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摩梭母系文化词群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摩梭人是居住在川滇交界的一个族群,分布于云南境内的摩梭人属于纳西族的一个支系。居住在永宁地区的摩梭人独特的家庭形态以及婚姻制度引起了国内外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的广泛关注,然而摩梭人的语言文化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学界普遍认为摩梭人使用的语言属于纳西语的东部方言,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语言,我们称作“摩梭话”。本课题以摩梭人的语言与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浑沌学“分形”理论为语言文化研究提供的方法论,通过对摩梭语言词汇系统中的母系“文化词群”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得到了大量关于摩梭文化的信息,阐释了摩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揭示了摩梭文化的独特内涵以及摩梭语言的特点。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九个部分。
     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以及语料的来源。
     第一章阐述了摩梭人的概况及其语言的特点,主要介绍了摩梭人的族称、族源、分布、传统文化以及语言特点和使用情况。
     第二章在浑沌学理论为语言文化研究提供的方法论指导下,运用浑沌学中的分形理论,阐释了语言与文化的自相似性表现。通过对摩梭话中具体词汇以及民歌谚语的分析,揭示了摩梭语言与文化的自相似性。
     第三章主要从“家屋”文化词群看摩梭母系家庭制度,通过对摩梭“家屋”文化词群进行分析,揭示了摩梭“家屋社会”与“家屋文化”的特质与内涵,并通过对摩梭“家屋”的空间向度进行研究,阐释了摩梭人对居住空间进行的配置与安排,体现了摩梭社会以女性为中心、母尊女贵的社会文化结构以及摩梭人“家屋本位”的民族心理。
     第四章主要从“两性关系”文化词群看摩梭母系婚姻制度,通过对摩梭人“两性婚姻”文化词群的分析与解读,揭示了摩梭人独特的婚姻形态及其社会构成。由于“害羞文化”的影响,摩梭人的“两性称谓”极其含蓄,受到特定的语境与场合的制约。摩梭人的“走婚”是适应家屋体制的文化产物。
     第五章主要从“亲属称谓”文化词群看摩梭母系社会形态,通过分析摩梭亲属称谓词,从而揭示摩梭人独特的社会构成、家庭形态以及婚姻模式。摩梭社会的亲属称谓以母系称谓作为其主体,整个称谓体系中几乎没有对姻亲和父系亲属的称谓,体现了摩梭人重视家屋和睦与母系血缘亲属的民族心理与“害羞”的传统文化观念。
     第六章主要从“詈语”文化词群看摩梭害羞文化的特质,通过摩梭詈语与汉、英詈语的对比,揭示了摩梭詈语的特点,阐释了摩梭文化的内涵。摩梭文化极其强调家族礼貌、伦理道德、宗族观念与家屋和谐,寻常绝对不说任何粗话,因此造就了摩梭詈语数量少并且极为委婉含蓄的特点。
     第七章主要从“mi33”文化词群看摩梭母系思维的特征,以“mi33”作为词根语素、类语素或者构成成分的词汇在摩梭语言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词语群,通过对这个词语群的分析研究,不仅可以理清“mi33”语素语义及其功用的发展与演变,同时还可以窥视摩梭社会“尊母崇母”的历史文化特点与独特的社会形态,揭示了摩梭社会对两性的基本认知态度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结语部分就几个方面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做了小结,并阐述了本论文给今后从事语言人类学的学者们的一些启示。
     不同的社会形态决定着不同的语言面貌及其文化特点。本课题分析研究了与主流社会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语言面貌及其文化特点,阐释了摩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次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个案实例,丰富了语言人类学及少数民族方言与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填补了摩梭语言词汇研究的空缺,为摩梭人的社会形态、家庭结构、婚姻亲属制度、伦理道德观及其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语言学方面的证据与参考。
The Mosuo people is an ethnic group that live in the border between Yunnan Province and Sichuan Province. The Mosuo people who live in the Yunnan province is a branch of the Naxi ethnicity. The Mosuo people who live in the Yongning have special marriage system and unique family composition, which attract many anthropologists and ethnologists's attention. However, Mosuo language and culture haven't been getted more attention. Generally, Mosuo language is categorized as an eastern dialect of the naxi language, which linguists characterize it as an unsubgrouped Tibeto-Burman language, and classify it as the periphery of Loloish. In the dissertation, we call Mosuo language as "Mosuo dialect"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Mosuo language and culture, which is the purpose of the dissertation, use the chaos theory and fractal theory, which provide methodology for language and culture study, analyse Mosuo matriarchal cultural terms, in order to get more Mosuo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interpret the relation between Mosuo language and culture, reveal the connotation of Mosuo culture and the character of Mosuo language.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nin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ason of choosing the title, expounds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 situation, explains the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defines the research contents、methods and theories, and interprets the source of language materials.
     The first chapter expound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Mosuo people and the charaters in the Mosuo language, mainly introduce the appellation、origin、distributio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the Mosuo people, interprets the characters and usage situation in the Mosuo language.
     The second chapter uses the chaos theory which provide methodology for language and culture study, takes the fractal theory to expound the self-similarity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We analyse the some words、folk songs and proverbs in the Mosuo language, reveal the self-similarity between Mosuo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es "household" cultural term in order to show Mosuo matriarchal family system. By analysing the Mosuo" household "cultural term, we reveal the genius and intension of the Mosuo "household society" and "household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we study the Mosuo household's space construction, expound the equipment and arrangement of the Mosuo people residence space, reflect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Mosuo society, which the Mosuo socity respects women and mothers, especially regards women as the centre, and represent the ethnic mentality of the Mosuo people, which the Mosuo people attach important to household.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ses " bisexual and marriage " cultural term in order to show Mosuo matriarchal marriage system. By analysing the Mosuo "bisexual and marriage" cultural term, we reveal the special marriage form and social constitution of the Mosuo people. Owing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shyness culture, the bisexual appellation of the Mosuo people are very implicit. In different occations, the bisexual appellation of the Mosuo people have different expression manners. The "the bisexual visiting system" of the Mosuo people is a cultural result which adapts to the household system.
     The fifth chapter analyses "kinship terminology" cultural term in order to show Mosuo matriarchal society form. By analysing the Mosuo "kinship terminology" cultural term, we reveal the special social constitution、family form and marriage mode of the Mosuo people. The Mosuo people take matrilineal kinship terminology as the principle thing, the whole kinship terminology almost haven't affinal kinship terminology and patrilineal kinship terminology. These phnomenons reflect the ethnic mentality of the Mosuo people that give weight to household harmony and matrilineal kinship, and mirror the shyness tradition and special culture concept of the Mosuo people.
     The sixth chapter analyses "swear words" cultural term in order to show the character of Mosuo shyness culture. By comparing the Moso swear words between the Chinese swear words and the English swear words, we reveal the characters of Moso swear words, discuss the intensions of the Mosuo culture. The Mosuo culture extremely emphasizes clan politesse、ethical moral、clan concept and household harmony. Generally speaking, the Mosuo people don't talk swear words, which result in the sparse amount and euphemistic character of the Mosuo swear words.
     The seventh chapter analyses the "mi33" cultural term in order to show the feature of Mosuo matriarchal thinking modes. In the Mosuo language, it has an enormous terms which uses "mi33" as root morpheme、word-class morpheme or composed component. By analysing "mi33" cultural term, we can clearly reveal the semantics and function of "mi33"morpheme, also expound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i33"morpheme. Meanwhile, we can insight into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 that respect and worship mothers, learn unique society form and cultural intensions, reveal an essential bisexual cognitive attitude in the Mosuo socity.
     The conclusion mainly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contents、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research intentions, and interpret the edification that gives some people who devote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Different social form governs different language character and cultural intension. In the dissertation, we analyse and study different language characters and cultural intensions which differ from the mainstream society, expound the relation between Mosuo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ssertation is to firstly provide for a unique case in a different social form, which is to serve as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research of the minority. Simultaneously, the dissertation is to enrich the theories of the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replenish the theories of the minority dialect and culture research, supply the vacancy of the Mosuo lexical research, and provide for the proof and reference of the linguistics,which are social form、family constructure、marriage system、kinship system、ethic moral concept、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Mosuo people.
引文
① 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第482页。
    ③ 周庆生.中国语言人类学研究百年回眸[A]//周庆生主编.中国语言人类学百年文选[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7页。
    ④ A.怀特.文化科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1-32页。
    ① [美]C.恩伯——M.恩伯著,杜杉杉译,刘钦审校.文化的变异[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31-132页。
    ②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③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3页。
    ① 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19页。
    ② 冯英主编.汉英语分类词群对比研究.1[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③ 刘吉艳.汉语新词群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年,第3页。
    ① 吕叔湘.语言和语言研究[J].语文建设,1987年第5期
    ①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8-136页。
    ② 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3页。
    ③ 拉木·嘎吐萨.摩梭达巴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页。
    ④ 胡阳全.建国以来永宁纳西族母系制与婚姻家庭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增刊
    ① 翁乃群.男源女流:从象征意义论川滇边境纳日文化中社会性别的结构体系[J].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
    ① 杨福泉.“纳木依”与“纳”之族群关系考略[J].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① 方国瑜.麽些民族考[A]//白庚胜、和自兴主编.方国瑜纳西学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6-16页。
    ② 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74-78页。
    ③ 杨启昌.“摩梭”称谓应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兼谈纳西族的他称和自称[J].民族工作,1994年第6期
    ④ 和志武.纳西族支系研究一题[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① 和即仁.试论纳西族的自称族名[J].思想战线,1980年第4期
    ② 《纳西族简史》编写组编写.纳西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③ 和即仁、姜竹仪.纳西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2页。
    ① 郭大烈.国内纳西族研究述评[J].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
    ② 方国瑜编撰、和志武参订,纳西象形文字谱[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页。
    ③ 方国瑜、和志武.纳西族的渊源、迁徙和分布[J].民族研究,1979年第1期
    ④ 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年,第120页。
    ⑤ 汪宁生.纳西族源于羌人之新证[J].思想战线,1981年第5期
    ① 王文光、段红云.中国古代的民族识别[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93-194页。
    ② 方国瑜、和志武.纳西族的渊源、迁徙和分布[J].民族研究,1979年第1期
    ③ 方国瑜.麽些民族考[A]//白庚胜、和自兴主编.方国瑜纳西学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6页。
    ④ 方国瑜.麽些民族考[A]//白庚胜、和自兴主编.方国瑜纳西学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5页。
    ⑤ 胡阳全.近十余年纳西族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11月第22卷第6期方国瑜.麽些民族考[A]//白庚胜、和自兴主编.方国瑜纳西学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6-28页。李绍明.康南石板族属初探——兼论纳西族的族源[J].思想战线,1981年第6期
    ① 李绍明.川滇边境纳日人的族别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1期
    ② 郭大烈.国内纳西族研究述评[J].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
    ③ [日]诹访哲郎著,姜铭译.从创世神话看纳西族的游牧民性与农耕性[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④ 林向萧.纳西族族源新说三疑[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第4期
    ① 和少英.纳西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5-16页。
    ② [美]施传刚著,刘永青译.永宁摩梭[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6-30页。
    ① 费孝通.民族与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2页。
    ② 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50-51页。
    ③ 方国瑜、和志武.纳西族的渊源、迁徙和分布[J].民族研究,1979年第1期
    ① 尤中.云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19页。
    ② 尤中.云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78页。
    ③ 尤中.云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08页。
    ④ 尤中.云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79页。
    ⑤ 尤中.云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35页。
    ① 李绍明.川滇边境纳日人的族别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1期
    ② 宁蒗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宁蒗彝族自治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178页。
    ① 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51页。
    ① 郭大烈主编.纳西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50—156页。
    ① 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54页。
    ① 《纳西族简史》编写组编写.纳西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① 宁蒗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宁蒗彝族自治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200页。
    ① 郭大烈.纳西族风情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2页。
    ① 郭大烈.纳西族风情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6-100页。
    ① 宁蒗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宁蒗彝族自治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203页。
    ① 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55页。
    ① 郭大烈主编.纳西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44-149页。
    ① 郭大烈主编.纳西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293-296页。
    ②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云南省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20页。
    ③ [法]米可、拉他咪·达石.云南省丽江市永宁区域摩梭话中濒临消失的声调与音位[A]//张波主编.丽江民族研究[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344页。
    ① 和即仁、姜竹仪.纳西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3-4页。
    ② 姜竹仪.纳西语东部和西部方言语法异同概述[J].民族语文,1993年第4期
    ③ 周汝诚著,郭大烈整理.永宁见闻录[A]//《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2[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88页。
    ① 和即仁、和志武.纳西族的社会历史及其方言调查[A]//《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3[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29-162页。
    ② 盖兴之、姜竹仪.纳西语在藏缅语言中的地位[J].民族语文,1990年第1期
    ③ 孙宏开.纳西语在藏缅语族语言中的历史地位[J].语言研究,2001年第1期
    ① 陈烈、秦振新、拉木·嘎吐萨.云南摩梭人民间文学集成[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433-438页。
    ① 宁蒗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宁蒗彝族自治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210-211页。
    ②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① [法]米可、拉他咪·达石.云南省丽江市永宁区域摩梭话中濒临消失的声调与音位[A]//张波主编.丽江民族研究[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345页。
    ② 戴庆厦主编.四川盐源县各民族的语言和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52-72页。
    ①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A]//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4页。
    ② 袁焱、许瑞娟.引发语言转用的双语类型及特点研究[J].学术探索,2013年第5期总第162期
    ① [美]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74页。
    ② [美]布龙菲尔德著,袁加骅、赵世开、甘世福译.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445页。
    ① [美]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
    ② [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③ 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① [德]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7页。
    ① 文平.人类学语言学的发展(下)[J].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② 吴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第23页。
    ③ 丁石庆、孟德腾.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60年:回顾·反思·展望[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11月第29卷第6期
    ④ 杜道明.语言与文化关系新论[J].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4期
    ① 王艾录、司富珍.语言理据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4页。
    ② 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① 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4-48页。
    ② 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51-57页。
    ① 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视野[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9-120页。
    ② 苗东升、刘华杰.浑沌学纵横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7页。
    ① 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6页。
    ② 苗东升、刘华杰.浑沌学纵横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1-16页。
    ③ 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01页。
    ④ 张公瑾.浑沌学与语言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
    ① 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
    ② 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04页。
    ① 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
    ② 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04-105页。
    ① 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7页。
    ② 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20页。
    ③ 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7页。
    ① 张公瑾.浑沌学与语言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
    ② 张济忠.分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7-10页。
    ① 苗东升、刘华杰.浑沌学纵横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94页。
    ② 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视野[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0页。
    ③ 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进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1-152页。
    ④ 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3页。
    ① 陈建民.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59页。
    ① 赵阿平.试论满语语义与文化[J].民族语文,1993年第5期
    ② 韦茂繁、秦红增.语言、濒危与文化——语言学与人类学的对话[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① 尹蔚彬.业隆话研究中的浑沌学拾零[A]//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视野[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5页。
    ② 尹蔚彬.业隆话研究中的浑沌学拾零[A]//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视野[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7页。
    ① 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① 任继昉.汉语语源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第24页。
    ② 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52页。
    ① 丁石庆.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达斡尔族个案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第39-45页。
    ② 周晶.藏语中“茶”的文化语言学意义辨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7月第27卷第4期
    ③ 陈海宏.文化接触对怒苏语的影响.博士学位论文[D].云南大学,2012年,第60-63页。
    ④ 朱文旭.凉山彝语及其文化因素[J].民族语文,1992年第6期
    ① 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② 周庆生.傣族等级社会与等级亲属称谓[J].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① [英]埃文思·普理查德著,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50-59页。
    ② 陈建民.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62-268页。
    ③ 朱文旭.凉山彝语及其文化因素[J].民族语文,1992年第6期
    ① 陈汝东.认知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页。
    ② 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① 韦长福.从认知角度看汉越人体词“头(dau)”的概念隐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② 许瑞娟.浅析与“手”相关词语的转喻与认知构词理据[A]//王兴中主编.新起点·新探索[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第202页。
    ① 戴庆厦主编.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28页。
    ② 莱拉·博格迪特斯基、朱机.语言如何塑造思维[J].金融博览,2011年第4期
    ① Fernald,James C.Expressive English.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1949,pp.365
    ② 冯英.水语复音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10页。
    ③ 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19页。
    ④ 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0页。
    ⑤ [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67页。
    ① [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03-109页。
    ① 白庚胜.色彩与纳西族民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90-191页。
    ② 和即仁、姜竹仪.纳西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136页。
    ③ 戴庆厦、徐悉艰.景颇语词汇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23-224页。冯英.水语复音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6页。赵瑛.西双版纳傣语空间方位隐喻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1月第28卷第1期
    ① 罗常培著,胡双宝注.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6页。
    ② 周庆生.语言与人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5页。
    ③ 孙宏开.羌语动词的趋向范畴[J].民族语文,1981年第1期
    ① 周庆生.语言与人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6页。
    ② 胡坦.藏语时间词探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① 胡坦.藏语时间词探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② 纳日碧力戈.姓名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1页。
    ① Simeon Potter. Our Language. Middlesex:Penguin Books Ltd.,1950.142
    ② 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60页。
    ① 杨敏.音乐中的文化与社会——“纳”人的“啊哈巴拉”与“咽”[A]//拉他咪·达石主编.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39页。
    ① 周华山.天堂家书[M].香港:香港同志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① 许瑞娟.论现代汉语虚词在民歌中的作用[A]//王兴中主编.语文学术[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09页。
    ② 赵阿平.满汉谚语语义辨析[J].满语研究,1992年第1期
    ① 李海霞.汉语动物命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第1页。
    ① 罗听如.湖南方言词语的构词理据[J].语言研究,2000年第2期
    ① 冯英.水语复音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08页。
    ② 冯英.水语复音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5页。
    ③ 戴庆厦、徐悉艰.景颇语词汇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13页。
    ① [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66-167页。
    ② 沙毓英.从摩梭人的词汇看人类概念的发展[J].心理学报,1996年8月第28卷第3期
    ① 冯英.水语复音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7页。
    ② 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86页。
    ① 于逢春.论汉语颜色词的人文特性[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② Ray, Vern F. "Human Color Perception and Behavioural Response".Transations of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953.In:Hickerson, Nancy Parrot.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80.121
    ① 戴庆厦、岭福祥.彝语词汇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61-163页。
    ① 和钟华.阴阳相谐的追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12-113页。
    ②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93-99页。
    ① 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112-113页。
    ① 尤小菊.略论人类学研究的空间转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8期
    ② 黄应贵.空间、力与社会[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3月第24卷第2期
    ③ 周华山.子宫文化[M].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2003年,第7页。
    ① 冯智明.身体与家屋空间的构建——红瑶身体的空间性及其象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①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7-11页。
    ② 周华山.子宫文化[M].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2003年,第49页。
    ① [美]施传刚著,刘永青译.永宁摩梭[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5页。
    ① 何撒娜.“一根根骨”抑或是“死路一条”——从丧葬仪式与家屋象征看纳人的亲属关系[A]//拉他咪·达石主编.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① 马青宇、柏云松、车震宇.有精神意义的居住空间——摩梭民居的建筑形态和居住文化[J].华中建筑,2009年第3期
    ① 马青宇、柏云松、车震宇.有精神意义的居住空间——摩梭民居的建筑形态和居住文化[J].华中建筑,2009年第3期
    ① 马青宇、柏云松、车震宇.有精神意义的居住空间——摩梭民居的建筑形态和居住文化[J].华中建筑,2009年第3期
    ② 和钟华.生存和文化的选择——摩梭母系制及其现代变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2页。
    ①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16页。
    ② 马青宇、柏云松、车震宇.有精神意义的居住空间——摩梭民居的建筑形态和居住文化[J].华中建筑,2009年第3期
    ① [美]施传刚著、刘永青译.永宁摩梭[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6页。
    ① 马青宇、柏云松、车震宇.有精神意义的居住空间——摩梭民居的建筑形态和居住文化[J].华中建筑,2009年第3期
    ① 张海超.家户领域内空间的分割、象征与仪式安排——大理传统家屋考察[A]//李志农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89页。
    ② 陈喆.女性空间研究[J].建筑师,2003年第5期
    ① Bourdieu Pierre,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① 尤小菊.略论人类学研究的空间转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8期
    ①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3页。
    ② 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70-271页。
    ③ 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70页。
    ① 詹承绪、王承权、李近春、刘龙初.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页。
    ② 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1页。
    ③ [美]施传刚著,刘永青译.永宁摩梭[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44页。
    ①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135-136页。
    ② Malinowski,B.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A]. Supplement I, in C. K. Ogden & I. A. Richards. The Meaning of Meaning[C]. San Diego, New York and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1923,p296-305.
    ① 魏晏龙、田建国.对于马林诺夫斯基语境观的再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4月第31卷第2期
    ①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27-28页。
    ① 吴兰.从神话传说探讨克木人的传统生育观[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第6-7页。
    ① [法]加埃勒·拉卡泽著,陈一鸣译.蒙古语躯体的象征意义[J].蒙古学信息,2004年第1期
    ② 瞿明安、和颖.身体部位的象征人类学研究[J].世界民族,2009年第1期
    ③ 施传刚著,刘永青译.永宁摩梭[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① 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61页。
    ① 冯敏.川西扎巴藏人亲属制度初探[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12月第14卷第6期
    ②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90页。
    ③ 拉他咪·达石主编.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① 肖二平、张积家.从亲属词分类看民族语言对民族心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20卷第8期
    ② [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页。
    ③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91页。
    ① Kroeber, A. L. (1909). Classificatory systems of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vol.39, pp.77-84.
    ① Murdock, G. P. (1949). Social structure. Macmillan, New York.
    ② 童恩正.人类与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第192页。
    ① 童恩正.人类与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第181页。
    ② 罗常培著,胡双宝注.语言与文化(注释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③ 岳嫣嫣.二十世纪以来汉语亲属词研究方法述评[J].南方论刊,2008年第8期
    ④ 岩田礼.汉语方言“祖父”“外祖父”称谓的地理分布[J].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⑤ Lounsbury, F. G. (1964).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kinship semantics. In H. G. Lunt (Ed.), Processing of the Ⅸ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inguists, Mouton:The Hague.
    ⑥ Leech, G. (1974). Semantics:The Study of Meaning. London:Penguin.
    ⑤ 容晨朴.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汉英称谓语的差异[D].天津:天津大学,2005年
    ① [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页。
    ①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91页。
    ① [美]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288页。
    ① [德]威廉·冯·洪堡特著,钱敏汝译.语言与人类精神[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0页。
    ①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7-8页。
    ①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90页。
    ② [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1-62页。
    ③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54页。
    ① [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页。
    ① [美]施传刚.摩梭亲属制的人类学价值[J].//瞿明安、施传刚主编.多样性与变迁:婚姻家庭的跨文化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第9页。
    ① [美]施传刚.摩梭亲属制的人类学价值[J].//瞿明安、施传刚主编.多样性与变迁:婚姻家庭的跨文化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第10页。
    ① [美]施传刚.摩梭亲属制的人类学价值[J].//瞿明安、施传刚主编.多样性与变迁:婚姻家庭的跨文化研究[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① [美]施传刚.摩梭亲属制的人类学价值[J].//瞿明安、施传刚主编.多样性与变迁:婚姻家庭的跨文化研究[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第17页。
    ② [美]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316页。
    ③ [英]埃文思·普理查德著,褚建芳、闫书昌、赵旭东译.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50-59页。
    ① 拉木·嘎吐萨主编,宁蒗彝族自治县政协编.摩梭达巴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72-122页。
    ① 拉木·嘎吐萨主编,宁蒗彝族自治县政协编.摩梭达巴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11页。
    ② [德]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73页、第231页。
    ③ [法]拉法格著,王子野译.宗教和资本[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第2页。
    ④ [美]施传刚著,刘永青译.永宁摩梭[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① [美]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294-295页。
    ① [美]施传刚著,刘永青译.永宁摩梭[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② 詹承绪、王承权、李近春、刘龙初.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页。
    ③ [美]施传刚著,刘永青译,杨福泉审校.摩梭人的丧葬仪式及其象征[J].[德]米歇尔·奥皮茨、[瑞士]伊丽莎白·许主编,刘永青、骆洪等译,杨福泉审校.纳西摩梭民族志——亲属制、仪式、象形文字[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8页。
    ① 张公瑾.浑沌学与语言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
    ② [美]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陆志伟校订.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86-196页。
    ① 张国.论英语詈语的功能及其理解途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② [英]L.R.帕默尔著,李荣、王菊泉、周焕常、陈平译.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39页。
    ① [澳]露丝·韦津利著,颜韵译.脏话文化史[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①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页。
    ② 和钟华.阴阳相谐的追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12-113页。
    ①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54页。
    ①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93-99页。
    ①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66页。
    ① 肖建华.民俗语言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第151页。
    ① [美]罗伯特·F·墨菲著,王卓君译.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3-84页。
    ② 周华山.子宫文化[M].香港:香港同志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③ 肖二平、张积家.从亲属词分类看民族语言对民族心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20卷第8期
    ④ [美]罗伯特·F·墨菲著,王卓君译.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42页。
    ① 苏连科.凉山彝族亲属称谓词的语义分析和词源结构研究[J].民族语文,1988年第2期
    ② 施传刚.西王母及中国女神崇拜的人类学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③ 冯英.水语“ni4”构成的复音词[J].南开语言学刊,2005年第1期
    ④ 彭耀.摩梭人古代宗教的考查[A]//拉他咪·达石主编.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9页。
    ① 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70页。
    ①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90页。
    ② 苏连科.凉山彝族亲属称谓词的语义分析和词源结构研究[J].民族语文,1988年第2期
    ③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卷贰[M]//和即仁、姜竹仪.纳西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709-720页。
    ④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编委会、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卷贰[M]//和即仁、姜竹仪.纳西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709页。
    ⑤ 苏连科.凉山彝族亲属称谓词的语义分析和词源结构研究[J].民族语文,1988年第2期
    ① 苏连科.凉山彝族亲属称谓词的语义分析和词源结构研究[J].民族语文,1988年第2期
    ② 田静.藏缅语性别后缀产生的途径和历史层次[J].语言科学,2010年11月第9卷第6期
    ③ 和即仁、姜竹仪.纳西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3-4页。
    ④ 孙宏开.纳西语在藏缅语族语言中的历史地位[J].语言研究,2001年第1期
    ①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卷贰[M]//和即仁、姜竹仪.纳西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708-773页。
    ② 陈士林、边仕明、李秀清.彝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246-247页。
    ③ 戴庆厦、岭福祥.彝语词汇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4-45页。
    ① Matisoff, James A.,'The Mother of All Morphemes:Augmentatives and Diminutives in Areal and Universal Perspective', in Papers from the Fir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utheast Asian Linguistics Society (SEALS), ed. by Martha Ratliff and Eric Schiller,Tempe, Arizona: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Program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2:293-349.
    ② 田静.里山彝语性别词缀的来源及语法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① Schulz, M. Language and Sex:Ddifference and Dominance[M]. Rowley. Mass:Newbury House,1975:65-66.
    ② Cammeron, D. Feminist Linguistic Theory[M]. London:Macmillan,1985:76-77.
    ① 林语堂著,郝志东、沈益洪译.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第115页。
    ① 丛丽、李琳琳.英汉亲属称谓形式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6月第10卷第3期
    ② 丛丽、李琳琳.英汉亲属称谓形式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6月第10卷第3期
    ③ 朱跃.英语与社会[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0页。
    ④ 董晓波.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社会历史文化透视[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3月第2期
    ① Makay,S.L.&H.N.Hornberger. Social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226.
    ② 孙汝建.性别与语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7页。
    ③ 孔庆成.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两面观——兼议语义贬降规律和语言的从属性[J].外国语,1993年第5期
    ④ 林鹂.从词汇的演变看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8卷第6期
    ⑤ [英]L.R.帕默尔著,李荣、王菊泉、周焕常、陈平译.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39页。
    ① 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06-212页。
    ② 郝继东、周丹.从“女神”、“女人”到“女奴”——从汉字看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③ 潘建.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3期
    ④ 田源、王宇波.从女旁汉字透视中国古代妇女地位[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报.2005年9月第12卷第3期
    ⑤ 邱庆山.汉语詈语致詈方式的文化心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7月第23卷第4期
    ⑥ 郝继东、周丹.从“女神”、“女人”到“女奴”——从汉字看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① 王青山.藏语词汇与性别差异[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② 艾儿肯·哈的尔.论现代维吾尔语的性别歧视[J].语言与翻译,2008年第1期
    ③ 戴庆厦、徐悉艰.景颇语词汇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82-187页。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斯大林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14页。
    ① 李于虎.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形态下的母亲类称谓的分类[J].文化论苑,2011年第7期
    ①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① 陈烈、秦振新、拉木·嘎吐萨.云南摩梭人民间文学集成[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348-350页。
    ② 陈烈、秦振新、拉木·嘎吐萨.云南摩梭人民间文学集成[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469页。
    ① 詹承绪、王承权、李近春、刘龙初.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0-243页。
    ②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52页。
    ① [美]施传刚著,刘永青译.永宁摩梭[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6-158页。
    ① 董晓波.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社会历史文化透视[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3月第2期
    ①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两性社会学: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之比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6页。
    ① 姚春林.国内有关语言与性别研究述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9月第30卷第3期
    [1][美]爱德华·萨丕尔著,高一虹等译.萨丕尔论语言、文化与人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美]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陆志韦校订.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英]埃文思·普理查德著,冷风彩译,梁永佳校.论社会人类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6][英]埃文思·普理查德著,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7]白庚胜.色彩与纳西族民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美]本杰明·李·沃尔夫著,[美]卡罗尔编,高一虹等译.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9][美]布龙菲尔德著,袁加骅、赵世开、甘世福译.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0][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著,张云江译.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1][美]C.恩伯——M.恩伯著,杜杉杉译,刘钦审校.文化的变异[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12][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3]蔡华.人思之人: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
    [14]蔡基刚.英汉词汇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5]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6]陈保亚.语言文化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17]陈建民.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18]陈烈.守护夕阳暖青山——中国摩梭母系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9]陈烈、秦振新.最后的母系家园:泸沽湖摩梭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20]陈烈、秦振新、拉木·嘎吐萨.云南摩梭人民间文学集成[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
    [21]陈汝东.认知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2]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3]陈忠华、韩晓玲.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边缘化及其交迭领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4][美]大卫·费德曼著,龚建华译.民族志:步步深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5]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6]戴庆厦.语言和民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27]戴庆厦主编.四川盐源县各民族的语言和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8]戴庆厦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60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9]戴庆厦、岭福祥.彝语词汇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0]戴庆厦、徐悉艰.景颇语词汇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31]段丽波.中国西南氐羌民族源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2]戴卫平、裴文斌.英汉文化词语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3]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34]邓晓华.人类文化语言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35]杜杉杉著,赵效牛、刘永青译.社会性别的平等模式:“筷子成双”与拉祜族 的两性合一[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36][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7]范宏贵、刘志强.越南语言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8]方国瑜编撰、和志武参订.纳西象形文字谱[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39]费孝通.民族与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0]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1]冯英.汉英语分类词群对比研究.1[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42]冯英.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3[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43]冯英.水语复音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4][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5][德]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施密特,彭利贞、许国萍、赵薇译.认知语言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6][英]弗雷泽著,徐育新、张泽石、汪培基译.金枝[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47][英]弗思著,费孝通译.人文类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8][德]盖拉茨主编,邵军航、杨波译.认知语言学基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49]甘雪春.走向世界的纳西文化:20世纪纳西文化研究述评[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50]郭大烈.纳西族风情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1]郭大烈主编.纳西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52]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53]哈斯巴特尔.阿尔泰语系语言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4][德]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张汝伦校.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5]韩俊魁.没有年轮的树——中缅边境拉祜西的亲属制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56]和即仁、姜竹仪.纳西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57]和少英.纳西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58]和钟华.生存和文化的选择——摩梭母系制及其现代变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59]和钟华.阴阳相谐的追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60]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1]黄中祥.哈萨克词汇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2]居阅时、瞿明安主编.中国象征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63][英]凯·米尔顿著,袁同凯、周建新译.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对环境话语中的人类学角色的探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4][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65][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张祖建译.结构人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6][英]拉德克利夫·布朗著,梁粤译,梁永佳校.安达曼岛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7][法]拉法格著,王子野译.宗教和资本[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68]拉木·嘎吐萨主编.摩梭达巴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69]拉他咪·达石.城乡之间的村落——宁蒗彝族自治县蒗渠区域摩梭人的文化生活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70][美]莱斯利·A·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71]李海霞.汉语动物命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
    [72]李锦芳.侗台语言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73]李锦平.苗族语言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74]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5]李瑞.女儿山的贵族后裔——蒗渠纳人的亲属制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76]李润桃.汉语词汇与传统文化专题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77]李绍明.藏彝走廊民族历史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78][法]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9]林语堂著,郝志东、沈益洪译.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80][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1]刘吉艳.汉语新词群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8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
    [83][美]卢克·拉斯特著,王媛、徐默译.人类学的邀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8.
    [84][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5][美]露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6][澳]露丝·韦津利著,颜韵译.脏话文化史[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
    [87][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8]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89]罗安源、张铁山、杨波.民族语言与语言学引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90]罗常培著,胡双宝注.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1][德]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92][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93][英]玛丽·道格拉斯著,黄剑波、柳博赞,卢忱译.洁净与危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94][德]米歇尔·奥皮茨、[瑞士]伊丽莎白·许主编,刘永青、骆洪等译,杨福泉审校.纳西摩梭民族志——亲属制、仪式、象形文字[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95]苗东升、刘华杰.浑沌学纵横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96]纳日碧力戈.姓名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97]纳日碧力戈.语言人类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98]《纳西族简史》编写组编写.纳西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99]宁蒗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宁蒗彝族自治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100]彭兆荣.西南舅权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101]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2][日]桥本万太郎著,余志鸿译.语言地理类型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103]瞿明安、施传刚主编.多样性与变迁:婚姻家庭的跨文化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104]曲彦斌.民俗语言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105]任继防.汉语语源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106]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
    [107][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8]邵敬敏.文化语言学中国潮[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09]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10][美]施传刚著,刘永青译.永宁摩梭[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111]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12][俄]斯大林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斯大林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3]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114]苏新春.汉语词义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115]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16]孙汝建.性别与语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17]谭志满.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土家族的语言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18]童恩正.人类与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119]王艾录、司富珍.语言理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0]王逢鑫.英汉比较语义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121]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2]王文光、段红云.中国古代的民族识别[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123]王文光、龙晓燕、李晓斌.云南近现代民族发展史纲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12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25]王远新.语言理论与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26][美]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127][德]威廉·冯·洪堡特著,钱敏汝译.语言与人类精神[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28][德]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29]吴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130]吴乔.父亲的骨头——金沙江畔纳人的亲属制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131]肖建华.民俗语言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132]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133]徐通锵.语言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4]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135]严汝娴、刘小幸.摩梭母系制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136]杨尚孔、白郎主编.四川纳西族与纳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137]杨学政.原始宗教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138]杨学政.藏族、纳西族、普米族的藏传佛教[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139]杨秀杰.语言文化学的观念范畴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40]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41]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42]袁焱.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阿昌语个案调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43]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44]尤中.云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145][美]约瑟夫·洛克著,刘宗岳等译.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
    [146]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云南省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147]詹承绪、王承权、李近春、刘龙初.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48]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149]张公瑾.语言与民族物质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50]张公瑾、丁石庆.混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151]张公瑾、丁石庆.混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视野[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152]张公瑾、丁石庆.混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进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153]张公瑾、丁石庆.混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收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154]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55]招子明、陈刚.人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56]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57]《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二)、(三)(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58]《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四川省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59]《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永宁纳西族社会及母系制调查(一)、(二)、(三)(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60]《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61]周华山.天堂家书[M].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2003.
    [162]周华山.子宫文化[M].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2003.
    [163]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164]周庆生.语言与人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165]周庆生.中国语言人类学百年文选[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66]周一农.词汇的文化蕴含[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67]周星、王铭铭主编.社会文化人类学演讲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68]朱净宇、李家泉.少数民族色彩语言揭秘[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169]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170]朱跃.英语与社会[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5.
    [1]艾儿肯·哈的尔.论现代维吾尔语的性别歧视[J].语言与翻译,2008,(1).
    [2]白庚胜.摩梭为“母系社会活化石”说质疑——摩梭文化系列考察之一[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6).
    [3]蔡华.不可抗拒的反例——纳人亲属制度的意义,兼回应C.列维·施特劳斯[J].云南社会科学,2008,(5).
    [4]蔡华.纳人亲属制度的结构与婚姻家庭悖论的终结[A]//舒炜.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5]蔡维琰.纳西族文化中的女性意识[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5).
    [6]陈斌.摩梭人家庭角色的现代冲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
    [7]陈丛耘等.论汉语骂詈语的性别差异[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6).
    [8]陈海宏.文化接触对怒苏语的影响[D].昆明:云南大学,2012.
    [9]陈榴.河洛方言的语言价值及其历史地位[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
    [10]陈喆.女性空间研究[J].建筑师,2003,(5).
    [11]丛丽、李琳琳.英汉亲属称谓形式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3).
    [12]戴小芳.汉英“山川类地名”对比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9.
    [13]丁石庆.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达斡尔族个案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3.
    [14]丁石庆、孟德腾.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60年:回顾·反思·展望[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6).
    [15]董晓波.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社会历史文化透视[J].妇女研究论丛,2004,(2).
    [16]方国瑜.麽些民族考[A]//白庚胜、和自兴主编.方国瑜纳西学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7]方国瑜、和志武.纳西族的渊源、迁徙和分布[J].民族研究,1979,(1).
    [18]冯敏.川西扎巴藏人亲属制度初探[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19]冯英.水语“ni4”构成的复音词[J].南开语言学刊,2005,(1).
    [20]冯智明.身体与家屋空间的构建——红瑶身体的空间性及其象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3).
    [21]傅懋勐.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家庭和亲属称谓[J].民族研究,1980,(3).
    [22]盖兴之、姜竹仪.纳西语在藏缅语言中的地位[J].民族语文,1990,(1).
    [23]高军.吴语中的詈词詈语与吴文化[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3).
    [24]关华山.摩梭家屋意义追索[A]//颜纪臣主编.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5]郭大烈.国内纳西族研究述评[J].云南社会科学,1983,(5).
    [26]郭荣芳等.内蒙古西部区方言詈词的心理解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
    [27]郭沈青.汉语詈语及其文化底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2,(4).
    [28]韩琨、安福勇.对语言任意性和理据性之争的几点思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
    [29]郝继东、周丹.从“女神”、“女人”到“女奴”——从汉字看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5).
    [30]和发源.纳西族的婚姻家庭与亲属称谓[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2).
    [31]和即仁.“摩些”与“纳木依”语源考[J].民族语文,1991,(5).
    [32]和即仁.试论纳西族的自称族名[J].思想战线,1980,(4).
    [33]和即仁、和志武.纳西族的社会历史及其方言调查[A]//《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3[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4]何撒娜.摩梭亲属的再思考[A]//拉他咪·达石主编.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5]何撒娜.“一根根骨”抑或是“死路一条”——从丧葬仪式与家屋象征看纳人的亲属关系[A]//拉他咪·达石主编.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6]贺显斌.民族文化个性与英汉骂詈语差异[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4).
    [37]和志武.纳西族支系研究一题[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3).
    [38]胡剑波.我国詈语研究综述[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
    [39]胡坦.藏语时间词探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5).
    [40]胡阳全.近十余年纳西族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6).
    [41]黄茂.藏族“戎亢”的建筑文化内涵及公共空间意义——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麻当乡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4).
    [42]黄卫.体与魂双重居所——孟定“傣德”家屋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4).
    [43]黄应贵.空间、力与社会[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2).
    [44][法]加埃勒·拉卡泽著,陈一鸣译.蒙古语躯体的象征意义[J].蒙古学信息,2004,(1).
    [45]姜竹仪.纳西语东部和西部方言语法异同概述[J].民族语文,1993,(4).
    [46]孔庆成.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两面观[J].外国语,1993,(5).
    [47]莱拉·博格迪特斯基、朱机.语言如何塑造思维[J].金融博览,2011,(4).
    [48]李锦.人神分界和僧俗分类:家屋空间的上下秩序——对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8).
    [49]李绍明.川滇边境纳日人的族别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1983,(1).
    [50]李绍明.康南石板族属初探——兼论纳西族的族源[J].思想战线,1981,(6).
    [51]李素平.中国原始母系社会的女神崇拜[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3,(1).
    [52]李晓斌.摩梭人母系婚姻家庭的现状及未来趋向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1).
    [53]李于虎.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形态下的母亲类称谓的分类[J].文化论苑,2011,(7).
    [54]林鹂.从词汇的演变看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6).
    [55]林向萧.纳西族族源新说三疑[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4).
    [56]刘永青.家户领域与公众领域:旅游业发展对摩梭人社会性别的影响——宁蒗县落水村摩梭社区个案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01.
    [57]罗美珍.从语言角度看傣、泰民族的发展脉络及其文化上的渊源关系[J].民族语文,1992,(6).
    [58]罗听如.湖南方言词语的构词理据[J].语言研究,2000,(2).
    [59]吕叔湘.语言和语言研究[J].语文建设,1987,(5).
    [60]马清华.动物观念的实现方式与普遍性问题[J].民族语文,2001,(1).
    [61]马青宇、柏云松、车震宇.有精神意义的居住空间——摩梭民居的建筑形态和居住文化[J].华中建筑,2009,(3).
    [62]马世雯.女性人类学和摩梭母系文化研究的新进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6).
    [63][美]孟彻理,徐志英、张伟译.纳西——摩梭的亲属制度及其文化[J].云南社会科学,2000,(4).
    [64]孟昭水.汉语詈语致詈方式及文化内涵[J].齐鲁学刊,2005,(4).
    [65][法]米可、拉他咪·达石.云南省丽江市永宁区域摩梭话中濒临消失的声调与音位[A]//张波主编.丽江民族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66]木芹.论永宁纳西族母系家庭与封建社会同体的原因[J].思想战线,1990,(5).
    [67]纳日碧力戈.从结构主义看蓝靛瑶亲属称谓的一些特点[J].民族语文,2000,(5).
    [68]纳日碧力戈.关于语言人类学.民族语文[J].2002,(5).
    [69]潘建.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3).
    [70]彭耀.摩梭人古代宗教的考查[A]//拉他咪·达石主编.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71]覃晓航.壮侗语性别词的来源和发展趋向[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2).
    [72]邱庆山.汉语詈语致詈方式的文化心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4).
    [73]瞿明安、和颖.身体部位的象征人类学研究[J].世界民族,2009,(1).
    [74]容晨朴.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汉英称谓语的差异[D].天津:天津大学,2005.
    [75]沙毓英.从摩梭人的词汇看人类概念的发展[J].心理学报,1996,(3).
    [76]邵志忠.生殖崇拜与壮族女神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1997,(1).
    [77][美]施传刚.摩梭亲属制的人类学价值[J].//瞿明安、施传刚主编.多样性与变迁:婚姻家庭的跨文化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78]施传刚.西王母及中国女神崇拜的人类学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11,(1).
    [79][美]施传刚著,刘永青译,杨福泉审校.摩梭人的丧葬仪式及其象征[J]//[德]米歇尔·奥皮茨、[瑞士]伊丽莎白·许主编,刘永青、骆洪等译,杨福泉审校.纳西摩梭民族志——亲属制、仪式、象形文字[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80]施日梅.上思壮语表示性别的词语[J].钦州学院学报,2012,(5).
    [81]苏连科.凉山彝族亲属称谓词的语义分析和词源结构研究[J].民族语文,1998,(2).
    [82][德]苏珊·克尔德内(苏珊娜)著,刘永青译,杨福泉审校.永宁摩梭的亲属制度和中国的国家权力[J]//[德]米歇尔·奥皮茨、[瑞士]伊丽莎白·许主编,刘永青、骆洪等译,杨福泉审校.纳西摩梭民族志——亲属制、仪式、象形文字[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83]孙宏开.纳西语在藏缅语族语言中的历史地位[J].语言研究,2001,(1).
    [84]孙宏开.羌语动词的趋向范畴[J].民族语文,1981,(1).
    [85]孙汝建.从女旁汉字透视中国古代妇女的形象[J].汉字文化,2001,(3).
    [86]谭芳芳.近二十年来汉语詈词詈语研究综述[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9,(3).
    [87]谭志词.越语詈语及其文化意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6).
    [88]唐玉环.性别观念的实现方式与语言共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2).
    [89]唐新民.永宁摩梭人婚姻家庭特点与经济发展关系探析[J].学术探索,2005,(2).
    [90]田静.里山彝语名词的性别语义范畴[J].民族语文,2010,(2).
    [91]田静.里山彝语性别词缀的来源及语法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6).
    [92]田静.藏缅语性别后缀产生的途径和历史层次[J].语言科学,2010,(6).
    [93]田源、王宇波.从女旁汉字透视中国古代妇女地位[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报.2005,(3).
    [94]尤小菊.略论人类学研究的空间转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8).
    [95]王承权.永宁纳西族的民间传说和女神崇拜[J].思想战线,1980,(2).
    [96]王娟、张积家等.纳日人颜色词的概念结构——兼与纳西人颜色词概念结构比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2).
    [97]王娟、张积家等.彝族人、白族人的亲属词概念结构——兼与摩梭人的亲属词概念结构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
    [98]王青山.藏语词汇与性别差异[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3).
    [99]韦长福.从认知角度看汉越人体词“头(dau)”的概念隐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2,(4).
    [100]韦茂繁、秦红增.语言、濒危与文化——语言学与人类学的对话[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1).
    [101]文平.人类学语言学的发展(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6,(1).
    [102]文平.人类学语言学的发展(下)[J].国外社会科学,1996,(2).
    [103]翁乃群.女源男流:从象征意义论川滇边境纳日文化中社会性别的结构体系[J].民族研究,1996,(4).
    [104]翁乃群.公众领域家户化——纳日社会的公众领域和家户领域及其社会性别问题[A]//周星、王铭铭主编.社会文化人类学演讲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05]巫达.彝语动物名词“性”的表达方式[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1).
    [106]吴东海.傣语中的水文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1).
    [107]吴恩锋、全晓云.詈语的语用认知价值探讨[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2)期
    [108]吴兰.从神话传说探讨克木人的传统生育观[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109]吴乔.父亲的骨头——金沙江畔纳人的亲属制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
    [110]伍铁平、潘绍典.语言·思维·客观世界——评陈保亚《语言影响文化精神的两种方式》[J].民族语文,2000,(2).
    [111]吴为民、毛远明.汉语词汇的对称分布系统——以性别词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2).
    [112]席红英.论内蒙古西部区的蒙语詈词与文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6).
    [113]肖二平、张积家.从亲属词分类看民族语言对民族心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2,(8).
    [114]肖二平、张积家.亲属结构理论及对摩梭人亲属关系研究的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2).
    [115]肖二平、张积家等.摩梭人亲属词的概念结构——兼与汉族、纳西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比较[J].心理学报,2010,(10).
    [116]谢丽霞.英汉语言中性别词的对比研究[J].云梦学刊,2004,(3).
    [117]许瑞娟.论现代汉语虚词在民歌中的作用[A]//王兴中主编.语文学术[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118]许瑞娟.浅析与“手”相关词语的转喻与认知构词理据[A]//王兴中主编.新起点·新探索[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119]徐亦亭.永宁纳西族摩梭人的婚姻家庭和发展趋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4).
    [120]岩田礼.汉语方言“祖父”“外祖父”称谓的地理分布[J].中国语文,1995,(3).
    [121]杨福泉.“纳木依”与“纳”之族群关系考略[J].民族研究,2006,(3).
    [122]杨丽娥.论摩梭母系文化的变迁[J].思想战线,2005,(6).
    [123]杨敏.音乐中的文化与社会——“纳”人的“啊哈巴拉”与“咽”[A]//拉他咪·达石主编.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124]杨启昌.“摩梭”称谓应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兼谈纳西族的他称和自[J].民族工作,1994,(6).
    [125]杨雄.“害羞”之墙——泸沽湖沿岸摩梭聚落空间探析[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9.
    [126]杨学政、刘婷.女儿国的女神崇拜[J].寻根,2003,(3).
    [127]杨振洪.从婚姻用词的翻译看摩梭人的婚俗特点——兼谈从语言研究民俗问题[J].民族译,1998,(2).
    [128]杨振洪.摩梭话概况[A]//拉他咪·达石主编.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129]杨智慧.语言和社会文化中的性别歧视[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2).
    [130]姚春林.国内有关语言与性别研究述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9,(3).
    [131]尹群.汉语詈语的文化蕴含[J].汉语学习,1996,(2).
    [132]尹蔚彬.业隆话研究中的浑沌学拾零[A]//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视野[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133]袁善来.比工仡佬语ma55的语义及演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
    [134]袁焱、许瑞娟.引发语言转用的双语类型及特点研究[J].学术探索,2013,(5).
    [135]岳坤.旅游与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以泸沽湖畔落水下村为例[J].民俗研究,2003,(4).
    [136]岳嫣嫣.二十世纪以来汉语亲属词研究方法述评[J].南方论刊,2008,(8).
    [137]张公瑾.浑沌学与语言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
    [138]张莉.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刍议[J].延安大学学报,2007,(1).
    [139]张积家、和秀梅.纳西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兼与汉族亲属词概念结构比较[J].心理学报,2004,(6).
    [140]张胜隆.汉英(美)詈语对比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7.
    [141]张廷兴.民间詈词詈语初探[J].民俗研究,1994年第3期总第31期[43]周汝诚著,郭大烈整理.永宁见闻录[A]//《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2[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42]张燕.时间隐喻的认知探索——以汉藏语系语言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143]赵阿平.试论满语语义与文化[J].民族语文,1993,(5).
    [144]赵鹏.泸沽湖畔走婚文化的当代抉择——以云南宁蒗落水村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145]赵瑛.西双版纳傣语空间方位隐喻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1).
    [146]周华山.女性主义田野研究的方法学反思[J].社会学研究,2001,(5).
    [147]周晶.藏语中“茶”的文化语言学意义辨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4).
    [148]周庆生.傣族等级社会与等级亲属称谓[J].贵州民族研究,1997,(2).
    [149]周庆生.傣族人名的等级结构与社会功能[J].民族语文,1998,(2).
    [150]周庆生.中国语言人类学研究百年回眸[A]//周庆生主编.中国语言人类学百年文选[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151]朱文旭.凉山彝族亲属称谓及其婚姻形态窥探[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4).
    [1]和即仁、赵庆莲、和洁珍.纳西语常用词汇[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
    [2][美]孙堂茂.纳西汉英词典[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
    [1]戴昭铭主编.人类语言学在中国:首届人类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方国瑜.方国瑜纳西学论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傅懋勣.傅懋勣民族语文论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4]和钟华.和钟华纳西学论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拉木·嘎吐萨.拉木·嘎吐萨纳西学论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6]拉他咪·达石主编.摩梭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7]马学良.马学良民族语言研究文集[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8]申小龙、张汝伦主编.文化的语言视界——中国文化语言学论集[C].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91.
    [9]王承权、詹承绪.王承权詹承绪纳西学论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Alessandro Duranti,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Bourdieu Pierre, The logic of practice,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UK:Polity Press,1990.
    [3]Cammeron, D.,Feminist Linguistic Theory. London:Macmillan,1985.
    [4]Fernald,James C.Expressive English.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1949.
    [5]Jenet Carsten, After Kinship,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6]Kroeber, A. L.,Classificatory systems of relationship.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vol.39.1909.
    [7]Labov, William.1994.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 Internal factors. (Language in Society 20). Oxford:Basil Blackwell.
    [8]Labov, William.2001.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 Social factors. (Language in Society 29). Oxford:Basil Blackwell.
    [9]Labov, William.2010.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 Volume 3:Cognitive and cultural factors. (Language in Society 39). Oxford, UK & Malden, MA, USA: Wiley-Blackwell.
    [10]Layoff,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1]Leech, G., Semantics:The Study of Meaning. London:Penguin.1974.
    [12]Lounsbury, F. G.,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kinship semantics. In H. G. Lunt (Ed.), Processing of the Ⅸ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inguists, Mouton:The Hague.1964.
    [13]Makay,S.L.&H.N.Hornberger. Social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4]Matisoff, James A.,'The Mother of All Morphemes:Augmentatives and in Areal and Universal Perspective', in Papers from the Fir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utheast Asian Linguistics Society (SEALS), ed. by Martha Ratliff and Eric Schiller,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Program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2.
    [15]Murdock, G. P.,Social structure. Macmillan, New York,1949.
    [16]Palmer, R. Semantics.2nd Edition.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17]Ray, Vern F. " Human Color Perception and Behavioural Response ". Transations of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953.In:Hickerson, Nancy Parrot.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80.
    [18]Simeon Potter. Our Language. Middlesex:Penguin Books Ltd.,1950.
    [19]Schulz, M. Language and Sex:Ddifference and Dominance.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197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