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宋中下级统兵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北宋中下级统兵官以其行施本职的对象即军兵来界定,大致可分为兵官、军校、使臣三大类,其中下级统兵官与中级统兵官的区分由官资、差遣级别、俸禄职钱职田等级、是否具有特殊事权权项来界定。
     在北宋的统兵体制内,中下级统兵官因其事权所限,通常不具有筹议制令权,其主要职守在于执行上级的具体指令。在各级军事职司内,中下级统兵官多不任本司在编的正贰官,且主要充作本司内的随时听令的备征将领。中下级统兵官在职司内对联接主官将帅与军兵之间起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下级统兵官的武技来源系出多头,其水准比普通军兵和民众要高,成为其作为统兵官的基本准入门槛。其控驭军兵和军事指挥能力参差不齐,尽管宋廷采取多种措施,仍未有较大改观。宋代中下级统兵官在各项制度措施的约束下,与五代将领相比,其不遵法纪的行为行为已大为收敛,基本能谨守其本职。然在私德方面,仍不免有贪蚀财货的行为,私役、苛待军兵成为军中弊病之一。北宋对中下级统兵官的诸多约束措施在执行中大多成为具文。
     宋廷在授予中下级统兵官的差遣职事时,综合考虑其官资、年劳、战功、效能等因素,使差遣级别与其相符。在授予其差遣职名的同时,也划定了其事权权项和管辖范围,这些事权会随着平居之时和战时的转化所需而作相应的调整。中下级统兵官在执行本职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超出制度规定范围的问题,此时,做出何种判断,取决于其对时局和战局的把握,处置不当,则有丢职丧身之虞。中下级统兵官自身面临的问题较为繁剧、棘手,使得中下级统兵官的升迁存在障碍较多。
     中下级统兵官在社会生活中,其经济收入较同级文官稍优,然在消费趋向上偏低。因宋代“崇文抑武”之故,中下级统兵官在社会生活中难以得到社会其他群体的尊重。个别统兵官因不能约束自身,而因私罪致狱讼。
     中下级统兵官在北宋整个军事体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北宋时围绕中下级统兵官形成的一套相关制度对后世军事制度产生较大影响。
The dissertation concerns the middle and low ranking officer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discusses their status and function through examining their battling skill, their leadership, ethics and responsibility. It also touches upon their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with a view to give a panoramic picture of their life.
     The dissertation has the following sections: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middle and low ranking officer and the division between them and high ranking officials; their respective responsibility under the military system in the dynasty discussed; their position in the ranking system; their combating ability, commanding ability and their obedience of laws, regulations and moral standards when taking actions; the further division of middle and low ranking officers and discussion on their respective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juniors and seniors; the difficulties their encountered; the overall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the legal cases concerned them; individual analyses of them. The conclusion reiterates the main arguments of each section.
     There has been little attention on middle and low ranking officer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mong academics, still less systematic research. The dissertation builds on previous study and applies the relatively sophisticated method of studying high ranking official to middle and low ranking officer.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how the decision-making group interacts with high ranking officials and tries to illustrate the function of middle and low ranking officer as a medium between them. The dissertation continues to probe into the parallel connection within middle and low ranking officers with a view to giving a panoramic picture of the military system of that time. From this perspective, we can have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their status and function.
     The crux of the question of middle and low ranking officers is that related historic records are scattered unsystematic and puzzling and are difficult to be pieced together, therefore the similar items concerned, especially identical posts with totally different natures, must b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military dispositio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can be classified as peace and war times and so there are difference between camping and wartime, between the officers in charge of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and generals during wars and between daily and wartime responsibility of military officers. All these give some clues to the problem.
     This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the sum-up of historic records in accordance with those categories with how the imperial court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viewed the position of middle and low ranking officer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paper continues to consider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middle and low ranking officers such as combating skill, managing ability, leadership and moral standards. Next,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issue of appointing post in accordance with an officer's ranking and ability, including relevant regulations and limitations. The dissertation concludes by what the officer encountered and their evaluation.
     The paper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research of concrete questions by combining the above-mentioned mentality with historic records. In its body, middle and low ranking officers are divided and sub-divided according their different responsibilities highlighting both their common nature and differences.
引文
① (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一《军制》,“夏商而上,制度无载,不可得而记也”。
    ②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中华书局,2002年。
    ③ (宋)高承:《事物纪原》,中华书局,1989年。卷一O,第515页,“古者,兵隐于农,无军民之别,隋唐以来,虽有府卫之制,亦有番次,入则为兵,出则为农,五代多故,始刺其手,至周太祖,乃刺其面,给以廪食,自是兵马始分也”。
    ④ 北宋历朝厢禁军人数,参见王曾瑜先生《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一书,中华书局,201年,第二章“北宋前期和中期的禁兵”,第22~30页,有详细的考订。
    ① 陈寅恪:《陈寅恪读史札记》(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48页,“自大历以来,节制之除拜,多出禁军中尉……禁军将校当为帅者,得镇之后”。
    ② 陈峰:《宋代军政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都部署与北宋武将地位的变迁”一章,第158页。
    ③ 陈峰:《北宋后期文臣与宦官共同统军体制的流弊》,《国学研究》第十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 分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雍熙三年正月戊寅条,第602页;卷三一三,第7594页。
    ① 与南宋之事相类,南宋初形势危如累卵,“沿边诸垒,尚能戮力效忠,相与维持百五十年而后亡”,《宋史》卷一八七《兵志一.》,第4570页。
    ① 《长编》卷二二一,熙宁四年三月戊子条,第5370页。
    ①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一章“史之意义及其范围”,第二章“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① 代表性的有,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聂崇岐:《<宋史>地理志考异》等。
    ① 陈寅恪为《<宋史>职官志考正》一书作序,“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① 参见陈峰:《北宋军功集团在政治上的消亡及其影响》,《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4期;《北宋“将门”现象探析——对中国古代将门的断代史剖析》,《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北宋武将群体素质的整体考察》,《文史哲》,2001年第1期;《试论宋初武将精神状态的转化及其影响》,《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北宋潜邸出身将领述论》,《漆侠先生纪念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北宋名将郭进事迹述评》,《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从呼延赞事迹看宋初朝政路线的演变》,《人文杂志》2009年第1期;《宋朝儒将的角色与归宿》——以北宋张亢事迹为中心考察》,《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① 《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七》,第3956页,“诏诸路帅臣并罢制置使之名。惟统兵官如故”。
    ② 赵安仁:《上真宗答诏论边事》,《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0,第14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③ (宋)李焘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卷二七,雍熙三年五月丙子条,第614页。下文统一用《长编》简称。
    ④ 《长编》卷一四二,庆历二年七月戊寅条,第3399页。
    ① 《长编》卷四,乾德元年十一月乙亥条,第110页。
    ② 王禹偁:《上太宗答诏论边事》,《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二九,第1427页,“兵势患在不合,将臣患在无权”。韩琦《上神宗答诏问北边事宜》卷一三七,第1541页,“择将臣,领大兵,深入虏境”。
    ③ 赵冬梅:《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80页,“基本上可以断言,‘管军’之外的普通军职不拥有一般官员所拥有的品味符号。换句话说,普通军职没有获得至少是完全意义上的官员身份”。
    ④ 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第321~328页。
    ⑤ 《宋史》卷一六九《职官志九》。
    ①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86年,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第3769页,“殿前都校以下,谓之军职”。
    ② 高承:《事物纪原》卷一0《指挥使》。
    ③ 《宋史》卷一六六《职官志》,第3929页,“边境有事,命将讨捕,则旋立总管、钤辖、都监之名,使各将其所部以出,事己复初”。
    ① 范仲淹《上仁宗论和守攻备四策》,《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四,第1495页至1499页
    ② 《长编》卷一,建隆元年九月己酉条,第24页。
    ③ 通常军校指厢都指挥使以下,都头以上等军职,如“上御崇政殿,亲阅诸军将校,自都指挥使以下至百夫长,皆按名籍参考劳绩而升黜之”,《长编》卷二五,雍熙元年二月壬午条,第573页。
    ④ 神宗熙宁十年三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燕达为鄜延路副都总管”,五月入京“权管勾步军司,见《长编》卷二八一,熙宁十年三月壬申条,第6886页;同书卷二八二,熙宁十年五月戊午条,第6903页。
    ① (宋)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卷四八《乞罢将官状》。
    ② 陈峰:《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第二章“北宋武将群体主要类别的作为”。
    ① (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卷二七《康义诚传》,“当是时,天子自有六军诸卫之职……此朝廷大将、天子国兵之旧制也,而侍卫亲军者,天子自将之私兵也,推其名号可知也”。
    ② 余蔚:《唐至宋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刺史体系演变》,《中华文史论丛》,2003年第3辑。
    ③ 《长编》卷一0八,天圣七年五月庚午条,第2513页。
    ④ 《长编》卷二八0,熙宁十年二月己四条,第6877页。
    ① 《长编》卷一三二,庆历元年五月壬戌条,第3125页。
    ② 《长编》卷一二九,康定元年十一月丙子条,第3058页。
    ③ 《长编》卷五,乾德三年二月癸卯条,第148页。
    ④ 《长编》卷一三二,庆历元年五月己未条,第3125页。
    ① 《长编》卷一五一,庆历四年八月丁酉条,第3678页。
    ② 宋代奏章中大将与主帅可通用,将帅之别不为明显,《宋朝诸臣奏议》卷六五,欧阳修《上仁宗论郑戬不可为四路招讨》,第720页,“今(陕西)都部署是大将,反不得节制四路,而逐路是都帅部将,却得专制一方”,文中“大将”与“都帅”为同义。
    ③ 《宋朝诸臣奏议》卷六四,孙何《上真宗乞用儒将》,第710页。
    ① 《长编》卷一三五,庆历二年正月庚戌条,第3213页。
    ① 《长编》卷一五二,庆历四年十一月庚午条,第3719页。
    ② 《长编》,卷一三五,庆历二年二月辛巳条,第3221页。
    ③ 《长编》卷一五七,庆历五年十一月癸未条,第3805页。
    ④ 《长编》卷一五七,庆历五年九月癸卯条,第3801页。
    ⑤ 《长编》卷一四五,庆历三年十一月壬辰条,第3510页。
    ⑥ 《长编》卷二0二,治平元年九月丁卯条,第4902页。
    ⑦ 《长编》卷二0二,治平元年六月辛酉条,第4895页,“绛州团练使、岚石隰州沿边都巡检使杨遂,乞比总管、钤辖举所使臣,诏许岁举二人,自今著为例”。
    ⑧ 治平年间,内侍押班王昭明为环庆路驻泊钤辖,供备库副使李若愚为泾原路驻泊钤辖,程戬曾建议:“宜改用昭明等为路分钤辖”,可推知驻泊钤辖与路分钤辖同等秩级,见《长编》卷二0三,治平元年十一月丙午条,第4925页。
    ⑨ 《宋朝诸臣奏议》卷六四,司马光《上哲宗乞罢将官》,第715页。
    ⑩ 《周益国文忠公集·奏议》卷二《论诸路帅臣将副》。
    ① 《长编》卷四二一,元祐四年正月甲中条,第10188页,“令逐路经略司谕沿边兵将官”。
    ② 《长编》卷五O四,元符元年十一月己酉条,第12000页,“(泾原路)统制官、副都总管王恩等,统领官姚雄、姚古等,环庆、秦凤统制策应兵马种朴等”。
    ① 《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第2094页。
    ① 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第79页。
    ② 《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第3799页。
    ③ 《宋史》卷一八七《兵志一》,第4570页,“禁兵者,天子之卫兵也,殿前、侍卫二司总之。其最亲近扈从者,号诸班直,其次总于御前忠佐军头司、皇城司、骐骥院。余皆以守京师、备征伐”。
    ① 任伯雨:《上徽宗论西北帅不可用武人》,《宋朝诸臣奏议》卷六五,第727页,“本朝太祖、太宗时,四方未平,西北未服,乃用武臣分主要地,不得不然”。
    ②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书中“兵制”一章,详论宋太宗撤换守边旧将措施的失败。
    ③ 《宋史》卷一九六《兵志十》,第4894页,“凡驻泊军,若捍御边寇,即总管、钤辖共议,州长吏等毋预。事涉本城,并屯驻在城兵马,即知州、都监、监押同领。若州与驻泊事相关者,公牒交报”。
    ① 《宋史》卷三五0《王恩传》,第11088页。
    ②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职官三二之一,第3006页,“殿前司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之名籍及训练之政令”。
    ③ 《长编》卷一三二,庆历元年七月癸丑条,第3149页。
    ④ 《长编》卷一五六,庆历五年七月丁未条,第3792页,“枢密院言,京东就粮诸军自罢戍陕西, 其所习武艺,渐见弛堕,欲选在边使臣、御前忠佐各二人,分往训练。从之”。
    ①《长编》卷二八八,元丰元年二月庚戌条,第7042页,“枢密院言:诸路己团结诸将官、押队使臣专一教阅外,闻不系团结将兵处,兵官全失训练,知州亦不提举点校,致武艺生疏,欲令逐路经略、安抚、总管钤辖司指挥当职官等,常切教习,若朝廷差官点阅,武艺稍疏,当职官重行朝典,从之”。
    ②《长编》卷二九七,元丰二年五月乙酉条,第7248页,
    ③《宋史》卷一八七《兵志一》,第4601页,除殿前、侍卫司下诸班直、诸军外,御前忠佐军头司有马直一指挥,步直一指挥,备军一千九白六十人,皇城司亲从官三指挥,骐骥院有左右教骏四指挥。
    ④(日)佐伯富:《论宋代的皇城司》,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五代宋元卷),中华书局,1993年。
    ⑤参见王军营:《北宋皇宫宿卫禁军诸问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毕业论文。
    ⑥《宋史》卷一六六《职官志》皇城司条,第3933页。
    ① 王禹偁《上真宗乞江湖诸郡置本城守捉军十》,《宋朝诸臣奏议》卷一0五,第1342页,提及滁州城,禁军应把守城阙,然“关城无人守御,止上以白直代主开闭”;司马光《上哲宗乞罢将官》,同书卷六四,第715页,“近岁诸处盗贼颇多,州县全无武备,长吏侍卫单寡”,州郡“于条有许差将下兵士者”。
    ② (宋)魏泰:《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97年,卷一一,第123页,“英宗即位,赦天下,凡内外将校厢军皆加恩,是时,荆南所给傔帛,皆败恶不堪,不肯受赐”,后在州钤辖胁迫之下,诸校才勉强同意。
    ③ 军马在诸营中分配不均的问题,以惯例解决,“乞自今诸军逃亡,其所遗鞍马,许有马与阙马人比较武艺,内优者与善马”,见《长编》卷三三四,元丰六年六月戊申条,第8076页。
    ④ 李昌宪:《试论宋代地方统兵体制的形成及历史意义》,《史学月刊》1996年第2期,第27页。
    ① 《群书考索》卷154《兵六》,“厢军者,所在有之,以守臣节制”。
    ② 《长编》卷二三九,熙宁五年十月戊子,第5811页,“在城钤辖、都监、监押与知州军、通判同管屯驻、就粮、本城军马”。
    ③ 《宋史》卷二七六《王宾传》,第9409页,“贝州兵屯无壁垒,分寓邸肆,(河北水陆路转运使王)宾选隙地筑舍千二百余以处之”。
    ④ 姜锡东:《宋代就粮军简析》,《文史哲》1985年第2期,第44~49页。
    ⑤ 《长编》卷一四二,庆历三年七月戊寅条,第3399页,“计会逐处经略部署司,勾集管下屯驻、驻泊、就粮诸军人员”。
    ⑥ 《长编》卷二五四,熙宁七年六月丁丑条,第6209页,“诏诸州军职事中禀所属,修造城橹、军器申经略司,军政训练,都总管司或钤辖司,今用物料转运司外,更不禀监司”。
    ⑦ 司马光:《上哲宗乞罢将官》,《宋朝诸臣奏议》卷六四,“每数千人为一将,别置将官以领之,训练、差使、抽那一出其手”。
    ⑧ 《长编》卷一二四,宝元二年九月丁巳条,第2926页,富弼言:“未及半年之内,相继三度拣军,皆遣使臣”。
    ① 《宋史》卷一九四《兵志八》,第4350页,。
    ② 《长编》卷五一二,元符二年七月庚戌条,第12189页,“军头司引见殿前马军司拣试到殿前指挥使、御龙直愿出职将,虞候等九十二人,上亲阅人材,择其骁勇者九人列于前”。
    ③ 《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第3797页,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有调发更戍,则遣使给降兵符。除授内侍省及武选官,将领路分都监、缘边都巡检使以上”。
    ④ 《宋史》卷二七三《李汉超传》,第9323页,“开宝二年,太祖亲征太原”,任齐州防御使李汉超为北面行营都监,其子李守恩率牙兵数千参与战斗;同次出征中,隰州刺史李谦溥及所辖州兵都被征调开赴太原战场,见《宋史》卷二七三《李谦溥传》,第9338页。
    ① 《长编》卷五二,咸平五年五月丙辰条,第1133页,“上口:当今边防阙兵,朝廷须为制置,盖不得已也,俟疆场宁静,乃可消弭耳”。
    ②张方平:《上仁宗论京师卫兵单寡》,《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二二,第1336页。
    ③ 《宋史》卷二七0《杨克让传》,第9270页,太平兴国三年,杨克让为两浙西南路转运使,“泉州民啸聚为盗,克让在福州,即率其屯兵至泉州,与王明、王文宝共讨平之”。
    ④ 《宋史》卷二四九《范质传附子旻传》,第8797页,范旻时为岭南水陆转运使,邕州被围,范旻遣使集兵来援。
    ① 《宋史》卷二六五《张齐贤传》,第9153页,“臣所领十二州军,见二万余人,若缘边料柬本城等军,更得五万余人,招致蕃部,其数又逾十数万”。
    ② 《宋史》卷二八九《高琼传附子继宣传》,第9697页。
    ③ 《长编》卷一七二,皇祐四年五月辛四条,第4145页,“封州人未尝知兵,十卒才百人,不任斗,又无城隍可守……都监陈晔引兵击贼,封川令率乡丁、弓手继进”。
    ④ 《宋史》卷二七三《董遵诲传》,第9343页,“以西夏近边,授通远军使。遵诲既至,召诸族酋长,谕以朝廷威德,刲羊酾酒,宴犒甚至,众皆悦服。后数月,复来扰边,遵诲率兵深入其境,击走之”。
    ⑤ 《长编》卷五一,咸平五年四月己巳条,第1123页,咸平五年,安赞知贝州、朱能知洺州、元澄知莫州、郑诚知赵州、耿斌知深州、周绪知冀州,“悉兼本州部署”。
    ① 司马光:《涑水记闻》,中华书局,1989年版,卷十一,第202页,。
    ① 《长编》卷五0六,元符二年二月戊子条,第12059页,“枢密院言:朝廷立法,令诸路逐将所将兵马分作五部,差部队将各自提点,比见诸路将副多不依朝旨,虽出入分定五部,欲不合提点管辖例,各轮差把截堡铺,如遇出入,于前一日勾抽旋行差拨人马管押,其所差到人兵,虽系本将人马,即非自来亲自点阅之人,……缘五部部队将平时训练军兵,及临战阵,却以所部兵马付之他人,殊失朝廷差置部队将之意”。
    ② 《长编》卷五0八,元符二年四月癸酉条,第12095页,章粢:“于天都出见筑大城处建为州军,隶泾原路,差一有材武谋虑,谙知边事,得汉蕃人情武臣,带近上兵官职名,充沿边安抚使或都监名目,稍假以事权”。
    ① 孙何:《上真宗乞用儒将》,《宋朝诸臣奏议》卷六四,第710页,“元戎之外,余皆偏裨,悉受指踪”。
    ② 《宋史》卷四《太宗本纪》,第60页,太平兴国四年,北宋攻灭北汉之战,以潘美为北路都招讨,侍卫亲军马军都虞候米信为行营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都虞候田重进为行营步军都指挥使。
    ③ 陈峰:《都部署与北宋武将地位的变迁》,《宋代军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8页。
    ④ 《宋史》卷二七二《荆罕儒传附从孙嗣传》,第9311页“至道二年,(龙猛军都指挥使荆嗣)加御前忠佐马步军头、屯定州。辽人入侵,隶范廷召,提偏师捍辽兵于嘉山”。
    ① 《长编》卷一二八,康定元年七月癸亥条,第3025页,“镇戎军最近贼境,每探马至,不问贼之多少,部署、钤辖、知军、都监皆出”。
    ② 《宋史》卷二六六《钱若水传》,第9167页,“以近事言之,太机朝制置最得其宜。止以郭进在邢州,李汉超在关南,何继筠在镇定,贺惟忠在易州,李谦溥在隰州,姚内斌在庆州,董遵诲在通远军,王彦升在原州,但授缘边巡检之名,不加行营部署之号,率皆十余年不易其任……授以圣谋,来则掩杀,去则勿追,所以十七年中,北边、西蕃不敢犯塞”。
    ③ 《宋史》卷二七二《曹光实传》,第9315页,“及平交、广,群盗未息,以光实为岭南诸州都巡检使。既至,捕逐群盗,海隅以宁”。
    ④ 《宋史》卷二五九《崔彦进传》,第9006页,“宋初,(崔彦进)改控鹤右厢指挥使、领果州团练使。征李筠,为先锋部署”;《宋史》卷二七一《解晖传》,第9293页,宋初,解晖军职为内外马步军副都军头,“建隆四年,充湖广道行营前军战棹都指挥使”;《宋史》卷二七三《李进卿传》,第9323页,乾德二年,(李进卿)“转虎捷左厢都指挥使,领澄州团练使。是岁冬,伐蜀,以进卿 为归州路行营步军都指挥使,拔巫山砦,下夔、万二州”。
    ① 好水川之战,战殁军职有御前忠王贵、刘干,驻泊神卫指挥使白兴、神骑副都指挥使杨玉等,史籍所载,战前所列诸将,皆未提及军校,见《长编》卷一三一,庆历元年二月丁酉条,第3103页。
    ② 《长编》卷三三一,元丰五年十一月乙未条,第7976页。
    ① 经略司与都总管司职事各有所专,其分工类同枢密院与三衙,谋划筹备征战、调动本路军队之事归经略司,军队教阅训练属都总管司,《长编》卷二五一,熙宁七年三月戊中条,第6115页,“诏诸军教阅,止令都总管司施行……训练乃其职事”;《长编》卷二五四,熙宁七年六月丁丑条,第6209页,“诏诸州军,职事申禀所属,修造城橹、军器申经略司、军政训练,都总管司或钤辖司。
    ② 《长编》卷二五六,第6259页。
    ① 贾玉英:《唐宋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六章“唐宋时期使职差遣制度变迁”。
    ② 《宋史》卷一六九《官职一》,第3768页。
    ① 程民生:《北宋探事机构——皇城司》,《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
    ② 杜文玉:《宋代马政研究》,《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2期。
    ① 《长编》卷六三,景德三年六月壬申条,第1405页,“诏诸路部署司禁兵逃亡,捉获及首身,所在州军不得遣,并送本司”。
    ② 《长编》卷四二,至道元年十一月己巳条,第890页,“贼入白波兵马都监廨署”;同书卷一八九,嘉祐四年五月丁巳条,第4566页,东南诸路“逐路选尝历任武臣二员为兵马都监,浙东、福建路一员,并置公廨于本州”。
    ③ 《宋史》卷二七三《李谦溥传》,第9338页,“兼晋、隰缘边都巡检,行石州事,以兴同砦为治所”。
    ① 《山堂群书考索》后集卷四,“其出戍边或诸州更戍者,曰屯驻;非戍诸州而隶总管者,曰驻泊”。
    ② 富弼:《上仁宗河北守御十三策》,《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五,第1503页,“景德以前,缘边土兵,无事之时,戍本州军,寇至则尽为诸路部署司抽起”。
    ③ 《长编》卷五二,咸平五年九月己酉条,第1152页,“部署兵多在渭州以西,去泾州稍远”。
    ④ 《宋史》卷三一三《范仲淹传》,第10270页,“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俾者先出”,以此可推断,宋夏战事初起时,鄜延路钤辖司内在编官员仅有部署、钤辖、都监共三员。
    ⑤ 《长编》卷一三五,庆历二年正月庚戌条,第3213页,“自今路分部署、钤辖以上,许与都部署司同议军事,路分都监以下,并听都部署节制,违者以军法论”。
    ⑥ 《长编》卷一三五,庆历二年正月癸丑条,第3214页,“范仲淹:朝廷每有机密文字下都部署司,缘本司员数多,难以众议,乞下经略招讨司,贵不漏浅。从之”。
    ① 《长编》卷四六五,元祐六年闰八月壬戌条,第11098页,范祖禹:“梓夔路钤辖元置在遂州,元丰中,因蛮贼乞弟作过,用兵讨捕,初移钤辖司于资州,又移于泸州……祖宗时置钤辖司于遂州,本以形势控制两川,非专为戎泸边事,而梓夔路钤辖司、转运使亦得遣官,与成都府、利州路钤辖不同”。
    ② 沿边安抚司事例见《长编》卷四八六,绍圣四年四月戊中条,第11558页,“西上閤副使苗履权知兰州,兼管勾沿边安抚司公事”;招抚蕃部司事例见《长编》卷一三二,庆历元年五月乙酉条,第3122页,“诏诸路各置招抚蕃落司,以知州、通判或主兵官兼领之”;宣抚司事例见《宋史》卷一六二《职官二》,“时韩绛宣抚陕西、河东”;制置司例见《长编》卷三二三,元丰五年二月丁卯条,第7785页,“诏提举熙河等路弓箭手、营田蕃部共为一司,隶泾原路制置司”;将司事例见《长编》卷三四一,元丰六年十一月丁卯条,第8203页,秦州第四将皇甫旦:“驻阶州时,将下兵级孙化等谋叛,臣于将司劾实斩之”。
    ① 《东坡七集·东坡后集》卷一三《谢兼侍读表》。
    ② 《长编》卷一五四,庆历三年二月乙巳条,第3747页,“以马军都虞候公廨为太学”。
    ① 《长编》卷六八,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己丑条,第1524页。
    ② 据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一书中,第二章“北宋前期和中期的禁兵”中“宋仁宗时禁兵指挥分驻各地表”,第43~66页。
    ① 《长编》卷一一五,景祐元年七月甲寅条,第2691页,“元吴率万余众来寇,缘边都巡检杨遵,柔远寨监押卢训以骑七百战于龙马岭”。
    ② 《长编》卷一二八,康定元年七月癸亥条,第3025页。
    ③ 《长编》卷四六五,元祐六年闰八月甲子条,第11103页。
    ④ 《长编》卷一六四,庆历八年四月辛卯条,第3948页。
    ① 典型如熙宁九年的安南行营,既有军事统帅郭逵、燕达下九将、将佐、军兵的军事组织,又有郭逵、赵卨为正贰官主掌的都部署司,后郭逵与赵岛不和,“逵遂分都总管司与燕达自为长贰,进止节制,宣抚司使不与知”,事见《长编》卷二七八,熙宁九年十月乙巳条,第6803页。
    ① 《长编》卷一三三,庆历元年十月甲午条,第3191页,“管勾秦凤路部署司事兼知秦州韩琦,管勾泾原路部署司事兼知渭州王沿,管勾环庆路部署司事兼知庆州范仲淹,管勾鄜延路部署司事兼知延州庞籍,并兼本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
    ② 《长编》卷二四三,熙宁六年三月丁未条,第5916页。
    ③ 《长编》卷五九,景德二年止月甲寅条,第1309页。
    ④ 李吕宪:《宋泾原、环庆路治所考述》,《史学月刊》,1995年第4期。
    ⑤ 《长编》卷五一,咸平五年二月己卯条,第1115页,“臣以为若移泾原一路部署于本军屯戍,最有便利……又屯兵之所,以粮薪水草为先,今本军薪水丰饶他处,又部署司在此,即内地州郡可减戍兵……贼若轻来抄掠,则本路部署司与州兵可同掩击”。
    ⑥ 天禧三年,曹玮为鄜延副都部署,钤辖高继勋治钤辖司事,后高继勋免官,“始以本司事付知州”,见《长编》卷九三,天禧三年三月壬中条,第2139,页;天禧三年五月壬戌条,第2145页。
    ⑦ 《宋史》卷一《太祖本纪》,第5页。
    ⑧ 征伐李重进时,崔彦进时为控鹤右厢指挥使,见《宋史》卷二五九本传;张廷翰为铁骑左第二军都校,见《宋史》卷二五九本传;杜汉徽为龙捷第四军都校,见《宋史》卷二七一本传;李汉超为控鹤左厢都校,见《宋史》卷二七三本传;马全义为虎捷左厢都校,见《宋史》卷二七 八本传;田绍斌为龙捷指挥使,见《宋史》卷二八0《本传》。
    ① 参见赵冬梅:《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一书,第184~185页,有详尽的论述。
    ② 《宋史》卷三二五《任福传》,第10506页。
    ① 安南行营诸将中,其中原在本路为将者有秦凤路第三将张之谏,环庆路第三将雷嗣文,鄜延路副将曲珍,河北第二十二将狄详,京西第四副将管伟,河北第七副将王愍,见《长编》卷二七二,熙宁九年正月庚午条,第6659页。
    ② 《长编》卷二0四,治平二年正月癸酉条,第4936页,欧阳修言:“臣视庆历御边之备,东起麟府、西尽秦陇,地长二千余里,分为路者五,而分为州为军者二十有四,而军州分为寨为堡为城者又凡二百,皆须列兵而守之,故吾兵虽众,不得不分……此城寨之法既不足自守矣,而五路大将所谓战兵者,分在二十四州军”。
    ① 《长编》卷一三八,庆历二年十月壬寅条,第3309页。相类情况另有《长编》卷四八五,绍圣四年四月丙戌条,第11520页,“太原府路副总管王崇极知代州,兼管勾沿边安抚司事”。
    ① 《宋史》卷一九七《兵志十一》,第4909页。
    ① 《长编》卷二七,雍熙三年止月戊寅条,第604页,宋琪所言契丹阵法明显不同于中原地区。
    ② 《长编》卷二二三,熙宁四年五月丙中条,第5424页。
    ③ 《长编》卷三四一,元丰六年十二月癸未条,第8210页。
    ④ 《长编》卷二三三,熙宁五年五月丙戌条,第5651页。
    ① 《长编》卷三00,元丰二年九月壬辰条,第7304页。
    ② 《长编》,卷一0五,天圣五年九月庚戌条,第2447页,“上御崇政殿,召辅臣阅龙卫、神勇军习战阵,遂命射,第进补之”。
    ③ 《长编》卷一五六,庆历五年七月丁未条,第3792页;卷一二八,康定元年七月庚午条,第3030页。
    ④ 《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五二《乞罢将官札子》。
    ⑤ 《长编》卷七三,大中祥符三年三月甲辰条,第1661页。
    ⑥ 《宋史》卷三二四《张亢传》,第10483页。
    ⑦ 《长编》卷一四六,庆历四年二月丙辰条,,第3546页;同书卷二十,太平兴国四年四月壬中条,第450页;同书卷四十,至道二年九月己卯条,第852页。
    ⑧ 《宋会要辑稿》兵二八之四0,第7289页。
    ① (宋)韩琦:《韩魏公集》,丛书初编集成本,中华书局,1985年,卷一一《家传》。
    ② 《长编》卷三八二,元祐元年七月辛酉条,第9300页;卷三一二,元丰四年四月甲中条,第7572页。
    ③ 《宋史》卷三二四《张亢传》,第10486页。
    ④ 《长编》卷一三二,庆历元年五月甲戌条,第3130页。
    ⑤ 《宋史》卷四六七《张若水传》,第13631页。
    ⑥ 《长编》卷二三五,熙宁五年闰七月壬戌条,第5743页;卷二五四,熙宁六年五月乙卯条,第5953页。
    ⑦ 《长编》卷三三八,元丰六年八月戊子条,第8148页。
    ⑧ 吕思勉:《蒿庐论学丛稿》,《历史上之民兵与募兵》,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第45页,“使军队发生暮气者,莫如屯聚而不散,军营积弊,军营习气”。
    ① 《宋史》卷一九三《兵志七》,第4799页。
    ② 《长编》卷一三一,庆历元年二月戊戌条,第3107页。
    ① 《长编》卷一二八,康定元年七月庚午条,第3030页。
    ② 《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二,田况《上仁宗论兵策十四事》
    ③ 《长编》卷二00,治平元年二月辛未条,第4852页。
    ④ 《长编》卷二五六,熙i宁七年九月癸未条,第6266页。
    ⑤ 《长编》卷一七八,景祐三年六月己酉条,第2790页。
    ⑥ 《长编》卷二九二,元丰元年九月甲戌条,第7130页。
    ① 《长编》卷二九五,元丰元年十二月癸亥条,第7188页。
    ② 例有《宋史》卷三三五《种世衡传》,第10749页,“羌乘胜追北,师还遇隘,壅怍不得 行。偏将王舜臣者善射,以弓挂臂,独立败军后,羌来可万骑,有七人介马耳先,舜臣念此必羌尤桀黠者,不先殪之,吾军必尽。乃宣言口:‘吾令最先行者眉间插花。’引弓三发,陨三人,皆中面,余四人反走,,矢贯其背。万骑愕盱莫敢前,舜臣因得整众。须尼,羌复来,舜臣自中至酉,抽失千余发,无虚者,指裂,血流至肘,薄暮,乃得踰隘”;同书卷二七二《马仁瑀传》,第9344页,“乃控弦跃马,挺身出阵射贼,毙者数十人,十气益振”;同书卷二八0《白守素传》,第9507页,“守素据桥,有失数百,每发必中,敌不敢进,遂引去”。
    ③ 《宋史》卷二五五《张永德》第8918页,“永德善骑射,左右分挂十的,握十失,疾驰至发,发皆中”,同书卷二八0《王荣传》第9500页,“荣善射,尝引强注屋栋,失入木数寸,时人目为‘王强弓’”;同书卷三二四《许怀德传》,第10477页,“善骑射击刺”,“夏人复阵,有出阵前据鞍嫚骂者,怀德引弓一发而踣,敌乃去”。
    ④ 《长编》卷二0三,治平元年十月庚子条,第4911页,“尔武艺虽不中格,而尝有武功,故以尔为正刺史”。又谕散直都虞候胡从曰:“尔艺虽不中格,而治兵齐肃,故以尔为内园使”。
    ⑤ 《长编》卷二八五,熙宁十年十一月辛亥条,第6987页。
    ⑥ 《长编》卷二五六,熙宁七年九月己未条,第6262页。
    ⑦ 《长编》卷三一0,元丰三年十一月甲午条,第7513页,“提举河北路义勇保甲言:劝谕民兵 赴场简阅,莫不踊跃待选,及招诱义勇、军员与保正附保人投状愿教阅者不少”;同书卷三一元丰四年正月丁酉条,第7536页,“知邢州高复子康、西头供奉官霍文子武,信都县尉冷源子麟,自言随父在官,愿附保人赴集教场学习,本司(河北提举保甲司)试验康等各射弓力及一石,并乞收教,从之。”
    ① 《长编》卷五一五,元符二年九月丁未条,第12241页。
    ② 《事物纪原》卷一0《都》,载唐僖宗逃蜀后,在蜀地召募一百都的兵力。
    ① 《长编》卷三二八,元丰五年七月己丑条,第7896页,;同书卷四,乾德元年九月戊寅条,第106页。
    ② 以上分见于《宋史》卷三五○《王文郁传》,第11074页;卷三二七《郭进传》,第9336页;卷三三四《林广传》,第10737页;卷三二五《张岊传》,第10523页;卷三二三《范恪传》,第10465页。
    ③ 《长编》卷三○五,元丰三年六月丁未条,第7426页。
    ① 《长编》卷二五六,熙宁八年六月壬子条,第6497页。
    ② (宋)沈括:《梦溪笔谈》,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
    ③ 《长编》卷二十,太平兴国四年四月壬中条,第449页,先是,上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剑舞,皆能掷刃丁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见者无不恐惧。命契丹遣使修贡,赐宴便殿,因出剑十示之,数百人袒裼鼓噪,挥刃而入,跳掷承接,曲尽其妙,契丹使者不敢止视。及是巡城必令舞剑士前导,各呈其技。北汉人乘城,望之破胆。
    ④ 《长编》卷三七,至道元年三月己巳条,第810页,上令卫士数百辈射丁崇政殿庭,召张浦观之。先是李延信还,上赐李继迁劲弓三,皆力及一石六斗,继迁意上欲威示戎狄,非有人能挽也。至是,十皆引满平射,有余力,浦大骇。上笑问浦曰:“戎人敢敌否?”浦口:“蕃部弓弱矢短,但见此长大,人固已逃遁,况敢拒敌乎!”
    ① 《长编》卷一三三,庆历六年八月乙巳条,第3170页;同书卷二六一,熙宁八年三月己未条,第6367页;同书卷二三0,熙宁五年二月壬戌条,第5592页;同书卷四七,咸平三年四月丙辰条,第1011页:同书卷三八,至道元年十一月乙未条,,第823页;同书卷四三,咸平元年十二月丙午条,第924页。
    ② 《长编》卷二五八,熙宁七年十一月丁未条,第6291页,“上批:闻熙河路募禁军筑城,颇妨教阅,近已降指挥罢之,宜今总管司约束兵官教阅”;同书卷二五六,熙宁七年九月戊申条,第6252页,“诸系役厢军、禁军,自今权免役,专事习武艺”。
    ③ 《长编》卷二五六,熙宁七年九月癸丑条,第6257页。
    ① 《长编》卷二八三,熙宁十年六月辛丑条,第6925页。
    ② 《长编》卷二九八,元丰二年五月己卯条,第7244页。
    ③ 《长编》卷二八九,元丰元年五月庚辰条,第7073页。
    ④ 《长编》卷二四七,熙宁六年十月丁亥条,第6027页。
    ⑤ 李常:《上哲宗七事》,《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五0,第1712页。
    ⑥ 欧阳修:《上仁宗乞别议求将之法》,《宋朝诸臣奏议》卷六四,第713页。
    ⑦ 赵安仁:《上真宗答诏论边事》《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0,第1434页。
    ① 《长编》卷一九三,嘉祐六年四月丙子条,第4666页。
    ② 《宋史》卷二八五《贾昌朝传》,第9616页。
    ③ 《长编》卷三二八,元丰五年七月丙中条,第7901页。
    ④ 《长编》卷27,雍熙三年正月戊寅条,第605页。
    ⑤ 《宋史》卷二六四《宋琪传》,第9128页。
    ⑥ 《长编》卷一四九,庆历四年五月壬戌条,第3597页;卷277,熙宋九年八月己亥条,第6777 页。
    ① 《宋会要辑稿》兵二八之二一,第7280页。
    ② 张舜民《上徽宗论进筑非便》,《宋朝诸臣奏议》卷一四0,第1585页。
    ③ 孙何《上真宗乞用儒将》,《宋朝诸臣奏议》卷六四,第710页。
    ④ 《长编》卷五九,景德二年三月甲寅条,第1323页。
    ⑤ 张亢《上仁宗论边机军政所疑十事》,《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三,第1473页。
    ⑥ 《长编》卷一四五,庆历三年十一月甲寅条,第3515页。
    ⑦ 《长编》卷二九三,元丰元年十月庚戌条,第7149页。
    ① 《长编》卷三0三,元丰三年三月丁丑条,第7368页。
    ② 《宋史》卷三二二《赵殉传》,第10464页。
    ③ 《宋史》卷三二三《范恪传》,第10465页。
    ④ 《宋史.》卷三二六《张岊传》,第10525页。
    ⑤ 《长编》卷二0六,治平二年十二月甲辰,第5009页;同书卷一四五,庆历三年十二月庚戌条,第3515页;卷一五三,庆历四年十二月乙卯条,第3730页。
    ⑥ 《长编》卷五一八,元符二年十一月辛未条,第12318页。
    ① 《长编》卷三二七,康定元年六月辛卯条,第3021页。
    ② 《宋会要辑稿》兵一八之一四,第7276页。
    ③ 《长编》卷一五七,庆历五年十一月己酉条,第3809页。
    ④ 《长编》卷一三五,庆历三年四月庚辰条,第3236页。
    ⑤ 《长编》卷一四五,庆历三年十一月癸未条,第3505页。
    ⑥ 《宋会要辑稿》武学,第183页。
    ⑦ 《长编》卷三九三,元祐元年十二月庚寅条。
    ⑧ 《宋朝诸臣奏议》卷八二,富弼:《上仁宗论武举武学》,第717页。
    ⑨ 《长编》卷一三三,庆历元年九月壬申条,第3182页,“王吉与张出齐名,卒皆不至显官”。
    ① (宋)宋庠:《元宪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卷三一《贤良等科廷试设次札子》。
    ② 《宋朝诸臣奏议》卷八二《上仁宗论武学》。
    ③ 《长编》卷一二三,宝元二年六月癸酉条。
    ④ 《长编》卷三0八,元丰三年九月癸未条,第7476页。
    ⑤ 《长编》卷二六0,熙宁八年二月戊寅条,第6339页。
    ⑥ 《长编》卷三一五,元丰四年八月庚午条,第7628页,“权发遣环庆路经略司高遵裕言:准密院劄子,降营阵法,臣究竟虽知梗概,尚恐未喻深旨”。
    ① 《宋朝诸臣奏议》卷八二,范仲淹《上仁宗乞选募边上有智勇人与讲说兵书》,第894页。
    ② 《长编》卷一五六,庆历五年闰五月癸丑条,第3782页。
    ③ 欧阳修《上英宗论西边可攻四事》,《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六,第1525页。
    ① 《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97年,卷一九一,第701页,真宗御制《武臣七条》:“一口修身,谓修饬其身,使十卒有所法则;二口守职,谓不越其职,侵扰州县民政;三日公平,谓均抚士卒,无有偏党;四口训习,谓教训士卒,勤习武艺;五曰简阅,谓阅视士卒,识其勤惰勇怯;六曰存恤,谓安抚士卒,甘苦皆同,常使齐心,无令失所;七曰威严,谓制驭士卒,无使犯禁”。
    ② 《长编》卷一二七,康定元年五月己未条,第3010页。
    ① (宋)王栐:《燕翼贻谋录》,中华书局,1981年,卷五。
    ② 《长编》三二二,元丰五年正月辛丑条,第7763页,高遵裕辩解自己攻西夏时逗留行为,“刘昌祚,裨将也,利在一战,臣主帅也,务全三军”。
    ③ 《长编》卷一三六,庆历二年五月戊午条,第3263页。
    ④ 《长编》卷四九六,元符元年三月己丑条,第11799页。
    ⑤ 《长编》卷四七O,元祐七年二月辛酉条,第11220页。
    ① 《长编》卷三六三,元丰八年十一月己丑条,第8689页。
    ② (宋)章如愚:《山堂考索》(《后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卷二一《官门·张淹论官制》。
    ③ 吕诲:《上仁宗论边备弛废》,《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六,第1521页。
    ④ 《长编》卷一一五,景祐元年八月甲子条,第2693页。
    ⑤ 《宋史》卷二七三《郭进传》,第9355页,“性喜杀,士卒小违令,必置于死“;《宋史》卷二五七《李继和传》,“性刚忍,御下少恩……及较阅之际,杖罚过当,人多怨焉”《宋史》卷二六0《米信传》,第9023页,“吏卒以无罪锤挞者甚众”;《宋史》卷三O四《王彬传》,第10077页,“用马篓击军士流血”;《宋史》卷三一五《韩缜传》,第10310页,无故杖杀指使傅勃。《长编》卷三四,第752页,“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永德笞之至死”。
    ① 《长编》卷一五六,庆历五年六月乙丑条,第3784页。
    ② 《长编》卷三0五,元丰三年六月J‘未条,第7426页。
    ③ 《长编》卷七一,大中祥符二年止月乙亥条,第1590页。
    ④ 赵安仁《上真宗答诏论边事》《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0,第1434页。
    ⑤ 《长编》卷二三O,熙宁五年二月甲寅条,第5589页。
    ⑥ 《长编》卷一0一,天圣元年十二月辛酉条第2344页,;同书卷一一五,景祐元年十一月甲辰条,第2693页,;同书卷二三四,熙宁五年六月癸亥条,第5679页。
    ① 《长编》卷五,乾德二年三月丁酉条,第124页;吕诲:《上仁宗论边备弛废》,《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二,第1521页:《长编》卷一——,明道元年八月乙卯条,,第2578页:《宋史》卷三四四《鲜于诜传》,第10936页。
    ② 《长编》卷一五七,庆历五年十一月庚戊条,第3810页,“诏秦州六县保毅指挥,自今如敢私役者,以计庸律论”。
    ③ 《长编》卷七二,大中祥符二年七月壬午条,第1626页。
    ④ 《长编》卷一七六,至和元年三月乙亥条,第4255页。
    ⑤ 三衙管军见宰执“必执梃趋庭”,“降阶而揖”,见《文献通考》卷五八;外屯戍将校见州长吏亦如此,见《宋史》卷一九六《兵志十.》,第4894页,“凡屯驻将校带遥郡者,以客礼见长吏,余如屯驻将校”。
    ⑥ 《浮溪集》卷一《行在越州条具时政》。
    ⑦ 《长编》卷一三二,庆历元年五月甲戌条,第3130页,“韩琦、范仲淹为经略安抚副使,葛怀敏见之,礼容极慢”。《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第10816页,苏轼“命举旧典,帅常服出帐中,将吏戎服执事。副总管王光祖自谓老将,耻之,称疾不至”。
    ① 王栐:《燕翼贻谋录》卷五。
    ② (宋)J‘谓:《J‘晋公谈录》,巴蜀书社,1993年版。
    ③ 《长编》卷四六0,元祐六年六月甲寅条,第11003页。
    ④ 《长编》卷二二O,熙宁四年二月庚辰条,第5361页,“王文谅指使,领兵……邠宁广锐都虞候吴逵,是役也,逵率众力战,用铁连枷杀贼首领,文谅使部曲夺之”。
    ⑤ 《长编》卷二一四,宝元二年九月J‘巳条,第2931页。
    ⑥ 《宋史》卷二八五《贾昌朝传》,第9614页,贾昌朝论兵事,“近岁恩悻子弟,饰厨传,钓名誉,多非勋劳,坐取武爵。”;《长编》卷一六三,庆历八年三月甲寅条,第3932页,张方平言,“历边任者,曾无寸劳薄效,不数年径至横行、刺史、防、团、廉察,能饰厨传熟于人事者,即以为才”。
    ① 以上所列,见于《长编》卷三00,元丰二年九月癸酉条,第7300页;卷三六四,元祐元年正月乙未条,第8698页;卷四五二,元祐五年十二月甲辰条,第10852页;卷四九九,元符元年六月丁亥条,第11877页;卷四五三,元祐五年十二月丙午条,第10859页。
    ② 《长编》卷二一六,熙宁三年十月庚午条,第5255页;卷三一七,元丰四年十月戊午条,第7658页;卷三二七,元丰五年六月乙巳条,第7881页;卷四九三,绍圣四年十二月辛丑条,第11715页;卷五00,元符元年七月甲寅条,第11907页;卷五0一,元符元年八月丙申条,第11939页;卷五0七,元符二年三月乙丑条,第12085页;卷二八三,熙宁十年六月丙申条,第6930页。
    ① 张明:《北宋军法研究》,西北大学2001年硕十毕业论文。
    ② 《资治通鉴》卷二九三。
    ③ (宋)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中华书局,2006年,卷二。
    ④ 《长编》卷四三五,元祐四年十一月壬辰条,第10490页,“刑部言:‘诸军率众对本辖官员不唱诺法,上军处斩,下军及厢军徒三年,对本辖将校、节级以犯阶级及告赏法’。从之”。
    ⑤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一《刺史以上无阶级法》。
    ⑥ 《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一三庆历八年三月。
    ① 《长编》卷一二九,第3051页。
    ② 《宋史》卷三二五《王珪传》,第10508页。
    ③ 《长编》卷五五,咸平六年六月癸酉条,第1202页。
    ④ 《长编》卷一三三,庆历元年八月戊寅条,第3160页。
    ⑤ 杜佑:《通典》卷一四九《步战令》,中华书局,1988年。
    ① 《宋史》卷三一三《周美传》,第10458页。
    ② 《长编》卷四七八,元祐七年十一月癸未条,第11393页。
    ③ 《武经总要》中军法记载,“将妇女入营者,斩”,“擅掘冢烧舍,掠取资财者,斩”。
    ④ 妄言惑众例见《长编》卷二七,第611页,雍熙三年四月壬子条,“副都指挥使江谦妄言惑众,荆嗣即斩之”;劫掠财物例见《长编》卷一七一,第4104页,皇祐三年八月癸未条,“京师发龙猛卒戍保州,在道窃取人衣履,或饭讫不与人直”;挈带娼妇例见《长编》卷二七七,第6786页,熙宁九年八月庚辰条,广南西路路分都监张守节行军中“挈娼妇与俱”。
    ⑤ 《长编》卷六六,景德四年八月己酉条,第1482页,“比者,河朔御戎之际,有枭路人首级以献者,自是,每命将帅必戒谕之”;卷五○二,元符元年九月壬戌条,第11963页,“诏:缘边招讨司,战十有市首级而冒赏者,论以军法”;卷三二一,元丰四年十二月丙辰条,第7737页,“诏:令种谔指挥诸将约束士卒,除讨杀残党外,不得以军前逃逸及道路死亡之人斫取首级,及令种谔,凡有斩级,子细验认”;卷四九三,绍圣四年十二月乙巳条,第11721页,“诏陕西、河东经略司:告谕汉蕃兵,如遇军行,尚敢携老幼妇女首级送纳,或将佐知情盖庇,尽以违制论”。
    ⑥ 田锡《上太宗答诏论边事》,《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二九,第1423页。
    ① 《宋史》卷一《太祖本纪》,乾德二年征蜀,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王全斌时为忠武节度使,副都部署崔彦进为步军都指挥使,都监王仁赡为内客省使。
    ② 如米信,本为散都头指挥使,征太原时,“命为行营马步军指挥使”,见《宋史》卷二六0《米信传》,第9023页。
    ③ 如李重贵,先以捧日右厢都指挥使,遥领蛮州团练使,后升至正任卫州团练使,才出任并代副都部署;另例呼延赞军职为内员僚直都虞候,迁官至军头司马步军都军头后,外任冀州副都部署,各见《宋史》卷二七九《李重贵传》、《呼延赞传》。
    ④ 《宋史》卷二七九《耿全斌传》,第9491页。
    ①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八之一0九。
    ② 祁州都监马景家贫无以葬父,朝廷为旌忠义之后,升其资级为缘边驻泊都监,事见《长编》卷二三0,熙宁五年二月甲寅条,第5589页。
    ③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八之一一六。
    ④ 应区分统兵官的职事品序与实任差遣。作为路分兵官升迁资序的部署、副都部署、都部署与掌握本路军队最高指挥权的都副部署不尽相同。一路军队主帅、人将为本路马步军都副部署,辖下为本路主力即驻泊禁军,并主掌部署司事,其他部署等辖下兵力为偏师,号为兵马部署等。庆历年间,各路设都部署司,以帅臣为本路马步军都部署,管勾都部署司事,本路马步军副都部署为副帅,统领本路主力军队,如葛怀敏任在泾原路都部署司内任马步军副部署,后升其秩级为本路副都部署,其职事为知泾州,见《宋史》卷二八五,《葛怀敏传》第9700页,另如,《长编》卷二二三,熙宁四年五月丙午条,第5432页,“降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昭州防御使、泾原路副都总管张玉为总管”,张玉降职前,实职为泾原路马步军副副总管,秩级由泾原路副都总管,降职后,资级为总管,仍总辖一路军队。
    ⑤ 据《宋史》卷一七二《职官志十二》《职田》,第4146页,路分兵官的职田分为路总管、钤辖、都监三个等级,不论其在何路,任何职。
    ① 《长编》卷三四五,元丰七年五月己亥条,第8282页,“泾原路经略司言:‘自今沿边将官、 城寨、使臣坐事冲替者,其下本司察审,军前得力人量事大小,于酬奖折除、或展年、降官,仍旧在任’。从之”。
    ① 元丰年间,右侍禁鲁福虑立战功,且负伤,神宗批口:“福临难奋勇,力战重伤,在使臣中实不可多得,可授閤门祗侯”,事见《长编》卷三二一,元丰四年十二月戊寅条,第7750页。
    ②大小使臣带閤门祗侯者,其差遣比同于诸司副使,“诏十路都部署、安抚举诸司副使、閤门祗侯才堪将帅者一人”,见《长编》卷一七一,皇祐三年十月丙戌条,第4111页。
    ③ 《宋史》卷一九六《兵志十》,第4877页,“自殿前、侍卫马步军校,每遇大礼,各以次迁,谓之‘转员’”,节级、军兵的转补,谓之“连排”。
    ① 《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五之一。
    ② 《长编》卷二六八,熙宁八年九月庚午条,第6562页。
    ③ 《长编》卷六四,景德三年九月庚子条,第1424页。
    ④ 赵冬梅:《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六章“捕盗捉贼,安靖地方”。
    ⑤ (宋)苏辙:《栾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卷三五《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
    ⑥ 《长编》卷三四0,第8183页。
    ⑦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中华书局,1990年,卷一九,第7939页。
    ① 《长编》卷二六一,熙宁八年三月丙午条,第6359页,“河北民兵虽多,而未见用之实……分番在巡检下教阅,代禁兵”。
    ② 《宋会要辑稿》兵二之一0,第6776页。
    ③ 《长编》卷二二一,熙宁四年三月丙午条,第5392页。
    ④ 事见《长编》卷三三二,元丰六年正月乙未条,第8001页。
    ⑤ 《长编》卷五七,景德元年八月庚辰条,第1254页。
    ⑥ 《长编》卷二七0,熙宁八年十一月庚中条,第6619页,“五路缘边堡铺守把兵级轮出巡及卓望、伏路等,遇冬寒,旧无皮裘处。”
    ⑦ 《长编》卷一六四,庆历八年七月癸卯条,第3957页。
    ① 《长编》卷四0九,元祐二年四月乙四条,第9968页,“诏:陕西、河东路巡检、堡寨使臣偷漏西人入界第四次以上,冲替”。
    ② 燕达曾为怀宁寨巡检,所部仅五百人,《宋史》卷三四九《燕达传》,第11056页。
    ③ 元祐年间因“蕃官部邵伊等硬探西界屯聚人马烟棚远近次第,(捉住敌方人员)”,宋廷急忙下令,“沿边将分城砦、并巡防汉蕃使臣首领等,钤束手下人兵,各守疆界,……即不得令人马擅入西界捉杀人口,引惹边事”,事见《长编》卷三七七,元祐元年五月戊辰条,第9174页。
    ④ 《长编》卷四0七,元祐二年十一月丙辰条,第9897页,“肃远寨巡防,右侍禁戴荣追两官,蕃官东头供奉官、巡检慕化追一官罢任,以擅入西夏界侵掠也”。
    ⑤ 《长编》卷二八七,元丰元年闰正月癸未条,第7029页,“斩内殿崇班、机榔县巡防地方陈崇,刺配三班差使、机榔县守把胡清沙门岛,坐妄称贼至,无故擅弃城寨而走也”;同书卷一九0,嘉祐四年十月癸未条,第4595页,“虔州巡检、左侍禁王咸孚除名,广南路编管,坐不掩杀捕贼也”。
    ⑥ 《长编》卷九三,天禧三年三月壬申条,第2139页。 ① 《长编》卷三二九,元丰五年八月辛亥条,第7914页,“麟府神木堡与西贼斗敌,监押贾默以
    众先退,致贼杀巡检高素”
    ② 《长编》卷一一五,景祐元年七月甲寅条,第2691页,元吴率万余众来寇,缘边都巡检杨遵,柔远寨监押卢训以骑七百战于龙马岭,败绩。
    ③ 《长编》卷三八五,元祐元年八月癸巳条,第9374页。
    ④ 《长编》卷三五五,元丰八年四月庚寅条,第8494页;卷三五七,元丰八年六月丙戌条,第8548页;卷三五八,元丰八年七月戊戌条,第8563页。
    ⑤ 司马光:《上哲宗乞尽罢诸处保甲》《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二四,第1367页,“巡教、指使、 保正等,于所辖保甲恐不免须有陵逼侵渔……获鹿县保甲斫射殴伤提勾孙文,巡检张宗师”。
    ① 《长编》卷一0二,天圣二年三月壬子,第2354页;同书卷六三,景德三年九月庚子条,第1424页。
    ② 《长编》卷二七七,第6768页。
    ③ 商虢等州巡检上官琪与光化军贼战死,“余军以失主将悉溃散蓝田界上”,见《长编》卷一四五,庆历三年十二月己未条,第3519页;同书卷一二五,宝元二年闰十二月壬子条,第2959页,“閤门祗侯王文恩入虏界,为虏兵所败,士兵皆竄走”;平定廖恩、乞弟、岑探等叛乱,皆有巡检被杀,而兵级逃散或降敌之事。
    ④ 《长编》卷一二九,康定元年十一月庚辰条,第3058页。
    ⑤ 《长编》卷四二五,元祐四年四月甲子条,第10289页。
    ⑥ 《宋史》卷三二四《赵滋传》,第10496页。
    ① 《长编》卷四五二,元祐五年十二月壬辰条,第10850页。
    ① 李昌宪:《试论宋代地方统兵体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史学月刊》1996年,第二期。
    ② 《长编》卷九七,天禧五年四月壬戌条,第2246页。
    ③ 《长编》卷一0三,天圣三年八月丁丑条,第2388页。
    ④ 《长编》卷六七,景德四年十月己亥,第1511页。
    ⑤ 《长编》卷一三六,庆历二年五月乙丑条,第3267页,“置信安军兵马都监,监押各一员”。
    ① 以上威州例见《长编》卷一二三,宝元二年六月戊子条,第2914页;横州例见《长编》卷一七二,皇祐四年五月癸丑条,第4144页;诚州例见《长编》卷三二二,元丰五年正月戊中条,第7769页;深州例见《长编》卷五一0,元符二年五月癸卯条,第12143页。
    ② 江安县例见《长编》卷七一,大中祥符二年四月丁亥条,第1600页,卷八一,大中祥符六年七月乙未条,第1838页;定胡县例见《长编》卷一0七,天圣七年四月壬辰条,第2506页,卷一一八,景祐三年六月丁巳条,第2790页;淮安镇例见《长编》卷五二,咸平五年八月丙戌条,第1148页。
    ③ 《长编》卷三三七,元丰六年七月乙卯条,第8117页;卷五一五,元符二年闰九月戊寅条,第12274页;卷三一七,元丰四年十月乙丑条,第7673页。
    ④ 《长编》卷四八六,绍圣四年四月甲辰条,第11547页。
    ① 《长编》卷二一五,熙宁三年九月辛亥条,第5244页。
    ② 《长编》卷一一二,明道二年七月丙寅条,第2621页。
    ③ 《长编》卷六三,景德三年七月丁亥,第1419页。
    ④ 《长编》卷一二七,康定元年六月壬寅条。第3019页。
    ⑤ 《长编》卷五0四,元符元年十二月丁酉条,第12021页;卷七八,大中祥符五年六月乙巳条,第1769页。
    ⑥ 《长编》卷一0七,天圣七年三月辛酉条,第2502页:卷四二四,元祐四年三月乙酉条,第10249页;卷三七三,元祐元年三月乙酉条,第9042页。
    ① 《长编》卷六二,景德三年三月乙丑条,第1393页。
    ② 侬智高攻围康州城,知州赵师道言:“吾与兵马监押为国家守城,贼至死之,职也”,事见《涑水记闻》,卷一三,第266页。
    ③ 《长编》卷一二六,第2977页。
    ④ 《长编》卷八四,第1921页。
    ⑤ 康定元年秋,环庆部署任福指挥攻打白豹寨,被抽调的兵马监押有凤川寨监押,殿直刘世卿,淮安镇监押张立等,见《涑水记闻》卷一二,第224页。
    ⑥ 仁宗时,群盗张海攻光化军城,兵马监押许十从与知军韩纲率军“披甲乘城,凡十余日”,《涑水记闻》卷一一,第202页。
    ⑦ 《长编》卷一一四,第26688页。
    ⑧ 《长编》卷八一,第1851页。
    ① 事见穆修:《河南穆先生集》,卷三《静胜亭记》
    ② 《长编》卷二三七,熙宁五年八月戊戌条,第5773页“诏:诸路县镇有兵马处,凡遇冬至、正口.及同天节,犒设军员所费,旧令知县、都监更出钱,甚无谓,其自今以本州公使钱给之”
    ③ 《长编》卷四六四,元祐六年八月乙卯条,第11092页。
    ④ 《长编》卷五一四,元符二年闰九月癸未条,第12283页;卷一一五,景祐元年十月丙戌条,第2705页。
    ⑤ 《长编》卷三0三,元丰三年四月乙未条,第7375页;卷三四四,元丰七年三月乙卯条,第8262页。
    ① 《长编》卷二五,雍熙元年二月壬午条,第573页,“上御崇政殿,亲阅诸军将校,自都指挥使以下至白夫长,皆按名籍参考劳绩而升黜之”;同书卷二四五,熙宁六年六月戊戌条,第5972页,“诏诸军班直都指抨使以下至副都头,并令承旨司注籍……以备转员急用”。
    ②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六之七八,第3110页,“军校充川陕马步军都指挥使者,如无授宣,有侯三年差替”。
    ③ 《长编》卷二七三,熙宁九年二月庚寅条,第6678页。
    ④ 《长编》卷二六七,熙宁八年八月丙中条,第6545页,“诏熙河路有功使臣未有差遣,……其三班差使以下,愿换禁军将校者,比附安排”;是秋,募近京强壮补禁卫,诏殿前都指挥使高琼阅习阵势,谓琼曰:昨日村民,皆为精锐矣。擢材勇者三十余人为小校。
    ⑤ 以任福为例,“以材力选为列校,凡六迁,至遥领刺史。宝元初,朝廷选班直诸校有勇敢者除前班官,任以边事,除福莫州刺史,充岚石隰州都巡检”,任福在除授正任莫州刺史前,一直属军校,见《涑水记闻》卷一二,第226页。
    ⑥ 熙宁年间,冀州骁捷指挥使王信因功升冀州骁捷左厢军都指挥使,并加以御前忠佐马军 副 都军头,见《长编》卷二五0,熙宁七年二月丁丑条,第6091页。
    ① 《长编》卷三四五,元丰七年五月庚子条,第8282页,“诏自京选将校补广南诸军将校者,官给路费”;同书卷二0三,治平元年十一月己卯条,第4922页,“知桂州陆诜按边至邕州,召左右四十五峒将诣麾下,阅土丁,得精兵五万,补置将校”
    ② 《长编》卷二六五,熙宁八年六月壬子条,第6495页。
    ③ 《长编》卷三一二,元丰四年四月甲子条,第7561页,“诏,乞补奉职人与三班差使,借职与下班殿侍,殿侍与军将,军将与守阙军将”。
    ④ 《长编》卷二九五,元丰元年十二月壬寅条,第7178页。
    ⑤ 王存:《上哲宗乞依旧教畿内保甲》,《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二四,第1376页,“庆历、治平间,禁厢之籍百余万,其后中外禁军以五十八万为额”。
    ① 司马光:《上英宗乞罢刺陕西义勇》,《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二三,第1388页,“唐初府兵,各有营府,不属州县,有将军、郎将、折卫、果毅以相统摄。”
    ① 赵安仁:《上真宗答诏论边事》,《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0,第1434页
    ② 《长编》卷二二0,熙宁四年二月庚辰条,第5362页,“林广入其营,坐军校厅事”。
    ③ 《长编》卷五一0,元符二年五月甲子条,第12145页,“诏皇城宿铺人,辄敢擅离地分,及不报所部人单独往来,故意招呼抛掷物色与城下人者,徒三年,垂下绳索者加一等,部辖人不知情者,减犯人二等,知者与犯人同,情实误者奏裁”。
    ④ 《长编》卷六七,景德四年十一月癸未条,第1507页。
    ⑤ 《长编》卷一六三,庆历八年三月甲寅条,第3926页。
    ⑥ 《长编》卷三二一,元丰四年十二月丙寅条,第7743页。
    ⑦ 贾昌朝《上仁宗备边六事》,《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三,第1482页,太祖朝“营舍之间为鬻酒肴者则逐去之”。
    ① 《长编》卷四九七,元符元年四月壬午条,第11817页。
    ② 《长编》卷四六,咸平三年止月己卯条,第983页。
    ③ 《长编》卷一一二,明道二年六月辛四条,第2621页。
    ④ 事见《长编》卷一五六,庆历五年七月甲戌条,第3786页。
    ⑤ 《宋史》卷二七九《陈兴传》第9483页,端拱初,天武指挥使陈兴,改御前忠佐军副都军头,随军,遣戍汾州;同书卷二七九《许均传》第9484页,武骑副指挥使许均,以御前忠佐马军都军头戍秦州;同书卷二七九《周仁美传》第9491页,周仁美,御前忠佐马军副都军头,戍环州。
    ⑥ 王信,龙卫指挥使,迁御前忠佐,龙卫都虞候兼鄜延巡检,见《宋史》卷三二六《王信传》第10518页;王德用,内殿崇班,以御前忠佐马军都军头,出为邢洺、磁相巡检,事见《宋史》卷二七八《王超传》,第9465页。
    ⑦ 《长编》卷六十,景德二年六月乙亥条,第1351页。
    ⑧ 《长编》卷一五,开宝七年二月庚辰条,第316页,“上初临御,欲周知外事,令军校史硅博访”。
    ⑨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中华书局,1989年,卷一,第5页,。
    ① 《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二一,蔡襄:《上英宗论兵事》,第1327页。
    ② 《宋史》卷四四一,第10616页,“藩邸之吏,预执隶之勤,虽军校之微,犹不欲无名与之”。
    ③ 《宋史》卷一九九《刑法志》,第4981页,“凡命十死于官或去官,其送徒道亡,则部辖将校,节级与首率众者徒一年,情轻则杖一百”。
    ④ 韩缜知秦州,府衙有军校供使,指使、三班奉职傅勃夜被酒,误随韩缜入宅,韩缜令军校杖脊死,《长编》卷二二五,熙宁四年七月丙戌条,第5468页。
    ⑤ 《宋史》卷二五五《张永德传》,第8917页,“自五代用兵,多姑息藩镇,颇恣部下贩鬻。宋初,功臣犹习旧事……永德在太原尝令亲吏贩宷规利,阑出徼外市羊”。
    ⑥ 薛超,天武指挥使,从征太原,令游骑千人以备御镇定境上,见《宋史》卷二七五《薛超传》第9376页;马全义,虎捷左厢都校,从征李重进,领控鹤,虎捷两军为后殿,见《宋史》卷二七八《马全义传》,第9450页。
    ⑦ 《长编》卷五九,景德二年四月壬辰条,第1327页,景德元年四月辛卯条,“江日新前知德州,追袭敌骑,杀获甚众……监军刘绪、军校并加检校兼管”;同书卷六0,景德二年五月癸丑条,第1337页,“设堡戍,列部伍,补指挥使以下,校长有功劳者,亦补军都指挥使,置巡检以统之”。
    ① 《长编》卷一四二,庆历三年七月丁条,第3399页。
    ② 《长编》卷二二0,熙宁四年二月庚辰条,第5361页。
    ③ 《长编》卷三一一,元丰四年止月辛卯条,第7532页。
    ④ 《长编》卷八一,大中祥符六年七月乙未条,第1838页。
    ⑤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一,第212页。
    ⑥ 《长编》卷二五七,熙宁七年十月癸巳条,第6283页。
    ⑦ 《长编》四三五,元祐四年十一月壬辰条,第10490页
    ⑧ 《涑水记闻》卷一,第18页,“周谓通判兴州,有外寨军校纵其十卒暴犯居民,谓往责而斩之,众莫敢动”;《长编》卷二九一,元丰元年八月癸丑条,第7118页。“南服距国远,戍兵无纪律,一日有溃营归家者两军……赵卨呼旅长诘问……立命斩之”。
    ⑨ 《宋史》二七八《王超传》,第9466页,(王超)“过营垒,军校不时将迎,(高)琼即命箠罚”
    ⑩ 《宋史》卷三一三《韩纲传》,第10299页。
    11 《长编》卷一三六,庆历二年五月丙寅条,第3268页。
    ① (宋)魏泰:《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卷十一,第123页。
    ② 《宋史》卷二七五《田仁朗传》,第9379页,田仁朗“率麾下往击之,短兵将接,前锋稍却,仁朗斩指挥使二人,军中震恐”。
    ③ 《长编》卷一三二,庆历元年五月甲戌,第3130页,“任福骤徙泾原,适值贼至,麾下队兵逐急差拨,诸军将校都不识面”
    ④ 《长编》卷三三四,元丰六年四月戊辰条,第8051页,“宜州下班殿侍,指使吴道,土丁指挥使程进,都头韦聪等遇贼不力战,致杀都监费万”。三月辛丑,释河州亡失主将景思立兵校等,仍令自首,交趾围邕州,大校翟积阴欲出奔,如洪寨主李文著以轻兵泛小舟掩袭之,文著中流矢死,其随文著将校八人并斩讫,
    ⑤ 《长编》卷五九,景德二年三月甲寅条,第1322页。
    ⑥ 《长编》卷二七,雍熙三年四月乙卯条,第611页;卷九二,天禧二年十一月壬中条,第2129页。
    ⑦ 《长编》卷七一,大中祥符二年六月己酉条,第1617页。
    ⑧ 贾大泉:《论北宋的兵变》,《中华文史论丛》,第五十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① 《长编》卷一六二,庆历八年止月乙酉条,第3906页,“则以贝州叛,深州卒庞口与其徒谋以元旦杀军校劫库兵应之”;卷一六二,庆历八年闰正月辛酉条,第3908页,“是夕,崇政殿亲从官颜秀,郭达,王胜等四人谋为变,杀军校,劫兵杖”
    ② 以上事例见《长编》卷四六,咸平三年正月己卯朔,第987页;《宋会要辑稿》兵一0之一第6925页;《涑水记闻》卷一一,第202页;《长编》卷三二六,元丰五年五月癸巳条,第7849页。
    ③ 钱彦远:《上仁宗论步直兵士作过》,《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二二,第1339页
    ④ 《长编》卷九七,天禧五年四月丁巳条,第2245页。
    ⑤ 王军营:《北宋基层士卒频繁变乱原因考析》,《延安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① 《长编》卷一九o,嘉祐四年七月甲辰条,第4598页;卷一0六,天圣六年正月己酉条,第2461页;卷一七一,皇祐三年八月癸未条,第4104页;卷六,第162页;卷二二九,熙宁五年正月丁未条,第5579页;卷一二七,天圣六年止月己酉条,第3010页;卷二八二,熙宁十年五月庚戌条,第6901页;卷二五0,熙宁七年二月丁丑条,第6091页。
    ② 《宋史》卷二八七《赵安仁传》,第9657页,“(安仁)知审刑院,尝有将校笞所部卒死,罪议大辟。安仁以军中之令,非严不整,遂获免死”;《长编》卷一五三,庆历四年十一月己卯条,第3729页,“军政隳弛,十卒骄惰,居常少有钤束,不过笞篓,己谋杀害部将,相结逃背”,同上书,卷二四六,熙宁六年七月戊辰条,第5984页,“夔州权管威棹指挥都头、北班殿侍杜信减克军粮,盗官营材”;同上书卷二,第74页,“诏殿前、侍卫两司将校无得冗占直兵,限其数,著于令”。《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三四,“掌兵之官,又或与军校辈利其衣粮,而私有之”,“军校蚕食其廪赐”
    ③ 吕思勉:《蒿庐论学丛稿》,《历史上之民兵与募兵》,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第45页。
    ④ 《宋史》卷二九0《曹利用传》,第9706页。
    ⑤ 《长编》卷一四四,庆历三年十月甲子条,第3490页“知渭州尹洙言:本路自西事以来,所 添兵数,主兵臣僚、指使使臣等数倍于旧”。
    ① 《长编》卷三九0,元祐元年十月壬寅条,第9486页,亲从指使徐全书、崔吉、郭安并为御前忠佐步军副都军头,以逮事神宗皇帝于东宫,故也。其他散见于《长编》指使使臣有“鄜延路部署司指使狄青、镇戎军指使、御前忠佐王贵、刘干,保州指使、三班供职臧稹,渝州都监司指使、散直李庆,泾原路都巡检司霍达,宜州下班殿侍,指使吴道,陕西宣抚司指使王存”等。
    ② 《长编》卷三九一,元祐元年十一月戊午条,第9509页,“诏吏部、殿前司选差大使臣二人,充广南西路经略司准备差使,小使臣三人,殿侍三人,充准备指使,仍各选一倍,赴枢密院呈检定差,以经略司言本路阙官,故也”;同书卷四四三,元祐五年六月己未条,第10676页,“吏部言:广南东西路诸经略司准备差使二人,以大使臣充,准备指使三人,供奉官至借差充,委经略司奏举……西路别差准备指使殿侍三人,其请给,当直人依本资序……广南东西路准备差使,指使给支赐递马驿券,递铺兵十有差”。
    ③ 《长编》卷二五四,熙宁七年六月己卯条,第6210页,“韩绛:前内殿崇班王用臣,敢死事之十,实有战功,今熙河路颇籍才武之人,欲望于近下班行,诏补三班借职,熙河路经略司指使”。
    ④ 《长编》卷一三二,庆历元年五月甲戌条,第3130页“泾原用韩质、秦陇用张潠,皆韩琦随行指使,各有武勇”:同书卷一五一,庆历四年八月丁四条,第3678页,“陕西、河东宣抚使范仲淹言,知延州日,见进十张挺有武力胆略,乞补三班差使殿侍,为随行指使”。
    ⑤ 《长编》卷二五0,熙宁七年二月乙未条,第6105页,“百姓罗秀捕杀劫贼逯小二等,……特与下班殿侍,充大名府路安抚司指使”,同书卷三0二,元丰三年正月癸未条,第7347页,“录光州牢城兵十徐靖为三班差使殿侍,充京东路多盗贼州县巡检下指使,赏钱三百千,靖执剧贼阚温,特录之”。
    ⑥ 《长编》卷三八八,元祐元年九月癸四条,第9436页,“定州路安抚司言:北人田文等告获奸细人翟安归明……诏特与茶酒班殿侍,添差充淮南指使”;同书卷一八0,至和二年七月丁卯条,第4357页,“以博州民蒋宪为三班奉职,京东西路安抚司指使,告发贼有功”;同书卷五八,景德元年十一月己丑条,第1282页“诏,应击等闻鼓邀车驾,河北举人及诸色人乞扈从先登效用者,令军头司第其材用,引见讫,送诸处指使”。
    ⑦ 《长编》卷二八八,元丰元年二月癸丑条,第7045页,“上批:故西京左藏库副使、河东第六将陈济美子从善,昨为在京教习马军所指使,近以父丧奔讣,宜以济美久在河外,累有战功,与 麟府路指使”;同书卷二八九,元丰元年四月辛酉条,第7068页,“点阅淮南、荆湖、江西、福建将兵毕,西上閤门使张山甫减磨勘三年,差使指使先次指射差遣”;卷二九八,元丰二年五月乙酉条,第7248页,“诏,殿前、步军司,见在营兵,各置都教头指教,弩手五指挥,弓手十指挥,枪刀摽排手五指挥,各选一人武艺高强者奏差,逐司各举散直二人为指使,罢巡教使臣”;同书卷三七二,元祐元年三月乙亥条,第9019页“孙升:刘定上挟章惇之奸党,下附狄谘之庸才,内纵巡教指使,恣为诛利”;同书卷三七六,元祐元年四月己酉条,第9115页,“枢密院言:今来狄谘、刘定为措置乖方,屡致保甲作过及擅指挥团场称莳……指使受赇,致保甲作过及乱打保正等罪”。
    ① 《长编》卷二九三,元丰六年十月己巳条,第7158页,“三班差使张简本保丁,呈试授官为回河镇巡检下指使”;同书卷四五六,元祐六年三月癸酉条,第10921页,“三省言:武举绝伦人辛育等十六人,弓应法,弩射得,与三班借差,减五年磨勘,边上指使差遣,依令支赐”;同书卷五一五,元符二年九月丁未条,第12241页,“保甲事艺精熟,多得班行,止是殿侍、军将,然俱差充巡检司指使。试中义勇,保甲授三班差事;借差以上者,请差充本路都巡检下指使。保正戴权与下班殿侍,本路指使”。
    ② 《长编》卷一八五,嘉祐二年四月丙寅条,第4474页,“以契丹归明人马锡为茶酒班殿侍、京东安抚司指使。北界归明人武备为下班殿侍,江南东路指使”:同书卷五0七,元符二年三月丁巳条,第12077页,“诏(讨荡西界)鲁逊满达勒特与右侍禁,添差太平州指使”;同书卷五一一,元符二年六月庚辰条,第12160页,“西人来附,诏吕惠卿令将官收留,中保安军作本军指使”。
    ③ 《长编》卷一二八,康定元年七月乙丑条,第3029页,“补京兆府僧道信为三班借职,陕西都部署司指使,本司言其习知边事也”;同书卷二一七,熙宁三年十一月乙未条,第5277页,“草泽王存上书言泾原路机密利害,召试武艺,授以’下班殿侍,三班差使,宣抚司指使”;卷四七九,元祐七年十二月庚戌,第11400页,“,军头司引见交趾奔回供奉官苏佐等三人,苏佐特与西京左藏库使,曹能特与三班差使,添差河北路州军指使”。
    ④ 《长编》卷五一六,元符二年闰九月癸未条,第12283页,“诏,东头供奉官、权镇戎军平夏城监押刘贲特贷命,除名勒停,留充本路极边巡防使唤,贲坐擅杀斗子李立,累立战功,特从宽宥也”;同书卷五O七,元符二年三月乙丑条,第12085页,熙河路钤辖王舜臣“追十官,除名勒停,留充泾原路效用,准备使唤”。
    ⑤ 《长编》卷三九七,元祐二年三月辛巳条,第9679页。
    ① 《长编》卷一七二,皇祐四年五月乙巳条,第4142页,“侬智高破邕州……初贼围城,知州以通判守来远门,权都监三班奉职守大安门,指使武吉守朝天门”。
    ② 《长编》卷一四三,庆历三年九月丙子条,第3449页,“麟州指使、殿侍李宣为右班殿直,初本州飞骑指抨使吴友等陷贼中,宣力拔之,又本路经略司言,宣屡与西贼战,特擢之”。
    ③ 田况:《上仁宗论攻策七不可》,《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二,第1465页。
    ④ 《长编》卷二五一,熙宁三年七月甲寅,(殿侍)“充指使、巡边及缘边把托及七年,教押军队及十年,委官吏保明,牒殿司磨勘,奏转三班差使“;卷一五五,第3773页,“庚辰,诏陕西、河东经略司:选所部路分都监、巡检使、大城寨兵官、军员、指使,有胆勇知谋,曾立战功者,以名闻”。
    ⑤ 《长编》卷二二一,熙宁四年三月己亥条,第5382页,“三班借职、都总管司指使戴嗣良,三班差使殿侍、押队康瞻各迁一官,以平庆州叛卒有功”。
    ⑥ 《长编》卷三五四,元丰八年四月庚午条,第8469页,“河东路经略使吕惠卿言,:河东勇敢以三百人为额,七路止二百人,请给微薄,应募者少,臣昨任鄜延路经略使日,奏请增三等请受,借支省马,给与七分草料,于延州置营,差指使教习武艺,自后应募稍众,欲依陕西路已得指挥,从之”。
    ⑦ 《长编》卷一五九,庆历元年七月壬辰,第3843页。
    ⑧ 《长编》卷一五二,庆历四年九月庚午条,第3699页,“保州指使、三班奉职张渎决脊杖二十,刺配沙门岛”;同书卷二八三,熙宁十年七月丙子条,第6941页,“诏,熙河路经略司指使,左侍 禁张守荣,右班殿直张德,三班借职刘吉等各降两官冲替”;同书卷二九八,元丰二年五月乙巳条,第7241页,“诏,秦凤路副总管夏元几罢任,坐前知镇戎军买水银,令指使贩易,及毁公使文记也”。
    ① 王岩叟:《上哲宗乞罢保甲一司》,《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二四,第1370页。
    ② 司马光:《上哲宗乞罢诸处保甲》,《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二四,第1367页。
    ① 河东第十二将,“令折克行充正将外,更添差到副将一员,部队将共一十五员”,见《长编》卷三八五,元祐元年八月丁酉条,第9379页;另见司马光《上哲宗乞罢将官》,《宋朝诸臣奏议》卷六十四,第715页,“每将下各有部队将、准备差使指使之类一二十人”。
    ② 《长编》卷三四五,元丰七年五月癸丑条,第8287页,第8293页。
    ③ 《宋史》卷三六六《吴玠传》,第11048页。
    ④ (宋)李纲:《梁溪全集》,卷六十二《拟团结新军指挥》。
    ⑤ 《长编》卷四七○,元祐七年二月己巳条,第11226页。
    ⑥ 李昌宪:《宋代将兵驻地考》,《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⑦ 《长编》卷四一二,元祐三年七月癸亥条,第10030页,“令将寨官远斥候,广探伺……令刘昌祚、刘舜卿于本路各选兵将,泾原路须及万人,于德顺军,熙河路及五七千人,于通远军,接近秦凤边面顺便堡寨驻扎,以为犄角之势”。
    ① 《长编》卷五0六,元符二年二月戊子条,第12059页。
    ② 《宋史》卷三六四《韩世忠传》,第11355页。
    ③ 参见拙作《从营兵到队兵:北宋中期禁军编制变革考论》,《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2期。
    ① 王禹偁:《上太宗答诏论边事》,《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二九,第1427页。
    ② 富弼:《上仁宗论西夏八事》,《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一,第1447至第1454页。
    ① 赵延进,高阳关、平戎军都监,兼缘边巡检;杨延昭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董遵诲为通远军使兼灵州路巡检;贺惟忠,知易州,易州刺史,兼易、定、祁等州都巡检使;梁迥广南道兵马都监兼诸州巡检;王硅光州刺史兼扬楚九州都巡检,分别见《宋史》本传。
    ② 北宋与契丹于河北搭界处,以界河为分,河东以山界为分。北宋与西夏在陕西、河东以壕沟和两不耕地为分界线。
    ① 大致有保州缘边都巡检司,《长编》卷一五一,庆历四年八月甲午条,第3676页,“保州、广信、安肃军,自五代以来,别领兵万人,号缘边都巡检司”;雄、霸、沧州界河巡检司,《长编》卷四四,咸平三年五月乙巳条,第946页,“自陶河至泥姑海口,曲直九百里……太宗置寨二十八,铺百二十五”。
    ② 《长编》卷三九七,第9686页。
    ③ 陕西沿边设原、渭、仪州都巡检司;河东路旧在河外设都巡检司,元祐年间河东路经略安抚五月乙巳条,第946页,“自陶河至泥姑海口,曲直九百里……太宗置寨二十八,铺百二十五”;岚石隰州巡检司、忻代州巡检司。《长编》卷三九七,第9686页。都总管司请求恢复旧制,“复置河外都同巡检,及都监、监押、巡检一十二员,沿边知州旧兼巡检处,并仍旧”,事见《长编》卷四0二,元祐二年六月戊申条,第9792页。
    ④ 《长编》卷二六六,熙宁八年七月辛巳条,第6531页。
    ⑤ 苗书梅:《宋代巡检初探》,《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
    ⑥ 河北路沿边巡检司与界河司“自国朝以来,于诸边最号强劲,今未有所隶,请以沿边巡检司隶定州路,界河司隶高阳关路”。
    ① 环庆路木波镇,咸平年间部署张凝开始在此屯兵,见《长编》卷五二,咸平五年八月丙戌条,第1148页;三川口之战后,鄜延路于塞门至金明之间新修三城,“每城屯精卒千人……每城选閤门祗侯以上为寨主、都监”,另置卢关一路都巡检“以兵二千人属之,使为三寨之援”,巡检处于附属地位,见《长编》卷一二六,康定元年三月庚中条,第2982页。
    ② 钱若水《上真宗诏答边事》《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0,第1433页.。
    ③ 《长编》卷二0二,治平元年六月辛酉条,第4895页,“绛州团练使、岚石隰州沿边都巡检使杨遂,乞比总管、钤辖举所使臣,诏许岁举二人,自今著为例”。
    ④ 《长编》卷八四,大中祥符八年三月壬戌条,第1925页。
    ① 《长编》卷一二四,宝元二年九月丁巳条,第2926页。
    ②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七,第126页。
    ③ 苏轼《上神宗论河北京东盗贼》,《宋朝诸臣奏议》卷一四四,第1637页。
    ④ 《长编》卷二九O,元丰元年正月乙未条,第7101页,“张复礼督捕蔡功县强贼,今合诸处兵已多,深虑统制不一,各务顾避迁延,致凶党转更结集,惊扰州县”,同书卷二八四,熙宁十年八月辛卯条,第6953页,“上口:南方少得力兵官,廖恩小寇,巡检、县尉以数千人守之,无向前者”。
    ⑤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四,第67页,沂州军贼王伦起,青、沂等州都巡检傅永吉起初未全力缉捕,在王饮若敦促之下,才部兵追捕。
    ⑥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四,第22页,太宗末年,关中群盗寇富平,某州巡检逢敌不战而逃。
    ⑦ 《长编》卷三三三,元丰六年二月甲戌条,第8027页,“宜州溪峒都巡检薛应之与蛮贼斗,败走藏”,并丢失都巡检使印。
    ⑧ 《长编》卷二九一,元丰元年八月乙巳条,第7112页,“上批:今(京西军)贼已破散,猎取余党不难为力,近安抚等司累奏获首级、深虑冒赏小人害及无辜”。
    ⑨ 《长编》卷三0三,元丰三年三月庚寅条,第7373页,“诏,戎、泸知州自今差武臣各带本州缘边都巡检使,遇有边事,与兵官照应出入”。
    ⑩ 景德元年,契丹攻瀛洲城,知州李延渥率州兵、强壮抵御,仍兵力不足,“又集贝冀巡检史普所部拒守”,史普未至而敌已退,事见《长编》卷五八,景德元年十月己酉条,第1279页。
    ① 仁宗时,延州西路都巡检郭遵以勇力闻名于边,三川口大战时隶于主将刘平麾下,战役之处,宋军与西夏军隔河对阵,刘平先以郭遵充先锋,冲击敌阵,获得小胜,敌方骁将有挑战骂阵者,宋方诸将无敢应战者,郭遵主动请命,阵杀敌将,战役不利时郭遵尚能手杀地方数十人而阵亡,事见《宋史》卷三二五《郭遵传》,及《涑水记闻》卷一一,第212页。
    ② 《长编》卷二二○,熙宁四年二月戊辰条,第5348页。
    ③ 《宋史》卷二七六《郭载传》,卷9397页。
    ④ 《长编》卷一三二,庆历元年六月己亥条,第3140页,“羌戎种落不相统一,保塞者谓之属户,余谓之生户……选谋勇者一人,援以班行及巡检之名,使将领出境,破荡生户”。
    ⑤ 《长编》卷九三,天祐三年三月壬中条,第2139页,“柔远蕃寇入境,巡检杨承吉与战不利,官军杀伤颇众”。
    ⑥ 欧阳修:《上仁宗论募耕河东缘边之地》,《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五,第1131页。
    ① 《长编》卷一三二,庆历元年五月己未条,第3123页,“代州言:阳武寨有北界人侵耕禁地,盖由前寨主弥文宝等失巡防所致,请自今缘边诸寨有失巡防北界侵耕者,准透漏贼盗条论罪。从之”。
    ② 《宋史》卷三五三《张近传》第11146页;卷三一二《曾公亮传》,“契丹纵人渔界河,义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③ 《宋史》卷三二四《赵滋传》,第10497页。
    ④ 司马光《上英宗乞戒边臣阔略细故》,《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六,第1522页.
    ⑤ 《长编》卷二三六,熙宁五年闰七月庚中条,第5739页。
    ⑥ 《长编》卷二四九,熙宁七年正月庚中条,第6071页,“诏勒停人赵用叙左藏库副使,增差怀州都监,用尝为雄、霸界河巡检,有威名”。
    ⑦ 《长编》卷一一五,景祐元年七月甲寅条,第2691页,“元吴率万余众来寇,缘边都巡检杨遵,柔远寨监押卢训以骑七百战于龙马岭,败绩”。
    ① 《长编》卷一九,太平兴国三年三月癸卯条,第425页;卷二一六,熙宁三年十月丙子条,第5260页;卷四0八,元祐三年正月丙辰条,第9920页。
    ② 《涑水记闻》卷一一,第202页。
    ③ 《长编》卷二八七,元丰元年闰正月庚寅条,第7030页,“福建路体量安抚司言:捕获廖恩党龙骑卒李员、杨禅,乞法外重断,所冀元刺充军之人有所艮惮,不敢走竄,上批:并处斩,枭首示众”。
    ④ 《宋史》卷三O八,第10138页。
    ⑤ 《长编》卷一四一,庆历三年五月癸巳条,第3381页,“本路捉贼巡检卒王伦等杀沂州巡检使、御前忠佐朱进以叛”。
    ⑥ 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第十二章“军法、军纪和军政”中“军士的逃亡与反抗”一节,第512-515页。
    ⑦ 《长编》卷一八八,第4514页,“诏,诸州毋得擅差本城都监、监押同管驻泊军马”。
    ① 《宋史》卷一六七《职官七》,第3979页。
    ② 《长编》卷一二四,宝元二年九月甲午条,第2923页,“责授折继宣为楚州都监”;第2925页,宝元二年九月丁巳条,“降王守琪为潞州都监”:卷一二七,康定元年四月壬辰条,第3005页,“降知府州兼鄜延钤辖王德基为庐州都监,并坐领兵援延州后至也”;第3008页,降鄜延钤辖卢守懃为湖北都监,安抚都监李康伯为均州都监。
    ③ 《长编》卷一七六,至和元年三月乙亥条,第4255页,“自来军主都虞候并厢军都指挥使,近年退斥者,多差为河北路部署、钤辖”。
    ④ 张舜民《上徽宗论河北备边五事》,《宋朝诸臣奏议》卷一四0,第1586页,“为将者多是膏粱子弟,畏河东、陕西不敢往,尽欲来河北”。
    ⑤ 王禹偁《上真宗乞江湖诸郡置本城守捉军士》《宋朝诸臣奏议》卷一0五,第1342页.
    ⑥ 曾公亮《上仁宗答诏条画时务》,《宋朝诸臣奏议》卷一四七,第1678页,“宣毅兵久为东南之弊”。
    ① 范仲淹《上仁宗论和守攻备四策》,《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四,第1495页至1499页。
    ② 侬智高反叛时,西广州都监、钤辖有名姓可考者有宾州都监张立、封州都监陈晔、洪州都监蔡保恭、昭州钤辖王正伦等,见《长编》卷一七二,皇祐四年五月乙巳条,第4142页。
    ③ 《长编》卷一二九,康定元年十月丁酉条,第3053页,“降渭州都监訾斌为远处监当,经略使韩琦言其领兵往镇戎军而怯于御敌也”。
    ④ 《长编》卷一二九,康定元年十月甲午条,第3051页。
    ⑤ 《长编》卷一四一,庆历三年五月戊子条,第3379页,“徙同提点江南两路刑狱、内殿承制陈秉为荆南驻泊都监”;《长编》卷一四九,庆历四年五月戊辰条,第3608页,“左侍禁、閤门祗侯李显为西头供奉官,遂州驻泊都监”。
    ⑥ 《宋史》卷一六七《职官七》,第3980页,“路分都监掌本路禁旅、屯戍、边防、训练之政令,州府以下都监皆掌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
    ① 《长编》卷二八九,元丰元年四月辛酉条,第7068页,西上閤门副使张山甫“点阅淮南、荆湖、江西、福建将兵毕”;同书卷二九0,元丰元年七月辛巳条,第7098页,“命西上閤副使张山甫,入内东头供奉官冯宗道同案阅京东西将下马步诸军武艺”;同卷,元丰元年七月辛卯条,第7101页,“有诏张山甫就使往毫州、按阅见团结训练诸军”,
    ② 诸路设将状况详见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第四章“北宋后期军制”,第116-125页。
    ③ 《长编》卷二七二,熙宁九年正月庚午条,第6659页,“命皇城使、泾原路钤辖姚咒、引进副使、熙河路钤辖李浩,右骐骥副使、秦凤路都监兼知甘谷城,兼第三将张之谏,内藏库副使、权环庆路都监、兼第三将雷嗣文,鄜延路都监、兼副将曲珍,閤门祗侯、权发遣丰州张世矩,内殿承制、河北第二十二将狄详,西头供奉官、閤门祗侯、京西第四副将管伟,河北第七副将王愍,并充安南行营将副,仍令招讨司以见今差军马分擘统领,其旧将副且于驻兵州军管勾训练”。
    ④ 《长编》卷二九七,元丰二年三月癸未条,第7220页,“知渭州蔡延庆初得《安南九军法》,乃以正兵、弓箭手人马团结为九将,合百队分四部为左右前后,而队为驻战、拓战之别,步骑器械,每将相同”;同书卷二八八,元丰元年二月乙卯条,第7046页,“鄜延路经略使吕惠卿言:近以军马分定九将”;卷三0三,元丰三年四月丙中条,第7375页,“吕惠卿言:分定熙河路战守兵马九将”;卷三三八,元丰六年八月壬午条,第8142页,“诏,刘昌祚分兵驻扎,人数畸零,若西 贼并兵为寇,恐不足枝梧,可用吕惠卿分将条约,各定战守之兵,无令势分,见露寡弱”。
    ① 《长编》卷三五五,元丰八年四月庚寅条,第8499页
    ② 《长编》卷三六二,元丰八年十二月己丑条,第8689页。
    ③ 司马光《上哲宗乞罢将官》,《宋朝诸臣奏议》卷六四,第715页
    ④ 《长编》卷三七四,元祐元年四月癸巳条,第9076页,“枢密院言:在京、开封府界禁军阙额,虽见招填,尚未足数,畿内保甲往往事艺成熟,可以召募填添,诏:令逐县知县、都监专切招填,仍委提刑司提举管勾”。
    ⑤ 《长编》卷五0六,元符二年二月己丑条,第12060页,“枢密院言:‘招刺之法,先经本府及州军,相去不下三两程,以上往返,已是劳费,及监司百端邀阻,有留滞十余日不能拍试,以此多不敢应募,乞除将副在城寨,许赴将副,如帅司州军相近,即于以近边将副处拍试收补“京东西路将官数人,各部兵马三五百往来捕盗’”。
    ① 《长编》卷二七八,熙宁九年十月己酉条,第6807页;卷三四八,第8356页。
    ② 《长编》卷三九七,元祐二年三月辛巳条,第9670页,“缘为将官人员务有赏罚,是致将官等惟顾己身利害,不暇体恤众。
    ③ 《长编》卷四九九,元符元年六月戊子条,第11878页,“枢密院言:请进筑城守,部役使臣,先于准备将领、准备差使及部队将使臣内差”。
    ④ 《长编》卷四六四,元祐六年八月癸丑条,第11091页,“诏:鄜延路都监兼本路第六将、皇城使李仪,副将、东作坊副使许兴故违诏旨,及不遵帅司节制,乘夜出兵入界,与夏贼战没,更不推恩赠官,亦不给赙,余准备将领及部队将第降官展年,仍令陕西、河东逐路帅司告谕诸将”。
    ⑤ 《长编》卷三二八,元丰五年七月丙午条,第7907页;熙宁八年十二月丁未条,卷二七一,第6645页。
    ⑥ 《长编》卷四八六,绍圣四年四月甲辰条,第11547页。
    ① 《长编》卷三三一,元丰五年十二月乙未条,第7985页,“诏,冬正朝会,诸军所服衣冠,厢都指挥使、都虞候领团练使,刺史服第五等,军都指挥使、都虞候服第六等,指挥使、副指挥使服第七等,并班于庭,副都头以上常服,班殿门外”。
    ② 《长编》卷二八六,熙宁十年十二月甲中条,第6996页,“殿前虎翼军都指挥使张崇换文思使”。
    ③ 《宋史》卷二八0《李重诲传》,第9506页,李重诲,契丹俘将,补邓州马步军都指挥使;《长编》卷七,第196页,“以溪州团练使彭允足为濮州都指挥使、义军指挥使彭允贤为卫州都指挥使”。
    ① 《宋史》卷308《李继宣传》,第10148页,“景德中,虎翼都虞候胡福戍(德清)军城,率兵力战”;《长编》卷二二0,熙宁四年二月庚辰条,第5361页,“邠宁广锐都虞候吴逵……率众力战,用铁连枷杀贼首领”。
    ② 韦骧:《钱塘集》卷二《议财用》。
    ③ 《宋史》卷二七一《杜汉徽传》第9284页,“杜汉徽补龙捷左第五军都虞候,移所部屯安平县(驻泊),破契丹于县南,以所部戍深州,以所部戍镇州”;同书,第9505页,“王杲龙卫右第-军都虞候,屯镇州”;同书卷二七九《陈兴传》第9483页,陈兴“御前忠佐军副都军头,随军,遣戍汾州”;同书卷二七九《许均传》第9484页许均以“御前忠佐马军都军头戍秦州”。《长编》卷四五,咸平二年十二月丁卯条,第980页,神卫军戍成都者两指挥,都虞候王均与董福分主之
    ④《长编》卷六三,景德三年七月庚戌条,第1411页,“诏,(河北就粮马军)自今副兵马使至副都指挥使,听本军补授,指挥使已上,则自京选差”。
    ⑤相关事例有,《宋史》卷三二四《许怀德传》,第10477页,许怀德“殿前指挥使,元吴 寇边,选为仪州刺史,鄜延兵马钤辖”;同书卷三二三《周美传》第10457页,周美“天圣初,美以军侯(将校)戍边……迁天武都虞候,(因军功)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同书卷三二六《王信传》第10518页,“王信,龙卫指挥使,迁御前忠佐,龙卫都虞候兼鄜延巡检,改西京作坊使,知保安军兼鄜延路兵马都监”
    ① 《长编》卷一八二,嘉祐元年止月壬中条,第4396页。
    ② 《长编》卷二九三,元丰元年十月乙卯条,第7153页。
    ③ 《长编》卷三二五,元丰五年四月壬中条,第7823页,“河东经略司言:乞选麟州飞骑、府州威远子弟二十五以下短两指,二十以下短三指,并刺充”。
    ④ 《长编》卷二九一,元丰元年八月壬寅条,第7110页,“诏,五路土兵都虞候换前班人,有功劳者,枢密院差遣,替或员阙,余无功劳者,三班院差替年满阙,内虽年过六十二精力未衰,堪任巡检、驻泊捉贼差使者,枢密院相验差之”。
    ⑤ 《长编》卷二0三,治平元年十月庚子条,第4911页;
    ① 《长编》卷三三一,元丰五年十二月乙未条,第7984页,“诏,龙猛都指挥使谢有换文思使,先是,殿前司体量有武艺不堪换授,上口:朕记边臣有言其材勇者,可体究,又诏枢密覆视,皆言年至五十有余,委有心力,故有是命”。
    ② 《长编》卷五0三,元符元年十月癸卯条,第11990页,“殿前司言:虎翼右第一军都指挥使,荣州刺史史崔吉,病假满百日,不愿致仕,合补支郡本城马步军都指挥使,诏为神宗皇帝随龙,特依例与御前忠佐马步军副都军头,仍旧遥郡刺史”。
    ③ (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容斋三笔.》卷一五《禁旅迁补》,第595页。
    ① 任伯雨《上徽宗论西北帅不可用武人》,《宋朝诸臣奏议》卷六五,第727页.
    ② 《宋史》卷三三七《范缜传》,第10796页。
    ① (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卷六三《谈谐戏谑》,有三班奉职因生活艰苦,戏作一诗,“三班奉职实堪悲,卑贱孤寒即可知,七百粮钱何日富?半斤羊肉儿时肥?”。
    ② 《宋朝事实类苑》卷六三《谈谐戏谑》,宋神宗时,某县尉同样因生活固苦,戏作一诗,“妻儿尚未厌糟糠,僮仆岂免遭饥冻?赎典赎解不曾休,吃酒吃肉何曾禁“。
    ③ 《宋史》卷二八二《王口.传》,王旦“不置田宅”,要求子孙“当各念自立”。
    ④ 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卷八,第345页,“范氏自文正公贵,以清苦俭约著于世,子孙皆守其家法”。
    ⑤ 种世衡任鄜延都巡检使时,在汝州有田产四十顷,事见《《宋人轶事汇编》丁传靖辑,中华书局,1981年,卷七第321页。
    ⑥ 《宋史》卷二五五《王全斌传》王全斌孙王凯,“饶于财,凯散施结客,日驰猎南山下,以践蹂民田”。
    ① 《长编》卷二三0,熙宁五年二月甲寅条,第5589页。
    ② 元丰年间,吕温卿为秦凤帅时期,秦州将下“禁军逃亡三千三百八十二人”,见《长编》卷三三八,第8148页。
    ③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三四,“掌兵之官,又或与军校辈利其衣粮,而私有之”,“军校蚕食其廪赐”。
    ④ 《长编》卷三00,元丰二年十一月己卯条,第7322页。
    ⑤ 《长编》卷二七二,熙宁九年正月甲戌条,第6661页。
    ① 《长编》卷一0二,天圣二年三月壬子条,第2354页;卷一一五,景祐元年十月丙戌条,第2706页。
    ②《长编》卷四七五,元祐七年七月乙巳条,第11322页;卷四七六,元祐七年八月乙亥条,第11348页;卷四九八,元符元年五月丙子,第11863页
    ③ 《长编》卷一四九,庆历四年五月壬戌条,第3606页。
    ④ 《长编》卷三四七,元丰七年七月丁未条,第8323页。
    ⑤ 《长编》卷二二三,熙宁四年五月己酉条,第5434页。
    ① 《全宋笔记》(七),第271页,“公(王綯)虽为执政,其家贫甚,每以禄不及家,自奉极俭薄,仕宦二十年,无寸椽可居,自奉祠后,寓昆山惠严僧舍,萧然一室,服食器用无异于寒士”。
    ② 《长编》卷五七,景德元年九月壬寅条,第1258页。
    ③ 《宋史》卷二八五《杨崇勋传》,第9714页,(杨崇勋)“在藩镇日,尝役兵工作木偶戏人”。
    ④ 《长编》卷五一六,元符二年闰九月壬中条,第12264页,孙贲“权秦州日用女伎夜筵无度,及创修园亭过侈”;同书卷三一一,元丰四年止月庚子条,第7538页,“经制熙河路边防财用司言:知岷州张若讷,通判王彭年及将官等违条看谒妓乐宴会,己根治”。
    ⑤ 《宋史》卷四五六《孝义传》,第13390页,宋初名十胡仲尧,“州境早歉,仲尧发廪减市值以振饥民,又以私财造南津桥”;第13396页,方纲,“尝出稻五千易振贷贫民”;第13402页,杜谊,岁捐奉钱三十万,以收靖汴渠之溺死者凡四十余,有出奉钱率其下新文宣王庙。
    ⑥ 《宋史》卷二五二《李洪信传》,“敛财累钜万,而吝啬尤甚”。
    ⑦ 《宋史》卷三一八《王拱辰传》,第10360页。
    ⑧ 《长编》卷一三,开宝五年三月庚午条,第281页,“颍州龙骑军校仇兴等酬钱饭僧”;同书卷一五,开宝七年十二月己未条,第329页,陈思让“酷信释氏,所至禁屠宰,俸禄悉以饭僧,众号为‘陈佛子’”;《宋史》卷二五三《孙行友传》,“山中兰若有尼,姓孙氏,名深意,有术惑众。行友兄方谏名之为姑师,事之甚谨。及尼坐亡,行友益神其事”:同书卷二五七《李崇矩传》,“信奉释氏,饭僧至七十万,造像建寺尤多。又喜黄白术,自远迎其人,馆于家以师之”。
    ⑨ 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①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四》。
    ① 王岩叟:《上哲宗乞免第四等第五等保丁名教及罢畿内保甲》,《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二四, 第1370页,“臣昨为民官,每亲见下户保丁赴团练教,不以习技为难,而常以艰食为苦,未尝不疾首蹙额以应一日之教”。
    ① 沈作喆:《寓简》卷五。
    ② 《长编》卷四三六,元祐四年十二月辛丑条,第10500页。
    ③ 《长编》卷四六0,元祐六年六月己酉条,第11002页。
    ① 《长编》卷四一三,元祐三年八月庚子条,第10044页。
    ② 《长编》卷八五,大中祥符八年七月乙亥条,第1942页。
    ③ 《长编》卷二三三,熙宁五年五月乙未条,第5662页,“诏:西京左藏库副使白玉男昭信昨于荒堆遇贼,与其父血战致西贼败走,然以将官子弟,于法不许论赏,可令引见取旨后,补三班借职”。
    ④ 《长编》卷三三三,元丰六年二月辛亥条,第8016页,“提举教习马军所子弟赵惟简等奏,臣等系百姓,赴所习学,近及三年”;同书卷四一一,元祐三年五月丁巳条,第10001页,“诏,提举教习马军所,昨因教习在京马军置局,许臣僚子弟赴所习学事艺,每年呈试推恩,后来罢教习在京马军,止有臣僚子弟在所”;同书卷515,元符二年九月丁未条,第12241页,“仕宦及有力之家子弟,皆欣然趋附,……马上事艺,往往胜诸军”;同书卷311,元丰四年正月戊戌条,第7536页,“知邢州高复子康、西头供奉官霍文子武,信都县尉冷源子麟,自言随父在官,愿附保人赴集教场学习”。
    ① 《长编》卷三七四,元祐元年四月辛卯条,第9069页。
    ② 《宋人轶事汇编》卷八,第349页,韩琦在淮南为帅其间,宴会宾客,因州钤辖“官最长,遂取以充数”。
    ③ 《长编》卷四二四,第10249页。
    ④ 《长编》卷三一一,第7538页。
    ⑤ 《宋人轶事汇编》卷八,第339页。
    ⑥ 《宋史》卷二八九《范廷召传》,第9698页,“善骑射,尝出猎,有群鸟飞过,廷召发矢,并贯其三,观者骇异。性恶飞禽,所至处弹射殆尽”。同书卷二五四《薛怀让传》,“怀让好畜马驼,马有大鸟小鸟者,尤奇骏……有马百匹、橐驼三十头,倾资以给刍粟,朝夕阅视为娱”。
    ⑦ 洪迈:《夷坚志》甲志卷第十八,杨靖“为州都监。将满秩。造螺钿火鐀三合。穷极精巧”。
    ⑧ 《宋史》卷二五O《王延范传》第9510页,“有豹入其公宇,噬伤数吏,从者皆恐惧,不敢进,延范独拔戟前逐,刺杀之”;同书卷三0八《李继宣传》第10144页,“尝命往陕州捕虎,杀二十余,生致二虎、一豹以献”;同书卷二八九《高琼传》,第9692页,高琼,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 会有龙骑亡命卒数十人,因知州臧丙出郊,谋劫其道以从叛……琼自率徒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
    ① 《宋史》卷二五0《王彦昇传》,第8829页,“西人有犯法者,彦升不加刑,召僚属饮宴,引所犯以手悴断耳,大嚼。其人流血被体,股傈不敢动。前后掐者数百人”;《长编》卷334,元丰六年四月辛亥条,第8047页,种谔“性诈诞残忍,视人如草芥,在军中列白刃于前,士卒或有犯者,立而劈之,或出其心肝,乃斩,坐客掩面,而谔饮食自若”
    ②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四,第63页,中华书局,1989年。
    ③ 《长编》卷八六,大中祥符九年三月丙寅条,第1981页。
    ④ 《长编》卷七一,大中祥符二年五月丙寅条,第1607页。
    ① 《长编》卷六四,景德四年三月辛亥条,第1448页。
    ② 《宋史》卷四六三《外戚列传》,第13563页。
    ③ 《长编》卷七七,大中祥符五年二月癸丑条,第1756页。
    ④ 《长编》卷三三二,元丰六年止月壬寅条,第8007页,“福州威果十将郑青以功转副都头,妻詈母,殴妻死……诏于副都头上降两资,仍杖之”。
    ⑤ 《长编》卷三四九,元丰七年十二月丙寅条,第8389页。
    ⑥ 《长编》卷三一,淳化元年十二月辛酉条,第708页。
    ⑦ 《宋史》卷四四六《忠义传》,第13206页。
    ⑧ 《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许景衡“开封府祥符县百姓朱谨被京西同巡检司兵十刘喜等四人擒拽,强令投军,朱谨不从,而四人杂殴之。既而巡检张士英仍令执缚,拷掠至累日,且诬以尝买贼人衣物,于是刺隶军籍。
    ⑨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七,第126页,中华书局,1989年。
    ① 《长编》卷四六,咸平三年三月丁未条,第1002页;卷一七一,皇祐三年八月癸未条,第4104页;卷三一四,元丰四年七月庚子条,第7605页;卷三一一,元丰四年止月乙卯条,第7542页;卷一七一,皇祐三年九月乙卯条,第4109页。
    ② 《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二三,张方平《上仁宗论刺四路弓手充保捷宣毅》第1350页;卷一四七,曾公亮《上仁宗答诏条画时务》第1678页。
    ③ 司马光:《涑水记闻》,中华书局,1989年,卷一,第18页.
    ④ 《长编》卷二七七,熙宁九年七月辛酉条,第6768页。
    ⑤ 《长编》卷三二二,元丰五年正月乙巳条,第7766页。
    ⑥ 《长编》卷四五二,元祐五年十二月壬辰条,第10850页,“凡自前边臣欺罔,累杀熟户,计级受赏,掳掠财物,私自润入”。
    ⑦ 《宋史》卷一七五《食货志上三》,第4231页,“宋承前代之制,调绢,绸,布,丝,绵,以供军须”;卷一七九“宋自削平诸国,天下盐利皆归县官,官鬻,通商,随州郡所宜,然亦变革不常,而尤重私贩之禁”;《食货志·酒》卷一八五,第4513页,宋榷酤之法:“诸州城内皆置务酿酒。县、镇,乡,闾或许民釀而定其岁课,若有遗利,所在多请官酤。三京官造麴,听民纳直以取”;同书卷一八五,第4531页,“宋初,旧有坑冶,官置场盐,或民承买,以分数中卖于官……禁(铁)毋得私相贸易,农具,器用勿禁,官自卖铁唯许铸泻户市之”。
    ① 《长编》卷八五,大中祥符八年七月乙丑条,第1941页,“禁河北、河东、陕西缘边部署、钤辖、都监、知州等私买军衣绢染彩,博市府州蕃马”;同书卷三三三,元丰六年二月戊中条,第8013页,“鄜延诸州昨走散兵卒,带官器械,私易于民间”;同书卷一0一,天圣元年十一月癸亥条,第2344页,“鄜州钤辖刘宝私役兵以橐驼为商载物”;同书卷二八九,元丰六年四月乙巳条,第7063页,“秦凤路副总管夏元几,用禁军回易私茶,侵坏茶法”。
    ② 《长编》卷一九一,嘉祐五年三月辛卯条,第4614页,“诏,京城外四面巡检,自今并选閤门祗侯以上,尝经外任亲民无赃私罪者为之”。
    ① 《宋史》卷二五一《符彦卿传附子昭寿传》,第8841页。
    ② 《宋史》卷二五七《李处耘传附子继隆传》,第8970页。
    ① 《宋史》卷二五四《侯益传附孙延广传》,第8884页。
    ① 《宋史》卷二七一《辅超传》,第9301页。
    ② 《宋史》卷二七二《荆罕儒传附从孙嗣传》,第9312页。
    ① 《宋史》卷三二五《王硅传》,第10508页,
    ② 《王国维集》(一)《阅古漫录》,第32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③ 《宋史》卷三二三《周美传》,第10459页。
    ① 《宋史》卷三二五《桑怿传》,第10511页。
    ② 田锡:《上太宗答诏论边事》,《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二九,第1423页,“近代侯伯亦有厅直三五十人,习骑射为心腹,每出入敌阵,得从听直随身,翼卫主帅,后来不敢养置”
    ③ 《宋史》卷三二六《张岊传》,第10523页。
    ① 《长编》卷一三三,庆历元年九月壬中条,第3181页。
    ① 《长编》卷五一七,元符二年十月己未条,第12304页。
    ② 《长编》卷五0七,元符二年三月乙丑条,第12085页。
    ③ 《宋史》卷三五0《郭成传》,第11085页。
    ① 《宋史》卷三五0《张蕴传.》,第11087页。
    ② 《宋史》卷三五0《贾喦传》,第11086页。
    ① 《宋史》卷三五0《和斌传》,第11080页。
    ② 《长编》卷二八八,元丰元年二月庚戌条,第7042页。
    [01](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02](宋)李焘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
    [03](宋)赵汝愚编:《宋朝诸臣奏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04](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05](宋)高承:《事物纪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06](宋)薛居正等编:《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07](宋)不著编纂人:《宋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08](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09](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0](宋)陈均撰:《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中华书局,2006年。
    [11](宋)王傅:《东都事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2](宋)司马光:《传家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3](宋)胡榘修,(宋)方万里、罗溶纂:《宝庆四明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14](宋)沈括:《梦溪笔谈》,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15](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6](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7](宋)陈傅良:《历代兵制》,《中国兵书集成》,第7册,沈阳:辽沈书社、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
    [18](宋)许洞:《虎钤经》,《中国兵书集成》,第6册,沈阳:辽沈书社、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
    [19](宋)王栐:《燕翼贻谋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0](宋)程大昌:《演繁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21](清)王夫之:《宋论》,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22](宋)苏轼:《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3](宋)苏辙:《栾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4](宋)魏泰:《东轩笔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25](宋)蔡絛:《铁围山丛谈》,中华书局,1983年。
    [26](宋)包拯撰、杨国宜校注:《包拯集校注》,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
    [27](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8](宋)洪迈:《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29](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30](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31](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32](清)黄以周等辑注、顾吉辰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华书局,2004年。
    [01]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邓广铭全集》第九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02]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03]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04]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05]陈峰:《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06]陈峰:《宋代军政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07]陈峰:《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析》,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08]何冠环:《北宋武将研究》,香港:中华书局,2008年。
    [09]李昌宪:《宋代安抚使考》,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10]李华瑞:《宋夏关系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张其凡:《宋初政治初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12]赵冬梅:《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3]淮建利:《宋朝厢军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
    [14]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5]史继刚:《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16]曾瑞龙:《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学出 版社,2003年。
    [17]张希清、田浩、穆绍衍等:《澶渊之盟新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8]游彪:《宋代荫补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9]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20]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21]吕思勉:《蒿庐论学丛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22]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23]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4]包伟民主编:《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年。
    [25]陈振:《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6]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
    [27]宁可:《宋代重文轻武风气的形成》,《学林漫录》第3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8]阎步克:《品味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29]程龙:《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01]程民生:《宋初和平统一战略及实践》,《史学集刊》,2007年第2期。
    [02]陈峰:《宋代统治集团以和缓战思想及其影响》,《中国军事科学》,2008年第4期。
    [03]李承、宋新夫:《宋朝享国与国防制度文化》,《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04]刘旭东、杨晓红:《南宋沿袭了北宋“守内虚外”策略吗?》,《贵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05]程兆奇《宋初收权得失略论》,《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06]范学辉:《宋人本朝军政体制论争试探》,《文史哲》,2007年第4期。
    [07]张德宗:《北宋的养兵政策》,《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08]陈峰:《北宋枢密院长贰出身变化与以文驭武方针的影响》,《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09]邓小南:《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期的枢密院及其长官人选》,《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傅礼白:《宋代枢密院的失势与军事决策权的转移》,《史学月刊》,2004年第2期。
    [11]李全德:《从宦官到文臣:唐宋时期枢密院的职能演变与长官人选》,《唐研究》,第十一卷,2005年。
    [12]王曾瑜:《宋朝的文武区分和文臣统兵》,《中州学刊》,1984年第2期。
    [13]陈峰:《试论宋朝“崇文抑武”治国思想与方略的形成,《十到十三世纪中国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4]陈峰:《从“文不换武”现象看北宋社会的崇文抑武风气》,《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
    [15]李贵录:《宋朝“右文抑武”政策下的文臣与武将的关系——以余靖与狄青关系为例》,《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6]邓小南:《谈宋初之“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史学月刊》,2005年第7期。
    [17]陈峰:《都部署与北宋武将地位的变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8]李昌宪:《试论宋代地方统兵体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史学月刊》,1996年第2期。
    [19]张邦炜、杜桂英:《论北宋前期的都部署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0]赵冬梅:《北宋前期边防统兵体制研究》,《文史》,第68辑,2004年。
    [21]陈峰:《北宋后期文臣与宦官共同统军体制的流弊》,《国学研究》第十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2]余蔚:《宋代节度使体系官员与州之关系》,《文史》,2003年第3辑。
    [23]余蔚:《唐至宋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刺史体系的演变》,《中华文史论丛》,2003年第3辑。[24]姚建根:《宋朝制置使战略攻防述论》,《史林》,2005年第4期。
    [25]陈峰:《论宋初三朝的禁军三衙将帅》,《河北学刊》,2002年第2期。
    [26]范学辉:《北宋三衙的地位、待遇及其政治作用》,《文史哲》,2002年第5期。
    [27]范学辉:《北宋三衙除授制度简论》,《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8]范学辉:《论北宋制衡三衙的相关措施》,《史学集刊》,2005年第2期。
    [29]范学辉:《北宋三衙管军素质状况的动态考察》,《文史哲》,2005年第3期。
    [30]范学辉:《论北宋三衙管军选任标准的前后变化》,《河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1]范学辉:《论北宋三衙管军制度的演变》,《东岳论丛》,2006年第5期。
    [32]范学辉:《北宋三衙职能问题试探》,《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
    [33]范学辉:《北宋皇权与三衙用将》,《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5期。
    [34]陈峰:《北宋武将群体素质的整体考察》,《文史哲》,2001年第1期。
    [35]顾锦春、叶剑飞:《略论北宋节度使的地位、待遇以及历史作用》,《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年第4期。
    [36]陈峰:《简论宋朝武将培养选拔机制的缺陷及影响》,《宋代军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37]陈峰:《试论宋初武将精神状态的转化及其影响》,《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38]顾宏义、孙建民:《宋初大将自晦现象初探》,《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39]张明:《从名将狄青的遭遇看北宋中叶武将的境况》,《中州学刊》,2000年第4期。
    [40]苗书梅:《宋代巡检初探》,《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
    [41]刘琴丽:《五代巡检研究》,《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
    [42]王曾瑜:《从岳飞及其部将的仕历看南宋前期武官的升迁资序》,《岳飞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43]刘子健:《略论宋代武官群在统治阶级中的地位》,载《两宋史研究汇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
    [44]苗书梅:《宋代武官选任制度初探》,《史学月刊》,1996年第5期。
    [45]赵冬梅:《宋代的武选官——内在秩序与通用标尺》,载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编:《宋学研究集刊》,第1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46]赵冬梅:《试论勋赏与文武分途背景下的宋代武官制度》,《国学研究》第十卷,2002年。
    [47]龚延明:《论宋代官品制度及其意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1期。
    [48]龚延明:《岳飞仕履编年与考释》,《岳飞研究》附录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49]俞宗宪:《宋代职官品阶制度研究》,《文史》,第21辑,1983年。
    [50]吴建璠:《宋代的巡尉两司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编著《中国警察制度简论》,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年。
    [51]吴建璠:《宋代的警察机关——巡检司》,《国际政治学院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4期。
    [52]程民生:《北宋探事机构——皇城司》,《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
    [53](日)佐伯富:《论宋代的皇城司》,《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五代宋元卷),中华书局,1983年。
    [54]张德宗:《北宋的厢兵制度》,《史学月刊》,1982年第4期。
    [55]张德宗:《北宋乡兵述论》,《许昌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56]李昌宪:《宋泾原、环庆路治所考述》,《史学月刊》,1995年第4期。
    [57]陈峰:《北宋御辽战略的演变与澶渊之盟的产生及影响》,《史学集刊》,2007年第3期。
    [58]刘建丽:《北宋御边政策的调整》,《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59]王晓波:《宋太宗雍熙北伐失败后的对辽策略》,《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60]林荣贵:《北宋与辽的边疆经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1期。
    [61]汪天顺:《曹玮于北宋西北边防整饬》,《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62]汪天顺:《北宋前中期的西北边疆经略》,《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6期。
    [63]闫春新、张稳:《正统观念和宋夏和战》,《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64](日)大室智人:《西夏军的特征于北宋军的对策》,《明清史论集——中央大学川越研究室二十周年纪念》,国书刊行会,2004年。
    [65]吕卓民:《简论北宋在西北地区修筑城寨的历史作用》,《西北大学学报》,1998 年第3期。
    [66]程龙:《论北宋西北堡寨的军事功能》,《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
    [67]强文学、黄领霞:《宋夏战争中的乡兵和堡寨》,《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68]汤开建:《熙丰时期宋夏横山之争的三份重要文献》,《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69]章深:《宋代广东军事行政长官的选任》,《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70]黄宽重:《从中央与地方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