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促进中部崛起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部地区是指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六省,进入新世纪以来,与国内其它区域相比,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相对滞后的态势。为了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国家适时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战略,这是我国继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之后最后一个经济板块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自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正式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体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国内四大经济区域板块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中部崛起战略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在中部崛起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老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的同时,又不断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研究的目的便是要客观分析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效,找出中部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具有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为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本研究共有七章。第一章是导论,主要包括研究的背景、对象和意义、思路和方法以及相关文献综述等;第二章着重分析中部崛起相关的理论基础及其与中部崛起战略的理论关联;第三章研究了中部地区的发展现状并做了比较分析,包括中部地区与其它区域板块的比较以及中部六省之间的内部比较分析;第四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主要创新点,主要研究了中部崛起的内涵、建立了中部崛起的评价体系、结合2010年末的经济社会发展静态指标数据对中部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评价分析,并得出了相关结论;第五章重点分析了中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六章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七章着重指出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中部崛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内涵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包括社会、文化、体制、生态等方面全方位崛起,其核心是经济的崛起;中部崛起是一个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概念,其衡量标准是看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是否达到或超出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自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得到提高和改善,中部崛起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对中部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实证评价,得出中部地区的综合得分在全国四大经济区域板块中目前处于第三的水平,低于东部和东北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同时中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仍未实现;中部地区的发展应当采用以“以内部发展为核心,内涵发展与外向延伸结合,精细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促进中部崛起的策略包括五大途径:分别是以农业产业化促进中部崛起,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促进中部崛起,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中部崛起,依托县域经济促进中部崛起,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中部崛起。
The central region include Shanxi, Henan, Hubei, Hunan, Jiangxi, Anhui province,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domestic regions inChina,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region showing the trend oflagging behind.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region, the Statemade a timely decision to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promoting the rising in centralChina,the last National Reg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which is operated afterthe other three strategies: the eastern region pioneered the development, the westdevelopment and the northeast revitalization. since the formal implementation of thestrategy of rising in central China in2006, the speed of economic and social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region was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d, the overallcompetitiveness and position in the four major economic regions is also rising, thestrategy of rising in central China achieved positive results, but on the other hand,with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through years of development, some old deep-seated problemshave not yet been completely resolved, at the same time, the central region constantlyfacing some new problem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such a background,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analyze theresults which have achieved in carrying out the strategy of rising in central Chinaobjectively, find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region, and proposesome applicable and operational suggestions, so as to make some useful explorationfor promoting the rising in central region. this study includes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he background, object, significance,ideas,methods,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analyz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tudy and studies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theories and the strategy of rising in central China; Chapter III studies the current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central region and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cludingthe comparison with other demostic regions and the comparsion between the sixprovinces in internal central region; the fourth chapter is one of the focus of this study,as well as the main innovation, which studi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ising in centralChina, fram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rising in central China, evaluating the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central region empirically with the static indicators of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ata at the end of2010, and draw some conclusions; chapter V analyz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the central region in the developmentproces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given in chapter VI;chapter VII summaries the basic conclus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prospect of this study.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showed as the followings: the rising incentral China is a comprehensive concept, including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institutional, ecological and other aspects in development, it means a full range risingin central China, and its core is the rise of the economy; rising in central China is adynamic and static concept, the measure to evaluate whether rising or not in centralChian is depend on the central reg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whetherreach or exceed the average level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the strategy of rising in central China,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central region showed accelerated growth, the maj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indicators have been enhanced and improved, the strategy has achieved initial results;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region, obtained thecomposite score of the central region is now in the third level in the four demesticregions, below the eastern and northeastern regions, higher than the western region,while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region below the national average, thestrategic goal in the rising in central China still unrealized as far; the development ofthe central region should adopt to " focus on internal development, combine theinternal development and the outward demand,refined, and sustainable " developmentmodel. to promote the rising in central China may include five major ways: the way of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developing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relying on the county economy; developingthe private economy to promote the rising in central China.
引文
①范恒山、赵凌云编:《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第9~10页。
    ②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按居住地原则),下文涉及人口因素的数据指标均采用此处标准。
    ①梁吉义:《区域经济通论》,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②孙久文、张可云:《区域经济学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版,第13页。
    ③梁吉义:《区域经济通论》,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①梁吉义:《区域经济通论》,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
    ①周绍森、陈栋生编:《中部崛起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79页。
    ②张欣艳:《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中部崛起动因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页。
    ③谢众:《我国中部崛起的障碍性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39~50页。
    ④蒋国政、唐造时、张毅:《中部崛起战略的金融约束问题探讨》,《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6期,第24~
    27页。
    ⑤李新安:《空间二元市场结构约束下的中部崛起障碍及突破》,《当代财经》2007年第5期,第72~77页。
    ①刘永庆:《中部崛起过程中政策矛盾分析与对策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28~35页。
    ②李彦亮:《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与中部崛起》,《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6期,第60~63页。
    ③肖金成、宋立:《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发展模式选择》,《经济管理》2006年第15期,第11~13页。
    ④阳小华:《论中部崛起战略的理论基础》,《江汉论坛》2007年第11期,第34~37页。
    ⑤杨建涛:《从区域政策看中部崛起的现实路径》,《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2期,第75~77页。
    ⑦刘远柱:《中部崛起要构筑三大机制》,《江淮论坛》2007年第3期,第37~40页。
    ⑧高萍:《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依托、发展模式与政策原则》,《江汉论坛》2007年第11期,第39页。
    ⑨姚华松:《论“中部崛起”的七大关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1~5页。
    ①刘世锦:《中部崛起应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2007年5月22日《中国经济时报》第1版.
    ②吴永保、周阳、夏琳娜:《做强中心城市促进中部崛起》,《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1页。
    ③曹庭珠:《促进中部崛起的绿色战略》,《当代经济》2009年第7期(上),第108~109页。
    ④杨云彦:《中部崛起的理论与政策思考》,《西部论坛》2010年第1期,第36~37页。
    ⑤张合林:《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理论基础及其政策完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68页。
    ⑥李海楠:《发展、资源和环境构建中部崛起“新三角”》,2010年9月8日《中国经济时报》第4版。
    ⑦刘锋:《以跨越而包容的发展来实现中部健康崛起》,2010年10月25日《湖北日报》第9版。
    ⑧王泽强:《区域冲突、区域合作与中部崛起》,《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第8期,第51页。
    ⑨杨颖:《中部崛起的区域金融政策支持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31~33页。
    ⑩杨美英:《促进中部崛起的财政制度创新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4~45页。
    ①贾丹丹:《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中的税收政策选择》,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51~67页。
    ②李启登:《发展产业集群促中部崛起》,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9~20页。
    ③殷瑞锋:《促进中部崛起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4页。
    ④许玉峰:《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7~45页。
    ⑤李双胜:《农业产业化是中部崛起的突破口》,《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3期,第54~57页。
    ⑥李长秋:《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中部崛起》,《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19期,第39~40页。
    ⑦陈春、阎红娟:《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与政策建议》,《商业时代》2009年第7期,第103~105页。
    ⑧万书侠:《金融支持中部崛起策略的探讨》,《金融经济》2010年第8期,第45~47页。
    ①段瑞君:《中部崛起的城市化探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10期,第18~21页。
    ②肖华茂:《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与中部崛起战略研究》,《商业时代》2010年第31期,第112~113页。
    ③黄建中:《中部崛起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④尹继东等:《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119页。
    ①李本和等:《促进中部崛起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69页。
    ②郭凤:《中部地区政府博弈行为与中部崛起战略》,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55页。
    ③王军民:《农业发展与中部崛起》,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40~45页。
    ④游丽:《“中部崛起”战略对湖北民营经济发展作用研究》,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0页。
    ⑤王再文:《比较优势、制度变迁与中部崛起》,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07~108页。
    ⑥乔鹏涛:《中部崛起战略中的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68页。
    ①赵晋华:《中部崛起中的国有经济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7~48页。
    ②万君君:《“中部崛起”的多极化网络式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4~
    45页。
    ③王丽珍:《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极的实证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8页。
    ④郭冬梅:《中部地区城市集群化发展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50页。
    ⑤谢爱莲:《中部地区崛起中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46~50页。
    ⑥刘志成:《中部崛起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
    149页。
    ⑦肖江浩:《公平理念下的中部崛起税收优惠政策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44页。
    ①刘再兴:《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53页。
    ①Alexander Gerschenkron,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62,p.109.
    ①Brezis、Paul Krugman,“Leap-frogging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 Theory of Cycles in NationalTechnological Leadership”,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3,1993.
    ①张培刚:《“牛肚子理论”》,《决策》2005年第01期,第22页。
    ②国家发展改革委:《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第6页。
    ③范恒山、赵凌云编:《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第14页。
    ①魏后凯:《促进中部崛起的科学基础与国家援助政策》,《.经济经纬》2006年第1期,第91~92页。
    ①周绍森、陈栋生编:《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文献:中部崛起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78页。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2006年4月15日。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2年11月8日。
    ①李建波:《基于中部崛起视角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第12期,第281页。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5.
    丁力:《农业产业化新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范恒山、赵凌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房宁:《草根经济与民主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樊纲、王小鲁等:《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4)》,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范恒山、赵凌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中部六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中部崛起战略与对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黄建中:《中部崛起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胡乃武、金磅:《国外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李本和等:《促进中部崛起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
    梁吉义:《区域经济通论》,科学出版社,2009。
    刘再兴等:《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
    苗润生:《中国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方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米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与要素集聚》,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聂华林、王水莲:《区域系统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中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2009)》,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史晋川等:《民营经济研究与制度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吴群:《新时期农业产业化路径选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汪玉奇:《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2011),“十二五”中部发展思路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王茂林:《关于加速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思考》,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徐瑛、陈秀山:《区域经济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尹继东等:《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科学出版社,2009。
    张赛飞:《区域经济综合评价实证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张锐、林宪斋等:《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周绍森、陈栋生:《中部崛起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周霖:《民营经济内生发展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赵凌云:《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赵凌云、刘玉堂、阳小华:《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法]弗朗索瓦·佩鲁著:《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经济学季刊》,1950年。
    [瑞典]缪尔达尔著:《国际不平等和外国援助的回顾》,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
    [瑞典]缪尔达尔著:《世界贫困的挑战》,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美]艾伯特·赫希曼著:《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
    [美]多马(E.D.Donar)著:《经济增长理论》,郭家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
    Alexander Gerchenkron,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Boudeville,J.R.,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Edinburgh:EdinburghUniversity Press,1966.
    Frienaan,J.,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Cambridge,Mass:MIT Press,1966.
    Frienann,J.,“A General Theory of Polarized Development,”in N.M.Hansen, ed.,Growth Centers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2.
    Friedmann,J.and Weaver,C.,Territory and Function: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Planning,London: Edward Arnold,1979.
    Hirschman,A.O.,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Press,1958.
    Hoover,E.M.and Fisher,J.L., Research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Problems inthe Study of Economic Growth,New York: NBER,1949.
    Krugman,P.,Geography and Trade.Cambridge,Mass.: MIT Press,1991b
    Porter,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0.
    Porter M.E.,Locations, clusters, and company strategy. In: Clark G L, Feldman MP,Gertler M S.(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0
    安虎森:《增长极理论评述》《南开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陈华、尹苑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中外企业家》2006年第3期。
    陈春、阎红娟:《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与政策建议》,《商业时代》2009年第7期。
    曹裕江:《准确把握“中部崛起”的内涵》,《学习与实践》2004年第6期。
    曹庭珠:《促进中部崛起的绿色战略》,《当代经济》2009年第7期。
    丁任重、孙根紧:《新时期我国民营经济的转型与发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12期。
    狄志军:《论城市化与工业化》,《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冯子标:《中部塌陷原因及崛起途径探析》,《管理世界》2005年第12期。
    郭文轩等:《积极财政政策执行效果及隐忧问题研究》,《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郭冬梅:《中部地区城市集群化发展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郭凤:《中部地区政府博弈行为与中部崛起战略》,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高萍:《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依托、发展模式与政策原则》,《江汉论坛》2007年第11期。
    何春杰:《制度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生产力研究》2003年第4期。
    黄伟、韩雪:《用新型工业化理念推进中部崛起》,《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黄利恒:《FDI对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华小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投资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贾丹丹:《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中的税收政策选择》,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蒋伟:《地区趋同与中部崛起》,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蒋国政、唐造时、张毅:《中部崛起战略的金融约束问题探讨》,《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6期。
    李答民:《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21期。
    李双胜:《农业产业化是中部崛起的突破口》,《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3期。
    李仁贵:《西方区域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演进》,《经济评论》2005年第6期。
    李启登:《发展产业集群促中部崛起》,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李新安:《空间二元市场结构约束下的中部崛起障碍及突破》,《当代财经》2007年第5期。
    李彦亮:《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与中部崛起》,《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6期。
    刘永庆:《中部崛起过程中政策矛盾分析与对策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刘志成:《中部崛起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林毅夫、李志斌:《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林元旦:《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及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6期。
    梅晓文:《中部崛起的战略产业选择》,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乔鹏涛:《中部崛起战略中的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上官飞、舒长江:《中部省份区域竞争力的因子分析与评价》,《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9期。
    孙早:《制度重于投入:对西部开发的再认识》,《经济学家》2000年第3期。
    孙菊生、曾纪发、张启良:《新世纪中部崛起战略定位思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石娟:《中部崛起与湖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汪永太:《现代服务业兴起与中部地区发展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王军民:《农业发展与中部崛起》,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王军民:《县域经济发展与中部地区崛起》,《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王凤山、戴国华、冀春贤:《发展市域经济,推进农村建设》,《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2
    期。
    王丽珍:《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极的实证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万书侠:《金融支持中部崛起策略的探讨》,《金融经济》2010年第8期。
    王再文:《比较优势、制度变迁与中部崛起》,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王改:《中部崛起视角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魏后凯:《促进中部崛起的科学基础与国家援助政策》,《经济经纬》2006年第1期。
    魏后凯:《改革开放30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变迁》,《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5期。
    万君君:《“中部崛起”的多极化网络式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伍新木:《关于中部崛起的经济学思考》,《企业经济》2005年第9期。
    吴永保、周阳、夏琳娜:《做强中心城市促进中部崛起》,《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徐司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8期。
    徐宏、李明:《试论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特区经济》2005年第5期。
    肖巍:《城市化与中部崛起》,《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肖金成、宋立:《“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发展模式选择》,《经济管理》2006年第15期。
    肖江浩:《公平理念下的中部崛起税收优惠政策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谢颖:《面向中部崛起的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谢众:《我国中部崛起的障碍性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谢爱莲:《中部地区崛起中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许玉峰:《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尹继东、李益梅、郭海红、黄军根:《中部地区工业化的潜力与重点》,《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3期。
    于奎:《民营经济:中部崛起内生增长机制的引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云伟宏:《转轨时期我国地区差异扩大的原因分析——以浙江与河南为例》,《中州学刊》2004年第3期。
    杨美英:《促进中部崛起的财政制度创新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杨建涛:《从区域政策看中部崛起的现实路径》,《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2期。
    杨颖:《中部崛起的区域金融政策支持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杨云彦:《中部崛起的理论与政策思考》,《西部论坛》2010年第1期。
    阳小华:《论中部崛起战略的理论基础》,《江汉论坛》2007第11期。
    阳小华、李莹:《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现状分析及发展重点选择》,《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年第11期。
    姚华松:《论“中部崛起”的七大关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殷瑞锋:《促进中部崛起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游丽:《“中部崛起”战略对湖北民营经济发展作用研究》,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俞正声:《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中部崛起》,《当代经济》2004年第4期。
    朱李鸣:《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和建议》,《今日浙江》2010年第17期。
    赵晋华:《中部崛起中的国有经济研究》,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赵保佑:《促进中部崛起高层论坛综述》,《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6期。
    周文斌:《中部人对“中部崛起”尚存的认识误区及其超越》,《经济管理》2005年第15期。
    张合林:《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理论基础及其政策完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张欣艳:《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中部崛起动因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张培刚:《“牛肚子”理论》,《决策》2005年第1期。
    张宏洲:《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方法》,《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院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10期。
    章海鸥、王涵林:《论中部崛起战略的意义及其理论创新》,《江汉论坛》2002年第5期。
    邹晓辉:《“中部崛起”中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郑志若:《中部六省动态发展能力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Chen J, Felisher B M.,“Regional incom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ournal of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22,1996.
    Fleisher and Chen.,“The Coast-noncoast Income GaP,Productivity,and RegionalEconomic Policy in China”,Jouran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25,1997.
    Jian Z T, Sachs J D, Warner A M.,“Trends i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ChinaEconomics Review, vol.7,1996.
    Keeble D, Lawson C, Moore B, et al.,“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 networking and‘institutional thickness’in the Cambridge region”,Regional Studies,vol.33,no.4,1999.
    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 vol.99,1991a.
    North,D.C.,“Location Theo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 vol.63, no.6,1955.
    Perroux, F.“Economic Spa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 vol.64,1950.
    Porter,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Review,vol.76, no.6,1998.
    Stephen M W.,“The new regionalism-key characteristics of an emergingmovement”,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vol.68, no.3,2002.
    Stohr,W.and Tailing,F.,“Spatial Equity: Some Antitheses to Current RegionalDevelopment Doctrine”,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vol.38,1977.
    Williamson,J.G.,“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13, no.2,1965.
    保育钧:《民营企业亟须五大创新》,2011年5月30日《人民日报》第19版。
    高萍:《简论中部地区发展模式》,2008年7月15日《光明日报》第10版。
    李海楠:《发展、资源和环境构建中部崛起“新三角”》,2010年9月8日《中国经济时报》第4版。
    刘锋:《以跨越而包容的发展来实现中部健康崛起》,2010年10月25日《湖北日报》第9版。
    孟歌、王永群:《中部崛起应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2007年5月22日《中国经济时报》第1版。
    魏后凯:《促进中部崛起的科学基础与国家援助政策》,《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10月2日第3版。
    夏振坤等:《中部崛起需要探索“中部模式”》,《湖北日报》2008年9月19日第10版。
    岳文海:《中部崛起的基本思路和政策选择困》,2005年6月24日《中国经济时报》第13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