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林语堂散文文体的选择与创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探求现代散文的发展特点及文体变异出发,为林语堂研究提
     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与思路,并通过对林语堂散文的文体选择、文体风格
     及散文的语言体式的具体分析,揭示了这一散文文体为中国现代散文发展
     提供的新的可能性。
     上 篇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元论从概念的确立、理论的发展还是创作实践诸方
     面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其中,许多因素产生着影响。首先,作为
     一种社会实用性极强的文体,报刊杂志的兴起为它提供了发展的空问;其
     次,外国散文,尤其是英国随笔从概念、内在精神和外在体式上为它输入了
     丰富的营养;再次,散文(小品文)的文体概念在理论界的论争中最终确立起
     来。散文的两大分支——记叙抒情的“美文”和议论的“杂文”因其不同的文
     体功能,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呈此消彼长之势。周作人从明代小品
     文中挖掘出“性灵”、“闲适”的传统,追求散文的“言志性”、“个人性”和“趣味
     性”,开创了冲淡隽永的随笔创作的先河。鲁迅则主要立足于社会批评和文
     明批评,创造出“匕首’二“投枪”式的战斗的杂文;成为小品文的一个转变。林
     语堂选择了一条“中问路线”:他对鲁迅的杂文与周作人的小品文都有所借
     鉴,但又并非全盘吸收,而是根据个人的文化品格、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有
     所取舍,形成一种介乎其中的独特风格,并且以性灵、闲适、幽默三个密不可
     分的审美范畴为基石,试图建构起自己的散文理论体系。
     且
    
    
    膏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下 篇
     从文体学的视角来考察,林语堂在其散文作品中成功地创造了别具一
    格的语言体式,根据这种语体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可将他的散文分为三种文
    体类型:一、社会讥评类,突出的特点是较多地运用讽刺和反语;二、文化批
    判类,格调上趋于幽默、温和与优雅,节奏舒缓有致;三、生活感悟类,信笔信
    腕,任心而谈,舒卷自如地抒发个人思感。这三种文体类刑中都体现着林语
    堂追求的一种娓语笔调,其文体特征主要是叙述方式的“对话性”、结构的
    “散谩”特点及语言上对“幽默”的营造。林语堂对“对话性”的运用主要表现
    在两种体式上——在构篇中虚拟谈话对象的隐性对话式与直接以对话形式
    结构全篇的显性对话式。这一叙述方式决定了其散文结构上的散漫特点,但
    林语堂较成功地做到了散而不破,杂而不乱,漫而不长。至于对幽默语言的
    建构,主要以词语降用、移用、反用及自造词语等模式,通过词语的超常使
    用,在惯常和反常的对立统一中相映成趣,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The thesis provides a new angle of view and a new train of thought for the study of Lin Yutang .basing on the growing feafure and the changing of style of the modern prose. It also reveals the possibility given by the very prose style to the Chinese modern prose by the analysis of Lin Yutang *s stylistic choice and language style.
    Chinese modern prose style has changed greatly on the setting of concept ,the developing of theory and the writing practice ,in which many factors involved. First, as a practical style in the social life, the rising of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provided it a space for growing; Second ,foriegn prose .especially English essays gave it rich nutrition on the concept ,the spirit and the style [Third ,the stylistical concept was set up through the controversy in the theoretical circle. The two
    branches of prose-----Essay and Familiar Essay rose one after another
    along with the changing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stylistic functions . Zhou Zuoren dug out the "Personality "and "Leisure" from the essays of Ming Dynasty , and created a fresh style of essay. Lu Xun stood mainly on social and civilizational criticism .created a fighting essay .being a turning of familiar essays. While Lin Yutang chose a middle road:he carried on from both Lu Xun and Zhou Zuoren .accepting and rejecting according to his own cultural character ^easthetic senses and valual trends. He formed a unique style between the two and tried to set up his own theoretical system of prose basing on the three closely related aesthetic categoies-----personality ^leisure and humour.
    Viewing from the angle of stylistics ,Lin Yutang successfully created a unique language style in his prose work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features showing by this language style .his pros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 1. Social satiric ones which characterized in satire and irony 52. culture critical ones which had a style of humour,, mildness and gentleness ; 3 . Life reflections which talked freely and liesurely. A talking style is showed in these types. Its main stylistic
    
    
    
    features are dialogicalness in narration ^undisciplineness in structure and humour in language. Lin Yutang used the dialogicalness in two aspects :supposing a talking partner and forming the works in dialogues. This narration led to the undisciplineness in structure , but Lin Yutang successfully did it loosely but not broken,mixed but not confused. As for the forming of humourous language ,the demotional usage of words,the shifting of words,the opposite usage of words and newly-created words were maingly used by Lin Yutang.
引文
①②(13)(19)(21) 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③ 鲁迅《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
    ④ 胡梦华《絮语散文》,1926年3月10日《小说月报》第17卷第3号。
    ⑤(27)(54)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⑥⑩(17) 钟敬文《试谈小品文》,《文学周报》第349期。
    ⑦ 周作人《答伏园论“语丝的文体”》,《语丝》第54期。
    ⑧ 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Essay》。
    ⑨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二)》。
    (11) 梁遇春《小品文选·序》,1930年4月,北新书局出版。
    (12) 李素伯《什么是小品文》,《小品文研究》,新中国书店1932年1月版。
    (14) 茅盾《关于小品文》,1934年7月《文学》3卷1号。
    (15) 周作人《陶庵梦忆·序》。
    (16) 周作人《燕知草·跋》。
    (18) 朱自清《关于散文写作——答文艺知识编者问八题》,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第15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0) 周作人《瓜豆集·自己的文章》。
    
    
    (22) 林语堂《发刊<人世间>意见书》,《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7卷,第180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3)(25)(36) 林语堂《小品文之遗绪》,《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第96,93,96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24)(35)(58)(59) 林语堂《论小品文笔调》,《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第20,21,21,21页。
    (26)(28)(29)(31)(32)(33)(34)(48) 林语堂《论文》,《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第145,147,152,154,152,156,148,155页。
    (30) 林语堂《作文六诀·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第62页。
    (37) 林语堂《再谈小品文之遗绪》,《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第103页。
    (38)(53) 林语堂《有不为斋丛书·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7卷,第217,216页。
    (39) 林语堂《再与陶亢德书》,《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7卷,第179页。
    (40) 林语堂《与又文先生论<逸经>》,《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第390页。
    (41)(42)(43)(45)(46)(47)(57) 林语堂《论幽默》,《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第12,17,6,5,6,13,14页。
    (44) 林语堂《幽默杂话》,《晨报副刊》,1924年6月9日。
    (49)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自己的园地》。
    (50) 林语堂《做文与做人》,《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7卷,第256页。
    (51) 林语堂《猫与文学·小引》,《论语》第22期。
    (52) 林语堂《今文八弊》,《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第118页。
    (55) 布封《论文体》,转引自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第7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6)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第1页。
    (60) 林语堂《八十自叙》,《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0卷,第303页。
    (61) 谢友祥《论林语堂的闲谈散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4期,第65页。
    (62) 林语堂《国语的将来》,《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第198页。
    (63) 林语堂《怎样洗炼白话入文》,《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第62页。
    (64) 林语堂《烟屑(四)》,《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8卷,第203页。
    (65) 林语堂《释雅健》,《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第227页。
    (66) 林语堂《论语录体之用》,《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4卷,第189页。
    
    
    1、《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林语堂名著全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张明高、范桥编:《周作人散文集》(第1—4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4、张杰选编:《卧听松风——<人世间>散文随笔选萃》,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张铁荣选编:《卷地潮声——<语丝>散文随笔选萃》,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姜振昌等编:《“象牙之塔”之恋——三十年代“闲适”派杂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7、庄钟庆编选:《论语派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8、梁建民、沈栖著:《林语堂散文欣赏》,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明)袁宏道著:《袁中郎随笔》,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10、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陈柱著:《中国散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2、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散文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3、范培松著:《中国散文批评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佘树森著:《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6、张俊才等选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论精华·散文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林非著:《林非论散文》,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
    18、冯光廉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童庆炳著:《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陈伯海主编:《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21、赵义山、李修生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散文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2、尹恭弘著:《小品高潮与晚明文化》,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23、刘增杰著:《云起云飞——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研究透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4、宗白华著:《美学漫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5、袁济喜著:《六朝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谭达人著:《幽默与言语幽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27、周海波等著:《漂泊的书斋——林语堂的读书生活》,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林太乙著:《林语堂传》,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9、刘炎生著:《林语堂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30、施建伟著:《林语堂在大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31、万平近著:《林语堂评传》,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32、施建伟著:《林语堂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3、王兆胜著:《林语堂的文化情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4、孙郁著:《鲁迅与周作人》,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5、舒芜著:《周作人概观》,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云惟利:《小品散文类别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2、杨庆存:《散文发生与散文概念新论》,《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3、刘纳:《“五四”新文学中的散文》,《海南师范学报》,1992年第3期。
    4、霍秀全:《论五四散文运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4期。
    5、吴周文、王菊延:《中国现代散文理论批评的发展概观》,《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2期。
    6、王锺陵:《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理论之变迁》,《学术月刊》(沪),1998年第11期。
    7、刘锡庆:《世纪之交:对“散文”发展的回顾与思考》,《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8、汪文顶:《英国随笔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影响》,《文学评论》,1987年第4期。
    9、汪文顶:《论“五四”散文抒情体式的变革与创新》,《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
    10、王嘉良:《论语丝派散文》,《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
    
    
    11、余凌:《论中国现代散文的“闲适”和“独语”》,《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
    12、张岚:《论中国新文学“闲适”散文的成因与流变》,《求索》,1999年第1期。
    13、蒋心焕、吴秀亮:《试论闲适派散文》,《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
    14、朱德发、张光芒:《五四文学文体新论》,《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15、陈剑晖:《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的文体变革》,《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6、黄开发:《知堂小品散文的文体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京),1998年第4期。
    17、施建伟:《林语堂研究综述》,《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0年第5期。
    18、吉士云:《林语堂研究概述》,《文教资料》(南京),1995年第3期。
    19、王兆胜:《近几年林语堂研究述评》,《社会科学战线》(长春),1996年第1期。
    20、王卫平、陆梅:《世纪末的回眸与瞻望——林语堂研究60年概观》,《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6期。
    21、张健:《精神的伊甸园和失败者温婉的歌——试论林语堂的幽默思想》,《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22、彭立:《三十年代林语堂文艺思想论析》,《文学评论》,1989年第5期。
    23、阎广林:《林语堂幽默观论略》,《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3期。
    24、郑淑慧:《林语堂的幽默与创造论》,《东疆学刊》(哲社版)1992年第4期。
    25、施建伟:《林语堂和幽默》,《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
    26、陈平原:《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文艺研究》,1986年第3期。
    27、戴嘉树:《林语堂现象:东西文化的夹缝》,《集美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
    28、施建伟:《文化选择的艺术表现》,《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1期。
    29、戴从容:《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观》,《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
    30、周可:《文化与个人:林语堂的内在紧张及其消解》,《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
    31、周可:《林语堂中西文化比较观的内在理路及其矛盾论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年第4期。
    
    
    32、陈旋波:《汉学心态:林语堂文化思想透视》,《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
    33、陈旋波:《尼采与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华侨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3期。
    34、陈旋波:《林语堂的文化思想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1期。
    35、陈旋波:《论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1期。
    36、谢友祥:《林语堂的文化批判和文化选择》,《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37、谢友祥:《论林语堂的闲谈散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4期。
    38、廖超慧:《“其即其离,皆出自然”》,《江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39、孙绍振:《论幽默逻辑的二重错位律》,《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