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才学小说考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才学小说文化生态的考察、才学小说与其他小说类型的比较以及清初至中叶六大才学小说文本的细致分析,力求清晰还原才学小说文体的本来面目,并对才学小说的思想主旨与审美特征、文化内涵和文化沿革等进行探讨,以期对才学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进行尽可能客观的评价。
     第一章,旨在厘清才学小说的源流。认为才学小说记录知识是与稗官的职能相通的,而其讲究辞章与考证,则是受到中国诗、史传统的影响;认为才学小说也受到汉魏志人志怪、唐宋元明传奇、宋元说话等传统小说的影响,并兼采其长而融为一炉。
     第二章,旨在揭示才学小说与儒家内部“道问学”传统、清代文化生态的关系,认为清代小说新变不仅是古代小说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更是受到清代实学风气、“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科举制度等的影响。才学小说与明清理学发展、清代学术走势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生态文化系统。
     第三章,考察才学小说的审美形态。认为清初至清代中叶的才学小说,其总体倾向是要沿袭明代四大奇书的结构类型,同时,在题材上又呈现一种融合的状态,即打破明代四大奇书的界线,在小说中将这几种题材混融在一起。认为才学小说在体式、表现手法和立意诸层面上,其美学特征表现为以小说兼备诸种文体、以小说见才藻辞章之美、以小说填塞经史百家学问、以小说庋藏诸技杂艺之术,而其本旨则是要塑造人物以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
     第四章,研究才学小说早期的两部作品。认为《续金瓶梅》是一部庋藏佛学、史学和金学并带有说教性质的才学小说;而《草木春秋》是一部展示中医草药学问的才学小说。结合上海图书馆方志馆发现的关于《草木春秋》的三条史料,认为《草木春秋》的作者不是江洪,而是明末清初的云间人汪价。
     第五章,研究四六体长篇小说《燕山外史》,认为这是一部展示辞章之美的才学小说,是继唐张鷟《游仙窟》后的一部最长的骈文体小说;《燕山外史》的创作本旨表现在爱情与婚姻上,则主张自由与自主;表现在科举制度上,是讽谕与反思;表现在对官场与朝廷的态度上,则不仅是揭露,更是思考如何保民与安国。
     第六章,研究小说史上最长的文言小说《蟫史》。该书是一部文备众体的明显带有辞章化的才学小说。认为屠绅逞才炫学的动因实是因功名早慧而仕途坎坷,长期沉沦下僚,遂以写才写学寄其孤愤;《蟫史》的创作素材基本是乾嘉两朝的史实,其特点是因史成材而旨归劝惩;小说的着眼点在于所谓“乾嘉盛世”时期的治乱问题,其所围绕的核心是人才,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是“失士者亡,得士者昌”,即人才为兴邦之本。
     第七章,研究才学小说中逞才炫学的“第一奇书”《野叟曝言》,其庋藏学问明显属于义理一派。认为夏敬渠的学术思想主要来自其家学的影响;《野叟曝言》采用了“家国一体”的叙事模式,其贯穿全书的主脉是主人公文素臣的人生道路及其价值观念;《野叟曝言》写奇写怪的艺术特点,与作品的写才写学、写情写志在三个层面上作用于《野叟曝言》,使之成为一个颇具滋味的艺术整体;《野叟曝言》的文化特征表现为排佛斥道,独崇儒家,既继承程朱理学,并向原始儒家回归,又与陆王心学分庭抗礼,属于崛起于三者之间的清代“新儒学”,这也是《野叟曝言》的思想性质与文化沿革所在。
     第八章,研究有“万宝全书”之称的《镜花缘》。该书逞才炫学走的是考据派的路子。结合新见李维醇“进士同年齿录”史料的记载,详细考证出李汝珍的家世,并考实李汝珍两次之官河南仅是以候补县丞身份试用,一年期满后并未实授。认为《镜花缘》写才写学主要包括经史之学、智识之学和游艺之学;《镜花缘》在审美观念上有个“三世”说和“四时”说,其本质乃是一种神道设教,属于中国传统叙事观念之一;李汝珍笔端理想国的文化精神是外道而内儒的,表现出向儒家原教旨回归的特征。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study by excellent elites and through the survey on thecultural ecology of the scholarship novels, the comparison of the scholarship novelswith the other types of novels and the detailed text analysis of six famous scholarshipnovels from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o mid-Qing Dynasty, I try to recover the truefeatures of the scholarship novels and at the same time explore the gist and aesthetic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 evolution of thescholarship novels in order to have an objective judgment on its status in the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In the first chapter I aim to clarify the origin of this type of novel and embark on adiachronic study on the novels. In its origin, I believe the recorded history of thesenovels corresponds with the function of the unofficial while in its valuing the rhetoricand research it is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poetry and history. In therheological aspect, I hold that the novel is undoubtedly influenced by the ghost novelsin Han and Wei dynasties, the legend novels in Tang,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ies,Huaben fictions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nd other traditional novels. Thus this typeof novels has absorbed a wide range of strong points from others’.
     The second chapter aim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type of novelsinitiating from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ill booming in the mid-Qing Dynasty and thetradition of studying classics in Confucian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ecology in the QingDynasty.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novel's change in Qing Dynasty is a result of not only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novels themselves, but also the influenceof atmosphere of real learning, epistemology of inquiring an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ystem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scholarship novel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alistphilosophy of the Ming and Qing and Qing Dynasty academic trend are a dynamic andinterdependent combination of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systems.
     In the third chapter I aim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 subject matters of scholarshipnovels in talking about learning, showing off knowledge and rhetoric and that of otherschools of ancient novels such as the worldly novels, historical novels, ghost stories andhero novels and embark on synchronic study of scholarly novels.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general tendency of the scholarly novels from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o mid-QingDynasty is to follow the structure of the four great masterpieces of Ming dynasty.Meanwhile, in subject matters it presents a fusion of them, that is, to break theboundaries of four great masterpieces of Ming dynasty and mix several subjects up inthe novel. It argues on the levels of styl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and theme ofscholarship novels, their aesthetics characteristics is fiction-centered with many otherstyles, presenting the beauty of the language and rhetoric, the history of learning andother miscellaneous kinds of arts and its aim i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xpressingideas and emotions by shaping the characters.
     The fourth chapter aims to study two works of scholarship novels from the earlyperiod: Continued Golden Lotus is known as a scholarship novel combined withGuicang Buddhism, history and school of Golden Lotus and The Vegetation in Springand Autumn is a novel show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knowledge. According to threehistorical data about The Vegetation in Spring and Autumn found in local chronicles ofShanghai library, the author of The Vegetation in Spring and Autumn isn't Jiang Hong,but Wang Jia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The Chapter Five mainly studies the four-six style novel Yan Shan Wai Shi. It is ascholarship novel to display the beauty of language, paralleled to Zhang Zhuo’s FairyCave in Tang Dynasty as the longest paralleled prose novels. The three real themes ofYan Shan Wai Shi are to present free love and independent marriage, to show theallegory and reflection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not negative or critical, tohold the attitude toward bureaucracy and the court, not only revealing, but also thinkingabout how to protect the people and the country.
     The sixth chapter mainly studies The History of Yin, the longest classical Chinesenovel in the history. The book is a popular scholarship novel marked with rhetoric. Itargues that the motive of Tu Shen showing off his talent and learning is that he got hisachievement in his early time but his official career was full of ups and downs, hence hewrote such subject matters to vent out his anger. The History of Yin is based on thehistorical materials during the times of Qianlong and Jiaqing and is characterized byhistory but aims at persuading. The focal point of the novel is the issue of order anddisorder in the so-called prosperous periods of Qianlong and Jiaqing, whose core isaround the talent. The author expressed the view of those who devalue the talent will perish and those who value the talent will prosper, that is, the talent is the key of thenation’s prosperity.
     Chapter Seven studies Ye Sou Pu Yan, a peak masterpiece in the novel of showingoff talent and learning, whose Guicang knowledge obviously belongs to school of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Xia Jingqu's academic thinking is mainly from the influenceof this school. In the narrative method, Ye Sou Pu Yan used unity-of-home-and-countrynarrative pattern and its line is the hero Wen Suchen’ life and concept of value. The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feature in Ye Sou Pu Yan is the art of writing strangeness, withwhich writing learning and writing love and ambition have an influence on Ye Sou PuYan at three different levels, making it an artist whole with strong taste. Ye Sou Pu Yan’scultural characteristic feature lies in excluding Buddhism and Taoism but valuing theConfucian, which inherits the idealist philosophy of Cheng and Zhu and returns to theoriginal Confucian school, and stand up to mental philosophy of Lu and Wang as anequal, belonging to a rising neo-Confucianism in the Qing Dynasty among the three.This is also its nature of thought and cultural evolution.
     Chapter Eight mainly studies Jing Hua Yuan so called Encyclopedia of all Treasures.The book follows the path of school of textual criticism to show off the talent andlearning.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Record of Jinshi in the Same Year made byLi Weichun, Li Ruzhen’s family background is careful verified and it is confirmed thatLi Ruzhen was appointed twice as an alternative county magistrate in Henan, but didn'tobtain the permanent status after the one-year expiration. It argues that the scholarshipin Jing Hua Yuan is mainly about the historical classics, intelligence and fun learning.On the aesthetic level Jing Hua Yuan has a comment of san shi and si shi whose natureis a sacred wording, one of China's traditional narrative concept. Cultural spirit ofUtopia in Li Ruzhen’s writing is Confucian-outside and Taoism-inside, showing thecharacteristics of regression in the Confucian fundamentalism.
引文
②关于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的划分,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认为有讲史、神魔小说、人情小说(含世情书、色情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讽刺小说、狭邪小说、谴责小说等多种,但在明代实为前三种。其中讲史包括《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及其各自的一脉。(见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而事实上,《三国演义》一脉与《水浒传》一脉在内涵与外延上是有明显不同的,是故,现在学术界将二者区别开来,分为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此说首次提出者为郑振铎先生。他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专列《讲史与英雄传奇》一章,阐释二者的区别:一、历史演义重在演绎史实,记述朝代之兴替,而英雄传奇重在描述传奇英雄的事迹,渲染其勇武豪侠的风采;二、历史演义的主要事件与人物是有史实依据的,而英雄传奇则以民间传说为主,其主要事件与人物只是有一些历史的影子而已;三、历史演义多采用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结合的写法,英雄传奇则以纪传体为其基本写作方式。(见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99页。)
    ③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78年影印,二期第27213片,三期第2732片。
    ④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672—675页。
    ①[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第126页。
    ②以上所举各条,参见台湾版《中文大辞典》,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1982年版,第5610—5611页。
    ③[清]吴树梅等纂修:《钦定大清会典》,《续修四库全书》第七九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17页。
    ④胡厚宣撰:《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年版,一期第641片,四期第4836片。
    ⑤[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7页。
    ⑥以上所举各条,参见台湾版《中文大辞典》,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1982年版,第3828—3829页。
    ⑦[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03—905页。
    ⑧[晋]陶潜撰:《陶渊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六三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03页。
    ①[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15页。
    ②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43—157页。
    ③[宋]王钦若纂:《册府元龟》第六五八卷,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21页。
    ④[明]石珤撰:《熊峰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二五九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73页。
    ⑤[宋]欧阳修等纂:《新唐书》第一三二卷,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22页。
    ①[明]胡应麟著:《少室山房笔丛》第一三卷,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67—168页。
    ②[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9页,第219页。
    ③[清]章学诚著:《章学诚遗书》,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398页。
    ④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7—39页。
    ⑤王先谦撰:《荀子集解》,《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页。
    ①[清]刘宝楠撰:《论语正义》,《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页。
    ②[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03页、第1页。
    ③章炳麟著,徐复注:《訄书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④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卷首,《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此类说法,详见: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282—287页;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337页。
    ①何满子著:《古代小说退潮期的别格——杂家小说》,《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1期,第267—271页。
    ②夏志清著:《文人小说家和中国文化》,《中国古典小说》第二辑,台北:幼狮文化公司出版1975年版,第265—303页。
    ③陈文新等著:《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④王琼玲著:《才学小说的源流、定义、成就与缺失》,《镜花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11月,第128—154页。
    ⑤关于此问题,详见第一章《才学小说源流考略》第一节《才学小说与稗官考》。
    ⑥[宋]赵彦卫撰:《云麓漫钞》,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35页。
    ①[明]胡应麟著:《少室山房笔丛》第二十九卷,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74页。
    ②[明]莫是龙撰:《笔麈》,《丛书集成新编》第八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02页。
    ③[梁]萧统编:《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53页。
    ④[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5页。
    ⑤[宋]曾慥辑:《类说》,《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六二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⑥见《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页。
    ①对于才学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区别,台湾学者王琼玲认为:“传统小说内容中,虽多有‘蕴涵才学’者,但是‘蕴涵才学’仅是作者‘表达’的手段之一。……但是‘才学小说’则恰恰相反,作者是以展现己身之‘才学’作为创作目的,小说仅是其利用之工具而已。”笔者以为,这一“以炫才为目的、以小说为工具”说,失之片面。见《才学小说的源流、定义、成就与缺失》,《镜花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11月,第128-154页。
    ②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263页。
    ①[清]郭廷选撰:《药会图》,道光十九年钞本。《药会图》前有黔南邱士(“士”应为“世”)俊《序》和作者郭廷选《自序》。参见杨燕飞点校《药会图钞本校勘》,《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2卷第3期,第8—12页。
    ②鲁迅著:《中国古代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页。
    ③[清]丁耀亢撰:《续金瓶梅后集》,顺治十七年刻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①苗怀明著:《清代才学小说三论》,《南京师大学报》2010年第6期。第133—138页。
    ②胡适著:《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书店1980年复印本,第531页。
    ③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264页。
    ④刘勇强著:《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0页。
    ①陈文新等著:《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15—116页。
    ②何满子著:《古代小说退潮期的别格——“杂家小说”》,《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1期,第267—271页。
    ③苏建新与冯汝常的论文均见《2009海峡两岸夏敬渠、屠绅与中国古代才学小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1页、第101页。
    ④张俊著:《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02—327页。
    ⑤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264页。
    ⑥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6页。
    ⑦胡适著:《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书店1980年复印本,第533页。
    ⑧胡适著:《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页。
    ⑨胡适著:《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26—731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087页。
    ②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282—287页。
    ③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262—1263页。
    ④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8页。
    ⑤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337页。
    ⑥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九五五级:《中国小说史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289页。
    ⑦杨子坚著:《中国古代小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92—393页。
    ①[清]徐珂著:《清稗类钞·著述类》,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63—3764页。
    ②鲁迅著:《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0页。
    ③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2页。
    ④以上论文见《2009年海峡两岸夏敬渠、屠绅与中国古代才学小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⑤分别见:《安徽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1期,《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1期,《南京师大学报》2010年第11期。
    ⑥因单篇论文过多,无法一一开列,然所涉及的主要论文,上文已分别论之;又,硕士论文七篇分别为:杨龙《镜花缘归类问题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施媛《屠绅生平、著作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熊佐琴《野叟曝言创作心态研究》(陕西理工学院,2010年)、周勇《野叟曝言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王慧秀《野叟曝言与儒家正统思想》(青岛大学,2008年)、姜克滨《续金瓶梅反清主旨再探》(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陈小林《续金瓶梅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研究才学小说单篇作品的博士论文一篇,杨旺生《夏敬渠与野叟曝言研究》(南京农业大学)。
    ①见《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月,第6期,第133—138页。
    ②见《2009年海峡两岸夏敬渠、屠绅与中国古代才学小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21页。
    ③见《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0月,第4期,第67—69页。
    ④见《2009年海峡两岸夏敬渠、屠绅与中国古代才学小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1—38页。
    ⑤刘经庵著:《中国纯文学史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18页。
    ⑥朱传誉主编:《李汝珍与镜花缘》,台北:天一出版社1982年版,第7—8页。
    ⑦周越然著:《书书书野叟曝言》,香港·汉学图书供应社,1966年。
    ⑧谭嘉定著:《中国小说发达史》,台北:启业书局影印,第411—414页。
    ⑨葛贤宁著:《中国小说史》,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出版,第157—160页。
    ①朱传誉著:《镜花缘杂考》,台北:天一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②朱传誉著:《镜花缘杂考》,台北:天一出版社1982年版,第16页。
    ③[美]马克梦,王维东、杨彩霞译:《吝啬鬼、泼妇、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性与男女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187页。
    ①[美]艾美兰著,罗琳译:《竞争的话语:明清小说中的正统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245页。
    ②夏志清著:《文人小说家和中国文化》,台北:幼狮文化公司出版1975年版,第265—303页。
    ③Sir Willian H.Wilkinson,Mah-Jongg:A Memorandum,Amsterdam:the Continental Mah-jongg SalesCo.,1925,p.3.
    ①钱穆:《中国文学论丛》,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95页。
    ②[美]史徒华著,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年版
    ①李时人著:《关于古典长篇小说主题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光明日报》1985年1月22日第3版。
    ②关四平著:《三国演义源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1—201页。
    ③李希凡著:《有感于“文献·文本·文化”的命题》,《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1辑,第4页。
    ①[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5页。
    ②潘建国著:《“稗官”说》,《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第83页。另,余嘉锡先生的《小说家出于稗官说》,见载于《余嘉锡文史论集》,岳麓书社1997年版;周楞伽先生的《稗官考》见载于《古典文学论丛》第三辑,齐鲁书社1982年版。
    ①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4页。
    ②其书录郑氏《诗谱》,又旁采《尔雅》、《说文》、《地志》、《水经》以及先儒之言,凡涉于诗中地名者,荟萃成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98页。
    ③张凯跋语云:道光己酉春日,子龄师以其尊甫北江先生遗著《毛诗天文考》一卷命凯校録。以人事倥偬,卒卒未暇。今春重理旧箧得之,始克毕。半月力校,付手民以报师命。深愧学术荒芜,其中鲁鱼亥豕,是所不免,尚俟海内博雅君子重加厘正焉。咸丰元年岁次辛亥春王月淮宁张凯谨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六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④纪昀评是书曰:“虫鱼草木,今昔异名,年你迢遥,传疑弥甚。玑去古未远,所言犹不甚失真,《诗正义》全用其说;陈启源作《毛诗稽古篇》,其驳正诸家,亦多以玑说为据。讲多识之学者,固当以此为最古焉。”
    (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89页。)
    ⑤其书凡鸟二卷、兽二卷、虫豸一卷、麟介一卷、草四卷、木二卷。盖尤其生平精力所注也。……虽精核不足,而繁复有余,固未始非读诗者多识之一助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9页。
    ①[宋]吴仁杰撰:《离骚草木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六二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93—494页。
    ②[宋]谢翱撰《楚辞芳草谱》,《丛书集成续编》第一一八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第683页。
    ③周拱臣《自叙》云:“草木之中有君子焉,有小人焉。一一比其类而暴其情,使萧艾、菉葹知所顾忌,而不敢进。而与兰芷江蓠竞德,凛凛乎衮钺旨也。以治草木还以治草木者治人,是所望于灵修者挚焉尔,若夫窃取之义,予则何敢?夫固曰:‘风木之酸泪,草莽之孤愤,所攸寄焉尔也。’稗官野乘,聊寓荒衷。篇中之草木禽鱼,其有以罪我也,夫其有以知我也夫。”(见《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三○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5—76页。)
    ④[清]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975页。
    ⑤钱钟书撰:《管锥编》,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573页。
    ①[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37—239页。
    ②[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76—878页。
    ③钱钟书著:《管锥编》,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036页。
    ①[宋]洪迈撰:《容斋随笔》卷十五,《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六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189页。
    ②[清]褚人获撰:《隋唐演义》,康熙年间四雪草堂刻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自序》曰:“昔人以通鉴为古今大账簿,斯固然矣。第既有总记之大账簿,又当有杂记之小账簿。此历朝传志演义诸书所以不废于世也。他不具论,即如《隋唐志传》,创自罗氏,纂辑于林氏,可谓善矣,然始于隋宫剪影,则前多阙略,厥后铺缀唐季一二事,又零星不联属,观者犹有议焉。”
    ①侯健著:《野叟曝言的变态心理》,载于卢兴基选编《台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②[清]夏敬渠著:《野叟曝言》,光绪辛巳冬月毗陵汇珍楼刊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③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4页。
    ④石昌渝著:《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81页。
    ①鲁迅著:《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5—336页。
    ②关于唐五代文士是否用小说行卷,学界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唐五代文士用小说来行卷,行卷的风气是小说兴盛的原因之一。鲁迅先生指出:“顾世间则甚风行,文人往往有作,投谒时或用之为行卷,今颇有留存于《太平广记》中者,实唐代特绝之作也。”(见《唐之传奇文》,《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陈寅恪先生亦主此说,撰文认为传奇是“江湖举子投献之文卷”。(见《〈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74页。)另一种意见认为,唐五代用小说行卷(温卷)的现象并不存在。如吴庚舜的《关于唐代传奇繁荣的原因》、于天池的《唐代小说的发达与行卷无关涉》等均持否定说。笔者倾向于鲁迅、陈寅恪的意见。
    ③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页。
    ④[清]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560页。
    ①李时人编著,何满子审定:《全唐五代小说》,第一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②详见本论文第七章《四六体才学小说<燕山外史>考论》中《<燕山外史>与骈文一节》。
    ③程国赋编著:《隋唐五代小说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④鲁迅著:《唐宋传奇集》,《鲁迅全集》第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页。
    ①丁如明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000年版,第477页。
    ②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1页。
    ③[清]纪昀等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878页。
    ①陈文新著:《再论唐人传奇的文体特征》,《齐鲁学刊》2006年第1期。
    ②[明]胡应麟撰:《少室山房笔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83页。
    ③鲁迅著:《唐宋传奇集》,《鲁迅全集》第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191页。
    ①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90页。
    ②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①[辽]王鼎著:《焚椒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四五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129—134页。
    ①[明]郎瑛撰:《七修类稿》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0页。
    ①[明]邵景詹撰:《觅灯因话小引》,附《剪灯新话》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②关于说话四家数,后代学者分类歧见纷出。如胡士莹分为:小说、说铁骑儿、说经、讲史四类;青木正儿分为:小说、铁骑公案、说经、讲史四类;鲁迅分为: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四类。张锦池先生从说话形式、内容详细考辨说话四家数,认为第一类小说含有银字儿、说公案、说铁骑儿;第二类说经包括说佛书、说参请、说诨经;第三类讲史,即是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第四类较杂,含有合生、商谜、猜诗谜、字谜、社谜、戾谜及说诨话等。(见张锦池著《中国古典小说心解》,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4页。)
    ③叶德钧著:《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30页。
    ①[清]曹寅等修纂:《全唐诗》卷四○五,第十五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520页。
    ②程毅中著:《唐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111页。
    ①[宋]罗烨撰:《新编醉翁谈录》,《续修四库全书》一二六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08页。
    ②[宋]苏轼撰,王松龄点校:《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页。
    ③[宋]罗烨撰:《新编醉翁谈录》,《续修四库全书》一二六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09页。
    ①周建渝著:《多重视野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②恩格斯著:《劳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三,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518页。
    ①参见叶春荣《文化生态学的倡言人——史徒华》一文。载《见证与诠释》,黄应贵主编,台北:正中书局1992年版,第183—185页。
    ②参见张恭启《文化变迁的理论·导言》一文,载其所译《文化变迁的理论》一书卷首,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年版。
    ③[美]史徒华著,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年版,第45—46页。
    ①余英时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①[宋]朱熹撰:《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四,《四部丛刊》,上海涵芬楼藏明刊本。
    ②[宋]陆九渊撰:《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四,《四部丛刊》,上海涵芬楼藏明刊本。
    ③[元]虞集撰:《临川先生吴公行状》,《道园学古录》卷三十四,《四部丛刊》,上海涵芬楼藏明刊本。
    ④[清]孔继汾撰:《阙里文献考》卷六十九,清代乾隆刻本。
    ⑤[清]张夏撰:《洛闽源流录》卷十五,清代康熙二十一年黄昌衢彜叙堂刻本。
    ⑥[明]王守仁撰:《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四部丛刊》,上海涵芬楼藏明隆庆刊本。
    ①[宋]陆九渊撰:《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四,《四部丛刊》,上海涵芬楼藏明刊本。陆九渊于本卷中亦曾有言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②[明]罗钦顺撰:《困知记》卷上,明万历刻本。
    ③[清]顾炎武撰:《与友人论学书》,《亭林文集》卷三,《四部丛刊》,影清代康熙刻本。
    ④[清]顾炎武撰,[清]黄汝成释:《日知录集释》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8页。
    ⑤[清]顾炎武撰:《与人书》,《亭林文集》卷四,《四部丛刊》,影清代康熙刻本。
    ⑥[清]唐鉴撰:《经学学案》,《学案小识》卷十二,清代道光二十六年四砭斋刻本。
    ①[清]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序》,《南雷文定四集》卷一,清代康熙年间刻本。
    ②[清]王夫之撰:《读四书大全说》,《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六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20页。
    ③候外庐著:《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26页。
    ①梁启超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专集》第七十五卷,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8—29页。
    ②魏义霞著:《理学与启蒙》,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45页。
    ③杜桂萍著:《清初杂剧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①[清]顾炎武撰,[清]黄汝成释:《日知录集释》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03页。
    ②[清]陆陇其撰:《三鱼堂文集》卷五,清代康熙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三二五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③[清]陆陇其撰:《三鱼堂文集》卷三,清代康熙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三二五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④冯友兰撰:《中国哲学史》,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43页。
    ⑤[清]江藩撰:《国朝汉学师承记》,《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七九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页。
    ⑥[清]惠栋撰:《松崖文钞》卷一,《聚学轩丛书》本,光绪二十九年贵池刘氏刻本。
    ⑦[清]戴震撰:《与是仲明论学书》,《戴震全书》第六册,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370页。
    ①[清]梁启超撰:《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②[清]阮元撰:《拟国史儒林传序》,《揅经室一集》卷二,四部丛刊影清道光本。
    ③[清]李顒撰:《二曲集》卷七,清代康熙三十三年刻本。
    ④《清实录》第六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66页。
    ⑤《清实录》第十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76页。
    ①高小康著:《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页。
    ②《清实录》第十二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1—82页。
    ③《皇朝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六三三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47页。
    ④《清实录》第十八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8页。
    ①[美]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②《李氏音鉴》卷五《第三十三问著字母总论》云:“壬寅之秋,珍随兄佛云,宦游朐阳。”壬寅之秋即乾隆四十七年(1782)。李汝璜,字佛云。朐阳即海州。
    ③《续金瓶梅·太上感应篇阴阳无字解序》有云:“亢不敏,病卧西湖,既不克上膺简命,而效职于民社,谨取御序颁行《感应篇》而重锓之。”《续金瓶梅·凡例》亦曰:“客中并无前集,迫于时日,故或错讹,观者略①葛兆光著:《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4页。②徐海松著:《清初士人与西学》,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③杜桂萍著:《清初杂剧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④[清]陆世仪撰:《思辨录辑要》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七二四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⑤[清]顾炎武撰:《与人书》,《亭林文集》卷四,《四部丛刊》,影清代康熙刻本。⑥《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雍正六年内府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七一七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⑦中国一档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8页。
    ①[清]纪昀等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390—1391页。
    ②[清]纪昀等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529页。
    ③吴伯娅著:《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487页。
    ①[美]雷·韦勒克、奥·沃伦著,刘象愚译:《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06页。
    ②刘勇强著:《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页。
    ③张锦池著:《红楼梦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28页。
    ①何满子撰:《古代小说退潮期的别格——杂家小说》,《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1期,第268页。
    ②钱穆撰:《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46页。
    ①鲁迅著:《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7—342页。
    ①郑振铎撰:《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99—701页。
    ②王汝梅著:《丁耀亢的<续金瓶梅>创作及其小说观念》,《丁耀亢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页。
    ①[清]屠绅《蟫史》,《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41—442页。
    ②见《蟫史·序言》,《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①[清]陈球《燕山外史》,《韩国藏中国稀见珍本小说》第二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9页。
    ②鲁迅认为:“陈球自谓‘史体无以四六为文,自我作古,极知僭妄,……第行于稗乘,当希末减’。盖未见张鷟《游仙窟》,遂自以为独创矣。”见《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页。
    ③[清]陈球《燕山外史》,《韩国藏中国稀见珍本小说》第二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0页。
    ④苏氏因遭弃悔恨自伤,故织锦为回文:五采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覆,皆为文章。其文点画无阙,才情之妙,超古迈今。名《璇玑图》。见《镜花缘》第四十一回,《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19—721页。
    ⑤[清]屠绅著:《蟫史》,《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39—140页。
    ①《镜花缘》中,论《毛诗》、《郑笺》,见第十七回多九公与尹红红、黎亭亭对话;论“三礼”,见第五十二回黎亭亭与殷若花对话;论“春秋大义”亦见第五十二回黎亭亭与殷若花对话。
    ②[清]徐珂编:《清稗类钞·著述类》,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63—3764页。
    ③[清]夏敬渠著:《野叟曝言》,《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39—140页。
    ①[清]汪价著:《草木春秋》,《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②顾梅羹:《琴学备要》(手稿本),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
    ③[清]李汝珍:《镜花缘》,《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308—1309页。
    ①[清]蔡家琬撰:《红楼梦说梦》,嘉庆十九年解红轩刊本。
    ②[清]郭廷选撰:《药会图》,道光十九年钞本。《药会图》前有黔南邱世俊《序》和作者郭廷选《自序》。参见杨燕飞点校《药会图钞本校勘》,《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2卷第3期,第8—12页。
    ③[明]鲍山撰:《野菜博录》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七三一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①[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卷三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七七三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②[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七七三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③[清]李汝珍撰:《镜花缘》,《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775页。
    ①胡居仁曾与陈献章一同受学于吴与弼,然二人意见不合。陈献章的学术观点见前;胡居仁一方面主敬,一方面重致知,乃读书穷理派,他说:“孔门之教,惟博文、约礼二事。博文是读书穷理事;不如此,则无以明诸心。约礼是操持力行事;不如此,无以有诸己。”(见《明儒学案》,黄宗羲撰)
    ②北京图书馆编:《西谛书目》,文物出版社出版1963年版,第76页。
    ③孙楷第撰:《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179页。
    ④石昌渝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⑤[日]大塚秀高撰:《增补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东京:汲古书院1987年版,第155页。
    ⑥江苏省社科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版,第570页。
    ①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一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影印,第484页。
    ②[清]杨应琚等纂修:《西宁府新志》,清代乾隆十二年刻本,国家图书馆方志馆藏。
    ③[清]王昶等纂修:《直隶太仓州志》,《续修四库全书》第六九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④[清]张潮编:《虞初新志》,《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四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第319页。
    ①[清]苏渊等纂修:《康熙嘉定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1004页。
    ②[清]许自俊等纂修:《康熙嘉定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1148页。
    ③[清]汪价撰:《中州杂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二四九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61页。
    ④[清]纪昀等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44页。
    ⑤[清]郭廷选撰:《草木春秋药会图》,道光十九年抄本。
    ①[清]李枋梧等纂修:《宝丰县志》卷九,道光十七年刻本。
    ②[清]黄宅中等纂修:《大定府志》卷三二,《中国地方志集成》,巴蜀书社2006年版。
    ③[清]纪昀等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44页。
    ④[清]王昶等纂修:《直隶太仓州志》,《续修四库全书》第六九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88页。
    ⑤[清]吴庄撰:《吴鳏放言》,《丛书集成续编》第二五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年,第565页。
    ⑥[清]苏渊等纂修:《康熙嘉定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433页。
    ⑦[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五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1482页。
    ⑧汪价撰:《甲子百八咏》,《三侬啸旨》卷四,清代康熙年间刻本,国家图书馆善本室藏。
    ⑨南京大学中文系编著:《全清词·顺康卷》第一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77—498页。
    ⑩邱明正等编:《上海文学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①汪价撰:《中州杂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二四九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49—460页。
    ①[清]穆彰阿纂修:《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六,《四部丛刊续编》景旧抄本。
    ②[清]陈琮撰:《烟草谱》,清嘉庆刻本。
    ③[清]冯桂芬纂修:《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十二,清代光绪九年刻本。
    ①[清]张潮辑:《虞初新志》,《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四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第324页。
    ②[清]孔尚任撰:《湖海集》卷十二,清代康熙间介安堂刻本。
    ③[清]王昶等编纂:《直隶太仓州志》,《续修四库全书本》第六九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11页。
    ④[清]赵宏恩纂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四十一《人物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⑤《全清词·顺康卷》第一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77—498页。
    ①[清]纪昀等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44页。
    ①[清]翟灏撰:《通俗编》,清代乾隆十六年翟氏无不宜斋刻本。
    ①[清]贺长龄编:《清经世文编》卷七三、卷九十,道光年间刻本。
    ①详见[清]蒲松龄撰,路大荒主编《蒲松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3页;洪流《〈草木传〉及其作者问题》,《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第54~56页;杨海儒《〈草木传〉的作者是蒲松龄吗》,《甘肃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第103~105页。
    ②详见贾治中、杨燕飞《略论清代的药性剧》,《中华戏曲》1996年第1期,第249~256页。
    ③蒲松龄撰,路大荒主编:《蒲松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28~1829页。
    ④其文曰:“读先生诸作,而知先生之于文也,一若洪水陡起,有若远峰耸翠,而其间之葱郁浓淡,无一不见于手笔之超脱。若徒有学无识,而无超脱之才之达之,则如尺水无波,小山无云而已,又奚足耸人之望观哉?验天地间,岭不动,枝不鸣,忽嘘而为风;渊甚平,岳甚静,忽蒸而为气,惟其嘘与蒸之倏忽莫之定。是以先生之材而之测,而其为文也,又乌乎可测哉?吾于《草木传》又信其然也!”
    ⑤[清]张廷等纂修:《淄川县志·轶事志》卷八,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①详见拙著《草木春秋作者新探》,《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3期,第83页。
    ②[清]王昶等纂修:《直隶太仓州志》卷五六,嘉庆七年刻本。
    ③[清]汪价撰:《中州杂俎》卷二十一,民国十年安阳三怡堂排印本。
    ①[清]蒲松龄撰,路大荒编:《蒲松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4页。
    ①[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七七三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②[清]蒲松龄撰,路大荒编:《蒲松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4页。
    ③袁世硕撰:《草木春秋·前言》,《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④叶子奇所著《草木子》一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黄衷序云二十二篇,郑善夫序又云二十八篇。正德丙子,其裔孙溥以南京御史出知福州,重刻之,约为八篇:曰管窥,曰观物,曰原道,曰钩元,曰克谨,曰杂志,曰谈薮,曰杂爼,每二篇为一卷,即此本也。……子奇学有渊源,故其书自天文、地纪、人事、物理,一一分析,颇多微义。其论元代故事,亦颇详核。”(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631页。)
    ①[清]汪价撰:《草木春秋·自叙》,据山东大学图书馆藏刊本景印,见《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①[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卷二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七七三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②[明]鲍山撰:《野菜博录》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七三一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③[清]李清撰:《南北史合注》卷一,清代抄本。
    ④以上所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材料分别见于卷十五、卷三十五、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七七三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①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06页。
    ②[清]汪价撰:《草木春秋·自叙》,据山东大学图书馆藏刊本景印,见《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①[清]周拱臣撰:《离骚草木史》,《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三○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5—76页。
    ②[清]蒲松龄著,路大荒编:《蒲松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4页。
    ①丁耀亢著作达24种,有《天史》十卷、《漆园草》一卷、《陆舫诗草》五卷、《椒丘诗》二卷、《江干草》一卷、《逍遥游》二卷、《归山草》一卷、《听山亭草》一卷、《出劫纪略》一卷、《家政须知》一卷、《乐府》二卷、《问天》一卷、《落叶》一卷、《管见》一卷、《放言》一卷、《西湖扇词曲》二卷、《蚺蛇胆》(亦名《表忠记传奇》)二卷、《化人游传奇》一卷、《赤松游传奇》二卷、《非非梦传奇》一卷、《星汉槎传奇》一卷、《仙人游词曲》一卷、《续金瓶梅》十二卷、《醒世姻缘传》二十四卷。(见《丁耀亢年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8页。)
    ②[清]刘廷玑撰:《在园杂志》卷三,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刻本。
    ③[清]丁耀亢撰:《归山草》,《丁耀亢全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72页。
    ④关于将《续金瓶梅》一书归为逞才炫学才学小说,可参见本文“绪论”部分。
    ⑤研究《续金瓶梅》大约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明之人情小说》为标帜,这是起步期;第二个时期是建国后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第三个时期是二十世八十年代至今,这是繁荣期。在第三个时期,丁耀亢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性的著作有李增坡主编的《丁耀亢全集》和张清吉的《丁耀亢年谱》。《丁耀亢年谱》虽较略,然其开创之功不可没。1998年召开的海峡两岸“丁耀亢学术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0篇。
    ①王汝梅著:《丁耀亢的续金瓶梅创作及小说观念》,《丁耀亢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页。又,关于丁耀亢撰是书的时间共有三说:黄霖先生认为是1661年;张清吉先生认为是1654—1658年;石玲先生认为是1660年。(见刘洪强《续金瓶梅成书年代新考》,《东岳论丛》2008年第3期。)
    ②[清]张维屏辑:《国朝诗人征略》卷十四,清代道光年间刻本。
    ③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二,民国退耕堂刻本。
    ④[清]董天工撰:《武夷山志》,清代乾隆年间刻本。
    ⑤[清]丁耀亢撰:《续金瓶梅后集》,顺治十七年刻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①[清]宫懋让等纂修:《诸城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1052页。
    ②见《天史·序》,《丁耀亢全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③见《航海出劫始末》,《丁耀亢全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④[清]宫懋让等纂修:《诸城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1052页。
    ⑤[清]王铎撰:《拟山园选集》卷三十七,清代顺治年间刻本。
    ⑥见《江干草·序》,《丁耀亢全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⑦[清]龚鼎孳撰:《定山堂诗集》卷十八,清代康熙十五年刻本。
    ①[清]丁慎行撰:《乞言小引》,见《听山亭草》卷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②[清]查为仁撰:《莲坡诗话》卷上,清代乾隆年间刻蔗塘外集本。
    ③[清]王晫撰:《今世说》卷八,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
    ④[清]俞廷献等纂修:《容城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378页。
    ⑤[清]宋犖撰:《西陂类稿》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三二三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⑥[清]孙奇逢撰:《孙征君日谱录存》卷八,清代光绪年间刻本。
    ⑦[清]方苞撰:《望溪集》卷八,清代咸丰元年刻本。
    ①[清]陆进撰:《巢青阁集》卷六,清康熙年间刻本。
    ②[清]李继白撰:《望古斋集》卷四,清代顺治年间刻本。
    ③[清]纪映钟撰:《戆叟诗抄》卷二,清长啸轩抄本。
    ④[清]丁慎行撰:《乞言小引》,见《听山亭草》卷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⑤[清]丁耀亢撰:《出劫纪略》,《丁耀亢全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7页。
    ①[清]丁昌燕撰:《丁氏家传》,《丁耀亢年谱》,张清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②[清]夏夑编:《明通鉴》卷六十八,清代同治年间刻本。
    ①以上两序均见《续金瓶梅后集》,顺治十七年刻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②[清]惠栋撰:《松崖文抄》卷一,清代聚学轩丛书本。
    ③《藏外道书》第十二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270页。
    ①《清实录》第三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35页。
    ①[清]宫懋让等纂修:《诸城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1052页。
    ②见《天史·序》,《丁耀亢全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①张清吉撰《金瓶梅的作者是谁》一文,认为作者是丁惟宁。见《丁耀亢研究——海峡两岸丁耀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①陈益源撰:《小说与艳情》,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②张锦池撰:《论金瓶梅的结构方式与思想层面》,《求是学刊》2001年第1期。
    ①鲁迅著:《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页。
    ②袁世硕著:《续金瓶梅后集·前言》,《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③黄霖著:《金瓶梅续书三种·前言》,齐鲁书社1988年版。
    ①潘建国先生曾撰有《新见<燕山外史>清稿本考略》,载《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1期;王琼玲撰有《燕山外史初探》(1993)、《燕山外史研究》(1997)等。
    ②[清]许瑶光等纂修:《嘉兴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光绪五年重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
    2486页、第1472页。
    ①[清]冯金伯撰:《墨香居画识》,《清代传记丛刊》第七十二册,周峻富辑,台北:明文书局印行,第6页、第453页。
    ②[清]于源撰:《一粟庐合集》,道光年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孔令境先生所著《中国小说史料》曾引《合集》中关于陈球的史料及其五首诗,为学者广泛转引。
    ③见《燕山外史·题词》,三陋居藏板,嘉庆十六年刻本。
    ④[清]潘衍桐辑:《两浙輶轩续录》卷二十四,《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六八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93—694页。
    ⑤[清]沈善宝撰:《名媛诗话》卷三,光绪年间鸿雪楼刻本。
    ①见《燕山外史·题词》,三陋居藏板,嘉庆十六年刻本。
    ①考《燕山外史》版本,有潘建国先生所撰《新见〈燕山外史〉清稿本考略》一文,载《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1期,第238—249页。有台湾学者王琼玲先生撰《〈燕山外史〉新探》与《清代四大才学小说·丙编·〈燕山外史〉研究》二文,前文见《1993年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开明出版社1993年版,第365—
    390页;后文见《清代四大才学小说》,台湾商务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361页。
    ②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十附录三《日本训译中国小说之目录》云:“《燕山外史》二卷,大乡穆训点,明治十一年,长野龟七排。”而此本亦实是傅声谷注释本。
    ③见《韩国藏中国稀见珍本小说》第二卷《燕山外史·后记》,季羡林等点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1页。至朴在渊私藏本,实为傅声谷注释本。
    ①[清]陈宸书撰:《吴镜庵〈桃花扇传奇〉后序详注》,四卷,东北师大图书馆藏。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张荐传》卷一百四十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23—4024页。
    ①萧相恺著:《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②程毅中著:《唐代小说史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05页。
    ③《游仙窟》引文,均见李时人编《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156页。
    ④陈文新著:《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①陈文新著:《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1页。
    ①钱玄同在《寄陈独秀》信中曾痛诋《燕山外史》,认为:“除用典外,别无他事,实为文学中最下劣者……直可谓全篇不通。”又在《寄胡适》信中评价《燕山外史》,认为:“专用恶滥之笔,叙一件肉麻之事,文笔亦极下劣,最不足道。”见胡适著《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页、第726页。
    ①[清]许瑶光等纂修:《嘉兴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光绪五年重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406—1407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43页。
    ③[清]万斯同撰:《明史》卷三百十七,清代抄本,《续修四库全书》第三二九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91页。
    ④[清]冯梦祯撰:《快雪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一六四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25—326页。
    ①[清]纪昀等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912页。
    ②[清]冯梦祯撰:《快雪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一六五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04页。
    ③[清]邓实辑:《明代名人尺牍七种》,上海国学保存会,清光绪间刻本。
    ①[清]吴鼒编:《八家四六文抄》九卷,较经堂刻本。
    ②[清]张之洞撰:《书目答问·集部》,清光绪刻本。
    ③[清]许瑶光等纂修:《嘉兴府志》,光绪五年重印本,《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464页。
    ①见《燕山外史·题词》,三陋居藏板,嘉庆十六年刻本。
    ②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263页。
    ①春秋书法,亦曰春秋笔法。《左传·成公十四年》:“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702—3703页。
    ①[清]蒲松龄撰,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60—461页。
    ①张蕊青著:《燕山外史与性灵文学思潮》,《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
    ②王琼玲著:《清代骈文小说燕山外史初探》,《93年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开明出版社1993年版。此观点亦见于其《燕山外史研究》,《清代四大才学小说》,台北: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①[清]陈球撰:《燕山外史手稿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①[清]于源撰:《一粟庐合集》,道光年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①[清]章学诚撰,叶英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78页。
    ②萧相恺先生《〈琐蛣杂记〉与〈六合内外琐言〉叙考》,载《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2007年2期;《从乾隆五十六年到六十年屠绅的行踪看二十卷增订本〈琐蛣杂记〉为后人伪托之刻》,载《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1期。王进驹先生《〈琐蛣杂记〉和〈六合内外琐言〉版本演变及作者考》,载《文学遗产》网络版2010年第3期;《屠绅宦滇时期交游事迹考述》,载《2009年海峡两岸夏敬渠、屠绅与中国古代才学小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90—317页。王琼玲《蟫史研究》,见《清代才学小说》,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①[清]金捧阊撰:《守一斋笔记》,《丛书集成续编》第二一二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621—622页。
    ②[清]金武祥编:《粟香室从书》,光绪二十三年粟香室刻本。
    ③[清]沈伟田等纂修:《光绪江阴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525页
    ④[清]李周望等辑:《国朝历科题名碑录》,清代同治四年增补本。
    ⑤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3页。
    ⑥江庆柏撰:《清朝进士题名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64页。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149页。
    ②师宗县乃苗疆之地,汉少彝多,在州(广西州)北八十里,征银二千一百九十三两零,杂税六两零。谷九千四百八十三石零,入学八名,养廉银九百两。见《清代缙绅录集成》第三册,第167页。
    ③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影印,第二○册227页、第二○册
    233页、第二○册243页、第二二册117页、第二二册127页。
    ①台湾学者王琼玲即执此说。见《蟫史研究》(《清代四大才学小说》),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87页。
    ②《清实录》第一七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83页。
    ③[清]刘启端等纂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七十二,《续修四库全书》第七九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256页。
    ①《清实录》第二六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4页。
    ②沈燮元撰:《屠绅年谱》,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9页。
    ③[清]徐书受撰:《酬屠笏岩入都投赠之作,即送还滇南》,《教经堂全集·诗集》,清代乾隆间刻本。
    ④李侍尧(?—1788)清汉军镶黄旗人。乃乾隆宠臣之一,李侍尧曾镇压过丰顺阿娄农民起义、撒拉尔回民起义,亦曾出征台湾,立下赫赫战功。乾隆念其战功,本不欲治其罪,故令和珅等人几次商议如何处置,江苏巡抚闵鹗元揆知乾隆帝之意图,乃奏请“宽之”。事见《清史列传》
    ①[清]洪亮吉撰:《卷施阁集》,《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四六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①许隽超先生曾撰《屠绅三运京铜行程考》一文,于屠绅“三运京铜”考辨甚详,上述屠绅运铜日期,笔者即参考是文。是文发表于《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1期,第228—236页。
    ②[清]师范辑:《小停云馆芝言》第四册,嘉庆间刻本。卷首师范《序》有云:“辛酉秋,既令望江,邑为吴楚要冲,凡同好之过访者,一帆两桨,直抵南郭外,岁无虚月。遂葺小停云馆,为授餐地。簿书少暇,仍与邑绅衿把酒谈宴,每拈五七字纪其事,其未经至馆者,亦以邮筒相往来。时日渐久,积卷成帙,题曰《小停云馆芝言》,陆续开雕,借消鄙吝,偶一展玩,如亲晤语。”嘉庆九年九月作。序后为《凡例》,嘉庆十年三月作。
    ③[清]檀粹撰:《草堂外集》,嘉庆元年刻本。又据王重民《冷庐文薮·檀萃传》:檀粹,字岂田,一字默斋,号废翁,安徽安庆府望江县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曾官于云南。是故,与屠绅交好。著有《滇南诗集》、《滇南诗话》、《草堂外集》、《滇海虞衡志》等。
    ①[清]汪如洋撰:《葆冲书屋集》,《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四七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①《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影印,第23册第410页。
    ②[清]吴锡麒撰:《有正味斋词集》卷三《佇月楼琴言》,《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七二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72页。
    ③[清]张问陶撰:《船山诗草·补遗》卷四,清嘉庆二十年刻道光二十九年增修本。
    ①刘子扬著:《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版,第98页。
    ②[清]法式善撰:《存素堂诗初集录存》,卷十一,清嘉庆十二年王墉刻本。
    ③[清]沈伟田等纂修:《光绪江阴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575页
    ④许隽超撰:《屠绅佚诗九首考辨》,《文献》2012年第1期。
    ①[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二:“屠刺史绅生平好色,正室至四五,娶妾媵仍不在此数,卒以此得暴疾卒。余久之哭以诗曰:‘闲情究累韩光政,醇酒终伤魏信陵。’盖伤之也。”
    ②[清]蔡家琬撰:《红楼梦说梦》,嘉庆十九年解红轩刊本。
    ①[清]魏源撰:《武圣记》,《魏源全集》第三册,岳麓书社第274—275页。
    ②程含章(?—1832),云南景东人。乾隆五十七年举人,嘉庆初,大挑知县,分广东,署封川。迁雷州知州,曾率乡勇破海盗乌石大。著有《岭南集》、《山左集》等。
    ③《皇朝经世文编》卷八十五,道光年间刻本。
    ④《清实录》第二八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0页,第173页。
    ①《清实录》第二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4—65页。
    ②《西北回民起义研究资料汇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7页。
    ①黄人撰《小说小话》,认为:“细考之,书中人物事迹,仍历历显露:如石玉之为琅玕,余舜佐之为李侍尧,斛斯贵之为福康安,贺兰观之为海兰察,龙木兰之为龙么妹,木宏纲之为柴大纪;梅飒采、严多稼之为林爽文、庄大田。其余若群纲、鷟鸑二城则诸罗、凤山也;青、黄、黑、赤、白五苗,则九股十三姓诸种也;五斗米贼,则川、陕各号之白莲教匪也;当时朝议甚惜齐王氏之才,有欲抚之使平苗自赎者,故尊之为锁骨菩萨,别树一帜,不混于五斗米贼中。陈文述曾令常熟,为诸名士所推服,所谓都毛子者,殆即其人也。余不备述。”见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2页。
    ②周骏富辑:《清史列传》第四册,清国史馆原编,明文书局1986年版,第64页。
    ①《清实录》第二十五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6页。
    ②李文海主编:《清史编年》第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9—800页。
    ③咸丰年间,苗民复起义,历时十八年。见《清史编年》第九卷,李文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清]梁上国撰:《论川楚教匪事宜疏》,《皇朝经世文编》卷八九,道光刻本。
    ②白莲教乃一通称,包括混元教、荣华会、收元教、三阳教、西天大乘教等。其提出口号有“换世界”、“反乱年”、“未劫年,刀兵现”、“吾徒下方身遭难,不请师父无所靠”等,明显带有反清政治色彩。是故,乾隆末年,清政府采取高压手段,终于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③此年,屠绅好友洪亮吉因上书直言朝廷剿教乱之失,触怒嘉庆帝,几乎被杀,最终发配伊犁。而屠绅撰《蟫史》亦是以“小说”见讽谏之意。
    ①[清]震均撰:《天咫偶闻》,《续修四库全书》第七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②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页。
    ①见《笏岩诗钞》,光绪年间粟香室刊本。
    ①黄人撰:《小说小话》,《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卷》,中华书局1960版,第371—372页。
    ②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页。
    ③孙楷第撰:《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176页。
    ①[清]曾国荃纂修:《湖南通志》卷一百七《名宦志》十六,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②[清]穆彰阿纂修:《大清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影旧钞本。
    ③《清实录》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8页。
    ①黄人撰:《小说小话》,《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卷》,中华书局1960版,第372页。
    ①台湾学者王琼玲发现《蟫史》在体式上分卷不分回,改白话长篇小说的双句对偶回目为单句卷目,同时其奇数卷的卷目与偶数卷的卷目是两两对仗的。这一发现启发了笔者,若将《蟫史》的全书卷目联起来,恰是一首古体诗。(见《蟫史研究》,《清代四大才学小说》,台北: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27页。)
    ①参见本论文第八章《“万宝全书”〈镜花缘〉考论》。
    ①黄人撰:《小说小话》,《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卷》,中华书局1960版,第371—372页。
    ②侯忠义撰:《<蟫史>的历史贡献》,《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1期,第4页。
    ③詹颂撰:《论<蟫史>的构思与文体特点》,《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第223页。
    ④张锦池撰:《论〈儒林外史〉的纪传性结构形态》,《文学遗产》1998年第5期。
    ①[清]屠绅著:《蟫史》,梅竹氏藏板磊砢山房刊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②[清]屠绅著:《蟫史》,梅竹氏藏板磊砢山房刊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③《清实录》第二二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12页。
    ④周骏富辑:《清史列传》(三),《清代传纪丛刊·综录类》,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634页。
    ⑤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822页。
    ①周骏富辑:《清史列传》(四),《清代传纪丛刊·综录类》,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149页。
    ②[清]张维屏编:《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三十七,清代道光二十二年刊本。
    ③周骏富辑:《清史列传》(四),《清代传纪丛刊·综录类》,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版,第137页。
    ④以上所引关于海兰察材料均见周骏富辑《清史列传》(四),第65—68页。《清代传纪丛刊·综录类》,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版。
    ①杨钟义撰:《雪桥诗话三集》卷八,民国求恕斋丛书本
    ②[清]曾国荃纂修:《湖南通志》卷一百七《名宦志》十六,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③[清]屠绅《蟫史》,《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梅竹氏藏板磊砢山房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④[清]震均撰:《天咫偶闻》,《续修四库全书》第七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①黄人撰:《小说小话》,《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卷》,中华书局1960版,第371—372页。
    ②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
    ③郑振铎撰:《清初到中叶的长篇小说的发展》,《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
    470页。
    ④王琼玲撰:《蟫史研究》,《清代四大才学小说》,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23页。另考屠绅居官广州是在乾隆六十年七,嘉庆二年六月丁内艰离职。屠绅所担任官职为通判,属知府的佐贰杂职。《清史稿·职官三》载:“同知、通判分掌粮盐督捕,江海防务,河工水利,清军理事,抚绥民夷诸要职。”而乾隆六十年至嘉庆二年,正是交匪猖獗之时。是故,王琼玲所言屠绅“居官闲逸”,实属误解。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343—344页。
    ①[清]夏孝旃纂修:《江阴夏氏宗谱》,光绪十二年刻本,上海图书馆家谱馆藏。下文所引《江阴夏氏宗谱》中的文字不再标明出处,只标出卷数。
    ②[清]余治辑:《得一录》卷十一,同治八年刊本。
    ③该钞本有部分残缺,如第三回、第四回、第七十八回至八十五回、第一百三十四回至一百三十六回正文无。此钞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鉴定为道光年间钞本,然末附有号古澄半园客者于同治壬午(1872)暮春所写的附注,所以潘建国先生据此认为是同治间钞本,未知确否。详见潘建国《新发现<野叟曝言>同治钞本考述》,《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
    ④光绪四年钞本《野叟曝言》,16开,大型本,4大函,20卷,20册,154回,有评注、回末总评。内容略残缺,为现知钞本中内容相对最完整者,故弥足珍贵。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
    ⑤光绪七年刊本《野叟曝言》,题署光绪辛巳冬月毗陵汇珍楼刊本,20卷,152回,前有知不足斋主人序及凡例六则,有绣像16幅,版心题《第一奇书》,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均有藏,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据复旦大学藏本影印。
    ⑥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页。
    ⑦[清]徐珂编:《清稗类钞·著述类》,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63—3764页。
    ①王琼玲所看到的《江阴夏氏宗谱》藏于南京图书馆。
    ②袁行霈著:《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页。
    ③三公祠位于江阴县城东南阎应元抗清殉难地栖霞禅院,祠中祀江阴典史阎应元、丞尉陈明遇、训导冯敦厚三人。道光六年御史中丞陶澍请以守城众义士上百人从祀。阎、陈、冯三人于顺治二年(1645)乙酉城破殉难,乾隆四十一年谥忠烈、烈愍、节愍。见朱方增《三公祠附祀殉义绅民记》,《光绪江阴县志》卷七。
    ①[清]赵宏恩等修:《江南通志》卷一百五十三《人物志·忠节》,《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52页。
    ②[清]夏敬渠撰:《浣玉轩集》,清代光绪年间刻本。
    ①[清]夏敬渠撰:《浣玉轩集》,清代光绪年间刻本。
    ②王琼玲著:《由<江阴夏氏宗谱>看夏氏先人对夏敬渠与<野叟曝言>的影响》,《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3期。
    ①[清]沈伟田等修:《光绪江阴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898页。
    ②[清]夏孝旃纂修:《江阴夏氏宗谱》,光绪十二年刻本,上海图书馆家谱馆藏。
    ③[清]沈伟田等修:《光绪江阴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853页。
    ④见《清史稿》及《光绪江阴县志》。
    ①[清]夏孝旃纂修:《江阴夏氏宗谱》,光绪十二年刻本,上海图书馆家谱馆藏。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三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052页。
    ①转引自《江阴夏氏宗谱》卷十《表章·记载》。
    ①[清]杨名时撰:《乡贤夏君传》,见《江阴夏氏宗谱》。
    ②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
    ①[清]沈伟田等修:《光绪江阴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2—1983页
    ②[清]夏孝旃纂修:《江阴夏氏宗谱》,光绪十二年刻本,上海图书馆家谱馆藏。
    ①[清]夏敬渠撰:《纲目举正》,《丛书集成续编》二六五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第299页。
    ②见《浣玉轩集》(一),《浣玉轩着书目》,清代光绪年间刊本。
    ①见《浣玉轩集》(一),《经史余论序》,清代光绪年间刊本。
    ②[清]夏敬渠撰:《纲目举正》,《丛书集成续编》二六五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第341页。
    ①[清]夏敬渠撰:《纲目举正》,《丛书集成续编》二六五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第231页。
    ②[清]夏敬渠撰:《纲目举正》,《丛书集成续编》二六五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第234页。
    ①见《浣玉轩集》(一),《经史余论·序》,清代光绪年间刊本。
    ①见《浣玉轩集》(一),《经史余论·序》,清代光绪年间刊本。
    ①王琼玲著:《野叟曝言研究》,《清代四大才学小说》,台北: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6页。
    ①见《浣玉轩集》(二),《医学发蒙·序》,清代光绪年间刊本。
    ①[清]吴谦辑:《医宗金鉴》卷三十四下,清代乾隆武英殿刻本。
    ②[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伤寒论注释》,《四部丛刊》,影明嘉靖汪济明刊本。
    ③叶天士,清代乾隆间苏州名医,曾被誉为“二百年来名医第一”,着有《临症指南》一书。详见《国初诗人征略》卷三十三,张维屏撰,清代道光十年刻本。
    ①[清]梁章巨撰:《浪迹丛谈》,清代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②[清]青城子撰:《志异续编》,中国书店1994年影印。
    ①[宋]齐仲甫撰:《女科百问》卷下,清代乾隆聚锦堂刻本。
    ②[清]沈金鳌撰:《妇科玉尺》卷三,清代乾隆刻沈氏尊生书本。
    ③赵景深《野叟曝言作者夏二铭年谱》云:“《唐诗臆解》不久将由夏氏后裔厥谋、挺斋等刊印行世。”似此书未亡,然至今未见,待考。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436—437页。
    ①见《浣玉轩集》(二),《唐诗臆解·序》,清代光绪年间刊本。
    ①[清]夏敬渠撰:《左传论》,《浣玉轩集》(一),清代光绪年间刻本。
    ①[宋]邵雍撰,[清]王植解:《皇极经世书解》,《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79页。
    ①王琼玲撰:《野叟曝言研究》,《清代四大才学小说》,台北: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60—161页。
    ②[魏]刘徽所撰的《海岛算经》一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测量数学专着,为地图学提供了数学基础。该书曾被编于明成祖时编修的《永乐大典》中,现存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
    ③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卷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
    ④王琼玲著:《野叟曝言研究》,台北:学海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⑤杨旺生著:《论<野叟曝言>托于有明的叙事谋略》,《东方论坛》2000年第一期。
    ⑥董国炎、蔡之国著:《是言志小说,还是才学小说?》,《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一期。
    ①《新刻绣像批评原本金瓶梅》卷一,《明清善本小说丛刊》第十辑,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634页。
    ①张锦池著:《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华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
    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342页、第1350页。
    ②[明]许仲琳撰:《新刻锺伯敬先生批评封神演义》第九卷,据东京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明金阊舒氏刊本景印,阙叶用学库山房本景补。见《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
    ①[明]罗本撰:《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一卷,据东京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万历十九年周曰校刊本景印,见《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527页。
    ①见钱穆撰《朱子学提纲》,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0页。
    ②见《浣玉轩集》卷一《读经余论》,清代光绪年间刻本。
    ③[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85—286页。
    ①[汉]郑玄注,[唐]贾公彦注:《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394页。
    ②[汉]郑玄注,[唐]贾公彦注:《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479页。
    ③[汉]班昭:《女诫》,《女四书笺注》,王相校笺,光绪丁丑刊本。
    ①[魏]王弼等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6页。
    ①[清]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卷五八,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77页。
    ②[清]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卷六一,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505页。
    ③[清]王夫之撰:《读四书大全说》卷八,《船山遗书》,清同治刻本。
    ④[清]王夫之撰:《四书训义》卷十八,清光绪刻本。
    ⑤[清]顾炎武撰:《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四,《四部丛刊》本,影清康熙本。
    ①[清]王之春撰:《椒生随笔》卷四,清代光绪七年文艺丛刊本。
    ②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0页。
    ③见《镜花缘》第二十三回“说酸话洒保咬文,讲迂谈腐儒嚼字”,《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94年版,第402页。
    ④李时人撰:《出入乾嘉:李汝珍及其镜花缘创作》,《国学研究》第四卷,袁行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3页。
    ①关于孙佳讯与吴鲁星撰文与胡适讨论的情形,见孙佳讯著《〈镜花缘〉公案辨疑》一书《引言》,齐鲁书社1984年版。
    ②[清]李汝珍撰,张友鹤校注:《镜花缘》,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③前文发表在《明清小说研究》1987年第1期,后文发表在袁行霈主编的《国学研究》1997年第4卷。
    ④徐子方著:《李汝珍年谱》,《文献》2000年第1期。
    ⑤王琼玲著:《镜花缘研究》,《清代四大才学小说》,台北: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⑥李维醇是李汝璜之孙,记载其进士中式的“同年录”有两份。一份名曰《道光乙未恩科直省同年全录》,文奎斋藏板,国家图书馆藏;一份名曰《道光乙未科会试同年齿录》,文奎斋藏板,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后者记载较前者详细,故本文据此予以考证李汝珍家世。
    ⑦[清]李汝珍著:《李氏音鉴》,《续修四库全书》第二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61页。
    ①[清]不著撰者:《两淮鹾务考略》,《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一辑第二四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706页,第705页。
    ②[清]王定安等纂修:《重修两淮盐法志》,《续修四库全书》第八四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
    387页。
    ③[清]唐仲勉等纂修:《海州直隶州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15页。
    ①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编:《清代缙绅录集成》,第五册,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②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编:《清代缙绅录集成》,第五册,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254页。
    ③[清]王定安等纂修:《重修两淮盐法志》卷一百三十五,《续修四库全书》第八四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84页。
    ④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编:《清代缙绅录集成》,第五册,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458页。
    ⑤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编:《清代缙绅录集成》,第六册,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⑥[清]许乔林撰:《弇榆山房诗略》,清代道光年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⑦[清]周家齐等纂修:《光绪高唐州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272页。
    ①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影印,第二十二册第587页、第592页;第二册第501页。
    ②[清]黄纯嘏撰:《草草草堂诗选》,清代道光年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①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三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影印,第396页。
    ①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编:《清代缙绅录集成》,第二十册,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
    461页。
    ②[清]彭蕴璨撰:《历代画史汇传》,《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八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511页。
    ①[清]黄纯嘏撰:《草草草堂诗选》,清代道光年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②[清]许乔林撰:《弇榆山房诗略》,清代道光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③[清]张之洞等纂修:《光绪顺天府志》,《续修四库全书》第六八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73页。
    ①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四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影印,第386页。
    ②[清]许乔林撰:《弇榆山房诗略》,清代道光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③[清]李汝珍著:《李氏音鉴》,《续修四库全书》第二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81页。
    ④[清]吴振勃著:《筠斋诗录》,清代道光二十八年刻本,挹韵轩藏板,国家图书馆藏,第12页。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职官三》,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357页。
    ②陈茂同著:《历代职官沿革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81—582页。
    ③[清]张鹏翮撰:《治河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第八四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17—619页。
    ④孙佳讯著:《镜花缘公案辨疑》,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7页。
    ⑤胡适著:《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书店1980年版,第514—515页。
    ⑥孙佳讯著:《镜花缘公案辨疑》,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12页。
    ⑦张友鹤著:《镜花缘·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8页。
    ⑧黄毅著:《镜花缘·前言》,《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94年,第1—3页。
    ⑨徐子方著:《李汝珍年谱》,《文献》,2000年第1期,第162—171页。
    ①李时人著:《李汝珍“河南县丞”之任初考》,《明清小说研究》1987年第6期,第237—242页。
    ①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编:《大清缙绅全书》第五卷,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374页。
    ②[清]许乔林撰:《弇榆山房诗略》,清代道光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第17页。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选举七》,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233页。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选举七》,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236页。
    ②袁仲翔等编纂:《黄河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页。
    ①见《镜花缘》第三十五回“揭黄榜唐义士治河”,《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94年,第609—627页。
    ②[清]陈潢撰:《天一遗书》,《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1990—1994年,第244页。
    ①刘子扬著:《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第405—406页。
    ①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三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6页。
    ①《清实录》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54—55页。
    ②[清]吴璥撰:《吴菘圃先生奏疏二卷》,《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笈丛书》第二册,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9年影印,第538—542页。
    ③[清]石文煃著:《李氏音鉴·序》,《续修四库全书》第二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82页。
    ①李时人著:《出入“乾嘉”:李汝珍及其镜花缘创作》,《国学研究》1997年第四卷。
    ②杨亦鸣著:《李氏音鉴音系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③见《中国图书评论》1991年第5期。
    ④见2010年《中国〈镜花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明清小说研究》编辑部、连云港《镜花缘》研究会。
    ①[清]许蔬庵撰:《蔬庵诗草》,清代嘉庆年间刻本,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
    ②见《镜花缘》一百回卷末,《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94年版,第1827—1828页。
    ①[清]闵华撰:《澄秋阁集》一集卷三《古今体诗》,清代乾隆十七年刻本。
    ②[清]李斗撰:《扬州画舫录》卷十一,清代乾隆六十年自然庵刻本。
    ③[清]龚炜撰:《巢林笔谈》卷四,清代乾隆三十年蓼怀阁刻本。
    ④[清]薛雪撰:《一瓢斋诗存》卷三,清代乾隆扫叶村庄刻本。
    ①[清]凌廷堪撰:《校礼堂文集》卷二十三,清代嘉庆年间刻本。
    ②[清]陆以湉撰:《冷庐杂识》,《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一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85页。
    ③[清]钱泰吉撰:《甘泉乡人稿》,《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五一九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01页。
    ④[清]袁枚撰:《小仓山房集》卷五,清代乾隆年间刊本。
    ①[清]夏荃撰:《退庵笔记》卷四,清代抄本。
    ①[周]孙武著,曹操等注:《孙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①[清]张潮辑:《虞初新志》卷十一,康熙三十九年刻本。
    ①见《镜花缘》九十六回,《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94年版。
    ①杨亦鸣《李氏音鉴音系研究》一书,在述及《李氏音鉴》版本时,认为有四种。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②余集(1738—1823),字蓉裳,号秋室,浙江仁和(杭州)人。乾隆三十一年进士,候选知县,累官至侍讲学士。曾与邵晋涵、周永年、戴震、杨昌霖同荐修《四库全书》。
    ③嘉庆二十一年《李氏音鉴》续刻本,尚未被学界注意。李汝珍在该本始添入俞杏林《音鉴题词》。其题词云:“踵事增华第几回,于今字母用诗媒。须知春满尧天句,即是东风破早梅。(其一)论到北音无入声,菊居卜补记须清。越人生长幽燕地,此日观书倍有情。试翻字母五声图,漫道纵横暗马芜。一样传声兼切字,正宗逊尔费工夫。(其二)松石全书绝等伦,月南后序更精醇。拊膺我愧无他技,开卷差为识字人。(其三)”李汝珍识语有云:“爰取杏林题词续刊《音鉴》后,并赘数语以志欣幸。丙子仲冬汝珍又识。”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④民国十六年叶翰卿修订本,亦为学界所未见,此本藏吉林市图书馆。
    ⑤长至即冬至。依郑鹤声《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知嘉庆九年长至前十日是1804年12月13日
    ①嘉庆五年《大清缙绅全书》中的“分发河工试用人员”表中,李汝珍排名第28,署为“河南县丞李汝珍聘斋。”见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编《大清缙绅全书》第五卷,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374页。
    ②赵荫堂《等韵源流》、王力《汉语音韵学》、李新魁《汉语等韵学》均将之列为等韵学,但在表音系统上存在分歧。赵荫堂、王力认为是以表北音系统为主的,而李新魁则认为是兼表南北音系统的。
    ①[清]许桂林撰:《七嬉》,文焕阁藏板,清代道光年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①鲁迅辑:《嵇康集》,《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5页。
    ②见赵建斌《<镜花缘从考>体例论要》,《海峡两岸中国古代才学小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版。
    ③见李时人《李汝珍及其<镜花缘>》,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④王琼玲著:《镜花缘研究》,《清代四大才学小说》,台北: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00页。
    ⑤[清]李汝珍撰:《李氏音鉴》,《续修四库全书》第二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79—380页。
    ①“鲁论”者,即在鲁地传授者之谓,已亡佚,清人于鬯撰《新定鲁论语述》二十卷。“齐论”者,即在齐地传授者之谓,已亡佚,清人马国翰辑《齐论语》一卷。而“古论语”者,即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中发现者,因其文字为大篆,故谓之,亦已亡佚,清人马国翰辑《古论语》六卷。今之注疏本,乃东汉末年大司农郑玄以《鲁论》为基础,参考其他两家编校而成。见《论语注疏·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332—5334页。
    ②[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338页。
    ①[清]刘宝楠撰:《论语正义》,《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19页。
    ②[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368页。
    ③[清]刘宝楠撰:《论语正义》,《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5页。
    ④[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438—5442页。
    ①[宋]朱熹撰:《四书集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2页。
    ②[清]刘宝楠撰:《论语正义》,《诸子集成》,2006年版,第110页。
    ①[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5426—5427页。
    ①钱钟书撰:《管锥编》,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70页。
    ②[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702—3703页。
    ①[宋]吕大圭撰:《春秋五论》,《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五七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70—6711页。
    ②见本论文第二章《才学小说与清代文化生态》。
    ③[清]陆以湉撰:《冷庐杂识》,《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一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16页。
    ①[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七七四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
    530页。
    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七七四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
    323页。
    ①[清]王维德撰:《外科证治全生》,《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一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10—513页。
    ②[清]谢元庆编,[清]王庆霄校:《良方集腋》,二卷,留耕堂,道光二十八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③杜石然著:《数学历史社会》,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④[明]吴敬撰:《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四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48页。
    ⑤[明]程大位撰:《新编直指算法统宗》卷十七,《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四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⑥[清]许桂林撰:《算牖》,《四库书收书辑刊》第十辑第八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767—768页。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三卷,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968页。
    ②[唐]李淳风等注释:《孙子算经》,《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四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93页。
    ①[清]许桂林撰:《算牖》,《四库书收书辑刊》第十辑第八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771页。
    ①李汝珍著:《镜花缘》,《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94年,第609—627页。
    ②[清]陈潢撰:《天一遗书》,《续修四库全书》第八四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1990—1994年,第
    244页。
    ①[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3页。
    ②[汉]毛亨传,[唐]孔颖达疏:《诗经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72页、第572页。
    ③[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3页。
    ④[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726页。
    ⑤[明]张大命辑:《太古正音琴经》,《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九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1页。
    ⑥[清]程允基撰:《诚一堂琴谈》,程氏诚一堂,清代康熙年间刻本。
    ⑦[清]东皋和尚撰,[日]铃木龙编,《东皋琴谱》,日本明和九年(1772)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①[清]张文虎撰:《舒艺室余笔》卷二,光绪七年刻本。
    ②顾梅羹撰:《琴学备要》(手稿本),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③[清]程允基撰:《诚一堂琴谈》,程氏诚一堂,清代康熙年间刻本。
    ④[清]陈森撰:《品花宝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01—202页。
    ①[宋]四水潜夫辑:《武林旧事》,西湖书社1981年版,第34页。
    ②[明]陈洪谟撰:《常德府志》,明代嘉靖刻本。
    ③[清]阙名撰:《燕京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页。
    ①[宋]龚明之撰:《中吴纪闻》,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②[清]郑泰辑:《月令精抄》,康熙间刻本。
    ①[清]沈青崖等纂修:《陕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五五五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15页。
    ①[清]王士禛撰:《池北偶谈》,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7页。
    ②[清]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985—1986页。
    ①张锦池撰:《论〈红楼梦〉的三世生命说与两种声音》,《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1997年第5期,第
    24页。
    ②《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72—73页。
    ③金本《水浒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①按唐代行政区划,天下分为十道,即: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外域,则作者依《山海经》虚拟为:君子国、黑齿国、淑士国、歧舌国、智佳国、女儿国等。
    ①[美]艾美兰著,罗琳译:《竞争的话语:明清小说中的正统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义》,江苏人民出版
    ①李时人先生认为《镜花缘》的文化意蕴表现为与清代乾嘉考据的关系上:“思想观念与学术观点的出入乾嘉,影响了李汝珍的小说创作,一方面表现在李汝珍以考据家的观点认知小说,另一方面,使《镜花缘》的社会批判和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理想,都染上了乾嘉考据学派提倡的原始儒学的色彩。”(见《国学研究》第四卷,袁行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373页。)陈文新先生认为:“镜花缘是一部极明晰、极充分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品,它的描写内容、它的否定性、它的情节展方式,无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其中,与儒、道文化的关系又是最为深厚、最为突出的。”(见陈文新撰《〈镜花缘〉与儒道文化》,《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1期,第197页。)
    ②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页。
    ①见胡益民著《镜花缘与中国古小说的终结》,《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①[明]高攀龙撰:《高子遗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二九二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15页。
    ②[清]于成龙撰:《于清端政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三一八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63页。
    ①商愆鎏撰:《清代科举考试述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二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63页。
    ①[清]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卷五八,中华书局1985年版。
    1汪价撰,《草木春秋演义》,博古堂刊本,《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
    2汪价撰,《绘图草木春秋》,经元堂藏板,萃英书局石印,上海图书馆藏。
    3汪价撰,赵琦校点,《草木春秋》,辽沈书社,1992年版。
    4丁耀亢撰,《续金瓶梅》,顺治十七年刊本,《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
    5丁耀亢撰,陆合校点,《金瓶梅续书三种》,齐鲁书社,1988年版。
    6夏敬渠撰,《野叟曝言》,光绪七年毗陵汇珍楼刊本,《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
    7夏敬渠撰,《野叟曝言》,光绪八年毗陵汇珍楼刊本,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影印。
    8夏敬渠撰,《野叟曝言》,黄克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9屠绅撰,《蟫史》,庭梅竹氏藏板,《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
    10屠绅撰,《新野叟曝言》,宣统三年小说进步社重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11屠绅撰,张巨才校点,《蟫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李汝珍撰,《镜花缘》,道光十二年刊本,《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3李汝珍撰,《绘图镜花缘》,清光绪十六年上海点石斋石印,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14李汝珍撰,张友鹤校注,《镜花缘》,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5陈球撰,《燕山外史》,嘉庆四年已未手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16陈球撰,《燕山外史》,嘉庆十六年醇雅堂藏板,国家图书馆藏。
    17陈蕴斋撰,傅声谷注,《绘图注释燕山外史》,台北:广文书局印行,1999年版。
    18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19王绍曾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中华书局,2000年版。
    20周骏富辑,《清代传纪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版。
    21《清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
    22《清国史》,中华书局,1993年版。
    23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24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25《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
    26万斯同撰,《明史》,清代抄本,《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7《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北故宫博务院印行,1982年版。
    28陈思修,缪荃孙纂,《民国江阴县续志》,民国十年刊本。
    29赵昕修,苏渊纂,《康熙嘉定县志》,康熙十二年刊本。
    30闻在上修,许自俊等纂,《康熙嘉定县续志》,康熙二十三年刻本。
    31金武祥辑,《江阴艺文志》,光绪粟香室刊本。
    32许瑶光等修,吴仰贤等纂,《嘉兴府志》,光绪五年刊本。
    33宫懋让等修,李文藻等纂,《诸城县志》,乾隆二十九年刊本。
    34卢思诚等修,季念贻等纂,《光绪江阴县志》,光绪四年刊本。
    35沈燮元著,《屠绅年谱》,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6王琼玲著,《野叟曝言作者夏敬渠年谱》,台北:学生书局,2005年版。
    37张清吉著,《丁耀亢年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8夏子沐编,《源远堂江阴夏氏宗谱》,私印本,光绪十六年刊行,上海图书馆藏。
    39夏敬渠撰,《纲目举正》,《丛书集成·续编·史地类》,台北:新文丰书局,1989年版。
    40夏子沐编,《浣玉轩集》,私印本,光绪十六年刊行,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
    41屠绅撰,《笏岩诗钞》,光绪粟香室刊本。
    42黍余裔孙编,垂瀑山人校,《六合内外琐言》,光绪丙子秋申报馆重印,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
    43李汝珍撰,《李氏音鉴》,嘉庆刊本,《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4丁耀亢撰,《天史》,明崇祯刊本,《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5汪价撰,《中州杂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版。
    46汪价撰,《三侬啸旨》,康熙间刊本,国家图书馆善本室藏。
    47屠绅撰,《鹗亭诗话》,光绪粟香室刊本。
    48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编,《清代缙绅录集成》,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
    49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民国十八年退耕堂刊本,《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0张维屏辑,《国朝诗人征略》,道光十年刊本,《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1柯愈春著,《清人诗人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2顾廷龙主编,《清代硃卷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版。
    53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4郑鹤声编,《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中华书局,1981年版。
    55江庆柏编,《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周和平主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57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58刘子杨著,《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
    59杨廷福、杨同甫编,《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60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
    61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62鲁迅辑,《古小说钩沉》,《鲁迅全集》(第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63孙楷第著,《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64孙楷第著,《沧州后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65赵景深著,《中国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0年版。
    66蒋瑞藻著,《小说考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67吴组缃著,《中国小说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8吴小如著,《古典小说漫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69袁行霈、侯忠义著,《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70章培恒著,《献疑集》,岳麓书社,1993年版。
    71张锦池著,《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华艺出版社,1993年版。
    72关四平著,《三国演义源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73刘敬圻著,《明清小说补论》,三联书店,2004年版。
    74石昌渝著,《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版。
    75谭邦和著,《明清小说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76张俊著,《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77杨子坚著,《新编中国古代小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8吴功正著,《小说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79齐裕焜著,《中国历史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0齐裕焜著,《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81王乃骥著,《金瓶梅与红楼梦》,台北里仁书局,2001年版。
    82杜桂萍著,《文献与文心》,中华书局,2009年版。
    83陆林著,《知非集》,黄山书社,2006年版。
    84李剑国著,《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85宁宗一主编,《中国小说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6刘勇强著,《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7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8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
    89孙逊、孙菊园编,《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90孔另境编,《中国小说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91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92叶朗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93王平著,《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4董乃斌著,《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95杨义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6陈大康著,《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97黄霖等著,《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版。
    98陈文新等著,《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9朱传誉主编,《夏敬渠与野叟曝言资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82年。
    100朱传誉主编,《李汝珍与镜花缘》,台北:天一出版社,1982年。
    101朱传誉主编,《镜花缘的主题与结构》,台北:天一出版社,1982年。
    102李时人著,《李汝珍及其镜花缘》,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
    103孙佳讯著,《镜花缘公案辨疑》,齐鲁书社,1984年。
    104朱眉叔著,《李汝珍与镜花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05王琼玲著,《清代四大才学小说》,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06余英时著,《中国文化史通释》,三联书店,2011年版。
    107余英时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8潘建国著,《古代小说文献丛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
    109无名氏撰,《草木药》,不分卷,抄本,一函一册,黑龙江省图书馆藏。
    110陈文新、[韩]闵宽东编,《韩国所见中国古代小说史料》,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1杜贵晨著,《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2《1993年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开明出版社1996年版。
    113钱穆著,《中国文学论丛》,三联书店,2005年版。
    114杜桂萍著,《清代杂剧作家创作论考》,台北:国家出版社,2011年版。
    115周先慎著,《古典小说的思想与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6龚书铎编,《清代理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17王进驹著,《乾隆时期自况性长篇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8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三联书店,2009年版。
    119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20徐岱著,《小说叙事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21张立文主编,《中国学术通史》(清代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2[美]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3[美]浦安迪著,《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4[美]勒内·韦勒克、[美]奥期汀·沃伦著,刘若愚等译,《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
    125[美]王德威著,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6[美]夏志清著,《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27[美]艾美兰著,罗琳译,《竞争的话语——明清小说中的正统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8[美]马克梦著,王维东等译,《吝啬鬼·泼妇·一夫多妻制:十八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性与男女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9[美]布斯著,华明等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30[美]刘若愚著,杜国清译,《中国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31[美]苏珊·朗格著,滕守尧等译,《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版。
    132[美]韩南著,姜台芬译,《韩南中国古典小说论集》,台北:联经出版社,1979年版。
    133[美]伊恩·P·瓦特著,高原等译,《小说的兴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134[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35[英]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36[法]瓦莱特著,陈艳译,《小说文学分析的现代方法与技巧》,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7[日]中野美代子著,若竹译,《从小说看中国人的思考样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138[日]内田道夫著,李庆译,《中国小说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39[日]大塚秀高编著,《增补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株式会社汲古书院,1987年版。
    140[韩]闵宽东著,《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141[澳]柳存仁著,《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
    142[俄]普列汉诺夫著,曹葆华译,《没有地址的信》,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43[俄]巴赫金著,白春仁等译,《小说理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4[加拿大]诺思罗普·弗莱著,陈慧等译,《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年版。
    14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46[美]桑塔耶纳著,缪灵珠译,《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47[美]史徒华著,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年版。
    148[英]福斯特著,苏炳文译,《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149[英]伍尔夫著,瞿世镜译,《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50[美]蒲安迪著,沈亨寿译,《明代四大奇书》,三联书店,2006年版。
    151[英]戴维·洛奇著,王峻岩等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152[美]韩南著,尹慧珉译,《中国白话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胡适著,《镜花缘引论》,《胡适文存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孙佳讯著,《镜花缘补考——呈正于胡适之先生》,《秋野》第2卷第5期,1928年2月。
    3赵景深著,《野叟曝言作者夏二铭年谱》,《小说戏曲新考》,世界书局,1939年1月。
    4孙楷第著,《夏敬渠与野叟曝言》,《大公报·文学副刊》第165期,1931年3月。
    5钱钟书著,《小说识小(一、二)》,《新语》1945年第4、5期。
    6张友鹤著,《镜花缘的原刊初印本》,《文学书刊》,1955年第8期。
    7刘世德著,《镜花缘的反封建倾向》,《读书月报》1956年第8期。
    8孙佳讯著,《镜花缘作者的疑案》,《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3辑。
    9陈寅恪著,《论再生缘》,《岭南学报》1951年第11卷第2期。
    10陈平原著,《中国小说中的文人叙事——明清章回小说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1何满子著,《古代小说退潮期的别格:杂家小说——〈镜花缘〉肤说》,《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1期。
    12李时人著,《镜花缘研究论文索引》,《镜花缘研究》1983年第1辑。
    13李时人著,《李汝珍河南县丞之任初考》,《明清小说研究》1987年第6辑。
    14胡邦炜、沈伯峻著,《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试论镜花缘的思想认识意义》,《镜花缘研究》1984年第2辑。
    15郭豫适著《,文人小说和平民小说的分野与兼容——论清代嘉道时期章回小说的创作格局》,《学术月刊》2002年第2期。
    16关四平著,《唐传奇<霍小玉>新解》,《文学遗产》2005年第4期。
    17张锦池著,《宋人说话家数考》,《学术交流》1989年第3期。
    18张锦池著《,论吴敬梓心目中的理想国——说<儒林外史>的思想性质及其文化沿革》,《北方论丛》1998年第9期。
    19杜桂萍著,《清初杂剧研究及其戏曲史定位》,《文艺研究》2003年第4期。
    20许隽超著,《屠绅佚诗九首考释》,《文献》2012年第1期。
    21许隽超,《屠绅三运京铜行程考——兼辨其抵寻甸州任的日期》,《明清小说研究》
    2012年第1期。
    22傅道彬著,《月令模式与中国文学的四时抒情结构》,《学术交流》2010年第7期。
    23沈伯峻著,《儒林外史与镜花缘》,《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5期。
    24夏兴仁著,《镜花缘的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4期。
    25方胜著,《为燕山外史一辨》,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燕山外史》之附录。
    26胡益民著,《〈镜花缘〉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终结》,《安徽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27欧阳健著,《野叟曝言版本辨析》,《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6期。
    28杨旺生著,《落寞文士的心声——夏敬渠诗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9侯忠义著,《〈蟫史〉的历史贡献》,《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1期。
    30潘建国著,《新见〈燕山外史〉清稿本考略》,《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1期)。
    31冯保善著,《夏敬渠〈野叟曝言〉与晚明清初实学思潮》,《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
    32潘建国著,《“稗官”说》,《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33石昌渝著,《小说界说》,《文学遗产》,1994年第1期。
    34冯保善著,《炫学小说的产生与古代小说观念》,《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5期。
    35葛兆光著,《十八世纪的学术与思想》,《读书》1996年第6期。
    36李明发、李明友著,《镜花缘成书时代的思想文化冲突》,《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
    37王进驹著,《从文字狱档案材料看清代盛世中下层文人的病态心理》,《北方论丛》
    2002年第12期。
    38张蕊青著,《才学小说炫学方式及其文化根源》,《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39苗怀明著,《清代才学小说三论》,《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40黄霖著,《丁耀亢及其续金瓶梅》,《复旦学报》1988年第4期。
    41萧相恺著,《新野叟曝言》,《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第4期。
    42施瑗著,《清代作家屠绅写作风格的成因》,《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43潘建国著,《新发现野叟曝言同治抄本考述》,《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
    44陈文新著,《镜花缘——中国第一部长篇博物体小说》,《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2期。
    45苏建新著,《才学小说与佳人才子书关系新探》,《2009年海峡两岸夏敬渠、屠绅与中国古代才学小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6侯建著,《野叟曝言的变态心理学》,《中外文学》第2卷第10期。
    47王琼玲著,《野叟曝言光绪四年精抄本析论》,《东吴中文学报》1995年第1期。
    48夏志清著,《文人小说家和中国文化——镜花缘研究》,《中国古典小说论集》1975年第2辑。
    49王琼玲著,《蟫史的作者与版本》,《世界新闻传播学院人文学报》1995年第2期。
    50王琼玲著,《由<江阴夏氏宗谱>看夏氏先人对夏敬渠与<野叟曝言>的影响》,《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3期。
    51杜贵晨著,《从文素臣形象设定看素臣是孔子》,《南都学坛》2010年第30卷第
    2期。
    52张蕊青著,《〈燕山外史〉与性灵文学思潮》,《江海学刊》2003年第6期。
    53李明友著,《李汝珍生平若干事迹考辨》,《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3期。
    54葛山洪著,《骈文与中国古代小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55徐子方著,《李汝珍年谱》,《文献》2000年第1期。
    56李洪甫著,《二百年前的围棋公赛——李汝珍围棋著述的发现》,《中国图书评论》1991年第5期。
    57董国炎、蔡之国著,《言志小说,还是才学小说》,《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1期。
    58宋任远著,《镜花缘与格列佛游记》,《书林》1985年第6期。
    59朱锐泉著,《稗官之师——才学小说整体观视野下的人物设计与文化心态》,《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第3期。
    60张蕊青著,《清代朴学与才学小说的术化》,《学海》2005年第6期。
    61张小芳著,《才学小说镜花缘的小说学意义》,《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62王进驹著,《才学小说与自况——野叟曝言的小说类型研究》,《暨南学报》2007年第5期。
    63秦川著,《野叟曝言与清代才学小说》,《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第1期。
    64孙玉明著,《续金瓶梅成书年代考》,《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5期。
    65周中明著,《论红楼梦与金瓶梅是两种文化》,《红楼梦学刊》1989年第3期。
    66王丽娜著,《镜花缘的外文翻译及研究论著》,《镜花缘研究》1984年第4辑。
    67[韩国]河正玉著,《李汝珍的生平与著述》,《淑明女大论文集》1980年第20辑。
    68[俄国]斯科罗包加托娃著《,李汝珍长篇小说镜花缘中对若干儒家教条的批判》,《远东文学研究所的理论问题》,1972年。
    69[日本]小原一雄著,《小说镜花缘所具有的特点——特别以妇女问题为中心》,《松山商大论集》,1966年。
    70[日本]太田辰夫著,《镜花缘考》,《东方学》1974年第48辑。
    71[日本]驹林麻理子著,《镜花缘——妇女问题与女性》,《东海大学纪要》,1976年7号。
    1张振国著,《伤时劝世生新续奇——续金瓶梅价值重估》,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2杨龙著,《镜花缘归类问题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施媛著,《屠绅生平、著作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熊佐琴著,《野叟曝言创作心态研究》,陕西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5周勇著,《野叟曝言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6王世立著,《清代才学小说成因审视与价值重估》,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7阿运峰著,《镜花缘结构与正统价值实践》,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8姜克滨著,《续金瓶梅反清主旨再探》,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9陈小林著,《续金瓶梅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0杨旺生著,《夏敬渠与野叟曝言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1王琼玲著,《野叟曝言研究》,东吴大学古代文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86年。
    12董瓈著,《屠绅及其六合内外琐言研究》,台北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3王慧秀著,《野叟曝言与儒家正统思想》,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4姜台芬著,The Allegorical Quest: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The PilgrimsProgress and Ching Hua Yuan,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89年。
    15[朝国]河正玉著,《镜花缘研究》,成均馆大学校博士学位论文,1983年。
    1、国家清史工程:http://www.qinghistory.cn/
    2、国家图书馆特色资源——数字方志:http://res4.nlc.gov.cn/home/index.trs?channelid=8
    3、上海图书馆——家谱数据库:http://search.library.sh.cn/jiapu/
    4、中华寻根网:http://ouroots.nlc.gov.cn/index.jsp
    5、高校古文献資源庫:http://rbsc.calis.edu.cn/aopac/controler/loginOut
    6、爱如生数据库中国基本古籍库http://bj.ersjk.com
    7、台北內閣大庫明清檔案: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cgi/v2/ttsweb?@0:0:1:mctmetao::http|//www.ihp.sinica.edu.tw/~mct@@0.9151344460361823
    8、日本双红堂漢籍善本全文影像資料庫:http://shanben.ioc.u-tokyo.ac.jp/index.html
    9、中国知网:http://epub.cnki.net.
    10、爱问共享资料:http://ishare.iask.sina.com.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