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宋代生态诗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自身的生存处境日益关注。随着生态学的迅猛发展,与“生态”有关的一系列交叉学科和学术研究的新课题纷纷涌现。生态批评即将生态学视野和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当中,一方面深入挖掘和解构文学文本中的生态哲思、生态美韵,反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另一方面全方位透视生态危机产生的复杂原因。
     本文借鉴现代生态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将“生态”视角和生态理念引入宋代诗歌研究,尝试对宋代诗歌文本进行一种生态美学的审视和解读。宋代诗人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赏悦自然的审美情趣,创作了大量具有生态意味和生态美感的诗歌。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宋代具有某种生态意蕴或曰生态色彩的诗歌,兼及讨论宋代诗学话语的生态特色。所谓“生态色彩”,指的是诗歌中出现了动植物、山川风物等各种生态因子,展现了其生机盎然、自由自适、欣然相处的生态之美,同时作者或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它们表现出好尚的思想情感,体现出一定的生态友好意识,尽管这种意识可能是自发的、朴素的,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这些诗歌不同于当代西方或中国带有强烈生态保护意识的作品,但我们认为,这种蕴含于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生态色彩也是生态文学的应有之义,而且是更富于诗意精神和审美意味的表达形式,因而同样可以从生态角度进行解读。
     综览有宋一代诗歌,为了便于分析和解读,我们把宋代具有一定生态意蕴的诗歌分为四类:山水诗、田园诗、时节诗、咏物诗。对于山水诗,解析宋代诗人倾心自然、怀恋山水的林泉之志与“野性”生态意识,展现宋代生态环境状况及宋代诗人与自然山水呼朋唤友的和谐相处之美,并进一步探讨以自然山水为主的生态美景对诗人的精神净化作用。乡村风物之美是自然生态美的集中呈现,而田家之乐则体现了人的精神生态的平衡和愉悦。农耕时代以田园诗为主导的田园主义诗学是最富于生态意味的诗学,它迥异于科技时代破除了人对自然界的依赖和皈依之感的技术化诗学。自然界气象与人类的生活时刻相伴随,并会对人的活动和心理产生相应的影响,于是产生了诸多时节吟咏之诗。诗人们热情歌咏生态气象之美,并常在诗歌中叹造化之奇,究天地之理,体现出一定的生态觉识。宋代咏物诗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反映出当时的动植物生态状况,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同时,在咏物诗的创作中,由起初的单纯吟咏生物的自然属性到借咏物寓托诗人的种种志向和情愫,自然物的文化象征意蕴不断得到强化。
     除了以上四类诗歌,本文还拟讨论宋代诗学话语的生态特色。这种特色具体表现为:在创作发生论上,注重自然界物色之变给诗人心灵带来的触动和感发作用,以之为诗歌创作的最佳契机;在诗歌文本分析上,往往以自然风物或生命有机体来譬喻性地阐释诗歌文本结构和创作机理,而非抽象空洞地理论言说;在诗歌风格品评方面,常常用自然界的生态情境来比拟诗歌的风格境界,同时由于尊崇自然的哲学观念,不事雕琢、浑然天成被视为最高的诗歌境界。
     探寻宋代诗歌和诗论中的生态意蕴,并尝试构建我国古代的生态诗学体系,是在现代生态危机背景下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反省和对我国古代生态文化积淀的重审,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在自然界中惬意生存的一种诗意展望。
Nowadays, as environmental concern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plight. Therefore a series of interdisciplines and new academic issues related to ecology have sprung up. Ecological criticism applies ecological view and notion to literary study, penetrating deeply and deconstructing the ecological thought and beauty in literary texts, fighting against modern human-centered ideology, and at the same time, examining omnibearingly the complicated cause of ecological crisis.
     This thesis tak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modern ecological criticism for reference, introduces ecological angle and notion into Song Dynasty poems research, trying to survey and unscramble it from ecological aesthetics. Poets of Song Dynasty generally possessed high culture and sentiment of appreciating the nature, therefore created a great deal of poems that had ecological implication and beauty. The thesis takes the Song poems bearing certain ecological implication or color as its studying object, and discusses Song Dynasty poetics’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 The term“Ecological color”means there appears ecological genes such as various propagations and natural substance, indicates ecological beauty of vital force, self-adaption and harmonious relation in the poems. Moreover, poets or characters in the poem manifested favorable emotion to those genes, thus indicated certain ecological amity consciousness, although this consciousness maybe spontaneous, frugal and unsystematic. These poems are different from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ks with intense consciousness of ecological protect in China or Western countries. However, this ecological color included in ancient Chinese poems should also be included in ecological literature. Furthermore, with more poetic and aesthetic expressinon, those poems can also be unscrambled from ecological point of view.
     For analysis convenience, the author divided these Song Dynasty ecological poems into four categories, which are landscape poems, eclogue poems, season-intoning poems and propagation-intoning poems. For landscape poems, the author intends to analyze Song Dynasty poets’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wildness, aspiration for nature and ideal of coming close to the nature, and indicate the environment of Song Dynasty an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 between poets and nature. Moreover, landscape’s purifying effects to poets’spirit are also discussed. Countryside scenery is a centralized demonstration of nature’s beauty, while farmers’happy immersion exhibits the balance of spiritual ecology. In the era of ancient agriculture, the countryside poetics dominated by eclogue is the poetics most affluent in ecological implication, which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scientific poetics discarding the dependence to nature in more technology-advanced times. Natural climates come along with human’s life all the time and produces corresponding influence to human’s activity and mentality, thereupon there were many season-intoning poems. Poets sang for the beauty of ecological weather with passion when they were consistently amazed by the Creator and tried to investigate the truth of the nature. The propagation-intoning poems exhibit a multicolored biology world and reflect the propagation condition of that time so possessed certain cognition value. During the course from simply intoning the attribute of biology to express poets’various ambition and affection, meanings of nature’s cultural symbols have been intensified continuously in the creation of propagation-intoning poems.
     Besides the poems in the above-mentioned four categories, the thesis also intends to discuss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Song Dynasty poetics in three aspects. First of all, on the theory of poem’s occurence, it emphasizes how nature’s changes effected the poets and how they took it into poetic creation; Secondly, on the poem texts analysis, it usually takes natural images in a poem for simile to explain the structure and creative mechanism of the poem rather than discusses the topic abstractly; The third is on the aspect of tasting the poetic style, mostly describes the style by means of describing ecological situation, moreover influenced by nature-awed philosophy concept, natural style whithout carving was regarded as the highest poetics bourn.
     Seeking the ecological implication of Song Dynasty poems and poetics and trying to construct the ecological poetics of ancient China is self-reflection to human beings’behavi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ecological crisis and re-examination to the ecological culture heritage of ancient China, as well as a kind of poetic expectation to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human’s comfortable living in the world.
引文
①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引语”。
    ②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7页。
    ①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生态学名词2006》,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①[美]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页。
    ②[美]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引言”。
    ①王诺:《生态与心态——当代欧美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②王诺:《生态与心态——当代欧美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论生态文明》,《光明日报》2004年4月30日,第1版。
    ④佘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9页。
     ①李晓明:《美国当代生态批评述评》,《思想战线》2005年第4期。
    
    ①转引自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
    ②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
    ③张华:《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3~24页。
    
    ①盖光:《生态文艺与中国文艺思想的现代转换》,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408页。
    ②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下册),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933页。
    
    ①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
    ②曾繁仁:《生态美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观念》,《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4期。
    ③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页。
    ④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页。
    ①2002年6月24日《建构中国特色的生态话语——中国首届生态文艺学学科建设研究会倡议》,以《苏州倡议书——2002年6月24日》为题载于《社会观察》2002年12月12日。
    ②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③张华:《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6页。
    ④张皓:《中国生态文学:寻找人与自然的和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①王茜:《生态文化的审美之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6~7页。
    ②参见方军、陈昕《论生态文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①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①王勤田:《生态文化》,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69页。
    ②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③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④参见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2页。
    ①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页。
    ②张皓:《生态文艺:21世纪的诗学话题》,《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③王志清:《盛唐生态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张皓:《中国诗人杜甫的生态观》,《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⑤沈利华:《论杜甫“草堂诗”中的生态意识》,《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⑥江建高:《“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试论杜甫的生态诗》,《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①王洪臣、王明志:《众美辐辏:杜甫生态诗美的架构》,《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②江建高:《“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试论杜甫的生态诗》,《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③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页。
    ④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载《王国维遗书》第五册《静安文集续编》,上海书店1983年版,第70页。
    ⑤(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00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五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③(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五,中华书局1963年版。
    ④参见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⑤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版。
    ⑥陈新等补正:《全宋诗订补》,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①[比] P.迪维诺著,李耶波译:《生态学概论》,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33页。
    ①[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刘耳、叶平译:《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213页。
    ①(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0年版,第326页。
    
    ①张全明、王玉德等:《生态环境与区域文化史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版,第230页。
    ②(宋)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卷六,《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卷十三,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①张全明、王玉德等:《生态环境与区域文化史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版,第37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五九,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五九,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六〇,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⑤新兴书局编:《笔记小说大观》(二十一编,第3册),新兴书局1978年版。
    ⑥(宋)马纯:《陶朱新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新兴书局编:《笔记小说大观》(六编,第2册),新兴书局1983年版。
    ②新兴书局编:《笔记小说大观》(二十九编,第3册),新兴书局1979年版。
    ①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一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货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宋)窦仪等:《宋邢统》卷二十七《弃毁官私器物树木》,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④(宋)魏岘:《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卷上《防沙》,《四库全书》本。
    ⑤(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卷二《御街》,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①参见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①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三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一二《仁宗本纪》,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三《孝宗本纪》,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张全明、王玉德等:《生态环境与区域文化史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版,第277页。
    ②(宋)范仲淹:《范文正集》卷九,《四库全书》本。
    
    ①(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②(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一,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
    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④参见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0~344页。
    ①[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一),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10页。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四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33页。
    ②[法]卢梭著,徐继曾译:《漫步遐想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8页。
    
    ①杨通进编:《生态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4~75页。
    ②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①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②[日]松浦友久:《唐诗语汇意象论》,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1页。
    ①[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刘耳、叶平译:《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①[美] R. F.纳什著,杨通进译:《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66~67页。
    ②转引自叶平《生态伦理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6页。
    ③[美]格里芬编,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④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33页。
    
    ①[德] M·蓝德曼著,彭富春译:《哲学人类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页。
    ②参见[美] R. F.纳什著,杨通进译:《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6页。
    ③[美] R. F.纳什著,杨通进译:《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④[澳]彼特·辛格著,江娅译:《哲学译丛》1994年第5期。
    
    ①杨通进编:《生态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19页。
    ④[美]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295页。
    ①[法]阿尔贝特·施韦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②[法]阿尔贝特·施韦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①(宋)王安石:《临川集》卷六八,四部备要本。
    ②[美]哈特向著,黎樵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61~62页。
    ①[英]李约瑟著,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38~339页。
    ②Hermann Keyserling:The Travel Diary of A Philosopher,参见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8~309页。
    ③冯天瑜:《东亚智慧与可持续发展》,《文史哲》1998年第4期。
    ①[比]伊里亚·普里戈金等著,曾庆宏等译:《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②转引自佘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①(宋)朱熹《孟子或问纂要》卷一,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①[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杨通进译:《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①(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2页。
    ②(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5页。
    ③(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3页。
    
    ①(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②(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③(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④(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页。
    ①(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文集》卷八,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②(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9页。
    ③(宋)王柏:《鲁斋集》卷四,《丛书集成初编》本。
    ④(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五,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⑤(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⑥(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①(宋)鲍云龙《天原发微》卷一,《四库全书》本。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③(宋)朱熹:《朱子文集》卷六十七《说仁》,《丛书集成初编》本。
    ④(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⑤丁来先:《审美静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7页。
    ①[美]杜维明:《试谈中国哲学的三个基调》,《中国哲学史》1981年第1期。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3页。
    ②姚文放:《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3期。
    
    ①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一〇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②(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①[法]阿尔贝特·施韦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①(宋)欧阳修:《文忠集》卷一百四十二,《四库全书》本。
    
    
    ①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哲学研究》1957年第4期。
    ②[德]汉斯·萨克塞著,文韬等译:《生态哲学》,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58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欧洲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9页。
    ②佘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7页。
    ③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
    
    ①P. W. Taylor, Respect For Nature, Princeton, New Jersey, 1986, p. 119.
    ②参见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②(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③[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著,缪灵珠译:《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19页。
    ④佘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9页。
    
    ①[法]卢梭著,徐继曾译:《漫步遐想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8页。
    ②(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22页。
    ③(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④杨通进编:《生态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①胡经之:《生态之美何在》,载曾繁仁主编《人与自然: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②[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22页。
    ①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页。
    
    ①参阅J.B.卡利科特:“生态学的形而上学含义”,余晖译,《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98年第4期。
    ②佘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8页。
    ①佘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0~261页。
    ②鲁枢元:《生态时代:中西学术精神流向的新格局》,载曾繁仁主编《人与自然: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①曾繁仁:《试论〈诗经〉中所蕴涵的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意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②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七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259页。
    ①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七五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74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九十七《河渠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美]亨利·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176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九十七《河渠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1页。
    ①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页。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45页。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著:《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74~275页。
    ②肖驰:《中国诗歌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60页。
    ③[日]吉川幸次郎著,李庆等译:《宋元明诗概说》,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①[比]P.迪维诺著,李耶波译:《生态学概论》,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21页。
    ②[英]克莱夫·贝尔《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4页。
    
    ①(唐)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66页。
    ②(宋)王禹偁:《小畜外集》卷一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明)梅鼎祚编:《宋文纪》卷十,《四库全书》本。
    ①(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①(宋)郭思编:《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八,《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笔记小说大观》(二十一编,第3册),新兴书局1978年版。
    ②(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③参见拙文《三教融合与宋代隐逸的精神化转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五十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一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页。
    ①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三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①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一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页。
    ②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二三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①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八一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②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86~187页。
    
    ①[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著,缪灵珠译:《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23页。
    ②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页。
    ③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①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②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554页。
    
    ①[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册),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65页。
    ②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页。
    ③丁来先:《自然美的审美人类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①王峰等编选:《艺林妙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69页。
    ②
    ③[日]铃木大拙等著,徐进夫等译:《禅与艺术》,北京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①张家骥:《中国造园论》(修订本),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②[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3~104页。
    
    ①(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②张家骥:《中国造园论》(修订本),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③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9页。
    
    ①(宋)胡仔纂集:《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②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①(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14页。
    ②(宋)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09页。
    ①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下册),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856页。
    ①胡云翼:《宋诗研究》,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15页。
    ①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扬州大学2007年度博士学位论文,第28页。
    
    ①张海鸥:《古典自然哲学与古典诗歌中的自然象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3期。
    ②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8~109页。
    ③卞良君:《中国古代山水诗学中的“悦性说”》,《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④(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3页。
    ②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拾遗集(下)》(第十八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③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9页。
    ④许思园:《中西文化回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
    ⑤许思园:《中西文化回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页。
    ⑥(宋)林逋:《林和靖集》,《四库全书》本。
    ①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①丁来先:《审美静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
    ②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05页。
    ③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8~229页。
    ①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导言”第6页。
    ①参见唐君毅《中西文化精神之比较》,载郁龙余编《中西文化异同论》,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1页。
    
    ①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②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①[德]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①参见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页。
    
    ①(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卷九,《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5~346页。
    ③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七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162页。
    ①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七五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153页。
    
    ①余英时:《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台北三民书局1995年版,第177页。
    ①[美]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①谢枋得《千家诗》七言卷上,此诗亦见于翁卷《苇碧轩集》,题作《乡村四月》。
    ①王立、沈传河、岳庆云:《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作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①一作《径暖》。
    ②秦丽辉:《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农耕文明气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①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下册),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778—779页。
    ②丁来先:《审美静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页。
    ③张艳梅、蒋学杰、吴景明:《生态批评》,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①刘成纪:《物象美学:自然的再发现》,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页。
    ②(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胡晓明:《诗与文化心灵》,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7页。
    
    ①(清)陈衍编选,蔡义江、李梦生撰:《宋诗精华录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②胡晓明:《诗与文化心灵》,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52页。
    ①[英]麦克斯·缪勒著,金泽译:《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中译本序”第4页。
    
    ①(宋)郭思编:《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印度]纳拉万著,刘文哲、何文安译:《泰戈尔评传》,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第70页。
    
    ①[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63页,
    ②[美]亨利·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页。
    ③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8页。
    ④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二三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①(宋)沈括:《梦溪笔谈·续笔谈》,《四部丛刊续编》本。
    ②(宋)张九成撰,(宋)于恕编:《无垢先生横浦心传录》卷上,清绮斋民国14年(1925)影印本。
    
    ①参见[美]埃里克·詹奇著,曾国屏等译《自组织的宇宙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③(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①(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②(宋)邵雍:《击壤集》,《四库全书》本。
    ①(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页。
    
    ①梅新林、俞樟华:《中国游记文学史》,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②张晶:《美学的延展》,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6页。
    
    ①(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二十三,巴蜀书社1985年版。
    ②王水照选注:《苏轼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99页。
    ①(宋)王令:《王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93页。
    
    ①(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②[美]惠特曼著,楚图南、李野光译:《草叶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页。
    
    ①(宋)宋祁:《景文集》卷四七,《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参见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9页。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①吴泽顺编注:《郑板桥集》,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87页。
    
    ①(清)王夫之等:《清诗话》(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页。
    ②盖光:《生态文艺与中国文艺思想的现代转换》,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244页。
    
    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0页。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著:《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8页。
    
    ①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②王大鹏等编选:《中国历代诗话选》(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65页。
    ③赵沛霖:《兴的源起——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④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3页。
    ①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②刘怀荣:《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07页。
    ③(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①(宋)刘蒙:《刘氏菊谱》,《四库全书》本。
    
    ①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三六〇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120页。
    ②(宋)李纲:《梁溪全集》卷一四〇,《四库全书》本。
    ①程杰:《梅文化论丛》,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3页。
    ②胡晓明:《论传统诗学的自适精神》,《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第4期。
    ③程杰:《宋代咏梅文学的盛况及其原因与意义(上)》,《阴山学刊》2002年第1期。
    
    ①(宋)范成大:《范村梅谱》,《四库全书》本。
    ②(宋)程俱:《北山集》卷十一,《四库全书》本。
    
    ①程杰:《梅文化论丛》,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9页。
    ②(宋)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中,文明书局民国5年(1916)铅印本。
    
    ①程杰:《梅文化论丛》,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0页。
    ②王汝弼选注:《白居易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03页。
    ③(宋)苏辙:《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34页。
    ④(宋)曾协:《云庄集》卷四,《四库全书》本。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8页。
    ②张少康:《文赋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4页。
    ③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9页。
    ①童庆炳:《〈文心雕龙〉“阴阳惨舒”说与中国“绿色”文论的起点》,载曾繁仁主编《人与自然: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269页。
    ②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页。
    ③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2页。
    ④(宋)包恢《敝帚稿略》卷二,民国十年(1921)刻本。
    ⑤(宋)杨万里《诚斋集》卷六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蒋述卓编著:《宋代文艺理论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5页。
    ②(宋)严羽:《沧浪诗话》卷一《诗评》,《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宋)包恢《敝帚稿略》卷二,民国十年(1921)刻本。
    ②盖光:《生态文艺与中国文艺思想的现代转换》,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157页。
    ③王大鹏等编选:《中国历代诗话选》(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06页。
    
    ①(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6页。
    ②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8页。
    ③钱钟书:《管锥篇》(第四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57页。
    ①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9页。
    ②[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00页。
    ③[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63~464页。
    ④吴承学:《生命之喻——论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文学评论》1994年第1期。
    ⑤(东汉)王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99页。
    ⑥(宋)苏辙:《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81页。
    ⑦(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宋)郭思编:《林泉高致集·山水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0页。
    ①(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92页。
    ③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553页。
    ④王大鹏等编选:《中国历代诗话选》(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62页。
    ①(宋)李廌《济南集》卷八,《四库全书》本。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1页。
    ②(宋)欧阳修:《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96页。
    ③(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页。
    ④(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页。
    
    ①(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8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85页。
    ③(清)叶燮:《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67页。
    ①(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①(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6页。
    ②蒋述卓等编著:《宋代文艺理论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31页。
    ③(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蒋述卓等编著:《宋代文艺理论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0页。
    ⑤(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2页。
    ⑥王大鹏等编选:《中国历代诗话选》(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97页。
    ⑦(宋)张耒:《柯山集》卷四十,《丛书集成初编》本。
    ⑧(宋)包恢:《敝帚稿略》卷二,民国十年(1921)刻本。
    
    ①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055页。
    ②何志明、潘运告编著:《唐五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页。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2.陈广忠译注:《淮南子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3.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4.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5.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79年版。
    6. (清)郭庆藩辑:《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7. (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
    8.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9.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10.新兴书局编:《笔记小说大观》,新兴书局1975—1986年版。
    11.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续修四库全书》本。
    12. (宋)郭思编:《林泉高致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14.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
    15.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版。
    16.陈新等补正:《全宋诗订补》,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17.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18.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9.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0. (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选,管庭芬、蒋光煦补:《宋诗钞》,中华书局1986年版。
    21. (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2.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中华书局1999年版。
    23.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中华书局2004年版。
    24. (宋)王禹偁:《小畜集》,《四库全书》本。
    25.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26.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27. (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28.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29. (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30.吴洪泽、尹波主编:《宋人年谱丛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罗时进:《唐宋文学论札》,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张高评:《宋诗特色研究》,长春出版社2002年版。
    10.柯庆明:《中国文学的美感》,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马茂军、张海沙:《困境与超越——宋代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刘文刚:《宋代的隐士与文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5.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王水照:《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7.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8.赵载光:《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中国古代生态文化与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19.王生平:《“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中西美学的宏观比较》,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0.李健:《比兴思维研究——对中国古代一种艺术思维方式的美学考察》,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1.张云飞:《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2.朱立元主编:《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3.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任俊华、刘晓华:《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6.张正春、王勋陵、安黎哲:《中国生态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盖光:《生态文艺与中国文艺思想的现代转换》,齐鲁书社2007年版。
    28.盖光:《文艺生态审美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9.余谋昌:《生态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0.张艳梅、蒋学杰、吴景明:《生态批评》,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1.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3.张华:《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中华书局2006年版。
    34.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6.蒋朝君:《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37.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8.余谋昌:《生态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9.姬振海主编:《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0.曾繁仁主编:《人与自然: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1.佘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2.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43.张皓:《中国文艺生态思想研究》,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44.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5.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47.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8.李文波:《大地诗学:生态文学研究绪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9.陈登林、马建章:《中国自然保护史纲》,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0.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1992年版。
    51.袁清林:《中国环境保护史话》,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52.文焕然等:《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
    53.宋正海主编:《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4.张全明、王玉德等:《生态环境与区域文化史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版。
    55.王玉德、张全明等:《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上、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6.程遂营:《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7.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58.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59.伍蠡甫主编:《山水与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60.谢凝高:《山水审美:人与自然的交响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1.何方形:《中国山水诗审美艺术流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2.中国陆游研究会编:《陆游与越中山水》,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3.王凯:《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4.王志清:《盛唐生态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5.李生龙:《隐士与中国古代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6.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67.程杰:《梅文化论丛》,中华书局2007年版。
    68.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9.王立、沈传河、岳庆云:《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作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0.刘天华:《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三联书店1994年版。
    71.赵志军:《作为中国古代审美范畴的自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2.蒋述卓等编著:《宋代文艺理论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3.黄霖、吴建民、吴兆路:《原人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4.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主办:《台湾自然生态文学研讨会论文集》,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版。
    75. [英]李约瑟著,陈立夫等译:《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6. [法]阿尔贝特·史怀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77.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杨通进译:《环境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8. [联邦德国] W·顾彬著,马树德译:《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9. [日]小尾郊一著,邵毅平译:《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80.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刘耳、叶平译:《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曲爱香:《孔孟荀的天人观及其生态伦理》,束景南指导,浙江大学2003年度。
    2.任俊华:《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研究》,张怀承、刘湘荣指导,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度。
    3.赵玉:《道家与儒家的生态观与审美观》,陈炎指导,山东大学2006年度。
    4.宋丽丽:《文学生态学建构——生态批评的思考》,王宁指导,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度。
    5.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李衍柱指导,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度。
    6.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佴荣本指导,扬州大学2007年度。
    7.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曾繁仁指导,山东大学2007年度。
    8.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王宁指导,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度。
    9.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方汉文指导,苏州大学2005年度。
    10.苏状:《“闲”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对“闲”范畴的文化美学研究》,汪涌豪指导,复旦大学2008年度。
    1.莫砺锋、程杰:《新时期中国大陆宋诗研究述评》,《阴山学刊》2000年第2期。
    2.刘方:《宋型文化:概念、分期与类型特征》,《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张皓:《生态文艺:21世纪的诗学话题》,《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
    5.方军、陈昕:《论生态文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6.李晓明、吴承笃:《当前国内文艺与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述评》,《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7.刘文良:《试论生态批评的原则》,《当代文坛》2007年第2期。
    8.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知识空间》,《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
    9.宋丽丽:《生态批评:向自然延伸的文学批评视野》,《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0.张皓:《中国生态文学:寻找人与自然的和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1.刘文良:《近年来生态文学研究述评》,《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2.张晓琴:《论生态文学的内涵与特征》,《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3. [美]杜维明文,刘诺亚译:《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世界哲学》2004年第1期。
    14.方克立:《“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
    15.陈谷嘉:《宋代理学天人关系论》,《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6.张全明:《论宋代道学家的环境意识:人与自然的和谐》,《江汉论坛》2007年第1期。
    17.樊小贤:《张载哲学中的生态智慧探析》,《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8.王晓华:《何为“生态思维”》,《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19.白奚:《仁爱观念与生态伦理》,《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20.许启贤:《中国古人的生态环境伦理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21.刘湘荣:《论生态意识》,《求索》1994年第2期。
    22.徐少锦:《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特点》,《哲学动态》1996年第7期。
    23.彭松乔:《体“道”悟“真”——中国古代生态审美的基本精神》,《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4.姚文放:《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3期。
    25.余达淮:《论诗歌中的生态伦理精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6.侯国良:《中国古典诗歌与生态伦理》,《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27.张霞:《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管子学刊》2004年第2期。
    28.南玉泉:《中国古代的生态环保思想与法律规定》,《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9.张全明:《简论宋人的生态意识与生物资源保护》,《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30.谢志诚:《宋代的造林毁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河北学刊》1996年第4期。
    31.熊燕军:《宋代江南崛起与南北自然环境变迁——兼论宋代北方林木资源的破坏》,《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2.徐茂明:《江南的历史内涵与区域变迁》,《史林》2002年第3期。
    33.王先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绿色”观念》,《文学评论》1999年第6期。
    34.张健:《中国古代文学人与自然关系刍论》,《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5.李金坤:《〈楚辞〉自然生态意识审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6.朱光潜:《山水诗与自然美》,《文学评论》1960年第6期。
    37.刘绍瑾:《中国山水文化与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的形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38.高建新:《山水审美的“天人合一”境界》,《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39.周泽东:《论“如画性”与自然审美》,《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40.张皓:《中国诗人杜甫的生态观》,《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41.沈利华:《论杜甫“草堂诗”中的生态意识》,《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42.江建高:《“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试论杜甫的生态诗》,《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43.冷成金:《走出自然——从苏轼的山水诗看自然诗化的走向及其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44.罗时进:《论辛弃疾的隐逸及其隐逸词》,《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45.张骏翚:《试论隐逸文化中的“乐道”传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6.侯敏:《隐者·耕耘者·歌唱者——田园诗人的文化心理透视》,《北方论丛》1999年第6期。
    47.刘蔚:《宋代田园诗审美取象的三个特点——以动植物为中心》,《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6期。
    48.王利民:《从〈伊川击壤集〉看邵雍的风月情怀》,《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49.胡晓明:《论传统诗学的自适精神》,《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第4期。
    50.黄石明:《中国古代诗学的意象思维特征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51.胡晓明:《略论中国文化意象的生产》,《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52.高爱琴:《我国古代花木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53.程杰:《宋代咏梅文学的盛况及其原因与意义》(上、下),《阴山学刊》2002年第1、2期。
    54.王长金:《竹的审美价值及其拟人美特征》,《浙江林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55.张娜:《梅尧臣诗动物意象初探》,《社科纵横》2001年第1期。
    56.吴承学:《生命之喻——论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文学评论》1994年第1期。
    57.张福勋、徐文潮:《“风水”之喻:宋代诗学“自然”观之精灵》,《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58.刘绍瑾:《自然:中国古代一个潜在的文学理论体系》,《文艺研究》2001年第2期。
    59.陈伯海:《释“感兴”——中国诗学的生命发动论》,《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60.吴建民:《古代审美感应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