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东周时期海岱地区青铜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进入东周时期,周王朝逐渐失去了西周时期对诸侯国的统治地位,一种宽松的发展环境开始出现,各主要诸侯国竞相发展自己的实力。这种政治格局的转变,使作为等级制度与礼制反映的青铜器一改旧日尊奉宗周的风格。自春秋中期开始,诸侯国青铜器逐渐出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区域性青铜文化圈形成。海岱地区的春秋异姓封国、东夷古国及战国齐国青铜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因而该地区成为当时的一个区域性青铜文化圈。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深入地考察了东周时期海岱地区青铜器在随葬组合形式、形制及纹饰上的地域特征,并对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正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追溯东周时期海岱地区青铜文化的历史渊源,探究东周时期海岱地区青铜器特征形成的文化传统。本章首先讨论了中原商文化在海岱地区的出现及拓展,分析了它对海岱地区文化格局所产生的影响;然后着力于西周时期海岱地区青铜文化的分析,阐明东周时期海岱地区青铜文化与其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章考察春秋鲁国青铜器。本章对出土的春秋鲁国青铜器以及重要的传世器进行了搜集,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春秋鲁国青铜器在随葬组合形式、形制及纹饰上的特征,并对其特征形成的原因进行的解释。此外,本章还讨论了姬姓封国滕国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第三章分析春秋齐国青铜器。本章对春秋齐国青铜器进行了类型学的分析,并做了分期研究;然后对齐国青铜器随葬组合形式的演变过程及地域性做了考察;最后讨论齐国青铜器形制及纹饰上的地域特征。
     第四章探讨春秋齐国之外异姓封国及东夷古国青铜器。本章首先考察了薛国、纪国青铜器。两国虽均为异姓封国,但其春秋青铜器的总体风格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章对上述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海岱地区东夷古国众多,列国的春秋青铜器与中原地区的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也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在诸东夷古国内部,其青铜器在随葬组合形式、形制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在形制及纹饰上亦具有较大的差异。本章对诸东夷古国青铜器与中原地区青铜器的差异及东夷古国青铜器彼此之间的不同做了深入考察。
     第五章通过对春秋时期列国青铜器群中的东夷文化因素分析,考察在姬姓、异姓封国中周文化与东夷青铜文化的融合。本章首先分析了姬姓封国鲁国与滕国青铜器群中的东夷器与东夷文化因素;其次,对异姓封国齐国与薛国青铜器中的东夷器与东夷文化因素进行了考察;最后,对两种文化的融合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阐释。
     第六章对战国齐国青铜器进行研究。本章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将战国齐国青铜器分为三期,然后对每期器物的随葬组合形式进行了讨论,接着考察了齐国青铜器随葬组合及形制方面的地域特征。本章还通过对青铜器分析,结合传世文献考察了战国时期齐国势力的发展。
     第七章探索楚、吴、越南方青铜文化对海岱地区青铜文化的影响。自春秋晚期开始,上述南方国家分别在不同时期向海岱地区扩张,其扩张活动将三个国家的青铜文化带入了海岱地区。本章检索了海岱地区出土的上述三种青铜文化因素,并探讨了它们对海岱地区青铜文化的影响。
Into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Zhou dynasty gradually lost its dominance of thevassal states Western Zhou Dynasty had owned, this change in political situationoffered a relaxed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assal states; they strived todevelop their own strength. The changes in the pattern of political made the bronzevessel as the reflection of the hierarchical system and ritual change the old enshrinedZhou style. From metaphase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n, bronze vessel of thevassal states gradually appeared distinctiv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bronzecultural circle had been formed.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Yixing vassal state,Doyi ancient country and Zhanguo Qiguo bronze vessel have distinctive regionalcharacteristics in Haidai region, therefore, this region bcame a regional bronzecultural circle.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d the regional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idai Region bronze vessel in funerary combination form andshape and ornamentation, while made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ed problems. Thebody of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traced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of Haidai region bronze culturehistory and explored the culture tradition of bronze characteristics formed in EasternZhou period of Haidai region. This chapter first discussed the appearance anddevelopment of the Zhongyuan Shang culture in Haidai region, analyzed its impact toHaidai region cultural pattern. Mainly analyzed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bronzeculture in Haidai region,elucid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bronze culture and Western Zhou dynasty bronze culture.
     Chapter two researched Luguo bronze vessel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is chapter collected unearthed Luguo bronze vessels and Handed down bronzevessels of this period. By the research of these bronze vessels, deeply analyzed thecharacteristics of Luguo bronze vessel funerary combination form and shape, andexplored the reason of it formed. In addition, the chapter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of the Jixing vassal state Tengguo bronze vessel of this time.
     Chapter three studied Qiguo bronze vessel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is chapter did typological analysis to the Qiguo bronze vessel and stage research;Then studied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Qiguo bronzevessel funerary combination form;At last discusse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Qiguo bronze vessel.
     Chapter four discussed bronze vessel of Yixing vassal state except for Qiguo andDongyi ancient countr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is chapter firstresearched the bronze vessel of Xueguo and Jiguo. The two counties are Yixing vassalstates, but their bronze vessel of this period had obvious difference. The chapterthoroughly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s. There were many Dongyi ancientcountries in the Haidai Region. Bronze vessel of all Dongyi ancient countries has acertain similarity with Zhongyuan region,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strong regionalcharacteristics. In Dongyi ancient country inside their bronze vessel have a certainsimilarity in funerary combination form and shape, however, there were greatdifferences among them. The chapter studi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ongyi ancientcountry and Zhongyuan region,and the difference in Dongyi ancient country inside.
     Chapter five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ltural factor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period Dongyi bronze vessel, Investigated the fusion between Zhou culture andDongyi bronze culture in Jixing and Yixing vassal states. First, the chapter analyzedthe Dongyi bronze vessel and Dongyi cultural factor in Jixing vassal state Luguo andTengguo. Second, studied the Dongyi bronze vessel and Dongyi cultural factor inYixing vassal states Qiguo and Xueguo. At last, interpre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fusionof two cultures.
     Chapter six studied Qiguo bronze vessel in the Zhanguo period. On the basis oftype analysis, divided Zhanguo Qiguo bronze vessel into three periods, then discussed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Qiguo bronze vessel funerary combination form andshape. In addition, this chapter also analyzed bronze and combined with the ancientliterature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Qiguo in the Zhanguo period.
     Chapter seven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Chu, Wu, and Yue southern bronzeculture to the bronze culture of Haidai region. From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Period, these three southern countries expanded to Haidai region at various times, the expansion took southern bronze culture to Haidai region. This Chapter retrieved thesouthern bronze culture actors in Haidai region, and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themto the bronze culture of Haidai region.
引文
1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7年。
    2曾毅公:《山东金文集存》,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0年。
    3福开森:《齐侯四器考释》,1928年,铅印本。孙海波:《齐弓镈考释—宋代金文校释之一》,《师大月刊》22,1935。陈梦家:《陈□壶考释》,《责善半月刊》2/23,1942。郭宝钧:《薛氏款识齐侯钟铭读法考》,《说文月刊》4,合刊本,1944。杨树达:《洹子孟姜壶跋》,《说文月刊》5/3—4,1945。杨宽:《陈骍壶考释》,《文物周刊》34,1947。童丕绳:《跋陈逆二器铭》,《文物周刊》45,1947。丁山:《齐叔公钟铭跋》,《史学集刊》4,1944。丁山:《陈骍壶铭跋》,《责善半月刊》2/6,1941。丁山:《由陈侯因敦铭黄帝论五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4,1933年。陈小松:《国佐为齐人铸以祀火正者说》,《文物周刊》32,1947。徐中舒:《陈侯四器考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4,1933年。
    4丁山:《邾公钟》,《文物周刊》52,1947。顾颉刚:《读春秋邾国彝铭因论邾之盛衰》,《文物周刊》46,1947。徐家珍:《邾公钟铭“玄”肤吕解》,《文物周刊》48,1947。
    5丁山:《莒太史申鼎铭跋》,《史学集刊》4,1944。
    1崔乐泉:《山东地区东周考古学文化的序列》,《华夏考古》1992年第4期。
    2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3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5期。
    4刘彬徽:《山东地区东周青铜器研究》,《中国考古学年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263页。
    1杜廼松:《东周时期齐鲁青铜器探索》,《南方文物》1995年第2期。
    2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其后作者对该书进行了增补与校订,易名为《中国青铜器综论》,200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海岱地区1995年之后出土的重要青铜器遗存进行了探讨。
    3杨波、李大营:《青铜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
    4王青:《海岱地区周代墓葬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1高广仁、邵望平:《海岱文化与齐鲁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2王冬梅:《海岱地区东周青铜容器研究》,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毕经纬:《山东出土东周礼容器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李学勤:《试论山东新出青铜器的意义》,《文物》1983年第12期。
    5黄盛璋:《山东诸小国铜器研究》,《华夏考古》1989年第1期。
    1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金文集成》,齐鲁书社,2007年。
    2杜宇、孙敬明:《考古发现与战国齐兵器研究》,《管子学刊》1992年第2期。
    3黄盛璋:《燕、齐兵器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9辑,中华书局,1992年。
    4王恩田:《东周齐国铜器的分期与年代》,《中国考古学年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
    5马承源:《陈喜壶》,《文物》1961年第2期。于省吾《陈喜壶铭文考释》,陈邦怀《对<陈喜壶>一文的补充》,黄盛璋《关于陈喜壶的几个问题》,石志廉《陈喜壶补正》,以上诸文载于《文物》1961年第10期。
    6张政烺:《庚壶释文》,载《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
    7张剑:《齐侯鉴铭文的新发现》,《文物》1977年第3期。
    8陈絜:《周代鄩氏的族姓、地望及其相关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02期。
    1黄盛璋:《山东出土莒之铜器及其相关问题综考》,《华夏考古》1992年第4期。
    2高广仁:《莒文化的考古学研究》,《海岱区先秦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
    3孙敬明《莒之青铜文化研究》,《莒文化研究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4刘延常:《莒文化探析》,《东南文化》,2002年第7期。
    5禚柏红:《莒文化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6程永建、商春芳:《东周王畿与莒国东周葬制、青铜礼器比较》,《耕耘论丛》,科学出版社,2003年。
    7方辉:《邿公典盘铭考释》,《文物》1998年第9期。
    8任相宏:《邿中簠及邿国姓氏考略》,《文物》2003年第4期。
    9涂白奎:《<邿公典盘>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5期。
    10陈其猷:《邿公簠当作止子中簠》,《文物》2004年第12期。
    11赵平安:《邿子中的名称和邿国姓氏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1期。
    12耿超:《邿召簠及相关问题初探》,《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
    13李学勤:《小邾国墓及其青铜器研究》,《东岳论丛》2007年第2期。
    14李光雨、刘爱民:《枣庄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发掘的意义及相关问题》,《东岳论丛》2007年第2期。
    15袁俊杰:《小邾国媵器随葬与本国贵族墓地原因探析》,《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
    1曹定云:《春秋杞国铜器铭文考释》,《杞文化与新泰》,山东文联出版社,2000年。
    2杨善群:《杞国都城迁徙与出土铜器考辨》,《学术月刊》2000年第2期。
    3陈公柔:《滕国、邾国青铜器及其相关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该文收入陈公柔《先秦两汉考古学论丛》,文物出版社,2005年。
    4梁法伟:《山东东周兵器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王清雷:《山东地区两周编钟的初步研究》,《文物》2006年第12期。
    6米永盈:《东周齐国乐器考古发现与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7柯堂坤:《胶东青铜器科学成份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0年第2期。
    8柯堂坤:《山东青铜器合金成分分析》,《文物春秋》1992年第1期。
    1吴玉喜:《岳石文化地方类型初探——从郝家庄岳石遗存的发现谈起》,载《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又见烟台市博物馆、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胶东考古研究文集》,齐鲁书社,2004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队、烟台市文管会:《山东牟平照格庄遗址》,《考古学报》1986年第4期。
    3张江凯:《烟台市芝水商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年),文物出版社,1985年;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市博物馆:《烟台芝水遗址发掘报告》,载《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4任相宏:《沂源县姑子坪龙山文化至周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年),文物出版社,1992年。
    5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市后明坡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6期。
    6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等:《菏泽安邱堌堆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11期。
    7山东大学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
    8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1984年秋济南大辛庄遗址试掘述要》,《文物》1995年第6期。
    9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5期。
    1方辉:《大辛庄甲骨文的几个问题》,《文史哲》2003年第4期。该文收入《海岱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大辛庄遗址商代139号商代墓葬》,《考古》2010年第10期。
    3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市薛河下游出土商代青铜器》,《考古》1996年第5期。
    4河南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市白家庄商代墓葬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0期。
    5韩明祥:《山东长清、桓台发现商代青铜器》,《文物》1982年第1期。
    6河南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市白家庄商代墓葬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0期。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发现商代窖藏青铜器》,《文物》1983年第3期。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1陈淑卿:《山东地区商文化编年与类型研究》,《华夏考古》,2003年第1期。
    2此图据钱益汇《山东周代文化格局与文化变迁》(南开大学博士后工作研究报告,2008年)图3·2山东地区出土商代晚期有铭铜器分布图修改增补而成。本文以下图片所用底图亦为该图。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文物出版社,2005年。
    4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市薛河下游出土商代青铜器》,《考古》1996年第5期。
    5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市发现商代青铜器》,《文物》1993年第6期。
    6王言京:《山东省邹县又发现商代青铜器》,《文物》1974年第1期。
    7解华英:《山东泗水发现一批商墓》,《考古》1986年第12期。
    8孔繁银:《山东藤县井亭煤矿等地发现商代青铜器及古代遗址、墓葬》,《文物》1959年第12期。
    9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出土商代铜器》,《考古》1994年第1期。
    10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5期。
    12王军:《山东省邹城市西丁村发现一座商代墓葬》,《考古》2004年第1期。
    13马玺伦、孔凡刚:《山东沂水发现商代青铜器》,《文物》1989年第11期。
    14临沂文物收集组:《山东苍山县出土青铜器》,《文物》1965年第7期。
    1曹艳芳:《山东出土商代青铜器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按:因论文写作时间之故,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商代青铜器爱该文收录较少,作者已经做了说明。
    3滕州市博物馆:《滕州前掌大村南墓地发掘报告(1998~2001)》,《海岱考古》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刘家庄北1046号墓》,《考古学集刊》第15辑,文物出版社,2004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西区一七一二号墓的发掘》,《考古》1986年第8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4安阳文物工作队:《河南安阳郭家庄村北发现一座殷墓》,《考古》1991年第10期。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2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第8期。
    1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1984年秋济南大辛庄遗址试掘述要》,《文物》1995年第6期;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5期;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所:《济南市大辛庄商代居址与墓葬》,《考古》2004年第7期。
    2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长清出土青铜器》,《文物》1964年第4期。
    3祁延霈:《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铜器调查记》,《中国考古学报》第二册,194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州市博物馆:《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墓发掘报告》,《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文物》1972年第8期。
    4寿光县博物馆:《山东寿光县新发现一批纪国青铜器》,《文物》1985年第3期。
    5山东惠民县文化馆:《山东惠民县发现商代青铜器》,《考古》1974年第3期。
    6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文物选集》(普查部分),文物出版社,1959年。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桓台县委员会:《桓台文物》,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
    8曹元启、单煜东:《坊子区院上遗址发现商代青铜器》,《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潍坊市博物馆:《山东潍坊地区商周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第9期。
    9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文物》1972年第8期。
    10殷之彝:《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和“亚醜”铜器》,《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滕县博物馆:《山东滕县古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0年第1期。
    2曲阜鲁国故城出的遗存多为西周中晚期,基本上见不到西周早期的材料,说明西周早期之时鲁国的都城可能并不在曲阜。有学者指出,西周初期鲁国的封地在河南鲁山,周公东征之后迁都于曲阜(郭克煜等《鲁国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5页)。虽然尚不能肯定鲁国是从鲁山迁至曲阜,但可以肯定的是鲁国当曾有过迁国都之举。《世本》所言:“炀公徙鲁”亦当非空穴来风。
    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
    4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岐山、扶风周墓清理记》,《考古》1960年第8期。
    5曹玮:《周原出土西周青铜器》,巴蜀书社,2005年。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1祁建业:《岐山县背郭公社出土西周铜器》,《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
    2罗西章、王均显:《陕西扶风强家村一号西周墓》,《文博》1987年第4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4《西周金文年表》。
    1滕县文化馆:《山东滕县出土西周铜器》,《文物》1979年第4期。
    2滕县博物馆:《山东滕县发现滕侯铜器墓》,《考古》1984年第4期。
    3杜传敏等:《1989年山东滕州庄里西西周墓发掘报告》,《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1期。
    3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381页。
    1葛今:《泾阳高家堡早周墓葬发掘记》,《文物》1972年第7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国墓》,三秦出版社,1995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镐发掘队:《1961—19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9期。
    3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组:《灵台白草坡西周墓》,《文物》1972年第12期。
    2田立振:《山东省济宁市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文物》1994年第3期。
    1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5期。
    2罗西章:《扶风出土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考古》2010年第8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存发掘简报》,《考古》2011年第2期。李学勤等:《山东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笔谈》,《考古》2011年第2期。
    1德州行署文化局文物组、济阳县图书馆:《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9期。
    2德州地区文化局文物组、济阳县图书馆:《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85年第12期。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国墓》,三秦出版社,1995年。
    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六号墓清理报告》,《文物》1996年第12期。
    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三),文物出版社,1980年。
    1李步青、林仙庭:《山东省龙口市出土西周铜鼎》,《文物》1991年第5期。
    2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组:《灵台白草坡西周墓》,《文物》1972年第12期。
    3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400页。
    4李步青等:《山东黄县归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考古》1991年第10期。
    5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三),文物出版社,1980年。
    7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5期。
    1王锡平等:《山东黄县庄头西周墓葬清理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2李步青、王锡平:《建国以来烟台地区出土商周铭文青铜器概述》,《古文字研究》第18辑,中华书局,1992年。
    3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2002年。
    4李步青、王锡平:《建国以来烟台地区出土商周铭文青铜器概述》,《古文字研究》第18辑,中华书局,1992年。
    5唐禄亭等:《山东黄县东营周家村西周墓清理简报》,《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1李步青、林仙庭、杨文玉:《山东招远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1994年第4期。
    1李步青:《山东莱阳县出土已国铜器》,《文物》1983年第12期。,
    2山东省烟台地区文管会:《烟台市上夼村出土国铜器》,《考古》1983年第4期。
    3郑同修、隋裕仁:《山东威海市发现周代墓葬》,《考古》1995年第1期。
    1《河南郏县发现的古代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3期。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
    3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5期。
    4《通考》图399。
    5朱活:《山东历城出土鲁伯大父媵季姬簋》,《文物》1973年第1期。
    6程继林、吕继祥:《泰安城前村出土鲁侯铭文铜器》,《文物》1986年第4期。
    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76年闻喜上郭村周代墓葬清理记》,《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1《集成》2354。
    2《大系》图119录228。
    3《大系》图118录227。
    4《集成》4517~4520。
    5《大系》图154录227。
    1《大系》录227。
    2马承源:《记上海博物馆新收集的青铜器》,《文物》1964年第7期。
    3《大系》图120录231。
    4《全集》东周。按:《大系》录228鲁伯愈父鬲云:鲁伯愈父诸器包括鬲五、簠三、盘三、匜一。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上、下),文物出版社,1999年。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侯马上马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6期。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邓秀林):《山西芮城东周墓》,《文物》1987年12期。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闻喜县上郭村1989年发掘简报》,《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2张剑、蔡运章:《洛阳白马寺三座西周晚期墓》,《文物》1998年第10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局、临猗县博物馆:《临猗程村墓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
    3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李德方等):《洛阳两座东周墓》,《中原文物》1983年第4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西工区几座春秋墓的清理》,《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2期。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9年。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8期。
    4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局:《河南登封告城东周墓地三号墓》,《文物》2006年第4期。
    1吴伟华:《山东出土东周铜及相关问题研究》,《考古》2012年第1期。
    1滕县博物馆:《滕县后荆沟出土不簋等青铜器群》,《文物》1981年第9期。
    2王人聪:《新获滕太宰得匜考释》,《文物》1998年第8期。
    3河南博物院、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大象出版社,2001年。
    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上、下),文物出版社,1999年。
    1李剑、张海龙:《临淄出土几件青铜器》,《考古》1985年第4期。
    1李剑、张海龙:《临淄出土几件青铜器》,《考古》1985年第4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局、临猗县博物馆:《临猗程村墓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4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临淄区文物管理所:《山东临淄齐国故城西周墓》,《考古》1988年第1期。
    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闻喜县上郭村1989年发掘简报》,《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6淄博市博物馆:《山东淄博淄川磁村发现四座春秋墓葬》,《考古》1991年第6期。
    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
    8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西工区几座春秋墓的清理》,《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
    1张光明:《山东淄博南阳村发现一座周墓》,《考古》1986年第4期。
    2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5期。
    1湖北省博物馆:《湖北京山发现曾国铜器》,《文物》1972年第2期。
    2山东省惠民地区文物组、邹平县图书馆:《山东邹平县大省村东周墓》,《考古》1986年第7期。
    3刘慧:《山东莱芜西上崮出土青铜器及双凤牙梳》,《文物》1990年第11期。
    4河南博物院、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
    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
    1聊城地区博物馆:《山东阳谷县景阳岗村春秋墓》,《考古》1988年第1期。
    2郑州市博物馆:《尉氏出土一批春秋时期青铜器》,《中原文物》1982年第4期。
    3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兴修中州大渠工程中发现珍贵文物》,《文物》1960年第4期。张剑:《齐侯铭文的新发现》,《文物》1977年第3期。
    4《春秋》襄公十二年(前561年)载:“灵王求后于齐,……齐侯许婚。”襄公十五年(前558年)记:“春,官师从单靖公逆后于齐……”。
    5《三代》5·35·2。
    1《全集》,东周3。
    2《大系》图186、187。
    3李学勤:《齐侯壶的年代与史实》,《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2期。
    4马承源:《陈喜壶》,《文物》1961年第2期。
    5马承源:《陈喜壶》,《文物》1961年第2期。
    6安志敏:《陈喜壶商榷》,《文物》1962年第6期。
    7安先生在文中指出,陈喜壶之耳来自其它器物,并非与壶一同铸造。
    8《故图》(下二六一)。
    9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18页。
    1于中航:《济南市博物馆藏商周青铜器选粹》,《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2《全集》东周,第36页。
    3《大系》录238。《三代》17·14·1;14·17·2.
    4《三代》17·37·2。
    5《大系》图40、141、157、150。
    1《集成》272~284,285。
    2《大系》录244。
    3《集成》271。
    1杨富斗:《山西万荣县庙前村的战国墓》,《文物》1958年第12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局、临猗县博物馆:《临猗程村墓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3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李德方等):《洛阳两座东周墓》,《中原文物》1983年第4期;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西工区几座春秋墓的清理》,《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2期。
    1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西工区几座春秋墓的清理》,《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2期。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闻喜县上郭村1989年发掘简报》,《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麻城市李家湾春秋楚墓》,《考古》2000年第5期。
    3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登封市文物管理局:《河南登封告成春秋墓》,《文物》2009年第2期。
    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周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年。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周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
    1山东省济宁市文物管理局:《薛国故城勘查和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1年第4期。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9年。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6的清理》,《文物》1995年第1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局、临猗县博物馆:《临猗程村墓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2滕县文化馆:《山东滕县出土杞薛铜器》,《文物》1978年第4期。
    3《大系》录212。
    4崔乐泉:《纪国铜器及其相关问题》,《文博》1990年第3期。
    1王献唐:《黄县器》,收入《山东古国考》,齐鲁书社,1983年。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上、下),文物出版社,1999年。
    1李步青:《山东莱阳县出土已国铜器》,《文物》1983年第12期。
    2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1959年。
    1春秋早期中原地区七鼎墓,多见七鼎配六簋(三门峡上村岭M1052、M2001),偶见七鼎配八簋(三门峡上村岭M2011),基本上符合东周礼书所言鼎簋相配的数量关系。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
    1拙文:《鲁北地区考古发现与春秋时期齐国灭纪》,《中原文物》2011年第2期。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闻喜县上郭村1989年发掘简报》,《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1王献唐:《人与夷》,《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1期。
    2卜辞和金文中亦常言及“人方”,如武丁卜辞:“乙卯卜,贞,王其征人方无灾?”(《屯南》2370)。簋(《集成》(10)5417、(8)4138)小臣尊(《集成》(11)5990)。王献唐指出“夷、人、尸三字古为一体。”(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齐鲁书社,1985年,第35页)。实则,人方即是夷方,即文献中所记的东夷人,与尸方相同。方辉指出,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东夷即夷方,商代晚期商人对夷人的征伐是针对山东境内的东夷而进行的,至少有十年、十五年和二十年三次(方辉《从考古发现谈商代末年的征夷方》,《东方考古》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4年)。
    3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462页。
    4张光裕:《新见“保簋”铭试析》,《考古》1991年第7期。
    5张富祥:《东夷文化通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页。
    2任相宏:《邿中簠及邿国姓氏略考》,《文物》2003年第4期。
    1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考古》1998年第9期。
    2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长清仙人台五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9期。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邓秀林):《山西芮城东周墓》,《文物》1987年12期。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9年。
    3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市文物局:《河南登封告城东周墓地三号墓》,《文物》2006年第4期。
    4昌芳:《山东长清石都庄出土周代铜器》,《文物》2003年第4期。
    1《大系》图33录224。
    2《大系》录224。
    3《大系》录223。
    4《大系》图121录223。
    5《集存》邿5·2。
    6枣庄市政协台港澳侨民族委员会、枣庄市博物馆:《小邾国遗珍》,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1李学勤:《小邾国墓及其青铜器研究》,《东岳论丛》2007年第2期。
    2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666页。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上、下),文物出版社,1999年。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
    1《集存》邾16·2。
    2陈公柔:《滕国、邾国青铜器及相关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又收入陈公柔:《先秦两汉考古学论丛》,文物出版社,2005年。
    3《大系》录221。
    1《选集》图99—105。
    2《选集》图98。
    3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5期。
    4莒县文物志编委会:《莒县文物志》,齐鲁书社,1993年第200页。按: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莒县于老营现今的位置不详。因此,插图四·六未标明其位置。
    5山东省博物馆、临沂地区文物组、莒南县文化馆:《莒南大店春秋时期莒国殉人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
    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麻城市李家湾春秋楚墓》,《考古》2000年第5期。
    1杨深富:《山东日照崮河崖出土一批青铜器》,《考古》1984年第7期。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闻喜县上郭村1989年发掘简报》,《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9期。
    1孔繁刚:《山东沂水县出土一批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2期。
    2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山东沂水县发现工王青铜剑》,《文物》1983年第12期。
    3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中洽沟发现三座周墓》,《考古》1987年第8期。
    4马玺伦:《山东沂水发现一座西周墓》,《考古》1986年第8期。
    5莒县文物志编委会:《莒县文物志》,齐鲁书社,1993年,第205页。
    1莒县博物馆:《山东莒县西大庄西周墓葬》,《考古》1999年第7期。
    2山东大学考古系、淄博市文物局、沂源县文管所:《山东沂源县姑子坪周代墓葬》,《考古》2003年第1期。
    1任相宏:《山东沂源县姑子坪周代遗存相关问题探讨》,《考古》2003年第1期。
    2《大系》图44录187。
    3山东省兖石铁路文物考古工作队:《临沂凤凰岭东周墓》,齐鲁书社,1987年。
    1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5期。
    1海阳市博物馆、烟台市博物馆:《海阳嘴子前》,齐鲁书社,2002年。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
    2滕鸿儒、高京平:《山东海阳郭城镇出土战国青铜器》,《文物》1994年第3期。
    3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栖霞县文物事业管理处:《山东栖霞县占疃乡杏家庄战国墓葬清理简报》,《考古》1992年第1期。
    1栖霞县文物管理所:《山东栖霞县松山乡吕家埠西周墓》,《考古》1988年第9期。
    2山东省烟台地区文管组:《山东蓬莱县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年;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蓬莱县柳格庄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9期。
    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2年第3期。
    2山西省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华》,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8期。
    1《劫掠》A699。
    2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1期。
    1《河南郏县发现的古代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3期。
    1洛阳博物馆:《洛阳庞家沟五座西周墓的清理》,《文物》1972年第10期。
    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郊C5M906西周墓》,《考古》1995年第9期。
    1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市文物局:《河南登封告城东周墓地三号墓》,《文物》2006年第4期。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桐柏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桐柏月河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2005年第8期。
    2信阳地区文管会、信阳市文化局:《信阳市平桥西三号春秋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上下),文物出版社,1999年。
    2任相宏:《山东沂源县姑子坪周代遗存相关问题探讨》,《考古》2003年第1期。
    1孟祥才、胡新生:《齐鲁思想文化史—从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11年第11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叶家山M65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1年第3期。
    2从地域上看,此曾位于春秋时期姬姓曾国的腹心地带。从年代上看,现已发现的姬姓曾国青铜器,年代最早的为西周晚期。故有学者指出,叶家山西周墓地所埋葬的曾侯属姬姓(黄凤春、陈树祥、凡国栋《湖北随州叶家山新出曾国铜器及相关问题》,《文物》2011年第11期)。
    3黄盛璋:《山东诸小国铜器研究》,《华夏考古》1989年第1期。曾昭岷、李瑾:《曾国和曾国铜器综考》,《江汉考古》1980年第1期。
    4任伟:《西周封国考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24页。
    5孙敬明、何琳仪、黄锡全:《山东临朐新出铜器铭文考释及有关问题》,《文物》1983年第12期。李学勤:《试论山东新出青铜器的意义》,《文物》1983年第12期。
    6湖北省博物馆:《湖北京山发现曾国铜器》,《文物》1972年第2期。
    7襄樊市考古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孝襄高速公路考古队:《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8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枣阳县发现曾国铜器》,《考古》1975年第4期。
    9王恩田:《上曾太子鼎的国别及相关问题》,《江汉考古》1995年第2期。
    1张昌平:《曾国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07页。
    1杨子范:《山东临淄出土的铜器》,《考古通讯》1958年第6期。
    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齐墓》(第一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齐墓》(第一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
    2齐国故城博物馆、淄博市博物馆:《临淄商王墓地》,齐鲁书社,1992年。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齐墓》(第一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
    1淄博市临淄区文化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赵家徐姚战国墓》,《考古》2005年第1期。
    2淄博市临淄区文物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国家村战国墓》,《考古》2007年第8期。
    3李晓峰、伊沛扬:《济南千佛山战国墓》,《考古》1991年第9期。
    1山东省博物馆、长清县文化馆:《山东长清岗辛战国墓》,《考古》1980年第4期。
    2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历城区文化局:《山东济南市左家洼出土战国青铜器》,《考古》1995年第3期。
    3李曰训:《章丘绣惠女郎山一号战国大墓发掘报告》,《济青高级公路章丘工段考古发掘报告集》第115页,齐鲁书社,1993年。
    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发掘队:《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考古》1962年第10期。
    2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考古学报》1993年第1期。
    1孙善德:《青岛市郊出土一批东周青铜器》,《文物资料丛刊》5,文物出版社,1981年。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芮城东周墓》,《文物》1987年第12期。
    3郑同修、隋裕仁:《山东威海市发现周代墓葬》,《考古》1995年第1期。
    1惠民地区文物普查队、阳信文化馆:《山东阳信城关镇西北村战国墓器物陪葬坑清理简报》,《考古》1990年第3期。
    2莱芜市图书馆、泰安市文物考古研究室:《山东莱芜市戴鱼池战国墓》,《文物》1989年第2期。
    1《大系》图258~260。
    2徐中舒:《陈侯四器考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第479页。
    3《集成》(7)3939。
    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考古》2000年第10期。
    5《大系》图126录257。
    6《大系》录257。
    7《大系》录257。
    1《大系》录257。
    2《大系》录257。
    3《通考》图版三六三。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芮城东周墓》,《文物》1987年第12期。
    2李继红:《沁水县出土的春秋战国铜器》,《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三),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
    3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省晋东南地区文化局:《山西省潞城县潞河战国墓》,《文物》1986年第6期。
    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周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
    1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4年第3期。
    2张懋镕、张小兵:《陕西洛南冀塬一号战国墓》,《文物》2001年第9期。
    1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长治市分水岭古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西工区203号战国墓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4年第3期。
    1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4年第3期。
    2杨富斗:《山西万荣庙前村东周墓地调查发掘简讯》,《考古》1963年第5期。
    3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考古》1962年第12期。
    1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1959年。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周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
    3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中州中路东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3期。
    1河南博物院、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
    2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42页。
    3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解放路战国墓陪葬坑发掘简报》,《考古学报》2002年第3期。
    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大墓及车马坑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2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晋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5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015页。
    1胡小龙等:《三门峡市盆景园8号战国墓》,《中原文物》2002年第1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年。
    3湖北省博物馆:《九连墩:长江中游的楚国贵族大墓》,文物出版社,2007年。
    1湖北省博物馆:《九连墩:长江中游的楚国贵族大墓》,文物出版社,2007年。
    1《史记·田仲敬完世家》。
    1《史记·田仲敬完世家》。
    3《战国策·燕策一》。
    4《史记·田仲敬完世家》。
    1《史记·田仲敬完世家》。
    2《史记·楚世家》。
    3《史记·赵世家》。
    4《史记·秦本纪》。
    1《史记·楚世家》。
    2《左传》僖公五年。
    3《史记·楚世家》。
    1刘延常、高本同、郝导华:《山东地区楚文化因素分析》,《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七集,岳麓书社,2007年。
    2湖北宜昌地区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当阳赵家湖楚墓》,文物出版社,1992年。
    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水库地区考古发掘队、淅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1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庄里西战国墓》,《文物》2002年第6期。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麻城市李家湾春秋楚墓》,《考古》2000年第5期。
    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
    4杨权喜:《襄阳蔡坡战国墓发掘报告》,《江汉考古》1985年第1期。
    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6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县文物工作发掘小组:《江陵拍马山楚墓发掘简报》,《考古》1973年第3期。
    7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
    8袁明:《山东泰安发现古代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4期。杨子范:《山东泰安发现的战国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6期。
    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
    3杨子范:《山东泰安发现的战国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6期。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1刘一俊、冯沂:《山东郯城县二中战国墓的清理》,《考古》1996年第3期。
    2杨权喜:《襄阳山湾东周墓葬发掘报告》,《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
    3荆州地区博物馆(王从礼):《江陵张家山201号楚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
    2《春秋》哀公十一年。
    3《国语·吴语》。
    4《左传》哀公二十三年。
    5《史记·越世家》。
    6《国语·吴语》。
    7《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1刘延常、张庆发、徐传善:《山东新泰周家庄东周墓葬发掘》,《中国文物报》2003年11月5日;刘延常、徐传善:《齐国墓葬再现春秋争霸——山东新泰周家庄东周墓葬》,《文物天地》2004年第2期。
    2任相宏、张庆法:《吴王诸樊之子通剑及相关问题探讨》,《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5期。
    3胡新立:《山东邹县发现一件吴王夫差剑》,《文物》1993年第8期。
    4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山东沂水县发现工王青铜剑》,《文物》1983年第12期。
    1莒县博物馆(张开学、刘云涛):《山东莒县大沈刘庄春秋墓》,《考古》1999年第1期。
    1任相宏、张庆法:《吴王诸樊之子通剑及相关问题探讨》,《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5期。
    2海岱地区的兵器在铸造工艺上未受吴国的影响,但有的在形制上具有吴国兵器的特点。如海岱地区的无首、宽格长剑是受吴国剑影响下产生的器物(梁法伟《山东出土的东周兵器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60页)。
    1《左传》哀公二十七年。
    2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中华书局,1985年,第109~110页。
    3孟文镛:《越国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72页。
    4《史记六国年表》。
    1《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
    1《索隐》引《竹书纪年》曰:“翳三十三年迁于吴。”
    2《史记·越世家》。
    1李锦山:《枣庄市拣选一件战国铭文铜戈》,《文物》1987年第11期。
    2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山东沂水县发现战国铜器》,《考古》1983年第9期。
    3林华东:《越国迁都琅邪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1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5《春秋列国爵姓及存灭表》,中华书局,1986年。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2]方诗铭、王修龄:《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3]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86年。
    [4]《后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年。
    [5]《世本八种》,商务印书馆,1957年。
    [6]《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年。
    [7]《诸子集成·淮南子》,中华书局,1954年。
    [8]《诸子集成·吕氏春秋》,中华书局,1954年。
    [9]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
    [1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
    [11]《越绝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2]张觉:《吴越春秋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
    [13]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
    [1]曹玮:《周原出土西周青铜器》,巴蜀书社,2005年。
    [2]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中华书局,1983年。
    [3]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金文集成》,齐鲁书社,2007年。
    [4]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文物选集》(普查部分),文物出版社,1959年。
    [5]山西省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华》,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0年。
    [7]首阳斋、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首阳吉金——胡盈莹、范季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杨波、李大营:《青铜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
    [9]曾毅公:《山东金文集存》,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0年。
    [10]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年),文物出版社,1985年。
    [11]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年),文物出版社,1985年。
    [1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科学出版社,1962年。
    [13]中国青铜器全集编委会:《中国青铜器全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2007年。
    [1]安阳文物工作队:《河南安阳郭家庄村北发现一座殷墓》,《考古》1991年第10期。
    [2]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市博物馆:《烟台芝水遗址发掘报告》,载《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3]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1期。
    [4]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等:《菏泽安邱堌堆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11期。
    [5]昌芳:《山东长清石都庄出土周代铜器》,《文物》2003年第4期。
    [6]程继林、吕继祥:《泰安城前村出土鲁侯铭文铜器》,《文物》1986年第4期。
    [7]曹元启、单煜东:《坊子区院上遗址发现商代青铜器》,《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8]德州行署文化局文物组、济阳县图书馆:《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9期。
    [9]德州地区文化局文物组、济阳县图书馆:《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85年第12期。
    [10]杜传敏等:《1989年山东滕州庄里西西周墓发掘报告》,《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1期。
    [11]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组:《灵台白草坡西周墓》,《文物》1972年第12期。
    [12]葛今:《泾阳高家堡早周墓葬发掘记》,《文物》1972年第7期。
    [13]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1959年。
    [14]海阳市博物馆、烟台市博物馆:《海阳嘴子前》,齐鲁书社,2002年。
    [15]韩明祥:《山东长清、桓台发现商代青铜器》,《文物》1982年第1期。
    [16]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考古》1962年第12期。
    [17]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兴修中州大渠工程中发现珍贵文物》,《文物》1960年第4期。
    [18]河南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市白家庄商代墓葬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0期。
    [19]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2年第3期。
    [20]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水库地区考古发掘队、淅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2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
    [2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上、下),文物出版社,1999年。
    [2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6的清理》,《文物》1995年第1期。
    [2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桐柏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桐柏月河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2005年第8期。
    [2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
    [26]湖北省博物馆:《湖北京山发现曾国铜器》,《文物》1972年第2期。
    [27]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枣阳发现曾国铜器》,《考古》1975年第4期。
    [28]湖北省博物馆:《九连墩:长江中游的楚国贵族大墓》,文物出版社,2007年。
    [29]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
    [30]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3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麻城市李家湾春秋楚墓》,《考古》2000年第5期。
    [3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3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11年第11期。
    [3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叶家山M65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1年第3期。
    [35]湖北宜昌地区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当阳赵家湖楚墓》,文物出版社,1992年。
    [36]胡小龙等:《三门峡市盆景园8号战国墓》,《中原文物》2002年第1期。
    [37]胡新立:《山东邹县发现一件吴王夫差剑》,《文物》1993年第8期。
    [38]惠民地区文物普查队、阳信县文化馆:《山东阳信城关镇西北村战国墓器物陪葬坑清理简报》,《考古》1990年第3期。
    [39]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历城区文化局:《山东济南市左家洼出土战国青铜器》,《考古》1995年第3期。
    [40]荆州地区博物馆(王从礼):《江陵张家山201号楚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
    [41]莒县博物馆(张开学、刘云涛):《山东莒县大沈刘庄春秋墓》,《考古》1999年第1期。
    [42]莒县博物馆:《山东莒县西大庄西周墓葬》,《考古》1999年第7期。
    [43]孔繁刚:《山东沂水县出土一批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2期。
    [44]孔繁银:《山东藤县井亭煤矿等地发现商代青铜器及古代遗址、墓葬》,《文物》1959年第12期。
    [45]莱芜市图书馆、泰安市文物考古研究室:《山东莱芜市戴鱼池战国墓》,《文物》1989年第2期。
    [46]李步青:《山东莱阳县出土已国铜器》,《文物》1983年第12期。
    [47]李步青等:《山东黄县归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考古》1991年第10期。
    [48]李步青、林仙庭:《山东省龙口市出土西周铜鼎》,《文物》1991年第5期。
    [49]李步青、林仙庭、杨文玉:《山东招远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1994年第4期。
    [50]李剑、张海龙:《临淄出土的几件青铜器》,《考古》1985年第4期。
    [51]李锦山:《枣庄市拣选一件战国铭文铜戈》,《文物》1987年第11期。
    [52]李曰训:《章丘绣惠女郎山一号战国大墓发掘报告》,《济青高级公路章丘工段考古发掘报告集》,齐鲁书社,1993年。
    [53]李晓峰、伊沛扬:《济南千佛山战国墓》,《考古》1991年第9期。
    [54]聊城地区博物馆:《山东阳谷县景阳岗村春秋墓》,《考古》1988年第1期。
    [55]临朐县文化馆、潍坊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临朐发现齐、鄩、曾诸国铜器》,《文物》1983年12期。
    [56]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中洽沟发现三座周墓》,《考古》1987年第8期。
    [57]临沂文物收集组:《山东苍山县出土青铜器》,《文物》1965年第7期。
    [58]刘慧:《山东莱芜西上崮出土青铜器及双凤牙梳》,《文物》1990年第11期。
    [59]刘一俊、冯沂:《山东郯城县二中战国墓的清理》,《考古》1996年第3期。
    [60]罗西章:《扶风出土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
    [61]罗西章、王均显:《陕西扶风强家村一号西周墓》,《文博》1987年第4期。
    [62]洛阳博物馆:《洛阳庞家沟五座西周墓的清理》,《文物》1972年第10期。
    [63]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2002年。
    [6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郊C5M906西周墓》,《考古》1995年第9期。
    [6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两座东周墓》,《中原文物》1983年第4期。
    [6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市西工区几座春秋墓的清理》,《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2期。
    [67]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市纱厂路东周墓(JM32)发掘简报》,《文物》2002年第11期。
    [68]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解放路战国墓陪葬坑发掘简报》,《考古学报》2002年第3期。
    [69]马玺伦:《山东沂水发现一座西周墓》,《考古》1986年第8期。
    [70]马玺伦、孔凡刚:《山东沂水发现商代青铜器》,《文物》1989年第11期。
    [71]栖霞县文物管理所:《山东栖霞县松山乡吕家埠西周墓》,《考古》1988年第9期。
    [72]齐国故城博物馆、淄博市博物馆:《临淄商王墓地》,齐鲁书社,1992年。
    [73]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临淄区文物管理所:《山东临淄齐国故城西周墓》,《考古》1988年第1期。
    [74]祁建业:《岐山县背郭公社出土的西周铜器》,《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
    [75]祁延霈:《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铜器调查记》,《中国考古学报》第二册,1947年。
    [76]任相宏:《沂源县姑子坪龙山文化至周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年),文物出版社,1992年。
    [77]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茌平县南陈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4期。
    [78]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5期。
    [79]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市后明坡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6期。
    [80]山东大学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
    [81]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1984年秋济南大辛庄遗址试掘述要》,《文物》1995年第6期。
    [82]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考古》1998年第9期。
    [83]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长清仙人台五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9期。
    [84]山东大学考古系、淄博市文物局、沂源县文管所:《山东沂源县姑子坪周代墓葬》,《考古》2003年第1期。
    [85]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所:《济南市大辛庄商代居址与墓葬》,《考古》2004年第7期。
    [86]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大辛庄遗址139号商代墓葬》,《考古》2010年第10期。
    [87]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长清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964年第4期。
    [88]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文物》1972年第8期。
    [89]山东省博物馆、临沂地区文物组、莒南县文化馆:《莒南大店春秋时期莒国殉人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
    [90]山东省博物馆、长清县文化馆:《山东长清岗辛战国墓》,《考古》1980年第4期。
    [9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
    [9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考古》2000年第10期。
    [9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9期。
    [94]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莒县博物馆:《山东莒县杭头遗址》,《考古》1988年第12期。
    [9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州市博物馆:《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墓发掘报告》,《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9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六号墓清理报告》,《文物》1996年第12期。
    [9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齐墓》(第一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
    [9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考古》2010年第8期。
    [99]山东省惠民地区文物组、邹平县图书馆:《山东邹平县大省村东周墓》,《考古》1986年第7期。
    [100]山东省烟台地区文管会:《烟台市上夼村出土国铜器》,《考古》1983年第4期。
    [101]山东省济宁市文物管理局:《薛国故城勘查和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1年第4期。
    [102]山东惠民县文化馆:《山东惠民县发现商代青铜器》,《考古》1974年第3期。
    [103]山东省烟台地区文管组:《山东蓬莱县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年。
    [104]山东省兖石铁路文物考古工作队:《临沂凤凰岭东周墓》,齐鲁书社,1987年。
    [105]山东诸城县博物馆:《山东诸城臧家庄与葛布口村战国墓》,《文物》1987年第12期。
    [10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周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
    [10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侯马上马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6期。
    [10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邓秀林):《山西芮城东周墓》,《文物》1987年12期。
    [10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闻喜县上郭村1989年发掘简报》,《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
    [11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8期。
    [11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8期。
    [11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闻喜县上郭村1989年发掘简报》,《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76年闻喜上郭村周代墓葬清理记》,《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5]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长治市分水岭古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116]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117]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岐山、扶风周墓清理记》,《考古》1960年第8期。
    [11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国墓》,三秦出版社,1995年。
    [119]寿光县博物馆:《山东寿光县新发现一批纪国青铜器》,《文物》1985年第3期。
    [120]孙善德:《青岛市郊出土一批东周青铜器》,《文物资料丛刊》5,文物出版社,1981年。
    [121]刘一俊、冯沂:《山东郯城二中战国墓的清理》,《考古》1996年第3期。
    [122]滕县文化馆:《山东滕县出土西周铜器》,《文物》1979年第4期。
    [123]滕县博物馆:《山东滕县发现滕侯铜器墓》,《考古》1984年第4期。
    [124]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出土商代铜器》,《考古》1994年第1期。
    [125]滕州市博物馆:《滕州前掌大村南墓地发掘报告(1998~2001)》,《海岱考古》)(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126]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市发现商代青铜器》,《文物》1993年第6期。
    [127]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市薛河下游出土的商代青铜器》,《考古》1996年第5期。
    [128]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庄里西战国墓》,《文物》2002年第6期。
    [129]唐禄亭等:《山东黄县东营周家村西周墓清理简报》,《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130]田立振:《山东省济宁市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文物》1994年第3期。
    [131]滕鸿儒、高京平:《山东海阳郭城镇出土战国青铜器》,《文物》1994年第3期。
    [132]藤县文化馆:《山东藤县出土杞薛铜器》,《文物》1978年第4期。
    [133]王军:《山东省邹城市西丁村发现一座商代墓葬》,《考古》2004年第1期。
    [134]王锡平等:《山东黄县庄头西周墓葬清理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135]王言京:《山东省邹县又发现商代青铜器》,《文物》1974年第1期。
    [136]潍坊市博物馆:《山东潍坊地区商周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第9期。
    [137]魏国:《山东新泰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1992年第3期。
    [138]襄樊市考古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孝襄高速公路考古队:《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139]信阳地区文管会、信阳市文化局:《信阳市平桥西三号春秋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
    [140]解华英:《山东泗水发现一批商墓》,《考古》1986年第12期。
    [141]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蓬莱县柳格庄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9期。
    [142]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栖霞县文物事业管理处:《山东栖霞县占疃乡杏家庄战国墓葬清理简报》,《考古》1992年第1期。
    [143]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考古学报》1993年第1期。
    [144]杨富斗:《山西万荣县庙前村的战国墓》,《文物》1958年第12期。
    [145]杨富斗:《山西万荣庙前村东周墓地调查发掘简讯》,《考古》1963年第5期。
    [146]杨深富:《山东日照崮河崖出土一批青铜器》,《考古》1984年第7期。
    [147]杨权喜:《襄阳山湾东周墓葬发掘报告》,《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
    [148]杨权喜:《襄阳蔡坡战国墓发掘报告》,《江汉考古》1985年第1期。
    [149]杨子范:《山东泰安发现的战国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6期。
    [150]杨子范:《山东临淄出土的铜器》,《考古通讯》1958年第6期。
    [151]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山东沂水县发现工王青铜剑》,《文物》1983年第12期。
    [152]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山东沂水县发现战国铜器》,《考古》1983年第9期。
    [153]殷之彝:《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和“亚醜”铜器》,《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154]袁明:《山东泰安发现古代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4期。
    [155]郧阳地区博物馆:《湖北郧县肖家河春秋楚墓》,《考古》1998年第4期。
    [156]枣庄市政协台港澳侨民族委员会、枣庄市博物馆:《小邾国遗珍》,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157]张光明:《山东淄博南阳村发现一座周墓》,《考古》1986年第4期。
    [158]张剑:《齐侯铭文的新发现》,《文物》1977年第3期。
    [159]张剑、蔡运章:《洛阳白马寺三座西周晚期墓》,《文物》1998年第10期。
    [160]张懋镕、张小兵:《陕西洛南冀塬一号战国墓》,《文物》2001年第9期。
    [161]郑同修、隋裕仁:《山东威海市发现周代墓葬》,《考古》1995年第1期。
    [162]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市文物局:《河南登封告城东周墓地三号墓》,《文物》2006年第4期。
    [16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
    [16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
    [16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桓台县委员会:《桓台文物》,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
    [16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16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发掘队:《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考古》1962年第10期。
    [16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年。
    [16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文物出版社,2005年。
    [17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刘家庄北1046号墓》,《考古学集刊》(第15辑),文物出版社,2004年。
    [17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西区一七一三号墓的发掘》,《考古》1986年第8期。
    [17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2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第8期。
    [17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镐发掘队:《1961—19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9期。
    [17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17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队、烟台市文管会:《山东牟平照格庄遗址》,《考古学报》1986年第4期。
    [17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局、临猗县博物馆:《临猗程村墓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177]周原考古队:《陕西周原遗址发现西周墓葬与铸铜遗址》,《考古》2004年第1期。
    [178]朱活:《山东历城出土鲁伯大父媵季姬簋》,《文物》1973年第1期。
    [179]淄博市博物馆:《山东淄博磁村发现四座春秋墓葬》,《考古》1991年第6期。
    [180]淄博市临淄区文物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国家村战国墓》,《考古》2007年第8期。
    [181]淄博市临淄区文化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赵家徐姚战国墓》,《考古》2005年第1期。
    [1]毕经纬:《山东出土东周礼容器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曹定云:《春秋杞国铜器铭文考释》,《杞文化与新泰》,山东文联出版社,2000年。
    [3]曹艳芳:《山东出土商代青铜器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4]陈邦怀:《对<陈喜壶>一文的补充》,《文物》1961年第10期。
    [5]陈公柔:《滕国、邾国青铜器及其相关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6]陈絜:《周代鄩氏的族姓、地望及其相关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2期。
    [7]陈梦家:《陈□壶考释》,《责善半月刊》2/23,1942年。
    [8]陈淑卿:《山东地区商文化编年与类型研究》,《华夏考古》2003年第1期。
    [9]陈小松:《国佐为齐人铸以祀火正者说》,《文物周刊》32,1947年。
    [10]陈其猷:《邿公簠当作止子中簠》,《文物》2004年第12期。
    [11]程永建、商春芳:《东周王畿与莒国东周葬制、青铜礼器比较》,《耕耘论丛》,科学出版社,2003年。
    [12]丁山:《齐叔公钟铭跋》,《史学集刊》4,1944年。
    [13]丁山:《陈骍壶铭跋》,《责善半月刊》2/6,1941年。
    [14]丁山:《由陈侯因敦铭黄帝论五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4,1933年。
    [15]丁山:《邾公钟》,《文物周刊》52,1947年。
    [16]丁山:《莒太史申鼎铭跋》,《史学集刊》4,1944年。
    [17]崔乐泉:《山东地区东周考古学文化的序列》,《华夏考古》1992年第4期。
    [18]杜廼松:《东周时期齐鲁青铜器探索》,《南方文物》1995年第2期。
    [19]杜宇、孙敬明:《考古发现与战国齐兵器研究》,《管子学刊》1992年第2期。
    [20]方辉:《从考古发现谈商代末年的征夷方》,《东方考古》(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4年
    [21]方辉:《山东省博物馆藏裸人铜方鼎》,《文物天地》1990年第5期。
    [22]方辉:《邿公典盘铭考释》,《文物》1998年第9期。
    [23]方辉:《试论周代的铜匮》,《海岱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24]福开森:《齐侯四器考释》,1928年。
    [25]高广仁、邵望平:《海岱文化与齐鲁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26]高广仁:《莒文化的考古学研究》,《海岱区先秦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
    [27]耿超:《邿召簠及相关问题初探》,《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
    [28]郭宝钧:《薛氏款识齐侯钟铭读法考》,《说文月刊》4,1944年。
    [29]郭克煜等:《鲁国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30]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2年。
    [31]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32]黄凤春、陈树祥、凡国栋《湖北随州叶家山新出曾国铜器及相关问题》,《文物》2011年第11期。
    [33]顾颉刚:《读春秋邾国彝铭因论邾之盛衰》,《文物周刊》46,1947年。
    [34]黄盛璋:《关于陈喜壶的几个问题》,《文物》1961年第10期。
    [35]黄盛璋:《山东出土莒之铜器及其相关问题综考》,《华夏考古》1992年第4期。
    [36]黄盛璋:《山东诸小国铜器研究》,《华夏考古》1989年第1期。
    [37]黄盛璋:《燕、齐兵器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9辑),中华书局,1992年。
    [38]柯堂坤:《胶东青铜器科学成份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0年第2期。
    [39]柯堂坤:《山东青铜器合金成分分析》,《文物春秋》1992年第1期。
    [40]刘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41]刘彬徽:《山东地区东周青铜器研究》,《中国考古学年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
    [42]刘延常:《莒文化探析》,《东南文化》2002年第7期。
    [43]刘延常、高本同、郝导华:《山东地区楚文化因素分析》,《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七集,岳麓书社,2007年。
    [44]李步青、王锡平:《建国以来烟台地区出土商周铭文青铜器概述》,《古文字研究》(第18辑),中华书局,1992年。
    [45]李光雨、刘爱民:《枣庄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发掘的意义及相关问题》,《东岳论丛》2007年第2期。
    [46]李鲁滕:《鼎及其相关问题》,《齐鲁文博—山东省首届文物科学报告月文集》,齐鲁书社,2002年。
    [47]李学勤:《试论山东新出青铜器的意义》,《文物》1983年第12期。
    [48]李学勤:《小邾国墓及其青铜器研究》,《东岳论丛》2007年第2期。
    [49]李学勤:《曾国之谜》,《光明日报》1987年10月4日。
    [50]李学勤《邿子姜首盘和“及”字的一种用法》,《中国文字研究》(第1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51]李学勤:《齐侯壶的年代与史实》,《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2期。
    [52]梁法伟:《山东东周兵器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3]林华东:《越国迁都琅邪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54]马承源:《陈喜壶》,《文物》1961年第2期。
    [55]马承源:《记上海博物馆新收集的青铜器》,《文物》1964年第7期。
    [56]米永盈:《东周齐国乐器考古发现与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57]孟文镛:《越国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58]孟祥才、胡新生:《齐鲁思想文化史—从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59]逄振镐:《东夷古国史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9年。
    [60]逄振镐:《东夷文化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
    [61]逄振镐:《山东古国与姓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62]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5期。
    [63]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中华书局,1985年。
    [64]钱益汇:《山东周代文化格局与文化变迁》,南开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8年。
    [65]任相宏:《山东沂源县姑子坪周代遗存相关问题探讨》,《考古》2003年第1期。
    [66]任相宏:《邿中簠及邿国姓氏考略》,《文物》2003年第4期。
    [67]任相宏、张庆法:《吴王诸樊之子通剑及相关问题探讨》,《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5期。
    [68]任伟:《西周封国考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69]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70]石志廉:《陈喜壶补正》,《文物》1961年第10期。
    [71]孙海波:《齐弓镈考释—宋代金文校释之一》,《师大月刊》22,1935年。
    [72]孙敬明:《莒之青铜文化研究》,《莒文化研究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73]孙敬明、何琳仪、黄锡全:《山东临朐新出铜器铭文考释及有关问题》,《文物》1983年第12期。
    [74]童丕绳:《跋陈逆二器铭》,《文物周刊》45,1947年。
    [75]涂白奎:《<邿公典盘>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5期。
    [76]王恩田:《从曲阜两周墓看鲁文化面貌及楚文化对鲁国的影响》,《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一集),荆楚书社,1987年。
    [77]王恩田:《东周齐国铜器的分期与年代》,《中国考古学年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
    [78]王恩田:《上曾太子鼎的国别及相关问题》,《江汉考古》1995年第2期。
    [79]王冬梅:《海岱地区东周青铜容器研究》,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80]王青:《海岱地区周代墓葬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81]王清雷:《山东地区两周编钟的初步研究》,《文物》2006年第12期。
    [82]王人聪:《新获滕太宰得匜考释》,《文物》1998年第8期。
    [83]王献唐:《黄县器》,收入《山东古国考》,齐鲁书社,1983年。
    [84]王献唐:《人与夷》,《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1期。
    [85]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齐鲁书社,1985年。
    [86]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87]吴玉喜:《岳石文化地方类型初探——从郝家庄岳石遗存的发现谈起》,载《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
    [88]徐家珍:《邾公钟铭“玄”肤吕解》,《文物周刊》48,1947年。
    [89]徐中舒:《陈侯四器考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
    [90]烟台市博物馆、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胶东考古研究文集》,齐鲁书社,2004年。
    [91]杨善群:《杞国都城迁徙与出土铜器考辨》,《学术月刊》2000年第2期。
    [92]杨树达:《洹子孟姜壶跋》,《说文月刊》5/3—4,1945年。
    [93]杨宽:《陈骍壶考释》,《文物周刊》34,1947年。
    [94]袁俊杰:《小邾国媵器随葬与本国贵族墓地原因探析》,《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
    [95]于省吾:《陈喜壶铭文考释》,《文物》1961年第10期。
    [96]于中航:《济南市博物馆藏商周青铜器选粹》,《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97]曾昭岷、李瑾:《曾国和曾国铜器综考》,《江汉考古》1980年第1期。
    [98]张昌平:《曾国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
    [99]张富祥:《东夷文化通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00]张光裕:《新见“保簋”铭试析》,《考古》1991年第7期。
    [102]张剑:《齐侯鉴铭文的新发现》,《文物》1977年第3期。
    [103]张政烺:《庚壶释文》,《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
    [104]赵平安:《邿子中的名称和邿国姓氏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1期。
    [105]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06]禚柏红:《莒文化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