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从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属性出发,通过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传播属性的全面剖析,进一步明确物质文化遗产与电视传播的关系,揭示出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电视传播现状,分析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的特点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电视传播物质文化遗产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传播策略。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从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入手,提出物质文化遗产与大众传播的内在联系。指出电视传媒作为其中之一,在传播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为:从电视直播、综艺鉴宝类节目及考古纪录片等三个物质文化遗产电视传播的主要形式入手,分析各类节目在传播中的优势及存在的误区,从传播学和物质文化遗产两个角度明确了物质文化遗产电视传播过程中媒体与被传播者的定位和分工。
     第二章从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入手,指出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共有性、时代性(或称不可再生性)、传承性、文化承载性、艺术性等五大特点。分析当前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问题及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紧迫性。电视媒体作为“第一媒体”可以通过多形式的、更有效的、生动持久的传播方式与途径,使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广泛的理解,获得更多的关注。
     第三章着重研究考古项目的电视新闻直播形式,分析了考古直播热的原因,及对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产生的影响。针对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及传播效果的偏差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第四章讨论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纪录片传播。通过纪录片的“真实再现”、“口述史”、“故事性表达”、“艺术性表达”等手段,用纪实的镜头“回忆”过往的信息,表现出“情绪元素”,引导公众积极投身到保护与传播文化遗产的活动中。
     第五章提出鉴宝收藏类综艺节目是把双刃剑,在普及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同时,也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伤害。本章重点研究如何避免鉴宝收藏类综艺节目出现的问题,减少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利影响。
     第六章提出了电视传播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思考。积极利用大众传媒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树立公众的传承自豪感;合理利用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使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电视媒体关注的常态。警惕“经济价值”为主导的传播内容和以“追逐收视率”为目的的节目编排。形成以文化遗产从业者为“把关人”的传播者身份定位。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广泛的理解,获得更大的社会关注与支持,促进文化遗产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In view of the nature of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analyzes its features and transmission attributes to further make clear the correlationbetween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elevision transmission and reveal the status quoof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elevision transmission. Based on features and laws ofsuch transmission, the author finds out existing problems in transmission process andpropose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transmission.
     The paper falls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Ⅰ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shows thecorrelation between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mass transmission, of whichtelevision transmission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transmitting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chapter makes clear the research purpose and main content of the paper. In view ofthe three main television transmission forms including live broadcasting,comprehensive treasure identification shows and archaeological documentary, the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mistaken understandings of each one and shows theorientation and labor division of media and transmitted content in televisiontransmission of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both angles of transmission and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hapter Ⅱ starts from the basic nature of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ing its fivemain features of being shared, contemporary (or non-renewable), inherited,culture-loaded and artistic. This chapter analyzes existing problems in 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 and emergency in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nsmission. As the top medium,television can gain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greater attentionthrough more varied forms, more effective means and more lively and lastingapproaches.
     Chapter Ⅲ focuses on the live television news broadcast in the form of researcharchaeological projects, analyses archaeological live show heat and the impact of th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nsmission. Strategies of coping with the existingproblems in the program and transmission deviation have been brought up.
     Chapter Ⅳ discusses the transmiss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Vdocumentary. Through “true reproduction” of the documentary,“Oral History ","narrative expression,"artistic expression" means, with the lens of the documentary"memories" of past, showing the "emotional element", the public are guided actively toparticipate in protection and transmission activities of cultural heritage.
     Chapter Ⅴ proposes the idea that treasure identification shows are in the nature ofa double-edged sword which brings bo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 knowledge and harms to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inheritance.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how to avoid problems from treasureidentification shows, and how to reduce th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
     Chapter Ⅵ raises relative thinking of TV transmiss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 Active use of mass media social heritage will help to establish a publicheritage pride; rational use of the mass media agenda setting function helps th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become the norm in television media attention. Be waryof the "economic value" oriented transmission contents and "rate-chasing" orientedprogramming. Cultural heritage practitioners should take in the identity of a"gatekeeper" so as to get cultural heritage to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reatersocial concern and support, and promote its greater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引文
1国家统计局:《图解改革开放30年(7)》,《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1月27日,第05版。
    2白瀛:《中国广播人口覆盖率达约95%》,新华网,2008年12月17日。
    3许海燕:《新传播环境下电视媒体的稀缺性价值回归》,《广告人》,2011年第9期,54-55页。
    1苏东海:《保护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特殊价值在哪里?》,《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第1期,11页。
    2刘冬冰:《博物馆与媒体》,《中国博物馆》,2002年第3期,30-32页。
    3何宏:《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的传播》,《秦晋豫三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交流论文集》,陕西省文物局,2008年,30-35页。
    4梁慧娟《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从博物馆传播功能谈起》,《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文集》,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6年,111-114页。
    5崔波:《博物馆与现代传媒运作》,《中国文物报》,2006年6月18日,第6版。
    6祁庆国:《博物馆传媒的开发与应用》,《中国文物报》,2007年11月30日,第6版。
    7李文儒:《博物馆文化与新媒体传播》中国文物报,2010年2月24日,第6版。
    8项朝晖:《“新媒体”与博物馆发展探论》,《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2007年,280-287页。
    9杨秀侃:《媒体时代的公众考古》,《中国文物报》,2009年3月20,日第7版。
    10曹兵武:《考古学与公众》,《中华读书报》,2003年9月3日。
    11郑媛:《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2范伊然:《考古项目的电视新闻表达》,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3自庶:《让考古学走向大众》,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2月20日,第15版。
    14南旺考古队《分享考古发掘过程,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文物报》,2008年7月11日,第7版。
    15郑达威:《媒体考古学——传播学研究的新思维》,《新闻知识》,2010年6期,74-76页。
    16李琴、陈淳:《公众考古学初探》,《江汉考古》,2010年第1期,38-43页。
    1单霁翔:《文化遗产是城市资本而不是包袱》,《中国文物报》,2007年4月11日第6版。
    2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年。
    1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刘炳元:《文化遗产内涵的本质属性探究》,《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年第1期,39-43页。
    1卢斌:《丽江古城文化遗产面临生死考验》,《南方都市报》,2008年1月28日,第10版。
    2陈远平:《古城古镇:文化遗产正遭遇“文化异化”》,《经济参考报》2008年11月5日。
    1杨国华:《中国的世界遗产(典藏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2单霁翔:《文化遗产—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中国文化报》,2010年8月26日,第5版。
    1杨国华:《中国的世界遗产(典藏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施拉姆、波特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
    3童清艳著:《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1单霁翔:《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谈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新华网,2006年2月9日。
    2刘爱河:《试论文化遗产的符号价值》,《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185页。
    1陆建松:《什么是应有的文化价值观》,《文汇报》,2007年11月6日,第5版。
    1张颖岚:《秦始皇陵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对策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江村:《布达拉宫保护新法减轻文物载荷明示“限客令”》,《东方早报》,2009年3月12日,第7版。
    1李政、徐苹芳:《谈基本建设与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中国文物报》,2003年11月21日,第5版。
    2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1张颖岚:《秦始皇陵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对策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周剑虹、张妍:《浅谈文化遗产的利益相关者——以曹操墓为例》,2010年第6期,110-114页。
    2易婷婷、王晓宁、许诗华:《世界遗产开平碉楼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及对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0期,63-70页。
    3莉雅:《温家宝抨击破坏文化遗产和强迫农民拆迁》,人民网,2011年9月7日。
    1Harold Lasswell D.,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New York:The Institute for Religious and Social Studies,1948.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苏晓春:《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传播优势和特点》,《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9期,96-97页。
    2张骏德:《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戴劲松、李延丽:《考古成果怎样走出深闺?——关于有偿出让考古直播权的调查与思考》,新华网,2003年1月19日。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3乔梁:《人人网日志》,2011年。
    1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1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曹茹:《新媒介环境中议程设置的变化及其实质》,河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119-122页。
    3(美)麦库姆斯著,郭镇之、徐培喜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任远:《电视纪录片的界定和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1年第5期,45-51页。
    1刘如文:《纪录本性·艺术真实·艺术表达—纪录片基本理论问题的新思考》,《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年第3期,35-38页。
    1王新建:《<探索·发现>的制作特点》,《中国电视记录》,2009年12期,19-21页。
    2林茵茵:《论当下中国电视纪实类节目的叙事趋向》,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卢新宁:《三星堆千古之谜》,《人民论坛》,2001年第2期,31-32页。
    1单霁翔:《文化遗产只有与民众发生感情才最安全》,人民日报,2010年8月3日,第5版。
    1王庆福:《“口述历史”:一种纪录片类型》,《电视研究》,2005年第7期,70-71页。
    1王艳玲、石同欣:《纪录片“真实再现”之理性辨析》,《当代传媒》,2009年第1期,93-95页。
    1谢乐青:《情景再现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东南传播》,2005年第八卷第一期,74页。
    1王丽媛:《人类学纪录片<三节草>的价值研究》,中国传媒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杨秀侃:《媒体时代的公众考古——浅析媒体时代对考古的影响》,《中国文物报》,2009年3月20日,第7版。
    2王丽媛:《人类学纪录片<三节草>的价值研究》,中国传媒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郝时远:《田野调查实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陈莹莹:《中国艺术品亿美元时代两年内到来》,《中国证券报》,2011年1月17日,第17版。
    2法律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最新修订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喻小珉:《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2刘原:《吹尽黄沙始到金浅议收藏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当代电视》2007年2期,78-79页。
    1张立行:《浅谈收藏报道(节目)的勃兴—兼论当下传媒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新闻记者》2008年2期,17-20页。
    2田雷:《如何看待电视鉴宝类节目对话》,《中国文物报》,2009年9月9号,第3版。
    1王炎龙、张平平:《娱乐化趋势与品牌化生存—收藏节目的现状与转型策略》,《声屏世界》2008年第3期,34-35页。
    2钱佳芸:《鉴宝类节目诟病多》,《广州日报》,2007年5月20日,第11版。
    1王炎龙、张平平:《娱乐化趋势与品牌化生存—收藏节目的现状与转型策略》,《声屏世界》2008年第3期,34-35页。
    2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1秋实:《电视鉴宝拍卖节目三大乱象观众不必太认真》,《山西日报》,2012年7月16日,第7版。
    2朱大可:《天价文物和贱价文化》,《新世纪》2011年第22期,23-27页。
    1喻小珉:《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2乌丙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5-11页。
    3(英)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1林崇熙:《在地观点的文化资产保存》,《文化资产保存学刊》,2009年第10期,13-28页。
    2麻勇斌:《论贵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的“混沌陷阱”—以历史文化名城、民族村镇保护与建设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2006年。
    3高小康:《大众的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1色音:《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与文化政策》,《中国民俗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2008年。
    2韩宗坡:《“非遗”保护的自主性、本真性、整体性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刘琼:《中国文化遗产传播曲线变化:由被动传播到主动传播》,《艺术评论》,2012年第8期,92-95页。
    2叶虎:《大众文化与媒介传播》,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
    1郑建斌:《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创新拓展对台宣传》,《东南传播》,2009年第7期,20-21页。
    1叶皓:《政府新闻学:政府应对媒体的新闻学问》,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张忠培、李季:《苏秉琦与21世纪考古学》,《文物》1999年第12期,35-39页。
    2国家文物局网站:《文化遗产与传播论坛在京召开》,2009年5月26日。
    1丛薇:《电视访谈节目嘉宾的选择》,《艺术教育》,2004年第4期,16-17页。
    1.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孟宪民.大遗址保护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大遗址保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阿牛史日、吉郎伍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全19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5.魏小安,王洁平.创造未来文化遗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唐楚臣.广汉三星堆文化探秘[J].楚雄师专学报,1992,(04):49-57.
    2.蛟龙.从历史古城到世界名城─平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前前后后[J].城市开发,1998,(04):24-25.
    3.华西里.地球:只有一座大足石刻─大足石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纪事[J].重庆与世界,1998,(05):29-30.
    4.刘燕南,孟颖.电视传播者眼中的收视率─“电视节目评价体系中收视率指标的地位和作用”调查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12):18-21.
    5.章群星、毛明、潘林胜.全现场报道,电视优势的最大化[J].新闻实践,2000,(Z1):102-103.
    6.孟宪民.梦想辉煌:建设我们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和园区——关于我国大遗址保护思路的探讨[J].东南文化,2001,(01):6-15.
    7.熊焰.解析考古新闻“秀”[J].新闻前哨,2002,(04):29-30.
    8.张晋升.从交互主体性看议程设置理论的实践意义[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73-78.
    9.张福平.大众传媒─一种特殊的公共空间[J].河南社会科学,2002,(05):24-28.
    10.马广斌.从央视国际《金字塔考古现场直播》说起[J].现代传播,2002,(06):129-131.
    11.马广斌.试析央视国际《金字塔考古现场直播》[J].电视研究,2002,(12):36-37.
    12.王清仁.让历史“活”起来─试谈历史考古电视纪录片创作[J].电视研究,2002,(08):66-67.
    13.蔡元.真实再现与历史纪录片[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2):84-86.
    14.刘尚勇.三星堆:华夏先祖祭祀中心(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52-55.
    15.向培风,刘巍,陈立.电视现场直播的突破─九连墩考古发掘的启示[J].新闻前哨,2003,(03):40-41.
    16.陈明政,李界平.九连墩考古考了众媒体─考古新闻发布权被买断后《襄樊晚报》等非买断媒体的采访报道[J].新闻爱好者,2003,(04):9-11.
    17.李稚田.电视媒体关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07):60-61.
    18.苏晓春.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传播优势与特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09):54-55.
    19.王福民.魁北克要塞─北美唯一保存古城墙的名城[J].中国建设信息,2003,(18):51-52.
    20.杨育彬.新时期中国考古学传播的几点思考[J].华夏考古,2004,(01):107-112.
    21.景卫东.加拿大文化遗产在这里延续(上)[J].数字与缩微影像,2005,(01):24-29.
    22.杨勇.纪录片《考古中国》的叙事特色[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05):107-109.
    23.张国涛,范昀,杨奉涛.电视新闻直播:从事件到核心竞争力—以CCTV-4“连宋大陆行”特别报道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07):45-47.
    24.梁雯.再现一个真实的故宫—《故宫》宣传片的剪辑[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5,(11):31-32.
    25.史梁.人类学纪录片的科学与艺术[J].电视研究,2005,(12):66-67.
    26.周兵.再现故宫600年历史—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J].电视研究,2006,(01):4.
    27.赵曦.经典文化的经典传播—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故宫》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1):94-96.
    28.彭逸林,陆笑容.大众传媒:公共领域的使用与满足[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13-118.
    29.陈德安,陈显丹,杨晓邬,马继贤,宋治民,林向,孙华,肖先进,施劲松.纪念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发现二十周年专栏—回顾与感言[J].四川文物,2006,(03):83-96.
    30.桑晓林.新历史主义话语叙述下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以央视《探索发现》为个案[J].社科纵横,2006,(10):133-134.
    31.李社教.三星堆文化与美学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31-35.
    32.孙剑英.谈纪录片如何成功运用“故事化”创作手法[J].西部广播电视,2007,(01):20-22.
    33.刘原.吹尽黄沙始到金—浅议收藏类电视节目的发展[J].当代电视,2007,(02):78-79.
    34.陈城.论现场直播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J].新闻大学,2007,(03):110-113.
    35.易前良.透析“电视讲坛”现象—关于《百家讲坛》的思考[J].中国电视,2007,(03):38-41+1.
    36.万小菡.纪录的文学精神—从纪录片《故宫》《江南》说起[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32-35.
    37.任思蕴.建立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保障机制[J].文物世界,2007,(03):65-73.
    38.庞博.陕西梁带村考古现场直播的幕后[J].文博,2007,(04):36-39.
    39.曲凌雁,宋韬.大遗址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114-119.
    40.丁国蓉,邵斌.浅谈纪录片创作实践教育的三个方面[J].新闻界,2007,(06):166-167.
    41.吴丰军.当代电视文化传播策略刍论—兼评《中国记忆—文化遗产博览月》大型电视媒体行动[J].电视研究,2007,(09):40-41.
    42.张忠培.中国大遗址保护的问题[J].考古,2008,(01):18-26.
    43.刘燕南,商建辉.反馈的变奏:“数字受众”vs“意见受众”—中国电视台观众反馈现状调研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02):101-104.
    44.王炎龙,张平平.娱乐化趋势与品牌化生存—收藏类节目的现状与转型策略[J].声屏世界,2008,(03):34-35.
    45.吴红.三星堆文明和南方丝绸之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3):99-104.
    46.唐龙,余洁.大遗址保护中的土地问题[J].中国文化遗产,2008,(04):65-71.
    47.范鹏,李安丽.从传播学角度鉴《鉴宝》中的宝[J].青年记者,2008,(05):29.
    48.王晓华.媒体议题与公众议题: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05):32-36+93-94.
    49.赖黎捷.间离与回归:不断接近的真实世界—纪录片《远祖之谜》分析[J].新闻界,2008,(05):125-126.
    50.姚秘密.《探索发现》的栏目特色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10):109-111.
    51.刘翔霄,李建平.透视“电视鉴宝”节目背后的玄机:“钱味”太浓[J].中国乡镇企业,2008,(11):16-17.
    52.曾一果,张春雨.当代历史纪录片的“新历史叙事”[J].电视研究,2008,(12):44-45.
    53.韦依娜.收藏类节目娱乐化的是与非[J].青年记者,2008,(32):14.
    54.米莉.传播仪式视野下的中国鉴宝节目—以《天下收藏》节目为例[J].传媒观察,2009,(01):53-54.
    55.王京传.大遗址旅游:保护与开发的协同实现[J].社会科学家,2009,(01):92-95+99.
    56.王艳玲,石同欣.纪录片“真实再现”之理性辨析[J].当代传播,2009,(01):93-95.
    57.赵胜昔.电视在本土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以徐州电视台社教类专栏《社会大观》栏目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01):59-60.
    58.杨小东.做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播者和守护者—谈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公众服务[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2):65-67.
    59.李慧.电视形象宣传片应具有的品格—兼谈包头电视台新的形象宣传片[J].职大学报,2009,(02):54+78.
    60.邱泉.影视课《考古中国》带来的新变化[J].大众文艺(理论),2009,(02):31.
    61.龚良.尊重大遗址保护中的民生要求—以中国东南地区的江苏为例[J].东南文化,2009,(02):16-22.
    62.付清远.大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的敏感问题[J].东南文化,2009,(03):18-21.
    63.安富斌.考古报道记者的素养[J].新闻前哨,2009,(03):87.
    64.单霁翔.让大遗址保护助推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文化遗产,2009,(04):12-14.
    65.张士坤,王志华.略论大众传媒与考古共享的互动关系[J].东南传播,2009,(05):173-174.
    66.周晓凌.文遗保护类纪录片“亮点”营造三段论[J].当代电视,2009,(05):33-34.
    67.单霁翔.大遗址保护及策略[J].建筑创作,2009,(06):24-25.
    68.郑建武.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创新拓展对台宣传—以《海峡东岸行直播台湾》为例[J].东南传播,2009,(07):20-21.
    69.彭逸凡.论“再现”技巧在纪录片中的运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08):54-57.
    70.王俊.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的传播理念[J].新闻世界,2009,(09):53.
    71.陈刚.论纪录片创作中科学方法的运用[J].国际新闻界,2009,(11):60-64.
    72.王新建.《探索发现》的制作特点[J].中国电视(纪录),2009,(12):18-21.
    73.杨状振,李翔.电视收藏鉴宝:体验经济下的节目传播模式及其批评[J].中国电视,2009,(12):32-34.
    74.单霁.大型考古遗址公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01):2-12.
    75.武亮宇.谈纪录片创作中的伤害问题[J].电影评介,2010,(01):15-16.
    76.肖莉.让城市守护历史让历史守望未来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J].中国文化遗产,2010,(01):32-45+6.
    77.陈敏南.“申遗”影像专题片制作的科学性真实性艺术性[J].民族艺术研究,2010,(02):136-138.
    78.布伦丹格里贝尔,周小进.利益的冲突:加拿大极圈区努纳乌特社群考古实例研究[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0,(02):85-91.
    79.戚永哲.大众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积极作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3):106-108.
    80.看得见的故宫看不见的故宫[J].中国文化遗产,2010,(05):44-45.
    81.王银平.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初探—以昙石山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J].东南文化,2010,(06):27-32.
    82.张文.从鉴宝类节目看电视节目娱乐性与观赏性的矛盾与平衡[J].新闻世界,2010,(07):129-130.
    83.吴慧雯,张振亭.纪录片里的“文化折扣”:从《故宫》到《解密紫禁城》[J].电视研究,2010,(11):56-59.
    84.胡骁.另外一座故宫[J].紫禁城,2010,(11):96-104.
    85.陈家洋.数字技术与历史题材纪录片表现空间的拓展——以《圆明园》、《大明宫》为例[J].美与时代(下),2010,(12):76-78.
    86.张关心.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初探—以大明宫遗址保护为例[J].东南文化,2011,(01):27-31.
    87.冯伟.论故事片的纪录性和纪录片的故事性[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89-92.
    88.杨国平.从曹操墓的纠纷看我国考古论证制度的缺失与完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63-65.
    89.张千山,沈鲁.人类学纪录片在保护赣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缺失[J].声屏世界,2011,(02):47-48.
    90.郭兵兵.媒体议程设置在世博会报道中的实践[J].视听纵横,2011,(02):45-46.
    91.高洁.电视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大众文艺,2011,(07):172.
    92.周国伟,黄炜.电视传媒中奢侈品消费观的建构—以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1,(20):92-93.
    93.伊尔赵荣璋.纪录——抢救与保护涉藏碑刻的战略手段[J].中国藏学,2012,(03):171-174.
    94.阮艳萍.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数字受众[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584-591.
    95.王纪春,周嘉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谈民族纪录片创作——以纪录片《传承之路》为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403-406.
    96.杨晓东.文化专题纪录片中人物采访的价值——《拾遗保护》栏目创作浅析[J].中国电视(纪录),2012,(04):71-74.
    97.夏吾周毛.影视人类学片对保护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以纪录片《神圣的鼓手(安多)》为例[J].大众文艺,2012,(05):191.
    98.赵树.自然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的价值——大型高清人文纪录片《长白山》观后感[J].当代电视,2012,(05):19-20.
    99.张维.浅析电视纪录片的创作[J].大众文艺,2012,(14):167.
    100.雒亮,佟晓爽.纪录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伦呼兰比”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9):4733-4736.
    101.金申.我对于广电、文物部门关于鉴宝类节目指示的态度[J].东方收藏,2012,(09):28.
    102.周文昭.鉴宝类节目估价惹谁了[J].收藏,2012,(10):66-67.
    103.笈藜.让鉴宝类节目少些“钱味儿”[J].声屏世界,2012,(05):68-69.
    104.柯立红.浅析福建妈祖民间美术[J].莆田学院学报,2012,(19);.81(04):1-5+25.
    105.姚永超,郑文镇.海关文化遗产研究初探[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33).117(04):7-10.
    106.周伟业.多重价值视域中的多媒体艺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No.142(04):55-58+161.
    107.桑士达.文馨江南的万松书院[J].人民论坛,2012,No.373(22):72-73.
    108.郝建平.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阿善遗址[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2,No.606(07):53.
    109.范晓琴.论导游专业学生民间音乐传播能力的培养——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导游专业为例[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v.25; No.102(03):93-95.
    110.陈永志.揭开游牧文明的废墟——元上都遗址的考古发掘[J].中国文化遗产,2012,No.49(03):36-44.
    1.孙泓.丝绸之路向东延伸的新资料—从东北亚地区出土的考古资料看西方文化的传播[A].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新疆社会科学院、暨南大学文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师范学院.“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新疆社会科学院、暨南大学文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师范学院:,2006:315-357.
    2.李琦.广播电视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2010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高峰论坛专刊[C].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2010:48.
    3.罗明,陈汉元,刘效礼,朱羽君,尹鸿,张颐武,高大伟,王道成,程春丽,赵微,金明哲,张利生.文化遗产纪录片的现代表达与国际传播—大型电视纪录片《颐和园》研讨会纪要[J].电视研究,2011,(03):24-26.
    4.良渚遗址《国家文物纪事》在良渚拍摄[A].许保水主编.[C].:方志出版社,2011:379.
    5.董明晋,苗志坚.大遗址保护规划的文化生态性探索[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2011:7734-7739.
    6.王伟章.昆仑文化的研究现状与前景[A].青海省委宣传部.探索创新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41-46
    7.邱羿.高句丽建筑墙体特征[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2010:413
    8.冯骥才.在节日中享受我们的节日文化[A].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11:21-23
    9.胡颖.悠久历史文化遗产,重在传承——八达岭景区庆祝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A].中国长城学会、北京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中国长城博物馆》.《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中国长城学会,2012:2.
    10.孙红.浅议有效推进我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着力构筑精神高地[A].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构筑‘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精神高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2:249-257.
    1.赵红艳.大众媒介传播与受众认知的互动分析[D].导师:刘坚.:吉林大学,2004.
    2.曹丹.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及其意义[D].导师:谢元鲁.:四川师范大学,2005.
    3.张昌旭.纪录片价值重构[D].导师:罗以澄.:武汉大学,2005.
    4.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导师:彭斐章.:武汉大学,2005.
    5.王东.大遗址的可持续性保护研究[D].导师:史吉祥.:吉林大学,2006.
    6.肖锡维.西班牙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其启示[D].导师:朱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7.林茵茵.论当下中国电视纪实类节目的叙事趋向[D].导师:关大我.:东北师范大学,2006.
    8.郑艳萍.庐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导师:廖杨.:广西师范大学,2006.
    9.徐倩.大众传播的审美功能研究[D].导师:胡道立.:华中科技大学,2007.
    10.杨阳.受众视角下的纪录片市场化研究[D].导师:关大我.:东北师范大学,2007.
    11.徐姗姗.先进文化视野下的和谐文化研究[D].导师:张可荣.:长沙理工大学,2008.
    12.旭光.论人类学纪录片的文化内涵与品格[D].导师:郭培筠.: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13.张波.历史题材电视节目研究[D].导师:吕伟俊.:山东大学,2008.
    14.师欢欢.我国大陆独立纪录片传播方式研究[D].导师:蒋蕾.:吉林大学,2009.
    15.魏敏.公众考古学与史前遗址信息阐释[D].导师:陈淳.:复旦大学,2009.
    16.柳永霞.论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形成中的作用[D].导师:韩立新.:河北大学,2009.
    17.周勉.论新媒体下议程设置的受众参与[D].导师:李珮.:西南政法大学,2009.
    18.马晓亮.利用纪录片保护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研究[D].导师:高有祥.:陕西师范大学,2010.
    19.楼圆玲.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D].导师:何扬鸣.:浙江大学,2010.
    20.黄洋.考古信息在史前文化展览情景再现中的利用[D].导师:严建强;项隆元.:浙江大学,2010.
    21.喻小珉.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研究[D].导师:蒋冰冰.:华东师范大学,2011.
    22.刘利永.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调控研究[D].导师:蒋蕾.:吉林大学,2011.
    23.刘丹.跨文化语境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D].导师:朱菁.:浙江大学,2011.
    24.张杰.中国电视鉴宝类节目研究[D].导师:段汴霞.:河南大学,2011.
    25.郭妮丽.新媒体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D].导师:武小明.:山西大学,2012.
    26.何嫦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生存[D].导师:董小玉.:西南大学,2012.
    1.张春林.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研究——从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的角度[D].导师:邱沛篁.:四川大学,2004.
    2.田林.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D].导师:杨昌鸣.:天津大学,2004.
    3.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D].导师:白振声.:中央民族大学,2005.
    4.刘军民.中国文物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导师:赵荣.:西北大学,2006.
    5.石永军.论新兴媒体的公共传播[D].导师:石长顺.:华中科技大学,2009.
    6.陈稳亮.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同[D].导师:葛承雍;王建新.:西北大学,2010.
    7.李玉峰.新遗产城市[D].导师:张宝玮.:中央美术学院,2010.
    8.张贺君.河南省大遗址保护研究[D].导师:韩国河.:郑州大学,2012.
    1.万润龙.考古本是寂寞事媒体炒作又缘何[N].文汇报,2000-10-31(001).
    2.黎张、李翔丽.直播与炒作,会让考古“受伤”[N].新华每日电讯,2002-12-22(002).
    3.雷新.谁来“消费”博物馆[N].人民政协报,2004-06-14(1).
    4.刘琼.大遗址保护多有难题[N].人民日报,2005-09-23(014).
    5.边薇.纪录片《故宫》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10-10(007).
    6.高纪春.考古中国:复活先民真实生活[N].中国图书商报,2006-05-09(A06).
    7.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报,2006-08-17(009).
    8.张成.将考古遗址展示成公众文化消费习惯的平台[N].中国文物报,2007-04-27(008).
    9.钱佳芸.鉴宝类节目诟病多[N].广州日报,2007-05-20(011).
    10.易前良.透析“电视讲坛”现象[N].中华新闻报,2007-06-27(C01).
    11.傅斌.行业、媒体与公众互动:塑造文博考古行业良好社会形象[N].中国文物报,2008-06-27(003).
    12.杨秀侃.媒体时代的公众考古[N].中国文物报,2009-03-20(007).
    13.郭桂香.大遗址保护要尊重民生要求[N].中国文物报,2009-05-01(002)
    14.高素娜.谁来鉴别一拥而上的电视鉴宝[N].中国文化报,2009-06-11(007).
    15.余杰.十月底在洛举办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N].洛阳日报,2009-08-14(001)
    16.张亚武.大遗址保护,保护中国人的文化之根[N].洛阳日报,2009-09-02(001)
    17.高鸿.如何看待电视鉴宝类节目[N].中国文物报,2009-09-09(003).
    18.孙利华.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圆满闭幕[N].洛阳日报,2009-11-02(001)
    19.杨纯红.大遗址保护浪潮席卷中国[N].中华建筑报,2009-11-24(004)
    20.杨雪、任姗.考古发现步入“出土高峰期”?[N].人民日报,2010-02-02(010).
    21.课题承担单位清华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N].中国文物报,2010-05-28(004)
    22.单霁翔.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携手共创大遗址保护的美好明天[N].中国文物报,2010-12-29(001)
    23.西安曲江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中国大遗址保护从这里走向世界[N].中国文化报,2011-06-03(006)
    24.焦红霞.“限娱令”能否限住鉴宝类节目脚步匆匆[N].中国改革报,2012-05-11(009).
    25.陈炜敏.大遗址保护济南在行动[N].济南日报,2012-06-09(006)
    26.刘修兵.鉴宝类节目不得从事文物商业经营[N].中国文化报,2012-07-06(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