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词坛与词风嬗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词研究素来是词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建国以来,有关明词研究领域公开出版的著作迄今只有张仲谋的《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其他明词研究成果多为单篇论文的形式,显得零碎而不成系统。从研究现状可看出:对于明词的宏观式通论研究尚很不充分。现有的成果基本还停留在为明词“正名”的阶段,缺乏对明词整体演变特征的把握和体认。因此,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对明词的发展演进历程及其在千年词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作一全面深入之观照,正是当前词学研究的要务之一。此外,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关于明词宏观研究的通论式成果均产生于《全明词》与《<全明词>补编》问世之前,论者受所见作家作品的限制,其结论难免有不妥之处。某些认识甚至存在重大偏差之处。而《全明词》与《<全明词>补编》的刊行,为全面考察明词提供了必要的文献材料。虽然由于明代文献典籍的浩繁庞杂,二书反映尚非有明一代词作全景,但一代词创作之风貌大致如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明词发展的演进历程和相关问题进行重新体认。如学界对隆庆、万历时期词坛的评价普遍较低,并将其视为明词的式微期,但其实无论是词人、词作的数量抑或是词集的刊刻、词论词话的编著及词谱的编订,隆、万两朝并未衰微,而是在正、嘉词坛的基础上有了深入发展;又如学界普遍认为明词的复兴肇始于正、嘉年间,而对成、弘词坛不屑一顾。然而据《全明词》所载作品数量和词人小传的大致创作时间,并联系当时一些文献记载加以考察,我们则可发现:明词在成、弘年间即已开始走上复兴之路了。这些问题的厘清只有在明词研究的基本文献大致齐备后方才成为可能。
     本论文共分七章,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即第1章,主要是对一些与论文主题相关的关键词语加以说明,同时回顾自明迄今学界对明词的研究概况,辨析以往的明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论文构架的基本思路,兼对明词发展的历史分期重新界定。
     第2章对明初词坛基本风貌和词风演变加以观照,分六节论述:一是对余意提出的明代“词学吴中”这一概念进行学理性剖析,从吴中地区的文学渊源与吴中文学重音乐的传统两方面为“词学吴中”提供学理性依据;二是从士人心态的角度解析明初文士普遍存在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的生成使得明初词作大多具有充实的社会内涵和深广的思想意蕴。因此,明初词坛被视为承接宋元遗风的时期。此外,时代乱离与文士人生理想的冲突,导致了明初词坛隐逸词风的盛行;三是明代立国之初统治者企图以权势垄断意识形态,在理学大兴的背景下,明初词坛普遍存在重教化的论词倾向,这种倾向与明词步入永乐—成化间的低谷期不无联系;四是考察了杭州府以瞿佑为中心的唱和群体创作情况,并肯定该群体在明词由盛转衰期间扮演的过渡角色和地位;五是考察明初词坛“稼轩风”的传承情况;六是对明初词的曲化表征以及代表性词家创作进行系统梳理。
     第3章探究明词发展的低谷期一永乐至成化词坛。主要论述了此期词坛衰微的原因,并将衰微期的台阁词分为两阶段予以考察。认为永乐至成化间的台阁词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前期以“颂世”为旨归,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后期则逐渐向抒情化的方向转移。
     第4章论述吴中文人集团的形成以及明词在成化至弘治时期的初步复兴。主要是以《全明词》词人小传和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提出明词复兴肇始于成、弘年间的吴中地区。并概括吴中词人群体的内部构成特征为家族性和结社性;此外,由于此期文人多秉性不羁,对作词态度放纵随意,导致了曲化现象的风靡。
     第5、6两章重点研究明词全面繁荣时期—正德至万历年间的词风嬗变情况。第5章纠正了将隆万词坛视为衰微期的偏见,指出此期词坛的正变之辩统一了明人对词体本性的认识,这种“婉娈近情”的体认导致了香艳题材的强化;并解析《花间集》、《草堂诗余》对此期婉艳词风的风行所起的推波助澜之功;此外,还梳理了北方以夏言为中心的台阁唱和情况。第6章首先论述“稼轩风”在鼎盛期的传承问题,认为山人词的兴起,使词在此期加入了大众文艺的行列,成为中晚明文学俗化的一个重要侧面;自嘉靖中叶始,由于心学的传播,导致了词坛主情论的风行以及各种异端思想在词作中的张扬;明初论词重教化的观念在本期仍有发展,但对词坛的影响不大;此时的明词曲化现象进一步加剧,词论中也有了论词崇俗的呼声。凡此种种,都是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的中晚明时代所独有的现象。
     第7章考察天启、崇祯两朝词坛的基本风貌。主要论述了云间词派与明末花间词风的盛行,云间词派于明末词风的影响;指出《古今词统》的刊刻,标志着明人对词体的认识不再偏执于婉约一体,体现了明人论词渐趋通达的包容意识,这种意识间接促进了明季词家对“稼轩风”的接受;最后对明末遗民词自身的特质作了简要分析。
     结语提出目前明词研究的努力方向和研究要务,为明词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了一定参考。
     附录考察了明代女性词家的创作风貌。主要是从女性词家的身份将其分为名妓与名嫒两大类别进行论述。通过分析认为:明代女性已经由宋元时期的传播角色成功转型为创作主体,名妓词的特征是“自主”,而名嫒词的特征是“清玩”。并对《全明词》及《<全明词>补编》所载所有女性词人进行辑录。
Content:
     The study about Ci in Ming Dynasty is a weak link that never prescribed in the current research.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rescribed Ci research monograph published works is only Zhangzhongmou(张仲谋)"The History of Ci in Ming Dynasty"(《明词史》)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in 2002 edition),Other relevant prescribed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are a number of papers,which is scrappy and fragmented.The quo can be seen From the study,we can see its status:The prescribed study of the macro-type theory is far from full. Basically,the results of the existing remains at the prescribed of Ci for "change status" stage,the lack of prescribed words to grasp the overall macro and research about Ci in Ming Dynasty.And the monographs only " The History of Ci in Ming "(《明词史》) one.Therefore,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g Dynasty Ci evolution of the course and its history at the Millennium Ci on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study,it is one of the Treasury study of current Ci.In addition,to date almost all about the Ci in Ming Dynasty macro research theory-type results are generated in the "All Ci in Ming Dynasty"(《全明词》)and "Supplement of All Ci in Ming Dynasty"(《全明词补编》) before the advent of the author by the writer and his works see the restrictions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incorrect place.A lot of major deviations exist even some place."All Ci in Ming Dynasty "(《全明词》)and "Supplement of All Ci in Ming Dynasty "(《全明词补编》) public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provide the necessary documentation for study of the Ci in Ming Dynasty.Although the literature books in the Ming Dynasty is too multiple,The two books are not yet reflected in pronoun one has prescribed for the panorama.But the Ci in Ming Dynasty's creative style perhaps is such case.Therefore, we have a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n history about Ci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evolution of a new awareness of related issues.Such as the current academic obout Ci in Longqing,Wanli Dynasty evaluation period is generally low,and that during this period a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 in Ming Dynasty the decline stage.However,in fact,whether it is the author in ci,the number of ci sent or the publication of Ci be set,the preparation on the words of ci, compilation of the ci spectrum in terms of Longwan Dynasties ten thousand words of creation did not decline,but based on the Zhengjia Dynasties insight into the development.Another example is generally agreed that the prescribed academic term beginning in the Renaissance Zhengjia years, while Ci in Chenghong Dynasties rating is not high evaluation,but according to "All Ci in Ming Dynasty "(《全明词》)" recorded in the number and the author in ci who work to live more or less creative time,and then contact some documented to be examined,we can come to the conclusion:Ci in Ming Dynasty at Chenghong Dynasties has begun to embark on the path of rejuvenation.If we want to Clearly these issues,which only in the prescribed term study of the basic literature generally available only after becoming possible.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e preface and six chapters.Each chapter of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Preface is the first chapter,which will focus mainly on the topic of the thesis some of the key phrases be relevant to note.At the same time recalled from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modern academic general over-view study of the Ci in Ming Dynasty,and pointing out that previous studies prescribed term the main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and propose the framework of this thesis the basic ideas,while redefine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bout Ci in Ming Dynasty.
     ChapterⅡmainly research on the Ci and its basic character of evolution in early Ming Dynasty.And its exposition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primarily related to the six questions: First,This Study the concept be put forward by Mr.Yu-yi(余意) "Center of Ci is WuZhong(吴中)" of rational analysis,from the literature in region WuZhong(吴中) and literary source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raditional music of these two aspects as" Center of Ci is WuZhong(吴中) "provide a rational basis for study.The second is from the civilian point of view of the mentality of the early Ming Dynasty scholar with a sense of crisis prevailing in mind,this sense of crisis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most of the early Ming Dynasty's works have enriched the social meaning and connotation of profound thought.Therefore,the early Ming Dynasty In Ci be considered to take the period which style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Yuan Dynasty.In addition,because of chaos of society conflict with ideal life,which led to the Ci in early Ming Dynasty Seclusion prevalent type of style.Third,the rulers in early Ming Dynasty want to power monopoly ideology. Flourishing in the context of pharmacology,the Ci in early Ming Dynasty widespread tendency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education.This trend with the Ci entered the Ming Dynasty Yongle(永乐)-Chenghua(成化)enter a low stage with a great relationship;The fourth is an examination of Hangzhou City to Qu-you(瞿佑)responsory groups as the center of creation,and certainly the literature of the groups in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decline from the prevalence of the transition period to play the role and status;Fifth is investigated transmission of Jiaxuan-style(稼轩风)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Sixth is the Ci of the early Ming Dynasty Qu representativeness of features,as well as systematically combing with creative writers.
     ChapterⅢ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low-Ming term period - Yongle(永乐)-Chenghua(成化),which mainly on the period of the term has become the reasons for the decline,and decline phase of Taige Ci(台阁词)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of word expositions Wing-look to consider the Ci in Yong-le(永乐)- Cheng-hua(成化) has obvious stage,pre-order to "glorify the monarchy" for the purpose and has obvious utility,the latter is gradually transfer to the lyrical direction.
     The fourth chapter deals with Wuzhong(吴中)region the formation of civilian groups as well as the Ci flourished preliminary during late Chenghua(成化) to Hongzhi(弘治).Principles accord introduction of Writer in "All Ci in Ming Dynasty"(《全明词》) as the basis, proposed the revival of the Ci from the beginning form WuZhong(吴中)area in Hongzhi(弘治), and a general Wuzhong region(吴中) literati groups constitute the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ial and community.At the same time,because this period most of the civilian character is Haofang,for the attitude of creative indulgence random resulting in the preval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music.
     ChapterⅤand ChapterⅥdiscusses the style of Ci Changed in the period of all-round prosperity - Zhengde(正德) to Wanli(万历).ChapterⅤwill be corrected prejudice that take Longqing(隆庆)and Wanli(万历) period regarded as a period of declining,and on this period and changes regarding the orthodox debate unified body of the nature of the Ci recognize that this kind of "Subtle and near to Emotion"(婉娈近情)Know the cause of the beautiful themes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and analysis of the "Huajianji"(《花间集》)and "Caotang-shiyu"(《草堂诗余》) of Zhengjia to longwan period of the formation of Subtle style played a role in adding fuel to the flames.At the same time to comb the situation of Ci in northern as Xia-yan(夏言)for the center.ChapterⅤfirst discusses the Jiaxuan Style at its peak of the spread of problem.With the ci of Shanren(山人词) rises,so that Ci at this period of literature and art joined the ranks of the public has becom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popular literature was an important aspect。From mid of Jiajing(嘉靖) Dynasty theoretical study because of the spread of theory about heart,which leading to feelings of advocates and a variety of popular heresy the idea in his works publicity. The early Ming Dynasty,the Ci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onsider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The influence is relatively weak.The songs of this period has further aggravated the situation,there has been emphasis on the theory of popular thought. These conditions are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transition perio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unique situation.
     ChapterⅦof the study two dynasties that Tianqi(天启) and Chongzhen(崇祯) Dynasty the basic outlook of the Ci.First focuses on the prevalent Style of Huajian with the Yunjianpai(云间派) and its factions in this period."Gujincitong"(《古今词统》) be publicted is marks of the Ming Dynasty not stubborn on recognize the Ci in Subtle style,which reflecting their gradually accommodate cheerful consciousness.Indirectly to promote this awareness on the Writer of the acceptance of"Jiaxuan-style"(稼轩风).The final study is simple analysis.on the Ci of Yimin(遗民) Descendant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Conclusion about the thesis is present some study direction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of the Ci in Ming Dynasty,and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carded out in-depth.
     Appendix of the thesis is study the style of Ci be created by women in the Ming Dynasty, which mainly discusses two major categories from the author's identity and put them into prostitutes Miss.Think that female in the Ming Dynastyhas spread from the previous role and successfully transformed into the creator.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 by the prostitutes is "autonom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 by Miss is "clearance to play".And recorded in the preservation of all female authors In "All Ci in Ming Dynasty"(《全明词》) and "Supplement of All Ci in Ming Dynasty "(《<全明词>补编》).
引文
[1][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775页。
    [2]相关论述可参见方智范等著《中国词学批评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页。
    [3]谢桃枋《中国词学史》,四川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139页。
    [4]就作品数量而言,《全明词》和《<全明词>补编》所录作品的数量已超过了‘全宋词》。据饶宗颐、张璋《全明词》收录作品近20000首,周明初、叶晔《<全明词>补编》收录作品5000余首,朗词数量合计有25000首左右,这一数量远远超过了《全宋词》。
    [5][清]王昶《明词综·自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1][明]杨慎‘词品》卷六。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册第532页。
    [2][明]杨慎《词品》卷六。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册第532页。
    [3][明]徐伯龄《蟫精隽》卷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7册,第147页。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三亦引徐语,文字略有不同:“鹤窗与陆清溪偕出菊庄之门,而清溪得诗律,鹤窗得词调,异体齐名,可谓盛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5册,第459页)
    [4][清]朱彝尊《词综·发凡》,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卷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749页。
    [5][清]陈廷焯《云韶集》卷十三,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824页。
    [6][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923页。
    [7]张仲谋《明词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8]王兆鹏《昌盛与萧条:本世纪词学研究格局中的清词研究》,《鄂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1]余恕诚《唐诗风貌·弁言》,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1][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3369页。
    [2][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7-9页。
    [3][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44页。
    [4][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7-9页。
    [5][清]贺裳《皱水轩词筌》,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册第706页。
    [1]以上所评见赵尊岳《明词汇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876,1828,35,283,110,1728,161页。
    [1][明]陈霆《渚山堂词话》序,见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47页。
    [2][明]俞彦《爰园词话》,见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99页。
    [3][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见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93页。
    [4][明]俞彦《爰园词话》,见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400页。
    [1][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明人有佳词”一条云:“俞少卿云:万历以来,诗文制义,化为四目蒙魌,九头妖鸟。而诗余以无人染指,故独留本来面目。此言故是激论,如冯、董二文敏、赵忠毅、吴文端、李太仆、范尚宝、焦修撰、王编修诸公,何尝无一二佳调,但非专家,故不为少卿推重耳。”,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654页;[清]江顺治《词学集成》卷五“朱竹垞不菲薄明人”一条云:“竹垞先生黑蝶斋词序云:‘词莫善于姜夔,宗之者张辑,卢祖皋,史达祖,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陈允平,张翥,杨基,皆具夔之一体。基之后得其门者,或寡矣。'案:先生论词,未尝菲薄明人。”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266页。
    [1][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上》,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832页。
    [1][清]万树《词律》,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册第7页。
    [2][清]田同之《西圃词说》,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册第1473页。
    [3][清]杜文澜《憩园说词》,张璋等编《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2页。
    [4][清]顾彩《草堂嗣响例言》,康熙四十八年辟疆园刻本。
    [5][清]蒋兆兰《词说》,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册第4637页
    [1]刘毓盘《词史》,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169页。
    [2]吴梅《词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3]王易《词曲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4]详细论述参见赵尊岳《惜阴堂汇刻明词纪略》一文,见《明词汇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附录-第5-11页。
    [1]王易《词曲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2]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56页。
    [3]刘毓盘《词史》,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169页。
    [1]相关论述可参见刘毓盘《词史》,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171页;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36页。
    [2]刘毓盘《词史》,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185页。
    [3]马兴荣《建国三十年来的词学研究》,《词学》编辑委员会主编《词学》第1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页。
    [4]易君左《中国文学史》,香港自由出版社,1959年版。第348页。
    [1]参见张璋《明词不可抹杀》,载《光明日报》1984年12月25日“文学遗产”专栏,第8版。
    [2]张璋《听我说句公道话--论明代的词及“全明词”的编纂》,台北《国文天地》杂志社主编《国文天地》1990年第6卷第2期。
    [3]黄天骥、李恒义《元明词平议》,《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第69-76页。
    [4]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1]陶然《金元词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2]周明初《全明词补编·后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1]余意《词学吴中与明代词学的重建》,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99页。
    [1]陶然《金元词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358页。
    [2]唐圭璋《宋词四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3]表一和表二均引自余意《吴中词学与‘词亡于明'辨》一文,《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
    [1]余意《吴中词学与‘词亡于明'辨》,《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卷,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版,第1626页。
    [1]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07页。
    [2]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见陈其泰、陆树庆、徐蜀编《梁启超论著选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页。
    [3]可参见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第六章第二节《地域性特征》中“清代词坛领袖的开宗立派,往往受到特定的文化氛围的影响,因而自觉地选择宗奉对象。如阳羡词派的风格悲慨激扬,出自苏、辛;但他们还对一位在宋代词名不算太高的乡先辈蒋捷大加推崇,加以师法”一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144页。
    [1]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145页。
    [2][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台北广文书局影印中央图书馆善本书,1973年版,第715-716页。
    [3][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张士诚传》,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692页。
    [4]转引自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心编《中国文学研究》第四辑《文学中的地域关系论述》,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5][元]郑元祜《重修平江路儒学记》,[明]钱毂《吴都文粹续集》卷三,两淮马裕家藏本。
    [1]转引自[清]李铭皖、谭均培《道光苏州府志》卷二“形势·附录唐宋元明旧疆域”。
    [2][明]文征明撰,周道振校《文征明集》补辑卷10《题樗仙山城图赠晋宁贰守王质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1页。
    [3][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四十《石田诗钞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76页。
    [4][清]吴嘉洤《仪宋堂集》卷七,民国十年(1921)刻本。
    [5][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16-717页。
    [6][宋]姜夔《过垂虹》,见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44页。
    [7][明]沈璟《词隐先生论曲》,转引自章培恒《中国文学史》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7页。
    [1][明]王骥德《王骥德曲律》卷四《杂论第三十九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2页。
    [2]陶然《金元词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358页。
    [3]陶然《金元词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58页。
    [4][清]永珞、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草堂雅集十三卷》,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10页。
    [1]饶宗颐等编《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册第28-29页。
    [2]饶宗颐等编《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册第51页。
    [3]转引自钟陵《金元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455页。
    [4][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传·文苑一》,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308页。
    [5][明]瞿佑《归田诗话》卷下,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1册第39-40页。
    [6][清]王奕清《历代词话》卷十,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册1301页。
    [7][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评卷下》,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1022页。
    [1]张仲谋《明词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2]转引自夏承焘、张璋编选《金元明清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7页。
    [3]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0页。
    [1]高启有《扣舷词》,杨基有《眉庵词》,赵尊岳《惜阴堂汇刻明词》将王行词编为《半轩词》一卷。
    [2][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中华书局,1977年2月版,第62页。
    [3][明]刘基《诚意伯文集》卷五《唱和集序》,《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乌程许氏藏明本,第150页。
    [1][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下》,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800页。
    [1][明]叶蕃《写情集序》,《明词汇刊·成意伯词》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6页。
    [2][明]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359页。
    [3]具体论述参见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1]谢苍霖《三千年文祸》,江西高教出版社,2002年版,第340页。
    [2][明]余继登《皇明典故纪闻》卷一,《续修四库全书》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28册12页。
    [3][明]王錡《寓圃杂记》卷五“吴中近年之盛”条,见《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2页。
    [4][清]张廷玉《明史》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88页。
    [5][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选举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93页。
    [1][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3824页。
    [2][清]张廷玉《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文苑传·高启》,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328页。
    [3][唐]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清]钱谦益笺注《钱注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
    [4]夏承焘、张璋编选《金元明清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页。
    [1][明]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70页。
    [2][清]张廷玉《明史》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刘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81页。
    [3][清]张廷玉《明史》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刘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80页。
    [4][清]张廷玉《明史》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刘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81页。
    [1][明]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374页。
    [1][明]瞿佑《归田诗话》卷上“咏芭蕉”条,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1册第18-19页。
    [2][明]何良俊撰《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五《诗二》,见《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97年版,231页。
    [1][明]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68页。
    [2]可参见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415页。
    [3][明]陆容《寂园杂记》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1册第244页。
    [1][明]高启著,[清]金檀辑注,徐澄宁、沈北宗校点《高青丘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93-294页。
    [2][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选举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93页。
    [3][清]廖燕《明太祖论》,《二十七松堂文集》卷一,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1][清]廖燕《明太祖论》,《二十七松堂文集》卷一,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4页。
    [2][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书大全三十六卷》,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1页。
    [3][清]陈鼎《东林列传》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8册第199页。
    [4][清]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十,《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3页。
    [1][明]叶盛《菉竹堂稿》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5册第318页。
    [2][明]吴讷《近代词曲叙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91册第39页。
    [1][明]周琦《东溪日谈录》卷一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4册第267页。
    [2][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词曲》,见《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37页。
    [3][清]天花藏主人编次《玉娇梨平山冷燕》,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91页。
    [4]朱自清《诗言志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1][明]刘崧《槎翁文集》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4册第484-485页。
    [1][明]瞿佑《归田诗话》卷上“渔家傲”条。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1册21页。
    [2]饶宗颐等编《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册第142页。
    [1][明]徐纮《明名臣琬琰续录》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3册第299页。
    [2][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317页。
    [1][明]吴讷《近代词曲叙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91册第39页。
    [1][明]叶蕃《写情集序》,《明词汇刊·成意伯词》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6页。
    [1]木斋《唐宋词流变》,京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1]王国维《人间词话》,张璋等编《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566页。
    [2]王国维《人间词话》,张璋等编《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566页。
    [3][宋]王灼《碧鸡漫志》,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88-89页。
    [1][清]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四部丛刊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册36卷第304页。
    [1]仇远(1247-1326),字仁近,自号山村民,钱塘人。元大德九年(1305)为溧阳教授,不久归隐,优游湖山以终。有词集《无弦琴谱》二卷存世。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一云:“山村在宋为名家,张翥、张雨、莫维贤,皆在门下,其词则绝少流传。”(《词话丛编》第4册第3331页)朱彝尊《词综》卷二十七亦记:“仇远,字仁近,钱塘人。官溧阳州儒学教授。一时游其门者,若张雨、张翥、莫维贤,皆有名当世。”(转引自钟陵《金元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214页。)可知莫昌作词受教于仇远。
    [2][明]凌云翰《柘轩集》卷四《莫隐君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5册第735页。
    [3][明]凌云翰《柘轩集》卷四《莫隐君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5册第735页。
    [1]王兆鹏等点校《天机余锦》卷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1]陶然《金元词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44页。
    [2]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7页。
    [3]吴梅《词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1][明]瞿佑《归田诗话》卷下《钟馗图》,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第1册,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42页。
    [2][明]杨慎《词品》卷六,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528页。
    [1][清]徐釚《词苑丛谈》卷四“品藻二”,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2][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962页。
    [3]相关论述可参见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156页。
    [4]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页。
    [1]吴梅《词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1]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2][明]张以宁《翠屏集》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6册第567页。
    [3][明]张以宁《翠屏集》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6册第563页。
    [4][明]张以宁《翠屏集》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6册第567页。
    [1]赵尊岳《惜阴堂汇刻明词·<清江词>提要》,见《明词汇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660页。
    [2]关于“稼轩风”在元代的流行,可参阅胡传志《稼轩词的北归及其走向--兼论元好问在其中的作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李春英《宋元时期稼轩词接受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3][明]钱允治《类编笺释国朝诗余序》,《类编笺释国朝诗余》卷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8册第212页。
    [1][明]杨慎《词品》卷一,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438页。
    [2][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433页。
    [1]转引自尤振中、尤以丁《明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60页。
    [1][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选举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95页。
    [2][清]张廷玉《明史》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75页。
    [3][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三十七《列传·萧执》,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955页。
    [1]张仲谋《明词史》推证其生活年代在景泰(1450-1456)至成化年间(1465-1487),本文从之。
    [2][明]马洪《花影集自序》,转引自杨慎《词品》卷六,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532页。
    [3]朱彝尊曾在《词综·发凡》中评价马洪词“明初作手,若杨孟载、高季迪、刘伯温辈,皆温雅纤丽,咀宫含商。李昌祺、王达善、瞿宗吉之流,亦能接武。至钱塘马浩澜以词名东南,陈言秽语,俗气熏入骨髓,殆不可医。”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749页。
    [1]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页。
    [2][汉]班固《后汉书·列传第三十九·仲长统传》,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57页。
    [3][明]徐弦、王道瑞《明名臣琬琰录续集》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3册第282页。
    [1][清]永珞、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杨文敏集二十五卷》,中华书局,1983年6月版,第1484页。
    [2][明]陆深《俨山集》卷四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8册第246-247页。
    [1][清]张廷玉《明史》卷一四八《杨士奇传》,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131页。
    [2][明]杨荣《文敏集》卷十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0册第256页。
    [3]左东岭《论台阁体与仁宣士风之关系》,《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11页。
    [2][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杨少师士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162页。
    [3]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1]赵尊岳《明词汇刊》 “杨文敏公词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94页。
    [2][明]李景隆等篡修《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九,1940年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
    [3][明]杨荣《文敏集》附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0册第405页。
    [1][明]杨荣《文敏集》附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0册第416页。
    [2][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十四《沧海遗珠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8册第549页。
    [3][明]杨士奇《东里文集》卷五《玉雪斋诗集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8册第54页。
    [4][明]王直《文敏集·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0册第2页。
    [1]赵尊岳《明词汇刊》“倪文僖公词”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81页。
    [1]《庄子·外物》,见杨柳桥注《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页。
    [1]赵尊岳《明词汇刊》“匏翁词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194页。
    [2]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3]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1]参看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引言”部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八《序姜陆二公同适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89页。
    [3][清]张廷玉《明史》卷二百八十七《文征明传》,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361页。
    [1][明]文征明《文征明集》卷三十三《钱孔周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56页。
    [2][明]文征明《文征明集》卷三十二《大川遗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98页。
    [3]引自饶宗颐等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册第424页。
    [4]引自饶宗颐等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册第505页。
    [5]引自饶宗颐等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册第417页。
    [1]相关考证可参见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52页。
    [2][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494页。
    [3][明]陈霆《水南集》卷十六,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
    [1][明]钱允治《类编笺释国朝诗余序》,《类编笺释国朝诗余》卷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8册第212页。
    [2][清]张廷玉《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传》,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353页。
    [3][清]王奕清《历代词话》卷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册第1311页。
    [4][明]文征明《文征明集》卷二十五《沈先生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93页。
    [1]正德《松江府志》第4卷《民俗》,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5册,第214-215页,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明正德刊本。
    [2]引自万历《新昌县志》卷四《风俗志·服饰》,1964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天一阁藏明万历刻本影印本。
    [3]引自嘉靖《通许县志》卷上《人物·风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4][明]唐寅《唐伯虎全集》卷二,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1][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803页。
    [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诗评》引,周维德《全明诗话》,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2738页。
    [1][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564页。
    [2][明]吴宽《家藏集》卷四十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5册第451页。
    [1][明]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下,引自尤振中、尤以丁《明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03页。
    [2][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徐武功有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04页。
    [3][明]祝允明《跋为葛汝敬书武功游灵岩山词后》,见《怀星堂集》卷二十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0册第730页。
    [4][明]吴宽《跋天全翁词翰后》,见《家藏集》卷四十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5册453页。
    [5][明]陈如纶《二余词自叙》,见赵尊岳《明词汇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8页。
    [1][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五,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381页。
    [2][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五,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页。
    [1][明]俞彦撰《俞少卿集四卷》,明崇祯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集部,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06辑第23册第183页。
    [2][明]文林《文温州集》卷十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台南:华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40册第370-371页。
    [1]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
    [2]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4]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光绪杭州府志》卷一七三《杂记二》,台湾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第3301页。
    [1][明]李东阳《怀麓堂集》卷八十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0册第920页。
    [1]关于题画词最早产生的大致年代,可参见马兴荣《论题画词》,《抚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2]转引自尤振中、尤以丁《明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05-106页。
    [1]饶宗颐《全清词·顺康卷》序,程千帆编纂‘全清词·顺康卷》,中华书局,1994年版。
    [2][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四,上海书店,2001年版,第371页。
    [3][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册第2690页。
    [4][明]倪涛撰《六艺之一录》卷二百九十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36册第380页。
    [5]转引自尤振中、尤以丁《明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12月版,第103页。
    [1][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五,[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37页。
    [2]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1][清]陈廷焯《词坛丛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728页。
    [2][明]钱允治《类编笺释国朝诗余序》,《类编笺释国朝诗余》卷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8册第212页。
    [3][明]周逊《刻词品序》,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407页。
    [4][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水南稿提要》,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68页。
    [1]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123页。
    [2]相关论述可参见李康化《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6-26页。
    [3]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4]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页。
    [1]易震吉生活时代据张仲谋《明词史》考证,大致生活于万历、崇祯年间。笔者从此说;关于王屋的生活时代,王屋词有《十拍子》一首,其序云:“余年十七,始一至西湖。今年三十有七,盖二十年不至也。因禅客有游于斯者,作此调寄南屏印公,是岁辛未。”(《全明词》第1612页),可知王屋生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则王氏亦是在万历末期登步词坛。
    [2][明]顾梧芳 《<尊前集>序》,顾梧芳刻二卷本。
    [3][明]王象晋《重刻诗余图谱序》,见张綖《诗余图谱》卷首,崇祯八年毛氏汲古阁刻本。
    [1][明]谢天瑞《新镌补遗诗余图谱卷首》,万历二十七年刻本。
    [2][明]徐师曾《文体明辨·诗余序》,《四库存目丛书》本。
    [3][明]马鸣霆《题啸余谱序》,见程明善《啸余谱》卷首,万里四十七年流云馆刻本。
    [4][明]田同知《西圃词说》,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册第1473页。
    [1]此处数据系根据王兆鹏《词学史料学》整理而来,对未标注成书时间的词选,由于其编者生活在隆庆、万历时期,故也计入在内。
    [2]赵尊岳《明词汇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543页。
    [3]关于《花间集》和《草堂诗余》版本的传世情况可参见范松义《明代花间集接受史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4期)和刘军政《明代<草堂诗余>批评论》(河南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1][明]夏树芳《刻宋名家词序》,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15页。
    [2][明]董逢元《唐词纪序》,《唐词纪》卷首,明万历二十二年刻本。
    [3]《宋五家词》,佚名抄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二册,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卷二《诗余类》跋云:“笔至疏古,是嘉、万时风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明]俞彦《爰园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99页。
    [2][明]俞彦《爰园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401页。
    [3]关于词集评点在明代出现的大致时间,可参看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5页。
    [1]以上女词人生活时代可参阅本论文附录《明代女性词的创作》。
    [1][明]张綖《诗余图谱·凡例》,孙克强《唐宋人词话》,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249页。
    [2]龚兆吉《历代词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2-223页。
    [3]孙克强《唐宋人词话》,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67页。
    [4]陈良运《中国历代词学论著选》,江西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89页。
    [1][明]杨慎《词品》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425页。
    [2][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85页。
    [3][明]王骥德《王骥德曲律》卷四《杂论第三十九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4页。
    [4][明]俞彦《爰园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402页。
    [1][宋]俞文豹《吹剑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2][明]俞彦《爰园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401页。
    [3]孙克强《唐宋人词话》,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91页。
    [4]范松义《明代花间集接受史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4年第4期109页。
    [1]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2][明]梁桥《冰川诗式》,吴文治《明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195-5380页。
    [3][明]来行学《草堂诗余序》。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65页。
    [4][清]陆求可《月湄词序》,[清]孙默编《十五家词》,浙江巡抚采进本。
    [5]吴梅《词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1][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86页。
    [2][明]毛晋《花间集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9册第65页。
    [1][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85-386页。
    [2][明]茅暎《词的·凡例》,清萃闵堂钞本,《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8辑第30册第470页。
    [3][明]茅暎《词的·序》,清萃闵堂钞本,《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8辑第30册第468页。
    [4][明]管贞乾《古今诗余醉序》,[明]潘游龙辑《精选古今诗余醉》卷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明]杨慎《词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467页。
    [6][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下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180页。
    [1][明]何良俊《曲论》,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4册第7页。
    [2][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970页。
    [3]吴梅《词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4][清]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八,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册第1940页。
    [5][清]上昶《明词综》,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1]此处统计据范松义《明代花间集接受史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明]汤显祖《花间集序》,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34页。
    [3][明]无暇道人《花间集跋》,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33页。
    [1]刘修业辑校《吴承恩诗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7页。
    [2]转引自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页。
    [3][五代]欧阳迥《花间集序》,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31页。
    [1][明]温博《<花间集>补叙》,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34页。
    [2][明]钟人杰《叙刻<花间>(草堂>合集》,明天启钟人杰笺校本《花间集》。
    [3][清]张德瀛《词徵》卷六,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册第4174页。
    [1]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2]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1][明]毛晋《草堂诗余跋》,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70-671页。
    [2][明]毛晋《竹斋(黄机)诗余跋》,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07页。
    [3][明]何元朗《草堂诗余序》,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69页。
    [4]以下数据引自刘军政《明代<草堂诗余>批评论》,河南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6页。
    [1][明]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二。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65页。
    [2]谢伯阳编《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1册第687页。
    [3]龙榆生《选词标准论》,见《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
    [1]引自[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云间诸子词”条。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656页。
    [2][清]宋翔风《乐府余论》,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册第2500页。
    [1][清]李渔《窥词管见》,张璋等编《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871页。
    [2][清]李渔《窥词管见》,张璋等编《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874页。
    [3][清]李渔《窥词管见》,张璋等编《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874页。
    [4][清]王昶《明词综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5]按,此处数据系指其通行本至正十一年(1351)辛卯双壁陈氏刊本而言。《草堂诗论》南宋庆元以前的原二卷本久佚,今存最早者为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刻本。原题“建安古梅何士信君实编选。”此本注明“新添者七十六首”。
    [6][明]杨慎《词品》,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467页。
    [7][明]杨慎《词品》,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467页。
    [1][明]陈子龙《幽兰草词序》,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卷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5页。
    [2][清]宋征璧《倡和诗余序》,[清]宋存标等著《倡和诗余》,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3][宋]张舜民《画墁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7册第172页。
    [4][宋]李清照《词论》,张璋等编《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5]龙榆生选编《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88页。
    [6][清]沈义父《乐府指迷》,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278页。
    [7][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3册第244页。
    [1][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89页。
    [2][清]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658页。
    [4][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36页。
    [1]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册第4272页。
    [2][清]王世贞《艺苑卮言》,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93页。
    [3][清]王奕清等《历代词话》,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册第1323页。
    [4]赵尊岳《明词汇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08页。
    [5]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6][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36页。
    [1][明]钱允治《类编笺释国朝诗余序》,《类编笺释国朝诗余》卷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8册第212页。
    [1][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明人词”条,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393页。
    [1][明]李濂《嵩绪文集》卷五十六,《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01册。
    [2][明]杨慎《词品》卷四,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503页。
    [1][明]杨慎《词品》卷四,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503页。
    [2][清]王昶《明词综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3][明]阴武卿《杨升庵史略词话序》,湖北省图书馆出版社,1988年版。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册第162页。
    [1][明]王廷表《升庵长短句跋》,赵尊岳《明词汇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69页。
    [1]可参见赵稼聪《彩云深处稼轩风:论稼轩词对滇词的深远影响》一文,《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明]陈霆《渚山堂词话序》,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47页。
    [2]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水南稿提要》,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68页。
    [1][明]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三,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73页。
    [1][清]王奕清等《历代词话》,唐圭璋《词话从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册第1323页。
    [2]《明实录·世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3年版,第3685页。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册159页。
    [2][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93页。
    [3][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91页。
    [4]王兆鹏《论宋词的发展历程》,《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1][清]沈雄《古今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803页。
    [2][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卷六,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35页。
    [3][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页。
    [4]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5]夏承焘、张璋编选《金元明清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页。
    [1][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牒草四卷》,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26页。
    [2][先秦]荀子《荀子》卷五《王制篇第九》,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浙江书局汇缉本,1990年版,第305页。
    [3][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二,昭公四年,《十三经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世界书局本,1998年版,第2034页。
    [4][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2页。
    [1][清]钱希言:《戏瑕》卷三“山人高士”条,《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97册第57页。
    [2]张德建《明代山人文学研究》绪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1][明]施绍莘自撰《秋水庵花影集序》,《秋水庵花影集五卷》,明末刻本。
    [2][明]王世贞《昆仑山人传》,见《弇州山人续稿》卷七十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3册第74页。
    [3][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陈眉公”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明]陈继儒《岩栖幽事》,《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87册第9页。
    [1]杨文生《词谱简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1]引自[清]郎廷槐《师友诗传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3册第889页。
    [2]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1][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评》下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1032页。
    [2][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24页。
    [1]张少康 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9页。
    [2]可参看蒙培元先生的论文《论中国传统的情感哲学》,《哲学研究》1994年第1期第45页。
    [1]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6页。
    [2][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第273页。
    [3][明]李贽《焚书》卷一《答邓石阳》,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页。
    [4][明]李贽《焚书》卷一《答耿中丞》,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6页。
    [5][明]李贽《焚书》卷三《读律肤说》,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32页。
    [6][明]袁宏道《叙小修诗》见钱伯诚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7页。
    [7][明]汤显祖《寄达观》,徐朔方校《汤显祖诗文集》卷四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268页。
    [8][明]汤显祖《续栖贤莲社求友记》,徐朔方校《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0页。
    [1][明]沈际飞《草堂诗余序》,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67页。
    [2][明]叶蕃《写情集序》,赵尊岳明词汇刊本《诚意伯词》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546页。
    [3][明]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一,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59页。
    [1][明]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一,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54页。
    [2][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88页。
    [3][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88-389页。
    [4][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88页。
    [1][明]张师绎《花间集二卷》,明天启四年读书口刻花间草堂合集本,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善本。
    [2][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六卷续集二卷附别集四卷新集五卷》,晚明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代善本。
    [3][明]周逊《词品序》,见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56页。
    [1][明]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三,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376页。
    [2][明]李攀龙《新刻李于鳞先生批评注释草堂诗余隽四卷》,明万历四十七年师俭堂萧少衢刻本。
    [3][明]杨慎《草堂诗余》,明天启间乌程闵氏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代善本。
    [4][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六卷续集二卷附别集四卷新集五卷》,晚明刻本。
    [1][明]杨慎《词品》,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467页。
    [2][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见孙克强《唐宋人词话》,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86页。
    [3][清]朱彝尊《词综·发凡》,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卷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749页。
    [4][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823页。
    [5][清]陆蓥《问花楼词话》,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册第2545页。
    [1][明]伍袁萃《漫录评正》卷三,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70册第838页。
    [2][明]李梦阳《空同集》卷十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2册第116页。
    [1][明]李贽《焚书》卷四《观音问》,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65页。
    [2]引自[宋]陈起《江湖小集》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7册第69-70页。
    [1][明]徐渭《徐文长三集》卷十七《论中·三》,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89页。
    [2][明]李贽《焚书》卷一《答耿中丞》,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6页。
    [1]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1][明]张綖《草堂诗余别录序》,明嘉靖十七年(1538)刻本。
    [2][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40页。
    [3][明]梁桥《冰川诗式》,吴文治《明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242页。
    [4][明]周瑛《词学筌蹄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735册第392页。关于周瑛的生卒年代,可参看张仲谋《词学筌蹄考论》,《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秋之卷。
    [1][明]唐锜《升庵长短句序》,民国丁丑(1937年)新都杨氏小紫阳阁精刻本。
    [2]赵尊岳《明词汇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45页。
    [3]赵尊岳《明词汇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07页。
    [4]赵尊岳《明词汇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07页。
    [5]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6]赵尊岳《明词汇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43页。
    [1][明]彭汝寔《近刻中州乐府序》,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93页。
    [2][明]何良俊《草堂诗余序》,见卓人月汇选《古今词统》卷六,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3][明]俞彦《爰园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99页。
    [1][明]王骥德《王骥德曲律》卷二《论声调第十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0页。
    [2][明]王骥德《王骥德曲律》卷二《论句法第十七》,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页。
    [3][明]陈所闻《南宫词纪·凡例》。明万历三十二、三十三年(1604、1605)陈氏继志斋刊本。
    [4]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202页。
    [1][清]沈诚焘《光绪青浦县志》卷十二,上海书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2]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页。
    [3]吴梅撰《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
    [4]任半塘《散曲丛刊》之第十一种《花影集》之《<花影集)提要》。中华书局仿宋铅印本,1930年版,第1页。
    [1][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3册第244页。
    [2][明]俞彦《爰园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99页。
    [3][清]李渔《窥词管见》,张璋等编《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874页。
    [4][清]李渔《窥词管见》,张璋等编《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874页。
    [5][明]张翰《松窗梦语》卷七《风俗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页。
    [1]腾新才《且寄道心与明月--明代人物风俗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8页。
    [2][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万历四十四年刻本。
    [3][明]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20册第3页。
    [4][明]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20册第2页。
    [5][明]陈弘绪《寒夜录》引卓氏语,引自《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134册700页。
    [1][明]王骥德《王骥德曲律》卷四《杂论第三十九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8页。
    [2][清]朱彝尊《词综·发凡》,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749页。
    [3]王水照《文体丕变与宋代文学新貌》,《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第33页。
    [1]俞平伯《读词偶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2]鲁迅《致杨霁云》,见《鲁迅全集》卷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4页。
    [3]黄天骥《元明词平议》,见《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第69页。
    [1]赵尊岳《明词汇刊》附录《惜阴堂明词丛刻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1]严迪昌《清词流派述要·小引》,《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附录一,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378页。
    [2]姚蓉《明清词派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1][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水村琴趣序》,四部丛刊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册第334页。
    [2][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三,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512页。
    [3][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775页。
    [4][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823页。
    [1][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825页。
    [2][明]陈子龙《仿佛楼诗稿序》,《陈忠裕公全集》,清嘉庆八年簳山草堂本。
    [3][明]陈子龙《仿佛楼诗稿序》,《陈忠裕公全集》,清嘉庆八年簳山草堂本。
    [1][明]陈子龙《幽兰草词序》,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5页。
    [2][清]宋征璧《倡和诗余序》,[清]宋存标等著《倡和诗余》,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1][清]宋征璧《倡和诗余序》,[清]宋存标等著《倡和诗余》,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2][明]陈子龙《三子诗余序》,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7页。
    [3][明]陈子龙《三子诗余序》,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7页。
    [4][清]王弈清《历代词话》卷八引,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册第1260页。
    [1]吴梅《词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2][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824页。
    [1][清]邹祗谟、王士祯《倚声初集》卷六,清顺治间大冶堂刊本。
    [2][清]王士祯《花草蒙拾》,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684页。
    [3][明]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823页。
    [4][明]陈子龙《三子诗余序》,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507页。
    [5][明]陈子龙《王介人诗余序》,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506页。
    [6][明]陈子龙《幽兰草词序》,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505页。
    [1]转引自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页。
    [2][明]陈子龙《王介人诗余序》,施蛰存编《词籍序跋萃编》卷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506页。
    [3][清]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卷一,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642页。
    [4][清]吴绮《湘瑟词序》,见(清)钱芳标撰《湘瑟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
    [1][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651页。
    [2][清]谭献《复堂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998页。
    [3][明]陈子龙《佩月堂诗稿序》,《陈忠裕公全集》卷二十五,清嘉庆八年簳山草堂本。
    [4][明]陈子龙《三子诗余序》,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2页。
    [1][清]谭献《复堂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997页。
    [2][清]谭献《复堂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998页。
    [3]吴梅《词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4]吴梅《词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5]方智范等《中国古典词学批评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
    [1][清]宋征璧《倡和诗余再序》,[清]宋存标等著《倡和诗余》,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2][清]宋存标等著《倡和诗余》,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3][清]吴伟业《倡和诗余序》,[清]宋存标等著《倡和诗余》,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清]朱彝尊《词综·发凡》,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53页。
    [2]刘勇刚《明清词运之转移与清词中兴之契机》,《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1期,130页。
    [1][明]吴承恩著,刘修业辑校《吴承恩诗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7页。
    [2][明]茅暎《词的·凡例》,清萃闵堂钞本,《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8辑第30册第470页。
    [3][明]陆云龙撰,《词菁》自序,明崇祯四年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4][明]孟称舜《古今词统序》,[明]卓人月汇选,[明]徐士俊参评,谷辉之校点《古今词统》,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5][清]卓回《古今词汇·缘起》,赵尊岳《明词汇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544页。
    [6][清]王士祯《花草蒙拾》,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685页。
    [1][清]田同之《西圃词说》引,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册第1451页。
    [1][清]王又华《古今词论》,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602页。
    [2][明]孟称舜《古今词统序》,[明]卓人月汇选,[明]徐士俊参评,谷辉之校点《古今词统》,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1][明]孟称舜《古今词统序》,[明]卓人月汇选,[明]徐士俊参评,谷辉之校点《古今词统》,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1][清]宋征舆《林屋文稿》卷三《唐宋词选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215册第290-291页。
    [2][明]卓人月汇选,[明]徐士俊参评,谷辉之校点《古今词统》,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1][清]陆进、俞士彪辑《西陵词选》卷首,康熙十四年(1675)刻本。
    [2][明]沈谦《填词杂说》,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629页。
    [3][清]毛先舒撰《与沈去矜论填词书》,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610页。
    [4]吴熊和《吴熊和词学论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1-372页。
    [5]吴熊和《吴熊和词学论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5页。
    [6][清]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655页。
    [7][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评下卷,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32页。
    [1]赵尊岳《明词汇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78页。
    [2][明]王庭《徐卓晤歌序》,见赵尊岳《明词汇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52页。
    [3]赵尊岳《明词汇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68页。
    [4][明]王庭《徐卓晤歌序》,见赵尊岳《明词汇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52页。
    [5][明]陈弘绪《寒夜录》引卓氏语,引自《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134册700页。
    [1][宋]刘克庄《跋刘叔安感秋八词》,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九,四部丛刊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4册第862页。
    [2][明]谭元春《谭元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20页。
    [1]转引自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页。
    [1][宋]范开《稼轩词序》,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附录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96页。
    [1][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53页。
    [1]夏承焘、张璋编选《金元明清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页。
    [2][清]周铭辑《松陵绝妙词选》,康熙十一年(1672)宁静堂刻本。
    [3]张仲谋《全明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页。
    [1]赵尊岳《秋佳轩诗余跋》,赵尊岳《明词汇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8页。
    [2][明]南洙源《秋佳轩诗余序》,赵尊岳《明词汇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36页。
    [1]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9-100页。
    [1][清]朱祖谋《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疆村语业》卷三,民国十三年(1924)年本。
    [2]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见《钱基博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
    [3][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1页。
    [4][清]吴则虞《词学易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清]陈洵《海绡翁说词稿》,唐圭璋主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册第4837页。
    [2]饶宗颐《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册2492页。
    [1][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册第4510页。
    [2]嵇文甫《王船山诗文集·序》,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页。
    [1]相关论述可参看沈文凡《宋词中的独特体式--福唐独木桥体》,《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期。
    [2]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3-24页。
    [3][五代]欧阳迥《花间集序》,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31页。
    [1]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1][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伯牙琴一卷》,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17页。
    [2]王博文《白兰谷天籁集序》,见王文才校注《白朴戏曲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册第290页。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册290页。
    [1]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3-24页。
    [1][清]陈去病《五石脂》,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79页。
    [1][清]王昶《<明词综>自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1][先秦]荀况.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浙江书局汇缉本,1990.
    [2][汉]班固.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五代]孙光宪著,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宋]张舜民.画墁录[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037册.
    [6][宋]魏泰.东轩笔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宋]俞文豹.吹剑录[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8][宋]辛弃疾著,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9][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M].四部丛刊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9:
    [10][元]白朴著,王文才校注.白朴戏曲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1][明]刘基.诚意伯文集[M].四部丛刊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9.
    [12][明]高启.高青丘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3][明]凌云翰.柘轩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085册.
    [14][明]周琦.东溪日谈录[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714册
    [15][明]吴讷.近代词曲叙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济南:齐鲁书社,1997:第291册.
    [16][明]叶盛.菉竹堂稿[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济南:齐鲁书社,1997:第35册.
    [17][明]徐伯龄.蟫精隽[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867册.
    [18][明]刘崧.槎翁文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济南:齐鲁书社,1997:第24册.
    [19][明]杨荣.文敏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240册.
    [20][明]杨士奇.东里文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第1238册.
    [21][明]杨士奇.东里续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238册.
    [22][明]王直.文敏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240册.
    [23][明]钱榖.吴都文粹续集[M].两淮马裕家藏本.
    [24][明]文征明.文征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5][明]吴宽.家藏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255册.
    [26][明]陆容.寂园杂记[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041册.
    [27][明]徐紘.明名臣琬琰续录[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453册.
    [28][明]张以宁.翠屏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226册.
    [29][明]陆深.俨山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268册.
    [30][明]李东阳.怀麓堂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250册。
    [31][明]倪涛.六艺之一录[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836册。
    [32][明]唐寅.唐伯虎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5.
    [33][明]文征明.文征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4][明]焦竑.献征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7.
    [35][明]祝允明.怀星堂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260册.
    [36][明]李攀龙.新刻李于鳞先生批评注释草堂诗余隽四卷[M].明万历四十七年师俭堂萧少衢刻本.
    [37][明]郎瑛.七修类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38][明]杨慎.升庵长短句[M].民国丁丑(1937年)新都杨氏小紫阳阁精刻本。
    [39][明]杨慎.草堂诗余[M].明天启间乌程闵氏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代善本.
    [40][明]徐渭.徐文长三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1][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282册.
    [42][明]王世贞.艺苑卮言[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281册.
    [43][明]王世贞.凤洲杂编[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2810册.
    [44][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摘抄[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2809册.
    [45][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46][明]李东阳.怀麓堂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250册。
    [47][明]陈继儒.岩栖幽事[M].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687册.
    [48][明]李贽.焚书[M].中华书局,1961.
    [49][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585册.
    [50][明]袁宏道著,钱伯诚笺校.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1][明]吴承恩著,刘修业辑校.吴承恩诗文集[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52][明]俞彦.俞少卿集[M].明崇祯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集部06輯第23册.
    [53][明]文林.文温州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台南:华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集部第40册.
    [52][明]张师绎.花间集二卷[G].明天启四年读书口刻花间草堂合集本,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善本.
    [53][明]谢肇淛.五杂俎[M].万历四十四年刻本.
    [54][明]陈弘绪.寒夜录[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134册。
    [55][明]伍袁萃.漫录评正[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第70册.
    [56][明]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2920册.
    [57][明]张翰.松窗梦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8][明]陈耀文.花草萃编[G].万历十一年刻本.
    [59][明]钱允治.类编笺释国朝诗余[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1728册.
    [60][明]茅暎.词的[M].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8辑第30册.
    [61][明]徐渭.徐文长三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
    [62][明]潘游龙辑.精选古今诗余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63][明]胡应麟.诗薮续编[M].台北:广文书局影印中央图书馆善本书,1973.
    [64][明]汤显祖.汤显祖全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65][明]王骥德.王骥德曲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66][明]施绍莘.秋水庵花影集[M].明末刻本.
    [67][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六卷续集二卷附别集四卷新集五卷[M].晚明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代善本.
    [68][明]陈子龙.陈忠裕公全集[M].清嘉庆八年刻本.
    [69][明]谭元春.谭元春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0][明]管志道.从先维俗仪[M].台南:庄严出版社,1997.
    [71][明]胡应麟.甲乙剩言[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201册.
    [72][明]卓人月.古今词统[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73][明]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4][明]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5][明]王夫之.王船山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6][清]宋征舆.林屋文稿[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台南:华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集部第215册.
    [77][清]余怀.板桥杂记[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78][清]王端淑.名媛诗纬[M].康熙清音堂刻本.
    [79][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80][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1][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2][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3][清]吴嘉洤.仪宋堂集[M].民国10年(1921)刻本.
    [84][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5][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6][清]廖燕.二十七松堂文集[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87][清]陈鼎.东林列传[M].南京:广陵书社,2008.
    [88][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89][清]朱彝尊.词综[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458册.
    [90][清]朱彝尊.曝书亭全集[M].四部丛刊.上海:上海书店,1989:集部第2册.
    [91][清]郎庭槐.师友师传录[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483册.
    [92][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3][清]孙默编.十五家词[M].浙江巡抚采进本.
    [94][清]李清.杨升庵史略词话[M].武汉:湖北省图书馆出版社,1988.
    [95][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6][清]钱希言.戏瑕[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5:子部第97册.
    [97][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8][清]邹祗谟、王士祯.倚声初集[M].清顺治间大冶堂刊本.
    [99][清]钱芳标.湘瑟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
    [100][清]陈去病.五石脂[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101][清]曹尔堪.南溪词[M].清名家本.
    [102][清]王昶.明词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03][清]徐釚著,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04][清]朱祖谋.疆村语业[M].民国十三年(1924)年本.
    [105][清]张庚.国朝画征录[M].上海:上海积山书局出版,清光绪19年(1893)本.
    [106][清]吴则虞.词学易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7]赵尊岳.明词汇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08]邓之诚.骨董琐记[M].上海:三联书店,1955.
    [109]梁启超.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10]刘毓盘.词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5.
    [111]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12]吴梅.顾曲麈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13]王易.词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14]陈寅恪.柳如是别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1980.
    [115]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16]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17]易君左.中国文学史[M].香港:自由出版社,1959.
    [118]胡云翼.中国词史略[M].上海:大东书局,1933.
    [119]朱自清.诗言志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0]钱基博.钱基博学术论著选[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7.
    [121]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122]龙榆生.中国韵文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123]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24]任半塘.散曲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仿宋铅印本,1930.
    [125]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6]唐圭璋.宋词四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127]俞平伯.读词偶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28]吴文志.明诗话全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129]饶宗颐.全明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30]周明初,叶晔.全明词补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31]夏承焘、张璋.金元明清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32]张璋.历代词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
    [133]张璋.历代词话[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134]张璋.历代词话续编[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135]钟陵.金元词纪事会评[M].安徽:黄山书社,1995.
    [136]尤振中、尤以丁.明词纪事会评[M].安徽:黄山书社,1995.
    [137]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8]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82.
    [139]周维德.全明诗话[M].济南:齐鲁书社,2002.
    [140]孙克强.唐宋人词话[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
    [141]谢伯阳.全明散曲[M].济南:齐鲁书社,1994.
    [142]龚兆吉.历代词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143]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4]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45]王兆鹏.词学史料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46]王兆鹏等点校.天机余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47]方智范.中国词学批评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48]谢桃枋.中国词学史[M].成都:巴蜀书社,2002.
    [149]张仲谋.明词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50]余恕诚.唐诗风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151]陈其泰,陆树庆,徐蜀.梁启超论著选萃[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52]丁放.金元明清诗词理论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153]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54]郭杨.千年词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155]许宗元.中国词史[M].安徽:黄山书社,1990.
    [156]金启华.中国词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
    [157]邓红梅.女性词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58]黄拔荆.中国词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59]金一平.柳洲词派[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160]陶子珍.明代词选研究[M].台北: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3.
    [161]孙康宜.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62]朱崇才.词话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63]陶然.金元词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63]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64]章培恒.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65]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66]谢苍霖.三千年文祸[M].南昌:江西高教出版社,2002.
    [167]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168]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69]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M].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1998.
    [170]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171]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72]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73]李康化.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
    [174]吴熊和.吴熊和词学论集[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17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76]张德建.明代山人文学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77]杨文生.词谱简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178]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79]陈来.宋明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80]腾新才.且寄道心与明月--明代人物风俗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81]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82]姚蓉.明清词派史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83]王书奴.中国娼妓业[M].上海:三联书店,1988.
    [184]夏咸淳.晚明士风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85]木斋.唐宋词流变[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7.
    [186][法]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马兴荣.建国三十年来的词学研究[J].词学编辑委员会主编《词学》第1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21-26.
    [2]张璋.明词不可抹杀[N].光明日报1984-12-25(8).
    [3]张璋.听我说句公道话--论明代的词及“全明词”的编纂[J].国文天地,1990年第6卷第2期.
    [4]黄天骥,李恒义.元明词平议[J].文学遗产,1994,4:69-76.
    [5]周宗盛.元明两代是词的没落时代[N].大华晚报1978-11-28(7).
    [6]郑骞.明词衰落的原因[J].大陆杂志,1957-10-15,第15卷第7期.
    [7]周笃文.金元明清词选序[J].词学编辑委员会主编《词学》第1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180-193.
    [8]邓红梅.明词综论[J].中国韵文学刊,1999,1:17-25.
    [9]任耕耘.明词简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4:547-549.
    [10]王晓骊.承前启后--明初词艺术特征综论[J].贵州社会科学,2003,2:83-86.
    [11]谭新红.论清人对明词的体认与反思[J].文学遗产,2003,6:121-129.
    [12]余意.“词亡于明”的历史考察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5: 104-108.
    [13]沈松勤.明清之际太湖流域郡邑词派述论[J].文学评论,2007,2:183-192.
    [14]朱丽霞.园林宴游与文学的生态变迁-以明清之际云间几社的文学活动为例[J].文艺理论研究,2007,4:88-96.
    [15]王晓彬、童晓刚.云间词派论略[J].贵州社会科学,2004,9:92-97.
    [16]叶嘉莹.从一个新的理论角度谈令词之潜能与陈子龙词之成就[J].四川大学学报,1990,1:64-73.
    [17]余意.吴中词学与“词亡于明”辨[J].文学遗产,2008,4:97-106.
    [18]段学检.明代词论的主情论与音律论[J].学术月刊,1998,6:97-101.
    [19]李康化.明代词坛主潮论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6:40-67.
    [20]龙慧萍.词品的词学贡献[J].苏州大学学报,1999,2:68-72.
    [21]张仲谋.明代词学的构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3:16-23.
    [22]孙克强.明代词学思想论略[J].河南大学学报,2004,1:59-64.
    [23]张仲谋.论明代词学的理论建树[J].文学遗产,2006,5:95-105
    [24]朱崇才.论张綖“婉约-豪放”二体说的形成及理论贡献[J].文学遗产,2007,1:72-79.
    [25]余意.花间集与词学之“寄托”理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7,2:62-68.
    [26]沙先一.倚声初集与明清之际词学的建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3:49-53.
    [27]徐培均.无限伤心夕照中-试论明词的爱国思想[J].社会科学,1999,6:70-74.
    [28]金一平.论明词中衰[J].江海学刊,1997,4:160-164.
    [29]孙家政.论明词衰蔽的原因[J].宁波大学学报,1999,4:17-20.
    [30]张宏生.明清之际的词谱反思与词学演进[J].文艺研究,2005,4:89-96.
    [31]左东岭.论台阁体与仁宣士风之关系[J].湖南社会科学,2002,2:.
    [32]马兴荣.论题画词[J].抚州师专学报,1997,4:7-13..
    [33]范松义.明代花间集接受史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4,4:109-114.
    [34]赵稼聪.彩云深处稼轩风:论稼轩词对滇词的深远影响[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5:1-13.
    [35]王兆鹏.论宋词的发展历程[J].暨南学报,2000,6:14-29.
    [36]王兆鹏.昌盛与萧条:本世纪词学研究格局中的清词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1995,1:29-33。
    [37]蒙培元.论中国传统的情感哲学[J].哲学研究,1994,1:45-51..
    [38]张仲谋.词学筌蹄考论[J].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秋之卷:105-112.
    [39]王水照.文体丕变与宋代文学新貌[J].中国文学研究,1996,4:33-47.
    [40]刘勇刚.明清词运之转移与清词中兴之契机[J].怀化学院学报,2006,1:130-134.
    [41]沈文凡.宋词中的独特体式-福唐独木桥体[J].社会科学辑刊,2006,1:189-195.
    [1]余意.词学吴中与明代词学之重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李春英.宋元时期稼轩词接受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7.
    [3]刘军政.明代草堂诗余批评论[D].河南:河南大学,2003.
    [4]岳淑珍.明代词学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8.
    [1]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页。
    [2]赵尊岳《明词汇刊》附录《惜阴堂汇刻明词记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3][明]王世贞《凤洲杂编·上幸妖妓》,《丛书集成初编》第2810册第20页
    [4][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摘抄》,《丛书集成初编》第2809册第282页。
    [1]邓之诚《骨董琐记》卷四《董思白为人》,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24页。
    [2][明]管志道《从先维俗仪》卷二,《追洛社以悼乡绅雅会议》,台南庄严出版社,1997年版,第90页。
    [3][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12页。
    [4][明]唐寅《唐伯虎全集》卷一,《桃花庵歌》,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13页。
    [5]关于元代词与歌妓的密切可参见陶然《金元词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23页。
    [1][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15页。
    [2]此处有部分内容参阅欧阳珍《明代妓女词人述略》,《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王书奴(编著)《中国娼妓业》,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91,239页。
    [2]以上见[清]余怀《板桥杂记·丽品》,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6-15页。
    [1]转引自尤振中、尤以丁《明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20页。
    [2][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61页。
    [3][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闰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67页。
    [4][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闰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67页。
    [1][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62页。
    [2][明]杨慎《词品》卷六,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533页。
    [3]严迪昌编选《金元明清词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61页。
    [4]严迪昌编选《金元明清词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62页。
    [1]严迪昌编选《金元明清词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62页。
    [2]转引自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2-243页。
    [1][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17页。
    [2]余意《词学吴中与明代词学的重建》,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93页。
    [1]张仲谋《明词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
    [1][清]黄之隽编撰《江南通志》卷一百七十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2册第8页。
    [2]董斯张评“徐小淑词”,《历代词话》卷十。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册第1320页。
    [3]夏咸淳《晚明士风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4][清]黄之隽编撰《江南通志》卷一百七十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2册第9页。
    [5][清]张庚撰《国朝画征录》,上海积山书局出版,清光绪十九年(1893)本。
    [6][清]陈赓生、陈德锦《海宁渤海陈氏宗谱》卷二十七。
    [1][清]徐釚著,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卷五,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11-112页。
    [2][清]王端淑《名媛诗纬》卷十三,康熙清音堂刻本。
    [3]转引自尤振中、尤以丁《明词纪事汇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262页。
    [4][清]王端淑《名媛诗纬》卷十三,康熙清音堂刻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