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乡里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乡里关系是农村居民由于共同生产、生活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古代基层行政单位的州县为中心,对清代乡村社会基层百姓日常交往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深入细致地认识和勾勒乡村生活的面貌,这对深入解读中国传统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资料的匮乏,目前学界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乡里关系的研究较为薄弱。而清代保留下来的大量真实反映基层百姓人际交往的档案,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就主要利用存留于今的清代顺天府宝坻县档案,以及能够反映基层社会关系的刑科题本等档案史料,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
     在乡土中国,地缘是一种岁月积淀下的情谊,将每个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乡里关系呈现出合作与冲突并存的特征。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既合作互助,彼此关照,又会为了鸡毛蒜皮的琐事,吵闹不休。但嫌隙并没有阻断乡邻间祖祖辈辈传承的乡情。传统道德与价值观成为二者之间的弥合剂,让这种合作与冲突并存的局面,达到了微妙的平衡,维持了乡里社会总体的稳定与和谐。
     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社会,主佃关系、主雇关系是最常见的生产关系。从人与人的交往出发对二者进行考察,改变了以经济制度、阶级斗争为中心的研究模式,进而剖析主佃、主雇之间日常相处、交往的真实状态。
     货币资金及其代用手段的融通,是一切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融通的过程中,借贷和买卖是最普遍的经济行为。就借贷关系而言,清代乡邻间的借贷,体现为互助性质低息或无息的友情借贷特征。而从大额交易之土地“活卖”和一般性小商品买卖两个角度的考察,则可以展现乡里生活中复杂、多样的买卖关系。
     在以个人为中心的农村人际关系网中,青苗会为代表的乡村自治组织,通过集体性的看青活动,将乡民有效地整合起来。在青苗会的运行过程中,管理层与普通会众之间展开了丰富的人际交往,既有维护共同利益的齐心协力,也有个人利益驱使下的斤斤计较,在争较与礼让的过程中,共同维护着乡村社会公共秩序的平衡。
     两性话题,一直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迄今,人们对传统社会男女交往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男女大防”、“男女授受不亲”等概念化的层面,缺乏细致、深入的了解。通过对州县档案和刑科题本中日常琐事的梳理,可以看到至少在清代广大的乡里社会,男女交往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般承受着严厉的约束和限制,而是表现出适度自由和宽松的特征,以适应普通民众生产、生活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彻底放弃了“男女大防”的观念。两性交往环境的宽松又以贞节观念为尺度,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女性的清白与声誉。此外,为了维护男子汉的风度与体面,在男女交往的过程中,男性会遵循尽量避免与女性发生正面冲突、遇事与女性的男性亲属沟通解决等规范,有助于两性的和谐相处和乡里秩序的稳定。
     在以宝坻县为中心的主体研究之余,当我们把视角扩展到位于我国不同方位的浙江、四川和广东,则会明显地看到区域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各个地区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交往的内容和纠纷焦点的差异较小,这种相近性反映了人们禀承着世代传承下来的习俗和传统道德范式。但由于各省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同程度,在日常生产关系、日常经济关系中则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区域间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把握清代乡里关系的特征。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village was formed by rural residents as a result of co-production and daily interactions. To study daily interactions of rural residents of the Qing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grass-root administrative unit can help us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outline the rural life, giving us insight into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Due to the lack of literature, the study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villa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is basically a blank. A large of judicial files of the Qing Dynasty provides a unique condition in order to carry out related research. This article utilized the judicial files of Baodi County and some other files that can reflect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of grass-root society to carry on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n rural China, after years of accumulation, geopolitical relationship brought everyone together. The village relationship 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existence of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In everyday life, people not only cooperated and assisted with each other, but also argued for trivial matters with each other. However, the rift did not hurt their feelings. Traditional ethics and values be reconciled between those two, which allow the coexistence of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to reach a delicate balance and maintain the overall stability and harmony of the village societ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where the peasant economy is the mainstay, the landowner-tenant relations and the employer-employee relations are the most common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Studying the interactions of people in the perspective of previous two relationships instead of the economic system, class struggle centered research mode showed the real condition of their daily interactions.
     The accommodation of monetary funds and their alternative means is an important integral part of life and production. In the accommodation process, borrowing and trading are the most common economic activities. As to borrowing relationship, the borrowing and lending of funds between rural residents of the Qing dynasty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tual aid low-interest or interest-free. Studying land pawning and general commodity trading can show the complex and diverse trading relationship in the village life.
     In individual-centered interpersonal network in rural areas, Green Crop Societie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rural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brought the villagers together effectively by organizing people to protect their crops. The actions organized by Green Crop Societies showed a wealth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management and the ordinary congregation. Some people worked together to safeguard their common interests and some people were driven by personal interests. Crop-watching organizations jointly safeguard the balance of the public order in rural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 and women has been the eternal theme of human society. To date, the knowled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raditional society tends to stay in a very general level, lacking of detailed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Combing through daily affairs in the judicial files and crime case reports, we can see that at least in the majority of the village society of the Qing Dynasty, daily interactions between men and women showed moderate free and loose characteristics to adap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ordinary people. But it does not mean that people completely abandoned chastity idea. The easy environment for relations between two genders was scaled by chastity idea, which effectively safeguarded women's innocence and reputation.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maintain grace and decent,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of men and women, men would avoid a head-on collision with women and solve problems by communicating with the male relatives of the women. It contributed to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village order.
     In addition to the research of Baodi County, when our view extends to Zhejiang Sichuan and Guangdong, we can se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those areas. In these regions, villagers' daily interactions and conflicts were similar. It presented that villagers followed common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sense of worth. Bu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relations showed their differences. Interregional comparative study may help us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llage relationship in Qing Dynasty.
引文
① 参见(美)D.约翰逊著,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社会学理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① 州县衙门档案是州县衙门在处理日常政务及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文书汇编,除诉讼档案外,还包括州县所出台的各类地方性的规章、法令,民户册、烟户册、赋役册,以及知县签发的保长、甲长、乡约、客长、场头、小甲、夫头的“执照”等等。
    ② 清代州县衙门档案,保留至今的还有直隶获鹿县、临榆县、四川巴县、南部县、浙江黄岩县、龙泉县、陕西紫阳县、台湾淡新县等县级衙门档案。
    ③ 参见杜家骥、冯尔康编:《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序言——兼论“一史馆”土地债务类档案的史料价值》。以下相关所引,均出自该本,恕不一一标出。
    ④ 该表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检索系统查询结果绘制,目前公布的刑科题本所涉朝代为乾隆朝~宣统朝。
    ① 肖群忠:《论中国古代邻里关系及其道德调节传统》,《孔子研究》2009年第4期。
    ② 杨茂义:《古代家庭的邻里关系教育》,《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③ 冯尔康:《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的流动人口——以嘉庆朝刑科题本档案资料为范围》,《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① 徐忠明:《从明清小说看中国入的诉讼观念》,《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② (美)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③ 春杨:《清代民间纠纷调解的规则与秩序——以徽州私约为中心的解读》,《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④ 吴盂显:《清代农村市场中的民众冲突——基于档案资料的分析》,《中国农史》2009年第1期。
    ① 王铭铭:《悍妇与乡约》,《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② 王日根:《明清四都社区文化略论》,《东南文化》1992年Z1期。
    ③ 秦燕、董娟:《清末民初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村庄与自然环境》,《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④ 崔如梅:《明清以来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机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① 常建华:《乾隆朝蠲免钱粮问题探析》,《南开史学》1984年第2期。
    ② 经君健:《论清代蠲免政策中减租规定的变化——清代民田主佃关系政策的探讨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01期。
    ③ 经君建:《清代民田主佃关系政策的历史地位——清代民田主佃关系政策的探讨之三》,《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02期。
    ④ 方行:《清代租佃制度述略》,《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① 周荣:《永佃权与清代农民生活》,《史学月刊》2002年第4期。
    ② 史志宏:《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以河北省清苑县4村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
    ③ 王玉海:《清代热河蒙旗的地契及其所反映的租佃关系》,《清史研究》1998年第2期。
    ④ 刘文衡:《清代孔府租佃初探》,《农业考古》2012年第1期。
    ⑤ 彭超:《论徽州永佃权和一田两主》,《安徽史学》1985年第3期;彭超:《论徽州永佃权和“一田二主”》,《安徽史学》1985年第4期。
    ⑥ 吴滔:《清代江南的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以苏州地区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5期;张小坡:《清代江南官学学田租佃关系初探》,《兰州学刊》2008年第9期。
    ⑦ 谭天星:《清前期两湖农村的租佃关系与民风》,《中国农史》1992年第3期。
    ⑧ 施民:《清代赣南的租佃制初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黄志繁:《地域社会变革与租佃关系——以16-18世纪赣南山区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⑨ 王德庆:《清后期陕南地区的租佃习惯研究》,《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期。
    ⑩ 李映发:《清代重庆地区农田租佃关系中的几个问题》,《历史档案》1985年第1期。
    11 李德英:《从成都平原租佃纠纷个案论押租制的双重意义》,《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
    12 三木聪:《清代前期福建农村社会与佃农抗租斗争》,《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邹萍:《论明清福建地区的一般租佃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3 杨有赓:《清代清水江林区林业租佃关系概述》,《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2期。
    14 周翔鹤:《清代台湾土地开发史上垦首、业主、佃首等名称的地理分布》,《台湾研究集刊》1991年第1期。
    15 王明东:《清代彝族地区土地买卖、典当和租佃分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① 吴量恺:《清前期农业雇工的工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2期。
    ② 冯尔康:《乾嘉之际小业主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兼述嘉庆朝刑科题本档案史料的价值》,《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七卷2006年。
    ① 方行:《清代前期农村的高利贷资本》,《清史研究》1994年第03期。
    ② 柏桦、刘立松:《清代的借贷与规制“违禁取利”研究》,《南开经济研究》第2009年02期。
    ① (美)施坚雅,史建云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② (美)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③ 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④ 王兴亚:《清代河南集市的发展》,《南都学坛》1996年第1期。
    ⑤ 乐水耀:《明清宁波集市的变迁及其原因》,《浙江学刊》1996年第2期。
    ⑥ 周健、张思:《19世纪华北青苗会组织结构与功能变迁——以顺天府宝坻县为例》,《清史研究》2006年第5期。
    ① 常建华:《论<圣谕广训>与清代的孝治》、《明代徽州的宗族乡约化》、《乡约的推行与明朝对基层社会的治理》,分别发表于《南开史学》1988年第1期、《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明清史论从》(第4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段自成:《论清代的乡村儒学教化——以清代乡约为中心》,《孔子研究》2009年02期;汪毅夫:《明清乡约制度与闽台乡土社会——《闽台区域社会研究》之一节》,《台湾研究集刊》,2001年第3期;武沐、陈云峰:《清代河州穆斯林乡约制度考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②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研究及展望》,《历史研究》1983年第4期;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魏光奇:《清代直隶的里社与乡地》,《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李怀印:《晚清及民国时期华北村庄中的乡地制》,《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孙海泉:《清代中叶直隶地区乡村管理体制——兼论清代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③ 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版;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版;王先明:《晚清士绅基层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动》,《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④ 明清宗族研究成果颇丰。其中,通论性的研究成果有:冯尔康:《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朱勇:《清代宗族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许华安:《清代宗族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999年;常建华:《二十世纪中国宗族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冯尔康:《十八、十九世纪之际的宗族社会状态——以嘉庆朝刑科题本资料为范围》,《中国史研究》2005年Zl。区域性的研究成果:徽州的有唐力行;《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明清徽州的家庭与宗族结构》、《徽州方氏与社会变迁》,分别发表于《历史研究》的1986年第期、1991年第1期、1995年第3期;颜军:《明清时期徽州族产经济初探——以祁门善和程氏》,《明史研究》第5辑,黄山书社1997年;常建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的发展:以明代地方志和徽州地区为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林济:《明清徽州的共业与宗教礼俗生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江南的有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湖北有林济:《长江中游宗族社会及其变迁黄州个案研究(明清~194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林济:《从黄州看明清宗族社会变化》,《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江西有郑锐达:《宗族的形成与户籍的关系——江西萍乡个案研究》,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华南研究会合编《经营文化——中国社会单元的管理与运作》华南研究第2辑,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9年:曹国庆:《明代江西科第市价的崛起及其在地方上的作用——以铅山费氏为例》,《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期。江苏有赵结:《晚明中央与地方政治中大家族的作用》,《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顾诚:《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福建有陈支平:《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王日根:《“外患纷起”与明清福建家族组织的建设》,《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广东有刘志伟:《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珠江三角洲族谱中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族谱与文化认同——广东族谱中的口述传统》,分别发表于王鹤鸣等主编《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王鹤鸣等主编《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英)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叶汉明:《明代中后期岭南的地方社会与家族文化》,《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① 冯贤亮:《明清中国:青楼女子、两性交往及社会变迁》,《学术月刊》2006年9月。
    ② 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③ 王跃生:《清代中期婚姻关系透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① (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②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以下相关所引,均出自该本,恕不一一标出。
    ③ (美)步德茂:《过失杀人、市场与道德经济——18实际中国财产权的暴力纠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以下相关所引,均出自该本,恕不一一标出。
    ④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80页。
    ⑤ 黄光国等著:《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⑥ 黄光国:《儒家关系主义——文化反思与典范重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① 《宝坻县志》卷8《职官》,第23页a,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202号,台北:成文出版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以下相关所引,均出自该本,恕不一一标出。
    ② 《宝坻县志》,序言《严瑞龙序》,第2页a~b。
    ③ (清)周家楣、缪荃孙等编纂:《光绪顺天府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二册,第606页。
    ④ 《宝坻县志》卷6《乡闾·村庄》,第3页a。
    ⑤ 《宝坻县志》卷7《风物·风俗》,第1页b~第2页a。
    ⑥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第60页。
    ⑦ 《宝坻县志》卷7《风物·风俗》,第1页b。
    ① 《宝坻县志》卷7《风物·风俗》,第2页a。
    ② 《宝坻县志》卷7《风物·风俗》,第2页b。
    ③ 《宝坻县志》卷7《风物·风俗》,第2页b。
    ④ 《宝坻县志》卷6《乡闾》,第1页a。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档案除注明外,均出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顺天府全宗,205卷,204号。
    ② 顺天府全宗,211卷,039、044号。
    ③ 顺天府全宗,211卷,005、006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7卷,035号。
    ⑤ 顺天府全宗,201卷,134~155号。
    ① 顺天府全宗,222卷,073号。
    ② 顺天府全宗,104卷,136号。
    ③ 顺天府全宗,222卷,155、158、161号。
    ④ 顺天府全宗,242卷,087号。
    ⑤ 顺天府全宗,208卷,208号。
    ⑥ 顺天府全宗,226卷,194、202号。
    ① 顺天府全宗,242卷,208号。
    ② 顺天府全宗,229卷,154号。
    ③ 顺天府全宗,187卷,045号。
    ④ 顺天府全宗,204卷,030~035号。
    ⑤ 顺天府全宗,187卷,050、053、054号。
    ⑥ 顺天府全宗,189卷,098号。
    ⑦ 顺天府全宗,209卷,187、191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0卷,133号。
    ② 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号:02-01-07-13200-001。
    ③ 顺天府全宗,240卷,090、097号。
    ④ 顺天府全宗,241卷,176号。
    ⑤ 顺天府全宗,197卷,001~003号。
    ⑥ 顺天府全宗,204卷,066、069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2卷,178号。
    ② “指地借钱”是指地主以土地作为抵押物,向该地上块承种佃户借钱的现象。笔者将在“主佃关系”一节,对该问题详加论述。
    ③ 顺天府全宗,95卷,012、038、041号。
    ④ 顺天府全宗,96卷,001、005号。
    ⑤ 顺天府全宗,97卷,035号。
    ⑥ 顺天府全宗,96卷,077号。
    ① 顺天府全宗,100卷,064、069号。
    ② 顺天府全宗,105卷,166号。
    ③ 顺天府全宗,104卷,168号。
    ④ 顺天府全宗,97卷,063、064号。
    ⑤ 顺天府全宗,103卷,105号。
    ⑤ 顺天府全宗,202卷,040-041号。
    ① 顺天府全宗,186卷,029号。
    ② 顺天府全宗,186卷,143、156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4卷,032号。
    ④ 顺天府全宗,121卷,179号。
    ⑤ 顺天府全宗,199卷,129号。
    ① 顺天府全宗,104卷,042号。
    ② 顺天府全宗,228卷,190号。
    ③ 顺天府全宗,101卷,164号。
    ④ 宝坻地区的秋收分为两个阶段,即麦大二秋。“麦秋”为初夏,是麦子成熟的季节,而大秋是九、十月,为高粱、玉米等作物成熟的季节。
    ⑤ 顺天府全宗,187卷,138号。
    ⑥ 顺天府全宗,197卷,082-092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8卷,143号。
    ② 顺天府全宗,223卷,037、047号。
    ③ 顺天府全宗,223卷,187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0卷,187、194号。
    ⑤ 顺天府全宗,189卷,012、019号。
    ⑥ 顺天府全宗,207卷,013号。
    ⑦ 顺天府全宗,221卷,041号。
    ⑧ 顺天府全宗,176卷,122号。
    ⑨ 顺天府全宗,207卷,021号。
    ⑩ 顺天府全宗,212卷,005、008号。
    11 顺天府全宗,189卷,098号。
    12 顺天府全宗,228卷,132、135号。
    13 顺天府全宗,237卷,101号。
    14 顺天府全宗,242卷,020、021号。
    15 顺天府全宗,239卷,156号。
    ① 顺天府全宗,244卷,087号。
    ② 顺天府全宗,223卷,037、047号。
    ③ 顺天府全宗,223卷,187号。
    ④ 顺天府全宗,189卷,030号。
    ⑤ 顺天府全宗,207卷,013、015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2卷,005、008号。
    ② 顺天府全宗,218卷,143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0卷,187、194号。
    ④ 顺天府全宗,228卷,132、135号。
    ⑤ 顺天府全宗,197卷,082~092号。
    ⑥ 顺天府全宗,242卷,020、021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8卷,067、070、071、072号。
    ② 顺天府全宗,98卷,116号。
    ① 顺天府全宗,225卷,058、085、093号。
    ② 顺天府全宗,202卷,182号。
    ③ 顺天府全宗,203卷,130号。
    ④ 顺天府全宗,211卷,127、136号。
    ⑤ 顺天府全宗,240卷,191号。
    ⑥ 顺天府全宗,200卷,142-143号。
    ⑦ 顺天府全宗,203卷,061号。
    ⑧ 顺天府全宗,209卷,004号、009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5卷,196号。
    ② 顺天府全宗,202卷,017、027号。
    ③ 顺天府全宗,205卷,017号。
    ④ 顺天府全宗,244卷,043号。
    ⑤ 顺天府全宗,235卷,162号。
    ① 顺天府全宗,227卷,132号。
    ② 顺天府全宗,212卷,002、003、004号。
    ③ 顺天府全宗,197卷,004-081号。
    ④ 顺天府全宗,204卷,036-047号。
    ⑤ 顺天府全宗,225卷,001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9卷,086号。
    ② 顺天府全宗,221卷,041号。
    ① 顺天府全宗,200卷,098、102号。
    ② 顺天府全宗,198卷,037-041号。
    ③ 顺天府全宗,95卷,119号。
    ④ 顺天府全宗,100卷,012、116号。
    ⑤ 顺天府全宗,220卷,039号。
    ⑥ 顺天府全宗,197卷,238-239号。
    ① 顺天府全宗,186卷,024号。
    ②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3636-003。
    ③ 顺天府全宗,186卷,157、160、162号。
    ④ 顺天府全宗,242卷,020、021号。
    ⑤ 顺天府全宗,237卷,047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9卷,128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0卷,203号。
    ③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103-014。
    ④ 顺天府全宗,113卷,104号。
    ⑤ 顺天府全宗,163卷,125号。
    ⑥ 顺天府全宗,209卷,033、041-044号。
    ⑦ 顺天府全宗,212卷,129号。
    ⑧ 顺天府全宗,176卷,122号。
    ⑨ 顺天府全宗,225卷,167号。
    ⑩ 顺天府全宗,222卷.009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2卷,059-060号。
    ② 《芮氏族谱》,清钞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第六册。
    ③ 《孙氏家谱》,民国十五年石印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第1册。
    ④ 顺天府全宗,202卷,010号。
    ⑤ 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号:02-01-07-09596-013。
    ⑥ 顺天府全宗,202卷,031号。
    ⑦ 顺天府全宗,209卷,077号。
    ⑧ 顺天府全宗,211卷,013-038号
    ⑨ 顺天府全宗,211卷,153、156、157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4卷,146号。
    ② 顺天府全宗,100卷,064、069号。
    ③ 顺天府全宗,105卷,166号。
    由顺天府全宗,220卷,017号。
    ① 顺天府全宗,97卷,107、110号。
    ② 顺天府全宗,106卷,032、033号。
    ③ 顺天府全宗,216卷,119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7卷,112号。
    ⑤ 顺天府全宗,98卷,089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1卷,105、115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1卷,149号。
    ③ 顺天府全宗,243卷,106号。
    ④ 顺天府全宗,96卷,185、186号。
    ① 顺天府全宗,104卷,162号。
    ② 顺天府全宗,240卷,110号。
    ③ 顺天府全宗,204卷,175号。
    ④ 顺天府全宗,204卷,175号。
    ⑤ 顺天府全宗,207卷,054号。
    ⑥ 顺天府全宗,204卷,075号。
    ⑦ 顺天府全宗,224卷,044号。
    ① 顺天府全宗,104卷,102、112号。
    ② 顺天府全宗,229卷,152号。
    ③ 顺天府全宗,229卷,194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4卷,066号。
    ⑤ 顺天府全宗,237卷,168号。
    ⑥ 顺天府全宗,221卷,173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7卷,190、191号。
    ② 顺天府全宗,197卷,102-104号。
    ③ 顺天府全宗,100卷,112、130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3卷,017-019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7卷,226号。
    ② 顺天府全宗,105卷,156号。
    ③ 顺天府全宗,204卷,094、103、104号。
    ④ 顺天府全宗,223卷,179号。
    ① 顺天府全宗,241卷,156号。
    ② 顺天府全宗,213卷,002、015号。
    ③ 顺天府全宗,222卷,081、086号。
    ④ 顺天府全宗,227卷,204、211号。
    ⑤ 顺天府全宗,200卷,142-143号。
    ① 顺天府全宗,206卷,076号、089号。
    ② 顺天府全宗,209卷,209、210号。
    ① 顺夫府全宗,204卷,188号。
    ② 顺天府全宗,207卷,082号。
    ③ 顺天府全宗,213卷,118号。
    ④ 顺天府全宗,206卷,136号。
    ⑤ 顺天府全宗,222卷,103号。
    ⑥ 顺天府全宗,228卷,040、044号。
    ⑦ 顺天府全宗,222卷,132号。
    ⑧ 顺天府全宗,232卷,073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6卷,190号。
    ② 顺天府全宗,210卷,127号。
    ③ 顺天府全宗,211卷,172号。
    ④ 顺天府全宗,209卷,036号。
    ⑤ 顺天府全宗,230卷,160号。
    ⑥ 顺天府全宗,223卷,003号、005号。
    ⑦ 顺天府全宗,225卷,172号。
    ① 顺天府全宗,222卷,009号。
    ② 顺天府全宗,122卷,106-108号。
    ③ 顺天府全宗,198卷,032~033号。
    ④ 顺天府全宗,243卷,113号。
    ⑤ 油壳螂,学名金龟子,可食用,营养价值较高。
    ⑥ 顺天府全宗,218卷,081号。
    ① 顺天府全宗,204卷,094、103、104号。
    ② 顺天府全宗,204卷,110、119号。
    ③ 顺天府全宗,222卷,087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8卷,090号。
    ⑤ 顺天府全宗,233卷,155、158、169号。
    ⑥ 顺天府全宗,201卷,110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8卷,002号。
    ② 顺天府全宗,203卷,025~031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0卷,055、060号。
    ④ 顺天府全宗,223卷,021号。
    ① 顺天府全宗,198卷,123-130号。
    ② 顺天府全宗,210卷,009、011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7卷,027、034号。
    ④ 顺天府全宗,211卷,123、128号。
    ⑤ 顺天府全宗,210卷,132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0卷,135、138、147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9卷,161号。
    ③ 《宝坻县志》卷7《风物·风俗》,第3页a。
    ④ 《宝坻县志》卷7《风物·风俗》,第2页a。
    ① 顺天府全宗,198卷,076号。
    ② 顺天府全宗,203卷,014-015号。
    ③ 顺天府全宗,199卷,078号。
    ④ 顺天府全宗,203卷,212号。
    ⑤ 顺天府全宗,234卷,193号。
    ① 顺天府全宗,198卷,146号。
    ② 顺天府全宗,202卷,032~033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1卷,085号。
    ④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077-004。
    ⑤ 顺天府全宗,164卷,007号。
    ① 顺天府全宗,186卷,035、037号。
    ② 顺天府全宗,204卷,061号。
    ③ 顺天府全宗,207卷,144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2卷,185号。
    ⑤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122-008。
    ⑥ 顺天府全宗,202卷,001-004号。
    ⑦ 顺天府全宗,197卷,004-081号。
    ⑧ 顺天府全宗,199卷,081-084号。
    ⑨ 顺天府全宗,197卷,105号。
    ⑩ 顺天府全宗,197卷,150号。
    11 顺天府全宗,206卷,147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8卷,155号。
    ② 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号:02-01-07-07953-015。
    ③ 顺天府档案,176卷,125号。
    ④ 骰子,亦作色子,通常作为游戏的小道具。最常见的骰子是六面骰,上面分别有一到六个孔(或数字),其相对两面之数字和必为七,习惯在一点和四点漆上红色。股子是容易制作和取得的乱数产生器。
    ⑤ 顺天府全宗,113卷,120卷。
    ① 顺天府全宗,113卷,087、090号。
    ② 顺天府全宗,114卷,021号。
    ③ 顺天府全宗,114卷,166号。
    ④ 顺天府全宗,113卷,104号。
    ⑤ 顺天府全宗,113卷,071号。
    ⑥ 顺天府全宗,113卷,079号。
    ⑦ 顺天府全宗,114卷,024号。
    ① 顺天府全宗,114卷,174号。
    ② 顺天府全宗,200卷,150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0卷,179号。
    ④ 顺天府全宗,228卷,106号。
    ① 顺天府全宗,197卷,140号。
    ② 顺天府全宗,216卷,023号。
    ③ 顺天府全宗,214卷,085号。
    ④ 顺天府全宗,204卷,008号。
    ⑤ 顺天府全宗,210卷,178、184、185号。
    ① 顺天府全宗,207卷,144号。
    ② 顺天府全宗,209卷,077号。
    ③ 顺天府全宗,211卷,176号。
    ④ 顺天府全宗,201卷,070号。
    ⑤ 顺天府全宗,205卷,005、010号。
    ① 顺天府全宗,228卷,059号。
    ② 顺天府全宗,197卷,198-201号。
    ③ 顺天府全宗,216卷,134号。
    ④ 顺天府全宗,222卷,124号。
    ⑤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005-008。
    ⑥ 顺天府全宗,215卷,156号。
    ①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3488-019。
    ② 顺天府全宗,176卷,124号。
    ③ 顺天府全宗,176卷,137号。
    ④ 顺天府全宗,176卷,093号。
    ⑤ 顺天府全宗,196卷,050号。
    ① 参见方行:《清代租佃制度述略》,《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① 《例案全编》卷6“禁佃户为奴”,转引自经君健:《清代民田主佃关系政策的历史地位——清代民田主佃关系政策的探讨之三》,《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② 参见经君健:《试论雍正五年佃户条例》,《平准学刊》第二辑,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
    ③ 参见经君健:《清代民田主佃关系政策的历史地位——清代民田主佃关系政策的探讨之三》,《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① 转引自《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第105页。
    ②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68《礼律仪制·乡饮酒礼》,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③ (清)薛允升:《读例存疑》卷19,礼律,仪制,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④ (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19,议,附“绍兴佃种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⑤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见《郑板桥全集·家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①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第105页。
    ② 顺天府全宗,101卷,172号。
    ③ 顺天府全宗,108卷,031号。
    ④ 顺天府全宗,100卷,145号。
    ⑤ 顺天府全宗,108卷,031号。
    ① (清)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文檄卷45,清培远堂刻本。
    ② 参见黄晃堂:《清史治要》,济南:齐鲁书社,1990年,第137-138页。
    ③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第80页。
    ④ 何高潮:《地主·农民·共产党:社会博弈论分析》,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页。
    ① 顺天府全宗,108卷,022号。
    ② 顺天府全宗,186卷,086、087号。
    ③ 顺天府全宗,108卷,039号。
    ① 顺天府全宗,186卷,086、087号。
    ② 顺天府全宗,104卷,042号。
    ③ 顺天府全宗,113卷,024号。
    ④ 顺天府全宗,114卷,021号。
    ⑤ 顺天府全宗,186卷,086、087号。
    ① 顺天府全宗,98卷,142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1卷,153、156、157号。
    ② 顺天府全宗,95卷,102、105号。
    ③ 顺天府全宗,106卷,018号。
    ④ 顺天府全宗,95卷,102、105号。
    ⑤ 顺天府全宗,97卷,036号。
    ⑥ 顺天府全宗,98卷,094号。
    ① 顺天府全宗,100卷,169号。
    ② 顺天府全宗,187卷,145号。
    ③ 顺天府全宗,106卷,018号。
    ① 顺天府全宗,96卷,135、138号。
    ② 顺天府全宗,105卷,061、065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7卷,002、018号。
    ② 顺天府全宗,100卷,137、144号。
    ① 顺天府全宗,107卷,150号。
    ② 顺天府全宗,198卷,054~062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7卷,123-141号。
    ① 顺天府全宗,96卷,078、088号。
    ② 顺天府全宗,98卷,111、113号。
    ① 顺天府全宗,105卷,120、121号。
    ② 顺天府全宗,98卷,124、128、129号。
    ① 顺天府全宗,108卷,086号。
    ② 顺天府全宗,99卷,028、034号。
    ③ 顺天府全宗,105卷,177、179、183号。
    ① 顺天府全宗,99卷,028、034号。
    ② 顺天府全宗,100卷,064、069、071号。
    ③ 顺天府全宗,99卷,142号。
    ④ 顺天府全宗,100卷,060号。
    ⑤ 顺天府全宗,100卷,112、130号。
    ① 顺天府全宗,198卷,043-051号。
    ② 顺天府全宗,217卷,179号。
    ① 顺天府全宗,卷95,012、038、041号。
    ② 顺天府全宗,卷99,009号。
    ③ 顺天府全宗,卷101,172号。
    ④ 顺天府全宗,卷97,256号。
    ⑤ 顺天府全宗,卷99,034号。
    ⑥ 顺天府全宗,卷98,145号。
    ① 顺天府全宗,卷95,012、038、041号。
    ② 顺天府全宗,卷101,172号。
    ① 顺天府全宗,189卷,020号。
    ② 顺天府全宗,189卷,059号。
    ③ 顺天府全宗,218卷,063号。
    ④ 顺天府全宗,223卷,153号。
    ⑤ 顺天府全宗,197卷,082-092号。
    ① 顺天府全宗,244卷,051号。
    ② 顺天府全宗,98卷,116号。
    ③ 顺天府全宗,124卷,156号。
    ④ 顺天府全宗,198卷,104-108号。
    ⑤ 顺天府全宗,209卷,194号。
    ⑥ 顺天府全宗,105卷,025号。
    ① 顺天府全宗,198卷,074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3卷,091号。
    ③ 顺天府全宗,218卷,063号。
    ④ 顺天府全宗,203卷,205号。
    ① 顺天府全宗,106卷,063、070、073号。
    ② 顺天府全宗,189卷,020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7卷,022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6卷,117号。
    ⑤ 顺天府全宗,237卷,173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1卷,048号。
    ② 顺天府全宗,188卷,016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9卷,009号。
    ④ 顺天府全宗,122卷,045-060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7卷,193、200号。
    ② 顺天府全宗,199卷,034-035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7卷,142号。
    ① 柏桦、刘立松:《清代的借贷与规制“违禁取利”研究》,《南开经济研究》第2009年02期。
    ② 方行:《清代前期农村的高利贷资本》,《清史研究》1994年第03期;柏桦、刘立松:《清代的借贷与规制“违禁取利”研究》,《南开经济研究》第2009年02期: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③ 顺天府全宗,189卷,080号。
    ① 顺天府全宗,220卷,011号。
    ② 顺天府全宗,220卷,003号。
    ③ 顺天府全宗,206卷,013号。
    ④ 顺天府全宗,188卷,009号。
    ⑤ 顺天府全宗,220卷,003号。
    ⑥ 顺天府全宗,188卷,146、159号。
    ⑦ 顺天府全宗,220卷,011号。
    ① 顺天府全宗,197卷,238~239号。
    ② 顺天府全宗,206卷,147号。
    ③ 顺天府全宗,187卷,011号。
    ① 顺天府全宗,199卷,134号。
    ② 顺天府全宗,186卷,117号。
    ③ 顺天府全宗,244卷,199号。
    ④ 顺天府全宗,109卷,018号。
    ⑤ 顺天府全宗,187卷,018、020号。
    ① 顺天府全宗,187卷,021、025、031号。
    ② 顺天府全宗,187卷,033号。
    ① 顺天府全宗,98卷,031号。
    ② 顺天府全宗,187卷,050、053、054、059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2卷,031号。
    嘟顺天府全宗,109卷,018号。
    ① 顺天府全宗,188卷,146、159号。
    ② 顺天府全宗,220卷,011号。
    ③ 顺天府全宗,187卷,088号。
    ① 顺天府全宗,186卷,035、037号。
    ② 顺天府全宗,186卷,031号。
    ③ 顺天府全宗,187卷,138号。
    ① 顺天府全宗,96卷,077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2卷,147号。
    ③ 顺天府全宗,103卷,040号。
    ① 顺天府全宗,97卷,107、110号。
    ② 顺天府全宗,104卷,168号。
    ③ 顺天府全宗,107卷,129、135号。
    ① 顺天府全宗,96卷,009、011号。
    ② 顺天府全宗,199卷,055-060号。
    ③ 顺天府全宗,103卷,077、080号。
    ④ 顺天府全宗,221卷,134号。
    ① 顺天府全宗,96卷,077号。
    ② 顺天府全宗,96卷,107号。
    ③ 顺天府全宗,98卷,041号。
    ④ 顺天府全宗,97卷,020、023号。
    ① 顺天府全宗,97卷,154号。
    ② 顺天府全宗,102卷,030、033号。
    ③ 顺天府全宗,104卷,022、029号。
    ④ 顺天府全宗,101卷,129号。
    ① 顺天府全宗,96卷,001、005号。
    ② 顺天府全宗,97卷,063、064、070号
    ③ 顺天府全宗,109卷,023、028号。
    ④ 顺天府全宗,105卷,103号。
    ① 顺天府全宗,105卷,068号。
    ② 顺天府全宗,206卷,120号。
    ① 顺天府全宗,240卷,012号。
    ② 顺天府全宗,200卷,190号。
    ③ 顺天府全宗,221卷,048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0卷,133号。
    ① 顺天府全宗,223卷,006号。
    ② 顺天府全宗,223卷,009号。
    ③ 顺天府全宗,229卷,160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4卷,057、062号。
    ② 顺天府全宗,211卷,065号。
    ③ 顺天府全宗,228卷,069号。
    ④ 顺天府全宗,203卷,184号。
    ⑤ 顺天府全宗,213卷,108号。
    ① 顺天府全宗,226卷,017号。
    ② 顺天府全宗,228卷,004、011、019号。
    ③ 顺天府全宗,209卷,054号。
    ④ 顺天府全宗,187卷,004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8卷,067、070、071、072号。
    ② 顺天府全宗,189卷,104号。
    ③ 顺天府全宗,229卷,126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7卷,177号。
    ⑤ 顺天府全宗,236卷,219号。
    ⑥ 顺天府全宗,187卷,112号。
    ① 顺天府全宗,202卷,007号。
    ② 顺天府全宗,186号,006、016号。
    ③ 顺天府全宗,214卷,115号。
    ④ 顺天府全宗,218卷,199号。
    ⑤ 顺天府全宗,197卷,134号。
    ① 顺天府全宗,187卷,165、167号。
    ② 顺天府全宗,188卷,192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1卷,042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3卷,236号。
    ① 顺天府全宗,187卷,045号。
    ② 顺天府全宗,217卷,031号。
    ③ 顺天府全宗,186卷,111、114号。
    ④ 顺天府全宗,187卷,037号。
    ⑤ 顺天府全宗,186卷,093、095号。
    ⑥ 顺天府全宗,186卷,157、160、162号。
    ① 周健、张思在《19世纪华北青苗会组织结构与功能变迁——以顺天府宝坻县为例》(《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一文中,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② 顺天府全宗,41卷,001号。
    ③ 顺天府全宗,153卷,051号。
    ① 顺天府全宗,121卷,020号。
    ② 顺天府全宗,211卷.082号。
    ③ 顺天府全宗,200卷,084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7卷,164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0卷,068、069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8卷,086、088、089号。
    ③ 顺天府全宗,107卷,054号。
    ④ 顺天府全宗,121卷,120号。
    ⑤ 顺天府全宗,199卷,137号。
    ⑥ 顺天府全宗,210卷,154号。
    ① 顺天府全宗,229卷,093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4卷,043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1卷,159号。
    ④ 周健、张思:《19世纪华北青苗会组织结构与功能变迁——以顺天府宝坻县为例》,《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
    ① 顺天府全宗,89卷,169号。
    ② 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96页。
    ③ 顺天府全宗,244卷,187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4卷,172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1卷,050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4卷,158号。
    ③ 顺天府全宗,187卷,050、053、054号。
    ④ 顺天府全宗,223卷,007号。
    ⑤ 顺天府全宗,236卷,101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6卷,147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5卷,115号。
    ③ 顺天府全宗,209卷,095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9卷,021号。
    ① 顺天府全宗,113卷,079号。
    ② 顺天府全宗,198卷,135-144号。
    ③ 顺天府全宗,213卷,066号。
    ④ 顺天府全宗,205卷,017号。
    ⑤ 顺天府全宗,188卷,192号。
    ⑥ 顺天府全宗,229卷,121号。
    ⑦ 顺天府全宗,227卷,169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1卷,059号。
    ② 参见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8-159页。
    ① 非正式关系包括家人、亲属、邻里、朋友等。
    ① 一般来说,青苗会在村庙中办公。
    ② 顺天府全宗,235卷,145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5卷,115号。
    ④ 顺天府全宗,209卷,095号。
    ⑤ 顺天府全宗,236卷,120号。
    ⑥ 顺天府全宗,237卷,164号。
    ⑦ 顺天府全宗,95卷,139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1卷,085、086、089号。
    ② 顺天府全宗,213卷,078号。
    ③ 顺天府全宗,242卷,024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6卷,101号。
    ⑤ 顺天府全宗,216卷,023号。
    ⑥ 顺天府全宗,207卷,001号。
    ⑦ 顺天府全宗,202卷,015~016号。
    ⑧ 顺天府全宗,188卷,065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4卷,105号。
    ② 顺天府全宗,221卷,074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4卷,063号。
    ④ 顺天府全宗,227卷,132号。
    ⑤ 顺天府全宗,243卷,012号。
    ⑥ 顺天府全宗,234卷,158号。
    ⑦ 顺天府全宗,234卷,172号。
    ⑧ 顺天府全宗,232卷.171号。
    ⑨ 顺天府全宗,219卷,138号。
    ⑩ 顺天府全宗,99卷,090、093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9卷,022号。
    ② 顺天府全宗,100卷,085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8卷,150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8卷,185号。
    ⑤ 顺天府全宗,243卷,169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0卷,040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8卷,060号。
    ① 顺天府全宗,240卷,150、157、159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8卷,166、164~182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6卷,147号。
    ② 此处的十五年,应为嘉庆十五年。
    ③ 顺天府全宗,200卷,084号。
    ④ 顺天府全宗,245卷,062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2卷,134、136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1卷,149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2卷,062-063号。
    ③ 顺天府全宗,157卷,031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0卷,072号。
    ⑤ 顺天府全宗,157卷,137号。
    ⑥ 顺天府全宗,158卷,144号。
    ⑦ 顺天府全宗,239卷,021号。
    ① 顺天府全宗,107卷,054号。
    ② 顺天府全宗,210卷,054号。
    ③ 顺天府全宗,219卷,138号。
    ④ 顺天府全宗,186卷,025、026号。
    ⑤ 顺天府全宗,216卷,147号。
    ① 顺天府全宗,229卷,144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4卷,032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1卷,050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0卷,068~078号。
    ② 顺天府全宗,242卷,008号。
    ③ 顺天府全宗,229卷,144-150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0卷,152-159号。
    ② 顺天府全宗,107卷,054、058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6卷,101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5卷,092、096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1卷,096、107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5卷,186号。
    ③ 顺天府全宗,209卷,200号。
    ④ 顺天府全宗,209卷,204号。
    ① 顺天府全宗,209卷,199、202号。
    ② 西顺天府全宗,209卷,205号。
    ③ 顺天府全宗,94卷,029号。
    ④ 顺天府全宗,100卷,137号。
    ⑤ 诉状中没有直接说明杜文周是首事,但从杜文周的行为来判断,他应该是该庄的办事人。首先,诉状中提到,去岁,黄永兴、张柱偷伐庄中树木并使土,杜文周赴控;其次是文中所提事件,杜文周为李天恩搂吞办学经费之事,出面质问,赴官禀控。
    ⑥ 顺天府全宗,272卷,187号。
    ① 顺天府全宗,243卷,177号。
    ② 顺天府全宗,207卷,002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4卷,037、040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8卷,163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6卷,168-173吁。
    ① 顺天府全宗,230卷,006、007、015号。
    ② 蝗蝻又名跳蝻,是蝗虫的幼虫。
    ③ 顺天府全宗,223卷,064-074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5卷,115号。
    ⑤ 顺天府全宗,210卷,144、148、151号。
    ⑥ 顺天府全宗,218卷,115、120、123号。
    ⑦ 顺天府全宗,216卷,126号。
    ① 顺天府全宗,188卷,166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1卷,152、159号
    ③ 顺天府全宗,104卷,102、112号。
    ① 顺天府全宗,202卷,015-016号。
    ② 顺天府全宗,198卷,135-144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7卷,021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6卷,120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7卷,164、165号。
    ② 顺天府全宗,98卷,026号。
    ③ 顺天府全宗,96卷,117、125、127、130号。
    ④ 顺天府全宗,203卷,209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1卷,078、079号。
    ② 顺天府全宗,229卷,134、137号。
    ③ 顺天府全宗,221卷,074号。
    ④ 顺天府全宗,224卷,090、091号。
    ⑤ 顺天府全宗,223卷,055号。
    ⑥ 顺天府全宗,236卷,115号。
    ⑦ 顺天府全宗,238卷,016号。
    ① 顺天府全宗,240卷.066、081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8卷.060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8卷,060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0卷,204号。
    ② 顺天府全宗,200卷,084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0卷,186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3卷,115号。
    ① 顺天府全宗,207卷,110、114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7卷,179、184、186、187号。
    ① 顺天府全宗,223卷,051号。
    ② 当初赵花膺充任该里乡保,是由各庄首事保举的。
    ③ 顺天府全宗,221卷,219号。
    ④ 顺天府全宗,207卷,110、114号。
    ⑤ 冯梦龙:《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情郎》,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二十四册,第579-580页。
    ① 参见陈宝良:《明代妇女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转向》,《中州学刊》2011年第1期。
    ② 顺天府全宗,242卷,079号。
    ③ 顺天府全宗,242卷,079号。
    ④ 顺天府全宗,237卷,166号。
    ① 顺天府全宗,242卷,081号。
    ② 顺天府全宗,242卷,083号。
    ③ 顺天府全宗,242卷,083号。
    ④ 顺天府全宗,242卷,082号。
    ⑤ 顺天府全宗,242卷,086号。
    ① 顺天府全宗,221卷,081号。
    ② 顺天府全宗,227卷,140、150号。
    ③ 顺天府全宗,241卷,167、171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1卷,081号。
    ② 顺天府全宗,186卷,029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0卷,016号。
    ④ 顺天府全宗,186卷,025、026号。
    ① 顺天府全宗,103卷,029、034号。
    ② 顺天府全宗,227卷,140、150号。
    ③ 顺天府全宗,103卷,171号。
    ① 相关研究成果有: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王跃生:《清代中期婚姻关系透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冯贤亮:《明清中国:青楼女子、两性交往及社会变迁》,《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
    ② (宋)陈淳:《义止遗规》卷上,小学诗礼。
    ① 乾隆:《顺德府志》,《风俗》;乾隆:《广平府志》,《风俗》。
    ② 《宝坻县志》卷7《风物·风俗》,第2页b。
    ③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39-009。
    ①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112-013。
    ② 顺天府全宗,207卷,020号。
    ③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59-022。
    ④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63-012。
    ⑤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1781--007。
    ⑥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122-008。
    ⑦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52-014。
    ⑧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39-004。
    ⑨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121-015。
    ①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116-006。
    ② 顺天府全宗,207卷,020号。
    ③ 顺天府全宗,164卷,007号。
    ④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115-013。
    ⑤ (清)张汝诚《家礼会通》卷上,清雍正十二年刻本。
    ⑥ 佛山石湾《太原霍氏崇本堂族谱》卷3,清康熙六十一年。
    ⑦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145-014。
    ⑧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55-011。
    ⑨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1834-007。
    ①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54-010。
    ②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135-013。
    ③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47-011。
    ④ 顺天府全宗,207卷,118号。
    ⑤ 顺天府全宗,204卷,061号。
    ① 顺天府全宗,163卷,125号。
    ②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077-004。
    ③ 顺天府全宗,232卷,185号。
    ④顺天府全宗,204卷,061号。
    ⑤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448-014。
    ⑥ 顺天府全宗,218卷,143号。
    ①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29-006。
    ② 顺天府全宗,241卷,099号。
    ③ 顺天府全宗,204卷,036-047号。
    ④ 顺天府全宗,209卷,040、046号。
    ⑤ 顺天府全宗,227卷,157、164号。
    ⑥ 顺天府全宗,240卷,212号。
    ⑦ 顺天府全宗,237卷,155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8卷,010号。
    ② 顺天府全宗,202卷,044号。
    ③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43-005。
    ④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113-012。
    ⑤ 顺天府全宗,212卷,065-080号。
    ⑥ 顺天府全宗,203卷,195号。
    ⑦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130-006。
    ⑧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112-013。
    ① 顺天府全宗,239卷,035号。
    ② 顺天府全宗,211卷,048号。
    ③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101-004。
    ④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情类,档案号:02-01-07-2639-009。
    ⑤ 顺天府全宗,217卷,001号。
    ⑥ 心顺天府全宗,231卷,042号
    ⑦ 顺天府全宗,232卷,171号
    ① 顺天府全宗,203卷,001号。
    ② 顺天府全宗,220卷,002号。
    ③ 顺天府全宗,202卷,032~033号。
    ④ 顺天府全宗,203卷,102-174号。
    ⑤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115-013。
    ① (清)陈宏谋辑:《教女遄规》.清同治七年刻本。
    ①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39-008。
    ②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59-022。
    ③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0909-012。
    ④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39-009。
    ①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3973-005。
    ②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118-006。
    ③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101-004。
    ④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378-009。
    ① 顺天府全宗,202卷,008号。
    ② 顺天府全宗,165卷,011号。
    ③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29-015。
    ④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66-005。
    ① 《清仁宗实录》卷七十五,嘉庆五年十月戊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一册,第1010页。
    ② (清)陈宏谋辑:《教女遗规》,清同治七年刻本。
    ①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124-012。
    ②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52-014。
    ③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117-004。
    ① 顺天府全宗,209卷,196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1卷,181号。
    ③ 顺天府全宗,201卷,117-127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0卷,033、041~044号。
    ② 顺天府全宗,201卷,004-028号。
    ③ 顺天府全宗,223卷,054号。
    ④ 顺天府全宗,203卷,215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7卷,166号。
    ② 顺天府全宗,200卷,140号。
    ③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103-014。
    ① 参见叶建华:《论清代浙江的人口问题》,《浙江学刊》1999年第2期。
    ①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6页。
    ② 参见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① 转引自:李龙潜:《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39页。
    ② 参见《过失杀人、市场与道德经济——18世纪中国财产权的暴力纠纷》,第38页。
    ③ 参见吴建新:《清代广东的农业垦殖与环境变迁(摘要)》,《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3年6月。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279页。
    ① 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号:02-01-07-09802-006。
    ② 田涛、许传玺、王宏治主编:《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91页。以下相关所引,均出自该本,恕不一一标出。
    ③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449页。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74页。
    ⑤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94页。
    ⑥ 四川省档案局编:《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从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十六册,第206页。以下相关所引,均出自该本,恕不一一标出。
    ①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九册,77-80页。
    ②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05页。
    ③ 内阁刑科题本原三类,档案号:14503—4。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01-502页。
    ①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746页。
    ②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34页。
    ③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08页。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93页。
    ⑤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80页。
    ⑥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06页。
    ①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710~711页。
    ② 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号:02-01-07-0633-011。
    ③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51页。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449页。
    ①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六册,第229-233页。
    ②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一册,第20-21、27-28页。
    ③ 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号:02-01-07-06962-003。
    ④ 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号:02-01-07-07105-009。
    ⑤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280-1281页。
    ⑥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62页。
    ①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1478-008。
    ②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094-014。
    ③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096-003。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80页。
    ⑤ 内阁刑科题本,档案号:02-01-07-2383-006。
    ⑥ 内阁刑科题本,档案号:02-01-07-4106-017。
    ① 《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第290页。
    ② 《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第299页。
    ③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六册,第212、222页。
    ④ 《过失杀人、市场与道德经济——18世纪中国产权的暴力纠纷》,第73页。
    ⑤ 包伟民主编:《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第一辑晚清时期(上),北京: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8~31页。以下相关所引,均出自该本,恕不一一标出。
    ① 《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第一辑晚清时期(上),第82-87页。
    ② 《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第一辑晚清时期(上),第95-97页。
    ③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一册,第33页。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39页。
    ⑤ 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号:02-01-07-09842-003。
    ⑥ 《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第318页。
    ①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731页。
    ② 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号:02-01-07-07489-015。
    ③ 内阁刑科题本原三类,档案号:14500-1。
    ④ 内阁刑科题本原三类,档案号:14539-16。
    ⑤ 内阁刑科题本原三类,档案号:14505-3。
    ⑥ 内阁刑科题本原三类,档案号:14514—2。
    ⑦ 转引自《过失杀人、市场与道德经济——18世纪中国产权的暴力纠纷》,第83-84页。
    ⑧ 《过失杀人、市场与道德经济——18世纪中国产权的暴力纠纷》,第84页。
    ① 《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册,第5页。
    ② 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02-01-07-07075-004。
    ③ 《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册,第1页。
    ④ 《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第252页。
    ⑤ 《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册,第1-2页。
    ⑥ 《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册,第3-4页。
    ① 《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册,第4页。
    ② 《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册,第10页。
    ③ 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号:02—01—07—04708--007。
    ④ 转引自《过失杀人、市场与道德经济——18世纪中国产权的暴力纠纷》,第86页。
    ⑤ 内阁刑科题本原三类,档案号:14509-4。
    ⑥ 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号:02-01-07-09868-019。
    ⑦ 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号:02-01-07-07496-008。
    ① 内阁刑科题本原三类,档案号:14053—3。
    ② 内阁刑科题本原三类,档案号:14503—7。
    ③ 内阁刑科题本原三类,档案号:14537—14。
    ④ 《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第250页。
    ⑤ 《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第261页。
    ⑥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51页。
    ①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81页。
    ② 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号:02-01-07-07489-004。
    ③ 四川省档案局编:《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六册,第249、284页。
    ④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一册,第45页。
    ① 该表根据“明清时期各省区集市发展状况表”绘制,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② 参见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③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06页。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35页。
    ⑤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83页。
    ① 参见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②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83页。
    ③ 《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第242页。
    ④ 内阁刑科题本原三类,档案号:14508-5。
    ⑤ 内阁刑科题本原三类,档案号:14551—9。
    ① 《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第249页。
    ② 内阁刑科题本原三类,档案号:14488-13。
    ③ 内阁刑科题本原三类,档案号:14513—15。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777页。
    ⑤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437页。
    ⑥ 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号:02-01-07-07500-008。
    ⑦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六册,第736页。
    ⑧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六册,第751页。
    ⑨ 《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第307页。
    ①《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六册,第802-805页。
    ② 《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第二册,第512页。
    ③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90-591页。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295页。
    ⑤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34页。
    ⑥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362页。
    ①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20页。
    ② 内阁刑科题本原三类,档案号:14527-1。
    ③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五册,684页。
    ④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六册,第251页。
    ⑤ 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号:02-01-07-07501-014。
    ⑥ 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号:02-01-07-07479-010。
    ⑦ 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号:02-01-07-07155-004。
    ① 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号:02-01-07-07530-008。
    ② 参见《过失杀人、市场与道德经济——18世纪中国产权的暴力纠纷》,第161页。
    ③ 顺天府全宗,106卷,018号。
    ①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267页。
    ②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283页。
    ③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352页。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721页。
    ⑤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63页。
    ①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11页。
    ②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295页。
    ③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298页。
    ④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明档案选编》,第十五册,第131-132页。
    ⑤ 转引自李映发:《清代重庆地区农田租佃关系中的几个问题》,《历史档案》1985年第1期。
    ①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329页。
    ②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48页。
    ③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42-643页。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306页。
    ①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40-641页。
    ②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318页。
    ③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54页。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93页。
    ⑤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五册,第365-369页。
    ⑥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五册,348-349页。
    ①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245页。
    ②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316页。
    ③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354-1355页。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323页。
    ⑤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267页。
    ①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349页。
    ②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五册,第27、42-44页。
    ③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五册,第212-214页。
    ④ 雍正:《浙江通志》卷99《风俗》上,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本,第546册,第520页。
    ⑤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343页。
    ①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746页。
    ②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56页。
    ③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350页。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287页。
    ⑤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45页。
    ⑥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258页。
    ①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259页。
    ②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319页。
    ③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364页。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376页。
    ⑤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701页。
    ①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353页。
    ②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746页。
    ③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752页。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372页。
    ⑤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404页。
    ①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418页。
    ②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419页。
    ③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431页。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441页。
    ⑤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444页。
    ⑥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454页。
    ①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413页。
    ②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376页。
    ③ 内阁刑科题本原三类,档案号:14500-16。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一册,第11页。
    ⑤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一册,第177页。
    ①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一册,150-152页。
    ②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26页。
    ③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459页。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752页。
    ⑤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489页。
    ①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51页。
    ②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五册,560页。
    ③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五册,562页。
    ④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册,310-311页。
    ⑤ 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档案号:02-01-07-05007-004。
    ⑥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62页。
    ⑦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313页。
    ① 《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第一辑晚清时期(上),第32-81页。
    ② 《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第一辑晚清时期(上),第二册,第714页。
    ③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63页。
    ①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710页。
    ②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69页。
    ③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62页。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744页。
    ⑤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721页。
    ①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三册,第1264页。
    ②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878页。
    ③ 《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第235页。
    ④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47页。
    ⑤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80页。
    ⑥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一册,第11页。
    ⑦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12页。
    ⑧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71页。
    ⑨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34页。
    ⑩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656页。
    11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709页。
    ① 《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上卷),第244页。
    ② 笔者之所以会选择嘉庆二十二年作为抽样年份,是因为在嘉庆朝中该年保留下来的刑科题本最多,达到708件。
    ③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59-014。
    ④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39-003。
    ⑤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40-009。
    ①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29-010。
    ②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69-025。
    ③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47-015。
    ④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68-014。
    ⑤ 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档案号:02-01-07-2648-011。
    ⑥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五册,第265、267、282-283页。
    ① 四川省档案局编:《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六册,第341页。
    ②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五册,149页。
    ③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册,314页。
    ④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第十五册,244-245页。
    ① 顺天府全宗,202卷,015-016号。
    ① 顺天府全宗,220卷,011号。
    ② 内阁刑科题本原三类,档案号:14513—15。
    ③ 顺天府全宗,236卷,103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3卷,236号。
    ② 顺天府全宗,197卷,238-239号。
    ③ 顺天府全宗,223卷,187号。
    ④ 参见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① 顺天府全宗,186卷,093、095号。
    ② 顺天府全宗,220卷,016号。
    ③ 顺天府全宗,229卷,091号。
    ④ 顺天府全宗,242卷,020、021号。
    ⑤ 顺天府全宗,241卷,156号。
    ⑥ 顺天府全宗,238卷,188号。
    ① 顺天府全宗,222卷,048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2卷,031号。
    ③ 顺天府全宗,219卷,003号。
    ④ 顺天府全宗,216卷,005号。
    ⑤ 顺天府全宗,215卷,197号。
    ⑥ 顺天府全宗,244卷,149号。
    ① 顺天府全宗,105卷,049号。
    ② 顺天府全宗,218卷,047号。
    ③ 顺天府全宗,226卷,017号。
    ④ 顺天府全宗,241卷,063号。
    ① 顺天府全宗,210卷,159、161、165、169、171号。
    ② 顺天府全宗,222卷,009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0卷,160、172号。
    ① 顺天府全宗,236卷,190、197、200、210号。
    ② 顺天府全宗,187卷,066号。
    ③ 在宝坻县档案保留的判词中,“掌责”并不足常见的惩罚方式,官员大多只是对乡里冲突的肇事者进行口头警告而已,告诫其以后不许再生事端。但是在《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中,“掌责”却被当地官员普遍使用。
    ④ 顺天府全宗,188卷,016号。
    ① 顺天府全宗,240卷,012号。
    ② 顺天府全宗,237卷,166号。
    ③ 顺天府全宗,238卷,166、164-182号。
    ④ 在这近七百件案件中,有一些卷宗是残缺的,最后结果不得而知。其中,已明确以息讼了结的案件就已经占到四分之一,所以笔者推断实际的息讼比例应该不小于这个数值。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年,第82页。以下相关所引,均出自该书,恕不一标出。
    ② 《乡土中国》,第83页。
    ① 顺天府全宗,201卷,162号。
    ② 顺天府全宗,202卷,009号。
    ③ 顺天府全宗,202卷,031号。
    ① 《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二册,第526-527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顺天府全宗。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刑科题本土地债务类。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刑科题本婚姻家庭类。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刑科题本原三类。
    [5]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代地租剥削形态》,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6]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合编:《清代的旗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代土地占有关系与佃农抗租斗争》,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8]田涛、许传玺、王宏治主编:《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9]包伟民主编:《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第一辑晚清时期,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10]杜家骥、冯尔康编:《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11]四川省档案馆:《清代巴县档案汇编(乾隆卷)》,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1年。
    [12]四川省档案馆:《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13]四川省档案局编:《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14]祝庆祺编:《刑案汇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15]汪庆祺编,李启成校:《各省审判厅判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6]全士潮编:《驳案汇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1]《清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6年。
    [2]《清仁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3]《清宣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清文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1987年。
    [5]《清穆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6]《清德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7]《宣统政纪》,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宝坻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20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
    [2]周家楣等:《光绪顺天府志》,光绪十二年刊本。
    [3]穆彰阿等修:《嘉庆重修一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光绪《大清会典》,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2]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3]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4]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5]官箴书集成编纂委员会:《官箴书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
    [6]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7]贺长龄、魏源:《清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8]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
    [9]徐珂编著:《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0]徐栋辑:《保甲书》,同治七年江苏书局刊本。
    [11]周家楣:《周笠舸文集》,光绪朝刻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12]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3]陈康祺:《燕下乡脞录》,民国清代笔记丛刊本。
    [14]福格:《听雨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5]赵慎畛:《榆巢杂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16]陆廷灿:《南村随笔》,《续修四库全书》(第1137册)。
    [17]《清朝野史大观》,上海:上海书店,1981年。
    [18]《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常建华:《宗族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4]杜家骥:《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5]杜家骥:《中国古代人际交往礼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6]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
    [7]冯尔康:《古代社会生活琐谈》,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8]冯尔康:《中国宗族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9]冯尔康:《古代社会生活剪影》,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10]冯尔康:《清人社会生活漫步》,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11]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费孝通:《中国绅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3]费孝通:《社会学概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
    [1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16]黄光国等著:《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7]黄光国:《儒家关系主义——文化反思与典范重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8]韩明谟编著:《乡村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9]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年。
    [20]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
    [21]那思陆:《清代中央司法审判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2]乔志强、行龙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23]钱杭、承载:《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24]孙敬之主编:《华北经济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25]王跃生:《清代中期婚姻关系透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6]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27]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28]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29]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30]杨念群、黄兴涛等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1]尹钧科:《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2]苑书义:《艰难的转轨历程——近代华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33]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34]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98年。
    [35]张研:《清代社会的慢变量》,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36]张思:《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农耕结合习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37]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
    [38]张小也:《官、民与法:明清国家与基层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39]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40]张仁善:《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
    [41]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2]郑起东:《转型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43]郑秦:《清代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44]郑秦:《清代司法审判制度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
    [45]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1]柏桦、刘立松:《清代的借贷与规制“违禁取利”研究》,《南开经济研究》第2009年2期。
    [2]常建华:《乾隆朝蠲免钱粮问题探析》,《南开史学》1984年第2期。
    [3]常建华:《论<圣谕广训>与清代的孝治》,《南开史学》1988年第1期。
    [4]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5]常建华:《乡约·保甲·族正与清代乡村治理——以凌烧<西江视臬纪事>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6]常建华:《国家与社会:明清时期福建泉州乡约的地域化——以<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泉州府分册>为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7]陈春声:《历史的内在脉络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8]陈支平:《区域研究的两难抉择》,《中国史研究》2005年增刊。
    [9]定宜庄:《三十年来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以明清时期为例》,《历史研究》2008年第6期。
    [10]春杨:《清代民间纠纷调解的规则与秩序——以徽州私约为中心的解读》,《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1]邓京力:《“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在中国史领域的应用》,《史学月刊》2004年第12期。
    [12]冯尔康:《清代宗族、村落与自治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3]冯尔康:《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的流动人口——以嘉庆朝刑科题本档案资料为范围》,《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4]冯尔康:《乾嘉之际小业主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兼述嘉庆朝刑科题本档案史料的价值》,《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七卷2006年。
    [15]冯贤亮:《明清中国:青楼女子、两性交往及社会变迁》,《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
    [16]傅衣凌:《论乡族势力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干涉》,《厦门大学学报》1961年第3期。
    [17]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18]方行:《清代租佃制度述略》,《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19]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20]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商务印书馆,2000年。
    [21]黄国信、温春来、吴滔:《历史人类学与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5期。
    [22]黄迪:《清河村镇社区:一个初步研究报告》,《社会学界》1938年第10卷。
    [23]经君健:《论清代蠲免政策中减租规定的变化——清代民田主佃关系政策的探讨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
    [24]经君建:《清代民田主佃关系政策的历史地位——清代民田主佃关系政策的探讨之三》, 《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25]蓝勇:《区域历史研究应有新的理念和现实关怀》,《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
    [26]李怀印:《晚清及民国时期华北村庄中的乡地制》,《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27]李怀印:《中国乡村治理之传统形式:河北省获鹿县之实例》,《中国乡村社会研究》2001年(创刊号)
    [28]李伯重:《从“夫妇并耕”到“男耕女织”》,《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29]李伯重:《从“男耕女织”与“妇女半边天”角色的形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30]茅海建:《中国近代政治史面对的挑战及其思考》,《史林》2006年第6期。
    [31]潘玉梅:《一个村镇的农妇》,《社会学界》1932年第6卷。
    [32]乔志强、行龙:《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33]秦燕、董娟:《清末民初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村庄与自然环境》,《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34]魏光奇:《清代直隶的里社与乡地》,《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35]魏光奇:《清代直隶的差摇》,《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
    [36]孙海泉:《论清代从里甲到保甲的演变》,《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
    [37]孙海泉:《清代中叶直隶地区乡村管理体制——兼论清代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38]余新忠:《道光三年苏州大水及各方之救济——道光时期国家、官府和社会的一个侧面》,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北京: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39]王庆成:《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40]王日根:《明清四都社区文化略论》,《东南文化》1992年Z1期。
    [41]王日根:《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官民相得”》,《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2]王铭铭:《宗族、国家与社会——对弗里德曼理论的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总第16卷)1996年。
    [43]王铭铭:《悍妇与乡约》,《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44]王先明:《晚清士绅基层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动》,《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45]王先明:《区域化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46]吴量恺:《清前期农业雇工的工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2期。
    [47]吴孟显:《清代农村市场中的民众冲突——基于档案资料的分析》,《中国农史》2009年第1期。
    [48]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49]许檀:《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50]徐忠明:《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51]肖群忠:《论中国古代邻里关系及其道德调节传统》,《孔子研究》2009年第4期。
    [52]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 2004年第6期。
    [53]杨念群:《“在地化”研究的得失与中国社会史发展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54]杨茂义:《古代家庭的邻里关系教育》,《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55]叶建华:《论清代浙江的人口问题》,《浙江学刊》1999年第2期。
    [56]张静:《乡规民约体现的村庄治权》,《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1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57]张利民:《论华北区域的空间界定与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58]张利民:《区域史研究中的空间范围界定》,《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59]张鸣:《社会史的表达与意义的寻求》,《史学月刊》2004年第12期。
    [60]张研:《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安徽史学》2009年第1期。
    [61]朱英:《近代中国的“社会与国家”:研究回顾与思考》,《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62]任放:《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63]史建云:《对施坚雅市场理论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64]史志宏:《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以河北省清苑县4村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
    [65]唐力行:《超越地域的疆界:有关区域和区域比较研究的若干思考》,《史林》2008年第6期。
    [66]唐力行:《从区域史研究走向区域比较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67]赵世瑜、邓庆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68]赵世瑜:《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
    [69]赵世瑜:《多元的时间和空间视阈下的19世纪中国社会——几个区域社会史的例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70]赵世瑜:《作为方法论的区域社会史——兼及12世纪以来的华北社会史研究》,《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71]赵世瑜:《从空间观察人文与地理学的人文关怀》,《读书》1997年第5期。
    [72]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研究及展望》,《历史研究》1983年第4期。
    [73]周荣:《永佃权与清代农民生活》,《史学月刊》2002年第4期。
    [74]周健、张思:《19世纪华北青苗会组织结构与功能变迁——以顺天府宝坻县为例》,《清史研究》2006年第5期。
    [1]李艳君:《从冕宁县档案看清代民事诉讼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2]张渝:《清代中期重庆的商业规则与秩序——以巴县档案为中心的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王洪兵:《清代顺天府与京畿社会治理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4]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5]崔如梅:《明清以来下梅村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机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美)步德茂:《过失杀人、市场与道德经济——18世纪中国财产权的暴力纠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2](美)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4](美)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5](美)彭慕兰著,马俊亚译:《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6](美)明恩溥著,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
    [7](美)明恩溥著:《中国人的素质》,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8](美)施坚雅,史建云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9](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0](美)李怀印著,岁有生、王士皓译:《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1](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旭译:《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12](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美)D.布迪,C.莫里斯著,朱勇译:《中华帝国的法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14](美)D.约翰逊著,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社会学理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15](美)罗斯科·庞德著,邓正来译:《法律史解释》,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
    [16](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17](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8](美)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9](英)弗里德曼著,刘晓春译:《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0](英)莱芒·道逊著,金星男译:《中华帝国的文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21](英)莫理循:《中国风情》,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22](法)谢和耐著,耿升译:《中国社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23](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等著,李猛等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24](罗)尼·斯·米列斯库:《中国漫游》,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25](日)旗田巍:《中国村落与共同体理论》,东京:岩波书店,1973年。
    [26](日)仁井田升:《中国法制史研究——奴隶农奴法、家族村落法》,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
    [27](日)仁井田陞:《中国的农村家族》,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52年。
    [28](日)滨岛敦俊著,朱海滨译:《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
    [29](日)滋贺秀三:《清代中国的法与裁判》,东京:创文社,1984年。
    [30](日)井上徹著,钱杭译:《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31]闫云翔著,李春放、刘渝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2]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译校:《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33]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