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漢簡草字整理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所選擇的研宄材料是,漢代簡贖中除了工整規範隸書以外的所有草字材料。其中以漢代中後期簡贖為主,對漢簡草字的文字特點、書寫情況、釋文整理等作全面考察研宄,尤其注意相關文字的考釋整理。通過本文研宄整理,共發現和解決漢簡釋文中300多處錯誤,並且建立了最新的漢簡草字彙編。
     本文共分上下兩編,上編為緒論、專題研宄和附錄,下編為漢簡草字彙編。上編共九章,其中第一章為緒論綜述,考察了本文研宄問題的研宄現狀、存在的問題、研宄材料的界定、研宄意義等。第二章,對本文研宄的漢簡材料作了深入考察,包括相關的圖版公佈情況、圖版的清晰度問題。第三章對漢簡草書的草字簡的數量和内容性質、漢簡草字的整體特徵等相關問題作了概述補充。第四章考察漢簡草字的草化方法和書寫特點。第五章探討了漢簡草字中的同形相混現象,並糾正了一些因為草寫同形相混產生的誤釋問題。第六章,以漢簡草字中的俗字誤寫現象為考察點,論述漢簡草字與俗字誤寫的關係,揭示了當前釋文中對原簡俗字、誤字的諸多整理錯誤。第七章主要是概括了漢簡草字中的合文、連寫等特殊書寫現象。第八章為漢簡草字的單個字形研宄,包括漢簡草字中的特殊字形的溯源舉例,和一些誤釋未解的草字考釋舉例。第九章是本文對漢簡草字考釋方法的一點經驗和總結。附錄主要是在準備書寫上編過程中發現的一些零散問題,其中包括:各種漢簡草字釋文校注、出土漢簡調查表、《陸編》校勘表、本文釋字一覽表,和其他一些專題文章。全文第一、二、三章主要是緒論和概述。第四、五、六章,是對漢簡草字的構形、同形、形近、誤字等問題作深入研宄。第七章是書寫現象的考察。第八章則深入到具體的文字考釋問題。最後一章是本文對釋文和考釋問題的思考和發微。
     本文下編為漢簡草字彙編。彙編正文按照《說文》部首順序排列,分成十四卷,共收集漢簡草字將近三千個字頭,兩萬八千多個字形。彙編後附有存疑字、未釋字、合文、連寫字、符號表
The researching materials of this paper are the materials which concerned aboutthe cursive writing except for the orderly and standard materials of the bambooscripts in Han Dynasty. This paper observed and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the words, writing situation, and the arrangement of the annotation and whatnot,which mainly focused on the bamboo scripts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This paper especially paid attention to making the textual explanations andsotring out the relevant word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itdiscovered and solved about400mistakes of the study of the bamboo scripts inHan Dynasty, in addition, it established the latest corpus of the cursive writing.This paper had two parts, the first patr chiefly concerned about the introductionand the monographic study, the second part concentrated on the corpus of thecursive writing. The first part contained11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introduction which introduced the current researching situation, the existingproblems, the decision of the researching materials and the researchingsignificance of the paper. Chapter Two further investigated the relevantmaterials of this paper, including the published situation of the interrelatedlayouts, the clarity problems of the layouts, the amounts of the cursive writing,the content and the qual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sive writing of thebamboo scripts in Han Dynasty. Chapter Three investigated the confusion of thehomographic phenomena and corrected some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confusion of the homographs. Chapter Four dealt with a plenty of the mistakeswhich were produced by the misunderstandings of some characters with similarforms. Chapter Five observed the ordinary patterns and some special situationsof the cursive writing of the bamboo scripts in Han Dynasty. Chapter Sixrevealed several mistakes of the original mistaken characters of the currentannotations. The seventh chapter generalized the compound writing, the ligatureand some special writing phenomena. Chapter Eight is the study of the singlecharacter patterns, which providing the examples about the origins of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s and some instances about the misunderstandings of thecursive writing. Chapter Nine concerned about the collection of the bamboo slipsand provided with the mistakes which are caused by the unknowing andmisunderstanding of the cursive writing. Chapter Ten simply probed into thesotring situation of the existing bamboo scripts. It considered the existingannotations of the bamboo scripts had some serious mistakes, which needed tobe reorganized futrher. The last chapter of the first part summarized theexperience about deciding the methods of the check and interpretation. In orderto not influence the fluency of the paper, some trivial, some particular problemsand several diagrams which are referred in the paper are collected in theAppendix. The Appendix contained variously detailed collations of the cursivewriting, the list for investigation of the published situation of the layouts, theemendation tables of The Corpus of Cursive Writing of Han Dynasty, the list ofthe annotations of this paper and some other feature atricles. The first and thesecond chapter are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survey of this paper. The third,fourth, fifth and sixth chapter are the futrher research of the homographs, thecharacters with similar form, the popular form of characters and themisunderstanding characters. Chapter Seven is the observation of the writingphenomenon. Chapter Eight and Nine made an exploration about the specificproblems about the check and interpretation. The last two chapters are theconsideration and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annotation and the check andinterpretatio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is the corpus of the bamboo scripts in HanDynasty. The main body of the corpu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14segments isranked on the basis of the order about the radicals of ShuoWen. The main bodyof the corpus totally collects almost3000preifxes,more than28000characterpatterns. The attachment of the corpus contains the controversial characters,the unexplained characters, the compound characters, the ligatures and symboltables.
引文
1啟功《關於古代字體的一些問題》,《文物》1962年第6期。又見《古代字體論稿》,《啟功全集》第二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65頁。
    2陳夢家《漢簡缀述》,中華書局,2008年7月,310頁。
    3許偉東《草書的廣狹二義與草書分類說略》,《書法之友》,1995年第4期。
    4李永忠《草書劃分私議》,《首都師範人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1沙孟海《隸草書的淵源及其變化》,《沙孟海論書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6月,75頁。又見於《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宄所週刊》第二集125-128期。,1930年11月。
    2沙孟海《沙孟海論書文集》,86頁。
    3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世紀出版集圑,2009年7月,138頁。
    4裘錫圭《從馬王堆“”一號漢墓遣冊談關於古隸的一些問題》,《考古》,1974年第1期。
    5張恒奎《草書體的形成與演變》,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12月。
    6尋鵬《章草書形體演變研宄》,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1朱會萍、劉常飛《試論萌芽期的草書》,《邯鄲學院學報》,2007年3月。
    2沙孟海《沙孟海論書文集》,86頁。
    3毛惠明《從天水秦簡看秦統一前的文字及其書法藝術》,《書法》1990年第4期。
    4軿宇騫《银雀山漢簡文字編?前言》,文物出版社,2001年7月。
    5連劭名《草書考》,《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6月。
    6趙平安《隸變研宄》,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24頁。
    7范國強《論史遊章草〈急就章〉之真實性》,《東方藝術》,2007年第12期。
    1魏建功《草書在文字學上之新認識》,《輔仁學志》,1946年第14卷1、2合期。
    2唐蘭《中國文字學》,137頁。
    3孫星衍《急就章考異序並注》,《急就篇》,嶽麓書社,1987年1月,381頁。
    4陸錫興《漢代草書概說》,《書法研宄》,1990年第3期。
    5陸錫興《論漢代草書》,《漢代簡牘草字編?序》,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12月。
    6楊宗兵《秦文字“草化”論析》,《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2期。
    7陸錫興《〈漢代簡牘草字編〉編後》,《辭書研宄》,1990年第5期。
    8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85頁。
    9秦永龍《漢字書*漫談》,《語文建設》,1997年第6期。
    1李洪智《漢代草書研宄》,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5月。李洪智《試論漢代草書的來源》,《新世紀高等書法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248-255頁。李洪智、高淑燕《也談今草的產生》,《文化藝術研宄》,2009年第3期,討論《永元兵物簿》的書體性質,認為仍是隸草或略帶今草特徵的隸草。利用漢簡草書材料討論今草的產生等問題。李洪智《關於今草字形來源問題的辨析》,《書法當言平义,2002年第5期。
    2郭彳白f骨《漢代草書的產生》,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
    3郭紹虞《草體在字體演變上的關係》(上、下),《學術月刊》,1961年第11、12期。
    4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齊耆書社,1981年,125頁。
    5陳夢家《漢簡缀述》,311頁。
    1侯開嘉《隸草派生章草今草說》,《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2李洪智《略論字體的典型一一從隸草、章草之間的關係說起》,《中國書法》,2006年4期,82-83頁。覲S占又見李洪智《從章草看權威人士對隸草字形的優化選擇和改造》,《書法漢學研宄》(日本),2008年2期。
    3尋鹏《論章草書的形體演變及其在漢字史上的作用》,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11月。
    4趙彥國《章草書法歷史流變研宄》,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1除了博士論文外,還可見不少散見的相關文章,如《試論隸草的符號及系統性》,《第七屆中國書法史論國
    際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略論漢代草書的古文字特徵》,《書法叢刊》,2007年6期;《試談草書符號》,《書法之友》,2002年第12期。這些文章基本是其博士論文修改而成。
    2金美蘭《從西漢馬圈灣簡牘看早期草書的發展》,中央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5月。
    3黄修珠《論古代簡牘書*方式與今草的形成》,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4承春先《漢字草書“連綿”現象再考》,學苑?文化創造學科紀要,第八二九號,2009年11月,
    80至92頁。
    5吳照義、王琪《居延漢簡草書内部結構及外部特站一兼論草書對隸變的影響》,《時代文學》(雙月刊),2007
    年第5期。
    6吳照義,王琪《漢代草書與簡化字》,《南昌高專學報》,2005年第6期。
    1王國維《流沙墜簡?簡牘遺文六十七》,中華書局,1993年9月,240頁。
    2孔令穀《漢章草木簡見於宋》,《說文月刊》,1941第10期年第2卷,448頁。
    3陸錫興《宋代永初漢簡的整理和研宄》,《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1啟功《古代字體論稿》,《啟功全集》第二卷,2009年1月,65頁。
    2陸錫興《漢代草書概說》,《書法研宄》,1990年第3期。
    3劉洪《章草起源探述一兼論尹灣漢墓新出土簡牘的章草文字》,《尹灣漢墓簡牘綜論》,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190頁。
    4蔡顯良《談尹灣漢墓簡牘中的章草書法》,《尹灣漢墓簡牘綜論》,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192頁。
    5李永忠《漢代草書與章草的關系》,《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6何本安《章草瑣議》,《貴州文史叢刊》,1999年第1期。
    7趙彥國《章草名實考略》,《藝術百家》,2007年第8期。
    1華人德《華人德書學文集》,榮寶齋出版社,2008年8月,132-135頁。又,華人德《章草辨》,《書法研宄》,1998年第5期。
    2尋鵬《論章草書的形體演變及其在漢字史上的作用》,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11月。
    3趙彥國《章草書法歷史流變研宄》,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5月。
    4謝晨《章草形體研宄》,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12月。
    5林榮森《章草書法研宄》,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1998年。
    6邱奕銘《尹灣西漢簡牘章草書法的研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7莊春真琴《漢簡帛書章草考》,《卒業研宄梗概集》,2004年3月20日,54-55頁。
    8卓定謀《章草考》,天津古籍書店,1990年8月。
    9王國維《校松江本〈急就篇〉序》,《覲堂集林》卷第五藝林五,中華書局,2004年8月。
    10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80頁。
    11啟功《〈急就篇〉傳本考》,《啟功書法論叢》,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5頁。
    12啟功《古代字體論稿》,67頁。
    13裘錫圭《文字學概要》,86頁。
    1郭紹愚《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現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80年6月。
    2叢文俊《章草及其相關問題考略》,《中國書法》,2008年第10期。
    3范國強《論史遊章草〈急就章〉之真實性》,《東方藝術》,2007年第12期。
    4張嘯東《簡牘文書習語與早期漢代草書》,《東方藝術》,2007年第8期。
    5李洪智、高淑燕《“藁書”辨》,《書畫世界》,2009年1月。
    1徐華《論草書源起時期的地域性特徵》,《中華藝術論叢》(第7輯),2007年8月。
    2劉濤《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所見書體及書法史料價值》,《文物》,2005年第12期。
    3黎泉《漢簡書體淺析》,《漢簡研宄文集》,1984年9月,399頁。
    4黎泉《西北漢簡淺說》,《書法》,1979年5月。
    5鄭惠美《漢簡文字的書法研宄》,《故宫叢刊》’國立故宫博物院故宫叢刊編輯委員會編甲種之33’1984年12月。
    6文功烈《漢簡書法研宄》,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5月。
    7王有鵬《論兩漢草書繁榮的成因》,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4月。
    8 (日)大庭脩著,徐世虹譯《漢簡研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9 (日)大庭脩著,徐世虹譯《漢簡研宄》,259頁。
    1李學勤《秦簡的古文字學考察》,《雲夢秦簡研究》,中華書局,1981年7月。=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中華書局,1993年9月,第136頁。原書無簡號,簡稱和簡號為本文核對後加。
    3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158頁。
    1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196頁。=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221頁。=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221頁。
    4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260頁。
    5孫家洲《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
    6于豪亮文章皆見於《于豪亮學術文存》,中華書局,1985年1月。本文涉及于豪亮文章皆以此書所收為準。
    7《于豪亮學術文存》,167頁。
    8《于豪亮學術文存》,206頁。
    1《于豪亮學術文存》,242頁。
    2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文章涉及裘錫圭文章皆以此文集爲準。
    3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2《簡牘帛書卷》,第53頁。
    4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2《簡牘帛書卷》,第57頁。
    5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2《簡牘帛書卷》,第H頁。
    6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2《簡牘帛書卷》,第27頁。
    7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2《簡牘帛書卷》,322頁。
    1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2《簡牘帛書卷》,528頁。=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2《簡牘帛書卷》,207頁。
    3黄文傑《秦至漢初簡帛文字研究》,商務印書館,2008年2月,38頁。
    4謝桂華、李均明、何雙全f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質疑》,《中國史研宄》,1983年第1期。
    1謝桂華、李均明《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補正舉隅》,《歷史研究》,1982年第5期。=謝桂華、李均明f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評議》,《敦煌學輯刊》,1984年第2期。
    3邵友誠《居延漢簡札記》,《考古》,1962年第1期。
    4初師賓f居延漢簡甲乙編、甲編釋文校疑》,《考古與文物叢刊第二號一古文字論集(一)》,考古與文物編輯部編輯出版,1983年11月,124頁。
    1陳邦懷《Z居延漢簡甲編\校語》,《考古》,1960年第10期。=陳邦懷I居延漢簡甲編、校語增補》,《考古》,1961年第8期。=陳直I居延漢簡甲編、釋文校正》,《考古》,1960年4期。
    4陳直I居延漢簡甲編、釋文校正》(續),《考古》,1960年第10期。
    5何雙全《武威漢代醫簡》釋文補正,《文物》,1986年第4期。
    6陳國清I武威漢代醫簡、釋文再補正》,《考古與文物》,1991年第3期。
    7簡帛研究網:ht.tp://www. bamboos ilk. org/admin3/2006/zhang junmin002. htm
    8王素《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選釋》,《文物》,2005年12期。
    9孫聞博、付娟《東牌樓漢簡z素上言盜取文書案卷\的綴合與考釋》,《四川文物》,2007年第6期
    10黄今言《Z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釋讀的幾個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2期。
    11李恒光《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劄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宄網站,2010年5月20日,http://www. gwz. fudan. edu. cn/SrcShow. asp?SrcID156李恒光《東牌樓漢簡文_=1o該文内容後來都收入了字研究》,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6月。
    1=伊強《讀z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劄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10年3月23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l—artice. php?id=1236。
    13邢義田《z肩水金關漢簡(壹)\初讀劄記之一》,簡帛網,2012年5月8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article. php?id=1686。
    14張俊民《金關漢簡劄記》,簡帛網,2011年10月15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l?id—artice. php=1565。
    15張俊民《肩水金關漢簡(壹^釋文補例續》,簡帛網,2012年5月8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article. php?id=1687。
    16曹方向《初讀z肩水金關漢簡(壹)\》,簡帛網,2011年9月16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1549—article. php?id=。
    17方勇《讀肩水金關漢簡劄記二則》,簡帛網,2011年9月16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d—article. php?i=1550。
    1蘇诱敏《漢簡叢說》,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79年。
    2徐富昌《漢簡文字研宄》,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宄所碩士畢業論文,1984年。
    3顏世兹《戰國秦漢簡帛校讀方法研宄》,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宄所博士論文,2012年。
    1勞幹《釋漢簡中的“烽”》,《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中華書局,2006年12月,207頁。=陸錫興《釋“P”?,《考古》,1987年第12期。=陳公柔、徐蘋芳《大灣出土的西漢田卒簿籍》,《考古》,1963年第3期.
    4裘錫圭《湖北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出土簡牘考釋》,《文物》,1974年第7期。
    5何雙全《敦煌漢簡釋文補正》,見《漢簡研究文集》,467頁。
    6陳直《敦煌漢簡釋文平議》,見《摹廬叢著七種》,齊魯書社,1981年1月,285頁。
    7黄盛璋《江陵鳳凰山漢墓簡牘及其在歷史地理研究上的價值》,《文物》,1974年第6期。
    8李均明《秦漢簡牘文書分類輯解》,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41頁。
    9李均明《秦漢簡牘文書分類輯解》,43頁。
    陸锡興《七十年代以來秦漢簡帛文字研宄》,《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
    1陸錫興《评十年来的简帛文字编》,《辭書研究》,1997年第1期。
    1數據信息均來自陸錫興《评十年来的简帛文字编》,《辭書研宄》,1997年第1期。=赵平安《评z汉代简牘草字编\》,《河北圖苑》,1992年第3期。=陸錫興I漢代簡牘草字編\編後》,《辭書研宄》,1990年第5期。
    1數據信息來自陸錫興《評十年來的簡帛文字編》,《辭書研宄》,1997年第1期。
    1李正光编《楚漢简帛書典》,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1月。=樊中嶽、陳大英、陳石編著《簡牘帛書書法字典》,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1月。=李正光《馬王堆漢墓帛書竹簡》,湖南美術出版社,1988年2月。
    4葉培貴、趙宏《简帛文字与书学》,《美術之友》,1998年第4期。
    1[日]江村治樹主編《馬王堆出土醫書字形分類索引》,有釓書房,1987年。
    2李正光《馬王堆漢墓帛書竹簡》,湖南美術出版社,1988年2月。
    3陳松長編著《馬王堆簡牘帛書常用字彙》,上海書店,2007年1月。
    4駢宇騫編著《銀雀山漢簡文字編?前言》,文物出版社,2001年7月,8頁。
    5駢宇騫編著《銀雀山漢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7月。
    1楊安《銀雀山漢簡文字編(續)》(稿),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宄中心網站,2013年7月31日。http://www. gwz. fudan. edu. cn/SrcShow. asp?SrcID—二2088
    2洪鈞陶《草字編》,文物出版社,2006年1月。
    3李志賢《中國草書大字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12月。
    4陳振濂主編《中國草書大字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
    5程同根《章草大字典》,西泠印社,2009年12月。
    6北川博邦編《章草大字典》,雄山閣出版,1994年6月。
    1周羣麗《尹灣漢墓簡牘整理研宄》,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2張顎成、周羣麗《尹灣漢墓簡牘校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3月。
    1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8月。
    2臧克和《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4月。
    1李洪智《漢代草書研宄》,27頁。
    1李永忠《草書流變研宄》,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5月,16頁。
    1蔣善國《什麼是草書》,《語文建設》,1963年第4期。
    2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207頁。
    3侯開嘉《隸草派生章草今草說》,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1王跡《草書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81年第1期。=字形來源《漢代簡牘草字編》,229頁。
    3陸錫興《漢代草書概說》,《書法研究》,1990年第3期。
    4裘錫圭《文字學概要》,86頁。G李洪智《漢代草書研究》,46頁。
    6陸錫興《論漢代草書》,《漢代簡牘草字編》,11頁。
    1張湧泉《漢語俗字研宄》,商務印書館,2010年1月,26頁。
    1軿宇騫、段書安《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文物出版社,2006年3月。
    2沈頌金《二十世紀簡帛學研宄》,學苑出版社,2003年8月。
    3單育辰《一九〇〇年以來出土簡帛一覽》,《簡帛》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481-513頁。
    4章宏偉《百年來出土的兩漢簡牘》,《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5劉浩《漢晉簡牘相關論著的圖版比較研宄》,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6陳夢家《漢簡缀述》,311頁。
    7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2《簡牘帛書卷》,第207頁。
    8裘錫圭《文字學概要》,85頁。
    9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漢長安未i宫一1980-1989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11月。
    1金關恕、劉慶柱《J:办水;1?漢王朝:2000年?時企二;iT》,読売新聞大阪本社,1999年。
    2宋鎮豪:《中國法書全集1?先秦秦漢》,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3《集成》第二冊,1頁。
    4張鳳輯《漢晉西陲木簡彙編》(初、二編),有正書局影印本,1931年。
    1甘肅省文物考古隊、甘肅省博物館《漢簡研究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張德芳、郝樹聲《懸泉漢簡研宄》,甘肅文化出版社,2009年8月。
    3關於此簡網友在西嶽論壇網站上有討論,網址:http://his. snnu. edu. cn:8000/forums/t/16377. as4px敦煌市博物館《敦煌清水溝漢代烽燧遺址出土文物調查及漢簡考釋》,《簡帛研究》第2輯,法律出版社,1996年,368—375頁。
    5[日]西林昭一《簡牘名跡選》,二玄社,2009?2012年。
    44
    1胡之《内蒙古居延漢簡》(一?四),重慶出版社,2008年6月。=楊少峰《秦漢簡牘墨跡選》,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7月。
    =[日]東地滄厓等《居延新出土書法木簡選》,每日新聞社、(財)每日書道會,1996年7月。
    4[日]西林昭一《簡牘名跡選8?甘肅篇三》,二玄社,2009年11月。
    5馬建華《河西簡牘》,重慶出版社,2003年1月。
    1[日]大阪府立近?飛鳥博物館《>)1/夕口一J; t9:中國?木簡古墓文物展》,每日新聞社、(財)每日書道會,1994年12月。
    2徐祖蕃《漢簡書法選》,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
    3[日]西林昭一《中國甘肅新出土木簡選》,每日新聞社、(財)每日書道會,1995年1月。
    4中國科學院考古研宄所《長沙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7年8月。
    1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宄所《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上、下),文物出版社,1973年10月。
    2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宄所《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文物出版社,2004年7月。
    3傅舉有、陳松長《馬王堆漢墓文物》,湖南出版社,1992年1月。
    4湖南省文物考古研宄所、中國文物研宄所《湖南張家界古人堤簡牘釋文與簡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2期,72-84頁。
    5 [日]西林昭一、陳松長《新中國出土書跡》,文物出版社,2009年5月。
    6 [日]西林昭一《湖南省出土古代文物展:古代中國?文字t至寶》,每日新聞社、(財)每日書道會2004年9月。
    7湖南省文物考古研宄所、懷化市文物處、沅陵縣博物館《沅陵虎溪山一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第1期,36—55百。
    8[日]西林昭一《簡牘名跡選2?湖南篇》,二玄社,2009年2月。
    9長沙市文物考古研宄所、中國文物研宄所《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文物出版社,2006年4月。
    1湖北省荊川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關/且秦漢墓簡牘》,中華書局,2001年1月。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宄所、隨川市考古隊《隨川孔家坡漢墓簡牘》,文物出版社,2006年6月。
    3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祖《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
    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宄所《江陵鳳凰山西漢簡牘》,中華書局,2012年11月。
    5湖北省博物館《書冩歷史一戰國秦漢簡牘》,文物出版社,2007年9月。
    6荊川博物館《荊川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7[日]西林昭一《簡牘名跡選5?湖北篇三》,二玄社,2009年6月。
    8湖北省荊川博物館《荊川高臺秦漢墓:亘黄公路荊川段田野考古報告之一》,科學出版社,2000年3月。
    1熊北生《S夢睡虎地77號西漢墓出土簡牘的清理與編聯》,《出土文獻研宄》(第九輯),中華書局,2010年1月。
    1[日]西林昭一《江蘇連S港?揚州新出土簡牘選》,每日新聞社、(財)每日書道會,2000年7月。
    2揚州博物館、邗江縣圖書館《江蘇邗江胡場5號漢墓》,《文物》,1981年第11期。
    3徐良玉《揚州館藏文物精華》,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4連S港市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宄中心、東海縣博物館、中國文物研宄所《尹灣漢墓簡牘》,中華書局,1997年9月。
    5侯燦、楊代欣《樓蘭漢文簡紙文書集成》,天地出版社,1999年11月。
    6韓厚明《新疆出土漢晉簡牘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7汪濤、胡平生、[英]吳芳思《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未刊漢文簡牘》,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12月。
    1王炳華《精絕春秋:尼雅考古大發現》,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4月。
    2林永健、李希光等《夢幻尼雅》,民族出版社,1995年4月。
    3黄文弼《羅布淖爾考古記》,綫裝書局影印,2009年5月。
    4黄文弼《西北史地論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
    1青海省文物考古研宄所《上孫家寨漢晉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12月。
    2李成市、尹龍九、金成浩《平壤貞柏洞364號墓出土竹簡〈論語〉》,《出土文獻研宄》(第十輯),中華書局,2011年7月,174-206頁。
    1天長市文物管理所《安徽天長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6年第11期。
    2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文物出版社,1988年8月,78-86頁。
    3河北省文物研宄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河北定縣四十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8期,1-13頁。
    4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漢長安未央宫一1980-1989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11月。
    1金關恕、劉慶柱《J:办水;1?漢王朝:2000年?時企二;iT》,読売新聞大阪本社,1999年。
    2張銘洽、王育龍《西安杜陵漢牘〈日書〉“農事篇”考辨》,《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九輯,三秦出版社,2002年7月,107-113頁。
    3廣州市文物考古研宄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宄所,南越王宫博物館籌建處《廣州市南越國公署遺址西漢木簡發掘簡報》,《考古》,2006年第3期,3-13頁。
    4大葆臺漢墓發掘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宄所《北京大葆臺漢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
    5國家文物局《中國考古60年(1949-2009)》,文物出版社,2009年9月。
    6陳松長《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1年。
    1這批簡屬於上奏書,記錄新莽時西域戰事,舊有稱《王雙幕府檔茱》,但簡中未見王骏事跡,其中70、99、
    142簡中皆出現“始建國天鳳四年”,本文新擬題目為《始建國天鳳四年上奏書》。
    1李永忠《草書劃分私S》,《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1李洪智《略論字體的典型一一從隸草、章草之間的關係說起》,《中國書法》,2006年第4期,82-83頁。相同覲點也見於,李洪智《從章草看權威人士對隸草字形的優化選擇和改造》,《書法漢學研究》(日本)2008年第2期。=叢文俊《章草及相關問題考略》,《中國書法》,2008年第10期。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85頁。洪映熙《簡析居延漢簡文字‘、漢字史上的地位》,《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
    《分類》,41Ho
    1《分類》,247頁。=《分類》,415頁。
    1《分類》,432頁。
    2陳夢家《漢簡綴述》,311頁。
    1《分類》,41頁。
    2(日)大庭脩著,徐世虹譯《漢簡研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259頁。
    1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月,4頁。=《z居延新簡\書簿輯集表》,《集成》,第十二冊,附一。
    1富谷至《木簡述說的古代中國——書寫材料的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48頁。
    1參見拙文《两种失传敦煌因明文献校读记一略谈敦煌草书研究的相关问题》,《文博》,2012年第5期。=陸錫興I漢代簡牘草字編\編後》,《辭書研宄》,1990年第5期。
    3方勇《秦簡牘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36頁。
    1裘錫圭《文字學概要》,88頁。=陸錫興《漢代簡牘草字編》序言6頁;李洪智《漢代草書研究》,64頁。
    1初師賓《〈居延漢簡甲乙編〉甲編釋文校疑》,考古與文物叢刊第二號《古文字論集(一)》,考古與文物編輯部編輯出版,1983年11月,124頁。
    1抱,《集成》與其他釋文皆誤釋作“杞”,詳細解釋見本文後附錄。
    方勇《秦簡H買文字編》,135頁。
    1段,舊釋作“殷”,《集成》作“段”正確。
    2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5月,64-66頁。
    張俊民:《肩水金關漢簡(壹)釋文補例續》簡帛網,2012年5月8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1687—article. php?id:。
    1邬文玲《居延漢簡釋文補遺》,《居延遺址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2013年8月23-27日,670頁。
    1謝桂華、李均明《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補正舉隅》,《歷史研宄》,1982年第5期。
    1參見任攀《居延漢簡釋文校訂及相關問題》和本文附錄一中《居延漢簡甲乙編》草字校注。=見任攀《居延漢簡釋文校訂及相關問題》70?12條下注釋。=方勇《秦簡牘文字編》,171頁。
    1此簡中的兩個“迹”字《集成》未釋,具體釋讀見後附錄。
    1張俊民《<肩水金關漢簡(壹)>释文》,武漢大學簡帛網,2011年9月23日。
    上面所舉第、尊草字,如果不仔細看,完全找不出什麼區別。從我們調查的
    1七,《集成》、《合校》誤作“一”。
    1土、塗,字形見於《敦煌俗字典》,409頁。
    1《陸編》,76頁。
    檄,《集成》釋作“報”,詳細釋析見附錄校注。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81-83頁。
    1初師賓f居延漢簡甲乙編\甲編釋文校疑》,考古與文物叢刊第二號《古文字論集(一)》,考古與文物編輯部編輯出版,1983年11月,124頁。
    在早期的釋文整理中辤、拜常常混淆誤釋。謝桂華,李均明《居延漢簡甲乙
    1謝桂華、李均明《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補正舉隅》,《歷史研究》,1982年第5期。=介,《集成》、《合校》、史語所資料庫等釋文本皆作“界”。=盛,《集成》仍從舊誤作“從”。
    1馬瑞《西北屯戍漢簡文字研究》,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6月,112頁。
    2葉聲波《<居延漢簡>異體字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51頁。
    3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1958年12月,294頁。
    1關於此簡的釋讀任攀碩士論文已經作了論述解釋,可參閱。=陳槃《漢晉遺簡識小七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59頁。
    1羅見今、關守義r額濟納漢簡\年代考釋》,《敦煌研究》2012年第2期,115頁。雷長巍《額濟納漢簡注釋》,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48頁。
    1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2《簡牘帛書卷》,第207頁。
    釋行均《龍龕手鏡?雜部》卷三,續古逸叢書據上海涵芬樓叚江安傅氏雙鑒樓藏本影印,六十七頁。胡吉宣《玉篇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3559頁。
    1黄征《敦煌俗字典》,234頁。=參張湧泉《漢語俗字研究》,26頁。
    3方勇《秦簡牘文字編》,257頁。
    4黄征《敦煌俗字典》,35頁。
    1裘錫圭《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316頁。
    184
    1徐正考《漢代銅器銘文綜合研究》,264-271頁。
    2邱龍升《東漢鏡銘的省體字》,《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3月。
    1曹方向《初讀z肩水金關漢簡(壹)\》,簡帛網,2011年9月16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l?id—artice. php:1549。
    1承春先《漢字草書“連綿”現象再考》,《學苑?文化創造學科紀要》,第八二九號,2009年11月,第80_92頁。
    2黄修珠《論古代簡牘書寫方式與今草的形成》,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3李洪智《漢代草書研究》,61頁。
    1啟功《古代字體論稿》,65頁。
    2李洪智《漢代草字研究》,61頁。
    1此簡中“錢”史語所紅外線照片作不見右側撇劃,但尚能在勾畫處看到以前筆劃相交的痕跡。故《甲乙編》的撇劃不是後補上去的。
    《陸編》,61頁。
    上面這幾個字形如果脫離開簡文,估計很難準確識讀出來。上舉第一簡中的
    陸錫興《釋“卩”》,《考古》,1987年第12期。又見陸錫興《急就集:陸錫興文字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月,193頁。
    1此簡號各處不一,《敦》圖版號作H07A,《集成》釋文號作H08A,此處以圖版為準。=林梅村、李均明《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文物出版社,1984年3月,37頁(流水號63)。
    1季旭升《說文新證》,800頁。陳劍《釋上博竹書/昭王毀室\的“幸”字》,《漢字研宄》第一輯,學苑出版
    1方勇《秦簡牘文字編》,207頁。
    1方勇《秦簡li買文字編》,413頁。
    2季旭昇《說文新證》,1007頁。
    1高明、涂白奎《古文字譜系疏證》,2804頁。
    1按:本文完成後見到馬孟龍《居延漢簡地名校釋六則》,《文史》,2013年第4期,覲點不謀而合。不過馬文注重地名的考察,除了說明居503?30中的“邵”形外,其他五個字形皆未言及,故本文仍有補充必要。:于豪亮《居延漢簡釋地》,《于豪亮學術文存》,中華書局,1985年1月,227-228頁。
    1原文見於《居延漢簡釋地》,載於《于豪亮學術文存》,227頁。=王夢鷗《居延漢簡校記》,《中華學苑》,1968年第2期,24-110頁。
    1A、B形參見方勇《秦簡牘文字編》,304頁。
    1余德泉、孟成英《章草大典》,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687頁,宋克《急就章》字形。
    =[遼]釋行均《龍龕手鏡》續古逸叢書據上海涵芬樓叚江安傅氏雙鑒樓藏本影印本,24頁B面。
    1蓥昤彳《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213-214頁。
    2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2005年1月,485頁。
    3季旭升《說文新證》,882頁。
    4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11頁。
    1方勇《秦簡I!買文字編》,11頁。
    2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555頁。
    3《漢書》第六冊,1544頁。
    4司馬迀《史記》第八冊,中華書局,1963年6月,2511頁
    5《史記》第八冊,2513頁。
    1陸錫興《漢代簡牘草字編?序》,25頁。
    1《集成》注:“王”讀為“玉”,其下脫門,讀為“玉門都尉”。按,《集成》注釋有誤,王、玉在漢簡中相混常見同形不別,並非“讀為”的關係。=在,《集成》原釋作“左”,原簡字跡模糊,與敦煌簡536對讀來看,“左”改作“在”。漢簡左、在形近易
    《集成》第八冊,107頁。
    1《裘錫圭學術文集》2《簡牘帛書卷》,207頁。
    2張俊民《〈居延新簡〉釋文例補——簡牘文字補釋方法芻議》,《西北史地》,1991年第4期。
    1《于豪亮學術文存》,254頁。
    方勇《秦簡H買文字編》,115頁。
    1參見任攀《居延漢簡釋文校訂及相關問題研宄》(居延舊簡部份),l-io頁。
    1《陸編》104頁。
    1《裘錫圭學術文集》,212-213頁。
    1方勇《秦簡H買文字編》,115頁。
    1《于豪亮學術文存》,250頁。
    1簡牘整理小組《史語所藏漢簡整理工作簡報》,《居補》,1-14頁。
    1葛紅麗《〈居延新簡〉語詞通釋》,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07年4月。
    2沈剛《居延漢簡語詞匯釋》,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3路方鸽《〈居延新簡〉語詞研宄》,浙江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0年5月。
    4張國豔《居延漢簡虛詞通釋》,中華書局,2012年6月。
    5薛英羣《居延新簡官文書選釋》,《甘肅社會科學》,1986年第4、5期。
    6[韓]韓延锡《居延新簡釋文校補》,《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3期。
    7劉國慶《〈居延新簡〉釋文合校》,西南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8年5月。
    注:董,原簡本作“童”。
    1以上信息均來自《肩》(壹)上冊,前言。
    =伍德煦《居延出土〈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簡牘考釋》,《甘肅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
    4期。初仕賓《居延簡冊z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考述》,《考古》,1980年第2期。初仕賓、伍德煦《居延甘露二年御史書冊考述補》,《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4期。朱紹侯《对/居延简册‘甘露二年承相御史律令’考述\的商榷》,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4期;裘錫圭《關於新出甘露二年御史書》《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1期;裘錫圭《再談甘露二年御史書》,《考古與文物》,1987年第1期。
    =邢義田《z肩水金關漢簡(壹)\初讀札記之一》,簡帛網’2012年5月8日,
    http://www. bsm. org. cn/show—article. php?id:1686。
    4程少軒《〈肩水金關漢簡(壹)>曆譜簡初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11年9月1日,
    http://www. gwz. fudan. edu. cn/SrcShow. asp?SrcID634—二1。
    5張俊民《金關漢簡割記》,簡帛網,2011年10月15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article. php?id=1565。
    6張俊民《肩水金關漢簡(壹)釋文補例續》,簡帛網,2012年5月8日,
    http://www. bsm. org. cn/show—article. php?id:1687。曹方向《初讀〈肩水金關漢簡(壹)〉》,簡帛網,2011年9月16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l?id—artice. php:1549。方勇《讀肩水金關漢簡劄記二則》,簡帛網,2011年9月16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iid—artcle. php?:1550。初仕賓《居延簡冊“甘露二年运相御史律令”考述》,《考古》,1980年第2期,179頁。裘錫圭《關於新出甘露二年御史書》,《裘錫圭學術文集》2,45-49頁。
    1以上材料的信息來源於《敦煌漢簡》和《敦煌漢簡釋文》,在这两部书中有更詳細的介紹。
    1孫占宇《敦煌漢簡王莽征伐西域戰爭史料研宄綜述》,《西域研宄》,2006年第3期。
    1《陸編》,218頁。
    1《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雷長巍,《額濟納漢簡注釋》,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6月。=李黎,《額濟納漢簡詞語通釋》,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4月。
    4《校本》,7頁。
    5《校本》,151頁。
    1謝桂華《初讀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155-157頁。
    1《漢簡草字編》,121頁。=陳垣《二十史朔閏表》,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3月,21頁。=羅見今、關守義I額濟納漢簡、年代考釋》,《敦煌研究》,2012年第2期,115頁。雷長巍《額濟納漢簡注釋》,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48頁。
    1《東牌樓》,21苜7。=此處信息源自王素《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概述》,《東牌樓》,69頁。=劉濤《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的書體、書法與書寫者一一兼談漢朝課吏之法、“史書”與“八體六書”》,《東牌樓》,78-98頁。
    4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東牌樓7號古井(J7)發掘簡報》,《文物》,2005年第12期。
    5王素《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選釋》,《文物》,2005年第12期。
    6孫聞博、付娟《東牌樓漢簡z素上言盜取文書案卷\的綴合與考釋》,《四川文物》,2007年第6期。
    1黄今言《z長沙東牌樓東漢簡贖\釋讀的幾個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2期。=李恒光《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劄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宄網站,2010年5月20日,http://www. gwz. fudan. edu. cn/SrcShow. asp?SrcID—二1156
    3李恒光《東牌樓漢簡文字研究》,廣西大學碩士學1立論文,2010年6月。
    4伊強《讀〈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劄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10年3月23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l?id—artice. php:1236。
    5周菊梅《<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詞語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1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5月,3453頁(七)。
    1字數統計據《尹灣漢墓簡牘校理》,1頁。
    2《尹》,166頁。
    3《尹》目錄中命名為19種,《校理》整理為22種。
    1武可榮《尹灣漢簡〈神烏傅〉草書墨跡的藝術特色》,《综論》187-189頁,1999年2月,科學出版社。
    2劉/共《章草起源探述一兼論尹灣漢墓新出土簡牘的章草文字》,《综論》190頁,1999年2月,科學出版社。
    3蔡顎良《淡尹灣漢墓簡牘中的章草書/去》,《综論》192頁,1999年2月,科學出版社。
    4萬光治《尹灣漢簡《神隽賦》研宄》,《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7月。
    5周鳳五《新訂尹灣漢簡〈神烏賦〉釋文》,《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頁,1996年第12月。
    6周寶宏《漢簡〈神烏賦〉整理與研宄》《古籍整理研宄學刊》,1997年第2期,7-10頁。
    7吳又辛《〈漢簡‘神烏傅’整理和研宄〉讀後記》,《古籍整理研宄學刊》,1999年第3期。
    8虞萬里〈尹灣漢簡《神烏賦》箋釋〉,《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3丨1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33-547頁,1997年,高雄中山大學。又刊載《學術集林》卷十三,203-225頁,1997年12月,上海遠東出版社。又輯入《榆枋齋學術論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605-626頁。
    9臧正一《尹灣漢簡<神隽賦>研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研宄生論文,1999年7月。
    10郭學利《尹灣漢墓<神隽賦>研宄》,内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5月。
    11劉麗娟《尹灣漢簡〈神烏傅(?)>文獻學研宄》,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1周羣麗《尹灣漢墓簡牘整理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2張顯成、周羣麗《尹灣漢墓簡牘校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3月。
    1《甲乙編》作“久”。
    1范曄《後漢書》,711頁。
    1劉麗娟《尹灣漢簡〈神烏傅(賦)>文獻學研究》,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52-53頁。
    2連雲港市博物館《尹灣漢墓簡牘釋文選》,《文物》,1996年第8期。
    1踪凡《<神烏賦>語詞考釋的總結與思考》,《陰山學刊》,2009年第5期。
    2連雲港市博物館《尹灣漢墓簡牘釋文選》,《文物》,1996年第8期。
    1以上資料資訊均來自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武威縣文化館《武威旱灘坡漢墓發掘簡報一一出土大批醫藥簡牘》,《文物》,1973年第12期。=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武威縣文化館《武威旱灘坡漢墓發掘簡報一一出土大批醫藥簡牘》,《文物》,1973年第12期。
    1《于豪亮學術文存》,246頁。=張延昌、朱建平主編《武威漢代醫簡研究》,原子能出版社,1996年12月。=張延昌《武威漢代醫簡注解》,中醫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
    4劉立勳《武威漢代醫簡文字編及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4月。
    1何有祖《安徽天長西漢墓所見西漢木牘管窺》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12月19日:http://www. bsm. org. cn/showd—article. php?i:488
    2卜憲羣、蔡萬進《天長紀莊呆牘及其價值》,《光明日報》,2007年6月15日。
    3馬怡《天長紀莊漢墓所見“奉謁請病”木牘一一兼談簡牘時代的謁與刺》,《簡帛研究二〇〇九》,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1陶曲勇《安徽天長漢墓木牘“綬急”試解》,《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按:拙文完成後才發現陶曲勇文,其文的釋讀意見與本文完全一致,後期整理時補入。
    1此簡問題任攀文已經校出。=此字原簡作t
    1何雙全《武威漢代醫簡》釋文補正,《文物》,1986年第4期。
    2陳國清《〈武威漢代醫簡〉釋文再補正》,《考古與文物》,1991年第3期。文中認為“盈”當釋為“搔”,未明原因,不可從。
    1黄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2804頁。=釋行均《龍龕手鏡?雜部》卷三,續古逸叢書據上海涵芬樓叚江安傅氏雙鑒樓藏本影印,六十七頁。=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1月,1160頁第2櫚。
    4胡吉宣《玉篇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3559頁。
    5顧藹吉《隸辨》康熙五十七年项氏玉渊堂刊本,142頁上。
    6黄徵《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417頁。
    7圖片來源網絡: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40d56171010145_ek. html
    1秦公、劉大新《廣碑別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8月,2頁。=周曉陸《二十世紀出土璽印集成》,中華書局,2010年1月,187頁。
    3周曉陸《二十世紀出土璽印集成》,254頁。
    4周曉陸《二十世紀出土璽印集成》,267頁。
    5周曉陸《二十世紀出土璽印集成》,297頁。
    6周曉陸《二十世紀出土璽印集成》,380頁。
    7徐正考《漢代銅器銘文研究》,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4頁。原出處見於《十二家吉金圖錄》第一冊。
    8《漢代銅器銘文研宄》,4頁。原出處見於容庚《秦漢金文錄》卷六。
    1原書影印可見http://dict. variants, moe. edu. tw/yitia/fra/fra02909. htm。
    1李均明《秦漢簡牘文書分類輯解》,文物出版社,2009年2月,137頁。
    2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月,4頁。
    1参见于淑健,《敦煌佛经俗字误读释正》,《文献》,2008年4月第2期。=參見《敦煌俗字典》,114頁。=參見張湧泉《漢語俗字研宄》,商務印書館,2010年1月,26頁。
    1高明、涂白奎《古文字類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934頁。=季旭昇《說文新證》,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490頁。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6月,3615頁。
    1方勇《秦簡li買文字編》,159頁。
    2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221頁。
    3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8月,357頁。
    1徐正考《漢代銅器銘文綜合研宄》,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釋文見於394頁,字形見於587頁。
    1管錫華《古代標點符號理論初探》,《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5年第5期。:蔣莉《楚秦漢簡標點符號初探》,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6月,78頁。=李正宇《敦煌古代標點符號及其價值意義》,《百年敦煌文獻整理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浙江杭州,2010年4月9日。
    4蔣莉《楚秦漢簡標點符號初探》,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6月,78頁。
    1李均明《秦漢簡牘文書分類輯解》,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1《法藏敦煌西域文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四冊,290頁。=參見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344頁。=陸錫興《釋“P”?,《考古》,1987年第12期。
    4陳公柔、徐蘋芳《大灣出土的西漢田卒簿籍》,《考古》,1963年第3期.
    5陳直《敦煌漢簡釋文平議》,見《摹廬叢著七種》,285頁。
    6裘錫圭《湖北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出土簡牘考釋》,《文物》,1974年第7期。
    7何雙全《敦煌漢簡釋文補正》,見《漢簡研究文集》,467頁。
    8黄盛璋《江陵鳳凰山漢墓簡牘及其在歷史地理研究上的價值》,《文物》1974年第6期。
    1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參見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宄》,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344頁。
    方勇《秦簡牘文字編》,376頁,簡號:里J1(16)1正。
    1陳垣《二十史朔閏表》,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3月,21頁。=羅見今、關守義I額濟納漢簡、年代考釋》,《敦煌研究》2012年第2期,115頁。雷長巍《額濟納漢簡注釋》,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48頁。=張德芳、郝樹聲《懸泉漢簡研宄》,甘肅文化出版社,2009年8月。
    1班固《漢書》,中華書局標點本,1962年6月,321頁。
    1《集成》第四冊,30頁。
    1江蘇邗江胡場五號漢墓出土簡牘,單育辰統計為26支。骈宇騫21頁統計為13枚。依據簡報此墓出土木簽6件,木觚7件,共13件。
    [漢]司馬迁:《史記》,中華書局,1963年6月。
    [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6月。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12月。
    [宋]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5月。
    [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1958年12月。
    [梁]顧野王:《宋本玉篇》,中國書店,1983年9月。
    [遼]釋行均:《龍龕手鑒》四卷,上海涵芬樓叚江安傅氏雙鑒樓藏本,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1934年。
    [宋]洪适:《隸釋?隸續》,中華書局,1985年11月。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9月。
    [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1984年2月。
    [清]顧靄吉:《隸辨》,中華書局,1986年4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宄所、中國文物研宄所:《長沙東牌樓東漢簡贖》,文物出版社,2006年4月。
    陳松長:《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贖》,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1年。
    甘肅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宄所:《武威漢簡》,文物出版社,1964年9月。
    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武威漢代醫簡》文物出版社,1975年10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宄所、甘肅省博物館、文化部古文獻研宄室、中國社會科學院
    歷史語言研宄所:《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隧》,文物出版社,1990年7月。
    甘肅省文物考古所:《敦煌漢簡》,中華書局,1991年6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宄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物研宄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宄所:《居延新簡-甲渠候官》,中華書局,1994年12月。
    甘肅簡贖保護研宄中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宄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宄院古文獻研宄室、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宄中心:《肩水金關漢簡》(壹),中西書局,2011年8月。
    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餛《關沮秦漢墓簡贖》,中華書局,2001年1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宄所、隨州市考古隊:《隨州孔家坡漢墓簡贖》,文物出版社,2006年6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宄所:《江陵鳳凰山西漢簡贖》,中華書局,2012年11月。
    侯燦、楊代欣:《樓蘭漢文簡紙文書集成》,天地出版社,1999年11月。
    勞榦:《漢晉西陲木簡新考》,中央研宄院歷史語言研宄所,1985年12月。
    勞榦:《居延漢簡?圖版之部》,中央研宄院歷史語言研宄所,1957年3月。
    勞榦:《居延漢簡?考釋之部》,中央研宄院歷史語言研宄所,1960年4月。
    勞榦等:《漢簡研宄文獻四種》(全二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12月。
    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中華書局,1993年9月。
    連雲港市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宄中心、東海縣博物館、中國文物研宄所:《尹灣漢墓簡贖》,中華書局,1997年9月。
    林梅村、李均明:《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文物出版社,1984年3月。
    李均明、何雙全:《散見簡贖合輯》,文物出版社,1990年7月。
    孫家洲:《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
    譚其骧:《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
    吳扔骧、李永良、馬建華釋校,甘肅省文物考古研宄所編:《敦煌漢簡釋文》,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
    魏堅:《額濟納漢簡》,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汪濤、胡平生、[英]吳芳思:《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未刊漢文簡贖》,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12月。
    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1月。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文物出版社,1975年5月。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文物出版社,1985年9月。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貳]》,文物出版社,2010年1月。
    張鳳:《漢晉西陲木簡彙編》(初、二編),有正書局影印本,1931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宄所:《長沙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7年8月。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宄所:《居延漢簡甲編》,科學出版社,1959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宄所:《居延漢簡甲乙編》,中華書局,1980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宄所:《漢長安城未央宫:1980-1989年考古發掘報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11月。
    中國簡贖集成編委會:《中國簡贖集成》第一輯,敦煌文藝出版社,2001年6月。
    中國簡贖集成編委會:《中國簡贖集成》第二輯,敦煌文藝出版社,2005年3月。
    中研院史語所簡贖整理小組:《中研院史語所專刊之九十九:居延漢簡補編》,中研院史語所,1998年5月。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
    白於藍:《簡贖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白於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
    北川博邦編:《章草大字典》,雄山閣出版,1994年6月。
    陳垣:《二十史朔閏表》,古籍出版社,1956年3月。
    陳建貢、徐敏:《簡贖帛書字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年12月。
    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
    陳松長編著:《馬王堆簡贖帛書常用字彙》,上海書店,2007年1月。
    陳振濂主編:《中國草書大字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敦煌研宄院:《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中華書局,2000年7月。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1月。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中華書局,1988年4月。
    方詩銘:《中國歷史紀年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5月。
    洪鈞陶:《草字編》,文物出版社,1986年8月。
    方勇:《秦簡贖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增訂本),商務印書館,2010年8月。
    高明、葛英會:《古陶文字徵》,中華書局,1991年1月。
    高明、涂白奎:《古文字類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8月。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3年11月。
    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黄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印書館,2007年2月。
    [日]江村治樹:《馬王堆出土醫書字形分類索引》,有釓書房,1987年。
    羅福頤:《古璽文編》,文物出版社,1981年10月。
    羅福頤:《古璽彙編》,文物出版社,1998年12月。
    羅福頤:《漢印文字徵》,文物出版社,1978年9月。
    陸錫興:《漢代簡贖草字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12月。
    劉風、劉甫豐:《草書查真大字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6月。
    李正光等:《馬王堆漢墓帛書竹簡》,湖南美術出版社,1988年2月。
    李正宇:《敦煌古代標點符號及其價值意義》,《百年敦煌文獻整理研宄國際學術
    討論會論文集》(上冊),2010年4月9日。又見《尋根》,2010年第3期。
    李志賢:《中國草書大字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12月。
    歐陽中石等:《章草便檢》,新華出版社,1991年12月。
    駢宇騫:《銀雀山漢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7月。
    秦公:《碑別字新編》,文物出版社,1985年7月。
    秦公、劉大新:《廣碑別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8月。
    容庚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7月。
    掃葉山房編:《草書大字典》,掃葉山房影印本,中國書店,1983年6月。
    王夢鷗:《漢簡文字類編》,藝文印書館,1974年10月。
    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中華書局,2008年4月。
    徐錫祺:《西周(共和)至西漢曆譜》,北京科技出版社,1997年12月。
    [日]佐野榮輝、衰毛正雄:《漢印文字匯編》,美術屋,1982年。
    [日]佐野光一:《木簡字典》,雄山閣出版,1991年8月第2版。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
    程同根:《章草大字典》,西泠印社,2009年12月。
    樊中嶽、陳大英、陳石編:《簡贖帛書書法字典》,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1月。
    臧克和:《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廣東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年4月。
    余德泉、孟成英:《章草大典》,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等:《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8期。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安徽南陵縣麻橋東吳墓》,《考古》,1984年第11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宄所、馬鞍山市文化局:《安徽馬鞍山東吳朱然墓發掘簡報》,《文物》,1986年第3期,1-15頁。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齊魯書社,2007年1月。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宄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概說》,《文物》,2011年第6期,49-56頁。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宄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卜憲羣:《尹灣簡贖與漢史研宄》,《光明日報》,1999年4月2日。又見,簡帛研宄網,2003年6月1日。
    長江流域第二期文物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湖北江陵鳳凰山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4年第6期,41-61頁。
    長沙簡贖博物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宄所聯合發掘組:《2003年長沙走馬樓西漢
    簡贖重大考古發現》,《出土文獻研宄》(第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第57-64頁。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宄所、長沙簡贖博物館:《湖南長沙望城坡西漢漁陽墓發掘簡報》,《文物》,2010年第4期,第4-35頁。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宄所:《長沙東牌樓7號古井(J7)發掘簡報》,《文物》,2005年第12期,4-21頁。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宄所、中國文化遺產研宄院:《長沙東牌樓東漢簡贖書法藝術》,文物出版社,2010年1月。
    陳邦懷:《“居延漢簡甲編”校語》,《考古》,I960年第10期。
    陳邦懷:《“居延漢簡甲編”校語增補》,《考古》,1961年第8期。
    陳邦懷:《居延漢簡考略》,《歷史教學》,1964年第2期。
    陳公柔、徐蘋芳:《大灣出土的西漢田卒簿籍》,《考古》,1963年第3期。
    陳越:《偏旁簡化、草書楷化綜論》,《中國語文》,1965年第4期。
    陳連慶:《居延漢簡札記》(上、下),《東北師範大學學報》,1982年和1983年第3期。
    陳雍:《〈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校字》,《史學集刊》,1985年1期。
    陳直:《〈居延漢簡甲編〉釋文校正》,《考古》,I960年第4期。
    陳直:《〈居延漢簡甲編〉釋文校正》(續),《考古》,1960年第10期。
    陳直:《敦煌漢簡釋文平議》,見《摹廬叢著七種》,齊魯書社,1981年1月。
    陳直:《居延漢簡研宄》,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
    陳直:《漢書新證》,中華書局,2008年4月。
    陳國清:《〈武威漢代醫簡〉釋文再補正》,《考古與文物》,1991年3期。
    陳松長:馬王堆三號漢墓木贖散論,《文物》,1994年第6期,第64-H頁。
    陳松長:《馬王堆一號漢墓簡》,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8月。
    陳松長:《馬王堆三號漢墓簡》,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8月。
    陳槃:《漢晉遺簡識小七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
    陳文豪:《二十世紀出土秦漢簡帛概述》,《簡帛研宄》(第三輯)第1版,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4頁。
    陳魏俊:《武威漢代醫簡字詞考釋簡述》,《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1期,第85-87頁。
    陳魏俊:《武威漢代醫簡考釋二則》,《四川文物》,2010年第3期,第68-69頁。
    陳練軍:《居延漢簡詞語札記兩則》,《古漢語研宄》,2007年第2期。
    陳夢家:《漢簡綴述》,中華書局,2008年7月。
    陳昕:《〈淳化閣帖〉中的章草法帖整理研宄》,《圖書館工作與研宄》,2010年第5期。
    [英]崔瑞德、魯惟一編:《劍橋中國秦漢史一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2月。
    成都華通博物館、荊州博物館:《楚風漢韻一荊州出土楚漢文物精萃》,文物出版社,2011年8月。
    [日]赤井清美:《武威漢簡圖版與釋文》,影印本,1972年。
    [日]赤井清美:《敦煌、樓蘭漢簡(並解說)》,《漢簡》第10、11卷,《書道資料集成》第一期,東就堂,1974年10月。
    [日]赤井清美:《漢簡第一?八卷:居延漢簡》,東京堂,1974-1976年。
    [日]赤井清美:《漢簡第十?十一卷:敦煌?樓蘭漢簡一、二》,東京堂,1977年。
    初師賓:《〈居延漢簡甲乙編〉甲編釋文校疑》,《古文字論集(一)》考古與文物叢刊第二號,考古與文物編輯部編輯出版,1983年11月。
    曹國慶:《草書淺識》,《書法研宄》,1997年第3期。
    蔡顯良:《談尹灣漢墓簡贖中的章草書法》,《尹灣漢墓簡贖綜論》,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
    蔡萬進:《尹灣漢墓簡贖論考》,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4月。
    蔡淵迪:《敦煌經典書法及相關習字研宄》,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6月。
    叢文俊:《從書體問題說到隸變的早期特徵》,《歷史教學》,1992年第8期。
    叢文俊:《章草及其相關問題考略》,《中國書法》,2008年第10期。
    承春先:《漢字草書(;:朽“連綿”現象再考》,《學苑?文化創造學科紀要》,第八二九號,2009年11月,第80-92頁。
    常海琴:《古代行草書“字組”現象研宄》,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程少軒、蔣文:《放馬灘簡〈式圖〉初探》(稿),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宄
    中心網站。http://www. gwz. fudan. edu. cn/SrcShow. asp?SrcID=964
    大葆臺漢墓發掘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宄所:《北京大葆臺漢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
    董書濤:《日照博物館館藏文物集》,齊魯書社,2010年11月。
    敦煌市博物館:《敦煌清水溝漢代烽燧遺址出土文物調查及漢簡考釋》,《簡帛研宄(第二輯)》,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第368-375頁。
    鄂城縣博物館:《湖北鄂城四座吳墓發掘報告》,《考古》,1982年第3期,第257-269頁。
    [日]大平山濤、田中有:《木簡行草書》(書學大系,碑法帖篇,第五卷),同朋舍,1986年4月。
    [日]大庭脩著,徐世虹譯:《漢簡研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日]大庭脩:《大英圖書館藏敦煌漢簡》,同朋舍,1990年6月。
    [日]大阪府立近9飛鳥博物館:《〉少夕口一K?圭屯9??中國?木簡古墓文物展》,每日新聞社、(財)每日書道會,1994年12月。
    [日]東地滄厓等:《居延新出土書法木簡選》,每日新聞社、(財)每日書道會,1996年7月。
    戴應新:《解放後考古發現的醫藥資料考述》,《考古》,1983年第2期,第180-186頁。
    傅舉有、陳松長:《馬王堆漢墓文物》,湖南出版社,1992年1月。
    杜勇:《〈武威漢代醫簡〉考釋》,《甘肅中醫》,1998年第1期,第7-8頁。
    杜勇:《〈武威漢代醫簡>42、43考釋》,《甘肅中醫》,1998年第5期,第7-8頁。
    段禎:《簡帛醫書“冶”字考》,《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第52-54頁。
    方詩銘:《敦煌漢簡校文補正》,《秦漢史論叢》第一輯,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鳳凰山一六七號漢墓發掘整理組:《江陵鳳凰山一六七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第10期。
    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蒼頡篇〉》,《文物》,1983年第2期。
    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詩經〉》,《文物》,1984年第8期。
    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萬物〉》,《文物》,1988年第4期。
    [日]富谷至:《流沙出土?文字資料:樓蘭?尼雅文書全中心(;:》,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1年3月。
    [日]富谷至,劉恒武譯,黄留珠校:《木簡竹簡述說的古代中國》,2007年5月。
    范董平:《〈敦煌漢簡〉詞語通釋》,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
    范國強:《論史游章草〈急就章〉真實性》,《東方藝術》,2007年第12期。
    方敏:《秦漢蒙學字書與〈說文解字〉》,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3月。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武威磨咀子6號漢墓》,《考古》,I960年第5期。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考古》,1960年第9期。
    甘肅省博物館等:《武威旱灘坡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3年第12期
    甘肅省博物館、敦煌縣文化館:《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10期,第1-8頁。
    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第1-25頁。
    甘肅省文物考古隊、甘肅省博物館:《漢簡研宄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宄所:《秦漢簡贖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宄所:《敦煌懸泉漢簡釋文選》,《文物》,2000年第5期。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宄所、高臺縣博物館:《甘肅省高臺縣駱駝城墓葬的發掘》,《考古》,2003年第6期,第44-51頁。
    甘肅日報社:《甘肅漢簡中的書體》,《甘肅日報》,2005年5月23日。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宄所:《天水放馬灘秦簡》,中華書局,2009年8月。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9期。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文物出版社,1988年8月,第78-86頁。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貴港市文物管理所:《廣西貴港深釘嶺漢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06年第1期,第83-114頁。
    廣州市文化局:《南越國遺跡最新發現:南越木簡》,廣州市文化局,2005年5月。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宄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宄所,南越王宫博物館籌建處:
    《廣州市南越國公署遺址西漢木簡發掘簡報》,《考古》,2006年第3期,第3-13頁。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宄室等:《大通上孫家寨漢簡釋文》,《文物》,1981年第2期。
    國家文物局:《2000中國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1年10月。
    國家文物局:《2006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7年4月。
    國家文物局:《中國考古60年(1949-2009)》,文物出版社,2009年9月。
    郭紹虞:《草體在字體演變上的關係》(上、下),《學術月刊》,1961年第11、12期。
    郭伯佾:《漢代草書的產生》,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7年。
    郭峰:《斯坦因第三次中亞探險所獲甘肅新疆出土漢文文書一一未經馬斯伯樂刊佈部分》,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
    郭學利:《尹灣漢簡〈神烏賦〉研宄》,内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5月。
    郭偉民:《虎溪山一號漢墓葬制及出土竹簡的初步研宄》,《新出簡帛研宄》,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50-53頁。
    高大倫:《釋簡贖文字中的幾個符號》,《秦漢簡贖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
    管錫華:《古代標點符號理論初探》,《古籍整理研宄學刊》,1995年第5期。
    葛紅麗:《居延新簡詞語通釋》,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谷元江:《漢末草書研宄》,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湖北省博物館、孝感地區文教局、雲夢縣博物館漢墓發掘組:《湖北雲夢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3年第9期,23-26頁。
    湖北省博物館:《光化五座墳西漢墓》,《考古學報》,1976年第2期,第149-170頁。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宄所:《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考古學報》,1993年第4期,第455-513頁。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高臺18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93年第8期,第12-21頁。
    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關沮秦漢墓清理簡報》,《文物》,1999年第6期,第26-47頁。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高臺秦漢墓:宜黄公路荊州段田野考古報告之一》,科學出版社,2000年3月。
    湖北省博物館:《書寫歷史一戰國秦漢簡贖》,文物出版社,2007年9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宄所、雲夢縣博物館:《湖北雲夢睡虎地M77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08年第4期,第31-37頁。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砂子塘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63年第2期,第13-24頁。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宄所:《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上、下),文物出版社,1973年10月。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宄所:《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4年第7期,第39-48頁。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宄所:《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文物出版社,2004年7月。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宄所、懷化市文物處、沅陵縣博物館:《沅陵虎溪山一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第1期,第36-55頁。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宄所、中國文物研宄所:《湖南張家界古人堤簡贖釋文與簡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2期,第72-84頁。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宄所、郴州市文物處:《湖南郴州蘇仙橋J4三國吳簡》,《出土
    文獻研宄》(第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52-168頁。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宄所、郴州市文物處:《湖南郴州蘇仙橋遺址發掘簡報》,《湖南考古輯刊》第8輯,嶽麓書社,2009年12月,第93-117頁。
    河北省文物研宄所:《河北定縣40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8期,第1_13頁。
    河北省文物研宄所定州漢簡整理小組:《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文子〉釋文》,《文物》,1995年第12期,第27-34頁。
    河北省文物研宄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論語〉釋文選》,《文物》,1997年第5期,第49-54頁。
    河北省文物研宄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漢墓竹簡〈論語〉》,文物出版社,1997年7月。
    河北省文物研宄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簡〈六韜〉釋文及校注》,《文物》,2001年第5期,第77-83頁。
    侯燦:《樓蘭新發現木簡紙文書考釋》,《文物》,1988年第7期,第40-55頁。
    侯開嘉:《隸草派生章草今草說》,《書法研宄》,2002年4期。又,《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侯旭東:《北京大葆臺漢墓竹簡釋義》,《中國歷史文物》,2009年第5期。
    黄河水庫考古工作隊:《一九五六年河南陝縣劉家渠漢唐墓葬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7年第4期,9-19頁。
    黄崇鏗:《中國草書的藝術》,文化大學藝術研宄所碩士學位論文,1962年。
    黄簡:《“匆匆不暇草書”析》,《中國書法》,1984年第3輯。
    黄琳:《居延漢簡紀時研宄》,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黄修珠:《論古代簡贖書寫方式與今草的形成》,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黄文傑:《秦至漢初簡帛文字研宄》,商務印書館,2008年2月。
    黄今言:《〈長沙東牌樓東漢簡贖〉釋讀的幾個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宄》,2008年第2期。
    黄展嶽:《南越木簡選釋》,《先秦兩漢考古論叢》,科學出版社,2008年6月,第446-449頁。
    黄文弼:《西北史地論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
    黄文弼:《羅布淖爾考古記》,綫裝書局影印,2009年5月。
    黄偉鋒:《長沙東牌樓東漢簡贖書法淺論》,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何琳儀:《釋“寬”》,《古文字論集》(一),考古與文物叢刊第二號,1983年11月。
    何雙全:《〈武威漢代醫簡〉釋文補正》,《文物》,1986年第4期。
    何雙全:《甘肅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00年第4期。
    何雙全:《簡贖》,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年2月。
    何有祖:《廣州南越國宫署遺址出土西漢木簡考釋》,《考古》,2010年第1期。
    何炳武:《東漢草書書法理論述略》,《人文雜誌》,2010年第6期。
    何本安:《章草瑣議》,《貴州文史叢刊》1999年第1期。
    何茂活:《〈武威漢代醫簡〉“父且”考辨》,《中醫文獻雜誌》,2004年第4期,第21-22頁。
    何茂活:《武威漢代醫簡異體字補義》,《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第38-42頁。
    胡平生、張德芳:《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
    胡之:《甘肅金塔漢簡》(一?四),重慶出版社,2008年6月。
    胡之:《甘肅武威漢簡》,重慶出版社,2008年6月。
    胡之:《内蒙古居延漢簡》(一?四),重慶出版社,2008年6月。
    胡平生、韓自強:《〈蒼頡篇〉的初步研宄》,《文物》,1983年第2期。
    胡平生、韓自強:《阜陽漢簡〈詩經〉簡論》,《文物》,1984年第8期。
    胡吉宣:《玉篇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胡若飛:《俄藏西夏文草書〈孝經傳〉正文譯考》,《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胡瑞雄:《尹灣漢簡草書研宄》,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賀昌羣:《漢簡釋文初稿》,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6月。
    黄盛璋:《江陵鳳凰山漢墓簡贖及其在歷史地理研宄上的價值》,《文物》,1974年第6期。
    黄盛璋:《關於“中舨共侍約”贖文的辨正》,《江漢考古》,1991年第2期。
    韓志超:《用草書“簡化”漢字不符合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兼論如何繼續簡化漢字》,《文字改革》,1958年第8期。
    [韓]韓延錫:《居延新簡文字研宄》,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7年6月。
    [韓]韓延錫:《居延新簡釋文校補》,《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3期。
    韓厚明:《新疆出土漢晉簡贖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洪映熙:《居延漢簡文字構形系統研宄》,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0年6月。
    洪映熙:《簡析居延漢簡文字在漢字史上的地位》,《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
    郝樹聲、張徳芳:《懸泉漢簡研宄》,甘肅文化出版社,2009年8月。
    郝建平:《近30年來居延漢簡研宄綜述》,《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華人德:《章草辨》,《書法研宄》,1998年第5期。又,華人德《華人德書學文集》,榮寳齋出版社,2008年8月,第132-135頁。
    華振傑:《說草書》,《老年教育(書畫藝術)》,2010年第3期。
    紀南城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掘整理組:《湖北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5年第9期,第1-8頁。
    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赴紀南城開門辦學小分隊:《鳳凰山一六七號漢墓遣策考釋》,《文物》,1976年第10期,第38-46頁。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張家山兩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92年第9期,第1_11頁。
    荊州博物館:《湖北荊州紀南松柏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8年第4期,第24-32頁。
    荊州博物館:《湖北荊州謝家橋一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年第4期,第26-42頁。
    荊州博物館:《荊州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蘇高郵邵家溝漢代遺址的清理》,《考古》,1960年第10期,第18-23、44頁。
    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南京博物院:《江蘇鹽城三羊墩漢墓清理報告》,《考古》,1964年第8期,第393-402頁。
    江西省歷史博物館:《江西省南昌市東吳高榮墓的發掘》,《考古》,1980年第3期,第219-228頁。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宄所、南昌市博物館:《南昌火車站東晉墓葬羣發掘簡報》,《文物》,2001年第2期,第12-41頁。
    《簡帛書法選》輯組:《尹灣漢簡?神烏傅》,文物出版社,2000年12月。
    蔣善國:《什麼是草書》,《語文建設》,1963年第4期。
    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月。
    蔣莉:《楚秦漢簡標點符號初探》,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6月。
    金祖同:《流沙遺珍》,影印本,1940年。
    金立:《江陵鳳凰山八號漢墓竹簡試釋》,《文物》,1976年第6期。
    金少英:《漢簡臆談及其它》,甘肅師範大學自印本,1978年3月。
    金開誠:《談懷素的草書》,《文物》,1979年第2期。
    金關恕、劉慶柱:《丄办识;1?漢王朝:2000年?時奁乙文T》,読売新聞大阪本社,1999年。
    金美蘭:《從西漢馬圈灣簡贖看早期草書的發展》,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賈廷芳:《甘肅漢簡的發現與研宄述評》,《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賈維勇、胡舜慶、王志高:《讀南京新近出土的孫吳簡贖書法劄記》,《書法叢刊》,2005年第3期,第2-7頁。
    季旭昇:《說文新證》,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孔令榖:《漢章草木簡發現於宋》,《說文月刊》第2卷第10期,1941年。
    孔祥軍:《居延新簡“建武三年十二月候粟君所責寇恩事”冊書復原與研宄》,《西域研宄》,2012年第4期。
    黎泉:《西北漢簡淺說》,《書法》,1979年第5期。
    黎泉:《漢簡的書法藝術》,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2月。
    黎泉:《簡贖書體淺析》,《漢簡研宄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第399—417頁。
    《歷代碑帖法書選》編輯組:《草訣百韻歌》,文物出版社,1986年4月。
    勞榦:《釋漢簡中的“烽”》,《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李學勤:《秦簡的古文字學考察》,《雲夢秦簡研宄》,中華書局,1981年7月。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李均明:《流沙墜簡釋文校正》,《文史》第十二輯,1981年7月。
    李均明:《居延漢簡“適”解》,《文史》三十二輯,1990年7月。
    李均明:《簡贖文書學》,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李均明:《初學錄》,蘭臺出版社,1999年6月。
    李均明:《古代簡贖》,文物出版社,2003年4月。
    李均明:《秦漢簡贖文書分類輯解》,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李振宏、孫英民:《居延漢簡人名編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6月。
    李零:《簡帛的埋藏與發現》,《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2期。
    李零:《簡帛的形制與使用》,《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3期。
    李零:《簡帛古書的整理與研宄》,《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4期。
    李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東方出版社,2000年4月。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修訂本),三聯書店,2008年1月。
    李天虹:《居延漢簡簿籍分類研宄》,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李洪甫:《江蘇連雲港市花果山出土的漢代簡贖》,《考古》,1982年第5期,第476-480頁。
    李玉:《秦漢簡贖帛書音韻研宄》,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10月。
    李洪智:《草書散論》,《雞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4期。
    李洪智:《關於今草字形來源問題的辨析》,《書法賞評》,2002年第5期。
    李洪智、王德義《今草界定之我見》,《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李洪智:《試談草書符號》,《書法之友》,2002年第12期。
    李洪智:《略論字體的典型一一從隸草、章草之間的關係說起》,《中國書法》,2006年4期,第82-83頁。
    李洪智:《試論漢代草書的來源一兼談以楚文字為代表的六國文字對漢代草書的影響》,《新世紀高等書法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7月,第248-255頁。
    李洪智:《略論漢代草書的古文字特徵》,《書法叢刊》,2007年6期。
    李洪智:《從章草看權威人士對隸草字形的優化選擇和改造》,《書法漢學研宄》(日本),2008年2期。
    李洪智、高淑燕:《“藁書”辯》,《書畫世界》,2009年1期。
    李洪智:《也談今草的產生》,《文化藝術研宄》,2009年第3期。
    李洪智:《試論隸草的符號及系統性》《第七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10月。
    李洪智:《試論漢字學的解析對草書教學的意義》,《2010杭州國際高等書法教育論壇論文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0年。
    李一忱:《“匆匆不暇草書”考》,《書法之友》,2002年第10期。
    李永忠:《草書流變研宄》,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
    李永忠:《漢代草書與章草的關係》,《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李永忠:《草書劃分私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李志平:《漢代書法藝術的成就及其貢獻》,《内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
    李具雙《〈武威漢代醫簡〉的用字特點》,《中醫文獻雜誌》,2001年第2期,第7頁。
    李黎:《額濟納漢簡詞語通釋》,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李恒光:《長沙東牌樓東漢簡贖劄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宄中心網站,2010年5月20日。
    李恒光:《東牌樓漢簡文字研宄》,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6月。
    李恒光:《東牌樓漢簡文字補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宄中心網站,2010年12月11日。
    李雪峰:《隸書起源略考》,《科教導刊》(中旬刊),2010年第17期。
    李成市、尹龍九、金成浩:《平壤貞柏洞364號墓出土竹簡〈論語〉》,《出土文獻研宄》(第十輯),中華書局,2011年7月,第174-206頁。
    李洪財:《两種失傳敦煌因明文獻校讀記》,《文博》,2012年第5期。
    林劍嗚:《簡贖概述》,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
    林梅村:《樓蘭尼雅出土文書》,文物出版社,1985年2月。
    林永健、李希光等:《夢幻尼雅》,民族出版社,1995年4月。
    林悅龄:《草書書法意象調查研宄》,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林榮森,《章草書法研宄》,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學位論文,1998年。
    林崇俊:《簡贖與漢碑書法之研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林焯琴:《從“無意為書”到“有意為書”一論漢代書法的自覺發展》,《大舞臺》2011年第7期。
    陸錫興:《釋“卩”》,《考古》1987年第12期。又見陸錫興《急就集:陸錫興文
    字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月。
    陸錫興:《漢代草書概說》,《書法研宄》,1990年第3期。
    陸錫興:《〈漢代簡贖草字編〉後》,《辭書研宄》1990年第5期。
    陸錫興:《評十年來的簡帛文字編》,《辭書研宄》1997年第1期。
    陸錫興:《70年代以來的秦漢簡帛文字研宄》,《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
    陸錫興:《宋代永初漢簡的整理和研宄》,《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2003年第4期。
    連劭名:《草書考》,《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劉延濤:《中國文字之演進一篆一隸一草》,《草書月刊》(創刊號),1941年12月1曰。
    劉欣:《〈居延漢簡補編〉勘正》,《簡贖學報》第七期,1980年。
    劉洪:《章草起源探述一兼論尹灣漢墓新出土簡贖的章草文字》,《尹灣漢墓簡贖綜論》,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
    劉石:《“匆匆不暇草書”考釋》,《書法叢刊》,2000年第3期。
    劉金華:《〈武威漢代醫簡〉校讀五則》,《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第234-236頁。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劉釗、洪颺、張新俊:《新甲骨文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劉釗:《漢簡“堊”字小考》,《文史》,2012年第4期。
    劉濤:《長沙東牌樓東漢簡贖所見書體及書法史料價值》,《文物》,2005年12期。
    劉濤、王素:《長沙東牌樓東漢簡贖書法藝術》,文物出版社,2010年1月。
    劉濤:《長沙東牌樓東漢簡贖新論》,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劉麗娟:《尹灣漢簡〈神烏傅(賦)>釋文考五則》,《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4月。
    劉麗娟:《尹灣漢簡〈神烏傅(賦)>文獻學研宄》,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劉國慶:《〈居延新簡〉釋文合校》,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劉家軍:《晉以前漢字草書體勢嬗變研宄》,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
    劉飛飛:《敦煌漢簡(1-1217)選釋》,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6月。
    劉立勳:《武威漢代醫簡文字編及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4月。
    劉浩:《漢晉簡贖相關論著的圖版比較研宄》,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劉玉環:《秦漢簡帛訛字研宄》,中國書店出版社,2013年8月。
    連雲港市博物館、東海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宄中心:《漢代地方行
    政文書的重大發現:連雲港市尹灣漢墓出土簡贖》,《簡帛研宄》第二輯,1996年9月,第428-430頁。
    連雲港市博物館《尹灣漢墓簡贖釋文選》,《文物》,1996年第8期。
    連雲港市博物館:《江蘇東海縣尹灣漢墓羣發掘簡報》,《文物》,1996年第8期,第4-24頁。
    連雲港市博物館、中國文物研宄所:《尹灣漢墓簡贖綜論》,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
    連雲港市博物館:《江蘇連雲港海州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12年第3期,第4-17頁。
    連雲港市博物館:《連雲港市陶灣黄石崖西漢西郭寳墓》,《東南文化》第三輯,1988年8月,第17-21頁。
    梁繼紅:《武威出土的漢代衣物疏木贖》,《隴右文博》,1997年第2期,第21-25頁。
    臨沂市博物館:《山東臨沂金雀山九座漢代墓葬》,《文物》,1989年第1期,第21-47頁。
    藍旭《尹灣漢簡〈神烏傅〉研宄綜述》,《文史知識》,1999年第8期,第114-118頁。
    羅國威:《尹灣漢簡〈神烏傅〉訂詁》,《學術集林》卷十六,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10月,第273-283頁。
    羅振躍:《〈神烏賦〉的符號學解釋》,《廣東商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第111-115頁。
    羅見今:《敦煌馬圈灣漢簡年代考釋》,《敦煌研宄》,2008年第1期。
    羅見今、關守義:《〈額濟納漢簡〉年代考釋》,《敦煌研宄》,2012年第2期。
    羅明輝:《今草產生的可能性與必然性》,《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1年第9期。
    廖伯源:《簡贖與制度》,廣西師範大學,2005年6月。
    廖伯源:《秦漢史論叢》,中華書局,2008年3月。
    雷長巍:《〈額濟納漢簡〉注釋》,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
    雷雨:《卒迫簡略章草顯》,《飛天》,2009年第8期。
    路方鴿:《〈居延新簡〉詞語研宄》,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馬衡:《居延漢簡考釋兩種》,《考古》,1957年第1期。
    馬先醒:《居延漢簡新編》,臺北簡贖學會叢書五,簡贖學會編輯部,1981年5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肆],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
    馬建華、趙吳成:《敦煌漢簡書法精選》,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10月。
    馬建華:《河西簡贖》,重慶出版社,2003年1月。
    馬智全:《〈肩水金關簡〉(壹)校讀記》,《考古與文物》2012年第6期。
    馬怡:《讀東牌樓漢簡〈侈與督郵書〉一一漢代書信研宄之一》,武漢大學簡帛研宄
    網站,2007年8月28日。後來,更名為《讀東牌樓漢簡〈侈與督郵書〉一一漢代
    書信格式與形制的研宄》收入《簡帛研宄二〇〇五》,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馬怡,《中國古代書寫方式探源》,《文史》,2013年3期。
    馬孟龍:《居延漢簡地名校釋六則》,《文史》,2013年4期。
    馬國權:《智永草書千字文草法解說》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7月。
    馬亞、馬茜:《草書藝術審美初探》,《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馬瑞:《西北屯戍漢簡文字研宄》,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6月。
    毛惠明:《從天水秦簡看秦統一前的文字及其書法藝術》,《書法》,1990年第4期。
    孟凡人:《樓蘭鄯善簡贖年代學研宄》,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
    孟雲飛:《西晉的章草書》,《書法賞評》,2004年第4期。
    [日]籾山明:《居延新簡“駒罷勞病死”冊書一為漢代訴訟研宄而作》,《簡帛研宄譯叢》第二輯,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英]邁克爾?魯惟一著,于振波、車今花譯:《漢代行政記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英]邁克爾?魯惟一:《漢代簡贖行政文書》,《中國古文字學導論》,中西書局,2013年8月。
    南波:《江蘇連雲港市海州西漢侍其繇墓》,《考古》,1975年第3期,第169-177。
    南京博物院:《江蘇連雲港市海州網疃壯漢木槨墓》,《考古》,1963年第6期,第287-290頁。
    南京博物院、連雲港市博物館:《海州西漢霍賀墓清理簡報》,《考古》,1974年第3期,第179-186、178頁。
    南京博物院:《江蘇盱眙東陽漢墓》,《考古》,1979年第5期,第412-426頁。
    南京博物院:《江蘇邗江甘泉二號漢墓》,《文物》,1981年第11期。
    南京市博物館:《南京大光路孫吳薛秋墓發掘簡報》,《文物》,2008年第3期,第4-15頁。
    牛勝江:《狷草研宄》,山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駢宇騫、段書安:《本世紀以來出土簡帛概述》,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4
    駢宇騫、段書安:《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文物出版社,2006年3月。
    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二年律令與奏瓛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彭浩:《讀松柏出土的四枚西漢木贖》《簡帛》第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彭礪志:《草書與近代漢字改革》,《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年第2期。
    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隊:《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一一五號漢墓》,《文物》,1981年第2期,第16-21頁。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宄所:《上孫家寨漢晉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12月。
    裘錫圭:《從馬王堆一號漢墓“遣冊”談關於古隸的一些問題》,《考古》,1974年第1期。
    裘錫圭:《湖北江陵鳳凰山十號漢墓出土簡贖考釋》,《文物》,1974年第7期。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
    裘錫圭:《談談辨釋漢簡文字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江漢考古》,1991年第4期。
    裘錫圭:〈《神烏賦》初探〉,《文物》,1997年第1期,第32-58頁。又輯入《尹湾漢墓簡贖綜論》,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第1-7頁。
    裘錫圭《“佐子”應讀為“嗟子”》,《文物》,1998年第3期,42頁。
    裘錫圭:《簡帛古籍的用字方法是校讀傳世先秦秦漢古籍的重要依據》,《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裘錫圭:《釋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字和从“悤”、从“兇”之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宄》(第二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二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97、165-271頁。
    啟功:《關於古代字體的一些問題》,《文物》,1962年6期。又,《古代字體論稿》,《啟功全集》第二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啟功:《〈急就篇〉傳本考》,《啟功書法論叢》,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
    秦永龍、李洪智:《隸變過程中的字形歧異現象及優化選擇》,《民俗典籍文字研宄》(第一輯),商務印書館,2003年10月第一版。
    秦永龍:《漢字書寫漫談》,《語文建設》1997年6期。
    邱龍升:《兩漢鏡銘文字研宄》,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
    邱龍升:《東漢鏡銘的省體字》,《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3月。
    邱奕銘:《尹湾西漢簡贖章草書法的研宄》,國立臺湾藝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日本書道教育會議:《只々x y r J>樓蘭發現殘紙?木贖》,日本書道教育會議,1988年10月。
    日本書藝院:《尹灣漢墓出土簡贖(神烏傅、禮錢簿、贈錢名簿、集簿)》,日本書藝院,1999年4月。
    旧]二玄社:《中國法書選10?木簡竹簡帛書》,二玄社,1990年10月。
    [日]二玄社:《漢晉木簡殘紙集》(一),二玄社,1963年7月。
    [日]書藝文化院刊:《西域出土?木簡殘紙》,書藝文化院,1962年7月。
    饒宗頤、李均明:《新莽簡輯證》,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9月。
    任攀:《居延漢簡釋文校訂及相關問題》,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孫星衍:《急就章考異序並注》,《急就篇》,嶽麓書社,1987年1月。
    孫機:《漢代物質資料圖說》,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
    孫聞博、付娟:《東牌樓漢簡〈素上言盜取文書案卷〉的綴合與考釋》,《四川文物》,2007年第6期。
    孫穎:《章草源流及當代發展契機》,《大眾文藝(學術版)》,2011年第1期。
    孫占宇:《敦煌漢簡王莽征伐西域戰爭史料研宄綜述》,《西域研宄》,2006年第3期。
    施謝捷:《武威、馬王堆漢墓出土古醫籍雜考》,《古籍整理研宄學刊》,1991年第5期,第14-15頁。
    宋鎮豪:《中國法書全集1?先秦秦漢》,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
    蘇士澍:《中國書法藝術第二卷?秦漢》,文物出版社,2000年2月。
    天長市文物管理所、天長市博物館:《安徽天長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6年第11期,4-21頁。
    沈頌金:《王國維的漢晉木簡研宄一兼談與“二重證據法”形成之關係》,《南都
    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第6期。
    沈頌金:《二十世紀簡帛學研宄》,學苑出版社,2003年8月。
    沈剛:《居延漢簡語詞匯釋》,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單育辰:《一九〇〇年以來出土簡帛一覽》,《簡帛》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481-513頁。
    單曉偉:《秦文字出土與研宄綜述》,《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上海書畫出版社:《漢簡帛行草書》,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7月。
    沙畹:《奧賴爾?斯坦因在東土耳斯坦沙漠發現漢文文書》,牛津出版社,1913年。
    沙孟海:《隸草書的淵源及其變化》,《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宄所週刊》第
    二集125-128合期發表,1930年11月。又見《沙孟海論書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6月。
    邵友誠:《居延漢簡札記》,《考古》,1962年第1期。
    邵磊:《六朝草書磚銘概述》,《書法藝術》,1994年第6期。
    尚磊明:《唐代碑刻行草書構形研宄》,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蘇建洲:《試論〈放馬灘秦簡〉的“莫食”時稱》,《中國文字》新36期,藝文印書館,2011年。
    天長市文物管理所:《安徽天長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6年11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齊魯書社,1981年2月。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年7月。
    唐金玲:《銀雀山漢簡異寫字與異構字研宄》,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滕昭宗:《尹灣漢墓簡贖概述》,《文物》,1996年第8期,第32-36頁。
    武威縣博物館:《武威新出土王詔令冊》,《漢簡研宄文集》,1984年9月。
    武威地區博物館:《甘肅武威旱灘坡東漢墓》,《文物》,1993年第10期,第28-33頁。
    武可榮:《連雲港市歷年出土簡贖簡述》,《書法叢刊》,1997年第4期。
    武可榮:《尹灣漢簡〈神烏傅〉草書墨跡的藝術特色》,《尹灣漢墓簡贖綜論》,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第187-189頁。
    吳又辛:《〈漢簡‘神烏傅’整理和研宄〉讀後記》,《古籍整理研宄學刊》,1999年第3期。
    吳克峰:《淺析趙壹的〈非草書〉》,《西北美術》,2004年第3期。
    吳照義:《居延漢簡與漢代草書》,《南昌高專學報》,2004年第4期。
    吳照義、王琪:《漢代草書與簡化字》,《南昌高專學報》,2005年第6期。
    吳照義、王琪:《居延漢簡内部結構及外部特點一簡論草書對隸變的影響》,《時代文學(雙月刊)》,2007年第5期。
    吳鵬:《自由心靈的舞蹈一中國草書藝術漫談》,《中國鋼筆書法》,2001年第12期。
    王跡:《草書論》,《青海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
    王鍔:《甘肅簡贖述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王非:《〈“非草書”質疑〉駁議》,《中國書法》,1998年第4期。
    王昭義:《居延漢簡中的“茭”》,《西北史地》,1999年第2期。
    王志平:《〈神烏傅〉零箋》,《華學》第四輯,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8月,118-126頁。
    王曉黎、靳永略:《談漢字楷化的幾個問題》,《語海新探》,2002年。
    王炳華:《精絕春秋:尼雅考古大發現》,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4月。
    王國維:《校松江本〈急就篇〉序》,《觀堂集林?藝林五》卷第五,中華書局,2004年8月。
    王子今、申秦雁:《陝西歷史博物館藏武都漢簡》,《文物》,2003年第4期,第48-51頁。
    王繼如《〈神烏賦〉“隨起撃耳”試釋》,《古漢語研宄》,2004年第3期,第102-104頁。
    王貴元:《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漢墓木贖文字考釋》,《中國文字博物館》,2009年第2期。
    王彩琴:《20世紀兩漢用字研宄綜述》,《殷都學刊》,2004年第4期。
    王彩琴:《20世紀兩漢通假字研宄綜述》,《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6月。
    王健:《漢代簡贖草書》,《收藏》,2005年第6期。
    王素:《長沙東牌樓東漢簡贖選釋》,《文物》,2005年第12期。
    王有鵬:《論兩漢草書繁榮的成因》,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4月。
    王世征:《章草書法藝術漫議》,《青少年書法》,2009年第6期。
    翁闓運:《從陸機〈平復帖〉談章草書體:再議南北書派分流說》,《書法研宄》,1990年第4期。
    萬光治:《尹灣漢簡〈神烏傅〉研宄》,《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7月。又輯入《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宄),1997年第10期,第100-109頁。又輯入南京大學中文系:《辭賦文學論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63-185頁。
    沃興華:《中國書法全集5?秦漢簡贖帛書一》,榮寳齋出版社,1997年10月。
    沃興華:《中國書法全集6?秦漢簡贖帛書二》,榮寳齋出版社,1997年10月。
    文功烈:《漢簡贖書法研宄》,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5月。
    邬文玲:《東牌樓東漢簡贖斷簡綴合與研宄》,《簡帛研宄二〇〇五》,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第187-204頁。
    邬文玲:《居延漢簡釋文補遺》,《居延遺址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2013年8月23-27日,第670頁。
    向達:《漢晉時代之木簡》,《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1931年第7期。
    謝德萍:《談談草書》,河北美術出版社,1983年
    謝桂華、李均明:《〈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補正舉隅》,《歷史研宄》,1982年第5期。
    謝桂華、李均明、何雙全:《〈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質疑》,《中國史研宄》,1983年第1期。
    謝桂華、李均明:《〈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評議》,《敦煌學輯刊》,1984年第2期。
    謝晨:《章草形體研宄》,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12月。
    [日]西林昭一:《中國新出土?書》,二玄社,1989年2月。
    [日]西林昭一:《中國甘肅新出土木簡選》,每日新聞社、(財)每日書道會,1995年1月。
    [日]西林昭一:《江蘇連雲港?揚州新出土簡贖選》,每日新聞社、(財)每日書道會,2000年7月。
    [日]西林昭一:《湖南省出土古代文物展:古代中國?文字至寳》,每日新聞社、(財)每日書道會2004年9月。
    [日]西林昭一、陳松長:《新中國出土書跡》,文物出版社,2009年5月。旧]西林昭一:《簡贖名跡選2?湖南篇》,二玄社,2009年2月。
    [日]西林昭一:《簡贖名跡選5?湖北篇三》,二玄社,2009年6月。
    [日]西林昭一:《簡贖名跡選6?甘肅篇一》,二玄社,2009年10月。
    [日]西林昭一:《簡贖名跡選7?甘肅篇二》,二玄社,2009年11月。
    [日]西林昭一:《簡贖名跡選8?甘肅篇三》,二玄社,2009年11月。
    [日]西林昭一:《簡贖名跡選11?山東安徽篇》,二玄社,2009年11月。
    [日]西林昭一:《簡贖名跡選12?湖北江蘇甘肅湖南篇》,二玄社,2012年3月。旧]香川默識:《西域考古圖譜》(中文版),學苑出版社,1999年10月。
    [日]小山天舟:《居延木簡》,日本教育書道連盟,1972年11月。
    邢日祥:《草書略論》,《中國書畫報》2001年1月25日。
    邢義田:《地不愛寳:漢代的簡贖》,中華書局,2011年1月。
    邢義田:《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中華書局,2011年1月。
    邢義田:《漢至三國公文書中的簽署》,《文史》,2012年第3期。
    熊北生:《雲夢睡虎地77號西漢墓出土簡贖的清理與編聯》,《出土文獻研宄》(第九輯),中華書局,2010年1月。
    熊北生:《湖北雲夢睡虎地M77西漢簡贖》,《2008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9年3月,第102-106頁。
    徐富昌:《漢簡文字研宄》,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宄所碩士學位論文,1974年。
    徐州市博物館:《江蘇儀徵胥浦101號西漢墓》,《文物》,1987年1期。
    徐祖蕃:《漢簡書法選》,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
    徐樂堯:《漢簡研宄綜述》,《甘肅社會科學》,1986年第6期。
    徐攀:《簡論行草書的筆順》,《成都師專學報》,2001年第3期。
    徐良玉:《揚州館藏文物精華》,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徐華:《東漢草書藝術的演變及其精神内質》,《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4期。
    徐華:《論草書源起時期的地域性特徵》,《中國書法》,2003年第1期。又見,《中華藝術論叢》第七輯,2007年8月。
    徐正考:《漢代銅器銘文文字編》,吉林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徐正考:《漢代銅器銘文綜合研宄》,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徐玉立:《漢碑全集》,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8月。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徐莉莉:《武威漢代醫簡異體字考》,《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第47-49頁。
    薛龍春:《論“匆匆不暇草書”:兼及《非草書》的可靠性》,《東南文化》,2002年第7期。
    薛英羣:《甘肅漢簡學術史料價值概述》,《文獻》,1983年第4期。
    薛英羣:《居延新簡官文書選釋》(上、下),《社會科學》,1986年第4、5期。
    薛英羣:《居延新簡釋粹》,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1月。
    薛英羣:《居延漢簡通論》,甘肅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
    許偉東:《草書的廣狹二義與草書的分類說略》,《書畫世界》,1995年第4期。
    許道勝:《“提封”詞源考》,《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肖燕翼:《古章草書與〈出師頌〉》,《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6期。
    肖寒:《奇縱恣肆隸中草書》,《青少年書法》,2006年第3期。
    肖克:《簡述漢代的書法藝術理論》,《大眾文藝》(理論版),2008年第12期。
    尋鵬:《論章草書的形體演變及其在漢字史上的作用》,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11月。
    尋鵬:《章草書形體演變研宄》,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辛德勇:《張芝“匆匆不暇草書”本義辨說》,《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年第1期。
    揚州博物館、邗江縣圖書館:《江蘇邗江胡場5號漢墓》,《文物》,1981年第11期,第12-20頁。
    揚州博物館:《江蘇儀徵胥浦101號西漢墓》,《文物》,1987年第1期,第1-19頁。
    揚州博物館:《揚州平山養殖場漢墓清理簡報》,《文物》,1987年第1期,第26-36頁。
    揚州市文物考古研宄所:《江蘇揚州劉毋智墓發掘簡報》,《文物》,2010年第3期,第19-36頁。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年3月。
    楊春霖:《字體釋名》,《書法研宄》1982年第4期。
    楊寳忠:《關於隸變過程中的偏旁同化現象》,《歷史教學》,1992年第8期。
    楊豔輝:《〈敦煌漢簡〉整理研宄》,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楊豔:《隸書的產生及其審美價值研宄》,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楊開勇:《謝家橋1號漢墓》,《荊州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88-197頁。
    楊俊:《敦煌一棵樹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贖》,《敦煌研宄》,2010年第4期,第88-92頁。
    楊宗兵:《秦文字草化論析》,《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2期。
    楊少峰:《秦漢簡贖墨跡選》,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7月。
    于豪亮:《〈居延漢簡甲編〉補釋》,《考古》,1961年第8期。
    于豪亮:居延漢簡釋叢,《文史》第十二輯,1981年7月。
    于豪亮:居延漢簡釋地,《考古與文物》,1981年4期。
    于豪亮:居延漢簡叢釋,《文史》第十七輯,1983年7月。
    于豪亮:《于豪亮學術文存》,中華書局,1985年1月。
    于右任:《標準草書》,上海書店,1983年10月。
    于振波:《近三十年大陸及港臺簡帛發現、整理與研宄綜述》,《南都學刊》,2002年第1期。
    于淑健:《敦煌佛經俗字誤讀釋正》,《文献》,2008年第2期。
    俞爾科:《淺談草書的用筆》,《書法》,1984年6月。
    一葉:《敦煌西域出土文獻知多少》,《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
    俞忠鑫:《大陸地區博士論文叢刊:漢簡考曆》(1988年杭州大學博士論文),文津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虞萬里:《尹灣漢簡〈神烏賦〉箋釋》,《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1997年,第533-547頁。又刊載《學術集林》卷十三,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12月,第203-225頁。又輯入《榆枋齋學術論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第605-626頁。
    [日]永田英正著,張學鋒譯:《居延漢簡研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7年7月。
    葉培貴、趙宏:《簡帛文字與書學》,《美術之友》,1998年第4期。
    葉聲波:《〈居延漢簡〉異體字研宄》,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余堯:《甘肅漢簡概述》,《甘肅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2期。
    余冰:《草書》,《語文世界》(高中版),2007年第12期。
    儀徵市博物館:《儀徵出土文物集粹》,文物出版社,2008年1月。
    伊強:《讀〈長沙東牌樓東漢簡贖〉札記》,武漢大學簡帛網,2010年3月23日。
    殷煥先:《漢字的組形與漢字的簡化》,《山東大學學報》,1963年第2期。
    殷煥先、姜寳昌等:《明確訂定手頭草體的規範和確立楷草二體制》,《文史哲》,1984年第1期。
    袁仁智:《武威漢代醫簡校注拾遺》,《中醫研宄》,2011年第6期,第78-79頁。
    顏世鉉:《戰國秦漢簡帛校讀方法研宄》,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宄所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資料組:《介紹幾件晉代的行草書磚刻》,《文物》,1965年第12期。
    中國文物研宄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宄:《敦煌懸泉月令詔條》中華書局,2001
    張壽仁:《“居延漢簡補編”誌疑》,《簡贖學報》第七期,1980年。
    張雲超:《樓蘭漢文簡紙墨跡研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4年。
    張麗君:《〈武威漢代醫簡〉“3S”考釋》,《中華醫史雜誌》,1996年第1期53頁。
    張延昌、朱建平:《武威漢代醫簡研宄》,原子能出版社,1996年12月。
    張延昌:《武威漢代醫簡注解》,中醫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
    張東平:《草書辨似與〈草書辨似大字典〉》,《中國圖書評論》,1997年第2期。
    張天弓:《“非草書”質疑》,《中國書法》,1995年第3期。
    張湧泉:《敦煌俗字研宄》,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1月。
    張湧泉:《漢語俗字叢考》,中華書局,2000年1月。
    張湧泉:《漢語俗字研宄》(增訂本),商務印書館,2010年1月。
    張金梁:《淺議章草》,《書法報》,2002年6月3日第22期第2版。
    張金梁:《談草書》,《書法》,2003年第2期,《眾人說草書》(下),第29—32頁。
    張銘洽、王育龍:《西安杜陵漢贖〈日書〉“農事篇”考辨》,《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九輯,三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07-113頁。
    張存良、吳荭:《水泉子漢簡初識》,《文物》,2009年第10期,第88-91頁。
    張翼飛:《簡帛發現百年回顧》,《三月風》,2002年10期。
    張國麗:《居延新簡詞彙札記》,《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第2期。
    張國豔:《居延漢簡虛詞研宄》,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
    張嘯東:《簡贖文書習語與早期漢代草書》,《東方藝術》,2007年第8期。
    張嘯東:《20世紀新出簡帛書與書法史重構的可能性》,《東方藝術》,2008年第12期。
    張會:《銀雀山漢簡字形與漢字源流辨正》,《古漢語研宄》,2010年第2期。
    張艷:《魏晉南北朝簡紙文書詞語考釋》,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張顯成、周羣麗:《尹灣漢墓簡贖校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3月。
    張恒奎:《草書體的形成與演變》,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12月。
    張順琦:《敦煌遺書中的行草書法研宄》,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
    張順琦:《從筆法看草書風格的演變》,《郧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1期。
    卓定謀:《章草考》,天津古籍書店,1990年8月。
    [日]佐野光一:擴大本《木簡草書編》,天來書院,1991年12月。
    周鳳五:《新訂尹灣漢簡〈神烏賦〉釋文》,《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第12月,第1-9頁。
    周寳宏:《漢簡〈神烏賦〉整理與研宄》,《古籍整理研宄學刊》,1997年第2期,第7-10頁。
    周羣麗:《尹灣漢墓簡贖整理研宄》,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周菊梅:《〈長沙東牌樓東漢簡贖〉詞語研宄》,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周祖亮、方懿林:《居延新簡所記醫藥信息述略》,《中醫文獻雜誌》,2011年第2期。
    周波:《漢初簡帛文字資料研宄二題》,《文史》,2012年第4期。
    莊桂森:《草書散論》,《黄淮學刊》(社科版),1989年第4期。
    [日]莊村真琴:《漢簡帛書章草考》,《卒業研宄梗概集?書道學科15年度》,2004年3月20日,第54-55頁。
    朱江松:《罕見的松柏漢代木贖》,荊州博物館:《荊州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8年12月,第209—212頁。
    朱會萍、劉常飛:《試論萌芽期的草書》,《邯鄲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鄭惠美:《漢簡文字的書法研宄》,《故宫叢刊》,國立故宫博物院故宫叢刊編輯委員會編甲種之33,國立故宫博物院,1984年12月。
    臧正一:《尹灣漢簡《神烏賦》研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9年7月。
    臧正一:《尹灣漢簡〈神烏傅〉音韻研宄》,《古文字與古文獻》試刊號,楚文化研宄會籌備處,1999年10月,第91-117頁。
    臧知非:《尹灣漢墓簡贖“提封”釋義一兼談漢代土地統計方法問題》,《史學月刊》,2001年第1期。
    鄭汝中:《行草書法與敦煌寫卷》,《書法之友》,2001年第5期。
    鄭有國:《簡贖學綜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鄭婕:《魏晉南北朝簡贖文字研宄》,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趙振鐸:《古文字形體的收列和字形解說》,《辭書研宄》,1990年第4期。
    趙平安:《秦漢簡帛通假字的文字學研宄》,《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4期。
    趙平安:《評〈漢代簡贖草字編〉》,《河北圖苑》,1992年第3期。
    趙平安:《漢字字體的名實及其演變序列的再認識》,《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
    趙平安:《隸變研宄》,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
    趙彥國:《章草書法歷史流變研宄》,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趙彥國:《章草名實考略》,《藝術百家》,2007年第8期。
    趙久湘:《張家山漢簡異體字研宄》,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曾憲通:《秦漢時制芻議》,《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
    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宄》,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5月。
    章宏偉:《百年來出土的兩漢簡贖》,《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踪凡:《〈神烏賦〉語詞考釋的總結與思考》,《陰山學刊》,2009年第5期。
    踪凡、郭曉明:《〈神烏傅〉研宄綜述》,《中國詩歌研宄》第六輯,2009年,第159-170頁。
    詹鄞鑫:《正體與俗體三題》,《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中研P元史目吾所减漢代間片買資料庫:http://ndweb.iis.sinica.edu.tw/woodslipblii_puc/System/Man.htm武漢大學間帛網:http://www.bsm.org.cn/
    間帛研宄維I: http://www.bamboosilk.org/index.asp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http://www.gwz.fudan.edu.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