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劳动合同法》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劳动法学领域,劳动合同的有关理论问题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对劳动合同进行理论研究也就成为劳动法学研究的重点。自《劳动合同法》出台后,理论界对无固定期限合同理论的研究掀起了新高潮。各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褒贬不一,盛赞者有之,恶评者有之,其中还有折中论者。
     本文梳理了不同阶段中国学界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研究,初步认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一项世界各国劳动法律制度普遍认可和确立的一项合同期限制度,中国《劳动合同法》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对该项制度进行了再次确认和规范完善,应该说是顺应了劳动合同立法的国际趋势;但是,《劳动合同法》中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规定,从法理层面是否妥当,在制度的实际运行效果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还需要结合法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具体分析,同时,还需要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对中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未来走向,进行深入思考。
     本文的研究围绕以下命题而展开,即应肯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制度价值,并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合同的常态形式。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遵循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针对现行制度安排和学界众说,在小心求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质疑,不在绝对完美和应然的苛求下对现行立法进行责难,更多的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试图以最小的改良成本来完善现行立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展开研究。
     中国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立法解释的空白,以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确定终止日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体现了国家公权力对劳动合同期限的干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法律上表现为对用人单位更多的强制的特征,使学界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否应该常态化产生了鲜明对立的两种观点。通过对中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定位的历史性考察,我们发现,中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含义及制度设计的目的与其他各国有所不同,在该制度的设计和实行上要结合中国实际考虑问题。中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立法价值上,强调保护劳动者,提高用人单位总体经济效益,建立良性经济秩序。
     本文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比较研究,分别对美国的宽松型雇佣制度、欧洲大陆的严格性解雇制度、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中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及职业灵活性进行了比较,域外劳动合同制度对中国立法的启示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与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划分均是基于职业的特点决定其适用范围的,而不应存在任何“社会福利性因素”;制度的确立要与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不能不考虑社会文化背景而强行移植国外制度;虽然在大多数国家都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关系的常态,但欧洲的改革不容忽视。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订立条件中的“应当订立”与“推定订立”系公法介入劳动合同调整的结果。因工作年限订立,单方缔约权仍是具有极强的“福利性”的特征,这与其他国家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内涵有本质区别,《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解释实质上是扩大了连续工作十年的适用范围。这就使得上下位法的矛盾,此种扩大性的解释的合理性合法性显然要受到《立法法》的质疑。因签约次数而订立,单位是否拥有拒绝续约的权利规定得也不明确,因事实劳动关系而订立,存在逻辑上的极大问题。
     公法介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订立的法律评价。公法介入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订立的影响,中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具有极强的“福利性”,限制了用人单位的选择权,将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视为企业的法定义务,将社会保障责任完全转嫁于企业承担。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内涵在立法者的期待与社会现实间存在巨大差距;将社会保障责任单纯由企业来承担,这必然引起社会利益与企业利益间的冲突,这也有悖于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订立的经济学分析。劳动合同制度应当采取综合性、弹性的保护手段来实现照顾各个层次劳动者利益的倾斜性立法保护。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倾斜保护劳动者时,导致过高的缔约成本,以至于取消了不少缔约成功的可能,并可能引发对于边际劳动者的失业效应,和多重影响就业质量、数量的替代效应。
     中国解除条件上不区分劳动合同种类,一般解除权仅适用于劳动者,用人单位解除权条件要求高于其他国家标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条件的不足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劳动者极少做到提前通知,严重影响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单方强制缔约权与对用人单位解除权的高标准限制导致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彻底成为企业福利,大大影响企业效益。笔者尝试对中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制度重构,在价值理念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与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体现不同之价值追求,还要兼顾意思自治与保护劳动者之原则;制度上,区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两种情况来规定不同的解除条件,根据劳动者工作性质区别适用不同的劳动期限,在条件许可时,可以赋予用人单位行使一般解除权,采纳有补偿的预告解雇制度。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合同的一种特殊形式,目前在中国还不是主流形式,这与世界通行的做法不一致。这也是与中国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着比较严格的适用条件限制密不可分的。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研究将不断深化,尤其是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解除的研究将突破现有的桎梏,成为中国劳动法制建设和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囿于作者的阅历所限,对无固定期限合同的研究缺乏实证研究,加之中国并非判例法国家,很难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予以佐证。这就使得本文的观点阐述难免过于理论,作者今后将在持续性的研究中对此论题进行不断完善和补充。
On theoretical issues of the labor contract has always been a core role in thelabor law field, theoretical research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labor law research onthe labor contract.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Labor Contract Law", the theoristswithout a fixed term contract theory set off a new upsurge. Parties and scholars fromdifferent angles, mixed labor contract without a fixed term, praised by the evil of thereviewer, in which there is a compromise commentators.
     The paper combed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academic research on non-fixed termlabor contract, the preliminary view that the labor contract without a fixed term is aterm of the contract system, a world of national labor law system is generallyrecognized and established China's Labor Contract Law " the system on the basis ofthe "Labor Law" reconfirmed and improvement of standards, it should be said tofollow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of the labor contract legislation; However, without a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system, the "Labor Contract Law" from legal level is proper,whether on the effect of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to achieve the desiredtarget, also requires a combination of law, economics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to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bor market,at the same time, the need to combine our non-fixed term labor the future direction ofthe contract system, in-depth thinking.
     This study around the following proposition to start that should affirm the value of the 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system, and non-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as the normalform of the labor contract. Follow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questions-analysis of theproblem-the basic idea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curre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and academia congregation carefully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questioning, is notabsolutely perfect, and ought to be demanding of existing legislation to be blamedmore questions, trying smallest improvement costs to improve the existing legislation.Integrated use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method, empiricalanalysis and normative analysis metho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ethods to conductresearch.
     Our non-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legislation explained blank and non-fixed termlabor contract is a definite ending date, high stability; reflects the intervention of thenational public authority on the term of the employment contract; without a fixed termlabor contract in law the performance feature compulsory employer, academic laborcontract without a fixed term should be normalized to produce a clear-cut opposingtwo views. Non-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system, positioning historic visits to China,we found that the purpose and meaning of our non-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andsystem design different from other countries i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system in conjunction with China's actual to consider the issue. Our non-fixed termlabor contract the Legislative value, the emphasis on the protection of workers, andimprove the overall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employer,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benign economic orde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uthor of the non-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system,loose employment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tinental Europe's strict system ofdismissal, Japan's lifetime employment system in the non-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system and occupational flexibility compared extraterritorial labor the revelation ofthe contract system of China's legislative, labor contract without a fixed term andfixed-term labor contract division are based on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its scope, and there should not be any social welfare factors; system established with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combined, can not fail to consider the social andcultural background forcibly transplanted foreign system; reform in Europe can not beignored in most countries as a normal state of labor relations, labor contract without afixed term.
     No 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entered into."Labor Contract Law" Article XIVwithout a 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conditions "should be entered into the" presumption made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Law involved in labor contractadjustment results. Entering into working life, the right to unilaterally Contracting still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strong "welfare",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is andthe other countries of the labor contract without a fixed term meaning, essentiallyexp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gula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borContract Law"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the continuous work of decades. Thismakes a bit up and down the law of contradiction, such expans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the reasonableness of legitimacy is clearly to be questioned by the Legislative Act.Entered into contract Views units you have to refuse to renew the rights provisions arenot clear, due to the fact that labor relations entered into, there is a great problem inthe logic.
     The Public Law intervene without a 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law evaluation.Public law involved in the impact of the labor contract without a fixed term, ournon-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with a strong "welfare", limiting the employer's right tochoose, will be entered into a non-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as the legal obligationssocial security responsibility fully passed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enterprises.Non-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connotation there is a huge gap between the legislators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the social reality; social security responsibility simplybe borne by the enterprises, which would inevitably lead to a conflict between theinterests of the community and business interests, which is also contrary to the laws ofthe pursuit fair. Without a 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of Economic Analysis. The laborcontract system should take a comprehensive, flexible protection means inclined totake care of the interests of workers at all levels to implement legislation to protect.Tilt the protection of workers with no 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resulting in excessivecontracting costs that canceled many may Contracting, and may lead to the effect ofmarginal workers unemployed, and the multiple effects of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the number of substitution effect.
     China's lifting of conditions does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types of labor contracts,the general right of cancellation applies only to workers the right to rescind theconditions of the employer requirements than other national standards. Insufficientwithout a 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conditions produce many adverse effects, laborersrarely do notice serious impact on the employer'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non-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unilaterally forced contracting rights of the employerthe right to rescind high standards limit lead to non-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thoroughly corporate welfare greatly affect enterprise efficiency. I try tore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without a 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system in the valueof the concept of non-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with a 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reflec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alue of pursuit, also taking into account theprinciples of autonomy and protection of workers; system distinguish betweenfixed-term labor contract without a 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two situations requiredifferent conditions of release,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the work of laborersdistinction applicable labor period, when conditions permit, the employer can begiven to the exercise of the general right to rescind the adoption of compensationnotice dismissals system.
     Non-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as a special form of the labor contract, in ourcountry is not a mainstream form of this common practice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world. This is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our non-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has morestringent applicable conditions. It is foreseeable that in the near future, will continueto deepen the study of the fixed term labor contract, especially on fixed-term laborcontract release will exceed existing shackles become the core issue of theconstruction of China's Labor Law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Confined to the author'sexperience is limited to the lack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research without a fixedterm contract, coupled with China is not the case law, it is difficult to select arepresentative case to be corroborated. This makes the point of this article describesinevitably too theoretical, of in ongoing research in the future will this topic continuesto improve and supplement.
引文
2参见董保华:《劳动合同立法的争鸣与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26页。
    1所谓“合并式”立法模式,指的是“将劳资双方主体纳入同一条文,同等授予权利,施加义务,使双方在解除合同方面地位、能力平等。”参见董保华:《劳动合同立法的争鸣与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34页。
    1冯彦君:《解释与适用——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之检讨》,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2期。
    2李坤刚:《论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兼论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法商研究》,2000年第6期。
    3李坤刚:《关于我国劳动合同制度两个问题的探讨》,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5期。
    1姜颖:《劳动合同期限的立法探讨》,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
    2董保华:《试析不定期劳动合同》,载《中国劳动科学》1993年第3期。
    3董保华:《劳动合同期限制度设计的理念选择》,《中州学刊》,2005年第6期。
    1董保华:《劳动合同期限制度设计的理念选择》,《中州学刊》,2005年第6期。
    1董保华:《建立定期合同和不定期合同的新平衡》,载《中国劳动》,2006年第2期。
    2王全兴、黄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是与非》,载《法学家》,2008年第2期。
    1董保华:《论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6期。
    2熊晖、杨惠:《我国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的缺失与重构—兼评(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7期。
    1冯彦君:《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劳动合同法〉——总体评价与创新点解析》,载《当代法学》2008年第6期。
    1王全兴主编:《劳动法学》,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0-81页。
    1张春生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释义》,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版,第51页。
    2贾俊铃主编:《劳动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3梁书文、回沪明主编《劳动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729页。
    4王昌硕主编:《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5王全兴主编:《劳动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2郑爱青:限制固定呢期限劳动合同的应用——对我国劳动合同期限立法的建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2005年会以材料》,第37页。
    1常凯,论劳动合同的立法依据和法律定位,法学论坛,2008年3月。
    2董保华:《解雇保护制度研究》,载《劳动法评论(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页。
    1毕业林.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阴.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0.
    3张五常:新劳动法的困扰. http://blog.sina.com.cn/s/blog47841af701007ti9.html,2007-12-11/2008-08-16
    1VANHEERDEN,AURET.Assessingthenew Chinalaboreontractlaw[EB/OL].
    2张立伟,陈欢:外商反弹《劳动合同法》草案,http//:nanfangdaily.com.cn/jj/20060512/zh/200605l20()06.asP2006一05一12/20(8)一08一16.
    1冯彦君:《劳动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6页;关怀主编:《劳动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49页。
    1英杰:《试论职业稳定权——兼谈瑞典劳动法对我国劳动权内涵的启示》,载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165页。
    2关怀主编:《劳动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1关怀主编:《劳动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124页。
    2冯彦君:《劳动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3详见关怀主编:《劳动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1冯彦君:《劳动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2郑尚元著: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37页。
    1董保华著:劳动合同立法的争鸣与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第552页。
    2常凯著: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和法律定位,法学论坛,2008年3月第2期。
    1谢地、杜莉、吕岩峰主编:《法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69~82页。
    1智联招聘新劳动合同法特别调查,智联招聘网(www. zhaopin.com),数据截至2008年8月27日。
    2董保华:劳动合同期限制度设计的理念选择[J].中州学刊,2005,(6).
    3约瑟夫·E·斯蒂格利兹卡尔·E·沃尔什《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235
    1宋利民:劳动合同的法律经济学分析,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8月。
    2张有亮:转向与本体回归——劳动合同期限选择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8,(27).
    3王明亮:刘三林,张成科,劳动合同期限的经济学思考,民主与法制,2012年1月。
    4董保华: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现代法学,2007年11月。
    1[美]罗纳德H科斯:《企业的性质》[M],载[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著《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姚海鑫、邢源源译,商务印书馆,第27页。
    2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P20。
    3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Robert Braucher:“Freedom of Contract and the Second Restatanent”,Yale law Journal,Vol.78.1969.p.601
    2Payne v.W&Arl.R.R.Co.,81Tenn.507,518-519(1884)
    3H ar p v. Administ ra to r, Bureau of Unemployment Compensat io n,12Ohio Misc.34,230N. E.2d376
    4Mallar d v. Boring,182Cal.App.2d390
    1董保华:《劳动合同法立法的争鸣与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第555-556页。
    2董保华:《劳动合同法立法的争鸣与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第556-557页。
    1胡立峰:美国劳动法对雇主不当解雇行为的规制:源流、发展与反思,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第1期,第137页。
    1郑尚元著: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2008年3月版,第93页。
    2Harald Schliemann,:“中德劳动合同法——劳资协定法之比较”载《中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比较法文集》,中心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3姜维真:德国解雇保护法律制度评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年6月。
    1郑爱青:法国劳动合同立法启示,法学杂志,2002年5月。
    1原田実·奥林康司編:年功制[M].中央経済社,1988.145-147.
    1牛立忠:论日本企业终身雇佣制,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8月。
    2董保华:《试析不定期劳动合同》,中国劳动科学,1993年第3期。
    1占部都美:《経営参加と日本的労使関係》,白桃書房,1985年(1977年初版),第124页-第125页。
    2森永卓郎:《リストラと能力主義》,講談社現代新書,2000,第66页-第68页。
    3玄田有史:成果主義と能力開発,日本経済研究センター会報,2001,(4);第12页。
    4黒田兼一:成果·業績主義と職能資格制度,明治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紀要,2000,(3),第225页。
    5(日)荒木尚志:《日本劳动法》,李坤刚,牛志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1[日]八代尚弘:《日本型雇佣惯性的经济学》,日本经济新闻社,1998年,第207页。
    1新·日本的経営システム等研究プロジェクト編.新時代の「日本的経営」―挑戦すべき方向とその具体策―[R].日本経営者連盟出版部,1995.
    1罗财喜:《论劳动合同主体履约的伦理诉求》,《求索》,2009年第10期,第109页。
    1郑尚元著: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2008年3月版,第37页。
    1[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1页。
    1吴元元:《法律父爱主义与侵权法之失》,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吴元元,劳资契约安排的制度逻辑——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经济学重读,载于现代法学,2009年1月。
    2奥利弗·E·威廉姆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J].段毅才,译.商务印书馆,2002:340-341
    1董保华:《劳动合同法立法的争鸣与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第556-557页。
    1道格拉斯.拜尔:《法律的博弈分析》,严旭阳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页。
    2Spence Job M arke t S igna ling [J] Quarter lyJournal o f Econom ics,1973(87).355-374.
    3理查德A爱波斯坦:简约法律的力量[M].刘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14.
    1龚赛红:论民法典中的合同的解除与合同终止,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6(4),第16页。
    1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9-310页。
    1王全兴主编:《劳动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1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6条。
    1董保华:论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J].法商研究,2007(6).
    2漆鲜萍,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探究,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65
    1夏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61页。
    1储军英,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1马强.劳动合同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人民法学学报,2001,(1)
    2谢奕,论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以用人单位单方解除为视角,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0(8):91
    3董保华.论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J].法商研究,2007(7):59.
    1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史尚宽:《劳动契约法论》,载吴经熊、华懋生编:《法学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506-507
    1董福蓉、吴子春:企业排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成因及对策,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6)第22页。
    1王益英,黎建飞: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93页。
    2禤志豪: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第37页。
    1[德]W.杜茨:《劳动法》,张国文翻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页。
    2董保华、刘海燕:解雇保护制度研究[C].林嘉.劳动法评论(第一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4页。
    1郑爱青:限制固定期限合同的应用[J].中国劳动,2006(2),第20页。
    2姜颖:《劳动合同期限的立法探讨》,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第19页。
    1陈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分析及其价值---劳动合同利益的公法保护,法制与社会,2009(6):110
    2王全兴:劳动法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德)罗伯特.霍恩: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郑爱清:法国劳动立法的启示[J〕.法学杂志,2000,(5).
    2彭根云: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第34页。
    1杨晶,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
    1梁治平:《立法为何——对〈劳动合同法〉的几点观察》,载《书屋》2008年第6期,转引自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8年第9期,第23页。
    2《私营企业雇工及劳资关系调查报告》,载《中国私营企业年鉴》,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
    1、董保华著:《“劳工神圣”的卫士——劳动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董保华著:《劳动合同立法的争鸣与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董保华著:《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董保华等著:《社会保障的法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常凯著:《劳动权——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6、郑尚元著:《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的现代化——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与前瞻》,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7、郑尚元著:《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王全兴著:《劳动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9、王全兴、吴超民、张国文著:《中国劳动法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10、关怀著:《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杨燕绥著:《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国际比较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12、杨燕绥著:《新劳动法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杨燕绥著:《劳动法新论》,中国劳动出版社2004年版。
    14、史尚宽著:《劳动法原论》,正大印书馆1979年版。
    15、任扶善著:《世界劳动立法》,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
    16、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7、冯彦君著:《劳动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邓正来著:《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黄越钦著:《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沈同仙著:《劳动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版。
    21、夏勇著:《中国民权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22、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
    23、田思路、贾秀芬著:《劳动契约的研究——日本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4、黎建飞著:《劳动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韩君玲著:《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简明教程》,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6、程延园著:《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史探径著:《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阳、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29、[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赛:《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30、[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31、[德]康拉德·茨威格特、海茵·克茨:《合同法中的自由与强制——合同的订立研究》,孙宪忠译,《债法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32、[德]W·杜茨:《劳动法》,张国文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3、[德]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4、[英]亨利·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5、[法]居依·蒂利埃:《劳动政策》,宇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6、[法]莱昂·狄骥:《〈拿破仑法典〉以来私法的普通变迁》,徐砥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日]杉原泰雄:《宪法的历史》,肖贤富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8、[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9、[日]美浓部达吉:《公法与私法》,黄冯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0、[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申政武、渠涛、李旺、王志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41、[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42、[日]星野英一:《民法劝学》,张丽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日]马渡纯一郎:《劳动市场法的改革》,田思路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45、[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6、[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47、[英]阿狄亚:《合同法导论》(第五版),赵旭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8、[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49、[英]凯瑟琳·巴纳德:《欧盟劳动法》,付欣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50、[英]丹尼斯·罗伊德:《法律的理念》,张茂柏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51、[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2、[美]道格拉斯L莱斯利:《劳动法概要》,张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54、[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1卷)》,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5、[美]罗伯特·A·高尔曼:《劳动法基本教程——劳工联合与集体谈判》,马静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加]欧内斯特·J·温布里:《私法的理念》,徐爱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董保华主编:《劳动合同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2、董保华、董润青编著:《最新劳动合同法案例解读》,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4、郑尚元主编:《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叶静漪、周长征主编:《社会正义的十年探索:中国与国外劳动法制改革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叶静漪、Ronnie Eklund编:《瑞典劳动法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王全兴主编:《劳动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关怀主编:《法学概论与劳动法》,劳动人事出版社1985年版。
    9、关怀主编:《劳动法学》,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0、关怀、林嘉主编:《劳动法》,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李国光主编:《劳动合同法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12、李国光主编:《劳动合同争议的仲裁与诉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13、李国光主编:《劳动合同法适用指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14、李景森、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关怀、赵履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务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
    16、胡晓义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劳动管理》,中国检察出版社1994年版。
    17、最高人民法院劳动法培训班编:《劳动法基本理论与实务讲座》,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8、中国劳动法学会编:《劳动法论文集》,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19、王益英主编:《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关怀主编:《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21、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林晓云等编著:《美国劳动雇佣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3、劳动合同法起草小组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中国法律改革咨询项目编译:《中德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比较法文集》,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25、范占江主编:《劳动法精要与依据指引》,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6、黄松有、黎建飞主编:《劳动合同法条文讲解与案例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27、王先林、李坤刚编著:《劳动和社会保障仲裁与诉讼》,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8、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9、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关怀:《〈劳动合同法〉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
    2、关怀:《改革开放三十年劳动立法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2期。
    3、冯彦君:《论劳动法是保障人权之法》,载《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4、冯彦君:《解释与适用——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之检讨》,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2期。
    5、冯彦君:《论劳动者录用优先权》,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
    6、冯彦君、王佳慧:《我国劳动法中应设立竞业禁止条款——兼谈弥补我国〈劳动法〉第22条的立法缺失》,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6期。
    7、冯彦君:《劳动权的多重意蕴》,载《当代法学》2004年第2期。
    8、冯彦君:《劳动合同解除中的“三金”适用——兼论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态度》,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5期。
    9、冯彦君:《我国劳动合同立法应正确处理三大关系》,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6期。
    10、冯彦君、邱虹:《职工参与制及其理论基础质疑》,载《当代法学》2007年第5期。
    11、冯彦君:《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劳动合同法〉——总体评价与创新点解析》,载《当代法学》2008第6期。
    12、冯彦君:《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法学的理论贡献》,载《当代法学》2009年第1期。
    13、董文军:《劳动合同立法中的平等观》,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6期。
    14、董文军:《我国〈劳动合同法〉中的倾斜保护与利益平衡》,载《当代法学》2008年第3期。
    15、董保华:《劳动合同期限制度设计的理念选择》,载《中州学刊》2005年第6期。
    16、董保华:《建立定期合同和不定期合同的新平衡》,载《中国劳动》2006年第2期。
    17、董保华:《劳动法的国家观——劳动合同立法争鸣的深层思考》,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6期。
    18、董保华:《锦上添花抑或雪中送炭——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基本定位》,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9期。
    19、董保华:《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基本定位》,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2期。
    20、董保华:《劳动法律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和谐共存》,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4期。
    21、王全兴、侯玲玲:《〈劳动合同法〉的地方立法资源评论》,载《法学》2005年第2期。
    22、王全兴:《就业权实现的劳动合同法保障——审视我国劳动合同立法的一种新视角》,载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6年第2期。
    23、王全兴:《劳动合同立法争论中需要澄清的几个基本问题》,载《法学》2006年第9期。
    24、王全兴:《基于法益结构的制度选择——〈劳动合同法(草案)〉中若干选择的评析与建议》,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2期。
    25、常凯:《论个别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兼及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趋向》,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4期。
    26、常凯:《关于〈劳动合同法〉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6期。
    27、孙学致:《劳动合同法中的私法属性》,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6期。
    28、孙学致:《合同法的局限:一个劳动关系的视角》,载《当代法学》2007年第6期。
    29、孙学致:《私法内的管制——〈劳动合同法〉规范结构的初步整理》,载《当代法学》2008年第4期。
    30、郑爱青:《法国劳动合同立法的启示》,载《法学杂志》2002年第5期。
    31、郑爱青:《从英法劳动法判例看劳动法上的忠实义务与竞业限制条款——对我国〈劳动合同法〉规范竞业限制行为的思考和建议》,载《法学家》2006年第2期。32.郑爱青:《限制固定期限合同的应用》,载《中国劳动》2006年第2期。33.单海玲:《雇员离职后的竞业禁止》,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3期。
    34、林嘉:《劳动法与现代人权观念》,载《法学家》1999年第6期。
    35、林嘉:《在〈劳动合同法〉中设定一般权利义务条款之思考》,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6期。
    36、林嘉:《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及其立法完善》,载《中国工运》2006年第7期。
    37、黄卉:《德国劳动法中的解雇保护制度》,载《中外法学》2007年第1期。
    38、姜颖:《劳动合同期限的立法探讨》,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
    39、孙爱军:《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劳动》2001年第7期。
    40、高圣平:《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性质辨析——兼评〈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相关条款》,载《法学》2006年第10期。
    41、于永龙:《论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12期。
    42、张晓阳:《劳动者的预告辞职权》,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5期。
    43、刘春宝:《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解除制度比较》,载《中国劳动》2002年第8期。
    44、李军德、范存良、张广硕:《协议解除劳动合同要注意政策和方法》,载《中国劳动》2002年第11期。
    45、刘建荣:《完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法律思考》,载《中国劳动》2003年第10期。
    46、周国良:《劳动合同终止和解除》,载《中国劳动》2008年第2、3、4期。
    47、《孙立兴诉天津园区劳动局工伤认定行政纠纷案》,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6年第5期。
    48、郑尚元:《劳动合同签订前当事人之权利义务分析——兼谈就业协议书的法律性质》,载《当代法学》2007年第3期。
    49、李佳勋:《浅析劳动合同中的竞业禁止条款》,载《当代法学》2007年第3期。
    50、王飞:《忠诚义务与竞业禁止》,载《法学》2002年第2期。
    51、许建宇:《劳动权的位阶与权利(力)冲突”》,载《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2、王艳梅、郭欣:《劳动关系契约化的法哲学探析》,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1期。
    53、石茂生、李志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双方的利益平衡》,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3期。
    54、李祖旺:《雇主对雇员在雇佣活动中因自身疾病引发死亡应适当担责》,载报刊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8年第7期。
    55、侯玲玲:《劳动者违约金约定禁止之研究》,载《当代法学》2008年第4期。
    56、刘明辉:《劳动法调整范围中外比较研究》,载《中国律师和法学家》2005年第6期。
    57、马强:《劳动合同若干问题研究》,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58、邱婕:《经济性裁员中的劳动合同解除》,载《中国劳动》2005年第6期。
    59、崔英彬:《试论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载《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24期。
    60、邱骏彦:《劳动契约终止及预告之法律问题探讨》,载《华冈法粹》2005年第34期。
    61、杨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若干实体法问题探讨》,载《法商研究》200130年第1期。
    62、秦国荣:《劳动违约责任:规责原则、构成要件及立法研究》,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3期。
    63、刘黎明:《该劳动合同是被解除还是终止》,载《中国劳动》2006年第8期。
    64、芮立新:《劳动合同立法的宗旨、背景及主要制度》,载《中国劳动》2007年第7期。
    65、邱骏彦:《劳动合同订定阶段之相关法律问题》,载《华冈法粹》2003年第30期。
    66、魏宏斌:《用人单位非法解除劳动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载《行政与法》,2007年第10期。
    67、翁杰、周必彧、韩翼祥:《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稳定型的变迁——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载《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2期。
    68、曾咏梅:《劳动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的思考》,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69、皇志坚、涂远国:《劳动争议案件审理中相关疑点问题探讨》,载《法律适用》2005年第9期。
    70、张荣芳:《美国劳资争议处理制度及其借鉴》,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1期。
    71、毛建平:《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问题的法律探讨》,载《中国法学》1993年第5期。
    72、史探径:《论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制》,载《法学研究》1987年第4期。
    73、史探径:《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劳动立法》,载《法学研究》1994年第1期。
    74、陈国文:《瑞典劳动法中的解雇制度研究》,载《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5期。
    75、黄越钦:《宪法中劳动基本权之意义与展望》,载《政大劳动学报》2002年第11期。
    76、许建宇:《关于劳动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3期。
    77、夏积智:《实行劳动合同制是中国劳动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载《中国劳动》1992年第1期。
    78、程延园:《劳动合同立法:寻求管制与促进的平衡》,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79、石美遐:《中外劳动合同立法比较研究》,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6期。
    80、翟玉娟:《论劳动合同的期限》,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第6期。
    81、钱德关:《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江淮论坛》2006年第2期。
    82、郑尚元:《论劳动争议诉讼程序之完善——兼评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1]14号》,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春季号。
    83、郑爱青:《从英法劳动法判例看劳动法上的忠实义务与敬业限制条款——对我国〈劳动合同法〉规范竞业限制行为的思考和建议》,载《法学家》2006年第2期。
    84、荣婷:《见贤思齐,师夷长技——浅谈法国劳动法对中国的启示》,载《法国研究》2007年第1期。
    85、王全兴:《基于法益结构的制度选择——〈劳动合同法(草案)〉中若干选择的评析与建议》,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2期。
    86、钱叶芳:《劳动合同法应确立“鼓励稳定”的原则》,载《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87、黄卉:《德国劳动法中的解雇保护制度》,载《中外法学》2007年第1期。
    1、史尚宽:《劳动契约法论》,载吴经熊、华懋生编:《法学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冯彦君:《劳动关系契约化:劳动法实施的关键》,载《光明日报》1995年11月28日。
    2、高迪:《不要误读新〈劳动合同法〉》,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4月28日,第5版。
    3、冯虹、蔡阳阳:《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反思与重构》,载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6年第5期。
    4、周长征、杨晓蓉:《当前劳动合同争议案中的热点与难点透视》,载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6年第1期。
    5、周其熹:《关于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改革的思考》,载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3年第1期。
    6、何小勇:《企业对职工违纪处罚适用法律的探讨》,载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5年第1期。
    7、石美遐,《关于劳动合同立法若干问题的初步研究》,载《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北京:2000年5月)。
    1、常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趋向及对劳动关系的影响》,载http://www.ldht.org/Html/jiedu/gejiejiedu/54265136046.html,(访问日期:2012年12月5日)。
    2、常凯:《中国〈劳动合同法〉为什么不学美国》,载http://view.news.qq.com/a/20080214/000021.htm,(访问日期:2012年12月5日)。
    1、Clark,D.S.&Ansay,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the United States.Citic Publishing House, T.2003.
    2、McCormick-Watson, Essential English Legal System,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 J.1997.
    1、Koshiro, Formal and informal aspects of labor dispute resolution inJapan,Law&Policy,22(3-4), K.2000.
    2、Anderson,K.Ramsay,I.Marshall,S.&Mitchell,Union Shareholder Activism in the Context of Declining Labour Law Protection:four Australian casestudies,Corporate Governance,15(1), R.2007.
    3、Tattersall,A.&Reynolds, The Shifting Power of Labor-Community Coalitions:Identifying Common Elements of Powerful Coalitions In Australia and TheU.S.,The Journal of Labor and Society,10(1), A.2007.
    4、Freedland, Application of labour and employment law beyond the contract of employment,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146(1-2), M.2007.
    5.Seeleib-Kaiser,M.&Fleckenstei, Discourse,Learning and Welfare State Change:The Case of German Labour Market Reforms,Social Policy&Administration,41(5), T.2007.
    6、Siebert, Labour Market Regulation:Some Comparative lessons, Economic Affairs,25(3), W.S.2005.
    7、Bckman,O.&Franzén, Employment and the labour market,International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16(s1), E.2007.
    8、Ommeren,J.V.&Hazans, Workers’Valuation of the Remaining EmploymentContract Duration,Economica,75(297), M.2008.
    9、Jones,M.Marshall,S.&Mitchel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Management of Labour in Two Australian Mining Industry Companies, 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Review,15(1), R.2007.
    10、Heintz,J.&Posel, Revisiting informal Employment and Segmentation inThe South African Labour Market,The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76(1), D.2008.
    11、Hernández, Spain’s2006labor reform,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146(1-2), J.G.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