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刑事诉讼法律伦理原理初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刑事诉讼法律伦理的核心范畴是有关刑事诉讼法律程序之善恶。对刑事诉讼法律程序伦理善恶问题的看法如何,不仅影响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的深度,影响着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进而着影响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和法律程序的质量,并影响着我国国家、社会和诉讼参与人尤其是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因此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该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通过刑事诉讼法律程序价值及目的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卓有成效的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正是研究的深入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呼唤学人对其更进一步关注。本文以规范伦理学有关规范伦理原理为基础,并试图运用元伦理学有关语言及逻辑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刑事诉讼法律程序伦理中的原理和方法问题。
     第一章,刑事诉讼法律伦理概述,在分析揭示了道德、伦理及伦理学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进而探讨了刑事诉讼伦理与传统个体伦理的区别,指出了二者在伦理主旨、具体道德规范要求、伦理实施方式以及伦理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区别。
     第二章,刑事诉讼法律伦理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分别从中国、西方以及国际组织等角度,探讨了刑事诉讼法律伦理在国家和组织组织的演变及发展。其中,中国刑事诉讼法律伦理的演变情况又分为古代中国和新中国两个部分,西方刑事诉讼法律伦理的演变又分为两大法系形成前、英美法系(主要介绍英国和美国)和大陆法系(主要介绍法国和德国)几个部分。
     第三,刑事诉讼法律伦理的核心范畴——善恶,在明确刑事诉讼法律伦理的核心范畴是善恶问题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善恶一词的词源学意义,然后分别探讨了中外伦理思想史上有关伦理善恶问题的分歧,指出刑事诉讼法学界对刑事诉讼法律伦理善恶问题在内容及方法论上的质疑,并对此进行简要评析。
     第四章,刑事诉讼法律伦理善恶之推导,在阐述刑事诉讼法律伦理善恶推导的内涵及方法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刑事诉讼法律伦理善恶推导的客体要素及主题需要要素,分析论证了刑事诉讼法律程序的裁决纠纷、权力规制和权利保障功能,指出并论证了刑事诉讼法律程序善恶推导中需要的主体和需要的内容。
     第五,刑事诉讼法律伦理善恶之基础,主要分析揭示了刑事诉讼法律伦理的人性基础、社会基础以及刑事诉讼本质基础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性基础部分揭示了人性中的感性自利和理性自制两个方面,并论证了其对刑事诉讼法律伦理善恶的影响;社会基础部分分别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其对刑事诉讼法律伦理善恶的影响;刑事诉讼本质部分主要分析了刑事诉讼的纠纷裁决性质及其对刑事诉讼法律伦理善恶的影响。
     第六部分,刑事诉讼法律伦理善恶之表现,在分析揭示刑事诉讼法律价值诸论的基础上,指出并论证了刑事诉讼法律程序应在符合善或正义这一总价值目标的前提下,在程序结构方式上体现公正、在涉及人的权益保障方面体现人权、在程序功效方面体现效率等。其中,善或正义是最高价值和方向性价值,可称之为第一层次价值;公正和人权是基础性价值,可称之为第二层次价值;效率是条件性价值,可称之为第三层次价值。
     第七章,我国刑事诉讼法律程序伦理善恶问题之检讨,主要运用伦理学原理和方法,选择了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几个伦理问题比较突出程序问题如刑事司法审查、律师辩护以及刑事速决程序等进行透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完善建议。
The core areas of criminal procedural legal ethics are related to the good and evil of criminal proceedings.The perspective we hold on issues of good and evil in criminal procedural legal ethics, not only impact the depth of China’s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nd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practice, and then impact the quality of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nd legal procedure, but also have influence on the interests of country, society and participants, especially the immediate interests of parties, so the significance in this question is self-evident. Concerning to this question,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of criminal procedure law carry on several in-depth and fruitful discussions on some topics such as the procedural value and the purpose of criminal procedures, and gains some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It is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the results obtained calling on more scholars to pay further attention to this area. This paper based on some related principals of normative ethics, through the use of relevant language and logical analysis from meta-ethics,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principals and methods of ethics in the criminal procedural law.
     Chapter one, makes an overview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al legal ethics. Based on the basic meaning analysis of moral, ethic and ethics and discuss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riminal legal ethics and traditional individual ethics, it points out the distinctions of those on the aspects of ethical subject, specific moral requirements, enforcement ways and ethical evaluation mechanisms, and so on.
     Chapter two,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riminal procedural legal ethics, it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riminal procedural legal ethics in countries and organizations through separately setting China, Western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the point of view. Among them,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criminal procedural legal ethics is parted into two parts, the ancient China and the new China, meanwhile the Western evolution of criminal procedural legal ethics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legal systems, namely before the formation, common law (mainly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roduced) and Continental Law (mainly the France and Germany introduced).
     Chapter three, the core areas of criminal procedural legal ethics-good and evil,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re areas of criminal procedural legal ethics which are good and evil, firstly it sorts out the etymological meaning of good and evil, and separately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which relate to issues of good and evil of ethics on ethnics history of China and the rest countries, then indicates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of criminal procedure law whose doubt on the content and methodology of the issues of good and evil in criminal procedural legal ethics, and comments on this briefly.
     Chapter four, the derivation of good and evil in criminal procedural legal ethics, on the basis of describing the content and method of the derivation of good and evil in criminal procedural legal ethics, it discusses the object elements and subject elements of the derivation of good and evil in criminal procedural legal ethics, and analyzes and demonstrates the function of awarding disputes, regulating power, and protecting rights of criminal proceedings, and points out and demonstrates the subject and the content which the derivation of good and evil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are in need of.
     Chapter five, the basis of good and evil in criminal procedural legal ethics, it mainly analyzes and reveals the human basis, the social basis, and the essence of criminal procedure basis of criminal procedural legal ethics. The part of human basis reveals both emotional self-interest and rational altruism and demonstrates its influences on good and evil in criminal procedural legal ethics. The part of social basis separately analyzes its influences on good and evil in criminal procedural legal ethics from the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spects and so on. The part of the essence of criminal procedure basis mainly analyzes the nature of criminal procedure’s dispute resolu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good and evil in criminal procedural legal ethics.
     Chapter six, manifestations of good and evil in criminal procedural legal ethics-value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revealing various theories of the value of criminal procedure, it points out and demonstrates that criminal proceedings should be under the premise of in line with good or justice which is the total value of the target, reflects justice in manner of procedural structure, embodies human rights from the aspect of concerning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reflects efficiency from the aspect of procedural effectiveness. Among them, good or justice is the highest and the guiding value which should be called the value of the first level; impartiality and human rights are fundamental values which should be called the value of the second level; efficiency is conditional value which should be called the value of the third level.
     Chapter seven, the review of issues of good and evil in China criminal procedural legal ethics, it mainly uses ethical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nd several procedural issues which ethical issues outstand in China criminal procedure such as review of criminal justice, defense of lawyer, criminal procedure of rapid decision and so on are selected to analyze, and gives improving suggestions on this basis.
引文
①林剑著:《论不德、道德与美德的联系与区别》,载《江汉论坛》2001年第6期。
    ②《荀子》
    ③《礼记·乐记》
    ①《说文解字》
    ②马抗美主编:《伦理理论与司法道德》,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①李萍主编:《伦理学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②王海明著:《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
    ③倪愫襄著:《制度伦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6至8页。
    ①李萍主编:《伦理学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②[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著:《伦理学体系》,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③[德]费希特著:《伦理学体系》,梁志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
    ④[英]亨利·西季威克著:《伦理学体系》,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28页。
    ⑤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⑥魏英敏主编:《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⑦王海明著:《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①马抗美主编:《伦理理论与司法道德》,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②王海明著:《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①包利民等著:《现代性价值辨证论—规范伦理的形态学及其资源》,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第97页、第10页。
    ①包利民等著:《现代性价值辨证论—规范伦理的形态学及其资源》,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130页。
    ②[美]德沃金著:《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229页。
    ①[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页。
    ①倪愫襄著:《制度伦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3页。
    ①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②《论语·为政》。
    ③《礼记·表记》。
    ④《说苑·修文篇》。
    ①贾谊:《过秦论》。
    ②陆贾:《新语·辅政》。
    ③陆贾:《新语·无为》。
    ④陆贾:《新语·大政》。
    ⑤《史记·秦始皇本纪》。
    ⑥《汉书·元帝纪》。
    ⑦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伦理性,是指儒家伦理的原则支配和规范着法的发展,成为诉讼立法与司法实践的指导思想。见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⑧张晋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张中秋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125页。
    ⑨《论语·颜渊》。
    ①《商君书·禁令》。
    ②《论语·阳货》。
    ③《论语·里仁》。
    ④《孟子·公孙丑》。
    ①《汉书·宣帝纪》。
    ②《唐律疏议·名例四十六·同居相为隐》。
    ③《大明律·名例律·亲属相为容隐》。
    ④《唐律疏议·斗诉三十九·密告谋反大逆》。
    ⑤《大明律·刑律·诉讼·干名犯义》。
    ⑥《后汉书·应劭传》。
    ⑦《盐铁论·刑德》。
    ①《太平御鉴览》六四○。
    ②《汉书·薛宣传》。
    ③《周礼·秋官私刺》。
    ④《旧唐书·刑法志》。
    ⑤《唐律疏议·名例三》。
    ①徐永康等:《新中国五十年法制建设》,载《上海党史研究》,1999年第4期。
    ②韩延龙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通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③郭成伟著:《新中国法制建设5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④陈金钊著:《从革命法制到社会主义法制—马克思主义法制(治)观在中国的成长》,载《法学论坛》2001年4期。
    ⑤陈光中著:《刑事诉讼立法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9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4页。
    ②转引自陈金钊著:《从革命法制到社会主义法治》,载《法学论坛》2001年第4期。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④董必武著:《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9页。
    ①何勤华主编:《外国法制史(教学参考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一172页。
    ①人民日报社论:《必须彻底改革司法工作》,载1952年8月17日《人民日报》。
    ②人民日报社论:《必须彻底改革司法工作》,载1952年8月17日《人民日报》。
    ③见《董必武法学文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彭真:《论新中国的政法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73页。
    ④见《董必武法学文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彭真:《论新中国的政法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73页。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四十年》,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1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
    ②见韩延龙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通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69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2页。
    ①陈光中:《刑事诉讼立法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9年第5期。
    ①[法]勒内·达维德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35页。
    ②[法]勒内·达维德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92页。
    ③[爱尔兰]凯利著:《西方法律思想简史》,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0页。
    ④李心鉴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页。
    ①《亚里斯多德伦理学》卷五,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七章。
    ①樊崇义等著:《正当法律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3页。
    ②[法]勒内·达维德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99页。
    ①28Edw. III ch.3(1354).
    ①樊崇义等著:《正当法律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48-52页。
    ①陈卫东等著:《法国刑事诉讼法改革的新进展》,《人民检察》2004年第10期;另参见作者拙著:《人性化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完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②[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岳礼玲等译:《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页。
    ①[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岳礼玲等译:《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4页。
    ①[德]约阿希姆·赫尔曼著:《〈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译本引言》,见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1页。
    ②陈光中等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1页。
    ①陈光中等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12-18页。
    ②陈光中等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53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②《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译本)第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306。
    ①[美]弗兰克纳:《伦理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66页。
    ②[德]斯泰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29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1页。
    ④C.E.M.Joad:Classics Ln Philosophy And Ethics Kennikat Press 1960 pp.194-199 A.C.Ewing:The Definition of Good pp.112-117.
    ⑤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⑥A.C.Ewing:The Definition of Good,Hyperion Press,Inc Westport,1979 Connecticut p.117.
    ①《克里托篇》,48b
    ①《会饮篇》,204e-205a。
    ②《高尔吉亚篇》,172a,174c,176a。
    ③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④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⑤北京大学西语系:《西方人道主义人性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11页。
    ⑥[荷]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20页。
    ⑦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6页。
    ①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69页。
    ②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33页。
    ③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74页。
    ④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85页。
    ①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②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93页。
    ③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01页。
    ④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83页。
    ⑤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0页。
    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②《国语·周语下》。
    ③《论语·阳货》。
    ④《论语·宪问》。
    ⑤《论语·里仁》。⑤
    ⑥《孟子·告子下》。
    ⑦《孟子·告子下》。
    ①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4页。
    ②陈光中等编:《诉讼法论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③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页。
    ④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大学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①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4-85页。
    ②W.D.Hudson:The Is–Ougst Question:A Collection of Papers on the Central Problem in Moradl Philosophy,ST.Martin’s Press New York 1969 p.11.
    ③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09页。另见王淑芹:《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的道德追寻》,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
    ①王淑芹:《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的道德追寻》,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
    ②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4-295页。
    ①[荷]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96页。
    ②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3页。
    ①《高尔吉亚篇》,470e,507c.
    ②《申辩篇》,38a.
    ③《高尔吉亚篇》,469b-c.
    ①密尔:《功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57年重印版,第47-50页。
    ②《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649页。
    ①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①顾昂然:《新中国的诉讼、仲裁和国家赔偿制度》,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8-20页;另见陈瑞华:《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构》,载《法学》2001年第1期。
    ①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②陈卫东:《谈谈刑事诉讼职能》,载《法学杂志》,1990年第3期。
    ③张仲麟等:《论我国刑事诉讼主体的若干问题》,载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
    ④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页。
    ⑤曾康:《刑事诉讼程序功能分析》,《现代法学》2000年第12期。
    ⑥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1-64页。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99页。
    ②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③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②转引自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页。
    ③哈灵顿:《大洋国》,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9页。
    ④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1页。
    ⑤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5页。
    ①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64页。
    ①本部分参见笔者拙著:《人性化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完善》,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第1期,及拙著:《刑事诉讼法律人性化探究》,载《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12期。另见张德淼等著:《法律人性化:一个概念的澄清》,载《法商研究》第2005年第1期,及何湘萍:《我国刑事诉讼法人性化问题完善之研究》,载《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12版,第953页。
    ③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796页。
    ④胡裕树主编:《新编古今汉语大词点》,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
    ⑤《英汉法律词典》编写组编:《英汉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⑥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92页。
    ⑦本部分参见笔者拙著:《人性化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完善》,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第1期,及拙著:《刑事诉讼法律人性化探究》,载《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12期;另见张德淼等著:《法律人性化:一个概念的澄清》,载《法商研究》第2005年第1期。
    ①本部分参见笔者拙著:《人性化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完善》,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第1期,及拙著:《刑事诉讼法律人性化探究》,载《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12期。
    ②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9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⑤转引自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234页。
    ①转引自马小红著:《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239页。
    ②亚里斯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8页。
    ①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03页。
    ②[荷]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91-98页。
    ③[荷]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99页。
    ④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62页。
    ⑤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页。
    ⑥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62页。
    ①包利民等:《现代性价值辨证论》,学林出版社200年版117页。
    ①本部分参见笔者拙著:《人性化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完善》,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第1期,及拙著:《刑事诉讼法律人性化探究》,载《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12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版,第478页。
    ③张德淼等:《法律人性化:一个概念的澄清》,《法商研究》2005年第1期。
    ①陈光中:《<俄罗斯刑事诉讼法典>简介》,载黄道秀译《俄罗斯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①以上见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陈卫东等:《法国刑事诉讼法改革的新进展》,《人民检察》2004年第10期。
    ①敖得明:《论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目标——公正、人权和效率》,载《当代法学》1998年第3期。
    ①张友华等:《刑事诉讼三个价值目标的实现》,载《律师世界》1997年第2期。
    ①李文键:《转型时期的刑诉法学及其价值论》,载《法学研究》1997年第4期,第107页。
    ②赖宁等:《论刑事诉讼价值》,载《中国法学公诉讼法学研究1998年会论文》。
    ③左卫民:《价值与结构——刑事程序的双重分析》,第五章。
    ①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334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08-610也。
    ①《荀子·正义》。
    ②罗国杰主编:《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第1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8页。
    ①[美]弗兰克纳:《伦理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66页。
    ②[德]斯泰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29页。
    ①对有关程序公正内涵不同主张的概括参见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②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页。
    ③张令杰:《程序法的几个基本问题》,载《法学研究》1994年第5期。
    ④陈桂明:《诉讼公正与程序保障》,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5页。
    ⑤孙笑侠:《两种程序法类型的纵向比较——兼论程序公正的要义》,载《法学》1992年第8期。
    ①本部分参见笔者拙著:《人性化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完善》,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第1期,及拙著:《刑事诉讼法律人性化探究》,载《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12期。另见何湘萍:《我国刑事诉讼法人性化问题完善之研究》,载《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②樊崇义:《人文精神和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政法论坛》2004年第5期。似不宜作为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而该原则的基本精神可通过人权保障在刑事诉讼立法宗旨中加以强调。
    ①参见作者与导师合著:《刑事诉讼司法审查制度的内外机制条件探析》,载《政法论丛》2006年第1期。
    ①谢佑平:《刑事诉讼视野中的司法审查原则》,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1期。
    ②罗斯科·庞德:《普通法的精神》,唐前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54页。
    ③卞建林:《刑事诉讼的现代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72页。
    ④谢佑平:《刑事诉讼视野中的司法审查原则》,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1期。
    ①《法学词典》编辑委员会:《法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1页。
    ①王振民:《中国违宪审查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42-43页。
    ①郭成伟等:《当代司法体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43页。
    ①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①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②陈瑞华:《修正后的中国刑事诉讼法典》,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5期。
    ③刘根菊:《对侦查机关实施强制性处分的司法审查》,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4期。
    ①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9月版,272-273页。
    ②王振民:《中国违宪审查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104页。
    ①刘根菊等:《对侦查机关实施强制性处分的司法审查》,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4期;陈光中、张小玲:《中国刑事强制措施的改革与完善》,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5期;谢佑平:《刑事诉讼视野中的司法审查原则》,载《中外法学》,2003年第1期,等等。
    ②任寰:《关于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建立司法审查制度的构想》,载《法学》,2000年第4期;
    ①著名诉讼法学家陈光中教授所提出的近期改革方案是将审查的范围局限于逮捕(包含羁押),笔者认为这明显偏窄,见陈光中等:《中国刑事强制措施的改革与完善》,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5期。
    ①参见作者拙著:《论律师刑事辩护方案的选择》,《淮海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①参见作者与导师合著:《从普通程序简化审看我国刑事速决程序的建构》,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3期;另见作者拙著:《美俄认罪特别程序比较及其启示》,载《赤峰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②BLACK’S LAW DICTIONARY 7th Ed,., 1173, WestGroup, 2000.
    ①陈瑞华:《美国辩诉交易程序与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之比较》,载《政法论坛》1995年第3期,第22页。
    ②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4-46页。
    ③卞建林:《外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
    ④周国均等:《试论确立中国式辩诉交易程序》,载陈光柱编:《辩诉交易在中国》,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⑤陈光中:《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简介》,载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1页。
    ⑥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页。
    ①龙宗智:《我国实行辩诉交易的依据和限度》,载陈光中主编:《辩诉交易在中国》,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页。
    ①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黄道秀译:《俄罗斯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
    ②陈瑞华:《美国辩诉交易程序与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之比较》,《政法论坛》1995年第3期,第23页。
    ①陈光中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页。
    ①见《检察日报》2000年7月12日第3版、2001年9月13日第1版;《人民法院报》2001年9月19日第21版、2001年10月21日第2版、2002年5月23日第21版。
    ②徐志梅:《公诉案件简化审及存在的问题》,载《中国司法》2003年第2期;袁文雄等:《论刑事案件普通程序简化审》,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卞建林等著:《外国刑事诉讼法》,中国法院出版社、中国社
    2.卞建林主编:《刑事证明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卞建林著:《刑事诉讼的现代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4.陈光中主编:《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陈光中主编:《辩诉交易在中国》,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6.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7.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修正实务全书》,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8.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陈立铭著:《违宪审查与权力制衡》,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10.陈朴生著:《刑事诉讼法论》,台湾正中书局1970年第六版。
    11.陈朴生著:《刑事诉讼法实务》(增订本),台湾海天印刷有限公司1981年版。
    12.陈瑞华著:《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3.陈瑞华著:《看得见的正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4.陈瑞华著:《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陈卫东主编:《刑事审前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资料汇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8.陈兴良著:《刑法的人性基础》(第二版),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19.陈永生著:《侦查程序原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程味秋、[加]杨诚、杨宇冠编:《联合国人权公约和刑事司法文献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1.程味秋等编:《联合国人权公约和刑事司法文献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2.邓云著:《刑事诉讼行为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杜宴林著:《法律的人文主义解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24.樊崇义等编:《正当程序文献资料选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冯景源主编:《现代西方价值观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7.冯亚东著:《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8.高一飞著:《刑事简易程序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29.郭永玉著:《人格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韩庆祥、邹诗鹏著:《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1.何勤华主编:《外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2.何信全著:《哈耶克自由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黄东熊著:《刑事诉讼法论》,台湾三民书局1987年第三版。
    34.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江礼华主编:《美国刑事诉讼中的辩护》,法律出版社2001年1月版。
    36.李心鉴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7.林山田著:《刑事诉讼法》,台湾三民书局1990年8月增订三版。
    38.刘根菊等著:《刑事司法创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刘根菊等著:《刑事诉讼程序改革之多维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刘根菊著:《刑事诉讼法与律师制度热点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1.龙宗智著:《刑事庭审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1年版。
    42.莫纪宏著:《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3.沈德咏主编:《刑事证据制度与理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4.史立梅著:《程序正义与刑事证据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5.宋冰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6.宋希仁著:《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7.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8.宋英辉著:《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9.宋英辉著:《刑事诉讼原理导读》,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0.孙长永著:《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51.锁正杰著:《刑事程序的法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2.万俊人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3.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王希著:《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晓东著:《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王兆鹏著:《美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王兆鹏著:《美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8.王兆鹏著:《刑事被告的宪法权利》,台湾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59.文正邦主编:《法哲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0.谢佑平等著:《刑事诉讼法原则:程序正义的基石》,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61.谢佑平主编:《刑事诉讼国际准则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62.熊秋红著:《转变中的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3.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前沿研究》第三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64.徐伟等著:《诉讼心理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65.杨海坤主编:《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6.杨宇冠著:《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7.杨宇冠著:《人权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8.杨祖陶著:《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9.易延友著:《沉默的自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0.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2.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73.张旭主编:《人权与国际刑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4.赵永红著:《刑事程序性裁判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5.甄贞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6.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77.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78.左卫民等著:《简易刑事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9.左卫民著:《在权利话语与权力技术之间——中国司法的新思考》,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 [爱尔兰]J·M·凯利著:《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王笑红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 [奥]曼弗雷德.诺瓦克著夏勇主编:《民权公约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 [德]G·拉德布鲁赫著:《法哲学》,王朴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 [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默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 [德]斐迪南·滕尼斯著:《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 [德]哈贝马斯著:《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 [德]黑格尔著:《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8. [德]康德著:《道德的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 [德]康德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0. [德]鲁道夫.冯.耶林著:《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1. [德]马丁·布伯著:《我与你》,陈维纲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
    12. [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岳礼玲温小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 [德]约.阿希姆.赫尔曼著:《德国刑事诉讼法典》,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 [法]皮埃尔·勒鲁著:《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5月版。
    15. [法]E·迪尔凯姆著:《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6.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7.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8. [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 [美]R.M.昂格尔著:《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0. [美]艾伦·德肖微茨著:《最好的辩护》,唐交东译,法律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21. [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著:《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徐梅君译,何家弘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 [美]贝思.J.辛格著:《实用主义、权利和民主》,王守昌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23. [美]本杰明·卡多佐著:《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24. [美]雷蒙德·保罗·库佐尔特艾迪斯·W·金著:《二十世纪社会思潮》张向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5.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版。
    26. [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著:《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7. [美]罗纳德·德沃金著:《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28. [美]罗斯科·庞德著:《法理学》(第一卷),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 [美]罗斯科·庞德著:《普通法的精神》,唐前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0. [美]迈克尔.D.贝勒斯著:《程序正义——向个人的分配》,邓海平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1. [美]迈克尔·D·贝勒斯著:《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32. [美]伟恩.R.拉费弗、杰罗德.H.伊斯雷尔、南西.J.金著:《刑事诉讼法》,卞建林、沙丽金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 [美]亚历克斯·卡利尼克斯著:《平等》,徐朝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4. [美]亚利克斯·卡利尼克斯著:《平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5. [美]约翰.亨利.梅利曼著:《大陆法系》,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6.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7. [日]谷口平安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 [日]田口守一著:《刑事诉讼法》,刘迪、张凌、穆津译,卞建林审校,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9. [瑞士]皮亚杰著:《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0. [苏联]蒂里切夫等编著:《苏维埃刑事诉讼》,张仲麟等译,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41. [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42. [意]加罗法洛著:《犯罪学》,耿新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43. [意]皮罗·克拉玛德雷著:《程序与民主》,翟小波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4. [意]切萨雷·龙勃罗梭著:《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45. [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著:《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郑成思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46. [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著:《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47. [英]戴维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48. [英]丹尼·卡瓦拉罗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9. [英]梅因著:《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50. [英]欧内斯特.盖尔霍恩、罗纳德.M.利文著:《行政法和行政程序概要》,黄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1. [英]韦恩·莫里森著:《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桂林等译,武汉
    52.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3.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5.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56.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 [加拿大]阿兰·W·麦威特著:《宪法保障》,载江礼华、杨诚主编《美国刑事诉讼中的辩护》,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 M.A.格伦顿等著:《比较法律传统序论》,载《法学译丛》1987年第2期。
    3.卞建林、郭志媛著:《英国对沉默权的限制》,载《比较法学》1999第一期。
    4.卞建林、李菁菁著:《从我国刑事法庭设置看刑事审判构造的完善》,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5.卞建林著:“刑事诉讼原则在纪律程序中的运用”,载《第17届国际刑法学大会论文集》。
    6.陈瑞华著:《程序正义论》,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2期。
    7.陈卫东、刘计划、程雷著:《变革中创新的意大利刑事司法制度》,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12期。
    8.邓炜著:《试论无罪推定原则及其立法》,载《法学学刊》1997年第2期。
    9.邓智慧著:《人身保护令与人权保障——以刑事诉讼为主视角》,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10.耿景仪著:《刑事简易程序的适用与问题研究》,载《当代法学》1998年第5期。
    11.韩红兴著:《刑事辩护的职能》,载2001年“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制度”学术研讨会论文。
    12.贺海仁著:《自我救济的权利》,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3.黄华生著:《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正当性”》载《诉讼法学研究》第五卷,樊崇义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14.季卫东著:《中国法文化的蜕变与内在矛盾》,载《比较法研究》1987年第4辑。
    15.李佑标著:《论确定有罪权有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原则》,载《政法论坛》1997年第2期。
    16.梁治平著:《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个文化的检讨》,载米健主编:《比较法学萃》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7.刘武俊著:《审视司法与传媒的冲突》,载《法学家茶座》(第五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版。
    18.龙宗智著:《应当研究“诉讼文化”》,载《中外法学》1990年第6期。
    19.沈德咏著:《超期羁押问题研究》,载“刑事审前程序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2004.6)。
    20.史立梅著:“刑事诉讼审前司法审查机制研究”,载《诉讼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21.孙笑侠著:《中国法的‘形’与‘神’——对中国法传统及其现代化的另一种思考》,载高鸿均主编:《清华法治论衡》(第一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王俊民著:《“罪从判定”与“无罪推定”》,载《法学》1996年第5期。
    23.王敏远著:《刑事被告人权利研究》,载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熊秋红著:《从刑事司法国际标准的角度看我国刑事辩护制度》,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
    25.杨宇冠著:《论不强迫自证其罪原则》载《中国诉讼法学精萃》(2004年卷)
    26.张会峰著:“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性裁判”,载《法学》2002年第4期。
    27.赵海峰著:《法国刑事法典的重大修改评价(上)》,载《欧洲法通讯》(第一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8.周国均:《控辩平衡与保障律师的诉讼权利》,载2001年“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制度”学术研讨会论文。
    29.周国均著:《关于严禁刑讯逼供的几个问题》,载樊崇义主编:《诉讼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 Americal Law and Legal Systems, by James V.Calvi, Susan Coleman.
    2. Andrew Sanders & Richard Young, Criminal Justice, Butterworths(1994).
    3. Black’s Law Dictionary ,Fifth Edition. By West Publishing Co.
    4. Comprehensive Criminal Procedure by Ronald Jay Allen,William J.Stuntz,Joseph L.Hoffmann ,Debra A.Livingston.
    5. Criminal Procedure ,Third Edition by Wayne R.LaFave Jerold H.Israel and Nancy J.King .West Group 2000.
    6. Cross & Tapper on Evidence,by Colin Tapper, Tenth edition.By Lexis Nexis UK.
    7. Franklin E. Zimring, Richard S. Frase.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0.
    8.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9. L.M.Friedman, Access to Justic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in M. Cappelletti(ed.) Access to Justice, vol. II, book I, 1978.
    10. Lon Fuller: The Forms and Limits of Adjudication Harvard Law Review 92(1978).
    11. Martinus Nijh off Publishers, Comparative Law Yearbook Vol.9.1985.
    12. Michael D, Bayles: Principles of law by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7.
    13. Murphy on Evidence,by Peter Murphy,Eighth Edition 200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 Robert H. Aronson James R. Devine William B. Fisch,“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West Publishing Co, 198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