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逐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然而在我国,“非遗”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追逐现代化物质文明的热潮中,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非遗”正受到严重的摧残,以政府为主体,运用行政力量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传统思路也正面临着很大的冲击,以产业化的方式带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产业化理论应运而生。本文以东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为例,着重结合具体个案,研究和探讨“非遗”产业化相关理论与实践等问题。
     以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作为研究个案,对“非遗”尤其是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规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也沿这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理论及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对于学术界研究现状和学术争辩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体系。二是结合东阿阿胶制作工艺产业化实践,通过对“非遗”产业化的具体项目的探讨,在实践层面上对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论文重点对“非遗”相关权利归属、权利流转、资本运作以及企业产业化具体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了研究。论文在深入分析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举措基础上,结合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进程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难点,提出客观性和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以期丰富和拓展“非遗”产业化理论研究,为“非遗”产业化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从框架结构来看,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提出研究主题,并对论文的写作背景、论文的写作意义、现实作用进行论述,并系统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角度,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阿胶及阿胶制作技艺的历史与文化。本章首先对胶和阿胶历史和进行了回顾,概括总结了阿胶的药用史文化史,然后对东阿阿胶制作技艺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和总结,对传统和现代阿胶制作技艺进行了文化内涵的探讨,然后对阿胶行业传承制度进行了总体梳理和概括。
     第三章:东阿阿胶产业探析。本章首先对阿胶产业空间范畴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大东阿区”的概念并进行了论证,然后回顾和总结了东阿阿胶行业发展史,并对阿胶行业从行业现状、市场主体、市场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第四章:“非遗”视野下的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本章首先对“非遗”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回顾,概括总结了“非遗”特征和类别,明确了“非遗”的基本范畴,然后对“非遗”传统保护理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利用产业化方式保护“非遗”的新思路,并结合世界各国产业化方式保护的成就和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产业化对“非遗”保护的成功经验,论证和剖析了产业化相关理论和实践。
     第五章: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理论与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实践。本章在前一章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非遗”产业化理论,并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构建了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的基础理论框架,并对东阿阿胶产业化的产业化具体实施者——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化实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完整总结和研究了产业化中企业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六章:企业产业化模式构建与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策略。根据对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化实践经验和问题分析和总结,本章首先提出了类似企业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针对产业化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又提出了国家和有关部门担负的责任和应实施的宏观政策措施,强调对“非遗”权利归属做明确的主体界定。然后将产业化必要的支持要素做了论述,着重论述了对产业交易平台和资本市场的充分利用,从不同角度为“非遗”产业化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结语。对手工技艺类“非遗”产业化理论进行了肯定,对“非遗”产业化前景进行了展望。
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eople of world give more attention and protection t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owever, the the situ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not optimistic, in pursuit of the upsurge of modern material civilization, driven by economic interest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 a weak position has been severely crushed. The government-led traditional protection mode about its protection and heritage is facing a huge impact in China. industrialization theory whichdriv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with industrialization way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study and discus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ization problem which have natural contact with the market.
     Taking Colla corri asini of Dong'e making skill as a case and studingNamsoon clas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ization have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study also unfoldalong this two clues. Firstly,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academic contend abou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theory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ory.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y theoretical system and concepts.Secondl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Colla corri asini industrialization practice, through discuss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specific project,the paper investigates and researches namsoon class non-matter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ization in-depth at the practical level.through studying shandong Dong'e Colla corri asini Co., LTD industrialization in-depth,and combining wi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enterpris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The paper pointes measures and strategies Emphasising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lated rights belonging, right circulation, capital operation and enterprise industrialization concrete model.,in order to enrich and develop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ization theory research,and provid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ization practice.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introduction. Firstly The chapter puts forward questions, and discusses the paper writing background, writing significance and realistic role then,the paper introducese the basic content and angles, thoughts and methods, the focus of research, difficulties and innovations.
     Chapter two: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Colla corri asini and making skill.Firstly, This chapter reviewes the history of the glue and Colla corri asini,and summaries the medical history of Colla corri asini.Secondly,the chapter summarizes the making skill, discusses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production culture. Thirdly, the chaptercombs and generaliz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systems
     Chapter three:analysis of Colla corri asini Industry.Firstly,This chapter combs the o industrial spatial categor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great dong'e. Secondly, the chapter reviewes and summaries the Colla corri asini Industry.thirdly,the chapter analies and studies the Colla corri asini Industry from the industy situition,market main body, market distribution and so on.
     Chapter four:Colla corri asini manufacture technique industrialization under the vis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Firstly,This chapter reviewes the concep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summarizes characteristics and category, and clarifies the basic category. secondly, the chaper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protection concept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 of protection for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y industrialization.thirdly,the chapter demonstrates the rationality of this thinking way. Combined with world industrialization achievement and industrial achievement of Colla corri asini making skill.
     Chapter five:Namsoon clas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ization theory and Colla corri asini of Dong'e corporation limited industrialization practice.On the basis of the chater four,the chaper puts forwar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ization theory,and proves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industrialization.then, the chapter constructs the bas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namsoon clas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ization theory.thirdly,the chapt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actice of Colla corri asini of Dong'e corporation limited.then,the chapter summarizes th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problems.
     Chapter six: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and model construction.Aiming at industrializ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problems,the chapter firstly puts forward new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mode,Secondly, the chaper proposes the country responsibility and country macro policy measures.then,the chapter defines a clear subject which has the right.Then the chapter discusses the necessary support elements, emphatically discusses the full use of Industrial trading platform and capital markets. The chapter provides a new thinking and strategies From different angles.
     Conclusion:The chapter affirmes The namsoon clas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ization theoryes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spect.
引文
①郑成文:《论文化事业的市场化和制度化转换》, 《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31期
    ①孙靓:《全球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中国信息报》,2006年7月19日
    ②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①韩秋:《韩国产业结构转换中的动态比较优势》,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①[英]斯科特·拉什,西莉亚·卢瑞著,要新乐译:《全球文化工业——物的媒介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版,第290页
    ①关于“无形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称谓的不同,下文中会有专门章节解析
    ②[美]兰德尔·梅森、玛尔塔·德·拉·托尔:《在全球化社会中遗产的保存和价值》,胡奇玮译,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关世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③[日]山口修:《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从研究者的角度比较越南及日本的管理和法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发布时间:2007-5-5
    ④[韩]任敦基:《人类的珍品和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和挑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发布时间:2008-6-03
    ⑤[法]利奥塔:《非物质》,陈永国译,摘自王逢振:《视觉潜意识》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2页
    ①[德]瓦尔特.本雅明:《讲故事的人》, 《本雅明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9页
    ②[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蒙辩证法》,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页
    ③[美]lucy M·Moran:《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Protection for Traditionaland Sacred"Folklife Expressions"——Will Remedies Become Available to Cultural Authors and Communities》,《University of Baltimo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Journa》,1 Spring,1998, p.9
    ④[日]星野紘:《日本保护文化财产60年经验:传统不宜乱改造》, 《人民日报》,2010年5月13日
    ①[韩]梁锺承:《韩国的文化保护政策:无形文化财与它的持有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ihchina.cn/inc/detail.jsp.
    ②[韩]姜锡一:《韩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7月版
    ③Jack E. Brown:《Looking Beyo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Resolving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Gultural Heritage Of Indigenous Peoples》,《Cardoz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2003.
    ④[德]约格·莱因伯特、西尔克·冯·莱温斯基著,万勇、相靖译《WIPO因特网条约评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48-149页
    ⑤梅术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综述》, 《法商研究》,2007年第4期
    ①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②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7月版
    ③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④向云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版
    ⑤向云驹:《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版
    ⑥冯骥才:《紧急呼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1月版
    ①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编,2008年1月版
    ②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③江奔东:《文化产业出版社》,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④毕佳,龙志超:《英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5月版
    ⑤侯聿瑶:《法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3月版
    ⑥孙有中:《美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7月版
    ⑦范周、吕学武、齐骥、陈曼东等编:《文化创意产业系列丛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⑧王育济、齐勇锋、侯样祥、韩英等编:《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系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⑨于海广,王巨山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①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②段宝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精要》,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3月版
    ③傅谨:《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④朱自强主编:《中国文化产业》,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⑤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版
    ⑦王鹤云,高绍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8月版
    ⑧李秀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①王松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经济学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②辛儒:《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问题探讨》, 《生产力研究》,2008年6月刊
    ③辛儒:《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商业现代化》2008年3月刊
    ④李听:《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运作合理性探讨》, 《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⑤刘玉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休闲市场》《市场观察》,2003年3月刊
    ⑥周和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 《求是杂志》,2010年4月刊
    ⑦孙咏梅:《文化产业的兴起与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6月刊
    ⑧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分化现代化》, 《今日民族》2005年2月刊
    ⑨梁君、陆春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价值链探析——以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为例》, 《文化产业研究》第3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⑩黄胜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价值考察》, 《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4月刊
    ①陈天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理论探索》,2006年5月刊
    ②王宁:《非物质遗产的界定及其价值》, 《学术界》,2003年4月刊
    ③叶舒宪:《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经济》, 《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5月刊
    ④韩佳琦:《文化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 《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8年1月刊
    ⑤呼勤:《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理论研究》,2010年1月刊
    ⑥张邦铺:《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别权利保护模式--基于公、私权保护模式的比较分析》,《前言》,2010年第3期
    ⑦杜芳、王松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培育实施路径研究》, 《广角》,2010年4月刊
    ①魏运亨:《民俗学家乌丙安:赵本山徒弟现在演的不是传统二人转》, 《沈阳日报》2009年6月20号
    ②周清印等:《在文化认同下共栖中华精神家园——打一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保卫战》(四), 《半月谈》2009年5月31日
    ①杨薇《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古老艺术的现代出路》,《银川晚报》,2009年10月13日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10月17日
    ③[日]爱川纪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保护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关世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陈建勤:《内蒙古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上的发言》2008年4月16日,采自呼和浩特网讯
    ②记者文章:《用产业化运作抢救民间文化瑰宝》,《深圳特区报》,2007年5月20日
    ③辛儒:《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商场现代化》2008年3月下旬刊
    ④刘蔚郭肖华宋富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传承与产业化研究——以厦门为例》,《财经管理》2009年10月(上旬刊)
    ⑤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2月刊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会议召开:产业化是双刃剑》,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05年7月22日
    ②刘锡诚:《我对“非遗”产业化问题的思考》, 《北京市崇文区党校处级干部进修班的讲稿之五》,中国民俗学网,2009年11月27
    ①(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0页
    ②《十三经注·周礼注疏·卷四十二弓人》,1815年阮元刻本,第660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①北周庾信著有《瘐子山集注》,清代倪瑶对其《瘐子山集注.哀江南赋》中有“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的注语。该注语认为《淮南子》有“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的话。但笔者查阅《淮南子》一书中,并未发现这句话。而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嘉逐》有“寸胶不能止黄河之浊”之语,可能为倪瑶将该句出处误记所致,李春芳在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阿胶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中也持同样观点,史学界对此尚无定论
    ③(清)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119页
    ④(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天津:天津出版社,1998年2月版
    ⑤(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第347页
    ⑥(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78页
    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9月版,第134页
    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815页
    ③(明)王肯堂:《症治准绳》,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④(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8月版,第402页
    ①李春芳:《阿胶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山东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①(南宋)朱熹:《晦庵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版
    ②王焕华:《中药趣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月版,第351页
    ③(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7月版
    ①(清)郑肖岩:《增订伪药条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1月版,第102页
    ①李春芳:《阿胶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②(清)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119页
    ③(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78页
    ④张振平:《阿胶制备原料的历史演变及原因探析》,《中成药》,1995年第7期
    ⑤(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月版,第496页
    ⑥(西汉)桓宽:《盐铁论》,上海:上海出版社,1974年6月版,第81-82页
    ①(西汉)陆贾:《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版
    ②南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考证》一文中,评价”迎旦东风骑蹇驴,旋呵冻手暖髯须”时,认为“决非盛唐人气象,只似白乐天言语”,后世也存疑
    ③(北宋)欧阳修著,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1346页
    ④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4月版,第218页
    ⑤(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54页
    ①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4月版,第218—219页
    ②(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芜湖:皖南医学院,1983年8月油印版
    ③(北宋)苏颂著,胡乃长,王致谱辑注,蔡景峰审定:《图经本草》,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388页
    ④(北宋)寇宗爽:《本草衍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109页
    ⑤张振平,周广森,张剑锋:《阿胶发展史之二:唐宋时代的阿胶及其原料用皮的变化》,《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815页
    ⑦(清)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9月版,第55页
    ⑧(清)郑肖岩:《增订伪药条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1月版,第101页
    ⑨(北宋)寇宗爽:《本草衍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109页
    ①(明)张志聪:《本草崇原》,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54页
    ②(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12月版,第25页
    ③(清)杨时泰:《本草述钩元》,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年11月版,第634页
    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9月版,第134页
    ⑤(北宋)沈括著,刘尚荣校点:《梦溪笔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15页
    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814页
    ⑦(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12月版,第25页
    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9月版,第134页
    ②(北宋)沈括著,刘尚荣校点:《梦溪笔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15页
    ③前世界书局编:《中国药学大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5月版,第624页
    ④(北宋)沈括著,刘尚荣校点:《梦溪笔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15页
    ⑤(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814页
    ⑥(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12月版,第25页
    ①(明)张志聪: 《本草崇原》,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53页
    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815页
    ③(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武汉:崇文书局,光绪纪元夏月
    ④(清)童岳存著,张延年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调鼎集》,1991年1月版
    ①(明)张志聪: 《本草崇原》,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53页
    ②(清)杨时泰:《本草述钩元》,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年11月版,第634页
    ③刘维志:《阿胶与水质》, 《中成药研究》,1980年第2期
    ①(明)陈嘉谟著;张印生,韩学杰,赵慧玲校:《本草蒙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345页
    ①赵曦、潘登善:《阿胶的研究与应用》,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页
    ①参见:山东省政府鲁政发(2006)149号文件
    ②参见:国发(2008)1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①邓世祥:《邓氏“树德堂”阿胶店》,《平阴文史资料》第四辑,平阴县史志办编
    ②涂世铎:《涂氏“怀德堂”阿胶店》, 《平阴文史资料》第四辑,平阴县史志办编
    ①乌丙安:《带徒传艺——保护民间艺术遗产的关键》,《美术观察》,2007年11月刊
    ①花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11页
    ②臧励苏:《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13,413,485,562页
    ③中国历史地图集编写组:《中国历史地图集》(2,4,5,7册),北京:中华地图学社出版社,1975年版
    ④靳光乾,钮中华,钟方晓,刘善新:《阿胶的历史研究》, 《中国中医药杂志》,2001年7月刊
    ①参见: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8年度上市公司财务报表(000423东阿阿胶)
    ②参见:山东福胶集团公司网站,企业情况介绍
    ①参见:山东省交通厅网站电子地图相关资料
    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9月版,第134页
    ②(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6页
    ③(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10月版
    ④郭黎安编著:《宋史地理志汇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版
    ①(清)李贤书修,(清)吴怡纂:《东阿县志》道光九年刻本
    ②(北宋)苏颂著,胡乃长,王致谱辑注,蔡景峰审定:《图经本草》,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388页
    ③(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814页
    ④(明)刘若金原著,郑怀林等校注:《本草述校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01月版,第687页
    ⑤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山东省志医药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页
    ⑥(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第347页
    ①(明)陈嘉谟著;张印生,韩学杰,赵慧玲校:《本草蒙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345-346页
    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814页
    ③(清)李贤书修,(清)吴怡纂:《东阿县志》道光九年刻本
    ①(明)张志聪:《本草崇原》,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53页
    ②张志聪:《本草崇原》,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53页
    ③前世界书局编:《中国药学大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5月版,第624页
    ①(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8月版,第402页
    ①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二辑》,1981年12月版,第117-118页
    ①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二辑》,1981年12月版,第120-121页
    ②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二辑》,1981年12月版,第121页
    ③《阿胶近代生产发展史》,《阿胶论坛》http://bbs.11429.cn/showtopic-9647.aspx
    ①迟焕东:《阿胶牛市》,济南:济南时报,2010年12月9日
    ②参见:数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000423,东阿阿胶)
    ①冯子标、焦斌龙等著:《文化产业运行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8月版,第167页
    ②“文化折扣”概念参见:李怀亮著《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云无心:《吃的真相》,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8页
    ②云无心:《吃的真相2》,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5页
    ③(明)张志聪:《本草崇原》,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53页
    ①《“福胶事件”是怎样发生的?》,百灵新闻,2002年5月9日,http://www.beelink.com/20020509/1101291.shtml
    ②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山东福胶集团有限公司阿胶产品可以继续销售和使用的通知》,2002年5月6日
    ①杨品、陈宇:《血战》,《商界》,2003年7月版
    ②姜业庆:《阿胶造假殃及池鱼》,《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6月29日
    ①陆祖鹤:《文化产业的发展方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月版,151页
    ②张友臣:《论山东省文化品牌发展对策》, 《东岳论丛》,2009年4月刊
    ①(南朝)范晔:《后汉书》第27卷,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6版,第35-47页
    ①《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33-38页
    ②此项制度的提案由韩国代表根据本国保护无形文化财的经验,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执委会接受建议并经过对相关国家类似项目的调查,采纳了韩国代表的建议提案
    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20-34页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2003年10月17日
    ①参见: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①苏东海:《无形遗产的五个基本问题》, 《中国文物报》,2004年10月29日,第5版
    ②乔晓光:《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1日
    ③李晓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观察》, 《中国文物报》,2004年11月26日,第5版
    ④汪培梓:《试论无形遗产与博物馆之问的互动效应》, 《中国博物馆通讯》,2004年第8期
    ①徐嵩龄:《遗产原真性:旅游者价值观偏好·遗产旅游原真性》, 《旅游学刊》,2008年第4期
    ②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 《旅游科学》,2008年第1期
    ③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④同上
    ⑤宋向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国博物馆的影响》, 《中国博物馆》,2002年第4期
    ⑥向云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版
    ①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②同26
    ③马自树:《认识非物质遗产尊重非物质遗产》, 《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3期
    ①汪培梓: 《试论无形遗产与博物馆之间的互动效应》, 《中国博物馆通讯》,2004年第8期
    ②参见:国发[2006]18号《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2006年5月20日
    ①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①刘金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②[德]赖纳·特茨拉夫主编,吴志成、韦苏等译:《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③[美]圣·胡安著,肖文燕编译:《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主义症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页
    ①王巨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以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的考察为例》,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②韩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相关问题的探讨》, 《博物馆研究》,2006年第3期,第68页
    ③方李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层社会背景》《民族艺术》,2007年第4期,第6页
    ④覃美娟:《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⑤张红灵:《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123-125页
    ①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境保护》,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67-72页
    ②高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活态保护,,》,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第127-130页
    ③连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悖论和新路径》, 《装饰》,2005年第1期,第19-20页
    ④饶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思考》, 《湖南农机》,2008年01期
    ⑤杨雪吟:《生态人类学与文化空间的保护——以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区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①[德]瑞吉娜·本迪克斯:《本真性(Authenticity)》.李扬译, 《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4期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前言,2003年10月17日
    ②记者文章:《昔日“天下第一团”今何在?》, 《中国文化报》,2009年10月20日头版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惑》,原载于凤凰网,2005年07月29日http://www.ssfcn.com/Culture/detail.asp?id=4383
    ①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报告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第11页
    ②韩征:《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探访大隗传统手工造纸工艺有感》,《美与时代》,2009年第1期
    ①[英]斯科特·拉什,西莉亚·卢瑞著,要新乐译:《全球文化工业——物的媒介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版,第10-11页
    ① Michael A. Heller:《The Tragedy of the Anticommmons:Property in the Transition from Marx to Market》 《Harvard Law Review》, Vol.111(January 1998), p621-688.
    ①(清)郑肖岩:《增订伪药条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1月版,第102页
    ②陆志霖:《阿胶你收藏过没》,羊城晚报,2009年3月14日
    ①迟焕东:《阿胶牛市》,济南时报,2010年12月9日
    ②《驴皮资源趋紧,阿胶价格攀升》,中药材在线,http://www.zycol.com/htdocs/search.php
    ①[日]日下公人著,范作申译:《新文化产业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第53页
    ②欧阳友权主编:《文化产业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③欧阳友权主编:《文化产业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页
    ①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同济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②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应遵循传承规律》, 《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7月3日,第10版
    ①刘吉发,陈怀平:《文化产业学导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154页
    ①万红先:《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政府规制》,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4年7月6日
    ②江奔东:《文化产业经济学》,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3页
    ①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①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2008年,2009年
    ②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①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昆明:云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20-34页
    ②吕庆华:《略论无形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以泉州为例》,《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①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170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机遇与振兴之路》http://www.ccnt.gov.cn/sjzz/whcys/cygcfx/200908/t20090814_72586.html
    ①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新文化变革(1998-200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358页
    ②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11-12页
    ③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9页
    ①吕庆华:《文化产业兴起和发展的动力机制论略》, 《光明日报》,2005年9月31日
    ②《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3月版
    ③《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北京:新华社,2007年10月24日
    ④邹广文,任丽梅:《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文化产业实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46页
    ①吴晓隽:《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困境研究》,《思想战线》,2004年2月刊
    ①欧阳友权主编:《文化产业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1-54页
    ②花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的资源开发战略》,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1期
    ①《东阿阿胶2008年度业绩报表》,来源于《深市交易所东阿阿胶信息》
    ①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发审字[1996]118号文和证监发审字[1996]119号文件,1996年7月29日
    ②以上所获荣誉信息均来源于: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资料,网站资料、沪深交易所“东阿阿胶”信息等公开资料
    ①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19页
    ②陶鑫良、袁真富:《知识产权法总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1月版
    ①唐广良、董炳和:《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246页
    ②古祖雪:《国际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10版,第50页
    ①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9页
    ①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25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2001年10月27日
    ①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1999年第6号令
    ①齐爱民、盘佳合著:《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06期
    ①胡惠林:《文化产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379页
    ①[美]哈维·费根鲍姆:《全球化与文化冲突》, 《华盛顿大学艺术中心报告》,2002年1月2日
    ②韩骏伟,胡晓明:《文化产业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31页
    ①摘自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东阿阿胶)年报信息
    ①记者文章:《30年老帅成“被告”东阿阿胶资本与创业元老角力》http://news.sohu.com/20060404/n242632326.shtml
    ①赵燕凌:《华润击碎阿胶高管持股计划,怎料商标战先输一局》, 《证券市场周刊》,2005年12月12日
    ②同上
    ①胡惠林:《构建和谐世界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①[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①陈少峰:《文化产业读本》,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168页
    ①[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下册,高鸿业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192页
    ①郭富青、孙吴亮:《地名资源的商业化开发的法律秩序研究》, 《法律科学》2006年第2期
    ①杨建斌:《商标权制度与非物质传统资源的保护》, 《北方法学》,2010年第2期
    ①章建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的几点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5月8日
    ②张文显:《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89页
    ①姜明安:《法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①石杰、司志浩:《文化创意产业概论》,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8月版,第139页
    ①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193页
    ②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黄泽:《民族文化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①[美]David W.Elkvood:《"hollywood's star wars"》,《history today》 April.1994.p.9
    ①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7页
    ①杨阳腾、李小芳:《深圳文交所正式运营成交85.69亿》,中国经济网,2010年05月15日http://district.ce.cn/zg/201005/15/t20100515_21404118.shtml
    ①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09年06月05日
    ①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的说明》,2009年4月17日
    ①参见:济南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2009年7月29日
    ②参见:《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工作的意见》(青政发[2007]23号)
    ③参见:《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淄政发[2007]20号)
    ④阎冰:《国际风险投资理论综述》, 《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①[英]吉姆·麦圭根著,何道宽译:《重新考虑文化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166页
    ①许崇德、皮纯协:《新中国行政法学研究综述》,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3页
    ①张友臣:《关于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忧思》, 《东岳论丛》,2006年第2期
    1.梅术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综述》, 《法商研究》2007年第4期
    2.郑成文:《论文化事业的市场化和制度化转换》, 《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31期
    3.韩秋:《韩国产业结构转换中的动态比较优势》,《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4. 梁君、陆春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价值链探析——以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为例》, 《文化产业研究》第3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5. 苏东海:《无形遗产的五个基本问题》, 《中国文物报》,2004年10月29日第5版
    6.李晓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观察》, 《中国文物报》,2004年11月26日第5版
    7. 汪培梓:《试论无形遗产与博物馆之问的互动效应》,《中国博物馆通讯》,2004年第8期。
    8.徐嵩龄:《遗产原真性:旅游者价值观偏好·遗产旅游原真性》, 《旅游学刊》,2008年第4期
    9.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旅游科学》。2008年第1期
    10.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1.宋向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国博物馆的影响》, 《中国博物馆》,2002年第4期
    12.马自树:《认识非物质遗产,尊重非物质遗产》, 《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3期
    13.汪培梓:《试论无形遗产与博物馆之间的互动效应》, 《中国博物馆通讯》2004年第8期
    14.王巨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以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的考察为例》,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5.韩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相关问题的探讨》,《博物馆研究》,2006年第3期
    16.方李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层社会背景》, 《民族艺术》,2007年第4期
    17.覃美娟:《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8.张红灵:《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9.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境保护》,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0.高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活态保护”》,《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21.连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悖论和新路径》, 《装饰》,2005年第1期,
    22.饶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思考》《湖南农机》2008年01期,
    23.杨雪吟:《生态人类学与文化空间的保护——以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区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4.韩征:《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探访大隗传统手工造纸工艺有感》,《美与时代》,2009年第1期
    25.辛儒:《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问题探讨》,《生产力研究》,2008年6月刊
    26.辛儒:《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可行性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年3月下旬刊(第534期)
    27.李听:《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运作合理性探讨》, 《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28.刘玉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休闲市场》《市场观察》,2003年3月刊
    29.孙咏梅:《文化产业的兴起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6月刊
    30.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分化现代化》, 《今日民族》2005年2月刊
    31.黄胜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价值考察》, 《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4月刊
    32.陈天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理论探索》,2006年5月刊
    33.王宁:《非物质遗产的界定及其价值》, 《学术界》,2003年4月刊
    34.叶舒宪:《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经济》, 《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5月刊
    35.韩佳琦:《文化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8年1月刊
    36.周和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 《求是杂志》,2.010年4月刊
    37.呼勤:《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理论研究》,2010年1月刊
    38.张邦铺:《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别权利保护模式--基于公、私权保护模式的比较分析》,《前言》,2010年第三期
    39.杜芳、王松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培育实施路径研究》,《广角》,2010年4月刊
    40.刘蔚、郭肖华、宋富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传承与产业化研究——以厦门为例》, 《财经管理》2009年10月(上旬刊)
    41.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2月刊
    42.刘金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3.陈宇: 《血战》, 《商界》,2003年7月
    44.张振平,周广森,张剑锋:《阿胶发展史之二:唐宋时代的阿胶及其原料用皮的变化》,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45.姜业庆:《阿胶造假殃及池鱼》, 《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6月
    46.韩征:《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探访大隗传统手工造纸工艺有感》, 《美与时代》,2009年第1期
    47.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济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48.张友臣:《论山东省文化品牌发展对策》, 《东岳论丛》,2009年4月刊
    49.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应遵循传承规律》,《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7月3日,第10版。
    50.吴晓隽:《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困境研究》, 《思想战线》,2004年2月刊
    51.吕庆华:《略论无形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以泉州为例》,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52.花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的资源开发战略》,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1期
    53.靳光乾,钮中华,钟方晓,刘善新:《阿胶的历史研究》, 《中国中医药杂志》,2001年7月刊
    54.乌丙安:《带徒传艺——保护民间艺术遗产的关键》, 《美术观察》,2007年11月刊
    55.齐爱民、盘佳合著:《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 《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06期
    56.郭富青、孙昊亮:《地名资源的商业化开发的法律秩序研究》,《法律科学》2006年第2期
    57.杨建斌:《商标权制度与非物质传统资源的保护》, 《北方法学》,2010年02期
    58.阎冰:《国际风险投资理论综述》, 《经济纵横》,2006年第2期
    59.章建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的几点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5月8日
    60.刘维志:《阿胶与水质》, 《中成药研究》,1980年第2期
    61.张振平:《阿胶制备原料的历史演变及原因探析》, 《中成药》,1995年07期
    62.郭富青、孙昊亮:《地名资源的商业化开发的法律秩序研究》,《法律科学》,2006年第2期
    63.张友臣:《关于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忧思》, 《东岳论丛》,2006年第2期
    64.李春芳:《阿胶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1.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6版
    3. 《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6月版
    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6月版
    5. 向云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
    6.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7.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报告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8.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9.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7月版
    10.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11.向云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版
    12.向云驹:《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版
    13.冯骥才:《紧急呼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4.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5.王焕华:《中药趣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月版,
    16.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17.江奔东:《文化产业经济学》,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18.陈少峰:《文化产业读本》,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年9月版
    19.毕佳,龙志超:《英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5月版
    20.侯聿瑶:《法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3月版
    21.孙有中:《美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7月版
    22.刘吉发,陈怀平:《文化产业学导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
    23.范周、吕学武、齐骥、陈曼东等编:《文化创意产业系列丛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4.朱自强主编:《中国文化产业》,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25.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4月版
    26.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
    27.顾江主编:《文化产业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28.陆祖鹤:《文化产业的发展方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月版
    29.王育济、齐勇锋、侯样祥、韩英等编:《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系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0.邹广文,任丽梅:《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文化产业实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版
    31.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编,2008年
    32.于海广,王巨山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33.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4.段宝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精要》,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35.傅谨:《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36.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7.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38.王鹤云,高绍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
    39.李秀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
    40.王松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经济学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4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2.欧阳友权主编:《文化产业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3.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44.《中国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45.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昆明:云南出版社,2006年版
    46.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新文化变革(1998-200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
    47.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版
    48.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版
    49.郭黎安编著:《宋史地理志汇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版
    50.《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3月版
    51.臧励苏:《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52.中国历史地图集编写组:《中国历史地图集》(2,4,5,7册),北京:中华地图学社出版社,1975年版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2008
    年,2009年版
    53.赵曦、潘登善:《阿胶的研究与应用》,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54.云无心:《吃的真相》,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55.云无心:《吃的真相2》,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年1月版
    56.花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版
    57.石杰、司志浩:《文化创意产业概论》,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8月版,
    58.冯子标、焦斌龙等著:《文化产业运行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8月版
    59.胡惠林:《文化产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版,
    60.韩骏伟,胡晓明:《文化产业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61.李怀亮著《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3月版
    63.唐广良,董炳和:《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64.古祖雪:《国际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10版
    65.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66.张文显:《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67.姜明安:《法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8.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
    69.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70.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黄泽:《民族文化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71.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10月版
    72.乔晓光:《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73.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报告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7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75.前世界书局编:《中国药学大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5月版
    76.许崇德,皮纯协:《新中国行政法学研究综述》,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6月版
    1.孙武:《孙子兵法》,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8月版
    2.范哗:《后汉书》第27卷,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3. 《十三经注·周礼注疏·卷四十二弓人》,1815年阮元刻本,
    4.陶弘景:《名医别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版
    5.贾思勰:《齐民要术》,湖北,崇文书局,光绪纪元夏月
    6. 陈嘉谟:《本草蒙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版
    7.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
    8. 李时珍:《本草纲目》,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9. 朱熹:《晦庵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版
    10.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7月版
    11.陈藏器:《本草拾遗》,芜湖:皖南医学院,1983年8月油印版
    12.李贤书修,吴怡纂:《东阿县志》道光九年刻本
    13.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4.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8月版
    15.苏颂著,胡乃长,王致谱辑注,蔡景峰审定:《图经本草》,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6.郦道元:《水经注》,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9月版,
    17.刘若金著,郑怀林等校注:《本草述校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01月版
    18.桓宽:《盐铁论》,上海:上海出版社,1974年6月版
    19.马端临:《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20.司马迁:《史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月版
    21.陆贾:《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版
    22.张志聪:《本草崇原》,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23.王肯堂:《症治准绳》,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版
    24.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4月版
    25.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天津:天津出版社,1998年2月版
    26.陶弘景:《名医别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6月版
    27.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9月版
    28.郑肖岩:《增订伪药条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1月版
    29.寇宗爽:《本草衍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3月版
    30.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12月版,
    31.童岳存著,张延年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调鼎集》,1991年1月版
    32.杨时泰:《本草述钩元》,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年11月版,
    1.记者文章:《昔日“天下第一团”今何在?》, 《中国文化报》,2009年10月20日
    2.魏运亨《民俗学家乌丙安:赵本山徒弟现在演的不是传统二人转》, 《沈阳日报》,2009年6月20日
    3. 周清印等:《在文化认同下共栖中华精神家园——打一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保卫战》(四),《半月谈》,2009年5月31日
    4.杨薇:《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古老艺术的现代出路》,《银川晚报》,2009年10月13日
    5.万红先:《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政府规制》,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4年7月6日
    6. 吕庆华:《文化产业兴起和发展的动力机制论略》, 《光明日报》,2005年9月31日
    7.记者文章:《用产业化运作抢救民间文化瑰宝》,《深圳特区报》,2007年5月20日
    8. 记者文章:《昔日“天下第一团”今何在?》, 《中国文化报》,2009年10月20日头版
    9. 迟焕东:《阿胶牛市》, 《济南时报》,2010年12月9日
    10.陆志霖:《阿胶你收藏过没》,羊城晚报,2009年3月14日
    11.赵燕凌:《华润击碎阿胶高管持股计划,怎料商标战先输一局》, 《证券市场周刊》,2005年12月12日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会议召开:产业化是双刃剑》,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05年7月22日
    2.刘锡诚:《我对“非遗”产业化问题的思考》《北京市崇文区党校处级干部进修班的讲稿之五》中国民俗学网,2009年11月27
    3.陈建勤:《内蒙古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上的发言》,呼和浩特网讯,2008年4月16日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惑》,原载于凤凰网,2005年07月29日http://www.ssfcn.com/Culture/detail.asp?id=4383
    5.《阿胶近代生产发展史》,《阿胶论坛》http://bbs.11429.cn/showtopic-9647.aspx
    6.《“福胶事件”是怎样发生的?》,百灵新闻,2002年5月9日,http://www.beelink.com/20020509/1101291.shtml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机遇与振兴之路》http://www.ccnt.gov.cn/sjzz/whcys/cygcfx/200908/t20090814_72586.html
    8.记者文章:《30年老帅成“被告”东阿阿胶资本与创业元老角力》http://news.sohu.com/20060404/n242632326.shtml
    9. 《驴皮资源趋紧,阿胶价格攀升》,中药材在线,http://www.zycol.com/htdocs/search.php
    10.杨阳腾、李小芳:《深圳文交所正式运营成交85.69亿》,中国经济网,2010年05月15,http://district.ce.cn/zg/201005/15/t20100515_21404118.shtml
    1. [美]兰德尔·梅森、玛尔塔·德·拉·托尔:《在全球化社会中遗产的保存和价值》,胡奇玮译,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关世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日]山口修: 《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从研究者的角度比较越南及日本的管理和法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07-5-5
    3. [韩]任敦基:《人类的珍品和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和挑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08-6-03
    4. [德]瓦尔特·本雅明:《讲故事的人》, 《本雅明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蒙辩证法》,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6. [英]斯科特·拉什,西莉亚·卢瑞著:《全球文化工业——物的媒介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7. [美]lucy M.Moran:《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Protection for Traditionaland Sacred"Folklife Expressions"——Will Remedies Become Available to Cultural Authors and Communities》,《University of Baltimo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Journa》,1 Spring,1998
    8. [日]星野纮:《日本保护文化财产60年经验:传统不宜乱改造》,人民网-《人民日报》,2010年5月13日
    9. [韩]梁锺承:《韩国的文化保护政策:无形文化财与它的持有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ihchina.cn/inc/detail.jsp.
    10.[美]Jack E.Brown:《Looking Beyo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Resolving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Gultural Heritage of Indigenous Peoples》, 《Cardoz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2003年
    11.[美]Michael A.Heller:《The Tragedy of the Anticommmons:Property in the Transition from Marx to Market》,《Harvard Law Review》 Vol.111(January 1998)
    12.[法]利奥塔:《非物质》, 陈永国译,摘自王逢振: 《视觉潜意识》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3.[德]约格·莱因伯特、西尔克·冯·莱温斯基,万勇、相靖译:《WIPO因特网条约评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14.[德]瑞吉娜·本迪克斯:《本真性(Authenticity)》.李扬译,《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4期
    15.[日]爱川纪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保护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关世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德]赖纳·特茨拉夫主编,吴志成、韦苏等译:《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英]吉姆·麦圭根著,何道宽译:《重新考虑文化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
    18.[美]哈维·费根鲍姆:《全球化与文化冲突》,《华盛顿大学艺术中心报告》,2002年1月2日
    19.[美]圣·胡安著,肖文燕编译:《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主义症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日]日下公人著,范作申译:《新文化产业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
    21.[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下册(第12版),高鸿业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22.[美]David W.Elkvood. "hollywood's star wars" [J] history today. April.1994年版
    1.鲁政发(2006)149号文件
    2. 国发(2008)1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2001年10月27日
    5.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山东省志医药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6.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二辑》,1981年12月
    7.邓世祥:《邓氏“树德堂”阿胶店》, 《平阴文史资料》第四辑,平阴县史志办编
    8.涂世铎:《涂氏“怀德堂”阿胶店》, 《平阴文史资料》第四辑,平阴县史志办编
    9. 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山东福胶集团有限公司阿胶产品可以继续销售和使用的通知》,2002年5月6日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2003年10月17日
    11.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12.国发[2006]18号《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2006年5月20日
    13.《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北京:新华社,2007年10月24日
    14.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1999第6号令
    15.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发审字[1996]118号文和证监发审字[1996]119号文件,1996年7月29日
    16.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修改《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的说明》,2009年4月17日
    17.《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18.深圳证券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09年06月05日
    19.济南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2009年7月29日
    20.《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工作的意见》(青政发[2007]23号)
    21. 《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淄政发[2007]20号
    22.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