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南阳民间鼓吹乐班的民俗学解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鼓吹乐从服务于统治阶级到扎根民间,历经两千多年的时代变迁,如今早已脱离了最初的原貌。本文所提及的鼓吹乐专指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民间演奏形式。它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成为时下民间分布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音乐形式,离不开作为其生存载体的民俗活动,更离不开其传承主体民间鼓吹乐班。
     本文首先通过对乐班的组建、技艺的传承、乐器配置、演奏形式和演奏曲目这几个方面的描述,勾勒出南阳民间鼓吹乐班的概貌。其次以鼓吹乐班最常参与的民俗事件——民间丧葬为例,详细记述乐班在一次田野个案中的具体活动,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其文化内涵与功能。此外,本文将民间鼓吹乐班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力求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做进一步的探讨:鼓吹乐班的演奏可以看作是一种听觉的民俗符号,像丧葬这类传统民间礼俗对鼓吹乐班的需求则是俗民对习俗规则的自觉遵守,以及乐手在同一民俗事件中也往往“扮演”着不同的民俗角色,这三点是本文对民间鼓吹乐班这一研究对象进行民俗学学科角度“再认识”的一种尝试,也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之一。
     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事物的层出不穷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鼓吹乐班仍然能够在民间占有一席之地,必然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当然更离不开乐班自身为求生存所做出的努力调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萎缩已成必然之势,民间鼓吹乐班如何继续传承下去,是我们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
From serve for the ruling class to take root among the people,the wind and percussion music has experienced times change for thousands years,and broken away from its original forms. The wind and percussion music is mentioned in this thesis which specifically refers to a instrumenal ensembles folk form which with suona played primarily.Until nowdays ,it is still vitality,widespread and requently-used.All of these can not separate from folk activities and folk bands of wind and percussion music.
     In this thesis, it will via describing the form , transmission,instruments,performance and mus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folk band to draw the outline of the folk band of wind and percussion music in Nanyang.Then,take a folk obsequies for example, and detail the band how they work in this process,furthermore,discuss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The musical instrument of the band is a kind of acoustic signifier;such as obsequies, many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 demand for the band, which virtually is the folk voluntarily comply with the customs and rules; the folk artisan play different parts in the same folk event. Via these three points,we will make further study for the folk band of wind and percussion music,which from the folklore perspectiv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new things emerge in endlessly, and People’s demand changes unceasingly,the folk band of wind and percussion music still can exist and develop,there must be particular social value and their own endeavor.In fact,atrophy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the problem that the folk band how to inherited, is that we must carefully think about.
引文
①王珉:《鼓吹乐起源说》,《音乐艺术》,2003年第4期。
    ②薛艺兵:《在音乐表象的背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330页。
    ③《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鼓吹部汇考第133卷。
    ④《隋书·志第九·乐一》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31页。
    ⑤《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五·唐绍传》中华书局校点本,第2813——2814页。
    ⑥《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鼓吹部汇考第133卷顾炎武《日知录》。
    ①钟敬文:《民俗学入门·序》,上海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
    ①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1页。
    ①郝玉岐:《谈河南与山东唢呐风格》,《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①《南阳地方志》,第四十四卷,第438、442页。
    ①参考柯琳《河南唢呐及其系列乐器》,《乐器》,1989年第2期。
    ①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09——110页。
    ①引自杨华:《先秦礼乐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12页。
    ②薛艺兵:《在音乐表象的背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26页。
    ①引自陶立璠《民俗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321页。
    ②引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为政》,中华书局,第14页。
    ③薛艺兵:《神圣的娱乐》,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06页。
    ①杨丽慧、安德明:《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美国民俗学者系列访谈之一》,《民俗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②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39页。
    ①②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8页。
    ①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1页。
    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3页。
    [1]袁静芳.鲁西南鼓吹乐的艺术特点[J].音乐研究,1981年第3期
    [2]王希彦.鲁西南鼓吹乐初探[J].齐鲁艺苑,1982年第1期
    [3]周葆.唢呐考[J].中国音乐,1984年第3期
    [4]何钧.西安鼓乐概述[J].中国音乐,1987年第2期
    [5]方萌.鼓吹乐的社会基础[J].中国音乐,1989年第1期
    [6]柯琳.河南唢呐及其系列乐器[J].乐器,1989年第2期
    [7]梁宇明.云南彝族民俗中的唢呐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1990年第6期
    [8]李琼华.凤庆县唢呐音乐历久不衰的原因浅析[J].民族艺术研究,1992年第4期
    [9]张放.唢呐曲的文化解读[J].音乐探索,1997年第1期
    [10]薛艺兵.论礼乐文化[J].文艺研究,1997年第2期
    [11]樊家城.山西民间吹音乐及其生存环境[J].黄河之声,1997年第6期
    [12]刘勇.从文化学角度看中国婚丧礼仪中唢呐音乐的生成背景[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3]王姿妮.晋城市民间八音会考察[J].交响,2000年第1期
    [14]刘勇.中国唢呐历史考索[J].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2期
    [15]陈家齐.唢呐的历史源流[J].乐器,2000年第1、2、3期
    [16]刘勇.中国唢呐音乐的文化审视[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7]张振涛.非商品经济环境对商业性乐班的遏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8]项阳.乐户与鼓吹乐[J].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
    [19]张振涛.国家礼乐制度与民间仪式音乐[J].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3期
    [20]李全生.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1]牛玉新.山东鼓吹乐及其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作用[J].中国音乐,2003年第3期
    [22]毕天云.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J].学术探索,2004年第1期
    [23]李伟.浅谈唢呐音乐的情感表达和理解[J].黄河之声,2004年第2期
    [24]傅利民.赣东北吹打乐社——“串堂班”研究[J].中国音乐,2004年第2期
    [25]张志可.民间唢呐曲创作的文化内涵初探[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6]赵宴会.苏北赵庄唢呐班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7]李耀让.鲁西南鼓吹乐[J].剧影月报,2005年第5期
    [28]段文.路家鼓乐班的兴衰与反思———山东德州长庄路家鼓乐班调查报告[J].德州学院学报,2005第5期
    [29]仲冬和.唢呐的渊源与唢呐艺术的发展[J].演艺设备与科技,2006年第1期
    [30]段文.山东德州宁津县丧仪音乐调查报告及其反思[J].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
    [31]王东涛.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鲁中南鼓乐班[J].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3期
    [32]李卫.鲁西南丧葬礼俗与鼓吹乐[J].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4期
    [33]段文.关于德州鼓乐班器乐曲目的分析与思考[J].德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4]陈世军.试论彝族唢呐与彝族民俗的关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第4期
    [35]李城、迟震.梨乡唢呐乐班的田野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36]李江.河北鼓吹乐的历史文化价值[J].大舞台,2008年第4期
    [37]王九筛、孙云.生态环境视域下鼓吹乐的文化空间解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38]赵全胜.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J].大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9]张小燕、周志荣.蜀南彝族咪苏唢呐与民俗关系研究[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第2期
    [40]薛艺兵.有意味的形式和有形式的意味——论民间音乐的民俗表达与民俗规范的音乐形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41]杨和平.嵊州吹打乐生态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J].中国音乐,2009年第3期
    [42]刘韧、应元厅.川南苗族大唢呐艺术现状、传承与保护调查报告[J].音乐探索,2010年第2期
    [43]岳雷.文化遗产保护在变革中发展——鲁西南鼓吹乐的保护思路[J].时代文学,2010年第6期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
    [2]罗开玉.丧葬与中国文化[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年
    [3]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4]宁业高.中国孝文化漫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
    [5]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6]钱世明.说礼乐[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
    [7]乔建中、薛艺兵主编.首届中国民间鼓吹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4月
    [8]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9]项阳.山西乐户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10]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张振涛.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
    [13]白国琴编著.从旧婚丧嫁娶到新礼仪风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15]方川、王怀义.民俗思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6]董晓萍.田野民俗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薛艺兵.神圣的娱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18]薛艺兵.在音乐表象的背后[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19]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20]刘永立编著.河南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
    [21]刘勇.中国唢呐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22]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23]吴凡.民间音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24]周星.民俗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25]高小康编著.霓虹下的草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都市民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1]赵宴会.苏北赵庄唢呐班音乐文化之研究.2004年
    [2]王东涛.鲁中南峄城及台儿庄两鼓乐班调查与研究.2005年
    [3]孙云.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2006年
    [4]李卫.鲁西南鄄城县王家乐班的民族音乐学追踪.2006年
    [5]赵士玮.苏北睢宁县唢呐班调查研究.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