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代蒙古族作家汉语写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探讨的是现代文学时期几位蒙古族作家的汉语写作情况。这几位作家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母语文学与汉语文学的中间地带尴尬的生存着。他们的作品既有中国现代文学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在多元文化充分交融的现代社会,关注第二母语写作的群体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
     文章首先对现代文学的分期以及作品的现代性进行了探讨。综合考察现代性的内涵、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蒙古族现代文学的特征等因素,得出“晚清发生论”的结论。蒙汉文化之间交流的空前繁荣,造就了一批蒙汉兼通的文人知识分子,蒙古族文人的汉语写作、汉语典籍的译介、蒙汉文学文化交流也在古代的基础上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一直处于边缘状态下的少数民族文学随着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紧随其后。对于蒙古族母语文学和汉语文学来说,其现代性特征的出现,也是必然趋势。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期间,这几位作家用他们的文字书写了对社会的认知和审视,抒发了对文学的执着和感悟,他们用作品唤醒了沉睡中的蒙古族人民,振奋起了蒙古民族萎靡的精神,以其启蒙性和现代性推进了蒙古族汉语文学的现代化历程。
     其次,文章对作家进行了研究。从作家的民族认同心理、个人经历、教育背景、现实身份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等方面对几位作家逐个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虽然受条件所限,他们对西方世界的认知和接受是模糊和片面的,但是,他们作为少数民族的知识分子,能够敞开胸襟,坦然面对异域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已经是非常大的突破了。浓郁的民族认同情结、丰富的人生阅历、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促成了他们进行文学写作的可能性。他们穿行于传统与现代、蒙古族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交叉地带,以其开放的视野、现代化的思想理念、包容的宽阔胸襟彰显了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先进性。
     再次,文章对几位作家的作品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这部分是整个文章的重心所在。通过文本细读,从民族性与世界性、人文关怀与民本思想等方面对作家们的代表性作品逐个进行分析研究,将这些不为人知的作品的内在价值和对蒙古族文学的重要意义揭示出来。它们既有民族文学的传统,又有外来文学的因素,汉语文学较母语文学能够更好的做到兼收并蓄,在当今跨文化研究的背景下,更能体现出文学、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尤其是作品在反帝爱国、批评时政、同情民生疾苦、学习西方文化等方面的进步思想,以及五四以后新文学形式的采用,都给蒙古族文学注入了新生元素,全方面的推进了蒙古族母语文学和汉语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文章引入了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阐释了他们的边界写作特征:多重文化的冲突与糅合、多种语言的杂糅、文化身份的模糊与尴尬。蒙古族汉语作家游走在多元文化、多民族文学的边缘交叉地带,他们的创作理念、写作过程、文本内涵、艺术形式解构了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二元对立关系,体现了在世界多元文化杂糅的大背景下蒙古族文学的边界性。他们的写作行为模糊了民族的边界,为各民族文化的沟通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空间。这个群体的出现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社会意义,但并不会重蹈殖民时期霸权话语的覆辙,他们只是在认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协商,以期达到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目的。
This dissertation is concerned with several modern Mongolian writers who, as a special group, living between Mongolian (mother tongue) literature and Chinese literature, created works in Chinese. Their works wore not only the common characters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but also their specialties. With the literature diversity, the focus on unique works-creating in second mother tongue has some time significance.
     Firstly, the periods and modernity of modern literature works are discussed. Considering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ity,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ulture background, the developing principles of literature, the characters of Mongolian modern literature, a conclusion has been made that modern literature was born in late Qing dynasty. As the culture exchange between Mongolian and Chinese was flourishing as never before, a group of bilingual scholars occurred. Works-creating in Chinese from Mongolian scholars increased;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lassics increased; the pace of the culture exchange between Mongolian and Chinese, which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the ancient times, increased too. With the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flouring, national minority literatures followed. It is a necessity for the birth of modernity both in Mongolian literature and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se bilingual scholars expressed their perceiv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ir writing, which aroused and excited the Mongolian, whose enlightenment and modernity enhanced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Chinese literature.
     Secondly, these scholars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in the aspects of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acceptance, personal experience, education background, identity status and their acceptance of the western culture. Although their perceiving and acceptance of the western culture are vague and one-sided because of condition limitation, their openness to the impacts from the exotic culture is a big break-through. Full-bodied national identity, rich experience, and diversity acceptance contributed to their writing. Going through tradition and modern, Mongolian and multi-culture, they showed the modern scholars'advancement with their openness, modernity, and tolerance.
     Thirdly, their works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This part is the he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According to nationality, globalism, humanistic care and the thought of the people in works, the unknown internal value and enlightenment are exposed. With both national literature tradition and exotic literature factors, their works-creating in Chinese is more all-embracing than Mongolians, which embodied more multicity and complexity. Especially, the advanced ideas of anti-imperialism, patriotism, criticizing the politics, sympathizing the public and learning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new literature form adopted after the Fourth of May Movement are completely new in Mongolian literature, pushing forward both Mongolian and Chinese literature towards modern stage.
     Finally, post-colonialism of Homi K Bhabha is introduced. Multi-culture impacts, multi-language combination, culture identity vagueness and embarrassing boundary writing are all their common features. The boundary theory gave the minority scholars courage and confidence in boundary writing. Self-centre and subject disappeared among these minorities. They fused minority culture with Chinese and even the world. Culture difference and the third space were presented in the special room where culture exchange took place without the boundary of nationality. The occurrence of this group has more and more social significance. They enhanced the communication and negotiation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based on culture difference acceptance, against hegemonic discourse in colonial period, in hope of achieving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ing among them.
引文
① 项英杰:《中亚·马背上的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页。
    ② 白·特木尔巴根:《古代蒙古族作家汉文创作考》,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① 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编写中的问题》,《文学艺术的春天》,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年,第300-301页。
    ① 钱中文:《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② 邢铁华:《在新的水平线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新座谈会评述》,《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第9期。
    ①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18页。
    ② 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① 荣苏赫主编:《蒙古族文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73-574页。
    ② 荣苏赫主编:《蒙古族文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74页。
    ③ 荣苏赫主编:《蒙古族文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02页。
    ① 郝维民主编:《内蒙古近代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3页。
    ② 宝力格:《蒙古族近现代思想史论》,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6页。
    ③ 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177页。
    ④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53页。
    ① 丁伟志、陈崧:《中西体用之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01页。
    ② 《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4917页。
    ① 林竞:《西北丛编》,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1974年,第28页。
    ① 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① 尹湛纳希:《青史演义·序》,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4页。
    ② 罗布桑却丹:《蒙古风俗鉴》,哈·丹碧扎拉桑校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61-362页。
    ① 芒·牧林编辑整理:《巴拉根仓的故事》,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9页。
    ② 苏和、陶克套:《蒙古族哲学思想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242页。
    ① 蔡乐苏:《清末民初的170余种白话报刊》,《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五集,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93页。
    ①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02页。
    ②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02页。
    ③ 荣苏赫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三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07页。
    ① 荣苏赫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09页。
    ① 萨空了:《女子只应求自立》,原载《立报》,1946年9月15日
    ① 萧乾:《萧乾回忆录》,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第6页。
    ① 陈国强主编:《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8页。
    ② 凤凌:《游余仅志》卷上,第11页。
    ① 邢亦尘编:《清季蒙古实录》下辑,呼和浩特:内蒙古社科院历史研究所,1981年,第428页。
    ① 萨沄:《萨空了》,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01页。
    ② 萧乾:《萧乾回忆录》,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第7页。
    ① 萧乾:《遥远的祝福》,《我的年轮》,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第100-101页。
    ② 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③ 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
    ① 何叔涛:《民族过程中的同化与认同》,《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① 刁克利:《美国作家教育背景与写作环境分析——兼谈作家理论的构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② 萧乾:《萧乾回忆录》,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第310页。
    ③ 刁克利:《“作者之死”与作家重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① 苏国勋、刘小枫主编:《社会理论的知识学构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413页。
    ② 王晓秋:《三次集体出洋之比较: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学术月刊》,2007年第6期。
    ①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自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页。
    ① 孙绍振:《文学创作论》,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页。
    ② 孙绍振:《文学创作论》,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8页。
    ① 李晓峰、刘大先:《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303-310页。
    ① 孙守敏:《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及得失》,《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第14卷第3期。
    ① 侯志编:《贡桑诺尔布研究》,喀喇沁蒙古文化研究会,2005年,第327页。
    ② 侯志编:《贡桑诺尔布研究》,喀喇沁蒙古文化研究会,2005年,第327页。
    ① 萨法:《萨空了》,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8页。
    ② 萨沄:《萨空了》,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4页。
    ③ 萧乾:《萧乾回忆录》,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① 萧乾:《萧乾回忆录》,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② 萧乾:《萧乾回忆录》,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③ 萧乾:《萧乾回忆录》,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第29页。
    ① 叶广芩:《我对文学与文化的理解》,《文艺报》,1999年4月3日。
    ① 张力均:《清代八旗蒙古汉文著作家政治思想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80页。
    ① 俞樾:《可园诗钞俞序》,《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79页。
    ② 果勒敏杏岑:《可园诗钞题词》,《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82页。
    ③ 蔡玉瀛:《可园诗钞题词》,《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83页。
    ④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第120页。
    ① 三多:《可园诗钞》,《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以下诗歌引用均出于此。
    ① 蒋孔阳:《谈崇高》,《外国美学》第1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① 孔庆榕:《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会议总结》,《哲学动态》,1993年第3期。
    ②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9-40页。
    ③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0页。
    ④ 朱顺德、苏国红:《民族精神内涵的现代化价值新建构》,《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2期,2012年6月。
    ⑤ 纳古单夫译:《贡桑诺尔布传》,《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汉文版第四辑,第1页。
    ① 郑晓光、李俊义主编:《贡桑诺尔布史料拾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0页。以下引用的诗词均出于此。
    ② 火玥人:《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晋阳学刊》,2000年第1期。
    ③ 郑晓光、李俊义主编:《贡桑诺尔布史料拾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年,150页。
    ① 关继新:《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82页。
    ② 雷锐主编:《壮族文学现代化的历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436页。
    ③ 《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汉文版第四辑,第106页
    ① 黄奋生:《蒙藏新志》,香港中华书局铅印,1938年,第718页。
    ② 罗布桑却丹:《蒙古风俗鉴》,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转引自宝贵贞:《近现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变》,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1页。
    ③ 河原操子:《喀喇沁杂记》,邢复愈译,《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汉文版第四辑,第90页。
    ④ 贾那布尔、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序言》,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年。
    ① 《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汉文版第四辑,第13页。
    ① 《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汉文版第四辑,第4页。
    ① http:content.edu.tw/senior:《孙中山谈民族精神》,转引自王希恩:《关于民族精神的几点分析》,《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② 《喀喇沁旗文史资料第八辑》,第316页。
    ③ 邢志祥撰:《热河省蒙古喀喇沁右旗扎萨克亲王贡桑诺尔布之略史》,忒莫勒、李俊义、张丽华辑校。《贡桑诺尔布史料拾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页。
    ① 《喀喇沁旗文史资料第八辑》,第77页。
    ② 《喀喇沁旗文史资料第八辑》,第81页。
    ③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① 《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第100页。
    ② 《喀喇沁旗文史资料》第八辑,第83页。
    ① 汪国钧:《蒙古纪闻》,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② 赵林海主编:《喀喇沁旗文史资料》第八辑,政协喀喇沁旗委员会,2006年,第85页。
    ③ 贾荫生整理:《崇正学堂》,《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汉文版第四辑,第61页。
    ④ 郑晓光、李俊义主编:《贡桑诺尔布史料拾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22页。
    ① 柴文举:《贡桑诺尔布史话》,喀喇沁蒙古文化研究会,2005年,第118页。
    ① 葛荃:《论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现代转换》,《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① 萨空了:《科学的艺术概论》,祝均宙、萧斌如编:《萨空了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55页。
    ② 萨空了:《科学的艺术概论》,祝均宙、萧斌如编:《萨空了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58页。
    ① 萨空了:《科学的艺术概论》,祝均宙、萧斌如编:《萨空了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63页。
    ① 萨空了:《科学的艺术概论》,祝均宙、萧斌如编:《萨空了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80页。
    ② 萨空了:《科学的艺术概论》,祝均宙、萧斌如编:《萨空了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82页。
    ① 萨空了:《科学的艺术概论》,祝均宙、萧斌如编:《萨空了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84页。
    ② 萨空了:《科学的艺术概论》,祝均宙、萧斌如编:《萨空了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86页。
    ① 萨空了:《科学的艺术概论》,祝均宙、萧斌如编:《萨空了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14页。
    ① 萨空了:《科学的艺术概论》,祝均宙、萧斌如编:《萨空了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20页。
    ① 萨空了:《科学的艺术概论》,祝均宙、萧斌如编:《萨空了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36页。
    ② 萨空了:《科学的艺术概论》,祝均宙、萧斌如编:《萨空了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42页。
    ① 萨空了:《科学的艺术概论》,祝均宙、萧斌如编:《萨空了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48页。
    ② 萨空了:《科学的艺术概论》,祝均宙、萧斌如编:《萨空了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46页。
    ① 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2页。
    ② 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25页。
    ③ 云广英编著:《清代蒙古族人物传记资料索引》,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注:实为英法义比四国。
    ④ 凤凌:《四国游记》石印本,清光绪28年[1902]。以下引文均出于此。
    ①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5页。
    ①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1页。
    ②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82-83页。
    ① 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77页。
    ②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3页。
    ①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卷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页。
    ② 李文初等:《中国山水文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23页。
    ③ 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① 默顿:《科学技术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0年第8期。
    ② 夏劲、张弘政:《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科学精神缺失的文化视角探析》,《自然辩证法通讯》,第二十七卷,2005年第4期。
    ①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光绪丙申冬十月武昌质学会刻本
    ① 阿英编:《庚子事变文学集》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第3页。
    ② (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钮先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9页。
    ③ 阿英编:《庚子事变文学集》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第7页。
    ① 延清:《庚子都门纪事诗》,阿英编:《庚子事变文学集》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第7页。以下诗歌引用均出于此。
    ② 《庚子大事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庚子记事》,1958年,第95页。
    ③ 叶绪民等主编:《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1页。
    ①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庚子记事》,1958年,第40-41页。
    ②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庚子记事》,1958年,第41页。
    ③ 李侃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70页。
    ①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赵复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21—222页。
    ② 狄泽林克:《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展》,《中国比较文学》,1993年第1期。
    ① 阿英编:《庚子事变文学集》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第6页。
    ① 叶文宪:《中国古代有没有爱国主义——论国家与王朝、爱国与忠君、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区别》,《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1期。
    ② 《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卷7,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①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庚子记事》,1958年,第12页。
    ②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329页。
    ③ 阿英编:《庚子事变文学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第4页。
    ①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撰:《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4年,第3页。
    ② 《庚子都门纪事诗》集评,第17页。
    ③ 《庚子都门纪事诗》集评,第16页。
    ① 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编:《荣祥诗文选集》,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3页。一下诗词引用均出于此。
    ② 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编:《荣祥诗文选集》,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3页。
    ① 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呼和浩特市地方志编修办公室编:《呼和浩特史料》第四集,呼和浩特:内蒙古青山印刷厂,1984年,第137页。
    ② 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编:《荣祥诗文选集》,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4页。
    ① 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编:《荣祥诗文选集》,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24页。
    ① 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编:《荣祥诗文选集》,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90页。
    ① 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编:《荣祥诗文选集》,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② 菅雪燕:《呼和浩特市的公主府》,《百科知识》上,2011年1月。
    ① 赵翼撰:《陔余丛考》,卷三十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713页。
    ① 黄奋生:《边疆人物志》,南京:正中书局,1945年。转印自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编:《荣祥诗文选集》,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31页。
    ① 萧乾:《萧乾回忆录》,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第6页。
    ② 萧乾:《萧乾回忆录》,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第6-7页。
    ③ 萧乾:《萧乾回忆录》,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④ 萧乾:《萧乾短篇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38页。
    ⑤ 萧乾:《一本褪色的像册》,《萧乾短篇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页。
    ① 萧乾:《篱下》,《萧乾短篇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48页。
    ① 萧乾:《重读<落日>》,《萧乾全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0页。
    ①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车文博译,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年,第24页。
    ② 萧乾:《萧乾回忆录》,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① 余华,王尧:《一个人的记忆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向》,《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
    ①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论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41页。
    ① 韩子满:《文学翻译与杂合》,《中国翻译》,2002年第2期。
    ① Homi K Bhabha, in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Routledge, London/New York,1994, p.112.原文如下:Hybridity is the sign of the productivity of colonial power, its shifting forces and fixities; it is the name for the strategic reversal of the process of domination through disavowal (that is, the production of discriminatory identities that secure the 'pure' and original identity of authority). Hybridity is the revaluation of the assumption of colonial identity through the repetition of discriminatory identity effects. It displays the necessary deformation and displacement of all sites of discrimination and domination. It unsettles the mimetic or narcissistic demands of colonial power but reimplicates its identifications in strategies of subversion that turn the gaze of the discriminated back upon the eye of power.
    ② 翟晶:《边缘世界——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第58页。
    ② 泰亦赤兀惕·满昌主编:《蒙古族通史》第四册,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48页。
    ① 锡兰娜·萨哈巴兹,引自米歇尔·丽贝奇,“你在这里”,《艺术火花36》,第233期,2003年11-12月号,第78页。
    ② 张颂仁主编:《全球化与纠结:霍米·巴巴读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7页。
    ①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4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65页。
    ② 李鸿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书写的世界性因素和世界性意义》,《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年第1期。
    ① 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转引自丹珍草:《藏族当代作家的“边界写作”》,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45页。
    ② 丹珍草:《藏族当代作家的“边界写作”》,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41页。
    ① 丹珍草:《藏族当代作家的“边界写作”》,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43页。
    ② 李鸿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书写的世界性因素和世界性意义》,《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年第1期。
    ③ 李鸿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书写的世界性因素和世界性意义》,《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年第1期。
    ① 李鸿然:《辉煌的交响——新中国60年少数民族文学简论》,转印自朱华:《中国少数民族汉文创作与美国华裔英文创作比较研究》,博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① 福柯:《异质空间》,王喆译,《世界哲学》,2006年第6期。
    ②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88页。
    ③ Homi K Bhabha, "The Commitment of Theory", in The Location of Cultrure Routledge (London/New York),1994.p9.
    ④ 翟晶著:《边缘世界——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第67页。
    ① V.S.奈保尔:《中间道路:对五个社会的印象——英国,法国,荷兰——在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伦敦:安德烈·德意志出版社,1962年,第77页。
    ② 张颂仁主编:《全球化与纠结:霍米·巴巴读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8页。
    ③ 艾德里安娜·里奇:《险境地图:诗作,1988-1991》,纽约:诺顿出版社,1991年,第44页。
    ① 普拉卡什·贾德哈夫:《达达尔桥下》,阿琼·丹戈尔编,《有毒的面包:现代印度贱民文学作品翻译》,伦敦:桑格兰出版社,1992年,第56-57页。
    ② 弗朗茨·法农:《全世界受苦的人》,纽约:果园出版社,2004年,第182页。
    ③ 丹珍草:《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63页。
    ① 萨沄:《萨空了》,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0页。
    ② 萨沄:《萨空了》,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0页。
    ③ 丹珍草:《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68页。
    ① 王一川:《语言与传统的力量——中国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中的汉语探索》,《人民政协报》,1997年6月20日。
    [1]A·乌宁巴图编:《蒙古学论文资料索引(1910-1984年)》,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7年。
    [2]阿·乌日图那顺:《蒙古族小说的发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3]阿拉腾朝鲁:《中国古近代文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4]敖·阿克泰:《当代蒙古族小说艺术变迁》(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5]巴·苏和:《解读:蒙古文学发展史》,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年。
    [6]巴·苏和:《科尔沁文学概要》,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
    [7]巴·格日勒图:《蒙古文论精粹》,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5年。
    [8]白·特木尔巴根:《古代蒙古作家汉文创作考》,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
    [9]白·特木尔巴根:《汉籍蒙古族民俗文献辑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
    [10]白音那木拉、特木尔巴根:《中国蒙古族作家传》(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11]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蒙古民族通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宝力格:《蒙古族近现代思想史论》,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
    [13]宝贵贞:《近现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变》,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包·斯钦:《批评的视角》(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博·博彦译注:《元代蒙古族汉文诗选》,呼和浩特: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
    [16]蔡志纯、洪用斌、王龙耿编:《蒙古族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
    [17]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策·朝鲁门:《文化变迁中的蒙古文学研究》(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
    [19]常宝:《漂泊的精英:社会史视角下的清末民国内蒙古社会与蒙古族精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20]昌切:《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年。
    [21]昌切:《思之思——20世纪文艺思潮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22]朝戈金:《民族文学中的审美意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理论评论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3]陈岗龙:《奶茶与咖啡——东西方文化对话语境下的蒙古文学与比较文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24]陈岗龙:《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5]陈守成、度修宏、陈世荣主编:《中国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26]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7]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8]陈永龄:《民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
    [29]呈·达木丁苏伦、达·呈都主编:《蒙古文学概要》(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30](丹麦)享宁·哈士纶著,徐孝详译:《蒙古的人和神》,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
    [31]丹珍草:《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32]单正平:《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33]道日那腾格里:《批评的功能》(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34](德国)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35](德国)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36]邓敏文:《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
    [37]丁帆:《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38]杜赞奇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39]杜维明,卢风:《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一杜维明先生访谈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40]额尔敦白音:《松巴堪布诗学研究》(蒙古文),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
    [41]额尔顿陶克陶:《近代著名蒙古族文学家》(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42]额尔德尼:《蒙古学论著索引(1986一1995)》,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43]额斯日格仓、包·赛吉拉夫著,哈斯木仁等译:《蒙古族商业发展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
    [44](俄)马·伊·戈尔曼,陈弘法译:《西方的蒙古学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年。
    [45]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46]冯客著,杨立华译:《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47]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48]冯育柱、于乃昌、彭书麟:《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49]顾长生:《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50]关纪新:《多重选择的世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
    [51]关纪新:《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52]杭爱:《中国现代文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
    [53]郝维民:《内蒙古近代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
    [54]何其芳:《文学艺术的春天》,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年。
    [55]洪子诚:《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56]黄薇著:《当代蒙古族小说概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57]季羡林等:《东方文学名著题解》,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
    [58]吉木斯、特·额尔敦陶克套:《中国蒙古学研究概论》,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
    [59]姜文振:《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60]金海:《近代蒙古历史文化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61]克·莫日根《克兴额——一个科尔沁蒙古人》,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年。
    [62]郎樱,扎拉嘎:《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
    [63]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64]李自芬:《现代性体验与身份认同》,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
    [65]李标晶、黄爱华著:《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
    [66]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67]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社,1987年。
    [68]李晓峰,刘大先:《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2年。
    [69]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70]李欧梵:《狐狸洞话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71]李欧梵:《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72]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北大学术讲演丛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3]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名家专题精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74]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75]李侃:《近代传统与思想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76]李迪,《蒙古族科学技术简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
    [77]李福清,陈周昌:《汉文古小说论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78]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79]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80]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81]刘海欧:《从传统到启蒙:中国传统伦理的近代嬗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82]卢国英:《智慧之路—一代哲人艾思奇》,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83]马学良,梁庭望,李云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比较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84]马学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年。
    [85]马绍玺:《在他者视域中:全球化时代的少数民族诗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86]马以鑫:《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7]马子富,刘丽红:《中国清代文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88]玛拉沁夫、吉狄马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理论评论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89]买买提·祖农、王弋丁:《中国历代少数民族文论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
    [90]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91]满全:《蒙古族书面文学的基本体系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
    [92]满全:《批评的功能》,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93](美)格里德著,单正平译:《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94](美)巴托洛维奇,(英)拉扎鲁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与后殖民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95]《蒙古学论文资料索引(1949-1985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年。
    [96]孟驰北:《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9年。
    [97]孟和宝音:《近代内蒙古行政建制变迁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年。
    [98]莫·扎拉丰嘎主编:《蒙古族当代文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7年。
    [99]沐丽森:《新时期蒙古文学思潮研究》(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
    [100]那顺德力格尔:《苍狼文丛》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年。
    [101]内蒙古作家协会编:《内蒙古作家传略》,2006年。
    [102]彭放:《浪漫的思潮——20年文学观念之嬗变》,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3]彭书麟:《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4]朋·乌恩:《蒙古族文化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
    [105]亓·巴特尔:《比较文学与蒙古文学》(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6]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107]钱理群:《心灵的探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108]青格勒图:《跨世纪蒙古文学现象批评》(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9]任崇岳:《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0](日)松本真澄:《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111](日)江上波夫,张承志译:《骑马民族国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112]荣苏赫、陶克套著:《蒙古族哲学思想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
    [113]荣祥:《荣祥诗文选集》,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14]萨义德:《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115]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116]萨日娜、敖·阿克泰:《文化变迁与蒙古小说艺术》,呼和浩特:内蒙文化出版社,1999年。
    [117]萨日娜:《20世纪蒙古族小说创作方法研究》(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8]萨仁图娅,《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蒙古族》,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年。
    [119]萨空了:《香港沦陷日记》,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
    [120]萨空了:《萨空了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
    [121]萨沄:《萨空了》,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
    [122]桑咸之:《晚清政治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23]色音:《蒙古游牧社会的变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4]舍·敖特根巴雅尔:《“新时期”蒙古族小说形象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年。
    [125]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26]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127]斯达尔夫人著,徐继曾译:《论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128]斯楞:《接受视野中的20世纪蒙古文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
    [129]苏鲁格:《蒙古族民族通史》(1—4卷),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
    [130]苏鲁格:《蒙古族宗教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
    [131]苏尤格主编:《蒙古族文学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132](苏)莉·列·维克托罗娃,陈弘法译:《蒙古民族形成史》,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年。
    [133]苏和、陶克套:《蒙古族哲学思想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
    [134]孙鼓:《从萨满教到喇嘛教——蒙古族文化的演变》,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5]孙兆文,苏利娅:《民族区域自治与蒙古族的发展进步》,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
    [136]泰亦赤兀惕·满昌:《蒙古族通史》(全四册),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年。
    [137]潭好哲:《现代性与民族性: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双重追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138]汤一介、杜维明:《百年中国哲学经典:清末民初卷(1898—1915)》,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
    [139]唐吉思:《藏传佛教与蒙古族文化》,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
    [140]特·赛音巴雅尔主编:《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汉文),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
    [141]图·乌力吉:《古代蒙古人文化思维》(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2]托娅、彩娜:《内蒙古当代文学概观》,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3]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144]王邦维主编:《东方文学:从浪漫主义到神秘主义》,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
    [145]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
    [146]王叔磐、孙玉漆:《古代蒙古族汉文诗选》,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147]王学振:《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话语嬗变(晚清至民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148]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
    [149]王德威:《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150]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151]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2]汪国钧:《蒙古纪闻》,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153]汪澍白:《文化冲突中的抉择——中国近代人物的中西文化观》,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54]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三联书店,1984年。
    [155]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56]温儒敏等:《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7]吴楚克:《中国蒙古族朝鲜族民族发展与认同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
    [158]吴持哲:《欧洲文学中的蒙古题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
    [159]吴仕民:《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160]吴重阳、陶立播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61]乌热尔图:《沉默的播种者》,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4年。
    [162]乌力吉巴雅尔:《蒙藏文化关系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
    [163]乌云巴图,葛根高娃:《蒙古族传统文化》,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年。
    [164]乌峰,包庆德:《蒙古族生态智慧论》,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
    [165]乌·苏一占尔主编:《蒙古族当代文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
    [166]夏晓红:《晚清社会与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67]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68]项英杰:《中亚·马背上的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169]肖云儒:《中国西部文学论:多维文化中的西部美》,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70]徐舜杰主编:《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71]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172]杨·巴雅尔主编:《比较文学论》(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173]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4]杨文炯:《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人类学视阐下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175]杨庆祥:《“重写”的限度——“重写文学史”的想象和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76]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
    [177]一木博史:《蒙古的历史与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178]余英时等:《五四新论——既非文艺复兴,亦非启蒙》,上海:联经出版公司,1999年。
    [179]云峰:《蒙汉文化交流侧面观——蒙古族汉文创作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180]云峰:《蒙汉文学关系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181]云峰著:《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182]云照光:《云照光文艺理论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
    [183]扎拉嘎著:《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
    [184]詹姆逊:《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5]张艳玲:《大草原》,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186]张力均:《清代八旗蒙古汉文著作家政治思想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
    [187]张瑞萍:《蒙古族人物传》,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2年。
    [188]赵相璧:《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189]赵志忠:《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丛书》,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
    [190]郑家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191]中国蒙古学学会编:《内蒙古蒙古文学五十年》(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192]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编:《民族文学论丛》,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193]中国作家协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一理论评论卷》,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
    [194]钟敬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基础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
    [195]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96]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
    [197]祝注先:《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198]《2011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年度选》,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
    [1]阿塔尔:《试论民族审美心理的稳定性》,《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
    [2]敖·查赫伦:《浅谈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分析赛春嘎作品》(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敖·查赫伦:《内蒙古文论家和蒙古国文论家文艺观点之比较研究——20世纪20年代-40年代》(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4]B·李福清:《蒙古长篇小说之源》,陈弘法译,《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1期。
    [5]巴·苏和:《论蒙古族文学中的外来文学影响》,《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
    [6]巴·格日勒图:《在不同文明撞击中发展的蒙古文学》,《文史哲》,2002年第2期。
    [7]巴·格日勒图:《诗镜论与蒙古族文艺理论研究》(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8]巴·格日勒图:《蒙古族文学的民族性》,《内蒙古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
    [9]白山:《尹湛纳希与蒙古族比较文学》(蒙古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0]白崇人、肖纶:《从拉美文学、非洲文学的崛起看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前景》,《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4期。
    [11]白崇人:《困惑与选择——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思考》,《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1期。
    [12]白·特木尔巴根:《清代蒙古族诗人延清及其<奉使车臣记程诗>》,《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13]白拉都格其:《贡桑诺尔布生卒日期考》,《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年第6期。
    [14]白拉都格其:《辛亥革命与贡桑诺尔布》,《清史研究》,2002年第3期。
    [15]白荫泰,邢莉:《崇正学堂与贡桑诺尔布的教育观》,《民族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16]宝音陶克涛:《外来文化对近代蒙古族文学的影响》(蒙古文),《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7]宝力格:《贡桑诺尔布思想述评》,《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8年第6期。
    [18]布仁赛因:《论文学的民族性》,《金钥匙》,1982年第2期。
    [19]C·T·卡尔塔赫强,华辛芝译:《部落、部族与民族》,《世界民族》,1985年第4期。
    [20]曹顺庆:《三重话语霸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21]策·朝鲁蒙:《西方现代主义与蒙古文学》(蒙古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22]昌切:《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学诉求的悖论》,《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
    [23]策·杰尔嘎拉:《我国蒙古族文学繁荣发展的五大景观》,《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4]陈岗龙:《呈·达木丁苏伦与蒙汉古代文学比较研究》,《中国蒙古学》,2008年第5期。
    [25]陈庆德:《人类经济发展中的民族同化与认同》,《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
    [26]陈一军:《论少数民族作家的汉语创作》,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27]陈亚洲:《论喀喇沁亲王贡桑诺尔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8]程丽养:《后殖民主义文化身份研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与启示》,《比较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29]楚伦巴特尔:《什么是比较文学?》(蒙古文),《内蒙古日报》,1984-04-02(4)。
    [30]D·卡拉,陈弘法译:《畏兀尔——蒙古文学交流》,《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年第2期。
    [31]达·策仁索德诺姆:《汉文书面文学在蒙古地区的口头流传》,《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2期。
    [32]多捷,忒莫勒:《民国年间蒙古族出版史事考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33]额尔敦陶克陶:《关于<蒙古族文学史>编写中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1961年第3期。
    [34]鄂嫩:《三多与清末库伦新政小议》,《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90年第5期。
    [35]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新华文摘》,2005年第8期。
    [36]关纪新:《关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建设》,《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7]关纪新:《创建并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
    [38]海泉:《游牧文明》,《内蒙古文艺》,2006年第1期。
    [39]和特·查胡尔:《对蒙古文学体裁的外来影响》(蒙古文),《蒙古语言文学》,1989年第5期。
    [40]赫·乌力吉图:《古代蒙汉文化交流及蒙古族汉文诗歌的艺术成就》,《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
    [41]红卫:《清代蒙古作家汉文创作中的蒙古游记诗文的民族特点研究》(蒙古文),《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42]胡启勇:《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文化认同建构》,《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3]黄薇:《从<尘埃落定>的民族自省意识谈当代蒙古族小说》,《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4]黄瑞云:《说晚清诗》,《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45]吉林巴雅尔:《新时期蒙古文学与外来影响》(蒙古文),《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46]江冰:《草原的神性符号》,《小说评论》,2009年第2期。
    [47]金华:《文学启蒙的概念界定》,《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48]居特固勒,阿云嘎:《贡桑诺尔布的改革图强及其与日本的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49]奎曾:《内蒙古文学作品中的精灵》,《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50]旷新年:《现代文学观的发生与形成》,《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
    [51]莱玛·切帕,何一香译:《印度与蒙古的文学联系》,《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8年第3期。
    [52]蓝国华:《谈“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26卷第5期。
    [53]栗原小荻:《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纵横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54]李莉:《论少数民族文学进入文学史的‘隔’与‘不隔’》,《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55]李晓峰:《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批评现状的思考》,《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
    [56]李晓峰:《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下中国文学史之结构》,《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57]李淑霞:《贡桑诺尔布与赤峰地区民族教育事业》,《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58]林荣:《游牧心态的裸露与隐匿》,《当代文坛》,1995年第6期。
    [59]刘俐俐:《汉语写作如何造就了少数民族的优秀作品——以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作品为例》,《学术研究》,2009年第4期。
    [60]刘莉莉:《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当代民族文学问题思考》,《南开学报》,2000年第1期。
    [61]刘莉莉:《民族文学与文学性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62]刘澍德:《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1961年第3期。
    [63]刘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四题》,《民族文学研究》,1983年00期。
    [64]刘桂荣:《崇武尚文,正风移俗——论贡桑诺尔布的历史贡献》,《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第1期。
    [65]罗庆春,王菊:《“第二母语”的诗性创造》,《小说评论》,2008年第3期。
    [66]满都拉:《汉族文化对科尔沁民歌的影响》(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67]满全:《有关内蒙古现代文学的几个问题》,《中国蒙古学》,2012年5期。
    [68]孟根其木格:《蒙古人用汉文著述的文论及其若干见解》(蒙古文),《蒙古语言文学》,2002年第4期。
    [69]孟根其木格:《蒙古人撰写的汉文写作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70]孟根其木格:《论蒙古族汉文作家的文论批评模式》(蒙古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71]孟凡云:《论贡桑诺尔布的民族观及其历史作用》,《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72]孟昭毅:《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4期。
    [73]孟昭毅:《东方比较文学研究刍议》,《国外文学》,1988年第1期。
    [74]苗新建:《“多民族文学史观”简论》,《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75]莫·那顺巴依尔:《比较文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引论以蒙古包为题材的两首诗歌比较》(蒙古文),《金钥匙》,1986年第4期。
    [76]纳·阿萨尔拉特:《蒙古族吸取异民族的故事丰富了自己的故事》,《蒙古历史语言》,1958年第7期。
    [77]南丁:《新时期以来蒙古族作家“边界写作”特征》,《作家》(下半月),2012年第9 期。
    [78]亓·巴特尔:《蒙古诗学与比较诗学》(蒙古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79]其木格:《当代蒙汉文女性文学研究概述》(蒙古文),《中国蒙古学》,2005年第3期。
    [80]钱中文:《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81]秋喜:《元代蒙古族诗人汉文诗作中的典故赏析》,《蒙古语言文学》,2002年第1期。
    [82]仁钦噶瓦:《蒙古族民间故事与兄弟民族古典文学的关系》,《内蒙古日报》,1963-04-17(3)。
    [83]色·乌日斯嘎拉:《蒙古族翻译文学史研究述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84]斯琴毕力格:《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与蒙古族文学发展特征结合探究》(蒙古文),《昭乌达蒙古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0年第2期。
    [85]斯·乌日斯嘎拉:《汉文论对蒙古文论的影响》(蒙古文),《内蒙古社会科学院》,1999年第4期。
    [86]苏勇:《文化身份认同与建构中的文化主体性》,《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87](苏)K·雅茨柯夫斯卡娅著,申屠荣译:《评<蒙古文学的民族性与国际性>》,《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3年第3期。
    [88]孙宏年:《大邦屏藩:贡桑诺尔布的经边往事》,《世界知识》,2010年第2期。
    [89]汤晓青:《比较文学视阂下的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90]天仓:《试论蒙古族文学的民族形式》,《内蒙古大学学报》,1962年第2期。
    [91]王海梅:《优秀作品和它的时代》(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92]王勇:《另一类身份的汉语文学写作》,《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93]王向远:《民族文学的现代化即为“国民文学”——“国民文学”的形成与提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94]王志彬:《海峡两岸台湾少数民族汉语文学研究的反思与展望》,《前沿》,2011第22期。
    [95]王瑜:《“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史学价值及其他——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例论析》,《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
    [96]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2期。
    [97]王德源:《贡桑诺尔布改革初探》,《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98]伍月:《汉文学对蒙古文学的影响》(蒙古文),《蒙古语文》,2002年第6期。
    [99]乌兰夫:《在内蒙古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内蒙古文艺》,1951年第1期。
    [100]乌云陶丽:《贡桑诺尔布与民族学校音乐教育》,《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101]席永杰:《“旋转乾坤,只要大刀长斧”——贡桑诺尔布诗词创作评述》,《民族文学研究》,1991年第2期。
    [102]夏冠洲,阿扎提·苏里坦:《为了中国文学史的整体性》,《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03]徐其超:《文学史观与少数民族文学主体地位的缺失和建构》,《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
    [104]颜水生:《少数民族文学史书写的问题及其跨越》,《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第6期。
    [105]杨玉梅:《关于少数民族文学抵达文学前沿的思考》,《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106]杨春时:《文学的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月刊》,1998年第5期。
    [107]杨博:《贡桑诺尔布教育活动评析》,《民族教育研究》,1993年第4期。
    [108]尹虎彬:《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意识与现代意识》,《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第4期。
    [109]余达忠:《身份认同与文化想象: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建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10]云峰:《略论近代蒙汉文学交流》,《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第2期。
    [111]云峰:《简论蒙古族说唱文艺与蒙汉文学交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12]云峰:《蒙译汉在蒙汉文学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前沿》,1994年第2期。
    [113]云峰:《清代蒙古族汉文创作及其儒学影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14]云峰:《试论元代反映蒙古生活的汉族诗人及其诗作》,《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15]云峰:《近代蒙古族现实主义诗人延清》,《新疆社科论坛》,1991年第2期。
    [116]扎拉嘎:《蒙古比较文学传统及其现代方法论意义》,《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17]扎拉嘎:《文学的民族性与新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1984年第3期。
    [118]扎拉嘎胡:《五十年来的蒙古族文学》,《民族文学》,1999年第4期。
    [119]曾小月:《从尚武精神看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学的影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20]张国强:《贡桑诺尔布对赤峰地区近代化的贡献》,《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121]中明:《从比较历史的窗口看中国西部文学的精神气质》,《绿洲》,1985年6期。
    [120]周靖程:《贡桑诺尔布民族意识的困惑与沉浮》,《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21]周振荣:《延清及其<庚子都门纪事诗>研究》,《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2期。
    [122]周振荣:《延清“诗史”价值与意义探析——以<庚子都门纪事诗>为例》,《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23]周振荣:《关于<庚子都门纪事诗>命名艺术的研究》,《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第3期。
    [124]周振荣:《近代诗人延清研究现状综述与再估》,《文教资料》,2009年第4期。
    [125]朱立元、王文英:《以现代性为衡量的主要尺度——也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26]朱德发、贾振勇:《现代的民族性与民族的现代性——论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规范》,《福建论坛》,2000年第4期。
    [1]敖特根白乙拉:《蒙古族现代启蒙文学——(1902年至1947年)》(蒙古文),内蒙古大学,2009年。
    [2]敖登:《文化与启蒙:以民族启蒙为主的现代蒙古族文论》,中央民族大学,2001年。
    [3]巴特尔:《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与蒙古族祖源》,内蒙古大学,1979年。
    [4]八格:《新时期蒙古族戏剧文学研究》,内蒙古大学,2007年。
    [5]宝贵贞:《现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变》,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包阿拉坦巴根:《新时期蒙古文小说批评观念变迁》,内蒙古大学,2012年。
    [7]包英华:《蒙古族现代小说社会性别研究》(蒙古文),内蒙古大学,2009年。
    [8]包英格:《蒙古族当代文学观念嬗变研究》,内蒙古大学,2012年。
    [9]曹道巴特尔:《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陈力君:《代言与立言: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的嬗变》,浙江大学,2004年。
    [11]陈祖君:《论汉语文学期刊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四川大学,2007年。
    [12]初一:《“新时期”蒙古族小说传统文化意识转变——信仰意识的转变》,内蒙古大学,2009年。
    [13]冬叶:《新时期蒙古族文学思潮研究》,内蒙古大学,2003年。
    [14]高娃:《觉醒之歌——1931-1945年内蒙古蒙古文学研究》,内蒙古大学,2000年。
    [15]哈申高娃:《蒙古族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与蒙古人的历史意识》,内蒙古大学,2010年。
    [16]红梅:《当代蒙古诗歌理论批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1998年。
    [17]宏英:《蒙古族现代文学的人文情感》,内蒙古大学,2002年。
    [18]吉尔嘎拉:《游牧文明:传统与变迁》,内蒙古大学,2008年。
    [19]金荣:《元代蒙古族诗人及其汉文诗歌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
    [20]刘铁成:《“17年”蒙古族小说文本研究》,内蒙古大学,2002年。
    [21]罗四鸰:《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的身份建构与小说创作》,复旦大学,2011年。
    [22]马为华:《中国西部文学论》,复旦大学,2003年。
    [23]娜布其:《蒙古族当代诗歌理论中的意境观》,内蒙古大学,2001年。
    [24]萨础拉:《蒙古族当代话剧文学研究》,内蒙古大学,2010年。
    [25]斯琴:《新时期蒙古语城镇小说研究》,内蒙古大学,2011年。
    [26]邵宝华:《当代蒙古诗歌理论批评研究》,内蒙古大学,2005年。
    [27]塔娜:《元代蒙古族汉文诗选》,内蒙古大学,1989年。
    [28]陶克套:《成吉思汗与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内蒙古大学,1981年。
    [29]王满特嘎:《蒙古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30]王铁军:《蒙古族现当代文学中的文化精神》,内蒙古大学,2002年。
    [31]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2]乌兰夫,《草原文化论稿》,内蒙古大学,2001年。
    [33]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4]徐美恒:《论藏族作家的汉语文学》,兰州大学,2006年。
    [35]杨晶:《刚性之美——蒙古族审美观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6]叶含秋:《元代蒙古族诗人及其汉文诗歌研究》,东海大学(台湾),2003年。
    [37]英格:《蒙古族作家的文学价值观研究》,内蒙古大学,2001年。
    [38]玉兰《新时期蒙古族作家性别心理研究》,内蒙古大学,2010年。
    [39]云峰:《蒙汉文化关系侧面观——蒙古族汉文创作史》,内蒙古大学,1987年。
    [40]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阿茹娜:《现代蒙古族作家的传统与创新之观》,内蒙古大学,2010年。
    [2]布和:《清代汉籍蒙古族民俗文献及其学术价值》,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带兄:《蒙古族作家汉文小说创作研究(1949-1978)》,内蒙古大学,2006年。
    [4]桂艳:《近代蒙古族汉文诗作的爱国主义思想初探》,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韩红霞:《蒙古文报刊与蒙古族现代文学(1946—1949)》,内蒙古大学,2007年。
    [6]韩那顺:《报刊与蒙古族现代文学》,内蒙古大学,2009年。
    [7]巨澜:《近代蒙古族启蒙思想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李慧:《报刊与蒙古族现代文学》,内蒙古大学,2009年。
    [9]李晓涛:《清代蒙古族诗人延清及其<庚子都门纪事诗>》,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10]李洁:《论新时期少数民族汉语诗歌创作》,四川大学,2007年。
    [11]刘涛:《比较文化视域中的藏族作家的汉语创作》,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2]马元明:《当代藏族作家汉文写作叙事主题的嬗变》,西藏大学,2011年。
    [13]牧兰:《论元代蒙汉文化交流与元代蒙古族汉文诗歌创作》,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4]吴伟伟:《民族认同的多重表述》,内蒙古大学,2010年。
    [15]郁敏:《晚清诗论现代性问题初探》,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