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巨灵与藤蔓:鲁南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刀会在鲁南的传播与扩散,是一种地方性的文化迁移现象,也是鲁南地方居民对1925年至1931年间严重的社会生态灾难(集中体现在泛滥成灾的匪患上)的应激反应。大刀会这一社群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再造了地方社会结构,由此恢复了被土匪所破坏的地方社会生态。莒县、沂水大刀会是其中一个杰出的典型。鲁南旗会事件最终导致驻军对大刀会会众和当地居民的一次屠杀——黄石山惨案的发生,则最终终结了莒沂大刀会。鲁南旗会事件就发生在韩氏主鲁初年,一个全新的山东地方社会秩序正处于重建的过程中。这一事件本身也是其中一个内涵丰富的重大事件。这不仅是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与重建过程中几乎每一项具体措施紧密相关,还是由于山东地方政府藉此重建了鲁南的地方社会秩序,或者说通过清除莒沂大刀会改变了鲁南地方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社群环境,从而加强了国家在地方社会的主导地位。更为深层的问题是,作为一种强势的文化权力网络,国家的归来对地方社会场域产生了微妙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地方士绅等诸多社群的影响上。从这个意义上,鲁南旗会事件是国家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关系的一个缩影。作为一种地方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大刀会在鲁南的出现与消失,不仅仅是一个社会事件,还是一个政治事件,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文化事件。这是由于鲁南大刀会的出现是地方性文化对地方社会生态的一种“修复”,而大刀会在鲁南的退隐与消失则是与国家这一巨大的文化系统个体在地方社会场域中冲突、斗争的结果。这是以地方社会中社群冲突的方式进行的,而文化系统正是通过对社群的塑造来构造地方社会结构,从而对地方社会场域发挥影响力。鲁南大刀会的遭遇不仅折射了“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以来)地方民众一些共同的遭遇,以及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一些深层互动,更是地方性与现代性文化的纠缠与对话,这种对话一直持续至今。鲁南大刀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与各地出现的红枪会、小刀会等一样,它们是属于一种共同的文化系谱。
The diffusion of Big Sword Society in the southern Shantung is a transfer of a local culture, which is also the stress response of local population in the Southern Shantung in the face of serious social-ecological disaster from 1925 to 1931 (embodied in the flood of banditry). In a sense, the Appearance of Big Sword Society as a community is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local community, thus restoring the local-social ecology destroyed by bandits, one outstanding example of which is Big Sword Society in Ju county and Yi-shui. The Event of Flag Societis in the southern Shantung eventually led to a massacre of Big Sword Society and local residents in the hand of Garrison, making an end to Black Flag Society in Ju county and Yi-shui, which was called Huangshi Mountain Massacre. This incident occurred in the initial years of Han Fuju Ruling Shantung, in which a new social order was in the process of reconstruction. This is an important event, because it was not only closely related to almost every measure of reconstruction, but also Shantung local governments rebuilt the local social order in the southern Shantung in this way. In other words, Shantung local governments removed Big Sword Society in Ju county and Yi-shui and changed the power structure of local society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reby strengthening the State's dominant position in local society. What was more important, as a strong network of cultural power, State's return to the local community resulted in subtle changes in the field, for instance, it had an impact on the local gentry and many other communities. In this sense, this incident was a miniatur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local community. As a local social-cultural phenomenon, the appearance and disappearance of Big Sword Society in the southern Shantung is not just a social event, or a political event, but it is a significant cultural event. This is a cure of Local culture on local social ecology. The appearance and disappearance of Big Sword Society in the southern Shantung is the result of the struggle of the Nation this great cultural system and them in the field of the local community. It is in the way of community conflicts, and cultural systema make influences by the means of shaping the communitis. The story of Big Sword Society in the southern Shantung not only reflects the some common experiences of local populations since "moderning" (especially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but also some deep interactions of the Nation and local community, which is a struggle and dialogue between local and modern culture that continues to this day. Big Sword Society in the southern Shantung is not an isolated case, it belongs to a common cultural pedigree,, as well as the Red Spears and Small Sword Society in other parts.
引文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再版。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南京: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4年。
    掖县林修竹编:《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山东省长公署教育科,1919年。
    张育曾,刘敬之编辑:《山东政俗视察记》,济南:山东印刷局,1934年。
    申仲铭编著:《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增刊·民国会门武装》,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5月。
    山东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一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
    山东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三辑(1929-1931),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国公路交通史丛书·山东公路史》第一册“古代道路近代公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
    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四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民政府民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内政年鉴》(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
    林传甲总纂:《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北京:武学书馆,1920年。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刘振东、焦如桥编:《县政资料汇编》下册,重庆: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1939年。
    黄伦编著:《地方行政论》,正中书局,1942年。
    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会主编:《总理地方自治遗教》,南京:正中书局,1930年。
    陈柏心:《中国地方制度及其改革》,广西建设研究会,1939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申报年鉴》(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申报》年鉴社发行。
    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编著:《山东省政府第三届第五周年工作报告》,1935年。
    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编著:《山东省政府第三届第六周年工作报告》,1936年09月第1版。
    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十四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山东省政府单行法规编审委员会编印:《山东省现行法规类编》,山东省印刷局,1935年4月。
    中央大学经济资料室编:《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丛书·田赋附加税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3月初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地武装起义(山东地区河南地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
    《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第1卷,东京:岩波书店,1981年重版。
    刘大鹏遗著、乔志强标注:《退想斋日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山东省议会第二届第二次常年会报告书》,1919年11月22日。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宗教民俗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08月第1版。
    袁家普讲演、罗介邱笔记:《山东一年来之财政情况》,济南:山东印刷公司,1930年。
    山东省区长长训练所第一期同学录(1930年),山东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藏。
    山东省区长训练所第二期同学录(1931、3),山东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藏。
    山东省区长训练所第三期同学录(1931、7),山东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藏。
    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编:《山东省政府委员会政务会议精案续编》,山东省政府印刷局印刷。
    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编:《山东省政府委员会政务会议决案汇编》(上下),山东省政府印刷局印刷,1931年9月。
    临沂地区史志办公室编:《临沂百年大事记》,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刘树芬、周笑通编著:《莒城史话》,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2002年。
    刘树芬、周笑通编著:《浮来山》,1998年11月。
    临沂地区地名办公室:《琅琊乡音》,济南:明天出版社,1985年。
    黄忠,韩忠勤主编:《沂蒙大观》,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刘曙升主编:《沂源民俗》,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
    山东师范学院地理系《山东地理》编写组:《山东地理》,1977年。
    王有邦主编:《山东地理》,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0年。
    山东省出版总社临沂分社:《临沂历代诗词选注》,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刘同钧主编:《辛亥革命前莱海招抗捐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
    魏树海,窦现诺著:《从大山中走来》,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
    李明忠主编:《潍坊古今人物》,香港::正之出版社,1992年。
    (清)李敬修纂,范鸿林纂:《费县志》,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
    (清)陈懋修,张庭诗、李堉纂:《日照县志》,光绪12年(1886)刻本。
    (清)张燮修、刘承乾等纂:《沂水县志》,清道光七年(1827年)刻本。
    白眉初著:《山东省志》,1925年手抄本,山东大学特藏部。
    《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编:《民国山东通志》第二册,台北: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山东省志·自然地理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陈景星等修、王景祜纂:《临沂县志》,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
    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刘仞千总纂:《临朐续志》青岛缘德昌南纸印刷局,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刘国斌修、刘锦堂纂:《四续掖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王华安、丁世恭修,刘清如纂:《馆陶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梁钟亭等修、张树海等纂:《清平县志》,济南文雅斋承印,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十月校印。
    张志熙等修、刘靖宇纂:《东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山东省沂南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沂南县志》,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山东省费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费县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山东省五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五莲县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卢宝安、朱吉高主编,城阳镇人民政府、莒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城阳镇志》,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6年。
    沂水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沂水年鉴1991-1999》,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沂水县志》,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山东省莒南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莒南县志》,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
    莒县洛河镇人民政府、莒县史志办公室编:《洛河镇志》,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5年。《申报》《大公报》《晨报》《盛京时报》《益世报》
    《京报》
    《庸报》
    《顺天时报》
    上海《民国日报》《星期评论》副刊
    汉口《民国日报》
    《山东民国日报》
    《北平晨报》
    《大众日报》
    《山东文献》
    《东方杂志》
    《国闻周报》
    《布尔塞维克》
    山东省政府秘书处:《山东省政府公报》第96期,1930年10月15日;第146期,1931年9月27日;第313期,1934年12月9日;山东省政府公报》第339期,1935年6月16日,山东省政府秘书处印行。
    山东省政府秘书处:《山东省政府行政报告》,济南:山东省政府秘书处。
    山东教育厅山东教育月刊编辑处:《山东教育月刊》,1929年第1卷第1期。
    山东省政府财政厅:《财政旬刊》,1931年第1卷第2期。
    山东财政厅秘书处:《山东财政月刊》,1932年第3卷第4期、第6期,山东财政厅秘书处发行。
    山东省政府建设厅:《山东建设月刊》,1930年第5期,
    山东省政府统计委员会:《山东省政府统计特刊》,济南,1937年。
    河南省政府秘书处:《河南行政月刊》,1927年第3期,1927年9月30日,河南省政府公报经理处发行。
    《复兴月刊》1933年第1卷第11期;1935年第四卷第四期。
    《中国农村》第1卷第10期,1935年7月;第2卷第6期。
    《村治》第二卷第一期(1930年);第二卷第二期(1930年);第二卷第三期(1930年)。
    《铁道公报》1932年第372期。
    《申报每周增刊》第1卷第43期
    《乡村问题周刊》1933年第一卷第四期
    《逸经》第六期,1936年5月20日;第七期,1936年6月5日;第二十五期,1937年3月5日。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农村通讯》,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
    《法令周刊》1935年第243期。
    《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二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
    《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一代枭雄韩复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
    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59年第一期,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2月5日出版。
    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59年第3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7月1日出版。
    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1月1日出版。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史志资料》1984年第2辑(总第7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沂市委员会编:《临沂文史集粹》第1辑(政治军事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沂市委员会编:《临沂文史集粹》第2辑(社会民情卷民族宗教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沂市委员会编:《临沂文史集粹》第3辑(文化教育卷工商经济卷风物特产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政协山东省临沂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临沂文史资料》第2辑,1982 年11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沂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10月;第2辑,1986年10月;第3辑,1987年10月;第4辑,1988年10月;第6辑,1990年11月;第7辑,1992年11月;第9辑,1998年4月;第10辑,1999年1月;第12辑,2001年12月。
    《沂水文史精粹》编委会编:《沂水文史集粹》,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08月。
    政协莒县委员会编:《莒县文史资料》第3辑,1986年12月;第7辑,1991年9月;第8辑,1995年12月;第9辑,1996年12月;第12辑,2003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莒南县文史委员会编:《莒南文史资料》第2辑,1991年。
    日照市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日照文史》第1辑,1985年5月;第6辑,1995年12月;第7辑,1999年12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滕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滕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4年12月;第6辑;第7辑。
    五莲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五莲文史资料》第2辑,1987年12月;第4辑,1993年;第5辑,1994年;第7辑,1996年;第9辑,199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沂南县委员会:《沂南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12月;第4辑;第5辑,1990年12月;第6辑,1991年;第8辑,1994年9月。
    政协费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费县文史资料》第2辑(刘桂堂专辑),1987年12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蒙阴县文史资料委员会:《蒙阴文史资料》第1辑,1987年2月;第2辑,1988年6月。
    政协临沭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临沭文史资料》第5辑(纪念建县五十周年专辑),1991年。
    苍山县政协文史委员会:《苍山文史资料》第3辑,1984年12月;第6辑,1988年12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安丘市委员会学宣文史委员会:《安丘文史资料》 第3辑,1986年12月;第6辑,1989年12月;第17辑,2001年12月。
    政协郯城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郯城文史资料》第8辑,1992年。
    政协沂源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沂源文史资料》第5辑(钟灵毓秀沂河源),1991年。
    政协山东省诸城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诸城文史资料》第11辑,1990年12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淮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淮阴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3月。
    政协山东省聊城市文史资料委员会:《聊城文史资料》第5辑(纪念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殉国五十周年),1988年10月。
    :中共沂水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沂水县党史资料汇编》第一辑。
    中共沂南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沂南党史资料》第二辑,1985年3月。
    中共新泰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新泰党史资料》第一期,1987年07月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一代枭雄韩复榘》
    编辑组编:《一代枭雄韩复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
    政协阳谷县委员会:《回忆范筑先将军六记(周云章遗稿专辑)》,1998年。
    政协日照市委员会文史联谊委员会编:《日照烽火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第二卷,政协日照市委员会,2005年。
    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
    张钫著:《风雨漫漫四十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
    王悦振、王占魁主编,山东省临沂地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大店的传说》,文艺家出版社,1991年。
    莱州市政协文教与文史办公室编印:《张加洛文稿》(莱州文史资料第十六辑),2004年。
    笑通主编:《莒乡联语》,莒县文艺创作室,1994年12月。
    沂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商略黄昏雨——刘纶襄传》,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5年。
    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编:《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究会专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
    冯尔康等:《中国宗族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钱端升等著:《民国政制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张振之:《革命与宗教》,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
    周尚意、孔翔:《文化与地方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瞿同祖著:《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晏锋译,何鹏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张玉法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
    戴玄之著:《中国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上下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
    路遥著:《山东民间秘密教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
    邵雍著:《中国会道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小田著:《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现代卷》(上下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吕伟俊主编:《民国山东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吕伟俊著:《韩复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
    吕伟俊著:《张宗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王守中、郭大松著:《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吕伟俊著:《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1849-1949)》,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
    王林主编:《山东近代灾荒史》,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郑其东著:《转型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朱玉湘著:《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乔志强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杨懋春著:《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张雄、沈炜、秦美珠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明恩溥著:《中国乡村生活》,午晴、唐军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
    [美]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英]贝思飞著:《民国时期的土匪》,徐有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美]周锡瑞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张俊义、王栋译,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杜赞奇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美]柯文著:《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杜继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美]裴宜理著:《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日本]长野朗著,朱家清译:《中国社会组织》,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
    [日本]长野朗:《土匪、军队、红枪会》,束京:支那问题研究所,1931。
    [日本]三谷孝著、李恩民监译:《秘密结社与中国革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9年。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英]霍布斯著:《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杨昌裕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美]H.J.德伯里著:《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王民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瑞士]雅各布·坦纳著:《历史人类学导论》,白锡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罗衍军:《沈艾娣著(梦醒子:一位华北村庄士绅的生平,1857—1942)》,《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
    李猛:《从“士绅”到“地方精英”》,《中国书评》总第5期,1995年。
    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瞭阳崮祭》
    苗长水:《犁越芳冢》,《十月》1989年第4期。
    ①马克·布洛克(Marc Bloch):《史学家的技艺》,转引自[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308页。
    ①【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①【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11页。
    ②【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①[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①[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①详细内容请参考【美】周锡瑞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张俊义、王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2页。
    ①本小节主要参考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山东省志·自然地理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4、108-112页:山东师范学院地理系《山东地理》编写组:《山东地理》,1977年,第22-页;王有邦主编:《山东地理》,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0年,第216-217页。
    ②黄泽苍编:《山东》,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第1页。
    ①白眉初著:《山东省志》第五卷山水志略,第四十七页,1925年手抄本,山东大学特藏部。
    ②以上除特别注明外,主要参考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山东省志·自然地理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49-53页;山东师范学院地理系《山东地理》编写组:《山东地理》,1977年,第22-23页。
    ③万伯龙:《孙美瑶股匪临城劫车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7月第1版,第98页。
    ④光绪《费县志》卷二,第十二页,《费县旧志资料汇编》,第31页。
    ⑤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山东省志·自然地理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页。
    ①本小节主要参考王有邦主编:《山东地理》,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0年,第219-220页。
    ②黄泽苍编:《山东》,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第9页;白眉初著:《山东省志》第四卷道县记志,第四十六页,1925年手抄本,山东大学特藏部。
    ③白眉初著:《山东省志》第四卷道县记志,第四十六页,1925年手抄本,山东大学特藏部。
    ④临沂地区地名办公室:《琅琊乡音》,济南:明天出版社,1985年,第192页。
    ⑤(清)吴树声:《沂水桑麻话》,《沂水县文史资料》第3辑,第69页。
    ①(清)张燮修、刘承乾等纂:《沂水县志》艺文,清道光七年(1827年)刻本。
    ②(清)吴树声:《沂水桑麻话》,《沂水县文史资料》第3辑,第72-73页。
    ③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山东省志·自然地理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56页。
    ①白眉初著:《山东省志》第四卷道县记志,第四十二页,1925年手抄本,山东大学特藏部。
    ②掖县林修竹编:《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卷二济宁道,第38页,山东省长公署教育科1919年印行,。
    ③《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卷四胶东道,第158页。
    ④请参考《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的“山东省各县面积比较图”。
    ⑤临沂地区地名办公室:《琅琊乡音》,济南:明天出版社,1985年,第222页。
    ⑥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四十民社志·氏族上,一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①临沂地区地名办公空:《琅琊乡音》,济南:明天出版社,1985年,第406页。其中,还有《琵琶山》、《白莲峪》、《黄金斗》、《义和庄》、《高都》、《筵宾》、《牛王庙的传说》、《银子窖村的由来》、《纸房的来历》、《铁牛庙的故事》等篇也涉及迁民的故事。
    ②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四十一民社志·氏族下,十九·二十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③《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民国山东通志》(第一册),台北:山东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75页。
    ①唐天佑撰:《界湖》,《临沂文史集萃》第2辑“社会民情卷民族宗教卷”,第18页。
    ②赵进宾:《莒南酿酒史谈》,《莒南文史资料》第2辑,第176页。
    ③五十年代才推广种植胜利百号地瓜。
    ①注:法章遁菖,复齐再兴——综合志乘记载:周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将乐毅伐齐,齐闵王亡命于莒。闵王被楚将淖齿杀死。齐公子法章遁莒数年,后得王孙贾田单之助,即位齐襄王而复国,回齐都临淄。史称莒人二度救齐。小白避难,离莒称雄——《左传》载:齐无知之乱,鲍叔牙保公子小白奔莒避难,后抢先回齐,即位而称桓公,不久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见刘树芬:《莒城史话》,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2002年,第225页。
    ②陈景星等修、王景祜纂:《临沂县志·潘琛远序》,民国六年(1917)刊本。
    ③白眉初著:《山东省志》第四卷道县记志,第四十六—四十七页,1925年手抄本,山东大学特藏部。
    ④郝懿行:《尔雅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⑤冯尔康等:《中国宗族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页。
    ①【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6-87页。
    ②山东省沂南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沂南县志》,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624页。据记载,从前在苗家庄还有这么一首有点刻薄的歌谣:中国有四大水:江淮河汊——沟;陆地上有四大走兽:虎豹犀象——狗;江海中有四大水兽:鼋鼍蛟龙——鳅;沂水县有四大姓:高刘袁黄——邱!它的总体意思是:苗家庄的邱姓人野心是很大的,想成为沂水县高刘袁黄四大姓之下的第五大姓,这怎么可能呢?就好比水沟和大江大河、泥鳅和鼋鼍蛟龙、狗和虎豹犀象,那怎么可以相提并论?!以上出自苗长水著《解放的日子》,网址: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109243_70591.html。这一个侧面反映了沂水四大姓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①沂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商略黄昏雨——刘纶襄传》,中国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21页。望仙石桥即鞍子桥,后者为百姓的称呼。
    ②《商略黄昏雨刘纶襄传》,第22—23页。
    ③苗长水:《犁越芳冢》,《十月》1989年第4期。
    ④山东省沂南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沂南县志》,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625页。
    ①山东省沂南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沂南县志》,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238页。
    ②季玉璞整理:《出大殡——韩村大地主王英标丧事传闻》,政协临沐县文史资料委员会:《临沐文史资料》第4辑,第125页。
    ③临沂市人民政府主修、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临沂地区志(上册)》,中华书局,,2001年,第377页。
    ④刘岑:《一九三二年日照暴动始末》,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59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2月5日出版,第100页。
    ①张同旭:《“莒州庙全”历史探源》,《莒县文史资料》第12辑,第322页。
    ②陈景星等修、王景祜纂:《临沂县志》卷三民风·物产,一页,民国六年(1917)刊本。
    ①杨志明:《佛门二十载》,《日照文史》第6辑,1995年6月,第149、156页。
    ①《恶僧法云》,《莒县文史资料》第九辑,第122-125页。
    ②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九实业·农业,第一-二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③《沂水县志》(康熙版)卷之三,田赋。
    ④山东省五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五莲县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608页。
    ①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九实业·农业,第二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①杨懋春著:《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张雄、沈炜、秦美珠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页。
    ②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二十三舆地志·物产,第三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③李鼐:《山东莒县西北乡的许村》,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农村通讯》,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第113页。
    ①张育曾,刘敬之编辑:《山东政俗视察记》,济南:山东印刷局,1934年,第三二○、三五二页。
    ②王毓铨:《山东莱芜农村状况》,载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黎明书局,1935年08月第1版,第218页。
    ③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南京: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4年,第一七四(辛)页。
    ④杨懋春著:《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张雄、沈炜、秦美珠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⑤[清]沈德潜选:《古诗源》卷一古逸,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4月第2版,第一页。
    ⑥吉迪昂:《机械化的统治——论无名史》,转引自[瑞士]雅各布·坦纳著:《历史人类学导论》,白锡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2页。
    ⑦[瑞士]雅各布·坦纳著:《历史人类学导论》,白锡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5页。
    ①【瑞士】雅各布·坦纳著:《历史人类学导论》,白锡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7页。
    ②【瑞士】雅各布·坦纳著:《历史人类学导论》,白锡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88-89页。
    ①沂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庞守民主编:《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2辑“沂水风物”,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年,第263-264页。
    ②山东省费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费县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479页。
    ①【美】明恩溥著,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第145-146页。
    ①张钫著:《风雨漫漫四十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74页。
    ②张钫:《风雨漫漫四十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73页。
    ③尉仲宪:《曲士文与莱阳仓谷始末》,刘同钧主编:《辛亥革命前莱海招抗捐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378页。
    ④杨懋春著:《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张雄、沈炜、秦美珠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6页。
    ⑤[美]明恩溥著,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第146页。
    ⑥山东省出版总社临沂分社:《临沂历代诗词选注》,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57页。“廛列据脾蜂,人聚慕膻蚁”:货摊排列得象巢中的蜜蜂,赶山会的象喜闻膻气的蚁群。
    ⑦[美]明恩溥著,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第146页。
    ⑧张育曾,刘敬之编辑:《山东政俗视察记》,济南:山东印刷局,1934年,第三一二、三二一、三二九-三三○页。
    ①李遵刚主编,李志荣、申纪刚副主编:《沂南文史资料》第11辑“阳都风物”,第69页。
    ②(清)吴树声:《沂水桑麻话》,《沂水县文史资料》第3辑,第74页。
    ③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九实业·集会,第十六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④【美】明恩溥著,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第146页。
    ①杨懋春著:《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张雄、沈炜、秦美珠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0页。
    ②陈景星等修、王景祜纂:《临沂县志》卷三民风·物产,第二页,民国六年(1917)刊本。
    ③(清)李敬修纂修:《费县志》卷一疆域·风俗,第三页,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
    ④(清)陈懋修,张庭诗、李堉纂:《日照县志》卷一疆域·时序风俗,光绪12年(1886)刻本。
    ⑤周钧英修、刘仞千纂:《临朐续志》卷十五之十六礼俗略、艺文略,三三页。
    ⑥柴启淦、张宝祥、孙文明:《农家节令》,《沂源文史资料》第5辑,.1991年,第287页。
    ⑦岳荣传撰:《沂南乡风民俗漫话》,《临沂文史集粹》第2辑“社会民情卷民族宗教卷”,第40页。
    ①山东省五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五莲县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617页。
    ②刘曙升主编:《沂源民俗》,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541—542页。
    ③莒县洛河镇人民政府、莒县史志办公室编:《洛河镇志》,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5年,第688页。
    ④杨懋春著:《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张雄、沈炜、秦美珠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5页。
    ①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九民社志·宗教,第一-四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②山东省沂南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沂南县志》,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625页。
    ①刘树芬:《莒州周姑子》,《莒县文史资料》第8辑,第233-234页。
    ③张之栋:《解放前沂水县的戏剧》,朱学民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0辑,第175-178页;严庆军、戚立明:《京剧团体在莒始末》,《莒县文史资料》第12辑,第148-149页。
    ①刘树芬、周笑通编著:《莒城史话》,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2002年,第162页。
    ①张之栋:《解放前沂水县的戏剧》,朱学民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0辑,第168-174页。
    ②张之栋:《解放前沂水县的戏剧》,朱学民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0辑,第175页。
    ③[美]明恩溥著,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第55-56页
    ④张之栋:《解放前沂水县的戏剧》,朱学民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0辑,第175页。
    ①【美】明恩溥著,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第64页。
    ②【美】明恩溥著,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第61页。
    ③【美】明恩溥著,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第62页。
    ④【美】明恩溥著,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第59页。
    ⑤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沂水县志》,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12页。
    ⑥【美】明恩溥著,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第61-62页。
    ①本小节主要参考杨培杰:《本地民间习俗之——灵公山祈雨》,政协五莲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五莲文史资料》第9辑,1999年09月,第40-42页。
    ①张之栋:《解放前沂水的三害——赌、毒、娼》,《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0辑,第82-88页。
    ①杨培杰:《旧社会洪凝一带一种特有的聚赌——出会》,《五莲文史资料》第9辑,第34-38页。
    ①俞异君:《山东庙会调查集序》,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宗教民俗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988-199页。
    ①【美】明恩溥著,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第308-309页。
    ①《山东军兴纪略》卷十七幅匪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32页。
    ①(清)陈懋修,张庭诗、李堉纂:《日照县志》卷七兵事,第七页,光绪12年(1886)刻本。
    ②管廷献:《咸丰南匪扰莒记》,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五十四文献志·艺文,第十-十一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①《证史歌谣·谣》,《莒县文史资料》第9辑,第253页;刘树芬,周笑通编著:《莒城史话》,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2002年,第30页。《摘了大帽大清好》摘自民初莒文人朱风翔所留《孤芳集》。
    ②黄忠,韩忠勤主编:《沂蒙大观》,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02页。
    ①《忠烈祠兴废记》,《莒县文史资料》第9辑,第234-237页。
    ②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大事记下,第四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①关于贿选的内容主要参考张之栋:《记一次贿选省参议员的丑剧》,《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0辑,第78-79页。
    ①本小节主要参考张希周:《永除和息陋规》,《沂水县文史资料》第2辑,第167-171页;于京西:《黄泽霈知沂水县事种种》,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2辑,第159—166页。
    ①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06页。
    ②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六政务志,第一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①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二十五经制志·县政,第一-二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②《重修菖志》卷二大事记中,第二二页;卷三大事记下,第一-四页。
    ③山东省沂水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一《沂水县志》,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462页。
    ④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06—107页。
    ⑤《刍谈莒州旧衙动印箴言》,刘树芬:《莒城史话》,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2002年,第210—212页。
    ①沂水县史志办撰、孔繁学整理:《沂水近代税务》,《沂水文史集粹》,第320—321页。
    ③沂水县史志办撰、孔繁学整理:《沂水近代税务》,《沂水文史集粹》,第322页。
    ①陈景星等修、王景祜等纂:《临沂县志》卷八兵防·警察·交通,第十四页,民国六年(1917年)刊本。
    ②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二十五经制志·县政,第三-四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①陈景星等修、王景祜纂:《临沂县志》卷八兵防·警察·交通,第十四页,民国六年(1917)刊本。
    ①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二十五经制志·县政,第五-六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②陈景星等修、王景祜纂:《临沂县志》卷四秩祠·教育·宗教,第八页,民国六年(1917)刊本。
    ①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经制志·教育,第一-二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②《重修莒志》卷三十经制志·教育,第二-三页。
    ①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八教育,一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②《重修莒志》卷三十经制志·教育,第四页。
    ③庄明义回忆、葛树德整理:《大王庄乡建国前小学教育工作概况》,《沂南文史资料》第6辑,第206页。
    ④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经制志·教育,第二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⑤《重修莒志》卷三十经制志·教育,第四页。
    ①[美]明恩溥著,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第72页。
    ②山东省莒南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莒南县志》,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第598页。
    ③莱州市政协文教与文史办公室编印:《张加洛文稿》(莱州文史资料第十六辑),2004年,第69-70页。
    ④莱州市政协文教与文史办公室编印:《张加洛文稿》(莱州文史资料第十六辑),2004年,第69页。
    ①孙宣普:《卖契与典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安丘市委员会学宣文史委员会:《安丘文史资料》第17辑,2001年12月,第263页。
    ①“中学省立者十:第一中学(济南)、第二中学(聊城)、第三中学(泰安)、第四中学(惠民)、第五中学(临沂)、第六中学(荷泽)、第七中学(济宁)、第八中学(蓬莱)、第九中学(掖县)、第十中学(益都)。”白眉初著:《山东省志》第六卷政教民俗,第二页,1925年手抄本,山东大学特藏部。
    ②陈景星等修、王景祜纂:《临沂县志》卷四秩祠·教育·宗教,第十七页,民国六年(1917)刊本。
    ①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八教育,第二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①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五党务志·党部,第二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④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五党务志·党部,第二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⑤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五党务志·党部,第二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①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五党务志·党部,第二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②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三大事记,第四十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③《续修临沂县志》卷三大事记,第四十页。
    ①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五党务志·党部,第二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②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五经制志·军事,第二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③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五党务志·党部,第二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④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三大事记,第四十一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⑤《续修临沂县志》卷五党务志·党部,第二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①《续修临沂县志》卷三大事记,第四十一页。
    ②本小节主要参考侯贞纯口述、唐敏光整理:《临沂红枪会始末》,政协山东省临沂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临沂文史资料》第4辑,第53-58页。
    ③《续修临沂县志》卷三大事记,第四十页。
    ④《续修临沂县志》卷三大事记,第四十一页。
    ⑤刘树芬、周笑通编著:《莒城史话》,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2002年,第230页。
    ①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五经制志·军事,第四-五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相传《莒钟报》对此的正标题是“方永昌在莒所殃血火案”,其副标题即为此联。见《方永昌祸莒联语》,笑通主编:《莒乡联语》,莒县文艺创作室,1994年12月,第43页。
    ②刘树芬:《莒城史话》,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2002年,第230页。此歌取自《枕荷轩文集》。
    ③仰止:《刘桂堂祸莒记闻》,《莒城史话》,第107页。
    ①徐仲山据亡兄遗稿整理:《刘杨之战》,《莒城史话》,第109页。
    ②徐仲山据亡兄遗稿整理:《刘杨之战》,《莒城史话》,第109页。
    ③仰止:《刘桂堂祸莒记闻》,《莒城史话》,第108页。
    ①徐仲山据亡兄遗稿整理:《刘杨之战》,刘树芬、周笑通编著:《莒城史话》,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2002年,109-110页。
    ②徐仲山据亡兄遗稿整理:《刘杨之战》,刘树芬、周笑通编著:《莒城史话》,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2002年,111页。
    ③本小节除特别注明外,主要参考《重修莒志》卷三十五经制志·军事,六-八页。
    ④刘树芬、周笑通编著:《莒城史话》,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2002年,第231页。
    ⑤《莒县历史上的几次灾难》,《菖县文史资料》第2辑,第236页。
    ①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五经制志·军事,第八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②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五经制志·军事,第八-十二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①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五经制志·军事,第八-十二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②《高桂滋莒城被困联文》,笑通主编:《莒乡联语》,莒县文艺创作室,1994年12月,第44页。
    ①《蒙阴文史资料》第4辑,第140页。左超,安微桐城人,于1928年4月任蒙阴县知事(代)。当时蒙阴土匪、飞蝗、病疫三灾并举,连年不断。详情参考附录。“土匪市”又称“光棍市”,另外还有“瘟疫市”之说。“土匪市”、“蚂蚱市”这些语汇都暗含着这样的信息,即集市在鲁南乡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是日常生活在当地居民语言上的反映。请联系前文关于“九月柿子乱赶集”的分析。
    ②杨雷:《解放前家乡的“三大灾害”》,《沂南文史资料》第6辑,第238—249页。
    ①临沂市档案馆:《临沂近代灾情资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沂市委员会编:《临沂文史集粹》第2辑(社会民情卷民族宗教卷),第524-529页。
    ②《1928年各地通讯》(1928年10月7日),山东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80页。
    ①《鲁灾民数逾六百万》,《民国日报》1929年3月23日。
    ①山东省费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费县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479页。
    ②袁家普讲演、罗介邱笔记:《山东一年来之财政情况》,济南:山东印刷公司1930年印行,二-六。
    ③《东方杂志》第二十四卷第十六号,1927年8月25日发行,第135页。
    ①中央大学经济资料室编:《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丛书·田赋附加税调查》,商务印书馆,1935年3月初版,第339页。
    ①《张宗昌祸鲁小史》,1927年06月,第9-10页。
    ②中直:《张宗昌祸鲁记》(上),《逸经》第六期,1936年5月20日,第46页。
    ③汇稿:《张宗昌祸鲁记》(下),《逸经》第七期,1936年6月5日,第31页。
    ①庄陔兰:《续修临县志序》,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②王晓春搜集整理:《张宗昌(临沭民谣)》,《临沭文史资料》第5辑(纪念建县五十周年专辑),第131页。
    ①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三大事记,第三十九-四十五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①李炳南:《饷忆》,见刘树芬:《莒城史话》,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2002年,第224—225页。
    ①大可:《故乡有田不得耕万里跋涉出榆关》,《晨报》1928年2月12日;大可:《移民仍不忘故乡》,《晨报》1928年2月12日。
    ②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三大事记,第三十九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①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三大事记,第三十九-四十七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①孙元太、孙元利、孙元成、孙元康等人口述,孙元吉整理:《大刀向土匪砍去——简述孙家黄疃皂旗会》,《沂南文史资料》第5辑,第118页。
    ①赵钟璞:《山东沂水大刀会大惨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79-80页。
    ②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07-108页。
    ③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三大事记,第四十四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④黄孝方:《苏鲁毗连处乡村破坏之原动力》,《乡村问题周刊》1933年第一卷第四期,第六页。
    ①《鲁南各股悍匪之略历》,《申报》1923年11月6日。
    ②魏陆毅:《杀“十八家大人”纪实》,《诸城文史资料》第11辑,第117-121页。
    ①长野朗著:《中国社会组织》,朱家清译,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387-388页。
    ②《鲁省清查军队》,《晨报》1927年10月6日。
    ③《鲁南各股悍匪之略历》,《申报》1923年11月6日。
    ④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三大事记,第四十二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①《兖沂曹驱逐散兵》,《大公报》1920年12月24日。
    ②《群盗如毛之兖沂》,《大公报》1920年12月27日。
    ③林凡信:《土匪横行三村遭劫》,《临沭文史资料》第5辑(纪念建县五十周年专辑),第138页。
    ④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08页。
    ①黄孝方:《苏鲁毗连处乡村破坏之原动力》,《乡村问题周刊》1933年第一卷第四期,第六页。
    ②长野朗著:《中国社会组织》,朱家清译,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第383-384页。
    ③[美]裴宜理著:《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1-12页。
    ①[英]贝思飞著:《民国时期的土匪》,徐有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9-90、92页。
    ②李滋厚、张立德:《大土匪刘黑七—一记刘黑七率匪三次窜扰安丘》,《安丘文史资料》第6辑,第213、214页。
    ①蒲松龄:《盗户》,《聊斋志异》。
    ②见《瞭阳崮祭》。
    ③文史委:《徐大鼻子与二十万银元》,《郯城文史资料》第8辑,第178页。
    ④李清斋:《土匪头子高大山吴二和尚》,《郯城文史资料》第8辑,第150-156页。
    ①[英]贝思飞著:《民国时期的土匪》,徐有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97页。
    ②临沂地区史志办公室编:《临沂百年大事记》,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85-186页。
    ①熊基法口述、夏汝杰整理:《土匪石增福》,《蒙阴文史资料》第2辑,第62-64页。
    ②别少逸:《目睹枪杀刘黑七匪徒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安丘县委员会:《安丘文史资料》第3辑,1986年12月第1版,第173页。
    ③范仲泉、胡挂增:《刘黑七的罪恶与灭亡(山东快书)》,《费县文史资料》第2辑(刘桂堂专辑),第365-366页。 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①临沂地区地方史志办公室主编:《临沂百年大事记(1840.6-1949.9)》,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第233页
    ②掖县林修竹编:《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卷二济宁道,第一百六页,山东省长公署教育科1919年印行:《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南京: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4年,第四八(甲)、、五四(甲)页。
    ③林凡信:《土匪横行三村遭劫》,《临沭文史资料》第5辑(纪念建县五十周年专辑),第137页。
    ①季玉璞:《凌山头抗匪斗争》,《临沭文史资料》第5辑(纪念建县五十周年专辑),第126页。
    ④唐天佑:《清末界湖工商业概况》,《沂南文史资料》第3辑,第168—170页。
    ①临沂地区史志办公室编:《临沂百年大事记》,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26页。
    ②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三大事记,第四十五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③请参考张富元、徐德元、张清振:《刘匪三进费县城》,《费县文史资料》第2辑(刘桂堂专辑);李滋厚、
    张立德:《大土匪刘黑七—一记刘黑七率匪三次窜扰安丘》,《安丘文史资料》第6辑。
    ①长野朗著、朱家清译:《中国社会组织》,上海:光明书局,1931年03月第2版,第234—235页。关于滕峄两县的土匪情形,请参考万伯龙:《孙美瑶股匪临城劫车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88-90页。关于孙美珠被红旗会打死的情况,请参考王有侍:《临城劫车案我见我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滕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滕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58—159页。
    ②王有侍:《临城劫车案我见我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滕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滕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58页。
    ③万伯龙:《孙美瑶股匪临城劫车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93页。
    ④请参考前文第一编第三章中相关的叙述。
    ⑤《1927年山东省委书记邓恩铭向中央的报告》,山东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79页。
    ⑥《沂州与诸城》,《大公报》1927年7月7日。
    ①《无奇不有沂水一带发现孝帽子会》,《晨报》1927年10月22日。“刺”明显有误,当为“此”。
    ②《山东之军阀势力与民众势力(续昨)》,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7月9日。
    ③《沂水亦有大刀会标贴种种传单》,《晨报》1928年1月18日。
    ④《山东大刀会亦揭竿而起》,《盛京时报》1928年1月22日。
    ⑤张育曾,刘敬之编辑:《山东政俗视察记》,济南:山东印刷局,1934年,第三五四页。
    ①田玉成等:《莒沂两县青旗会的发端》,《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16-117页。
    ②邵春林等:《张恒远和以他为首的沂水青旗会》,《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33页。
    ③袁福英等:《莒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1页。
    ④田玉成等:《莒沂两县青旗会的发端》,《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17页。
    ①袁福英等:《莒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1—122页。大李家庄被土匪骚扰状况请参考第二编“引子(上)”。
    ②田玉成等:《莒沂两县青旗会的发端》,《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18页。
    ③邵春林等:《张恒远和以他为首的沂水青旗会》,《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33—134页。
    ④朱寿年:《有关早期济水党组织一些情况的补遗》,《沂水县党史资料汇编》第一辑,第48页。
    ①古光远:《回忆古方廷同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五莲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五莲文史资料》第5辑,第94页;李明忠主编:《潍坊古今人物》,香港::正之出版社,1992年,第376页;曹乃鼎:《鲁东南民间一丰碑——大古家沟农民团练“大刀会”和自卫团的由来与发展》,《五莲文史资料》第4辑,第34页。
    ②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10页。
    ③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12—113页。
    ④于经武,又作于经五。于经武是大刀会首领,这可以在以下的口述材料中得到佐证:王家栋讲述、王中 华整理:《大刀会巧打刘黑七》,王悦振、王占魁编:《大店的传说》,1991年,第89—90页。
    ①袁福英等:《莒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2—123页。
    ②袁福英等:《莒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2—123页。
    ③莒县史志办公室编:《洛河镇志》,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5年,第401页。另有一说:“五旗会发生最早,民十五六年间遍布莒北一带。”见《鲁南邪教之调查 莒县金钟罩发生之经过》,载《盛京时报》1933年6月23日。在此处,南军指国民军陈耀汉师(—说杨虎成),北军指高桂滋部。关于“南军打,北军退”的详情,请参考一编中的相关内容。
    ④袁福英等:《莒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2页。另有文献说:“黄旗会办会比青旗会晚,为首的是个道士,约有一二百人,存在了一二年以后就听不到它的动静了。”(邵春林等:《张恒远和以他为首的沂水青旗会》,《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41—142页。)不知此道士是否就是杜历山,待考。
    ⑤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11-112页。
    ①朱寿年:《有关早期济水党组织一些情况的补遗》,《沂水县党史资料汇编》第一辑,第48-49页。
    ①本小节叙述主要参考田玉成等:《莒沂两县青旗会的发端》,《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18页;袁福英等:《莒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3—124页;李德:《我参加大刀会活动的回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64页;邵春林等:《张恒远和以他为首的沂水青旗会》,《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34—136页;王涛、王光伟、王广华、刘钊、刘史明:《大刀砍向何方》,中共临沂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忆沂蒙(续)》,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页;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8页。
    ②田玉成等:《莒沂两县青旗会的发端》,《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18页。
    ③一说时间是1930年秋(民国十九年八月),载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8页。
    ④赵钟璞《山东沂水大刀会大惨案始末》记载:“约在1928年冬季,……县境西南乡南墙峪村,设立香堂,招人入会。因南墙峪一带为大股土匪经常往来必经之路,受害最烈,青壮年农民陆续入会者不少,香堂续有增多。到1930年春季,发展到三百余人。”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80页。
    ①克利福德·J.金:《圣言会先驱约瑟夫·弗莱纳迪米茨》,第70-71页,转引自[美]周锡瑞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张俊义、王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1页。
    ②《鲁南邪教之调查 菖县金钟罩发生之经过》,《盛京时报》1933年6月19日;《鲁南邪教之调查 莒县金钟罩发生之经过(续)》,《盛京时报》1933年6月23日.
    ①张希周:《沂水的“清礼”与“家礼”》,朱学民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6辑,第148页。
    ②中共沂南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刘鸣銮烈士事略》,《沂南党史资料》第二辑,第143页。
    ①张希周:《沂水的“清礼”与“家礼”》,朱学民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6辑,第148页。
    ②中共沂南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刘鸣銮烈士事略》,《沂南党史资料》第二辑,第143页。
    ③于京西:《沂水县“茹素团”始末》,袁中杰、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202—205页;沂水县政协供稿、沂水水县公安局提供资料、孔繁学整理:《茹素斋团在沂水的活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沂市委员会主编:《临沂文史集粹》第2辑(社会民情卷民族宗教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18页;李惺初:《茹素团浅识(一)》,山东文献社:《山东文献.》第四卷第四期,1979年3月20日出版,第147—149页。
    ④请注意各县的地理位置。
    ①[美]裴宜理著:《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1-12、14页。
    ①张振之:《革命与宗教》,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第188-189页。
    ②魏懋杰:《黄县三十年闻见录(下)》,山东文献社:《山东文献》第五卷第二期,1979年9月12日出版,第86页。
    ③[美]裴宜理著:《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64页。裴宜理使用的“红枪会”一词泛指奉行某种信仰和仪式,以确保刀枪不入,以社区为基础结成的防御性团体。
    ①王涛、王光伟、王广华、刘钊、刘史明:《大刀砍向何方》,中共临沂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忆沂蒙(续)》,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2页。
    ②高月洲:《大刀会始末》,《日照文史》第7辑,第124页。
    ①朱学民、庞守民整理:《大刀向土匪砍去——简述孙家黄疃皂旗会》,《沂南文史资料》第5辑,第120—121页。
    ②另有一处记载供参考:“入会仪式是这样的:我三舅站在香案的一边,入会的新会友在香案前屈右膝单跪、左手下垂、右臂斜伸。三舅将事先在黄表纸上用朱砂笔写奴的‘符子’,点燃烧成灰,放在盛有清水的碗里,命新会友一饮而尽。接着便是领头念咒甩吹‘法’气,最后,‘嗨’、‘嗨’、‘嗨’(据说这样便能刀枪不入,逢凶化吉)大喊三声,便算礼成填名入会了。”见扈仪泉:《我所知道的青旗会》,《沂南文史资料》第6辑,第227页。
    ③高月洲:《大刀会始末》,《日照文史》第7辑,第124—125页。
    ④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12页。
    ①王永仁:《大刀会》,《逸经》第二十五期,第75-77页。
    ①孙元太、孙元利、孙元成、孙元康等人口述,孙元吉整理:《大刀向土匪砍去——简述孙家黄疃皂旗会》,《沂南文史资料》第5辑,第119页。
    ②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1月1日出版,第57页。
    ③赵钟璞:《山东沂水大刀会大惨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7月第1版,第82页。
    ④袁福英等:《莒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2页。
    ⑤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1月1日出版,第57-58页。
    ①赵钟璞:《山东沂水大刀会大惨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80页。
    ②赵钟璞:《山东沂水大刀会大惨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82页。
    ③曹乃鼎、韩永国整理:《我的习武生涯——大古家沟武教头古秀林自述》,政协五莲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五莲文史资料》第9辑,第22—23页。
    ④高月洲:《大刀会始末》,《日照文史》第7辑,第124—125页。
    ⑤赵钟璞:《山东沂水大刀会大惨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82页。
    ⑥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1月1日出版,第58页。
    ①赵钟璞:《山东沂水大刀会大惨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81页。
    ②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1月1日出版,第57页。
    ③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1月1日出版,第57页。
    ④赵钟璞:《山东沂水大刀会大惨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81—82页。
    ⑤邵春林等:《张恒远和以他为首的沂水青旗会》,《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34页。
    ⑥扈仪泉:《我所知道的青旗会》,《沂南文史资料》第6辑,第227页。
    ⑦李鼐:《鲁南四县事变之内幕五旗会发生原委》,《大公报》1933年6月7日。
    ①曹乃鼎、韩永国整理:《我的习武生涯——大古家沟武教头古秀林自述》,政协五莲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五莲文史资料》第9辑,第24页。
    ②扈仪泉:《我所知道的青旗会》,《沂南文史资料》第6辑,第228-229页。
    ③邵德孚:《我所知道的黄石山惨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0页。
    ④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11页。
    ①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10-111页。
    ②《鲁南邪教之调查莒县金钟罩发生之经过》,《盛京时报》1933年6月23日。
    ③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1月1日出版,第57页。
    ④朱学民、庞守民整理:《大刀向土匪砍去——简述孙家黄疃皂旗会》,《沂南文史资料》第5辑,第120页、
    ①古光远:《古锡三、古兰芬创办民团事略》,《五莲文史资料》第7辑,第5-6页。
    ②张茂萱、窦宪诺整理:《一九三三年沂水县沙沟一带青旗会暴动》(访问录)》,《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50页。
    ③刘钊:《关于争取乌旗会的回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3辑,第207页。
    ④刘史明:《沂水西北乡农民革命活动的经过》,《沂水县党史资料汇编》第一辑,第180页。
    ①古光远:《古锡三、古兰芬创办民团事略》,《五莲文史资料》第7辑,第5-6页。
    ①袁福英等:《莒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2页。
    ②袁福英等:《莒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9页。
    ③李猛:《从“士绅”到“地方精英”》,《中国书评》总第5期,1995年。
    ①《鲁南邪教之调查莒县金钟罩发生之经过(续)》,《盛京时报》]933年6月24日。
    ②《莒县文史资料》第九辑,1996年,第217—218页;袁福英等:《莒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2页。
    ③邵德孚:《我所知道的黄石山惨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2页;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15页
    ④《千古僧侣秀浮来——浮来山定林寺弟子铁事》,刘树芬、周笑通编著:《浮来山》,1998年11月,第70页。
    ①《法真记事》,刘树芬、周笑通编著:《浮来山》,1998年11月,第65—66页。
    ③孙元太、孙元利、孙元成、孙元康等人口述,孙元吉整理:《大刀向土匪砍去——简述孙家黄疃皂旗会》,《沂南文史资料》第5辑,第119页。
    ①1927年农历二月初十日,从庄家村哨口跑来一个外号叫“人二”的向刘天增告密说:“庄家村‘格拉子’(黑话,实是寨子),哨门里十八个大刀会员在场头‘装身’才回来,又派四十人‘装身’去了,家里只有十七名,一打即开。”见丁文江、庄景凤、庄元宣、庄元标、庄元禄等人口述,孙元吉整理:《刘天增毙命庄家村》,《沂南文史资料》第5辑,第132-133页。
    ②田玉成等:《莒沂两县青旗会的发端》,《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18页。
    ④田玉成等:《莒沂两县青旗会的发端》,《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16页。
    ②沂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庞守民主编:《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2辑“沂水风物”,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年,第264页
    ③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九实业·农业,第二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①[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4页。
    ②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7页。
    ③朱学民、庞守民整理:《大刀向土匪砍去——简述孙家黄疃皂旗会》,《沂南文史资料》第5辑,第128页。
    ④曹乃鼎、韩永国整理:《我的习武生涯——大古家沟武教头古秀林自述》,政协五莲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五莲文史资料》第9辑,第23-24页。
    ⑤扈仪泉:《我所知道的青旗会》,《沂南文史资料》第6辑,第227-228页。
    ①李鼐:《鲁南四县事变之内幕五旗会发生原委》,《大公报》1933年6月7日。
    ②赵钟璞:《山东沂水大刀会大惨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81页。
    ③赵钟璞:《山东沂水大刀会大惨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81页。
    ④扈仪泉:《我所知道的青旗会》,《沂南文史资料》第6辑,第226—227页。
    ①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11—112页。
    ①古光远:《古希三、古兰芬创办民团事略》,《五莲文史资料》第7辑,第3-4页;曹乃鼎:《鲁东南民间一丰碑——大古家沟农民团练“大刀会”和自卫团的由来与发展》,《五莲文史资料》第4辑,第33页。
    ②曹乃鼎:《鲁东南民间一丰碑——大古家沟农民团练“大刀会”和自卫团的由来与发展》,《五莲文史资料》第4辑,第33页。
    ②扈仪泉:《我所知道的青旗会》,《沂南文史资料》第6辑,第228—229页。关于渊子河一役的情况,请参考前文,特别注意这是莒沂两县青旗会的团结合作。
    ③[美]明恩溥著,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第59页。
    ①袁福英等:《莒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4页。
    ②赵钟璞:《山东沂水大刀会大惨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82页。
    ③《刘黑七大事年》,《费县文史资料》第2辑(刘桂堂专辑),第296-297页。
    ④熊基法口述、夏汝杰整理:《土匪石增福》,《蒙阴文史资料》第2辑,第66页。
    ①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12页。请参考第四章第一节张希周关于葛沟大刀会的回忆。
    ②扈仪泉:《我所知道的青旗会》,《沂南文史资料》第6辑,第239页。
    ③赵钟璞:《山东沂水大刀会大惨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82-83页。
    ④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8-59页。
    ①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960年,第59页。
    ②刘史明:《沂水西北乡农民革命活动的经过》,《沂水县党史资料汇编》第一辑,第180页。
    ③袁福英等:《莒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7页。
    ④《鲁南邪教之调查莒县金钟罩发生之经过(续)》,《盛京时报》1933年6月24日。
    ⑤刘钊:《关于争取乌旗会的回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3辑,第207页。
    *“恶因”一词出自《陆军第八十一师二百四十三旅旅长运其昌告民众书》,《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85页。
    ①《陆军第八十一师二百四十三旅旅长运其昌告民众书》,《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85页。
    ①以上内容参考张希间:《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16页;邵德孚:《我所知道的黄石山惨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1—72页;邵春林等:《张恒远和以他为首的沂水青旗会》,《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地136页;王涛、王光伟、王广华、刘钊、刘史明:《大刀砍向何方》,中共临沂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忆沂蒙(续)》,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页;魏树海:《关于黄石山惨案》,魏树海,窦现诺著:《从大山中走来》,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27页。
    ②邵春林等:《张恒远和以他为首的沂水青旗会》,《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36页。
    ③赵钟璞:《山东沂水大刀会大惨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83页。
    ④扈仪泉:《我所知道的青旗会》,《沂南文史资料》第6辑,第229页。
    ⑤请注意骑马这一细节,韩复榘曾规定县以下公务员不准坐轿和坐汽车,要步行或骑马。见吕伟俊著:《韩复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6页。
    ⑥邵春林等:《张恒远和以他为首的沂水青旗会》,《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36页。
    ①文史组:《范筑先将军在沂水二三事》:《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52页。
    ②王涛、王光伟、王广华、刘钊、刘史明:《大刀砍向何方》,中共临沂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忆沂蒙(续)》,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7页。
    ③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9页。
    ④邵德孚:《我所知道的黄石山惨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2页。原文还有如下文字:“了庆和尚是夏孟寺的主持,也是一个恶霸地主和作恶多端的‘妖僧’。牛寿元是一个一惯用高利盘剥人民的地主,在大革命时期,他反对和破坏过农民协会,当时沂水县的共产党人就想发动群众搞他,大革命失败后,他又乘机打击报复农民协会会员。杜绍曾把这两个坏蛋关押起来,并不是为了除恶,而是为了敲诈。.”
    ⑤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15页。
    ①《陆军第八十一师二百四十三旅旅长运其昌告民众书》,《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86页。
    ②《山东又去两大害剿灭鲁南股匪解决黑旗会》,《益世报》1932年4月24日。
    ③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17页。“风波迭起”一语出自《鲁南四县之旗会暴动记》,《大公报》1933年6月5日。原文如下:“当地驻军八十一师师长展书堂,以所辖境内有五旗、黑旗等迷信团体,风波迭起,深恐演成巨变,故早加防范。”
    ①袁福英等:《莒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8—129页。
    ②《鲁南红旗会与黑旗会冲突》,《申报》1932年8月12日。
    ③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五经制志·军事,第十二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菖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④此节主要参考《鲁南红旗会与黑旗会冲突》,《申报》1932年8月12日;袁福英等:《莒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9页。
    ②《法真记事》,刘树芬、周笑通编著:《浮来山》,1998年11月,第66页。
    ③本小节除特别注明主要参考袁福英等:《莒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30页;李鼐:《鲁南四县事变之内幕五旗会发生原委》,《大公报》1933年6月7日;《鲁南邪教之调查莒县金钟罩发生之经过》,《盛京时报》,1933年6月23日。
    ④扈仪泉:《我所知道的青旗会》,《沂南文史资料》第6辑,第230页。运其昌也提到这一点,请参考下文。
    ⑤李鼐:《鲁南四县事变之内幕五旗会发生原委》,《大公报》1933年6月7日。
    ①李鼐:《鲁南四县事变之内幕五旗会发生原委》,《大公报》1933年6月7日。
    ②据说,1933年5月,莒县正逢山会,当地驻军一个团,团长田海中,曾残杀了浮来山附近的红旗会会首钟至道、刘东(当时曾流传活埋钟至道,枪毙刘东的事)。见陈玉山:《忆卞子策烈士》,政协日照市文史联谊委员会:《日照烽火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第三卷,第667页。
    ③袁福英等:《莒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9—130页。
    ④这一事件的叙述主要参考李德:《我参加大刀会活动的回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62—170页;张茂萱、窦宪诺整理:《一九三三年沂水县沙沟二带青旗会暴动》(访问录)》,《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46—161页;王涛、王光伟、王广华、刘钊、刘史明:《大刀砍向何方》,中共临沂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忆沂蒙(续)》,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13页;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2—64页;段维德、吴方、李长森:《山东历史上的一起大惨案——沂水黄石山惨案》,《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0辑,第50页。
    ⑤《鲁南四县之旗会暴动记》,《大公报》1933年6月5日。
    ①李德:《我参加大刀会活动的回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62—163页。
    ②请注意崔家峪一带的特殊位置:“约在1928年冬季,……县境西南乡南墙峪村,设立香堂,招人入会。因南墙峪一带为大股土匪经常往来必经之路,受害最烈,青壮年农民陆续入会者不少,香堂续有增多。”载赵钟璞:《山东沂水大刀会大惨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 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80页。渊子河一役即发生在附近,请参考前文。
    ①李德:《我参加大刀会活动的回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64-165页。1932年“春季之驱逐刘桂堂”当指此事,请参考李鼐:《鲁南四县事变之内幕五旗会发生原委》,《大公报》1933年6月7日。
    ②私盐即民运民销,官盐即岸商专卖。当时,沂水属于商岸,莒县属于民岸,民岸盐税要比商岸低得多,请参考第一节中的表格2。据载,民国初年周仁寿任莒县知县,见莒县紧邻东海,运输又便利,再吃高价官盐,百姓负担不起,便央告在小窑家居的翰林管象晋,通过他与上边关系,上书省署,将盐税加入田赋中,经批准后在莒县实行,致使莒县盐价比邻县便宜大半,使一些缺少田地的贫民百姓更无须再单独交纳高额税项。见秋圃:《周仁寿仕莒拾遗》,《莒县文史资料》第3辑,1986年,第124页。
    ③张之栋撰、朱学民整理:《略述沂水的田赋税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沂市委员会编:《临沂文史集粹》第3辑(文化教育卷工商经济卷风物特产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89页。
    ④扈仪泉:《我所知道的青旗会》,《沂南文史资料》第6辑,1991年,第229页。
    ⑤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2页。
    ①张茂萱、窦宪诺整理:《一九三三年沂水县沙沟一带青旗会暴动》(访问录)》,《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51页。另外,还有沙沟村两位老人的回忆也提到:“那时,沂水县吃官盐,莒县吃私盐,官盐比私盐贵很多。沐水有一个盐行,官字号的。我村一些穷人为了混几个钱糊口,就到莒县推盐,盐行就卡,老百姓早已非常气愤。三三年春会上就组织了几辆车子到莒县东莞推盐。返回本来经过姚洼,可是偏偏绕道走沐水,盐行也没敢出来问问。”(李永图,第147页)“搞沭水盐行是第二年春天。我记的是李成谦领着四把车子到东乡去推的盐。他们计划回来时到盐行门口吃饭,到了盐行门口,李成谦故意喊:卖盐、卖盐。盐行吓得关了门。”(李新兰,第159页)“第二年”指1933年。
    ②李德:《我参加大刀会活动的回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65—166页。
    ③李永图等:《一九三三年沂水县沙沟一带青旗会暴动(座谈记录)》,中共沂水县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沂水县党史资料》第一辑,第203页。
    ④于京西:《漫话沂水联庄会》,《沂水县文史资料》第7辑,第144—145页。请注意范筑先在这一事件中的特殊角色,他的身份、办理联庄会等与下文在处理沙沟事件的方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另外,关于沂水七区的匪患,请参考本节开始李德的回忆。关于沂水联庄会详情,请参考第九章中的相关内容。
    ②张茂萱、窦宪诺整理:《一九三三年沂水县沙沟一带青旗会暴动》(访问录)》,《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60-161页。
    ③李锺杰:《沂水暴动片断回忆》,《沂水县党史资料汇编》第一辑,第185-186页。
    ④张茂萱、窦宪诺整理:《一九三三年沂水县沙沟一带青旗会暴动(访问录)》,《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46页。
    ①李锺杰:《沂水暴动片断回忆》,《沂水县党史资料汇编》第一辑,第186页。
    ③据回忆,“初八……这天中午,李五秃领着县警备队一个连的百多人和民团百十人开进沙沟。李五秃的哥李梅山(外号二角胡)要先把旗会头头的家属抓起来。五秃说,他们就二百来人,手到擒来,拿下来再说。李五秃领着人一直向盖家顶攻去。”见张茂萱、窦宪诺整理:《一九三三年沂水县沙沟一带青旗会暴动(访问录)》,《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52页。
    ④张茂萱、窦宪诺整理:《一九三三年沂水县沙沟一带青旗会暴动(访问录)》,《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48—149页。
    ①李德:《我参加大刀会活动的回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67—168页。其中,“警备队长张海亭也当场丧命,他的头叫刘清溪砍碎了。”张茂萱、窦宪诺整理:《一九三三年沂水县沙沟一带青旗会暴动(访问录)》,《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54页。
    ③李德:《我参加大刀会活动的回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69页。
    ①语出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五经制志·军事,第十三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②《鲁南四县之旗会暴动记》,《大公报》1933年6月5日。
    ①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五经制志·军事,第十三—十四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①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61页。
    ②李宝光:《垛庄农民大暴动》,《莒县文史资料》第八辑,第186-187页。
    ③扈仪泉:《我所知道的青旗会》,《沂南文史资料》第6辑,第231页。
    ⑤此处时间根据回忆:“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农历前五月初九(这年闰五月),会上和运旅在黄沙沟(今属沂南县)打了一个大仗。这次打仗的原因,是莒县有个乡长,派乡丁向一个村催逼所欠的税款(乡名、村名、乡长名失记),庄长说暂时没有,请求缓缓,乡丁不愿意,双方对立起来。正巧这个庄长的侄子是青旗会员,就将这事报告了会上。会上一听乡丁仗势欺人,非常气愤,便马上调集会员准备下手。”袁福英等:《莒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6页。由此,这段回忆也可以对盛家垛庄之祸的起因有所佐证。
    ①扈仪泉:《我所知道的青旗会》,《沂南文史资料》第6辑,第231页。
    ②据扈仪泉回忆:“……拂晓时,军队发起进攻,我三舅陈玉明因令旗暴露目标,在指挥抵抗时,被冷枪击中头部,自左嘴角穿透后脑,当即死去。这是送葬时我亲眼目睹的。”扈仪泉:《我所知道的青旗会》,《沂南文史资料》第6辑,第231页。
    ③孟宪俊、王充善供稿,咸振智整理:《大刀会黄山沟抗击官兵》,《沂南文史资料》第6辑,第234—235页。
    ①《陆军第八十一师二百四十三旅旅长运其昌告民众书》,《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88—189页。
    ②《鲁旗会迭演械斗血剧韩派员往宣抚》,《大公报》1933年5月31日.。
    ②《李展剿抚兼施鲁旗会就范》,《盛京时报》,1933年6月13日。
    ①林,指以家族为单位的坟地,一般栽有树木。如老林,是指全宗族共用的墓地。请参考山东省沂南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沂南县志》,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612页。
    ②邵春林等:《张恒远和以他为首的沂水青旗会》,《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38—139页。
    ③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1页。
    ①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1页。
    ②邵春林等:《张恒远和以他为首的沂水青旗会》,《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39—140页。
    ④邵德孚:《我所知道的黄石山惨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1—72页;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 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13-114页。
    ①邵德孚:《我所知道的黄石山惨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4页。
    ②孙作舟回忆:《国民党八十一师镇压“沂水暴动”和“苍山暴动”见闻》,摘自《苍山党史资料》第二辑,山东省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人民的暴动和起义》,第156—157页。“郓其昌”为“运其昌”之误。
    ①《白刃肉搏几番恶战黑旗会徒鸟兽散》,《庸报》1933年6月20日。
    ②以上叙述主要参考邵德孚:《我所知道的黄石山惨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0—74页;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17、119页;王涛、王光伟、王广华、刘钊、刘史明:《大刀砍向何方》,中共临沂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忆沂蒙(续)》,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3-14页。
    ③《鲁会徒乱事剿抚兼施可望就范李树春返济报告经过》,《大公报》1933年6月8日。
    ①《展书堂电告包围沂水会徒》,《申报》1933年6月8日。
    ②《沂水会徒自愿解散》,《申报》1933年6月10日。
    ③《会徒事完全平息》,《盛京时报》1933年6月19日。
    ④《沂水会徒大体已告解决 尚有二千余人未散》,《申报》1933年6月12日。
    ①《会徒事完全平息》,《盛京时报》1933年6月19日。原文有讹误,改定。
    ②[美]明恩溥著,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第307—308页。
    ①《鲁南会匪即解决》,《盛京时报》1933年6月19日。
    ②邵春林等:《张恒远和以他为首的沂水青旗会》,《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40页。
    ②赵洪朴、刘立田:《我们在黄石山惨案中的经历》,窦宪诺执笔,《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80-181页。
    ①赵洪朴、刘立田:《我们在黄石山惨案中的经历》,窦宪诺执笔,《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77-178、181页。
    ①赵钟璞:《山东沂水大刀会大惨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83-84页。
    邵德孚:《我所知道的黄石山惨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98页;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23页。
    ③文史组:《范筑先将军在沂水二三事》,《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53页。
    ①张孚周,沂水城西岳庄地主,其子侄多参加八路军,他曾将私藏在田庄他岳父牛宅楼底下数以万计的银元交给政府,受到政府表扬。后被释放。他说是因为黄石山惨案被捕的。上面的话是他1959年秋在临沂监狱遇见张希周时说的。见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19页。
    ②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19页: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5页。“听说大刀会要和八十一师拼命”,可与前文相互参照。另外,“军队中也有持正义者,当时运旅中一个张子安团长就坚决不受命去剿大刀会,他说:‘剿匪则可,杀百姓不干!’据说张根子硬,是韩复榘的同乡,从小就跟着韩当勤务兵。运就把他调到日照,换上了张欣甫。”(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第119—120页)
    ③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5页。
    ④邵春林等:《张恒远和以他为首的沂水青旗会》,《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40页。
    ①赵洪朴、刘立田:《我们在黄石山惨案中的经历》,窦宪诺执笔,《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78—179页。
    ①赵洪朴、刘立田:《我们在黄石山惨案中的经历》,窦宪诺执笔,《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81—183页。
    ①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24—126页。其中,武机匠指“胡家庄织布匠武五”,请参考邵德孚:《我所知道的黄石山惨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第78页。关于迫击炮弹,孙作舟(当时他在唐邦植的二四一旅四八一团三营八连当班长)回忆:“……国民党军用迫击炮只能打到半山腰。后来展书堂从驻充州的国民党二十师(师长孙桐萱)那里借来六门山炮,一齐向山上打去,只见山上石围子西南部被山炮打得一节节倒塌。”“起义军向山下突围时,国民党军队用马克沁重机枪凶猛扫射,牺牲在南门外山岭上的人象倒麦个子一般。这时,二四一旅的一营先攻了上去,他们在石围子里放起火来。随后二营、三营也攻进去了,杀害了许多人,有的妇女还被砍去了手脚。”“围困黄山是七月二日早晨五点钟开始,至下午一时许结束”。见于孙作舟回忆:《国民党八十一师镇压“沂水暴动”和“苍山暴动”见闻》,摘自《苍山党史资料》第二辑,山东省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人民的暴动和起义》,第157页。
    ②《陆军第八十一师二百四十三旅旅长运其昌告民众书》,《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90—191页。
    ①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5—66页
    ②《陆军第八十一师二百四十三旅旅长运其昌告民众书》,《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92页。
    ③赵洪朴、刘立田:《我们在黄石山惨案中的经历》,窦宪诺执笔,《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83页。
    ④邵春林等:《张恒远和以他为首的沂水青旗会》,《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40—141页。
    ①《陆军第八十一师二百四十三旅旅长运其昌告民众书》,《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92页。
    ②邵德孚:《我所知道的黄石山惨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9页。
    ③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27-128页。
    ①王一民:《关于韩复榘统治山东和被杀的见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6页。
    ②《视察鲁南完毕韩复榘返济南》,《申报》1933年11月20日。
    ③《青岛时报》1933年7月22日。
    ①《鲁南十县清乡展书堂将召县长会议》,《大公报》1933年6月28日。
    ②《沂水会匪未剿清展书堂任清乡司令》,《盛京时报》1933年7月2日。
    ③赵钟璞:《山东沂水大刀会大惨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85—86页。
    ①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7页。高凤桐即高凤同,为沂水青旗会十五团团长,请参考前文。
    ②张茂萱、窦宪诺整理:《一九三三年沂水县沙沟一带青旗会暴动》(访问录),《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56-157页。
    ①李德:《我参加大刀会活动的回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69—170页。据说,“当时的县长范筑先见他是一表人才,为人老实,有意叫该村庄长去保释。但庄长田真,名为去保他,暗中又递上了一份呈子,要求县政府枪决李方俊。不久,就被杀害了。”(同上,第170页)李方俊为青旗会副连长李金田告发,李金田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镇压。见张茂萱、窦宪诺整理:《一九三三年沂水县沙沟一带青旗会暴动》(访问录),《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50页。
    ②据记载:“景玉潜踪而去,不知所往”。见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五经制志·军事,第十六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③袁福英等:《莒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7—128页。
    ④田玉成等:《莒沂两县青旗会的发端》,《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17页。莒县青旗会的其他团长下落:黄文明、张凤亮、郭殿亮在家务农已病故;孙官普,后由大李马庄搬到于家官庄,已病故;赵子昆不务正业,以后不知叫谁杀了;孟宪源在孟玉卿汉奸队里当二头头,后被镇压;来成学的下落不清楚。袁福英等:《莒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4页。
    ①《法真记事》,刘树芬、周笑通编著:《浮来山》,1998年11月,第66—67页。
    ②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28页。另外,请参考第一编中关于“旧历岁时”的叙述。
    ③赵钟璞:《山东沂水大刀会大惨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85页。
    ①丁文江、庄景凤、庄元宣、庄元标、庄元禄等口述,孙元吉整理:《刘天增毙命庄家村》,《沂南文史资料》第5辑,第138页。糖肚子,土匪黑话,指大刀会。此处叙述有误,赵嬷嬷于1924年在临沂已被处死,但这不妨碍于此处叙述强调的庄家村惨案对土匪带来的震撼。
    ②李鼐:《浮来山庙会》,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宗教民俗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42页。
    ①高月洲:《大刀会始末》,《日照文史》第7辑,第125-127页。关于日照大刀会这两此活动,可以在报纸上得到印证,请参考第四章第一节关于沂属一带大刀会的引文。
    ①曹乃鼎:《鲁东南民间一丰碑——大古家沟农民团练“大刀会”和自卫团的由来与发展》,《五莲文史资料》第4辑,第34-35页。
    ②李鼐:《鲁南四县事变之内幕五旗会发生原委》,《大公报》1933年6月7日。此处的“五旗会”即大刀会。
    ①李鼐:《鲁南四县事变之内幕五旗会发生原委》,《大公报》1933年6月7日。
    ②扈仪泉:《我所知道的青旗会》,《沂南文史资料》第6辑,第226页。
    ①曹乃鼎:《鲁东南民间—丰碑——大古家沟农民团练“大刀会”和自卫团的由来与发展》,《五莲文史资料》第4辑,第31页。
    ②曹乃鼎:《鲁东南民间—丰碑——大古家沟农民团练“大刀会”和自卫团的由来与发展》,《五莲文史资料》第4辑,第34页。
    ①《国民革命与农村问题(八续)》“第七篇 中国农民运动”,《村治》第二卷第四期,第三页。
    ②《胶东会匪之近讯》,《申报》1927年11月6日。
    ①李鼐:《鲁南四县事变之内幕五旗会发生原委》,《大公报》1933年6月7日。
    ②袁福英等:《菖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8-129页。
    ③邵春林等:《张恒远和以他为首的沂水青旗会》,《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41页。
    ①袁福英等:《莒县青旗会活动见闻》,《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29页。
    ②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14页。
    ①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16页。
    ①《鲁旗会变乱》,《京报》1933年6月10日。
    ①《李树春再往宣抚鲁南会徒已瓦解》,《益世报》1933年6月10日。
    ①《鲁旗会变乱》,《京报》1933年6月10日。
    ①资料来源:《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84-194页。并参考《莒县文史资料》第9辑。
    ①[英]霍布斯著:《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杨昌裕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2页。
    ①《制定建国大纲宣言》,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会主编:《总理地方自治遗教》,南京:正中书局,1930年。第一一页。
    ①《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再版,第一四页;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会主编:《总理地方自治遗教》,南京:正中书局,1930年,第一二页。。
    ②《制定建国大纲宣言》,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会主编:《总理地方自治遗教》,南京:正中书局,1930年。第一○页。
    ①张希由:《治鲁纪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一代枭雄韩复榘》编辑组编:《一代枭雄韩复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79页。
    ②吕伟俊著:《韩复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5页。
    ③张希由:《治鲁纪闻》,《一代枭雄韩复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80页。关于汽车路、长途电话的建设请参考下文相关内容。
    ①钱端升等著:《民国政制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52页。
    ②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二十五经制志·县政,第二-三页;卷三大事记下,第七-十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①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六政务志,第一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②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再版,第五三五、五三六页。
    ①《鲁省各地驻军近况》,《盛京时报》1932年4月28日。
    ②《民政厅提议全省分区改编民团案》(第一次政务会议九月十六日),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编:《山东省政府委员会政务会议决案汇编·民政》(上下),济南:山东省政府印刷局,1931年9月,第一页。
    ①《鲁联庄会暂行章程》,《盛京时报》1930年12月2日。全文请参考附录。
    ②刘国斌修、刘锦堂纂:《四续掖县志》卷三警卫,第七十四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①于京西:《漫话沂水联庄会》,《沂水县文史资料》第7辑,第144-145页
    ②山东省政府秘书处:《山东省政府行政报告》,1934年第11期,第7页。
    ①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十一防卫·联庄会,第七-八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②张志熙等修、刘靖宇纂:《东平县志》卷七政务,第四十一-四十二页,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③王华安、丁世恭修,刘清如纂:《馆陶县志》政治志九武备·联庄会,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①《鲁南邪教之调查菖县金钟罩发生之经过》,《盛京时报》1933年6月24日。
    ②李鼐:《鲁南四县事变之内幕五旗会发生原委》,《大公报》1933年6月7日;《李展剿抚兼施鲁旗会就范》,《盛京时报》1933年6月13日。
    ③请参考第二编第七章第三节的相关内容。根据1928年10月1日公布同日实行的《县政府行政会议规程》规定,各县政府为促进县属政务起见召集全县行政会议,本会议由县长及县政府各科科长各局局长、各区区长、地方团体首领或地方上公证士绅经县长聘约者组成。见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再版,第五五一页。
    ①《沂水会匪未剿清展书堂任清乡司令》,《盛京时报》1933年7月2日。
    ②《鲁南十县清乡展书堂将召县长会议》,《大公报》1933年6月28日。
    ③全文见商务印书馆编:《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11月初版,第四三二-四三三页。
    ④《山东省政府公报》第96期,1930年10月15日,山东省政府秘书处印行。
    ①《鲁南会匪沂水仍有余党骚扰》,《大公报》1933年6月24日。
    ②《会匪渐解散残余已在包围中》,《大公报》1933年6月9日。
    ③《鲁会徒事完全平息 西南两部均已回家北部千余人亦已被解散》,《盛京时报》1933年6月19日。
    ④《鲁旗会迭演械斗血剧韩派员往宣抚》,《大公报》1933年5月31日。
    ①《抗日战争以前的范筑先将军》,政协阳谷县委员会:《回忆范筑先将军六记(周云章遗稿专辑)》,1998年12月第1版,第16-17页。以上材料是由当时政府职员的李钦明和沂水县人、范的秘书处长张孟龙提供的。
    ②《范筑先将军在沂水二三事》,《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48-54页。
    ①《抗日战争以前的范筑先将军》,政协阳谷县委员会:《回忆范筑先将军六记(周云章遗稿专辑)》,1998年12月第1版,第17-18页。
    ①资料来源:山东省政府秘书处:《山东省政府行政报告》,1930年第4期,第六-七页,济南:山东省政府秘书处。
    ①张之栋:《同盟会员张海澜》,《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0辑,第6页。
    ①吕伟俊著:《韩复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1-152页。
    ②《北伐阵中日记》,章伯锋、顾亚主编:《近代稗海》第十四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03页。
    ①纪纲:《沂水县党组织早期的一些情况(节录)》,《沂水县文史资料》第3辑,第210页。
    ②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五经制志·军事,第十五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①山东省政府秘书处:《山东省政府行政报告》,1932年第7期,济南: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第七页。
    ②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9页。
    ①梁钟亭等修、张树海等纂:《清平县志》“纪事篇”,礼俗,方言,第三十七页,济南文雅斋承印,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十月校印。
    ②张茂萱、窦宪诺整理:《一九三三年沂水县沙沟—带青旗会暴动(访问录)》,《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57页。
    ③张茂萱、窦宪诺整理:《一九三三年沂水县沙沟—带青旗会暴动(访问录)》,《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57—158页。
    ①谢锡文修,许宗海纂:《夏津县志续编》卷二建置志·民团兵制,第二十八页,民国23年(1934)铅印本。
    ①《唐县长书联警乡霸》:《莒乡联语》,莒县文艺创作室,1994年12月,第47-48页。
    ②秦昆:《沂水县高桥一带早期党组织活动情况》,中共沂水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沂水县党史资料汇编》第一辑,第164页。
    ①资料来源:《山东省区长长训练所第一期同学录》(1930年)。
    ②《制定建国大纲宣言》,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会主编:《总理地方自治遗教》,南京:正中书局,1930年,一一页。
    ③国民政府民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内政年鉴》(一)“民政篇第四章地方自治”,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第(B)六一○页。
    ①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七民社志·地方自治,第一-二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②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六政务志·地方自治,第四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③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七民社志·地方自治,第二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④国民政府民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内政年鉴》(一)“民政篇第四章地方自治”,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第(B)六一一页。
    ①山东省政府秘书处:《山东省政府行政报告》,1930年第3期,济南: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第7-8页。
    ②山东省政府秘书处:《山东省政府行政报告》,1930年第11期,济南: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第9页。
    ①《鲁省向内部报告办理自治情形》,《大公报》1934年1月11日。
    ②[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①《县组织法》,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上海:商务印书馆,]937年再版,第五三五页。
    ②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七民社志·地方自治,第二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①《区自治实行法》,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再版,第六三九页。
    ②《县组织法》,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再版,第五三七页。
    ③国民政府民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内政年鉴》(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第(B)七四九页。
    ④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四舆地志,第四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①张志熙等修、刘靖宇纂:《东平县志》卷七政务,第四十三-四十四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据报道:“区长回避本籍,决分三期办完。”见《韩复榘谈省制》,《申报》1933年10月16日。
    ①《区自治实行法》,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再版,第六四○页。据记载,“就各区适中之乡镇设立区公所。”见张志熙等修、刘靖宇纂:《东平县志》卷七政务,第四十三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②《区自治实行法》,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再版,第六四○页。
    ①张志熙等修、刘靖宇纂:《东平县志》卷七政务,第四十三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②《区自治实行法》,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再版,第六四○页。
    ③《县组织法》,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再版,第五三七页。
    ④《区自治实行法》,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再版,第六四○-六四一页。
    ①第九十九次十月十三日,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编:《山东省政府委员会政务会议精案续编(上册)-民政》,山东省政府印刷局印刷,第17--五.---六页。
    ②马千里、王苇塘:《一九三二年博兴暴动》,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59年第3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7月1日出版,第68—69页。
    ③陈锡德:《1932年益都调查报告》,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59年第3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7月1日出版,第43—45页。
    ①王献廷、单洪、娄承怡:《龙须崮暴动追忆》,《蒙阴文史资料》第1辑,第51页。关于龙须崮,请查看附录中的表格。注意思考龙须崮成为暴动地点的原因,这与土匪以崮为巢、百姓以崮多匪等诸多现象有着一定的联系,这是鲁南地理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个重要体现。
    ③《鲁省向内部报告办理自治情形》,《大公报》1934年1月11日。
    ④山东省政府秘书处:《山东省政府行政报告》,1934年第2期,济南: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第5页。
    ①《山东省政府公报》第146期,1931年9月27日,山东省政府秘书处印行。
    ②山东省政府秘书处:《山东省政府行政报告》,1931年第11期,济南: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第5页。
    ①山东省政府秘书处:《山东省政府行政报告》1932年第5期,第七-八页。
    ②冯连达:《韩复榘的二三事》,《山东文献》第五卷第一期,1979年6月20日,山东文献社,第159—160页。此二人皆被控到韩复榘那里,后无罪开释,一时全县传为奇闻,成为“韩复榘手下最侥幸的两个人”。
    ③《鲁南巨匪草上飞被捕王四老虎亦落网》,《申报》1934年11月4日。
    ④详情请参考附录《一绳之“罪”》,临沂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编,王成君、刘勤主编:《山东民间文系列丛书:临沂故事卷》.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44-148页。
    ⑤《黄郛昨到济南》,《申报》1933年10月3日。在这一段报道中,“报告视察情形,并陈述所得舆情”也反映了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间的沟通方式,而区制的实行是国家制定的地方自治的一部分。
    ⑥《山东省府会议韩报告视察经过决定应改革事项》,《申报》1933年10月6日。请与前文的“区长应禁四条”相参照,并注意这段记述中山东省政府的日常生活,如省府常会,与前文论述相参照。
    ①山东省政府秘书处:《山东省政府行政报告》,1934年第10期,济南: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第九页。本刊又名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②《山东民国日报》1934年6月4日。
    ③“自治经费于二十三年十一月间奉令裁撤,十区区公所所余经费除奉令按月提解及留拨县地方自治各机关津贴外,尚余洋四千○二圆。嗣于二十四年七月奉令提解民政厅充作赈款。”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菖志》卷二十七财政,第四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④《冀鲁豫水灾惨状(续)许世英视察报告原文》,《大公报》1935年9月7日。
    ⑤刘仞千总纂:《临朐续志》卷八之九建置略、氏族略,第一一页,青岛缘德昌南纸印刷局,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⑥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六政务志·地方自治,第四-五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⑦张志熙等修、刘靖宇纂:《东平县志》卷七政务,第四十四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①《北平晨报》1936年6月25日。区制取消后,至于乡制的具体内容,请参考下一节关于沂水的内容。②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编著:《山东省政府第三届第六周年工作报告》,1936年09月第1版,第3页。③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编著:《山东省政府第三届第六周年工作报告》,1936年09月第1版,第3页。
    ①赵如珩:《地方自治之实施的研究》,《复兴月刊》1933年第1卷第11期。
    ②【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3页。
    ①《鲁南十县清乡展书堂将召县长会议》,《大公报》1933年6月28口。
    ③李珩:《中国农村政治结构的研究》,《中国农村》第1卷第10期,1935年7月。此外,以下两处文献都提到这一点:“在目前,江苏乡村中主要的政治机构是区公所,县政底一切设施大都通过区公所而到达地方”(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61页);“乡村政治组织的中心机关,是区公所。”(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72页。)
    ④李珩:《中国农村政治结构的研究》,《中国农村》第1卷第10期,1935年7月。
    ①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61页。
    ②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75-76页。
    ①《苏府访问记》,《大公报》1934年6月15日。
    ②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98页。
    ③刘仞千总纂:《临胸续志》卷八之九建置略、氏族略,第一一页,青岛缘德昌南纸印刷局,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①[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②袁钟秀口述,唐天佑整理:《忆开明士绅、县参议员袁顺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沂南县委员会:《沂南文史资料》第4辑,第92页。
    ③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三大事记,第四十六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④《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山东形势和党的工作的报告》(1932年1月),山东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三辑(1929-1931),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3页。
    ①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73、86、89页。
    ②李珩:《中国农村政治结构的研究》,《中国农村》第1卷第10期,1935年7月。
    ①粱漱溟:《敢告今之言地方自治者》,《村治》第二卷第一期(1930年)。
    ①粱漱溟:《敢告今之言地方自治者(续)》,《村治》第二卷第二期(1930年)。
    ②粱漱溟:《敢告今之言地方自治者(续)》,《村治》第二卷第二期(1930年)。
    ③粱漱溟:《敢告今之言地方自治者(再续)》,《村治》第二卷第三期(1930年)。
    ①何思源:《士大夫教育之恶果及教育改造途径》,《东方杂志.》第31卷第6号,1934年3月16日。
    ②[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①《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山东形势和党的工作的报告》(1932年1月),山东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三辑(1929-1931),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4页。
    ②《陆军第八十一师二百四十三旅旅长运其昌告民众书》,《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85-186页。
    ①《山东沂水县官逼民变》,《益世报》1932年4月30日。
    ②陈柏心:《中国地方制度及其改革》,广西建设研究会,1939年,第295页。
    ①李珩:《中国农村政治结构的研究》,《中国农村》第1卷第10期,1935年7月。
    ②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76页。
    ①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93.95页。
    ②山东大学历史系黄石山惨案调查小组:《黄石山惨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省志资料》1960年第一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0页。
    ①《陆军第八十一师二百四十三旅旅长运其昌告民众书》,《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86页。
    ②张希周:《抗日英雄刘振东》,《沂水县文史资料》第6辑,第66页。这位小伙子就是1938年2月在莒县牺牲掉刘震东。这位老宋师傅又说:“我很瞧得起你,还是走吧,到关东(东北)最好混。带着一部康熙字典,跑到东北山沟里,就是了不起的圣人,何况你还会木工。最无出息,摆个势摊,代写书信,也能混个肚子圆,士农工商兵,任你选择”。刘震东听了劝告,1912年只身到了东北。童房,系旧县衙房科学徒名称,管吃不管穿的小听差,每年年节可得到向师傅叩头礼钱两吊至五吊铜元。经成,旧县衙房科,四年学徒期满,年龄在25岁以上者,可以贿结县衙门里刑名、钱谷师爷、前槽、稿案人员(即传达室负责人,系县官亲近人员)等人,这些人相当于今之科秘联员人物,批准为房科书办,财录称职,从此可以称师收徒。(同上,第74页)
    ①《内政部通知改组书吏警察办法》,江苏省政府秘书处编:《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39期,第二十五页。
    ②《内政部训令各省民政厅原文》,江苏省政府秘书处编:《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39期,第二六页。
    ③《内政部训令各省民政厅原文》,江苏省政府秘书处编:《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39期,第二八页。
    ①《内政部训令各省民政厅原文》,江苏省政府秘书处编:《江苏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39期,第二六-二八页。
    ②山东省政府秘书处:《山东省政府行政报告》,1930年第1期,济南:山东省政府秘书处,五页。
    ③山东省政府秘书处:《山东省政府行政报告》,1930年第10期,济南:山东省政府秘书处。
    ④张志熙等修、刘靖宇纂:《东平县志》卷七政务,第一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①山东省政府单行法规编审委员会编印:《山东省现行法规类编》,济南:山东省印刷局,1935年4月第六六页。
    ②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21页。
    ③《沂水会徒完全平息》,《申报》1933年7月4日。
    ④《展书堂电告包围沂水会徒》,《申报》1933年6月8日。
    ⑤《沂水会徒大体已告解决 尚有二千余人未散》,《申报》1933年6月12日。
    ⑥《沂水会徒要求收编》,《申报》1933年7月2日。
    ⑦《会匪渐解散残余已在包围中》,《大公报》1933年6月9日。
    ⑧魏树海:《关于黄石山惨案》,魏树海,窦现诺著:《从大山中走来》,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②蔡恬一:《反动区长杨百福》,日照市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日照文史》第1辑,1985年,第139—141页。
    ③黄伦编著:《地方行政论》,正中书局,1942年,第136页。
    ①李猛:《从“士绅”到“地方精英”》,《中国书评》总第5期,1995年。
    ②【美】周锡瑞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张俊义、王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页。
    ①长野朗著、朱家清译:《中国社会组织》,上海:光明书局,1931年03月第2版,第335-337页。
    ①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249、251、253页。
    ①《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第1卷,东京:岩波书店,1981年重版,第96页。
    ①瞿同祖著:《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晏锋译,何鹏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82、283、297页。
    ②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87页。
    ③李珩:《中国农村政治结构的研究》,《中国农村》第1卷第10期,1935年7月。
    ①刘大鹏遗著、乔志强标注:《退想斋日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22、336页。
    ②《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编:《民国山东通志》第二册,台北: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第697、730页。
    ①奠邑:《琅琊旧事新谈之一——农民抗税风潮纪实》,《临沂文史集粹》第2辑(社会民情卷民族宗教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4—127页。
    ①本节叙述主要参考高原、王西献撰:《齐华亭其人其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沂市委员会主编:《临沂文史集粹》第2辑(社会民情卷民族宗教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60-467页:王西献撰:《韩复榘视察临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沂市委员会编:《临沂文史集粹》第1辑(政治军事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6-77页。
    ②长野朗著、朱家清译:《中国社会组织》,上海:光明书局,1931年03月第2版,第335、348页。
    ①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18—119页。
    ②《谕旨(庚戊五月)》,《东方杂志》宣统2年(1910年)第6期,第七十六页。
    ①见于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05bfla0100bqml.html
    ②隽桂德撰,庞守民整理:《书法家刘荫第简考》,沂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商略黄昏雨——刘纶襄传》,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243页。
    ③周钧英修、刘仞千纂:《临朐续志》卷十九之二十宦绩列传、人物列传,第五二-五三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本。
    ①http://www.huohubook.com/modules/article/reviewshow.php?rid=1152。
    ②罗衍军:《沈艾娣著(梦醒子:一位华北村庄士绅的生平,1857—1942)》,《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188页。
    ③《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编:《民国山东通志》第二册,台北: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第769页。
    ①《鲁会徒事完全平息》,《盛京时报》1933年6月19日。
    ②《鲁南会匪即解决》《大公报》1933年6月13日。
    ③《鲁会徒事完全平息》,《盛京时报》1933年6月19日。
    ④赵钟璞:《山东沂水大刀会大惨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85页。
    ⑤《中共山东省委关于目前山东政局和党的策略与工作的报告》(1928年6月),山东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一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35页。
    ①这可在下列文献的引证:“铁道部批第三三二号:批原具早人于经武呈一件 为请发给长途汽车公司执照以便营业由”。见《批于经武据请发给长途汽车公司执照应将章程》,《铁道公报》1932年第372期,第11页。
    ②刘树芬、周笑通编著:《莒城史话》,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2002年,第151页。
    ②刘树芬、周笑通编著:《莒城史话》,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2年,第162—163页。
    ①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第2卷第6期,1936年6月。
    ②悲笳:《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第2卷第6期,1936年6月。
    ①张希周:《沂水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钩沉》,朱学民、江波整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113-114页。
    ①王桂平:《反动道会组织——“万仙会”》,《日照烽火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第二卷,第61-66页。
    ②高原、王西献撰:《齐华亭其人其事》,《临沂文史集粹》第2辑(社会民情卷民族宗教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68页。
    ③《大汉奸于经武罪大恶极》,《大众日报》1945年3月25日。全文请参考附录。
    ①《鲁南四县之旗会暴动记》,《大公报》1933年6月5日。
    ②《鲁省向内部报告办理自治情形》,《大公报》1934年1月11日。
    ③《1928年各地通讯》,山东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80页。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南京: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4年,第一八(子)页。
    ②《山东省议会第二届第二次常年会报告书》,1919年11月22日。
    ①张鸿烈:《山东省实业厅各项事业概况》,《东方杂志》第三十二卷第十九号,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月一日发行,第二三○页。
    ②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二十二舆地志·建置下,第十三-十五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①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十交通,第一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①《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再版,第五八三页。
    ②《鲁省完成全省电话网》,《盛京时报》1932年4月28日。
    ①《鲁省建厅筑路概况》,《申报.》1934年1月5日。
    ②《中国公路交通史丛书·山东公路史》第一册“古代道路近代公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第91-92页。
    ①南京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第十一编交通第三章公路,南京: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4年,第五三(子)一五六(子)、九一(子)一九二(子)页。
    ②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第十一编交通第七章电政,南京: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4年,第一三八(子)-一三九(子)页。
    ③山东省政府统计委员会:《山东省政府统计特刊》,济南,1937年。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第十一编交通第七章电政,南京: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4年,第一四二(子)页至第一四三(子)页。
    ②刘仞千总纂:《临朐.续志》卷八之九建置略、氏族略,十六页,青岛缘德昌南纸印刷局,民国二十四年。
    ①张鸿烈:《山东省实业厅各项事业概况》,《东方杂志》第三十二卷第十九号,1935年10月1日,第228页。
    ②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大事记下,第九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①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二十二舆地志·建置下,第十四-十六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①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二十二舆地志·建置下,第十八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①《鲁南十县清乡展书堂将召县长会议》,《大公报》1933年6月28日。
    ①“大力筑路智取会匪”,宗润峰:《漫谈沂水“一门忠烈”》,山东文献社:《山东文献》第一卷第四期,1976年3月20日出版,第93-94页。另外,“闹大刀会’的时候”这一话语进行仔细分析,这代表谁的立场?城里人?还有其他的吗?而且这代表着一种时间观念,以事件标示时间。
    ②刘国斌修、刘锦堂纂:《四续掖县志》卷三交通,第七十六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①吕伟俊著:《韩复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9页。根据原书韩复榘将张里元提拔为第三专区专员推断,临沂应为沂水。
    ③山东省政府统计委员会:《山东省政府统计特刊》,济南,1937年。
    ④《山东省政府公报》第339期,1935年6月16日,山东省政府秘书处印行。
    ①《鲁省完成全省电话网》,《盛京时报》1932年4月28日。
    ②山东省政府统计委员会:《山东省政府统计特刊》,济南,1937年。
    ③《鲁会徒事完全平息》,《盛京时报》1933年6月19日。
    ④《沂水会匪未剿清展书堂任清乡司令》,《盛京时报》1933年7月2口。
    ①《鲁南四县之旗会暴动记》,《大公报》1933年6月5日;《鲁南会匪暴动》,《盛京时报》1933年6月10日。
    ①《鲁会徒事完全平息》,《盛京时报》1933年6月19日。
    ②《鲁会徒事完全平息西南两部均已回家北部千余人亦已被解散》,《盛京时报》1933年6月19日。
    ①另外,只需要看看如下报道的题目,就会发现“解决”一词为数众多:《沂水会徒解决》,《申报》1933年6月5日;《沂水会徒大体已告解决 尚有二千余人未散》,《申报》1933年6月12日;《韩复榘谈解决会徒情形》,《申报》1933年7月7日;《鲁南会匪暴动 展书堂围剿中 韩谈可望和平解决》,《盛京时报》1933年6月9日;《鲁南会匪即解决北派解散南派围剿中李树春昨日返济谈话》,《大公报》1933年6月13日。
    ②《沂水会匪未剿清展书堂任清乡司令》,《盛京时报》1933年7月2日。
    ③《鲁会徒事完全平息》,《盛京时报》1933年6月19日。
    ①《临沂金钟罩抗官长》,《申报》1933年6月1日。
    ②《鲁会徒乱事剿抚兼施可望就范李树春返济报告经过》,《大公报》1933年6月8日。原文请参考下面的直接引文。
    ③李鼐:《鲁南四县事变之内幕 五旗会发生原委》,《大公报》1933年6月7日。
    ①《鲁南邪教之调查 莒县金钟罩发生之经过》,《盛京时报》,1933年6月23日。
    ②《鲁南邪教之调查 莒县金钟罩发生之经过》,《盛京时报》1933年6月23日。
    ①《鲁会徒乱事剿抚兼施可望就范李树春返济报告经过》,《大公报》1933年6月8日。
    ②《李树春谈沂水事件》,《申报》1933年6月8日。
    ③《鲁南邪教之调查 莒县金钟罩发生之经过》,《盛京时报》,1933年6月23日。
    ①李鼐:《鲁南四县事变之内幕五旗会发生原委》,《大公报》1933年6月7日。
    ②《陆军第八十一师二百四十三旅旅长运其昌告民众书》,《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86页。
    ①《鲁南旗会首领枪决会徒解散》,《大公报》1933年7月5日。
    ②《韩复榘谈解决会徒情形》,《申报》1933年7月7日。
    ①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三大事记,第四十六-四十七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②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五经制志·军事,第十六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③《鲁剿匪军出动》,《大公报》1934年3月27日。
    ④《刘桂堂东窜》,《大公报》1934年3月19日;《苏鲁军堵剿刘匪》,《大公报》1934年3月20日。
    ①吕伟俊著:《韩复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7—158页。
    ②《鲁军组织六纵队剿击刘匪》,《大公报》1934年3月26日。
    ③《鲁剿匪军出动》,《大公报》1934年3月27日。
    ①《刘匪抵蒙阴》,《大公报》1934年3月29日;《鲁军剿击刘匪》,《大公报》1934年3月30日;《摩天岭激战后刘匪又东窜》,《大公报》1934年3月31日。
    ②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五经制志·军事,第十六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③《刘匪到诸城莒县问有窜苏膜样》,《大公报》1934年4月1日;《刘匪继续南窜》,《大公报》1934年4月2日。
    ④《重修莒志》卷三十五经制志·军事,第十六-十七页。
    ⑤《刘匪窜苏昨夜入赣榆县境》,《大公报》1934年4月3日;《刘匪复窜鲁境》,《大公报》1934年4月6日:《刘桂堂窜抵蒙阴》,《大公报》1934年4月7日。
    ⑥《重修莒志》卷三十五经制志·军事,第十七页。
    ①《重修莒志》卷三十五经制志·军事,第十七页。
    ②《刘匪全肃清韩令鲁军回防鲁南赶办清乡》,《大公报》1934年4月25日。
    ③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二十二舆地志·建置下,第十八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④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五经制志·军事,第十七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①吕伟俊著:《韩复榘》,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4页。
    ③《重修莒志》卷三十五经制志·军事,第十七页。
    ①《山东文告汇编》,第11-12页。
    ②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三大事记,第四十七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③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五经制志·军事,第十七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①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七财政,第一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①[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②张志熙等修、刘靖宇纂:《东平县志》卷七政务,第十六-十七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①《县地方财政(续)》,山东财政厅秘书处:《山东财政月刊》,1932年第3卷第4期,第104页。
    ②详细论证请参考张一凡:《山东省地方财政之检讨》,《复兴月刊》1935年第四卷第四期,第六-八页。
    ①《县地方财政(续)》,山东财政厅秘书处:《山东财政月刊》,1932年第3卷第6期,第70-71页。
    ②《县地方财政(续)》,山东财政厅秘书处:《山东财政月刊》,1932年第3卷第5期,第48-49页。
    ③《县地方财政(续)》,山东财政厅秘书处:《山东财政月刊》,1932年第3卷第4期,第98页。
    ④《县地方财政(续)》,山东财政厅秘书处:《山东财政月刊》,1932年第3卷第4期,第100页。
    ①详细论证请参考张一凡:《山东省地方财政之检讨》,《复兴月刊》1935年第四卷第四期,第六-八页。
    ②张一凡:《山东省地方财政之检讨》,《复兴月刊》1935年第四卷第四期,第八页。
    ③赵钟璞:《山东沂水大刀会大惨案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 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七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第82页。
    ①亓维章、贾贞元、王立秋:《龙须崮暴动》,中共新泰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新泰党史资料》第一期,1987年07月,第132页。
    ②《县地方财政(续)》,山东财政厅秘书处:《山东财政月刊》,1932年第3卷第6期,第76-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拉萨尔》,第三二○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8页。
    ①山东省政府秘书处:《山东省政府行政报告》,1934年第9期,第六页。
    ②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编著:《山东省政府第三届第六周年工作报告》,1936年09月第1版,第17页。
    ③厉保津:《五莲地区道会门考略》,五莲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五莲文史资料》第2辑,第82页。第127页。
    ①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编著:《山东省政府民政厅第三届第六周年工作报告》,1936年09月第1版,第6页。
    ②田玉成等:《莒沂两县青旗会的发端》,《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119页。
    ③李德:《我参加大刀会活动的回忆》,《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70页;赵洪朴、刘立田:《我们在黄石山惨案中的经历》,窦宪诺执笔,《沂水县文史资料》第1辑,第180页。
    ①《山东巡抚李秉衡折》(光绪二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1896年8月3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05月第1版,第4页。“上年海疆不靖”指甲午战争。
    ②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85页。
    ③【美】周锡瑞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张俊义、王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99页。
    ①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96页。这种说法在口述史料中极为普遍,如“大刀会的成立,是为了护家,打土匪”:“大刀会的设立,主要是对付土匪”,等等。这反映了地方居民对大刀会的直观认识。
    ②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79页。
    ③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78页。
    ④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78页。
    ①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88页。
    ②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第593页。
    ③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第594页。
    ①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82、585、593-594页。
    ①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第594-595页。
    ②据口述资料说:“……当时东湍(或称东湖)一带客户与主户斗争甚为激烈。该东湍地约在南阳湖东头。在清韧该地原无属主,后归丰、沛、汤、鱼等四县地主占有。乾嘉以后,郸、巨一带无地农民遂流浪到该地区去租种湖地。咸同年间捻军起,该地的主户逃往他处,于是湍地遂归郓、巨客户所有。捻军失败后,主户重回,欲争回湍地,客户不让,于是时起冲突。客户遂即通请刘士埔的大刀会去打东湍,对当地的主户展开斗争。刘士端先公开在本庄‘拉大旗。’”见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第578页。
    ③老梅:《论北方民众的势力》,1927年5月16日上海《民国日报》《星期评论》副刊。
    ①【美】裴宜理著:《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62页。
    ②请参考戴玄之著:《红枪会》,《中国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上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90-356页。
    ③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会主编:《总理地方自治遗教》,南京:正中书局,1930年,第八-九页。
    ①向云龙:《红枪会的起源及其善后》,《东方杂志》第24卷第21期,1927年11月10日出版。
    ①向云龙:《红枪会的起源及其善后》,《东方杂志》第24卷第21期,1927年11月10日出版。
    ②林传甲总纂:《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北京:武学书馆,1920年,第1页。
    ③林传甲总纂:《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北京:武学书馆,1920年,第95页。
    ④三谷孝著、李恩民监译:《秘密结社与中国革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9页。
    ⑤向云龙:《红枪会的起源及其善后》,《东方杂志》第24卷第21期,1927年11月10日出版。
    ⑥《顺天时报》1926年5月24日。
    ①《顺天时报》1926年5月24日。
    ①戴玄之:《中国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上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365页。
    ②《北方治乱与红枪会》,《晨报》1927年7月28日;向云龙:《红枪会的起源及其善后》,《东方杂志》第24卷第21期,1927年11月10日出版。
    ①向云龙:《红枪会的起源及其善后》,《东方杂志》第24卷第21期,1927年11月10日出版。
    ③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02页。’
    ④嵩生:《冯玉祥到河南后之白色恐怖》,载《布尔塞维克》第17期,1928年2月13日。
    ①河南省政府秘书处:《河南行政月刊》,1927年第3期,1927年9月30日,河南省政府公报经理处发行,第28页。
    ②河南省政府秘书处:《河南行政月刊》,1927年第3期,1927年9月30日,河南省政府公报经理处发行,第38-41页。
    ①《时事日志》,载《东方杂志》第24卷第18号。
    ①《河南红黄枪会之民团化》,《申报》1927年8月3日;《河南红黄枪会改编民团 河南颁布之条例》,《大公报》1927年8月8日。
    ②河南省政府秘书处:《河南行政月刊》,1927年第3期,1927年9月30日,河南省政府公报经理处发行,第19页。
    ①【日本】三谷孝著、李恩民监译:《秘密结社与中国革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08-235页。
    ②郑克明:《宿迁小刀会始末》,《淮阴文史资料》第2辑,第46页。
    ①《江南发现小刀会》,《盛京时报》1928年1月22日。
    ②张振之:《革命与宗教》,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第196页。
    ①《宿迁刀匪暴动后之余讯》,《申报》1929年2月23日;张振之:《革命与宗教》,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第196页。
    ②[日本]三谷孝著、李恩民监译:《秘密结社与中国革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69页。详细内容请参考该书。
    ①张振之:《革命与宗教》,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第192-193页。
    ②《宿迁土劣僧众暴动》,《申报》1929年2月20日。
    ③《宿迁土劣僧众暴动续讯》,《申报》1929年2月21日。
    ①《宿迁土劣僧众暴动》,《申报》1929年2月20日。
    ②《宿迁土劣僧众暴动续讯》,《申报》1929年2月21日。
    ③《宿迁土劣僧众暴动续讯》,《申报》1929年2月21日。
    ①《徐东刀会又起骚动》,《申报》1929年4月18日。
    ②《宿迁土劣僧众暴动续讯》,《申报》1929年2月21日。
    ③《宿迁刀匪暴动后之余讯》,《申报》1929年2月23日。
    ①《宿迁土劣僧众暴动续讯》,《申报》1929年2月21日;《宿迁土劣僧众暴动》,《申报》1929年2月20日
    ②《宿迁土劣僧众暴动续讯》,《申报》1929年2月21日。
    ③《宿迁土劣僧众暴动续讯》,《申报》1929年2月21日。
    ④《鲁南红枪会匪二万余》,《大公报》1929年3月22日。
    ⑤[日本]三谷孝著、李恩民监译:《秘密结社与中国革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08-235页。
    ⑥长野朗:《土匪、军队、红枪会》,东京:支那问题研究所,1931,第二五六页。
    ①《济宁红枪会与驻军冲突》,《盛京时报》1929年3月23日。
    ②《鲁南会匪在济宁鱼台一带谋乱》,《大公报》1929年3月21日。
    ③《鲁南红枪会匪二万余》,《大公报》1929年3月22日。
    ①《滕县匪退后之善后》,《申报》1929年3月19日。
    ①《滕县匪退后之善后》,《申报》1929年3月19日。
    ②《滕县红枪会徒溃散》,《申报》1929年3月15日。
    ③本小节主要参考段俊卿:《杨永朴与“无极道”》,滕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滕州文史资料》第七辑,1991年12月,第132-134页;何鸿谟:《我所了解的道士杨永朴》,滕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滕州文史资料》第六辑,1990年12月,第51-52页。
    ①《祈雨祭天见刺联》,笑通主编:《莒乡联语》,莒县文艺创作室,1994年12月,第66页。
    ②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大事记下,第七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③范筑先修、李宗仁纂:《续修临沂县志》卷三大事记,第四十六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④山东省政府建设厅:《山东建设行政周报》1929年第21期,济南:山东省政府建设厅,第一三五页。
    ①陈秉坤:《杨虎城莒县剿匪》,《日照文史》第7辑,第38页。
    ②陈景星等修、王景祜纂:《临沂县志》卷四秩祀·教育·宗教,第七页,民国六年(1917)刊本。
    ③奠邑撰:《僧格林沁与临沂僧王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临沂市委员会编:《临沂文史集粹》第2辑(社会民情卷民族宗教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1-72页。
    ①卢少泉等修、庄陔兰等纂:《重修莒志》卷三十经制志·教育·学校,第十-十三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城印务局铅印本。
    ②《山东教育月刊创刊号目录序》,山东教育厅山东教育月刊编辑处:《山东教育月刊》,1929年第1卷第1期,第二页。
    ①山东省政府财政厅:《财政旬刊》,1931年第1卷第2期。
    ①《沂水北部会徒气焰仍炽展师派两营镇慑》,《申报》1933年6月6日。
    ①《乡镇自治施行法》,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再版,第六四三-六四四页。
    ②《规定区公所设立高级小学办法》,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再版,三七四三页。
    ③何思源:《士大夫教育之恶果及教育改造途径》,《东方杂志.》第31卷第6号,1934年3月16日。
    ①《惯调》,第3卷第414页,转引自【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4页。
    ②《惯调》,第3卷第414页,转引自【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①【美】杜赞奇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高继燕、李海燕、李点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12页。
    ②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再版,第一一六六-一一六七页。
    ③《山东省政府公报》第96期,1930年10月15日,山东省政府秘书处印行。
    ④《神祠存废标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504页。
    ①[美]杜赞奇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高继燕、李海燕、李点合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07页。
    ①请参考对照1929年6月第三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33年6月15日第四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七十五次常务会议修正通过的《人民团体组织方案》,见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四),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再版,第五七三五、五七三六页。
    ②《神祠存废标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98、506页。
    ①【美】杜赞奇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高继燕、李海燕、李点合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7页。
    ②【美】杜赞奇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高继燕、李海燕、李点合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6页。
    ③【美】杜赞奇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高继燕、李海燕、李点合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5页。
    ①《神祠存废标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01页。
    ②《山东区乡镇自治公约大纲》,山东省政府单行法规编审委员会编印:《山东省现行法规类编》,济南:山东省印刷局,1935年4月,第八五页。
    ③【美】杜赞奇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高继燕、李海燕、李点合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