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军事航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以来,随着飞机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各国逐渐意识到其在未来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在1908~1949年的41年间,中国各级政府多次选派留学生赴英、美、苏、法等国学习先进的军事航空技术和飞机制造技术。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派遣了3000多名留学生赴国外学习航空科学知识与军事航空技术。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之后,大多投身军事航空建设中,为我国军事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近代航空留学生有四种主要类型:第一种是出于个人志愿自发地学习航空科技;第二种是海军和航空部门选派的航空留学生;第三种是赴美受训的留学生;第四种是从高校系统派遣出来的留学生。近代航空留学生的派遣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既有中央政府派遣,也有地方政府派遣,既有军事航空部门派遣,也有由海军部门以及教育部门派遣,他们之中既有公费留学生,也有自费留学生。留学生在国外学习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长达数年,有的只有2~3月,其留学国别主要是美国、法国和意大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加强了留学教育的管理,使我国近代航空留学生的派遣事务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本文主要从留学生与我国近代军事航空机构与制度,留学生与近代军事航空思想,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军事航空工业,以及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军用航空教育与训练等四个重要方面着手,重点探讨留学生与中国军事航空关系。文章最后一章是整个论文的结语部分,它简单比较了航空留学生、华侨航空人员以及外国在华航空人员三者的关系,重点探讨了留学生在近代中国军事航空史上的地位、角色与功能。笔者认为由于这些航空留学生拥有先进的飞机制造技术和高超的飞行驾驶技术,回国后很快成为我国航空事业的核心力量。许多留学生担任航空署(航空委员会)的重要职务和空军部队的高级将领,成为我国近代航空事业的核心力量,主导了近代中国军事航空机构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留学生在介绍引进西方的军事航空思想以及对中国传统军事理论改造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运用于中国军事航空与国防建设实际工作中,并与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以战争的演变来丰富战争的理论,促进了中国军事航空思想的发展。一些学习航空工程的留学生归国之后,积极参与近代航空工业的创建与发展,积极创建航空科研机构和飞机制造厂,担任飞机制造厂的主要领导者和重要的技术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开展新飞机研制工作,为我国近代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些赴国外学习飞行技术的留学生,成为空军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建空军新兵种的核心力量以及空军教育与训练的重要力量。总之,航空留学生是我国近代航空事业的核心力量,他们不仅开创了近代中国航空事业的新局面,同时为中国军事航空事业的演进与变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Since the modern times, along with the aircraft widely used in military field,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in China gradually aware of its great effect in the future war.Therefore during41years from1908to1949, China selected and dispatched overseasstudents many times to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Soviet Union andFrance learning the advanced military aviation technology and aircraft manufacturingtechnology. According to incomplete statistics, China selected and dispatched morethan3000overseas students, most of them return home and join in military aviationconstruction after learning,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military aviation cause. Chinese aviation overseas students mainly have four types,the first type is spontaneous learning aviation technology by individual voluntary, thesecond is selected and dispatched by the navy and the department of aviation, thethird is overseas students who went to America and received training, the forth isselected from college system. The selected and dispatched form of aviation overseasstudents is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both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send oversea students, not only the department of aviation selected and dispatchedstudents but also the department of navy and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ot onlyhave free student but also have self-funded students. Their oversea studying time islong or short, some study for several years, others only2or3month. Their overseastudy destination mainly i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France and Italy. Since thefoundation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modern Chinese aviation overseasstudents affair gradually moved toward standard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ed becauseof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overseas education.
     This dissertation emphasized on four important aspects: overseas students andmodern military aviation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overseas students and modernmilitary aviation thought, overseas students and modern military aviation industry,overseas students and modern military avi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cus on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overseas students and Chinese military aviation. The finalchapter mainly made a simple comparis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viation overseas students, overseas Chinese airline staff and foreigner airline staff, focus onthe position, role and function of overseas students in modern Chinese militaryaviation history. In my opinion, the outstanding work of overseas students opened upa new prospect for modern Chinese aviation affairs, promoted the production anddevelopment of Chinese military aviation thought, overseas students is the founderand important technical backbone of modern Chinese aviation industry, they are alsothe important force of modern Chinese military avi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t thesame tim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NewChina military aviation.
     By the study of overseas students and modern Chinese military aviation industry,the author summary five lessens, first of all, must pay attention to overseas studentssending work, construct inter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Secondly, theimportant reason of overseas student return home and dedicated to aviation industry isto serve the motherland. Thirdly, must put military aviation construction onprominent poison of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Fourthly, the development ofaviation industry must not depend on foreign nations, we should independentlydevelop domestic aviation industry. Fifthly, must have long-term and science aviationdevelopment plan. Finally,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aviation talent and correctlyuse them.
引文
①郑文翰主编:《军事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92年版,第461页。
    ①马毓福:《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序第1页。
    ①黄秉衡:《考察美国航空报告书》(下),《航空杂志》第2卷第7期,1931年。
    ①王子仁:《回忆钱昌祚师》,《航空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②孟力:《为了开拓祖国的航空工业——记梅龙安》,《航空史研究》1995年第2期。
    ③史空:《我国直升机先驱-----朱家仁》,《江苏航空》1993年第1期。
    ④韩明阳:《丁纪徐传奇》,《航空史研究》1999年第2期。
    ⑤赵荣芳:《中国第一个飞行员——张惠长》,《航空史研究》1994年第1期。江东:《听航空老人讲那过去的故事——汪柱臣老人访谈追记》《航空知识》2005年第8期和第9期。
    ⑥江东:《听航空老人讲那过去的故事——汪柱臣老人访谈追记》《航空知识》2005年第8期和第9期。
    ①王宏基:《公费留学意大利学习航空工程的25人概况》,《航空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②许志成:《赴美国学习的回忆——记第三批中轰炸机空勤机械士》,《航空史研究》1995年第4期。
    ③王子仁、胡昌寿和徐鑫福:《四十年代中后期两支赴美学习名单》,《航空史研究》2000年第3期
    ④季文美:《有关中意飞机制造厂和国民党第二飞机制造厂的一些情况》,《航空史研究》,1996年第2期。
    ⑤汤亦新:《回忆中央飞机制造厂》,《航空史研究》1995年第1期。
    ⑥马向东:《中央垒允飞机制造厂始末》,《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2期。
    ⑦傅海辉:《抗日战争时期的航空研究院及其历史价值》,《中国科技史料》1998年第3期。
    ①王建明:《留学生与中国飞机制造业》,《留学生》2005年第1期。
    ②元青、王建明:《演进与变革: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军事航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③王建明:《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军事历史研究》2010年第1期。
    ④王建明:《近代航空留学生派遣情况述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⑤王建明:《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航空留学教育概况述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①王建明:《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军事航空的教育与训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①张帆:《南京国民政府民用航空业研究(1927~1937)》,河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牛杰:《留学生与中国近代航空教育的发展》,山西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③端龙云:《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27~1937)》,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①刘凡:《民国时期广东航空业研究(1924~1936)》,华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②王跃如:《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美空军合作》,西北师范大学文2009年硕士论文。
    ③陈波:《军事技术与军事思想的互动:以二战结束前军事航空发展为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①王建明:《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军事的转型》,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05年硕士论文。
    ②翟永华:《中国飞虎:鲜为人知的中美空军混会联队》,(台湾)知兵堂出版2008年版。
    ①钱昌祚:《浮生百记》,(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②唐学锋:《台湾研究中国空军抗战史简述》,《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4期。
    ③陈存恭:《中国航空的发轫》,《近代史研究集刊》第7期。
    ④(美)饶世和著、戈叔亚译:《飞翔在中国上空:1910-1950年中国航空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①林钧能:《空军战斗的战略与战术》,军用图书社1937年版。
    ②航空委员会政治部:《空军抗战三周年纪念专册》,1940年(内部资料)。
    ③郭力三:《实用航空学辑要》,南京军用图书社1931年版。
    ④侯竞寰:《空中攻击讲义》,中央航空学校教育处编印1936年版。
    ⑤林福元、郑述龄:《空军攻击陆面之战术》,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空军司令部1933年版。
    ①马毓福:《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①王乃民编:《中国近代民航空史》,《中国民航事业》编辑部1987年版,第5、6页。
    ②管崧儒:《中国航空事业的先驱刘佐成》,《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③姚士宣:《中国空军建设之史的观察》,《空军》(空军建设专号),183期,1936年。
    ①马毓福:《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52页。
    ①林樱尧:《船政航空业先驱——曾诒经》,载张作兴主编:《船政文化研究》(第3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纪念马尾船政一百三十周年专辑),1996年版,22页。
    ①《纪事》,《航空》,第2卷第2期,1921年2月1日。
    ②《纪事》,《航空》,第2卷第4期,1921年4月1日。
    ③蒋逵(1893-1956),又名正鸿,字云逵,四川巴县人,生于1893年。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北京南苑航空学校第2期毕业。1920年春赴英国留学,1921年4月由英国赴美国学习,1922年夏回国,任北洋政府航空教练所教育长。1927年1月任北伐军东路军总部少将参事,4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少将参事兼北伐军航空司令部参谋长。1928年7月赴法国、德国考察。1929年3月回国后任国民政府航空署飞行教导队队长,并兼任中央军校航空班飞行教官。1931年3月任四川航空司令部副司令,同年秋兼任四川航空学校教育长。1933年5月任四川航空司令,1937年9月任重庆防空司令部参谋长,不久改任副司令兼参谋长,1939年5月兼任防空处处长。
    ④蒋逵:《旧中国航空界见闻》,《天津文史选辑》(第27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
    ①王乃民编:《中国近代民航空史》,《中国民航事业》编辑部1987年版,第7页。
    ②马毓福:《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页。
    ③马毓福:《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316页。
    ①陈兆机:《广东航空学校初期情况回忆》,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4辑),第207页。
    ②姜长英:《中国航空史:史话·史料·史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8页。
    ③徐世英:(1899—1964)字则朴,辽宁辽阳人。少年时在刘二堡读书,后考入北平工学院机械科和东北军需学校,毕业后在东北军担任军需工作。1923年被张学良选送法国里昂航空学校学习。1928年任东北军空军大队长,辖五个飞行队。1930年初,成立东北空军司令部,任少将副司令。
    ①郝秉让:《奉系军事》,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页。
    ②马毓福:《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295页。
    ①孙继先:《东北航空军建立始末》,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暨沈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1页。
    ②孙琰,有些地方又写作孙炎,实为同一人。
    ③孙炎:《东北空军历史片断回忆》,载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15辑,军事机构(上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501页。
    ①马毓福:《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页。
    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派遣陆海空军留学生章程》,载《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三)军政,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193、2194页。
    ①《陆海空军留学条例》,载《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三)军政,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193页。
    ②根据《军政部考选留学员生细则》编制而成,载《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三)军政,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201页。
    ①《自费留学国外航空学校毕业人员登记及录用规则》,载《航空杂志》第2卷第6期,1931年6月。
    ①王桂芬:《留美学习航空之回忆》,《空军》月刊,第2期,1931年。
    ②《留法飞行家胡知源作巴黎南京间长途飞行之壮举》,《航空杂志》,第7卷第6期,1937年。
    ③《取缔私送军事留学员生办法》,载《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三)军政,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203、2204页。
    ①《修正陆海空军留学条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报》,第125册(第二三七九号),第2页。
    ②《军官留学生将发表》1929年5月25日《中央日报》。
    ③《训练总监部拟定新预算》,1930年8月19日《中央日报》。
    ①陈廷缜:《北代后首次派遣军事留学生的回忆》,《贵阳文史》2000年第1期。
    ②《留德飞行家将飞航返国》,《航空杂志》,第3卷第14期(航空工业专号),1933年。
    ③吴家文:《十九年航空之回顾》,《航空杂志》,第2卷第1期1931年。
    ①秦大钧:出生于江苏无锡。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1924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后赴法、德留学,1934年获德国阿亨工业大学航空工程博士。曾任成都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
    ②《公函》,《航空杂志》,第1卷第9期,1930年8月。
    ③《军政部指令留日陆军学生管理员章鸿春为据呈留日自费生彭齝等三员学习航空恳予备案应照准仰即转饬知照由》,《航空杂志》第1卷第9期,1930年8月。
    ④《令文·军政部指令本署为请拨专款,以便筹备考选留学航空员生,拟定人数用费分配表,请核示遵等情,准予派遣留学航空员生十五人由》,《航空杂志》第2卷第5期,1931年。
    ⑤《中华留日航空同学会会章》,《航空杂志》第1卷第10期,1930年10月。
    ⑥《中华留日航空同学会成立》,载《航空杂志》第1卷第8期,1930年6月。
    ①《蒋委员会致徐培根署长、毛邦初副校长令选派赴英意法等国留学生电》,载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三)》,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委员会1981年编印,第309页。
    ②《海军部指令》,《海军公报》,第70期,1935年。
    ③蒋介石:《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2卷,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台湾)1985年编印,第622页。
    ①黄秉衡:《黄秉衡八十自述》,《传记文学》,第38卷,第5期。
    ②江东:《汪柱臣先生访谈录》,《航空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③高晓星、时平:《民国空军的航迹》,海潮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页。
    ④叶金福、姜澄宇主编,《季文美文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25页。
    ⑤王宏基:《公费留学意大利学习航空工程的25人概况》,《航空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①王达新:《留意学员工厂实习报告》,《航空杂志》,第7卷第7期,1937年。
    ②罗永明:《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影响(1928-193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第119页。
    ③德国弗莱堡军事档案馆藏:classification canceled G-2report from M/A.TOKYO.report No.8512Nov.10.1936,MSGl60/55.
    ④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藏,《交大三日刊》第272期,1933年10月7日。
    ①《航空署派员赴德研究制造》,载《航空杂志》第2卷第11-12期,1931年。
    ②中国航空器材厂第二次董事会会议记录(1935年11月15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德外交密档1927年-194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19~420页。
    ③马振犊、戚如高:《友乎?敌乎?——德国与中国抗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2页。
    ①冯璜:《广西航空学校概况》,载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35辑(广西航空史料专辑),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2年版,第10页。
    ②钟文典:《20世纪30年代的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26页。
    ③黄孚新:《广西航空学校开办三期机械班概况》,载《广西文史资料选辑》(广西航空史料专辑第)第35辑,57页。
    ④黄孚新:《广西航空学校开办三期机械班概况》,载《广西文史资料选辑》(广西航空史料专辑第)第35辑,64页。
    ①《空海军派遣赴英考察工专增设飞机制造科》,《航空学校月刊》,第8期,1933年。
    ②李齐念主编:《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三辑·军政类),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
    ①《留德飞行家孙桐岗抵京》,《申报》1933年7月25日。
    ②王建明:《单人架机飞越亚欧的中国第一人——孙桐岗》,《兰台世界》,2012年9月上旬总375期。
    ③姜长英:《中国航空史:史话·史料·史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页。
    ④王建明:《留学生与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军事历史研究》2010年第1期。
    ①姜长英:《中国航空史:史话·史料·史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页。
    ②王建明:《留学生与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军事历史研究》2010年第1期。
    ③王建明:《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航空留学教育概况述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①《修正陆海空军留学条例第二条条文》,《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报》,第128册,第1页。
    ②《陆海空军留学条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报》,第139卷(渝字第一三一号),第1~3页。
    ③葛扶南编译:《长期抗战中的国防计划》,南华出版社1938年版,第53页。
    ①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三)》,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委员会1981年编印,第87页。
    ①翟永华:《中国飞虎:鲜为人知的中美空军混会联队》,(台湾)知兵堂出版2008年版,第25~26页。
    ②陈榕甫:《空军学生在美国》,载《航空生活》,中国的空军出版社1945年版,第135、140页。
    ①翟永华:《中国飞虎:鲜为人知的中美空军混会联队》,(台北)知兵堂出版2008年版,第27页。
    ①翟永华:《中国飞虎:鲜为人知的中美空军混会联队》,(台北)知兵堂出版2008年版,第34页。
    ②P-40式战斗机:又名“鲨鱼式”战斗机。美国20世纪40年代生产的一种当时较先进的单翼式螺旋桨驱逐机。设有正副驾驶员舱座,机内安装有大功率发动机1台,飞机要害部位装防护装甲,两翼和机身下部配有6挺大口径高速机枪,亦可携带炸弹227公斤,最高时速579公里,最大航程1700公里。该机低空性能好,能低空超低空对地面(水面)目标实施攻击。
    ③B-25,全称B-25式轻型轰炸机:又名“战鹰”式轰炸机。美国20世纪30年代中期生产的一种轻型轰炸机。机上配空勤人员5人。其中正副驾驶员、轰炸手、领航员、射手各1人。机内装有2台大功率发动机,配有12.7mm机枪12艇,携带炸弹1.36吨。最高时速480公里,最大航程4240公里,能执行中距离的轰炸任务。
    ④马毓福:《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526页。
    ⑤陈应明、廖新华:《浴血长空--中国空军抗日战史》,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350页。
    ①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蓝天碧血扬国威---中国空军抗战史料》,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66页。
    ②李传根:《飞将军刘善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0页。
    ①大科:《旅美来鸿》,《中国的空军》,第93期,1946年。
    ②李伯容:《介绍空军第2大队》,《中国的空军》,第97期,1946年
    ①B-24式重型轰炸机:又名“解放者”式轰炸机,美国20世纪30年代中期生产的一种重型轰炸机。时速486公里,续航能力为5120公里,可携带炸弹4吨,并配有12.7mm高速机枪10挺,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②徐康良:《抗战时期我在中国空军的经历》,《纵横》1999年第11期。
    ③B-29式超重轰炸机:又称“空中堡垒”,是由美国波音飞机厂,于1940年试制成功,1942年5月,正式装备美空军的一种远程重型轰炸机。因其兵器威力远超过,故得了“超级堡垒”的美称。翼展长43米,机身长32.7米,高9米,全重70吨,可携带炸弹10吨,在万米高空作战,时速为480公里,续航10小时以上,每架有空勤人员11名。机内配有大口径机枪多挺,30厘米小钢炮两门,并装有电子瞄准仪,能自动而计算射程,能跟踪和攻击目标。
    ④许志成:《赴美国学习的回忆——记第三批中轰炸机空勤机械士》,《航空史研究》,1995年第4期。
    ⑤姚峻主编:《中国航空史》,大象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①王子仁、胡昌寿和徐鑫福:《四十年代中后期两支赴美学习名单》,《航空史研究》,2000年第3期。
    ①《新近回国之飞行学生》,《申报》1923年3月13日。
    ②姜长英:《中国航空史:史话·史料·史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页。
    ①陈存恭:《中国航空的发轫》,《台湾近代史研究集刊》,第7期。
    ①马毓福:《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99页。
    ②陈存恭:《中国航空的发轫》,《台湾近代史研究集刊》第7期。
    ③马毓福:《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00页。
    ④陈存恭:《中国航空的发轫》,《台湾近代史研究集刊》第7期。
    ⑤《空军沿革史初稿》,第13页,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档,全宗号787索卷号289。
    ①广东省兴宁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兴宁文史李洁之文选》第29辑,2005年版,第278页。
    ②孙继先:《东北航空军建立始末》,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华文史资料文库政治军事编》第8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606~607页。
    ①姚峻:《中国航空史》,大象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②姚锡九:《整顿全国航空刍议》,《航空杂志》第1卷第4期,1929年。
    ③张惠长著,李宏增播讲:《中央航空行政设施与未来发展之计划》,《航空杂志》第1卷第5期,1929年
    12月25日。
    ④余兆麒(1902~1996),广东新会人,曾就读于美国陆军军官学校,其后取得密歇根大学法学士学位、芝加哥大学法学博士学位。黄埔军校军事教官,后任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美国密芝根大学法律博士、中国联合银行创办人,1983年创立著名之余兆麒医疗基金、对香港医疗服务贡献良多。
    ①余兆麒:《论我国航空之发展及航空部之亟宜成立》,第1卷第6期,1930年。
    ②秦大钧: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东南大学后赴法、德深造。先后在法国航空部立高等航空工程学院毕业,后获法国国授航空工程师。1934年获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航空机械所工学博士。先后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的北洋讲座教授、清华航空研究所教授,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航空研究院长,台湾大学教授,台南工学院院长,成功大学校长。著作有《航空动力学概论》等
    ③秦大钧:《改进我国航空之我见》,《航空杂志》,第3卷第3期,1932年。
    ④黄光锐:《对于中国航空事业的希望》,《航空知识》1937年创刊号,1937年8月。
    ⑤郭力三:《对于航空会议之感想与希望》,《航空杂志》(航空会议专刊)第2卷第4期,1931年。
    ⑥朱斌侯(1885~?),字允章,号迎生,祖籍江苏。13岁从徐汇中学毕业,随后去法国留学,就读于列里机械学校。1903年毕业回国,在其父工厂里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1913年朱斌侯再度前往法国学习飞行,开始在慕连航空学校,后来在微拉库相某航学校学习飞行。次年“一战”爆发后,参加了法国志愿军外籍兵团航空队任战斗机飞行员,在战斗击落多架敌机。被誉为“中国空战第一人”。
    ①《全国航空会议会员统计表》,《航空杂志》(航空会议专刊)第2卷第4期,1931年。
    ①《粤省空军归顺中央案》,“国防部”史编局档案57033/2620,载刘凤翰:《国民党军事制度史》(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469页。
    ①《蒋委员长致何应钦部长指示航空署与航空学校行动应速统一电》,载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三)》,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编版,第303页。
    ②葛敬恩:《中央航空学校和航空署见闻》,载陶人观:《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206页。
    ①宋美龄:《中国之航空》,上海《大美晚报》1937年3月12日,转引于《宋美龄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87页。
    ①刘凤翰:《国民党军事制度史(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490页。
    ①李延年:《旧中国空军20年见闻录》,载文闻编:《旧中国空军秘档》,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①《国民政府之航空计划》,《东方杂志》,第26卷第11号,1929年6月10日,第109-112页。
    ②马毓福:《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393页。
    ③《空军》,第13期,第7页。
    ④《发展航空事业大计划》,《航空月刊》第19期,1929年10月15日。
    ⑤《发展航空事业大计划》,《航空月刊》1929年第19期。
    ①《张惠长规划扩充全国航校》,《航空月刊》第19期,1929年10月15日。
    ②《呈文》,《航空杂志》,第1卷第5期,1929年12月。
    ③张惠长著,李宏增播讲:《中央航空行政设施与未来发展之计划》,《航空杂志》第1卷第5期,1929年12月。
    ④《空军作战防空计划、军事航空港站计划草案等文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卷号787-16970,1931年。
    ⑤《全国航空会议会员统计表》,《航空杂志》(航空会议专刊)第2卷第4期,1931年。
    ①张惠长著,李宏增播讲:《中央航空行政设施与未来发展之计划》,《航空杂志》第1卷第5期,1929年12月。
    ②《署长黄秉衡氏草拟“五年航空计划”》,《航空杂志》,第2卷第5期,1931年。
    ①《空军五年建设及防空计划》,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卷号787-16963,1932年。
    ②《空军五年建设及防空计划》,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卷号787-16963,1932年。
    ③《本署署长黄秉衡呈总司令部军政部为呈具赴美考察航空报告等,恳乞分别鉴核采择由》,《航空杂志》,第2卷第8期,1931年。
    ①《空军1933~1936年建设计划及防日计划》,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卷号787-16964,1933年。
    ②《空军建设计划及防日计划》,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卷号787-8664,1932年。
    ③刘亚洲、姚峻主编:《中国航空史》(第二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页。
    ①段景禄:《一九三一~—九三二年度之法国航空预算》,《航空杂志》第2卷第8期,1931年。
    ②黄秉衡:《黄秉衡考察归来谈航空建设》,《申报》1933年7月24日。
    ①钱昌祚:《英美航空教育之视察》,《航空杂志》第7卷第1期,1937年。
    ②侯竞寰:《意大利空军驱逐专科学校之教育》,《空军》第235期,1937年。
    ③吴敬安:《世界空军》中华书局1935年版。
    ④蒋中正:《国民与航空》,《中国革命》,1934年第10期。
    ⑤《空军起草航空法规》,《航空学校月刊》,1932年第1期。
    ①《呈文:本署署长张惠长呈军政部为职署组织飞行人员考试委员会仰祈鉴核备案由》,《航空杂志》第2卷第2期,1931年2月。
    ②《呈文》,《航空杂志》第1卷第8期,1930年6月。
    ①李石、王红:《近代中国建设海军航空兵的尝试》(上),《现代舰船》2006年第2期。
    ②梁友尧:《近代海军宿将陈兆锵述评》,《学术月刊》1990年第7期。
    ①李石、王红:《近代中国建设海军航空兵的尝试》(下),《现代舰船》2006年第4期。
    ①沙鸥:《学习雷达归来:访问梅汝琅中校记》,《中国的空军》,第107期,1947年10月。
    ②朱民威:《介绍一个空军部队》,《中国的空军》,第93期,1946年7月15日。
    ③何百均:《空军第八大队》,《中国的空军》,第89期,1946年2月15日。
    ④岷山:《访空军第八大队》,《中国的空军》,第90期,1946年3月15日。
    ①树德:《空中照相与刘锦涛》,《中国的空军》,第108期,1947年11月。
    ①关中人:《中国空中摄影的奠基人:美国华侨关荣航空救国事迹》,载《开平文史》(第26辑),开平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2年版,第56页。
    ②沙鸥:《我所知道的刚葆樸上尉》,《中国的空军》,第109期,1947年12月。
    ①姜长英:《中国航空史:史话·史料·史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②黄汉纲:《谁是第一个提出“航空救国”主张的中国人》,《航空史研究》1996年第1期。
    ①孙中山:《复萧汉卫函》,载《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83页。
    ①胡汉贤:《广东航空史略》,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4辑),第180页。
    ①孙中山:《复李绮庵函》,载《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21页。
    ②孙中山:《致旧金山<少年中国报>电》,载《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2页。
    ③孙中山:《复旧金山<少年中国报>电》,载《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4页。
    ④孙中山:《致旧金山<少年中国报>电》,载《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7页。
    ⑤孙中山:《致旧金山<少年中国报>电》,载《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7页。
    ①孙中山:《复胡维壎函》,载《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9页。
    ①孙中山:《复萧汉卫函》,载《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9页。
    ②胡汉贤:《中山先生的海外革命活动》,载《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0页。
    ①孙中山:《致廖仲恺函》,载《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70~573页。
    ②胡波:《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初探》,载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编:《孙中山研究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3页。
    ①赵荣芳:《中国第一个全国飞行家——张惠长》,《航空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②《航空周报》第9期,1928年12月27日。
    ①洪卜仁:《自英驾机返厦门经过》,载政协厦门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厦门文史资料》第19辑,1992年,第172页。
    ①胡家枚:《空军武备之发展》,《空军》1933年第25期。
    ①王正廷:《论航空救国》,《航空杂志》第1卷第1期,1929年。
    ①唐学锋:《中国空军抗战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①蒋中正:《国民与航空》,现代书局1934年版,第59页。
    ②蒋介石:《航空救国乃是至高无上的革命事业》,载秦孝仪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1984年版,第183~184页。
    ③蒋介石:《航空署改组为航空委员会的目的》,载秦孝仪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1984年版,第219页。
    ④蒋中正:《国民与航空》,现代书局1934年版,第2页。
    ①陶菊隐:《蒋百里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8页。
    ②陶菊隐:《蒋百里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0页。
    ①李靖源:《留法考察航空所得之概要》,《航空杂志》,第1卷第11-12期,1930年。
    ②郭力三:《充实国防应先发展航空》,《航空杂志》,第2卷第1期,1931年。
    ③钱昌祚:《列强各国之航空政策》,《东方杂志》,第28卷第11期,1931年6月10日。
    ①饶国璋:《航空独立与航空自立》,《航空杂志》,第2卷第3期,1931年。
    ②唐学峰:《中国空军抗战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③饶国璋:《国难期中之航空》,《航空杂志》,第3卷第1期,1932年。
    ①陈绍祖:《长空搏击的飞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①刘开谱:《制空与将来战》,《航空杂志》,第5卷第8期,1935年。
    ①蒋百里:《国防论》,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第38~39页。
    ②蒋百里:《国防论》,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第47页。
    ③蒋百里:《国防论》,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第50页。
    ④蒋百里:《杜黑制空论之战理》,《蒋百里先生全集》第二辑,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第189页。
    ⑤蒋百里:《介绍贝当元帅序杜黑制空论之战理》,《国防论》,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第56页。
    ①蒋百里:《介绍贝当元帅序杜黑制空论之战理》,《国防论》,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第55页。
    ②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主编:《交通史航空编》,民智书局1930年版,第173页。
    ③蒋中正:《国民与航空》,中国新文化1934年版,第38、39页。
    ①蒋中正:《国民与航空》,中国新文化1934年版,第73页。
    ②蒋中正:《国民与航空》,《中国的革命》1934年第10期。
    ③蒋介石:《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3卷,(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85年版,第486页。
    ④钱昌祚:《空中战斗》,《航空杂志》第1卷第5期,1929年。
    ①郭力三:《充实国防应先发展航空》,《航空杂志》,第2卷第1期,1931年。
    ②林馥生:《航空在军事上价值》,《航空知识》创刊号,1937年。
    ①林钧能:《怎样建设中国的空军》,《空军》第183期,1936年。
    ①林钧能:《怎样建设中国的空军》,《空军》第183期,1936年。
    ①姚锡九:《整顿全国航空刍议》,《航空杂志》1929年第1卷第4期。
    ②郭力三:《空中战略大意》,《空军》第16期,1933年。
    ③林钧能:《怎样建设中国的空军》,《空军》第183期,1936年。
    ④孙琰:《空军部队之编组理论》,《航空杂志》,第6卷第7期,1936年。
    ①王祖文:《空军队形之编成与三面作战》,《航空杂志》,第5卷第12期,1935
    ②蒋百里:《新兵制与新兵法》,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3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25~126页。
    ③钱昌祚:《空中战斗》,《航空杂志》,第1卷第5期,1929年。
    ④郭力三:《空中战略大意》,《空军》第16期,1933年
    ①郭力三:《将来之空中战》,《空军》,1935年第143期。
    ①林馥生:《航空在军事上价值》,《航空知识》创刊号,1937年。
    ②李北海:《现代国防与海军航空兵备之关系》,《海军期刊》,第3卷,第7期。
    ③蒋百里:《介绍贝当元帅序杜黑制空论之战理》,载《国防论》,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第56~57页。
    ④蒋百里:《兵学革命与纪律进化》,载《国防论》,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第48页。
    ①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三)》,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委员会1981年编印,第77页。
    ②何应钦:《西战场述评》,1942年版,第67、70页。
    ①何希琨:《机械化军队与空军》,《航空杂志》,第5卷第8期,1935年。
    ②蒋介石:《空防与国防》,136~137页。
    ①郭力三:《空中战斗攻击战术大意》,《空军》第18期,1933年。
    ①王德中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航空业》一文中认为:近代中国航空工业虽然起步较早,但其发展缓慢而曲折,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国航空工业的创建和起步(1911~1930年);第二阶段,抗战前中国近代航空工业阶段(1931~1936年);第三阶段,抗战期间中国近代航空工业阶段(1937~1945年)。从日本投降到新中国的成立前这一个时间,由于国内内战的爆发,航空工业陷于停滞,几乎无所进展。载《军事历史》,1994年第3期。
    ①大明:《最早的航空工厂和工程师》,《中国的空军》,第100期,1947年3月出版。
    ①马宣:《马尾船政局首制水上飞机概述》,载林樱尧主编:《马尾首创中国航空业资料集》,福建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第97、98页。
    ①曾诒经:《国产飞机》,《科学画报》第1卷第9期,1933年12月1日。
    ②姜长英:《中国航空史:史话·史料·史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①姚峻主编:《中国航空史》,大象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①王苏波:《中国海军早期制造飞机始末》,《中国科技史料》1983年第3期。
    ①姜长英:《中国航空史:史话·史料·史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②《“宁海”号机试飞》,《航空杂志》第3卷第11期。1933年版。
    ①《一九一八年河南留学生名录》,《申报》,1918年8月7日。
    ②《中国自造飞机之新纪录》,《航空杂志》第1卷第1期,1929年。
    ①李永:《刘敬宜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②乔刚:《爪哇号飞机之设计与制造》,《航空杂志》第4卷第8期,1934年。
    ③孟力:《为了开拓祖国的航空工业——记梅龙安》,《航空史研究》1995年第2期。
    ①关中人:《韶关飞机制造厂小史》,《航空史研究》1999年第1期。
    ②钱昌祚:《服务航空界的回忆》(上),《传记文学》第23卷,第5期。
    ③叶肇坦:《我在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八年的经历记实》,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郑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郑州文史资料》第7辑,1990年版,第10页。
    ①季文美:《有关中意飞机制造厂和国民党第二飞机制造厂的一些情况》,《航空史研究》1996年第2期。
    ①林兆祥:《广西航空学校飞机修理厂》,载《广西文史资料选辑·广西航空史料专辑第》(第35辑),第72页。
    ②冯华超:《杰出的飞机设计师朱荣章》,《航空史研究》1995年第2期。
    ①《我国怎样自制飞机》行政院新闻处,1947年,引转于姜长英编:《中国航空史》,第120页。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第36页。
    ②姜长英:《中运一号运输机》,《航空史研究》,1995年第3期。
    ①孟赤兵主编:《航空工业人物传》(第一卷),航空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②朱家仁:《我国个人自制的第一架飞机》,《传记文学》第35卷第3期,1979年版。
    ③史空:《我国直升机先驱——朱家仁》,《江苏航空》,1993年第1期。
    ①工产:《国产中级教练机》,《中国的空军》,第108期,1947年11月出版。
    ①闻鹤:《中美合办的中央飞机制造厂及迁滇建立垒允厂始末》,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企业》,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2页。
    ②王德中:《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航空业》,《军事历史》,1994年第3期。
    ①程嘉垕:1915年9月21日生于江苏省南通县,1932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取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6年考取清华大学庚子赔款奖学金公费留美,1937年6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大学研究院(MIT)攻读航空机械工程,以航空发动机为主修科目,1938年6月毕业,取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并继续留校攻读博士学位。后担任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厂贵州大定发动机总工程师。
    ①云铎:《艰苦创业:记大定航空发动机厂老厂长李柏龄》,《航空史研究》1997年第2期。
    ①郑泽尧:《姜长英传略》(上),《航空史研究》2001年第2期。
    ①王助:《旧中国航空研究院简史》,载航政文化研究会编:《马尾首创中国航空业资料集》,福建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
    ②王助:《旧中国航空研究院简史》,载航政文化研究会编:《马尾首创中国航空业资料集》,福建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①傅海辉:《抗日战争时期的航空研究院及其历史价值》,《中国科技史料》1998年第3期。
    ①姜长英:《中国航空史》,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①赵元孚:《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航空工业建设的破坏》,《航空史研究》1999年第3期。
    ②钱昌祚:《我国航空工业之前途》(航空工业号),1933年12月出版。
    ③陈存恭:《中国航空的发轫》,台湾《近代史研究集刊》,第7期。
    ①姜长英:《中国航空史:史话·史料·史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
    ②许焕仪:《建立航空工业的主题》,《中国的空军》第104期,1947年7月版。
    ③姜长英:《中国航空史:史话·史料·史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8、134页。
    ①钱昌祚:《我国航空工业之前途》(航空工业号),1933年12月出版。
    ①《自制飞机长途飞行》,《航空杂志》,第3卷,第9期。
    ②厉汝燕:《世界航空之进化》,载史量才;《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1923版,第1l页。
    ①许念晖:《蒋介石建立空军的内幕》,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0年版,第67页。
    ②孙琰:《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历史回忆》,载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15辑军事机构(上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546页。
    ①冷伟:《近代中国飞行员培养模式探析》,《天府新论》2007年第6期。
    ①牛杰:《留学生与近代航空教育发展》,山西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第29页。
    ①黄秉衡:《黄秉衡八十自述》,《传记文学》第38卷第5期。
    ①《本署署长张惠长呈军政部为拟将航空班改组为航空学校请批示施行由》,《航空杂志》第1卷第9期,1930年7月。
    ②《航空学校教职工已定》,《航空杂志》第2卷,第7期。
    ①《我们是抗日空中后备军:创建于抗战期间的空军幼年学校校史文集》(未刊稿),北京蒲阳联谊会2010年,第8页。
    ②《我们是抗日空中后备军:创建于抗战期间的空军幼年学校校史文集》(未刊稿),北京蒲阳联谊会2010年,第9页。
    ①陈榕甫:《访问空军机械学校》,《中国的空军》第114期,1948年5月。
    ①陈榕甫:《访问空军机械学校》,载《航空生活》,中国的空军出版社1945年版,第143页。
    ②史全生:《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1页。
    ③董泽:《董泽为筹设云南航空学校致唐继尧函》,载中共云龙县委员会、云龙县人民政府编:《董泽》,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183页。
    ①董泽:《董泽为筹建云南航空学校于哥伦比亚大学向旅美华侨谱发的<募捐启>》,载中共云龙县委员会、云龙县人民政府编:《董泽》,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①沈觐宸:又名沈笋玉,1913年留学法国学习舰船及飞机制造。因入瑞士洛桑飞机制造学校,毕业后获飞机制造工程师学位。1918年回国,被北洋政府聘为航运厅厅长。1920年4月25日任海军制造学校校长。1921年10月1日授海军造械大监。1922年调任北京南苑航空学校校长,不久代航空署督办。1925年5月14日任马尾飞机制造处厅长。
    ①蒋逵:《我为刘湘训练海空军的前前后后》,《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第90页。
    ①钱昌祚:《浮生百记》,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35页。
    ②孙炎:《笕桥中央航空学校辑要》,载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15辑军事机构(上册)》,第554页。
    ①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浙江文史集粹》(第1辑)政治军事卷(上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①周光祚:《航空机械专家钱昌祚先生》,载张家港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张家港文史资料》第13辑,1993年版,第103页。
    ①吴玉成:《著名航空教官关荣》,载广东省开平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开平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开平名人录·航空先驱》(第2辑),1988年版第49页。
    ①冯璜:《广西航空学校概况》,载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35辑(广西航空史料专辑),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2年版,第11、13页。
    ②江秀辉:《我在广西航空学校第二期学习和参加抗战的回忆》,载载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35辑(广西航空史料专辑),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2年版,第32页。
    ①黄孚新:《广西航空学校开办三期航空机械班概况》,载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35辑(广西航空史料专辑),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2年版,第51、52页。
    ②《组建航空教导队集中训练》,《航空杂志》第1卷第5期,1929年。
    ①马毓福:《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第232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蓝天碧血扬国威——中国空军抗战史料》,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97页。
    ①《粤桂积极扩充空军》,《航空杂志》第3卷第11期,1933年版。
    ②马毓福:《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
    ①一玄、攀登:《张学良与东北空军的兴衰》,《北京党史》,2000年第2期。
    ②马毓福:《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①钱昌祚:《发刊词》,《航空机械通讯》,第1卷第1期,1936年12月1日。
    ①定海、厉汝燕:《航空学大意》,在北京商业印刷局1925年版,第1~2页。
    ①姜长英:《钱昌祚与〈浮生百记〉》,《航空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②郭力三:《实用航空学辑要》,南京军用图书社1931年版。
    ③饶国璋:《航空学讲义》,中央航空学校教育处1935年版,第页。
    ①侯竞寰:《空中侦察教程》,中央航空学校教育处编印1935年版,第1页。
    ②侯竞寰:《空中攻击讲义》,中央航空学校教育处编印1936年版,第3~4页。
    ①葛世昌编著:《独立空军战术》,空军军官学校1939年版。
    ②卢日隆著、葛世昌编译:《卢氏轰炸战术》,空军军官学校1942年版。
    ①关中人、帕蒂哥莉编,谢昂译:《五邑华侨与中国航空》(第1卷),中国航空史研究会、恩平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第24页。
    ①章百家:《中国为抗日寻求外国军事援助与合作的经历》,《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5期。
    ①方雄普:《华侨航空史话》,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73页。
    ①章百家:《中国为抗日寻求外国军事援助与合作的经历》,《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5期。
    ①徐康明:《援华抗日的美国“飞虎队”》,《云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②方雄普:《华侨航空史话》,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95页。
    ③任贵祥:《抗日战争时期华侨航空救国运动与对日空战》,《军事历史》1991年第5期。
    ①黄懿芬、方建民:《台山华人与美国飞虎队》,《炎黄世界》2011年第9期。
    ①陈栖霞、朱鸿道、唐中和:《蒋介石空军重要训练基地——笕桥中央航空学校》,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页。
    ②胡哲峰:《外国军事顾问与国民党军事力量》,《军事历史》1990年第4期。
    ①姚峻主编:《中国航空史》,大象出版社1998版,第152页。
    ①金亮:《冯·卡门1937年的中国之行》,《力学与实践》2007年第4期。
    ①王大鹏:《中国留学生30年达139万,回国率不足三成》,《北京晨报》2009年3月26日。
    ②陈绍祖:《长空搏击的飞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①米歇尔·乔治:《1937~1949国民党政府空军建设的局限性》,《航空史研究》2001年第5期。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部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卷),中国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219-220页。
    ③米歇尔·乔治:《1937~1949国民党政府空军建设的局限性》(上),《航空史研究》2001年第5期。
    ④姚士宣:《中国空军建设之史的观察》,《空军周刊》,1936年第183期。
    ①林禹平:《航空救国之真谛》,《航空杂志》第5期,1935年
    ②韩明阳:《丁纪徐传奇》,《航空史研究》1999年第2期。
    ①敬业:《密码教官江超西》,《中国的空军》,1948年第118期。
    ②《留法32年老工程师郝贵林先生失业自尽》,《重庆新华日报》,1946年6月17日。
    1.《空军1933~1939年建设计划及防日计划》,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档,全宗号787,索卷号16964。
    2.《空军五年建设及防空计划》,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787,索卷号16963
    3.《空军建设计划及防日计划》,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787,索卷号8664
    4.《空军沿革史初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档,全宗号787,索卷号00581。
    5.《防空设施及抗战经过概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档,全宗号787,索卷号17029。
    5.《粤省空军归顺中央案》,台湾“国防部”史编局档案,全宗号57033索卷号2620。
    6.《空军作战防空计划、军事航空港站计划草案等文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卷号787-16970。
    7.航空委员会编:《空军沿革史(草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馆档案,全宗号787,索卷号165.
    8.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三)》,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编印。
    9.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三)》,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委员会1981年编印。
    1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军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德外交密档1927年-194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2.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6年。
    13.第二历史档案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下),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14.宁凌、庆山:《国民党军治军档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
    1.《中央日报》(1928~1948)
    2.《大公报》(1912~1949)
    3.《申报》(1909~1948)
    4.《航空杂志》(1929~1943)
    5.《航空建设》(1942~1945)
    6.《航空译刊》(1939年第1~9期)
    7.《中国的空军》(1938~1948)
    8.《航空月刊》(1925年总第1期~1929年总第19期)
    9.《航空》周刊(1937年第1~4期)
    10.《航空》(1920~1925)
    11.《航空学校月刊》(1932~1933)
    12.《航空机械通讯》(1936~1939)
    13.《航空知识》(1937年创刊号)
    14.《空军》周刊(1932年第1期~1936年第183期
    15.《空军》月刊(1932)
    16.《军事杂志》(1912~1948)
    17.《海军公报》(1935~1937)
    18.《海军杂志》(1928~1937)
    19.《军声》(1912~1937)
    20.《新青年》(1915~1924)
    21.《国民公报》(1913~1918)
    22.《科学画报》(1933~1937)
    23.《国民政府行政院公报》(1928~1945)
    24.《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报》,第128期、449期、
    25.《东方杂志》(1913~1947)
    1.郭力三编述:《内燃发动机》,永明印刷局1924年版。
    2.郭力三:《实用航空学辑要》,南京军用图书社1931年版。
    3.林钧能:《空军战斗的战略与战术》,军用图书社1937年版。
    4.林钧能:《独立空军战术》,中央空军军官学校编译科审定1939年版。
    5.卢日隆著、林钧能译:《卢氏轰炸战术》,中央空军军官学校1942年版。
    6.王祖文:《各级军官对空军与空防必具之常识》,大中书局1932年版。
    7.王祖文:《炮兵飞机勤务》,航空委员会训练监编译科1940年版。
    8.王祖文:《陆空无线电通讯勤务》,航空委员会训练监编译科1940年版。
    9.侯竞寰:《空中攻击讲义》,中央航空学校教育处编印1936年版。
    10.侯竞寰:《空中侦察教程》,中央航空学校教育处编印1935年版。
    11.林福元、郑述龄:《空军攻击陆面之战术》,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空军司令部1933年版。
    12.林福元、郑述龄:《航空术语辞典》,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空军司令部1933年版。
    13.钱昌祚:《考察欧美各国航空报告书》,1939年版。
    14.钱昌祚:《军用飞行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航空班1930年版。
    15.黄光锐编订:《空中战斗术》,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空军司令部1933年版。
    16.董问樵:《国防经济新论》,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17.航空委员会政治部:《空军抗战三周年纪念专册》,1940年版。
    18.塞维斯基著:《空军制胜论》,航空委员会1944年版。
    19.中国航空协会宣传组编:《中国航空协会成立之经过及其概况》,中国航空协会宣传组1933年版。
    20.饶国璋:《航空学讲义》,中央航空学校教育处1935年版。
    21.王柏龄:《积极防空》,正中书局1934年版。
    22.尹国祥:《第二次欧战西战场述评》,军学编译社1942年版。
    23.卓献书:《战时国土防空之理论与实际》,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24.吴亮夫:《空军抗战纪略》,战争丛刊社1937年版。
    25.梁又铭:《中国空军抗战史画》,正气出版社1947年版。
    26.陶叔渊:《现代各国航空工业》(航空丛书),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27.陶叔渊:《防空与国防》,中华书局1935年版。
    28.葛扶南编译:《长期抗战中的国防计划》,南华出版社1938年版。
    1.张心澄:《中国现代交通史》,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1年版。
    2.蒋百里:《蒋百里先生全集》,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
    3.蒋百里:《国防论》,民国丛书,第二编(31),上海书店1990年版。
    4.毛注青等编:《蔡锷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蔡锷:《军事计画》、《蔡松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28辑,中央文物供应社(台)。
    7.杨杰:《国防新论》,民国丛书,第二编(31),上海书店1990年版。
    8.张其盷编:《蒋总统集》(第1册)台湾国防研究院1968年版。
    9.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周年纪念册》,中国工程师学会1946年版。
    10.李齐念主编:《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三辑·军政类),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
    11.《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三)军政,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7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46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编:《河北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编:《江苏文史资料》第79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辽宁文史资料》第14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4辑(内部资料)
    18.保定市政协文史研究会编:《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郑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郑州文史资料》第7辑,1990年版。
    2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企业》,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1.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八卷,政治军事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22.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15辑军事机构(上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2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华文史资料文库政治军事编》第8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24.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蓝天碧血扬国威---中国空军抗战史料》,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25.高晓星编:《陈绍宽文集》,海潮出版社1994年版。
    26.政协广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西文史资料选辑·广西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五辑)》,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2年版。
    27.《文史资料选辑》,第39辑(总139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
    2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29.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报馆1923年版。
    30.林樱尧主编:《马尾首创中国航空业资料集(船政文化研究丛书)》,福建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
    31.刘重民主编:《台山近代航空人物录》,
    32.关中人、帕蒂·哥莉(Patti Gully)编:《五邑华侨与中国航空》(第2卷),中国航空史研究会、广东省恩平市政协文史委员会2003年版。
    33.李松林:《中国国民党史大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4.空军大辞典编审委员会编:《空军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
    35.张宪文、方庆秋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6.李天民:《中国航空掌故》,(台北)中国的空军出版社1973年版。
    37.中国文化建设协会:《抗战前十年之中国》,(台北)龙田出版社1980年版。
    38.方雄普:《华侨航空史话》,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
    39.王工一、栾开明:《长空风云录》,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40.沈吕宁、沈丹昆编:《沈翊清沈觐宸纪念文集》(船政文化研究丛书),福建省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
    41.赵荣芳:《香山航空人物录》,《中山文史》(第16辑),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1989年版。
    42.许蓉生、林西成编著:《国民党空军抗战实录》,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版。
    43.周日新等编著:《中国航空图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部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卷),中国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45.张作兴主编:《船政文化研究》(第3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46.杨志本主编:《中华民国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
    47.叶金福、姜澄宇主编,《季文美文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刘真主编、王焕琛编著:《留学教育》第四册,(台)“国立”编译馆1980年版。
    3.马毓福:《1908-1949中国军事航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
    4.姜长英:《中国航空史》,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姜长英:《中国航空史:史话·史料·史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姚峻主编:《中国航空史》,大象出版社1998版。
    7.刘亚洲和姚峻主编:《中国航空史》(第二版),湖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版。
    8.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中国军事史》,第3卷《兵制》,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9.陈高华、钱海皓主编:《中国军事制度史·兵役制度卷》,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
    10.王绍军、陈陆、朱俊法:《军制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1.高锐主编:《中国军事史略》,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陈崇桥、张玉田主编:《中国近代军事后勤史》,金盾出版社1993年版。
    13.王国强:《中国兵工制造业发展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
    14.王厚卿主编:《中国军事思想史论纲》,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施渡桥:《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16.田震亚:《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7.史全生主编:《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18.王吉尧主编:《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
    19.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主编:《中国国民党与国防建设》,台湾正中书局1984年版。
    20.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21.冯兆基:《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2.靳明全:《攻玉论——关于20世纪初期中国军界留日士生的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23.戚厚杰、刘顺发和王楠编著:《国民革命军沿革实录》,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薛光前:《蒋百里的晚年与军事思想》,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5.陶菊隐:《蒋百里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
    26.李娟丽:《军学奇才---蒋百里》,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李德慧:《杨杰将军思想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8.魏伟琦:《铁翼雄风:高志航传》,(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1年版。
    29.熊宗仁:《何应钦--历史漩涡中的历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0.黄亦兵:《军旅沧桑—孙立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纪念孙立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32.陈石平、成英:《军事翻译家刘伯承》,书海出版社1988年版。
    33.肖劲光:《肖劲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34.王俯民编著:《民国军人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35.李永:《刘敬宜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36.师元光编:《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仕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37.刘凤翰:《民国军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
    38.刘凤翰:《国民党军事制度史(上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
    39.陈书麟、陈贞寿:《中华民国海军通史》,海潮出版社1993年版。
    39.陈贞寿:《图说中国海军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0.海斌:《留美海军风云录》,海潮出版社1992年版。
    41.华强、奚纪荣和孟庆龙:《中国空军百年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2.陈应明、廖新华:《浴血长空:中国空军抗日战史》,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43.唐学锋:《中国空军抗战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4.文闻编:《旧中国空军秘档》,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45.训练部科研处资料室编辑整理:《旧中国航空史料》1963年(内部资料)。
    46.高晓星、时平编著:《民国空军的航迹》海潮出版社1992年版。
    47.曹剑浪:《国民党军简史》,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48.王乃民编:《中国近代民航空史》,《中国民航事业》编辑部1987年版。
    49.(美)柯伟林(W.C.Kirby)著,陈谦平译:《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50.李传根:《飞将军刘善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
    51.萧强、李德标:《国父与空军:我国初期革命史话》,(台北)华太印刷有限公司1983版。
    52.孟赤兵、李周书编著:《神鹰凌空:中国航空史话》,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3.马振犊、戚如高:《友乎?敌乎?——德国与中国抗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4.宋美龄:《宋美龄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1.王建明:《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军事航空的教育与训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2.王建明:《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航空留学教育概况述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3.王建明:《我国近代航空留学生派遣情况述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4.王建明:《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军事历史研究》2010年第1期。
    5.元青、王建明:《演进与变革: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军事航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6.王建明:《留学生与中国飞机制造业》、《留学生》2005年第1期。
    7.王建明:《单人架机飞越亚欧的中国第一人——孙桐岗》,《兰台世界》,2012年第21期。
    8.元青、王建明:《近代中国海军留日教育及其影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9.孔凡岭:《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留学教育》,《东方论坛》2003年第1期。
    10.元青:《民国时期的留美学生与中美文化交流》,《南开学报》2000年第5期。
    11.易青:《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留学生派遣工作》,《民国春秋》2000年第5期。
    12.易青:《抗战时期南京政府留学生派遣工作述评》,《求索》2002年第2期。
    13.王宏基:《公费留学意大利学习航空工程的25人概况》,《航空史研究》1994年第1期。
    14.田久川:《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该校中国留学生》,《辽宁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15.徐平:《日本士官学校和旧中国陆军“士官系”》,《档案史料与研究》2001年第2期。
    16.沈清尘:《任教南京中央军校的回忆》,《档案史料与研究》1998年第3-4期。
    17.魏大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军官制度述评》,《民国档案》1996年第3期。
    18.姜长英:《中运一号运输机》,《航空史研究》1995年第3期。
    19.季文美:《关于中意飞机制造厂和国民党第二飞机制造厂的一些情况》,《航空史研究》,1996年第2期。
    20.皮明勇:《民国初年的中国海军战略战术的理论论述》,《军事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
    21.皮明勇:《抗日战争前后中国海军学术述论》,《军事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22.皮明勇:《中国近代国防建设思想发展论纲》,《军事历史》1994年第5期。
    23.一玄、攀登:《张学良与东北空军的兴衰》,《北京党史》,2000年第2期。
    24.姚家坤:《蒋百里军事思想简论》,《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25.余子道:《从〈军事计划〉、〈国防论〉到〈国防新论〉——论蔡锷、蒋百里、杨杰的国防思想》,《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26.张天政:《中国近代兵役制度的演变述略》,《军事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27.施渡桥:《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述评》,《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28.刘作忠:《东北海军创始人沈鸿烈逸事》,《世纪桥》2003年第5期。
    29.徐康良:《抗战时期我在中国空军的经历》,《纵横》1999年第11期。
    30.唐学锋:《台湾研究中国空军抗战史简述》,《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4期。
    31.孟力:《为了开拓祖国的航空工业——记梅龙安》,《航空史研究》1995年第2期。
    32.王德中:《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航空业》,《军事历史》1994年第3期。
    33.王子仁:《回忆钱昌祚师》,《航空史研究》1994年第3期。
    34.韩明阳:《丁纪徐传奇》,《航空史研究》1999年第2期。
    35.赵荣芳:《中国第一个飞行员——张惠长》,《航空史研究》1994年第1期。
    36.江东:《听航空老人讲那过去的故事——汪柱臣老人访谈追记》《航空知识》2005年第8期和第9期。
    37.许志成:《赴美国学习的回忆——记第三批中轰炸机空勤机械士》,《航空史研究》1995年第4期。
    38.史空:《我国直升机先驱——朱家仁》,《江苏航空》1993年第1期。
    39.奚纪荣、武吉云:《抗战前中国航空队史略》,《军事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40.毕居正:《孙中山的航空救国思想及其影响》,《军事历史》,1993年第3期。
    41.谭备战:《1931年的全国航空会议及其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42.梁友尧:《近代海军宿将陈兆锵述评》,《学术月刊》1990年第7期。
    43.李石、王红:《近代中国建设海军航空兵的尝试》(上),《现代舰船》2006年第2期。
    44.李石、王红:《近代中国建设海军航空兵的尝试》(下),《现代舰船》2006年第4期。
    45.冷伟:《近代中国飞行员培养模式探析》,《天府新论》,2007年第6期。
    46.李树山:《早期军事航空和空军学术思想的萌生》,《中国空军》1993年第1期。
    47.米歇尔·乔治:《1937~1949国民党政府空军建设的局限性》(上),《航空史研究》2001年第5期。
    48.米歇尔·乔治:《1937~1949国民党政府空军建设的局限性》(下),《航空史研究》2001年第6期。
    49.金亮:《冯·卡门1937年的中国之行》,《力学与实践》2007年第4期。
    50.胡哲峰:《外国军事顾问与国民党军事力量》,《军事历史》1990年第4期。
    51.章百家:《中国为抗日寻求外国军事援助与合作的经历》,《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5期。
    52.徐康明:《援华抗日的美国“飞虎队”》,《云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3.任贵祥:《抗日战争时期华侨航空救国运动与对日空战》,《军事历史》1991年第5期。
    1.王建明:《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军事的转型》,南开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2.张帆:《南京国民政府民用航空业研究(1927~1937)》,河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3.牛杰:《留学生与中国近代航空教育的发展》,山西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4.端龙云:《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研究(1927~1937)》,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5.刘凡:《民国时期广东航空业研究(1924—1936)》,华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6.王跃如:《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美空军合作》,西北师范大学文2009年硕士论文。
    7.陈波:《军事技术与军事思想的互动:以二战结束前军事航空发展为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8.罗永明:《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影响(1928-193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1.翟永华:《中国飞虎:鲜为人知的中美空军混合联队》,(台湾)知兵堂出版2008年版。
    2.(美)饶世和著、戈叔亚译:《飞翔在中国上空:1910-1950年中国航空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钱昌祚:《浮生百记》,(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4.陈存恭:《中国航空的发轫》,《台湾近代史研究集刊》第7期。
    5.黄秉衡:《黄秉衡八十自述》,《传记文学》(台),第83卷,第5期
    6.钱昌祚:《服务航空界的回忆(上)》,《传记文学》第23卷第5期。
    1. Andrew G.Ha]ey,Chinese Astronautical Resterch,PartⅡ,Asronautics.1960.Vol.5
    2. Chih Meng: The American Returned Students of China, Pacific Affairs, Vol.4, No.1(Jan.,1931),
    3. AircraftYear Book,1929:Aeronautical Chamber of Commerce ofAmerica,Inc.
    4. F.L.Wattendorf, Chinese Largest Wind Tunnel,Aircraft Engineering,1940,11.
    5. William M. Leary, Jr: Wings for China: The Jouett Mission,1932-1935, PacificHistorical Review, Vol.38, No.4(Nov.,1969).
    6. John Wands Sacca: Like Strangers in a Foreign Land: Chinese Officers Prepared atAmerican Military Colleges,1904-37, 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Vol.70, No.3(Jul.,2006).
    7. A.Klemin,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stitute of the aeronautical,SciencesAircraft Engineering,1948,vol,20.
    8. FRUS foreign relations transport planes for china1941-1945,China.
    9. FRUS,1944,The far East,China.
    10. GUANGQIU XU The Issue US Air Support China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11. Charles Romanus and Riley Sunderland.Stilwell’s Mission to China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