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单位社会变革与社会基础秩序重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研究探讨以下几个具有内在关联性的命题:首先,从中观和实践的角度来看,单位组织构成了新中国社会独特的基础秩序,尤其是超大型单位组织在其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封闭、自足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次,从具体单位组织的发生、演化、与消解的历史过程解析单位组织的运行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及“单位社会终结”所带来的社会风险;再次,伴随着单位组织的变动,提出了新时期社会基础秩序重构的命题。
     单位组织是新中国国家主导的、赶超式、压缩式现代化的组织载体,从基层社会的视角来看,单位组织是社会成员的结合方式,通过单位组织社会成员与公共世界建立了制度性的关联,因而,单位组织具有社会基础秩序的意义。而单位组织是一个无法自我维系、自我更新的锁定结构,在改革年代,其内部矛盾暴露无疑。起自九十年代中期的单位组织企业化转变更多是完成了生产组织层面的经济学与管理学重整,而单位社会变革更深层的命题在于重构社会基础秩序。单位社会变革是新一轮社会基础秩序重构的宏观背景,而城市社会复杂性的增加则为社会基础秩序重构的努力设定了经验场景。新时期社会基础秩序重构是霍布斯式社会学基本问题的中国化形态,直面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原子化趋向,建构富有活力的新公共性是本研究的理论旨归。
Chinese modernity started from responding to the general crisis faced by modern Chinese society under the impact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Compared with the internal crisis of "change of dynasty" of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overall crisis of the late Qing has emerged as social disorganization accompanied by political disorganization, and facing the open world system,it is impossible to return to the original geographical space in an enclosed self-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social order. The "loose sand" type of social integration crisis contributed to the unavoidable social reality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society of China. Based on this point, the establishment of Danwei accompanied with "organized" concept has end the general crisis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nd has shaped a new modern road in China's unique social basis of the order from the top down.
     Danwei institution has complex implications. 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most fundamental point is the organization of Danwei constituted a new social foundation of China's unique social order. From the new Chinese-led, "big history" of catching up with modern-style view, the organization of Danwei contributed the promo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state based on the order of society. Will of the state,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decrees, social management, social mobilization, social integration and moral mold are all generated from the practice of Danwei institution which is the organization carrier of Chinese modernity and the elemental unit of promoting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historical restrict condition of lack of resources on total.From mid-scale and fundamental perspective, Danwei organization is the basic form of the combination and interaction among city members of the society. Danwei organization set boundaries and the basic norms of social interaction for the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and in a very long period of time, production and grassroots community organization in China are constituted by a high degree of society unity of the geographical landscape of living space. From a personal point of view, Danwei organization is the source of personal social status arid social status. From the interaction point of view, Danwei organizations institutionalized the contacts between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relations, making social interaction behavior with a steady forecast. In addition, Danwei organization and space connected firmly and closely together and formed of the urban community. Danwei space is a none stranger society. In continuous contact and interaction, the spaces evolved as a "hologram" community. This case study has characteristics typical institution of Danwei, and Danwei institution features have particularly made a rich and comprehensive display as a social fundamental order, and even appeared a closed, self-contained city within a city's social order based on the landscape lead by Danwei.
     Danwei institution is the reality choice of modernity of new Chinese, it can create a remarkable miracles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hrough their high degree of social mobilization. But this efficient is not a long-lasting thing, for flat organization's internal shackles, the lack of force to change, and the expansion of non-production functions, are all making this institution lack of the potential of improving efficiency through self-renewal. Thus, getting out of the Danwei institu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reform. In the Age of Reform, the change of Danwei insitution is a complex historical process. At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order to restore order of urban social life, reconstruction Danwei institution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At this stage, although there are a number of reforms on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system aspects and Internal incentive mechanism aspects, and Danwei organizations are enhanced in the autonomy of production, operation, management, etc. Since the pressure on urban labor employment of directly acted on the practic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which lead to expansion of the Danwei organization, redundant staff, paralle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converting into system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Besides, the Danwei totalitarian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has not digested, but more thoroughly carried out. Danwei organizations burdened with huge social costs, appeared in the case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o enhance the experience of large loss paradox.Into the mid-ninetie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increased openness, to complete the organization's transformation from Danwei organization to business organization has become a certainty. Package of reform practice lik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groups, three institution reform, departing supporting from the main part etc. has completed the changes of Danwei organization in the sens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owever, from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in the Danwei social change process, the disintegration of social macro-link mode on "State-Danwei-individual" scale, with the spontaneous forces of top-down and bottom-up restructuring of market economy, makes the complexity of urban society enhance on and on, and the Danwei-led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s profoundly, and social atomization alarming trend has appeared in a certain range. In this context, a new round of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foundation constitutes the profound thesis of Danwei society change.
     It can be said, that reform is a inevitable adjustments in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modernity, however, its complex meaning has a profoundly complex instruction, which is the profound end of the Danwei society proposition still worth to considerate and respond carefully. Characterization of national unity in the Danwei institution represented the basic form of enterprise units of the organization change of the new China's in first three years, and the change from Danwei organization to business organization has made the Danwei institution as the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order become obsolete. During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e basic point of social change in China is the state, market and society activities in the border area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ndard shape and intera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cific practice patterns,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 concrete strategy is to produce a society, and thus the state, market, social, interaction harmony "New Publicity". Production community is the first order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infrastructure. However, as revealed by this case study, social fundamental order on the inherent has its complexity of change, and can't leave a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or the reality to talk about the metaphysical system. Typical changes in Danwei organization has characteristics of lagging, inversing non-Danwei-based, changing slowly and so on. Community building and grassroots community self-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basis for the new period the experience of the reconstruction carrier. However, return to experience of the context, the reform era of the unique form of social atoms form the basis of a new round of social order and complexity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he basic reason, also produced a series of complex social consequences. Such as case studies reveal the aging community and the coexistence of empty-nest families atomization, community and social relations executive of the coexistence of atoms of the complex social phenomenon.
     Shaping the order of social foundation is a fundamental question left by sociology of modern society. In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ociology, it continuous examine the crisis in the social atom theory of prosecution caused by social disorganization movement. It can be said that in a dramatic transforming society, social disorganization movement is almost inevitable, but in a different social space, there are real differences in morphology. There is no doubt that rebuilding the community based order is the Hobbesian basic issues of sociology, namely "How can social be possible" a core dimension. Besides, diverse modern road, leaving the changes of sociology basic order in the theory of social thought to the reality of multiple basis.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al European sociology of the rise of individualism in modern society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the social order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the theories,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ty, has made it possible for enriching and deepening the sociological theories.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is to open in the view of the Danwei-level research. The study of Danwei on Medium-level can not only respond to changes in the social order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macro-theoretical problems, but also not away from the experience of situations of social order based on changes in the complexity of the logic of practice. In particular, the specific Danwei from the organization to create, develop, change in thinking about the social basis order of the historical practice of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and thus arrive at the deep institutional changes on the Danwei institution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More importantly,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n important value of the sociological theory of social atomization thinking, and proposed the practice of pluralistic modernity, understood in context of specific temporal and spatial diversity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atomization proposition, which issued th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Chinese modernity,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ractice of invitation to Chinese theory of sociology on medium-level. In the real sense, the termination of Danwei society goes along with the potential social risk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with a unique social atomization trends has remodeled experience in context for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new publicity.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or we can say the focus of the 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firstly reconstruct the order of social infrastructure. Based on this progress, good governance, harmonious publicity can be possible.
引文
[1]爱德华·苏贾.后现代地理学[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
    [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M].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4]奥罗姆、陈向明.城市的世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B.C.列利丘克.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M].闻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保罗·诺克斯、史蒂文·平奇.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M].柴彦威、张景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贝克、吉登斯、纳什.自反性现代化[M].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卞崇道、林美茂.公共哲学,作为一种崭新学问的视野[M]//佐佐木毅、金泰昌主编.公共哲学.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找回国家[M],北京:三联书店,2009.
    [10]彼得·F·德鲁克.新社会:对工业秩序的剖析[M],沈国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1]曹锦清、陈中亚.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
    [12]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3]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M].刘元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4]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5]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6]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17]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迁[M].陈仲丹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1996.
    [18]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钱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9]盖尔斯敦.自由多元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0]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1]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M].林骧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
    [22]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3]韩朝华.战略与制度:中国企业集团的成长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4]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5]胡大泽.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6]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7]吉尔·伊亚尔、伊万·塞勒尼、艾丽诺·汤斯利.无须资本家打造资本主义——后共产主义中够的阶级形成和精英斗争[M].吕鹏、吕佳龄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8]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的起源[M].冯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9]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M].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30]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市基层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1]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32]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4]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
    [35]刘爱玉.选择——国有企业与工人生存行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6]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37]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周军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 社,2006.
    [38]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社会(1796-1889)[M].江榕、鲁西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0]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1]迈克尔·布诺威.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M].李荣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3]曼纽尔·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04.
    [44]裴宜理.上海罢工[M].刘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45]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的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1.
    [46]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47]秦晖.传统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8]钱穆.湖上闲思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0.
    [49]S.N.艾森斯塔德.反思现代性[M,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50]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1]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张岱云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52]孙立平.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3]孙中山.三民主义[M].长沙:岳麓书社,2000.
    [54]谭安奎编.公共性二十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55]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6]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7]田毅鹏.东亚“新发展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8]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
    [59]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M].上、下卷,董良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60]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华南的社会动乱[M],王小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1]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M],徐式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62]沃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63]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M].上海:上海观察社发行,1937.
    [64]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M].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65]小宫隆太郎.现代中国经济——日中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66]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M].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67]张静.利益组织化单位——企业职代会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8]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作用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69]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70]"Danwei the changing Chinese workplace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d. By Xiaobo Lu and Elizabeth J.Perry, M.E.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on, England.
    [1]郭圣莉.城市社会重构与国家政权建设——建国初期上海国家政权建设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王星.从“分配政治”到“生产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单位政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
    [3]吴清军.国企改制与传统工人阶级的转型[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7.
    [4]杨丽萍.从非单位到单位——上海非单位人群组织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1]查尔斯·泰勒.市民社会的模式[G]//杰弗里·亚历山大、邓正来主编.国家与 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拉斯基.拉斯基为《托克维尔全集》中之《论美国的民主》所作的导言[M]//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M].下卷,董良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毛泽东.论十大关系[G]//毛泽东选集[M].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刘继同.弱势群体与劣势群体:中国社会福利服务对象的政策研究[G]//阎清纯主编.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普列汉诺夫.让·雅克·卢梭和他的人类不平等起源的学说[G]//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6]于泽元.一个质化个案研究的设计[G]//陈向明、朱晓阳、赵旭东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7]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转引自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5.
    [8]Xiaobo Lu, "Minor Public Economy:The Revolutionary Origins of the Danwei"// "Danwei the changing Chinese workplace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d. By Xiaobo Lu and Elizabeth J.Perry, M.E.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on, England.
    [1]陈伟东、李雪萍.社区行政化:不经济的社会重组机制[J].中州学刊,2005(2).
    [2]崔月琴、吕方.非政府组织研究的社会学视野[J].江海学刊,2009(5).
    [3]邓伟志.关于当前中国的社区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1999(12).
    [4]甘阳.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J].读书,2007(6).
    [5]顾新建、曹韵红、徐福缘.大批量定制生产与精益生产方式的比较[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0(4).
    [6]胡伟、李汉林.单位作为一种制度——单位研究的一种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03(6).
    [7]黄宽重.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J].历史研究,2005(4).
    [8]揭爱花.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空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
    [9]李饵金.车间政治与下岗名单的确定——以东北两家国有工厂为例[J].社会学 研究,2003(6).
    [10]李汉林.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J].社会学研究,1993(5).
    [11]李汉林.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回顾中的思考[J].社会,2008(3).
    [12]林凌.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1979(8).
    [13]李路路.论“单位”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2(5).
    [14]李路路、王修晓、苗大雷.“新传统主义”及其后——“单位制”的视角与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
    [15]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6).
    [16]李明伍.公共性的一般类型及其若干传统模型[J].社会学研究.1997(4).
    [17]刘平.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7(1).
    [18]李培林、张翼.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对中国10个大城市508家企业的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1999(5).
    [19]刘伟.农民工子女亲子关系教育的方法探索——社会学干预方法在“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研究中的探索性应[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2).
    [20]路风.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成[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4).
    [21]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J].中国社会科学,1993.
    [22]路风.国有企业转变的三个命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5).
    [23]李润茹,精益生产方式研究及生产方式的未来[J].经济师,2005(11).
    [24]秦晖.传统中国社会的再认识[J].战略与管理,1999(6).
    [25]秦晖.“大共同体本位”与中国传统社会[J].(上、中、下),社会学研究,1998(5)、1999(2)、1999(4).
    [26]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性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6).
    [27]沈原.“强干预”与“弱干预”:社会学干预方法的两条途径[J].社会学研究.2006(5).
    [28]沈原.社会的生产[J].社会,2007(2).
    [29]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
    [30]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J].社会学研究2005(1).
    [31]田毅鹏.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及其限制——以中日两国为中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6).
    [32]田毅鹏.单位制度变迁与集体认同的重构[J].江海学刊,2007(1).
    [33]田毅鹏.“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4]田毅鹏.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原子化的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J].社会科学,2009(7).
    [35]田毅鹏、吕方.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J],吉林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6]王沪宁.从单位到社会:社会调控体系的再造[J].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管理,1995(1).
    [37]王绍光.坚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60年[J].中国税务,2009(12).
    [38]王先明.近代士绅阶层的分化与基层政权的蜕变[J].浙江社会科学,1998(4).
    [39]韦广雄.“还社会于民”与社会基础秩序的建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40]夏里.唐朝官僚机构的膨胀[J].人民论坛,2006(23).
    [41]向德平.社区组织行政化: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J].学海,2006(3).
    [42]许纪霖.重建社会重心: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J].学术月刊,2006(11).
    [43]赵学增.强政府与政府的基本职能:从斯密的国家建制能力谈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44]张静.阶级政治与单位政治——城市社会的利益组织化结构和社会参与[J].开放时代,2003(2).
    [45]张新光.质疑“皇权不下县”:基于宏观的长时段的动态历史考察[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6]周天游、葛承雍.中国社会是研究的新趋向——“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国际学术会议综述[J].历史研究,1995(1).
    [47]朱光磊.“单位”的政府职能及其分解[J],江海学刊,1994(2).
    [48]Charles E. Marske, "Durkheim's'Cult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Moral Reconstitution of Society", Sociological Theory, Vol.5, No.1, (spring, 1987)
    [49]Lowell Dittmer& Lu Xiaobo,1997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Danwei:Macropolitical Implication of Micropolitical Change"China Study,No.3.
    [50]Robert A. Nisbet,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Rise of Sociology in Franc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49, No.2, (Sep.1943)
    [1]葛兆光.海外中国学本质上是“外国学”[N].文汇报,2008-10-5.
    [2]山口定.关于“共生”[N].朝日新闻,1994-10-30。转引自胡守均.让我们倡导“社会共生”[N]文汇报,2007-02-17.
    [3]孙立平.重建社会基础秩序,改造不可治理状态[N].中国青年报,2007-3-28.
    [4]田毅鹏.注重社会基础秩序建设[N].吉林日报,2006-1-4.
    [1]甘阳.文化中国与乡土中国——后冷战时代的中国前景及其文化
    [OL].http://www.cul-studies.com/Article/vision/200701/4922.html.
    [2]干打垒精神[OL].大庆油田文化网,http://www. dqwhw. com /html/2009/5/14028.html.
    [3]孙立平.新中国60年:从政治整合到社会重建[OL].(2009-09-07)[2009-10-21].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9-07/1853563.shtml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OL].http://www.hl.lss.gov.cn/hljszcw/news.jsp?ID=72&tableName=WEB_LDZC03.(1981年10月17日)
    [1]朝阳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C市朝阳区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2]C市民政局与吉林大学联合课题组.C市社区体制创新研究报告,2008年9月.
    [3]冯云翔.Y厂实业总公司的由来和发展[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4]冯云翔据史料整理.繁重而艰巨的土建安装工程[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5]耿昭杰.在换型转产万人动员大会上的讲话[G]//Y厂史志编纂室主编.Y厂年鉴(1987),1987.
    [6]耿昭杰.在集体企业生产经营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1990年9月19日)[G]//Y集团四环企业总公司(集体企业管理部)编.光彩之路——Y集团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工作文集(重大活动篇),内部资料,1999.
    [7]耿昭杰.我跑第六棒——耿昭杰访谈录[G]//Y集团公司史志编纂室主编.Y集团公司年鉴(2004),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8]耿昭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机遇再展宏图[G]//Y集团公司史志编纂室主编.Y集团公司年鉴(2004),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9]耿昭杰.在第三次创业中全面推进精益生产方式[G]//Y集团公司史志编纂室主编.Y集团公司年鉴(1995),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0]耿昭杰.全面完成第三次创业的历史任务以崭新的面貌跨入二十一世纪[G]//Y集团公司史志编纂室主编.Y集团公司年鉴(1998),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1]顾文.关于Y厂劳动服务公司产权依法形成的历史分析与未来对策设计[G]//Y集团四环企业总公司(集体企业管理部)编.学海泛舟——Y集团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论文集(1984-1999),内部资料,1999.
    [12]黄金河.在四环企业总公司第二次企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G]//Y集团四环企业总公司(集体企业管理部)编.光彩之路——Y集团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工作文集(企业运行篇),内部资料,1999.
    [13]黄敬.加强学习按期完成建厂任务[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14]江泽民.Y厂建设简略历程的回顾[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15]李南南.深化社会事业改革促进企业发展[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16]李治国.Y厂换型改造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17]陆孝宽.祖国汽车工业的孕育时期[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18]闵铁华.Y厂的公司化体制改革[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19]王春.1979-1982年工作总结与1983年工作纲要[G]//Y集团四环企业总公司(集体企业管理部)编.光彩之路——Y集团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工作文集(企业运行篇),1999.
    [20]吴畏.吴畏书记讲话[G]//Y集团公司史志编纂室主编.Y集团公司年鉴(2003),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1]夏云海.实行股份制改革是我厂劳服企业经济改革一重要途径[G]//Y集团四环企业总公司(集体企业管理部)编.学海泛舟——Y 集团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论文集(1984-1999).内部资料,1999.
    [22]Y 厂史志编纂室编.Y 厂厂志(1950-1986)[M].上卷,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3]Y 厂史志编纂室编.Y 厂厂志(1950-1986)[M].下卷,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4]Y 厂工会编.Y 厂建厂期间的工会工作[M].工人出版社,1957.
    [25]Y 集团公司史志编纂室主编.Y集团公司年鉴(1995),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6]佚名.1986年工作总结及1987年工作纲要[G]//Y厂史志编纂室主编.第一汽车制造厂年鉴(1987),1987.
    [27]佚名.确立精益思想,扎扎实实做好差别化培训[G]//Y集团公司史志编纂室主编.Y集团公司年鉴(2003),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8]张逢时.历史的壮举[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9]张树梅.Y厂建厂准备工作概略[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30]张瑛.副厂长张瑛在集体企业第三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4年4月)[G]//Y集团四环企业总公司(集体企业管理部)编.光彩之路——Y集团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工作文集(企业运行篇),内部资料,1999.
    [31]张瑛.邓小平总书记视察Y厂[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32]张瑛.周恩来总理视察Y厂[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①李路路.论“单位”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2(5):23-32
    ②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J].中国社会科学,1989(1).
    ③王沪宁.从单位到社会:社会调控体系的再造[J].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管理,1995(1).
    ④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①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84.
    ①孙立平.重建社会基础秩序,改造不可治理状态[N].中国青年报,2007-3-28.
    ②孙立平.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
    ③田毅鹏.注重社会基础秩序建设[N].吉林日报,2006-1-4.
    ④韦广雄.“还社会于民”与社会基础秩序的建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2-55
    ① Robert A. Nisbet,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Rise of Sociology in Franc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49, No.2, (Sep.1943), pp.156-164.
    ①参见普列汉诺夫.让·雅克·卢梭和他的人类不平等起源的学说[G]//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15-136.
    ① Robert A. Nisbet,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Rise of Sociology in Franc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49, No.2, (Sep.,1943), pp.156-164.
    ② Robert A. Nisbet,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Rise of Sociology in Franc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49, No.2, (Sep.,1943), pp.156-164.
    ③参见:Charles E. Marske, "Durkheim's'Cult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Moral Reconstitution of Society", Sociological Theory, Vol.5, No.1, (spring,1987), pp.1-14.马斯克教授在该文中,也指出了涂尔干社会学思考与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系列重大社会变迁之间的关联。
    ①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15.
    ①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五版序言):9.
    ②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五版序言):10.
    ①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五版序言):9.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
    ③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有过对“中间等级”的描述,但是马克思所言的中间等级指的是“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这与我们所说的“中间社会”大异其趣。在马克思看来,中间等级在不断地分化,下层“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个别中等阶级上升为资产阶级,社会结构趋于两极化。
    ④布诺威.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M].李荣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
    ①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M].下卷,董良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25.
    ②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M].下卷,董良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35.
    ③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M]下卷,董良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33.
    ④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M].下卷,董良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32.
    ①拉斯基.拉斯基为《托克维尔全集》中之《论美国的民主》所作的导言[M]//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M].下卷,董良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953-954.
    ②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M].林骧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414.
    ③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M].林骧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420-421.
    ①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20.
    ②沃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M].龚小夏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①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的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1:13.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②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③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①当然,也有学者考证过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客观而言,宋明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社会中并没有成为社会运行的主导生产方式,更没有可能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国家。
    ②刘平.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7(1).
    ①田毅鹏.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原子化的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J].社会科学,2009(7):71-75.
    ①Y厂史志编纂室编.Y厂厂志(1950-1986)[M].上卷,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8.
    ②Y厂史志编纂室编.Y厂厂志(1950-1986)[M].上卷,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
    ①转引自:于泽元.一个质化个案研究的设计[G]//陈向明、朱晓阳、赵旭东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70.
    ①关于社会学干预方法,参见沈原.“强干预”与“弱干预”:社会学干预方法的两条途径[J].社会学研究.2006(5):1-25;刘伟.农民工子女亲子关系教育的方法探索——社会学干预方法在“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研究中的探索性应[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2):194-195
    ①葛兆光.海外中国学本质上是“外国学”[N].文汇报,2008-10-5.
    ②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M],林骧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
    ③沃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①张静.利益组织化单位——企业职代会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张静.阶级政治与单位政治——城市社会的利益组织化结构和社会参与[J].开放时代,2003(2).
    ②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
    ③ Lowell Dittmer & Lu Xiaobo,1997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Danwei:Macropolitical Implication of Micropolitical Change" China Study,No.3.
    ①路风.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成[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4)
    ① Xiaobo Lu, "Minor Public Economy:The Revolutionary Origins of the Danwei"//"Danwei the changing Chinese workplace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d. By Xiaobo Lu and Elizabeth J.Perry, M.E.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on, England.
    ②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130.
    ③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130.
    ① Xiaobo Lu and Elizabeth J.Perry, "Danwei the changing Chinese workplace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rmonk, New York, London, England.裴宜理以《上海罢工》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国工运研究有一个核心的解释起点,即中国工运借助的是传统的工人结社组织,如行会,同业协会等;这样的观点在美国中国研究界并不鲜见,例如魏斐德、芮玛丽、罗威廉、赵文词这样一些学者的研究,也都是在寻找前现代中国的“公共领域”。
    ②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
    ①田毅鹏.“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①参见:王绍光.坚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60年[J].中国税务,2009(12).舒尔曼在1966年出版的《共产党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一书中即已认识到中国道路与苏联模式的差异,此外还可参考谢淑丽关于中国“政治集权、行政分权”的相关论述。见甘阳.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J].读书,2007(6).
    ②毛泽东.论十大关系[G]//毛泽东选集[M].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67-288.
    ③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6).
    ④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找回国家[M],北京:三联书店,2009.
    ⑤朱光磊.“单位”的政府职能及其分解[J],江海学刊,1994(2).
    ①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5-48.
    ①沃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2-3
    ①沃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1-29.
    ①以上整理自李路路、王修晓、苗大雷.“新传统主义”及其后——“单位制”的视角与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
    ②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干预经济行为,但是就西方企业组织的主导面向而言,尤其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哈耶克所言的“自发的秩序”更具有主导意义。
    ③路风.国有企业转变的三个命题[J].中国社会利学,2000(5).
    ①关于“能动社会”的观点,参见: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的起源[M].冯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①崔月琴、吕方.非政府组织研究的社会学视野[J].江海学刊,2009(5).
    ②当然,我们看到了很多关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经验研究,但是对于单位体系的思考始终不是其研究的起点。而这就决定了这些所提出的理论解释将遭遇现实的困境。例如,关于招收工人、下岗人员名单的确定、以及特定集体企业单位政体的研究,如果不是在单位体系的整体框架下去思考,很难想象其得出的结论是有说服力的。
    ③沃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13.
    ①由主体厂兴办的集体企业,被称为厂办集体企业,规模大的称为厂办大集体,规模小的称为厂办小集体。
    ①甘阳.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J].读书,2007(6).
    ①转引自爱德华·苏贾.后现代地理学[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
    ②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社会学滥觞之日就很注重的比较研究,如涂尔干后期著作中的人类学趋向,韦伯的比较文化研究。但就其主旨,或者说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来看,时间在这些社会学奠基者的理论体系中往往是居于核心地位的。
    ③曼纽尔·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04.
    ①鲍曼用“沉重的”、“稳固的”现代性来说明福特主义时代工业文明的特征。在鲍曼的看来,这一时期资本和劳动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在稳定地地域空间里面采用庞大的标准化生产工厂,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秩序。这一特征构成了理解该时期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切入点。参见: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②彼得·F·德鲁克.新社会:对工业秩序的剖析[M],沈国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04.
    ③保罗·诺克斯、史蒂文·平奇.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M].柴彦威、张景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33.
    ④布诺威.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M].李荣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1.
    ①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1-42.
    ②奥罗姆、陈向明.城市的世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6.
    ①田毅鹏、吕方.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J],吉林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①田毅鹏、吕方.单位制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J].吉林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②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M].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导论):1.
    ①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M],徐式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中译本出版说明):1-9.
    ①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M],徐式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2-157.
    ②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M],徐式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962年序言):24-27.
    ③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30-31.
    ④按照张仲礼的估计,士绅阶层在太平天国前有110万人,而在太平天国以后则达到140万,(张书P111-P113页);而罗兹曼则认为如果将这些人的直系亲属包括进去,“最严格计算起来,这一阶层在太平天国之前也有550万人,而在此之后则达到700余万人。见: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79.
    ⑤许纪霖.重建社会重心: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J].学术月刊,2006(11).
    ⑥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作用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1.
    ①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M]上海:上海观察社发行,1937:1.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2.
    ③王先明.近代士绅阶层的分化与基层政权的蜕变[J].浙江社会科学,1998(4).
    ④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28.
    ①与士绅衰落论相对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外国人的入侵促使官府提倡办团练,团练的兴起有利于地方绅士力量的扩张,同时又削弱了宗族的血缘联合,增强劳苦农民之间的横向联系。太平天国的进展和天地会起义的失败,都进一步地发展了地方主义,最终促使清王朝垮台。”见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华南的社会动乱[M],王小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
    ④《论语》颜渊第十二之第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关于民信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民对于政权的支持和信任,另外一种认为是民的守信和互信。笔者更为赞赏后一种观点。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4-58.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P31.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5.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7.
    ⑤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6.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0.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4.
    ③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区域研究在施坚雅的“市场体系论”之后成为研究中国的一个基本方法论要领,华北农村或许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乡村社会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近代“国家建构”之下乡村社会的变革,就全国范围而言,是分享着一些共同的因素的。
    ④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2.
    ①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40。另见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19.
    ②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4-5.
    ③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28.
    ①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②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51.
    ①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4.
    ②秦晖.传统中国社会的再认识[J].战略与管理,1999(6).
    ③秦晖.传统中国社会的再认识[J].战略与管理,1999(6).
    ①与此说相对,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关于“儒家社会”的解说,如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②秦晖.传统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44、61-126。这两篇文章中,《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一文,引用了“走马楼吴简”的相关出土史料,证明在汉唐时代乡村社会即存在着“非宗族化”的现象,此外文中关于乡村组织的研究,以突显着中国传统社会儒表法里的“大共同体,,色彩。《“大共同体本位”与中国传统社会》一文,则更为直接地把“伪个人主义”对于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思考,伪个人主义不同于个体主义,因此称为现代公民社会建构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③人类学的一些经典研究认为中国乡村社会确实存在着宗族的强大自治力量。但秦晖教授认为如果目光不是集中在若干“文化标本”性质的村落,中国传统社会的乡村秩序并没有呈现为想象中的自治,而是曝露在皇权之下的伪个人主义。
    ④政治史学者对“皇权不下县”的解释发起过质疑,如张新光.质疑“皇权不下县”:基于宏观的长时段的动态历史考察[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夏里.唐朝官僚机构的膨胀[J].人民论坛,2006(23);黄宽重.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J].历史研究,2005(4)等.
    ⑤秦晖.“大共同体本位”与中国传统社会[J].(上、中、下),社会学研究,1998(5)、1999(2)、1999(4).
    ①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迁[M].陈仲丹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①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M].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②胡大泽.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99-126.
    ①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一著中对中国社会一盘散沙的局面作出了解释。孙先生认为,“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所以中国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外国旁观的人说,中国人是一篇散沙。这个原因是在甚么地方呢?就是因为一般人民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团结力非常强大,往往因为保护宗族起见,宁肯牺牲身家性命。……因为这种主义深入人心,所以便能替他牺牲。至于说到对于国家,从没有一次具极大精神去牺牲的。所以中国人的团结力,只能及于宗族而已,还没有扩张到国族。”参见:孙中山.三民主义[M].长沙:岳麓书社,2000:2.
    ②孙立平.新中国60年:从政治整合到社会重建[OL].(2009-09-07)[2009-10-21].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9-07/1853563.shtml
    ①孙立平.新中国60年:从政治整合到社会重建[OL].(2009-09-07)[2009-10-21].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9-07/1853563.shtml
    ②中国传统社会及其在近代发生的变化是多方面的。海外中国研究学者在评价晚清中国社会时往往十分关注“前现代市民社会,,的研究。例如罗威廉在《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社会(1796-1889)》一书中特别强调了这个城市中行会的管理自治与社区认同;芮玛丽在《中国的精英主义与政治转型》中认为太平天国起义标志着中国国家精英和地方精英之间权力平衡的重大改变,这又导致了有关地方福利、教育、较低程度上还有治安等等的主要创议从官僚那里转到了社会方面。
    ③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
    ①钱穆.湖上闲思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0.
    ①田毅鹏、吕方.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J].吉林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②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5.
    ①革命研究的传统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的革命研究,以“自然史”学派为代表,对革命的爆发过程进行细致地描述,研究结论一般体现为革命进程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总结“革命模式”;第二代学者受到“现代化理论”的影响,亨廷顿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西达·斯考切波认为第二代革命研究将革命的外延做了理论的放大,与暴力事件合在一起研究,并试图发展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普适性理论”;第三代革命研究则以比较研究为要,将革命研究的视野放到全球范围,关注不发达世界的社会运动,对少量的重大革命进行深入研究,找出革命在具体时空情境得以发生的原因,及其进程与后果。参见: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M].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本文无意全面探讨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但是更为倾向于第三代革命研究的观点,即从中国革命的现实背景出发,思考中国革命对于晚清以降社会原子化局面的改变,及其所塑造的新的社会基础秩序。同时,对于这一社会基础秩序的理解,我们也不能脱离新中国国家主导的现代化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换言之,第二代革命研究的观点也值得审慎地对待。
    ②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张岱云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288.
    ③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M],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①转引自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M],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315.
    ②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69-70.
    ①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P45-48。
    ②张静认为职代会是单位体制中基层利益组织化上达的制度设置,见张静.利益组织化单位:企业职代会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然而如果深挖职代会制度运行的社会基础,我们会发现职代会的利益组织化过程是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而职代会只有延伸到基层班组才真正具有利益组织化的意义。在后文中,就此话题还要进一步详述。
    ③张静.利益组织化单位:企业职代会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9.
    ①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译者前言):2-3.
    ①曹锦清、陈中亚.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72-73.
    ②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f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70.
    ③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5.
    ④杨丽萍.从非单位到单位——上海非单位人群组织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1.
    ①郭圣莉.城市社会重构与国家政权建设——建国初期上海国家政权建设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中文摘要):5.
    ①彼得·F·德鲁克.新社会:对工业秩序的剖析[M].沈国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
    ②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①转引自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找回国家[M].北京:三联书店,2009:8.
    ②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9.
    ①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3.
    ②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找回国家[M].北京:三联书店,2009:10.
    ①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8-9.
    ②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5.
    ①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M].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300.
    ②黄敬.加强学习按期完成建厂任务[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63.
    ①江泽民.Y厂建设简略历程的回顾[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9.
    ②陆孝宽.祖国汽车工业的孕育时期[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31-32.
    ③张逢时.历史的壮举[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45.
    ①张逢时.历史的壮举[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46-47.
    ①Y厂史志编纂室编.Y厂厂志(1950-1986)[M].下卷,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79.
    ②Y厂史志编纂室编.Y厂厂志(1950-1986)[M].上卷,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63.
    ③冯云翔.Y厂实业总公司的由来和发展[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651.
    ①Y厂工会编.Y厂建厂期间的工会工作[M].工人出版社,1957:67-69.
    ②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8.
    ③夏云海.实行股份制改革是我厂劳服企业经济改革一重要途径[G]//Y集团四环企业总公司(集体企业管理部)编.学海泛舟——Y集团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论文集(1984-1999).内部资料,1999:71.
    ①张树梅.Y厂建厂准备工作概略[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43。
    ②冯云翔据史料整理.繁重而艰巨的土建安装工程[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185.
    ③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4-55.
    ① "Danwei the changing Chinese workplace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d. By Xiaobo Lu and Elizabeth J.Perry, M.E.Sharpe, Armonk, New York, London, England, P8-12.
    ② "Danwei the changing Chinese workplace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d. By Xiaobo Lu and Elizabeth J.Perry, M.E.Sharpe, Arraonk, New York, London, England, P8-12.
    ①这一点无论是从建国之初工会职能的调整,还是历次政治运动后重整工业秩序的努力都可以证明。如大跃进之后“工业七十条”的制定,和文革末期《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讲话的出台。②2009年10月12日访谈。
    ①Y厂史志编纂室编.Y厂厂志(1950-1986)[M]下卷,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21-324。
    ①“六个传家宝”指的是在大庆石油会战和后来的油田开发建设中,大庆建设者们形成的“人拉肩扛精神”
    “干打垒精神”、“五把铁锹精神”、“缝补厂精神”、“回收队精神”和“修旧利废精神”。
    ①干打垒精神[OL].大庆油田文化网,http://www.dqwhw.com/html/2009/5/14028.html.
    ②Y厂史志编纂室编.Y厂厂志(1950-1986)[M].上卷,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4.
    ③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前言):2.
    ①转引自:B.C.列利丘克.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M].闻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1.
    ②B.C.列利丘克.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M].闻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2-143.
    ①Y厂史志编纂室编.Y厂厂志(1950-1986)[M].下卷,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20-223.
    ②2009年12月11日访谈。
    ①路风.国有企业转变的三个命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5).
    ②李明伍.公共性的一般类型及其若干传统模型[J].社会学研究.1997(4).
    ①卞崇道、林美茂.公共哲学,作为一种崭新学问的视野[M]//佐佐木毅、金泰昌主编.公共哲学.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16.
    ②谭安奎编.公共性二十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2.
    ③参见: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④卞崇道、林美茂.公共哲学,作为一种崭新学问的视野[M]//佐佐木毅、金泰昌主编.公共哲学.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
    ①揭爱花.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空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
    ①2009年9月27日访谈。
    ②甘阳.文化中国与乡土中国——后冷战时代的中国前景及其文化[OL].http://www.cul-studies.com/Article/vision/200701/4922.html。
    ③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187.
    ①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
    ①Y厂史志编纂室编.Y厂厂志(1950-1986)[M].上卷,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4-115.
    ①Y厂史志编纂室编.Y厂厂志(1950-1986)[M].上卷,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P111-112.
    ②2009年9月19日访谈。
    ①2009年9月20日访谈。
    ②曹锦清、陈中亚.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
    ①谢鲁江、刘解龙、曹虹剑.国企改革30年: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①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性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6).
    ①Y厂史志编纂室编.Y厂厂志(1950-1986)[M].下卷,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9.
    ①Y厂史志编纂室编.Y厂厂志(1950-1986)[M].下卷,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6.
    ①在城市待业人员和返城知青安置上,有两种可能,一是通过自谋出路,通过个体经营的方式获得就业。但这种方式在改革初年市场经济发育很初步的情景下几乎不可能占据很大比重。另外就只能是通过原有单位组织吸纳这些人,通过高考参军、升学、接班顶替或者新办厂办集体企业的方式来安置。而后者占据了绝大部分。据统计,全国“六五”计划后每年有1300万人,“七五”计划期间预计有2900万人需要安置。吉林省“六五”计划期间预计有80万人。长春市1983年结转1984年的需安置待业青年3.75万人,1984年预计新增2.83万人。1984年至1985年两年需安置的待业青年9万人,“七五”期间预计新增12.5万人(已扣除大学、参军人数)。从1979年开始,平均每年安置就业230万人;全省从1979年到现在安置就业130万人,其中在城镇集体企业就业73万人。参见张瑛.副厂长张瑛在集体企业第三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4年4月)[G]//Y集团四环企业总公司(集体企业管理部)编.光彩之路——Y集团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工作文集(企业运行篇),内部资料,1999:44.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广开就业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规定》,1981年10月17日。
    ③王春.1979-1982年工作总结与1983年工作纲要[G]//Y集团四环企业总公司(集体企业管理部)编.光彩之路——Y集团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工作文集(企业运行篇),内部资料,1999:5.
    ①夏云海.实行股份制是我厂劳服企业经济改革一重要途径[G]//Y集团四环企业总公司(集体企业管理部)编.学海泛舟——Y集团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论文集(1984-1999),1999:71.
    ②上述引文整理自:顾文.关于Y厂劳动服务公司产权依法形成的历史分析与未来对策设计[G]//Y集团四环企业总公司(集体企业管理部)编.学海泛舟——Y集团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论文集(1984-1999),内部资料,1999:108-125。
    ③耿昭杰.在集体企业生产经营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1990年9月19日)[G]//Y厂四环企业总公司(集体企业管理部)编.光彩之路——Y集团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工作文集(重大活动篇),内部资料,1999:120.
    ①王春.1979-1982年工作总结与1983年工作纲要[G]//Y集团四环企业总公司(集体企业管理部)编.光彩之路——Y集团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工作文集(企业运行篇),1999:16.
    ②路风.国有企业转变的三个命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5).
    ③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9.
    ④黄金河.在四环企业总公司第二次企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G]//Y集团四环企业总公司(集体企业管理部)编.光彩之路——Y集团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工作文集(企业运行篇),内部资料,1999:198.
    ①小宫隆太郎.现代中国经济——日中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76-81.
    ①李治国.Y厂换型改造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404.
    ②佚名.1986年工作总结及1987年工作纲要[G]//Y厂史志编纂室主编.Y厂年鉴(1987),1987:98.
    ③耿昭杰.在换型转产万人动员大会上的讲话[G]//Y厂史志编纂室主编.Y厂年鉴(1987),1987:27。耿厂长用历史上著名的“井陉之战”来刻画当时Y厂面临的困境,指出Y厂在产品换型上也面临着没有任何退路的形式。
    ④同上,P26。
    ①2009年12月23日访谈。
    ②2009年12月23日访谈。
    ③李培林、张翼.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对中国10个大城市508家企业的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1999(5).
    ①李培林、张翼.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对中国10个大城市508家企业的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1999(5).
    ②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M].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00.
    ③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M].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94-195.
    ①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M].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00-201.
    ②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88-89.
    ③B.C.列利丘克.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M].闻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99.
    ④B.C.列利丘克.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M].闻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7-148。
    ⑤王星.从“分配政治”到“生产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单位政治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1981年10月17日)[OL].http://www.hl.lss.gov.cn/hljszcw/news.jsp?ID=72&tableName=WEB_LDZC03.
    ①冯云翔.Y厂实业总公司的由来和发展[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651-651.
    ①田毅鹏、吕方.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J].吉林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①刘继同.弱势群体与劣势群体:中国社会福利服务对象的政策研究[G]//阎清纯主编.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9-30.
    ②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转引自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5.
    ③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④李饵金.车间政治与下岗名单的确定——以东北两家国有工厂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3(6).
    ⑤刘爱玉.选择——国有企业与工人生存行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⑥吴清军.国企改制与传统工人阶级的转型[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7.
    ①曹锦清、陈中亚.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前言):2.
    ①张瑛.邓小平总书记视察Y厂[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287-288
    ①张瑛.周恩来总理视察Y厂[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283.
    ②耿昭杰.我跑第六棒——耿昭杰访谈录[G]//Y集团公司史志编纂室主编.Y集团公司年鉴(2004),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1.
    ①顾新建、曹韵红、徐福缘.大批量定制生产与精益生产方式的比较[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0(4).
    ②李润茹,精益生产方式研究及生产方式的未来[J].经济师,2005(11).
    ③李润茹,精益生产方式研究及生产方式的未来[J].经济师,2005(11).
    ④耿昭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机遇再展宏图[G]//Y集团公司史志编纂室主编.Y集团公司年鉴(2004),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8.
    ①耿昭杰.在第三次创业中全面推进精益生产方式[G]//Y集团公司史志编纂室主编.Y集团公司年鉴(1995),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1-29.
    ②耿昭杰.全面完成第三次创业的历史任务以崭新的面貌跨入二十一世纪[G]//Y集团公司史志编纂室主编.Y集团公司年鉴(1998),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
    ③佚名.确立精益思想,扎扎实实做好差别化培训[G]//Y集团公司史志编纂室主编.Y集团公司年鉴(2003),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5.
    ④吴畏.吴畏书记讲话[G]//Y集团公司史志编纂室主编.Y集团公司年鉴(2003),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6.
    ⑤路风.国有企业转变的三个命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5).
    ①韩朝华.战略与制度:中国企业集团的成长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73.
    ②耿昭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机遇再展宏图[G]//Y集团公司史志编纂室主编.Y集团公司年鉴(2004),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9-30.
    ①闵铁华.Y厂的公司化体制改革[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701-704.
    ①闵铁华.Y厂的公司化体制改革[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701-704.
    ②李南南.深化社会事业改革促进企业发展[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683-684.
    ③Y集团公司史志编纂室主编.Y集团公司年鉴(1995),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38.
    ①关于生产政体的论述,参见迈克尔·布诺威.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M].李荣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①路风.国有企业转变的三个命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5).
    ①Y集团公司史志编纂室主编.Y集团公司年鉴(1995),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4-125.
    ①胡伟、李汉林.单位作为一种制度——单位研究的一种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03(6).
    ②以上资料整理自:朝阳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C市朝阳区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8-12.
    ①李南南.深化社会事业改革促进企业发展[G]//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Y厂创建发展历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684-685.
    ②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2-74.
    ①2010年1月8日访谈。
    ②2010年1月8日访谈。
    ③赵学增.强政府与政府的基本职能:从斯密的国家建制能力谈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①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3.
    ②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8-9.
    ①2010年1月7日访谈。
    ①这里使用工业社区的概念是就学理而言的,社区指的是“在一定地域内有归属感的人群”。而就行政管理区划而言,街居制将单位组织划分为街道及下属居委会。
    ②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市基层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91-92.
    ③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2-74.
    ①2010年1月16日访谈。
    ②2010年1月20日访谈。
    ①参见:邓伟志.关于当前中国的社区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1999(12);向德平.社区组织行政化: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J].学海,2006(3);陈伟东、李雪萍.社区行政化:不经济的社会重组机制[J].中州学刊,2005(2).
    ②杨丽萍.从非单位到单位——上海非单位人群组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1.
    ①C市民政局与吉林大学联合课题组.C市社区体制创新研究报告,2008年9月。
    ②奥罗姆、陈向明.城市的世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6.
    ③周天游、葛承雍.中国社会是研究的新趋向——“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国际学术会议综述[J].历史研究,1995(1).
    ①李汉林.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回顾中的思考[J].社会,2008(3).
    ①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83-91.
    ②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3.
    ①贝克、吉登斯、纳什.自反性现代化[M].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②崔月琴、吕方.非政府组织研究的社会学视野[J].江海学刊,2009(5).
    ①“大屋檐”是个案厂厂区居民对五十年代初建厂时期苏联统一设计宿舍楼的称呼。
    ②2009年11月2日访谈。
    ①2010年1月10日访谈。
    ①2010年1月12日访谈。
    ②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M].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25.
    ①曹锦清、陈中亚.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
    ②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③刘平.新二元社会与中国转型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7(1):104-117.
    ④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M].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导论):1.
    ①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
    ②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M].陶传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引言):1.
    ③S.N.艾森斯塔德.反思现代性[M,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导言):1.
    ④S.N.艾森斯塔德.反思现代性[M,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导言):6.
    ⑤S.N.艾森斯塔德.反思现代性[M,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中文版前言).
    ① Robert A. Nisbet,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Rise of Sociology in Franc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49, No.2, (Sep.1943), pp.156-164.
    ②S.N.艾森斯塔德.反思现代性[M,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导言):3.
    ③吉尔·伊亚尔、伊万·塞勒尼、艾丽诺·汤斯利.无须资本家打造资本主义——后共产主义中够的阶级形成和精英斗争[M].吕鹏、吕佳龄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附录四)。
    ④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J].社会学研究2005(1):1-24.
    ⑤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M].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序言):4.
    ⑥田毅鹏.单位制度变迁与集体认同的重构[J].江海学刊,2007(1).
    ⑦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①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夏西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②崔月琴、吕方.非政府组织研究的社会学视野[J].江海学刊,2009(6).
    ③这一套社会基础秩序不具体指涉多元主义民主或其他,而是一种总体的精神和事实指向。多元主义民主属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问题域,并且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多元主义民主的兴起和发展受到特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条件的影响,其中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具有普世和绝对的意义。参见:盖尔斯敦.自由多元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周军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①李汉林.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J].社会学研究,1993(5).
    ①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0.
    ②田毅鹏、吕方.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J].吉林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①田毅鹏、吕方.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J].吉林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②布诺威.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M].李荣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①崔月琴、吕方.非政府组织研究的社会学视野[J].江海学刊,2009(5).
    ①田毅鹏.东亚“新发展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52-255.
    ②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
    ③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钱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④沈原.社会的生产[J].社会,2007(2).
    ⑤沈原.社会的生产[J].社会,2007(2).
    ①田毅鹏.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及其限制——以中日两国为中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6).
    ②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M].刘元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③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周军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④查尔斯·泰勒.市民社会的模式[G]//杰弗里·亚历山大、邓正来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⑤山口定.关于“共生”[N].朝日新闻,1994-10-30。转引自胡守均.让我们倡导“社会共生”[N]文汇报,2007-02-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