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际海底区域生物遗传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国际海底区域(简称“区域”)拥有丰富的生物遗传资源。目前,国际海底区域生物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海洋环境污染的严重影响,在获取、利用深海生物遗传资源、勘探开发矿产资源及进行科研活动过程中,如何避免对深海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其二是生物遗传资源的获取与开发问题,随着各国对资源的争夺日益加剧,国际海底区域生物遗传资源法律地位的确定以及现有条约的适用、有关活动应遵循的原则、管理体制、开发体制和科技先行等问题亟待加以完善。
     国际海底区域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法律框架主要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大多数国家根据各自国情制订了相关的法律。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主要面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如何依法落实的问题,目前已有一些进展但还明显滞后,特别是发达国家需要多承担义务,谈判还应继续。环境污染方面,一是应根据“区域”生物遗传资源的特点制订一部专门环境保护法律;二是应鼓励更多国家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相关国际公约并加以落实,发展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社会组织,加强宣传,提高相关资源保护的意识。
     国际海底区域生物遗传资源开发的法律框架主要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关于执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以及知识产权相关公约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前没有一部“区域”生物遗传资源开发的专门法律,《关于执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只提及“区域”资源是全人类共同遗产,但删去了全人类代表和资源收益的内容,这是发展中国家的让步,有利于发达国家开发。国际海底管理局是缔约国组织,应鼓励非缔约国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开发实行企业联合方式,应允许独资企业进入。鉴于国际海底区域生物遗传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各国在自由获取或人类共同遗产制度上存在的争议,在联合国进一步促使各国达成共识的同时,完善短期许可开发及地区协作机制可以有助于决定获取和惠益分享,从而促进深海开发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enetic resour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reas (“the Area”) have been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new resources from the oceans. There are two main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biological genetic resour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reas. One is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the genetic resources, because of global warming and marin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prevent the biological genetic resources from pollution and the destruc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use and development. The other problem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netic resources, since countries compete for resources.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biological genetic resources, and improve development system and technology.
     The legal frameworks involving the protection of biological genetic resour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reas include“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and related national laws. The main problem of global warming is how to implement the related conventions, and negotiations that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hould assume more obligations will continue. In the aspect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s related to biological genetic resour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reas, and to encourage more countries to join the relevant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so as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domestic legislation and enforcement. Moreove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relevant organizations should play the important role in raising people’s awareness of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of the genetic resour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reas.
     The legal frameworks involving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genetic resour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reas include“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and“Agreement relat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rtⅪof the UNCLOS”,“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and relat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nventions. However, the legal status of genetic resources in the Area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refore, apart from developing the law specialized in the biological genetic resour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reas, more countrie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join the relevant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The owned enterprises should be allowed to develop the resources as the joint enterprises. Due to the special nature of biological genetic resour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reas and the debate betwee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United Nations should continue in encouraging member states to reach a mutually acceptable agreement, and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some measures such as the regional rights management programs and accreditation requirements so as to improve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引文
11王庆跃:《走向海洋世纪海洋科学技术》,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286-287页。
    12宁波海洋学校编:《海洋学》,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第313页。
    13宁波海洋学校编:《海洋学》,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第321页。
    14王庆跃:《走向海洋世纪海洋科学技术》,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109页。
    15郭琨:《海洋手册》,海洋出版社1984年版,第66-67页。
    16《深水勘探成全球热点海洋油气或成资源接替主力》,载中国新闻网,
    
    17王庆跃:《走向海洋世纪海洋科学技术》,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109页。
    18宁波海洋学校编:《海洋学》,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第313,333-334页。
    19王庆跃:《走向海洋世纪海洋科学技术》,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104页。
    20金建才:《深海底生物多样性与基因资源管理问题》,载《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1月。
    21窦光宇:《造福人类的细菌》,载《百科知识》2010年第20期。
    
    22王庆跃:《走向海洋世纪海洋科学技术》,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101页。
    23宁波海洋学校编:《海洋学》,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第308-309页。
    24雷宗友:《海洋的秘密》,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年版,第96-97页。
    25 [美]杰里米·里夫金著,付立杰等译:《生物技术世纪》,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0,189页。
    26宁波海洋学校编:《海洋学》,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第322页。
    27邓心安等:《生物经济与农业未来》,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24-27页。
    28《新财经》:《下一位世界首富诞生的行业》,载http://it.sohu.com/53/03/article204440353.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5月15日。
    29深海底生物资源,载http://china-isa.jm.china-embassy.org/chn/gjhd/hdzy/t218972.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5月30日。
    30 United Nations Informal Consultative Process on Oceans and the Law of the Sea Eight Meeting:An Update on MaGenetic Resources: Scientific Research, Commercial Uses and a Database on Marine Bioprospecting,2007年6月25-29日。
    31 [加拿大]《环球邮报》:《诺贝尔得主称勿为全球变暖操心》,载《参考消息》2010年7月。
    32 [英]《每日电讯报》:《新研究颠覆全球变暖传统假设》,载《参考消息》2010年10月。
    33 [美]《洛杉矶时报》:《海平面上升,但地理分布不均》,载《参考消息》2010年7月。
    34 [法]法新社惠灵顿:《‘气候变化致岛屿消失’受质疑》,载《参考消息》2010年6月。
    35刘毅:《应对气候变化:减排在科学争论中推进》,载《人民日报》2010年12月。
    36 [俄罗斯]《晨报》:《老照片证明珠峰冰川快速消融》,载《参考消息》2010年9月。
    37 [俄罗斯]《晨报》:《8亿人面临北极融冰威胁》,载《参考消息》2010年9月。
    38苏言:《上海将沉没?》,载《书摘》2010年11月。
    39 [美]《新闻周刊》:《喜玛拉雅冰川眠灵特殊威胁》,载《参考消息》2010年6月。
    40 [俄罗斯]《晨报》:《老照片证明珠峰冰川快速消融》,载《参考消息》2010年9月。
    41 [英]《卫报》:《世界冰川正在加速融化》,载《参考消息》2010年1月。
    43苏言:《上海将沉没?》,载《书摘》2010年11月。
    45曹荣湘:《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46 [英]《卫报》:《全球珊瑚礁面临分解危险》,载《参考消息》2010年2月。
    47 [美]美联社:《珊瑚礁消亡祸及数十亿人》,载《参考消息》2010年3月。
    48刘毅:《应对气候变化:减排在科学争论中推进》,载《人民日报》2010年12月。
    49 [美]《今日美国报》:《人类碳排放催生新地质年代》,载《参考消息》2010年7月。
    
    50 [美]美联社华盛顿:《海洋酸化速度创历史之最》,载《参考消息》2010年4月。
    51 [西班牙]《万象》:《地球的九大“软肋”》,载《参考消息》2010年7月。
    52 [法]法新社华盛顿:《墨西哥湾污染噩梦并未结束》,载《参考消息》2010年9月。
    53 [美]美联社美国新奥尔良:《甲烷泄漏威胁墨西哥湾生态》,载《参考消息》2010年6月。
    54 [英]《独立报》:《原油泄漏制造海下“死亡区”》,载《参考消息》2010年5月。
    55王庆跃:《走向海洋世纪海洋科学技术》,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
    56 [法]法新社巴黎:《原油泄漏为何会污染海岸数十年》,载《参考消息》2010年1月。
    57王庆跃:《走向海洋世纪海洋科学技术》,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
    58宁波海洋学校编:《海洋学》,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第322页。
    59 [英]《每日邮报》:《荷科学家拟用海洋垃圾建漂浮岛》,载《参考消息》2010年7月。
    60 [美]《连线》:《美绘出大西洋漂浮垃圾分布图》,载《参考消息》2010年8月。
    
    61王庆跃:《走向海洋世纪海洋科学技术》,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页。
    62宁波海洋学校编:《海洋学》,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第323页。
    63金建才:《深海底生物多样性与基因资源管理问题》,载《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1月。
    64 United Nations: A/58/65 Report of Secretary-General: Ocean an the Law of the Sea,2003年3月3日,第195段。
    65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Implementing the Ecosystem Approach in Open Ocean and Deep Sea Environments: An Analysis of Stakeholders, their Interests and Existing Approaches,2006年,第17-23页。
    66 [加拿大]巴里·布赞,时富鑫译:《海底政治》,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15页。
    67刘中民:《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107页。
    
    69梁西:《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218页。
    70刘中民:《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页。
    71梁西:《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页。
    72王庆跃:《走向海洋世纪海洋科学技术》,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237页。
    73《中国代表团团长关键先生在联合国海洋事务和海洋法非正式磋商进程第8次会议上的发言》,2007年6月28日,纽约。
    74《中海油基本掌控中国海洋石油欲建“海上大庆”》,载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ny/2010/09-21/2547513.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5月27日。
    75王庆跃:《走向海洋世纪海洋科学技术》,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页。
    
    76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61-67条,第116-119条。
    77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92-237条。
    78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94条第5款。
    79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96条第1款。
    80 United Nations, Oceans and the Law of the Sea: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renal,A/59/62/Add.1,2004年8月18日,第257-259段。
    81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法教研室编:《海洋法资料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05页。
    82解振华:《坎昆协议是气候变化谈判的积极进展》,载《人民日报》2011年3月1日。
    
    83 [美]《今日美国报》:《人类碳排放催生新地质年代》,载《参考消息》2010年7月。
    84解振华:《坎昆协议是气候变化谈判的积极进展》,载《人民日报》2011年3月1日。
    93 Letter from the Co-Chairs of the Ad Hoc Open-ended Informal Working Group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A/66/119, June 30, 2011,载http://daccess-ods.un.org/TMP/9276347.html。
    94林乡:《关于公海“区域”中生物基因资源的勘探和开发问题》,载《国际海底》,2002年2月。
    95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Bioprospecting of Genetic Resources in the Deep Seabed: Scientific, Legal and Policy Aspects,2005年,第48页。
    
    96邹志鹏:《古巴近海石油计划触动美方神经》,载《人民日报》,2011年2月16日。
    97吴乐珺等:《多国紧急评估核能安全》,载《人民日报》,2011年3月16日。
    98《关于公海“区域”中生物基因资源的勘探和开发问题》,载《国际海底》,2002年2月,第74页。
    99《人类第一次到达地球表面》,载中国数字科技馆深海探索,
    [1]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法教研室编:《海洋法资料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曹荣湘:《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3]邓心安等:《生物经济与农业未来》,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郭琨:《海洋手册》,海洋出版社1984年版
    [5]梁西:《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刘中民:《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
    [7]雷宗友:《海洋的秘密》,少年儿童出版社1978年版
    [8]宁波海洋学校编:《海洋学》,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
    [9]王庆跃:《走向海洋世纪海洋科学技术》,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
    [1]窦光宇:《造福人类的细菌》,载《百科知识》,2010年,第20期
    [2]金建才:《深海底生物多样性与基因资源管理问题》,载《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1月
    [3]林乡:《关于公海“区域”中生物基因资源的勘探和开发问题》,载《国际海底》,2002年2月
    [4]刘毅:《应对气候变化:减排在科学争论中推进》,载《人民日报》2010年12月
    [5]苏言:《上海将沉没?》,载《书摘》2010年11月
    [6]吴乐珺等:《多国紧急评估核能安全》,载《人民日报》,2011年3月16日
    [7]解振华:《坎昆协议是气候变化谈判的积极进展》,载《人民日报》2011年3月1日
    [8]邹志鹏:《古巴近海石油计划触动美方神经》,载《人民日报》,2011年2月16日
    [1]布达佩斯条约联盟,载http://www.wipo.int/treaties/en/ShowResults.jsp?country_id=ALL&search_what=B&bo_id=15,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5月31日
    [2]《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一六六条第4款提交的报告》,载http://www.isa.org.jm/files/documents/CH/8Sess/Ass/isba_8A_5.pdf,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4月19日
    [3]《国家管辖海域外生物多样性管理问题政策和法律框架》,载http://china-isa.jm.chineseembassy.org/chn/hdxx/P020070115223111563710.pdf, 2007-1-9,第9页
    [4]《气候变化将令10亿人无家可归》,人民网,http://env.people.com.cn/GB/13381716.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5月30日
    [5]《人类第一次到达地球表面》,载中国数字科技馆深海探索,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oceanic/Pages/tech/tech_2_10916.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5月27日
    [6]《深部生物圈》,载《中国数字科技馆深海探索》,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oceanic/Pages/bios/bio_3_sphere.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5月27日
    [7]《深海底生物资源》,载http://china-isa.jm.china-embassy.org/chn/gjhd/hdzy/t218972.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5月30日
    [8]《深海热液与生物》,载《中国数字科技馆深海探索》,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oceanic/Pages/bios/bio_1_hotspringbio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5月27日
    [9]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官网,载http://www.wipo.int,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5月26日
    [10]《深水勘探成全球热点海洋油气或成资源接替主力》,载中国新闻网,http://news.sohu.com/20100331/n271240102.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5月30日
    [11]《天然气水合物释出区形成特殊生物群落》,载《中国数字科技馆深海探索》,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oceanic/Pages/bios/bio_2_coldbiogroup.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5月27日
    [12]《我科学家在南大西洋发现5热液区多个热液异常区》,载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kj/201103/31/t20110331_22339315.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5月27日
    [13]《新财经》:《下一位世界首富诞生的行业》,载http://it.sohu.com/53/03/article204440353.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5月15日
    [14]《中国代表团团长关键先生在联合国海洋事务和海洋法非正式磋商进程第8次会议上的发言》,载http://china-isa.jm.china-embassy.org/chn/xwdt/t366165.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5月27日
    [15]《中海油基本掌控中国海洋石油欲建“海上大庆”》,载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ny/2010/09-21/2547513.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5月27日
    [1] [加拿大]巴里·布赞,时富鑫译,《海底政治》,三联书店,1981年版
    [2] [美]杰里米·里夫金著,付立杰等译,《生物技术世纪》,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 [加拿大]《环球邮报》:《诺贝尔得主称勿为全球变暖操心》,载《参考消息》2010年7月
    [2] [俄罗斯]《晨报》:《老照片证明珠峰冰川快速消融》,载《参考消息》2010年9月
    [3] [俄罗斯]《晨报》:《8亿人面临北极融冰威胁》,《参考消息》2010年9月
    [4] [法]法新社惠灵顿:《‘气候变化致岛屿消失’受质疑》,载《参考消息》2010年6月
    [5] [法]法新社华盛顿:《墨西哥湾污染噩梦并未结束》,载《参考消息》2010年9月
    [6] [法]法新社巴黎:《原油泄漏为何会污染海岸数十年》,载《参考消息》2010年1月
    [7] [美]《洛杉矶时报》:《海平面上升,但地理分布不均》,载《参考消息》2010年7月
    [8] [美]《新闻周刊》:《喜玛拉雅冰川眠灵特殊威胁》,载《参考消息》2010年6月
    [9] [美]美联社:《珊瑚礁消亡祸及数十亿人》,载《参考消息》2010年3月
    [10] [美]《今日美国报》:《人类碳排放催生新地质年代》,载《参考消息》2010年7月
    [11] [美]美联社华盛顿:《海洋酸化速度创历史之最》,载《参考消息》2010年4月
    [12] [美]美联社美国新奥尔良:《甲烷泄漏威胁墨西哥湾生态》,载《参考消息》2010年6月
    [13] [美]《连线》:《美绘出大西洋漂浮垃圾分布图》,载《参考消息》2010年8月
    [14] [西班牙]《万象》:《地球的九大“软肋”》,载《参考消息》2010年7月
    [15] [英]《每日电讯报》:《新研究颠覆全球变暖传统假设》,载《参考消息》2010年10月
    [16] [英]《卫报》:《世界冰川正在加速融化》,载《参考消息》2010年1月
    [17] [英]《卫报》:《全球珊瑚礁面临分解危险》,载《参考消息》2010年2月
    [18] [英]《独立报》:《原油泄漏制造海下“死亡区”》,载《参考消息》2010年5月
    [19] [英]《每日邮报》:《荷科学家拟用海洋垃圾建漂浮岛》,载《参考消息》2010年7月
    [1]江家栋:《国际海底区域遗传资源管理法律问题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张弛:《国家管辖范围外深海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金永明:《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地位与资源开发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1] 2011/66th session Reports of the Secretary-General,A/66/70, http://daccess-ods.un.org/TMP/254818.40595603.html
    [2] CBD Secretariat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with Regard to th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Genetic Resources on the Deep Seabed,UNEP/CBD/SBSTTA/8/INF/3/Rev.1,February 22, 2003
    [3] Draft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Relating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Genetic Resources, WIPO/GRTKF/IWG/3/17, May 20, 2011, http://www.wipo.int/edocs/mdocs/tk/en/wipo_grtkf_ic_19/wipo_grtkf_ic_19_6.pdf
    [4] Kirsten E. Zewers: Bright Future for Marine Genetic Resources, Bleak Future for Settlement of Ownership Rights: Reflections on the United Nations Law of the Sea Consultative Process on Marine Genetic Resources, 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Spring/Summer 2008
    [5] Letter from the Co-Chairs of the Ad Hoc Open-ended Informal Working Group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A/66/119, June 30, 2011, http://daccess-ods.un.org/TMP/9276347.html
    [6] Letter from the Co-Chairpersons of the Consultative Process addressed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July 30, 2007, http://daccess-dds-ny.un.org/doc/UNDOC/GEN/N07/443/75/PDF/N0744375.pdf?OpenElement
    [7] Pamela L. Schoenberg: A Polarizing Dilemma: Assessing Potential Regulatory Gap-filling Measures for Arctic and Antarctic Marine Genetic Resource Access and Benefit Sharing,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Spring 2009
    [8] United Nations: Oceans and the Law of the Sea: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A/60/63/Add.1, July 15, 2005
    [9] United Nations: A/58/65 Report of Secretary-General: Ocean and the Law of the Sea, March 3, 2003
    [10]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An Update on Marine Genetic Resources: Scientific Research, Commercial Uses and a Database on Marine Bioprospecting, June 25-29, 2007
    [11]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Implementing the Ecosystem Approach in Open Ocean and Deep Sea Environments: An Analysis of Stakeholders, their Interests and Existing Approaches, 2006
    [12]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Bioprospecting of Genetic Resources in the Deep Seabed: Scientific, Legal and Policy Aspects, 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