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韩愈经学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学者,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硕果累累,在儒学、经学发展史上亦颇有建树。后人对其研究,涵盖了文学、政治等多个领域,本文则侧重学术界较少关注的韩愈经学做系统的研究和细致的剖析。韩愈在中国经学史上,有独一无二的贡献。他立儒家之道统,批佛老之学说,开舍传求经之新法,尊《大学》《孟子》之经典。其所作为,为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致思方向;对宋明理学在经典选择和理论构建方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韩愈试图从经典及经学自身的历史中寻找发展资源,指明了后代经学发展的方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应当说,韩愈在中国经学史和中国儒学史上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研究韩愈的经学及其思想,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本文围绕此问题,分为十一章对其进行系统阐述。第一章主要介绍韩愈的生平及著作。其中第一节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基于历史文献的前提下,更为切实的介绍韩愈的先世,解读韩愈从少小孤苦、中年求仕,到最终得仕的奋斗史,向世人展示韩愈起伏跌宕的一生,以见其与经学之渊源。本章第二节是对韩愈论著及经学思想进行一种横向的简述,即立足于其所著之文,从大的方向上分析其中所体现的经学及其思想。
     第二章至第八章,是对韩愈文集进行纵向的解析,即按韩文所称引的经书分类并详细归纳,从而剖析韩愈对传统经书的运用,以期更为明了地展现其中的经学思想。每一章皆是先解析韩文对经书的征引,然后再归纳总结其称引情况及其所体现的经学思想。如此,韩愈的思想则了然于目。此种方法,亦是韩学研究中的第一次。其中第二章是对韩愈《易》学的解析;第三章是对《尚书》之学的解析;第四章为《诗经》学;第五章为《礼》学;第六章为《春秋》;第七章为《论语》学;第八章为《孟子》学。
     第九章,本文则选择了韩愈著作中的《原道》篇,对其作细致的个案研究。该篇是韩愈著作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韩愈经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历来被认为是研究韩愈思想的必读之作,原因是此篇集中体现了韩愈的哲学思想,又主要是其道统思想之源出。除此之外,韩愈其他的经学思想在此篇中亦有体现,其所提出的道统说、尊孟说、心性修养论等,都是对传统儒学形态的突破,是其弘扬、改造儒学之理论的集中体现,在韩愈经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章第一节全文收录《原道》之文,并对其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包括其文对经书的称引及其文字中所蕴含的儒学旨意。第二节是对《原道》篇所反映的经学思想及其影响的阐述。
     第十章是对《论语笔解》的研究,此书为韩愈、李翱共著,集中体现了韩愈舍传求经的治经新方法,亦是反映韩愈经学思想的重要作品。韩愈在此书中大胆怀疑前儒旧注,根据己意对经文进行重新诠释。此种解经之新法,为宋儒所推崇,对后世影响甚大。本章第一节是对《笔解》内容的解析,先全文录入而略去李注,仅对韩愈所注进行了分析与评判。第二节是对《笔解》意义与影响的阐释。第三节则对《笔解》的成书与真伪问题进行考证。
     第十一章主要是讲韩愈的经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是对整篇文章所体现的韩愈经学思想的综合阐释,及对韩愈在经学史上地位的归纳论述,亦是此篇论文的总结部分。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清晰全面而又深入地将韩愈的经学及其思想展现于世人面前,让更多的学者了解韩愈在经学史中特有的贡献,及其在后期儒学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亦希望通过此篇论文之作,对韩学及唐代经学和儒学研究有所帮助或推动。
HanYu is a famous scholar in Tang Dynasty in China. HanYu not only had a great many ofworks in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but also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ancient Confucianism and classics in China. HanYu was a thoughtful scholar with literature,philosophy and politics. The writer mainly discussed HanYu’s ideas with Confucian classicswhich was little concerned before. HanYu’s contribution mainly included these items such as thecreation of Confucian viewpoints, summary of Buddhism and Maohism, the invention of themeans for classic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preme of The Great Learning and Mencius. Allthose provided the basis of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y. HanYu tried to find resources of development fromthe history and works of the classics, revealed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which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Therefore, HanYu played an indispensable role, and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s and Confucianism.
     Therefore, the study of Han Yu thought is ver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his paperdiscussed this subject with eleven chapters. In Chapter1, the wri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lifeand works of HanYu. In this chapter, the writer first introduced HanYu's ancestors, and discussedHanYu’s history of struggle for official rank, which showed the ups and downs of his life to theworld. And then the writer discussed Confucian thought and works of Han Yu from a transverseangle.
     In the chapter2-8, the writer conducted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HanYu.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Han Yu, the writer based on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made the quotations and detailed arrangemen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works of Han Yu againstthe use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classics, which more clearly showed in its article of Confucianthought. The writer firstly analyzed the cited books of HanYu, and then summarized thequotations of Confucian thought in each chapter. In other words, Classics of Changes wasanalyzed in Chapter2; Classics of Documents was analyzed in Chapter3; Classics of Songs wasanalyzed in Chapter4; Classics of Rituals was analyzed in Chapter5; Classics of Spring andAutumn was analyzed in Chapter6;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was analyzed in Chapter7;Mencius was analyzed in Chapter8.
     In Chapter9-10, the writer made careful study on “Dao” and “The Study to Analects ofConfucius” in the Collections of HanYu." Dao " and "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 were twovery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HanYu, which embodied the thought of HanYu. So, the writerrecorded these works in full text, and then analyzed one by one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implied meaning of them.
     In chapter9, the writer made a study to “Dao”.“Dao” ranked the first of the works "Wuyuan " written by HanYu, which had been considered to be the required book for the study ofHanYu’s thought. In this article, HanYu delivered his philosophical ideas while he put forwardthe Confucian ideas thought. In addition, HanYu also discussed other ideas including thesupreme of Mengzi, self-cultivation and so on in this article. Therefore, all those ideas were thebreakthrough to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and embodiment of the promotion and transformationof Confucianism theory,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HanYu thought.
     In chapter10, the writer discussed “The Study to Analects of Confucius”.“The Study toAnalects of Confucius” was written by HanYu and Li‘ao altogether, which embodied a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new method of HanYu, and classical thoughts of HanYu. HanYumade the suspicion of Confucianism and its old note, and re-interpreted the classics with hisunderstanding, which was admired by scholars of Song Dynasty and had great influence on latergenerations.
     In Chapter11, the writer discussed the classical thoughts of HanYu and its historicalposition, which was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Han Yu's Confucian thought, and summaryto HanYu’ s status in the history.
     Through this paper, the writer hoped that she could show HanYu’s thought to the world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so that more scholars could understand its peculiar contribution inthe history of the classics, and its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in the lateperiod. Of course, the writer also hoped this paper could help the study of HanYu’s thought.
引文
①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一,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1页。
    ②朱维铮:《壶里春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04页。
    ①吴文治主编:《韩愈研究》第一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37页。
    ②吕大防撰:《韩愈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81页。
    ③吕大防撰:《韩愈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86页。
    ④参见陈玉兰:《韩愈思想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①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页。
    ②陈寅恪:《论韩愈》,《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第114页。
    ①参见陈玉兰:《韩愈思想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②张清华:《二十世纪的韩愈研究》,《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期,第3页。
    ③《怀化师专学院学报》,1999年1期。
    ①《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期。
    ②《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
    ③《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1期。
    ④《孔子研究》,2005年6期。
    ⑤《船山学刊》,2007年3月期。
    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3期。
    ⑦《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5期。
    ①张清华:《韩学研究》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页。
    ②即唐代宗大历三年—唐穆宗长庆四年,因卒于唐敬宗即位当年冬,仍用穆宗年号,遂为长庆四年。
    ④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⑤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0页。
    ⑥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77页。
    ②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28页。
    ③吴文治主编:《韩愈研究》第一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页。
    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55页
    ⑤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674页。
    ⑥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1671页。
    ⑦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48页。
    ⑧柳宗元:《柳宗元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4页。
    ⑨四夔即指韩会、崔造、卢东美、张正。
    ⑩卞孝萱、张清华、阎琦:《韩愈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0页。
    ①卞孝萱,张清华,阎琦:《韩愈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6页。
    ②可参见《祭郑嫂文》:“年方及纪,荐及凶屯。兄罹谗口,承命南迁。”
    ③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37页。
    ④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75页。
    ⑤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40页。
    ⑥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99页。
    ⑦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95页。
    ⑧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皇甫持正文集》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92页。
    ⑨皇甫湜:《韩文公墓铭》,《皇甫持正文集》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9页。
    ⑩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17页。
    11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1页。
    ①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0页。
    ②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55页。
    ③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646页。
    ④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75页。
    ⑤参见《上兵部李侍郎书》:“愈少鄙钝,于时事都不通晓,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凡二十年矣。”《祭十二郎文》:“吾年十九,始来京师。”其实学术界亦有争论,到底韩愈是在贞元二年还是三年来京的,可参见刘国盈:《韩愈丛考》,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第35页。
    ⑥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页。
    ⑦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05页。
    ⑧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55页。
    ⑨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74页。
    ①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页。
    ②阳山地处偏僻,韩愈政事不多,生活的主要重心转向了以文会友。在此时期,创作了如《次同冠峡》、《宿龙宫滩》、《燕喜亭记》、《送灵师》等诗篇。
    ④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1页。
    ⑤钱仲联,马茂元校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8页。
    ⑥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646页。
    ⑦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5页。
    ⑧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页。
    ⑨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54页。
    ①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80页。
    ②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29页。
    ③钱博:《明故晓庵法师塔铭》,任继愈主编:《明文衡》,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14页。
    ④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6页。
    ⑤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36页。
    ⑥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三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55页。
    ⑦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⑧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09页。
    ⑨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2页。
    ①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5页。
    ②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2页。
    ③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3页。
    ④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页。
    ⑤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0页。
    ⑥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页。
    ⑦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页。
    ⑧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1页。
    ⑨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13页。
    ⑩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4页。
    ①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54页。
    ②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6页。
    ③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6页。
    ④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4页。
    ⑤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10页。
    ⑥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9页。
    ⑦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77页。
    ⑧卞孝萱、张清华、阎琦:《韩愈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1页。
    ⑨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84页。
    ⑩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09页。
    ①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7页。
    ②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88页。
    ③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5页。
    ④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76页。
    ⑤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8页。
    ⑥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1页。
    ⑦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76页。
    ⑧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4页。
    ⑨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51页。
    ⑩卞孝萱、张清华、阎琦:《韩愈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1页。
    11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12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4页。
    ①何法周、王才山:《论韩愈的儒家学说》,见吴文治主编:《韩愈研究》第一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80页。
    ②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3-124页。
    ③班固:《汉书》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728页。
    ④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0页。
    ⑤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6页。
    ⑥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5页。
    ⑦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13页。
    ⑧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10页。
    ⑨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页。
    ⑩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72页。
    11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8页。
    12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2页。
    13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922页。
    ①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936页。
    ②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982页。
    ③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083页。
    ④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139页。
    ⑤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743页。
    ⑥吕大防撰,徐敏霞校辑:《韩愈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隄194页。
    ⑦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84页。
    ⑧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1页。
    ⑨吴文治:《韩愈资料汇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2页。
    ⑩《人民日报》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见1995年6月6日。
    11马其昶、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55页。
    12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1页。
    13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6页。
    ①启功主编:《唐宋八大家全集·韩愈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第748页。
    ②参见张克宾:《朱熹易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③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47页。
    ④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80页。
    ①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6页。
    ②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50页。
    ③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60页。
    ④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57页。
    ⑤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56页。
    ⑥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56-257页。
    ⑦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57页。
    ⑧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63页。
    ⑨程大昌著,张海鹏订:《演繁露续集》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7页。
    ⑩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62页。
    ①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29页。
    ②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80页。
    ③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21页。
    ④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5页。
    ⑤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4页。
    ①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73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90页。
    ③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5页。
    ④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73页。
    ⑤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3页。
    ⑥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0页。
    ⑧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83页。
    ⑨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15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6页。
    ①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40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5页。
    ③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273页。
    ④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83页。
    ⑤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336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97页。
    ⑦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页。
    ①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15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7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7页。
    ④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71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1页。
    ⑥尚秉和:《周易尚氏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16-117页。
    ⑦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36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5页。
    ⑨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160页。
    ⑩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37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4页。
    ②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64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4页。
    ④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310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4页。
    ⑥参见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35页。
    ⑦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64页。
    ⑧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5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6页。
    ⑩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8-9页。
    ①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72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5页。
    ③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61页。
    ④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5页。
    ⑤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6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5页。
    ⑦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63页。
    ⑧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页。
    ⑨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5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5页。
    11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60页。
    1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2页。
    ①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5页。
    ②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00页。
    ③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1页。
    ④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33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0页。
    ⑥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8页。
    ⑦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16页。
    ⑧此断句有分歧,《释文》引郑玄注,以“日新”绝句,“其德”连下句。金景芳《周易全解》则断为“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现从王弼注。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0页。
    ⑩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页。
    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5页。
    ①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6页。
    ②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62页。
    ③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31页。
    ④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32页。
    ⑤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260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2页。
    ⑦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58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0页。
    ⑨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5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6页。
    ②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35-36页。
    ③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92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1页。
    ⑤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81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7页。
    ⑦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76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3页。
    ⑨尚秉和:《周易尚氏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24页。
    ⑩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96页。
    11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55页。
    1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页。
    13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89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1页。
    ②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88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0页。
    ④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64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2页。
    ⑥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70页。
    ⑦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89页。
    ⑧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71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1页。
    ⑩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30页。
    11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154页。
    1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3页。
    ①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68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3页。
    ③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198页。
    ④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60页。
    ⑤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60页。
    ⑥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36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6页。
    ⑧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0页。
    ⑨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56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2页。
    11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页。
    12朱熹撰,苏勇校注:《周易本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88页。
    13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页。
    ①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45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9页。
    ③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0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2页。
    ⑤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56页。
    ⑥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51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13页。
    ⑧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2页。
    ⑨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7页。
    ⑩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页。
    ①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77页。
    ②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9页。
    ③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18页。
    ④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37页。
    ⑤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60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0页。
    ⑦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页。
    ⑧朱熹撰,苏勇校注:《周易本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62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6页。
    ⑩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9页。
    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0页。
    ①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33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0页。
    ③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页。
    ④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页。
    ⑤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4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3页。
    ⑦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55页。
    ⑧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294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79页。
    ⑩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81页。
    ①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81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97页。
    ③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83页。
    ④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84页。
    ⑤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57页。
    ⑥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33页。
    ⑦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263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0页。
    ⑨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23页。
    ⑩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44页。
    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8页。
    12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84页。
    13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344页。
    14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5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8页。
    ②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11页。
    ③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16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6页。
    ⑤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55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78页。
    ⑦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49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71页。
    ⑨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36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3页。
    11朱熹撰,苏勇校注:《周易本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42页。
    ①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05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7页。
    ③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33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0页。
    ⑤李鼎祚:《周易集解》,成都:巴蜀印刷厂,1991年,第264页。
    ⑥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2010年,第437页。
    ①张克宾:《朱熹易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②周敦颐:《周敦颐集·通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页。
    ③脱脱:《宋史·道学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724页
    ④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15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60页。
    ②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页。
    ③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57页。
    ④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93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81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92页。
    ⑦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39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39页。
    ②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6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85页。
    ④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14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75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31页。
    ⑦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46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71页。
    ⑨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5、96-97、129、164、166页。
    ⑩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98页。
    11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98-199页。
    12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26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2页。
    ②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7页。
    ③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44页。
    ④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25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39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75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13页。
    ⑧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78、181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06页。
    ②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68页。
    ③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47页。
    ④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82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03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16页。
    ⑦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43页。
    ⑧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94页。
    ⑨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34页。
    ⑩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9、41页。
    11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46页。
    12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76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50页。
    ②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20页。
    ③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60页。
    ④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72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03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52页。
    ⑦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22页。
    ⑧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71页。
    ⑨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08页。
    ⑩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06页。
    11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96、315页。
    12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4、38、150、306-307页。
    13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82页。
    14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17页。
    15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03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08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26页。
    ③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11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48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43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3页。
    ⑦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65页。
    ⑧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97页。
    ⑨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90页。
    ⑩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78页。
    11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83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75页。
    ②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04页。
    ③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93-194页。
    ④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9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87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9页。
    ⑦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31页。
    ⑧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14页。
    ⑨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81页。
    ⑩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87页。
    11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84页。
    12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83-184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48-149页。
    ②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80页。
    ③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71页。
    ④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0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16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20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38页。
    ⑧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1页。
    ⑨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22页。
    ⑩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5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9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50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50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50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9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51页。
    ⑦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2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56页。
    ⑨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6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64页。
    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64页。
    1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64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7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65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65-266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66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66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68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68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0页。
    ⑨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0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43页。
    ②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02页。
    ③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2页。
    ④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46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72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97页。
    ⑦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31页。
    ⑧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92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83-184页。
    ②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56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73页。
    ④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56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07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11页。
    ⑦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86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76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31页。
    ③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46页。
    ④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71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51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05页。
    ⑦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93页。
    ⑧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7页。
    ⑨慕平译注:《尚书·金滕》,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6页。
    ⑩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95页。
    11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65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86页。
    ②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18页。
    ③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8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50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64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79页。
    ⑧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22-223页。
    ⑨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99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06页。
    11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72页。
    1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86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96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42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04页。
    ④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78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42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4页。
    ⑦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12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22页。
    ⑨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01页。
    ⑩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3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28页。
    ②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2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83页。
    ④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58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13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5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7页。
    ⑧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87页。
    ⑨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37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56、58页。
    ②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9页。
    ③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1页。
    ④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47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13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51页。
    ⑦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61页。
    ⑧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12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51页。
    ⑩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6页。
    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85页。
    12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69页。
    1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87页。
    14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94页。
    15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46页。
    16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10页。
    17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83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83页。
    ②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19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25页。
    ④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29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42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07页。
    ⑦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05页。
    ⑧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94页。
    ⑨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21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26页。
    11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23页。
    1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28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87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34页。
    ③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94页。
    ④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27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41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8页。
    ⑦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54页。
    ⑧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68页。
    ⑨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78页。
    ⑩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02页。
    11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2页。
    12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5页。
    1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7页。
    14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94页。
    15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03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79页。
    ②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39页。
    ③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86页。
    ④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21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71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29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8页。
    ⑧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4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58页。
    ⑩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8页。
    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68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96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04页。
    ③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7页。
    ④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88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14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33页。
    ⑦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02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45页。
    ⑨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06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25页。
    11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38页。
    12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87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42页。
    ②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76页。
    ③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50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01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44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4页。
    ⑦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6页。
    ⑧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8页。
    ⑨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60页。
    ⑩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24页。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47页。
    ②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21页。
    ③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41页。
    ④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43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47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32页。
    ⑦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84页。
    ⑧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14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33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36页。
    ②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72页。
    ③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14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33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90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43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92页。
    ⑧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49页。
    ⑨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9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51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03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12页。
    ③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44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92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6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21页。
    ⑦严有翼注:“据《汲冢书》:自周有天下,至穆王凡百年,非穆王年百也。”
    ⑧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64页。
    ⑨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2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83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8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68页。
    ③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5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6页。
    ⑤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52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50页。
    ⑦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64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79页。
    ⑨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0页。
    ⑩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4页。
    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83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02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45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93页。
    ④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23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28页。
    ⑥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95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04页。
    ⑧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78页。
    ⑨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81页。
    ⑩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166页。
    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86页。
    12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94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5页。
    ②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05页。
    ③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287页。
    ④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87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38页。
    ①王晋建:《孔子对<诗经>社会功用的认识》,《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②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6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69-70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73页。
    ③陈奂:《诗毛氏传疏》,北京:北京市新华书店,1984年,第262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04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30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48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53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11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12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44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36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93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62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57页。
    ④迟文浚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韩愈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68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91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7-18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13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81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12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05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18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91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34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85页。
    ⑩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1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18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85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39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19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93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43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60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4-55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24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57页。
    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26页。
    1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70页。
    13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84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71-72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10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5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37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83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79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98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26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71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32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1页。
    1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73页。
    13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01页。
    14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09页。
    15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18页。
    16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29页。
    17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70页。
    18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76页。
    19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5-16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84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71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70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88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19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14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03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89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98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69页。
    11何焯:《义门读书记》(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38页。
    1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01页。
    13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02页。
    14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95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97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91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99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18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02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86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82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53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13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75、486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11页。
    1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70页。
    13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34页。
    1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51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95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57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59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74页。
    ⑤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80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3-34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31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71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46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84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05页。
    1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83页。
    1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18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95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66页。
    ③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76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64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34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05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87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29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66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71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27页。
    1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41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48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12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08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92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68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39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2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16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1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02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72页。
    1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47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62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60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27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8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63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26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15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53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92页。
    ⑩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89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1页。
    1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28页。
    1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23页。
    1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10页。
    15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49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68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09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17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70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44页。
    ⑧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28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11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01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14页。
    1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18页。
    13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14页。
    14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94页。
    15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30页。
    16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208页。
    17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46页。
    ①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215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81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59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05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8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25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78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43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18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85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10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76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04-305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08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07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88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0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82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45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94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21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12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13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03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03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04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04页。
    ①聂石樵主编:《诗经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11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85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70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93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03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85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12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07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73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94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37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78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04、505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10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02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35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81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59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50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41页。
    1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79-380页。
    13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39页。
    14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10-411页。
    1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39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59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27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18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51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35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78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97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71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45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99页。
    1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39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10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95-96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02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74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86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78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48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0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51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80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83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60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33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50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15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95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20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06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10页。
    ⑩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98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61页。
    1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2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44页。
    ②转引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063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45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1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18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12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20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06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34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48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54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63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13-114页。
    ⑤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53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7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40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94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97-298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72页。
    11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78页。
    1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45页。
    1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26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16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67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23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17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18-219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21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08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40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22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8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94页。
    1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14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95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52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72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2页。
    ⑤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9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70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44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48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67-368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00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04页。
    1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11页。
    13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58页。
    14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80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37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6、48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39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95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42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62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61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63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8-39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64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46页。
    1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10页。
    13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15页。
    1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52页。
    15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45页。
    1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62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97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46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87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9页。
    ⑤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5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30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46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96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44页。
    ⑩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90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55页。
    12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71页。
    13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04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97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69-170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29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47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1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03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63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84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89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31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70页。
    1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11页。
    13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56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99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19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75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84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20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74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95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95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96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00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07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10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21页。
    ③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52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3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53-254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78-79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85页。
    ⑧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37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33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33页。
    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31页。
    1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18页。
    1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85页。
    14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3页。
    15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99页。
    1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05页。
    ①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47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76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50页。
    ④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2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47页。
    ⑥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68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01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56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22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09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516页。
    1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53页。
    13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84页。
    14刘真伦、岳珍校点:《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020页。
    15刘真伦、岳珍校点:《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020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11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78页。
    ③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99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67-368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76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84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89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81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59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88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52页。
    12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218页。
    13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46页。
    1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52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67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23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80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76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77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84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96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45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08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54页。
    11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219页。
    1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517-518页。
    1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55页。
    14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84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18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71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05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45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13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50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14页。
    ⑧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99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57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3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35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33页。
    ④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60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28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70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44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68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10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53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53页。
    1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57页。
    1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44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12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65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51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87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04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57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99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78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71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24页。
    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95页。
    1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34页。
    1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51页。
    14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41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23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40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39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99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25-326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27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5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14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06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88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67页。
    1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83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8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84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501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26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70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512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78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85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22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93页。
    11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204页。
    1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24页。
    1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80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13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58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37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97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79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57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27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98页。
    ⑨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18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84页。
    ①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13页。
    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30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48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2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04页。
    ⑥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24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95页。
    ⑧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63页。
    ⑨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29页。
    ⑩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7页。
    1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14页。
    1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84页。
    13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04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35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95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43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87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73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05页。
    ④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70页。
    ⑤杨伯峻:《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04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98页。
    ⑦吕春燕:《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传统解析》,《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6月。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16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299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08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52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6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66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23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23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401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55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97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48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88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21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2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2页。
    ⑧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59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35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18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44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96页。
    ⑤毕沅校注,吴旭民标点:《墨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81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01页。
    ⑦毕沅校注,吴旭民标点:《墨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95页。
    ⑨毕沅校注,吴旭民标点:《墨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8页。
    ⑩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02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442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229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7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7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97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13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03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92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45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45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0页。
    ⑤王云五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第52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19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91--892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86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04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07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492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71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85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77--178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91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71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044页。
    ⑩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0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36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40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78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78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05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497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279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01页。
    ⑨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481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265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89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55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92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88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22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304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3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71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71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72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07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71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74页。
    ⑧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46页。
    ⑨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90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90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89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89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43页。
    ⑤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64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4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76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67-568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22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35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497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21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399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97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96--897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4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09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802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23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55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848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50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96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661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62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66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31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53页。
    ⑨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77--178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74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38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668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90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92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79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00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634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93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95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46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33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97页。
    ⑥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168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75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72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84页。
    ④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23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14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73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28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78--779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01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386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665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12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286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661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7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66页。
    ⑩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87--688页。
    11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43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76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29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67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035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47--548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94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438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37页。
    ⑨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92页。
    ⑩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94页。
    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628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62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91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916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10-911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39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43--144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51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40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45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18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47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7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75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78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6页。
    ⑨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10页。
    ⑩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7-48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00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01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473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15页。
    ⑤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27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3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09页。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66-1067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287页。
    ⑩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19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91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48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93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28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121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14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297页。
    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85-486页。
    ⑩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4页。
    11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7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0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61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54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21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68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69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55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11页。
    ⑨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71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91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02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433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217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48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08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92页。
    ⑧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63页。
    ⑨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8页。
    ⑩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72--373页。
    11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49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21,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04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16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299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49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71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892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53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96--897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54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409页。
    ⑦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71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433页。
    ⑨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43页。
    ⑩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52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49页。
    ②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688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3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88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71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9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06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2页。
    ⑨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43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26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77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02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91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27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43页。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54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6页。
    ⑨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77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386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69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35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73页。
    ⑤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79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75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73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35页。
    ⑨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96、797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91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98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666页。
    ⑤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035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25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05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05-706页。
    ⑨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30页。
    ⑩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85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8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02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57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666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33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67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页。
    ⑨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6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48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679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87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062页。
    ⑤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92页。
    ⑥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70页。
    ⑦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99页。
    ⑧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9页。
    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7页。
    ①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102页。
    ②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66页。
    ③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460页。
    ④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93页。
    ⑤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056--1060页。
    ⑥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0页。
    ⑦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65页。
    ⑧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79页。
    ①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54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53页。
    ③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46页。
    ④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962页。
    ⑤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80页。
    ⑥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11页。
    ⑦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83页。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20页。
    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44页。
    ⑩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272页。
    11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09页。
    12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32页。
    ①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007页。
    ②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428页。
    ③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403页。
    ④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84。
    ⑤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91页。
    ⑥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029页。
    ⑦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3页。
    ⑧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92页。
    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05页。
    ①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47页。
    ②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67页。
    ③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131页。
    ④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413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4页。
    ⑥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14页。
    ⑦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651页。
    ⑧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921页。
    ①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82页。
    ②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07-508页。
    ③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53页。
    ④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996页。
    ⑤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104页。
    ⑥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07页。
    ⑦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418页。
    ①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73页。
    ②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22-1023页。
    ③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2页。
    ④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78页。
    ⑤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75页。
    ⑥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74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3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3页。
    ③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51页。
    ④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39页。
    ⑤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97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11页。
    ⑦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34页。
    ⑧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44页。
    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50页。
    ⑩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59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09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43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93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80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30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68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2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835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27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13、814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47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39页。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0页。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91页。
    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0页。
    ⑩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27页。
    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526页。
    1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89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38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03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44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14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91-1192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92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82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56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30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6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439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27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407页。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6页。
    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27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28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131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31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48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39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86页。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56页。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75页。
    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98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20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38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8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98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57页。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26页。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4页。
    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30页。
    ⑩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24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24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39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19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14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5页。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11页。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28页。
    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18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96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96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08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26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65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36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08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88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49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22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04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148页。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54页。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21页。
    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69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08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76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38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7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896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35页。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13页。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66页。
    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03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600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54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34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51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09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50页。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02页。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13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53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6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48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92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45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58页。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20页。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48页。
    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28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02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19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395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27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91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06页。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19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9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33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91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08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20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323页。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86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415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92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56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37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6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66页。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36页。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71页。
    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35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996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66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52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42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11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77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87页。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8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771页。
    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34页。
    ⑩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96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306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15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04-1105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44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24-1125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27页。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76页。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13-1614页。
    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08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76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87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04-1105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83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37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37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196页。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12页。
    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62页。
    ⑩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页。
    1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18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08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848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9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784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89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92页。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84页。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09页。
    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05页。
    ⑩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60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98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08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06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174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15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683-4684页。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20页。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2页。
    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92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20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62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53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88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92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78页。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38页。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27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95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07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680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74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46页。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23页。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86页。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35页。
    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51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8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20-1621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00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10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82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888页。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97页。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41页。
    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73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67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3-44页。
    ③承载:《春秋穀梁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41页。
    ④承载:《春秋穀梁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61页。
    ⑤承载:《春秋穀梁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33页。
    ⑥承载:《春秋穀梁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12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穀梁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166页。
    ⑧承载:《春秋穀梁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12页。
    ⑨承载:《春秋穀梁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51页。
    ①承载:《春秋穀梁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23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80页。
    ③承载:《春秋穀梁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16页。
    ④承载:《春秋穀梁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51页。
    ⑤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69页。
    ⑥承载:《春秋穀梁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33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882页。
    ⑧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05页。
    ①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76页。
    ②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8页。
    ③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11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078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07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356页。
    ①张清华:《韩愈研究》序言,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14、1518页。
    ③成复旺:《韩愈评传——转折点上的文化强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4-55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02页。
    ⑤何晏集解、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19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03页。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19页。
    ⑧何晏集解、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4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14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83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79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84页。
    ⑤何晏集解、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16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31-432页。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9页。
    ⑧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49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385页。
    ⑩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3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55、959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09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70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38、240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358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23页。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21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393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56、1260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62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63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48页。
    ⑤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48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79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391页。
    ⑧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24页。
    ⑨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07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28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60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65-1566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58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376页。
    ⑤韩愈、李翱:《论语笔解》,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14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366页。
    ⑦韩愈、李翱:《论语笔解》,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813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16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374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19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64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348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80页。
    ⑦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52页。
    ⑧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1页。
    ⑨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76页。
    ⑩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47、1055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93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86-1396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88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79页。
    ⑤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23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19页。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21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03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70、872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73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80页。
    ⑤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76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54页。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31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30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84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60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67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67页。
    ⑤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1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25页。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92页。
    ⑧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81页。
    ⑨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25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59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94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08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96页。
    ⑤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04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358页。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38、240页。
    ⑧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59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01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69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381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46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385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49页。
    ⑦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94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383页。
    ⑨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782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09页。
    11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92页。
    12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69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57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61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67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75页。
    ⑤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6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67页。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59-763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07页。
    ⑨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705页。
    ⑩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9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62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36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55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69页。
    ⑤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56、1260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33页。
    ⑦何晏集解、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90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60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69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33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19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59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20页。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99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702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49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38-639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94页。
    ⑤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75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1页。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0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501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7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15-616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51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26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60页。
    ⑦何晏集解、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1页。
    ⑧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69页。
    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27页。
    ⑩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0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702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28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46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41页。
    ⑤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99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28页。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51页。
    ⑧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678页。
    ⑨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29、732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02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82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51页。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103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1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3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47页。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63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16页。
    ⑨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62页。
    ⑩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784页。
    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09页。
    12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55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80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33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1页。
    ④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991页。
    ⑤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47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16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47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80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37页。
    ⑤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9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47页。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9-118页。
    ⑧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20页。
    ⑨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84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68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49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99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610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3页。
    ⑤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72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371页。
    ⑦韩愈、李翱:《论语笔解》,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14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55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69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70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627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96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64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384页。
    ⑧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19页。
    ⑨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09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84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70、872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17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71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091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3页。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62-763页。
    ⑧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86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01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37、1341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60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40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16页。
    ⑤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62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46页。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61页。
    ⑧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14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02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98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24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18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82页。
    ⑤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22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374页。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83页。
    ⑧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20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75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47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16-1417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70页。
    ⑤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608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92页。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12页。
    ⑧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6页。
    ⑨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72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371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56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368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784页。
    ⑤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14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38-639页。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784页。
    ⑧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4页。
    ①张清华:《韩愈的道、道统说及《五原》的写作时间辨析》,《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8月。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72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96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979页。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62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7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4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2页。
    ⑦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62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0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6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3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7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9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65页。
    ⑦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9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79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9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3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83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36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44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025页。
    ⑧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9页。
    ⑨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16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16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7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9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2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37页。
    ⑦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38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7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36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4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7页。
    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41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6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40页。
    ⑧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1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15-116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2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0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0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9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8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42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40页。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193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019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40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43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9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62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948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6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36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26页。
    ⑦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39页。
    ⑧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65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9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51页。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45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7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59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99页。
    ⑦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8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42页。
    ⑨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69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1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3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6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0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59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2页。
    ⑦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37页。
    ⑧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16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7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4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19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9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11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51页。
    ⑦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04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16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9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59页。
    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212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35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921页。
    ⑦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4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07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68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047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0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962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2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387页。
    ⑦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5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75页。
    ⑨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38页。
    ⑩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018页。
    11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2页。
    12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4页。
    13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11页。
    14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42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6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931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09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8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50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3页。
    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146页。
    ⑧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51页。
    ⑨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7-48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4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15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4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84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5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3页与191页。
    ⑦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0页。
    ⑧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9页。
    ⑨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9页。
    ⑩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7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932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3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31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6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49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027页。
    ⑧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34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015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63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040页。
    ①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28页。
    ②侯外卢:《中国思想史纲》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32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2页。
    ③王文锦:《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84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三),《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36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27页。
    ⑥王文锦:《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23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653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28页。
    ⑨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80页。
    ⑩杨时:《龟山集》卷十七。
    11王文锦:《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98页。
    1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48页。
    ①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46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35页。
    ③蒋锡金主编:《文史哲学习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971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68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73页。
    ⑥陈奂:《诗毛氏传疏》,北京:北京市新华书店,1984年,第262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16页。
    ②王文锦:《礼记译解》(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64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52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395页。
    ⑤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54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486页。
    ⑦承载:《春秋穀梁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36页。
    ⑧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第350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00页。
    ①黄怀信:《尚书注训》,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第198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3页。
    ③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57页。
    ④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56页。
    ⑤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56-257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0页。
    ⑦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57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页。
    ⑨王文锦:《礼记译解》(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页。
    ⑩王文锦:《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35页。
    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26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5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12页。
    ①王文锦:《礼记译解》(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95-896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43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955页。
    ④承载:《春秋穀梁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71页。
    ⑤承载:《春秋穀梁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91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975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07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356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30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8页。
    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48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53页。
    ①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第3255页。
    ②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第3271页。
    ③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11页。
    ④贾公彦:《周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92页。
    ⑤贾公彦:《周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45页。
    ⑥贾公彦:《周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065页。
    ⑦王文锦:《礼记译解》(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45页。
    ⑧王文锦:《礼记译解》(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05页。
    ⑨王文锦:《礼记译解》(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09页。
    ⑩王文锦:《礼记译解》(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15页。
    11王文锦:《礼记译解》(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25页。
    12王文锦:《礼记译解》(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35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71页。
    ②朱熹:《二程语录》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页、
    ③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62页。
    ④王文锦:《礼记译解》(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87页。
    ①邓小军:《新儒学本体——人性论的建立——韩愈人性思想论究》,见《韩愈研究》第一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85页。
    ①《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2页。
    ②《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一,第1201-1202页。
    ③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55页。
    ④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70页。
    ⑤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61页。
    ⑥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60页。
    ⑦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61页。
    ⑧《王氏续经说》,《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
    ⑨张伯行选:《韩文公文》,《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三,1936年,第45页。
    ⑩吴楚材、吴调侯选编:《古文观止》,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89页。
    1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61页。
    12《张右史文集》卷五十六。
    13《二程语录》卷二。
    14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61-3262页。
    15翦伯赞:《戊戌变法资料丛刊》第三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神州国光社,1953年。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页。
    ②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页。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7页。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页。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7页。
    ③刘宝楠:《论语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④参见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1页。
    ⑤参见萧民元:《论语辨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1页。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页。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7页。
    ③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4页。
    ④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4-45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6页。
    ②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页。
    ③高尚榘:《论语歧解辑录》,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5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8页。
    ⑤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9页。
    ⑥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9页。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9页。
    ②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9-20页。
    ③陆德明:《经典释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353页。
    ④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4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349页。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25页。
    ①高尚榘:《论语歧解辑录》,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59页。
    ②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8页。
    ③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8页。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9-50页。
    ②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2页。
    ③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2页。
    ④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5页。
    ⑤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5页。
    ⑥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5-56页。
    ⑦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82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372-5373页。
    ②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8页。
    ③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9页。
    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41页。
    ⑤何晏、皇侃:《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72页。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0页。
    ②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0-61页。
    ③何晏、皇侃:《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56页。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57-58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385页。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58-59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40页。
    ⑤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1页。
    ⑥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1页。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5页。
    ②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7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392页。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3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392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15页。
    ④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3页。
    ⑤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3页。
    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401页。
    ②参见向世陵:《从<论语笔解>看唐儒对汉儒的超越与儒学的革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14页。
    ③高尚榘:《论语歧解辑录》,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49页。
    ④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46页。
    ①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74页。
    ②黄爱平:《李翱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③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0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409页。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9页。
    ②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9页。
    ③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9页。
    ④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9页。
    ⑤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26页。
    ⑥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36页。
    ①《文史》第46辑,中华书局,1998年,第15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420页。
    ③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43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421页。
    ⑤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50页。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45-146页。
    ②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46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428页。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4页。
    ②向世陵:《从<论语笔解>看唐儒对汉儒的超越与儒学的革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15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429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429页。
    ⑤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19页。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6页。
    ②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6页。
    ③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8页。
    ④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9页。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2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16页。
    ③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72页。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1-182页。
    ②参见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03页。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9页。
    ②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92页。
    ③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02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00页。
    ②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03-204页。
    ③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10页。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10页。
    ②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13页。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81页。
    ②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0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7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18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39页。
    ③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41页。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八,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22页。
    ②《论语稽求篇》卷七。
    ③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39页。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42页。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46页。
    ②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59页。
    ①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64页。
    ②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49页。
    ③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55页。
    ④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55页。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64页。
    ②陆德明:《经典释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389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500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11页。
    ⑤贾公彦:《周礼注疏》(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56页。
    ⑥黄怀信主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654页。
    ⑦黄爱平:《李翱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72页。
    ②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77页。
    ③参见唐继添:《<论语笔解>解经特色研究》,《时代文学》,2010年,第5期,第224页。
    ④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81页。
    ①韩愈、李翱:《论语笔解》小序,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②卞孝萱、张清华、阎琦:《韩愈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页。
    ③唐继添:《<论语笔解>解经特色研究》,《时代文学》,2010年,第5期,第224页。
    ④唐继添:《<论语笔解>解经特色研究》,《时代文学》,2010年,第5期,第222页。该书共选解读的章句有92句,其具体分布如下:《学而第一》4句,《为政第二》6句,《八佾第三》3句,《里仁第四》4句,《公治长第五》4句,《雍也第六》4句,《述而第七》4句,《泰伯第八》3句,《子罕第九》6句,《乡党第十》3句,《先进第十一》7句,《颜渊第十二》3句,《子路第十三》4句,《宪问第十四》6句,《卫灵公第十五》6句,《季氏第十六》6句,《阳货第十七》11句,《微子第十八》3句,《子张第十九》2句,《尧曰第二十》3句。
    ⑤唐继添:《<论语笔解>的学术思想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114页。
    ①参见陈培文:《论美国汉学界的韩愈研究——以蔡涵墨和宇文所安之研究成果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②参见唐继添:《<论语笔解>的学术思想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113页。
    ③唐继添:《<论语笔解>解经特色研究》,《时代文学》,2010年,第5期,第224页。
    ④唐明贵:《论韩愈、李翱之<论语笔解>》,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第101页。
    ①陈梦雷编、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70452页。
    ②查屏球:《韩愈<论语笔解>真伪考》,《文献》,1995年第2期。
    ③唐明贵:《论韩愈、李翱之<论语笔解>》,《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第100页。
    ④李最欣:《<论语笔解>提要补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3期,第42页。
    ①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84页。
    ②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一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4页。
    ③吕大防撰,徐敏霞校辑:《韩愈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94页。
    ④查屛球:《韩愈<论语笔解>真伪考》,《文献》,1995年,第2期,第65页。
    ⑤郑樵:《通志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72页。
    ⑥尤袤:《遂初堂书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页。
    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74页。
    ①查金萍:《浅谈<论语笔解>》,《船山学刊》,2007年,第3期,第111页。
    ①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一,上海: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第772页。
    ②李匡乂:《资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页。
    ③韩愈、李翱:《论语笔解》序,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①李最欣:《<论语笔解>提要补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3期,第41页。
    ②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7-28页。
    ③查屛球:《韩愈<论语笔解>真伪考》,《文献》,1995年,第2期,第67页。
    ①韩愈,李翱:《论语笔解》《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页。
    ②韩愈、李翱:《论语笔解》前言,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③刘真伦、岳珍校注:《上宰相书》,《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646页。
    ①刘真伦、岳珍校注:《答李翊书》,《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700页。
    ②刘真伦、岳珍校注:《进学解》,《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47页。
    ③刘真伦、岳珍校注:《答李翊书》,《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700页。
    ④侯步云:《韩愈的儒学思想》,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⑤孔沫人:《韩愈道统观思想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⑥曾枣庄等主编:《全宋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12页。
    ⑦刘真伦、岳珍校注:《与孟简尚书书》,《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888页。
    ⑧刘真伦、岳珍校注:《原道》,《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页。
    ⑨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074页。
    ①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页。
    ②钱仲联、马茂元校点:《谢自然诗》,《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页。
    ③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62页。
    ④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69
    ⑤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725页。
    ⑥高明峰:《论韩愈、李翱的经学贡献》,《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月。
    ⑦陈寅恪先生有文推测,韩愈道统说的提出,是受到幼年接触到的新禅宗的影响。在韩愈所处的时代,佛教居于主流地位,“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文道。”(参见《百丈清规》卷2《住持章第五》,《中华大藏经》第7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18页。)此“道”是佛家之道。直至韩愈道统论的提出,方以儒家传统与佛老之学相抗衡。在《论韩愈》一文中,陈寅恪先生推测:“退之从其兄会谪居韶州,虽年颇幼小,又历时不甚久,然其所居之处为新禅宗发祥地,复值此新学说宣传极盛之时,以退之之幼年颖悟,断不能于此新禅宗学说浓厚之环境气氛中无所接受感发,然则退之道统之说表面上虽由孟子卒章之言所启发,实际上乃因禅宗教外别传之说所造成,禅学于退之之影响亦大矣哉!”(参见陈寅恪:《论韩愈》,《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
    ⑧孔沫人:《韩愈道统观思想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⑨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93页。
    ⑩陈克明:《韩愈述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91页。
    11皇甫湜:《送孙生序》,《全唐文》卷686,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025页。
    12刘昫:《旧唐书》卷11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58页。
    13韩愈著,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905页。
    ①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21页。
    ②魏征等撰:《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第1099页。
    ③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842页。
    ④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53页。
    ⑤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905-2906页。
    ⑥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页。
    ⑦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见吕大防撰,徐敏霞校辑:《韩愈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90页。
    ⑧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39页。
    ⑨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页。
    ①余英时:《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②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493-494页。
    ③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9页。
    ④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536页。
    ⑤高明峰:《论韩愈、李翱的经学贡献》,《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月,第1页。
    ⑥许勃:《论语笔解序》,《全唐文》卷六二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248页。
    ①郑鄤:《峚阳草堂文集》,天启二年,第34页。
    ②晁公武:《文献通考经籍考十一》,卷一八四,《四库全书》。
    ③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④韩愈著,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页。
    ⑤全祖望:《鲒垮亭集》外论卷三,《李习之论》。
    ⑥朱熹:《大学或问》,《四库全书本》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⑦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88页。
    ①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校注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887-888页。
    ②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校注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114-1115页。
    ③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校注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11页。
    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2页。
    ⑤赵翼:《陔余丛考》卷四,《尊孟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⑥陈玉兰:《韩愈思想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⑦高明峰:《论韩愈、李翱的经学成就》,《齐鲁文化研究》,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208页。
    ⑧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96页。
    ①李翱:《祭吏部韩侍郎文》,《全唐文》卷六四0,第6466页。
    ②杜牧:《樊川文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6页。
    ③皮日休:《皮子文薮》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2页。
    ④皮日休:《皮子文薮》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8页。
    ⑤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2页。
    ⑥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33页。
    ⑦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欧阳修全集》卷七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057页。
    ⑧柳开:《应责》,《全宋文》(6)卷一二六,第367页。
    ⑨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⑩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9页。
    11欧阳修:《祖徕石先生墓志铭》,《欧阳修全集》卷34,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07页。
    12石介:《怪说》,《全宋文》(29)卷六二六,第291页。
    13孙复:《信道堂记》,《全宋文》(19),卷四0一,第313页。
    14《孙明复小集》,《四库全书·集部三·别集类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第32页。
    ①孙复:《孙明复小集》卷三。
    ②张籍:《上韩昌黎书》,《全唐文》卷六八四,中华书局,1983年,第7007-7008页。
    ③苏轼:《苏轼文集》,卷十七,《潮州韩文公庙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09页。
    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69页。
    ⑤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61页。
    ⑥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55页。
    ⑦《四部丛刊集部》,《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一百一。
    ⑧辛文房:《唐才子传韩愈传》,见宋吕大防撰,徐敏霞校辑:《韩愈年谱》,第216页。
    ⑨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卷三,1937年,第45页。
    ⑩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卷三,1937年,第47页。
    11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58页。
    12朱彝尊:《批韩诗》,见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九,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第446页。
    ①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页。
    ②钱穆:《杂论唐代古文运动》,《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③陈寅格:《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87页。
    ④陈寅格:《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88页。
    ⑤张舜徽:《张舜徽集:广校雠略》卷五,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4页。
    ⑥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页。
    ⑦隗芾主编:《韩愈研究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1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52-253页。
    ②张清华:《韩愈的道、道统说及《五原》的写作时间辨析》,《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8月。
    ③何法周、王才山:《论韩愈的儒家学说》,《韩愈研究》第一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85页。
    [1][清]阮元.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魏]王弼.[晋]韩康.周易[A].北京:中华书局,民国间.
    [4][魏]王弼.[晋]韩康伯.[唐]孔颖达.周易正义[A].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
    [5][魏]王弼.周易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宋]程颐.周易程氏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宋]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8][明]王夫之.周易外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9]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0]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杨天才.张善文.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2]金景芳.吕绍刚.周易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3]杨树达.周易古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4]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5]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16]李学勤等.周易二十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17]廖平.易说[M].北京: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2008.
    [18]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9.
    [19]周山.周易解读[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0]丁四新.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1][汉].孔安国.[唐]孔颖达.[唐]陆德明释文.尚书注疏[A].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10年.
    [22][清]孙星衍.陈抗点校.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
    [23]蒋善国.尚书综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4]黄怀信.尚书注训[M].济南:齐鲁书社,2009.
    [25]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6]黄怀信.吕翊欣校点.尚书古文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7]慕平译注.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8]章行.尚书——原始的史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9]顾颉刚编著.尚书研究讲义一[Z].北京: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2008.
    [30]顾颉刚.尚书研究讲义二[Z].北京: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2008.
    [31]顾颉刚.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2]周秉钧.尚书易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3][唐]孔颖达.毛诗注疏[A].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34][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35][宋]王应麟.诗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36][清]方玉润.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7][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8]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9]聂石樵.诗经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9.
    [40]谢无量.诗经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41]黄焯.诗疏平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2]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3]韩宏韬.毛诗正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4]刘立志.诗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5]周满江.诗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6][日]家井真.陆越译.<诗经>原意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47][汉]郑玄.[唐]陆德明释文.周礼[A].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48][汉]郑玄.[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9][汉]郑玄.[唐]贾公彦疏.彭林整理.周礼注疏[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0]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51]吕友仁.周礼译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52]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3][汉]郑玄.[唐]贾公彦疏.王辉整理.仪礼注疏[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4][汉]郑玄.[唐]贾公彦疏.彭林整理.仪礼注疏[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5][汉]郑玄.[唐]孔颖达正义.吕友仁整理.仪礼正义[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6][汉]郑玄.[唐]孔颖达疏.龚抗云整理.仪礼正义[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7]李如圭.仪礼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8]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9][汉]郑玄.[唐]陆德明音义.礼记[A].北京:中华书局,民国间.
    [60][汉]戴圣.张树国点注.礼记[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
    [61][明]王夫之.礼记章句[M].长沙:岳麓书院,2011.
    [62][汉]戴德.庐辩注.大戴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3][唐]陆德明.礼记释文[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64][清]皮锡瑞.礼记浅说[M].清光绪25.(1899).北京国家图书馆.
    [65][清]焦循.礼记补疏[M].上海:上海书局,清光绪14.(1888).
    [66]王锷.<礼记>成书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1.
    [67]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8]陈戌国.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69]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70]黄怀信,孔德立,周海生.大戴礼记汇校集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71]吕友仁.礼记讲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2]俞仁良.礼记通译[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73][晋]杜宇集解.李梦生整理.春秋左传集解[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0.
    [74][晋]杜预.[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氏传[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5][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A].台湾: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76][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7][清]刘逢禄.顾颉刚点校.左氏春秋考证[M].北京: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2008.
    [78][清]王闿运.论语训春秋公羊传笺[M].长沙:岳麓书社,2009.
    [79]杨树达.春秋大义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0]童书业.春秋史料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2]刘利,纪凌云.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83]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85]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6]承载.春秋榖梁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7][魏]何晏.论语集解[A].北京:中华书局,1998.
    [88][宋]朱熹.论语集解[A].四部要籍注疏丛刊本,1998.
    [89][魏]何晏集解.[南朝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A].诸子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90][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91][日]金谷治.唐抄本郑氏注论语集成[M].平凡社,昭和五十三年.
    [92][日]武内义雄.论语之研究[M].日本:岩波书店,1972.
    [93][日]松川健二编.林庆彰译.论语思想史[M].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6.
    [9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95]杨树达.论语疏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9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7]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98]蔡尚思.论语导读[M].四川:巴蜀书社,1996.
    [99]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5.
    [100]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1]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02]杨朝明.论语诠解[M].扬州:广陵书社,2008.
    [103][汉]赵岐.[宋]孙奭疏.孟子注疏[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4][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5][清]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106][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107][宋]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8]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9]万丽华.蓝旭.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0]方勇.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11]邓秉元.孟子章句讲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2]刘兆伟.孟子译评[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13]诸子集成[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114][清]皮锡瑞.经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15][清]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6][清]孔广森.杨新勋校注.经学卮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7]蒋伯潜.十三经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18]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9]毕沅校注.吴旭民标点.墨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20]陈奂.诗毛氏传疏[M].北京:北京市新华书店,1984.
    [121]朱彝尊.经义考[Z].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汉]班固.白虎通德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6][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南朝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3][唐]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4][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6][清]董诰等编.全唐文[Z].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宋]王溥.唐会要[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8][唐]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9][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0][清]赵翼.陔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1][明]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2][五代]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3][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4][唐]韩愈、李翱.论语笔解[A].北京:中华书局,1991.
    [25][日]伊东龟年.论语笔解考[M].台北:艺文出版社,1966.
    [26][明]王文禄辑.百陵学山[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
    [27][清]张海鹏辑.墨海金壶[Z].上海:上海博古斋,1921.
    [28][唐]韩愈、李翱.论语笔解[Z].四库全书经部.
    [29][唐]韩愈.顺宗实录[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0][唐]韩愈.韩昌黎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1.
    [31][唐]韩愈.昌黎先生文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32][唐]韩愈.韩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3][宋]吕大防等撰.韩愈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4][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35][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Z].北京:中华书局,1965.
    [36][清]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Z].卷三.1937.
    [37][宋]程顥、程颐.二程集[Z].北京:中华书局,2004.
    [38][宋]朱熹.河南程氏遗书[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39][宋]苏轼.苏轼文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6.
    [40][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1]孙明复小集[Z].四库全书集部三别集类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
    [42]曾枣庄等主编.全宋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3][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Z].北京:中华书局,2001.
    [44][宋]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4.
    [45][唐]皮日休.皮子文薮[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6][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7][明]郑鄤.峚阳草堂文集[Z].天启二年.
    [48][宋]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9][唐]李匡乂.资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0][宋]王应麟.玉海[Z].上海:上海书店,1987.
    [51][宋]尤袤.遂初堂书目[Z].北京:中华书局,1985.
    [52][宋]郑樵.通志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3][唐]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M].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54][宋]朱熹.二程语录[Z].北京:中华书局,1985.
    [55][清]吴楚材、吴调侯选编.古文观止[Z].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1]童第德著.韩愈校诠[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宋廖莹中校正.昌黎先生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2005.
    [3]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马通伯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6]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8]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9]张清华.韩学研究[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0]吴文治.韩愈资料汇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饶宗颐,隗芾主编.韩愈研究论文集[C].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
    [12]卞孝萱,张清华,阎琦.韩愈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3]方烈文等.韩愈研究第二辑[Z].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4]吴文治.韩愈研究第一辑[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15]张清华主编.韩愈研究第三辑[Z]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16]何法周.韩愈新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17]邓潭洲.韩愈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18]刘国盈.韩愈评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9]吴文治.韩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0]张清华.韩愈大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21]李长之.韩愈传[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0.
    [22]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4]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遍[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手稿[Z].上海:三联书店,1954.
    [26]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7]顾颉刚.古籍考辨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8]周月亮.历代大儒传[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29]王涵.韩愈的“道统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0]熊十力.读经示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1]章学诚.文史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2]余英时.人文与理性的中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3]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4]吴文治.关于韩愈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几点质疑[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
    [35]邓国光.韩愈文统探微[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36]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6]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7]朱维铮.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8]李源澄.经学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9]李学勤等.经史说略[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40]蒙文通.经学抉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1]蔡方鹿.经学与中国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2]蔡方鹿.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3]马宗霍.经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4]马宗霍.中国经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45]章权才.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46]吴雁南.中国经学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47]许道勋,徐洪兴.中国经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8]徐复观.中国经学史的基础[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82.
    [49]李威熊.中国经学发展史论[M].北京:文史出版社,1988.
    [50]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51]蒋伯潜,蒋祖怡.经与经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52][日]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53][日]本田成之.经学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54][日]户川芳郎.古代中国的思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6]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7]张岂之.中国思想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
    [58]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59]钱穆.中国学术通义[M].北京:学生书局,1976.
    [6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1]谢无量.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16.
    [6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4]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5]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书店,1985.
    [67]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8]边家珍.经学传统与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9]钱基博.经学通志[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0]黄开国.儒学与经学探微[M].成都:巴蜀书社,2010.
    [71]许凌云.中国儒学史·隋唐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72]刘蔚华.赵宗正.中国儒家学术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73]姜林祥.中国儒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74]干春松.儒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5]庞朴.中国儒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76]赵吉惠等.中国儒学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77]方光华.彭林主编.中国经学论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78]鈡肇鹏.孔子、儒学与经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9][日]泷熊之助著.陈清泉译.中国经学史概说[M].北京: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2008.
    [80]杨天宇.经学探研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1]黄寿祺.群经要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2]方天立.于首奎主编.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M].济南:齐鲁书社,1980.
    [83]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4]蔡方鹿.中华道统思想发展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85]蔡德贵,侯拱辰.道统文化新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86]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87]张舜徽.张舜徽集:广校雠略[M].卷五.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8]常乃惪.中国思想小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89]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90]钱钟书.谈艺录[Z].北京:中华书局,1984.
    [91]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Z].北京:中华书局,1982.
    [95]张跃.唐代后期儒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4.
    [96]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97]陈克明.韩愈述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98]陈梦雷编,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Z].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
    [99]蒋锡金主编.文史哲学习辞典[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100]高尚榘.论语歧解辑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0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02]黄海章编著.中国文学批评简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62.
    [103]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04]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明文衡[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05]冯友兰.三松堂全集[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1]陈寅恪.论韩愈[J].历史研究,1954(2).
    [2]段承校.论韩愈在经学史上的地位[J].怀化师专学报,1999(1).
    [3]高明峰.论韩愈、李翱的经学贡献[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姜广辉.经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3).
    [5]唐明贵.论韩愈、李翺之<论语笔解>[J].孔子研究,2005(6).
    [6]薛亚康.读韩愈的原道[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4).
    [7]王宏海.韩愈、李翺的经学思想透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8]王永波.五十年韩愈研究著作述评[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3).
    [9]杨世文.论韩愈的儒学文化观及其历史意义[J].孔子研究,2002(6).
    [10]刘红旗.柳宗元与韩愈经学思想异同略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11]章权才.两晋南北朝隋唐经学略论[J],学术研究.1990(2).
    [12]黄永年.论韩愈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13]马良怀.论韩愈、李翺思想的历史位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14]杨翰卿.韩愈建立儒学道统的意义及其现代启示[J].中国哲学史,1994(6).
    [15]谢保成.中唐学术思想的重大变异[J].中国史研究,1994(4).
    [16]何诗海.唐代经学与文章之学[J].浙江学刊,2009(1).
    [17]崔大华.论经学的历史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6).
    [18]郝明工.经学辨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19]刘顺.试论唐初的经学统一[J].孔子研究,2009(2).
    [20]王鸿生.儒学向经学转变的意蕴及超越[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4).
    [21]卢宁.李振荣.论<新唐书><旧唐书>对韩愈评价之差异[J].中州学刊,2001(2).
    [22]卓希惠.韩愈对儒家思想的遵循与违逆[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23]徐耀庭.论韩愈文章中渗透的儒家道统[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09(23卷).
    [24]查屏球.韩愈<论语笔解>真伪考[J].文献,1995(2).
    [25]查金萍.浅谈<论语笔解>[J].船山学刊,2007(3).
    [26]李最欣.<论语笔解>提要补正[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3).
    [27]向世陵.从<论语笔解>看唐儒对汉儒的超越与儒学的革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8]唐明贵.论韩愈李翱之<论语笔解>[J].历史研究孔子研究,2005(6).
    [29]唐继添.<论语笔解>的学术思想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30]唐继添.<论语笔解>解经特色研究[J].时代文学,2010(5).
    [31]唐继添.<论语笔解>的成书背景与语言特色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2).
    [32]查屏球.盛唐经学的窘境——论开、天文化特点与经学发展关系[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秋之卷.
    [33]陈东.关于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几个问题[J].孔子研究,2003(2).
    [34]郭沂.<论语>源流再考察[J].孔子研究,1990(4).
    [35]黄立振.<论语>源流及其注释版本初探[J].孔子研究,1987(2).
    [36][日]吉田贤抗.日本关于<论语>撰者与编辑方式的研究与论语的注释工作[J].孔子研究,1988(1).
    [37]梁涛.<大学>早出新证[J].中国哲学史,2000(3).
    [38]汪惠敏.何晏<论语集解>考辨[J].孔孟月刊,1978(35).
    [39]杨朝明.新出土竹书与<论语>成书问题再认识[J].中国哲学史,2003(3).
    [40]张清华.韩愈的道、道统说及<五原>的写作时间辨析[J].邯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8).
    [41]章权才.韩愈道论在经学史上的地位[J].广东社会科学,1996(1).
    [42]李峻岫.试论韩愈的道统说及其孟学思想[J].孔子研究,2004(6).
    [43]薛亚康.读韩愈的原道[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4).
    [44]蒋龙祥.韩愈道统思想的政治哲学解析[J].理论探索,2006(6).
    [45]王黎燕.韩愈<原道>中的尊儒思想[J].焦作大学学报,2010(4).
    [46]贾发义.韩愈、李翱的道统说和性情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47]何俊.论韩愈的道统观及宋儒对他的超越[J].孔子研究,2000(2).
    [48]王川平,刘淑霞.韩愈的道统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唐都学刊,2006(4).
    [49]蒋龙翔.韩愈道统思想的政治哲学剖析[J].理论探索,2006(6).
    [50]成守勇.韩愈复兴儒学探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
    [51]李壮鹰.儒学的转型和文学的解构——论韩愈的思想与创作[J].学术月刊,2005(6).
    [52]邓小军.理学本体——人性论的建立——韩愈人性思想研究[J].孔子研究,1993(7).
    [53]高明峰.论韩愈、李翱的经学成就[J].齐鲁文化研究,2007(12).
    [1]陈玉兰.韩愈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1.
    [2]陈沫人.韩愈道统观思想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3]侯步云.韩愈的儒学思想[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
    [4]陈培文.论美国汉学界的韩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5]楼培.中唐韩愈研究二题[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8.
    [6]张巍.中晚唐经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
    [7]张克宾.朱熹易学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
    [8]黄爱平.李翱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9]朱朝晖.韩愈儒学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