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唐文章与政治的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将以在晚唐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骈文”与“小品文”为中心,探讨“晚唐文章与政治的关系”。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学体裁在探讨“晚唐文章与政治关系”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骈文较多地体现了“文学与政治的交融”,表现了当时既得权益的政治圈制度文化的一面。与此对应,小品文更多体现了“文学与政治的冲突”,小品文的作者反对绮靡文学的唯美主义,以锐利的社会洞察力,表达了对政治的思考。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几个观点,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同时,回顾了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并阐明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论述晚唐政治局面和社会变化,为探讨“晚唐文章与政治的关系”这一课题提供政治、社会背景。
     第三章,依据第二章所提示的晚唐政治环境,进一步探讨晚唐文章的两大主要体裁,即骈文与小品文。
     第四章,以李商隐的四六骈文为例,通过对其生平、文学思考和骈文创作特色的分析,探讨晚唐文章与政治的交融关系。
     第五章,以罗隐、皮日休、陆龟蒙晚唐三家为例,通过对其生平、文学思想及其小品文创作特色的分析,探讨晚唐文章与政治的冲突关系。
     第六章,对晚唐骈文与小品文的异同进行比较,从“政治参与”与“文学创作”这两个方面考察两类文章及其作者在政治上的不同态度和在创作上的思想差异;
     论文最后部分为结语,总结了上述各章节内容的要旨。此外,还提出了本论文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缺憾。
The title of this paper is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icles and Politics of theLate-Tang Dynasty--the parallel prose of Li Shangyin and the essays which stabbed the worldby three writers in Late-Tang Dynasty as the center”. This article makes the two majortributaries of the Late-Tang Dynasty “parallel prose and essay” which reflected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adequately as the object to do comparative study.The two different styles of literature genre have significant meaning and value when we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icles and politics of the Late-Tang Dynasty. Parallelprose was the literature style which reflected the interaction of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and itshowed the culture of the vested interests political circles. Correspondingly, essay was theliterature style which reflected the conflict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Also, it wasopposed to the ornate literary aestheticism. With sharp insight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sthe foundation, it reached very high achievement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s the introduction part, putsforward a few views and carries on the concrete discussion. At the same time, it reviews theresearch achievements related to this topic, and explains the basic ideas and methods, as wellas the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article.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political situation and social change of the Late-Tang Dynasty, to provide political and socialbackground to explore the subj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icle and the politics." Thethird chapter, on the basis of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which was suggested by the secondchapt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two big trend of the articles in Late-Tang Dynasty, namely proseand essay. The fourth chapter, taking Li Shangyin’s prose as example, introduces his life,literary thoughts and proses, focusing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rticles and politics inthe Late-Tang Dynasty. The fifth chapter, taking Luo Yin, Pi Rixiu, Lu Guimeng as example,introduces their life, literary thought and their essays which stabbed the world, focusing on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articles and politics of the Late-Tang Dynasty. The sixth chapter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articles and their authors,inspecting the two kinds of articles and their authors’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politics andthe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from two aspec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literary creation”.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summarizing the main contents of each chapter. In addition, it puts forward the unsolved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to leave adequate leeway for laterstudy.
引文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高书文译,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②[俄]高尔基:《论文学》,孟昌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③傅绍良:《唐代谏议制度与文学》(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④鲁迅:《小品文的危机》,见《南腔北调集》,载于《鲁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71页。
    ①刘倩:《论晚唐骈偶化倾向回潮》,载于《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9期。
    ②鲁迅:《小品文的危机》,见《南腔北调集》,载于《鲁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71页。
    ③田启文:《晚唐讽刺小品文探析-以罗隐、皮日休、陆龟蒙三家为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年6月。
    ①胡可先:《甘露之变与晚唐文学——兼论政治事件与文学的关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主办:《唐代文学研究》,2000年版第595页。
    ①[唐]皮日休:《读司马法》,见《皮日休文集》(卷第七),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2页。
    ②[唐]李商隐:《代安平公遗表》。见[清]冯浩译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9~23页。
    ③[唐]李商隐:《代彭阳公遗表》。前引书,第23~32页。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卷二四五),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第7919页。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九》(卷二六三),前引书,第1819页。
    ①[唐]李商隐:《代彭阳公遗表》。见[清]冯浩译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1页。
    ②刘学铠:《李商隐传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79~780页。
    ③[唐]罗隐:《风雨对》。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谗书》(卷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92页。
    ④[唐]罗隐:《妇人之仁》。前引书,第427页。
    ①[五代]刘昫:《旧唐书·武宗纪》(卷十八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3页。
    ②[唐]李商隐:《太尉卫公会昌一品集序》。见[清]冯浩译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91~416页。
    ③[唐]李商隐:《为李贻孙上李相公启》。前引书(卷三),第153~168页。
    ④[唐]李商隐:《故驿迎吊故桂府常侍有感》。见《全唐诗》(卷五四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173页。
    ①[唐]罗隐:《叙二狂生》。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谗书》(卷第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04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兵志》(卷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版,第1329页。。
    ①唐眉江:《科举取士与唐代的社会分裂》,见《宜宾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41页。
    ②李商隐:《奠相国令狐公文》,载于[清]冯浩译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卷六),同上,第308~310页。
    ③[唐]李商隐:《为大夫博陵公兖海署卢缮巡官牒》。前引书(樊南文集补编卷九),第792页。
    ④[唐]李商隐:《为荥阳公桂州署防御等官牒》。前引书(樊南文集补编卷八),第772~786页。
    ⑤[唐]温庭筠:《上令狐相公启》。见[清]董诰:《全唐文》(卷七八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25页。通过此启所述的“敢言蛮国参军,才得荆州从事”、“自顷藩床抚镜,校府招弓”、“啸类断猿,况邻巴峡”等句子可知,温庭筠曾在荆南节度使幕为从事,也在藩镇戎幕任职,并在作此启时居于邻近巴峡之江陵。
    ⑥[唐]温庭筠:《上首座相公启》。前引书(卷七八六),第8226页。
    ⑦[唐]温庭筠:《答段柯古赠葫芦管笔状》。前引书(卷七八六),第8222页。这是温庭筠在荆南幕府时与段成式唱酬的骈体状文。
    ⑧[唐]段成式:《与温飞卿书(八首)》。见[清]董诰:《全唐文》(卷七八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33页。这是段成式在荆南幕府时与温庭筠唱酬的骈体书文。
    ⑨[唐]段成式:《寄温飞卿葫芦管笔往复书》。见[清]董诰:《全唐文》(卷七八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32~8233页。这是段成式在荆南幕府时与温庭筠唱酬的骈体书文。
    ①[唐]罗隐:《秦之鹿》。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谗书》(卷第四),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54页。
    ②[唐]罗隐:《拾甲子年事》。前引书(卷第五),第480页。
    ③[唐]皮日休:《读司马法》。见《皮日休文集》(卷第七),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2页。
    ④[唐]陆龟蒙:《寒泉子对秦惠王》。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十九),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6页。
    ①唐眉江:《科举取士与唐代的社会分裂》,见《宜宾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41页。
    ②[唐]罗隐:《投知书》。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谗书》(卷第五),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61~462页。该文是罗隐自述怀抱以求知己的荐书。
    ③[唐]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之三十四)》。见《皮日休文集》(卷第九),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7页。该文是说,国君对金贝珠玑的珍爱胜过对贤才的珍爱,这种政治形势会导致天下不安定。假如国君“未能任贤”,国家就保不住,何况那些金贝珠玑呢?
    ①[唐]陆龟蒙:《怪松图赞序》。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杂著》(卷十八),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4页。
    ②[唐]李商隐:《与陶进士书》。见[清]冯浩译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42~443页。
    ①[唐]罗隐:《东安镇新筑罗城记》。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杂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98页。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卷二五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41页。
    ③[唐]皮日休:《原谤》。见《皮日休文集》(卷第三),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6页。
    ④[唐]陆龟蒙:《禽暴》。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杂著》(卷十九),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2~283页。
    ①[唐]罗隐:《蒙叟遗意》。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谗书》(卷第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93页。
    ②[唐]李商隐:《为舍人绛郡公郑州祷雨文》。见[清]冯浩译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80~281页。
    ①[唐]罗隐:《庄周氏弟子》。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谗书》(卷第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14页。
    ②[唐]陆龟蒙:《丁隐君歌序》。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杂著》(卷十六),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5页。
    ③[唐]李商隐:《汉宫词》。见《全唐诗》(卷五三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64页。
    ④白虹:《末世乱相–试论晚唐讽刺小品文的生成土壤》,见《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第1期,第33页。
    ⑤[唐]皮日休:《原化》。见《皮日休文集》(卷第三),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2页。
    ①[唐]李商隐:《唐梓州慧义精舍南禅院四证堂碑铭并序》。见[清]冯浩译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补编)》(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17~842页。
    ②[唐]李商隐:《上河东公启》。见[清]冯浩译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34~238页。
    ①白虹:《末世乱相–试论晚唐讽刺小品文的生成土壤》,见《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第1期,第33页。
    ②政治的文学化,是指政治生活中的文学性表现。这还与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骈文为公文和应用文的载体有关。(刘明华:《文学的政治论与公文的艺术化–古代文人与政治、文学、公文关系的多向考察》,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3期。)
    ③“凡都省掌举诸司之纲纪与百僚之程式,以正邦理,以宜邦教。凡上之所以迨下,其制有六,曰制、敕、册、令、教、符。凡下之所以达上,其制亦有六,曰表、状、箋、启、辞、牒。”([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职官志》(卷四十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17页。)
    ④王云熙:《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题》,见《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67页。
    ①“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唐]魏征:《随书·文学·列传》(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②[唐]魏征:《随书·文学·列传》(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③姜英伟、高原:《谈古代公文的文质观》,见《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65页。
    ④王运熙:《文质论与中国中古文学批评》,见《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第10页。
    ⑤[唐]李商隐:《代彭阳公遗表》。见[清]冯浩译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1页。
    ①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共四册)》(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
    ①陈柱:《中国散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38~239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李商隐传》(卷一九零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78页。
    ①[唐]温庭筠:《送崔郎中赴幕》。见《全唐诗》(卷五七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725页。
    ②[唐]温庭筠:《过陈琳墓》。见《全唐诗》(卷五七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723页。
    ①[晋]陆机:《演连珠五十首》。见刘运好校注:《陆士衡文集校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721~784页。
    ②[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见周振甫著:《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5、376页。
    ③[唐]柳宗元:《乞巧文》。见[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16页。
    ④[唐]李商隐:《樊南甲集序》。见刘学锴、余恕诚著:《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713页。
    ①吴在庆:《樊南四六刍议》,见《中州学刊》,1995年第2期,第96页。
    ②韩雪晴:《略论三十六体骈文的创作风格》,见《古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第40页。
    ③白虹:《末世乱相–试论晚唐讽刺小品文的生成土壤》,见《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第1期,第34页。
    ①李锋:《论晚唐小品文体意识的形成》,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②刘孝标云:“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南朝宋]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0页。)
    ①[唐]罗隐:《重序》。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谗书》(卷第五),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99页。
    ②[唐]罗隐:《英雄之言》。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谗书》(卷第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10页。
    ③[唐]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之五十二)》。见《皮日休文集》(卷第九),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9页。
    ④[唐]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之五十五)》。前引书,第99页。
    ⑤[唐]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之十一)》。前引书,第94页。。
    ①熊礼汇:《晚唐三家古文艺术论——从皮、陆、罗“小品”的“光彩和锋芒”说起》,见《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②[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第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6页。
    ③马晓红:《论阮籍‘咏怀’诗的刺世特色》,辽宁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2003年。
    ①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44页。
    ②“故此次罢襄阳幕后即赴荆州依萧邺。庭筠當于咸通元年岁杪启程,予二年春抵江陵,在萧邺幕为从事。”(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47页。)
    ③[唐]段成式著,方南生点校:《酉阳杂组》,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2页。
    ①刘学锴:《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713页。
    ②刘学锴:《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176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艺文志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12页。
    ④[唐]李商隐著,[清]徐树谷笺,徐炯注:《李义山文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⑤[唐]李商隐著,[清]冯浩详注:《樊南文集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⑥[唐]李商隐著,[清]钱振伦笺,钱振常注:《樊南文集补编》,(上海)中华书局。
    ⑦钱振伦认为《请卢尚书撰李氏仲姊河东裴氏夫人志文状》里的一段文字“至会昌三年”应作“会昌二年”,谓“似宜酌移为元和六年,于理方顺。”董乃斌在《李商隐生年为元和六年说》中同意钱振伦的说法,又在《李商隐传》中说:“元和六年,李商隐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政治上日益趋于衰朽而文学史上前人成就赫然的时代里。”
    ⑧张采田把《仲姊志文状》里的文脉分段并解说,认为“三十一年,若由会昌三年数之,则仲姊之歿,实为元和八年则义山之生,必在元和七年壬辰无疑矣。”(见《玉谿生年谱会笺(外一种)》,中华书局1963年版。)后来杨柳的《李商隐评传》和吴调公的《李商隐研究》都同意李商隐生于元和七年之说,刘学锴通过作品的分析,表示为“李商隐生于元和七年初,而裴氏姊歿于元和七年末。”(见《李商隐专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⑨冯浩依据开成二年写的《上崔华州书》“愚生二十五年矣。”,逆数算应为元和八年。岑仲勉也支持此说:“在未有新佐证提出之前,仍应退冯说为定案,即生元和八年卒于大中十二年,享年四十六岁。”(见《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①[唐]李商隐:《上崔华州书》。见[清]冯浩详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41页。
    ②[唐]李商隐:《祭裴氏姊文》。前引书,第341页。
    ③[唐]李商隐:《樊南甲集序》。见[清]冯浩详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26页。
    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李商隐传》(卷一九零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78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李商隐传》(卷一九零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77、5078页。
    ②[唐]李商隐:《樊南乙集序》。见[清]冯浩详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30页。
    ①[唐]李商隐:《樊南乙集序》。见[清]冯浩详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41页。
    ②[唐]李商隐:《樊南甲集序》。见[清]冯浩详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26页。
    ①董乃斌:《论樊南文》,见《文学遗产》,1983年第一期,第51页。
    ②“忆昔谢四骑,学仙玉阳东。”([唐]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见李商隐著,冯浩笺注:《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5页。)
    ③[唐]李商隐:《唐容州经略使元结集后序》。见李商隐著,冯浩笺注:《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33页。
    ④“偃如巨室,去若归人。”([唐]李商隐:《重祭外舅司徒公文》。前引书,第347页。)此句,就是借用了庄子妻去世时庄子所曰“人且偃然寝于巨室”的典故。(《庄子·至乐》。见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4页。)
    ⑤“陶冶与无形之外,优游于不宰之中。”([唐]李商隐:《为李贻孙上李相公启》。见[清]冯浩详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55页。)此句中的“不宰”,来源于《老子》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十章》。见辛战军译注:《老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9页。)
    ⑥“然而能持慈宝,不蠹元枢。”([唐]李商隐:《道士胡君新井碣铭》。前引书,第847页。)此句,就是借用了老子的语词,即“吾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见辛战军译注:《老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60页。)
    ⑦“兼之早岁,志在玄门。”;“伏以《妙法莲花经》者,诸经中王,最尊最胜,始自童幼,常所护持。”([唐]李商隐:《上河东公启》。前引书(卷四),第234~238页。)
    ⑧董乃斌:《论潘南文》,见《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第50页。
    ①侯迎华:《略论李商隐的散文》,见《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②董乃斌:《李商隐散文简论》,见《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第119页。
    ③董乃斌:《论潘南文》,见《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第44、45页。
    ①陈寅恪:《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见《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5年第4期,第884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食货志》(卷五十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02页。
    ③[唐]李商隐:《上河东公谢聘钱启》。见刘学锴:《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875页。
    ④董乃斌:《论樊南文》,见《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第45页。
    ②刘学锴先生说“在三百二十九篇骈文中,代人撰拟的各体文章为二百五十二篇,占骈文总数的四分之三,为自己作的仅七十七篇。”(见刘学锴:《李商隐传》,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75、776页。)
    ③横滨市立大学加固理一郎先生认为,“通过代作,尽可能表明自己的思想”,“为此,他的骈文(代作)作品含有巧妙的修辞和对时事的洞察”。(于2001年10月,在河南省沁阳市召开的李商隐与晚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④[唐]李商隐:《为李贻孙上李相公启》。见[清]冯浩详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1页。
    ①[唐]李商隐,冯浩笺注:《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0页。
    ②胡可先:《甘露之变与晚唐文学-兼论政治事件与文学的关系》,《唐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593页。
    ③[唐]李商隐:《为濮阳公与刘稹书》。见[清]冯浩详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47页。
    ④[唐]李商隐:《为濮阳公与刘稹书》。前引书,第649页。
    ⑤[唐]李商隐:《为濮阳公与刘稹书》。前引书,第651页。
    ①[唐]李商隐:《太尉卫公会昌一品集序》。前引书,第417页。
    ②[唐]李商隐:《献侍郎巨鹿公启》。前引书,第547~550页。
    ③[唐]李商隐:《献侍郎巨鹿公启》。见[清]冯浩详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88页。
    ④[唐]李商隐:《献相国京兆公启》。前引书,第194、195页。
    ①[唐]李商隐:《祭徐姊夫文》。前引书,第332页。
    ②[唐]李商隐:《祭小侄女寄寄文》。见[清]冯浩详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39、340页。
    ③姜书阁:《骈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76页。
    ①[清]永瑢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03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文艺传》(列传第一二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93页。
    ③[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文苑传》(卷一九零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78页。
    ④[清]孙梅,李金松校点:《四六丛话》(卷三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
    ⑤周振甫选注:《李商隐选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①周振甫选注:前引书。
    ②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后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③傅璇琮:《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前言),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④吴在庆:《樊南四六刍议》,中州学刊1995年版,第2期,第94页。
    ①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②与此相关的内容,见于《旧五代史》:“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余杭(今属浙江)人,一作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二四),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26页。)
    ③《唐才子传·罗隐》。见傅璇综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共五册)》(第五册),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56页。
    ①“,养浩然之气。性简放,高谈阔论,满座风生。好谐谑,感遇辄发。”(《唐才子传·罗隐》。见傅璇综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共五册)》(第五册),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56页。
    ②《罗氏宗谱》,引自[五代]沈崧:《罗给事墓志》。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附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631页。
    ③罗隐:《湘南应用集序》。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杂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55页。
    ④[宋]陶岳:《五代史补·梁二十一条·罗隐东归》。见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主编:《五代史书汇编》(第五册),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1页。
    ⑤《资治通鉴·后梁纪》(卷第一)所记载:“开平元年四月镇海节度判官罗隐说吴王镠举兵讨梁曰:‘纵无成功,犹可退保杭越,自为东帝,奈何交臂事贼,为终古之羞乎?’镠始以隐为不遇于唐,必有怨心,及闻其言,虽不能用,心甚义之。”([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846页。)与此相关的内容,还见于《五代史补》:“初隐罢上中书之日,费窘,因抵魏谒邺王罗绍威,将入其境,先贻书叙其家世,邺王为侄,幕府僚吏见其书,皆怒曰:‘罗隐一布衣耳,而侄视大王,其可乎?’绍威素重士,且曰:‘罗隐名振天下,王公大人多为所薄,今惠然肯顾,其何以胜?得在侄行,为幸多矣。敢不致恭,诸公慎勿言。’于是拥旆郊迎,一见即拜,隐亦不让。及将行,绍威赠以百万,他物称是,仍致书于镠,谓叔父,镠首用之。”([宋]陶岳:《五代史补·梁二十一条·罗隐东归》。见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主编:《五代史书汇编》(第五册),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1页。)
    ①[宋]许有功,王仲镛校箋:《唐诗纪事校箋》(卷六十九·罗隐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307页。
    ②[唐]罗隐:《自遣》。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甲乙集》(卷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③[唐]罗隐:《晚泊宿松》。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甲乙集》(卷十一),前引书,第362页。
    ④[唐]罗隐:《送舒州宿松县傅少府》,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甲乙集》(卷四),前引书,第121页。
    ⑤[唐]罗隐:《投郑尚书启》。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杂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80页。
    ⑥[唐]罗隐:《投秘监韦尚书启》。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杂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69页。
    ①“他人用是以为荣,而予用是以辱;他人用是以富贵,而予用是以困穷。”([唐]罗隐:《谗书·自序》,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91页。)
    ②[元]黄贞辅:《罗昭谏谗书题辞》。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附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652页。
    ③[唐]黄滔:《寄罗郎中隐》。见《全唐诗·黄滔诗集》(卷七〇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78页。
    ④据《唐才子传·罗隐传》所记载,罗隐著有诗集《甲乙集》与文集《谗书》、《两同书》、《淮南寓言》等。清人张瓒辑有《罗昭谏集》,今人雍文华校辑的《罗隐集》为目前收集较全的版本。
    ⑤[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见傅璇综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共五册)》(第四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9页。
    ⑥[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别集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900页。
    ①仇春霞:《罗隐的理想与诗文创作》,西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②王晓宁选注:《唐宋小品十家-罗昭谏小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③[唐]罗隐:《谗书·自序》。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91页。
    ④[唐]罗隐:《谗书·重序》。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卷第五),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99页。
    ⑤罗隐于唐懿宗咸通八年(867),编成《谗书》(五卷)。
    ⑥鲁迅:《小品文的危机》。见《南腔北调集》,载于《鲁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71页。
    ⑦参看本文后面的《附录1-罗隐、皮日休、陆龟蒙三家刺世小品文篇目之整理与统计》。
    ①[唐]罗隐:《吴宫遗事》。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卷第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05~406页。
    ②[汉]班固,[唐]颜师古注:《汉书·朱买臣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108~2110页。
    ③[唐]罗隐:《越妇言》。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谗书》(卷第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51页。
    ①[唐]罗隐:《说天鸡》。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谗书》(卷第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419页。
    ②[唐]罗隐:《解武丁梦》。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谗书》(卷第一),前引书,第397页。
    ③[唐]罗隐:《辩害》。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谗书》(卷第四),前引书,第441页。
    ①[唐]罗隐:《刻严陵钓台》。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谗书》(卷第五),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92页。
    ①“隐居鹿门山,性嗜酒,癖诗,号‘醉吟先生’,又自称‘醉士’,且傲诞,又号‘间气布衣’,言己天地之间气也。”([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见傅璇综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共五册)》(第三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97页。)
    ②[唐]皮日休:《皮日世录》。见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17页。
    ③“吾爱房与杜,贫贱共联步。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纵横幄中筭,左右天下务。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逐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唐]皮日休:《七愛詩·房杜二相國》。见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卷第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4页。)
    ④“咸通八年,礼部侍郎郑愚下及第,为著作郎,迁太常博士。”([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见傅璇综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共五册)》(第三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98页。)
    ⑤[宋]许有功,王仲镛校箋:《唐诗纪事校箋(卷六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58页。
    ⑥[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见傅璇综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共五册)》(第三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03页。)
    ⑦[唐]皮日休:“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过有褒美。内揣庸陋,弥增愧悚。因成一千言,上述吾唐文物之盛,次叙相得之欢,亦迭和之微旨也。”(《全唐诗》(卷六百九)。见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附录一:皮日休诗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3页。)
    ①[唐]皮日休:《文薮序》。见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
    ②[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见傅璇综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共五册)》(第三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98页。
    ③[唐]皮日休:《太湖诗序》。见《全唐诗》(卷六百十),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附录一:皮日休诗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43页。
    ④“十年,大司谏清河公(苏州刺史崔璞)出牧于吴,日休为郡从事,居一月,有进士陆龟蒙字鲁望者,以其业见造,凡数编。”([唐]皮日休:《松陵集序》。见《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附录一:皮日休诗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5页。)
    ⑤[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见傅璇综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共五册)》(第三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06页。
    ⑥“乾符丧乱,东出关,为毗陵副使,陷巢贼中,巢惜其才,授以翰林学士。”([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见傅璇综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共五册)》(第三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03页。)
    ⑦“唐书称其降于黄巢,后为所害。尹洙《河南集》有《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则称日休避广明之难奔钱氏。陆游《老学庵笔记》亦据皮光业碑以为日休终于吴越,并无陷贼之事,皆与史全异。未知果谁是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00页。)
    ①这与近代被誉为“小品文之王”的周作人对小品文创作上的“言志”主张一脉相通:“(散文)须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即言志。)”(转引自范永康:《周作人“言志”文艺观对现代小品文的影响》,见《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71页。)
    ②[唐]皮日休:《九讽系述序》。见《皮日休文集(卷第二)》,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1页。
    ③[唐]皮日休:《松陵集序》。见《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录一:皮日休诗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6页。
    ①[唐]皮日休:《读司马法》。见《皮日休文集(卷第七)》,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2页。
    ②鲁迅:《小品文的危机》。见《南腔北调集》,载于《鲁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71页。
    ①参看本文后面的《附录1-罗隐、皮日休、陆龟蒙三家刺世小品文篇目之整理与统计》。
    ②[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见傅璇综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共五册)》(第三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02~503页。
    ③[唐]皮日休:《读司马法》。见《皮日休文集》(卷第七),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2页。
    ①[唐]皮日休:《祝疟疾文》。见《皮日休文集》(卷第五),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页。
    ②[唐]皮日休:《汴河铭》。见《皮日休文集》(卷第四),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1页。
    ③[唐]皮日休:《悲挚兽》。见《皮日休文集》(卷第七),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6页。
    ①据汉人班固所编《汉书》记载,汉人王于是王莽的儿子。王莽是历来评价不高的负面人物,但其儿子王宇却是一位心怀君臣之道的士人。他忠诚于刘汉王朝,反对其父亲的暴行,最后被残暴的父亲所毒杀。([东汉]班固:《汉书》
    (卷九十九上),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065页。)
    ②[唐]皮日休:《旌王宇》。见《皮日休文集》(卷第七),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7页。
    ③[唐]皮日休:《原宝》。见《皮日休文集》(卷第三),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前引书,第22页。
    ④[唐]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见《皮日休文集》(卷第九),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前引书,第95页。
    ⑤[唐]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见《皮日休文集》(卷第九),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前引书,第99页。
    ⑥[唐]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见《皮日休文集》(卷第九),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前引书,第94页。
    ⑦[唐]皮日休:《读司马法》。见《皮日休文集》(卷第七),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前引书,第62页。
    ①[唐]陆龟蒙:《怪松图赞序》。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杂著》(卷十八),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4页。
    ②《甫里先生传》云:“少攻歌诗,欲与造物者争柄,遇事辄变化不一,其体裁始则凌轹波涛,穿穴险固,囚锁怪异,破碎阵敌,卒造平淡而后已。”(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杂著》(卷十六),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5页。)
    ③因为陆龟蒙曾居于松江甫里(今江苏吴县甪直镇),故号甫里先生。
    ④“元方七世孙,宾虞子,旧为望族。”([宋]范成大、陆振岳合著:《吴郡志》(卷二十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16页。)
    ⑤“龟蒙少豪放,通六经大义,尤明《春秋》。”([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隐逸》(卷一百二十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12页。)又看,《甫里先生传》所曰:“先生性野逸,无羁检,好读古圣人书。探六籍,识大义,就中乐《春秋》。抉摘微旨,见文中子王仲淹所为书,云《三传》作而《春秋》散,深以为然。”([唐]陆龟蒙:《甫里先生传》。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杂著》(卷十六),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5页。)
    ①“举进士,一不中,往从湖州刺史张搏游,搏历湖、苏二州,辟以为佐。尝至饶州,三日无所诣。刺史蔡京率官属就见之,龟蒙不乐,拂衣去。”([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隐逸》(卷一百二十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12~5613页。)
    ②叶茵(1199~卒年未详),是宋代的文学家,字景文,笠泽(今江苏苏州)人,辑有《甫里先生集》。
    ③[唐]陆龟蒙:《送豆庐处士谒宗丞相序》,载于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十六),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1页。
    ④《陆龟蒙传》。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二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0页。
    ①张明:《皮陆小品文浅论》,见《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第15页。
    ②《新唐书·本传》(卷一九六),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613页。
    ③[唐]陆龟蒙:《陋巷铭》。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十八),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0页。
    ④《陆龟蒙传》。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二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0页。
    ⑤[唐]皮日休:《松陵集序》。见于《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录一:皮日休诗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6页。
    ⑥[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第十),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7页。
    ⑦[唐]罗隐:《寄陆龟蒙》。见《罗隐集校注·甲乙集》(卷五),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页。
    ⑧陆龟蒙的这一自然主义思想深受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五首诗歌之其四中,表达了与“委运任化”相关的思想:“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6页。)
    ①《陆龟蒙传》。载于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二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0页。
    ②“颜氏箪瓢有深意。”([唐]陆龟蒙:《庆封宅古井行序》,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杂著》(卷十七),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8页。)
    ③《江湖散人传》与《甫里先生传》,都是陆龟蒙效仿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而撰写的小品文章。
    ④[唐]陆龟蒙:《幽居赋》。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赋》(卷十五),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2页。
    ⑤[唐]陆龟蒙:《幽居赋》。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赋》(卷十五),前引书,1996年版,第212页。
    ⑥[唐]皮日休:《松陵集序》。见《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录一:皮日休诗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5~237页。
    ⑦[唐]陆龟蒙:《甫里先生传》。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杂著》(卷十六),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5页。
    ⑧[唐]陆龟蒙:《书铭》。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十八),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1页。
    ①高亨著,华钟彦校:《老子注译》(第八十章),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5页。
    ②[唐]陆龟蒙:《送侯道士还太白山序》。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杂著》(卷十六),前引书,第233页。
    ③[唐]陆龟蒙:《新沙》。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七言绝句诗》(卷十二),前引书,第176页。
    ④[唐]陆龟蒙:《筑城词》,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五言绝句诗》(卷七),前引书,第80页。
    ⑤[唐]陆龟蒙:《怀宛陵旧游》。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七言绝句诗》(卷十二),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录一:皮日休诗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79页。
    ①[唐]陆龟蒙:《笠泽丛书序》。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杂著》(卷十六),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8页。
    ②[唐]陆龟蒙:《耒耜经序》。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杂著》(卷十九),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8页。
    ③[唐]陆龟蒙:《杂说五首之五》。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杂著》(卷十九),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9页。
    ④“古圣人驱害物之民出于四裔,矧害民之物乎?”(陆龟蒙:《禽暴》。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十九),前引书,第282页。)
    ⑤[唐]陆龟蒙:《记稻鼠》。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十九),前引书,第285页。
    ①[唐]陆龟蒙:《野庙碑》。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十八),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页。
    ②[唐]陆龟蒙:《送小鸡山樵人序》。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十六),前引书,第229页。
    ③[唐]陆龟蒙:《杂说五首之四》。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十九),前引书,第289页。
    ④[唐]陆龟蒙:《冶家子言》。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十九),前引书,1996年版,第279、280页。
    ①[唐]陆龟蒙:《蠹化》。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十九),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8页。
    ②[清]永瑢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06页。
    ③张明:《皮陆小品文浅论》,见《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第17页。
    ①[北宋]钱俨:《吴越备史·本传(武肃王)》(卷一)。见傅璇琮主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6203页。
    ①[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见傅璇综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共五册)》(第三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09页。
    ②[唐]陆龟蒙:《迎潮送潮辞并序》。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十六),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1页。
    ①王晓宁选注:《罗昭谏小品·前言》,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②吴玲玲:《唐末农民起义期间的幕府文人与诗歌创作》,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
    ③[宋]许有功,王仲镛校箋:《唐诗纪事校箋(卷六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58页。
    ④[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见傅璇综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共五册)》(第三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09页。
    ⑤《全唐诗·作者小传》。见《全唐诗》(卷六一七),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108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隐逸》(卷一百二十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12、5613页。
    ①吴健峰:《浅析李商隐的政治诗及其思想》,见《老区建设》,2010年第2期。
    ②[唐]李商隐:《曲江》。见李商隐,冯浩笺注《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44、145页。
    ③[唐]李商隐:《别令狐拾遗书》。见[清]冯浩译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38页。
    ④董乃斌:《李商隐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6页。
    ①[唐]皮日休:《悼贾并序》。见《皮日休文集》(卷第二),载于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
    ①[唐]罗隐:《重序》。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谗书》(卷第五),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99页。
    ②彭庭松:《生活转折与创作转型——试论皮日休创作差异形成的原因》,见《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③[唐]陆龟蒙:《复友生论文书》。见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杂著》(卷十八),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1页。
    ①董乃斌:《论樊南文》,见文学遗产》,1983年第一期,第46页。
    ②鲁迅:《小品文的危机》。见《南腔北调集》,载于《鲁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71页。
    ①熊礼汇:《晚唐三家古文艺术论—从皮、陆、罗“小品”的“光彩和锋芒”说起》,见《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②[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二四),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26页。
    ③[唐]罗隐:《谗书序》。见潘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谗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91页。
    ④[唐]陆龟蒙:《书铭》。见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杂著》(卷十八),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1页。
    ①刘学锴:《李商隐传论(共二册)》(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6页。
    ②马茂元:《李商隐和他的政治诗》,载于《光明日报》1961年6月11日。
    ①[唐]梁肃:《秘书监包府君集序》。见《全唐文》(卷五一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9页。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版
    [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王溥撰:《唐会要》(共3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
    [东汉]班固:[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
    [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
    [唐]魏徵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共2册),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共6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
    [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共12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清]永瑢等著:《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清]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81年版
    高亨著,华钟彦校:《老子注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梁]刘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注》(共5册),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南朝宋]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曹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宜斋野乘及其他二种》,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清]孙梅撰,李金松校点:《四六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宋]许有功撰,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中华书局2007年版
    [唐]李商隐著,[清]冯浩详注,钱振伦、钱振尚笺注:《樊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唐]李商隐著,[清]徐树谷笺、徐炯注:《李义山文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唐]李商隐著,[清]钱振伦笺、钱振常注:《樊南文集补编》,上海中华书局
    [清]张采田著:《玉谿生年谱会笺(外一种)》,中华书局1963年版
    [唐]李商隐著,[清]冯浩笺注:《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唐]罗隐著,藩慧惠校注:《罗隐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唐]皮日休著,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唐]陆龟蒙著,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晋]陆机撰,刘运好校注:《演连珠五十首》、《陆士衡文集校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清]李慈铭著:《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五代]王定保著:《唐摭言》,中华书局1959年版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共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吴庚舜、董乃斌主编:《唐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朱世英、方遒、刘国华等著:《中国散文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陈柱著:《中国散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于景祥著:《唐宋骈文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蒋伯潜、蒋祖怡著:《骈文与散文》,上海书店1997年版
    莫道才主编:《骈文观止》,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王运熙、杨明著:《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主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等著:《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刘泽华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胡可先著:《中唐政治与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胡可先著:《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定广著:《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孙昌武著:《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何灿浩著:《唐末政治变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张跃著:《唐代后期儒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王仲荦著:《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赵文润著:《隋唐文化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傅璇琮著:《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
    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
    刘学锴、余恕诚著:《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
    刘学锴著:《李商隐传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学锴著:《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董乃斌著:《李商隐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董乃斌著:《李商隐的心灵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周振甫选注:《李商隐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翟景运著:《晚唐骈文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王永宽、尚立仁主编:《李商隐与中晚唐文学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李定广著:《罗隐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刘扬忠著:《皮日休简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熊艳娥著:《陆龟蒙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李福标著:《皮陆研究》,岳麓书社2007年版
    鲁迅著:《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李宁著:《小品艺术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
    陈书良、郑宪春著:《中国小品文史》,(台北)桂冠图书公司2001年版
    王晓宁选注:《唐宋小品十家-罗昭谏小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赵俊波著:《中晚唐赋分体研究》,华龄出版社2004年版
    淡江大学中文系主编:《晚唐的社会与文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版
    方坚铭著:《牛李党争与中晚唐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版
    肖瑞峰、方坚铭、彭万隆编著:《晚唐政治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赵荣蔚著:《晚唐士风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田耕宇著:《唐音余韵——晚唐诗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
    刘宁著:《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吕武志著:《唐末五代散文研究》,学生书局1989年版
    戴伟华著:《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傅绍良著:《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高书文译:《政治学》,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邓文南:《樊南四六研究》,东吴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芦春艳:《李商隐骈文的杰出成就》,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韩雪晴:《三十六体骈文述论》,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吴器:《罗隐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仇春霞:《罗隐的理想与诗文创作》,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王良永:《罗隐“谗书”检论》,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陈鹏:《唐末文学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曹丽芳:《中晚唐骈文演变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后论文,2010年
    田启文:《晚唐讽刺小品文探析》,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刘圣关:《试论皮日休散文的批判精神》,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
    刘艳萍:《皮日休及其诗文研究》,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任晖:《中晚唐政治与文学》,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3年
    马晓红:《论阮籍‘咏怀’诗的刺世特色》,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吴玲玲:《唐末农民起义期间的幕府文人与诗歌创作》,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刘琳:《唐末幕府文人心态及其诗歌创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艾炬:《唐末文人心态与创作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董乃斌:《论樊南文》,载于《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
    董乃斌:《李商隐散文简论》,载于《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
    侯迎华:《略论李商隐的散文》,载于《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吴在庆:《樊南四六当议》,载于《中州学刊》,1995年第2期
    刘学锴:《樊南文的诗情诗境》,载于《文学遗产》,1997年第1期
    李华娟:《论李商隐的骈文》,载于《黑龙江史志》,2008年第12期
    马茂元:《李商隐和他的政治诗》,载于《光明日报》,1961年6月11日
    韩雪晴:《略论三十六体骈文的创作风格》,载于《古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
    韩雪晴:《晚唐三十六体成因探析》,载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芦春艳:《素锦着花—谈李商隐骈文的藻饰》,载于《文学史话》,2010年第4期
    莫山洪:《论李商隐文章的“骈中运散”与晚唐文章的发展》,载于《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第5期
    芦春艳、吕双伟合著:《李商隐骈文与唐代骈文文风的关系》,载于《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
    李秀敏:《罗隐小品文中的情感特质》,载于《学术交流》,2006年第12期
    李定广:《罗隐文学史地位之重估》,载于《学术界》,2006年第6期
    陆芸:《略论罗隐诗文中的讽刺修辞》,载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惠联芳:《晚唐怪杰一罗隐》,载于《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郭晓烨:《罗隐杂文浅议》,载于《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林启兴:《罗隐的“十举不第”与晚唐科举》,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余美云:《杰出的讽刺文学家罗隐》,载于《海南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聂祖玉:《皮日体文学观念初探》,载于《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亢巧霞、吴在庆合著:《皮日体及第前后思想和创作特色及原囚》,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王辉斌:《皮日体行事探说》,载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李福标:《皮日体散体文管窥》,载于《酉北大学学报(析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李福标:《皮日休诸向题探讨》,载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王国轩:《皮日休与晚唐儒学》,载于《孔子研究》,1989年第1期
    申宝昆:《皮日休研究中若干间题讨论综述》,载于《枣庄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
    邹文荣:《陆龟蒙“文似元道州”辨析》,载于《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胡山林、徐挥合著:《陆龟蒙隐居考》,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钟德恒:《唐末文人陆龟蒙及其作品》,载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李福标:《论皮陆齐名与皮陆文集编纂之间的关系》,载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
    尹楚彬:《皮日休、陆龟蒙二三事迹新考》,载于《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
    张明:《皮陆小品文浅论》,载于《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彭庭松:《生活转折与创作转型——试论皮日休创作差异形成的原因》,载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李娜:《关于小品文的理论探讨》,载于《沧桑》,2007年第2期
    周晓燕:《小品文文体辨说》,载于《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周晓燕:《小品文、杂文、随笔文体辨析》,载于《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毛建军:《中国小品文界说》,载于《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第11期
    蒋益:《小品文的流变》,载于《长沙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蒋益:《中国小品文的传统擅变》,载于《船山学刊》,2002年第4期
    邓政:《试论鲁迅杂文与中国传统小品文之关系》,载于《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王了一:《谈谈小品文》,载于《文艺研究》,1982年第1期
    范永康:《周作人“言志”文艺观对现代小品文的影响》,载于《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白虹:《试论晚唐讽刺小品文的社会历史价值》,载于《时代文学》,2007年第2期
    白虹:《试论晚唐讽刺小品文的生成土壤》,载于《时代文学》,2007年第1期
    刘古卓:《浅谈晚唐小品文》,载于《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马福兰:《论晚唐小品文》,载于《群文天地》,2011年第23期
    李锋:《论晚唐小品文体意识的形成》,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冀准:《论晚唐小品的思想锋芒》,载于《云梦学刊》,1992年第2期
    伍微微:《独具光芒的晚唐小品》,载于《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第4期
    管士光:《晚唐小品文作家作品简论》,载于《齐鲁学刊》,1990年第3期
    熊礼汇:《晚唐三家古文艺术论——从皮、陆、罗“小品”的“光彩和锋芒”说起》,载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冀准:《评晚唐小品研究之现状》,载于《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
    张啸虎:《论唐末小品文的锋芒与文采》,载于《求索》,1984年第3期
    白虹:《末世乱相–试论晚唐讽刺小品文的生成土壤》,载于《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第1期
    沈文凡、彭飞合著:《晚唐讽刺文学对柳宗元寓言散文的接受》,载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胡燕:《唐末文人的讽喻心态面面观》,载于《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熊礼汇:《唐末三家古文艺术论》,载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5期
    王小兰:《儒道式微与晚唐文坛衰变》,载于《甘肃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李福标:《试论唐末的文坛风尚》,载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方然:《晚唐文化背景与晚唐文学的抒情走向》,载于《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吴在庆:《中晚唐的苦吟之风及其成因初探》,载于《中州学刊》,1996年第6期
    方然:《论晚唐文学的基本走向》,载于《曲靖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
    勾承益:《论晚唐杂文作家的社会地位及其写作动机》,载于《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4期
    林继中:《中晚唐文坛大势》,载于《人文杂志》,1990年第3期
    勾承益:《晚唐杂文的社会背景》,载于《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4期
    勾承益:《简论晚唐杂文的历史地位》,载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胡可先:《甘露之变与晚唐文学——兼论政治事件与文学的关系》,载于《唐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00期
    王云熙:《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题》,载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王运熙:《文质论与中国中古文学批评》,载于《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
    姜英伟、高原合著:《谈古代公文的文质观》,载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陈寅恪:《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载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5年第4期
    王春南:《唐朝为何解决不了藩镇割据》,载于《人民论坛》,2007年第16期
    王守栋:《唐中后期宦官权势演进考析》,载于《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李锋敏:《论唐代中后期宦官权力及其政治影响》,载于《甘肃高师学报》,2007年第3期
    张黎辉:《论李德裕与唐宣宗》,载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王志东:《牛李朋党科举之争的实质》,载于《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王志东:《牛李朋党科举之争的特征》,载于《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王志东:《牛李朋党科举之争的后果》,载于《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唐眉江:《科举取士与唐代的社会分裂》,载于《宜宾学院学报》,2002年7月第4期
    张文斌:《唐代后期宦官与皇位继承权之争》,载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邹琪、金华合著:《论晚唐的牛李党争》,载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马丽:《唐代科举制度与朋党之争》,载于《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薛亚军:《晚唐士子科举心态的文化透视》,载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杨玉秋:《论唐朝后期的宦官专权》,载于《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载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析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王玉群:《牛李党争原因新探》,载于《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侯力:《关于晚唐科举制度的几个问题》,载于《浙江学刊》,1998年第4期
    刘范弟:《唐宪宗之死与唐代后期朝廷的内部斗争》,载于《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王定璋:《唐代宦官干政及其影响》,载于《历史杂志》,1992年第6期
    李宗保、曾敏合著:《浅析唐末藩镇的特点》,载于《唐都学刊(社会科学学刊)》,1992年第3期
    何敦桦:《唐代藩镇割据及其形成的政治原因》,载于《历史教学问题》,1988年第6期
    李向群:《论中晚唐宦官官制与宦官内争》,载于《历史教学》,1988年第3期
    程志:《晚唐藩镇与唐朝灭亡》,载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李向群:《论中晚唐宦官专权之官制与内争》,载于《南阳师专(南都学坛)》,1988年第2期
    程宗才:《试论中晚唐时期的相权》,载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傅宗文:《唐末农民战争的伟大历史作用》,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韩国磐:《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载于《历史教学》,1958年第8期
    刘尧庭:《唐朝牛李之争的政洽意羲》,载于《史学月刊》,1953年第8期
    刘倩:《论晚唐骈偶化倾向回潮》,载于《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9期
    莫道才:《古代骈文与骈偶理论的文学史价值》,载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杨洁:《晚唐骈文回潮原因探究》载于《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10期
    吴珮珠:《试论唐代散文与骈文的关系》,载于《思想战线》,1987年第1期
    唐眉江:《科举取士与唐代的社会分裂》,载于《宜宾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刘明华:《文学的政治论与公文的艺术化–古代文人与政治、文学、公文关系的多向考察》,载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