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海口火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火山活动是创造自然财富的重要源泉。许多矿产资源伴随着火山活动出现,火山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多样性的生态环境,肥沃的土地和温泉、矿泉,深邃的民俗文化,更使之成为科学考察和旅游的热点地区。如美国的夏威夷、日本的富士山、印度尼西亚的巴里岛等,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度假与疗养胜地。
     我国是一个多火山的国家,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火山旅游资源的开发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在总体上,对火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在如何突出其特色和发掘火山文化与创新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火山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对海口火山旅游资源大量的实际调研和资料分析整理工作,运用美学理论、区位理论、系统论、区域分异规律、可持续发展理论、技术进步理论,以及SWOT分析方法,从地质学、旅游学、资源学和产业经济学四个方面对海口火山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较深入、全面和系统的综合研究。
     首先,厘定了火山资源、火山文化、火山旅游资源、火山产业等概念,对火山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并分析了其成因、内部机理、文化品位、发展和演替特征以及观赏价值等。其次,通过对海口火山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得出海口火山旅游资源是区域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旅游资源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海南旅游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分析,设计了一系列海口火山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提出了建设“海口火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和“海口火山产业旅游区”的构想。再次,通过对破坏海口火山旅游资源的因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和措施,对海口火山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动态监控管理”模式;通过对海口旅游主题定位的研究,基于海口“一半是海峡,一半是火山”的独特旅游资源分布格局,提出了海口“热带海峡火山城市”的旅游发展功能定位和“海誓山盟”的形象定位;通过对海口火山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研究,提出了海口火山旅游资源产业化发展应“以热带火山资源为依托,以火山文化为灵魂,以火山旅游为抓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促使火山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提出了海口火山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战略和设想。
A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a lot of natural wealth, volcano activity is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many mineral resources. Various natural scener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rich soil, hot springs and mineral springs as well as profound folk customs attract tourists and scientists. Many volcanic regions in the world such as Hawaii of the United States, Mount Fuji of Japan and Bali Island of Indonesia have established themselves as world-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health resor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hina, rich in volcanoes, begins to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volcanic traveling resources. However, China, in general, remains at its initial stage in terms of volcanic traveling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s of distinguishing the volcanic traveling features and volcanic cultur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ies of aesthetics, location theory, system theory, pattern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SWOT analysis method, and from the angles of geology, tourism, resources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economics, mad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lcanic traveling resources of Haikou city.
     First, the paper defined concepts of volcanic resources, volcanic culture, volcanic traveling resources and volcanic industry. Meanwhile, volcanic traveling resources were systematically categorized. Its cause of formation, internal mechanism, cultural taste, developing and succession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appreciation value were analyzed too. Second,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ssessment of volcanic traveling resources, the most favorable traveling resource of Haikou volcanic traveling resources can be conclud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Hainan tourist market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heories, a series of development programs were designed and the idea of building a tourist attraction with volcanic ecologic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was put forward. Thir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amaging factors of Haikou volcanic traveling resources, the protective measure was proposed—to develop the traveling resources in a“dynamic control and management”manner.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tourist theme positioning of Haikou city, the research revealed the special distributing pattern of traveling resources which is“half is strait, half is volcano”.“Tropical strait volcanic city”is the functional definition of Haikou city, while“Haishishanmeng”—which means to make a solemn pledge of love that will last as long as the ocean and mountain—is the image positioning of the city. Specific measures concerning how to establish the image of“Haishishangmen”were put forward too. Through the study of Haikou’s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guiding ideology for its development is proposed—“to depend on tropical volcanic resources, to take volcanic culture as its soul, to take volcanic traveling as a breakthrough, to coordin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olcanic industry while being market economy-oriented”. Through research and thinking, industrialized developing strategy of Haikou volcanic traveling resources is proposed.
引文
[1] 刘若新. 中国的活火山.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0
    [2] 王薇华,胡久常.火山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北京:资源产业,2006(6):61-63
    [3] 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编辑. 地质辞典.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3.
    [4] 白志达,徐德斌,魏海泉,等. 琼北马鞍岭地区第四纪火山活动期次划分. 北京:地震地质,25(增刊):12-20.
    [5] 黄镇国,蔡福祥,韩中元等著. 雷琼火山.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3.
    [6] 王英利.五大连池火山旅游资源系统分析评价.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7.1.
    [7] 冯仁鸿,著. 琼崖史海钩沉. 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0.
    [8] 张虎男,著.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张虎男文集.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0.
    [9] 汪啸风,马大铨, 蒋大海,主编. 海南岛地质(二)—岩浆岩.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1.
    [10] 刘昭蜀,赵焕庭,范时清,等著. 南海地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1] 魏海泉,白志达,胡久常等. 琼北全新世火山区系统的划分与锥体结构参数研究. 北京:地震地质,25(增刊):21-32.
    [12] 刘若新,洪汉净,魏海泉,等译. 火山监测与减灾.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1.
    [13] 丁季华. 旅游资源学.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9
    [14] 张建春,金世胜. 旅游经济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2002
    [15] 姜建军,林景星. 地球与人-母亲与孩子.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3
    [16] 马勇,周霄,著. WTO 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17] 王薇华,胡久常. 火山产业及其发展研究.北京:商场现代化, 2007(2):382-384
    [18] 史清琪,等著.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19] 刘若新,李霓. 火山与火山喷发.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5
    [20] 刘嘉麒著. 中国火山.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21] 孙建中,樊祺诚,陈文寄.琼北地区第四纪火山活动研究.见:丁原章,等编.海南岛北部地震研究文集 6-33.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8.
    [22] 陈哲培主编. 海南省岩石地层.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7.
    [23] 李玉锁,修济刚,李继泰,等编著. 火山喷发机制与预报.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8.
    [24] 刘若新主编. 火山作用与人类环境.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5.
    [25] 任锦章主编. 火山研究与发展——1989 年全国火山·地震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0.
    [26] 陶奎元著. 火山岩相构造学. 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27] 张虎男编. 火山.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6.
    [28] 张虎男、陈伟光、黄坤荣,等著. 华南沿海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环境.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0.
    [29] 久野久(日)著. 火山及火山岩.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78.
    [30] 贾福海主编.中国玄武岩地下水.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9.
    [31] 张宗祜主编. 中国东南沿海第四纪地质论文集.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2.
    [32] 海南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 海南百科全书.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3] 海南省琼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琼山县志. 中华书局.
    [34] 刘若新,李霓.火山资源述评.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0(3):172-174.
    [35] 万力,曹文炳,胡伏生等著. 生态水文地质学.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5.
    [36] 黄尚瑶编著. 中国温泉资源(1:600 万中国温泉分布图说明书).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3.
    [37] 郑克棪,潘小平主编. 中国地热勘查开发 100 例.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5.
    [38] 薛平著. 资源论.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4.
    [39] 朱训主编. 自然景观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40] 赵逊,张晶,张燕如等编著. 地球档案——国家地质公园之旅.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41] 寿嘉华主编. 国土资源知识 800 问.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9.
    [42] 陶世龙,万天丰,程捷. 地球科学概论.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9
    [43] 史清琪. 资源.产业. 可持续发展.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5
    [44] 陆景冈等. 旅游地质学.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45] 吕贻峰主编. 国土资源学.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1
    [46] 保继刚等著.旅游开发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47] 杨哲坤,李澄怡,赵全鹏. 2005 海南旅游报告书. 海南:海南出版社, 2006
    [48] 黄志良,王化群主编. 中国自然保护及其制图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49] 叶俊林,黄定华,张俊霞. 地质学概论.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5
    [50] 李成勋主编.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51] 常辅棠主编. 海之南特色海南. 海南:南方出版社, 2006
    [52] 杨载田主编. 中国旅游地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53] 李鼎新,艾艳丰.旅游资源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54] 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 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 . 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6
    [55] 尹隽. 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56] 保继刚,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7] 魏小安,厉新建,张辉,等. 旅游经济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58] 王富玉. 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发展道路探析.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
    [59] 陶 伟. 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60] 魏小安.产业发展新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
    [61] 张景群.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62] 鲁 峰. 中国旅游地理. 海南:南海出版社, 2001
    [63] 夏敏慧. 海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64] 陈福义,范保宁. 中国旅游资源学.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65] 经纬文化工作室,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走进国家地质公园. 广东: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2003
    [66] 李 克. 海南经济特区定位研究. 海南:海南出版社, 2000
    [67] 王允鹏,陈铁男,孔令斌,等.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五大连池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 2004
    [68] 周长春,苗学玲,戴光全主译. 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约翰.威力父子公司, 2003
    [69] 孙克勤.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5
    [70] 陈安泽,卢云亭,陈兆棉. 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9
    [71] 朱训,吕国平,周瑶琪,等. 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72] 浦庆安,陈安泽,卢云亭. 自然景观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9
    [73] 白光润. 生态旅游.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2
    [74] 何贤杰,余浩科. 矿产资源管理研究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8
    [75] 陈耀邦. 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6
    [76] 李澄怡,胡德智. 生态知识读本. 海南:南海出版公司, 1999
    [77] 徐泉清,孙志宏. 中国旅游地质.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78] [美]马里奥.萨尔瓦多里,马休斯.李维. 大地何以怒吼.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1999
    [79] 史清琪,肖德明,主编. 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途径研究.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80] 郭淑芬. STS 视阈中的产业群—基于技术进步的研究与管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81] 史清琪主编. 技术进步管理工程--评价技术进步的理论与方法实践. 北京:中国数字化出版社, 2003
    [82] 史清琪. 中国产业发展报告(2000).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83] 保继刚,等著. 旅游规划案例. 北京: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3.
    [84] 约翰·斯沃布鲁克著. 张文等译. 景点开发与管理.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85] 亚德里恩·布尔著. 龙江智译. 旅游经济学. 北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86] 张凌云.市场评价:旅游资源新的价值观. 旅游学刊,1999,14(2):47~52.
    [87] 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4.
    [88] 王如松、林顺坤、欧阳志云,编著. 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89] 方鹏著. 椰岛寻踪. 海南文化史话.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90] 李克,等著. 海南经济特区定位研究. 海南:海南出版社., 2000.
    [91] 邓伟根,王贵明.产业生态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92] 梁统兴著. 琼台胜迹记(琼山卷). 海南:南海出版公司, 2000.
    [93] 沈志成、沈艳,编著. 海南三百景游. 中华出版社, 2004.
    [94] 钟一主编. 海南读本. 海南:南海出版社., 2005.
    [95] 符国华、符丽娜,著. 琼岛风姿. 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1.
    [96] 符永光著. 海南文化发展改观. 香港:香港新闻出版社, 2001.
    [97] 王天津、梁子、洛英,等编. 明珠海南的民俗与旅游.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8.
    [98] 巩杰生,巩丽. 中国新生代火山旅游资源. 黑龙江地质, 2001,12(4).
    [99] 杨公朴,夏大慰主编. 产业经济学教程(修订版).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100] 蔡运龙著. 自然资源学原理. 科学出版社, 2005.
    [101] 魏小安、刘赵平、张树民,著. 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 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9.
    [102] [英]M.瑟尔.辛克莱,麦克.斯特布勒编著. 旅游经济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03] [美]朱卓仁. 休闲地的开发及其管理.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2
    [104] 阿兰.兰德尔. 资源经济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Randall,Alan.ResourcesEconnomics]. [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89]
    [105] [美]罗伯特.M.索洛等著.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06] 雷利,巴利维. 土地资源经济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
    [107] 珀曼 L,马越,麦吉利夫雷 J,等.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候元兆译著主编.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108] 约翰.斯沃布鲁克著. 张文等译. 景点开发与管理.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109] 迪克逊. 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110] KA 沃科特,等. 生态系统—平衡与管理的科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111] 杰佛瑞.戈比. 21 世纪休闲与休闲服务. 张春波等译.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12] Leonard E Phillips. 公园设计与管理. 刘家辉译. 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113] Pete Melby et al. 可持续性景观设计技术. 张颖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2005
    [114] Robert Christie Mill. 度假村经营管理. 吴明哲译. 台湾: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2003
    [115] Stephen L.J.Smith 著. 旅游区域研究方法. 保继刚,李蕾蕾译.地理译报,1992
    [116] (美)罗伯特.麦金托什等著. 旅游学. 蒲红等译.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
    [117] 雷德.劳森. 旅游设计规划与经营. 成竟志等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118] (日)洛克计划研究所. 观光.游息计划论. 台湾:大立出版社, 1980
    [119] Page S. Urban touri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ledge,1995
    [120] Pearce D. Tourism today: a geographical analysis.2nd ed.Londman,1995
    [121] Smith S L J. Tourism analysis. Longman,1989
    [122] 爱德华.简.小梅奥,等著. 旅游心理学. 张建等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123] Pearce D Tourist development.Longman,1989
    [124] Smith S L J.Recreation geography. Longman, 1983
    [125] 杨云彦主编.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区域研究所,1999
    [126] 兰德尔. 资源经济学. 商务印书馆,1989
    [127] 张帆.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128] 唐咸正.论资源经济的研究对象 载于《自然资源学报》第 19 卷第 3 期
    1. 陈安泽、李如生主编. 风景名胜科学基础. 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人才培训部, 1998.
    2. 海南省地震局火山监测中心. 《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
    3. 海南省地震局火山监测中心. 《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总体规划报告》.
    4. 海南省地震局火山监测中心. 《海口石山火山群地质遗迹保护规划报告》.
    5. 《海南日报》.
    6. 深圳市度假湾企业策划有限公司. 《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总体策划报告》.
    7. 北京中国风景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与日本株式会社 PREC 研究所. 《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总体策划报告》.
    8. 南京大地旅游资源策划研究中心与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地质遗迹地质公园研究组. 《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总体策划报告》.
    9. 南京大地旅游资源策划研究中心与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地质遗迹地质公园研究组.《中国雷琼世界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
    10. 南京大地旅游资源策划研究中心与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地质遗迹地质公园研究组.《中国雷琼世界地质公园建设总体规划报告》.
    11. 海口市旅游局. 《海口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
    1. 刘若新、李霓. 火山资源述评.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 吴胜明. 漫话火山资源. 百科知识.
    3. 张桂兰. 黑龙江省火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4. 王英利、张振国、张志金. 五大连池火山旅游资源系统分析评价及保护利用探讨.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5. 巩杰生、巩丽. 中国新生代火山旅游资源. 黑龙江地质.
    6. 巩杰生、巩丽、李萍. 我国东北地区的新生代火山旅游资源. 黑龙江地质.
    7. 穆治国、佟伟. 火山爆发与社会经济发展. 科技经济.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