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周作人的散文文体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家,其散文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现代意义。自五四以来,周作人的“美文”提出至今,已近百年,对周作人散文文体的学习研究,逐渐成为专门之学,周作人散文大家的地位也确立于此。可以说,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最具有现代意义的散文家之一,从文体角度展开研究可以更充分地认识其散文文体的独立性和内涵的丰富性。一,周作人阐释过多种散文文体,也创作过多种散文形式,美文、随笔、小品、杂文、笔记等文体都是他努力的对象。从文体概念角度对周作人所述的散文文体做辨析,有利于呈现其散文面貌,理清其散文观念,分析其散文特点。二,周作人的散文文体种类庞杂,形式多样,在创作中,周作人既坚持文体的独立性,使每一种文体形式有着自我的核心审美取向。但他在强调散文的独立性,净化散文文体的同时,又努力在散文文体中寻找突破的途径,使散文各体之间互相融合。三,周作人散文呈现出诗学特征。诗学特征是周作人是凭借语言符号所搭建的文体样式,周作人散文文体就是一个由“言”到“象”再到“意”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外而内,或者由内而外的过程,其文体的建构由语言经由意象到达意蕴,这是一个水乳交融的过程。四,周作人散文文体是其思想和心灵的折射。通过对周作人文体生成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分析,诠释文体的信息系统,使周作人文学思想生成过程以不断自我辩证的方式进一步呈现出来,在动态的展示中,我们可透视周作人散文文体丰富性和统一性。
     总之,周作人一生钟情散文文体创作,却并不拘泥于某一种散文体式,他一生致力于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的开拓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现代散文领域,他无疑是一位文体开拓者,他的作品具备了较稳定的个人创作特色与规范。而这种个人创作的特色和规范,扩大开来看,甚至形成了一个时代的风格。他在散文的写作中不断实践着创作与探索的道路。
As a master among modern Chinese prose writers, Zhou Zuoren mark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prose, his literary practice not only inheriting the old tradition of prose writing but also starting a new era for that particular form of literary creation. Nearly a hundred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he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fine prose" during the Wusi period, and there has arisen a particular field of literary research aiming at the different types of his prose writing, which in turn has established him as a master of prose writing. It is safe to say that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prose Zhou Zuoren ranks among those who carry out prose writing with much modern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independence and rich suggestion of Zhou's different types of prose writing can be fully revealed through a literary research from the stylistic point of view, and here are the reasons. Firstly, Zhou has tried throughout his literary life various types of prose writing including fine prose, leisurely writing, short essay and social comment, a proper classification of his prose writings may help present their general disposition and features, and reveal the literary idea beyond. Secondly, although Zhou has tried many types of prose writing, he just endows every single type with an independent literary taste of its own and at the same time trying to break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m, making them merge into each other. Thirdly, Zhou's prose is characteristic of a poetic style, which is managed by his individual way of language constituting and is formed in a process from "letters" to "images" and to "literary implications". And surely the forming of the style is not simply a one-way linear process, but a result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all the three elements. Fourthly, the forming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Zhou's prose can be seen as a reflection of his spiritual world. By analyzing the way Zhou manages to constitute the types and style of his prose and interpreting its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 this paper hopes to further present how his literary idea comes into being in a gradual and dialectical way and to get an insight into both the variety and the universality of his prose writing.
     In short, although Zhou Zuoren has devoted his whole life into prose writing, he is never confined to any particular literary type but tries his best to develop various types in the field of prose writing, and in doing so he also succeeds in maintaining a stable and individual style, which in a broader sense plays a key role in forging the style for a whole era. And it is exactly in this sense that Zhou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have made a distinc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prose.
引文
[1]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引自《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周作人散文全集6》,P722
    [2] 钟敬文:《试谈小品文》,引自阿英编:《无花的蔷薇:现代十六家小品》,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P93
    [3] 康嗣群:《周作人先生》,引自向弓主编:《在家和尚周作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P34
    [1]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选自《郁达夫文集》(第6卷),三联书店,1983年版,P272
    [2] 沈从文:《论冯文炳》,选自沈从文:《沈从文选集》(5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P292
    [1] 章伯雨:《谈知堂先生的读书杂记》,选自孙郁《其文其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P96
    [2] 许志英:《论周作人早期散文的艺术成就》,《文学评论》,1981年6期
    [3] 舒芜:《周作人散文艺术》,《文艺研究》,1988年4期
    [1] 赵京华:《周作人审美理想与散文艺术综论》,《文学评论》,1988年4期
    [1] 安文军:《周作人散文研究述评》,《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2期
    [2] 陈剑晖:《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的文体变革》,《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5期
    [1] (美)乌布利希·威斯坦因:《文学体裁研究》,盛宁译,选自《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1] 周作人:《美文》,《周作人散文全集2》,P356
    [2] 《英国最古老之诗歌》,《周作人散文全集1》,P381
    [3] 《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周作人散文全集1》,P95。周作人认为散文和诗歌不同,散文不是意象之作。
    [4] 《译诗的困难》,《周作人散文全集2》,P257
    [1] 《自己的园地<旧序>》,《周作人散文全集3》,P187,P188
    [2] “丙午至丙辰间所作”文章之一,无题,后辑入《秋草园旧稿》,引自止庵:《周作人传》,山东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P55
    [3] 《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周作人散文全集1》,P113
    [4] 《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周作人散文全集1》,P95
    [5]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卷·导言》,《周作人散文全集6》,P722
    [1]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引自《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19-1949概论·诗文卷》,中国社会科学院,1988年版,P58
    [2] 周作人:《<燕知草>跋》,《周作人散文全集5》,P517
    [3] 周作人:《美文》,《周作人散文全集2》,P356
    [1] 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周作人散文全集1》,P95,P107
    [2] 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周作人散文全集1》,P98
    [3] 周作人:《欧洲文学史第六章文二》,《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P34
    [4] 周作人:《欧洲文学史第六章文二》,《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P83
    [1]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周作人散文全集2》,P510
    [2] 范培松:《中国散文批评史(20世纪)》,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P34
    [3] 参看安文军:《走出混沌——周作人散文理论及其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安文军认为论文为文学之一种,美文为论文之一种。
    [1] 周作人:《文艺批评杂话》,《周作人散文全集3》,P91
    [1] 周作人:《论“黑幕”》,《周作人散文全集2》,P94
    [1] 周作人:《文艺批评杂话》,《周作人散文全集3》,P87
    [2] 周作人:《新<文字蒙求>》,《周作人散文全集8》,P484
    [3] 周作人:《大乘的启蒙书》,《周作人散文全集9》,P477
    [1]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P2173
    [2] 黄科安:《知识的探求与言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P5
    [1] 胡梦华:《絮语散文》,选自王钟陵主编:《散文卷》,河教教育出版社,2000年,P7
    [2] 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鲁迅译,《鲁迅译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P113
    [1] 郜元宝:《从美文到杂文(上)》,《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1期
    [2] 周作人《答伏园论<语丝>的文体》,《周作人散文全集4》,P338
    [3] 周作人:《郑子瑜选集序》,《周作人散文全集13》,P126
    [4] 徐舒:《从“金性尧的席上”谈起》,引自止庵:《读书写书与编书》,《中华读书报》,2008年1月23日
    [1] 周作人:《杂拌儿之二·序》,《周作人散文全集6》,P122
    [1] 周作人:《人的文学》,《周作人散文全集2》,P86
    [2] 周作人:《人的文学》,《周作人散文全集2》,P88
    [3] 周作人:《人的文学》,《周作人散文全集2》,P88
    [4] 周作人:《思想革命》,《周作人散文全集2》,P133
    [1] 周作人:《药堂杂文·序》,《周作人散文全集8》,P807
    [2] 止庵:《关于<药堂杂文>》,周作人自编文集《药堂杂文》,河北教育出版社,P2
    [1] 周作人:《若子的病》,《周作人散文全集4》,P157
    [2] 周作人:《若子的死》,《周作人散文全集5》,P583
    [3] 周作人:《半农纪念》,《周作人散文全集6》,P417,P420
    [1] 周作人:《志摩纪念》,《周作人散文全集5》,P814
    [2] 止庵:《关于<鲁迅的故家>》,周作人自编文集《鲁迅的故家》,P3
    [1]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引自《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19-1949概论·诗文卷》,中国社会科学院,1988年版,P58
    [2] 许杰:《周作人论》,1934年《文学》3卷1期
    [3] 周作人:《<燕知草>跋》,《周作人散文全集5》,P517
    [1]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周作人散文全集6》,P728
    [2] 周作人:《冰雪小品选序》《周作人散文全集5》,P694,P695
    [3]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周作人散文全集6》,P724
    [1] 周作人:《冰雪小品序》,《周作人散文全集5》,P695
    [2] 周作人:《中国文学的变迁》,《周作人散文全集6》,P65
    [3] 周作人:《杂拌儿·跋》,《周作人散文全集5》,P455
    [4] 周作人:《中国文学的变迁》,《周作人散文全集6》,P71
    [1] 周作人:《重刊<袁中郎集>序》,《周作人散文全集6》,P403
    [2] 周作人:《冰雪小品序》,《周作人散文全集5》,P695
    [3] 周作人:《重刊袁中郎集序》,《周作人散文全集6》,P406
    [4] 张旭东:《散文与社会个体性的创造——论周作人30年代小品文写作的审美政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2009年,第1期
    [1] 周作人:《喝茶》,《周作人散文全集3》,P569
    [2] 周作人:《北京的茶食》,《周作人散文全集3》,P377
    [1] 周作人:《自己的文章》,《周作人散文全集7》,P351
    [2] 周作人:《药味集·序》,《周作人散文全集8》,P627
    [3] 周作人:《我的杂学》,《周作人散文全集9》,P186-242
    [1] 周作人:《一蒉轩笔记·序》,《周作人散文全集8》,P758
    [2] 周作人:《常谈丛录》,《周作人散文全集7》,P413
    [1] 周作人:《杂拌儿之二·序》,《周作人散文全集6》,P122
    [1] 周作人:《鬼的生长》,《周作人散文全集6》,P288
    [2] 周作人:《唁辞》,《周作人散文全集4》,P181
    [3] 刘绪源:《解读周作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P128
    [4] 张中行:《再谈苦雨斋》,引自《在家和尚周作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P46
    [1] 周作人:《书房一角·原序》,《周作人散文全集8》,P392
    [2] 周作人:《苦竹杂记·题记》,《周作人散文全集6》,P848
    [3] 周作人:《风雨谈·小引》,《周作人散文全集7》,P50
    [4]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后记》,《周作人散文全集13》,P849
    [1] 周作人:《我的杂学》,《周作人散文全集9》,P195
    [2] 张中行:《再谈苦雨斋》,引自《在家和尚周作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P47
    [3] 周作人:《笠翁与随园》,《周作人散文全集6》,P754
    [4] 周作人:《缘日》,《周作人散文全集8》,P441
    [1] 周作人:《书房一角·原序》,《周作人散文全集8》,P393
    [2] 周作人:《一蒉轩笔记·序》,《周作人散文全集8》,P757
    [1] 周作人:《西斋偶得》,《周作人散文全集8》,P159
    [2] 周作人:《桑下丛谈·小引》,《周作人散文全集8》,P730
    [3] 周作人:《桑下丛谈·小引》,《周作人散文全集8》,P731
    [1] 周作人:《自己所能做的》,《周作人散文全集7》,P697
    [2] 周作人:《谈笔记》,《周作人散文全集7》,P584
    [3] 周作人:《读书的经验》,《周作人散文全集8》,P478
    [4] 周作人:《我的杂学》,《周作人散文全集9》,P195
    [5]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P1941
    [1] 止庵:《关于<谈龙集>》,周作人自编文集《谈龙集》,P2
    [1] 周作人:《偶感·青年朋友之死》,《周作人散文全集5》,P255
    [2] 周作人:《六月二十八日》,《周作人散文全集4》,P655
    [3] 周作人:《红楼内外之二》,《周作人散文全集9》,P715
    [4] 周作人:《上下身》,《周作人散文全集4》,P40
    [5] 周作人:《关于割股》,《周作人散文全集6》,P489
    [1] 周作人:《半春》,《周作人散文全集5》,P177
    [2] 周作人:《萨满教的礼教思想》,《周作人散文全集4》,P293
    [3] 周作人:《拜足商兑》,《周作人散文全集4》,P116
    [4] 周作人:《风纪之柔弱》,《周作人散文全集4》,P126
    [1] 周作人:《凡人的信仰》,《周作人散文全集9》,P616
    [2] 周作人:《伟大的捕风》,《周作人散文全集5》,P568
    [3] 周作人:《杂文的路》,《周作人散文全集9》,P426
    [1] 周作人:《杂文的路》,《周作人散文全集9》,P422
    [2] 周作人:《杂文的路》,《周作人散文全集9》,P422
    [3] 周作人:《杂文的路》,《周作人散文全集9》,P426
    [4] 姚春树、袁勇麟:《20世纪中国杂文史》,福建教育出版社,P3
    [1] 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鲁迅全集6》,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P3
    [2] 周作人:《杂拌儿之二·序》,《周作人散文全集6》,P122
    [3] 周作人《<燕知草>跋》,《周作人散文全集5》,P518
    [1] 郜元宝:从美文到杂文(下)》,《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2期。郜元宝认为周作人杂文文体概念的提出,是取消一切命名企图的那种悖论式的命名,其目的是要把中国文章从具体体裁形式中解放出来,回归本来面貌。
    [1] 参考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中关于辨体与破体的观点。吴承学认为文体学的基本理论认为,文各有休,每种文休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法,创作必须遵循这种艺术规律。但在创作上不合文体的现象早就存在。
    [1]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引自《郁达夫文集》(第6卷),三联书店,1983年版,P256
    [2] 周作人:《新<文字的蒙求>》,《周作人散文全集8》,P485
    [1] 周作人:《文艺批评杂话》,《周作人散文全集3》,P87
    [2] 周作人:《读书的经验》,《周作人散文全集8》,P478
    [1] 周作人:《冰雪小品选·序》,《周作人散文全集5》,P695
    [2] 周作人:《过去的生命·序》,《周作人散文全集5》,P574
    [3]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旧序》,《周作人散文全集3》,P189
    [1] 周作人:《再谈俳文》,《周作人散文全集7》,P785
    [2] 止庵:《关于<看云集>》,《周作人自编文集·看云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P1
    [1]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引自张恩普等著:《中国散文理论批评史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P290
    [1] 周作人:《两个鬼的文章》,《周作人散文全集9》,P646
    [2] 周作人:《两个鬼的文章》,《周作人散文全集9》,P646
    [1] 周作人:《与鲍耀明书十通》,《周作人散文全集14》,P287
    [1] 周作人:《镜花缘》,《周作人散文全集3》,P53
    [1] 周作人:《风雨谈·小引》,《周作人散文全集7》,P50
    [2]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旧序》,《周作人散文全集3》,P189
    [3] 周作人:《野草的俗名》,《周作人散文全集8》,P126
    [1]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引自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P126
    [2] 林骧华:《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版,P63
    [3] 刘大櫆:《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P6
    [4] 周作人:《理想的国语》,《周作人散文全集4》,P288
    [1] 周作人:《国语改造的意见》,《周作人散文全集2》,P755
    [2] 周作人《国语改造的意见》,《周作人散文全集2》,P757
    [3] 周作人:《国语文学谈》,《周作人散文全集4》,P484
    [4] 周作人:《国语文学谈》,《周作人散文全集4》,P484
    [5] 周作人:《国语改造的意见》,《周作人散文全集2》,P755
    [6] 周作人:《本色》,《周作人散文全集6》,P882
    [1] 周作人:《本色》,《周作人散文全集6》,P882
    [2] 周作人:《雨天的书·,序二》,《周作人散文全集4》,P346
    [1] 周作人:《上坟船》,《周作人散文全集8》,P564
    [2] 周作人《药堂杂文·序》,《周作人散文全集8》,P807
    [3] 周作人:《隅田川两岸一览》,《周作人散文全集6》,P834
    [1] 周作人:《卖糖》,《周作人散文全集8》,P32
    [2] 周作人:《汉文学传统》,《周作人散文全集8》,P413
    [3] 周作人:《山中杂信一》,《周作人散文全集2》,P338
    [1] 舒芜:《两个鬼的文章——周作人的散文艺术》,《周作人的是非功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P301
    [1] 周作人:《关于孟母》,《周作人散文全集6》,P600
    [1] 周作人《风雨后谈序》,《周作人散文全集9》,P10
    [2] 周作人:《<郑子瑜选集>序》,《周作人散文全集13》P126
    [3] 周作人:《娱园》,《周作人散文全集3》,P107
    [1] 废名:《知堂先生》,引自孙郁:《回望周作人——知堂先生》,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P19
    [2] 刘邦华认为周作人散文叙事可称为客观叙事,作品讲究“间接表述”,刻意回避直接的议论和抒情,而代之以客观的事实描述。
    [1] 周作人:《寻路的人》,《周作人散文全集3》,P190
    [2] 周作人:《寻路的人》,《周作人散文全集3》,P191
    [3] 周作人:《与俞平伯书七通》,《周作人散文全集5》,P603
    [1] 周作人:《乌篷船》,《周作人散文全集4》,P796
    [2] 周作人:《谈酒》,《周作人散文全集4》,P647
    [1]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P239
    [2] 周作人:《前门遇马记》,《周作人散文全集2》,P170
    [1] 周作人:《娟妇礼赞》,《周作人散文全集5》,P592
    [1] 周作人:《两个鬼的文章》,《周作人散文全集9》,P645,
    [2] 周作人:《杂拌儿之二·序》,《周作人散文全集6》,P122
    [3] 刘绪源:《解读周作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P80
    [4] 周作人:《北大的支路》,《周作人散文全集5》,P733
    [1] 周作人:《北大的支路》,《周作人散文全集5》,P734
    [2] 赵景深:《周作人的<西山小品>》,引自孙郁:《回望周作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P78
    [3]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散文全集3》,P393
    [1] 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序》,《周作人散文全集6》,P22
    [1] 张中行:《再谈苦雨斋》,引自向弓主编《在家和尚周作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P59
    [2] 周作人:《喝茶》,《周作人散文全集3》,P569
    [1] 周作人:《北京的茶食》,《周作人散文全集3》,P377
    [2] 周作人:《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散文全集5》,P649
    [1] 周作人:《夜读抄·后记》,《周作人散文全集6》,P369
    [1] 张中行:《再谈苦雨斋》,引自向弓主编《在家和尚周作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P45
    [2] 周作人:《陶集小记》,《周作人散文全集9》,P17
    [3] 周作人:《夜读抄·后记》,《周作人散文全集6》,P369
    [4] 周作人:《论小说教育》,《周作人散文全集9》,P126
    [5] 周作人:《两个鬼的文章》,《周作人散文全集9》,P645
    [1] 周作人:《一岁货声》,《周作人散文全集6》,P222
    [2] 周作人:《一岁货声》,《周作人散文全集6》,P224
    [3] 周作人:《与鲍耀明书十通》,《周作人散文全集14》,P287
    [1] 李素伯:《小品文研究》,新中国书局,1932年01月第1版,P2
    [2] 沈从文:《习作举例》,《晚明小品文体研究》,P192
    [3] 引自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P126
    [1] (意大利)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P7
    [2] 钱理群:《钱理群读周作人》,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P174
    [1] 周作人:《玩具》,《周作人散文全集3》,P149
    [1] 周作人:《寻路的人》,《周作人散文全集3》,P191
    [2] 周作人:《乌篷船》,《周作人散文全集4》,P796
    [3] 周作人:《苦雨》,《周作人散文全集3》,P452
    [1] 周作人:《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散文全集5》,P646
    [1] 周作人:《苦竹杂记·小引》,《周作人散文全集6》,P651
    [2] 王廷相:《与郭介夫学士论诗书》,引自韩湖初《古代文论名篇选读》,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P383
    [3] 汪耀进:《意象批评》,1989年5月第1版,P5
    [4] 周作人:《风雨谈·小引》,《周作人散文全集7》,P50
    [1] 南帆:《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P9
    [1] 周作人:《生活之艺术》,《周作人散文全集3》,P513
    [2] 周作人:《生活之艺术》,《周作人散文全集3》,P513
    [3] 周作人:《日本之再认识》,《周作人散文全集8》,P617
    [1] 刘绪源:《知堂回忆文——<苦雨斋主>序》,《其文其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P244
    [1] 周作人:《过去的生命·她们》,《周作人自编文集·过去的生命》,河北教育出版礼,2002年版,P36
    [2] 废名:《关于派别》,引自孙郁:《回望周作人:研究述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5
    [3] 周作人:《关于命运》,《周作人散文全集6》,P560
    [1] 周作人:《蔼理斯的话》,《周作人散文全集3》,P347
    [2] 周作人:《寻路的人》,诗歌,《周作人自编文集·过去的生命》,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P43
    [3] 周作人:《心中》,《周作人散文全集4》,P433
    [4] 周作人:《结缘豆》,《周作人散文全集7》,P359
    [1] 周作人:《老年》,《周作人散文全集6》,P878
    [2] 周作人:《寻路的人》,《周作人散文全集3》,P191
    [3] 周作人:《唁辞》,《周作人散文全集4》,P180
    [4] 周作人:《死之默想》,《周作人散文全集3》,P564
    [5] 周作人:《唁辞》,《周作人散文全集4》,P181
    [1] 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P15
    [2] 周作人:《笠翁与随园》,《周作人散文全集6》,P754
    [3] 朱光潜:《朱光潜谈读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20
    [1] 周作人:《桃园跋》,《周作人散文全集5》,P508
    [2] 周作人:《甲行日注》,《周作人散文全集6》,P302
    [1] 鲁迅:《“题未定”草》,《鲁迅全集6》,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P427
    [2] 引自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P74
    [3] 穆克宏:《文心雕龙选》注译本,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P76
    [1] 周作人:《杂拌儿之二·序》,《周作人散文全集6》,P122
    [2] 周作人:《本色》,《周作人散文全集6》,P882
    [1] 周作人:《再谈俳文》,《周作人散文全集7》,P783
    [2] 周作人:《<枣>和<桥>的序》,《周作人散文全集5》,P766
    [3] 穆克宏:《文心雕龙选》注译本,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P135
    [4] 周作人:《扬鞭集·序》,《周作人散文全集4》,P637
    [5] 周作人:《风雨后谈·序》,《周作人散文全集9》,P1O
    [1] 梁实秋:《忆周作人先生》,《在家和尚周作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P15
    [1] 周作人:《春在堂杂文》,《周作人散文全集8》,P385
    [2] 周作人:《谈中日的滑稽文章》,《周作人散文全集7》,P630
    [1]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引自《郁达夫文集》(第6卷),三联书店,1983年版,P272
    [1] (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原理》,三联书店,1984年版,P242
    [2]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66
    [3]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60
    [4] 《十三经注疏》,引自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P163
    [5] 穆克宏:《文心雕龙选》注译本,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P76
    [6]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P751
    [1] 周作人:《草木虫鱼·小引》,《周作人散文全集5》,P697
    [2] 周作人:《雨天的书·序二》,《周作人散文全集4》,P346
    [1] 周作人:《妇女运动与常识》,《周作人散文全集3》,P2-5
    [1] 周作人:《妇女问题与东方文明等》,《周作人散文全集5》,P474
    [2] 周作人:《妇女问题与东方文明等》,《周作人散文全集5》,P476
    [1] 周作人:《平民的文学》,《周作人散文全集2》,P103
    [2] 周作人:《书房一角·原序》,《周作人散文全集8》,P393
    [3] 刘绪源:《解读周作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P213
    [4] 舒芜:《周作人的是非功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P210
    [5] 刘绪源:《解读周作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P220
    [1] 周作人:《人的文学》,《周作人散文全集2》,P88
    [2] 周作人:《新文学的要求》,《周作人散文全集2》,P210
    [3] 周作人:《潮州畲哥集序》,《周作人散文全集5》,P101
    [4] 周作人:《文艺的统一》,《周作人散文全集2》,P571
    [1]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周作人散文全集2》,P510
    [2] 周作人:《文艺的讨论》,《周作人散文全集2》,P507
    [1] 周作人:《神话与传说》,《周作人散文全集2》,P564
    [2] 周作人:《论做鸡蛋糕》,《周作人散文全集4》,P676
    [3] 舒芜:《周作人的是非功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P91
    [1] 甲辰十二月十八日日记(1905年1月23)
    [1] 周作人;《说鬼》,《周作人散文全集7》,P21
    [2] 周作人:《读<鬼神论>》,《周作人散文全集9》,P185
    [1] 周作人:《新文学的要求》,《周作人散文全集2》,P210
    [2] 周作人:《俞理初的诙谐》,《周作人散文全集8》,P133
    [3] 周作人:《性的心理》,《周作人散文全集6》,P167
    [4] 周作人:《宣传》,《周作人散文全集8》,P435
    [1] 废名:《关于派别》,引自孙郁:《回望周作人研究述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7
    [2] 周作人:《生活之艺术》,《周作人散文全集3》,P514
    [3] 周作人:《自己所能做的》,《周作人散文全集7》,P699
    [4] 周作人:《秉烛后谈序》,《周作人散文全集9》,P153
    [1] 《论语》,引自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P80
    [2] 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引自胡辉杰:《周作人的中庸思想》,武汉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3] 周作人:《贵族的与平民的》,《周作人散文全集2》,P519
    [1] 周作人:《自己所能做的》,《周作人散文全集7》,P699
    [2] 周作人:《雨天的书·序二》,《周作人散文全集4》,P346
    [3] 周作人:《自己的文章》,《周作人散文全集7》,P348
    [1] 周作人:《两个鬼的文章》,《周作人散文全集9》,P644
    [2]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P55
    [3] 周作人:《桃园·跋》,《周作人散文全集5》,P506
    [1] 周作人:《希腊神话一》,,《周作人散文全集6》,P243
    [1]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P82
    [2]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P84
    [3]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P200
    [1] 周作人:《娼女礼赞》,《周作人散文全集5》,P589
    [2]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郁达夫文集》(第6卷),三联书店,1983年版,P272
    [1] 周作人:《关于宽容》,《周作人散文全集9》,P454
    [1] 周作人:《结缘豆》,《周作人散文全集7》,P360
    [2]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郁达夫文集》(第6卷),三联书店,1983年版,P272
    [3] 钱玄同语。选自止庵:《关于<夜读抄>》,《周作人自编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P3
    [4] 胡兰成:《谈谈周作人》,选自“豆瓣小组”网,原载1943年10月《人间》第一卷第四期
    [5] 舒芜:《周作人后期散文的审美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年第1期
    [1] 周作人:《书房一角·原序》,《周作人散文全集8》,P392
    [2] 周作人:《文艺的讨论》,《周作人散文全集2》,P508
    1.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14卷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周作人:《周作人自编文集》(36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陶明志编:《周作人论》,北新书局,1934年。
    4.许嘉璐:《古代文体常识》,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5.乌布利希·威斯坦因:《文学体裁研究》,盛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6.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7.穆克宏:《文心雕龙选》注译本,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8.张菊香、张铁荣:《周作人年谱》,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9.张菊香、张铁荣:《周作人研究资料》(上、下),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李景彬:《周作人评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徐乃翔主编:《中国现代作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刘再复:《文学的反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13.佘树森:《散文创作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4.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散文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5.刘纳:《论“五四”新文学》,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6.孙绍振:《美的结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17.[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穆善培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8.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李景彬:《周作人评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0.[美]林毓生:《五四:多元的反思》,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版。
    21.赵京华:《寻找精神家园——周作人文化思想与审美追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2.张恩和:《周作人散文欣赏》,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3.李正西:《中国散文艺术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4.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25.钱理群:《周作人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6.许志英:《五四文学精神》,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27.倪墨炎:《中国的叛徒和隐士:周作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28.徐达译注:《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9.曹明海:《文体鉴赏艺术论》,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30.李今:《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31.舒芜:《周作人的是非功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32.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33.汪文顶:《现代散文史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4.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5.席扬:《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中国现代散文名家新论》,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版。
    3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37.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38.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39.萧南编:《在家和尚周作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40.张铁荣:《周作人评议》,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41.孙郁:《鲁迅与周作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2.刘如溪:《周作人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43.姚春树、袁勇麟:《20世纪中国杂文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44.陈子善:《闲话周作人》,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5.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6.[美]丹尼尔·夏克特:《找寻过去的自我——大脑、心灵和往事的记忆》,高申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7.徐舒虹:《五四时期周作人的文学理论》,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48.黄开发:《人在旅途——周作人的思想和文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49.张国俊:《艺术散文发展论》,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0.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1.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2.张菊香、张铁荣:《周作人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3.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4.范培松:《中国散文批评史(20世纪)》,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钟陵主编:《散文卷》,河教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加拿大]马克·昂热诺等著,史忠义、田庆生译:《问题与观点》,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57.卜立德:《一个中国人的文学观——周作人的文艺思想》,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8.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9.袁良骏:《准“五讲三嘘”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0.孙以昭:《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1.袁勇麟:《当代汉语散文流变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62.郑家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63.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4.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5.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66.钱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中华书局,2004年版。
    67.孙郁、黄乔生主编:《回望周作人——知堂先生》,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8.徐艳:《晚明小品文体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9.[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0.[美]周明之著,雷颐译:《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71.马嘶:《1937中国知识界》,北京图书出版社,2005年。
    72.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3.李标晶:《中国现代作家文体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4.蔡江珍:《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想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5.刘绪源:《解读周作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76.辜也平:《沉重而感伤的文学旅程》,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77.程光炜:《文学史研究的兴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78.陈晓明:《现代性的幻象——当代理论与文学的隐蔽转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
    79.(日)木山英雄著,赵京华译:《北京苦住庵记》,三联书店,2008年版。
    80.止庵:《周作人传》,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
    81.孙瑜:《周作人左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2.张恩普等著:《中国散文理论批评史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3.常峻:《周作人文学思想及创作的民俗文化视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
    84.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85.钱理群:《读周作人》,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
    1.许志英;《论周作人早期散文的艺术成就》,《文学评论》,1981年第6期。
    2.李景彬:《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比较观》,《江汉论坛》,1982年第8、9期。
    3.赵京华:《周作人审美理想与散文艺术综论》,《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
    4.钱理群:《关于周作人散文艺术的断想》,《江海学刊》,1988年第3期。
    5.赵京华:《周作人审美理想与散文艺术综论》,《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
    6.陈韶林:《亦庄亦谐、庄谐杂出——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江淮论坛》,1989年第2期。
    7.吴跃农:《冲淡,周作人的生存方式》,《浙江学刊》,1989年第5期。
    8.丁亚平:《自己的园地:无声潜思与独立探询——论周作人的文学批评个性》,《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9.常强生:《论周作人“五四”以前的文艺思想——“周作人文艺思想论略”之一》,《扬州师范学报》,1991年第4期。
    10.顾琅川:《论周作人的“人学”理论》,《绍兴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
    11.王加人:《从<娱园>看周作人的小品散文》,《绥化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
    12.孙郁:《周作人的审美追求与现代社会之抵牾》,《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4期。
    13.温儒敏:《周作人的散文理论与批评》,《上海文论》,1992年第5期。
    14.李复兴:《由周作人的散文创作看其思想演变历程》,《理论学刊》,1993年第1期。
    15.张光芒:《符号学阐释:周作人散文小品的语言艺术》,《山东师大学报》,1993年第2期。
    16.袁良骏:《鲁迅、周作人杂文比较论》,《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17.傅瑛:《周作人散文理论概观》,《淮北煤师院学报》,1994年第1期。
    18.秦新春:《再评“五四”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9.顾琅川:《从“生”“死”问题看周作人的情理世界》,《绍兴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
    20.程国政:《知堂文化观》,《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21.王恒:《周作人理性精神初探》,《求索》,1994年第2期。
    22.刘兰芳:《周作人小品散文中的“情趣”和“随手征引”》,《吉安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
    23.葛红兵:《周作人的人本主义文化观及人的文学观》,《淮阴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
    24.马健:《平和冲淡、舒徐自在:周作人前期平淡散文特色的形成》,《丹东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
    25.黄开发:《论周作人“自己表现”的文学观》,《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6期。
    26.胡令远:《周作人之日本文化观——兼论与鲁迅之异同》,《日本学刊》,1994年第6期。
    27.钱理群:《周作人散文四读》,《南通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28.金红:《论周作人文学观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沈阳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
    29.袁进:《周作人美学思想的形成、特点与矛盾》,《学术季刊》,1995年第2期。
    30.杜守民:《悲剧的诞生:周作人思想漫谈》,《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31.张晓雄:《试论周作人对“苦涩”审美境界的追求》,《湖北师院学报》,1995年第4期。
    32.胡绍华:《周作人的佛禅意识与小品文创作》,《华中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33.顾琅川:《论周作人对科学理性的追求》,《浙江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
    34.王福湘:《关于周作人研究的几点批评》,《学术研究》,1996年第2期。
    35.王向远:《文体·材料·趣味·个性——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小品文与日本写生文比较观》,《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4期。
    36.杜春海:《论周作人散文风格的形成》,《赣南师院学报》,1996年第5期。
    37.霍秀全:《周作人散文理论爬梳》,《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38.胡有清:《二三十年代周作人文学思想论析》,《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39.李旭的《周作人散文“平淡”风格的文体学分析》,《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40.王海平:《论现代散文的文体变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41.金红:《周作人文学观发展变化论析》,《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42.张新华:《周作人早年的文学观评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43.罗兴萍:《试论周作人研究民俗文化的立场和态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3期。
    44.邓训鉴:《冷水泡茶慢慢浓的艺术——论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
    45.黄开发:《周作人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4期。
    46.王钟陵:《20世纪中国散文理论之变迁》,《学术月刊》,1998年第11期。
    47.胡彦:《从传统到现代——论90年代散文艺术范式的转换》,《当代文坛》,1999年第1期。
    48.喻大翔:《周作人言志散文体系论》,《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49.曹毓生:《周作人“美文”内涵外延辨》,《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50.郅庭阁:《从“为人生的艺术”到“为艺术的艺术”——周作人文学观念变迁之描述》,《韶关学院学报》,2001年第11期。
    51.黄善明:《论“五四”后周作人文艺思想之转变》,《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52.陈剑晖:《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的文体变革》,《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53.张贺:《鲁迅周作人忆人散文的比较》,《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4.安文军:《周作人散文研究述评》,《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55.沈义贞:《在艺术与非艺术之间——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回顾与思考》,《江海学刊》,2001年第3期。
    56.徐鹏绪、张华:《论周作人的书话体散文——兼及其文体生成的心路历程》,《山东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
    57.安文军:《走出混沌——周作人散文理论及其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2001年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8.丁晓原:《<语丝>:现代散文文体自觉的代码》,《江汉论坛》,2003年第1期。
    59.黄科安:《返回与重释——中国现代知识者对古代随笔的创造性转化》,《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60.肖剑南:《从文章到美文:现代散文文体的创立》,《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61.丁晓原:《鲁迅,作为现代散文文体家》,《浙江学刊》,2003年第5期。
    62.陈公水:《现代小品散文的文体自觉》,《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9月。
    63.贵志浩:《论现代散文的文体自觉》,《渝西学院学报》,2003年9月。
    64.刘邦华:《周作人散文文体研究》,2003年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5.徐艳:《晚明小品文体研究》,2003年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6.黄科安:《周作人与现代随笔观念的构建——周作人随笔综论之一》,《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67.黄科安:《“驳正俗说”:周作人随笔的修辞策略》,《东岳论丛》,2004年3月。
    68.徐鹏绪、武侠:《论周作人的人生哲学及其文艺观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一),《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4期。
    69.徐鹏绪、武侠:《论周作人的人生哲学及其文艺观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二),《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5期。
    70.徐鹏绪、武侠:《论周作人的人生哲学及其文艺观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三),《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6期。
    71.郭洪蔚:《鲁迅周作人对现代杂文文体的创造》,2004年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2.蒋海涛:《周作人散文综论》,2004年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3.常峻:《周作人文学思想及创作的民俗文化视野》,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4.谷海慧:《现代随笔的文体命名及内涵刍议》,《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75.向冲:《中国古代笔记体小说的文体形态及理论批评》,2004年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6.肖剑南:《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周氏兄弟散文风格比较研究》,2004年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7.蔡江珍:《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想象》,2004年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8.徐鹏绪、张咏梅:《论周作人的传统文学价值观》,《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79.赵普光:《论现代书话的概念与文体特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80.刘丽洁:《汉语美文的文体学浅析》,2005年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1.苏虹:《鲁迅的“自由谈”文体及其影响》,2005年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2.马建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研究》,2005年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3.高娟:《周作人文学思想略论》,2005年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4.胡辉杰:《周作人中庸思想研究》,2005年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5.黄科安:《历史循环观念:周作人随笔创作的独特思维》,《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86.徐鹏绪、周逢琴:《论欧化与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确立》,《东方论坛》,2006年第4期。
    87.黄健:《关于散文属性的思考》,《光明日报》,2006年10月27日第006版。
    88.杨洋:《论周作人小品文的“五味”》,2006年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9.魏继洲:《周作人散文文体特色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1月。
    90.黄雪敏:《论“新散文”文体变革的艺术得失》,《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91.黄开发:《试论废名散文文体》,江淮论坛,2007年第2期。
    92.游修庆:《在全球化语境中建构新的散文理论话语》,《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93.陈剑晖:《论现代散文的文体选择与创作》,《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94.刘桂华《论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审美理念》,《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95.王蒿:《形似而实异:五四散文与晚明小品》,《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9月。
    96.郑家建、林秀明:《知识之美(上)——论周作人散文中知识的审美建构》,《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11期。
    97.郑家建、林秀明:《知识之美(下)——论周作人散文中知识的审美建构》,《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12期。
    98.王兰兰:《论周作人的散文理论》,2007年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9.申莹:《周作人散文体探析——周作人散文情感方式与思想内蕴合论》,2007年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0.张艳华:《五四文学的语言选择与文体流变》,2007年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01.戴瑞琳、李惠瑛:《周作人序跋中的散文观管窥》,《龙岩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02.哈迎飞:《论陀思妥耶夫斯基“非暴力”思想对周作人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03.潘海霞、辛树洪:《古代书信体散文的文体特征》,《宜春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04.高恒文:《话里话外:1939年的周作人言论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2期。
    105.郜元宝:《从“美文”到“杂文”》(上),《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2期。
    106.郜元宝:《从“美文”到“杂文”》(下),《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3期。
    107.林分份:《论周作人的审美个人主义——兼及对其评价史的考察》,《东南学术》,2008年第3期。
    108.肖向明:《“启蒙”的“民间”力量——论鲁迅、周作人的“鬼文化”文学书写》,《天府新论》,2008年第4期。
    109.范卫东:《探询“现代化的中国固有精神”》,《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10.余荣虎:《论周作人的乡土文学理论》,《南京师大学报》,2008年第4期。
    111.陈啸:《京派散文流变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5月。
    112.王士民:《“五四”时期周作人散文的文体风格》,《徐州教育学报》2008年9月。
    113.刘福华、刘晓波:《试论周作人对韩愈的评价》,《安徽文学》,2008年第7期。
    114.王士民:《试论随笔体散文的文体特性》,《文学教育》,2008年第9期。
    115.刘军:《新散文文体探索评议》,2008年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6.陈啸:《京派散文:走向塔尖》,2008年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7.石坚:《周作人:“士大夫”的发现》,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8.陈剑晖:《论主体文体——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研究之一》,《汕头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19.胡辉杰:《贵族与平民——周作人中庸范畴论之一》,《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12期。
    120.胡辉杰:《载道与言志——周作人中庸范畴论之二》,《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 第1期。
    121.胡辉杰:《人情与物理——周作人中庸范畴论之三》,《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2期。
    122.范永康:《悲情的古典主义——周作人“言志”文艺思想探析》,《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2月。
    123.何亦聪:《与周作人“结缘”——评刘绪源<解读周作人>》,《南方文坛》,2009年第2期。
    124.伍丹、王浩、熊丽娟《传统与外来影响下的韵味传达与审美追求——周作人散文创作浅论》,《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25.汪成法:《<周作人集外文>中阑入的他人文字》,《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3期。
    126.赵普光:《论书话的现代文学史料学意义》,《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
    127.周晓平:《二元对立的矛盾纠缠——论周作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散文艺术》,《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28.关锋:《周作人战时思想散论》,《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第4期。
    129.闫东艳:《从<语丝>和<骆驼草>看周作人编辑思想的变化》,《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30.符杰祥:《“知识”与“道德”的纠葛——周作人的学术思想及其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东岳论丛》,2009年5月。
    131.陈怀宇:《赫尔德与周作人——民俗学与民族性》,《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32.蔡长青:《论周作人的鲁迅研究》,《江淮论坛》,2009年第5期。
    133.王升远:《从本体趣味到习得训诫:周作人之日语观试论》,《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7期。
    134.傅振中《“回首冤亲一惘然”——论周作人附逆前的两难处境及其最终选择》,《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8期。
    135.陈福康:《关于署鲁迅笔名的周作人文章》,《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9期。
    136.彭小燕:《“破冰”时代的意义与误区——细读舒芜的<周作人概观>》(上),《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9期。
    137.彭小燕:《“破冰”时代的意义与误区——细读舒芜的<周作人概观>》(下),《鲁 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10期。
    138.庄萱:《时代的炬火——周作人散文文体理论》,2009年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39.严辉:《周作人晚期散文研究》,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0.何亦聪:《论周作人的书话散文创作及其在当代的传承》,《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
    141.庄萱:《科学小品:诗与科学的融合——周作人散文文类“新变”之一》,《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42.何亦聪:《论周作人的书话散文创作及其在当代的传承》,《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
    143.陈剑晖:《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与文体价值》,《江汉论坛》,2010年第1期。
    144.黄开发:近十几年的周作人研究(上),《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3期。
    145.黄开发:近十几年的周作人研究(下),《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4期。
    146.马风:《翻书杂拾:关于周作人》,《北方文学》,2010年第6期。
    147.何亦聪:《矛盾·观念·文体——三十年代周作人之研究》,2010年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8.赵普光:《文体与人:论周作人对书话的经营》,《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149.陈玥:《不平淡的苦味——以文学思想为线索的周作人散文文体研究》,《安徽文学》,2011年第3期。
    150.李雅娟:《周作人与“人情美”的日本文化像》,《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