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文化产业发展与中韩文化产业合作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文化”的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的突出及明显,文化产业也成为了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不二选择。党中央、国务院也一直把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振兴文化产业发展放在战略高度来看待。韩国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借鉴其在政策引导、投资融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品牌打造、运作机制、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成熟做法,从多个角度和多种维度来关照及审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目前存在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既可以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更好的把握前进方向,少走弯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还可以使我国文化产业更好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潮流之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要切实采取措施,不断促进和深化中韩文化领域尤其是文化产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进而为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拓宽沟通渠道、拓展经济基础、厚植人文基石。对此,可以从六个具体方面来着手推进和深化:一是树立合作开发意识;二是制定共同发展战略;三是形成多元合作体系;四是实现市场机制融合;五是共同推进人才培养;六是联合攻关重点领域。
With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uman economic andsocial life has crossed the boundaries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space, and on a globalscale to show a full range of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at present this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has from the economic field extensions and expanded tothe culture field. Culture between the countries and peoples of the world constantlyacross the country,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barriers and social obstacles to interaction,penetration and impact. Various cultures, all kinds of thoughts blending and stirringeach other, opened a new era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This has had a positive impacton the socialist culture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 negative effect;not only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and put forward a severe challenge.Therefore,how to capitalize on the trend, do not lose the opportunity, better respond to challenges,further promote and improve the socialist culture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both a major theoretical problem, but also the practicepresented to us a major issue to be solved.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is paper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which ismainly based on the following considerations: First of all, from the concept of time, sortout the course of Korea's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from the verticallevel, this comprehensive review Korea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and characteristics to form a "macro-image"; Secondly, from the concept of space, tofocus on the layou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orea culture industry and research fromthe transverse level, and thu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ode of operation andpractical effect of Korea culture industry to form a "middle knowledge"; Finally,starting from the problem point of view, mak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rtherdeepening of the China-Korea culture industry cooperation, so as to make"micro-interpretation". Thus, to rationalize the logical mind of the time-space-question, form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macro-image"-"middle knowledge"-"micro-interpretation ". Design and arrangement of specific chapters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The culture industry and its development theory of interpretation.From the "culture industry"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cut in analyses,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ory of the majorschools and their viewpoints, the relevant factors and their value. In Korea, the cultureindustry are called "content industry", it refers to the culture commodity production,circulation and consumption in relation to the industry, Including film and television,radio, video, game, animation, cartoon image, performance, culture relic, art,advertising, publishing printing, creative design, traditional crafts, traditional clothing,traditional food, multimedia video software, network and their relevant industry. ToFrankfurt School's critical theory for the dawn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presently formedthe Frankfurt School, the British school (also known as the Birmingham Academy) andto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culture industryschool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theories.
     The second chapter, Korea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course and basiccharacteristics. Korea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main cours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initial stage, turn into the stage and the current stage. As the economic outlook is differ,industry base is different, the Korea culture industry policy objectives, concepts andmeasures are also different at different times. In general,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hall give a positive support and guide, clear the role of the market and adhere to theindustrialization, emphasize and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industrydevelopment and strategic, is throughout Korea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cess inthree main features.
     The third chapter, the Korea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of operation. Theculture industry belongs to the spirit of the production of industrial products, the highlydependent on the spirit of personalized creative work, therefore, its development andoperation has its own unique mechanism and mode. Korea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modes of operation include the government operation, the enterprise operation andsocial operation three types. Among them, the government is from the macroscopiclevel of strategic planning and put forward measures to guide; Culture enterprises arethe specific actors to practic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dustry, take the market as the guidance, the pursuit of the maximal corporate profits; Social organization, give fullplay to the role of "link", provide basic value of the related services.
     The fourth chapter, Korea culture industry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effect evaluation.The evolution of Korea culture industry structure is in the leading of government policy,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market regulation. Korea culture industry structure in the initial,turn into and the current three stages reveal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difference was built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orea government's policy on differentpoints to. Korea culture industry in the initial stage development is slow, to turn into itsscale and influence are continuously upgrade, current stage Korea is constantly optimize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department to get more market shareand policy tilt.
     The fifth chapter, the proposal to deepen the cooperation of China-Korea cultureindustry. To further promote and deepen the cooperation of China-Korea cultureindustry, to expand and enhance the economic basis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countries and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e industry has a strategicsignificance. In this regard, from six specific aspects improve and deepen: One is toestablish a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consciousness; Two is to make commondevelopment strategy; Three is to form a multiple cooperation system; Four is to realizethe market mechanism fusion; five is to jointly promote the talent training; six is a jointresearch focus area.
引文
①“借鉴外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争当文化强国”,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3285962.html
    ②林方伟:《日本漫画成功入侵美国市场》,(新加坡)《联合早报》2007年7月2日。
    ①谌强:《文化产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逆势上扬》,《光明日报》2010年2月10日。
    ②张玉玲:《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铿锵前行》,《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8日。
    ①参见[澳]斯图亚特·坎宁安:《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内涵》,载于林拓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144页。
    ①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②安宇等:《国外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与产业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6期。
    ③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
    ④安宇等:《国外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与产业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6期。
    ①永春:《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和措施(上)》,《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15日。
    ②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思考》,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③万里:《关于“文化产业”定义的一些思考》,《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1年第1期。
    ①胡惠林:《中国文化产业战略力量的发展方向——兼论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文化产业新政》,《学术月刊》2009年第8期。
    ②戴琳:《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机会分析》,《商业时代》2010年第13期。
    ③冉学东,杨健:《WMA:中国文化产业的民族品牌》,《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①郑国华,丁世勇:《北京奥运会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②张胜冰:《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边界及中国的运作模式——兼论中国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思维》,《思想战线》2010年第3期。
    ①吕方:《国际产业分工与中国文化产业》,《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5期。
    ②石弘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55期。
    ①李海娟:《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
    ②王琳:《国际文化产业的非均衡竞争与中国的竞争方略》,《思想战线》2006年第4期。
    ①王家庭,张容:《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31省市文化产业效率研究》,《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9期。
    ②曾玉梅:《集团化与品牌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①蔡尚伟,王理:《开启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时代》,《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②常卫:《论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探索》2006年第6期。
    ③黄旭东:《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安全》,《求索》2009年第6期。
    ④梁明洪:《论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8期。
    ①[韩]李普京:《韩国:为什么必须发展文化产业》,《青年记者》2006年第5期。
    ②[韩]任鹤淳:《韩国文化产业实况与发展政策》,《当代韩国》2004年秋季号。
    ③扬眉:《韩国文化产业为何这么火》,《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第7期。
    ①[韩]朴哲弘:《韩国政府如何推动文化产业版权出口》,《出版参考》2007年第5期。
    ①李宁:《“自由市场”还是“文化例外”——美国与法-加文化产业政策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5期。
    ②魏婷:《发展中国国际文化贸易的思考——以动漫产业为例》,《经济问题》2009年第9期。
    ③郑成宏:《韩国文化产业现状与借鉴》,《当代韩国》2002年秋季号。
    ①孙西辉:《借鉴国际经验加快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理论学刊》2009年第8期。
    ②杨利英:《日韩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2009年第10期。
    ③吴绍阶:《从韩国经验看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索》2008年第2期。
    ①周荣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举措》,《当代世界》2009年第5期。
    ②骆莉:《韩国的文化发展哉略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3期。
    ①王文华,胡杰群:《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启示》,《中外企业文化》2008年第1期。
    ②赵丽芳,柴葆青:《韩国文化产业爆炸式增长背后的产业振兴政策》,《新闻界》2006年第3期。
    ③许为民,曹峰旗:《韩国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启示》,《理论导刊》2008年第2期。
    ①[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第128-129页。
    ②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文化产业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③唐任伍、赵莉:《文化产业:21世纪的潜能产业》,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①王慧炯:《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看法》,《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第6期,第4页。
    ②“世界各国文化产业的内涵和政策取向”,http://cn.chinagate.cn/experts/2008-01/08/content_9499736.htm.
    ③尚永:《美国的版权产业和版权贸易》,《知识产权》2002年第6期,第43页。
    ①国际统计信息中心课题组:《国外关于文化产业统计的界定》,《中国统计》2004年第1期,第53页。
    ②http://www.unesco.org/culture/industries
    ③苑捷:《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第100页。
    ④http://www.stats.gov.cn/tjbz/hyflbz/xgwj/t20040518_402154090.htm
    ①金元浦:“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http://www.culstudies.com/plus/view.php?aid=5985
    ②吴存东、吴琼:《文化创意产业概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52页。
    ③“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合作潜力”,http://www.qdbofcom.gov.cn:8080/jjg11bszn/32201.htm
    ④杨丽娅:《中美版权产业与版权制度之比较》,《齐鲁艺苑》2005年第4期,第80页。
    ①李顺德:《文化产业与知识产权》,《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第8期,第17页。
    ②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③泷泽意伲:《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启示》,《国际贸易》2006年第10期,第34页。
    ④蒋三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②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137页。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0页。
    ①于凌炜、周文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文化思想解读》,《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95-97页。
    ①沈强:《日韩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37页。
    ②车美萍:《欧洲文化工业批判之路径》,《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20-21页。
    ①车美萍:《欧洲文化工业批判之路径》,《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23页。
    ①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81-82页。
    ①杨炯武:《析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第124页。
    ②胡惠林、单世联:《文化产业学概论》,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①[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②马驰:《伯明翰与法兰克福:两种不同的文化研究路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2页。
    ③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154页。
    ①刘晓静:《约翰·费斯克研究概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49页。
    ②陈昌勇:《费斯克两种经济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25页。
    ①王建平:“‘品味阶层’:现实抑或表象?”,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shjgyfc/t20061215_10238.htm
    ②孙景民:《从经济的视角审视文化——论美国文化产业理论》,《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94页。
    ③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91-92页。
    ①祈述裕:《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诸要素》,《中国文化报》2008年10月10日,第8版。
    ②向志强:《文化产业类型及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求索》2008年第11期,第66页。
    ①王亚川:《论文化产业内部结构的划分与演进——基于核心要素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74页。
    ②薛永武、张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要素分析》,《枣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3页。
    ①杨眉:《韩国文化产业为何这么火?》,《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第7期,第34页。
    ②韩国:“文化立国”成就后起之秀,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0/18/c_122171036.htm.
    ①任鹤淳:《韩国文化产业实况与发展政策》,《当代韩国》2004年秋季号,第36页。
    ②任鹤淳:《韩国文化产业实况与发展政策》,《当代韩国》2004年秋季号,第37号。
    ①徐正教:《文化经济学》,韩国Hanol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110页。
    ②郭锐、王箫轲:《冷战后韩国国家战略的调整与评估》,《当代韩国》2009年冬季号,第31页。
    ③金兑炫:《韩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49页。
    ①金兑炫:《韩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50页。
    ②骆莉:《韩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3期,第32页。
    ①《韩国文化产业探微》,《中国画报》2005年1月14日。
    ②骆莉:《韩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3期,第32页。
    ③郑成宏:《韩国文化产业现状与借鉴》,《当代韩国》2002年秋季号,第23页。
    ④吴明:《韩国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概述》,载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页。
    ①吴明:《韩国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概述》,载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76页。
    ②任鹤淳:《韩国文化产业实况与发展政策》,《当代韩国》2004年秋季号,第37号。
    ①有关卢武铉政府文化政策内容的论述,主要参见元道渊:《参与政府文化政策的意义和下届政府的课题》,《经济与社会》2008年第3期,第162页。
    ①詹小洪:《韩国能避免第二次金融危机吗?》,转引自朱芹:《李明博政府的内外政策与中韩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韩国研究论丛》2009年第1期,第429页。
    ①金兑炫:《韩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52页。
    ①王晓玲、董向荣:《韩国国家形象的变迁及其启示》,《当代韩国》2010年夏季号,第46页。
    ①Patrick O’Heffernan, Mass Media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Ablex:Publishing House,1991,p.41.
    ②[韩]姜锡一、赵五星编著:《韩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①永春:《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和措施(上)》,《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15日。
    ②赵丽芳、柴葆青:《韩国文化产业爆炸式背后的产业振兴政策》,《新闻界》2006年第3期,第92页。
    ①赵丽芳、柴葆青:《韩国文化产业爆炸式背后的产业振兴政策》,《新闻界》2006年第3期,第92页。
    ②永春:《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和措施(上)》,《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15日。
    ①Gearóid ó Tuathail,“At the End of Geopolitics? Reflections on a Plural Problematic at the Century’s End”, Alternatives: Global, Local, Political, Vol.22, No.1,1997, pp.43.70
    ①温景涛:《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15页。
    ①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6-97页。
    ②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①韩虹新:《韩国文化产业管理与发展模式探析》,《前沿》2011年第20期,第164页。
    ②温景涛:《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17页。
    ①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研究课题组:《“促进法”视角中的文化产业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5月8日。
    ②骆莉:《韩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3期,第164页。
    ①韩骏伟、胡晓明:《国际文化贸易》,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4-145页。
    ②姜锡一、赵五星:《韩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①沈强:《日韩文化发展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63页。
    ①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②韩虹新:《韩国文化产业管理与发展模式探析》,《前沿》2011年第20期,第164页。
    ③沈强:《日韩文化发展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63页。
    ①沈强:《日韩文化发展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65页。
    ②“韩国文化产业‘名利双收’新一轮‘韩流’蓄势待发”,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0-07/13/content_3219733.htm
    ①温景涛:《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13页。
    ②http://www.mcst.go.kr/chinese/index.jsp
    ③李永求:《韩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述略》,《光明日报》2011年8月30日。
    ①李永求:《韩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述略》,《光明日报》2011年8月30日。
    ①方东华:《韩国文化产业的崛起及其对宁波的启示》,《宁波通讯》2008年第11期,第25页。
    ②姜洪民:《韩国文化产业的特色》,《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年第6期,第66页。
    ③何群:《文化生产及产品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①沈强:《日韩文化发展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88页。
    ②杨利英:《日韩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10期,第76页。
    ①李益波:《韩国文化产业的崛起及对中国的启示》,《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54页。
    ②姜洪民:《韩国文化产业的特色》,《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年第6期,第66页。
    ③沈强:《日韩文化发展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88-89页。
    ①姜洪民:《韩国文化产业的特色》,《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年第6期,第66页。
    ①沈强:《日韩文化发展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124页。
    ②沈强:《日韩文化发展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67页。
    ①沈强:《日韩文化发展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70页。
    ②李妙然:《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特区经济》2010年第12期,第112页。
    ①张隽:《探析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启示》,《当代韩国》2009年夏季号,第45-46页。
    ②沈强:《日韩文化发展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70页。
    ①沈强:《日韩文化发展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69页。
    ①谢勇、柳华:《产业经济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175页。
    ②陈东琪:《中国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34页。
    ③李江帆:《第三产业的产业性质、评估依据和衡量指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0期,第33页。
    ④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117页。
    ⑤胡惠林:《论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制度创新》,《思想战线》2003年第4期,第55页。
    ①姜明辉、李国峰、邵景波:《从“汉江奇迹”到“IMF危机”——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政策评析》,《决策借鉴》1999年第5期,第47页。
    ①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文化产业统计》,2008年,第14页。
    ②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2007年广播产业实态调查报告》,2007年,第10页。
    ②[美]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①金兑炫:《韩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61页。
    ①[韩]姜锡一、赵五星:《韩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①[韩]姜锡一、赵五星:《韩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页。
    ①[韩]姜锡一、赵五星:《韩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①[韩]姜锡一、赵五星:《韩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
    ①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文化产业统计》,2008年,第177页。
    ②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2007电影产业实况调查》,2008年,第4页。
    ①Max Weber,“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World’s Religions.”P.280.转引自[美]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特·O.基欧汉:《观念与外交政策——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刘东国、于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①《韩国文化产业探微》,《中国文化报》2005年1月14日。
    ①郭新茹、顾江、朱文静:《中韩文化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实证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74页。
    ①《中韩签署文化产业合作行动计划》,《中国文化报》2010年12月16日。
    ①刘诗白:《论现代文化生产》,《经济学家》2005年第2期,第4-15页。
    ②黄南珊:《正确把握若干重要关系促进文化产业健全发展》,《学术论坛》2004年第4期,第111-115页。
    ③赵月枝:《文化产业、市场逻辑和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下)》,《新闻大学》2007年第l期,第56页。
    ①宋魁、程雁:《加强中韩信息产业合作对策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71页。
    ①鲍玉珩、洪俊浩:《美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电影评介》2007年第16期,第4-5页。
    ①田丰:《论文化生产力》,《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5页。
    ①霍步刚:《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第200页。
    ③《韩驻华大使:出现摩擦,韩中不应有恐惧感》,《环球时报》2012年1月5日。
    [1][美]大卫·赫斯蒙德夫著:《文化产业》,张菲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0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3]宋培义主编:《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成功案例解读》,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4]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胡惠林著:《文化产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7][美]劳伦斯·莱斯格著:《免费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王师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8]陈少峰、朱嘉著:《中国文化产业十年(1999-2009)》,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年版;
    [9]蔡尚伟等著:《文化产业比较案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严三九、王虎编著:《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牛维麟、彭翊主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蔡尚伟、温洪泉等著:《文化产业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韩]姜锡一、赵五星编著:《韩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14]毕佳、龙志超编著:《英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15]李宇红、白庆祥编著:《文化创意经典案例教程》,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16]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7]李怀亮、刘悦笛主编:《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胡惠林、单世联著:《文化产业学概论》,北京:书海出版社2006年版;
    [19]殷俊、谭玲编著:《动漫产业(第2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花建等著:《文化产业竞争力》,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侯汉坡编著:《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案例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22]胡晓明、肖春晔编著:《文化经济理论与实务》,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吴存东、吴琼著:《文化创意产业概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24]林日葵编著:《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与典型案例分析》,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5]胡惠林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6]孙有中等编著:《美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27]胡惠林、李康化著:《文化经济学》,北京:书海出版社2006年版;
    [28]侯聿瑶编著:《法国文化产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29]赵晶媛编著:《文化产业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0]蒋晓丽等著:《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邵培仁等著:《文化产业经营通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美]艾伦·J·斯科特著:《城市文化经济学》,董树宝、张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3]陈少峰著:《文化产业读本》,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年版;
    [34]卜希霆主编:《创意起底:文化创意产业先锋思维解码》,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版;
    [35]韩骏伟、胡晓明编著:《文化产业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6]王文科、史征著:《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指数的建构影响与传播:以浙江义乌为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7]李向民、王晨、成乔明著:《文化产业管理概论》,北京:书海出版社2006年版;
    [38]向勇主编:《金融危机与文化产业机遇》,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年版;
    [39]石杰、司志浩编著:《文化创意产业概论》,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
    [40]刘吉发、陈怀平编著:《文化产业学导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1]张廷兴、岳晓华等著:《中国文化产业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42]范周、吕学武主编:《文化保创意产业前沿对话:启迪与反思》,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3]陈鸣著:《西方文化管理概论》,北京:书海出版社2006年版;
    [44]顾江主编:《文化产业规划案例精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5]孙安民著:《营销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46]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9)》,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年版;
    [47]顾江编著:《文化产业经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8]奚建华主编:《浙江文化大省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
    [49]宫承波、闫玉刚著:《文化创意产业总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50]袁志平、杨森耀、吴海勇著:《繁枝有待:江南文化产业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1]刘庆渝、陈杨主编:《2009年: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报告》,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52]于启武、蒋三庚主编:《北京CBD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CBD发展研究基地2008年度报告》,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3]顾江主编:《文化产业研究:经济转轨中文化产业发展市场模式与规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4]陈志楣、冯梅、郭毅著:《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5]胡惠林、陈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10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6]张彩凤、苏红燕著:《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7]唐晋主编:《大国策: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58]张玉国著:《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9]左惠著:《文化产品供给论: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0]蔡嘉清著:《文化产业营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1]白庆祥、李宇红著:《文化创意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62]潦寒主编:《中国文化产业经典案例分析》,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63]魏鹏举编著:《文化创意产业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4]殷俊、代静编著:《跨媒介经营(第2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5]林拓、李惠斌、薛晓源编著:《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6][韩]李晶雨著:《韩中产业技术政策及其社会文化背景比较研究》,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7]汤莉萍、殷瑜、殷俊编著:《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8]韩骏伟、胡晓明编著:《国际文化贸易》,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9]白远、池娟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理论与产品的国际贸易》,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70]陈忱主编:《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走出去战略》,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71]陈忱著:《文化产业的思考与对话》,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72]李怀亮著:《国际文化贸易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3][美]斯科特·拉什、西莉亚·卢瑞著:《全球文化工业:物的媒介化》,要新乐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74]牛维麟主编:《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5]熊澄宇等著:《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6]蒋三庚主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7]Doobo Shim:Hybridity and the rise of Korean popular culture in Asia,Media Culture Society January2006vol.28no.1;
    [78]Theodor W. Adorno and Anson G. Rabinbach: Culture IndustryReconsidered;
    [79]S. Cameron:On the role of critics in the culture industry, Journalof Cultural Economics19,1995,Volume19, Number4;
    [96]Theodor W. Adorno,J. M. Bernstein: The culture industry: selectedessays on mass culture,Routledge;2edition (May30,2001);
    [97]Allen J. Scott and Dominic Power: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Productionof Culture,Routledge (September24,2004);
    [98]Donald N. Clark:Culture and Customs of Korea, Greenwood (August30,2000);
    [99]Jinhee Choi:The South Korean film renaissance: local hitmakers, globalprovocateurs,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March15,2010);
    [100]Ju Brown,John Brown:China, Japan, Korea Culture and Customs,BookSurge Publishing (October9,2006)
    [101]Chua Beng Huat, Koichi Iwabuchi: East Asian Pop Culture: Analysingthe Korean Wave,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illustrated editionedition (March,2008);
    [102]Myung Oak Kim, Sam Jaffe:The New Korea: An Inside Look at South Korea'sEconomic Rise,AMACOM (April1,2010);
    [103]Choong Soon Kim:The Culture of Korean Industry: An Ethnography ofPoongsan Corporation,Univ of Arizona Pr; First Edition edition(December,1992);
    [104]Jong-Chan Rhee:The State and Industry in South Korea: The Limits ofthe Authoritarian State,Routledge;1edition (October14,1994);
    [105]Mark James Russell:Pop Goes Korea: Behind the Revolution in Movies,Music, and Internet Culture,Stone Bridge Press (January1,2009);
    [106]Scott Lash,Celia Lury: Global culture industry: the mediation ofthings,Polity;1edition (April27,2007);
    [107]Theodor Adorno:The Culture Industry,Routledge (May30,2001);
    [108]Deborah Cook:The Culture Industry Revisited,Rowman&LittlefieldPublishers, Inc.(January,1996);
    [109]Heinz Steinert,Sally-Ann Spencer:Culture Industry,Polity (March7,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