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清铁路钢轨生产研究(1889-1911)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伴随晚清铁路建设事业的兴起,中国铁路工业也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1889年,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以实现铁路材料“自产自销”,达到利不外溢的目的。但处于“晚清”这一特定时期,中国自主生产钢轨可谓困难重重。一方面,汉阳铁厂自身存在资金不足、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早期钢轨生产不仅产量低下且质量不过关。另一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的汉阳铁厂不得不面对西方各国钢铁企业这些强大的对手。尽管如此,作为中国近代唯一的钢轨制造企业,汉阳铁厂为各铁路局提供了大量的建设材料。这表明晚清铁路钢轨的自主生产打破了西方列强对钢轨市场的垄断,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经济利权。
     本文将铁路技术与铁路建设综合起来考察,揭示钢轨生产与铁路建设之间的关联性。一方面,晚清铁路建设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为钢轨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晚清铁路建设中部分路权、建筑权的丧失也制约了钢轨的自主生产。另一方面,钢轨生产为铁路建设提供了大量“工良价美”的原料,同时,也促进了铁路钢轨技术标准的统一化。
Along with the rise of railway enterprise in late Qing Dynasty, China's railwayindustry had gradually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order to realize self-produced self-sale ofrailway materials and preserve China's economic interests, Zhang Zhidong established theHanyang Iron Works in1889. As a particular period, it was very difficult for China toproduct railway rail independently in late Qing Dynasty. On the one hand, there were manyproblems of Hanyang Iron Works, such as lack of funds and mismanagement. As a result,the rail output of early-stage was less, and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was constantly belowstandard. On the other hand, at the beginning stage, HanyangIron Works was confrontedwith the challenge of the western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s, those who had realizedlarge-scale production. However, as the only rai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n modernChina,Hanyang Iron Works provid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Iron and Steel materials forthe railway construction. This indicated that independent production of rail had broken themonopoly of Western Powers in the rail market. To some extent, it was conducive toprotecting China’s economic rights.
     In this paper, I try to reve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ail production and railwayconstruction. First of all, the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railway construction hasexpanded the market for rail production. On the contrary, rail production can not only offera great quantity of materials for railway construction, but also promote unification oftechnical standards. Meanwhile, loss of some railway rights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ofrestricting the rail production.
引文
①1987年中国铁路桥梁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铁路桥梁史》出版,2009年新编《中国铁路桥梁史》出版。
    ②中国铁路信号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铁路信号史》,中国铁道出版社1989年版。
    ③张冶中:《中国铁路机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④朱从兵:《李鸿章与中国铁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艰难起步》,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⑤童大埙主编:《铁路轨道》,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年版。
    ⑥许实儒、童本浩编著:《铁路轨道基本理论》,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年版。
    ⑦练松良编著:《轨道动力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肖忠敏:《我国钢轨的生产、使用概况和国外钢轨生产的发展动态》,《武钢技术》1979年第4期,第62—77页。
    ②张慧生、翁绳厚、张天绪、赤荣、于俊:《我国钢轨生产现状、需求及对策》,《包钢科技》1991年第1期,第22—46页。汉阳铁厂创办于1889年,这里的1894年当指汉阳铁厂正式投产时间。
    ③董志洪编著:《世界H型钢与钢轨生产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④董志洪编著:《高技术铁路与钢轨》,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⑤刘宝昇、赵宪明:《钢轨生产与使用》,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⑥汉阳铁厂建立于1889年,是为官办,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1908年改为商办,并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一起,组成汉冶萍公司。虽然汉阳铁厂与汉冶萍公司在体制上存在不同,但学术界在使用这两个概念往往并不加以严格区分,本文亦遵循这一传统。
    ⑦方一兵、潜伟:《汉阳铁厂与中国早期铁路建设——兼论中国钢铁工业化早期的若干特征》,《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第4期,第312—322页。
    ⑧李海涛:《张之洞选购汉阳铁厂炼钢设备时盲目无知吗》,《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75—78页。
    ①龚喜春、邓小年:《清末民初汉冶萍公司衰败原因新探》,《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94—96页。
    ②刘佩芝:《张之洞创办近代钢铁工业得失之我见》,《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59—62页。
    ③代鲁:《汉冶萍公司的钢铁销售与我国近代钢铁市场(1908—1927)》,《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6期,第39—75页。
    ④李玉勤:《晚清汉冶萍公司体制变迁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⑤丘亮辉:《中国近代冶金技术落后原因初探》,《自然辨证法通讯》1983年第2期,第52—57页。
    ⑥纪大元:《盛宣怀与中国的钢铁工业》,《档案与史学》1998年第6期,第52—55页。
    ⑦方一兵、潜伟:《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化进程中的首批本土工程师(1894—1925)》,《中国科技史杂志》2008年第2期,第117—133页。
    ⑧王同起:《拓荒钢铁情系中华——记近代中国钢铁工业的奠基者李维格先生》,《中国冶金》2008年第12期,第48—50页。
    ①丁永钢:《张之洞与中国铁路建设》,《唐都学刊》2004年第6期,第152—154页。
    ②朱从兵:《张之洞与芦汉铁路的建设》,《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109—118页。
    ①凌鸿勋:《中国铁路志》,(台湾)文海出版社1954年版,第82页。
    ②凌鸿勋:《中国铁路志》,(台湾)文海出版社1954年版,第82页。
    ③从事机、客、货车修配和简单制造的机车车辆工厂有13家;从事通信信号设备、电气器材维修和制造的通信信号工厂有2家;从事钢梁及简单道岔制造的桥梁工厂仅有山海关桥梁工厂1家;从事钢轨制造的仅汉阳铁厂1家。
    ①参见朱从兵:《李鸿章与中国铁路》,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②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2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532—533页。
    ③[英]肯德:《中国铁路史》(李抱宏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3—4页。
    ④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4页。
    ⑤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4页。
    ⑥关于麦克唐纳·史蒂芬孙来华的时间,各种文献的记载不一,这里采用1863年秋之说。参见朱从兵:《李鸿章与中国铁路》,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⑦参见[英]肯德:《中国铁路史》(李抱宏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4—8页。
    ①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9—20页。
    ②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5页。
    ③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1—22页。
    ④参见朱浒:《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的铁路政策》,《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71—77页。
    ①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8—79页。
    ②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81页。
    ③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84页。
    ④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2—103页。
    ⑤曾鲲化:《中国铁路史》(上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08年版,第44页。
    ①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71页。
    ②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9页。
    ③交通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册),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5年版,第1页。
    ④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7—18页。
    ⑤参见[英]肯德:《中国铁路史》(李抱宏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0—15页。
    ①杨勇刚编著:《中国近代铁路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唐胥铁路修建时间及里程说法不一,此处采用杨勇刚之观点。
    ②交通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册),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5年版,第227页。
    ③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37页。
    ④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40—143页。
    ①李海涛:《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研究(1840—1927)》,苏州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3页。
    ②曾鲲化:《中国铁路现势通论》,化华铁路学社1908年版,第27—28页。
    ①童大埙:《铁道工程学》,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1年版,第23页。
    ①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三)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225页。
    ②李海涛:《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研究(1840—1927)》,苏州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9页。
    ③[美]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E·高尔曼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二卷):漫长的19世纪》(王珏、李淑清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8—429页。
    ①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4页。
    ②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5—26页。
    ③参见朱从兵:《李鸿章与中国铁路》,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④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第2册),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3—1224页。
    ⑤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9页。
    ①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第6册),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691页。
    ②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93页。这个奏折由李鸿章幕僚薛福成代拟。
    ③朱从兵:《李鸿章与中国铁路》,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④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第7册),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856页。
    ⑤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1889—1915)》(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9页。
    ⑥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40页。
    ①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46—748页。
    ①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70页。
    ②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1889—1915)》(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6页。
    ③吴剑杰编著:《张之洞年谱长编》(上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页。
    ④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1889—1915)》(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
    ①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5页。
    ②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1889—1915)》(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7—68页。
    ③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38页。
    ④吴剑杰编著:《张之洞年谱长编》(上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4页。
    ⑤吴剑杰编著:《张之洞年谱长编》(上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6页。
    ⑥吴剑杰编著:《张之洞年谱长编》(上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7页。
    ①吴剑杰编著:《张之洞年谱长编》(上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页。
    ②1883年总理衙门增设海防股,兼领铁路、矿务事宜。1885年总理海军事物衙门成立,醇亲王奕譞为总理大臣,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会办,铁路矿务事务归并管理。
    ③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77页。
    ④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1889—1915)》(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7—68页。
    ①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8页。
    ②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4—315页。
    ③刘明汉主编:《汉冶萍公司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3页。
    ④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页。
    ①参见朱从兵:《李鸿章与中国铁路》,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1767年理查德·雷诺兹第一次在希洛伯郡用铁轨代替木轨进行运输,1800年北英格兰铺设了数百英里铁轨。
    ②董志洪编著:《高技术铁路与钢轨》,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③顾泽南:《钢轨》,《科学画报》1947年第2期,第83—88页。
    ④刘学濴:《钢轨之沿革》(译自英国铁路工程杂志),《平绥技术会刊》1934年第2期,第1—6页。
    ⑤[英]J.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姚曾惙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0—51页。
    ⑥[美]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E·高尔曼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二卷):漫长的19世纪》(王珏、李淑清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9页。
    ①[英]肯尼斯·沃伦:《世界钢铁》(童慎耀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页。
    ①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经济现代化进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107页。
    ②[英]J.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姚曾惙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6页。
    ①《1907年英国机器与金属类市场》(译自英国商报),《万国商业月报》1908年第1期,第16页。
    ②[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重武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99、307页。
    ③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经济现代化进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173页。
    ④[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张逸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348页。
    ①童大埙:《铁道工程学》,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1951年版,第16—17页;顾泽南:《钢轨》,《科学画报》1947年第2期,第83—88页。
    ①参见杨宽:《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323页。
    ②刘瑞芬早年是李鸿章幕僚,1885年出使英俄等国,时任英法意比四国大使,1889年被召回广东任巡抚;洪钧1889至1892年任出使俄、德、奥、荷四国大臣。
    ③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43页。
    ④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44页。
    ①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1889—1915)》(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1—62页。
    ②谛塞德公司(Tee Side Co.)位于英国德尔斯伯勒,我国第一个新式铁厂青溪铁厂的设备亦购自该厂。此次张之洞的订购的冶金设备与贵州青溪铁厂所定大致相同,只是生产能力有所提升。
    ①因为闱姓饷银尚未收到,所以张之洞向香港汇丰银行借银13.167万两用于订购机器。
    ②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84页。
    ③吴剑杰编著:《张之洞年谱长编》(上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8页。
    ④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82、789页。
    ⑤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84—785页。
    ①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44—853页。
    ②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60页。
    ③郑润培:《中国现代化历程:汉阳铁厂(1890—1908)》,新亚研究所、文星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2、41页。
    ④刘明汉主编:《汉冶萍公司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⑤张实:《一个流传百年的弥天大谎——汉阳铁厂质量问题考辨》,《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1—8页。
    ①李海涛:《张之洞选购汉阳铁厂炼钢设备时盲目无知吗》,《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75—79页。
    ②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4—315页。
    ③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906—907页。
    ④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1889—1915)》(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3—64页。
    ①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下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58页。1902年时汉阳铁厂总办当是盛春颐,李维格是总稽核、会办。盛宣怀《铁厂派员出洋片》称李维格为总办,令人费解。
    ②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5页。
    ③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1—293页。
    ①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16—417页。
    ①李维格:《中国钢铁实业之未来》,《东方杂志》1913年第10第6期,第39—41页。
    ②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20—522页。
    ①《东方杂志》,1918年第7期,第66页,转引自丘亮辉:《试论汉冶萍公司的经验和教训》,《科技史》(第3辑),科学普及出版社1980年版,第57页。
    ①刘明汉主编:《汉冶萍公司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21页。
    ②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92—793页。
    ①吴剑杰编著:《张之洞年谱长编》(上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8页。
    ②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页。
    ①刘明汉主编:《汉冶萍公司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24页。煤气的产生方式有很多种,如焦炉煤气,发生炉煤气,水煤气,油煤气,高炉煤气,裂化煤气等很多种。发生炉煤气的产生方法是将煤在发生炉中燃烧后,将炉底的空气加以限制,使煤不能完全燃烧,因而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就是发生炉煤气。这种发法使炉中排出的气体主要是CO、CO2、N2。焦炉煤气的产生方法是原煤经过粉碎,洗煤后,按不同的煤种比例混合装入焦炉内,隔绝空气进行加热,高温使煤进行分解,产生煤气和煤焦油。高炉煤气为炼铁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主要成分为CO、CO2、N2、H2、CH4等。
    ②吴剑杰编著:《张之洞年谱长编》(上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4页。
    ①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52—754、775、787页。
    ②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0—441页。
    ③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3页。
    ④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1页。
    ⑤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02页。
    ⑥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58页。
    ①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1、498页。
    ②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2、588页。
    ③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95、597页。
    ④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0页。
    ⑤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4、653、662、897、690页。
    ①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06页。
    ②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409页。
    ③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3页。
    ①《汉阳铁厂历史》,《万国商业月报》1908年4月第1期,第14—16页。
    ②[美]马而根:《中国汉阳钢铁厂煤焦铁矿制钢记略》,《东方杂志》1909年第6卷第9期,第28—33页。
    ①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94页。
    ②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74页。
    ③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5页。
    ④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9页。
    ①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97页。
    ②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三)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8页。
    ①上海淞沪铁路轧制的特殊钢轨,取名为淞沪式。
    ①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5页。
    ②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6页。
    ③刘明汉主编:《汉冶萍公司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4页。
    ④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1—312、371页。
    ①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59、679、681、687页。
    ②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87页。
    ③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4页。
    ①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4页。
    ②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三)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③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页。
    ①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1页。
    ②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1—312页。
    ③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2页。
    ④参见李海涛:《张之洞选购汉阳铁厂炼钢设备时盲目无知吗》,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75—79页;方一兵:《汉冶萍公司与中国近代钢铁技术移植》,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4—37页。铁厂所制钢轨质量不佳之原因成为近年来“汉冶萍”研究关注的焦点。
    ⑤刘明汉主编:《汉冶萍公司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9页。
    ①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0页。
    ②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9页。
    ③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2—96页。
    ④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2—96、205—206、387—388。
    ⑤1904年运日矿砂化验清单显示:运往日本的铁矿石含铁量均值约为64.84%,含磷量均值约为0.037%。参见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3页。
    ①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9、446、442页。
    ②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3、144—145页。
    ③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88页。
    ④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6、133页。
    ①[美]马而根:《中国汉阳钢铁厂煤焦铁矿制钢记略》,《东方杂志》1909年第6卷第9期,第28—33页。
    ①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1889—1915)》(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91页。
    ①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1889—1915)》(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93页。
    ①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2页。
    ②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8、409页。
    ③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9、100、167页。
    ④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3页。
    ①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7、462—465页。
    ②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三)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③1896年时,德国每吨钢轨的成本为90.7马克,折合规银29.8两。
    ④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下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9—530页。
    ①顾琅:《中国十大厂矿调查记》,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转引自方一兵:《汉冶萍公司与中国近代钢铁技术移植》,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1页。
    ①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8、461页。
    ②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2—464页。
    ①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40页。
    ②吴剑杰编著:《张之洞年谱长编》(上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
    ①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42—843页。
    ②吴剑杰编著:《张之洞年谱长编》(上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页。
    ③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43页。
    ④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1889—1915)》(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⑤吴剑杰编著:《张之洞年谱长编》(上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页。
    ⑥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①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97页。
    ②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65—866页。
    ③吴剑杰编著:《张之洞年谱长编》(上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47页。
    ④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1889—1915)》(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8页。
    ①参见[英]肯特:《中国铁路发展史》(李抱宏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79—180页。
    ②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2、441、443页。
    ③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351页。
    ④[英]肯德:《中国铁路史》(李抱宏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00页。
    ⑤刘明汉主编:《汉冶萍公司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页。1900年卢汉铁路因八国联军侵华而停工,次年全线恢复施工,除购用汉阳铁厂的钢轨外,向比法两国购买一部分钢轨,具体数量不详。
    ⑥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431页。
    ①交通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2册),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5年版,第4059页。正太铁路1907年10月即已竣工,全长243公里,1908年、1913年、1919年该铁路公司又从汉阳铁厂陆续购进13054根。
    ②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43、451页。
    ③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49页。1895年,张之洞提议修建沪宁铁路,将淞沪铁路列为首段。1898年1月,淞沪铁路开工,当年12月竣工。是年英国银公司迫使清政府同意,将该路折价作为沪宁铁路价款的抵押,并入沪宁路,成为沪宁路支线。
    ④盛宣怀:《愚斋存稿》卷89,补遗66,思补楼藏版,第24页。
    ⑤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408—7409页。
    ①盛宣怀:《愚斋存稿》卷69,电报46,思补楼藏版,第2—3页。
    ②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56页。
    ③盛宣怀:《愚斋存稿》卷13,奏疏13,思补楼藏版,第9页。
    ④《公牍:商部咨各处铁路需用钢轨概向汉厂订购文》,《四川官报》1906年第20期,第28—29页。
    ⑤交通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1册),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5年版,第3769—3770页。
    ⑥交通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3册),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5年版,第5603页。
    ⑦全汉昇:《汉冶萍史略》,(台湾)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308—313页。
    ⑧《西报评论汉阳铁厂》,《广益丛报》1908年第177期,第5页。
    ⑨盛宣怀:《愚斋存稿》卷73,电报50,思补楼藏版,第7页。
    ①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40—641页。
    ②盛宣怀:《愚斋存稿》卷73,电报50,思补楼藏版,第1、3页。
    ③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1889—1915)》(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36页;《川路公司与汉阳铁厂订购铁轨合同条款》,《广益丛报》1908年第161期,第12—13页。
    ④交通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0册),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5年版,第2545页。
    ⑤《汉冶萍炼铁厂矿记略》,《东方杂志》1909年第6卷第8期,第16—17页。
    ①交通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1册),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5年版,第3769—3770、4306、570页。
    ②盛宣怀:《愚斋存稿》卷73,电报50,思补楼藏版,第3页。
    ①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530页。包括唐津铁路(天津至古冶林西煤矿)、关东铁路古冶至中后所段、台湾铁路基隆至新竹段及大冶铁路。
    ②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00页。
    ③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05页。
    ①杨永刚编著:《中国近代铁路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57、60—62页。
    ①盛宣怀:《愚斋存稿》卷88,补遗65,思补楼藏版,第19页。
    ②吴剑杰编著:《张之洞年谱长编》(上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4页。
    ③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下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4—516页。
    ④刘明汉主编:《汉冶萍公司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4—255页。
    ⑤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下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8页。
    ①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下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34、535页。
    ②吴剑杰:《张之洞年谱长编》(上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4页。
    ③吴剑杰:《张之洞年谱长编》(上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3页。
    ④[英]肯特著:《中国铁路发展史》(李抱宏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79—180页。
    ⑤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8页。
    ①盛宣怀:《愚斋存稿》卷69,电报46,思补楼藏版,第7—9页。
    ②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56页。
    ③盛宣怀:《愚斋存稿》卷13,奏疏13,思补楼藏版,第9页。
    ④参见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⑤李占才编:《中国铁路史(1876—1949)》,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①交通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8册),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5年版,第591、622页。
    ②《粤汉铁路借款合同》,见朱从兵:《张之洞与粤汉铁路——铁路与近代社会力量的成长》,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17页。
    ③交通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0册),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5年版,第2239页。
    ①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三)·盛宣杯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②金士宣、徐文述编著:《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年版,第140页。
    ③交通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0册),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5年版,第2549页。
    ④盛宣怀:《愚斋存稿》卷73,电报50,思补楼藏版,第9、17页。
    ①北京大学历史系近代史教研室整理:《盛选怀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7页。
    ②交通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0册),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5年版,第2545页。津浦南段购自汉厂的有9512吨,购自英国的有12100吨,购自沪宁铁路处267吨,此外尚有15000吨制造所不详。
    ③盛宣怀:《愚斋存稿》卷74,电报51,思补楼藏版,第19页。
    ④刘孝诚主编:《关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3003年版,第4页。
    ⑤王国平:《论近代中国的协定税则》,《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第165页。
    ①陈争平:《不平等条约下近代关税制度的形成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近代中国》2005年第15辑,第197—214页。
    ②王国平:《论近代中国的协定税则》,《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第166页。
    ③《粤汉铁路草借款合同》,见朱从兵:《张之洞与粤汉铁路——铁路与近代社会力量的成长》,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18页。
    ④交通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8册),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5年版,第622页。
    ①刘明汉主编:《汉冶萍公司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①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年)》(上册),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②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战略有“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以“进口替代”为主。参见周建波:《洋务现代化发展战略刍议》,《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453—457页。
    1.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汉冶萍公司(三)·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61年版。
    5.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6.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1889—1915)》(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7.交通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5年版。
    8.刘明汉主编:《汉冶萍公司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9.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中华书局1963年版。
    10.盛宣怀:《愚斋存稿》,思补楼藏版。
    11.盛宣怀:《愚斋未刊信稿》,(台湾)文海出版社1960年版。
    12.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40—1895)》第1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13.铁道部编:《中国铁路借款合同汇编》,(台湾)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14.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上、下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武汉大学经济系编:《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6.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17),1993年版。
    17.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95—1914年)》,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18.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19.吴剑杰编著:《张之洞年谱长编》(上、下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东方杂志》、《矿业》、《万国商业月报》、《四川官报》、《南洋商业报》、《广益从报》、《银行杂志》、《科学画报》、《平绥技术汇刊》等。
    1.董志洪编著:《世界H型钢与钢轨生产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2.董志洪编著:《高技术铁路与钢轨》,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3.丁格兰:《中国铁矿志》(谢家荣译),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23年版。
    4.方一兵:《汉冶萍公司与中国近代钢铁技术移植》,科学出版社2011版。
    5.[美]费维凯:《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和官督商办企业》(虞和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金士宣、徐文述编著:《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年版。
    7.[英]J.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姚曾惙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8.[英]肯特:《中国铁路发展史》(李抱宏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
    9.[英]肯尼斯沃伦:《世界钢铁》(童慎耀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0.刘宝昇、赵宪明:《钢轨生产与使用》,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11.李占才主编:《中国铁路史(1876—1949)》,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李国祁:《中国早期的铁路经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3),1976年版。
    13.凌鸿勋:《中国铁路志》,(台湾)文海出版社1954年版。
    14.练松良编著:《轨道动力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16.全汉昇:《汉冶萍史略》,(台湾)文海出版社1982年。
    17.[美]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E高尔曼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二卷):漫长的19世纪》(王珏、李淑清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童大埙主编:《铁路轨道》,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年版。
    19.[英]泰利柯特:《世界冶金发展史》(华觉明等编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20.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经济现代化进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1.许实儒、童本浩编著:《铁路轨道基本理论》,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年版。
    22.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3.杨勇刚编著:《中国近代铁路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24.易惠莉、陈吉龙主编:《二十世纪盛宣怀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5.曾鲲化:《中国铁路史》,(台湾)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26.曾鲲化:《中国铁路现势通论》,化华铁路学社1908年版。
    27.张柏春、李成智主编:《技术史研究十二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张雨才编著:《中国铁道建设史略(1876—1949)》,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年版。
    29.郑润培:《中国现代化历程:汉阳铁厂(1890—1908)》,新亚研究所、文星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
    30.朱从兵:《李鸿章与中国铁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艰难起步》,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
    31.朱从兵:《张之洞与粤汉铁路:铁路与近代社会力量的成长》,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陈佳琪:《论洋务企业技术引进的特点及意义》,《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陈争平:《不平等条约下近代关税制度的形成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近代中国》2005年第15辑。
    3.代鲁:《汉冶萍公司的钢铁销售与我国近代钢铁市场(1908—1927)》,《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6期。
    4.丁永钢:《张之洞与中国铁路建设》,《唐都学刊》2004年第6期。
    5.龚喜春、邓小年:《清末民初汉冶萍公司衰败原因新探》,《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6.纪大元:《盛宣怀与中国的钢铁工业》,《档案与史学》1998年第6期。
    7.金刚:《论盛宣怀的洋务思想及其主要活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8.柯燕、邓泽宏:《中国冶金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9.李海涛:《张之洞选购汉阳铁厂炼钢设备时盲目无知吗》,《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0.李海涛:《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研究(1840—1927)》,苏州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11.李海涛、自在:《李维格与汉冶萍公司述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2.李玉勤:《晚清汉冶萍公司体制变迁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13.梁小民:《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商界》2007年第2期。
    14.刘立强、王亮停:《张之洞和盛宣怀关系评价》,《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5.刘佩芝:《张之洞创办近代钢铁工业得失之我见》,《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6.马景源:《张之洞与汉阳铁厂》,《武汉文史资料》2009年第10期。
    17.丘永文:《盛宣怀的铁路思想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18.丘亮辉:《中国近代冶金技术落后原因初探》,《自然辨证法通讯》1983年第2期。
    19.宋富安:《论张之洞的洋务思想》,《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20.王奎:《张之洞与汉阳铁厂》,《襄樊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1.王国平:《论近代中国的协定税则》,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
    22.王同起:《拓荒钢铁情系中华——记近代中国钢铁工业的奠基者李维格先生》,《中国冶金》2008年第12期。
    23.吴剑杰:《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24.向元芬:《张之洞建汉阳铁厂始末》,《湖北档案》2006年第12期。
    25.许晓斌、段锐:《汉阳铁厂——湮没的钢铁巨龙》,《沧桑》2010年第1期。
    26.张国辉:《论汉冶萍公司的创建、发展和历史结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
    27.张实:《一个流传百年的弥天大谎——汉阳铁厂质量问题考辩》,《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28.张实:《关于叶景葵及其<述汉冶萍产生之历史>的考证》,《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9.朱从兵:《近代芦汉铁路的筹款》,《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30.朱从兵:《张之洞与芦汉铁路的建设》,《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31.朱浒:《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的铁路政策》,《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