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营上市公司核心代理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有公司治理的研究是以股权分散下的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为重点的,但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而言,公司的股东并非完全是缺位所有者,利益的冲突不仅包括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更重要的是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以及控股股东与其最终委托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对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将构成现阶段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借鉴产业组织的SCP的分析范式,以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绩效和控股股东行为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以解决核心代理问题为目标,使民营上市企业各行为主体形成有效监督,取得良好的市场绩效,进而为实现证券市场良好运行提供支撑。
    本文系统的分析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绩效现状及其治理特点。从财务绩效的角度其低于非民营上市公司,但市场绩效高于非民营上市公司,不同的上市方式其绩效表现存在明显差异。我国的民营上市公司从形式上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治理模式,但由于一股独大,股权制衡弱,控制权配置市场失效,退市机制的缺位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中小股东的共益权几乎被完全剥夺,自益权也难以保障。
    本文首先从核心代理问题的研究范围入手,研究了核心代理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掏空中小股东和上市公司利益的成因,同时分析了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和股权分置对核心代理问题的影响。其次按照利益侵占的方式和手段,结合我国上市公司最近几年所暴露出来的各类事件,分析民营上市公司核心代理问题中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控股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可以通过关联方交易的方式从上市公司转移资源,具体包括资产销售、转移定价、借款担保、剥夺公司机会,甚至是直接占用等,控股股东也可以在不转移任何一种资产的情况下,增加控股股东的份额,如内部人交易、秘密并购等方式实施掏空行为。再此基础上分析了内外部治理对核心代理问题中控股股东的行为的影响,即对外部监管的有效性,股权制衡和独立董事对控股
The research emphasis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problem is the benefits conflictbetween shareholder and manager for a long time, which in the case of share scattering,indeed, is the center. To our Listed private companies, the shareholder is completely notabsence owner, and the benefits conflict not only lies in between shareholder andmanager, but also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and small shareholder, also controllingshareholder and its end client. Therefore, making valid restriction mainly constitutesgoverning our Listed Private Companies at present.
    This paper draws lessons from the SCP analysis type of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iming at Listed private companies, through whose Equity Structure、behavior、resultstheory and empirical analysis, it aims at restricting shareholder's tunneling, and thenstudies the optimization and approach of Listed private companies governing structure,in order to form valid supervise to the actor of Listed Private Business, obtain the goodmarket performance, and provide supports for stock market good.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present conditions and governmentcharacteristic of our Listed private companies. From the angle of the finance results, it islower than non-Listed private companies, however, from market performance, it ishigher, so performance is obviously different in a differently listed way. Our Listedprivate companies formally established " separation of powers—balances" model, butdue to the influences of “the final-say as a big shareholder” expiration of controlling themarket and lack of the market withdrawal mechanism, it makes controlling shareholderto abuses the power, meanwhile, identity and self-interest right of the small shareholdersnearly to be deprived. Commencing on central agency problem, it analyzes theformation mechanism, explaining origins and factors that controlling shareholdercorrodes small shareholders and listed company benefits in our Listed privatecompanies;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untradeble share andseparation degree of control rights and cash flow rights on central agency problem.According to means of benefits occupation, it analyzes shareholder behavior of thelisted company, joining together what our listed companies have exposed in recent years.
    The big shareholders transfer the resources from the listed company through theconnection trade for the sake of the self interest, including the property sale, transfer ofthe list price, the debt guarantee, deprivation of company opportunity, even occupationetc;Another method is increasing shares of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under the situationof big shareholders not transferring any property, such as the trade the internal person,secretly booking etc.The paper analyses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governance on behaviorsof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namely the validity of external supervision;It analysesthe effectiveness that equity restriction and independent directors restrict tunneling of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Unified with central agency problem, it also analyses thepresent situation of stockholder's rights structure, the behavior, the performance;andproposes hypothesis, then carries on it based on public data from the listed privatecompanies.The paper proposes policie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solve the central agentproblem, whose formation mechanism acting as a breakthrough on the basis of the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Reforming the vote style, expanding the scope ofaccumulative ballot system, improving exercise way of voting right and carrying outavoidance system enhance inner shareholders equity forces, thereby reduce tunneling ofcontrolling shareholders;Enhancing faith obligation of controlling stockholders as innerrestraints, enhancing external administrative market and law restraints, consummatingultimate controllers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system of listed companies, strengtheningsupervision to companies with a high degree of separation of control rights and cashflow rights, perfecting tunneling of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Regulating the disclosureof information, increasing market warning system, setting up shareholder derivativelitigation system and introducing civil compensation increase tunneling costs, reducethe incentive for violations, thereby address central agency problem in order to restrict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tunnelling and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small shareholders.
引文
[1] 白重恩.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R] .http://econ.em.tsinghua.edu.cn/teac hermaterials/BaiChongen/ Papers/200502.pdf。
    [2] 鲍勃·加勒特著.董事会绩效:公司治理之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北 京 现 代 商 报 . 上 市 公 司 主 管 外 逃 不 完 全 统 计 [N].http://enjoy.eastday.com /eastday/finance/ node1210/ userobject1ai693101.html。
    [4] 伯恩斯坦著.统计学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年。
    [5] 蔡继明,解树江.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兼论我国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与企业创新[J] .南开经济研究.2000 年第 2 期。
    [6] 曹廷求,于建霞.股权结构集中度与公司治理目标的[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 年第 6 期。
    [7] 曹玉贵,杨忠直.公司治理中股东监督行为的博弈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1 期。
    [8] 陈工孟,支晓强 周清杰编著.公司治理概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年。
    [9] 陈佳贵,黄群慧.我国不同所有制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与改善[J].中国工业经济.2001 年第 7 期。
    [10] 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J] .经济研究.2001 年第 11 期。
    [11] 陈雪洁.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下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D]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2 年。
    [12] 单喆敏著.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3] 丁敏哲.民营企业上市:现状、问题与对策[N] . http://www.cec.zju.edu.cn/zdtz/main.asp。
    [14] 董秀良,薛丰慧.股权结构、股东行为与核心代理问题研究[J] .经济评论.2003 年第 4 期。
    [15] 董志强.掏空、合谋与激励合约对独立董事报酬的一个理论贡献[J] . www.fed.org.cn。
    [16] 杜湘红,饶育蕾.法律制度环境、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的研究[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1 期。
    [17] 段从清.独立董事制度研究[M]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 6 月。
    [18] 段从清.论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目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 年 01 期。
    [19] 段亚林著.论大股东股权滥用及实例[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年。
    [20] 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
    [21] 冯根福,闫冰.公司股权的"市场结构"类型与股东治理行为[J] .中国工业经济.2004 年第 6 期。
    [22] 冯颖.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问题研究[D] .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 年。
    [23] 弗雷德·威斯通, 胡安·A. 苏著.接管、重组与公司治理[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24] 高洁.公司控制权溢价的基础、理论根源及度量途径[J] .财经科学.2003 年增刊。
    [25] 谷书堂,李维安,高明华.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实证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问卷调查报告[J] .管理世界.1999 年第 6 期。
    [26] 官欣荣著.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治理:法理和实践[M]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27] 郭金林著.企业产权契约与公司治理结构:演进与创新[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8] 哈尔.R.范里安,费方域等译.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4 年。
    [29] 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年。
    [30] 何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1998 第 7 期。
    [31] 何卫东.非流通股东“自利”行为、流动性价差和流通股东的利益保护[R] .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04 年。
    [32] 胡洁,蒋天文.n-人博弈中的策略选择及股权比例与实际势力不对称问题分析[J]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
    [33] 胡勤勤,沈艺峰.独立外部董事能否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J] .世界经济.2002 年第 7期。
    [34] 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 .经济研究.2001 年第 11 期。
    [35] 黄文锋著.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6] 江海投资论坛.部分民营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与估值水平[N] .http://www.ef058.com.cn/dvv/ printpage.asp?BoardID=7&ID=12291。
    [37] 蒋顺才,刘雪辉, 刘迎新编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年。
    [38] 郎咸平著.公司治理[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
    [39] 李康,杨兴君,江艺.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模式法律政策研究[R] .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二期法律课题.2005 年。
    [40] 李平,曾德明.CEO 监督激励机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 年第 2 期。
    [41] 李维安,建波.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评价与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4 年第 9 期。
    [42] 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资本结构、公司治理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3] 李维安等著.公司治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年。
    [44] 李学峰.大股东投票权非完备性与其对中小股东的侵害[J] .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45] 李豫湘,甘霖,杜莉.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权力制衡研究[J] .改革.2004 年第 4 期。
    [46] 李增泉,孙铮,王志伟. “掏空”与所有权安排-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04 年 12 期。
    [47] 李子奈编著.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年。
    [48] 廖理主编.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最新案例[M]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49] 林军.公司控制权的经济学与社会学分析[D] .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4 年。
    [50] 林浚清,黄祖辉,孙永祥.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公司绩效和治理结构[J].经济研究.2003 年第 4 期。
    [51] 林乐芬.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公司治理与绩效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 年。
    [52] 林钟高,章铁生著.公司治理与公司会计[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年。
    [53] 刘长翠,曹晓彦.对民营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监督职能之实证分析[J] .山东经济. 2004 年第 2 期。
    [54] 刘峰,贺建刚,魏明海.控制权、业绩与利益输送-基于五粮液的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2004 年第 8 期。
    [55] 刘汉民.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问题[J] .产业经济与创业电子杂志.2004 年。
    [56] 刘 纪 鹏 . 民 营 上 市 公 司 一 股 独 大 更 可 怕 [J].http://www.china.org.cn/chinese/OP-c/ 447952.htm。
    [57] 刘芍佳,孙霈,刘乃全.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J] .经济研究.2003 年第 3 期。
    [58] 刘希宋,张德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和公司治理[J] .管理科学.2003 年第 3 期。
    [59] 鹿 小 楠 , 张 卫 东 . 中 国 民 营 上 市 公 司 发 展 研 究 [R]. 上 海 证 券 交 易 所 研 究 中心.http://www.sse. com.cn/cs/zhs/xxfw/jysjs/sseResearch/2004-2/20042b.pdf。
    [60] 吕天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运行效率分析[J] .财经科学.2004 年第 3 期。
    [61] 罗伯特·吉本斯著.博弈论基础[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
    [62] 罗音等编著.上市公司基础知识与财务报告分析[M] .中信出版社.2001 年。
    [63] 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 工具与应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64] 玛格丽特·M·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面向 21 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
    [65] 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年。
    [66] 孟辉,曾俊霞,徐峰.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行为监管的实证分析[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 1 期。
    [67] 宁向东,王红.警惕“小股东”控制[J]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2005 年。
    [68] 宁向东著.国有资产管理与公司治理[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69] 潘福祥.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的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4 年第 4 期。
    [70] 潘泽清,张维.大股东与经营者合谋行为及法律约束措施[J] .中国管理科学.2004 年第 6期。
    [71] 彭亚敏.对公司治理结构和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的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3 年第3 期。
    [72] 平新乔著.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73] 钱颜文,姚波,吴政.股权结构、关联交易和公司治理制度安排[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 年第 2 期。
    [74] 钱颖一.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结构改革[J] .经济研究.1995 年第 1 期。
    [75] 清华大学课题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义务和责任研究[R] .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第十三期课题报告.2005 年。
    [76] 上海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协会、金信证券研究所.69 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调查-独董不能中看不中用[N] .上海证券报.2003.08.07。
    [77] 上海证券(联合)课题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制衡研究[R] .http://www.sse.com.cn/cs/zhs/ xxfw/jysjs/sseResearch/2002-2/02205.pdf。
    [78]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5):民营上市上市公司治理[R]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
    [79]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国公司治理报告:董事会独立性与有效性 [R]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80] 邵国良,王满四.公司治理机制与效率分析[J] .系统工程.2004 年第 12 期。
    [81] 邵少敏,吴沧澜、林伟.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研究以浙江省上市公司为例[J] . 世界经济.2004 年第 2 期。
    [82] 申尊焕.大股东补偿、激励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J] .财贸研究.2003 年第 15 期。
    [83] 申尊焕.大股东合作与竞争关系的一个博弈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 年第 2 期。
    [84] 施东晖.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绩效表现[J] .世界经济 2001 年第 12 期。
    [85] 施东晖.当代公司治理治理研究的新发展[J] .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86] 施东晖.转轨经济中的所有权与竞争[J] .经济研究 2003 年第 8 期。
    [87] 施东晖、司徒大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及对绩效影响的经验研究[J] .世界经济.2004年第 5 期。
    [88] 石旭雯.表决权代理制度研究[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 年第 9 期。
    [89] 宋德舜.国有控股、最高决策者激励与公司绩效[J] .中国工业经济.2004 年第 3 期。
    [90] 宋力,韩亮亮.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分析[J] .南开管理评论.2004 第 4 期。
    [91] 苏启林.代理问题、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J] .中国工业经济.2004 年第 4 期。
    [92] 苏启林,钟乃雄.民营上市公司控制权形成及其影响研究[J] .管理世界.2005 年第 01 期
    [93] 苏启林.上市公司家族控制与公司治理基于契约理论的研究[D]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年。
    [94] 孙永祥,黄祖辉.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 . 经济研究. 1999 年第 12 期。
    [95] 汤伟洋,张建军.从胜利股权之争看股东表决权代理制度[J] .江西财经大学.2005 年第 1期。
    [96] 汤欣著.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收购[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
    [97] 唐清泉,罗党论,王莉.大股东的隧道挖掘与制衡力量-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J] .现代会计与审计.2005 年第 1 期。
    [98] 唐跃军 谢仍明.股权结构、大股东制衡机制与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来自 1999-2003 年 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 .经济发展论坛工作论文.www.fed.org.cn。
    [99] 唐宗明,奚俊芳,蒋位.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4 期。
    [100] 提云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D] .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 年。
    [101] 天津证管办、渤海证券联合课题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实证研究及监管政策建议[R] .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第十期课题报告.2003 年。
    [102] 田志龙著.经营者监督与激励: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M]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年。
    [103] 同济大学-上海证券(联合)课题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制衡研究[R] .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第四期课题报告.2003 年。
    [104] 汪辉.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J] .经济研究.2003 年第 8 期。
    [105] 王成昌,刘升福.公司外部治理系统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3 年第 5 期。
    [106] 王海表.论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的新发展[J] .探索.2002 年第 2 期。
    [107] 王仑,张保华.金字塔股权结构下的关联交易及中小股东保护[J] .中国律师.2005 年第 2期。
    [108] 王明虎,章铁生,顾银宽著.上市公司财务问题[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年。
    [109] 王晓龙主编.风险投资的公司治理[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年。
    [110] 王艳.表决权信托与小股东利益保护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 年第 4 期。
    [111] 闻岳春.上市家族企业治理策略分析[J]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2001 年。
    [112] 翁淑育.台湾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核心代理问题与公司价值之研究[D] .辅仁大学金融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年 6 月。
    [113] 吴广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表决权书面行使制度研究[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年 03 期。
    [114] 吴林祥.我国股票发行上市审核制度问题与完善[J] .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研究报告. 2005 年 10 月。
    [115] 吴淑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系统化思考[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2001 年第 3 期。
    [116] 吴淑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 U 型关系研究-1997~2000 年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2 年第 1 期。
    [117] 吴淑琨,席酉民著.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年。
    [118] 吴晓求.改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选择[J] .中国证券报.2003 年 1 月。
    [119] 吴晓求主笔.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0] 伍德里奇著.计量经济学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21] 肖作平.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特征[J] .改革.2005 年第 3 期。
    [122] 谢德仁.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M]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
    [123]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24] 谢曙光.聚焦上市公司民营化[N] .国际金融报.2003.02.21。
    [125] 熊海斌.股东委托投票制度:中外现状与改革思路[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 4 期。
    [126] 徐晋 张祥建 郭岚.大股东终极控制权增长模式与隐性收益[J] .中国软科学.2005 年第 1 期。
    [127] 徐柔建.所有权与公司治理机制研究[D] .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 年。
    [128] 徐向艺,卞江.公司治理中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4 年第 9期。
    [129] 徐晓东,陈小悦.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J] .经济研究.2003 年第2 期。
    [130] 许辉.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探讨[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 年第 9期。
    [131] 薛薇编著.统计分析与 SPSS 的应用[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32] 杨兴君,宗长玉,江艺.民营企业控制多家上市公司实证研究[R] .深圳证券交易所第六届会员单位与基金公司研究成果评选获奖研究报告.2003 年。
    [133] 姚晓芳,秦姐.我国民营企业上市现状分析[J] .经济管理.2002 年第 1 期。
    [134] 殷商,王明照.公司治理中的大、小股东监督行为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02 年第 6 期。
    [135] 于东智.董事会、公司治理与绩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3 年第 3 期。
    [136] 于东智,池国华.董事会规模、稳定性与公司绩效理论与经验分析[J] .经济研究.2004 年第 4 期。
    [137] 于东智编著.董事会与公司治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38] 余明桂 夏新平.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证据[J] . http://www. ncer .tsinghua .edu.cn/lunwen /paper2/wp200415.doc。
    [139] 余明桂,夏新平,吴少凡.公司治理研究新趋势-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 年 2 月。
    [140] 原红旗著.上市公司配股行为与经济后果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41] 袁建文编著.经济计量学实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年。
    [142] 袁卫,干莹,彭华明.我国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的功能缺陷及其完善途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年第 6 期。
    [143] 张华,张俊喜,宋敏.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我国民营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J] .经济学(季刊).2004 年第三卷增刊。
    [144] 张俊喜,张华.民营上市公司的经营价值和治理结构研究[R] .上证研究.2004 年第二辑。
    [145]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年版。
    [146] 赵昌文,庄道军.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与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4 年 11 期。
    [147] 赵昌文,蒲自立,杨安华.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度量与影响因素[J] .中国工业经济 2004 年 6 期。
    [148] 中国经营报.中国泛海”涉嫌民生证券虚假注资[N] .2003 年 12 月 12 日 A2 版文章。
    [149] 中国证卷报社编.2004 年上市公司速查手册[M] . 新华出版社 2004。
    [150] 朱武祥,宋勇.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对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2001 年第 12 期。
    [151] Claessens, Stijn, Simeon Djankov, Joseph Fan, and Larry Lang. 1998. “Diversification and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 by East Asian Corporations,” World Bank, mimeo.
    [152] Claessens, Stijn, Simeon Djankov, Joseph Fan, and Larry Lang. 1998.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in East Asia,” World Bank, mimeo.
    [153] Erik Bergl.f and Ernst-Ludwig The Chang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Paradigm: Implication for Transition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http://www.hec.unil.ch/deep/textes/9912.pdf
    [154] http://www.nber.org/
    [155] http://www.ssrn.com/
    [156] Jacob Oded and Yu Wang.Large Shareholders' Activism and Corporate Valuation www.econ . ku.dk /fru/conference/Programme/Sunday/G5/Oded._monitoring-e.pdf
    [157] Kenneth E. Scott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ast Asia http://papers.ssrn.com/paper.taf? abstract_id=173369
    [158] La Porta, Rafael,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 Andrei Shleifer, 1999, “Corporate Ownershiparound the World,” Journal of Finance, 54
    [159] La Porta, Rafael,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W. Vishny, 1997,“Legal Determinants of External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e, 52
    [160] La Porta, Rafael,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W. Vishny, 1999,“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 NBER Working Paper 7403.
    [161] Lins, Karl, and Henri Servaes, 1999, “Is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Beneficial in EmergingMarkets?,” working paper, London Business School and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Chapel Hill.
    [162] Mara Faccio * and Larry H.P. Lang The Ultimate Ownership of Western European Corporations http://papers.ssrn.com/abstract=286053
    [163] Morck, R., Shleifer, A., and Vishny, R., 1988.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
    [164] Shleifer, A., Vishny, R., 1986. 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
    [165] Shleifer, Andrei and Robert W. Vishny, 1997,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e 52,
    [166] Simon Johnson, 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rei Shleifer Tunnelling http://papers.nber.org/papers/w7523.pdf
    [167] Stijn Claessens, Simeon Djankov, Joseph Fan, and Larry Lang Expropriation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in East Asia
    [168] Walid Ben-AmarPaul Andr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from Control and Acquiring Firm
    Performance : The Case of Family Ownership in Canada http://www.lums.lancs.ac.uk/files/ accounting/5490/download/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