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犯罪中止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犯罪中止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犯罪制度,在理论上,也是犯罪未完成形态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因此,犯罪中止的研究不仅对于我们准确阐释其法律涵义和立法本意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预备犯、未遂犯、共犯等犯罪形态的深入理解也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本文从一个简单的案例说起,在细致地分析了我国犯罪中止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犯罪中止制度进行详细而深入的探讨。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关于犯罪中止的理论基础。在分析了国内外关于犯罪中止理论基础各种学说优劣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犯罪中止的理论基础主要根基于报应、辅之于功利,而这一根基应当贯彻于整个犯罪中止制度的始终。
    第二部分是关于犯罪中止的概念。关于犯罪中止的概念,在我国刑法上也是形形色色。本文立足于概念的特殊性与概括性,对传统犯罪中止概念进行了简要的评析并进而认为,犯罪中止是指在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以致犯罪未完成的犯罪停止形态。
    第三部分是关于犯罪中止的构成条件。在分析以往犯罪中止构成条件理论之余,本文将犯罪中止的要件从犯罪中止的整体构成要件与犯罪中止行为的构成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并认为犯罪中止的整体构成要件主要表现为犯罪客体的未受完全侵害性、犯罪客观方面的未完成性和犯罪主观方面的转变性,而犯罪中止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中止的时间性条件、自动性条件、未完成性条件和有效性条件。在时间性条件中提出构成犯罪中止行为应从着手阶段始,现行预备阶段的中止应不以犯罪论。
    第四部分是关于犯罪中止的例外。这一部分本文从具备犯罪中止条件而不一定以犯罪中止认定和不具备犯罪中止条件但应以犯罪中止论两种情形论述了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的竞合和准中止犯问题。并从刑法上对于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竞合的定罪处罚原则、准中止犯概念与特征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我国刑法增设防果型准中止犯的规定问题。
    第五部分是关于犯罪中止的适用。这一部分本文分三个方面:犯罪中止的适用范围、犯罪中止与其他犯罪形态的界限和共同犯罪的中止等对犯罪中止的
    
    适用进行了探讨,并细致地分析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犯罪的中止问题、重罪与轻罪的中止问题、中止犯与未遂犯的竞合、犯罪既遂后能否成立中止、共同犯罪中止与脱离共犯关系等问题。提出犯罪中止只能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预备中止应仅限于重罪;中止犯与未遂犯不存在竞合的场合;指出所谓危险犯既遂后的犯罪中止是否成立问题,在于对危险犯既遂成立标准的理解,应综合理解危险犯的既遂标准;任何犯罪既遂后都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对于共同犯罪中的部分中止应当由法律增设一个法定从宽情节加以解决。
    第六部分是关于犯罪中止的处罚。在阐述我国刑法关于犯罪中止处罚含义的基础上,本文着重探讨了“损害”的含义,认为损害原则上应限于有形的物质性损害,只有在无法达到罪刑相适应时才可将损害推及于无形的非物质性损害。
    本文对于犯罪中止问题的研究,一方面立足于我国刑法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从实然的角度进行阐述和探讨;另一方面则着眼于各国刑法关于犯罪中止的规定,从应然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而这两个角度的展开使得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不拘泥于已有的研究,从而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引文
1.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 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3. 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上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4.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
    5.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
    6. 马克昌、杨春洗主编:《刑法学全书》,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7. 马克昌著:《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8. 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9. 杨春洗、杨敦先主编:《中国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2版。
    10. 苏惠渔主编:《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11. 张明楷著:《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12. 张明楷著:《未遂犯论》,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9月第1版。
    13. 张明楷著:《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14. 张明楷著:《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15. 张明楷著:《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16. 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17. 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2版。
    18. 陈兴良著:《当代中国刑法新境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19. 陈兴良主编:《刑法疑难案例评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 姜伟著:《犯罪形态通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21. 徐逸仁著:《故意犯罪阶段形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22. 【台】林山田著:《刑法通论》,台大法律系1995年9月修订版5版。
    
    
    23. 【前苏联】别利亚耶夫、利瓦廖夫主编:《苏维埃刑法总论》,马改秀、张广贤译,群众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24. 【意】帕多瓦尼著:《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25. 【德】雅科布斯著: 冯军译《行为 责任 刑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6. 【日】西元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3月第1版。
    27. 【日】木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3月第1版。
    28. 【俄】《俄罗斯联邦刑法典》,黄道秀译,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29. 赵秉志:《海峡两岸犯罪中止形态比较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5期。
    30. 童伟华:《共同正犯的部分中止问题研究》,《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8期。
    31. 张宏:《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竞合应以中止论处》,《人民检察》1999年第9期。
    32. 王志祥:《对犯罪既遂后能否成立犯罪中止的探讨》,《法学论坛》1997年第1期。
    33. 吴俊:《犯罪中止的刑事责任问题》,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3期。
    李侠:《试论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本质区别——兼谈犯罪中止的立法本意》,《中国刑事法杂志》,总第48期。
    1 本文此处的犯罪中止理论基础与国外的犯罪中止减免处罚的理论根据具有一定的近似,是将国外的这一理论根据上升为整个犯罪中止的理论根据并适用于犯罪中止制度的各个方面。
    2 张明楷:《未遂犯论》,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9月第1版,第326页。
    3 林山田:《刑法通论》,台大法律系1995年9月修订版5版,第249-251页。
    4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31页。
    5 李侠:《试论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本质区别——兼谈犯罪中止的立法本意》,《中国刑事法杂志》,总第48期。
    6 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486页。
    7 张明楷:《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269页。
    8 吴俊:《犯罪中止的刑事责任问题》,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3期。
    9 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2版,第157页。
    10 雅科布斯: 冯军译《行为 责任 刑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11 杨春洗、杨敦先主编:《中国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2版,第121-122页。
    12 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222页。
    13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263-264页。
    14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04页。
    15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
    16 张明楷:《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262页。
    17 【苏】别利亚耶夫、利瓦廖夫主编:《苏维埃刑法总论》,马改秀、张广贤译,群众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212页。
    18 【意】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312页。
    19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
    20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264-274页。
    21 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458-468页。
    22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93页。
    23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264-265页。
    24 姜伟:《犯罪形态通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25 马克昌、杨春洗主编:《刑法学全书》,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2页。
    26 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460-462页。
    27 这里所说的不宜将犯罪预备阶段规定犯罪中止形态,是从一般立法趋势而言。在现有的立法框架下,也可以将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限定为某些重罪。即一般情况下,预备阶段不能存在犯罪中止,只有在某些重罪,才可以对犯罪中止进行处罚。
    28 苏惠渔主编:《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214页。
    29 徐逸仁:《故意犯罪阶段形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170页。
    30 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599-602页。
    31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268-269页。
    32 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上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305页。
    33 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463-467页。
    34 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602-603页。
    35 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603页。
    36 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464页。
    37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268页。
    38 关于犯罪既遂的标准,在我国刑法理论上有结果说、目的说、实际损害说和构成要件说。通说采取的构成要件说。见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上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90页。
    39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38页。
    40 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468页。
    41 张明楷:《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266页。
    42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472页。
    43 由于抽象危险犯“只要实行构成要件内容的行为就认为存在危险,因此,它是不允许反证的推定”。“在具体的案件中,即使完全没有法益侵害的危险时,也不得不承认抽象危险犯的成立。结果将是,在危险是假设的情况下,实际不具有侵害法益危险的行为也会受到处罚,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因此,多数学者主张应以行为当时的具体状况为前提来判断对法益造成侵害的危险性的有无及其程度。这实际上将抽象危险犯与具体危险犯合而为一了。见【日】西元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3月第1版,第285页。
    44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473页。
    45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473-474页。
    46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482页。
    47 加重的未遂,是指行为人所中止的重罪中包含了轻罪的既遂情况,或者说重罪的中止犯中包含了轻罪的既遂犯。见张明楷:《未遂犯论》,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9月第1版,第425页。
    48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485-486页。
    49 【日】木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3月第1版,第309页。
    50 张明楷:《未遂犯论》,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9月第1版,第428页。
    51 林山田:《刑法通论》,台大法律系1995年9月修订5版,第262-263页。
    52 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472页。
    53 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472-473页。
    54 有学者认为,行为在客观上没有侵害合法权益的危险时,不管行为人主观上有没有恶意,都应宣告无罪。见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第137页。
    55 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477页。
    56 当然,这种涵盖本身并不定就是合理的。关于犯罪预备阶段是否应该规定犯罪中止的问题,我们是持反对意见的。这一点,在犯罪中止行为的时间性条件中也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57 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58 张明楷:《未遂犯论》,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9月第1版,第437页。
    59 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203页。
    60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406页。
    61 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352页。
    62 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境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382、383页。
    63 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353页。
    64 具体的几种观点的论述,可参见王志祥:《对犯罪既遂后能否成立犯罪中止的探讨》,《法学论坛》1997年第1期。
    65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98页。
    66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484页。
    67 张宏:《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竞合应以中止论处》,《人民检察》1999年第9期。
    68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486页。
    69 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66页。
    70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594页。
    71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3版,第597页。
    72 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上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333页。
    73 行为人在为中止作出了努力但结果仍然发生的情况下,由于不符合中止犯的条件,所以不能按中止犯处理;如果按既遂犯处理,也不合适;刑法对此又无规定,所以大冢仁提出了脱离共犯关系的概念,对这种情况比照障碍未遂处理。见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第334页。
    74 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第333-334页。
    75 日本刑法中的犯罪中止只存在于犯罪行为着手之后。日本刑法第43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而未遂的,可以减轻其刑;但基于自己的意志而中止犯罪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刑罚。”
    76 张明楷:《未遂犯论》,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9月第1版,第410页。
    77 因果共犯论认为,共犯受处罚是因为其加功行为以他人的实行行为为媒介而与犯罪的未遂或既遂具有因果性。如果共犯的加功行为与犯罪的未遂或者既遂没有因果性或者因果性被中断,则不能对加功者追究整个犯罪未遂或者既遂的责任。
    78 张明楷:《未遂犯论》,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9月第1版,第411页。
    79 张明楷:《未遂犯论》,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9月第1版,第424页。
    80 当然也有的学者是以责任共犯论的思想为基础探究脱离共犯关系的,但是比较而言,立足于因果共犯论的脱离共犯关系的理论更引人注目。
    81 我国已有学者将脱离共犯关系视为一种共同犯罪中部分中止的折衷理论,并将其与客观说、主观说相并列。见童伟华:《共同正犯的部分中止问题研究》,《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8期。
    82 不过我国有学者认为,我国共同犯罪的本质是共犯从属性和共犯独立性的统一,而不是单纯的共犯从属性,“我们可以在批判地借鉴共犯从属性说与共犯独立性说的基础上,建立共犯从属性与独立性统一说,由此解释我国刑法中的实行犯与非实行犯的关系”(见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上),法律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463页。)不过也有的学者反对这种所谓的统一说,认为“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教唆犯与帮助犯,既不是独立性说可以说明的,也不是从属性说可以说明的,更不是二重性说可以说明的。”见(张眀楷:《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329页。)但我们以为,从我国刑法理论上来说,我国的共同犯罪理论更多是强调共犯的从属性作用。可以归属于共犯从属性说。
    83 童伟华:《共同正犯的部分中止问题研究》,《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8期
    84 关于五种观点的具体论述,可参见陈兴良主编:《刑法疑难案例评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8-49页。
    85 吴俊:《犯罪中止的刑事责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3期。
    86 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487页。
    87 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486-487页。
    88 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22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