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周易》美学的生命精神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周易》所蕴含的生命精神对中国美学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周易》的生命精神体现了宇宙之道。这种精神既是天地精神,也是人生精神、艺术精神。《周易》的生命精神对于人来说,就是既追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又追求厚德载物、坚贞中正。对艺术来说,生命精神既是艺术的表现内容,也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还是艺术的创作追求。
     关于《周易》美学的研究已经蔚为大观,但是对于其生命精神的系统研究目前还有缺失。本文以期对《周易》的生命精神及其蕴含的价值做一全面系统的阐释。在论述过程中,立足于通行本,力求将经与传结合、象数与义理结合、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相结合,并通过以易解易、平行比较,哲学与人生、艺术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周易》的生命精神作一全面、立体、动态的考察。
     本文从《周易》中“生”的内涵、特点与价值,《周易》生命精神的内在生成,生命符号的审美创造,生命精神的审美表现四个方面探讨了《周易》的生命精神。“生”在《周易》中是一个具有本体性、基础性的核心范畴。“生”具有生殖、创造、变化的内涵。《周易》的生命精神立足于宇宙,而宇宙并不只是一个机械的物质性场所,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生生不已的宇宙。从空间的角度看,“生”具有普遍性;从时间的角度看,“生”具有绵延性;对于人来说,“生”则具有超越性,它体现了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融合。从价值的角度看,生即真,生是合规律性的表现。生即善,生是合目的性的表现。生即美,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生是真、善、美的合一。元亨利贞即典型地体现了《周易》的真善美统一的生命精神。
     《周易》的生成规律主要体现在一阴一阳之道中,它包含生命的交感创生,也包含生命的变易。而一阴一阳体现了两种关系,一是阴阳交易,一是阴阳变易。“感”、“化”主要讨论阴阳之交易;“变”、“通”主要讨论阴阳之变易。“感”、“化”是着眼于阴阳对待,“变”、“通”是着眼于阴阳流转。“时”、“贞”、“中”、“和”则体现了《周易》的生成原则。“时”主要谈《周易》的变易性,“贞”主要谈《周易》的不易性。“时”与“贞”相反相成。“时”与“贞”既是天地生成原则,也是人生原则,但主要体现了人生原则。“中”主要体现为生命的秩序,而“和”则体现了生命的和谐。只有“中”,才能“和”,只有“和”,万物才能生生不息。《周易》的生命之道体现了浓厚的中和意识,同时中和也是社会伦理与艺术生成的原则和规范。
     观物取象集中体现了《周易》生命符号的审美创造。它是从“象”的生成来说明《周易》的生命精神。生命精神不只是宇宙的运行规律,它还反映在经验与体验中。观物取象就是“象”的创作原则,也体现了《周易》的生命精神。“象”是《周易》的核心,“象”的目的是“尽意”。“象”的创造方式可以用“观物取象”来概括。“观”是生命的观照,“观”也是“象”形成的基础。“物”是“观”的对象,也是“象”的生命本源,“物”具有联系性、类比性、隐喻性的特点。“取”是“象”的创造方式,卦爻象符号的创造中的简易原则、抽象原则与虚拟原则都同生命追求分不开。卦爻辞的取象中的类比象征、以象示象也反映了古人万物一体的生命智慧。观物取象的生命性创造方式也决定了象是生命的表达方式,不管是卦爻象还是卦爻辞都是通过直观可视的生命性形态显示生命,减少逻辑性的一维性的语言所带来的限制,创构出“如在目前”的形象,这种语言模糊性、虚拟性、可视性的语言可以更好的“尽意”。《周易》的这种表达方式也可称为“象”语言。
     《周易》生生不已的生命精神不是抽象的道理,而是体现在《周易》的数、象、阳刚与阴柔的生命形态和忧乐圆融的生命境界中。《周易》的数是生命的抽象,数的生发与演变反映了《周易》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卦象作为抽象的符号,也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具有运动性、节奏性、生长性、有机统一性,充分地体现了生命的形式。生命精神也体现在阳刚与阴柔的这两大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补充的生命形态上。《周易》的生命精神落实到人,它是一种即忧即乐、忧乐圆融的人生境界。从抽象的数学符号、卦象符号到阳刚阴柔的表现形态以及忧乐圆融的人生境界,都是《周易》的生命精神的体现。
     总之,《周易》的生命精神是天地精神的表现,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的艺术、人生都有极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人生精神、民族精神都体现了《周易》的创生不已、通变化育的生命精神。
The spirit of life in the Book of Changes had a profound effect on Chinese aesthetics. The spirit embodies the laws of the universe, which also is the spirit of life and arts. To the man, the spirit is ceaseless self-improvement, vigorous, and broadened minded, firmness. To the arts, the spirit of is the content, form and pursuit.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changes’aesthetics had afforded a magnificent spectacle. But the system study on the spirit is rare. This paper would giv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which would combine YI-jing and YI-zhuan; image-number and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Confucian classics annotates my thought and my thought annotates Confucian classics and interpret and demonstrate Yi by Yi itself; parallel comparison; the combination of philosophy, life and arts to be an overall; dynamic three-dimensional inspect.
     This paper would research the spirit of the book of changes in four parts: the Sheng’s content, trait and value; the internal reaction of the spirit; the aesthetic creation of the signs of life; the aesthetic expression of the spirit.
     Sheng is an ontological fundamental category. Sheng means reproduction, creation and change, which spirit foot on universe and universe is not a mechanical physical place, is a vital, dynamic and goes on without end. Sheng has universality in terms of space, continuity in terms of time, transcendence in terms of human beings which is the mixture of man and universe. From the value point, Sheng is truth which means the laws. Sheng is virtue which means purpose; Sheng is also beauty which means integration of purpose and laws. Sheng is the integration of truth, virtue and beauty. Yuan, Heng, Li, Zhen typically embodies the life spirit of integration of truth, virtue and beauty.
     The laws of the Book of Changes’creation are mainly embodied in Yin and Yang, which includes interaction and change of life. Yin and Yang embodies two relations: interaction and change. Gan and Hua embody interaction; and Bian and Tong embodies change. Gan and Hua foot on opposition; Bian and Tong foot on conversions. While Shi and Zhen; Zhong and He mainly embodies generating principle. Shi is mainly about variability and Zhen is mainly about invariability, which are both opposite and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Shi and Zhen are not only the principle of universal generating but also mainly the principle of living. Zhong is mainly about order of life and He is mainly about the harmony of life. Only Zhong can be He, only He can the life be over and over again. The laws of life embodies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Zhong and He,which is also the principles and norms of arts.
     Guan-Wu-Qu-Xiang focuses on the aesthetic creation of the signs of life, which is foot on the production of the images. The spirit of life is not only in the laws of universe, but also in the experience. Guan-Wu-Qu-Xiang is the principle of the creation of Xiang, which also embodies the spirit of life in the book of changes. Xiang is the core of the book of changes, which aim is to convey sense. Xiang’creation can be summarized by Guan-Wu-Qu-Xiang. Guan is the observation of life, which is the base of Xiang. Wu is the object of Guan, which is also the source of Xiang. Wu has the nature of contact, analogy and metaphor. Qu is the way of Xiang’creation, the principle of hexagram and line creation is simple, abstract and virtual and is inseparable from life. The analogy and symbol in the hexagram and line statements and expressing itself embodies the wisdom of life of everything as one. The way of expression of Xiang is determined by the way of Guan-Wu-Qu-Xiang. Hexagram and line and hexagram and line statements are all visual display Xiang, which reduce the restriction of logic and one-dimensional language to creation of the visual images. The language which is vague, virtual and visual can be better empress itself. The expression can be called as Xiang–language.
     The endless life is not abstract reason, but is embodied by number, images, the pattern of masculine and femininity and the state of harmony of anxiety and happiness. The number in the book of changes is the abstract of life, which also the organic entit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e of mobility, rhythm, growth and organic unity, and fully embodies the form of life. The spirit also embodied by the pattern of Yang-gang and Yin-rou which is different and Cooperative. The spirit devolves out into the man; it is the state of the harmony of anxiety and happiness. From the number, hexagram and line, the pattern of Yang-gang and Yin-rou and the state of the harmony of anxiety and happiness all embody the spirit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ll in all, the spirit of life is the spirit of universe, which influences the traditional of art and life. The spirit of arts, the spirit of personality and the spirit of nation all embody the spirit of ceaseless creativity, 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引文
5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73页。
    6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16页。
    7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11页。
    8王明居:《扣寂寞而求音——<周易>符号美学·序》,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
    9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第38页。
    10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11郭齐勇:《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第3-14页。
    12蒋国宝、周亚洲编:《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方东美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54—255页。
    13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8页
    14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45页
    15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13页。
    16林忠军:《从战国楚简看通行<周易>版本的价值》,《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
    17李镜池:《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3页。
    18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版,第6页。
    19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见《中国哲学》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
    20刘大钧:《周易概论》,齐鲁书社1979年版,第24页。
    21黄庆萱:《周易纵横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22黄寿棋著,张善文点校:《易学群书平议》卷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页。
    23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83年版,第46页。
    24章启群:《百年中国美学史略·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1苏渊雷:《易学会通》,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2页。
    2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6页。
    1李镜池:《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页。
    1本表编排参照王汝华:《<易>尊“生”思想四探》,见《台南女子学院学报》第23期。
    1 [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0页。
    2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见顾颉刚编:《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7页。
    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编:《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王明居:《叩寂寞而求音——<周易>符号美学》,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
    2苏渊雷:《易学会通》,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6—47页。
    
    1方东美:《生生之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页。
    2熊十力:《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页。
    1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修订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8页。
    1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修订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5页。
    1黄庆萱:《周易纵横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1 [德]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周振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9页。
    2蒋保国、周亚洲主编:《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方东美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82—83页。
    1王明居:《叩寂寞而求音——<周易>符号美学》,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
    
    1黄克剑、钟小霖编:《方东美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2 [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王珍丽、余习广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6、173页。
    1刘纲纪:《<周易>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127页。
    
    1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概要》,问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1—52页。
    2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1刘纲纪:《<周易>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1参见刘保贞:《从今、帛、竹书对比解<易经>“亨”字》,《周易研究》2004年第6期。
    1见刘纲纪:《<周易>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1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版,第55—56、218页。
    2梁溯溟:《西洋中国印度三方哲学之比较》,见《孔子学说的重光——梁溯溟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0页。
    1张肇琪:《美学与艺术哲学——美学的构架》,季啸风主编:《哲学研究第三辑:台港及海外中文资料专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页。
    1杭辛斋:《学易笔谈·读易杂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页。
    1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修订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页。
    1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修订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255页。
    2杭辛斋:《学易笔谈·读易杂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73—274页。
    3金景芳:《周易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1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80—781页。
    1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委会编:《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八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41、43—44页。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2牟宗三:《圆教与圆善》,见《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605页。
    1黄克剑主编:《熊十力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6页。
    1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
    
    1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33页。
    2 [英]里德:《艺术的真谛》,王柯平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4页。
    
    1熊十力:《读经示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2方东美:《生生之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4、127页。
    
    1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434页。
    2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修订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1方东美:《生生之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1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修订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2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修订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3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方东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28页。
    1牟宗三等著:《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见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42、44页。
    1高怀民:《先秦易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页。
    1苏渊雷:《易学会通》,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4页。
    1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1 [美]成中英:《易学本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8页。
    1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36页。
    1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眼与心》,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84页。
    1 [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10页。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页。
    2成中英:《易学本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2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11页。
    1刘成纪:《物象美学:自然的再发现》,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页。
    
    1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修订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7页。
    2 [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81—182页。
    3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05页。
    
    1刘纲纪:《<周易>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2 [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3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78页。
    4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79页。
    1刘成纪:《物象美学:自然的再发现》,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页。
    
    1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02页。
    2参见王振复:《周易的美学智慧》,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35—88页。。
    
    1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1 [德]沃林格:《抽象与移情》,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l页。
    2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2页。
    3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6页。
    4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页。
    1陈鼓应:《<彖传>的道家思维方式》,见《哲学研究》1994年第3期。
    
    1李镜池:《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35页。
    2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三卷(第二版),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2页。
    
    1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修订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2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57页。
    
    1金景芳:《金景芳晚年自选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2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9页。
    1高怀民:《两汉易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115页。
    
    1张祥龙:《中华古学与现象学》,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2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3 [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页。
    
    1汪裕雄:《意象探源》,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页。
    2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0—21页。
    1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0页。
    2钱钟书:《钱钟书集·人生边上的边上》,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9页。
    1 [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97页。
    2 [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79页。
    3 [日]中村元著:《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下册,林太、马小鹤译,台湾淑馨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页。
    1 [德]海德格尔著:《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1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1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版,第60、82页。
    2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22页。
    
    1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98页。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页。
    
    1刘纲纪、范明华:《易学与美学》,沈阳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
    2 [波]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9页。
    3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68页。
    
    1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94页。
    2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97页。
    1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24页。
    2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3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7—48页。
    1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5页。
    2 [法]罗丹(口述),葛赛尔记:《罗丹艺术论》,沈琪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第36页。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69页。
    2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6页。
    3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1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译者前言》,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页。
    1 [英]劳伦斯·比尼恩著:《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孙乃修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1页。
    1刘纲纪:《<周易>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1朱伯崑:《易经的忧患意识与民族精神》,《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5页。
    2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湾学生书局1963年版,第18页。
    3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1冯滬祥:《儒家哲学的时代使命》,见牟宗三、唐君毅等著、东?笱д苎抵鞅啵骸吨泄幕奂罚ㄍ逵资?文化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182页。
    2王振复:《周易的美学智慧》,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429页。
    3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7页。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09页。
    1梁漱溟:《谈乐天知命》,见《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96页。
    1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08页。
    1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69页。
    1蒋国宝、周亚洲编:《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方东美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373页。
    
    1方东美:《生生之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
    2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80页。
    1.《周易正义》(魏)王弼著(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周易集解》(唐)李鼎祚著巴蜀书社2004年版
    3.《河洛真数》(宋)陈抟、邵雍著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4.《张横渠集》(宋)张载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
    5.《伊川易传·易翼传》(宋)程颐、郑汝谐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6.《二程集》(宋)程颐、程颢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7.《周易本义》(宋)朱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朱子语类》(宋)朱熹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
    9.《周易内传·周易外传》(明)王夫之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0.《周易古经今注》高亨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11.《周易大传今注》高亨著齐鲁书社1979年版
    12.《周易杂论》高亨著齐鲁书社1979年版
    13.《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4.《周易探源》李镜池著中华书局1978年版
    15.《易学哲学史》(1—4)朱伯崑著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
    16.《周易研究论文集》(1—4)黄寿祺张善文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990年版
    17.《易学本体论》(美)成中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易学会通》苏渊雷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9.《周易纵横谈》黄庆萱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周易通义》李镜池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
    21.《学易笔谈·读易杂识》杭辛斋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2.《周易讲座》金景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两汉易学史》高怀民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先秦易学史》高怀民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宋元明易学史》高怀民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易象论》侯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易学与美学》刘纲纪、范明华著沈阳出版社1997年版
    28.《<周易>美学》刘纲纪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扣寂寞而求音——<周易>符号美学》王明居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周易与中国古代美学》王春才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31.《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32.《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33.《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张岱年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4.《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5.《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6.《中华古学与现象学》张祥龙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年版
    37.《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张祥龙著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8.《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张祥龙著三联书店2007年版
    39.《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王树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0.《体用论》熊十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1.《读经示要》熊十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著台湾学生书局1963年版
    43.《原始儒家道家哲学》方东美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
    44.《中国人生哲学》方东美著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版
    45.《生生之美》方东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6.《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方东美卷》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7.《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方东美新儒学论著辑要》蒋国宝、周亚洲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48.《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徐复观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9.《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0.《中国文化论集》牟宗三、唐君毅等著东海大学哲学系主编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4年版
    51.《梁漱溟全集》梁漱溟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2.《有根的诗学——现代新儒学文化诗学研究》侯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3.《宗白华全集》(1—4)宗白华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4.《管锥编》(1—4)钱钟书著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55.《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56.《中国诗学》(美)叶维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57.《中国艺术哲学》朱志荣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8.《中国审美理论》朱志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9.《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朱良志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0.《原人论》黄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1.《意象探源》汪裕雄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2.《意象范畴的流变》胡雪冈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63.《物象美学:自然的再发现》刘成纪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4.《中国画论研究》伍蠡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65.《中国画论辑要》(增订本)周积寅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66.《中国画学全史》郑午昌著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67.《中国画法研究》吕凤子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
    68.《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封孝伦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9.《美学三书》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70.《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李泽厚,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71.《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72.《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3.《中国古典美学史》陈望衡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4.《中国美学史》张法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5.《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76.《诗学》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77.《哲学史讲演录》(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78.《美学》(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79.《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商务印书馆1982年《古代美学》(波)塔塔科维兹著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80.《判断力批判》(德)康德著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81.《创造进化论》(法)亨利·柏格森著王珍丽、余习广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2.《逻辑哲学论》(奥)维特根斯坦著郭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83.《林中路》(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84.《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德)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5.《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日)中村元著林太、马小鹤译台湾淑馨出版社1999年版
    86.《原始思维》(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87.《神话思维》(德)恩斯特·卡西尔著黄龙保、周振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88.《新科学》(意)维柯著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89.《人论》(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90.《艺术问题》(美)苏珊·朗格著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91.《情感与形式》(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92.《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3.《眼与心》(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94.《美学与哲学》(法)米盖尔·杜夫海纳著孙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95.《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王晓华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