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法治理念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伴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整体推进和法治校园建设的逐步深入,以法治理念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成为高等教育领域重大的理论与现实课题。大学生教育管理人本理念的确立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基础,人本理念客观上要求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大学生的利益需求。这种客观要求与法治理念具有高度的同构性,因此法治理念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的着力点在于权力制衡、民主参与、权利保障和责任担当。
     现代高校的组织系统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构成高校两种基本的权力类型。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存在诸多的不同,有其各自的职责范围。高校权力实际运行中存在着缺位、错位、超位的情形,造成行政权力挤压学术权力、学术失范现象严重、官本位意识盛行等现象。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权力制衡应当优化权力配置、权力行使遵循正当程序原则和健全权力的责任机制。
     大学生对涉及自身教育管理事务的民主参与,不仅是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举措,也是现行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与西方国家相比,当下我国高校大学生民主参与存在着参与层次较低、参与热情不高、参与渠道不畅、网络参与建设滞后等困境。据此,我国大学生民主参与路径的完善,应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之上,本着引导参与和有序参与的原则,重在提升大学生自身行为能力、加强大学生组织建设和规范网络民主参与渠道。
     权利可作多种分类,依据法治化的状态,权利可分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而法定权利的实现程度构成法治化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数。大学生具有消费者和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作为受教育者的法定权利,包括平等受教育权、发展权、教学质量保障权、公正评价权、助学权、就业权等内容。为了保障大学生法定权利的实现,大学生教育管理者应确立大学生权利本位的意识,完善校内权利救济制度和司法的适度介入。
     法治理念下,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和义务与责任的关联性,必然引申出大学生自由行为与责任担当的对称性。大学生教育管理根本任务,应从片面理解人的工具价值,转向重视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价值。责任担当是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动力和保障,引导大学生责任担当的有效举措在于完善责任教育内容、重视公民理论教育和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With the full deepening of the strategy of the rule of law, the creativ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based on the notion of the rule of law becom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 in higher education. Theories are the pilot and the basis of actions; hence the human oriented concept in university students'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common sense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human oriented concept respects university students'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stresses the car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hich has great similarities with the strategy of the rule of law. The anchor point of creativity in university student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under the rule of law lies in the balance of powers,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the taking of responsibilities.
     The organizational discipline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is based on specialties, complete with two kinds of basic powers-academic power and administrative power. These two kinds of powers have many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execution of university powers, there exists the phenomenon of absence, misplace and overuse of either of the powers, which leads to the oppressing of administrative powers over academic powers, academic anomie, prevalence of bureaucracy. The balance of powers in university student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should optimize power allocation; abide by right procedures in the execution of powers, and establish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powers.
     University students'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in affairs which involves their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is not only the effective measure to complete their self education but also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curr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Compared with foreign higher institutions, there exist such problems as fewer times, lower enthusiasm, unsmooth channels and backward network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perfection of the paths of university students'participation should, based on beneficial foreign experiences, adhering to guiding participation, orderly participation, uplift university students'self action abilit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 organizations and standardize the channels of network participation.
     Rights can be classified differently. According to the state of rights, they can be classified as due rights, legal rights and reality rights, of which the realization of legal rights are an important index of evaluating the degree of the rule of law.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a double identity both as consumers and education receivers. Their legal rights as education receivers include equal education rights, development rights, rights of guarantee of educational quality, fair evaluation rights, study-help rights, and employment rights etc. To guarantee the realiz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legal rights, university student educators and management should have the awareness of student rights, perfect campus rights help system and properly introduce judicial review.
     Under the strategy of the rule of law, the unity of rights and duties, the consistency of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evitably mean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university students' free activities and the taking of responsibilities. The basic task of university student education should turn from people's tool value to the value of free and full development. The taking of responsibilities is the prerequisite of free and full development. The effective method of guiding university students' taking of responsibilities lies in completing the contents of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emphasizing citizens' theoretical education and devoting into social practice.
引文
① 朱春艳,陈凡.“理念”概念的起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9-81.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理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836.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75.
    ③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3175.
    ④ 王玉兰.对教育理念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2,(12),21-22.
    ① 张文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3840.
    ② 张文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38-40.
    ① 秦惠民.以法治精神建设和谐校园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20-22.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② 张奎良.人概念的三层次——解析以人为本的人[J].求是学刊,2011,(1),8-10.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3.
    ① 李燕.以人为本: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理念[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18-120.
    ② 吴琼.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历程及其启示[J].北京德育,2010,(1),27-30.
    ①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99.
    ②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276.
    ① 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270-291.
    ②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37.
    ① 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31-533.
    ① 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M1.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257.
    ① 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5.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
    ① 卓泽渊.法的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477.
    ② 杨兆山.教育学的“个性”概念[J].中国教育学刊,1996,(3),16-18.
    ③ 姚姿如,杨兆山.“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J].教育研究,2011,(3),17-20.
    ① 姚姿如,杨兆山.“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J].教育研究,2011,(3),17-20.
    ② 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85-90.
    ③ 严文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理解含义[J].社会科学家,2005,(5),558-559.
    ① 姜立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个体需要的利益机制[J].理论学刊,2003,(2),116-118.
    ② 康年.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J].当代青年研究,2011,(9),57-61.
    ③ 王兰生,李英田.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再思考——从利益角度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路径[J].前进,2006,(6),47-49.
    ① 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59.
    ② 王彦斌.权力的逻辑——大学组织运行的社会学管窥,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53.
    ③ 克罗齐埃.被封锁的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9.
    ① 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杜,1994,124.
    ① 苏君阳.论大学治理权力结构的基本类型[J].江苏高教,2007,(4),1-3.
    ② 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2002,1.
    ① 张珏.试论大学的学术权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3),5-8.
    ②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杜,1998,31.
    ① 眭依凡.论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协调[J].现代大学教育,2001,(4),7-11.
    ② 蔡文伯、高芳.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回溯与反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52-55.
    ① 任学强.论事业单位在行政诉讼中的被告资格——以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为参照[J].行政与法,2008,(7),75-76.
    ② 袁明圣.解读高等学校的“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资格——以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为范本展开的分析[J].行政法学研究,2006,(2),1-6.
    ③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杜,1998,12.
    ① 张俊宗.学术与大学的逻辑构成[J].高等教育研究,2005,(6),6-11.
    ① 柯文进.现代大学权力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27-28.
    ② 张维迎.学术自由、“官本位”及学术规范[J].读书,2004,(1),90-97.
    ①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81,43.
    ① 王英杰.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冲突解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1),55-65.
    ②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杜,1998,33-34.
    ① 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4.
    ① 董云川.论大学学术权力的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0,(2),60-64.
    ①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4,154.
    ① 王彦斌.权力的逻辑——大学组织运行的社会学管窥,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103.
    ② 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2002,188.
    ① 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29-232.
    ① 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杜2001,212-213.
    ② 肯尼迪.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78.
    ③ 魏英杰.患有软骨病的“学术居委会”[N].中国青年报,2005-12-26,(10).
    ④ 谢尊武.高校学术权力的法律规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6,(2),61-64.
    ① 蒋本国.参与式民主理论初探[J].学习与探索,2002,(6),28-30.
    ②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1.
    ①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561.
    ② 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548.
    ① 蒋本国.参与式民主理论初探[J].学习与探索,2002,(6),28-30.
    ① 唐娥,傅根生.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空间与路径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4),14-16.
    ① 韩兵.完善我国高校学生参与权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3-66.
    ② 杨东平.大学精神[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189.
    ③ 洪家殷.从学生之地位论大学法之修正[C].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学法研讨会论文集[M].台北:东吴大学法学院,1998,142.
    ① 高振岗.论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及有效性[J].理论导刊,2008,(9),56-68.
    ② 高振岗.论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及有效性[J].理论导刊,2008,(9),56-68.
    ① 夏民,庄倩如.大学生参与权的法哲学思考[J].江苏高教,2012,(4),51-53.
    ① 何涌等.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现状与新渠道[J].高校教育管理,2012,(5),97-101.
    ① 吴运来.学生参与高校治理权的正当性及类型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6),90-93.
    ② 吴运来.学生参与高校治理权的正当性及类型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6),90-93.
    ③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61.
    ① 刘振天.西方国家教育管理体制中的社会参与[J].比较教育研究,1996,(3),11-14.
    ② 周世厚,岳进.美国高校学生校政参与的历史演进[J].外国教育研究,2013(2),88-97.
    ③ 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5.
    ① 吕莉丽.高校学生组织的民主建设,辽宁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69.
    ①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201.
    ① 吕莉丽.高校学生组织的民主建设,辽宁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80.
    ① 陈晓梅.高校学生组织的形象调查与目标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21),164-165.
    ② 丁文勤.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J].江苏高教2010,(4),122-124.
    ① 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M].2002,198-199.
    ① 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北京:光明日报社,1988,773.
    ②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00-101.
    ① 杨春福.权利法哲学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1-73.
    ① 程燎原,王人博.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34.
    ② 易艳平.消费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权利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3),24-27.
    ① 郑贤君.公立高等学校的惩戒权有多大——浅析大学自治与学习自由的冲突[J].美中法律评论,2005,(10),22-28.
    ② 杨咏梅.大学生法定权利及其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05,(9),5659.
    ① 程燎原,王人博.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25.
    ② 许美德.西方大学的形成及其社会根源[J].教育研究,1981,(12),5-7.
    ① 余功文,赵宏声.大学生权利的保护与高校的依法管理[J].理工高教研究,2002,(1),27-29.
    ① 郝铁川.不对称的权利和义务[N],检察日报,1999-3-24,(8).
    ② 尹力.试论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97-106.
    ① 陈新民.行政法学总论[M].台北:三民书局,1995,62.
    ② 黄成松.依法治校中的法制瑕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7-40.
    ③ 朱世宽.学校能否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J].人民司法,1999,(9),54-56.
    ① 秦惠民.当前引发高等教育诉讼的若干问题探析[J].判解研究,2001,(2),60-78.
    ② 秦惠民.高等学校法律纠纷若干问题的思考[J].法学家,2001,(5),105-114.
    ① 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47.
    ① 谢晖.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中国法制现代化沉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66.
    ① 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59.
    ② 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4.
    ③ 《韩非子·忠孝》
    ① 姚建宗.信仰:法律的意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2),1-5.
    ② 罗伯斯庇尔.革命法制和审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38.
    ③ 秦惠民.以法治精神建设和谐校园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20-22.
    ④ 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8.
    ① 茅铭晨.论宪法申诉权的落实和发展[J].现代法学,2002,(6),80-84.
    ① 湛中乐.高等学校大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研究(上)[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5),96-101.
    ① 尹晓敏.论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功能的失落与复归[J].高等教育研究,2009,(3),27-31.
    ②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3.
    ① 程雁雷.论司法审查对大学自治的有限介入[J].行政法学研究,2000,(2),33-36.
    ② 程雁雷.论司法审查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纠纷范围的界定[J].中国高等教育,2005,(21),27-29.
    ③ 李丽峰,潘秀红.司法审查对大学内部裁判权的有限介入[J].政府法制,2007,(3),20-21.
    ④ 程雁雷.论司法审查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纠纷范围的界定[J].中国高等教育,2005,(21),27-29.
    ⑤ 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18.
    ①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第12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34.
    ① 沈岿.谁在行使权力——准政府组织个案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6.
    ② 管建平.论高校学生权益救济制度的实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2005,(6),68-71.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2.
    ③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54-255.
    ① 徐显明.公民权利和义务通论[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1,65.
    ②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20-124.
    ① 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原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73.
    ① 张恒山.法理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54455.
    ②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5.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3.
    ①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C].转引自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398.
    ② 公丕祥.法哲学与法制现代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3.
    ③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M].转引自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400.
    ④ 罗尔斯.正义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234.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
    ① 黄蓉生、姜华.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J].思想教育研究,2009,(9),13-18.
    ② 杨振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十历程、特点与启示[J].教育评论,2010,(1),48-52.
    ① 程伟.“服务型的工具”还是“塑造人的平台”——对当代理论教育价值取向的追问[J].学术探索,2004,(12),108-111.
    ② 张明秀,吴世彬.从工具化到人本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诉求的转变[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3),47-49.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5.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0.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4
    ① 黄治东.当下大学生责任教育路径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2,(2),177-179.
    ① 杨玉春.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着力点及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72-73.
    ① 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66-69.
    ② 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1-13.
    ③ 龚群.公民与公民教育[N].光明日报,2013-12-7,(11).
    ① 葛新斌.公民教育: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深切呼唤[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106-11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3、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迈克尔·夏托克:《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管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11、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杜威:《道德教育原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哈特:《法律的概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4、盐野宏:《行政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5、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应用》,北京:三民书局1996年版;
    16、罗红波:《博洛尼亚大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7、金耀基:《大学之理念》,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18、杨东平:《大学精神》,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19、张俊宗:《现代大学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赵志毅:《文本与人本——高校德育方略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郑永廷:《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3、靳诺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4、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孙迎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27、张海惠:《中美大学教育体验与比较—美国知名华裔学者访谈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8、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0、张维迎:《大学的逻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张文显:《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2、杨春福:《权利法哲学导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程燎原、王人博:《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4、公丕祥:《法哲学与法制现代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5、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王名扬:《美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4年版;
    37、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8、王名扬:《美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4年版;
    39、陈志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陈小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1、陈桂蓉主编:《中国传统道德概论》,北京:长征出版社2000年版;
    4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上海: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43、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4、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5、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6、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三联书店1996年版;
    47、丁大同:《国家与道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8、罗国杰:《道德建设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9、刘云林:《当代中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0、李兰芬:《当前中国德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1、尼布尔:《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2、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53、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4、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5、孙迎光:《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苏振芳:《道德教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7、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9、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0、谢军:《论责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1、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2、颜晓峰:《诚信与文明》,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6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4、Hastings Rashdall,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A New Ed.), ed.by F.M.Powicke and Q.A.B.Emde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Third Vol.
    65、Lynn Thorndike,University records and life in the middle Ag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4.
    1、曹孟勤:《试析中国历史上道德治国的偏颇》载于《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2、刘云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理性探析》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23期;
    3、刘云林:《形式合理性视域中的良法之应然》载于《伦理学研究》2009年第1期;
    4、刘云林:《试论良法的生成路径》载于《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3期;
    5、刘李明、冯云翔:《法律诚信与道德诚信辨析》载于《学术交流》2003年第7期;
    6、李仁武:《论道德建设的制度伦理环境》载于《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7、孙迎光:《马克思“完整的人”的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8、眭依凡:《教授“治校”:大学校长民主管理学校的理念与意义》载于《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9、王英杰:《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冲突解析》载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7年第1期;
    10、季诚钧:《高校学生权力初探》载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11、李秉忠:《权利视野下的西欧中世纪大学》载于《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12、彭虹斌:《大学自治与我国高校内部体制改革》载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13、宣勇:《论大学行政的理念》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第9期;
    14、郭道晖:《论权利推定》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15、余功文、赵宏声:《大学生权利的保护与高校的依法管理》载于《理工高教研究》2002年第1期;
    16、张一赫:《高校学生管理处分问题的法律视角》载于《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1期;
    17、张小芳、徐军伟:《法理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研究》载于《宁波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8、尹力:《试论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9、秦惠民:《当前引发高等教育诉讼的若干问题探析》载于《判解研究》2001年第2期;
    20、程雁雷:《论司法审查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纠纷范围的界定》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21期;
    21、吕莉莎:《司法审查对高校行政权力的制约》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2期;
    22、尹晓敏、陈新民:《学生申诉制度在构建和谐高校中的价值探析》载于《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5期;
    23、侯书栋:《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正当程序》载于《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24、张文显:《公正·民主·诚信·认同·和睦—谈构建和谐校园的价值基础》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21期;
    25、彭阳红:《从合法性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21期;
    26、李娟:《我国学生听证制度的实施现状及问题》载于《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12期;
    26、龚世达:《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7、阎丽鸿:《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原则》载于《吉林教育科研》2007年第9期;
    28、芮鸿岩:《权利与秩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法治思考》载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9、胡泽勇:《试析法治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9期;
    30、彭扬:《法治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优化》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31、王卫放:《美国高校的学生工作》载于《中国青研究》2004年第5期;
    32、于伟、韩丽颖:《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论基础与职能》载于《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1、刘学坤:《现代性视野下大学学术不端问题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
    2、王恩华:《学术越轨与大学学术管理》,华中科技大学,2005;
    3、陆福兴:《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4、李明忠:《美国大学生事务管理的学生观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季诚钧:《大学组织属性与结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唐振平:《当代中国大学自治管理体制研究》,中南大学,2006年;
    7、王楠楠:《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8、张伟依:《依法治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曾胡强:《高校对学生依法管理的思考》,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祁欢:《高校学生工作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研究》,郑州大学,2011年;
    11、张冬利:《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2、步海英:《我国高校本科学生管理制度的演变及思考》,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13、吕颖; 《我国大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4、付瑞霞:《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反思与重构》,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5、李家铭:《我国高校学生权利保护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6、龚春蕾:《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7、童静菊:《生本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8、朱孟强:《我国高等学校与大学法律关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9、游敏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西南大学,2008年;
    20、樊华强:《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人权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1、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2、于国庆:《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