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胜芳现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涉及个体的信仰层面,也涉及与社会交互层面。在改革开放以来,宗教的境遇也逐渐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禁区走上了社会的舞台。随着各种思潮的交汇激荡,宗教的生态环境也在出现新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传统文化的保存、宗教文化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是学界一直思考的问题。
     河北胜芳镇,坐落于北京、天津、保定三角中心,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该镇曾为水泽,称东淀,是有名的水陆商埠码头,曾是直隶六镇之一。胜芳自古就有经商务工的传统,素有“小天津卫”之称。改革开放后,胜芳发展成为北方著名的工业重镇。1985年胜芳镇成为河北省第一个亿元镇。1989年胜芳镇东升村成为全省第一个亿元村。近年来,该镇的经济一直呈现较快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吸引了大量外地人迁入。胜芳本地人与外地人将要达到1.5:1的比例。不同文化的交流,不同宗教的共存,更是一个全国市场经济大潮下的缩影。应该说,宗教文化展示了一个地区文化的特点,目前对胜芳宗教文化研究又恰恰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学者多将研究方向确定在音乐以及传统民间文化方面,宗教作为文化领域重要的一个内容,却没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出现。在一个文化多元、宗教多样的古镇,在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保存相对完好的地方,进行宗教生态模式研究,显得尤其必要。深入研究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胜芳现象”,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进行归纳梳理,应该说是从事实层面对宗教理论的一个印证。
     本文主要采取宗教社会学、宗教现象学、人类学、民俗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开展田野调查,及时掌握一手资料;积极介入相关宗教文化活动,开展参与式调研;以当地文史资料、地方史志、口头文化为历史背景资料;以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领域相关科研成果为理论研究和分析工作的参考。通过对胜芳现存宗教为主要对象的调查研究,发掘多元宗教文化生态在当代的具体表现,归纳其“和而不同”的特点,分析各个宗教的社会功能,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文化生态模式与社会管理问题进行重估与定位。
     第一章《绪论》,着重指出选题的意义、目前研究的基本状况、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胜芳宗教现状》,主要介绍了历史上的五大宗教,分析了宗教的个体信仰与组织架构,并从经济来源与社会境遇上对各个宗教的不同情况进行了描述。
     第三章《多元文化的和而不同》,从胜芳的文化积淀来进行探讨,找寻到胜芳文化的主根脉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也恰恰为宗教文化的包容,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源泉。探究世俗对神圣的理解与宽容,探究不同宗教间的和谐相处,展示了多元通和的文化生态模式。
     第四章《独具特色的地方宗教文化包容现象——民间花会》,笔者将民间信仰与各个宗教在大型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汇总分析,指出了胜芳花会的宗教因素,总结了花会的突出特点,认为其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指出了花会的世俗化过程也如同宗教的世俗化进程。
     第五章《“刺猬法则”:不同文化间的有限认同》,将“刺猬法则”引入宗教学研究领域,认为神圣与世俗间、不同宗教间,甚至同一宗教间都是存在有限张力的。
     第六章《多元宗教文化的社会功能分析》,从宗教社会学角度,对宗教文化的社会功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两个不同维度的作用。
     《结语》部分,笔者认为,通过对“胜芳现象”的挖掘,得出多元宗教文化“通和”和不“通同”、存在有限张力、具有“刺猬法则”的结论,并认为多元通和的宗教生态模式,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As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religion involves both aspect of individual faith and aspect of influence within the society. Since China adopted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ies in1979, religion have experienced gradual changes from the forbidden arena to the social stage. With the merging and conflicting of different thoughts, new changes have emerged in environments for religion too. It has long lingered in the academe to find out the status quo of traditional culture preservation and religious cultures' function especially in areas with quick economic development.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triangle formed by Beijing, Tianjin, and Baoding, Shengfang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was initially established at the end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2500years ago. It used to be a well-known port for business with the name of Dongdian, which was one of the six counties administrated by Zhili province. With a tradition of trade since the ancient time, Shengfang is nicknamed "Small Tianjinwei". After the adop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ies in China, Shengfang became a famous industrial county. In1985, it became the first county with the GDP reaching100million RMB. In1989, Dongsheng village of Shengfang became the first village with the GDP of100million RMB. In recent years, the quickly developed economy and the improved living standard of people there have attracted migration of people from other counties. The local and nonlocal people ratio is near1.5:1.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existence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religions is a microcosm of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rket economy. Religious cultures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s in the area. The study on religious cultures in Shengfang is only in the beginning stage currently and scholars'focus is usually on music and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However, although relig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there are only a limited amount of studies in this area.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conduct research on religious ecological mode in Shengfang where exists multi-cultures and multi-religions, especially in areas with quick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air cultural preservation.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verification of religious theories on the basis of facts to conduct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Shengfang Phenomenon and to clarify local knowledge.
     The article mainly adopts a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 covering Sociology of Religion, 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 Anthropology and Folklore. The author conducts field research and actively involves in religiou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to get the first hand material. He also takes references from local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nd oral cultures, as well as academic outcomes in Study of Religions, Sociology, Anthropology and Folklore. By conducting research on religions in Shengfang, the author attempts to disclose the embodiment for the ecological mode of religious culture in the modern society, 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 of Harmony and Difference, to analyze the social function of different religions, and finally to appraise and reposition the ecologic mode of religious culture and issues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Chapter1, Introduction. It introduce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selection of the topic, describes studies in the past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and clarifies relevant conceptions.
     Chapter2, Status Quo of Religions in Shengfang. It introduces5religions in the history, analyzes individual faith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nd depicts each religion in terms of economic resources and social status.
     Chapter3, the Harmony and Difference of Multiculturalism. By exploring its cultural accumul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cultural roots of Shengfang lie in Confucianism which is the source of religious toler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explores the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ce of the secular world to religious beliefs, as well as the harmonious coexistance of different religions, and finally discloses the ecologic mode of multi-religions and multi-cultures.
     Chapter4, the Distinctive Phenomenon of Religious and Cultural Tolerance-Huahui. The author collects and analyzes behaviors of different folk faiths and religions during Shehuo, identifies religious factors in Shengfang Huahui, and summaries it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t is argued that Huahui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es, and that the process of its secularization is similar to that of religion.
     Chapter5. Hedgehog Effect:the Limited Understanding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The Hedgehog Effect theory is applied in the study of religions. It is stated that there are limits to the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religious beliefs and the secular society, among different religions, and even in the same religion.
     Chapter6. Analysis to the Social Function of Multi-religions and cultures.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Religion, the author researche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religions and cultures, and proposes two different functions.
     Conclusion. By the study on Shengfang Phenomenon, it is concluded that different religions and cultures coexist harmoniously even though they each possess their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same time, the Hedgehog Effect theory shows that there are limits to the understanding between different religions and cultures. It is argued that the ecologic mode of religions in which religions coexist both harmoniously and differently contributes positively to the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Under this mode, religions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society. Furthermore, this mode can also help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armonious and stable society.
引文
① 苑利:《水乡胜芳:那人那传统》,胜芳民俗文集。
    ① 项阳:《传统音乐文化视野中的“胜芳现象”》,《星海音乐学报》2011年第1期,第70贝。
    ② 以上有关数据来源为胜芳镇政府网站公布数据。
    ① 徐建:《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5期,第7页。
    ① 熊春林、黄正泉、梁笺宏:《国内文化生态研究述评》,《生态经济》,2010年第3期,第153一154页。
    ②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③ 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10页。
    ④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⑤ 邓先瑞:《试论文化生态及其研究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93贝。
    ⑥ 魏美仙:《文化生态: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一个视角》,《学术探索》,2002年第4期,第109页。
    ⑦ 余谋昌:《环境哲学的使命:为生态文化提供哲学基础》,《深圳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116页。
    ① 张新鹰:《宗教生态话题散议》,《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4期,第13页。
    ② 王爱国:《宗教生态平衡与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兼谈民族识别与民族民间信仰若干问题》,《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4期,第5贝。
    ③ 牟钟鉴:《从比较宗教学的视野看中国宗教文化模式》,《中国宗教》,2007年第7期,第6贝。
    ① 注:这里所谓的胜芳周边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只是限定在胜芳及附近的村落。根据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基督教的另一宗派救世军定县队曾于1919年成立,队长由外国人担任,救世军教徒有400人左右。”定县属于保定地区,离胜芳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基督教救世军的传播要早于胜芳,规模也更大。
    ② 2009年,曹赛曾到胜芳文昌阁附近的基督教教堂调研。问及宗教渊源时,当地邢师傅告之“改革开放后,一大批东北人到镇上,也将福音传到了这里。”2011年8月27日,笔者在原胜芳高中附近的基督教教堂了解到,目前的福音,是近年来由安徽卖菜人或东北人传播到此的。此外,笔者从教会得到的一些关于基督教的书籍,如《经文诗歌》、《灵歌集》都是黑龙江省基督教协会编印的,其中后者还属于内部资料。应该是与当地有一定联系的人才能获得并带至胜芳的。这从侧面也说明了基督教外来说。
    ①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778-779页。
    ② 2009年,北京联合大学研究生曹赛在调研时曾遇到一个胜芳基督教会与邻里一直发生纠纷,甚至矛盾冲突的实际例证。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的教会即便在周日礼拜时进行唱赞美诗,声音较高的情况下,小区居民也似乎见怪不怪,感觉能够容忍。从侧面可以看出,基督教教会与周围邻里关系不完全是对立紧张的关系。
    ③ 游斌、王爱国、宫玉宽,《多元民族文化中的基督教:“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调查报告》,《民族与宗教》第三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238页。
    ① 笔者翻阅了该基督教教会的一些诗歌集,其中很多诗歌都结合中国当前情况,强烈宣传福音传播。有的诗歌集属于非法出版物,并没有出版社和刊号。
    ② 在笔者从教会得到的一些宗教宣传书籍中,也发现有新加坡和香港印制的宣传书籍。虽然不能直接证明胜芳的基督教受境外或香港影响,但是起码证明了在宗教传播过程中,如果不加以合理规范,就容易突破宗教上的“三自”方针。
    ①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76页。
    ② 宋玉安:《胜芳天主教》,《胜芳文史资料汇编(一)》,胜芳镇镇志编纂委员会,2010年10月,第147页。
    ① 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19页。
    ①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2
    ① 赵嘉珠上编:《中国会道门史料集成:近百年来会道门的组织与分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② 《霸县志》,霸县编史修志委员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41~543页。
    ③ 顾芗:《历史中的胜芳道门》,《胜芳古镇文集(一)》,霸州市胜芳古镇管理委员会、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胜芳调研基地编印,2011年6月,第147页。
    ① 见胜芳太上门所藏《圣家谱》。
    ② 五道将军,东岳大帝的臣属,冥间大神,掌管世人生死与荣禄,具监督阎罗王判案或纠正不公行为的权力,甚至可以代替阎罗王决定世人寿限。他颇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常暗中巡游人间,多以入梦的方式与人交流或履行职能。随着佛教的传入,五道将军地位不断提升,在《十王经》中,五道将军已升为“五道轮回王”,并且是冥间十王中,最后“把关”决定灵魂轮回去向的冥王。
    ③ 项阳:《传统音乐文化视野中的“胜芳现象”》,《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70页。
    ① 笔者幼师曾听祖父讲过这个事情,当时以为真有其事,就学后多感觉八国联军与穆斯林似乎关联不大,近期,古镇王晟同志查阅资料后认定,当时到胜芳的所谓八国联军中确有一些纠集的其他诸如土耳其等国的穆斯林。如果真是如此,则这样的说法就有一定的可信度。毕竟“匾额”这个历史遗存也说明了一段历史。但毕竟笔者没有查阅到更多的证明材料。这里姑且作为一个当地普遍流传的说法进行介绍。
    ① 金宜久:《伊斯兰教》,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46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页。
    ② 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第47页。
    ③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4页。
    ① 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第112页。
    ② 三变量标准:一是宗教组织对社会成员的包容成度。二是宗教组织接受或拒斥世俗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的程度。三是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宗教组织的复杂化程度、专业化程度和官僚化程度。
    ① 王铭恽、李秀清:《会道门简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124页。
    ② 见胜芳政府相关档案。
    ③ 太上门的《了言经》讲天地来源,神佛出世。
    ① 罗莉:《宗教与经济的关系》,《两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73页。
    ② 布莱克·科拉洪为《20世纪西方宗教学文选》所做的序言,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① 邵龙宝:《在中西文化传统比较中诠释儒学的实质和核心》,《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2期。
    ① 邢英浩、王之正、王魁安、蔡洪志:《胜芳的庙宇》,《胜芳文史资料汇编(一)》,2004年7月第1版,第138页。
    ② 杨西圃、蔡洪志:《胜芳教育发展史》,《胜芳文史资料汇编(一)》,2004年7月第1版,第88页。
    ③ 张起之:《胜芳最早的节店—德林堂书坊》,《胜芳文史资料汇编(一)》,2004年7月第1版,第118页。
    ① 赵十林:《略论“情本体”》,《哲学动态》,2011年第6期,第92页。
    ① 刘甲朋:《儒商文化传统对现代企业经营的价值及借鉴》,《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58页。
    ② 周生春、杨缨:《历史上的儒商与儒商精神》,《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4期,第158页。
    ① 刘莉萍:《论入学与中国宗教信仰的关系》,《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9期,第51贝。
    ② 梁溯溟:《中国文化要义》,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102页。
    ① 李泽厚:《初拟儒学深层结构说》,《己卯五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71页。
    ② 陈来:《儒学中的神秘主义》,《中国近世界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第1版,第307贝。
    ③ 冯今源:《从中国伊斯兰教汉文译著看儒家思想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影响和渗透》,《三元集》上册,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53页。
    ④ 《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8页。
    ⑤ 陈来:《儒学中的神秘上义》,《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第一版,第312页。
    ⑥ 牟钟鉴先生认为: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以社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为翼羽,以其他多种鬼神崇拜为补充,形成相对稳固的郊社制度、宗庙制度以及其他祭祀制度,成为中国宗法等级社会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家族体系的精神力量,是慰藉中国人心灵的精神源泉。《中国宗教通史》(修订本)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序(吕大吉),第7页。
    ⑦ 陈来:《儒学中的神秘主义》,《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第一版,第333页。
    ① 李泽厚:《初拟儒学深层结构说》,《己卯五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第176贝。
    ① 《胜芳非物质文化价值的初步总结》,《胜芳古镇文集(一)》,霸州市胜芳古镇管理委员会、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胜芳调研基地,2011年6月,第133页。
    ① 游斌、牟钟鉴:《多元通和、经典互读与中国宗教间对话》,《民族论坛》(学术版),2011年第10期,第8页。
    ② 赖品超:《论宗教间的和谐与交流》,《中国宗教》,2007年第2期,第33页。
    ① 岳雪莲:《共生互补视角下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特点》,《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第58页。
    ② 冯今源:《从中国伊斯兰教汉文泽著看儒家思想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影响和渗透》,《三元集》上册,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53页。
    ① 《左传》昭公十八年
    ② 《淮南子,汜论训》。
    ③ 《左传》昭公二九年
    ④ 《吕氏春秋·四月》。
    ⑤ 宛景森:《神话视野中的北方民族火神信仰及功能研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110页。
    ⑥ 吴天明:《中国神话研究》,中央编泽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① 詹石窗、张秀芳:《火与灶神形象嬗变论》,《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1期。
    ② 杨福泉:《汉族灶神与中国少数民族灶神的比较研究》,《中国民间文化》,1994年第4期。
    ③ 林继富:《汉族、少数民族灶神信仰比较研究》,《民俗研究》,1997年第1期。
    ④ 陈见微:《北力民间的火崇拜》,陈见微:《清代东北民俗文化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225页。
    ⑤ 李雄飞:《陕北地区拜火遗俗的宗教意义》,《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⑥ 《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十三。
    ⑦ 根据胜芳镇博物馆资料得出。
    ① 胜芳传统文化保护者王晟的调研所得。
    ① 齐泽垚:《胜芳的火神信仰历史变迁调查》,《胜芳古镇文集(一)》,霸州市胜芳古镇管理委员会\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胜芳调研基地编印,2011年6月,第131页。
    ② 陈伟东李雪萍:《社会自组织的要素与价值》,《江汉论坛》2004年第3期,第114贝。
    ① 吴效群:《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4页。
    ② 王志计口述:20道武会:西公乐武术会、泉乐武术会、保安会、西同乐武术会、北金勇一善武术会、青年武术会、云锦刀山杆会、枪炮老会、东公平武术会、东中幡会、同仁武术联合会、五虎风云武术会、北中幡会、公义少林武术会、南金勇义善武术会、同义武术会、东公乐武术会、吉庆少林武术会、五道口叉会、杠子会;16道文会:大会、同义小高跷、北梨园小车会、北音乐会、渔樵耕读小秧歌会、南什锦、北什锦、御览转秋千会、南安里屯节节高、狮子会、龙灯会、太平会(坐腔戏)、公义老高跷(大高跷)、保婴儿童会(小孩会)、南音乐会、跨鼓老会。以上所提花会,笔者在不同时期也曾得见,但未能全见。
    ① 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李莘在关于民间花会的田野调查中发现有30余道民间花会,而2009年元宵节期间,胜芳出会的花会就只有21道,消失速度还是比较快的。笔者与“五虎风云会”的人员联系得知,该会是因为会头失火,器械都焚毁了,所以不能出会。同时,也有人表示,如果会头组织,大家还是可以组织起来的。由此也能看出,虽然花会一方面在消失,但另外一方面也有不少人愿意去恢复已经消失的花会。
    ② 《胜芳文史资料汇编(一)》,胜芳镇志编纂委员会,2004年7月第1版,第139页。
    ① 出会本是民间行为,虽然有比较健全的组织形式,但是摆会的起止时间其实并不严格,一般来讲集会齐全后,则可安排出发。摆会时间的不精准,也恰恰体现了民间性与自组织性。
    ① 仇王军:《回族与信仰其他宗教之民族的关系》,《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年9月,第11卷(第3期),第21页。
    ① 李小艳:《宗教的神圣与世俗》,《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65页。
    ① 摘自蔡洪志、王乃让:《胜芳古镇的丧葬习俗》,《胜芳文史资料汇编(二)》,胜芳镇镇志编纂委员会,2008年9月第1版。
    ① 吴晓群:《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第142页。
    ② 皇甫杰、杨西圃、张起声:《胜芳民间花会》,《胜芳文史资料汇编(一)》,胜芳镇镇志编纂委员会,2004年7月第1版,第100页。
    ①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10贝。
    ② 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第81页。
    ① 项阳:《富裕了传统就丢掉了吗?》,《胜芳古镇文集(一)》,霸州市胜芳古镇管理委员会、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胜芳调研基地,2011年6月,第27页。
    ① 拉一布朗著,金泽、宋立道、徐大建等译:《禁忌》,史宗上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第107一110页。
    ② 张袆娜:《中西宗教中“神圣与世俗”关系的异同比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6期,第100贝。
    ③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716页。
    ①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第96页。
    ① 张践:《儒家宗教理性对中国人宗教观念的影响》,《中国宗教》,2001年第5期,第36页。
    ① 牟钟鉴:《宗教生态论》,《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第1期,第9页。
    ①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760贝。
    ① 张践:《儒学与中国宗教》,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第125页。
    ②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第372页。
    ① 刘江岩:《基督教与民族传统宗教冲突探析》,《民族论坛》,2012年第4期,第57页。
    ① 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面2005年版,第219页。
    1 陆芸:《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在中国的接触、碰撞和冲突》,《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37页。
    2 肖雁:《儒学与以“天”“祖”崇拜为核心的中国人宗教信仰系统的发展》、《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5期,第165页。
    ① 杨学林:《从东西部伊斯兰教的差异看东部伊斯兰教秩序的重建》,《宗教与民族(第六辑)》,2009年8月,第204页。
    ① 李友松、秦平:《浅谈宗教的作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7月,第4期,第429页。
    ② 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第162贝。
    ③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第738页。
    ① 张践:《儒学与中国宗教》,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第190页。
    ② 摘自国家宗教局网站:http://www.sara.gov.cn/xwzx/xwjj/19472.htm.
    ③ 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16期,第476页。
    ① 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33页。
    ① 牟钟鉴:《探索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29页。
    [1]霸州市胜芳古镇管理委员会、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胜芳调研基地:《胜芳非物质文化价值的初步总结》,《胜芳古镇文集(一)》,2011年6月。
    [2]《霸县志》,霸县编史修志委员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3]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
    [4]布莱克·科拉洪为(20世纪西方宗教学文选》所做的序言,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5]蔡洪志、王乃让:《胜芳古镇的丧葬习俗》,《胜芳文史资料汇编(二)》,胜芳镇镇志编纂委员会,2008年9月第1版。
    [6]陈来:《儒学中的神秘主义》,《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第1版。
    [7]陈见微:《北方民间的火崇拜》,《清代东北民俗文化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8]陈伟东李雪萍:《社会自组织的要素与价值》,《江汉论坛》2004年第3期。
    [9]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0]邓先瑞:《试论文化生态及其研究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1]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2]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3]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4]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三联书店1962年版。
    [15]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6]冯今源:《从中国伊斯兰教汉文译著看儒家思想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影响和渗透》,《三元集》上册,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17]顾芗:《历史中的胜芳道门》,《胜芳古镇文集(一)》,霸州市胜芳古镇管理委员会、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胜芳调研基地编印,2011年6月。
    [18]皇甫杰、杨西圃、张起声:《胜芳民间花会》,《胜芳文史资料汇编(一)》,胜芳镇镇志编纂委员会,2004年7月第1版。
    [19]金宜久:《伊斯兰教》,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20]拉一布朗著,金泽、宋立道、徐大建等译:《禁忌》,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
    [21]赖品超:《论宗教间的和谐与交流》,《中国宗教》,2007年第2期。
    [22]李泽厚:《初拟儒学深层结构说》,《己卯五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23]李雄飞:《陕北地区拜火遗俗的宗教意义》,《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24]李小艳:《宗教的神圣与世俗》,《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25]李友松、秦平:《浅谈宗教的作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7月,第4期。
    [26]林继富:《汉族、少数民族灶神信仰比较研究》,《民俗研究》,1997年第1期。
    [27]梁溯溟:《中国文化要义》,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1版。
    [28]刘江岩:《基督教与民族传统宗教冲突探析》,《民族论坛》,2012年第4期。
    [29]刘甲朋:《儒商文化传统对现代企业经营的价值及借鉴》,《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30]刘莉萍:《论入学与中国宗教信仰的关系》,《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9期。
    [31]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32]陆芸:《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在中国的接触、碰撞和冲突》,《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3]罗莉:《宗教与经济的关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73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35]《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
    [36]牟钟鉴:《从比较宗教学的视野看中国宗教文化模式》,《中国宗教》,2007年第7期,第6页。
    [37]牟钟鉴:《宗教生态论》,《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第1期。
    [38]牟钟鉴:《探索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版。
    [39]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40]齐泽垚:《胜芳的火神信仰历史变迁调查》,《胜芳古镇文集(一)》,霸州市胜芳古镇管理委员会、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胜芳调研基地编印,2011年6月。
    [41]仇王军:《回族与信仰其他宗教之民族的关系》,《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年9月,第11卷(第3期)。
    [42]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面2005年版。
    [43]邵龙宝:《在中西文化传统比较中诠释儒学的实质和核心》,《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2期。
    [44]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5]宋玉安:《胜芳天主教》,《胜芳文史资料汇编(一)》,胜芳镇镇志编纂委员会,2010年10月。
    [46]宛景森:《神话视野中的北方民族火神信仰及功能研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47]王爱国:《宗教生态平衡与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兼谈民族识别与民族民间信仰若干问题》,《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4期。
    [48]王铭恽、李秀清:《会道门简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49]魏美仙:《文化生态: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一个视角》,《学术探索》,2002年第4期。
    [50]吴天明:《中国神话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51]吴效群:《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52]熊春林、黄正泉、梁笺宏:《国内文化生态研究述评》,《生态经济》,2010年第3期。
    [53]项阳:《传统音乐文化视野中的“胜芳现象”》,《星海音乐学报》2011年第1期。
    [54]项阳:《富裕了传统就丢掉了吗?》,《胜芳古镇文集(一)》,霸州市胜芳古镇管理委员会、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胜芳调研基地,2011年6月。
    [55]肖雁:《儒学与以“天”“祖”崇拜为核心的中国人宗教信仰系统的发展》、《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5期。
    [56]邢英浩、王之正、王魁安、蔡洪志:《胜芳的庙宇》,《胜芳文史资料汇编(一)》,2004年7月第1版。
    [57]徐建:《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5期。
    [58]杨学林:《从东西部伊斯兰教的差异看东部伊斯兰教秩序的重建》,《宗教与民族(第六辑)》,2009年8月。
    [59]杨福泉:《汉族灶神与中国少数民族灶神的比较研究》,《中国民间文化》,1994年第4期。
    [60]杨西圃、蔡洪志:《胜芳教育发展史》,《胜芳文史资料汇编(一)》,2004年7月第1版。
    [61]游斌、牟钟鉴:《多元通和、经典互读与中国宗教间对话》,《民族论坛》(学术版),2011年第10期。
    [62]游斌、王爱国、宫玉宽,《多元民族文化中的基督教:“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调查报告》,《民族与宗教》第三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63]岳雪莲:《共生互补视角下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特点》,《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64]苑利:《水乡胜芳:那人那传统》,胜芳民俗文集。
    [65]余谋昌:《环境哲学的使命:为生态文化提供哲学基础》,《深圳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66]詹石窗、张秀芳:《火与灶神形象嬗变论》,《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1期。
    [67]张践:《儒家宗教理性对中国人宗教观念的影响》,《中国宗教》,2001年第5期。
    [68]张践:《儒学与中国宗教》,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69]张新鹰:《宗教生态话题散议》,《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4期。
    [70]张起之:《胜芳最早的书店—德林堂书坊》,《胜芳文史资料汇编(一)》,2004年7月第1版。
    [71]张袆娜:《中西宗教中“神圣与世俗”关系的异同比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6期。
    [72]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16期。
    [73]赵士林:《略论“情本体”》,《哲学动态》,2011年第6期。
    [74]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75]赵嘉珠主编:《中国会道门史料集成:近百年来会道门的组织与分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6]周生春、杨缨:《历史上的儒商与儒商精神》,《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