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族关系的国家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族,是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的客观实在,它既是一个实存的共同体,又是一个变动的共同体。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只要民族之间的联系一开始,就必然产生它们之间以什么方式交往的问题,这种交往的方式就构成了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的建构,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总的来看,呈现出一种区隔、聚合、融和的状态,或者正向运动,或者反向运动,或者同时并存,或者相互包含。区隔并非孤立,聚合也非一成不变,融和中亦有区隔,民族关系的建构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
     在民族国家结构中,表面上,民族关系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主导这种关系的力量是国家,有什么样的国家导向和民族政策就会有什么样的民族关系,有什么样的民族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命运。因此,国家需要并可以建构民族关系。
     当民族还是一种区隔的社会存在时,必然主动与被动、自觉与不自觉地成为资源配置的因素。民族问题实际就是民族关系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利益关系问题。民族团结的实质,就是各民族为实现共同理想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相互认同并聚合起来的过程和状态,相对平衡的利益关系是基础。
     云南民族关系建构的大势,是从区隔到聚合并向融和趋进,经历了从中央与边陲的二元互动结构关系,到近代同命运共患难而不断增强对祖国与中华民族的认同,到共和国政治经济社会同一化而产生的新的关系认同与聚合,再到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重塑与新的聚合的过程,是中国民族关系历史建构和现代建构的缩影。
     中国现代进程中的民族政策的选择事关重大。以云南民族关系建构研究为例,印证了现代中国民族关系建构的历程,验证了人类社会民族共同体关系发展的规律,对应了区隔、聚合、融和的理论预设,从而,更加有利于思考和选择人类和谐发展的方式,更加有利于思考和选择中国现代进程中的民族政策。
As a subsistent and fluctuant form of human community, ethnic groups represent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human existence and lifestyl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s long as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begin to have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there will be inevitably a question followed as to how they shoul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way of interaction constitutes ethnic relationship.
     The building of ethnic relationship, no matter it is active or passive, generally complies with a dynamic movement of segmentation-aggregation-integration, which can exist side by side or contain each other, and the movement direction can also be reversed. Segmentation is not equal to isolation, aggregation is not immutable, and segmentation also lies in integr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relationship is a historical dynamic process.
     In the nation-state structure, on the surface, ethnic relationship is an issue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essence, the dominant force affecting ethnic relationship is the country, which makes the ethnic policies that directly influence ethnic relationship in realit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unding a state and affecting the destiny of the state. So the country has to construct ethnic relationship necessarily.
     While ethnic groups exist as a kind of social segmentation fact, it inevitably influences the resource distribution, no matter the way showed to be active or passive, conscious or involuntary. The truth of the ethnic problem is the ethnic relationship, and it means the interests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essence of ethnic unity is the process and state in which various ethnic groups achieve mutual identity and aggregation for common ideals based on common interests. The basis for the unity is the relative balance of interests.
     The construction of Yunnan ethnic relationship has generally developed from the segmentation to aggregation, and is approaching integration. It has gone through the process from a binar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enter government and the frontier, to the increased identification toward mother country and the Chinese nation after all the hardships and adversities that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have endured together in the modern times. Then, it evolved from the new relationship recognition and aggregation produced in the context of growing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homogeniz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reshaping of a mutually affecting relationship and new aggregation in the transition to market economy. Yunnan ethnic relationship has epitomized 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and moder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thnic relationship.
     It is a matter of huge significance to choose proper ethnic policies in China's modern process. Ethnic relationship study based on the case of Yunnan ethnic relationship not only can confirm 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thnic relationship, but also can verify the rules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of ethnic communities in the human society, illustrate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 of segmentation, aggregation and integration. And it will be helpful to think about and choose a way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for the humankind, and helpful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per ethnic policies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引文
①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80页。
    ②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76—277页。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① 陈庆德:《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人类学视野中的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4页。
    ① 参见国家民委、中央统战部、《求是》杂志社联合调研组:“团结共谱同心曲,和谐花开彩云南——云南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经验与启示”,载《求是》,2011年第17期(总558期)。
    ①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后民族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21页。
    ② 吴泽霖著:《人类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237页。
    ③ 参见[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61年4月版,第315页。
    ①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04页。
    ② 参见列宁:《卡尔·马克思》,载于《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月第3版,第441页。
    ③ 参见陈庆德:《资源博弈过程中的民族性要素》,载于2010年第1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40页。
    ④ [德]马克斯·韦伯著,李强译:《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利》,《韦伯文选》(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版,第117--118页。
    ⑤ 《参考消息》2013年3月19日第7版,原载[美]《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3月18日报导“理性思维能压倒慷慨直觉”。
    ⑥ [德]费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版,第52页。
    ① [德]费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版,第65页。
    ② [德]费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版,第76页。
    ③ [德]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309页。
    ④ [德]马克斯·韦伯著,李强译:《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利》,《韦伯文选》(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版,第117页。
    ① [德]马克斯·韦伯著,甘阳等译:《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韦伯文选》(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版,第9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6月版,第37—3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91页。
    ②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卷,第441页。
    ③ 列宁:《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载《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19页。
    ④ 转引自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前言,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⑤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载《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11月版,第294页。
    ⑥ 《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1953年11月版,第2卷,第300页。
    ① 普布次仁,《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失误和启迪》,载于1995年第2期《西藏党校》。
    ② 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年5月版,第147页。
    ③ 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187页。
    ④ 参见阮西湖:《冷战后与新的世纪交迭的过渡时期世界不同地区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载于1993年第6期《民族研究》。
    ⑤ 韦红:《新加坡解决民族问题的有效途径—多元一体化》,载于1999年1月《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① 许心礼著:《新加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月版,第8页。
    ② [英]亚历克斯·乔西著,安徽大学外语系译:《李光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版,第315页。
    ③ 梁初鸿、郑民著:《华侨华人史研究集》(二),海洋出版社,1989年4月版,第273页。
    ④ [德]马克斯·韦伯著,甘阳等译:《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韦伯文选》(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版,第81—89页。
    ⑤ 参见[俄]奥斯曼诺夫·M·O著, 吴家多译,《经济文化类型研究的一些问题》,载于1992年第5期《民族译从》。
    ⑥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86页。
    ⑦ 参见李伟、杜生一,《对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再认识》,载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50—51页。
    ① 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282页。
    ② 这些文明包括,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此外还可能有非洲文明或者拉丁美洲文明。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张立平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三版,第136页。
    ③ [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④ 陈鹏:《东南亚各国民族与文化》,民族出版社1991年1月版,第256页。
    ⑤ 参见郑一省:《菲律宾民族发展特征的历史考察》,载于2008年第2期《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① 参见陈衍德:《印度尼西亚爪哇与外岛资源分配的不公:民族关系视角的解读》,载于2007年第1期《东南亚研究》。
    ② 参见王希恩:《关于民族融合的再思考》,载于2010年1月《西北师大学报》。
    ③ [日]绫部恒雄:《东南亚的国家和民族——国家领域的类型和民族(Ethnicity)形态》,载于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系编辑,1985年第1期《民族关系史译从》,第4页。
    ④ 陈克进:《历史上的民族同化、民族融合与和亲政策——学界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若干讨论述略(下)》,载于2009年7月17日《中国民族报》。
    ① 参见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92页。
    ② 参见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92—93页。
    ③ 参见<北方民族关系史>编写组:《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7月版,第9页。
    ① [美]哈罗德·伊罗生著,邓伯宸译:《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6263页。
    ① 参见[美]哈罗德·伊罗生著,邓伯宸译:《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16页。
    ② 转引自王文光、龙晓燕、张媚玲著:《中国民族发展史纲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页。梁启超:《梁任公近著》下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43、44页。
    ① [英]安东尼·史密斯著,叶江译:《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第48--49页。
    ② [英]安东尼·史密斯著,叶江译:《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第50页,第53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第30页。
    ④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40页。
    ⑤ 陈庆德、潘春梅、郑宇著:《经济人类学》(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2页。
    ⑥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40页。
    ①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法国社会学家。
    ① [美]戴维·斯沃茨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5月版,第7页。
    ① 参见杨堃著:《民族学调查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5—18页。这10种调查法包括②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开调查会的调查方法”、“个别访问和观察方法”、“亲属称谓调查法”、“自传调查方法”、“地图调查法”、“居住调查法”、“历史溯源法”、“统计调查法”、“综合调查法”。
    ① 陈庆德、潘春梅、郑宇著:《经济人类学》(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6页。
    ② 参见高宣扬著:《当代社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卷,第68页。
    ① 陈庆德、潘春梅、郑宇著:《经济人类学》(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4页。
    ② 陈庆德、潘春梅、郑宇著:《经济人类学》(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7页。
    ③ 陈庆德、潘春梅、郑宇著:《经济人类学》(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69页。
    ① 参见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 参见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年10月版,第74页。
    ② 参见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32页。
    ③ 参见邓柳胜、叶国译注《曲礼·礼远》,广州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94、95页。
    ④ 转引自王文光、龙晓燕、张媚玲:《中国民族发展史纲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页。梁启超:《梁任公近著》下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43、44页。
    ①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课题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第328页。
    ② 参见杨清平:《试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岭南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载于1997年9月《贵州民族研究》。
    ③ 参见杨茂盛、刘柏冬,《“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的汉化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载于1997年5月《民族研究》。
    ① 参见(元)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远方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13页。
    ② 参见李干:《元代南方各族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载于1992年4月《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③ 例如西汉时期的“昭君出塞”、唐太宗时代的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下嫁尺带丹珠的“长庆会盟”,唐肃宗与回鹘“和亲”。参见管彦波:《唐朝语边疆民族政治联系的两种主要途径:册封与和亲》,载于2006年4月《黑龙江民族从刊》。
    ④ 如“贞元会盟”。参见陈斌:《从贞元会盟看西南民族关系的发展于变化》,载于2003年第1期《思想战线》。
    ⑤ 如唐太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封粟末靺鞨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及清政府最西藏的“金瓶掣签”册封制度。参见赵志忠:《清朝民族政策解读》,载于2007年4月《黑龙江民族从刊》。
    ⑥ 还有如明清政府为加强对西南的统治实施的“改土归流”政策。参见王文成:《近代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改土归流述论》,载于1993年1月《民族研究》。
    ① 参见陈宏茂:《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载于1985年第3期《河南财经学院学报》。
    ② 参见王景译:《清初八旗内部的民族融合》,载于2001年11月《北方文物》。
    ③ 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11、12页。
    ④ 王铭铭:《超越“新战国”: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8月第1版,第80页。
    ① 王铭铭:《超越“新战国”: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8月第1版,第36页。
    ① 参见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29页。
    ② 费孝通:《兄弟民族在贵州》,三联书店出版,1951年11月版,第76页。
    ③ 参见宋蜀华:《论中国民族学研究的纵横观》,载于1995年第2期《民族研究》,第8页。
    ① 参见国家民委研究室编著:《正确的道路光辉的实践——新中国民族工作60年》,民族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1版,第90页。
    ② 参见《新疆各族人民永远怀念邓小平》,载《人民日报》,1998年2月19日。
    ① 参见朗维伟、罗凉昭:《邓小平解决西南民族问题的思想》,载于2004年7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②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299页。
    ③ 参见董云虎主编:《中国人权年鉴1949-1999》,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630页。
    ④ 参见刘吉昌:《中国共产党80年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回顾》,载于2001年2月《贵州民族研究》。
    ① 《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34页。
    ② 《当代中国民族工作》(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68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154页。
    ④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9页。
    ⑤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10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247页。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第29—30页。
    ② 参见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7页。
    ③ 参见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40页。
    ④ 参见凌纯声、林耀华等:《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民族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220页。
    ① 龚佩华:《龚佩华人类学民族学文集》,民族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52—153页。
    ② 参见李安辉、王升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与政治文明的追求》,载于2004年第3期《广西民族研究》,第16—18页。
    ③ 参见Bryan S.Turner、Chris Rojek著,Society & Culture:Princiiples of Scarcity and Solidarify, SAGE Publications Ltd,2001年第1版。
    ④ 参见深圳大学文学院传播系编:《多维视界——传播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411—412页。
    ⑤ 参见王铁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平等问题》,载于2000年第5期《民族研究》,第1页。
    ① 参见刘有安、张俊明:《回汉民族杂居地区和谐民族关系探析——以宁夏固原市的几个回汉杂居乡村为例》,载于2006年1月《宁夏社会科学》,第20—22页。
    ② 李静、戴宁宁:《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回汉民族“干亲交往”——以宁夏固原市为例》,载于2010年9月《宁夏社会科学》,第71—73页。
    ③ 参见马戎:《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④ 参见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⑤ 参见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① 参见国家民委研究室编著:《正确的道路光辉的实践——新中国民族工作60年》,民族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1版,第254—256页。
    ① 参见刘春:《(史记)与云南民族史研究》,载于1992年第2期《史学史研究》。
    ① 参见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版,第10—17页。
    ② 参见崔明:《南诏民族关系思想初探》,载于2009年6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62页。
    ③ 参见韦应学:《明代西南地区的军屯与各民族间的关系》,载于1998年第1期《贵州文史从刊》。覃远东:《明代西南边疆军屯的作用和影响》,载于1992年1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④ 参见方慧:《试论清代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新特点》,载于1994年3期《云南社会科学》,第73页。
    ⑤ 参见(清)倪蜕著,李埏校点:《滇云历年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230页。
    ⑥ 参见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版,第426—427页。
    ① 参见李开义、殷晓俊:《彼岸的目光——晚清法国外交官方苏雅在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126-129页。
    ② 参见张泽洪:《近代以来的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以国外学者研究为中心》,载于2004年1月《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③ 参见张泽洪:《近现代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论述》,载于2001年6月的《宗教学研究》。
    ④ 参见岑家梧:《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25页。
    ⑤ [英]H.R戴维斯著,李安泰、邓立木、和少英等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2版。
    ⑥ 参见马长寿:《马长寿民族学论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9页。
    ① 参见马玉华、万永林:《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论述》,载于2005年11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② 参见方国瑜:《滇西边区考察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③ 参见刘娜:《方国瑜的国学贡献》,载于2008年11月14日《云南政协报》。
    ④ 参见马玉华:《试论民国政府对贵州少数民族的调查》,载于2005年4月的《贵州民族研究》。
    ⑤ 参见曹春梅:《浅谈民国时期入西康考察之国人的类型及其原因》,载于2005年2月的《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⑥ 参见黄恽:《关于魁阁》,载于2004年6月《读书》。
    ⑦ 参见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⑧ 参见李安宅:《李安宅藏学文论选》,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6月版。
    ① 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1950年7月21日),载《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二版,第161页。
    ② 朗维伟、罗凉昭:《邓小平解决西南民族问题的思想》,载于2004年7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③ 张天华:《邓小平“发现观”——解决民族问题的金钥匙》,载于1998年第11期《民族工作》杂志。
    ① 参见王亚南:《口承文化论——云南无文字民族古风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4页。
    ② 杨洁:《茶对云南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载于2011年9月《云南社会科学》。
    ③ 金雪:《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品牌塑造对策研究——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载于2010年8月《中国商贸》。
    ① 英国人H.R戴维斯参加英国修筑印度连接中国铁路的考察,四次出入云南,1911年出版了一本名叫《云南:连接印度和扬子江的链环》(YunNan:The link beteen India and Yangzi River)(?)书,李安泰、邓立木、和少英等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2版。
    ② 《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索隐,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精装版,2011年7月第1版,第3050页。
    ③ 《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第2833页。
    ① 余贻泽:《中国土司制度》,中正书局,民国三十三年版,第11页。
    ② [晋]常璩:《华阳国志》,齐鲁书社2010年1月第1版,第44页。
    ③ [晋]杜预:《左传: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④ [战国]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召类》,远方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423页。
    ⑤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世本·逸周书·古本竹书纪年》,齐鲁书社2010年1月第1版,第83页。
    ⑥ 黄怀信等著:《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①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5页。
    ②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页。
    ③ 参见吴金鼎、曾昭熵、王介忱合著,曾昭缩写:《国立中央博物院专刊乙种之一云南苍洱考古报告》,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编辑委员会编辑处编辑,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四川南溪李庄第三号信箱印行,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初版,第41页。
    ④ 《史记》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精装版,2011年7月第1版,第2997页。
    ① 《三国志》卷三五,《诸葛亮传》,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精装版,2011年7月第1版,第921页。
    ②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上,《南蛮传上》,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精装版,2011年7月第1版,第6267页。
    ① 《旧唐书》卷一0六,《杨国忠传》,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精装版,2011年7月第1版,第3243页。
    ② 《宋史》卷三五三,《宇文常传》,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精装版,2011年7月第1版,第11149页。
    ③ 参见杜玉亭:《探索历史法则的足迹》,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页。
    ④ [元]郭松年撰,王叔武校注:《大理行记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20页。
    ①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47页。
    ② 《辞海》“土司制度”,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版,第1173页。
    ① 江应裸:《明代云南境内的土官与土司》,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8页。
    ② 参见方铁主编:《西南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第491页。赵子元撰:《赛平章德政碑》,(天启)《滇志》卷二四《艺文志》。
    ③ 参见龚荫编著:《明清云南土司通纂》,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第11页。
    ① 《元史·仁宗二》本纪第二十五,中华书局,1976年4月第1版,第574页。
    ② 《元史·仁宗三》本纪第二十六,中华书局,1976年4月第1版,第589页。
    ③ 《元史·刑法二》志第五十一,中华书局,1976年4月第1版,第2635页。
    ④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版,第129—130页。
    ⑤ 《明史·十司传·总序》,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981页。
    ① 《明史·云南土司传》,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精装版,2011年7月第1版,第8063页。
    ② 云南各族古代史略编写组:《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9页。
    ① 余贻泽:《中国土司制度》,中正书局民国三十三年版,第26页。
    ② 余贻泽:《中国土司制度》,中正书局民国三十三年版,第29页。
    ③ 转引自《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4页。
    ④ 转引自《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7页。
    ① 转引自《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6页。
    ② 参见《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页。
    ① 《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② 《明史》云南土司二、鹤庆,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093-8094页。
    ③ 参见《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④ 龚荫编著:《明清云南土司通篆》,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3页。
    ① 参见龚荫编著:《明清云南土司通篆》,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② 参见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291页。
    ① 谭伯英著,戈叔亚译:《修筑滇缅公路纪实》,载《血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② 国家民委“兴边富民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兴边富民行动》,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① 马曜主编:《云南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第191页。
    ② 马曜主编:《云南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第191页。
    ③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第196--197页。
    ①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第197页。
    ② 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322—323页。
    ③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第201页。
    ④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第201—203页。
    ⑤ 谭伯英著,戈叔亚译:《修筑滇缅公路纪实》,载《血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① 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36页。
    ② 郭家骥:《云南民族关系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页。
    ① 郭家骥:《云南民族关系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0页。
    ② 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124--125页。
    ① 杨力:《组织红河少数民族抗日边防游击队述略》,载《西南民众对抗战的贡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9一110页。
    ② 谭伯英著,戈叔亚译:《修筑滇缅公路纪实》,载《血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① 1896年8月,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1898年张之洞的《劝学篇》也提出“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
    ② 转引自俞祖华:《晚晴知识分子现代国家观念的生成》,载《新华文摘》2013年第7期(总第523期)。
    ③ 孙璞:《云南光复军政府成立记》,载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辑《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6页。
    《史记》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2991页。
    ① [晋]常璩:《华阳国志》,齐鲁书社2010年1月第1版,第44页。
    ② 参见尤中编著:《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页。
    ③ 参见郭家骥:《云南民族关系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页。
    ① 参见苍铭:《云南民族迁徙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②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沐英传》,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精装版,2011年7月第1版,第3757页。
    ③ 转引自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著:《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616页。
    ① 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著:《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616页。
    ② 《史记》卷三十,《平淮书》第八,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1421页。
    ③ 《三国志》卷四十三,《吕凯传》,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精装版,2011年7月第1版,第1047页。
    ④ 汪宁生:《云南考古》(增订本),1992年第2版,第98页。
    ① 《旧唐书》卷一0六,《杨国忠传》,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精装版,2011年7月第1版,第3243页。
    ② 参见苍铭著:《云南民族迁徙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57页。
    ③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0—122页。郭家骥著:《云南民族关系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页。
    ④ 《明史》卷九十,《兵志》,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精装版,2011年7月第1版,第2193页。
    ⑤ 转引自方铁主编:《西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77页。
    ① 参见苍铭著:《云南民族迁徙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页。
    ② 转引自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254页。
    ③ 转引自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254—255页。
    ④ 《史记》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2993页。
    ①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怒族简史简志合编》,1963年10月编印。
    ② 陈庆德:《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人类学视野中的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107页。
    ① 张沈:《云南机务抄黄》,载方国瑜主编,徐文德、木芹纂录校订:《云南史料丛刊》第4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9页。
    ② 参见董建中著:《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与改革》,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① 陈庆德:《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人类学视野中的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225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1页。
    ③ 郭家骥:《云南民族关系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7页。
    ①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34页。
    ②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页。
    ③ 云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云南省统计局人口处、云南省公安厅三处编:《云南省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8)》,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第15页。
    ① 刘开政、朱当奎:《中国,曾参加一场最秘密战争》,红旗出版社,1994年2月第一版,第101页。
    ② 参见王连芳主编:《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页。
    ③ 参见王连芳主编:《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5页。
    ④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①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云南省委民族工作部、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工作》,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24页。
    ②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① 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22—123页。
    ② 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23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62、163、164页。
    ②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下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第8页。
    ①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下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7—8页。
    ② 参见王连芳主编:《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61页。
    ④ 胡荣贵:《解放初期的民族政策教育》,载《云岭彩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占领并经营云南三年纪实》(下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804页。
    ① 郑刚:《进驻保山地区》,载《云岭彩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占领并经营云南三年纪实》(下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828页。
    ② 参见王连芳主编:《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9页。
    ③ 参见王连芳主编:《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① 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下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7—8页。
    ②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下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③ 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34页。
    ④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页。
    ① 参见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2—3页。
    ① 参见王连芳主编:《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196页。
    ① 参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概况》,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扉页“民族团结誓词碑文”照片。
    ② 参见黄尧:《世纪木鼓》,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247页。
    ③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29页。
    ④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29页。
    ① 参见王连芳主编:《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页。
    ② 参见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① 马克思:《1847年11月29日在伦敦举行的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的演说》,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287—288页。括号中文字为1995年6月第2版时修改的文字,见该版第308—309页。鉴于不同年代对“民族”一词翻译的不同理解,故标注了两版翻译的不同文字表述。本文作者以为1972年版的翻译更能完整体现全文欲表达的思想。
    ① 参见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237—239,241—244页。
    ① 参见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276—277页。
    ② 宋任穷:《入滇前后的回忆片段》,载《云岭彩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占领并经营云南三年纪实》(上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97—98页。
    ① 参见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283页。
    ② 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1950年6月6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第399页。
    ① 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1950年6月6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第400页。
    ② 毛泽东:“关于由西南局筹划进军及经营西藏问题的电报”(1950年1月2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第208页。
    ③ 参见1953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载金炳镐主编:《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一九二一年七月—二00五年五月)》(第二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2页。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333页。
    ⑤ 转引自金炳镐主编:《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一九二一年七月—二00五年五月)》(第二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8—439页。
    ① 转引自金炳镐主编:《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一九二一年七月—二00五年五月)》(第二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2页。
    ② 转引自王连芳主编:《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7页。
    ③ 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1950年7月21日),载《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二版,第164页。
    ①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下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
    ② 参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实施办法的决定》,载金炳镐主编:《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一九二一年七月—二00五年五月)》(第二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1—463页。
    ③ 参见王连芳主编:《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1页。
    ① 参见王连芳主编:《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第138页。
    ③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330、333页。
    ① 参见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275页。
    ② 原书标注,应指该书编辑时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下同。
    ① 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70—71页。
    ② 以上参考郭家骥:《云南民族关系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4页。
    ① 参见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284页。
    ② 参见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286页。
    ① 参见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301页。
    ② 宋任穷:《入滇前后的回忆片段》,载《云岭彩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占领并经营云南三年纪实》(上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100页。
    ①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475页。
    ②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474页。
    ① 参见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266—271页。
    ①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12日),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403页。
    ②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① 参见王连芳主编:《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② 参见王连芳主编:《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①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页。
    ② 参见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① 参见王连芳主编:《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② 参见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324—325页。
    ③ 参见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① 参见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313、314页。
    ② 参见王连芳主编:《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页。
    ①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277页。
    ②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③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421—422页。
    ④ 参见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页,以及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下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页。
    ① 参见黄尧:《世纪木鼓》,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2、380、381页。
    ② 《西盟佤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西盟佤族自治县概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62页。
    ① 参见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77—85页,以及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下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121页。
    ② 参见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③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183页,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① 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下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37—149页。
    ②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下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150页。
    ③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页。
    ④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338页。
    ① 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328页。
    ② 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309、310页。
    ①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六通知》,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重要标志。
    ② 参见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110页。
    ① 参见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页。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页。
    ② 参见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页。
    ① 以上参见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云南“文化大革命”运动大事纪实》,内部资料,2005年印,第231—241页。
    ② 参见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114、138页。
    ① 参见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云南“文化大革命”运动大事纪实》,内部资料,2005年印,第318-329页。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页。
    ① 参见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128页。
    ① 参见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136页。
    ② 参见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139页。
    ① 参见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149页。
    ② 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351页。
    ① 云南省委民族工作部:《当前我省民族工作的主要情况和意见》,1980年10月18日。载中共云南省委民族工作部办公室编:《民族政策学习文件》,1980年11月,第121122页。
    ② 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353页。
    ① 参见王连芳主编:《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② 参见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① 参见徐畅江:《承包制在云南部分后进民族地区的不适反应及其对策》,载《民族社会学研究》(第一辑),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80—81页。
    ②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编:《云南民委工作6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55页。
    ③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编:《云南民委工作6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55、56页。
    ①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编:《云南民委工作6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57、58页。
    ① 参见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04、205、212页。
    ② 参见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编:《云南民委工作6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57、58页。
    ①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编:《云南民委工作6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237页。
    ①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编:《云南民委工作6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57、58页。
    ① 参见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262、263页。
    ②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编:《云南民委工作6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48。
    ①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编:《云南民委工作6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90页。
    ②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编:《云南民委工作6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100页。
    ① 2011年5月,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云南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
    ②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云南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规划的中期评估报告。
    ③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2000—2012年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
    ① 参见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统计局编:《云南民族地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文献》,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第113—114页。
    ①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编:《云南民委工作6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95页。
    ② 参见国家民委、中央统战部、《求是》杂志联合调研组:《团结共谱同心曲和谐花开彩云南——云南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求是》杂志,2011年第17期(总558期)。
    ③ 国家民委办公厅2011年8月30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建设兵团民(宗)委(厅、局)发出“学习借鉴云南民族工作经验的通知”
    ① 国家民委、中央统战部、《求是》杂志联合调研组:《团结共谱同心曲和谐花开彩云南——云南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求是》杂志,2011年第17期(总558期)。
    ① 参见《云南日报》,2012年2月25日:《回良玉副总理在云南调研记》。
    ② 参见《云南日报》,2012年5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云南调研纪行》
    ① 参见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调研报告《云南民族地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差距、问题及对策研究》。
    ① 参见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页。
    ① 国家民委、中央统战部、《求是》杂志联合调研组:《团结共谱同心曲和谐花开彩云南——云南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求是》杂志,2011年第17期(总558期),第19页。
    ① 参见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周总理的四条指示”,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2-3页。1950年5月,周总理召集中央访问团领导开会,提出慰问少数民族应掌握四条原则,一是“准备受冷淡”,他们越冷淡,你们越要热情。二是要“决心赔不是”,代表中央向因我们的老祖宗过去欺压人家,造成人家无数痛苦的兄弟民族赔不是。三是“一切听人家”,人家叫你干啥就干啥,人家不愿意办的事,你们绝不要去办。四是工作中万一和兄弟民族发生矛盾和误解,你们要“先做自我检讨”
    ② 1950年10月3日晚,全国各少数民族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盛大歌舞晚会。柳亚子即席赋《浣溪沙》,“用以纪大团结之盛况云尔!”“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次日,毛泽东欣然奉和,“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闻,诗人兴会更无前。”这一幕成为了共和国开启民族大团结时代的象征。
    ① 参见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选题与思路》,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① 以上参见胡鞍钢 胡联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1年24期进行转载。
    ① 参见贾庆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载《求是》杂志2010年第24期(总541期),第5-6页。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第29—30页。
    ① [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60页。
    ②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结论》(一九五五年三月三十一日),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154页。
    ① 参见胡鞍钢胡联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② 参见《云南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云南领导干部手册(2013)》,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① 列宁:《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载《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2-453页。
    ② 心理学概念,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
    ① [英]阿波利尔.卡特尔:《南斯拉夫的政治改革》,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年3月,第274页。
    ② (英]阿波利尔.卡特尔:《南斯拉夫的政治改革》,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年3月,第274页。
    ① 根据2006年《中国语言文字使用调查资料》抽样调查少数民族说普通话程度比例,以及第六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数测算估计。
    ② 斯大林:《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向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1930年6月27日),载《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11月版,第317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64页。
    ② 菅志翔:“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基本状况分析”,马戎主编《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与就业——以西部现代化进程为背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第59页。
    ① 马克思:《1847年11月29日在伦敦举行的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的演说》,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08页。括号中文字为1995年6月第2版时修改的文字,见该版第308—309页。鉴于不同年代对“民族”一词翻译的不同理解,故标注了两版翻译的不同文字表述。本文作者以为1972年版的翻译更能完整体现全文欲表达的思想。
    ①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363页。
    ②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第1版。
    ①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3页。
    ② 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5月27日。
    ①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第1版。
    ①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第1版。
    ②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新华网,2013年10月6日。
    ① [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176页。
    ① 参见(美]杰克·奈特著,周伟林译:《制度与社会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179页。
    ② 费孝通:《兄弟民族在贵州》,三联书店出版,1951年11月版,第2页。
    1、[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北方民族关系史》编写组:《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7月版。
    3、苍铭:《云南民族迁徙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4、曹春梅:《浅谈民国时期入西康考察之国人的类型及其原因》,载于2005年2月的《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5、岑家梧著:《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6、陈斌:《从贞元会盟刊西南民族关系的发展于变化》,载于2003年第1期《思想战线》。
    7、陈宏茂:《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载于1985年第3期《河南财经学院学报》。
    8、陈克进:《历史上的民族同化、民族融合与和亲政策——学界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若干讨论述略(下)》,载于2009年7月17日《中国民族报》。
    9、陈鹏:《东南亚各国民族与文化》,民族出版社,1991年1月版。
    10、陈庆德:《资源博弈过程中的民族性要素》,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1、陈庆德:《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人类学视野中的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
    12、陈庆德、潘春梅、郑宇:《经济人类学》(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3、陈衍德:《印度尼西亚爪哇与外岛资源分配的不公:民族关系视角的解读》,载于2007年第1期《东南亚研究》。
    14、崔明德:《南诏民族关系思想初探》,载于2009年6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5、《辞海》“土司制度”,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版。
    16、[英]戴维斯,H.R著,李安泰、邓立木、和少英等译:《云南:连接印度和扬子江的链环》,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7、《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第1版。
    18、邓柳胜、叶国译注,《曲礼·礼远》,广州出版社,2001年6月版页。
    19、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载于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版《邓小平文选(1938-1965)》。
    20、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1950年7月21日),载《邓小平文选》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二版。
    2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
    2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24、董建中著:《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与改革》,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25、董云虎主编:《中国人权年鉴1949-1999》,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26、(晋)杜预:《左传: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27、杜玉亭:《探索历史法则的足迹》,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8、[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版。
    29、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30、方国瑜:《滇西边区考察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31、方慧:《试论清代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新特点》,载于1994年3期《云南社会科学》。
    32、方铁主编:《西南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3、费孝通:《兄弟民族在贵州》,三联书店出版,1951年11月版。
    3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7月版。
    35、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高宣扬著:《当代社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7、龚佩华:《龚佩华人类学民族学文集》,民族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38、龚荫编著:《明清云南土司通纂》,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39、管彦波:《唐朝语边疆民族政治联系的两种主要途径:册封与和亲》,载于2006年4月《黑龙江民族丛刊》。
    40、郭家骥:《云南民族关系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1、国家民委研究室编著:《正确的道路光辉的实践——新中国民族工作60年》,民族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1版。
    42、国家民委“兴边富民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兴边富民行动》,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43、国家民委、中央统战部、《求是》杂志联合调研组:《团结共谱同心曲和谐花开彩云南——云南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求是》杂志,2011年第17期(总558期)。
    44、国家民委办公厅2011年8月30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建设兵团民(宗) 委(厅、局)发出“学习借鉴云南民族工作经验的通知”。
    45、[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三联书店,2003年版。
    46、[德]哈贝马斯,尤尔根著,曹卫东译:《后民族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47、[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61年4月版。
    48、[美]亨廷顿,塞缪尔著:张立平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1月第3版。
    49、[美]亨廷顿,塞缪尔著,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50、胡鞍钢胡联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1年24期进行转载。
    5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1版。
    52、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5月27日。
    53、胡荣贵:《解放初期的民族政策教育》,载《云岭彩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占领并经营云南三年纪实》(下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54、[晋]常璩:《华阳国志》,齐鲁书社2010年1月版。
    55、[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世本·逸周书·古本竹书纪年》,齐鲁书社2010年1月版。
    56、黄怀信等著:《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版。
    57、黄尧:《世纪木鼓》,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8、黄恽:《关于魁阁》,载于2004年6月《读书》。
    59、《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
    60、[英]吉登斯,安东尼著,《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年5月版。
    61、[英]吉登斯,安东尼著:《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版。
    62、菅志翔:“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基本状况分析”,马戎主编《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与就业——以西部现代化进程为背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
    63、江应樑:《明代云南境内的土官与土司》,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64、金炳镐主编:《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一九二一年七月—二00五年五月)》(第二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5、金雪:《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品牌塑造对策研究——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载于2010年8月《中国商贸》。
    66、贾庆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载《求是》杂志2010年第24期(总541期)。
    67、《旧唐书》卷一0六,《杨国忠传》。
    68、[英]卡特尔,阿波利尔:《南斯拉夫的政治改革》,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年3月。
    69、[美]《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3月18日报导“理性思维能压倒慷慨直觉”,载《参考消息》2013年3月19日第7版。
    70、[美]杰克·奈特著,周伟林译:《制度与社会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71、朗维伟、罗凉昭:《邓小平解决西南民族问题的思想》,载于2004年7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72、李安辉、王升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与政治文明的追求》,载于2004年第3期《广西民族研究》。
    73、李安宅:《李安宅藏学文论选》,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6月版。
    74、李干:《元代南方各族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载于1992年4月《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李静、戴宁宁:《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回汉民族“干亲交往”——以宁夏固原市为例》,载于2010年9月《宁夏社会科学》。
    76、李开义、殷晓俊著:《彼岸的目光——晚清法国外交官方苏雅在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77、李伟、杜生一,《对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再认识》,载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78、梁初鸿、郑民著:《华侨华人史研究集》(二),海洋出版社,1989年4月版。
    79、梁启超:《梁任公近著》下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80、列宁:《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载《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81、列宁:《卡尔·马克思》,载于《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月第3版
    82、《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卷。
    83、列宁:《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载《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84、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85、[日]绫部恒雄:《东南亚的国家和民族——国家领域的类型和民族(Ethnicity)形态》,载于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系编辑,1985年第1期《民族关系史译丛》。
    86、凌纯声、林耀华等:《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民族出版社,2004年3月版。
    87、刘春:《<史记>与云南民族史研究》,载于1992年第2期《史学史研究》。
    88、刘吉昌:《中国共产党80年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回顾》,载于2001年2月《贵州民族研究》。
    89、刘开政、朱当奎:《中国,曾参加一场最秘密战争》,红旗出版社,1994年2月第一版。
    90、刘娜:《方国瑜的国学贡献》,载于2008年11月14日《云南政协报》。
    91、刘有安、张俊明:《回汉民族杂居地区和谐民族关系探析——以宁夏固原市的几个回汉杂居乡村为例》,载于2006年1月《宁夏社会科学》。
    92、(战国)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召类》,远方出版社2003年8月版。
    93、马长寿:《马长寿民族学论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版。
    9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95、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9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9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6月版。
    99、马克思:《1847年11月29日在伦敦举行的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的演说》,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
    100、马克思:《1847年11月29日在伦敦举行的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的演说》,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101、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102、马戎:《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选题与思路》,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03、马戎:《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104、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载《北京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05、马曜主编:《云南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106、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上卷)前言,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107、马曜主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下卷),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108、马玉华:《试论民国政府对贵州少数民族的调查》,载于2005年4月的《贵州民族研究》。
    109、马玉华、万永林:《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论述》,载于2005年11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0、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1950年6月6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
    11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结论》(一九五五年三月三十一日),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
    112、毛泽东:“关于由西南局筹划进军及经营西藏问题的电报”(1950年1月2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
    113、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
    114、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12日),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
    115、《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6、《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
    117、《明史·沐英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
    118、《明史·土司传·总序》,中华书局,1965年版。
    119、《明史·云南土司传》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精装版,2011年7月第1版。
    120、《明史·云南土司二、鹤庆》,中华书局,1973年版。
    121、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2、(清)倪蜕著,李埏校点:《滇云历年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版。
    123、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版。
    124、[俄]奥斯曼诺夫·M·0著,吴家多译:《经济文化类型研究的一些问题》,载于1992年第5期《民族译丛》。
    125、普布次仁:《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失误和启迪》,载于1995年第2期《西藏党校》。
    126、《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概况》,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扉页“民族团结誓词碑文”照片。
    127、[英]乔西,亚历克斯著,安徽大学外语系译:《李光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版。
    128、覃远东:《明代西南边疆军屯的作用和影响》,载于1992年1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29、阮西湖,《冷战后与新的世纪交迭的过渡时期世界不同地区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载于1993年第6期《民族研究》。
    130、深圳大学文学院传播系编:《多维视界——传播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131、《史记·平淮书第八》卷三十,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132、《史记·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卷一百一十六,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133、《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精装版,2011年7月第1版。
    134、(英]史密斯,安东尼著,叶江译:《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
    135、斯大林:《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向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1930年6月27日),载《斯大林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11月版。
    136、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载《斯大林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11月版。
    137、《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卷。
    138、《三国志》卷三五,《诸葛亮传》,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精装版,2011年7月第1版。
    139、[美]斯沃茨,戴维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5月版。
    140、《宋史》卷三五三,《宇文常传》。
    141、宋任穷:《入滇前后的回忆片段》,载《云岭彩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占领并经营云南三年纪实》(上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142、宋蜀华:《论中国民族学研究的纵横观》,载于1995年第2期《民族研究》。
    143、孙璞:《云南光复军政府成立记》,载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辑《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144、谭伯英著,戈叔亚译:《修筑滇缅公路纪实》,载《血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5、(元)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远方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页。
    146、[德]滕尼斯,费迪南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版。
    147、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8、王景译:《清初八旗内部的民族融合》,载于2001年11月《北方文物》。
    149、王连芳主编:《云南民族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探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0、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版。
    151、王铭铭:《超越“新战国”: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8月第1版。
    152、汪宁生:《云南考古》(增订本),1992年第2版。
    153、王铁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平等问题》,载于2000年第5期《民族研究》。
    154、王文成:《近代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改土归流述论》,载于1993年1月《民族研究》。
    155、王文光、龙晓燕、张媚玲著:《中国民族发展史纲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56、王希恩:《关于民族融合的再思考》,载于2010年1月《西北师大学报》。
    157、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58、王亚南:《口承文化论——云南无文字民族古风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159、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60、[德]韦伯,马克斯著,康乐、简惠美译:《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61、[德]韦伯,马克斯著,李强译:《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利》,《韦伯文选》(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版。
    162、[德]韦伯,马克斯著,甘阳等译:《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韦伯文选》(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版。
    163、韦红:《新加坡解决民族问题的有效途径—多元一体化》,载于1999年1月《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64、韦应学:《明代西南地区的军屯与各民族间的关系》,载于1998年第1期《贵州文史丛刊》。
    165、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66、[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7、吴金鼎、曾昭燏、王介忱合著,曾昭缩写:《国立中央博物院专刊乙种之一云南苍洱考古报告》,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编辑委员会编辑处编辑,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四川南溪李庄第三号信箱印行,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初版。
    168、吴泽霖:《人类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5月版。
    169、《西盟佤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西盟佤族自治县概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170、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著:《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年10月版。
    171、新华通信社内部参考。
    172、《新疆各族人民永远怀念邓小平》,载《人民日报》,1998年2月19日。
    173、《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74、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5、徐畅江:《承包制在云南部分后进民族地区的不适反应及其对策》,载《民族社会学研究》(第一辑),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176、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第1版。
    177、《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新华网,2013年10月6日。
    178、《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精装版,2011年7月第1版。
    179、许心礼:《新加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月版。
    180、杨洁:《茶对云南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载于2011年9月《云南社会科学》。
    181、杨堃著:《民族学调查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182、杨力:《组织红河少数民族抗日边防游击队述略》,载《西南民众对抗战的贡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83、杨茂盛、刘柏冬,《“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的汉化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载于1997年5月《民族研究》。
    184、杨清平:《试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岭南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载于1997年9月《贵州民族研究》。
    185、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186、[美]伊罗生,哈罗德著,邓伯宸译:《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187、余贻泽:《中国土司制度》,中正书局,民国三十三年版。
    188、《元史·仁宗二》本纪第二十五,中华书局,1976年4月第1版。
    189、《元史·仁宗三》本纪第二十六,中华书局,1976年4月第1版。
    190、《元史·刑法二》志第五十一,中华书局,1976年4月第1版。
    191、[元]郭松年撰,王叔武校注:《大理行记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12月第 1版,
    192、俞祖华:《晚晴知识分子现代国家观念的生成》,载《新华文摘》2013年第7期(总第523期)。
    193、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194、尤中编著:《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95、云南各族古代史略编写组:《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96、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著:《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
    197、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2007)》,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198、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编:《云南民委工作60年》,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199、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统计局编:《云南民族地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文献》,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200、云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云南省统计局人口处、云南省公安厅三处编:《云南省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8)》,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
    201、云南省委民族工作部:《当前我省民族工作的主要情况和意见》,1980年10月18日。载中共云南省委民族工作部办公室编:《民族政策学习文件》,1980年11月。
    202、《云南日报》,2012年2月25日:《回良玉副总理在云南调研记》。
    203、《云南日报》,2012年5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云南调研纪行》
    204、《云南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
    205、《云南领导干部手册(2013)》,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206、张沈:《云南机务抄黄》,载方国瑜主编,徐文德、木芹纂录校订:《云南史料丛刊》第4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7、张天华:《邓小平“发现观”——解决民族问题的金钥匙》,载于1998年第11期《民族工作》杂志。
    208、张泽洪:《近代以来的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以国外学者研究为中心》,载于2004年1月《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9、张泽洪:《近现代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论述》,载于2001年6月的《宗教学研究》。
    210、赵志忠:《清朝民族政策解读》,载于2007年4月《黑龙江民族丛刊》。
    211、赵子元撰:《赛平章德政碑》,(天启)《滇志》卷二四《艺文志》。
    212、郑刚:《进驻保山地区》,载《云岭彩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占领并经营云 南三年纪实》(下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213、郑一省:《菲律宾民族发展特征的历史考察》,载于2008年第2期《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14、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云南“文化大革命”运动大事纪实》,内部资料,2005年印。
    215、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云南省委民族工作部、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工作》,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2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2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
    21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219、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怒族简史简志合编》,1963年10月编印。
    220、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
    221、《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22、《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23、《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课题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224、Bryan S. Turner、Chris Rojek:Society & Culture:Principles of Scarcity and Solidarity, SAGE Publications Ltd,2001年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