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史记》殷、周、秦《本纪》新证图補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史記》是西漢武帝時期太史令司馬遷傾注畢生心血寫成的一部偉大著作,是中國歷史學上的一座里程碑。歷代研究《史記》的學者、著作眾多,使“《史記》學”成為一項專門的學問。自清末甲骨文出土以來,眾多出土文獻相繼面世,給《史記》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即以出土文獻為主要依據,對《史記》中的殷、周、秦三篇《本紀》進行解釋闡發。文章包括四章。
     第一章是“緒論”,含三節。“引言”一節首先說明後世史書中記載的前代史事往往真偽混雜,不可盡信,太史公的《史記》也未避免這种情況。但《史記》中保存了大量珍貴史料,為後人搭建了一個先秦史的基本框架,難能可貴。又說明我國自古就有搜集、研究出土文獻的傳統,通過列舉二十世紀以來的各類主要出土文獻,指出其在先秦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學術回顧一節簡述了歷代《史記》研究的基本狀况,說明當前《史記》研究具有前所未有的良好條件,用出土文獻補證《史記》這條研究途徑前景廣闊。而王國維、于省吾、陳直等衆多學者對這條途徑的開具有簞路藍縷之功事實證明,他們所開創的“新證”方法——即“二重證據法”(包括後來的“三重證據法”)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史記》研究實踐中。“本文構想”一節介紹了導師為筆者選定此研究課題的緣起,以及本文的研究範圍、方法、涉及的内容和采用的形式。
     第二、三章分別是“《殷本紀》新證”、“《周本紀》新證”,各含七節;第四章是“《秦本紀》新證”,含八節。這幾章主要利用甲骨文、金文、戰國秦漢璽印、陶文、石器和簡牘帛書等出土文獻资料,討論商、周、秦三族的傳說、來源、姓氏、祖先、世系、家族成員、名臣、職官、都城、地望、諸侯國及相關史實等内容。多引證前人時賢的高論,并參以己見。第二、三章的“小結”分別總結周代以來對商人尤其是紂王行迹的誇張歪曲,再次說明史書不能全信,必須經過可靠證據的檢驗;通過總結商周、蠻夷及後來秦、晉等國間的征伐戰爭,說明由於所處的立場不同,同一類事件可以被定以截然相反的性質,自身的利益是其定性的基本依據。
     “餘論”一節首先簡要討論了商、周、秦三族興替的規律,進而總結全文,說明本文的意義、價值和不足。
It took Sima Qian(司馬遷),a great historiographer while Emperor Wu(武帝) of Western Han(漢) Dynasty,a painstaking lifetime to finish the Historical Records(史記),a significant works regarded as a milestone in Chinese historical study.There was so much study on this book by scholars in the previous time,which made it a specialized knowledge.Since the oracle had been discovered in 1899,a large number of various inscriptions had been unearthed,which promoted the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by providing a large amount of valuable first-hand historical data.Mainly based on unearthed inscriptions,it will research and explain Shang(商),Zhou(周) and Qin History(秦本紀)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n this paper which includes 4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including 3 sections.In sectionⅠ,it is explained that history recorded in later books,including the Historical Records,usually mixed not only truth,but also falseness which can't be belived in all.After all,the Historical Records had preserved massive precious historical data and built a framework of pre-Qin history,which is very commendable.In addition,it is pointed that unearthed inscriptional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is a fine academic tradition of Chinese since ancient times.Many kinds of unearthed materials discovered during 20th century played an influential role in pre-Qin history research.
     In sectionⅡ,it is summarized the outline of brief research history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There is an unprecedented wonderful condition of it currently,and there is a brilliant prospect to supplement and correct the Historical Records with unearthed inscriptions.Scholars such as Wang Guowei(王國維),Yu Xingwu(于省吾),Chen Zhi(陳直) did a lot of pioneering work,despite great hardships,in comparative study.In fact,the so-called "method of double evidences"(and afterward the "method of triple evidences") is applied in the practice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research more and more. In sectionⅢ,it is introduced the original inspiration of this research subject,as well as the range,method,contents and form of it.
     The second chapter is on Shang Hiatory,and the third chapter is on Zhou Hiatory, both including 7 sections.The forth chapter is on Qin Hiatory,including 8 sections.In the main body of this 3 chapters,it is discussed the myth,origin,surname,ancesters, lineage,mumbers of the king's family,famous feudal officials,capital city ruins,states and other related historical evidence of Shang,Zhou,and Qin,mainly using the oracle, inscriptions on bronze,seals,pottery,stones,bamboo,silk and other materials.It is cited the enlightening viewpoints of the predecessor eminent scholars as proof,and elaborate personal opinion of the writer.In subtotal,it is summarized the exaggerational slandering of King Zhou(紂)'s words and deeds since Zhou(周) Dynasty,which proof once again that records on traditional ancient books should not be believed blindly and must be tested by credible evendince.It is proved that different groups with their own interests usually have diametrically opposed opinions on the same event,by summarizing the wars between Shang,Zhou(周),barbarians,Qin and Jin(晉).
     In the last section,it is briefly discussed th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rule of Shang, Zhou,and Qin,thereby summarized the whole paper,by concluding its significance, value and insufficiency.
引文
[1]李學勤《代前言:追寻中華文明的起源》,《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师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3页。
    [2]参見王樹民《中國史學史綱要》,中華書局,2002年10月,8-9頁。
    [3]王國維《釋史》,《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163页。
    ①白毒彝《谈史写&遗麈》,《史单遣西!六耩》,北京出版社,2004年9月。
    ②翦伯赞《略谕中圆文献早上的史料》,《史料舆史孚》,北京出版社,2005年5月,23页。
    ③参兄颇颉刚《舆镬玄同先生渝古史害》,《努力周鞭·疆害滩器》(第九期),1923年。
    [1]王伯祥《(史記)選.序例》,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12月,4頁.
    [2]王樹民《釋“志”》,《文史》(第三十二輯),中華書局,2006年9月,313-317頁。
    [3]參見顫頡剛《中國史學入門》,北京出版社,2004年5月,71頁。
    [4]梁啓超《要籍解題及其言講法·史記》,《梁啓超全集》(第十六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4628頁。
    [1]李學勤先生界定曰:“廣義的‘出土文獻'覆蓋面很廣,連甲骨文、金文等都包括在內.……狭義的‘出土文献',主要指地下發現的古代書籍,具體講即簡帛佚書之類。”見《出土佚書的三點貢獻》,《出土文獻中國文學研究》,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8月。
    [2]劉釗《談考古资料在(說文)研究中的重要性》,《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223頁.
    [1]薛尚功《歷代瞳鼎昇器款識法帖》,中華書局,1986年,85頁.
    [2]阮元《商周銅器說》(上),《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續脩四庫全書》(901),上海古籍出版社,546頁。
    [3]趙誠《二十世紀金文研究述要》,書海出版社,2003年1月,66頁。
    [4]孫詒讓有《古籀拾遺》、《古籀餘論》、《籀裔述林}等.
    [5]方濬益有《綴遺齊彝器款識考釋》等。
    [6]王國維《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現之學問》,《學衡》第45期,1925年。
    [7]詳見胡厚宣《八十五年來甲骨文材料之再統計>),《史學月刊》,1984年第5期.
    [8]王宇信《甲骨學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85頁.
    [9]石璋如《小屯後五次發掘的重要發現》,《六同別錄》(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三種),1945 年,1-36页。
    [1]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73年安陽小屯南地發掘報告》,《考古》,1975年第1期,27-46页。
    [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中華書局,1980-1983年。
    [3]参見曹定霎、劉一曼《1991年殷墟花園荘東地甲骨的發现舆整理》,王建生、朱歧祥《花園荘東地甲骨論叢》,(台灣)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3-18页。
    [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園荘東地甲骨》,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5]陕西周原考古隊《陕西岐山鳳雛村發现周初甲骨文》,《文物》,1979年第10期,38-43页。
    [6]陳全方《陕西岐山鳳雛村西周甲骨文概論》,《古文字研究論文集》,1982年5月。
    [7]曹瑋《西周甲骨文》,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2年10月。
    [8]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4月。
    [9]徐天進《周原考古舆周人早期都邑的寻找》,《古代文明研究通訊》(第24期),2005年3月,24页。
    [10]参見趙誠《二十世纪金文研究述要》,書海出版社,2003年1月,31-34頁。
    11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會《陕西興平、鳳翔發现铜器》,《文物》,1961年第7期,59-60页。
    12陕西省博物館《扶風齊家村青铜器群》,文物出版社,1963年1月。
    [1]郭沫若《長安縣張家坡铜器群铭文彙釋》,《考古學報》,1962年第1期。
    [2]甘肅省博物館文物組《靈台白草坡西周墓》,《文物》,1972年第12期,2-8頁。
    [3]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隊《甘肅靈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學報》,1977年第2期,99-108页。
    [4]龐懷清等《陝西省岐山縣董家村西周銅器窖穴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第5期,26-44頁。
    [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12月.
    [6]陝西周原考古隊《陝西扶風莊白一號西周青銅器窖藏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3期,3-18頁。
    [7]尹盛平等《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6月.
    [8]随縣擂鼓墩一號墓考古發掘隊《湖北随縣曾矦乙墓發掘簡報》,《文物》,1979年第7期,1-24頁。
    [9]參見湖北省博物館《曾矦乙墓编鐘銘文》.中華書局,1989年。
    [10]河南省丹江庫區文物發掘隊《河南省浙川縣下寺春秋楚墓》,《文物》,1980年第10期,13-20頁。
    1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12 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出金文分域簡目》,中華書局,1983年5月。
    13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中華書局,1983年12月.
    14 嚴一萍《金文總集),(臺灣)藝文印書館,1983年。
    1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中華書局,1984-1994年。
    16 劉雨、盧岩《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中華書局,2002年9月.
    [1]河南省文物工作隊《我國考古史上的空前發現--信陽長臺關發掘一座戰國大墓》,《文物參考資料》,1959年第9期.
    [2]河南省文物工作隊《河南信陽楚墓圖錄》,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信陽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
    [3]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文物》,1966年第5期,33-55頁。
    [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望山楚簡》,中華書局,1995年6月.
    [4]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
    [6]荊州博物館《江陵九店東周墓},科學出版社,1995年7月.
    [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九店楚簡》,中華書局,2000年5月.
    [8]包山墓地竹簡整理小组《包山2號墓竹簡概述》,《文物》,1988年第5期,25-29頁。
    [9]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10]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慈利石板村36號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1990年第10期,37-47頁.
    11 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35-48頁。
    12 荊州市博物館《郭惦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13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至六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007年。
    14 参見(?)宇騫、段書安《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論著目錄篇》,文物出版社,2006年3月;沈頌金《二十世紀簡帛學 研究·簡帛學論著目錄(1998-2003)》,學苑出版社,2003年8月,723-807頁.
    1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發掘》,《文物》,2002年第8期.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2]季勳《雲夢睡虎地秦簡概述》,《文物》,1976年第5期,1-6頁。
    [3]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4]何雙全《天水放馬灘秦簡綜述》,《文物》,1989年第2期,23-31頁.
    [5]劉信芳、樑柱《雲夢龍崗秦簡綜述》,《江漢考古》,1990年第3期,78-83頁;《雲夢龍崗秦代簡牘述略》,《簡帛研究》(第一輯),法律出版社,1993年10月,74-78頁.
    [6]樑柱、劉信芳《雲夢龍崗秦簡》.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中國文物研究所等《龍崗秦簡》,中華書局,2001年8月。
    [7]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王家台15號秦墓》,《文物》,1995年第1期,37-43頁。
    [8]湖北省荊州市周粱玉橋遗址博物館《關沮秦漢墓清理簡報》,《文物》,1999年第6期,26-47頁。
    [9]荊州市周梁玉橋遣址博物館《關沮秦漢墓簡牘》,中華書局,2001年8月。
    [10]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龍山里耶戰國--秦代古城1號井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第1期。道批竹簡為研究秦统一過程中的地理、曆法及動因等内容提供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资料。可惜簡文尚未全部發表,本文無法利用。
    [1]趙翼《廿二史劄記》,中華書局,1985年。
    [2]張新科《(史記)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03年11月,108頁。
    [1]茅坤《(史記)評林敘》,淩稚隆《(史記)評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7頁。
    [2]杭世駿《(史記)考證》,《二十五史三编》(第一分册),嶽麓書社,1994年12月.
    [3]梁玉绳《(史記)志疑》(全三册),中華書局,2006年7月。
    [4]王念孫《讀書雜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
    [5]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華書局,1985年。
    [6]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中華書局,1985年。
    [7]趙翼《廿二史劄記》,中華書局,1985年.
    [8]李慈铭《(史記)劄記》,《二十五史三编》(第二分册),嶽麓書社,1994年12月.
    [9]張新科《(史記)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03年11月,128頁.
    [10]瀧川资言《(史記)會註考證》,北嶽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11 水澤利忠《(史記會註考證)校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魯寅先《(史記會註考證)駁議》,嶽麓書社,1986年7月,9-10頁。
    [2]陳直《(史記)新證》,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
    [3]張大可《史記箋證·序》,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3頁.
    [4]劉垣《王國維評傳》,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276頁.
    [1]羅振玉《殷商貞卜文字考·序》,玉簡齋,1910年,1頁.
    [2]參見錢劍平《一代學人王國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275頁.
    [3]王國維《古史新證》,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2-3頁.
    [4]參見田旭東《二十世紀中國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論》,中華書局,2003年8月,18-53 頁。
    [5]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自序》(修訂本),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4頁。
    [1]于省吾《雙劍誃群經新證·雙劍誃諸子新證》,上海書店,1999年,202頁。
    [2]于省吾《從古文字學方面批判清代文字、聲韻、訓詁之學的得失》,《曆史研究》,1962年第5期,144頁.
    [3]陳直《(史記)新證·自序》,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3頁.
    [4]陳直《(漢書)新證·自序》,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4頁。
    [5]馮勝君《二十一世紀古文獻新證研究》,齊魯書社,2006年1月,6頁.
    [6]饒宗頤《古史重建與地域擴張問題》,《新出土文獻論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67-68頁。參見《談三重法證據--十干與立主》,《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第一冊),(臺灣)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 月,12-18頁。
    [7]揚之水《(詩經)名物新證》,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2月.
    [8]汪少華《中國古車與名物考辨》,商務印書館,2005年9月。
    [1]徐衛民《秦公帝王陵》,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10月,54-55頁。
    [1]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修訂本)·自序》,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1頁。
    [2]李學勤《古代文明研究卜講·序言》.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頁。
    [3]參見柴德賡《史籍舉要》,北京出版社,2002年5月,6頁。
    [1]崔適《史記探源·篡亂》,中華書局,1986年9月,1頁。
    [2]參見顧頡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59-66頁.
    [3]羅振玉《殷虚書契考釋》,《永慕園叢書》,1914年.
    [4]王國維《王國維全集·書信》,中華書局,1984年,232頁。
    [5]田旭東《二十世紀中國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論》.中華書局,2003年8月,191頁.
    [6]郭沫若《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十批判書》,人民出版社,1976年10月,3頁.
    [7]梁玉繩《(史記)志疑》,中華書局,2006年7月,61頁。
    [8]參見雷學淇《竹書紀年義正》.
    [1]參見梁啓超《中國考古學之過去及將來》,《飲冰室合集·飲冰室專集之一百一》(第十二卷),中華書局,1988年9月.1-15頁。
    [2]李濟《安陽發掘與中國古史問题》,《安陽》,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545頁。
    [3]參見董作實《民國十七年十月試掘安陽小屯報告書》,《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编》(第一册),(臺灣)藝文印書館,1978年1月,979-1012頁。
    [1]選自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1]參見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中華書局,1988年1月,12頁。
    [2]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董作賓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16頁。
    [3]郭沫若《卜辭通纂》,科學出版社.1983年6月,327頁。《左傳·文公十八年》載:“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4]《莊子·天地》載:“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堯問于許 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
    [5]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考釋》,輔仁大學,1939年。
    [6]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344頁。《左傅昭公二十九年》载:“少皡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脩.曰熙.”該即王亥。
    [1]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臺灣)鼎文書局,1975年12月,236頁。
    [2]《左傳·定公十年》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3]《左傳·成公四年》載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4]劉釗、陳家寧《論中國古典學的重建》,《廈門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10頁.
    [1]王國維《古史新證》,《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6-9頁.
    [2]《山海經·大荒南經》曰:“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榮水窮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凹鳥。”
    [3]姚孝遂《甲骨刻辭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六輯),中華書局,1981年11月,52頁。
    [4]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中華書局,1988年1月,6頁。
    [1]王國維《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261頁.
    [2]《尚書·呂刑》曰:“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
    [3]《楚世家》曰:“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吴回為重黎後,复居火正,為祝融。”
    [4]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臺灣)鼎文書局,1975年12月,238頁.
    [5]王震中《帝嚳並非商之始祖》,《殷都學刊》2004年第3期,10-13,21頁.
    [1]參見顧頡剛《三皇考》,《古史辨自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2]丁山《新殷本紀》,《古代神話與民族》,商務印書館,2005年1月。
    [3]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193-197頁.
    [4]“[]”中的数字表示著錄本的簡號,下文同例,或表示帛書行號.
    [5]傅斯年《夷夏東西說》.《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傅斯年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189頁。
    [1]彭邦本《論春秋時代的烝報》,《民族論叢》(第二輯,先秦民族史專集),1982年12月,94-95頁.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3月,680頁.
    [3]參見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中華書局,1988年4月,13130-13133頁;古文字詁林编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154-156頁。
    [1]季旭升《說文新證》(下),(臺灣)藝文印書館,2004年11月,227頁.
    [2]張政烺《釋“因蕴”》,《張政烺文史論集》,中華書局,2004年4月,667頁。
    [3]陳漢平《古文字釋叢·釋卵(?)凡》,《國際商史會議論文》,1987年.
    [4]黃侃《黄侃論學雜著·蕲春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李零《論燹公盨發現的意義》,《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35-45頁.
    [2]裘錫圭《新出土先秦文献與古史傳說》、《燹公盨銘文考釋》,《中國出土古文献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 月.
    [1]李學勤《論燹公盈及其重要意義》,《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133頁。
    [2]朱鳳瀚《燹公盨銘文初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28-34頁。
    [3]竹簡编連順序主要根據陳劍先生《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竹簡拼合與编連問題小議》,《文物》,2003年第5期。
    [1]王文耀《簡明金文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107頁.
    [1]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華書局,2004年6月,8頁。
    [2]《屈原賈生列傳》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3]粱玉繩《(史記)志疑》,中華書局,2006年7月,71頁.
    [4]顧炎武《曰知錄·氏族》曰:“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师為一.”
    [5]鄭樵《通志》,中華書局,1987年1月,439頁.
    [6]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299頁。
    [7]《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255-256頁。
    [1]《左傳·隱西元年》曰:“惠西元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鲁夫人',故仲子歸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隱公立而奉之.”
    [2]陳絜《商周姓氏製度研究》,商務印書館,2007年6月。
    [3]參見趙誠《簡明甲骨文詞典:卜辭分類讀本》,中華書局,1988年1月,169-186頁。
    [4]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增訂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12-15頁。
    [5]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300頁。
    [1]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月,127頁。
    [2]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141頁.
    [3]《左傳·桓公十八年》載魯桓公“會齊侯于灤,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
    [4]參見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中華書局,1999年8月。
    [5]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下),《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第四册),(臺灣)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6]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臺灣)鼎文書局,1975年12月,447頁。
    [7]参見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商代家族形態》(增訂本),第一節中“二、‘子某'、‘多子'與‘子族”'一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39-60頁。
    [1]趙誡《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中華書局,1988年1月,163頁.
    [1]張政烺《古代中國的十進制氏族組織》,《張政烺文史論集》,中華書局,2004年4月,297頁。
    [2]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262頁.
    [1]王襄《簠室殷契徵文考釋《,《王襄著作選集》(上).天津古籍出版社,#611頁。
    [2]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340頁。
    [3]郭沫若《殷契粹编考釋》,《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三卷,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365頁.
    [4]彭裕商《卜辭中的“土”、“河真真、“嶽”》,《古文字研究論文集》(《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十輯),1982年。
    [5]宋鎮豪、劉源《甲骨學殷商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306頁.
    [6]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60頁.
    [7]參見戴家祥《社、杜、土古本一字考》,《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中華書局,1986年6月,189-194頁。
    [1]雷學淇校輯《世本·帝系篇》曰:“曹圉生根國,根國生冥.”又有“糧圉”.
    [2]《漢書·古今人表》曰:“根圉,昌若子.冥,根圉子。”
    [3]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337页。
    [4]王國維《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263頁。
    [1]郭沫若《殷契粹编》,《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三卷,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670頁.
    [2]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考釋》,輔仁大學,1939年,60頁。
    [3]夏淥《評康殷文字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23頁.
    [4]趙平安《從楚簡“娩”的釋讀談到甲骨文的“娩(女力)”--附釋古文字中的“冥”),《簡帛研究(二○○一)》(上),廣 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55-59頁.
    []陳其榮增訂《世本·作》曰:“胲作服牛。”
    [2]《呂氏春秋·勿躬》曰:“……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圖,巫彭作醫,巫咸作筮,此二十官者,聖人之所以治天下也.”
    [3]《漢書·古今人表》曰:“垓.冥子。微,垓子。”
    [4]王國維《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263頁。
    [1]參見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339頁。
    [2]見王國維《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265-267頁。
    [1]王國維《古史新證》,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23頁.
    [2]楊樹達《釋(?)、(?)、(?)、叵》,《積微居甲文說》,中國科學院,1954年,27頁.
    [3]參見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中華書局,1988年1月,20頁。
    [4]王國維《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268頁.
    [5]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336頁。
    [6]宋鎮豪、劉源《甲骨學股商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302頁.
    [1]羅振玉《殷虚書契考釋》,《永慕園叢書》,1914年.
    [2]王國維《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278-279頁。
    [1]王國維《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270-271頁。
    []吳其昌《卜辭所見殷先公先王三續考》,《燕京學報》第十四期。
    [2]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编》(中),線裝書局,2006年11月,501頁。
    [3]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侯馬盟書》,文物出版社,1976年,314頁。
    [4]黄盛璋《關於侯馬盟書的主要問题》,《中原文物》,1981年第2期。
    [5]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中華書局,1989年4月。
    [6]吳其昌《卜辭所見殷先公先王三續考》,《燕京學報》第十四期。
    [7]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460-461页。
    [1]王國維《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279頁.
    [2]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7頁。清代學者朱右曾等人曾指出,今本《竹書紀年》是明代入偽纂的,但其畢竟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本文如不說明“今本”,即指古本。
    [3]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412頁。
    [1]孫詒讓《契文舉例》,齊魯書社,1993年12月,92頁。
    [2]孫海波《古文聲系》,北京來薰閣影印,1935年.
    [3]岛邦男《論卜辭中先王的稱謂》,《甲骨學》(東京),1951年第一卷第1期,15-20頁。
    [4]張秉權《小屯(第二本)殷虚文字丙编·上輯》(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7年,67-69頁。
    [5]胡小石《讀契劄記》,《胡小石論文集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0月,101-102頁。
    [6]唐蘭《甲骨文自然分類簡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17頁.
    [7]陳复澄《咸為成湯說》,《遼寧文物》,1983年第5期,6-9頁.
    [8]蔡哲茂《論殷卜辭中的“(?)”字為成湯之“成”--兼論“(?)”、“(?)”為咸字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七本第一分,2006年3月,1-32頁。
    [1]李學勤、王宇信《周原卜辭選釋》,《古文字研究》(第四輯),中華書局,1980年12月,247頁。
    [2]梁玉繩《(史記)志疑》,中華書局,2006年7月,47-48頁。
    [3]王國維《說自契至於成湯八遷》,《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326-327頁。
    [1]引文末句各本作“盤庚亦從都之”,不確,“從”當為“徙”字之訛。
    [2]張之恆《中國考古學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190頁。
    [3]安金槐《中國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228頁.
    [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故城工作隊《偃師商城的初步勘探和發掘》,《考古》,1984年第6期,488-504頁。
    [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1983年秋季河南偃師商城發掘簡報》,《考古》,1984年第10期,872-879頁。
    [6]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永慕園叢書》,1914年.
    [7]王國維《古史新證》,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51頁。
    [8]郭沫若《卜辭通蔡》,科學出版社,1983年6月,314頁。
    []參見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360-366頁。
    [2]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臺灣)鼎文書局,1975年12月.250頁。
    [3]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362-364頁.
    [4]王國維《古史新證》.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50頁。
    []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中),《永慕園叢書》,1914年,5頁.
    [2]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祖妣》,《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科學出版社,1982年,46頁。
    [3]參見郭沫若《金文餘釋·釋奭》,《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五卷),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391-394页.
    [4]孔穎達等《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上),浙江古籍出版社,164頁。
    [5]王照圓《列女傳補注》,《續修四庳全書·史部·傳記類》(第5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712頁。
    [1]孔穎達等《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上),浙江古籍出版社,627頁.
    [2]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360-366頁.
    [3]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臺灣)鼎文書局.1975年12月,245-250頁。
    [4]張政烺《(?)字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三本,1948年;《釋“臼示”-論卜辭中沒有置神》,《張政烺文史論集》,中華收局,2004年4月.
    [5]蔡哲茂《殷卜辭“伊尹(?)示”考--兼論它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八本第四分,1987年.
    [6]齊文心.《伊尹、黄尹為二人辨析》,《英國所藏甲骨集》(下编),中華書局,1985年9月.
    [7]溫榮明、郭振祿、劉一曼《試論卜辭分期中的幾個問题》,《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紀年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8]王維堤《關於伊尹的姓氏名號及其它--與陳奇猷先生商榷》,《中華文史論叢》(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9]郭沫若《殷契粹编》,《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三卷),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415頁。
    [1]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中華書局。1999年11月,65頁.
    [2]張光直《商王廟號新考》,《中國青铜時代》,三聯書店,1983年9月,135-168頁。
    [3]參見張光直《殷禮中的二分現象》,《中國青銅時代》,三聯書店,1983年9月,197-219頁。
    [4]據《齊太公世家》,齊太公之後的幾代齊公廟號分別為丁公,乙公、癸公等,均為父子相繼。
    [5]據《宋世家》,微仲之子宋公之後,繼承君位的是宋公之子,廟號丁公,亦用于名.
    [6]在銅器铭文中,以十幹為廟號者十分常見.甚至有些非殷夷系的諸侯或貴族也採取這種方式,如召公家族,詳見下章.
    [7]張光直《(商王廟號新考)校後記》,《中國青铜時代》,三聯書店,1983年9月,168員.
    [8]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中華書局,1999年11月,64頁.
    [9]參見朱鳳瀚《商人諸神之權能與其類型》,《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1]裘鍚圭《說卜辭的焚巫(?)與作土龍》,《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1-35頁。
    [1]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上海書店.1999年7月,206-207頁。
    [2]楊樹達《叔夷鐘再跋》,《積微居今文說》,中華書局,1997年12月,31-32頁。
    [3]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選》(四),文物出版社,1990年4月,542-543頁。
    [4]孫詒讓《古籀拾遺》,中華書局,1989年,8頁。
    []韓兆琦《史記箋證》(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141頁注50。
    [2]《左傳·哀公四年》載楚師“左師軍于菟和,右師軍于倉野。”
    [3]錢穆《史記地名考》,商務印書館,2001年7月,72-73頁。
    [1]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中華畜局,1988年1月,22頁.
    [2]董作賓《殷歷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二十三,1945年:《董作實先生全集乙编》,(臺灣)藝文印書館,1978年1月.1-766頁。
    [3]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
    [4]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臺灣)鼎文書局,1975年12月。
    [5]許進雄《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台大文史叢刊》(23),1968年。
    [6]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1]括號中是《殷本紀》中的名稱.
    [2]王國維《殷周製度論》,《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288-303頁。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董作賓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17页。
    [1]許進雄《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台大文史叢刊》(23),1968年。
    [2]李壽林《(史記·殷本紀)疏證》,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附册,(臺灣)鼎文書局,1975年12月,42-43頁。
    [3]項北《甲骨卜辭校正(史記)所载商代世系之誤兩例》,胡厚宣主编《甲骨學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第5頁。
    [4]參見于省吾《釋(?)》,《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79年6月,180頁.
    [1]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364-365頁。
    [2]王國維《古史新證》,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3门,52頁.
    [3]參見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1]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364-365頁。
    [2]河南省博物館、鄭州市博物館《鄭州商代城址發掘報告》,《文物资料叢刊》(一),1977年。
    [3]參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商代城内宮殿遺址第一次發掘報告》,《文物》,1983年第4期.1-14页。
    [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商代二里崗期鑄銅基址》,《考古學集刊》(6),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1]鄭州市博物館《鄭州市铭功路西侧的兩座商代墓》,《考古》,1965年第10期,500-506頁.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北二七路發現三座商墓》,《文物》,1983年第3期,60-77頁。
    [3]安金槐《中國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231-238頁.
    [4]胡仁宜《“大莫囂”古官璽》,《文物》,1988年第2期,62頁.
    [5]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臺灣)藝文印書館,1993年4月,182頁。
    [6]周世榮《楚(尹阝)客铜量銘文試釋》,《江漢考古》,1987年2月,87-88頁.
    [1]李零《楚燕客銅量铭文補正》,《江漠考古》.1988年4月,102-103頁。
    [2]劉彬徽、彭浩、胡雅麗、劉祖信《包山二號楚墓簡牘釋文與考釋》,《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17-32頁.
    [1]郭沫若《卜辭通綦》,科學出版社,1983年6月,295頁。
    [1]丁山《商周史料考證》,中華書局,1988年3月,30頁。
    [2]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殷本紀》(一),北嶽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18頁。
    [3]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世界图書出版公司,2000年,70页。
    [1]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372頁。
    [1]參見張光直《商王廟號新考》,《中國青銅時代》,三聯書店,1983年9月,135-168頁。
    [1]董作賓《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19-20頁。
    [2]郭沫若《卜辭通繤》,科學出版社,1983年6月,276-277页。
    [3]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289頁。
    [1]《太平禦覽》八十三引《史記》,以及《通鑑外紀》引《帝王世紀》均稻陽甲在位十七年,時間更长。
    [2]《太平禦覽》八十三引《史記》称小乙在位二十八年。
    [3]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夏商周年表》,《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11月,88頁。
    [1]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中華書局,1988年1月,25頁。
    [2]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12月。
    [3]盧連成《青銅文化的寶庫--殷墟發掘記》,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55-59頁。
    [1]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華書局,2004年6月,3頁。
    [2]劉師培《論歷代中央官制之變遷》,《國粹學報》(第27期),1907年。
    [1]参見吳其昌《殷墟書契解詁》,(臺灣)藝文印書館,1959年。
    [2]郭慶藩《莊子集釋》,《儲子集成》,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4月,397頁。
    [3]參見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王考》,《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273頁。
    [1]郭嵩燾《史記劄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2]参見黄暉《論衡校釋》(三),中華書局,1996年11月,801-802頁。
    [3]梁玉繩《<史記>志疑》,中華書局,2006年7月,61頁。
    [4]丁山《(?)其卣三器銘文考釋》,《文物週刊》(上海),1947年第37、38期。
    [5]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421-422頁。
    [6]胡厚宣《殷卜辭中的上帝和王帝》(下),《歷史研究》,1959年第10期,91页注③。
    [7]常玉芝《說文武帝》,《古文字研究》(第四輯),中華書局,1980年12月,205-233页。
    [1]參見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中華書局,1988年1月,27頁。
    [2]梁玉绳《<史記>志疑》,中華書局,2006年7月,61-62頁。
    [3]李壽林《<史記·殷本紀>0疏證》,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附册,(臺灣)鼎文書局,1975年12月,70頁。
    [4]《詩·小雅·出車》曰:“王命南仲,往城于方。”毛傳曰:“王,殷王也。”
    [5]參見王國維《殷周製度論》,《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288-303頁。
    [6]陳劍《上博簡<容成氏>的竹簡拼合與编連問題小議》,《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331頁。
    [7]《論語·學而》載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孟子·離婁上》曰:“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為政不因先壬之道,可謂智乎?”《荀子·強國》曰:“夫尚賢 使能,賞有功,罰有罪,非獨一人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惡惡之應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
    [8]趙平安《楚竹書<容成氏>的篇名及其性質》,華學(第六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75-78页。
    [1]胡厚宣《卜辭所見之殷代農業》,《甲骨學商史論叢二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741頁。
    [1]盧連成《青銅文化的寶庫--殷墟發掘記》,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144頁。
    [2]李零《<容成氏>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286頁。
    [1]參見俞樾《儲子平議·韓非子》,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1935年。
    [2]趙平安先生的解釋與我們稍異,參見《<容成氏>所载“炮烙之刑”考》,《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349頁。
    [3]參見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回“紂王無道造炮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4]參見蒲松龄《聊齋志異·二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1]陈全方《周原甲骨所见国名补释》,《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
    [2]參見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八回“西伯兵伐崇侯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陳漢平《古文字釋叢·釋易》,《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69頁。另參見陳漢平
    [1]許全勝《<(容成氏>篇釋地·釋管》,《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377-378頁。
    [1]孫奭《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下),浙江古籍出版社,2684頁。
    [2]焦循《孟子正義》(上),中華書局,1987年10月,178頁。
    [3]劉長翁、倪思《班馬異同評》,明嘉靖十六年刻本。
    [4]《索隱》述贊曰:“簡狄吞乙,是為殷祖。玄王啟商,伊尹負俎。上開三面,下獻九主。旋師泰卷,繼相臣扈。遷囂圮耿,不常厥土。武乙無道,禍因射天。帝辛淫亂,拒諫賊賢。九侯見醢,炮烙興焉。黄鉞斯杖,白旗是懸。哀哉瓊室,殷祀用遷。”
    [5]黃震《黃氏日鈔》,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6]吳見思《史記論文》,上海廣益書局,1936年。
    [7]司馬遷《報任安書》曰:“僕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1]顧頡剛《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古史辨》(第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82-93頁。
    [2]參見董作賓《殷代禮制中的新舊兩派》,《大陸雜誌》,第六卷第三期,1953年。
    [3]僅《史記·殷本紀》中就至少有九條關於紂惡的新說法,包括“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作“北里之舞”;“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而盈巨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台,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大最樂戲于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及廢商容等。太史公本于何種资料,尚需研究。
    [4]名義士《表較新舊版<殷虚書契前编>並記所得之新材料》,《齊魯大學季刊》,第二期。
    [5]郭沫若《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十批判書》,人民出版社,1976年10月,1-62頁。
    [6]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董作賓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93頁。
    [7]吳其昌《叢瓶甲骨金文中所涵殷曆推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本第三分,中華書局,1987年4月。
    [8]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問題》,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0頁。
    [1]徐中舒《殷周之際史跡之檢討》,《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上),中華書局,1998年9月,678-682页。
    [1]參見《清實錄》(第一冊),中華書局,1986年1月。
    [2]王國維《殷周製度論》,《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287-303頁。
    [3]傅斯年《夷夏東西說》,《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傅斯年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235頁。
    [1]參見祁健業《岐山縣北郭公社出土的西周青铜器》,《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2期。
    [1]唐蘭《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宮”問題》,《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115頁-167頁。
    [2]尹盛平《周原文化與西周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18頁。
    [3]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中華書局,2004年1月,43-44頁。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9月,94頁。
    [1]童書業《西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4页。
    [2]傅斯年《姜原》,《民族與古代中國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68-69頁。
    [1]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9月,1301頁。
    [2]田昌五《對周減商前所處社會發展階段的估計》,《華夏文明》(第二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1]《西遊記》第三十五回載銀角大王說“我這葫蘆是混沌初分,天開地辟,有一位太上老祖,解化女媧之名,煉石補天,普救閻浮世界。補到乾宮觸地,見一座昆侖山腳下,有一縷仙藤,上結著這個紫金紅葫蘆,卻便是老君留下到如今者”,孫悟空即據此编造出所謂“自清濁初開,天不滿西北,地不滿東南,太上道相解化女媧,補完天缺,行至昆侖山下,有根仙藤,藤結有兩個葫蘆。我得一個是雄的,你那個卻是雌的”之說。
    [2]此處釋文斷句參看張富海《上博簡<子羔>篇“後稷之母”節考釋》,《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46-52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
    [3]白於藍《釋“玄咎”》,http://www.jianbo.org/Wssf/2003/baiyulan01.htm。
    [4]季旭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讀本(二)·<子羔>譯釋》,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39页。
    [1]見《呂氏春秋·恃君》。
    [2]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464頁。
    [3]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129頁。
    [4]參見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10月,45頁。
    [5]高鴻縉《中國字例·象形》,(臺灣)三民書局,1981年3月,292頁。
    [1]參見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二回“奎星兆夢忠良降生,雷部宣威狐狸避難”,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2]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154頁。
    [3]萬國鼎《五穀史話》,《古代經濟專題史話》,中華書局,1997年11月,11頁。
    [1]孫作雲《詩經與周代社会研究》,中華书局,1966年4月。
    [2]参見蘇建洲《<容成氏>譯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143頁。
    [3]李零《<容成氏>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272頁。
    [4]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129頁。
    [1]《左傳·文公二年》曰:“子雖齊聖,不先父食久矣。故禹不先鯀,湯不先契,文、武不先不窋。”
    [2]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31頁。
    [3]尹盛平《周原文化與西周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93頁。
    [4]參見呂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5]謝忱《勾吳史新考》,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10月,27頁。
    [6]陳士元《姓觿》(卷一),《叢書集成》本,商務印書館,1936年。
    [7]施謝捷《古璽彙考》,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294-295頁。
    [1]施謝捷《古璽复姓雜考(六則)》,《中國古璽印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0年,31-48頁。
    [2]崔述《豐鎬考信錄》(卷一),《崔東壁遺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王國維《鬼方昆夷玁狁考》,《觀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369頁。
    [4]参見黄盛璋《玁狁新考》,《社會科學戰线》,1983年第2期。
    [5]陳平《關隴文化與嬴秦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94頁。
    [1]《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508頁。
    [1]丁山《殷商氏族方國志·犬侯、亞犬》,《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中華書局,1999年8月,115-117頁。
    [1]陝西周原考古隊《扶風雲塘西周骨器製造作坊遺址試掘簡報》,《文物》,1980年第4期。
    [2]《詩·小雅·無羊》曰:“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爾羊來思,其角濈濈。爾牛來思,其耳濕濕。”
    [3]參看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287-303頁。
    [4]尹盛平《周原文化與西周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115頁。
    [1]唐蘭《宜侯夨簋考釋》,《考古學報》,1956年第2期。
    [2]衛聚賢《太伯之封在西吳》,《江蘇研究》,“吴越文化專號”,1937年6月。
    [3]何天行《仲雍之國--釋吳》,《江蘇研究》,“吴越文化專號”,1937年6月。
    [4]蒙文通《周秦少數民族研究》,(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
    [5]顧頡剛《四嶽與五嶽》,《史林雜識》,中華書局,1963年2月。
    [6]童書業《春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29頁注[39],134-135頁。
    [7]陳橋驛《“越為禹後說”溯源》,《浙江學刊》,1985年第3期。
    [8]參見任偉《西周封國考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8月,331-332頁引。
    [9]參見陸廣征《吳地記》,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10]唐蘭《宜侯夨簋考釋》,《考古學報》,1956年第2期。
    [1]任偉《西周封國考疑》,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4年8月,15頁。
    [1]李學勤《西周時期的諸侯國青铜器》,《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32頁。
    [2]葉文憲《吳國歷史與吳文化探秘》,文物出版社,2007年5月,29頁。
    [3]唐蘭《宜侯夨簋考釋》,《考古學報》,1956年第2期。
    [4]劉和惠《從土墩墓遺存看句吳的社會結構》,《民族論叢》(第二輯,先秦民族史專集),1982年12月,140頁。
    [5]任偉《西周封國考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8月,342頁。
    [6]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7]劉師培《尚書源流考》,《劉師培全集》(第一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6月,34-41頁。
    [8]参見錢穆《周初地理考》,《古史地理論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8月。
    [1]尹盛平《周原文化與西周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165-166頁。
    [2]参見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62-63頁。
    [3]說見韓兆琦《<史記>箋證》(五),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2151頁。引見《吳太伯世家》。
    [1]尹盛平《周原文化與西周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115頁。
    [2]曹瑋《周原甲骨文》,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2年10月。
    [3]參見徐中舒《周原甲骨初論》,四川大學學報叢刊《古文字研究論文集》,1982年5月。徐錫台《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見人名、官名、方國、地名淺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中華書局2005年6月,184-202页。嚴一萍《周原 甲骨》,《中國文字》新一期,(美國)藝文印書館,1980年3月,159-185頁。
    [1]李學勤《試論孤竹》,《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121-132頁。
    [2]孟古托力《孤竹國釋論》,《學習與探索》,2003年第3期。
    [1]尹盛平《周原文化與西周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165頁。
    [1]劉啟益《西周夨國銅器的發現與有關的歷史地理問題》,《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2期。
    [2]任偉《西周封國考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8月,338-339頁。
    [1]史言《扶風莊白大隊出土的一批西周铜器》,《文物》,1972年第6期,30-35頁。
    [2]酈道元《水经注》,嶽麓書社,1995年9月,267頁。
    [3]尹盛平《周原文化與西周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165頁。
    [1]田昌五《對周滅商前所處社會發展階段的估計》,《華夏文明》(第二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2]阮元《十三經注疏》(下),中華書局,1982年11月,1747頁。
    [3]楊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73頁。
    [1]任偉《西周封國考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8月,340-341頁。
    [1]阮元《十三經注疏》(上),中華書局,1982年11月,521頁。
    [2]李零《<容成氏>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1]參見王謨輯本《世本·氏姓》,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1月。
    [2]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75頁。
    [3]參見楊東晨《周文王征伐的“五國”史探微》,《鐵道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27-32頁。
    [1]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71頁。
    [2]朱熹《诗集傳》,宋元人注《四書五經》(中冊),中國書店,1984年,128頁。
    [3]陳奐《詩毛氏傳疏》,中國書店,1984年。
    [4]崔述《豐鎬考信錄》,《崔東壁遺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选自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74頁。
    [2]選自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90頁。
    [1]刘师培《论歷代中央官制之變遷》,《國粹學报》,第27期,1907年。
    [1]任偉《西周封國考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8月,160-168頁。
    [1]任偉《西周封國考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8月,169頁。
    [2]梁玉繩《<史記>質疑》,中華書局,2006年7月,82頁。
    [3]徐中舒《西周牆盤銘文箋釋》,《考古學報》,1978年第2期。
    [1]劉士莪、尹盛平《牆盤銘文考釋》,《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6月,46頁。
    [2]唐蘭《釋示、宗及主》,北京燕京大學《考古學社社刊》(第6期),1937年6月,328頁。
    [3]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440頁。
    [1]孫詒讓《墨子間詁》,《諸子集成》(四),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4月,174页。
    [2]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古書疑義舉例五種》,中華書局,2005年4月,103頁。
    [1]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華書局,2004年6月,12頁。
    [1]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509頁。
    [1]王文耀《簡明金文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108頁。
    [2]參見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華書局,2004年6月,22頁“(?)工”條所引。
    [1]見江永《周禮疑義舉要》卷六,《四庫全書》經部禮類周禮之屬。
    [1]吳振武《<古璽彙编>釋文訂補及分類修訂》,《古文字學論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學,1983年,505頁。
    [2]陝西省攷古研究所《陝西眉縣楊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第6期,17頁。
    [1]張世超等《金文形義通解》,(日本)中文出版社,1996年,2976頁。
    [2]周法高等《金文詁林附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7年,49頁。
    [3]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64頁。
    [4]“亞醜”字形參見容庚《金文编》附錄上128號欄,中華書局,1985年7月,1053-1055頁。
    [1]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12月。
    [1]唐蘭《西周時代最早的一件銅器利簋銘文解釋》,《文物》,1977年第8期,8-9頁。
    [2]于省吾《利簋銘文考釋》,《文物》,1977年第8期,10-12頁。
    [3]参見《關於利簋铭文考釋的討論》,《文物》,1978年第6期,77-84頁。
    [4]吳孫權《“利簋”銘文新釋》,《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
    [5]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150頁。
    [6]張政烺《利簋釋文》,《張政烺文史論集》,465-466頁。
    [7]《關於利簋銘文考釋的討論》,《文物》,1978年第6期,77-84页。
    [8]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文物出版社,1988年4月,13頁。
    [9]黃懷信《利簋銘文再認識》,《歷史研究》,1998年第6期。
    [10]劉釗《利簋銘文新釋》,《廈大史學》,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59-64頁。
    11 尹盛平《周原文化與西周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185頁。
    [1]任偉《西周封國考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8月,15頁。
    [2]晁福林《試論西周分封制度的若干問题》,《西周史論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3]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文物出版社,1988年4月,35頁。
    [1]陳夢家《西周銅器断代》(二),《考古學報》第十册,88頁;又中華書局,2004年。
    [2]齊思和《燕、吴非周封國說》,《燕京學報》第28期,1940年12月。
    [3]齊思和《西周地理考》,《中國史探研》,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44-78頁。
    [4]傅斯年《大東小東話》,《民族與古代中國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80頁。
    [5]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365-366頁。
    [6]劉節《中國古代宗族移殖史論》,中華書局,1948年。
    [1]郭沫若《兩周金文辞大系考釋》,上海書店,1999年7月,27,33頁。
    [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考古隊《北京琉璃河1193號大墓發掘簡報》,《考古》,1990年第1期,20-31頁。
    [1]李學勤《克罍、克盉的幾個問題》,《走出疑古時代》,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又《北京琉璃河出土西周有銘铜器座談紀要》,《考古》1989年第10期,953-960頁。另參見周寶宏《近出西周金文集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72-98頁。
    [2]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文物出版社,1988年4月,29頁。
    [3]石永士《關於周初封燕的幾個問題》,《西周文明論集》,朝華出版社,2004年1月,41頁。
    [1]陳夢家《西周之燕的考察》,《考古學報》(第十册),1995年。
    [2]王國維《北伯鼎跋》,《觀堂集林》(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548-549頁。
    [3]傅斯年《大東小東說》,《民族與古代中國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80頁。
    [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1]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中華書局,1986年12月,16頁。
    [1]趙明诚《金石錄》,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2]郭伟川《周公称王考》、《再论周公称王》,《两周史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2月。
    [3]參见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史料略论及其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144-154頁。殷亡前朝鲜或与殷商关系密切,但不一定“在其统治之内”,因为甲骨文中丝毫看不到有关信息,文献也没有直接的证据。而且如匈奴、 突厥等民族在漠北收走后,都能在原来不属于其统治范围内的地区“远建海邦”,故其说不尽然。
    [1]一般认为“鄢”在今河南鄢陵。段的封邑京在鄭都西北,鄢陵在鄭都東南,共在鄭北部黄河北岸。段由京至鄢,败而由鄢至共,方嚮不順。據《左传》,莊公與段戰,段處下鋒,應向鄭國西部或北部自己的勢力範圍撤退,而不应嚮東南方嚮迎進。《漢書·地理志》陳留郡有傿縣,在京之東北方嚮黃河南岸。應劭曰:“鄭伯克段于鄢是也。”故“鄢”当指傿縣,在今延津东部。
    [2]唐蘭《西周青铜器銘文分代史征》,中華書局,1986年12月,81頁。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四卷),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467頁。
    [4]參見容庚《金文编》第3頁“天”字欄,中華書局,1985年7月。另參看裘鍚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99年12月,47頁。
    [5]唐閘《西周青铜器銘文分代史征》,中華書局,1986年12月,81-85頁。
    [1]裘鍚圭《釋“建”》,《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353-357頁。
    [1]唐蘭《晉公(?)考釋》,《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15-16頁。
    [2]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繫考釋》,上海書店,1999年7月,231頁。
    [3]楊樹逹《晉公(?)跋》,《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55-56頁。
    [1]任偉《西周封國考疑》,社會科學文献出版社,2004年8月,92頁。
    [2]徐天進《晋侯墓地的發現及研究現狀》,《晋侯墓地出土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517-529頁。
    [3]北京大學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92年天馬--曲村遗址墓葬發掘報告》,《文物》,1993年第3期;《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二次發掘》,《文物》,1994年第1期;《天馬--曲村遗址北趙晉矦墓地第三次發掘》,《文物》,1994年第8期;《天馬--曲村遗址北趙晋矦墓地第四次發掘》,《文物》,1994年第8期;《天馬--曲村遗址 北趙晉矦墓地第五次發掘》,《文物》,1995年第7期;《天馬--曲村遗址北趙晋矦墓地第六次發掘》,《文物》,2001年第8期。
    [1]裘鍚圭《關於晉矦铜器銘文的幾個問题》,《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年第2期,35-41頁。
    [1]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中華書局,1986年12月,79-80頁。
    [2]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中華書局,1986年12月,45-46頁。
    [1]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中華書局,1986年12月,65-66頁注釋3。
    [2]任偉《西周封國考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8月,85-86頁。
    [3]唐蘭《釋保》,《殷墟文字記》,中華書局,1981年5月,58-60頁。
    [4]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244頁。
    [5]參見張世超等《金文形義通解》,(日本)中文出版社,1996年,1979-1980頁。
    [1]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華書局,2004年6月,2頁。
    [2]陳夢家《西周銅器断代》(上),中華書局,2004年,365頁。
    [1]参见王文耀《簡明金文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192頁。
    [1]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第三册),西周篇(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94-95页。
    [2]任偉《西周封國考疑》,社會科舉文献出版社,2004年8月,86頁。
    [1]王國維《遹敦跋》,《觀堂集林》(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554-555頁。
    [2]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中華書局,1986年12月,86頁。
    [1]羅西章《宰獸簋銘略攷》,《文物》,1998年第8期,83-87頁。
    [1]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華書局,2004年6月,34頁。
    [2]唐蘭《史(?)簋銘考釋》,《考古》,1972年第5期,46-48頁。
    [1]陳夢家《西周銅器断代》(二),《攷古學報》第十冊,106頁。
    [2]王國維《郘鐘跋》,《觀堂集林》(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552-553頁。
    [3]劉雨《郘黛编鐘的重新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中華書局,1985年10月。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澧西發掘隊《長安張家坡M183西周洞室墓發掘簡報》,《考古》,1989年第6期,524-529頁。
    [2]參見劉雨《近出殷周金文集録·前言》,中華書局,2002年9月,7-8頁。
    [1]瀧川资言《<史記>會註考證·周本紀》(一),北嶽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50頁。
    [2]阮元《十三经注疏》,中華書局,1982年11月,247頁。
    [3]孙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中華书局,1986年12月,517-518頁。
    [4]牟庭《同文尚書》,齊魯書社,1981年11月,1478-1479頁。
    [5]杨筠如《尚書覈诂》,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444頁。
    [6]朱安群等《十三經直解》,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458頁。
    [7]傅斯年《大東小東說--兼論魯、燕、齊初封在成周東南後乃東遷》,《民族与古代中國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86頁。
    [8]顧頡剛、刘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四),中華書局,2005年4月,1907頁。
    [1]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繫考釋》,上海書店,1999年7月,61頁。
    [2]楊樹逹《宗周鐘跋》,《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117頁。
    [3]唐蘭《懷念毛公鼎、散氏盤和宗周鐘--兼論西周社會性質》,《光明日報》,1961年2月2日;《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466-469頁。
    [4]韓兆琦《史記笺證》(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234頁注89。
    [1]参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中華書局,2004年1月,431、447頁。
    [2]張世超等《金文形義通解》,(日本)中文出版社,1996年,1952頁。
    [3]崔述《崔東壁遗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4]見顾炎武《日知錄》卷二五“共伯和”條。
    [5]王先謙《莊子集解》,《諸子集成》(3),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4月,193頁。
    [1]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编》(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61年5月,150-151頁。
    [2]《國語·楚語上》載左史倚相曰:“昔衛武公年數九十有五矣,猶箴儆于國。”《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551頁。
    [3]《詩鄘風柏舟》小序曰:“衛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鄭玄箋曰:“共伯,僖侯之世子。”《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上),浙江古籍出版社,312頁。
    [1]郭沬若《兩周金文辞大系考釋》,上海書店,1999年7月,114頁。
    [2]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编》(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61年5月,152頁。
    [3]瀧川资言《<史記>會註考證·晋世家》(五),北嶽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5-6页。
    [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學系《天马--曲村遺址北趙晉矦墓地第四次發掘》,《文物》,1994年第8期,5頁。
    [5]李學勤《晉矦邦父與杨姞》,《綴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107頁。
    [1]裘錫圭《關於晋矦銅器銘文的幾個問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年第2期,41頁。
    [2]郭沫若《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四卷),科學出版社,2002年。
    [3]王國维《女字說》,《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97-98頁。
    [1]参見吴鎮烽《金文人名彙编》,中華書局,2006年8月,112-121页。
    [2]參见吴鎮烽《金文人名彙编》,162-164页。
    [3]參見吳鎮烽《金文人名彙编》,90-94頁。
    [4]參見吴鎮烽《金文人名彙编》,141-147頁。
    [5]參見吳镇烽《金文人名彙编》,153-155页。
    [6]參見李零《卜賭同源》,《中國方術續考》,東方出版社,2001年8月。
    [1]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384-385頁。
    [2]傅斯年《大東小東說--兼论魯、燕、齊初封在成周東南後乃東遷》,《民族與古代中國史》,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84頁。
    [1]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競建内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2]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1]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電子年刊(2006)》,武汉大學简帛研究中心,2006年12月,358-370頁。
    [2]陳劒《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编聯問題》,《簡帛網電子年刊(2006)》,武汉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6年12月,165-169頁。
    [1]梁玉繩《<史記>志疑》,中華書局,2006年7月,108頁。
    [2]高明《略論汲縣山彪镇一號墓的年代》,《高明論著選集》,科學出版社,2001年,155頁。
    [1]董珊《戰國题铭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2]容庚《金文编》,中華書局,1985年7月,942頁。
    [1]事見《戰國策·韓策二》“楚圍雍氏五月”節。
    [2]王先謙《荀子集解》(下),中華書局,1988年9月,249頁。
    [3]《韓詩外傳》卷三,《漢魏叢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39頁。
    [1]郝本性《新鄭“鄭韓故城”發現一批戰國銅兵器》,《文物》,1972年10月,32-40頁。
    [2]黄茂琳《新郑出土戰國兵器中的一些問題》,《考古》,1973年6月,372-380頁。
    [3]羅福頤《古璽彙编》,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89-107頁。
    [4]羅福頤《汉印文字征》(第十二卷),文物出版社,1978年9月,20頁。
    [5]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臺灣)藝文印書館,1993年4月,459頁。
    [6]鄭樵《通志》(第一册),第二十七卷,中華書局,1987年1月,460頁。
    [1]參見刘钊《古文字中的人名资料》,《古文字考釋叢稿》,嶽麓書社,2007年7月,365頁。
    [2]郭沫若《說戟》,《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四卷),科學出版社,2002年,197頁。
    [3]林清源《兩周青銅句兵铭文彙考》,臺灣東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87年4月,68页表55號、72頁注二一、79页、81頁等。
    [4]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158-159頁。
    [1]董珊《戰國题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学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159頁注4。
    [1]孫诒讓《墨子間詁》(下),中華書局,2001年4月,657頁。
    [2]李學勤《長臺關竹簡中的<墨子>佚篇》,《簡帛佚籍與學術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327-333頁。
    [3]李学勤《考古發現與东周王都》,《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234-245頁。
    [4]董珊《戰國題铭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学博士學位论文,2002年,157頁。
    [5]董珊《戰国题铭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学博士學位论文,2002年,159頁。
    [1]杨寬《戰國史》(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300頁。
    [1]朱德熙、裘鍚圭《戰国銅器銘文中的食官》,《文物》,1973年第12期,59-61頁。
    [2]黄盛璋《試論戰國秦汉銘刻中從“酉”諸奇字及其相关問題》,《古文字研究》(第十輯),中華書局,2005年6月,221-241頁。
    [3]楊伯峻《春秋左传注》,中華書局,1981年3月。
    [1]陳直《秦陶券與秦陵文物》,《西北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57年第1期。
    [2]郭子直《戰國秦封宗邑瓦書銘文新釋》,《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輯),177-196页。
    [1]参見杨宽《戰國前期中原地區形势图(西元前350年)》,《戰國史》(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2]李學勤《考古發現與东周王都》,《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235頁。
    [3]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223-225頁。
    [4]杨筠如《尚書覈詁》,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314-334頁。
    [1]董珊《論陽城之戰與秦上郡戈的斷代》,《戰國题銘與工官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後出站報告,2004年5月,24-40頁。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登封縣八方村出土五件銅戈》,《華夏考古》,1991年3期,29-32页。
    [3]王文耀《简明金文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289頁。
    [1]董珊《戰國題铭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157頁。
    [2]黄盛璋《秦兵器分國斷代與有關制度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中華書局,247頁。
    [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登封縣八方村出土五件铜戈》,《華夏考古》,1991年3期,29-32頁。
    [1]董珊《戰国题铭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2]參見《郑世家》、《韓世家》的有關記載。
    [3]董珊《戰國题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4]李先登《河南登封陽城遗址出土陶文簡釋》,《古文字研究》(第七輯),中華書局,1982年6月,207-231頁。
    [1]羅福頤《古璽彙编》,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372頁。
    [1]參見吳汝綸《桐城先生點勘〈史記〉》。
    [2]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國疆域表卷四》,中華書局,1993年6月,501頁。
    [3]韓兆琦《〈史記〉箋證》(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292頁。
    [4]《荀子·議養兵》曰:“武王伐紂,以仁義之兵,行于天下,故兵不血刃。”
    [1]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上),商務印書館,1994年5月,45-46頁。
    [2]尹盛平《周原文化與西周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292頁。
    [1]徐衛民《秦公帝王陵》.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10月,54-55頁。
    [1]王國維《秦都邑考》,《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335頁。
    [2]蒙文通《秦為戎族考》,《禹貢》,1936年第6卷第7期;
    《秦之社會》,《史學季刊》,1940年第1卷第1期;
    《周秦少數民族研究》,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7月。
    [3]周谷城《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4]衛聚賢《中國民族的來源》,《古史研究》(第三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5]陳平《關隴化與嬴秦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133-146頁。
    [6]洪興祖《楚辭挚補注》,中華書局,1985年。
    [7]韋昭注《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166-168頁。
    [1]陳平《關隴文化與嬴秦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150頁。
    [2]段連勤《關於夷族的西遷和秦嬴的起源地、族屬問题》,《人文雜誌--先秦史論文集》,《人文雜誌》1982年增刊。
    [3]顧頡剛《周公東征和東方各族的遷徙--周公東征史事考證四之一》,《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顧頡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395-418頁。
    [1]蔡哲茂《說殷卜辭中的“圭”字》,《漢字研究》(第一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6月,308-315頁。
    [2]陳劎《說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丁”》,《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51-63頁。
    [3]曹定雲、劉一曼《1991年殷墟花園莊柬地甲骨的發現與整理》,《甲骨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中文系中華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會系列第十二次會議,2005年11月。
    [4]參見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3139頁姚孝遂先生按語。
    [5]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7月,463頁。
    [1]傅嘉儀《新出土秦代封泥印集》,西泠印社,2002年10月。
    [2]周曉陸等《秦代封泥的重大發現--夢齋藏秦封泥的初步研究》,《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1期,35-49頁。
    [3]吳鎮烽、羅英傑《記武功縣出土的漢代銅器》,《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2期。
    [4]孫慰祖、徐谷富《秦漢金文彙編》,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圖版79頁。
    [1]參見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臺灣)藝文印書館,1993年4月,759-760頁。
    [2]通轉的概念參見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13-20頁。
    [3]羅福頤《秦漢魏晉南北朝官印征存》,文物出版社,1987年。
    [4]羅福頤《史印新證舉隅》,《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1期。
    [5]陳曉捷《臨潼新豐鎮劉家寨村秦遺址出土陶文》,《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4期,1-7頁。
    [1]吳鎮烽、師小群《三年大將吏弩機考》,《文物》,2006年第4期,89-91頁。
    [2]王琳《有關《三年大将吏弩機考》的瀘丘問题》,《中原文物},2007年第5期,78-80頁。
    [3]李學勤《眉縣李家村銅器考》,《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7期。
    [4]盧連成《(广干)地與昭王十九年南征》,《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6期。
    [1]陳平《關隴文化與嬴秦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211-220頁。
    [1]王輝《秦出土文獻編年》,(臺灣)新文豐出版股份公司,2000年9月,22頁。
    [2]李學勤《秦国文物的新認識》,《文物》,1980年第9期,25-31頁。
    [3]王輝《也談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其銅器》,《考古與文物》,1998年第5期,88-93頁。
    [4]王國維《鬼方、昆夷、玁狁考》,《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369-383頁。
    [1]淩稚隆《〈史記〉評林》(一),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272頁。
    [2]蔡運章、陳長安《豐國铜器及相關問题》,《古與文物》,1983年第6期。
    [3]尚志儒《秦人青銅文化初探》,《文博》,1984年第1期。
    [4]梁玉绳《〈史記〉志疑》,中華書局,2006年7月,122頁。
    [5]王世民《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
    [6]陈平《关隴文化与嬴秦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252頁。
    [1]參見田亚岐《秦汉置畤研究》,《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3期。
    [1]参見徐衛民《秦都城研究》,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2]陝西省考古所《隴縣店子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
    [3]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205頁。
    [4]參見陳平《關隴文化與嬴秦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267頁。
    [5]王國維《陳寶說》,《觀堂集林》(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36頁。
    [1]陳平《關隴文化與嬴秦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267頁。
    [2]參見顧頡剛《孟姜女故事的轉變》,《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顧頡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715-736頁。
    [1]韓兆琦《〈史記〉箋注》(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311頁注34。
    [2]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秦本紀第五》(第一卷),北嶽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16頁。
    [3]韓兆琦《〈史記〉箋注》(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312頁注41。
    [4]董珊《珍秦齋藏秦伯喪戈、矛考釋》,《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6期,105-116頁。
    [1]《左傅·成公十五年》載:“晉三卻害伯宗,譖师殺之,及欒弗忌。”《國語·晉語》稱之爲“欒弗忌之難”。
    [2]李零《春秋秦器試探--新出秦公鐘、簋銘與過去著錄秦公鐘、簋銘的對讀》,《考古》,1979年第6期,515-521頁。
    [1]林劎鳴《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2]廬連成、杨满仓《陝西寶鷄縣太公廟村發現秦公鐘、秦公鎛》,《文物》,1978年第11期,1-5頁。
    [3]李學勤《秦國文物的新認識》,《文物》,1980年第9期,25-31頁。
    [4]吳镇烽《新出秦公鐘铭考釋與有關問題》,《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1期。
    [5]張天恩《對〈秦公鐘考釋〉中有關問題的一些看法》,《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4期。
    [6]王輝《秦出土文獻編年》,(臺灣)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9月,33頁。
    [1]徐衛民《秦公帝王陵》,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10月,30頁。
    [2]倉修良《〈史記〉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616頁。
    [3]焦南峰、段清波《陝西秦漢考古四十年紀要》,《考古與文物》,1998年第5期。
    [4]瀧川资言《〈史記〉會註考證·秦本紀》(一),北嶽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18頁。
    [5]陳直《史記新證》,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12頁。
    [6]傅嘉儀《新出土秦代封泥印集》,西泠印社,2002年10月。
    [1]選自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1]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143頁。
    [2]張龍海《山東臨淄出土一有銘銅豆》,《考古》,1990年11月,1045頁。
    [3]參見陸宗達《訓詁簡論》,北京出版社,1980年7月,99-100頁。
    [1]參見江林昌《新出子範編鐘銘文史料價值初探》,《文獻》,1997年第3期。
    [1]李學勤《補論子範編鐘》,《中國文物報》,1995年5月28日。
    [2]裘錫圭《也談子範編鐘》,《故宮文物月刊》(第149期),1995年8月。
    [3]張光遠《子範編鐘的排次及補釋》,《故宮文物月刊》(第150期),1995年9月。
    [4]黄錫全《新出晉“搏伐楚荊”編鐘銘文述考》,《國際長江文化研討會--長江文化論集》(第一輯),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5]黄鍚全《子範編鐘補議》,《中國文物報》,1996年6月2日。
    [6]羅術東《〈子範編鐘〉補釋》,《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2期,7-9頁。
    [1]梁玉繩《〈史記〉志疑》,中華書局,2006年7月。
    [2]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河南偃師“滑城”考古調查簡報》,《考古》,1964年第1期,30-35頁。
    [3]陳平《關隴文化與嬴秦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333頁。
    [4]馬非百《秦集史》,中華書局,1982年8月。
    [1]瀧川資言《史記會註考證·秦本紀》(一),北嶽文藝出版社,33頁。
    [2]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8年12月,237頁。
    [3]韓兆琦《史記箋證》(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338頁注126。
    [1]粱玉繩《〈史記〉志疑》,中華書局,2006年7月,131頁。
    [2]尚志儒《先秦從死從葬制度初探》,陝西省文物事業管理局《陝西省文博考古科研成果彙報會論文選集》,1982年11月。
    [3]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漢研究室《秦物質文化史》,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320頁。
    [1]徐衛民《秦公帝王陵》,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10月,45-55頁。
    [1]參見李學勤《秦囯文物的新認識》,《文物》,1980年,第9期。
    [2]李零《春秋秦器試探》,《考古》,1979年,第6期。
    [3]趙明誠《金石錄》卷十一,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另見薛尚功《歷代鐘鼎彞器款識法帖》、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張政烺《“十又二公”及其相關問题》、張天恩《對“秦公鐘考釋”中有關問題的一些看法》、王輝《秦器銘文叢考》、陳昭容《秦公簋的時代問题:兼論石鼓文的相對年代》等。
    [4]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卷六,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9月。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銘文選》(第四卷),文物出版社,1990年4月,610頁。
    [5]伍仕謙《秦公鐘考釋》,《四川大學學報》,1980年第2期。
    [6]柯晶濟《(韋華)華閣集古錄跋尾》丙篇,(香港)崇基书店,1968年。
    容庚《秦公鐘簋之時代》,北京燕京大學《考古學 社社刊》(第6期),1937年6月。
    孫常敍《秦公及王姬鐘、鎛銘文考釋》,《吉林師大學報》,1978年第4期。
    陳平《關 隴文化與嬴秦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416頁。
    [7]吳鎮烽《新出秦公鐘銘考釋與有關問題》,《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1期。
    [1]王先謙《荀子集解》,《諸子集成》(二),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4月,267頁。
    [2]郭沫若《殷彝中圖形文字之一解》,《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四卷),科學出版社,2002年,13-22頁。
    [3]容庚《金文編·附錄上》,中華書局,1985年7月,1023-1024頁。
    [1]楊寶成《殷墟文化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119頁。
    [2]參見孫機《中國古車制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文化的饋贈·考古學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3]王學榮《商代早期車轍與雙輪車在中國的出現》,《寻根》,1998年第4期。
    [4]馬非百《秦集史》,中華書局,1982年8月,33頁。
    [1]荊州地區博物館《湖北枝江出土一件銅鐘》,《文物》,1974年第6期。
    [2]李瑾《關於競鐘年代的鑒定》,《江漢考古》,1982年第2期,55-59頁。
    [3]饒宗頤《說“競(甬土)”、“甬土)夜君”、“(甬土)皇”》,《文物》,1981年第5期,75-77頁。
    [4]劉彬徽《湖北出土兩周金文國別年代考述》,《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輯),中華書局,1986年6月,262頁。
    [5]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中華書局,1989年4月,136頁。
    [6]黄錫全、劉森淼《“救秦戎”鐘銘文新解》,《江漢考古》,1992年第1期,73-77頁。
    [7]李零《楚國銅器銘文編年彙釋》,《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輯),中華書局,1986年6月,379頁。
    [8]李零《楚景平王與古多字謐--重讀“秦王卑命”鐘銘文》,《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6年6期。
    [9]濮茅左《〈競公瘧〉釋文考釋》,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162頁。
    [1]郭沫若《由壽縣蔡器論到蔡墓的年代》,《考古學報》,1956年第1期,1-6頁。
    [2]孫百朋《蔡侯墓出土的三件銅器銘文考釋》,《文物參考资料》,1956年第12期。
    [3]參見孫詒讓《墨子間詁》,《諸子集成》,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4月,69頁“以利荊楚干越”注文。
    [1]戴遵德《原平縣峙出土的東周銅器》,《文物》,1972年第4期,69-71頁。
    [2]馬道闊《安徽盧江發現吳王光劎》,《文物》,1986年第2期,64頁。石曉《吳王光劎銘補正》,《文物》,1989年第7期,81頁。
    [3]劉平生《安徽南陵縣發現吳王光劎》,《文物》,1982年第5期,59頁。
    劉雨《關於安徽南陵吳王光劎釋文》,《文物》,1982年第8期,69頁。
    [1]參見趙德馨《楚國的貨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2]參見黃德馨《楚爰金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1991年1月,11-16頁。
    [1]詠章《釋吳王夫差矛銘文中的器銘之字》,《江漢考古》,1987年第4期,54、31頁。
    [2]張世超等《金文形義通解》,(日本)中文出版社,1996年。
    [1]咸陽市博物館《咸陽任家嘴殉人秦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1986年第6期。
    [2]陳平《關隴文化與嬴秦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554頁。
    [1]楊寬《戰國史)(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173頁。
    [2]袁仲一《秦代陶文》,三秦出版社,1987年5月,11頁。
    [3]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銀雀山漢墓竹簡·釋文注釋》(壹),文物出版社,1985年,141頁。
    [1]參見李學勤《戰國時代的秦國鋼器》,《文物參考資枓》,1957年第8期,38-40頁。
    [2]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石油钢管钢绳厂秦墓清理简报》,《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5期。
    [1]于省吾《雙劍誃古器物圖錄》,上卷49,北京函雅堂景石印本,1940年。
    [2]參看陳平《關隴文化與嬴秦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577頁。
    [3]王輝《十九年大良造鞅殳蹲考》,《一粟集》,(臺灣)藝文印書館,2002年1月,279-295頁。
    [4]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208頁。
    [1]馬非百《秦集史》,中華書局,1982年8月。
    [2]《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年3月,1236頁。
    [1]冉光榮《“鄉”、“里”初探》,《民族論叢》(第二輯,先秦民族史專集),1982年12月,84頁。
    [2]陳光田《戰國古璽分域集釋》,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325頁。
    [1]袁仲一《秦代陶文》,三秦出版社,1987年5月,21頁。
    [2]諸祖耿《戰國策集注會考》(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115-116頁注二。
    [3]參見楊寬《戰國史》(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210頁注①。
    [4]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29頁。
    [1]錢穆《〈史記〉地名考》(上),商務印書館,2001年7月,265頁。
    [2]繆文遠《戰國策新校注》(上),巴蜀書社,1987年9月,65-66頁。
    [3]張清常、王延楝《戰國策箋注》,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55-56页。
    [4]王守謙、喻芳奎、王鳳春、李燁《戰國策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56-57頁。
    [5]王人聰《古垦印與古文字論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0年,60頁。
    [6]于省吾《雙劍誃古器物圖錄》(下卷31),北京函雅堂景石印本,1940年。
    [7]王輝《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三秦出版社,1990年7月,40-41頁。
    [1]王輝《秦出土文獻編年》,(臺灣)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9月,57頁。
    [2]張照根《蘇州真山墓地出土大量珍貴文物》,《中國文物報》,1995年11月19日。
    [1]曹錦炎《上相邦鉨考》,《中國文物報》,1995年12月17日,第三版;
    《關於真山出土的“上相邦璽”》,《故宮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2期,79-80頁。
    [2]王人聰《真山墓地出土“上相邦璽”辨析》,《古璽印與古文字論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0年,49-52頁。
    [1]參見楊寬《戰國史》(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2]陳幫懷《金文叢考·相邦義戟》,《文物》,1964年第2期,49頁。
    [1]參見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316-317頁。
    [2]李學勤《戰國時代的秦國銅器》,《文物參考资料》,1957年第8期,39頁。
    [3]陳平《試論戰國型秦兵的年代及有關問题》,《中國考古舉研究論集--紀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310-335頁。
    [1]楊寬《戰國郡表》,《戰國史》(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680頁。
    [2]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3]周世榮《湖南出土戰國以前青銅器銘文考》,《古文字研究》(第十輯),中華書局,1983年7月,250頁。
    [4]陳平《試論戰國型秦兵的年代及有關問題》,《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三秦出版社,1978年12月,310-335頁。
    [5]參見陳平《遼陽新出四十年上郡守起戈銘補釋》,《考古》,1994年9期,846頁。
    [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登封縣八方村出土五件銅戈》,《華夏考古》,1991年3期,29-32頁。
    [1]董珊《論陽城之戰與秦上郡戈的斷代》,《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後出站報告,2004年5月,30頁注14。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登封縣八方村出土五件銅戈》,《華夏考古》,1991年3期,29-32頁。
    [3]陶正剛《山西屯留出土一件“平周”戈》《文物》,1987年第8期,61-62頁。
    [4]王輝《秦出土文獻編年》,(臺灣)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9月,65頁。
    [1]郎保利《長平古戰場出土三十八年上郡戈及相關問題》,《文物》,1998年第10期,78-81頁。
    [2]烏蘭察布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清水河縣拐子上古城發現秦兵器》,《文物》,1987年8期,63-64頁。
    [3]黃盛璋《新出秦兵器銘刻新探·清水河拐子上古城出土秦上郡等兵器》,《文博》,1988年6期,42頁。
    [4]趙翼《陔餘叢考》,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451頁。
    [1]董珊《四十八年上郡假守鼌戈考》,《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後出站報告,2004年5月,75頁。
    [2]徐家國、劉兵《遼寧撫順市發現戰國青銅兵器》,《考古》,1996年3月,86頁。
    [3]黃盛璋《新出秦兵器銘刻新探》,《文博》1988年第6期,39頁。
    [4]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1]陳平《關隴文化與嬴秦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96頁。
    [2]王國維《匈奴相邦印跋》,《觀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566-567頁。
    [3]陳直《漢晉少數民族所用印文通考》,《文史考古論叢》,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55-382頁。
    [4]黃盛璋《“匈奴相邦”印之國別、年代及相關問题》,《文物》,1983年第8期,67-72頁。
    [1]倉脩良《〈史記〉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674頁。
    [2]李泰棻《癡盫藏金》前61,遼寧國立師範學院史學系考古室專刊之三鉛印本,1940年。
    [3]黃濬《尊古齋古兵精拓》,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118頁。
    [4]周萼生《王五年上郡疾殘戟考》,《人文雜誌》,1960年第3期。
    [5]楊寬《上郡守疾戈考釋》,《中央日報》,文物週刊33期,1947年。
    [1]參見陳平《試論戰國型秦兵的年代及有關問題》,《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三秦出版社,1987年,310-335頁。
    [2]李學勤《秦孝公、惠王時期銘文》,《綴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140-141頁。
    [3]顧炎武《日知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4]楊永俊《禪讓政治研究》,學苑出版社,2005年7月,69頁。
    [1]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繫考釋》,上海書店,1999年7月,220頁。
    [2]唐蘭《司馬遷所沒有見遇的珍貴史料--長沙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馬王堆漢墓帛書》(三),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123-153頁。
    [3]馬承源《商周青铜器銘文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4月,560頁。
    [4]丁山《陳騂壺銘跋》,《責善》半月刊,第二卷6期,1941年6月。
    [1]梁玉繩《〈史記〉志疑》,中華書局,2006年7月。
    [2]陳夢家《陳口壺考釋》,《責善》半月刊,第二卷第23期,1942年2月。
    [3]吳蒙《盱眙南窰銅壺小議》,《文物》,1982年第11期,13-14頁。
    [4]黃盛璋《盱眙新出銅器、金器及相關問題考辨》,《文物》,1984年第10期,59-64頁。
    [5]李家浩《盱眙銅壺芻議》,《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中華書局,1985年10月,355-361頁。
    [6]周曉陸《盱眙所出重金絡(?)·陳璋圓壺讀考》,《考古》,1988年第3期,258-263頁。
    [1]李昉等《太平禦覽》卷75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2]李學勤、李零《中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干問題》,《考古學報》,1979年第2期,152頁。
    [3]張政烺《中山胤嗣(妾子)(次虫)壺釋文》,《古文字研究》(第一輯),中華書局,2005年6月,239頁。
    [1]溫廷敬《(?)羌鐘銘釋》,《中山大學史學專刊》,第1卷1期,1935年,195頁。
    [2]唐蘭《智君子鑒考》,《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47-48頁。
    [3]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141頁。
    [4]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繫考釋》,上海書店,1999年7月,235頁。
    [1]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人民出版社,1964年10月,84-85頁。
    [2]徐中舒《論堯舜禹禪讓與父系家族私有制的發生和發展》,《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下),中華書局,1998年9月,971-993頁。
    [3]許旭生《堯舜禹》,《文史》(第三十九輯),1994年3月,1-25頁。
    [4]蒙文通《古史甄微·虞夏禪讓》,《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廖平、蒙文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405頁。
    [5]顧頡剛《禪讓傳說起于墨家考》,《史學集刊》,1936年4月,第一期。
    [1]彭邦本《楚簡〈唐虞之道〉初探》,《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263頁。
    [2]參見楊寬《戰國史》(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360頁注①。
    [1]林清源《〈殷周金文集成〉新收秦戈考釋》,《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9-103頁。
    [2]王輝《秦兵三戈考》,《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四輯),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17-23頁。
    [3]黃樸民《春秋軍事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1]郭沫若《詛楚文考釋》,《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科學出版社,1982年9月,515-520頁。
    [2]吾丘衍《學古編》,《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篆刻之屬”。
    [3]陳煒湛《詛楚文獻疑》,《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輯),中華書局,1986年,204頁。
    [4]陳昭容《從秦繫文字演變的觀點論〈詛楚文〉的真僞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本第4分,1993年;
    《秦繫文字研究--從漢字史的角度考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年。
    [1]歐陽脩《集古錄》,《歐陽脩全集》,中華書局,2001年。
    [2]王澍《虚舟題跋》,《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1067),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參見陳平《關隴文化與嬴秦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585-590頁。
    [1]馬非百《秦集史》,中華書局,1982年8月。
    [2]周曉陸、路東之、龐睿《秦代封泥的重大發現--夢齋藏秦封泥的初步研究》,《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1期。
    [3]韓兆琦《〈史記〉箋注》(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377頁注100。
    [1]商承祚《長沙古物聞見記》(卷上),中華書局,1996年,16頁。
    [2]黃盛璋《秦二十九年漆匲》,《中國文物報》,1990年2月15日,第3版。
    [3]李學勤《論美澳收藏的幾件商周文物》,《文物》,1979年12期。
    [4]李學勤《海外訪古記》(一),《文博》,1986年5期;
    《四海尋珍》,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6-9頁。
    [5]袭錫圭《從馬王堆一號漢墓“遣冊”談關於古隸的一些問題》,《考古》1974年1期,50頁;
    《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280頁。
    [6]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舉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7]陝西省博物館、文管會勘查小組《秦都咸陽故城遺址發現的窯址和銅器》,《考古》,1974年1期,16-26頁。
    [8]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1]張懋鎔、王勇《“王太后右和室”銅鼎考略》,《考古與文物》,1994年第3期,100頁。
    [2]參見朱德熙《壽縣出土楚器銘文研究·王句考》,《朱德熙文集》(第5集),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16頁。
    [1]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舉位論文,2002年。
    [2]王輝《秦出土文獻編年》,(臺灣)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9月,63頁。
    [1]瀧川資言《〈史記〉會註考證·秦本紀》(一),北嶽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65頁。
    [2]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1]韓兆琦《〈史記〉箋注》(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384頁注12。
    [1]梁玉繩《〈史記〉志疑》,中華書局,2006年7月,151頁。
    [2]方苞《〈史記〉注補正》,《二十五史三編》(第一分册),嶽麓書社,58頁。
    [3]張文虎《校勘〈史記〉集解、索隱、正義箚記》,中華書局,1977年。
    [1]于省吾《雙劍誃古器物圖錄》上48,北京函雅堂景石印本,1940年。
    [2]任常中《河南博物館藏青銅器選集》148,香港攝影藝術出版社,1999年。
    [1]馬非百《杜倉相秦考》,《歷史研究》,1978年第12期。
    [2]馬非百先生也稱魏冉為秦相凡五次,但他認爲從“昭王七年,樗里子死”到次年孟嘗君來相秦之前是魏冉第一次為秦相的時間,恐不確。其說見《秦集史》,中華書局,1982年8月。
    [3]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
    [1]崔璿《秦漢廣衍故城及其附近的墓葬》,《文物》1977年5月,25-37頁。
    [2]張光裕、吳振武《武陵所見古兵三十六器集錄》,《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7年第6期,345頁。
    [3]陳平《試論戰國型秦兵的年代及有關問題》,《中國考古學研究謫集--紀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 1987年12月,310-335頁;
    《關隴文化與嬴秦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627頁。
    [1]陳平《關隴文化與嬴秦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697頁。
    [2]董珊《論陽城之戰與秦上郡戈的斷代》,《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後出站報告,2004年5月,26頁。
    [3]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1]何清谷《三輔黃圖校(言主)》,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455頁。
    [2]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續編》下卷,羅氏影印本,1931年,22頁。
    [3]陳邦懷《金文叢考三則》之三,《文物》,1964年第2期,50頁。
    [4]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1]陳直《讀金日劄·秦右庶長歜封宗邑陶券》,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270頁。
    [2]李學勤《秦四年瓦書》,《李學勤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338頁。
    [3]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潛山公山崗戰國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01年第1期,112頁。
    [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登封縣八方村出土五件銅戈》,《華夏考古》,1991年3期,29-32頁。
    [1]董珊《論陽城之戰與秦上郡戈的斷代》,《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後出站報告,2004年5月,29頁注12。
    [2]張政烺《秦漢刑徒的考古資料》,《北京大學學報》,1958年第3期;
    《張政烺文史論集》,中華書局,2004年4月,365頁。
    李學勤《戰國時代的秦國铜器》,《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8期;
    《秦國文物的新認識》,《文物》,1990年第9期;
    《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282頁。
    [3]陳平《試論戰國型秦兵的年代及有關問题》,《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310-335頁。
    [4]陳平《試論戰國型秦兵的年代及有關問题》,《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三秦出版社,1987年,310-335頁。
    [5]董珊《論陽城之戰與秦上郡戈的斷代》,《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後出站報告,2004年5月,27-28頁。
    [1]李丁生《潛山縣出土“二十四年上郡守臧”戈考》,《文物研究》(總第12輯)1999年12月,260-261頁。
    [2]參見許雄志《秦印文字彙編》,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9月,59頁;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编》,文物出版社,44頁。
    [3]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下),《文物》,1959年第9期,61頁;
    李學勤、鄭紹宗《論河北近年出土的戰國有銘青銅器》,《古文字研究》(第七輯),中華書局,1982年6月。
    [4]陳平《試論戰國型秦兵的年代及有關問题》,《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310-335頁。
    [5]黃盛璋《新出秦兵器銘刻新探·易縣燕下都出土十八年上郡戈》,《文博》1988年第6朋,43-44頁;
    《秦俑坑出土兵器銘文與相關制度發覆·秦俑坑兵器銘文與制度變遷》,《文博》,1990年第5期(秦文化、秦俑研究特刊),69-71頁:
    《秦兵器分國、斷代與有關制度的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中華書局,247頁。
    [1]董珊《論陽城之戰與秦上郡戈的斷代》,《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後出站報告,2004年5月,36頁。
    [2]韓兆琦《〈史記〉箋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365頁注25。
    [3]楊寬《戰國大事年表》,《戰國史》(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707頁。
    [1]繆文遠《戰國制度通考》,巴蜀書社,1998年9月,3頁。
    [2]周曉陸、路東之、龐睿《秦代封泥的重大發現--夢齋藏秦封泥的初步研究》,《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1期。
    [1]王紅武、吳大焱《陝西寶鷄鳳閣嶺公社出士一批秦代文物》,《文物》,1980年第9期,94頁。
    [2]黃盛璋《新出秦兵器銘刻新探·寶鷄所出土所謂隴西戈》,《文博》,1988年第6期,45頁。
    [3]李學勤《秦國文物的新認識·秦郡縣造兵器的新發現》,《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281頁。
    [4]王輝《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三秦出版社,1990年7月,63-64頁。
    [5]李仲操《二十六年秦戈考》,《文博》1989年第1期,51-52頁。
    [6]王輝《秦出土文獻編年》,(臺灣)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9月,72-73頁。
    [7]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1]劉和惠《楚文化的東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114頁。
    [2]高介華、劉玉堂《楚國的城市與建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134-143頁。
    [3]劉釗《楚璽考釋(六篇)》,《古文字考釋叢稿》,嶽麓書社,2005年7月,198頁。
    [4]《華陽國志·蜀志》載周赧王元年,“置巴、[蜀]郡,以張若為蜀(國)守”;三十年,“張若因取笮及(其)[楚]江南地(也)[焉]”等。
    [5]賀剛《論湖南秦墓、秦代墓與秦文化因素》,《湖南考古輯刊》(五),《求索》雜志社,1989年12月.
    [6]尹顯德《四川青川出土九年呂不韋戟》,《考古》,1991年1期,15-17頁。
    [1]黃家祥《四川青川縣出土九年呂不韋戈考》,《文物》,1992年第11期,93-95页。
    [2]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3]童恩正、龔廷萬《從四川兩件銅戈的銘文看秦滅巴蜀後統一文字的措施》,《文物》,1976年7期。
    于豪亮《四川涪陵的秦始皇二十六年銅戈》,《于豪亮學術文存》,中華書局,1985年,70-73頁。
    [1]吳鎮烽《秦兵新發現》,《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563-572頁。
    [2]陈平《关隴文化与嬴秦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599頁。
    [3]李三《内蒙古準格爾旗出土一件上郡青銅戈》,《文物》1982年第11期,75頁。
    [1]黃盛璋《新出秦兵器銘刻新探·准格爾旗納林出土“二年上郡戈”》,《文博》,1988年第6期,43頁。
    [2]陳平《試論戰國型秦兵的年代及有關問题》,《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310-335頁。
    [1]林清源《〈殷周金文集成〉新收戰國秦戈考釋》,《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99-100頁。
    [2]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3]鄒寶庫《釋遼陽出土的一件秦戈銘文》,《考古》,1992年第8期,757頁。
    [1]參見李學勤《秦國文物的新認識》,《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282頁。
    [2]梁玉繩《〈史記〉志疑》,中華書局,2006年7月,156頁。
    [1]蕭春源《珍秦齋藏金--秦銅器篇》,澳門基金會,2006年3月,86-89頁。
    [2]莊新興《戰國璽域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10月,488頁。
    [3]王人聰《秦官印考述》,《古璽印與古文字論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0年,56頁。
    [4]袁仲一《秦代陶文》,三秦出版社,1987年5月。
    [1]陳平《關隴文化與嬴秦文明》,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652頁。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晉城市文化局、高平市博物館《長平之戰遗址永錄1號屍骨阬發掘簡報》,《文物》,1996年6月,33-40頁。
    [2]梁玉繩《〈史記〉志疑》,中華書局,2006年7月,159頁。
    [1]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邯鄲百家村戰國墓》,《考古》,1962年第12期,613-634頁。
    [2]黃盛璋《試論三晉兵器的國別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考古學報》,1974年第1期。
    [1]聶新民、劉雲輝《秦置相邦、丞相考異》,《人文雜誌》,1984年3月。
    [2]王輝《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三秦出版社,1990年7月,42頁。
    [3]繆文遠《戰國制度通考》,巴蜀書社,1998年9月,3頁。
    [1]吳振武《釋三方收藏在日本的中國古代官印》,《中國文字》新廿四期,(美國)藝文印書館,1998年12月,83-94頁。
    [2]施謝捷《古璽彙考》,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117頁。
    [1]傅嘉儀《新出土秦代封泥印集》,西泠印社,2002年10月。
    [2]陳光田《戰國古璽分域集釋》,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
    [3]周曉陸、路東之、龐睿《秦代封泥的重大發現--夢齋藏秦封泥的初步研究》,《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1期。
    [4]參見許雄志《秦印文字彙編》,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9月,200-201頁。
    [1]趙超《試談幾方秦代的田字格印及有關問題》,《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6期。
    [2]裘錫圭《嗇夫初探》,《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457頁。
    [3]陳光田《戰國古璽分域集釋》,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
    [1]孫慰祖、徐谷富《秦漢金文彙編》,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4月,5-37頁。
    [1]周紹良《新編全本季木藏陶》,中華書局,1998年10月,271-298頁。
    [1]孫慰祖、徐谷富《秦漢金文彙編》,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4月,15-41頁。
    [1]韓兆琦《史記箋證》(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406頁。
    [2]顧頡剛《孟姜女故事的轉變》,《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顧頡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715-736頁。
    [3]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1]馬非百《秦集史》,中華書局,1982年8月。
    [2]傅斯年《大東小東說--兼論魯燕齊初封在成周東南後乃東遷》,《民族與古代中國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87頁。
    [1]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馬瑞辰.詩經傳箋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
    [3]孫詒讓.周禮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4]孔穎達.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5]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楊伯俊.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7]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
    [8]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9]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0]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8.
    [1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4.
    [12]范晔.後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3]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4]徐元誥.國語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5]范祥雍.戰國策箋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6]秦嘉謨.世本八種[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17]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IM].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18]鄭樵.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9]王照圓.列女傳補注[M].續修四庫全書(515)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0]袁珂.山海經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1]王叔岷 莊子校詮[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1999.
    [22]呂不韋、陳奇猷.呂階秋新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3]顧炎武.日知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4]洪興祖.楚辭補註[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安金槐 中國考古[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柴德賡.史籍舉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3]陳絜.商周金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4]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M].北京:中華書局,1988.
    [6]陳平.關隴化與嬴春文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7]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8.
    [8]陳昭容.秦系文字研究--從漢字史的角度考察[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
    [9]陳直.讀金日箚[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
    [10]崔適.《史記》探源[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1]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M].臺北:鼎文書局,1975.
    [12]丁山.古代神話與民族[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3]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4]杜建民.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M].濟南:齊魯書社,1998.
    [15]方述鑫.殷虛卜辭斷代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16]馮勝君.二十世紀古文獻新證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6.
    [17]高廣仁、邵望平.海岱文化與齊魯文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18]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9]郭大順、張星德.東北文化與幽燕文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20]郭沫若.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1982.
    [21]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22]韓兆琦.《史記》箋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23]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24]何茲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古代部分(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5]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6]黃鎮偉.歷史的黃鐘大呂--《史記》[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27]季鎮淮.司馬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8]江林昌.中國上古文明考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9]江曉原、鈕衛星.回天--武王伐紂與天文歷史年代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0]黎東方.中國上古史八論[M].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
    [31]李季.千秋索隱、百年尋覓--中國文明的起源[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32]李景星.四史評議·《史記》評議[M].長沙:岳麓書社,1986.
    [33]李壽株.《史記·殷本紀》疏證[M].臺北:鼎文書局,1975.
    [34]劉啟益.西周紀年[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
    [35]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9.
    [36]呂振羽.殷周時代的中國社會[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7]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8]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9]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0]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41]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四)[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42]繆文遠.戰國史系年輯證[M].成都:巴蜀書社,1997.
    [43]繆文遠.戰國制度通考[M].成都:巴蜀書社,1998.
    [44]龐德謙.太史公與《史記》研究年鑒(2004年卷)[Z].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
    [45]龐德謙.太史公與《史記》研究年鑒(2005年卷)[Z].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
    [46]濮茅左.甲骨學與商史論著目錄[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7]齊文心、王貴民.商西周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8]任偉.西周封國考疑[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49]沈長云.上古史探研[M].北京:中華書局,2002.
    [50]沈頌金.考古學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51]宋鎮豪、劉源.甲骨學殷商史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52]孫稚雛.青銅器論文索引[Z].北京:中華書局,1986.
    [53]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4]田旭東.二十世紀中國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3.
    [55]童書業.春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6]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今本竹書紀年疏證[M].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57]王暉.古文字與商周史新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3.
    [58]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M].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59]王輝.秦出土文獻編年[M].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
    [60]王輝.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61]王輝、程華學.秦文字集證[M].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
    [62]王學理.秦物質文化史[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63]王宇信.甲骨學通論(增訂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64]王宇信、徐義華.商周甲骨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65]王玉哲.中華遠古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6]王子今.《史記》的文化發掘--中國早期史學的人類學探索[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67]吳其昌.金文世族譜[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
    [68]嚴一萍.甲骨斷代問題[M].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
    [69]楊寶成.殷墟文化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70]楊寬.西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1]楊寬.戰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2]楊樹連.積微居甲文說[M].北京:中國科學院,1954.
    [73]楊樹連.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7.
    [74]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辭類纂[Z].北京:中華書局,1989.
    [75]伊藤道治.中國古代王朝的形成--以出土資料為主的殷周史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2.
    [76]尹盛平.周原文化與西周文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77]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Z].北京:中華書局,1999.
    [78]岳南.千古學案--夏商周斷代工程紀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79]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80]張舜徽.二十五史三编:《史記》之屬[Z].長沙:岳麓書社,1994.
    [81]張新科.《史記》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82]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4.
    [83]張之恒.中國考古學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84]趙超.簡牘帛書發現與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85]趙誠.二十世紀甲骨文研究述要[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6.
    [86]趙誠.二十世紀金文研究述要[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3.
    [87]趙叢蒼、郭妍利.兩周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88]周寶宏.近出西周金文集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89]朱東潤.《史記》考索[M].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1997.
    [90]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增訂本)[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91]朱鳳瀚、徐勇.先秦史研究概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
    [92]朱彥民.商族的起源、遷徙與發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93]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94]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馬盟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95]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R].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
    [9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釋文[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社,2001
    [1]蔡哲茂.論殷卜辭中的“(?)”字為成湯之“成”--兼論“(?)”“(?)”為咸字說[J].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6,(77.1):1-32.
    [2]曹定云.西周夨國考[A],出土文獻研究(5)[C].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3]晁福林.從甲骨卜辭看姬周族的國號及其相關諸問題[A],古文字研究(18)[C].北京:中華書局,1992.
    [4]晁福株.伯和父諸器與“共和行政”[A],古文字研究(21)[C].北京:中華書局,2001.
    [5]陳邦福.矢簋考釋[J].文物參考資料,1955,(5):67-70.
    [6]陳公柔.說媿氏即懷姓九宗[A],古文字研究(16)[C].北京:中華書局,1989.
    [7]陳立柱.微子封建考[J].歷史研究,2005,(6):63-73.
    [8]陳夢家.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J].燕京學報,1936,(19).
    [9]陳夢家.宜侯夨簋和它的意義[J].文物參考資料,1955,(5):63-66.
    [10]陳佩芬.商代殷墟早期以前青銅器的研究[A],上海博物館集刊(6)[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1]陳平、楊震.内蒙伊盟新出十五年上郡守壽戈銘考[J].考古,1990,(6):550-552.
    [12]陳世輝.《詛楚文》補釋[A],古文字研究(12)[C].北京:中華書局,1985.
    [13]陳雙新.子犯編鐘銘文研究述略[J].故宮文物月刊.2001,(19.4):88-93.
    [14]陳雙新、陳英傑.秦公大墓石磬銘文補議[A],古文字研究(26)[C].北京:中華書局,2006.
    [15]陳煒湛.詛楚文獻疑[A],古文字研究(14)[C].北京:中華書局,1986.
    [16]陳煒湛.甲骨文論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7]陳昭容.兩周婚姻關係中的“媵”與“媵器”--青銅器銘文中的性別、身分與角色研究之二[J].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6,(77.2):193-278.
    [18]戴春陽.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關問題[J].文物,2000,(5):74-80
    [19]丁曉瑉.《史記·楚世家》新證[D].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20]董珊.新見戰國兵器七種[A],中國古文字研究(1)[C].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
    [21]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研究[D].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
    [22]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研究--附論新見銅器和楚簡[R].北京大學博士后出站報告,2004.
    [23]董珊.秦子姬簋蓋初探[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6):27-32.
    [24]杜正勝.從爵制論商鞅變法所形成的社會[J].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74,(56.3):485-544.
    [25]方酉生.也談古代文獻記載中的湯毫[J].殷都學刊,2004,(1):23-26.
    [26]馮勝君.戰國燕青銅禮器銘文彙釋[A],中國古文字研究(1)[C].長春:古林大學出版社,1999.
    [27]馮時.晉侯穌鐘與西周曆法[J].考古學報,1997,(4):407-442.
    [28]馮時.工慮大(虘又)鍦銘文考釋[A],古文字研究(22)[C].北京:中華書局,2000.
    [29]傅斯年.夷夏東西說[A],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傳斯年卷[C].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0]高明.從甲骨文中所見王與帝的實質看商代社會[A],古文字研究(16)[C].北京:中華書局,1989.
    [31]高明.高明論著選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32]顧頡剛.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顧頡剛卷[C].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3]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编[C].北京:中華書局,2005.
    [34]郭永秉.從上博楚簡《容成氏》的“有虞迥”說到唐虞傳說的疑問[A].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1)[C].上海:复旦大學出版社,2006.
    [35]郭沫若.夨簋銘考釋[J].考古學報,1956,(1):7.
    [36]郭沫若.保卣銘釋文[J].考古學報,1958,(1):1-2.
    [37]郭偉川.兩周史論[C].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38]郭子直.戰國秦封宗邑瓦書銘文新釋[A],古文字研究(14)[C].北京:中華書局,1986.
    [39]何景成.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40]何景成.族氏銘文資料所體現的西周王朝對殷遺民的政策[A],古文字研究(26)[C].北京:中華書局,2006.
    [41]何琳儀、黃鍚全.(害夫)(?)考釋六則[A],古文字研究(7)[C].北京:中華書局,1982.
    [42]胡厚宣、胡振宇.甲骨文與殷商史(2)[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3]黃銘崇.甲骨文、金文所見以十日命名者的繼統“區別字”[J].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5,(764):625-709.
    [44]黃盛璋.保卣銘的時代與史實[J].考古學報,1957,(17):51-59.
    [45]黄盛璋.試論三晉兵器的國別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J].考古學報,1974,(1):13-43.
    [46]黃盛璋.銅器銘文宜、虞、夨的地望及其與吳國的關係[J].考古學報,1983,(3):295.
    [47]黃盛璋.三晉銅器的國別、年代與相關制度[A],古文字研究(17)[C].北京:中華書局,1989.
    [48]黃盛璋.秦兵器分國、斷代與有關制度研究[A],古文字研究(21)[C].北京:中華書局,2001.
    [49]黃鍚全.燕破齊史料的重要發現--燕王職壺銘文的再研究[A],古文字研究(24)[C].北京:中華書局,2002.
    [50]賈海生.論不其簋銘中的伯氏即南仲[J].北方論叢,2005,(2):4-7.
    [51]康世榮.秦西垂文化論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52]李朝遠.晉侯断方座簋銘管見[A],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C].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3.
    [53]李朝遠.上海博物館新獲秦公器研究[A],上海博物館集刊(7)[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
    [54]李朝遠.“(害夫)簋為厲王之器”說獻疑[A],古文字研究(24)[C].北京:中華書局,2002.
    [55]李家浩.攻五王光韓劍與虡王光(走亘)戈[A],古文字研究(17)[C].北京:中華書局,1989.
    [56]李家浩.攻敔王光劍銘文考釋[A],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7]李瑾.殷周考古論著[C].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58]李零.秦駰禱病玉版的研究[J].國學研究(6),1999:525-548.
    [59]李龍海.王亥時期商族的婚姻形態[J].殷都學刊,2004,(2):20-22.
    [60]李民.中原古代文明進程中的“萬邦”時期[J].中原文物,2005,(1):21-24.
    [61]李學勤、李零.平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干問題[J].考古學報,1979,(2):147-170.
    [62]李學勤.宜侯夨簋與吳國,文物,1985,(7):13-16.
    [63]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64]李學勤.克罍克盉的幾個問題[A],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C].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3.
    [65]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C].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
    [66]李學勤.四海寻珍[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67]李學勤.綴古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8]李學勤.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69]李學勤.擁篲集[C].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70]李學勤.重寫學術史[C].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71]李學勤.“秦子”新釋[J].文博,2003,(5).
    [72]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C].上海:复旦大學出版社,2003.
    [73]李學勤.一版新綴卜辭商王世系[J].文物,2005,(2):62-66.
    [74]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C].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75]李雪山.卜辭所見商代晚期封國分布考[J].殷都學刊,2004,(2):14-19.
    [76]連劭名.商代稱謂中的日名[A],學術集林(6)[C].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
    [77]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武王踐阼》篇管窺[A],清華簡帛研究(2)[C].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2002.
    [78]林沄.林沄學術文集[C].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79]劉桓.利簋銘文新釋[A],古文字研究(24)[C].北京:中華書局,2002.
    [80]劉啟益.再談西周金文中的月相與西周銅器斷代--讀《西周金文和周曆的研究》后記[A],古文字研究(13)[C].北京:中華書局,1986.
    [81]劉啟益.讀《論西周金文與西周王年》后記[A],古文字研究(16)[C].北京:中華書局,1989.
    [82]劉啟益.西周武成時期銅器的初步清理[A],古文字研究(12)[C].北京:中華書局,1985.
    [83]劉啟益.西周穆王時期銅器的初步清理[A],古文字研究(18)[C].北京:中華書局,1992.
    [84]劉啟益.西周共王時期銅器的初步清理[A],古文字研究(20)[C].北京:中華書局,2000.
    [85]劉啟益.西周孝王時期銅器的初步清理[A],出土文獻研究(3)[C].北京:中華書局,1998.
    [86]劉啟益.西周夷王時期銅器的初步清理[A],古文字研究(7)[C].北京:中華書局,1982.
    [87]劉啟益.西周宣王時期銅器的再清理--[附]共和及幽王時期銅器[A],出土文獻研究(5)[C].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88]劉啟益.西周金文中的月相與共和宣幽紀年銅器[A],古文字研究(9)[C].北京:中華書局,1984.
    [89]劉啟益.六年宰獸簋的時代與西周紀年[A],古文字研究(22)[C].北京:中華書局,2000.
    [90]劉雨.西周金文中的“周禮”[J].燕京學報,1997(3):1-58.
    [91]劉雨.近出殷周金文綜述[A],古文字研究(24)[C].北京:中華書局,2002.
    [92]劉雨.燹公考[A],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新世紀的古文字學與經典詮釋[C].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
    [93]劉釗.《容成氏》釋讀二則[A],出土簡帛文字叢考[C].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
    [94]劉釗.古文字中的人名資料[A],廈大史學(1)[C].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95]劉釗.利簋銘文新解[A],廈大史學(2)[C].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96]盧連成.西周夨國史跡考略及相關問題[A],西周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二輯[C].1984.
    [97]羅福頤.商周青銅器銘文確征例證[A],古文字研究(11)[C].北京:中華書局,1985.
    [98]羅新慧.從上博簡《子羔》和《容成氏》看古史傳說中的后稷[J].史學月刊,2005,(2):14-20.
    [99]呂靜.關於秦《詛楚文》的再探討[A],出土文獻研究(5)[C].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100]马承源.晉侯執盨[A],第二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学研討會論文集[C].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3.
    [101]蒙文通.古史甄微[A],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廖平、蒙文通卷[C].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02]倪德衛.《國語》“武王伐紂”天象辨偽[A],古文字研究(12)[C].北京:中華書局,1985.
    [103]潘建明.金文所見西周宗族國家形態芻議[A].上海博物館集刊(4)[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4]彭裕商.六帝说[A],古文字研究(25)[C].北京:中華書局,2004.
    [105]齊思和.中國史探研[C].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106]裘錫圭.關於晉侯銅器銘文的幾個問題[J].傳統文化与现代化,1994(2):35-41.
    [107]裘錫圭.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讲[C].上海:复旦大學出版社,2004.
    [108]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1-4)[C].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109]商承祚.中山王(?)壺、鼎銘文芻議[A],上海博物馆集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10]宋柏松、張松林.商湯都鄭毫的环境因素与历史原因[J].殷都学刊,2004,(2):40-42.
    [111]宋鎮豪、郭引強、朱亮、蔡運章.西周文明論集[C].北京:朝華出版社,2004.
    [112]宋鎮豪、肖允進.殷商文明暨紀念三星堆遗址發現七十周年国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13]孫慶偉.晉侯墓地M63墓主再探[J].中原文物,2006,(3):60-67.
    [114]孫岩.燕國首都琉璃河出土西周早期青銅器及其政治意義[A],古文字研究(25)[C].北京:中華書局,2004.
    [115]孫作云.孫作云文集:《詩經》研究[C].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
    [116]唐蘭.宜侯矢簋考釋[J].考古學報,1956,(2):79.
    [117]唐蘭.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A],古文字研究(2)[C].北京:中華書局,1981.
    [118]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119]塗白奎.西周王號無惡諡說[J].中國史研究,2005,(4):3-8.
    [120]汪中文.秦封宗邑瓦書文補釋[A],魯實先先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
    [121]王國維.觀堂集林[C].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22]王国维.古史新證--王国维最后的講義[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123]王暉.殷商十干氏族研究[J].中國史研究,2003,(3):25-40.
    [124]王辉.秦器銘文叢考[J].文博,1988,(2):7-11.
    [125]王辉.秦器銘文叢考(續)[J].考古與文物,1989,(5).
    [126]王輝.秦兵三戈考[A].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C].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127]王暉.出土文字资料與五帝新證[J].考古學報,2007,(1):1-28.
    [128]王輝、焦南鋒、馬振智.秦公大墓石磬殘銘考釋[J].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6,(672):263-310.
    [129]王明珂.“驚人考古發現”的歷史知識考古--兼論歷史敍事中的結構與符號[J].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5,(76.4):569-624.
    [130]王人聰.古璽印與古文字論集[C].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0。
    [131]王世民 西周銅器賞賜铭文管見[A],第三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97.
    [132]王樹民.文字記載中的史前時期歷史[J].河北學刊,2005,(1):148-155.
    [133]王宇信.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三輯):紀念胡厚宣先生八十壽辰專輯[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34]王宇信、宋鎮豪、孟憲武.夏商周文明研究(6):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135]王震中.帝嚳並非商之始祖[J].殷都學刊,2004,(3):10-13,21.
    [136]王震中.先商社會形態的演進[J].中國史研究,2005,(2):3-23.
    [137]王鐘承.有物可證、有史可征--漫談西周金文[J].故宮文物月刊,2001,(19.4):96-115.
    [138]王子超.媵器試論[A],古文字與漢語史论集[C].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
    [139]吳孫權.《利簋》銘文再議--與“歲星說”者商榷[A],古文字研究(23)[C].北京:中華書局,2002.
    [140]夏含夷.早期商周關係及其對武丁以后商王室勢力範圍的意義[A],古文字研究(13)[C].北京:中華書局,1986。
    [141]夏含夷.從(录见)看周穆王在位年数及年代問題[J].中國歷史文物,2006,(3):9-10.
    [142]肖良瓊 卜辭中的伊尹和放太甲[A],古文字研究(21)[C].北京:中華書局,2001.
    [143]徐錫台.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見入名、官名、方國、地名淺釋[A],古文字研究(1)[C].北京:中華書局,1979.
    [144]徐光進.周原考古與周人早期都邑的寻找[J].古代文明研究通訊,2005,(3):17-25.
    [145]徐筱婷.秦駰玉版研究[A],第十三屆全國暨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
    [146]徐中舒、伍仕謙 青川木牘簡論[A],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C].北京:中華書局,1992.
    [147]許倬云.春秋戰國間的社會變動[A],許倬云自選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48]許倬云.求古編[C].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49]楊建芳.安陽殷墟[A],中國歷史的童年[C].北京:中華書局,1997.
    [150]楊寬.先秦史十講[C].上海:复旦大學出版社,2006.
    [151]楊天宇.周人祭天以祖配天考[J].史學月刊,2005,(5):24-26.
    [152]楊向奎.西周金文斷代研究中的若干問題[A],楊向奎學術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53]葉正渤.厲王紀年銅器銘文及相關問题研究[A],古文字研究(26)[C].北京:中華書局,2006.
    [154]殷瑋璋、曹淑琴.周初太保器綜合研究[J].考古學報,1991,(1):1-21.
    [155]尹盛平.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156]于豪亮.中山三器銘文考釋[J].考古學報,1979,(2):171-183.
    [154]曾憲通.古文字與出土文献叢考[C].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158]詹鄞鑫.商代繼統法新探[J].文史哲,2004,(5):22-26.
    [159]張長壽.金文曆譜和西周王年[J].考古,2002,(9):80-85.
    [160]張富祥.商王名號與上古日名制研究[J].歷史研究,2005,(2):3-27。
    [161]張富祥.《竹書紀年》與夏商周斷代工程西周王年的比較研究[J].史學月刊,2006,(1):20-28.
    [162]张光裕、武振武.武陵新见兵三十六器集録[A],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6)[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
    [163]張亞初.周厲王所作祭器(害夫)簋考--兼論與之相關的幾個問題[A],古文字研究(5)[C].北京:中華書局,1981.
    [164]張永山.從卜辭中的伊尹看“民不祀非族”[A].古文字研究(22)[C].北京:中華害局,2000.
    [165]張永山.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166]張占民.秦兵器題銘考釋[A],古文字研究(14)[C].北京:中華書局,1986.
    [167]張政烺.周厲王的胡簋釋文[A],古文字研究(3)[C].北京:中華書局,1980.
    [168]張政烺.張政烺文史論集[C].北京:中華書局,2004.
    [169]趙林.論商代家族的親屬结构關係[J].中國史研究,2006,(2):3-21.
    [170]趙世超.瓦缶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71]鄭傑祥.商湯伐桀路錢新探[J].中原文物,2007,(2):37-40.
    [172]周寶宏.燹公盨“天命禹尃土隓山叡川”考釋[A],出土文獻語言研究(1)[C].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73]朱德熙.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A],朱德熙文集(5)[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74]朱鳳瀚.論殷墟卜辭中的“大示”及其相關問題[A],古文字研究(16)[C].北京:中華書局,1989.
    [175]朱鳳瀚.論卜辭與商金文的“后”[A],古文字研究(19)[C].北京:中華書局,1992.
    [176]朱鳳瀚.《召誥》、《洛誥》、何尊與成周[J].歷史研究,2006,(1):3-14.
    [177]朱力偉.東周與秦兵器銘文中所見的地名[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178]朱紹侯.商鞅變法與秦國早期軍功爵制[J].零陵學院學報,2004,(5):68-72.
    [179]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研究(5):慶祝鄒衡先生七十五壽辰暨從事考古研究五十年論文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180]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古文字研究專號)[C].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181]陝西師範大學、寶雞青銅器博物馆.黃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C].北京: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
    [182]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年文集[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183]殷墟博物苑、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殷墟專物苑苑刊(創刊號)[C].北京: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84]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殷商文化學會、中山大學.商承祚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185]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C].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