ 将礼鸿:《唐会要史馆篇修前代史晋书笺》,《之江中国文学会集刊》,1936年第3期。
    ⑦ 贺凯:《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第150页。
    ⑧ 王国维:《玉溪生年谱会笺序》,《观堂集林》卷23,1917年。
    ⑨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69页。
    ①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第217页。
    ②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北京: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405页。
    ③ 何蟠飞:《李义山诗的作风》,《文学年报》,1938年第4卷。
    ④ 朱光潜:《读李义山的‘锦瑟’》,《现代青年》,1936年第4期。
    ⑤ 朱维之:《中国文艺思潮史略》,上海:开明书店1949年版,第92页。
    ⑥ 张鹤群:《李义山与女道十恋爱事迹考证》,《回溯》,东吴大学廿五周年纪念刊。
    ⑦ 朱偰:《李商隐诗新诠》,《武汉文哲季刊》,1937年第3、4期。
    ⑧ 苏雪林:《李义山恋爱事迹考》,上海北新书局1927年。
    ⑨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405-406页。
    ⑩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0页。
    ① 张萌麟:《评雪林女士李义山恋爱事迹考》,《学衡》,1930年第74期。
    ② 张尔田:《论李义山恋爱事迹》,《学衡》,1930年第74期。
    ③ 黄侃:《李义山诗偶评》,《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1期。
    ④ 缪钺:《论李义山诗》,《思想与时代》,1943年第25期。
    ⑤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续编》卷三,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五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603页。
    ⑥ 转引自刘衍文:《雕虫诗话》卷二,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六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78页。
    ⑦ 沈茂彰:《玉溪生诗管窥》《中国文学会集刊》,1936年第3期。
    ⑧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59页。
    ⑨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77页。
    ① (唐)李商隐著,(清)冯浩注,王步高、刘林辑校汇评:《李商隐全集》下,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877页。
    ②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79页。
    ③ 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44页。
    ④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64、69页。
    ⑤ 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页。
    ⑥ 岑仲勉编:《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8年第9本。
    ⑦ 缪钺:《论李义山诗》,《思想与时代》,1943年第25期。
    ⑧ 朱偰:《李商隐诗新诠》,《武汉文哲季刊》,1937年第3、4期。
    ① 梁启超:《情圣杜甫》,《晨报副镌》,1922年5月28日。
    ①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改造》1922年2月15日、4月15日第4卷第6、8号。见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下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09页。
    ②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改造》1922年2月15日、4月15日第4卷第6、8号。见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下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1-109页。
    ③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改造》1922年2月15日、4月15日第4卷第6、8号。见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下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09页。
    ④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7页。
    ⑤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改造》1922年2月15日、4月15日第4卷第6、8号。见《梁启超文选》下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66-67页。
    ⑥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改造》1922年2月15日、4月15日第4卷第6、8号。见《梁启超文选》下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
    ⑦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改造》1922年2月15日、4月15日第4卷第6、8号。见《梁启超文选》下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
    ⑧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改造》1922年2月15日、4月15日第4卷第6、8号。见《梁启超文选》下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89-90页。
    ⑨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国粹学报》1905年第9期。见刘梦溪主编;吴方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刘师培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62页。
    ① 刘师培:《读全唐诗发微》,《国粹学报》,1916年第6期。
    ② 刘师培:《读全唐诗发微》,《国粹学报》,1916年第6期。
    ③ 刘师培:《读全唐诗发微》,《国粹学报》,1916年第6期。
    ④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①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7-368页。
    ②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8页。
    ③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7-368页。
    ④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39页。
    ⑤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16页。
    ①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16页。
    ②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88页。
    ③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46页。
    ④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9页。
    ⑤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9页。
    ①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3页。
    ②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9页。
    ③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64页。
    ④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06页。
    ①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88页。
    ②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90页。
    ③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95页。
    ④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8页。
    ①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19页。
    ②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6页。
    ③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8页。
    ④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08页。
    ⑤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2页。
    ①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5页。
    ② 程中山经过考证认为黄节《诗学》(原名《诗学源流》)首次出版于1910年,修订本分别出版于1918年、1919年,再修订本出版于1921年。见程中山:《黄节诗学的成书时代及其版本考略》,《学术研究》2006年第10期,第133页。
    ③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2页。
    ④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5页。
    ①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6页。
    ②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3页。
    ③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4页。
    ④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4页。
    ⑤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6页。
    ①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8页。
    ②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7页。
    ③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6页。
    ④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8页。
    ⑤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7页。
    ⑥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7页。
    ⑦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7-498页。
    ①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8页。
    ②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498页。
    ③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01页。
    ④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13页。
    ⑤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13页。
    ⑥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13页。
    ①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13-514页。
    ②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14页。
    ③ 黄节:《诗学》,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第二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514页。
    ①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6页。
    ②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6页。
    ③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44页。
    ④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34页。
    ⑤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51页。
    ⑥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92页。
    ⑦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92页。
    ⑧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92页。
    ⑨ 汪静之著:《李杜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92页。
    ⑩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3-20页。
    ①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9页。
    ②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66页。
    ③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69页。
    ④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80页。
    ⑤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37页。
    ⑥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46页。
    ⑦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6页。
    ⑧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5页。
    ⑨ 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0页。
    ①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48页。
    ②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0页。
    ③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2页。
    ④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⑤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9页。
    ⑥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6页。
    ⑦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4页。
    ⑧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5页。
    ⑨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6页。
    ①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6页。
    ②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8页。
    ③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7页。
    ④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93页。
    ⑤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94-95页。
    ⑥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95-96页。
    ⑦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8页。
    ①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7-8页。
    ②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9页。
    ③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9页。
    ④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9页。
    ⑤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7页。
    ⑥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2页。
    ⑦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页。
    ⑧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4-5页。
    ⑨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5页。
    ①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7页。
    ②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8页。
    ③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8页。
    ④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9页。
    ⑤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9页。
    ⑥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0-11页。
    ⑦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1页。
    ⑧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2页。
    ⑨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2页。
    ⑩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2页。
    ①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4页。
    ②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4-5页。
    ③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7页。
    ④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21页。
    ⑤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27页。
    ⑥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1页。
    ⑦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5页。
    ①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6-7页。
    ②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5页。
    ③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5-16页。
    ①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5-16页。
    ②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5-16页。
    ③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7页。
    ④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7-8页。
    ⑤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69页。
    ⑥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76页。
    ⑦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69页。
    ⑧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69页。
    ⑨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70-371页。
    ①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71-372页。
    ②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77-378页。
    ③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79页。
    ④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81页。
    ⑤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82-383页。
    ⑥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84页。
    ⑦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85页。
    ⑧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86页。
    ⑨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87页。
    ⑩ 杨启高:《唐代诗学》,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389页。
    11 杨启高:《唐代诗学·自叙》,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5月,第10页。
    ①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9页。
    ②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4-15页。
    ③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23页。
    ④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23页。
    ①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24-25页。
    ②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26页。
    ③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57页。
    ④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58页。
    ⑤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31页。
    ⑥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56-57页。
    ⑦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60页。
    ①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8页。
    ②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9页。
    ③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0页。
    ④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1-12页。
    ⑤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9页。
    ⑥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3页。
    ⑦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9页。
    ⑧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2页。
    ⑨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3页。
    ①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7页。
    ②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8页。
    ③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36页。
    ④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8页。
    ① 胡云翼:《中国文学史》,上海:北新书局1941年版,第122页。
    ② 胡云翼:《中国文学史》,上海:北新书局1941年版,第128页。
    ③ 胡云翼:《中国文学史》,上海:北新书局1941年版,第136页。
    ④ 胡云翼:《中国文学史》,上海:北新书局1941年版,第138页。
    ⑤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6页。
    ⑥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54页。
    ⑦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52页。
    ①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02页。
    ②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01页。
    ③ 胡云翼:《唐诗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2月版,第107-108页。
    ① 詹镁:《李太白集板本叙绿》,《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1943年8月第3集。引自詹锳:《李白诗论丛》,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1页。
    ② 傅庚生:《评李杜诗》,《国文月刊》,1949年1月第75期。
    ① 傅庚生:《评李杜诗》,《国文月刊》,1949年1月第75期。
    ② 傅庚生:《评李杜诗续》,《国文月刊》,1949年2月第76期。
    ③ 傅庚生:《评李杜诗》,《国文月刊》,1949年1月第75期。
    ④ 傅庚生:《评李杜诗》,《国文月刊》,1949年1月第75期。
    ⑤ 傅庚生:《评李杜诗》,《国文月刊》,1949年1月第75期。
    ⑥ 傅庚生:《评李杜诗》,《国文月刊》,1949年1月第75期。
    ⑦ 傅庚生:《评李杜诗续》,《国文月刊》,1949年2月第76期。
    ⑧ 傅庚生:《评李杜诗续》,《国文月刊》,1949年2月第76期。
    ⑨ 傅庚生:《评李杜诗续》,《国文月刊》,1949年2月第76期。
    ⑩ 傅庚生:《评李杜诗续》,《国文月刊》,1949年2月第76期。
    ① 傅庚生:《评李杜诗》,《国文月刊》,1949年1月第75期。
    ② 傅庚生:《评李杜诗续》,《国文月刊》,1949年2月第76期。
    ③ 傅庚生:《评李杜诗续》,《国文月刊》,1949年2月第76期。
    ④ 傅庚生:《评李杜诗续》,《国文月刊》,1949年2月第76期。
    ⑤ 傅庚生:《评李杜诗续》,《国文月刊》,1949年2月第76期。
    ⑥ 吴径熊著,徐诚斌译:《唐诗四季》,《宇宙风》,1940年3月起连载。
    ⑦ 吴径熊著,徐诚斌译:《唐诗四季》,《宇宙风》,1940年3月起连载。见闻一多等著:《海上明月共潮生:名家说唐诗》,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① 吴径熊著,徐诚斌译:《唐诗四季》,《宇宙风》,1940年3月起连载。见闻一多等著:《海上明月共潮生:名家说唐诗》,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② 吴径熊著,徐诚斌译:《唐诗四季》,《宇宙风》,1940年3月起连载。见闻一多等著:《海上明月共潮生:名家说唐诗》,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③ 吴径熊著,徐诚斌译:《唐诗四季》,《宇宙风》,1940年3月起连载。见闻一多等著:《海上明月共潮生:名家说唐诗》,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④ 吴径熊著,徐诚斌译:《唐诗四季》,《宇宙风》,1940年3月起连载。见闻一多等著:《海上明月共潮生:名家说唐诗》,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页。
    ⑤ 吴径熊著,徐诚斌译:《唐诗四季》,《宇宙风》,1940年3月起连载。见闻一多等著:《海上明月共潮生:名家说唐诗》,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⑥ 吴径熊著,徐诚斌译:《唐诗四季》,《宇宙风》,1940年3月起连载。见闻一多等著:《海上明月共潮生:名家说唐诗》,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① 胡守为:《陈寅恪的史学成就与治史方法》,《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页。
    ② 齐家莹编撰:《清华人文学科年谱》,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页。
    ③ 陈寅恪:《读连昌宫词质疑》,《清华学报》,1933年第2期。
    ④ 陈寅恪:《元微之遣悲怀诗之原题及其次序》,《清华学报》,1935年第3期。
    ⑤ 陈寅恪:《白乐天之先祖及后嗣》,《岭南学报》,1944年第9卷第2期。
    ⑥ 陈寅恪:《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之关系》,《岭南学报》,1944年第10卷第1期。
    ⑦ 陈寅恪:《论元白诗之分类》,《岭南学报》,1944年第10卷第1期。
    ⑧ 陈寅恪:《论元和体诗》,《岭南学报》,1944年第10卷第1期。
    ⑨ 陈寅恪:《白乐天与刘梦得之诗》,1944年第10卷第1期。
    ⑩ 陈寅恪:《白香山琵琶吟笺证》,1944年第12卷第2期。
    11 陈寅恪:《元微之古体乐府笺证》,1944年第12卷第2期。
    12 陈寅恪:《长恨歌笺证》,《清华学报》,1947年第1期。
    ①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70页。
    ②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85页。
    ①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7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④ 叶燮:《己畦集》卷八,清康熙二十三年本。
    ⑤ (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引自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0页。
    ①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32页。
    ② 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0页。
    ③ 刘以焕:《一代宗师陈寅恪兼及陈氏一门》,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45页。
    ① 查屏球:《“三元”说与中唐枢纽论的学术因缘》,《复旦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150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③ 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67页。
    ④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32页。
    ⑤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32页。
    ⑥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⑦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⑧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183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6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27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60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34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236页。
    ⑤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55页。
    ⑥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页。
    ⑦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9-40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⑤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36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57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57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68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6-97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46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页。
    ⑤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94页。
    ⑥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236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221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②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1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81-82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7-38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7-38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206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页。
    ⑤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⑥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04-305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147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40-41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10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130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38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⑤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48-49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① (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四,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0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24-225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1-92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38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36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80-81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36页。
    ③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2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⑤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86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52-54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⑤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40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242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40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37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103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16-317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160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40-41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41页。
    ④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见《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79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
    ①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见《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79页。
    ②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见《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79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189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① 尚永亮:《开天、元和两大诗人群交往诗创作及其变化的定量分析》,《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74-75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09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190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⑤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24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95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
    ⑤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315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45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150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126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71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44-45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46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56页。
    ④ 胡守为:《陈寅恪的史学成就与治史方法》,《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页。
    ⑤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993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② 朱延丰:《岭南第一诗人张曲江研究》,《东方杂志》,1946年第1期。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③ 胡明:《关于唐诗—兼谈近百年来的唐诗研究》,《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1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1-92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80-281页。
    ④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页。
    ②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③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105页。
    ① 陶文鹏:《20世纪前半叶的唐诗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7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3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3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7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2-83页。
    ③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2-83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09页。
    ⑤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2-83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00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页。
    ③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00-101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103页。
    ⑤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⑥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03页。
    ⑦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23-124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26页。
    ②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3页。
    ③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26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24页。
    ⑤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25页。
    ⑥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25页。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34页。
    ③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28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29页。
    ②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0页。
    ③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2-23页。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8页。
    ②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三册,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73页。
    ③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2页。
    ④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4页。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5页。
    ②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7页。
    ③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7页。
    ④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3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39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90页。
    ③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8-119页。
    ⑤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页。
    ②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页。
    ③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48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页。
    ③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09页。
    ⑤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9页。
    ⑥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8-39页。
    ⑦ 陈友琴:《白居易诗与唐代宫市》《青年界》,1933年第4期。
    ⑧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8页。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20页。
    ②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38-139页。
    ③ 朱自清:《中国学术的大损失一悼闻一多先生》,引自王子光、王康主编:《闻一多纪念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64页。
    ④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12页。
    ⑤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29页。
    ①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三册,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第413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8-89页。
    ③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94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95页。
    ⑤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95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95-96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99页。
    ③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
    ⑤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
    ⑥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2页。
    ⑦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7页。
    ⑧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7页。
    ⑨ 闻一多撰,傅璇琮导读:《唐诗杂论·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0页。
    ②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1页。
    ③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5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5-86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7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6页。
    ③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91页。
    ④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页。
    ⑤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页。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页。
    ②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2页。
    ③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2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页。
    ③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页。
    ④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页。
    ⑤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页。
    ⑥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页。
    ⑦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2页。
    ⑧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页。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0页。
    ②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89-90页。
    ③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90页。
    ①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120页。
    ② 闻一多:《岑嘉州交游事辑》,《清华周刊》,1933年第8期。
    ③ 闻一多:《全唐诗校读法举例》,《文哲月刊》,1936年第5期。
    ④ 闻一多编:《岑嘉州系年考证》,《清华学报》,1933年第2期。
    ⑤ 闻一多编:《少陵先生年谱会笺》,《文哲季刊》,1930年第1—-4期。
    ①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14页。
    ②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15页。
    ③ 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17页。
    ① (明)郝敬:《山草堂集·艺圃伧谈》卷之三,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55页。
    ② (清)叶燮:《己畦文集》卷八,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5页。
    ③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2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84页。
    ②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84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84页。
    ②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22页。
    ③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15页。
    ④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20页。
    ⑤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84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49页。
    ②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19页。
    ③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0页。
    ④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5页。
    ⑤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43页。
    ⑥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49页。
    ⑦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97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页。
    ②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页。
    ③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6页。
    ④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页。
    ⑤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27页。
    ⑥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页。
    ⑦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页。
    ⑧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84页。
    ②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84页。
    ③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62页。
    ④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64页。
    ⑤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62页。
    ⑥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62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74-180页。
    ②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24页。
    ③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74页。
    ④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42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54页。
    ② (五代)刘昀:《旧唐书》卷一八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2-603页。
    ③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44页。
    ④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55页。
    ⑤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55页。
    ⑥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56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56页。
    ②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56页。
    ③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55页。
    ④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57页。
    ⑤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57页。
    ⑥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55页。
    ⑦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57页。
    ⑧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55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17页。
    ②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16页。
    ③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20页。
    ④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18页。
    ⑤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34页。
    ⑥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50-451页。
    ⑦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50-451页。
    ① 陶文鹏:《20世纪前半叶的唐诗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唐)李商隐著,(清)冯浩注,王步高、刘林辑校汇评:《李商隐全集》,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
    (五代)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胡仔纂,廖德明点校:《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宋)鲁訔撰,(宋)蔡梦弼会笺:《杜工部草堂诗笺》,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明)高棅:《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明)胡应麟著,王国安校补:《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秦观撰,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沈德潜编,李克和等点校:《清诗别裁集》,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
    (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清)叶燮:《己畦文集》,清初梦篆楼刊本。
    (清)章学诚:《章氏遗书》,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丁福保著:《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郭绍虞编选,富寿蓀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吴文治:《宋诗话全编》,杭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民国丛书》,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共六册),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
    (1)附录《民国时期唐诗学编年》中所有文献
    (2)其他民国时期的文献
    陈凝:《闻一多传》,民亨出版社1948年版。
    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49版。
    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8月版。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贺凯:《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版。
    胡怀琛:《中国诗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
    胡适:《国语文学史》,北京:北京文化学社1927年版。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胡云翼:《胡云翼说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胡云翼:《中国文学史》,上海:北新书局1941年版。
    梁启超:《近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梁启超:《梁启超文选》,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梁乙真:《中国文学史话》,上海元新书局1934年6月版。
    梁宗岱著,卫建民校注:《诗与真和诗与真二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商务印书馆1934年初版)。
    林庚:《中国文学史》,大道印务公司1947年5月版(出版地阙疑)。
    林之棠:《中国文学史》,北京:华盛书局1934年版。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北京:中华书局1941年版。
    刘麟生:《中国文学泛论》,上海:世界书局编1934年版。
    刘麟生:《中国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2月版。
    刘宇光:《中国文学史表解》,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版。
    柳村任:《中国文学史发凡》,苏州:文怡书局1935年版。
    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文化学社1932年版。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屈向邦:《粤东诗话》,香港:诵清芬室香港铅字排印本1964年版。
    沈曾植撰,钱仲联辑:《海日楼札丛》,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
    宋育仁:《问琴阁文集》,光绪年间刻本。
    谭正璧:《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上海:光明书局1931年8月版。
    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版。
    谭正璧:《中国文学史》,上海:光明书局1948年5月版。
    王国维:《观堂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王国维撰,彭玉平疏:《人间词话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第3卷所刊《沈曾植未刊遗文》,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23年版。
    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8月版。
    徐英:《诗法通微》,南京:正中书局1943年12月版。
    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张世禄:《中国文艺变迁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张长弓:《中国僧伽之诗生活》,北京:著者书店1933年8月版。
    张长弓:《中国文学史新编》,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3月版。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章太炎著,陈平原导读:《国故论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赵景深:《中国文学小史》,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
    郑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郑作民:《中国文学史纲要》,上海:合众书店1934年4月版。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4年版。
    朱光潜:《诗论》,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版。
    朱光潜:《替诗的音律辩护》,《东方杂志》,1933年第1号。
    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朱乔森:《朱自清散文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朱维之:《中国文艺思潮史略》,上海:开明书店1949年版。
    朱自清:《诗言志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蔡元培:《美学的进化》,《北京大学日刊》,1921年2月19日第811号。
    顾颉刚:《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中山大学《民俗》1928年4月17日第5期。
    胡适:《词的起源》,见《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36页。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每周评论》31号,1919年。
    胡适:《国语的进化》,《中国新文学大系》,1935年第1期。
    胡适:《科学的古史家崔述》,《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23年第2期。
    胡适:《青年人的苦闷》,《现代文摘》,1947年第5-6期。
    胡适:《清代汉学家的科学方法》,《北京大学月刊》,1919年第5期。
    胡适:《治学的方法与材料》,《新月》第9期,1928年11月。
    将礼鸿:《唐会要史馆篇修前代史晋书笺》,《之江中国文学会集刊》,1936年第3期。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新民丛报》,1902年2月第1、2号。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见抱一编:《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1923年。
    毛子水:《国故和科学的精神》,《新潮》1卷5号,1919年5月。
    浦江清:《王静安先生之文学批评》,《学衡杂志》六十四期,1928年。
    《北京大学日刊》,1931年9月14日。
    山东大学:《本校学程指导书、规章制度及校历》,现存于山东省档案馆,档案号为J110-01-353。
    《国学大师丛书》编委会主编:《国学大师丛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蔡瑜:《唐诗学探索》,台北:里仁书局1997年版。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
    陈伯海主编:《唐诗学史稿》,保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平原:《学术史研究随想》,《学人》第一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陈寅恪:《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陈友冰主编,吴微著:《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费振刚、韩兆琦主编,檀作文、唐建、孙华娟著:《中国古代诗歌研究论辩》,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傅明善:《宋代唐诗学》,北京: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傅璇琮,蒋寅总主编,蒋寅卷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沈阳: 辽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傅璇琮、罗联添主编:《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高林广:《唐代诗学论稿》,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葛晓音:《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郭扬:《唐诗学引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郭英德、谢思炜、尚学锋、于翠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贺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胡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胡适:《胡适文存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版。
    胡适:《胡适文存三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年版。
    胡守为编:《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黄炳辉:《唐诗学史述稿》,厦门:鹭江出版社1996年版。
    黄霖主编,黄霖、许建平等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蒋述卓、刘绍瑾、程国赋、魏中林等著:《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北京:北京大学2005年版。
    蒋寅:《清代诗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李浩:《唐诗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浩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刘梦溪主编,吴方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罗联添编,王国良补编:《唐代文学论著集目》,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
    梅新林、曾礼军、慈波等著:《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4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缪钺著,缪元朗编:《古典文学论丛》,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乔惟德,尚永亮著:《唐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沈祖棻:《古典诗歌论丛》,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沈祖棻:《古典诗歌研究论丛》,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孙春青:《明代唐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汪辟疆:《汪辟疆诗学论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友胜、李鸿渊等著:《民国间古代文学研究名著导读》,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版。
    王子光、王康主编:《闻一多纪念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版。
    吴文治:《宋诗话全编》,杭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阎琦:《识小集》,西安: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
    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版。
    詹福瑞:《不求甚解—读民国古代文学研究研究十八篇》,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张春田、张耀宗编:《另一种学术史:二十世纪学术薪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张红:《元代唐诗学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
    张燕瑾、赵敏俐主编,吴相洲选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选·隋唐五代卷》,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赵敏俐,杨树增著:《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赵敏俐、吴思敬主编,吴相洲著:《中国诗歌通史·唐五代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周薇:《传统诗学的转型:陈衍人文主义诗学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周勋初:《李白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周勋初编:《胡小石文史论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朱易安:《唐诗学史论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胡光波:《清代唐诗学概论》,1999年。
    韩胜:《清代唐诗选本研究》,南开大学,2005年。
    陈淑娅:《宋人论唐诗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王红丽:《宋人唐诗观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王园:《唐诗与宋代诗学》,南开大学,2009年。
    孙达:《元好问唐诗学研究》,河南大学,2009年。
    程彦霞:《王闿运选批唐诗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唐李佩:《傅庚生与唐诗研究》,西北大学,2011年。
    陈伯海:(20世纪唐诗研究述略》,《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1期。
    陈伯海:《走向更新之路—唐诗学百年回顾》,《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陈新璋:《评胡适对唐诗的识见》,《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陈友兵:《断代诗史研究走向现代化的标志—浅论苏雪林先生的<唐诗概论>》,《江淮论坛》,2000年第3期。
    程彦霞:《三唐诗品与晚清唐诗学》,《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党大恩,党艺峰:《从以诗证史到因史释诗—陈寅恪唐诗笺证的诗学价值导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方维保:《论苏雪林学术研究的品格》,《华文文学》,2007年第3期。
    傅明善:《宋代唐诗学论纲》,《宁波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龚贤:《闻一多的唐诗学观》,《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胡光波:《闻一多的新诗理论和唐诗观》,《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胡建次:《宋代唐诗学的展开与演进》,《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胡明:《关于唐诗—兼谈近百年来的唐诗研究》,《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胡晓玲:《诠释学与<唐诗杂论>之意义生成》,《学术园地》,2008年第11期。
    蒋寅:《朱易安著<唐诗学史论稿>读后》,《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李天保:《近30年唐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西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5 期。
    林伟霖:《唐诗学工具书的检索与利用》,《东海大学图书馆馆讯》,第103期。
    钱志熙:《诗学一词的传统内涵,成因及其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首都师大《中国诗歌研究》,2002年第1辑。
    曲文军:《<谈艺录)的审美原则与精神品格》,《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尚永亮:《开天、元和两大诗人群交往诗创作及其变化的定量分析》,《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唐骥:《闻一多<唐诗杂论>在文学研究史上的贡献》,《宁夏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陶文鹏:《20世纪前半叶的唐诗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王顺贵:《“宋诗派”的唐诗学理论——兼论晚清诗坛诗风取向的嬗变》,《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王顺贵:《清代:古典唐诗学的总结与终结》,《南京师大学报》,2008年第2期。
    王顺贵:《蜕变与革新中的古典唐诗学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王顺贵:《晚清时期几种重要诗话中的唐诗学理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王顺贵:《王国维与古典唐诗学的超越》,《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王友胜《苏雪林<唐诗概论>的学术创获》,《文史博览》,2005年第6期。
    魏景波:《(谈艺录)的曲喻论和(宋诗选注)的曲喻》,《修辞学习》,2003年第3期。
    谢楚发:《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方法试探》,《江汉论坛》1986年第6期。
    徐志啸:《林庚先生的唐诗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许连军:《现代唐诗学范式:“诗史互证”辨正》,《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
    许总:《唐诗研究的世纪回顾》,《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殷悦:《岭南学者黄节研究综述》,《电影评介》,2010年第17期。
    张可礼:《陆侃如、冯沅君先生<中国诗史)》,《文史哲》,2001年第1期。
    朱易安:《略论唐诗学发展史的体系建构》,《文学评论》,1998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