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戏曲评点史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评点是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批评体式之一。本文致力于清代戏曲评点演变历程之梳理,大体上从评点主体、评点形式、评点思想三个维度考量戏曲评点,并以“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揭橥每一时段的评点风貌。出于论述需要,本文将清代戏曲评点分为三个时段,诸期评点状况如下:
     清前期(顺治、康熙、雍正)共有120余种戏曲评点本。评点主体从明代书商、文人、曲家“三足鼎立”转变为文人“一枝独秀”,著述体、知己体、参评体是值得关注的评点现象;明代戏曲简略、稀疏之评点形式至此发展为繁密化、体系化之评点形态;文本价值、传播价值、演剧价值、理论批评价值构成了清前期戏曲评点价值系统。评点家从关目新奇、布局技法两个方面观照戏曲结构,前者集中于“新”“巧”之奇、“奇”在情理之中、突兀性收场三个方面,后者涉及戏曲关目之“犯”与“避”、贯穿照应、布局原则等论题。导演论、观众论、演剧剧本论体现着评点批评对戏曲演出的介入,《西厢记演剧》、《还魂记定本》、《长生殿》等评点本蕴含着丰富的搬演思想。评点家以“文”观曲,“文”作为一种戏曲本体观念被凸显出来,金批《西厢》、毛批《琵琶》、张雍敬自评《醉高歌》之文法批评是戏曲“文”体观念的直接呈现。
     清中期(乾隆、嘉庆、道光)共有150余种戏曲评点本。评点主体进一步文人化,评、撰关系趋于私密化;评点形态繁富有余而体系不足,同时涵涉眉批、出批、夹批的评点本开始减少,体系化评点形态体现在金批《西厢》形态流衍方面;戏曲批语之典雅化、四字化、诗化标示着评点形态的文人化。在结构评点方面,以戏剧性为底蕴的结构观念有所失落,结构批评与文法阐析趋于“合流”,生成颇具时代特性的戏曲结构章法化景观,“滴滴归源”、“首尾团紧”、“擒题”、“逗出下折”等章法结构思想蔚为大观。戏曲舞台评点批评虽然涉及惜力节劳、排场艺术、演剧提示多个方面,但已失去指导戏曲演出的能力,且舞台评点仅是评点家偶一为之的批评行为,戏曲舞台品格之评点演化为舞台艺术文化之总结。阐述剧旨是戏曲评点批评的重要义涵,忠、孝、节、义、悌、劝善、报恩等方面的批语充斥各剧,以礼规情、情归于幻标示着“情”之内涵转变,评点批评见证着戏曲思想的演变。
     清后期(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共有60余种戏曲评点本。咸丰元年至光绪二十年间的戏曲评点持续清中叶评点理路,承继者多、新变者少。光绪二十一年至宣统三年间戏曲评点之新变色彩突出,评点主体身上不无政治家身影,报刊体戏曲限制了评点形态。评点家借助戏曲评点宣传救国保族、振兴女权思想,体现着社会文化批评的强化;评点批评关注戏曲文体变革,展现了戏曲结构、角色、宾白的嬗变历程。
Commentary is one of the main criticism style of chinese ancient drama.The article mainly studies commentary history of Qing Dynasty,commenter, commentary form and commentary theory are research three perspectives.The commentary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In the early stage of Qing Dynasty,Shunzhi Kangxi Yongzheng have more than one hundred and twenty kinds of drama commentary.The Ming Dynasty's commenter includes bookseller,literati,composer,and literati are only type in this period,there are four phenomenons worthy of attention on the basis of literati's drama commentary.In the Ming Dynasty,drama commentary's form is simple and brief,the Qing Dynasty drama commentary's formal characteristic become int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Rivise text,diffuse text,guide performance,summarizes theoretical thoughts constitute system of cmmentary's function.Conmmenter focus on surprised plot and technique of plot setting.drama commentary include rich ideas,such as directing thought,audience consciousness,script of performing.XixiangjiYanju HuanhunjiDingben and Changshengdian contains abundant thoughts of acting.Commenter put ancient drama as prose,they consider that drama commentary contains prose' structure method.
     The middle period of Qing Dynasty includes three periods of Qianlong, Jiaqing and Daoguang,more than one hundred and fifty commentary scripts are produced.Commenter and playwright have intimate relationship,commentary form is intensive,but systematical form disappears gradually.Meanwhile,some comment words is very element.In the opinion of comment, drama structure concepts have great changes,they are equivalent to laws of ancient prose structure,some of comment words can be exemplified,such as DidiGuiyuan ShouweiTuanjin Qinti DouchuXiazhe.In this period, some advice on performance transformes into stage cultural gradually, they have no value in performing.Explain the theme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drama commentary,there have great changes for drama thought.
     The late period of Qing Dynasty includs four periods of Xianfeng, Tongzhi,Guangxu and Xuantong,this period have more than sixty commentary scripts. From year of Xianfeng to Guanxu twenty years,drama commentary continue former characteristic.There have great changes Between Guanxu twenty-one years to Xianfeng three years,some commenter are politicians,comment forms are very simple.Commenter propaganda ideology of saving nation and feminist revitalization. Commenter focus ondrama style's change, commentary shows the evolution of structure, roles and spoken parts.
引文
① 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② 吴承学《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的南宋的诗文评点》,1995年第1期,第31页。
    ③ 吴新雷《明清剧坛评点之学的源流》,《艺术百家》1987年第4期,第47页。
    ① 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② 李志远《明清戏曲序跋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页。
    ③ 2012年10月拜访朱万曙教授,谈及评点形式判定问题,朱先生明确表示要注重评点者序跋的考察,《明代戏曲评点研究》确立的评点形式判定原则——“评点本”已经偏向“评点者”。
    ④ “历时性”是以评点家与剧作家评撰关系的一种表述,是指评点家选取前世戏曲作品进行戏曲评点,与此对应的是“共时性”评撰关系。
    ① 作为文学史叙述方式之一的“史论”,它主要有三种书写格局:一是“论”融于“史”,这是一种整体论(“面”)、专题论(“点”)依次渐进的叙述模式:专章绘描某一文学总貌之后,次章即阐释该时段的重要文学现象或重大个案。二是以“史”统“论”,它按历史顺序择选文学现象,从纵向维度排比重要的文学现象或个案,以“面”或“点”梳理研究对象之发展演变。三是“史”“论”分述:通常上编按历史分期阐释研究对象之流变,下编阐述较为重要的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
    ② 隋树森《金圣叹及其文学批评》,《国闻周报》第9卷,1932年第24、25、26期。
    ①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开明书店1944年版,第330页。
    ② 霍松林《金圣叹批改“西厢记”的反动意图》,《文学遗产》1955年第56期。
    ③ 祝肇年《怎样评价金人瑞的文学理论》,《文学遗产》增刊(九辑),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④ 江巨荣《从<第六才子书>看金圣叹的文艺观》,《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⑤ 张国光《有比较才能鉴别——金<西厢>优于王<西厢>之我见》,《文艺评论丛刊》(第三辑),1979年版。
    ⑥ 张国光《杰出的古典戏剧评论家金圣叹——金本<西厢记>批文新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三辑),1981年版。
    ⑦ John C. Y. Wang, Chin Sheng-t 'an, Twayne Publishers,1972.
    ① 齐森华《曲论探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95页。
    ② 谭帆《金圣叹与中国戏曲批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③ 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④ 赵山林《杨葆光及其<牡丹亭>手批本》,《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3期,第76页。
    ⑤ 傅晓航《金批西厢的底本问题》,《文献》1989年第3期,第67页。
    ⑥ 华玮《<才子牡丹亭>作者考述》,《戏曲研究》第55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页。
    ⑦ 蒋星煜《<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① 吴新雷《明清剧坛评点之学的源流》,《艺术百家》1987年第4期,第47页。
    ② 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1页。
    ③ 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④ 伏涤修《<西厢记>接受史研究》,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273页。
    ① 孙秋克《论戏曲评点的特点、历史发展和理论建树》,《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② 田根胜《戏曲评点与明清文艺思潮》,《艺术百家》2004年第3期。
    ③ 陈维昭《明清戏曲批点的主要形态及其功能》,《戏剧艺术》2008年第6期。
    ④ 李克《明清戏曲评点研究》,台湾花木兰出版社2013年版。
    ⑤ 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326页。
    ⑥ 华玮《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2003年版,第335页。
    ⑦ 李志远《明清戏曲序跋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⑧ 如祁志祥《金圣叹的戏曲批评》(《长江学术》2010年第1期)、戴健《<金批西厢>中的“诗”“歌”话语与晚明文学生态》(《扬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张高评《<西厢记>笔法通<左传>》(《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等等。
    ⑨ 如黄慧《<西厢记>金评的叙事理论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于鼎《王西厢和金批西厢人物比较研究》(扬州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李杏丽《论<金批西厢>的戏剧性》(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张雯雯《金圣叹批<西厢记>的戏曲批评范畴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于莉莉《金圣叹<西厢记>评点的阐释理论》(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等等。
    ⑩ 江巨荣《<才子牡丹亭>的历史意蕴》,《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14页。
    11 江巨荣《<才子牡丹亭>对理学贤文的哲学、历史和文学批判》,《戏曲研究》2004年第3期,第60页。
    12 江巨荣《(才子牡丹亭>:古代戏曲第一奇评》,《剧史考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3页。
    13 华玮《论<才子牡丹亭>之女性意识》,《戏剧艺术》2001年第1期,第99页。
    ① Hua Wei, How Dangerous Can the Peony Be?——Textual Space, CaiZi Mudan ting, and naturalizing the Erotic,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该文译为华玮《<牡丹>能有多危险?——文本空间、<才子牡丹亭>与情色天然》,发表于《文化艺术研究》2012年第3期。
    ② 商伟《一阴一阳之谓道》,华玮主编《汤显祖与牡丹亭》,“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年版。
    ③ 刘明今、杜鹃《“好色”与“意淫”——<才子牡丹亭>的评点旨趣》,《中国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
    ④ 王燕飞《情色<牡丹亭>》,叶长海主编《<牡丹亭>:案头与场上》,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⑤ 周娅、赖力行《重构的女性神话—论<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的女性意识》,《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⑥ 张筱梅《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之文化考察》(《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张筱梅《从小众传播走向公众视野——论明末清初的女性戏曲评点》(《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⑦ 王永健《“从此看去,总是别有天地”——<桃花扇>批语初探》,《艺术百家》2001年第4期。
    ⑧ 吴新雷《<桃花扇>批语发微》,《戏曲研究》2003年第1期。
    ⑨ 江兴祐《论吴人评点<长生殿>》,《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⑩ 曾永义《<长生殿>眉批之探讨》,《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1 华玮《重探周昂<增订金批西厢>》,《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2 张小芳《周昂增订金批<西厢>戏曲美学思想评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3 李克和《毛批<琵琶>的理论贡献》,《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4 陈恩维《论古代戏剧评点的理论品格——以吴仪一的戏曲批点为例》,《戏剧文学》2008年第9期。
    15 研究论文有《丁耀亢戏曲评点理论发微》(《中华戏曲》第40辑)、《乾嘉时期戏曲评点理论发覆》(《北方论丛》2009年第5期)《文情·文事·文法:毛声山<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的三维理论构建》(《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古典戏曲鉴赏学的理论建构新探——以明清戏曲评点为中心的考察》(《临沂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毛奇龄批本<西厢记>新探》(《辽东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16 邹锋《石韫玉戏曲评点初探》,《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7 李正学《毛纶批评<琵琶记>的文学思想》,《四川戏剧》2007年第2期。
    18 研究论文有《<西来意>撰者潘廷章生平考》(《中华戏曲》第39辑)、《<西厢记>评本<西来意>之两种刊本》(《文献》2009年第4期)、《<西来意>:<西厢记>哲思批评的终结》(《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清代<西厢记>结构批评论析》(《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① 研究论文有《清代<西厢记>评点研究》(复旦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清代<西厢>批本<朱景昭>批评西厢记初探》,《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2期)。
    ② 谭帆《中国古代曲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艺研究》2000年第1期,第78页。
    ③ 华玮《重探周昂<增订金批西厢>》,《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11页。
    ① 此处“名剧”系指戏曲评点史上的评点之作,与戏曲史上的“名剧”并非一事,“名剧化”是对戏曲评点史上评点名著研究现象的概述,如学界探讨金批《西厢》较多,对其它《西厢》评本关注不够,此即研究对象“名剧化”。
    ② 吴新雷《明清剧坛评点之学的源流》,《艺术百家》1987年第4期,第47页。
    ① 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页。
    ② 李克《近百年清代戏曲评点研究综述》,《戏曲艺术》2010年第2期,第36页。
    ③ 一些清代戏曲评点文献附存于其它资料整理之作,如秦学人、侯作卿《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徐扶明《汤显祖研究资料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侯百朋《<琵琶记>资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黄山书社2008年版)、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等等。
    ④ 孙琴安《中国文学评点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⑤ 杨绪容《<西厢记>汇评》,《中国文学研究》(第十七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版。
    ⑥ 黄霖《<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汇评述略》文末注云:“《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三书的汇评由杨绪容副教授、路云亭副教授、杨艳琪讲师、韦乐讲师四位完成”。参见《戏曲研究》第83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54页。
    ⑦ 杨艳琪《<琵琶记>汇评》,《中国文学研究》(第十五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
    ① 郭英德先生将传奇戏曲史分作五个时段,其中“传奇的繁盛”(顺治九年至康熙五十七年)、“强弩之末的传奇”(康熙五十八年至嘉庆二十五年)、“漂泊无依的传奇”(道光元年至宣统三年)清晰、细致地揭示了清代传奇戏曲的流变。清代杂剧的发展痕迹也是十分明显的,曾永义先生说:“清代杂剧,当以顺康之间最盛,这时的作家在曲律上容有可议的地方,但文辞则并臻隽美;雍乾之世,除杨潮观作剧至三十二种之多,伟然名家外,其他如心余、未谷之流,实在不能和梅村、西堂相提并论。不过这时为杂剧次盛之时,是足以当之的。道咸以后,则只是流风余韵而已。”(曾永义《清代杂剧概论》,《中国古典戏剧论集》,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1年,第121页。)王永宽先生亦把清杂剧分为三个时段:“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为清杂剧的全盛期,乾隆、嘉庆时为次盛期,道光至清末为衰落期。”(王永宽《清代杂剧简论》,《中国古代戏曲论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页。)
    ① 叶长海先生把清代戏剧学分清初期、清中期、清晚期(参阅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绪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李昌集先生把清代曲学的走向分为三个时期:清初曲学、清中叶至晚清的曲学、清末民初的曲学(参阅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第三卷“清代曲学史”,第576-578页。)俞为民先生把清代戏剧理论史分清初、清代中叶后、近代(参阅俞为民《历代曲话汇编·元代编》“总前言”,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22-25页。)
    ① 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卷六云:“先生居与予仅隔一垣,就语无虚日,时口及崔传,每举新解,率出人意表。人有以刻本投者,亦往往随兴偶疏数语上方。”
    ② 详参黄仕忠《<琵琶记>研究》(第2版)“版本篇”之“种德堂刻本《琵琶记》”论述,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195页。
    ① 吴园次、罗然倩、刘雨先《买花钱》第二折眉批,《清人杂剧二集》本。
    ② 叶承祧等《狗咬吕洞宾》眉批,《清人杂剧二集》本。
    ③ 邹式金《读离骚》第一折眉批,顺治十八年《杂剧三集》本。
    ④ 邹式金《杂剧三集自作小引》,顺治十八年《杂剧三集》本。
    ⑤ 吴园次、罗然倩、刘雨先《买花钱》眉批,《清人杂剧二集》本。
    ⑥ 同社诸子《大转轮》第二折眉批,《清人杂剧二集》本。
    ① 叶承祧《贾阆仙》眉批,《清人杂剧二集》本。
    ② 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③ 尤侗《西堂乐府自序》云:“吾辈只藏箧中,与二三知己,浮白歌呼,可消垒块。”见《西堂全集》,康熙间刻本。
    ④ 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吴梅村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⑤ 佚名《清忠谱》第三折《述珰》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本。
    ① 古怀民《醉月缘》第二出《结义》眉批,清初绣霞堂刻本。
    ② 墨仙氏《鸳鸯梦》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本。
    ③ 樊圃老人《此丈夫题辞》,《海烈妇》卷首,道光二十一年(1841)梅花庵刻本。
    ④ 朱士曾《双蝶梦》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本。
    ⑤ 徐绍桢《潜庄补正全琵琶重光记叙》,《新制增补全琵琶重光记》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卷六云:“先生居与予仅隔一垣,就语无虚日,时口及崔传,每举新解,率出人意表。人有以刻本投者,亦往往随兴偶疏数语上方。”
    ② 《焚书》初刻于万历十八年,另于万历二十八年重刻,卷三有李贽题《玉合》、《拜月》、《红佛》诸剧《序》。
    ③ 李贽《续焚书·与焦弱侯》云:“古今至人遗书抄写批点得甚多,惜不能尽寄去请教兄;不知兄何日可来此一批阅之。……《水浒传》批点得甚快活人,《西厢》、《琵琶》涂抹改窜得更妙。”参见《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4页。
    ④ 详参黄仕忠《<琵琶记>研究》(第2版)“版本篇”之“种德堂刻本《琵琶记》”论述,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195页。
    ① 醉乡主人《题卓老批点<西厢记>》,《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225页。
    ② 汪本钶《续刻李氏书序》,《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页。
    ③ 陈继儒《国朝名公诗选》卷六“李贽”,四库全书本。
    ④ 参见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① 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首,顺治年间刻本。
    ② 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首,顺治年间刻本。
    ① 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首,顺治年间刻本。
    ② 彭珑《第七才子书序》,《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卷首,康熙年间刻本。
    ③ 吴人《还魂记序》,《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卷首,康熙三十二年怀德堂刻本。
    ④ 谈则《还魂记序》,《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卷首,康熙三十二年怀德堂刻本。
    ① 程琼《批才子牡丹亭序》,华玮、江巨荣点校《才子牡丹亭》,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
    ② 《快活庵批点红梨花记》卷首《梨花记序》,转引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附录二:明代戏曲评点本评语选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95页。
    ③ 《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凡例”云:“曲中多市语、谑语、方语,又有隐语、反语,有拆白,有调侃,率以己意妄解,或窜易旧句,今悉正之。”
    ④ 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卷六:“天池先生解本不同,亦有任意率书,不必合窾者;有前未当,别本更正者。大都先生之解,略以机趣洗发,逆作者志,至声律故实未必详审。”
    ① 李渔《闲情偶寄》,《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一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291页。
    ② 毛西河《论定西厢记》第十八折夹批,康熙十五年浙江学者堂刻本。
    ③ 洪异《自序》,《长生殿》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④ 吴人《序》,《长生殿》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⑤ 洪异《自序》,《长生殿》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⑥ 吴人《序》,《长生殿》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⑦ 孔尚任《桃花扇本末》云:“读《桃花扇》者,有题辞,有跋语,今已录于前后。又有批评,有诗歌,其每折之句批在顶,总批在尾,忖度予心,百不失一,皆借读者信笔书之,纵横满纸,已不记出自谁手。今皆存之,以重知己之爱。”
    ① 以上俱见张雍敬《醉高歌自序》,《醉高歌》卷首,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① 张雍敬《醉高歌自序》,《醉高歌》卷首,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② 毛声山《总论》,《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卷首,康熙年间刻本。
    ③ 钱季平《西厢记序》,《朱景昭批评西厢记》卷首,《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01)本。
    ① 张珩《录西厢记序》,《朱景昭批评西厢记》卷首,《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01)本。
    ② 朱景昭《西厢记序》,《朱景昭批评西厢记》卷首,《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01)本。
    ③ 陆林《金圣叹清初事迹编年》,《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3期,第234页。
    ① 刘明今《中国分体文学学史·戏剧学卷》(下),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583页。
    ② 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③ 邹式金《西台记》第一折眉批,顺治十八年《杂剧三集》本。
    ④ 邹式金《空堂话》眉批,顺治十八年《杂剧三集》本。
    ① 以上皆见田御宿《贾阆仙》眉批,《清人杂剧二集》本。
    ② 冯家桢《昆明池》第一折《百官应制》折末总评,《清人杂剧初集》本。
    ③ 冯家桢《集翠裘》第一折《佞臣输裘》折末总评,《清人杂剧初集》本。
    ① 周树《冯权市义》第二折折批,康熙年间刻本。
    ② 以上俱见周树《冯权市义》第二折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① 张贲《凰求凤总评》,《凰求凤》卷末,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刻本。
    ② 杜濬《玉搔头总评》,《玉搔头》卷末,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刻本。
    ③ 李渔《闲情偶寄》,《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一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291页。
    ④ 程琼《批才子牡丹亭序》,华玮、江巨荣点校《才子牡丹亭》,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
    ① 陈玄升《化人游》第一出《买舟逢幻》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丁野鹤《化人游》第五出《幻中访幻》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金圣叹《恸哭古人》,《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首,顺治年间刻本。
    ① 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首,顺治年间刻本。
    ② 以上皆见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首,顺治年间刻本。
    ① 金圣叹《与顾掌丸》,《金圣叹全集选刊之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1页。
    ① 《蟾宫操》卷首《评林》,康熙四十五年刻本。
    ② 李凯《寒香亭》第三十六出《哀隐》“自记”,乾隆年间怀古堂刻本。
    ③ 朱瑞图《封禅书》第二十七出“自记”,康熙年间秘奇楼刻本。
    ④ 朱瑞图《封禅书》第三十七出“自记”,康熙年间秘奇楼刻本。
    ① 丁耀亢《赤松游》第一出《开宗》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褚元勋《附西厢辨伪》,《西来意》卷末,康熙年间刻本。
    ② 梁廷柟《曲话》,《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四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59页。
    ③ 何璧《<北西厢记>凡例》,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154页。
    ④ 著坛《玉茗堂还魂记凡例》,暖红室汇刻传剧本。
    ① 张衙《芙蓉楼偶言》,《芙蓉楼》卷首,乾隆五十六年刻本。
    ② 谭帆《中国古代曲论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中国雅俗文学思想论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6页。
    ③ “演剧价值”表现在两个层面:一为评点家以“导演”身份参与戏曲演出,此为演剧价值之直接表现。二为评点家的舞台批评提升了戏曲艺术舞台品格,对戏曲创作具有规范意义,此为演剧价值之间接表现。本文第三章详细论述清前期戏曲评点之舞台理论批评,此处不再展开论述。
    ①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四之四《惊梦》总批,顺治年间刻本。
    ②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四之四《惊梦》夹批,顺治年间刻本。
    ③ 潘廷章《西厢说意》,《西来意》卷首,康熙年间刻本。
    ④ 李渔《秦楼月》第二十二出《全节》眉批,《李渔全集》(十八),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0页。
    ① 蔡应龙《潜庄自叙》,《新制增补全琵琶重光记》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蔡应龙《新制增补全琵琶重光记·邮阻》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③ 蔡应龙《新制增补全琵琶重光记·弹词》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蔡应龙《摘锦弁言》,《新制增补全琵琶重光记》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徐绍桢《叙》,《新制增补全琵琶重光记》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③ 参阅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32页。
    ④ 唐云客《还魂记定本凡例》,清初刻本。
    ⑤ 洪异《长生殿例言》,《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一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657页。
    ① 汪蛟门《西厢记演剧》第六出《解围》出批,康熙年间刻本。
    ② 《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序》云:“余所改抹,悉依碧筠斋真正古本,亦微有记忆不明处,然真者十之九矣。”
    ③ 《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凡例》云:“曲中多市语、谑语、方语,又有隐语、反语,有拆白,有调侃,率以己意妄解,或窜易旧句,今悉正之。”
    ④ 《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凡例》云:“订正概从古本,间有宜从别本者,曰古作某,今从某本作某。其古、今本两义相等不宜去取者,日某本作某,某本作某,今并存,俟观者自裁。或古、今本皆误宜正者,直更定,或疏本注之下。”
    ⑤ 凌濛初《西厢五剧·凡例》云:“此刻悉遵周宪王元本,一字不宜置增损。即有一二凿然当改者,亦但明注上方,以备参考,至正文,不敢不仍旧也。”
    ⑥ 封岳《评校元本西厢记序》,顺治年间含章馆刻本。
    ⑦ 毛奇龄《论定西厢记》总批,康熙十五年由浙江学者堂刻本。
    ① 毛奇龄《论定西厢记》总批,康熙十五年由浙江学者堂刻本。
    ②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续之一《泥金报捷》总批,顺治年间刻本。
    ①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续之三《郑恒求配》夹批,顺治年间刻本。
    ②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续之三《郑恒求配》夹批,顺治年间刻本。
    ③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续之一《泥金报捷》夹批,顺治年间刻本。
    ④ 毛声山《总论》,《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卷首,康熙年间刻本。
    ⑤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三十出《暇询衷情》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① 参阅张小芳《<西来意>撰者潘廷章生平考》,《中华戏曲》(第39辑),第296页。
    ② 潘廷章《西厢说意》,《西来意》卷首,康熙年间刻本。
    ③ 潘廷章《西厢说意》,《西来意》卷首,康熙年间刻本。
    ④ 潘廷章《西厢说意》,《西来意》卷首,康熙年间刻本。
    ① 吴震生《笠阁批评旧戏目》,华玮、江巨荣点校《才子牡丹亭》,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
    ② 吴震生、程琼《才子牡丹亭》第三出《训女》批语,《才子牡丹亭》,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第31-32页。
    ③ 吴震生、程琼《才子牡丹亭》第三出《训女》批语,《才子牡丹亭》,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第35页。
    ④ 吴震生、程琼《才子牡丹亭》第五出《延师》批语,《才子牡丹亭》,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第55页。
    ⑤ 吴震生、程琼《才子牡丹亭》第一出《标目》批语,《才子牡丹亭》,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第6页。
    ① 吴震生、程琼《才子牡丹亭》第二出《言怀》批语,《才子牡丹亭》,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第15页。
    ② 华玮、江巨荣《才子牡丹亭·导言》,《才子牡丹亭》,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第27页。
    ③ 吴震生《刻才子牡丹亭序》,《才子牡丹亭》,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
    ④ 吴震生、程琼《原序批语》,《才子牡丹亭》,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第2页。
    ⑤ 彭珑《第七才子书序》,《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卷首,康熙年间刻本。
    ⑥ 吴吴山三妇《还魂记序》,《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一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703页。
    ① 吴人《还魂记序》,《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一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699页。
    ② 程琼《批才子牡丹亭序》,华玮、江巨荣点校《才子牡丹亭》,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
    ③ 《评林》,《蟾宫操》卷首,康熙四十五年刻本。
    ④ 张雍敬《自序》,《醉高歌》卷首,乾隆三年(1738)灵雀轩刻本。
    ⑤ 周昂《赠古人上篇》,《此宜阁增订金批<西厢>》,乾隆六十年此宜阁刻本。
    ① 周昂《赠古人上篇》,《此宜阁增订金批<西厢>》,乾隆六十年此宜阁刻本。
    ② 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卷六云:“天池先生解本不同,亦有任意率书,不必合窾者;有前未当,别本更正者。大都先生之解,略以机趣洗发,逆作者志,至声律故实未必详审。”
    ③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一之三《酬韵》夹批,顺治年间刻本。
    ④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一之四《闹斋》夹批,顺治年间刻本。
    ⑤ 无名氏《辛丑纪文》云:“圣叹以世间有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诗、施耐庵《水浒传》。岁甲申批《水浒传》,丙申批《西厢记》,亥子间方从事于杜诗,未卒业而难作。”
    ① 毛声山《总论》,《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卷首,康熙年间刻本。
    ② 吴人《还魂记序》,《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一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699页。
    ③ 毛声山《总论》,《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卷首,康熙年间刻本。
    ④ 金圣叹《读西厢记第六才子书法》,《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首,顺治年间刻本。
    ① 吴震生《刻才子牡丹亭序》,华玮、江巨荣点校《才子牡丹亭》,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
    ② 程琼《批才子牡丹亭序》,华玮、江巨荣点校《才子牡丹亭》,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
    ③ 吴震生《刻才子牡丹亭序》,华玮、江巨荣点校《才子牡丹亭》,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
    ① 程琼《批才子牡丹亭序》,华玮、江巨荣点校《才子牡丹亭》,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
    ② 吴梅《瞿安读曲记》,引自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
    ③ 程琼《批才子牡丹亭序》,华玮、江巨荣点校《才子牡丹亭》,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
    ① 详参张勇敢《古代戏曲营销艺术初探》,《戏曲研究》(第87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
    ② 袁无涯《忠义水浒全书发凡》,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3页。
    ③ 起凤馆主人《刻李王二先生批评北西厢序》,《元本出相北西厢记》,万历三十八年起凤馆序刻本。
    ④ 孔尚任《桃花扇本末》,《桃花扇》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云:“国朝人乐府,惟此(《长生殿》)与《桃花扇》足以并立,其风旨皆有关治乱,足与史事相裨,非小技也。《桃花扇》曲白中,时寓特笔,包慎伯能知之而未尽。其序及评语,皆东塘自为之。”
    ② 孔尚任著,梁启超注,城宁校点《梁启超批注本<桃花扇>·<著者略历及其他著作>》,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① 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二出《守楼》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黄媛介《意中缘》第十八出《沉奸》眉批,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刻本。
    ③ 杜濬《玉搔头》第十九出《侦误》眉批,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刻本。
    ④ 孔尚任《桃花扇》第三十二出《拜坛》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以上俱见朱景昭《读<西厢记>法》,《朱景昭批评西厢记》,《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01)本。
    ② 潘廷章《读<西厢>须其人》,《西来意》卷首,清初刻本。
    ① 吴震生《刻才子牡丹亭序》,华玮、江巨荣点校《才子牡丹亭》,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
    ② 孔尚任《桃花扇本末》云:“读《桃花扇》者,有题辞,有跋语,今已录于前后。又有批评,有诗歌,其每折之句批在顶,总批在尾,忖度予心,百不失一,皆借读者信笔书之,纵横满纸,已不记出自谁手。”按:目前学界认为《桃花扇》评点系孔尚任自己所为。
    ③ 彭宗岱《盂兰梦跋》,清宣统元年《珊影杂识》本。
    ④ 媚花香史《玄雪谱凡例》,《善本戏曲丛刊》本,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本。
    ⑤ 许鸿磐《六观楼北曲六种自跋》,道光二十六年刻本。
    ① 以上俱为墨仙氏《鸳鸯梦》眉批,清初介寿堂刻本
    ②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一之四《闹斋》夹批,顺治年间刻本。
    ③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二之三《赖婚》夹批,顺治年间刻本。
    ④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二之三《赖婚》夹批,顺治年间刻本。
    ⑤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二之四《琴心》夹批,顺治年间刻本。
    ⑥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二之四《琴心》夹批,顺治年间刻本。
    ⑦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三之一《前侯》夹批,顺治年间刻本。
    ①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一之三《酬韵》夹批,顺治年间刻本。
    ② 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首,顺治年间刻本。
    ③ 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首,顺治年间刻本。
    ④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二之三《赖婚》总批,顺治年间刻本。
    ⑤ 详参谭帆《金圣叹戏曲人物理论刍议》,《文学遗产》1987年版第2期。
    ⑥ 潘廷章《西来意》第一卷第二折《僧房假寓》夹批,康熙年间刻本。
    ① 潘廷章《西来意》第三卷第二折《妆台窥简》夹批,康熙年间刻本。
    ② 潘廷章《<西厢>只有三人》,《西来意》卷首,康熙年间刻本。
    ③ 潘廷章《<西厢>只有三人》,《西来意》卷首,康熙年间刻本。
    ① 潘廷章《<西厢>只有三人》,《西来意》卷首,康熙年间刻本。
    ① 秦学人、侯作卿:《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第75页。
    ② 柳浪馆主人《紫钗记总评》,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91页。
    ③ “汤海若”《宝晋斋鸣风记》剧末批语,转引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④ 《快活庵批点红梨花记》总批,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附录二:明代戏曲评点本评语选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95页。
    ⑤ 丁耀亢《赤松游》传奇有作者顺治六年撰写的《赤松游本末》、《赤松游题辞》,卷首有《啸台偶著词例数则》。该剧有出批一则:“第一出《开宗》出批:元曲例皆先有散词,问答后即叙传始末,予乃隐括言之,观者自解。”
    ⑥ 原著题“调有三难”,联系“词有十忌”“词有七要”“词有六反”及“词例数则”之标题可知,此“调有三难”当为“词有三难”。
    ⑦ 丁耀亢《啸台偶著词例数则》,《赤松游》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李渔“结构第一”包括“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戒讽刺”、“审虚实”。
    ② 徐士俊《奈何天》第二十出《调美》眉批,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刻本。
    ① 黄媛介《意中缘》第二十八出《诳姻》眉批云:“从来无此成亲法。关目既新,曲白又妙,此等传奇真是看得入眼。”
    ② 泠西梅客、张贲《凰求凤》第十八出《囚鸾》眉批:戏场但知饮酒,从来无此韵事。笠翁一笔不与人殊,却又不曾离却眼前,别寻怪异。可学而不可学,真艺人也!
    ③ 吕洪烈《念八翻》第二十五出《互谦》眉批,康熙二十五年粲花别墅刻本。
    ④ 吕洪烈《念八翻》第一出《翻案》眉批:红友从团蒲悟出,借宝帚写来,天道人事,无所不翻,灵心惠舌,亦无所不翻,传奇之奇,于此观止。
    ⑤ 吴秉钧《风流棒》第六出《舟赠》眉批,康熙二十五年粲花别墅刻本。
    ⑥ 佚名《软锟铻》第十七出《托女》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佚名《软锟铻》第十九出《蛮婚》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五出《选优》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③ 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三出《寄扇》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④ 孔尚任《桃花扇》试一出《先声》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⑤ 程镳《蟾宫操》卷首《评林》,《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⑥ 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二出《守楼》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朱士曾、张圻《秋虎丘》第二十三出《婚谐》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本。
    ② 鹿溪居士《载花舲》第五出《怜丑》眉批,康熙年间《曲波园传奇二种》刻本。
    ③ 樊圃老人《海烈妇》第十八出《玉碎》眉批,道光二十一年梅花庵刻本。
    ④ 墨仙氏《鸳鸯梦》第十六出《合梦》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本。
    ⑤ 张岱《答袁箨庵》,《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三),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521页。
    ⑥ 高奕《<新传奇品>序》,《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464页。
    ⑦ 详参李惠绵《戏曲批评概念史考论》,里仁书局2002年版,第204-219页。
    ① 朴斋主人《风筝误》总评,《风筝误》卷末,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刻本。
    ② 樗道人《序》,《巧团圆》卷首,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刻本。
    ③ 杜濬、莫愁钓客《巧团圆》第一出《词源》眉批,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刻本。
    ④ 杜濬、莫愁钓客《巧团圆》总评,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刻本。
    ⑤ 樗道人《序》,《巧团圆》卷首,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刻本。
    ⑥ 吴棠桢《空青石》第十八出《尼嘱》眉批,康熙二十五年粲花别墅刻本。
    ① 李渔《香草吟序》,《李渔全集》(十八),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页。
    ② 张雍敬《醉高歌》第三剧第三折《舟晤》总评,清乾隆三十九年灵雀轩刻本。
    ③ 王骥德《曲律》,《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第二集),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98页。
    ④ 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69页。
    ① 杜濬、莫愁钓客《巧团圆》第三十三出《哗嗣》眉批,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刻本。
    ② 郭传芳、云间木叟《慎鸾交》第三十五出《计竦》眉批,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本。
    ③ 李渔《闲情偶寄》,《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一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289-290页。
    ① 黄媛介《意中缘》第三十出《会真》眉批,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刻本。
    ② 吴棠桢《空青石》第二十六出《纶讹》眉批,康熙二十五年粲花别墅刻本。
    ③ 吕洪烈《念八翻》第二十八出《双成》眉批,康熙二十五年粲花别墅刻本。
    ④ 倪倬《二奇缘小引》,吴毓华编《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① 孔尚任《桃花扇小识》,《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李渔《闲情偶记》“词曲部·脱窠臼”。
    ③ 朱勋《封禅书》第三十六出《解嘲》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④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作今乐府法”云:“乔孟符吉博学多能,以乐府称。尝云:‘作乐府亦有法,曰风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
    ⑤ 李开先《词谑》“词尾”云:“世称‘诗头曲尾’,又称‘豹尾’,必须急并响亮,含有余不尽之意。作词者安得豹尾,满目皆狗尾耳!”
    ⑥ 王骥德《曲律》云:“尾声以结束一篇之曲,须是愈着精神,末句更得一极俊语收之,方妙。”见王骥德《曲律》,《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第二集),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98页。
    ⑦ 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69页。
    ① 臧懋循《还魂记》第五十五出《圆驾》批语,《玉茗堂四种传奇》,明万历年间吴兴藏式原刻本。
    ② 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第三集),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562页。
    ③ 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第三集),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563页。
    ④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第五十五出《圆驾》眉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页。
    ⑤ 杨古林《梦中缘》第四十五出《后梦》眉批,乾隆年间《玉燕堂四种曲》刻本。
    ⑥ 陈娘《评辞》,《花月痕》卷末,道光七年刻本。
    ① 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第102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② 凌濛初《谭曲杂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第258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③ 徐士俊《奈何天》第二十一出《巧怖》眉批,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刻本。
    ① 瘦时山人等《温柔乡》第四出《眠花》出批,康熙年间继善堂刻本。
    ② 佚名《钧天乐》第十二出《哭友》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丁耀亢《新编杨椒山表忠蚺蛇胆》第二十八出《赴义》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三之四《后侯》夹批,顺治年间刻本。
    ③ 孔尚任《长生殿》第二十五出《埋玉》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④ 少卓《软羊脂》第十一出《搜主》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⑤ 沈西川《蟾宫操》第二十九出《乔激》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⑥ 毛西河《毛西河论定西厢记》第十二折折末总批,康熙十五年浙江学者堂刻本。
    ① 黄媛介《意中缘》第二十八出《诳姻》眉批,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本。
    ② 吴秉钧《风流棒》第二十一出《错招》眉批,康熙二十五年粲花别墅刻本。
    ③ 玄洲逸叟《怜香伴》第十四出《倩媚》眉批,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刻本。
    ① 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出《听稗》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出《传歌》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③ 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出《传歌》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④ 孔尚任《桃花扇》第十出《修札》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⑤ 孔尚任《桃花扇》第五出《访翠》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孔尚任《桃花扇》第八出《闹榭》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孔尚任《桃花扇》第十一出《投辕》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③ 孔尚任《桃花扇》第三十一出《草檄》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④ 孔尚任《桃花扇》第三出《哄丁》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吴人《长生殿》第三十九出《栖真》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吴人《长生殿》第四十八出《寄情》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③ 吴人《长生殿》第五十出《重圆》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吴人《长生殿》第三十二《哭像》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吴人《长生殿》第二出《定情》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③ 吴人《长生殿》第二十五出《埋玉》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④ 吴人《长生殿》第三十出《情悔》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吴人《长生殿》第一出《传概》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吴人《长生殿》第三十三出《申诉》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孔尚任《桃花扇》第七出《却奁》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孔尚任《桃花扇》第十二出《辞院》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③ 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七出《逢舟》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吴棠桢《空青石》第十三出《神褫》眉批,康熙二十五年粲花别墅刻本。
    ② 沈西川《蟾宫操》第三十二出《琴圆》眉批,康熙四十五年刻本。
    ③ 李渔《秦楼月》第二十八出《诰圆》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本。
    ① 朱勋《封禅书》第二十九出《路饯》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寒水生《广寒香》第二十二出《情逗》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③ 沈西川《蟾宫操》第十九出《认笺》眉批,康熙四十五年刻本。
    ① 沈西川《蟾宫操》第二十九出《乔激》眉批,康熙四十五年刻本。
    ② 沈西川《蟾宫操》第十三出《魔舞》眉批,康熙四十五年刻本。
    ③ 沈西川《蟾宫操》第二十七出《伏阙》眉批,康熙四十五年刻本。
    ④ 沈西川《蟾宫操》第二十八出《乘槎》眉批,康熙四十五年刻本。
    ① 丁耀亢《啸台偶著词例数则》,《赤松游》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吴人《长生殿》第四出《春睡》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③ 吴人《长生殿》第二十一出《窥浴》,《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④ 孔尚任《桃花扇》第三十二出《拜坛》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⑤ 孔尚任《桃花扇》第十三出《哭主》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⑥ 孔尚任《桃花扇》第十三出《哭主》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孔尚任《桃花扇》第十出《修札》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孔尚任《桃花扇》第十出《修札》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③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33页。
    ④ 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391页。
    ①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23页。
    ② 臧懋循《元曲选后集序》,《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第一集),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621页。
    ① 吴人《长生殿》第二十四出《惊变》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吴人《长生殿》第三十七出《尸解》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③ 吴人《长生殿》第二十五出《埋玉》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苏轼《传神记》云:“优孟学孙叔敖抵掌谈笑,至使人谓死者复生。此岂举体皆似,亦得其意思所在而已。”见《苏轼文集》卷十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1页。
    ② 朱瑞图《演法》,《封禅书》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③ 杨天祚《拜针楼》第二出《闺评》眉批,康熙四十八年研露斋刻本。
    ① 杨天祚《拜针楼》第二出《闺评》眉批,康熙四十八年研露斋刻本。
    ② 杨天祚《拜针楼》第三出《闻匪》眉批,康熙四十八年研露斋刻本。
    ③ 杨天祚《拜针楼》第六出《激学》眉批,康熙四十八年研露斋刻本。
    ④ 杨天祚《拜针楼》第六出《激学》眉批,康熙四十八年研露斋刻本。
    ⑤ 杨天祚《拜针楼》第五出《停欢》眉批,康熙四十八年研露斋刻本。
    ⑥ 杨天祚《拜针楼》第三出《闻匪》眉批,康熙四十八年研露斋刻本。
    ① 参见张岱《陶庵梦忆》卷五“刘晖吉女戏”条。
    ② 沈西川《蟾宫操》第一出《蟾宫》眉批,康熙四十五年刻本。
    ③ 杨天祚《拜针楼》第八出《荣卺》眉批,康熙四十八年研露斋刻本。
    ① 垒安居士《蜃中楼》第五出《结蜃》出批,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刻本。
    ② 垒安居士《蜃中楼》第二十九出《运宝》出批,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刻本。
    ③ 车文明《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① 洪异《长生殿例言》,《长生殿》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尤侗《长生殿序》,《长生殿》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③ 垒安居士《蜃中楼》第三出《训女》出批,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刻本。
    ④ 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⑤ 佚名《钧天乐》第二十八出《渡河》,《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⑥ 吴人《长生殿》第二十二出《密誓》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徐珂《清稗类钞》“戏剧类”,册11,中华书局校点本1986年,第5015页。
    ② 丁耀亢《赤松游题辞》,《赤松游》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③ 吴棠桢《空青石》第十一出《阉婚》眉批,康熙二十五年粲花别墅刻本。
    ① 吴秉钧《风流棒》第十出《春颠》眉批,康熙二十五年粲花别墅刻本。
    ② 参阅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第六章中国古典剧论的审美理想”,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版,第280-322页。
    ③ 唐云客《还魂记定本凡例》,《还魂记定本》卷首,清初刻本。
    ① 丁耀亢《新编杨椒山表忠蚺蛇胆》第十一出《辱佞》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丁耀亢《新编杨椒山表忠蚺蛇胆》第二十九出《天变》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③ 丁耀亢《啸台偶著词例数则》,《赤松游》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④ 丁耀亢《新编杨椒山表忠蚺蛇胆》第三十出《惊别》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朱瑞图《封禅书》评点者为朱勋、朱瑞图,该剧正文之前有朱瑞图《论文》、《明旨》、《演法》三文。
    ② 朱瑞图《演法》,《封禅书》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孔尚任《桃花扇题辞》,《桃花扇》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秦淮醉侯《比目鱼》第二十八出《巧会》眉批,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刻本。
    ③ 古怀民《醉月缘》第二十六出《妖兵》眉批,清初绣霞堂刻本。
    ① 瘦时山人等《温柔乡》第十二出《谋艳》出批,康熙年间继善堂刻本。
    ② 朴斋主人《风筝误》第十三出《惊丑》眉批,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刻本。
    ③ 黄媛介《意中缘》第六出《监囮》眉批,康熙年间《笠翁十种曲》刻本。
    ④ 丁耀亢《新编杨椒山表忠蚺蛇胆》第三出《佞寿》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⑤ 丁耀亢《新编杨椒山表忠蚺蛇胆》第九出《分唾》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汪蛟门《西厢记演剧》第一出《奇逢》出批,清初刻本。
    ② 汪蛟门《西厢记演剧》第一出《奇逢》出批,清初刻本。
    ③ 汪蛟门《西厢记演剧》第一出《奇逢》出批,清初刻本。
    ④ 汪蛟门《西厢记演剧》第二出《借寓》出批,清初刻本。
    ① 汪蛟门《西厢记演剧》第八出《停婚》出批,清初刻本。
    ②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第五十出《闹宴》眉批云:“众官语作一反顿,此意自不可少,且令脚色不闲。”
    ③ 汪蛟门《西厢记演剧》第十一出《窥简》出批,清初刻本。
    ④ 汪蛟门《西厢记演剧》第十八出《惊梦》出批,清初刻本。
    ⑤ 汪蛟门《西厢记演剧》第八出《停婚》出批,清初刻本。
    ⑥ 汪蛟门《西厢记演剧》第五出《寺警》出批,清初刻本。
    ⑦ 汪蛟门《西厢记演剧》第十六出《巧辨》出批,清初刻本。
    ⑧ 李渔《闲情偶寄》,《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四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273页。
    ① 汪蛟门《西厢记演剧》第六出《解围》出批,清初刻本。
    ② 汪蛟门《西厢记演剧》第十五出《佳期》,清初刻本。
    ③ 张雍敬《醉高歌》第二剧第二折《护花》出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④ 汪蛟门《西厢记演剧》第十四出《问病》出批,清初刻本。
    ⑤ 王骥德《曲律·论剧戏》,《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第二集),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96页。
    ① 唐云客《还魂记定本凡例》,《还魂记定本》卷首,清初刻本。
    ② 唐云客《还魂记定本凡例》,《还魂记定本》卷首,清初刻本。
    ③ 唐云客《还魂记定本》第二出《言怀》眉批,清初刻本。
    ① 唐云客《还魂记定本》第十出《闹殇》眉批,清初刻本。
    ② 唐云客《还魂记定本》第二十一出《仆侦》眉批,清初刻本。
    ③ 唐云客《还魂记定本》第三出《训女》眉批,清初刻本。
    ④ 唐云客《还魂记定本》第三出《训女》眉批,清初刻本。
    ① 唐云客《还魂记定本》第二十七出《硬拷》眉批,清初刻本。
    ② 唐云客《还魂记定本》第六出《牦贼》眉批,清初刻本。
    ③ 唐云客《还魂记定本》第三出《训女》眉批,清初刻本。
    ④ 唐云客《还魂记定本》第十七出《幽媾》眉批,清初刻本。
    ① 唐云客《还魂记定本》第十九出《回生》眉批,清初刻本。
    ② 唐云客《还魂记定本凡例》,《还魂记定本》卷首,清初刻本。
    ③ 唐云客《还魂记定本凡例》,《还魂记定本》卷首,清初刻本。
    ④ 唐云客《还魂记定本凡例》,《还魂记定本》卷首,清初刻本。
    ⑤ 洪异《长生殿例言》,《长生殿》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⑥ 参阅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31-332页。
    ① 清初金埴为《桃花扇》作《题辞》云:“两家乐府盛康熙,进御均叨天子知。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争唱孔洪词。”
    ② 徐麟《序》,《长生殿》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③ 吴人《序》,《长生殿》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④ 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页。
    ⑤ 樊圃老人《此丈夫题辞》,《海烈妇》卷首,道光二十一年梅花庵刊本。
    ⑥ 孔尚任《桃花扇凡例》,《桃花扇》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洪异《长生殿例言》,《长生殿》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王季烈《螾庐曲谈》卷二第四章“论剧情与排场”,民国刊本。
    ③ 曾永义《说“排场”》,《曾永义学术论文自选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4页。
    ④ 吴人《长生殿》第二十一出《窥浴》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吴人《长生殿》第十二出《制谱》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参见王季烈《螾庐曲谈》卷二第四章“论剧情与排场”,民国刊本。
    ③ 吴人《长生殿》第五出《禊游》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④ 吴人《长生殿》第五出《禊游》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吴人《长生殿》第三十六出《看袜》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吴人《长生殿》第二十出《侦报》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③ 吴人《长生殿》第二十三出《陷关》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吴人《长生殿》第四十六出《觅魂》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洪异《长生殿例言》,《长生殿》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吴人《长生殿》第十九出《絮阁》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② 参见王季烈《螾庐曲谈》卷二第四章“论剧情与排场”,民国刊本。
    ① 朱士曾、张圻《秋虎丘》第十八出《议兵》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本。
    ② 朱士曾、张圻《秋虎丘》第十八出《议兵》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本。
    ③ 朱士曾、张圻《秋虎丘》第二十一出《冬忆》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本。
    ④ 少卓《软羊脂》第三十三出《诛盗》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陈多、叶长海选注《中国历代剧论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38页。
    ② 邹式金《杂剧三集自作小引》,《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一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87页。
    ③ 《西厢记·佛殿奇缘》[仙吕·点绛唇]批语,转引自张伟、潘峰《明代八股论评对戏曲评点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第48页。
    ① 徐奋鹏《玩西厢记评》,《西厢清玩定本》卷首,明末刻本。
    ② 韦佩居士《<燕子笺>序》,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228页。按:标点有改动。
    ③ 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23页。
    ④ 李渔《闲情偶记》,《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一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240页。
    ① 李渔《闲情偶记》,《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一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290页。
    ② 黄周星《制曲枝语》,《人天乐》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③ 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出《传歌》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① 参阅张伟、潘峰《明代八股论评对戏曲评点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第46-49页;刘君浩《从“关锁”、“血脉”术语看章法观在明清传奇评点的转化》,《中国文学研究》(第十辑),第186页。
    ② 孔尚任《桃花扇小引》,《桃花扇》卷首,《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③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十六出《丹陛陈情》眉批,康熙年间刻本。
    ④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十六出《丹陛陈情》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⑤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二十六出《拐儿绐误》眉批,康熙年间刻本。
    ① 《李卓吾先生批评琵琶记》云:“曲至此都成自然,此是文章家第一流也,今人哪得如此!”
    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187《古文关键》,中华书局1965年版,1698页。
    ③ 朱景昭《读西厢记法》,《朱景昭批评西厢记》卷首,《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01)本。
    ④ 朱景昭《读西厢记法》,《朱景昭批评西厢记》卷首,《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01)本。
    ⑤ 钱季平《西厢记序》,《朱景昭批评西厢记》,《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01)本。
    ⑥ 钱元熙《过庭纪闻》记录了吴伟业授徒事迹,曰:“旧传梅村授徒,一生备极苦功,而毫无进境。时有优人演剧于近寺者, 命往观焉。生疑师戏己,不敢行,促之再三,始去。俄即来,呵之去:‘教去,那便来!’挥去之。明日复如之。生窃怪恨,竟纵游月余始赴塾。试一拈管,觉思风发而言泉涌,笔墨为之歌舞矣。”参见邵廷烈《娄东杂著》革集,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版。
    ① 以上俱见张雍敬《文体一致题辞》,《醉高歌》卷首,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②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21-422页。
    ① 李渔云:“金圣叹所评,乃文人把玩之《西厢》,非优人搬弄之《西厢》也。文字之三昧,金圣叹已得之;优人搬弄之三昧,金圣叹犹有待焉。”
    ② 粱廷柟《曲话》卷五评论金批《西厢》云:“圣叹以文律曲,故每于衬字删繁就简,而不知其腔拍之不协。至一牌画分数节,拘腐最为可厌。”《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四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59页。
    ③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一之一《惊艳》夹批,顺治年间刻本。
    ④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一之一《惊艳》总批,顺治年间刻本。
    ⑤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二之一《寺警》总批,顺治年间刻本。
    ① 以上俱见金圣叹《读西厢记第六才子书法》,《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首,顺治年间刻本。
    ②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一之一《惊艳》总批,顺治年间刻本。
    ③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二之一《寺警》总批,顺治年间刻本。
    ① 谭帆等著《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53页。
    ②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二之一《寺警》总批,顺治年间刻本。
    ①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三之一《前侯》总批,顺治年间刻本。
    ②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三之一《前侯》夹批,顺治年间刻本。
    ③ 金圣叹《读西厢记第六才子书法》,《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首,顺治年间刻本。
    ④ 金圣叹《读西厢记第六才子书法》,《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首,顺治年间刻本。
    ⑤ 金圣叹《读西厢记第六才子书法》,《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首,顺治年间刻本。
    ⑥ 金圣叹《读西厢记第六才子书法》,《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首,顺治年间刻本。
    ①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三之三《赖简》总批,顺治年间刻本。
    ②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六出《丞相教女》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①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六出《丞相教女》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②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二出《高堂称庆》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③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十七出《义仓赈济》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④ 毛声山《总论》,《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卷首,康熙年间刻本。
    ① 毛声山《总论》,《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卷首,康熙年间刻本。
    ②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三十四出《寺中遗像》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③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三十七出《书馆悲逢》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④ 毛声山《总论》,《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卷首,康熙年间刻本。
    ⑤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二出《高堂称庆》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⑥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七出《才俊登程》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①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二十三出《代尝汤药》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②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十一出《蔡母嗟儿》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③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二出《高堂称庆》眉批,康熙年间刻本。
    ④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三十一出《几言谏父》眉批,康熙年间刻本。
    ①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三出《牛氏规奴》[雁儿落]眉批,康熙年间刻本。
    ②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三出《牛氏规奴》[前腔换头]眉批,康熙年间刻本。
    ③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十六出《丹陛陈情》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④ 毛声山《总论》,《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卷首,康熙年间刻本。
    ⑤ 毛声山《总论》,《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卷首,康熙年间刻本。
    ①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三十四出《寺中遗像》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②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二十四出《官邸忧思》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③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二十五出《祝发营葬》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④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三十七出《书馆悲逢》眉批,康熙年间刻本。
    ⑤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二出《高堂称庆》眉批,康熙年间刻本。
    ⑥ 以上俱见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二出《高堂称庆》眉批,康熙年间刻本。
    ⑦ 以上俱见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二十九出《乞丐寻夫》眉批,康熙年间刻本。
    ①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十二出《奉旨招婿》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② 毛声山《总论》,《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卷首,康熙年间刻本。
    ③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十四出《激怒当朝》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④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三十四出《寺中遗像》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①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三十一出《几言谏父》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②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三十一出《几言谏父》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①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三十九出《散发归林》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② 毛声山《总论》,《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卷首,康熙年间刻本。
    ③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三十一出《几言谏父》眉批,康熙年间刻本。
    ④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三十一出《几言谏父》眉批,康熙年间刻本。
    ①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九出《临妆感叹》总评,康熙年间刻本。
    ②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二十七出《感格坟成》眉批,康熙年间刻本。
    ③ 张雍敬《文体一致题辞》,《醉高歌》卷首,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④ 潘末《醉高歌序》,《醉高歌》卷首,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⑤ 张翊清《叙》,《醉高歌》卷首,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① 张雍敬《醉高歌》第一剧第一折《识画》总评,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② 张雍敬《醉高歌》第二剧第四折《寄词》总评,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③ 张雍敬《醉高歌》第二剧第四折《寄词》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④ 张雍敬《醉高歌》第三剧第一折《情幻》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⑤ 张雍敬《醉高歌》第一剧第二折《题帕》总评,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① 张雍敬《醉高歌》楔子批语,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② 张雍敬《醉高歌》第一剧第一折《识画》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③ 张雍敬《醉高歌》第一剧第一折《识画》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④ 张雍敬《醉高歌》第一剧第二折《题帕》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① 张雍敬《醉高歌》第一剧第三折《窥镜》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② 张雍敬《醉高歌》第一剧第一折《识画》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③ 张雍敬《醉高歌》第一剧第三折《窥镜》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① 张雍敬《醉高歌》第一剧第一折《识画》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② 张雍敬《醉高歌》第一剧第一折《识画》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③ 张雍敬《醉高歌》第一剧第二折《题帕》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④ 张雍敬《醉高歌》第二剧第四折《寄词》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⑤ 张雍敬《醉高歌》第一剧第一折《识画》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⑥ 张雍敬《醉高歌》第一剧第二折《题帕》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① 张雍敬《醉高歌》第三剧第三折《舟晤》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② 张雍敬《醉高歌》第三剧第四折《证画》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③ 张雍敬《醉高歌》第二剧第四折《寄词》总评,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④ 张雍敬《醉高歌》第一剧第一折《识画》总评,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① 张雍敬《醉高歌》第二剧第四折《寄词》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② 张雍敬《醉高歌》第一剧第三折《窥镜》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③ 张雍敬《醉高歌》楔子批语,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④ 张雍敬《醉高歌》第二剧第一折《纪梦》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⑤ 张雍敬《醉高歌》第二剧第二折《护花》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⑥ 张雍敬《醉高歌》楔子批语,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① 张雍敬《醉高歌》第三剧第一折《情幻》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② 张雍敬《醉高歌》第二剧第二折《护花》总评,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① 张雍敬《醉高歌》第一剧第四折《定情》夹批,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② 张雍敬《醉高歌》第二剧第四折《寄词》夹评,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① 张雍敬《醉高歌》楔子批语,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② 张雍敬《醉高歌》第三剧第三折《舟晤》总评,乾隆三年灵雀轩刻本。
    ① 徐梦元《杏花村》第八出《报仇》眉批:“大气包举,屈曲而达。音律之文,能臻此境,吾见亦罕。”
    ②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58页。
    ① 徐梦元《杏花村》第二十五出《破妖》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② 杨古林《梦中缘》第十出《奇逢》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③ 杨古林《梦中缘》第十出《奇逢》夹批,乾隆年间刻本。
    ④ 杨古林《梦中缘》第十出《奇逢》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⑤ 杨古林《梦中缘》第十九出《莲盟》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① 杨古林《梦中缘》第三出《怜才》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② 杨古林《梦中缘》第八出《诳脱》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③ 佚名《介山记》第十七出《书约》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
    ④ 沈大成《怀沙记》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⑤ 佚名《三星圆》第九出《拗媒》出批,嘉庆十五年(1810)娜環书屋刻本。
    ⑥ 云门山樵《六如亭》第二十一出《听吟》眉批,道光七年(1827)赐锦楼刻本。
    ⑦ 方成培《自叙》,《雷峰塔》卷首,乾隆三十七年(1772)水竹居刻本。
    ⑧ 吴凤山《雷峰塔》第三出《出山》出批,乾隆三十七年(1772)水竹居刻本。
    ① 吴凤山《雷峰塔》第二十八出《重谒》出批,乾隆三十七年(1772)水竹居刻本。
    ② 吴凤山《雷峰塔》第三十二出《祭塔》出批,乾隆三十七年(1772)水竹居刻本。
    ③ 吴凤山《雷峰塔》第二十九出《炼塔》出批,乾隆三十七年(1772)水竹居刻本。
    ④ 吴凤山《雷峰塔》第十三出《夜话》出批,乾隆三十七年(1772)水竹居刻本。
    ① 蜗寄居士等《芝龛记》第四出《莲瑞》出批,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② 蜗寄居士等《芝龛记》第十一出《播判》出批,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③ 蜗寄居士等《芝龛记》第十四出《誓师》出批,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④ 蜗寄居士等《芝龛记》第二十九出《勤王》出批,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⑤ 蜗寄居士等《芝龛记》第二十七出《表忠》出批,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⑥ 蜗寄居士等《芝龛记》第二十六出《擒梃》出批,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⑦ 枕碧山房主人《一江风》第一出《提纲》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⑧ 枕碧山房主人《一江风》第八出《兵乱》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⑨ 枕碧山房主人《一江风》第十二出《衙会》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⑩ 枕碧山房主人《一江风》第十六出《遇尼》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① 卧雪居士《月中人拈花记》第十七出《雪焚》出批,乾隆年间乐真别墅刻本。
    ② 卧雪居士《月中人拈花记》第十八出《月演》出批,乾隆年间乐真别墅刻本。
    ③ 瞿颉《鹤归来》第七出《述梦》出批,嘉庆年间秋水阁刻本。
    ④ 瞿颉《鹤归来》第二十七出《闻信》出批,嘉庆年间秋水阁刻本。
    ⑤ 瞿颉《鹤归来》第九出《寻祖》出批,嘉庆年间秋水阁刻本。
    ① 瞿颉《鹤归来》第十一出《僧赠》出批,嘉庆年间秋水阁刻本。
    ② 瞿颉《鹤归来》第七出《述梦》出批,嘉庆年间秋水阁刻本。
    ③ 瞿颉《鹤归来》第三十三出《鹤归》出批,嘉庆年间秋水阁刻本。
    ④ 瞿颉《鹤归来》第一出《访菊》出批,嘉庆年间秋水阁刻本。
    ⑤ 李斗《奇酸记》第一折第一出《灵药现身》出批,嘉庆年间刻本。
    ⑥ 得月轩居士《海滨梦》第一出《忧思》眉批,民国五年上海国光书局铅印本。
    ⑦ 瞿颉《鹤归来》第三十五出《赐谥》出批,嘉庆年间秋水阁刻本。
    ⑧ 蒋士铨《序》,《晋春秋》卷首,嘉庆五年(1800)刻本。
    ⑨ 蒋士铨《序》,《晋春秋》卷首,嘉庆五年(1800)刻本。
    ① 程煐《读曲偶评》,《龙沙剑》卷首,清代世瑞堂抄本。
    ② 二吾居士《序》,《龙沙剑》卷首,清代世瑞堂抄本。
    ③ 梦熊钓叟、二吾居士《龙沙剑》第四出《说剑》批语,清代世瑞堂抄本。
    ④ 梦熊钓叟、二吾居士《龙沙剑》第十六出《窥饮》批语,清代世瑞堂抄本。
    ⑤ 梦熊钓叟、二吾居士《龙沙剑》第四出《说剑》批语,清代世瑞堂抄本。
    ⑥ 梦熊钓叟、二吾居士《龙沙剑》第一出《仙机》出批,清代世瑞堂抄本。
    ⑦ 怀荫居士等《岁星记》第一出《星垣降神》总评,嘉庆年间刻本。
    ① 怀荫居士等《岁星记》第一出《星垣降神》眉批,嘉庆年间刻本。
    ② 怀荫居士等《岁星记》第二十出《簪花赠花》总评,嘉庆年间刻本。
    ③ 该书残帙现存复旦大学图书馆,存26种,其中含有评语者22种:《红拂记》、《还魂记》、《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幽闺记》、《鸣凤记》、《明珠记》、《彩毫记》、《玉镜台》、《三元记》、《香囊记》、《飞丸记》、《春芜记》、《琴心记》、《昙花记》、《玉环记》、《龙膏记》、《红梨记》、《怀香记》、《节侠记》、《四贤记》。
    ④ 以上皆见石韫玉《六十种曲》评点,毛氏汲古阁《六十种曲》复刻本。
    ⑤ 石韫玉《鸣凤记》第七出《严通宦官》出批,毛氏汲古阁《六十种曲》复刻本。
    ⑥ 石韫玉《鸣凤记》第四出《严嵩庆寿》[夜游朝]夹批,毛氏汲古阁《六十种曲》复刻本。
    ⑦ 石韫玉《还魂记》第十三出《谒遇》夹批,毛氏汲古阁《六十种曲》复刻本。
    ① 石韫玉《红拂记》第七出《张娘心许》夹批,毛氏汲古阁《六十种曲》复刻本。
    ② 石韫玉《红拂记》第九出《太原王气》[喜迁莺]夹批,毛氏汲古阁《六十种曲》复刻本。
    ③ 石韫玉《南柯记》第二十四出《风摇》夹批,毛氏汲古阁《六十种曲》复刻本。
    ④ 石韫玉《红拂记》第十二出《同调相怜》夹批,毛氏汲古阁《六十种曲》复刻本。
    ⑤ 石韫玉《红拂记》第二十八出《寄拂论兵》夹批,毛氏汲古阁《六十种曲》复刻本。
    ⑥ 石韫玉《怀香记》总批,毛氏汲古阁《六十种曲》复刻本。
    ① 徐西云《错中错》第一出《托孤》出批,道光九年(1829)怀清堂刻本。
    ② 徐西云《错中错》第六出《送冰》眉批,道光九年(1829)怀清堂刻本。
    ③ 徐西云《错中错》第八出《狈计》出批,道光九年(1829)怀清堂刻本。
    ④ 徐西云《错中错》《开场》眉批,道光九年(1829)怀清堂刻本。
    ⑤ 徐西云《错中错》第二出《别妹》出批,道光九年(1829)怀清堂刻本。
    ⑥ 徐西云《错中错》第五出《大战》出批,道光九年(1829)怀清堂刻本。
    ⑦ 郭彬图《错中错序》,《错中错》卷首,道光九年(1829)怀清堂刻本。
    ⑧ 曾守锐《错中错跋》,《错中错》卷首,道光九年(1829)怀清堂刻本。
    ① 陈其泰《帝花女传奇序》,《帝女花》卷首,道光年间刻本。
    ② 朱泰修《跋》,《帝女花》卷末,道光年间刻本。
    ③ 果子良《帝女花》第二出《宫叹》眉批,道光年间刻本。
    ④ 果子良《帝女花》第四出《秩关》眉批,道光年间刻本。
    ⑤ 果子良《帝女花》第五出《割慈》眉批,道光年间刻本。
    ⑥ 陈用光《脊令原传奇序》,《脊令原》卷首,道光年间刻本。
    ⑦ 李光溥《桃溪雪》第十五出《坠崖》眉批,道光年间刻本。
    ⑧ 李光溥《桃溪雪》第十八出《雾捷》眉批,道光年间刻本。
    ⑨ 李少荣《续西厢记》第一折《夺魁》出批,道光年间稿本。
    ① 李少荣《续西厢记》第一折《夺魁》出批,道光年间稿本。
    ② 李少荣《续西厢记》第一折《夺魁》夹批,道光年间稿本。
    ③ 李少荣《续西厢记》第二折《病妆》出批,道光年间稿本。
    ④ 贺仲城等《紫荆花》第四出《诡计》出批,道光二十二年(1842)味尘轩刻本。
    ⑤ 贺仲瑊等《紫荆花》第十三出《救玉》出批,道光二十二年(1842)味尘轩刻本。
    ⑥ 张雨香《胭脂舄》第三出《医牛》眉批,道光二十二年(1842)味尘轩刻本。
    ⑦ 张雨香《胭脂舄》第五出《遴才》眉批,道光二十二年(1842)味尘轩刻本。
    ⑧ 张雨香《胭脂舄》第十出《诬服》出批,道光二十二年(1842)味尘轩刻本。
    ⑨ 张雨香《胭脂舄》第十二出《哭监》出批,道光二十二年(1842)味尘轩刻本。
    ① 张雨香《胭脂舄》第十六出《送亲》出批,道光二十二年(1842)味尘轩刻本。
    ② 周腾虎《银汉槎》第二出《星渡》出批,道光二十五年(1845)味尘轩刻本。
    ③ 周腾虎《银汉槎》第十二出《女织》出批,道光二十五年(1845)味尘轩刻本。
    ④ 锡淳《凤飞楼》第十六出《夺刃》眉批,道光二十七年(1847)味尘轩刻本。
    ⑤ 锡淳《凤飞楼》第十六出《夺刃》出批,道光二十七年(1847)味尘轩刻本。
    ⑥ 锡淳《凤飞楼》第二十出《阐幽》出批,道光二十七年(1847)味尘轩刻本。
    ⑦ 李文瀚《凡例》,《凤飞楼》卷首,道光二十七年(1847)味尘轩刻本。
    ① 高山桃《跋》,《百花梦》卷末,嘉庆八年(1803)市隐庄藏刻本。
    ② 王元常《后序》,《繁华梦》卷末,乾隆四十三年(1778)槐庆堂刻本。
    ③ 黄燮清《跋》,《鸳鸯镜》卷末,道光年间刻本。
    ④ 张衢《芙蓉楼偶言》,《芙蓉楼》卷首,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本
    ⑤ 范建杲《跋》,《新西厢》卷末,乾隆五十五年1790刻本。
    ⑥ 凌存淳《序》,《鱼水缘》卷首,乾隆博文堂刊本
    ⑦ 桂仙《跋》,《遇合奇缘记》卷末,嘉庆年间稿本。
    ① 沈大成《序》,《怀沙记》卷首,乾隆年间刻本。
    ② 王嵩龄《序》,《珊瑚鞭》卷首,乾隆四十三年(1778)穿柳亭刻本
    ③ 张鸿恩《题词》,《珊瑚鞭》卷首,乾隆四十三年(1778)穿柳亭刻本。
    ④ 常庚辛《序》,《碧天霞》卷首,乾隆年间贮书楼刻本。
    ⑤ 崔桂林《序》,《雨花台》卷首,乾隆年间贮书楼刻本。
    ⑥ 方成培《自叙》,《雷峰塔》卷首,乾隆三十七年(1772)水竹居刻本。
    ① 佚名《介山记》第一出《揭目》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
    ② 李文瀚《凡例》,《紫荆花》卷首,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
    ③ 黄振《凡例》,《石榴记》卷首,乾隆三十七年(1772)柴湾村舍刻本。
    ④ 孔尚任《桃花扇本末》云:“读《桃花扇》者,有题辞,有跋语,今已录于前后。又有批评,有诗歌,其每折之句批在顶,总批在尾,忖度予心,百不失一,皆借读者信笔书之,纵横满纸,已不记出自谁手。今皆存之,以重知己之爱。”
    ① 周昂《哭后人下篇》,《此宜阁增订金批<西厢>》卷首,乾隆六十年此宜阁刻本。
    ② 周昂《哭古人上篇》,《此宜阁增订金批<西厢>》卷首,乾隆六十年此宜阁刻本。
    ③ 周昂《增订西厢序》,《此宜阁增订金批<西厢>》卷首,乾隆六十年此宜阁刻本。
    ④ 周昂《例言》,《此宜阁增订金批<西厢>》卷首,乾隆六十年此宜阁刻本。
    ⑤ 周昂《增订金批<西厢>》三之三《前侯》批语,乾隆六十年此宜阁刻本。
    ⑥ 周昂《赠古人上篇》,《此宜阁增订金批<西厢>》,乾隆六十年此宜阁刻本。
    ⑦ 周昂《赠古人上篇》,《此宜阁增订金批<西厢>》,乾隆六十年此宜阁刻本。
    ① 周昂《例言》,《此宜阁增订金批<西厢>》卷首,乾隆六十年此宜阁刻本。
    ② 周昂《例言》,《此宜阁增订金批<西厢>》卷首,乾隆六十年此宜阁刻本。
    ③ 周昂《赠古人上篇》,《此宜阁增订金批<西厢>》卷首,乾隆六十年此宜阁刻本。
    ④ 毛声山《总论》,《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康熙年间刻本。
    ⑤ 金圣叹《读西厢记第六才子书法》,《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首,顺治年间刻本。
    ⑥ 吴震生《刻才子牡丹亭序》,华玮、江巨荣点校《才子牡丹亭》,台湾学生书局2004年版。
    ⑦ 彭宗岱《跋》,《盂兰梦》卷末,道光十九年《珊影杂识》本。
    ⑧ 周昂《赠古人上篇》,《此宜阁增订金批<西厢>》卷首,乾隆六十年此宜阁刻本。
    ⑨ 李少荣《续西厢记》第一折《夺魁》夹批,道光年间稿本。
    ① 参阅张小芳《<西厢记>评本<西来意>之两种刊本》,《文献》2009年第4期。
    ① 袁梓材《读法》,《西厢记后传》卷首,乾隆五十四年抄本。
    ② 熊华《序》,《齐人记》卷首,乾隆年间抄本。
    ③ 熊华《总论》,《齐人记》卷首,乾隆年间抄本。
    ④ 熊华《齐人记》第一折《处室》总论,乾隆年间抄本。
    ① 瞿世瑛《序》,《茂陵弦》卷首,道光年间刻本。
    ② 瞿世瑛《茂陵弦》第一出《旅慨》眉批,道光年间刻本。
    ③ 瞿世瑛《茂陵弦》第一出《旅慨》眉批,道光年间刻本。
    ④ 瞿世瑛《茂陵弦》第二出《闺颦》眉批,道光年间刻本。
    ⑤ 瞿世瑛《茂陵弦》第九出《应诏》眉批,道光年间刻本。
    ⑥ 瞿世瑛《茂陵弦》第二十二出《诗感》眉批,道光年间刻本。
    ① 以下皆为《补天石传奇》诸剧眉批,道光十年(1830)静远草堂刻本。
    ② 耐斋居士《催生贴》夹批,嘉庆年间刻本。
    ① 孟长炳等《棠宴》眉批,嘉庆年间刻本。
    ② 许月南《避债台》第一折《虑债》折批,嘉庆年间刻本。
    ③ 桂仙《序》,《遇合奇缘记》卷首,嘉庆年间稿本。
    ④ 下述批语皆为《遇合奇缘记》眉批,嘉庆年间稿本。
    ⑤ 佚名《遇合千元级》《作记第五十出》眉批,嘉庆间稿本。
    ⑥ 徐西云《错中错》《开场》眉批,道光九年(1829)怀清堂刻本。
    ⑦ 佚名《遗真记》第一折《挑灯》眉批,乾隆三十八年青溪廖氏惬心堂刻本。
    ⑧ 佚名《遗真记》第二折《游湖》眉批,乾隆三十八年青溪廖氏惬心堂刻本。
    ⑨ 佚名《遗真记》第三出《请师》眉批,乾隆三十八年青溪廖氏惬心堂刻本。
    ① 高山桃《百花梦》第二出《梅生惜花》眉批,嘉庆八年(1803)刻本。
    ② 高山桃《百花梦》第四出《百花引梦》眉批,嘉庆八年(1803)刻本。
    ③ 高山桃《百花梦》第八出《桃源恋花》眉批,嘉庆八年(1803)刻本。
    ④ 高山桃《百花梦》第十九出《桂林玩月》眉批,嘉庆八年(1803)刻本。
    ⑤ 高山桃《百花梦》第二十五出《腊梅赏雪》眉批,嘉庆八年(1803)刻本。
    ⑥ 高山桃《百花梦》第三十二出《正果飞升》眉批,嘉庆八年(1803)刻本。
    ⑦ 梦道人《自序》,《鸳鸯剑》卷首,道光年间布鼓轩抄本。
    ⑧ 梦道人《自序》,《鸳鸯剑》卷首,道光年间布鼓轩抄本。
    ⑨ 梦道人《鸳鸯剑》第一出《郊缔》眉批,道光年间布鼓轩抄本。
    ① 杨古林《梦中缘》卷首《自叙》眉批,乾隆年间《玉燕堂四种曲》刻本。
    ② 左潢《桂花塔》卷首《纪事》眉批,嘉庆十七年天香馆刻本。
    ③ 周昂《增订金批<西厢>》卷首《会真记》眉批,乾隆六十年此宜阁刻本。
    ① 张衢《芙蓉楼偶言》,《芙蓉楼》卷首,乾隆五十六年刻本。
    ② 许鸿磐《六观楼北曲六种弁言》,道光二十六年刻本。
    ① 金兆燕《旗亭记凡例》,《旗亭记》卷首,乾隆二十四年(1759)雅雨堂刻本。
    ① 杨古林《梦中缘》第四出《痴寻》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② 杨古林《梦中缘》第二十五出《媒阻》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③ 杨古林《梦中缘》第三十四出《美合》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④ 杨古林《梦中缘》第九出《报警》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⑤ 杨古林《梦中缘》第三十八出《赐元》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⑥ 杨古林《梦中缘》第三十七出《代拘》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⑦ 杨古林《梦中缘》第十九出《莲盟》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⑧ 杨古林《梦中缘》第四十五出《后梦》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⑨ 杨古林《梦中缘》第四十五出《后梦》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⑩ 杨古林《梦中缘》第四十六出《戏圆》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① 吴凤山《雷峰塔》第八出《避吴》出批,乾隆三十七年(1772)水竹居刻本。
    ② 吴凤山《雷峰塔》第二十一出《再访》出批,乾隆三十七年(1772)水竹居刻本。
    ③ 吴凤山《雷峰塔》第十三出《夜话》出批,乾隆三十七年(1772)水竹居刻本。
    ④ 吴凤山《雷峰塔》第三十一出《塔叙》出批,乾隆三十七年(1772)水竹居刻本。
    ⑤ 吴凤山《雷峰塔》第二十出《审配》出批,乾隆三十七年(1772)水竹居刻本。
    ⑥ 吴凤山《雷峰塔》第二十七出《腹婚》出批,乾隆三十七年(1772)水竹居刻本。
    ⑦ 吴凤山《雷峰塔》第三十出《归真》出批,乾隆三十七年(1772)水竹居刻本。
    ⑧ 吴凤山《雷峰塔》第二出《付钵》出批,乾隆三十七年(1772)水竹居刻本。
    ① 吴凤山《雷峰塔》第三十四出《佛圆》出批,乾隆三十七年(1772)水竹居刻本。
    ② 佚名《拯西厢》第十三出《判情》出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09),线装书局1996年版。
    ③ 佚名《拯西厢》第二出《慰笑》出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09),线装书局1996年版。
    ① 佚名《拯西厢》第二出《慰笑》眉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09),线装书局1996年版。
    ② 佚名《拯西厢》第九出《赖婚》眉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09),线装书局1996年版。
    ③ 佚名《拯西厢》第九出《赖婚》出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09),线装书局1996年版。
    ④ 佚名《拯西厢》第七出《愚虎》出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09),线装书局1996年版。
    ① 佚名《拯西厢》第四出《赏音》出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09),线装书局1996年版。
    ② 佚名《拯西厢》第一出《发情》出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09),线装书局1996年版。
    ③ 佚名《拯西厢》第十一出《密期》眉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09),线装书局1996年版。
    ① 佚名《拯西厢》第十九出《刺梦》出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09),线装书局1996年版。
    ② 佚名《拯西厢》第二十四出《止义》出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09),线装书局1996年版。
    ③ 佚名《拯西厢》第二十四出《止义》眉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09),线装书局1996年版。
    ④ 佚名《拯西厢》第二十三出《会关》出批曰:“《续西厢》‘荣归’一折无情无理,毫无可观,此则分而为二,写出离合悲欢,可谓‘余霞散成绮’矣”。
    ① 陈娘《评辞》,《花月痕》卷末,道光丁亥(1827)年刻本。
    ② 陈娘《花月痕》第二十五出《释鸾》出批,道光丁亥(1827)年刻本。
    ③ 陈烺《花月痕》第十七出《惊竄》出批,道光丁亥(1827)年刻本。
    ④ 陈娘《花月痕》第十八出《阴护》出批,道光丁亥(1827)年刻本。
    ⑤ 陈娘《花月痕》第三十二出《圆影》出批,道光丁亥(1827)年刻本。
    ⑥ 陈娘《评辞》,《花月痕》卷末,道光丁亥(1827)年刻本。
    ⑦ 陈娘《评辞》,《花月痕》卷末,道光丁亥(1827)年刻本。
    ① 陈烺《评辞》,《花月痕》卷末,道光丁亥(1827)年刻本。
    ② 陈烺《花月痕》第三出《谈因》出批,道光丁亥(1827)年刻本。
    ③ 陈烺《花月痕》第一出《访艳》出批,道光丁亥(1827)年刻本。
    ④ 陈烺《花月痕》第三出《谈因》出批,道光丁亥(1827)年刻本。
    ⑤ 陈烺《评辞》,《花月痕》卷末,道光丁亥(1827)年刻本。
    ① 陈烺《评辞》,《花月痕》卷末,道光丁亥(1827)年刻本。
    ② 陈娘《评辞》,《花月痕》卷末,道光丁亥(1827)年刻本。
    ③ 陈娘《评辞》,《花月痕》卷末,道光丁亥(1827)年刻本。
    ④ 陈娘《评辞》,《花月痕》卷末,道光丁亥(1827)年刻本。
    ⑤ 陈娘《评辞》,《花月痕》卷末,道光丁亥(1827)年刻本。
    ⑥ 陈娘《评辞》,《花月痕》卷末,道光丁亥(1827)年刻本。
    ⑦ 陈娘《评辞》,《花月痕》卷末,道光丁亥(1827)年刻本。
    ① 陈娘《评辞》,《花月痕》卷末,道光丁亥(1827)年刻本。
    ② 胡来照《东厢记》第十四出《遥祭》出批,光绪间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板铅印本。
    ③ 徐梦元《无瑕璧》第九出《雨话》眉批:“要说铁尚书,先说许多忠臣作陪,此行文一定之法。”
    ④ 徐梦元《无瑕璧》第十九出《雪泪》眉批:“《雪泪》一折胡为而作乎?盖不遭盗劫则病从何生?……此文家 避直就曲、舍易就难之妙诀,非个中人未易语此。”
    ⑤ 徐梦元《南阳乐》第十一出《赂珰》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① 徐梦元《杏花村》第十七出《简镇》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② 徐梦元《杏花村》第八出《报仇》眉批:“大气包举,屈曲而达。音律之文,能臻此境,吾见亦罕。”
    ③ 高文照《空谷香》第十五出《杀舱》眉批,乾隆四十六年(1781)红雪楼刻本。
    ④ 高文照《空谷香》第十六出《怀香》出批,乾隆四十六年(1781)红雪楼刻本。
    ① 罗聘《论文一则》,《香祖楼》卷首,乾隆四十六年(1781)红雪楼刻本。
    ② 凌存淳《鱼水缘》第十三出《炫奸》眉批,乾隆二十六年博文堂刻本。
    ③ 袁梓材《西厢前后传异同读法》,《西厢记后传》卷首,乾隆五十四年(1789)抄本。
    ④ 黄振《石榴记》第十四出《逐婿》眉批,乾隆三十七年(1772)柴湾村舍刻本。
    ① 佚名《居官鉴》第二十三出《疏荐》眉批,嘉庆年间刻本。
    ② 钱世锡《临川梦》第七出《抗疏》眉批,乾隆四十六年(1781)红雪楼刻本。
    ③ 钱世锡《临川梦》第七出《抗疏》眉批,乾隆四十六年(1781)红雪楼刻本。
    ④ 程秉铨《兰桂仙》传奇第二十出《仙缘》出批,嘉庆七年藤花书舫刻本。
    ① 锡淳《紫荆花》传奇第三十一出《诧生》出批,道光二十二年味尘轩刻本。
    ② 高文照《空谷香》第三十出《香圆》总批,乾隆四十六年(1781)红雪楼刻本。
    ③ 锡淳《凤飞楼》出批,道光二十二年味尘轩刻本。
    ④ 果子良《帝女花》第二十出《散花》眉批,道光间刻本。
    ⑤ 佚名《拯西厢》第二十四出《止义》出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本。
    ① 徐梦元《广寒梯》第三十二折《卺圆》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② 徐梦元《杏花村》第三十二出《旌圆》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③ 蒋山樵者《一合相》第四十出《仙庆》眉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影印本。
    ① 佚名《居官鉴》第二十六出《传鉴》眉批,道光间刻本。
    ② 徐梦元《无瑕璧》第三十出《赐璧》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③ 徐梦元《无瑕璧》第三十二出《合璧》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④ 徐梦元《无瑕璧》第三十二出《合璧》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⑤ 徐梦元《南阳乐》第三十二出《嗣统》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⑥ 吴凤山《雷峰塔》第二出《付钵》出批,乾隆三十七年(1772)水竹居刻本。
    ⑦ 吴凤山《雷峰塔》第一出《开宗》出批,乾隆三十七年(1772)水竹居刻本。
    ① 佚名《介山记》第一出《揭目》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② 佚名《介山记》第二十四出《玉诰》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③ 陈娘《花月痕》传奇第三出《谈因》出批,嘉庆六年(1801)刻本。
    ④ 瞿世瑛《茂陵弦》第二十四出《琴圆》眉批,道光间刻本。
    ⑤ 高文照《空谷香》第十六出《怀香》出批,乾隆四十六年(1781)红雪楼刻本。
    ⑥ 徐梦元《无瑕璧》第十三出《订璧》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⑦ 徐梦元《无瑕璧》第十三出《订璧》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⑧ 徐梦元《无瑕璧》第十一出《献璧》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⑨ 徐梦元《无瑕璧》第二十七出《见姐》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⑩ 徐梦元《广寒梯》第二十出《魁兆》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11 徐梦元《广寒梯》第二十三出《上京》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① 徐梦元《广寒梯》第二十三出《上京》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② 徐梦元《广寒梯》第三十二折《卺圆》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③ 徐梦元《杏花村》第六出《祠遇》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④ 徐梦元《杏花村》第三十二出《旌圆》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⑤ 徐梦元《瑞筠图》第一出《介寿》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⑥ 徐梦元《无瑕壁》第九出《雨话》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⑦ 徐梦元《杏花村》第二十一出《监闹》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⑧ 徐梦元《南阳乐》第十一出《赂珰》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⑨ 徐梦元《广寒梯》第五出《笑迂》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① 徐梦元《广寒梯》第九出《狡控》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②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185页。
    ③ 徐梦元《南阳乐》第六出《丹拯》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① 徐梦元《杏花村》第二十六出《饯别》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② 徐梦元《无瑕璧》第十七出《路拯》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③ 徐梦元《瑞筠图》第二十七出《廷诉》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④ 徐梦元《广寒梯》第二十八出《谒辕》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① 徐梦元《南阳乐》第二十二出《珰败》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② 徐梦元《南阳乐》第九出《星瑞》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③ 云门山樵《六如亭》第十三出《施惠》出批,清道光七年(1827)赐锦楼刻本。
    ④ 云门山樵《六如亭》第十五出《殛豪》出批,清道光七年(1827)赐锦楼刻本。
    ⑤ 梦熊钓叟、二吾居士《龙沙剑》第四出《说剑》[鹊踏枝]眉批,清代世瑞堂抄本。
    ⑥ 徐梦元《南阳乐》第八出《忧国》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⑦ 徐梦元《南阳乐》第二十二出《珰败》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① 徐梦元《南阳乐》第二出《懿探》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② 徐梦元《南阳乐》第十四出《吴氛》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③ 徐梦元《杏花村》第二十五出《破妖》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④ 徐梦元《无瑕璧》第六出《焚驿》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① 梦熊钓叟、二吾居士《龙沙剑》第十六出《窥饮》批语,清代世瑞堂抄本。
    ② 徐梦元《瑞筠图》第十二出《教忠》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③ 徐梦元《杏花村》第二十八出《见父》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④ 徐梦元《广寒梯》第十六出《闺陷》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⑤ 徐梦元《花萼吟》第十一出《骇祸》眉批,乾隆十八年(1753)世光堂《新曲六种》刻本。
    ⑥ 柴次山《梅花簪》第二十七出《点监》眉批,乾隆年间刻《玉燕堂四种曲》本。
    ⑦ 云门山樵《六如亭》第九出《许婿》眉批,清道光七年(1827)赐锦楼刻本。
    ⑧ 云门山樵《六如亭》第三出《经旨》眉批,清道光七年(1827)赐锦楼刻本。
    ① 畛谿居士《吕公溥》总一出《笑引》出批,乾隆年间抄本。
    ② 梦熊钓叟、二吾居士《龙沙剑》第十出《囚矶》眉批,清代世瑞堂抄本。
    ③ 徐梦元《杏花村》第二十五出《破妖》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① 徐梦元《南阳乐》第一出《起程》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② 徐梦元《南阳乐》第十三出《围府》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③ 徐梦元《杏花村》第十六出《妖胜》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④ 徐梦元《广寒梯》第二十四出《痴警》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⑤ 徐梦元《杏花村》第二十二出《觅尸》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① 徐梦元《杏花村》第三十一出《迓甥》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② 徐梦元《南阳乐》第十七出《丕执》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③ 徐梦元《杏花村》第三十出《筹婚》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④ 徐梦元《南阳乐》第十出《演阵》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⑤ 佚名《拯西厢》第十五出《就欢》出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09),线装书局1996年版。
    ⑥ 佚名《拯西厢》第三出《惊艳》眉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09),线装书局1996年版。
    ①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62页。
    ② 青木正儿原著、王古鲁译著《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00页。
    ③ 青木正儿原著、王古鲁译著《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01页。
    ① 以上皆见韩锡胙《凡例》,《渔村记》卷首,乾隆年间妙有山房刻本。
    ① 韩锡胙《渔村记》卷首《渔村记脚色总类》眉批,乾隆年间妙有山房刻本。
    ② 韩锡胙《渔村记》卷首《渔村记脚色总类》眉批,乾隆年间妙有山房刻本。
    ③ 韩锡胙《渔村记》第四出《情因》眉批,乾隆年间妙有山房刻本。
    ④ 韩锡胙《渔村记》第十二出《完真》眉批,乾隆年间妙有山房刻本。
    ⑤ 韩锡胙《序》,《渔村记》卷首,乾隆年间妙有山房刻本。
    ① 李斗《凡例》,《奇酸记》卷首,嘉庆年间刻本。
    ② 李斗《凡例》,《奇酸记》卷首,嘉庆年间刻本。
    ③ 以上俱见李斗《凡例》,《奇酸记》卷首,嘉庆年间刻本。
    ④ 李斗《奇酸记》第二折第四出《侥幸秋千》出批:“曲白专用原书,作者本意不过欲为传奇创局。”
    ⑤ 李斗《奇酸记》第二折第六出《一十八滚》出批,嘉庆年间刻本。
    ① 胡来照《东厢记》第五出《祝寿》出批,光绪间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板铅印本。
    ② 胡来照《东厢记》第十一出《平莴》出批,光绪间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板铅印本。
    ③ 胡来照《东厢记》第十四出《遥祭》出批,光绪间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板铅印本。
    ④ 胡来照《东厢记》第九出《劫寺》出批,光绪间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板铅印本。
    ① 汤世潆《凡例》,《东厢记》卷首,光绪间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板铅印本。
    ② 胡来照《东厢记》第八出《辞婚》出批,光绪间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板铅印本。
    ③ 汤世潆《凡例》,《东厢记》卷首,光绪间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板铅印本。
    ④ 胡来照《东厢记》第十六出《庆圆》出批,光绪间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板铅印本。
    ⑤ 汤世潆《凡例》,《东厢记》卷首,光绪间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板铅印本。
    ⑥ 胡来照《东厢记》第十四出《遥祭》出批,光绪间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板铅印本。
    ① 王懋昭《例言》,《三星圆》卷首,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② 梦熊钓叟、二吾居士《龙沙剑》第二出《赠舟》出批,清代世瑞堂抄本。
    ③ 黄振《凡例》,《石榴记》卷首,乾隆三十七年(1772)柴湾村舍刻本。
    ④ 黄振《凡例》,《石榴记》卷首,乾隆三十七年(1772)柴湾村舍刻本。
    ⑤ 徐梦元《杏花村》第三十出《筹婚》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惺斋五种》刻本。
    ⑥ 和睦州《凡例》,《一江风》卷首,乾隆年间精抄稿本。
    ⑦ 桂仙《凡例》,《遇合奇缘记》卷首,嘉庆年间稿本。
    ⑧ 长恩普《兰桂仙传奇序》,《兰桂仙》卷首,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① 吴甸华《兰桂仙传奇序》,《兰桂仙》卷首,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② 左潢《凡例》,《兰桂仙》卷首,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③ 程秉铨《序》,《兰桂仙》卷首,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④ 程秉铨《兰桂仙》第一出《仙饯》出批,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⑤ 程秉铨《兰桂仙》第八出《写经》出批,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⑥ 程秉铨《兰桂仙》第十四出《埋香》出批,嘉庆七年(1802)刻本。
    ⑦ 吴兆鼎《花萼吟跋》,《花萼吟》卷末,乾隆十八年(1753)世光堂《新曲六种》刻本。
    ⑧ 柴次山《梅花簪》眉批,乾隆年间《玉燕堂四种曲》刻本。
    ① 王鹏鳌《序》,《碧天霞》卷首,乾隆年间贮书楼刻本。
    ② 李斗《自序》,《岁星记》卷首,嘉庆年间刻本。
    ① 夏纶《自跋》,《花萼吟》卷尾,乾隆十八年(1753)世光堂刻本。
    ② 徐梦元《无瑕璧》第九出《雨话》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③ 徐梦元《无瑕璧》第十出《哭尸》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④ 徐梦元《杏花村》《括意》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⑤ 徐梦元《杏花村》第三十二出《旌圆》,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⑥ 徐梦元《广寒梯》《开端》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⑦ 徐梦元《广寒梯》第一出《核榜》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⑧ 徐梦元《广寒梯》第三十二折《卺圆》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① 徐梦元《瑞筠图》《先声》眉批,乾隆十五年(1750)世光堂刻本。
    ② 徐梦元还注意到《广寒梯》劝善之旨下的人物群体,如“是剧意主劝善,故所写人品厚道者十居其八。”(第十九出《环救》眉批)又如“是剧为劝善而作,善善欲长,故公差亦不作狰狰之状。”(第十九出《环救》眉批)《广寒梯》剧中人物虽有善恶之分,但恶非全恶(如狱卒、公差),此反面人物设置颇有新意。
    ③ 左潢《自序》,《兰桂仙》卷首,嘉庆七年刻本。
    ④ 程秉铨《序》,《兰桂仙》卷首,嘉庆七年刻本。
    ⑤ 程秉铨《兰桂仙》第一出《仙饯》出批,嘉庆七年刻本。
    ⑥ 佚名《孝感天》第四出《高庙》眉批,道光年间刻本。
    ⑦ 韩锡胙第三出《守墓》眉批,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⑧ 韩锡胙第三出《守墓》眉批,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① 韩锡胙第六出《劝婚》眉批,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② 陈用光《脊令原传奇序》,《脊令原》卷首,道光年间刻本。
    ③ 陈用光《脊令原》第一出《萱寿》眉批,道光年间刻本。
    ④ 陈用光《脊令原》第十二出《成返》眉批,道光年间刻本。
    ⑤ 陈用光《脊令原》第十七出《别父》眉批,道光年间刻本。
    ⑥ 鹤山外史《金榜山》第二出《完美》出批,道光年间刻本。
    ⑦ 鹤山外史《金榜山》第二出《完美》出批,道光年间刻本。
    ⑧ 鹤山外史《金榜山》第一出《祈嗣》出批,道光年间刻本。
    ⑨ 鹤山外史《金榜山》第九出《花移》出批,道光年间刻本。
    ⑩ 鹤山外史《金榜山》第八出《武媒》出批,道光年间刻本。
    11 鹤山外史《金榜山》第十三出《花配》出批,道光年间刻本。
    12 张三礼《序》,《空谷香》卷首,乾隆四十六年(1781)红雪楼刻本。
    13 高文照《空谷香》第七出《饮刃》出批,乾隆四十六年(1781)红雪楼刻本。
    ① 李文瀚《凡例》,《凤飞楼》卷首,道光二十七年(1847)味尘轩刻本。
    ② 锡淳《凤飞楼》第十六出《夺刃》眉批,道光二十七年(1847)味尘轩刻本。
    ③ 张坚《梅花簪自序》,《梅花簪》卷首,乾隆年间刻本。
    ④ 柴次山《梅花簪》第三十八出《驾辩》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⑤ 佚名《介山记》第一出《揭目》眉批,乾隆十五年刻本。
    ⑥ 蜗寄居士、顾兰溪等《芝龛记》第二十七出《表忠》出批,乾隆十六年刻本。
    ① 常庚辛《碧天霞》第七出《诬入》眉批,乾隆年间贮书楼刻本。
    ② 常庚辛《碧天霞》第九出《虚访》眉批,乾隆年间贮书楼刻本。
    ③ 常庚辛《碧天霞》第一出《词宗》眉批,乾隆年间贮书楼刻本。
    ④ 凌存淳《鱼水缘》第八出《赠簪》眉批,乾隆二十六年博文堂刻本。
    ① 袁梓材《西厢前后传异同读法》,《西厢记后传》卷首,乾隆五十四年(1789)抄本。
    ② 佚名《拯西厢》第六出《拒媒》出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09),线装书局1996年版。
    ③ 佚名《拯西厢》第十一出《密期》出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09),线装书局1996年版。
    ④ 佚名《拯西厢》第九出《赖婚》眉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09),线装书局1996年版。
    ⑤ 佚名《拯西厢》第九出《赖婚》眉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09),线装书局1996年版。
    ⑥ 佚名《拯西厢》第八出《辟围》眉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09),线装书局1996年版。
    ⑦ 佚名《拯西厢》第十九出《刺梦》眉批,《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09),线装书局1996年版。
    ① 范建杲《新西厢》第四出《惊艳》出批,乾隆年间刻本。
    ② 范建果《新西厢》第四出《惊艳》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③ 范建果《跋》,《新西厢》卷末,乾隆年间刻本。
    ④ 李岛《序》,《东厢记》卷首,光绪间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板铅印本。
    ⑤ 汤世潆《凡例》,《东厢记》卷首,光绪间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板铅印本。
    ⑥ 胡来照《东厢记》第一出《梦节》出批,光绪间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板铅印本。
    ⑦ 胡来照《东厢记》第一出《梦节》夹批,光绪间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板铅印本。
    ① 胡来照《东厢记》第二出《租厢》出批,光绪间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板铅印本。
    ② 胡来照《东厢记》第三出《探红》出批,光绪间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板铅印本。
    ③ 胡来照《东厢记》第十六出《庆圆》出批,光绪间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板铅印本。
    ④ 瞿世瑛《茂陵弦》第十八出《妒梦》眉批,道光年间刻本。
    ① 张坚《自叙》,《梦中缘》卷首,乾隆年间刻本。
    ② 杨古林《梦中缘》第一出《笑引》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③ 杨古林《梦中缘》第四十五出《后梦》眉批,乾隆年间刻本。
    ① 陈娘《花月痕》第三十二出《圆影》出批,嘉庆六年(1801)刻本。
    ② 月鉴主人《引端》,《月中人拈花记》卷首,乾隆间乐真别墅刻本。
    ③ 卧雪居士《月中人拈花记》第一出《月影》出批,乾隆间乐真别墅刻本。
    ① 瑟轩《菊花仙纪梦》眉批,民国四年(1915)年《世界观》本。
    ② 魏式曾《姽婳封》《破题》眉批,同治九年(1870)《杨氏曲三种》刻本。
    ③ 魏式曾《姽婳封》第三出《哭师》眉批,同治九年(1870)《杨氏曲三种》刻本。
    ④ 慧道人《桂枝香》第二出《议宝》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① 慧道人《桂枝香》第五出《憨侦》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② 王先谦《理灵坡》第一出《叱虎》眉批,同治九年(1870)《杨氏曲三种》刻本。
    ③ 王先谦《理灵坡》第二十出《烈殉》眉批,同治九年(1870)《杨氏曲三种》刻本。
    ④ 王先谦《理灵坡》第八出《婪抚》眉批,同治九年(1870)《杨氏曲三种》刻本。
    ⑤ 曾传均《麻滩驿》第一出《训女》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⑥ 曾传均《麻滩驿》第二出《从军》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⑦ 曾传均《麻滩驿》第十八出《梦圆》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⑧ 曾传均《麻滩驿》第十二出《拟敕》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⑨ 曾传均《麻滩驿》第十四出《辞官》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① 曾传均《麻滩驿》第六出《鸾离》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② 毛松年《再来人》第三出《筵侮》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③ 毛松年《再来人》第三出《筵侮》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④ 毛松年《再来人》第一出《训蒙》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① 毛松年《再来人》第三出《筵侮》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② 毛松年《再来人》第十三出《奇逢》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③ 杨恩寿《自序》,《姽婳封》卷首,同治九年(1870)《杨氏曲三种》刻本。
    ④ 杨恩寿《自序》,《桂枝香》卷首,光绪年间刻本。
    ⑤ 杨恩寿《自叙》,《桃花源》卷首,光绪年间刻本。
    ⑥ 王先谦《理灵坡》第二十二出《题碑》眉批,同治九年(1870)《杨氏曲三种》刻本。
    ⑦ 吴锦章《桃花源》第一出《渔唱》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① 曾传均《麻滩驿》第八出《慈线》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② 曾传均《麻滩驿》第十一出《夺尸》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③ 王先谦《理灵坡》第九出《驿雨》眉批,同治九年(1870)《杨氏曲三种》刻本。
    ④ 慧道人《桂枝香》第四出《流觞》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⑤ 试乡女史《极乐世界》《凤赘》出批,光绪七年(1881)聚珍堂活字印本。
    ⑥ 试乡女史《极乐世界》《诈悔》,光绪七年(1881)聚珍堂活字印本。
    ⑦ 试乡女史《极乐世界》《诈悔》,光绪七年(1881)聚珍堂活字印本。
    ① 魏熙元《跋》,《儒酸福》卷末,光绪十年(1884)玉玲珑馆刻本。
    ② 魏熙元《例言》,《儒酸福》卷首,光绪十年(1884)玉玲珑馆刻本。
    ③ 志道人《雾中人》第十三出《贼侦》眉批,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④ 志道人《雾中人》第二出《誓练》眉批,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⑤ 志道人《雾中人》第八出《争堵》眉批,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⑥ 志道人《雾中人》第一出《庆归》眉批,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⑦ 志道人《雾中人》第三出《聘校》眉批,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① 志道人《雾中人》第四出《议防》眉批,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② 志道人《雾中人》第九出《警楼》眉批,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③ 赵山林《<牡丹亭>的杨葆光手批本》,《江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第76页。
    ④ 路云亭《新发现的两种清代<还魂记>评点本》,《黄霖先生七秩华诞师门合庆集》(下),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1221页。
    ⑤ 杨彦深《白头新》第五出《署婚》眉批,光绪十三年刻本。
    ⑥ 墨园氏《<梅花梦>赘言十四则》,光绪十年(1884)成都龚氏刻本。
    ⑦ 杨彦深《白头新》第一出《守义》眉批,光绪十三年刻本。
    ⑧ 凤仙博士《梅花梦》第二出《梅遣》出批,光绪十年(1884)成都龚氏刻本。
    ⑨ 凤仙博士《梅花梦》第十一出《闲情》出批,光绪十年(1884)成都龚氏刻本。
    ① 洪炳文《例言》,《水岩宫》卷首,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
    ② 洪炳文《水岩宫》第一出《佛谒》出批,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
    ③ 洪炳文《水岩宫》传奇第二十二出《封圆》,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
    ④ 洪炳文《水岩宫》第七出《饮刃》出批,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
    ① 洪炳文《水岩宫》第五出《邻窜》出批,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
    ② 洪炳文《水岩宫》第六出《扶避》出批,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
    ③ 洪炳文《水岩宫》第九出《魂诉》出批,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
    ④ 洪炳文《水岩宫》第五出《邻窜》出批,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
    ⑤ 洪炳文《自序》,《警黄钟》卷首,《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⑥ 洪炳文《自序》,《后南柯》卷首,《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⑦ 洪炳文《警黄钟》第九出《计捷》眉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⑧ 洪炳文《警黄钟》第五出《廷诤》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① 洪炳文《例言》,《警黄钟》卷首,《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② 洪炳文《警黄钟》第八出《誓师》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③ 洪炳文《警黄钟》第四出《醉梦》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④ 洪炳文《凡例》,《水岩宫》卷首,光绪二十五年油印本。
    ⑤ 洪炳文《水岩宫》第一出《佛谒》出批,光绪二十五年油印本。
    ⑥ 佚名《花木兰》第六出《鬼荐》出批,光绪年间《著作林》本。
    ⑦ 佚名《花木兰》第二出《夜织》出批,光绪年间《著作林》本。
    ① 佚名《花木兰》第五出《瞒帖》出批,光绪年间《著作林》本。
    ② 佚名《花木兰》第三出《丑令》出批,光绪年间《著作林》本。
    ③ 韩文举《新罗马》《楔子》批语,《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④ 韩文举《新罗马》第四出《侠感》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⑤ 韩文举《新罗马》第五出《吊古》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① 鹣影《桐花笺》第二出《龙迷》出批,光绪年间《著作林》活字本。
    ② 鹣影《桐花笺》第二出《龙迷》出批,光绪年间《著作林》活字本。
    ③ 鹣影《桐花笺》第六出《试别》出批,光绪年间《著作林》活字本。
    ④ 鹣影《桐花笺》第三出《题楼》出批,光绪年间《著作林》活字本。
    ⑤ 鹣影《桐花笺》第七出《云行》出批,光绪年间《著作林》活字本。
    ⑥ 鹣影《桐花笺》第二出《龙迷》出批,光绪年间《著作林》活字本。
    ⑦ 鹣影《桐花笺》第二出《龙迷》出批,光绪年间《著作林》活字本。
    ⑧ 鹣影《桐花笺》第八出《分笺》出批,光绪年间《著作林》活字本。
    ⑨ 鹣影《桐花笺》第四出《赂鸨》出批,光绪年间《著作林》活字本。
    ① 仪陇山农《曾芳四》第一出《标目》出批,光绪三十三年《月月小说》本。
    ② 仪陇山农《曾芳四》第二出《涎美》出批,光绪三十三年《月月小说》本。
    ③ 仪陇山农《曾芳四》第三出《劝娇》出批,光绪三十三年(1907)《月月小说》本。
    ④ 张士瑛《沧桑艳》第一出《买艳》眉批,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① 张士瑛《沧桑艳》第一出《买艳》眉批,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① 韩文举《新罗马》《楔子》批语,《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② 韩文举《新罗马》第六出《铸党》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③ 鹣影《桐花笺》第八出《分笺》出批,光绪三十二年(1906)《著作林》本。
    ④ 王以慜《芙蓉碣》第十一出《双沉》眉批,光绪四年(1878)刻本。
    ⑤ 凤仙博士《梅花梦》第十五章《梅圆》出批,光绪十年(1884)成都龚氏刻本。
    ① 吴锦章《桃花源》第三出《逢源》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② 鹣影《桐花笺》第八出《分笺》出批,光绪三十二年(1906)《著作林》本。
    ③ 慧道人《桂枝香》《破题》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④ 王先谦《理灵坡》《破题》眉批,同治九年(1870)《杨氏曲三种》刻本。
    ⑤ 曾传均《麻滩驿》《破题》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⑥ 毛松年《再来人》第九出《花因》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① 毛松年《再来人》第四出《舟缘》,光绪年间刻本。
    ② 毛松年《再来人》第九出《花因》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③ 张士瑛《沧桑艳》第十九出《降鸾》眉批,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④ 湖上醉渔《木樨香》第二出《营操》眉批,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⑤ 湖上醉渔《木樨香》第三出《忧防》眉批,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⑥ 以上皆见心香居士《雁鸣霜》眉批,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⑦ 停云逸客《跋》,《瘗云岩》卷末,光绪三年(1877)碧声吟馆刻本。
    ⑧ 佚名《风云会》上卷第三出《授秩》眉批,光绪三年(1877)碧声吟馆刻本。
    ⑨ 停云逸客《胭脂狱》第一出《议婚》眉批,光绪十年(1884)碧声吟馆刻本。
    ⑩ 停云逸客《胭脂狱》第四出《问病》眉批,光绪十年(1884)碧声吟馆刻本。
    11 佚名《神山引》第五出《粉谪》眉批,清光绪十一年(1885)碧声吟馆刻本。
    12 佚名《神山引》第一出《肆聊》眉批,清光绪十一年(1885)碧声吟馆刻本。
    13 佚名《神山引》第三出《叙姻》[品令]眉批,清光绪十一年(1885)碧声吟馆刻本。
    ① 佚名《神山引》第五出《粉谪》眉批,清光绪十一年(1885)碧声吟馆刻本。
    ②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75页。
    ① 参阅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621-622页。
    ① 洪炳文《例言》,《古殷鉴》卷首,《楝园乐府》稿本。
    ② 以上皆见洒蛩楼《轩亭冤》楔子批语,《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① 左鹏军《近代传奇杂剧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41页。按:本处针对1902-1919年间的传奇杂剧状况而言。
    ② 洪炳文《水岩宫》第三出《海警》出批,光绪二十五年油印本。
    ① 洪炳文《水岩宫》第五出《邻窜》出批,光绪二十五年油印本。
    ② 洪炳文《警黄钟》第三出《议和》眉批,光绪年间《新小说》本。
    ③ 洪炳文《警黄钟》第四出《醉梦》眉批,光绪年间《新小说》本。
    ④ 洪炳文《警黄钟》第五出《廷诤》眉批,光绪年间《新小说》本。
    ⑤ 洪炳文《警黄钟》第九出《计捷》出批,光绪年间《新小说》本。
    ① 洪炳文《警黄钟》第十出《团圆》眉批,光绪年间《新小说》本。
    ② 洪炳文《自序》,《警黄钟》卷首,光绪年间《新小说》本。
    ③ 洪炳文《自序》,《后南柯》卷首,《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④ 洪炳文《后南柯》《檀谋第二》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⑤ 洪炳文《后南柯》《伐檀第九》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⑥ 洪炳文《后南柯》《伐檀第九》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⑦ 洪炳文《例言》,《古殷鉴》卷首,《棟园乐府》稿本。
    ① 洪炳文《古殷鉴》第一出《泣留》眉批,《楝园乐府》稿本。
    ② 洪炳文《古殷鉴》第二出《邻逼》出批,《楝园乐府》稿本。
    ③ 韩文举《新罗马》《楔子》批语,《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④ 韩文举《新罗马》第三出《党狱》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⑤ 韩文举《新罗马》《楔子》批语,《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① 韩文举《新罗马》第一出《会议》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② 剑光《同情梦》第一出《引梦》出批,光绪三十年(1904)《女子世界》本。
    ① 佚名《自由化》第一出《逼遁》出批,光绪三十二年(1906)《著作林》本。
    ② 杞忧生《轩亭冤》第一出《赏花》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③ 韩茂棠《叙事》,《轩亭冤》卷首,《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④ 杞忧生《轩亭冤》第二出《演说》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⑤ 洪炳文《秋海棠》第一出《花泪》出批,光绪三十四年(1908)《小说月报》本。
    ① 仪陇山农《曾芳四》第三出《劝娇》出批,光绪三十三年(1907)《月月小说》本。
    ② 张士瑛《沧桑艳》第五出《赠美》眉批,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③ 佚名《花木兰》第六出《鬼荐》,光绪年间《著作林》本。
    ④ 佚名《自由花》第五出《闹学》出批,光绪三十二年1906《著作林》本。
    ① 仪陇山农《曾芳四》第一出《标目》出批,光绪三十三年(1907)《月月小说》本。
    ① 毛松年《再来人》第十六出《庆余》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② 佚名《汨罗沙》第十九出《收场》眉批,光绪年间刻本。
    ① 韩茂棠《叙事》,《轩亭冤》卷首,《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② 杞忧生《轩亭冤》第八出《哭墓》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③ 志道人《雾中人》第十六出《雾脱》眉批,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④ 韩文举《新罗马》第二出《初革》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① 洪炳文《例言》,《警黄钟》卷首,《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② 洪炳文《警黄钟》第七出《闺侠》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③ 洪炳文《例言》,《挞秦鞭》卷首,宣统三年(1911)温州日新印书馆排印本。
    ④ 洪炳文《例言》,《后南柯》卷首,《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⑤ 剑光《同情梦》第一出《引梦》出批,《女子世界》第八期。
    ⑥ 剑光《同情梦》第四出《醒梦》出批,《女子世界》第八期。
    ① 韩文举《新罗马》第一出《会议》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② 韩文举《新罗马》《楔子》批语,《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③ 韩文举《新罗马》第三出《党狱》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④ 韩文举《新罗马》第四出《侠感》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⑤ 韩文举《新罗马》第六出《铸党》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⑥ 仪陇山农《曾芳四》第三出《劝娇》出批,光绪三十三年(1907)《月月小说》本。
    ① 洪炳文《后南柯》《访旧第三》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② 洪炳文《秋海棠》第二出《花判》出批,光绪三十四年(1908)《小说月报》本。
    ③ 洪炳文《警黄钟》第四出《醉梦》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① 洪炳文《警黄钟》第四出《醉梦》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② 洪炳文《例言》,《警黄钟》卷首,《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③ 洪炳文《警黄钟》第八出《誓师》出批,《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
    ④ 孔尚任《桃花扇》闰二十出《闲话》出批,《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本。
    ⑤ 周腾虎《银汉槎》第五出《怪谈》出批,道光二十五年(1845)味尘轩刻本。
    ⑥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30页。
    ⑦ 李渔《闲情偶寄》,《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一集),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273页。
    ① 俞平伯、王蒙、张曼菱等人皆有《红楼梦》评点本,刘心武有《金瓶梅》评点本。
    新都笔花斋《双龙坠》,顺治十一年笔花斋刻本。
    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顺治间贯华堂原刻本。
    封岳《详校元本西厢记》,顺治间含章馆刻本。
    邹式金《杂剧三集》,顺治间刻本。
    毛声山《绘风亭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雍正元年三多斋刻本。
    李渔《笠翁传奇十种》,康熙年间刻本。
    沈受宏《海烈妇》,道光二十一年梅花庵刻本。
    宋琬《祭皋陶》,康熙年间原刻本。
    来集之《秋风三叠》,清初倘湖小筑刻本。
    周树《冯权市义》,抄本。
    唐云客《还魂记定本》,清初刻本。
    薛旦《醉月缘》,清初绣霞堂刻本。
    毛西河《论定西厢记》,康熙年间刻本。
    徐沁《曲波园传奇二种》,康熙间刻本。
    潘廷章《西来意》,康熙间刻本。
    万树《拥双艳三种》,康熙二十五年粲花别墅刻本。
    李书云、汪蛟门《西厢记演剧》,清初刻本。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康熙三十三年怀德堂刻本。
    张潮《笔歌》,康熙年间刻本。
    张雍敬《醉高歌》,清乾隆三十九年灵雀轩刻本。
    从周《镜香园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清初刻本。
    边汝元《傲妻儿》,稿本。
    边汝元《鞭督邮》,稿本。
    余怀《温柔乡》,抄本。
    李凯《寒香亭》,乾隆间怀古堂刻本。
    宋廷魁《介山记》,乾隆十五年世光堂刻本。
    张坚《玉燕堂四种曲》,乾隆间刻本。
    夏纶《惺斋五种》,乾隆十八年世光堂刻本。
    周冰鹤《拯西厢》,乾隆年间
    月鉴主人《月中人拈花记》,乾隆间乐真别墅刻本。
    袁栋《玉田乐府》,乾隆间刻本。
    金兆燕《旗亭记》,乾隆二十四年雅雨堂刻本。
    周书《鱼水缘》,乾隆二十五年博文堂刻本。
    和睦州《一江风》,抄本。
    徐昆《雨花台》,乾隆二十八年贮书楼刻本。
    徐昆《碧天霞》,乾隆间贮书楼刻本。
    夏秉衡《双翠圆》,乾隆三十二年秋水堂刻本。
    王筠《繁华梦》,乾隆四十三年槐庆堂刻本。
    韩锡胙《渔邨记》,乾隆间妙有山房刻本。
    刘翬《议大礼》,乾隆三十六年啸梦轩刻本。
    方成培《雷峰塔》,乾隆三十七年水竹居刻本。
    黄振《石榴记》,乾隆三十七年柴湾村舍刻本。
    廖景文《遗真记》,乾隆间惬心堂刻本。
    任以治《元本北西厢》,乾隆四十三年抄本。
    胡业宏《珊瑚鞭》,乾隆四十三年穿柳亭刻本。
    王筠《全福记》,乾隆间槐庆堂刻本。
    顾森《回春梦》,道光三十年三鳣堂刻本。
    蒋士铨《藏园九种曲》,乾隆四十六年红雪楼刻本。
    杨云璈《鸳水仙缘》,抄本。
    吕公溥《弥勒笑》,抄本。
    邹圣脉《楼外楼订正妥注第六才子书》,乾隆四十七年楼外楼刻本。
    《玉茗堂还魂记》,乾隆五十年冰丝馆刻本。
    熊超《齐人记》,乾隆五十三年抄本。
    《西厢记后传》,乾隆五十四年抄本。
    张新梅《百花梦》,嘉庆八年市隐庄刻本。
    张锦《新西厢》,乾隆年间刻本。
    张衢《芙蓉楼》,咸丰元年1851刻本。
    司马章《花间乐》,乾隆五十七年种石山房刻本。
    司马章《双星会》,乾隆五十七年种石山房刻本。
    孔昭虔《荡妇秋思》,稿本。
    孔昭虔《葬花》,稿本。
    周昂《此宜阁增订金批<西厢>》,乾隆六十年此宜阁刻本。
    瞿颉《鹤归来》,嘉庆间秋水阁原刻本。
    方轮子《柴桑乐》,稿本。
    张锦《新琵琶》,嘉庆四年贮书楼刻本。
    蔡廷弼《晋春秋》,嘉庆五年太虚斋刻本。
    陈娘《紫霞巾》,嘉庆六年刻本。
    左潢《兰桂仙》,嘉庆七年藤花书舫刻本。
    李斗《奇酸记》,嘉庆年间刻本。
    李斗《岁星记》,嘉庆年间刻本。
    《六十种曲》,石韫玉批校毛氏汲古阁刻本。
    王懋昭《三星圆》,传奇嘉庆十五年踵武堂刻本。
    韩言《万紫园》,嘉庆十六年有怀堂刻本。
    孔广林《斗鸡忏》,传奇紫芝堂旧抄本。
    左潢《桂花塔》,嘉庆十七年天香馆刻本。
    董达章《琵琶侠》,嘉庆十七年半野草堂刻本。
    汪应培《催生贴》,嘉庆间原刻本。
    汪应培《帘外秋光》,嘉庆间原刻本。
    汪应培《棠宴》,嘉庆间原刻本。
    邓祥麟《避债台》,嘉庆年间刻巾箱本。
    仲振履《双鸳祠》,嘉庆二十五年咬浔菜根堂刻本。
    桂仙《遇合奇缘记》,嘉庆间稿本。
    鸥波亭长《梦华因》,道光元年桐阴书屋刻本。
    梦道人《鸳鸯剑》,道光间布鼓轩抄本。
    陈娘《花月痕》,道光七年家刻本。
    汤贻汾《逍遥巾》,抄本。
    张九钺《六如亭》,道光七年赐锦楼刻本。
    纪荫田《错中错》,道光九年怀清堂刻本。
    周乐清《补天石传奇》,道光十年静远草堂刻本。
    梁廷柟《藤花亭十种》,道光十年刻本。
    黄燮清《倚情楼七种曲》,道光间刻本。
    汤世濴《东厢记》,光绪间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板铅印本。
    陈钟麟《红楼梦》,道光十五年广州汗青斋刻本。
    芙蓉山樵《合浦珠》,道光十六年刻本。
    椿轩居士《椿轩五种曲》,道光年间刻本。
    严保庸《盂兰梦》,道光十九年刻本。
    刘恭璧《续西厢记》,稿本。
    李文瀚《味尘轩四种曲》,道光二十二年味尘轩刻本。
    胡盍朋《海滨梦》,民国五年上海国光书局铅印本。
    陈学震《生佛碑》,同治间刻本。
    杨恩寿《杨氏曲三种》,同治九年刻本。
    杨恩寿《坦园丛稿》,光绪年间刻本。
    蒋恩濊《青灯泪》,光绪十六年刻本。
    许善长《碧声吟馆丛书》,光绪三年碧声吟馆刻本。
    张云骧《芙蓉碣》,光绪四年刻本。
    孙埏《锡六环》,光绪四年抄本。
    观剧道人《极乐世界》,光绪七年聚珍堂活字印本。
    魏熙元《儒酸福》,光绪十年玉玲珑馆刻本。
    汪叙畴《梅花梦》,光绪十年成都龚氏刻本。
    汪宗沂《后缇萦》,光绪十一年刻本。
    徐鄂《梨花雪》,光绪十二年大同书局石印本。
    徐鄂《白头新》,光绪十三年大同书局石印本。
    胡盍朋《泪罗沙》,光绪年间刻本。
    陈祖昭《瓮中天》,抄本。
    郑由熙《雾中人》,光绪十六年暗香楼刻本。
    郑由熙《木樨香》,光绪十六年暗香楼刻本。
    郑由熙《雁鸣霜》,光绪十六年暗香楼刻本。
    陈栩《桃花梦》,光绪二十六年《大观报》铅印本。
    陈栩《花木兰》,光绪年间《著作林》本。
    贺良朴《海侨春》,光绪年间广智书局排印本。
    维庵居士《三国志》,抄本。
    东皋顽仙《勘离骚》,抄本。
    梁启超《新罗马》,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年《新民丛报》本。
    陈伯平《同情梦》,光绪三十年《女子世界》本。
    金绶熙《隔叶花》,光绪三十年手录本。
    吴伟业《秣陵春》,《新新小说》本。
    陈栩《自由花》,光绪三十二年《著作林》本。
    吴跻人《曾芳四》,光绪三十三年《月月小说》本。
    韩茂棠《轩亭冤》,民国元年振新图书社石印本。
    吴梅《轩亭秋》,光绪三十三年《小说林》本。
    陈啸庐《轩亭血》,光绪三十四年《小说林》本。
    太瘦生《防城血》,光绪三十四年安雅报局铅印本。
    丁传靖《沧桑艳》,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刘钰《海天啸》,宣统元年《女报》本。
    张九钺《六如亭》,《扬子江小说报》本。
    郑振铎《清人杂剧初集》,长乐郑氏1931年影印本。
    郑振铎《清人杂剧二集》,长乐郑氏1934年影印本。
    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古本戏曲丛刊三集》,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古本戏曲丛刊五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黄仕忠《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金沛霖《明清抄本孤本戏曲丛刊》,北京线装书局1996年版。
    吴书荫《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王文章《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
    北京大学图书馆《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古本<西厢记>汇集》(初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
    吴震生、程琼《才子牡丹亭》,华玮、江巨荣点校,台北市学生书局2004年版。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李贽《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秦学人、侯作卿《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徐扶明《汤显祖研究资料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侯百朋《<琵琶记>资料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梁淑安、姚柯夫《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中国曲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唐宋元编),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版。
    程华平《明清传奇编年史稿》,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版。
    王永宽主编《中国戏曲通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版。
    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版。
    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开明书店1944年版。
    吴梅《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齐森华《曲论探胜》,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赵山林《中国戏曲观众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谭帆《金圣叹与中国戏曲批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吴毓华《古代戏曲美学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
    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蒋星煜《<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陈竹《中国古代剧作学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许建中《明清传奇结构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孙琴安《中国文学评点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华玮《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2003年版。
    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伏涤修《<西厢记>接受史研究》,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版。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青木正儿原著、王古鲁译著《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李志远《明清戏曲序跋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左鹏军《近代传奇杂剧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黄仕忠《<琵琶记>研究》(第2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李克《明清戏曲评点研究》,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隋树森《金圣叹及其文学批评》,《国闻周报》第9卷,1932年第24、25、26期。
    霍松林《金圣叹批改“西厢记”的反动意图》,《文学遗产》1955年第56期。
    祝肇年《怎样评价金人瑞的文学理论》,《文学遗产》增刊(九辑),中华书局1957年版。
    曾永义《清代杂剧概论》,《中国古典戏剧论集》,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1年。
    John C. Y. Wang, Chin Sheng-t'an, NewYork:Twayne Publishers,1972.
    江巨荣《从<第六才子书>看金圣叹的文艺观》,《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张国光《杰出的古典戏剧评论家金圣叹》,《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赵山林《杨葆光及其<牡丹亭>手批本》,《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3期。
    王永宽《清代杂剧简论》,《中国古代戏曲论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
    吴新雷《明清剧坛评点之学的源流》,《艺术百家》1987年第4期。
    傅晓航《金批西厢的底本问题》,《文献》1989年第3期。
    吴承学《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的南宋的诗文评点》,1995年第1期。
    华玮《<才子牡丹亭>作者考述》,《戏曲研究》(第55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
    华玮《论<才子牡丹亭>之女性意识》,《戏剧艺术》2001年第1期。
    王永健《“从此看去,总是别有天地”——<桃花扇>批语初探》,《艺术百家》2001年第4期。
    曾永义《<长生殿>眉批之探讨》,《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华玮《重探周昂<增订金批西厢>》,《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江巨荣《<才子牡丹亭>的历史意蕴》,《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华玮《重探周昂<增订金批西厢>》,《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吴新雷《<桃花扇>批语发微》,《戏曲研究》2003年第1期。
    江兴祐《论吴人评点<长生殿>》,《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江巨荣《<才子牡丹亭>对理学贤文的哲学、历史和文学批判》,《戏曲研究》2004年第3期。
    孙秋克《论戏曲评点的特点、历史发展和理论建树》,《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田根胜《戏曲评点与明清文艺思潮》,《艺术百家》2004年第3期。
    黄霖《最早的中国戏曲评点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商伟《一阴一阳之谓道》,华玮主编《汤显祖与牡丹亭》,“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年版。
    黄慧《<西厢记>金评的叙事理论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Hua Wei, How Dangerous Can the Peony Be?——Textual Space, CaiZi Mudan ting, and naturalizing the Erotic,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李克和《毛批<琵琶>的理论贡献》,《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杨艳琪《<琵琶记>汇评》,《中国文学研究》(第十五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
    于鼎《王西厢和金批西厢人物比较研究》,扬州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李杏丽《论<金批西厢>的戏剧性》,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李正学《毛纶批评<琵琶记>的文学思想》,《四川戏剧》2007年第2期。
    刘明今、杜鹃《“好色”与“意淫”——<才子牡丹亭>的评点旨趣》,《中国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
    王燕飞《情色<牡丹亭>》,叶长海主编《<牡丹亭>:案头与场上》,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张雯雯《金圣叹批<西厢记>的戏曲批评范畴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陈维昭《明清戏曲批点的主要形态及其功能》,《戏剧艺术》2008年第6期。
    曾永义《说“排场”》,《曾永义学术论文自选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江巨荣《<才子牡丹亭>:古代戏曲第一奇评》,《剧史考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恩维《论古代戏剧评点的理论品格—以吴仪一的戏曲批点为例》,《戏剧文学》2008年第9期。
    孟宪华《周昂戏曲评点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李克《乾嘉时期戏曲评点理论发覆》,《北方论丛》2009年第5期。
    陆林《金圣叹清初事迹编年》,《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3期。
    张伟、潘峰《明代八股论评对戏曲评点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李克《丁耀亢戏曲评点理论发微》,《中华戏曲》第40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张小芳《<西来意>撰者潘廷章生平考》,《中华戏曲》第39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6月版。
    张小芳《周昂增订金批<西厢>戏曲美学思想评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张小芳《<西厢记>评本<西来意>之两种刊本》,《文献》2009年第4期。
    张小芳《<西来意>:<西厢记>哲思批评的终结》,《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张小芳《清代<西厢记>结构批评论析》,《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韦乐《清代<西厢记>评点研究》,复旦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韦乐《清代<西厢>批本<朱景昭>批评西厢记初探》,《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2期。
    谭帆《中国古代曲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艺研究》2000年第1期。
    于莉莉《金圣叹<西厢记>评点的阐释理论》,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祁志祥《金圣叹的戏曲批评》,《长江学术》2010年第1期。
    李克《近百年清代戏曲评点研究综述》,《戏曲艺术》2010年第2期。
    黄霖《<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汇评述略》,《戏曲研究》(第83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
    李克《文情·文事·文法:毛声山<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的三维理论构建》,《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李克《古典戏曲鉴赏学的理论建构新探—以明清戏曲评点为中心的考察》,《临沂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邹锋《石韫玉戏曲评点初探》,《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杨绪容《<西厢记>汇评》,《中国文学研究》(第十七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版。
    李芸《<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谢超《吴吴山三妇评点<牡丹亭>研究》,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华玮《<牡丹>能有多危险?——文本空间、<才子牡丹亭>与情色天然》,《文化艺术研究》2012年第3期。
    周娅、赖力行《重构的女性神话——论<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的女性意识》,《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张筱梅《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之文化考察》,《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张筱梅《从小众传播走向公众视野—论明末清初的女性戏曲评点》,《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戴健《<金批西厢>中的“诗”“歌”话语与晚明文学生态》,《扬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张高评《<西厢记>笔法通<左传>》,《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李克《毛奇龄批本<西厢记>新探》(《辽东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