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政党制度的产生与演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探讨近代中国政党的产生为起点,着重研究了20世纪中国先后产生的三种政党制度——民国初年的竞争型的“多党制”、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垄断型的“一党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型的“多党合作制”的演变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了当今中国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制”的特色及其在21世纪的完善路向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从世界范围内政党的起源入手,探讨了近代中国早期政党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与西方政党的关联,指出近代中国不可能形成政党运行的固定模式,近代中国产生的一批早期政党特别是1921年开始逐步形成的中国政党格局,是中国竞争型的“多党制”政党制度、垄断型的“一党制”政党制度和合作型的“多党合作制”政党制度产生、演变的决定性的内在依据。
     第二章探讨了民国初年多党制尝试的历史必然性、过程、失败原因及历史进步性。特别指出,从历史发展的大视野看,它的尝试及其失败对垄断型的国民党“一党制”的崩溃乃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型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制”)的最终建立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三章探讨了国民党“一党制”政党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其建立、发展、在大陆崩溃及在台湾终结的过程,分析了国民党“一党制”的本质特征和特点。特别指出,国民党“一党制”是效仿西方政党制度的另类——德、意法西斯政党体制的产物,与前苏联政党制度无涉。
     第四、五章集中探讨了合作型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形成、确立和发展过程,认为: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关系的建立,是多党合作制形成的前提;中共与民主党派在合作过程中,首先创造的是“多党合作”的形式,随着这种形式的巩固和发展,便上升为一种政党制度;政党制度的形成不能简单等同于政党制度的被确立。特别强调,毛泽东对多党合作制形成和确立的历史贡献不容抹杀。在此基础上,对多党合作制的形成发展阶段进行了新探索。
     第六章围绕多党合作制的特色问题,从三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即从多党合作制在世界政党制度中的归类问题和从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的角度,揭示了多党合作制的特色和优势,并通过探讨当代中国政党在人大、政协、政府和其他社会活动中的关系问题,深化了对多党合作制特色的认识。
     第七章探讨了多党合作制在21世纪初面临的挑战和其完善、创新的路向。指出:完善多党合作制是国内外形势发展和其自身使命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是多党合作制完善的关键:加强参政党建设,是民主党派担负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要着力从理顺多党合作制内部的关系和创新机制方面完善多党合作制。本章还对“一国两制”条件下多党合作制与港澳特别行政区及未来的台湾地区政党组织的衔接问题进行了前瞻性探讨。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oduct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political party as a beginning, and has emphatically studied three kinds of political party systems and their evolution and rule which successively produce in 20th century China: competitive "multi-party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monopolistic "one-party political system" in Kuomintang rule time; and cooperative " multi-party cooperation syste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is found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multi-party cooperation system" in 21st century.
     From the political parties' production in the world scope, chapter 1 discusses the social and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 of the early modern Chinese political parties' production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the western political parties, points out it is impossible to format the fixed mode of the political parties' running in the early China. The early Chinese political parties' structure, especially from 1921 beginn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trinsic basis of above three kinds of party systems' production and evolution.
     The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the process, the reason of failure and the historical advancement of the "multi-party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ooked 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ield, it is also the reason of the failure of "one-party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foundation of cooperative "the multi-parties cooperation syste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chapter 3 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background, the foundation, the development, the failure in mainland and the death in Taiwan of "one-party political system", analyzes it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and especially points out it is the result which learns the western political party systems like German and Italy fascists, it is irrelevant with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Soviet Union.
     The chapter 4&5, discusses the foundati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arty cooperation syste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considers that "multi-party cooperation system" bases on the foundation of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CP and the Democratic parties. In their cooperation process, they create the form of "multi-parties cooperation" firstly, and become the system, following its confi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ointed out specially, Mao Zedong make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for its foundation and confirmation. In this foundation, he also researches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chapter 6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arty cooperation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from the classification of it in world political party systems, fro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political party systems, to discover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 and from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odern Chines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and Government,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chapter 7 discusses challenge, the direction of consum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multi-party cooperation system" in 21st century. Pointed out, it is obligatory to perfect it for domestic and foreign situations and itself responsibility. The modernization of CCP is the key factor for its consummate. To strengthen itself construction is essential method for its responsibility. It is important to consummate multi-parties cooperation system from clarifying internal relations and innovation system .This chapter also foresighted discusses combining multi-parties cooperation system with Hong Kong,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and the political party organizes of Taiwa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引文
[1]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11页。
    [2]《恩格斯致格·特里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85页。
    [1]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61页。
    [2]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3页。
    [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6页。
    [1]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05页。
    [2]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1985年,第397页。
    [3]梁启超:《敬告政党及政党员》,《饮冰室合集·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版。
    [4]朱建华等:《中国近现代政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
    [1]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4页。
    [1]刘景泉:《北京民国政府的议会政治》,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95页。
    [1]《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5页。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77-78页。
    [1]《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9页。
    [1]列宁:《第二国际的破产》,《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8页。
    [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页。
    [1]丁世铎:《民国一年来之政党》,《国事》,1913年5月第1期。
    [2]冰心:《北京社会之面面观》,《时事新报》,1913年1月3日。
    [3]张玉法:《民初政党的调查与分析》,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期。
    [4]杨立强:《论民国初年的政党、党争与社会》,《复旦学报》1993年第2期。
    [1]《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5年,第408页。
    [2]《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5年,第398页。
    [3]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饮冰室合集》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第28页。
    [4]《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5年,第64页。
    [5]《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5年,第37页。
    [6]《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5年,第5页。
    [7]《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5年,第45页。
    [8]梁启超:《政治上之对抗力》,《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中华书局,1989年,第32页。
    [9]章士钊:《帝国统一党党名质疑》,《帝国日报》,1911年3月2日。
    [10]章士钊:《政党政治之唯一条件》,《民立报》,1912年7月1日。
    [1]《中华民国宪法史略》,北京出版社,1979年,第30-301页。
    [2]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正中书局,1937年,第68-70页。
    [3]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正中书局,1937年,第70-72页。
    [1]《宋教仁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456页。
    [1]姜平:《中国百年民主宪政运动》,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4-85页。
    [2]《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4页。
    [3]《大总统与同盟会代表之谈话》,《民立报》1912年6月23日。
    [4]陶菊隐:《六君子传》,中华书局,1946年,第101页。
    [1]姜平:《中国百年民主宪政运动》,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2页。
    [1]李宗一:《袁世凯传》,中华书局,1980年,第263页。
    [2]李宗一:《袁世凯传》,中华书局,1980年,第263页。
    [1]吴嘉勋、李华兴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32页。
    [2]吴嘉勋、李华兴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27页。
    [3]吴嘉勋、李华兴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27页。
    [4]吴嘉勋、李华兴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29页。
    [5]吴嘉勋、李华兴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30页。
    [6]吴嘉勋、李华兴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30页。
    [1]吴嘉勋、李华兴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27-628页。
    [2]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0页。
    [3]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0页。
    [1]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35页。
    [2][美]平森著,范德一等译:《德国近现代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29页。
    属性不符
    [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1470页。
    [2]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1469页。
    [1]章开沅:《论国魂》,《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章开沅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39页。
    [2]胡耀邦:《在首都各界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69页。
    [3]《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63页。
    [4]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6页。
    [1]朱庭光主编:《法西斯新论》,重庆出版社,1991年,第431页。
    [2]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566页。
    [3][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著:《欧洲政治思想史--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87-489页。
    [4]蒋介石:《国民会议开幕词》,《国民会议实录》正篇,南京国民党政府档案,1931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5]蒋中正:《敬告全体党员诸同志书--对第三次全国人大代表的感想》,《国闻周报》第6卷第11期,1929年3月24日。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377页。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590页。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594页。
    [1]《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第313-314页。
    [2]《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第314页。
    [3]《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第314页。
    [4]《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第56页。
    [5]蒋介石:《三民主义为唯一的思想》。转引自林茂生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58页。
    [1]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第11册),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中文部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影印出版,第165页。
    [2]《新政府组成后俄式制度已全废,决依以党治国之精神完成五权宪法之政治,何应钦之谈话》,1928年9月23日《顺天》,《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第45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影印出版,第393页。
    [1]吴建国:《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官制的特点》,《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2期。
    [2]田湘波著:《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剖析》(1927-1937),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9页。
    [3]《本年第一次之纪念周,蒋主席报告今年应有之努力》,《申报》1931年1月11日。
    [4]胡汉民:《中央党部招待内政会议代表训词》,1930年1月24日,《国父思想论文集》,第1134页。
    [1]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印:《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案》第4分册,第264页。
    [2]《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宣言》,荣梦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547页。
    [3]《关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荣梦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554页。
    [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1106页。
    [2]《国民大会实录》第1编,(台北)国民党国民大会秘书处1961年10月,第269页。
    [1]《先总统蒋公全集》第2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第1955页。
    [1]周恩来:《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新专制主义》,《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4页。
    [2]周恩来:《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新专制主义》,《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7页。
    [3]蒋介石:《三民主义为中国唯一思想》,1928年7月18日。
    [1]傅东华译:《希特勒语录》,《国际间社》,1941年。
    [2]徐渊:《法西斯蒂与三民主义》,载《社会主义月刊》第1卷第8期,1933年10月1日。
    [3]《季米特洛夫斯基选集》,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134页。
    [4]蒋介石:《行的道理》,1939年3月15日。
    [1]蒋介石:《中国魂》,1934年7月16日。
    [2]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53页。
    [1]《宋庆龄选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25页。
    [1]于刚主编:《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148页。
    [1]《民主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3页。
    [2]毛泽东:《致李济深、沈钧儒》,《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1-302页。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9页。
    [2]《中国致公党响应中共“五一”号召宣言》,《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纪事暨资料选编》,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第173页。
    [1]《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47-348页。
    [2]本节的相关内容,笔者曾以《毛泽东对抗战时期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政治设计--以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建设为例》为题,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上发表。
    [1]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42页。
    [2]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41页。
    [3]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51页。
    [4]毛泽东:《团结到底》,《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60页。
    [5]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54页。
    [1]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1-45页。
    [2]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42页。
    [3]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0页。
    [4]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9页。
    [1]《王稼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33页。
    [2]《王稼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34页。
    [3]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42页。
    [4]毛泽东:《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85页。
    [5]刘少奇:《克服困难,准备反攻,为战后建立新中国创造条件》,《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25页。
    [6]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页。
    [1]周恩来:《一年来的谈判及前途》,《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53页。
    [2]萧超然、晓韦主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2页。
    [3]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人民政协决定把北平改名为北京。
    [1]董必武:《关于草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经过及其基本内容的报告》,《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纪事暨资料选编》,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第520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4页。
    [1]《毛泽东年谱》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16页。
    [2]《毛泽东年谱》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54页。
    [1]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60页。
    [2]毛泽东:《团结到底》,《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60页。
    [3]《毛泽东年谱》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536页。
    [4]《毛泽东年谱》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564页。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61-1062页。
    [2]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35页。
    [3]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37页。
    [4]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56页。
    [1]毛泽东:《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1页。
    [2]毛泽东:《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26页。
    [3]毛泽东:《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72页。
    [4]毛泽东:《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73页。
    [5]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7页。
    [1]毛泽东:《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14页。
    [2]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37页。
    [3]毛泽东:《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开明绅士问题》,《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87页。
    [1]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17页。
    [2]参见盖军主编:《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历史纪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03页。
    [1]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34页。
    [2]《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5页。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33页。
    [2]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86年,第813页。
    [1]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6页。
    [2]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6页。
    [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4年,第350页。
    [4]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5页。
    [1]《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51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531页。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第327页。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605-606页。
    [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607页。
    [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608页。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611页。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611页。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05页。
    [2]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94页。
    [1]《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38页。
    [1]胡耀邦:《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82年1月5日),《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第161页。
    [1]参见《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50--451页。
    [2]周恩来:《不要斗批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51页。
    [3]周恩来:《应当尊重宋庆龄》,《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54页。
    [1]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十年“文革”中,“多党合作制度被根本否定”,“最终导致多党合作制度的名存实亡”。参见萧超然、晓韦主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3页。另参见吴美华著《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47页。
    [2]华国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62页。
    [3]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12-113页。
    [1]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页。
    [1]此后,中共中央又提出了新中国成立后参加民主党派工作的中共党员原则上必须撤出的意见。1982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央统战部《关于民主党派撤出我党人员问题的报告》。
    [2]萧超然、晓韦主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0页。
    [3]宋春、刘志超主编:《民主党派与中共合作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72页。
    [1]宋春、刘志超主编:《民主党派与中共合作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73页。
    [2]邓小平:《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86页。
    [1]《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第162页。
    [2]《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第165页。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91-1092页。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91-1092页。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5-36页。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8页。
    [3]《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19页。
    属性不符
    [1]《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第711页。
    [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2页。
    [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21页。
    [1]邓小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5页。
    [1]本部分的基本内容,笔者在与梁琴教授合著的《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中曾进行过探讨.这里的论述是以此为基础的。
    [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2页。
    [1]毛泽东:《在中央紧急会议上的发言》,《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页。
    [2]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0页。
    [1]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页。
    [2]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47页。
    [1]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33页。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1]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8页。
    [1]江泽民:《在新世纪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先进》,《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9页。
    [2]江泽民:《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5页。
    [1]杜牧,唐朝著名文学家,其《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参见《古文观止》,岳麓书社,1988年,第479-480页。
    [2]江泽民:《在新世纪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先进》,《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9页。
    [1]董必武:《关于县乡政权建设问题给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的信》,《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14页.
    [2]董必武:《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14页.
    [3]董必武撰写组:《董必武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918页。
    [1]邓力群:《〈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草案)〉介绍》,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5页。
    [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17页。
    [3]《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18页。
    [1]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27页.
    [2]江泽民:《在新世纪把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3页。
    [3]江泽民:《在新世纪把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3页。
    [1]江泽民:《在新世纪把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2页。
    [2]江泽民:《在新世纪把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2页。
    [3]江泽民:《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8页。
    [1]本部分主要内容,笔者曾以《新阶段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几个认识问题》为题.在《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5期公开发表.
    [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2页。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53页。
    [1]此节的主要内容,笔者曾与梁琴教授合作,以《机遇与挑战: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探讨》为题,在《统一战线》2004年第1期上发表.
    [1]邓小平:《党与抗日民主政权》,《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页。
    [2]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7页。
    [1]《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共同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人民日报》2005年3月5日。
    [2]《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人民日报》2005年4月30日。
    [1]《一国两制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23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3]《列宁全集》第42、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
    [4]《斯大林全集》第5、7卷,人民出版社,1957-1958年。
    [5]《斯大林全集》第8-11卷,人民出版社,1954-1955年。
    [6]斯大林:《论反对派》,人民出版社,1963年。
    [7]《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8]《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2-1999年。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999年。
    [2]《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
    [3]《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4]《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1985年。
    [5]《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1984年。
    [6]《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
    [7]《董必武法学文集》,法律出版社,2001年。
    [8]《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
    [9]《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983年。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3]《中共中央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8年。
    [4]《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纪事暨资料选编》,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
    [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49-1965年)第1-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年。
    [6]《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73年。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77年。
    [8]《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
    [9]《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
    [10]《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86-1987年。
    [11]《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四中全会全国代表会议十二届五中全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
    [1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1-1993年。
    [1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5-199年。
    [1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2000-2003年。
    [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人民出版社,2005年-2006年。
    [16]《毋忘团结奋斗 致力振兴中华--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辑》,人民出版社,1984年。
    [17]《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5]《董必武传》撰写组:《董必武传》(1886-1975),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6]唐非:《胡耀邦传》第一卷(1915-1976),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
    [7]满妹:《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10]邓力群:《〈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草案)〉介绍》,人民出版社,1980年。
    [11]曾建徽:《中南海纪事》,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
    [12]《“文化大革命”研究资料》(上、中、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1988年。
    [13]《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研究年度报告》(2005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14]季啸风、沈友益:《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中文部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本,1997年。
    [1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本,2000年。
    [1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第17-18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7]苗建寅:《中国国民党史》,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年。
    [18]张秀章:《蒋介石日记揭秘》,团结出版社,2007年。
    [19]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20]周文琪、褚良如:《特殊而复杂的课题--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关系编年史(1919-1991)》,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21]赵永穆等译:《苏联共产党最后一个“反党”集团》,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
    [22]张岱云等译:《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88年。
    [23]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又名《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
    [1]李铁映:《论民主》,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徐育苗、梁琴:《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3]徐育苗主编:《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4]萧超然:《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5]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4年。
    [7]高放:《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
    [8]高放:《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9]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重庆出版社,2006年。
    [10]章开沅:《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11]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13]王长江:《世界政党比较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14]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
    [15]郑宪:《中国民主党派建设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
    [16]郑宪:《中国参政党运行机制》,学苑出版社,2000年。
    [17]宋春、刘志超:《民主党派与中共合作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18]陈宇翔:《中国近代政党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19]杨德山:《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学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
    [20]何力平:《政党法律制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21]闻黎明:《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上海出版社,2004年。
    [22]田湘波:《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剖析》(1927-1937),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3]沈骏:《台湾各党派与海峡两岸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4]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25]黄卫平:《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26]《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7]李惠斌:《中国现实问题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8]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9]李景治:《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30]傅金铎:《国外主要国家政党政治》,华文出版社,2001年。
    [31]高洪:《日本政党制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2]吴辉:《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东南亚经验的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
    [33]李路曲:《当代东亚政党政治的发展》,学林出版社,2005年。
    [34]周敬青:《中德政党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
    [35][美]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36][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37][法]布隆代尔、[意]科塔主编:《政党与政府:自由民主国家的政府与支持性政党关系探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8][法]布隆代尔、[意]科塔主编:《政党政府的性质--一种比较性的欧洲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9][意]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
    [40][美]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41][美]汤森、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42]万福义、齐连池编:《政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华夏出版社,1994年。
    [43]Bernard E.Brown:Comparative Politics:Notes and Readings,Jointly published by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and Thomson learning.2003.
    [44]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
    [45]汪习根、钟德涛:《法律基础理论与实务》,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
    [46]钟德涛主编:《邓小平理论概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47]钟德涛主编:《简明中华爱国主义教育辞典》,武汉出版社,1996年。
    [48]钟德涛主编:《中国现代科学家的人生路》,武汉出版社,1996年。
    [1]李铁映:《国体与政体》,《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2期。
    [2]李忠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金冲及:《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3期。
    [4]石仲泉:《七大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4期。
    [5]沙健孙:《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2期。
    [6]张启发:《如何看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所犯的错误》,《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6期。
    [7]李景治:《世界政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建设》,《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8]高放:《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关于社会主义多党制之我见》,《政治学研究》,1987年第4期。
    [9]高放:《再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关于社会主义多党制之新见》,《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10]高放:《党内民主是民主执政的首要关键--对修改现行中共党章的十点建议》,《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1]王邦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和发展路径》,《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2期。
    [12]王邦佐、谢岳:《政党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演展逻辑》,《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3期。
    [13]王长江:《关于时代发展与政党现代化的一些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1期。
    [14]徐育苗:《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主要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3期。
    [15]张同新:《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6]林尚立:《政党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与现实发展》,《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7]郑宪:《试析政党制度的功能和我国政党制度的作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第11期。
    [18]丁俊萍、宋俭:《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拓展》,《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9]沙里:《胡耀邦重视统一战线领域的拨乱反正》,《纵横》,2005年第11期。
    [20]黄福寿、刘建良:《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述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21]周瑞金:《任仲夷“政改”思想值得重视》,《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
    [22]吴敏:《没有民主就没有共产党》,《炎黄春秋》,2007年第3期。
    [23]刘维芳:《新中国建立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
    [24]江红英:《毛泽东与领袖接班人问题--兼论党的制度建设》,《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1期。
    [25]李景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5期。
    [26]王新生:《试论抗战时期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6期。
    [27]杨绍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6期。
    [28]中组部党建所课题组:《新时期党群关系调研报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
    [29]孙津:《多党合作的和谐社会》,《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
    [30]王海军:《党内民主建设与制度创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
    [31]杨绪盟:《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功能及其实现状况》,《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
    [32]朱昔群:《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33]李金河:《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社会基础》,《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
    [34]王有春:《中国宪政问题的理论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35]张文成:《关于我国执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36]刘诚:《论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的伟大创造--兼评米高扬报告中有关中国政党制度的言论》,《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4期。
    [37]马贵凡:《毛泽东致斯大林电之我见》,《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6期。
    [38]沈正乐:《米高扬“报告”中关于毛泽东的一个重要思想质疑》,《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6期。
    [39]周平:《香港的政党与政党政治》,《思想战线》,2004年第6期。
    [40]刘兆佳:《香港人对政党的态度》,《广角镜月刊》,1991年第12期。
    [41]钟瑞添:《试论台湾政党制度的演变》,《桂海论丛》,2001年第3期。
    [42]高旭红:《对2005年海峡两岸政党交往的回顾与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
    [43]孙代尧:《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演变论析》,《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6期。
    [44]李尔玺:《中国国民党式微根源探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
    [45]王建新:《论在低潮中顽强行进的各国共产党》,《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
    [46]聂运麟:《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变革与转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
    [47]董卫华:《冷战后欧洲一些国家共产党的新变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
    [48]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国外一些政党处理社会矛盾的经验教训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
    [49]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课题组:《古巴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基本做法和经验》,《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50]黎有义:《越南革新事业中的基层民主建设问题》,《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
    [51]李爱华:《苏共蜕变的历史教训》,《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2期。
    [52]刘学军:《苏共丧失执政方式合法性的政治学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53]叶剑锋:《列宁推进党内民主的历史经验》,《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54]姜跃:《苏共垮台溯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
    [55]王瑜:《日本自民党“一党优位制”的终结》,《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
    [56]梅迪:《印度国大党缘何由盛而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
    [57]耿克民:《解读印尼专业集团的衰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
    [58]李庆华:《冷战后越南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
    [59]杨根乔:《德国社会民主党执政经验刍议》,《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60]张立平:《美国两党的执政经验及其借鉴意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61]李国伟:《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失去政权的原因》,《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
    [62][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发展道路的反思:不应抛弃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遗产》,《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63][德]托马斯·海贝勒:《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64][比]博杜安·德克思:《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若干问题解答》,《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65]钟德涛:《毛泽东对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政治设计》,《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66]钟德涛:《军队“批林整风”运动述略》,《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3期。
    [67]钟德涛:《中共党建史上的不朽丰碑--纪念〈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暨建党80周年》,《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1年第7-8期。
    [68]钟德涛《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新论》,《江汉论坛》,2003年第12期。
    [69]钟德涛:《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先行者、旗手和奠基人》,《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70]钟德涛:《张闻天晚期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之比较》,《江汉论坛》2001年第12期。
    [71]钟德涛:《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理论创新》,《理论月刊》2002年第2期。
    [72]钟德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政策》,2001年第7期。
    [73]钟德涛:《恽代英:永葆党员先进性的典范》,《光明日报》2005年9月29日。
    [74]钟德涛:《机遇与挑战: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探讨》,《统一战线》,2004年第1期。
    [75]钟德涛:《政党制度在当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76]钟德涛:《新阶段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几个认识问题》,《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