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冯友兰新理学的“理”范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冯友兰是二十世纪影响很大的哲学史家,哲学家,新儒家的
    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最突出的是他早期创建
    的新理学哲学体系。学术界研究他思想的人很多,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但单独研究他的“理”范畴,从
    纵向的角度把握其哲学思想理路方面的研究还较少。事实上“理”
    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古老且内涵丰富的概念。程朱把它做
    为其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冯友兰继承程朱对“理”的探讨,
    并运用西方的逻辑分析方法对它进行改造,形成了以“理”范畴
    为核心的新理学形上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浓缩了冯友兰的全
    部哲学思想。但由于冯友兰抽空了“理”范畴丰富的内涵而形式
    化,逻辑化,具有明显的主知特色,表现出与程朱的“理”众多
    殊异之处,充分体现了冯友兰新理学的独特性。诚然,由于冯友
    兰的穷“理”的正的方法具有两方的“主客二分”的思维特征,
    导致了本体之“理”与穷“理”的方法间存在着内在矛盾,即冯
    友兰不能把本体论与方法论内在的统一起来。于是,冯友兰又引
    入负的方法,由“觉解”而达到穷“理”的最终归宿——“天地
    境界”,接续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特质,充分体现了冯友兰哲学
    思想承旧启新的理论品格,这在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方面,具有
    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Feng Youlan is an influential philosopher and one of the members of New Confucia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His thoughts is wide and profound, first of which is XinliXue which is created earlier. Academic circles usually lay stress on his thoughts and make great achievement respectively. But few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his "Li" as to grasp his thoughts historically. In fact, "Li" is an old and important category in philosophy of China. Chengzhu made it the highest category of their philosophy. Then Feng youlan continued studying "Li" by using logical and analytic method to modify it, finally he attain his Xinlixue. In a sense, it is an embodiment of his philosophical ideas. Because he abstracted its meaning and made it logical, there is some difference between his and Chengzhu's "Li". It manifests his method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chotomy; as a result, there is innate paradox between his method and his ontology. Therefore, he used the method of intuition to reach the final spirits level and return the s
    pecial spirits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China. It fully expresses the theorical character, which is to continue the old and to create the new. It is referring and enlighten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hilosophy.
引文
[1] 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2] 冯友兰:《贞元六书》《新理学》第3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3][4][5] 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6]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册,第414页。
    [7] 冯友兰:《贞元六书》《新原道》,第842页。
    [8][9] 单纯等主编:《解读冯友兰——海外回声卷》,第179-180页,第186-187页,海天出版社,1998年。
    [10] 郑家栋、陈鹏选编:《解析冯友兰》,第9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1] 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第270-271页,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
    [12] 《诗经·小雅信南山》。
    [13] 《小取》。
    [14] 《管子·心术篇》。
    [15] 《孟子·告子上》。
    [16][17] 《荀子·解蔽篇》。
    [18] 《荀子·乐论》。
    [19] 《韩非子·解老》。
    [20] 贾谊:《新书·道德说》。
    [21] 董仲舒:《春秋繁露·十指》。
    [22] 王充:《论衡集解·虫虚篇》第87页。
    [23][24][25] 《王弼集校释》,第199、291、620页。
    [26] 裴颁:《崇有论》。
    [27] 郭象:《庄子·人间世注》。
    [28] 郭象:《庄子·知北游》。
    [29][30][31] 《华严经义海百门》。
    [32] 《张载集》,第159页。
    
    
    [33] 《张子正蒙注·至当篇》
    [34] 王阳明:《传习录下》。
    [35] 罗钦顺:《困知记》,卷上。
    [36][37][38] 《读四书大全注》,卷九。
    [39] 《孟子字义疏证·理》。
    [40] 王国维:《释理》。
    [41] 刘劭:《人物志》。
    [42]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
    [43] 成中英:《中国哲学范畴问题初探》,载《中国哲学范畴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1页。
    [44] 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442页。
    [45]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五卷,河南人民出版社,第149页。
    [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1][63][64][65][66][67][69][70][71][73][74][76][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 《贞元六书》,第11、37、33、34、35、39、919、23、41、47、88、40、91、94、96、97、85、98、99、47、919、11、23、37、25、29、30页。
    [68] 《中国哲学简史》,第36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69]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第117页。
    [72][75] 《二程遗书》,卷九十四,河南人民出版社。
    [77] 《墨经·正名》。
    [90]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109] 《中庸》。
    [110] 《易·乾彖辞》。
    [111][112][115][116][117][119][120] 《贞元六书》,第91、100、105、107、109、113页。
    [113] 《孟子·尽心上》。
    
    
    [114] 《易·系辞》。
    [118] 荀子《王制》。
    [121][122] 《列宁全集》,第38页,第409页。
    [123] 冯友兰:《贞元六书》《新理学》,第105页。
    [124]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第339页,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5]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第259页。
    [126] 《三松堂学术文集》,第512页。
    [127]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54页。
    [128] 转引自夏甄陶:《理性、仁心、德行》,载《哲学研究》,2001年3月。
    [129][130] 《三松堂全集》,第一卷,第577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131] 《三松堂全集》,第五卷,第159页。
    [132] 《中国哲学简史》,第94页。
    [133] 《新原人》,《三松堂全集》,第4卷,第516页。
    [134] 冯友兰:《贞元六书》、《新原道·绪论》,第707页。
    [135] 《庄子·齐物论》。
    [136] 《大学章句、格物致知补传》。
    [137]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107页。
    [138] 冯契:《“新理学”的理性精神》,原载《学术月刊》,1991年第2期。
    [139]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第147页,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140] 贺麟:《当代中国哲学》,第4集,第32页。
    [141] 贺麟:《当代中国哲学》,南京胜利出版公司,1947年。
    [142] 冯友兰:《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6期。
    [143] 吴光:《中华人文精神新论》,中华文化研究集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44] 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第56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145] 冯友兰:《贞元六书》、《新原道》第113页。
    [146] 参见丁为祥《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第172—175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147] 刘述先:《当代新儒家可以向基督教学些什么》,台北允晨出版公司,1989年。
    [148] 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149] 陈寅恪:《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三》。
    [150][151] 《新原道》,第125、123页。
    [152] 《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97页。
    [153][154] 《三松堂自序》,(明志)。
    [155]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2页。
    [156] 《三松堂全集》,第4卷,第511页。
    
    
    1、冯友兰,《贞元六书》(上下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6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4、田文军,《冯友兰新理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5、王鉴平,《冯友兰哲学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6、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7、李明辉,《当代儒学的自我转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8、蒙培元,《略论朱熹哲学的理》,载《中国哲学范畴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
    9、谷方,《理的早期形态及其演变》,载《论宋明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10、郑家栋,《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载《断裂中的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涂又光,《冯友兰新理学通论》,载《中国现代哲学与文化思潮》,求实出版社。1991年。
    12、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13、陈鹏,《超越理性的理性》,载《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14、郭齐勇,《形式抽象的哲学与人生意境的哲学》,载《中州学刊》,1998年第3期。
    15、方克立,《全面评价冯友兰》,载《哲学研究》,1997年第12期。
    16、程彦武,《冯友兰新理学之“理”》,载《长白学刊》,1994
    
    年第1期。
    17、方松华,《20世纪中国哲学与文化》,学林出版社,1991年。
    18、胡军,《冯友兰<新理学>方法论批判》,载《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
    19、陈代湘,《现代新儒学与朱子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0、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989年。
    21、张立文主编,《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22、郑家栋 陈鹏选编,《解析冯友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