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语文课程知识的存在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Ontological Research of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 作者:邱福明
  • 论文级别:博士
  • 学科专业名称:教育学
  • 学位年度:2013
  • 导师:曹明海
  • 学科代码:0401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13-04-01
摘要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经过十余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更新了课程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关于语文课程知识问题,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课程知识观和新的教学建议。然而,在语文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实施上,却一直存在着争论和偏差。2011年底,教育部颁布了修订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知识的理念及教学建议做了坚守与调整。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知识问题深受“认识论”的影响。哲学认识论在促进语文课程知识发展进步的同时,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宰制也是极具破坏性的。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依然可以看到认识论桎梏下语文课程知识的异化,出现语文课程知识学习的功利化、权威化、占有化、非生活化等不良倾向。把语文课程知识学习当作为考试服务的手段,讲求机械化训练,追求效率的绝对性,将知识学习局限于认识论范畴,遗忘了师生的存在,语文课程知识的本体性价值被抹杀,出现了语文课程知识学习与人的背离,语文课程知识丰富的意义被残酷地遮蔽起来。
     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推进至今,语文课程知识学习作为主要变革问题浮现出来。目前,语文课程知识的研究呈现许多不足:一是语文课程知识的研究更多还是就语文论语文,总在语文学科的圈圈里打转,特别是长期以来局限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构成的“基础知识”;二是关于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论争,正反对立,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人们专注于对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争论以及系统的构建,尚未能跳出语文的框框;三是热衷于将语文课程知识的认识论价值与对于个体生存、个体精神的意义世界对立起来;四是目前的针对语文课程知识的研究还是比较分散,未形成系统。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存在论哲学的慧眼,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视角,重新找寻语文课程知识的“存在之思”。
     从存在论角度看,语文课程知识的存在论意义主要是指其对学习者精神生命的关照、滋养和护持,帮助学习者体验到生活的充实性与意义性。语文课程知识的存在论意义透视可以从三个维度理解,主体之维就是要帮助语文课程知识学习者觉知自我存在;意义之维则是应尽量呈现语文课程知识的存在论意义;超越之维则是促进语文课程知识学习者建构自我。
     本论文的重点在于探讨语文课程知识的认识框架,以建立起更加符合母语课程特质及其学习者发展的语文课程知识教学信念。从语文课程知识的概念界定入手,审思与检讨了语文课程知识的知识论基础;接着按照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将眼光聚焦到历史纵深,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历史境遇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出语文课程知识的范式演变规律;然后梳理到目前为止关于语文课程知识的属性状态分类,利用费尼克斯“人性论”与“整合意义”的观点,尝试重新构建一种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可能框架;接下来是对语文课程知识存在论意义的实践考察和意蕴探寻,分别呈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知识的现实状况以及其本有的存在论意蕴;最后,从应用的角度,阐述存在论视域下语文课程知识的教学实现策略。论文共有五章:
     第一章以语文课程知识的概念界定与知识论基础审思为起点,辨别了与其相近的人们教学中常混淆的几个概念,从而归纳总结语文课程知识的特点,同时对语文课程知识的知识论基础进行审思与检讨。
     第二章从古代语文教育开始,直到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循着语文教育的历史轨迹,分析语文课程知识存在论意义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命运,争取对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形态获得一个清晰的认知,归纳其发展变化轨迹。并借助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这对范畴,分析语文课程知识范式的演变。
     第三章是针对语文课程知识属性状态分类的探讨以及系统构建。从知识属性与分类的角度,梳理国内语文界现有的语文课程知识构成理论及其分类,并分析其存在的优点与缺陷。从关于语文课程知识系统重建的争鸣谈起,分析和检讨语文课程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根据人性论观点和整合意义视角,尝试构建基于促进意义实现的语文课程知识系统。
     第四章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采用叙事的方法,利用教学案例,呈现语文课程知识存在论意义的缺失;二是跳出单纯的认识论视域,把语文课程知识学习者作为一个“整体的人”,从更广阔的存在论的视域,主动地去追求课程知识的存在论意义,实现课程知识对学习者的自身存在的关照。
     第五章阐述存在论视域下语文课程知识的教学实现策略。主要从重构语文课程知识的本体观与学习观、把准语文课程知识教学的对话精神、探寻语文课程知识的双层双向互构、回复语文课程知识的诗意陶冶功能等四个方面来思考。
     总之,存在论哲学更加适应语文课程知识的诗性特质和浓厚的人文色彩,高度关注人的存在,重视语文课程知识学习者的主观性和独特性的发挥,能体现语文课程知识学习者作为知识主体的主体精神的回归和自我意识觉醒。语文课程知识在采用认识论基础上再吸纳存在论的视野,对于发掘语文课程知识的内涵与魅力,激活师生与语文课程知识相遇的丰富意义等方面必将起到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In2001, our government started the Chinese Curriculum Revolution of the elementaryeduc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practical explorations, the ChineseCurriculum Revolution has obtained a remarkable result, and renewed the teaching idea of thecurriculum.The standard of Chinese curriculum has obtained wide approvals from the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About the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the newCurriculum Revolution has brought the new curriculum knowledge conception and teachingsuggestion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aspect of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ing Chinesecurriculum knowledge, there always are arguments and deviations. At the end of2011, the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promulgated the revised standard of Chinese curriculum, which haspersevered and adjusted the concept and teaching suggestions on Chinese curriculumknowledge. The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has received the deep influence of “theepistemology” for a long time. The philosophy epistemology is in the promotion of thedevelopment and advancement of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and its dominance on Chinesecurriculum knowledge is also extremely destructive. In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 we still maysee the disassimilation of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under the epistemological shackles,appearing utility, authority and other unhealthy tendencies of its learning. The study of Chinesecurriculum knowledge is regarded as the method which serves for the test, emphasizes on themechanized training, and pursues the absoluteness of efficiency, and is limited to the category ofepistemology, which forgets the existenc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Ontological value of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has been written off.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Chinesecurriculum knowledge learning and human has appeared. The rich significance of Chinesecurriculum knowledge has been camouflaged brutally.
     To drive forward the new Chine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volution of elementaryeducation till now, the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learning turns to be the main problem inthe reformation.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presents manyinsufficiencies: first, the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is more about Chinese itself, alwaysspins in the circle of Chinese discipline, specially limits in “the elementary knowledge " whichconsists of characters, words, sentences, languages, rhetoric, logic and articles; Second, aboutthe debate of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system, the pros and cons cling to their owninterpretation, unable to agree with each other. People concentrate to the argument about Chinese curriculum system and its construction, not yet can jump out the confines of Chinese language;Third,people keen on putting the epistemological value of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andthe significance world of individual survival and spirit in conflict. Last, at present, the researchof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is still quite dispersible, and has not formed the system.Therefore, we need to draw support from the mental perception of the ontological philosophy,from the angl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looking for “the thinking of existence” of the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again.
     Looking from the ontological angle, the ont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urriculumknowledge mainly refers to that it looks after, nourishes, protects and sustains learners’ spirituallife, and helps them to experience the enrichmen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ir lives. The perspectiveof ont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may be understood from threedimensions as follows: the main dimension is to help the learner of Chinese curriculumknowledge feel the self-existence; the dimension of significance should present the ontological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as far as possible; the surmounting dimensionis to promote the learner to construct oneself.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understanding framework of Chinese curriculumknowledge, in order to establish more suitable native langug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faith oflearners' developing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Started from the conceptual limit of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its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has been deliberated andexamined; Then according to the the historical vein of Chines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hearticle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depth,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e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of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and induces the summary on the Paradigm Evolution Law of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then combs the attributive state's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curriculum knowledge,uses the viewpoint of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integratedsignificance” by Fenix, and constructs one kind of possible frame of Chinese curriculumknowledge system again; then it is about practical inspection and implicit exploration of thepresence of significant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separately presents the knowledgerealistic condition which is in the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and its original existentimplication.; finally, from the applied angle, this paper elaborates teaching realized strategy of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under the Perspective View of Ontology.This paper altogetherhas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takes the conceptual limit of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and theexamination of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as the beginning, has distinguished several conceptsin teaching which people often confuses, thus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curriculum knowledge, simultaneously carries on to deliberate and examine the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Started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education, to the current Chinese Curriculum Revolution,along the historical path of Chinese education, chapter two analyzes the existent significance of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in each historical destiny, and strives for obtaining a clearlycognition aboutits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With the aid ofindividual and public knowledge,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Paradigm Evolution of Chinesecurriculum knowledge.
     Chapter three aims at discussing the attributiv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curriculumknowledge as well as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llective properties andclassification, this chapter arranges domestic Chinese existing knowledge on Chinese languagecurriculum theory and its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zes its advantages and defects. Talking fromthe contention about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system, it advocatesthe generated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humannature and integrated significance, it attempts to construct the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system based on the realization of stimulative significance.
     Chapter four begins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to use the narrative method and teachingcases, and presents the lack of existent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Two is tojump out the pure epistemological horizon, from the broader ontological sight, taking the learnerof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as “the whole person” who initiatively pursues the ontologicalsignificance of the curriculum knowledge,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nsideration of curriculumknowledge on one’s own existence.
     Chapter five elaborates the teaching realized strategy of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under ontological horizon. It mainly ponders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reconstructing theOntological concept and learning theory of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accurating the spiritof the dialogue in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teaching, seeking the double-deckedbidirectional mutually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on Chinese curriculum, and reverting thepoetic cultivated function on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knowledge.
     In brief, the ontological philosophy even more adapts to the specially poetic characteristicand strong humanities color of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highly pays close attention tohuman existence and the learner's display of subjectivity and uniqueness, can manifest thelearner, the intellective mainbody 's main spiritual return and self-awareness awakened. The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absorbs ontological visual field again on the basis of usingepistemology, will certain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f inspiration and guidance, regardingexcavating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m of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as well as activatingrich significance of the meeting between teachers, students and curriculum knowledge,etc.
引文
[1]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上)[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3期.
    [1]王荣生.欧美语文课程知识的状况[J].语文建设,2002年第5期.
    [1]朱绍禹.美日苏语文教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123页.
    [2]韩雪屏.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J].语文建设,2003年第3期.
    [1]本部分内容参见邱福明.语文课程文化当代转型与重塑的方法论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第7期,第20—22页.
    [1]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M].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3页.
    [1]王文臣.论存在论的基本路向[J].西方哲学研究,2010年第5期.
    [2]李海林.论语文课程的哲学基础[J].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4期.
    [3]熊和平.课程、知识与认识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7期.
    [4]俞吾金.从传统知识论到生存实践论[J].文史哲,2004年第2期.
    [1]王宗海.从口语交际教学的失误中追索语文课程知识的构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丹西注,周文彰、何包钢译.当代认识论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版,第25页.
    [2]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课程变革的知识基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5页.
    [1]潘洪建.什么是知识:教育学的界说[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第1期,第20页.
    [2]董存才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525页.
    [3]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44页.
    [4]石中英著.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11页.
    [5]潘洪建.什么是知识:教育学的界说[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5年第1期,第22页.
    [6][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78页
    [7][德]海德格尔,陈嘉应、王庆杰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第53页.
    [1]G.M.Bleinkin,A.v.Kelly,“The Primary Curriculum”,Harper and Raw,1981,P.91.
    [2]王荣生.“语文知识”是个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讨论?[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4期,第8页.
    [1]什么是语文知识,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4d42000100ntlf.html
    [2]刘光成.语文知识教学的历程与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5期.
    [3]周庆元、黄耀红.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审视与观念批判[J].福建论坛,2008年第2期,第56页.
    [4]齐军.教学场域中的课程知识:对象、呈现方式及价值取向[J].教育导刊,2010年第4期,第19页.
    [1]王荣生、李海林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37页.
    [2]叶苍岑.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训练紧密联系的原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版第5页.
    [3]张志刚.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微[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90页.
    [4]曹建召.学校语文知识生产方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第18页.
    [1]托斯顿.胡森、纳维尔.波斯特尔斯特主编,江山野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9页.
    [2]郭晓明.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98页.
    [3]肖川.课程知识的特征[J].基础教育参考,2008年第11期,第95页.
    [1]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05页.
    [2]侯星海.我看中学语文课程知识与学习:从阐释知识理念出发[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第11期.
    [3]王萍.从百年课纲的衍变看中学语文课程知识的发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1]屠锦红.论语文知识[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第35页.
    [2]林志强.更重要的是传授课程知识——对“语文课堂教什么”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9年第31期,第24页.
    [1]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18页。
    [2]肖欣云.课程知识:个体知识的构建与生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18页.
    [1]李召存.课程知识论[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60页.
    [2]李召存.课程知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45页.
    [1]李海林.“语文知识”:不能再回避的理论问题——兼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人民教育,2006年第5期,第27页.
    [2]同上
    [1]转引自: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9页.
    [2]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99页.
    [1]韩雪屏.也谈语文课程知识观念的嬗变[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09年第4期.
    [1]黄伟.语文知识教学的更新与重建[J].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1期,第34页.
    [2]黄强军、杨孟权.语文课程语言知识内容的存在形态[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10期,第31页.
    [1]邹诗鹏.生存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8页.
    [3]孙霞.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对传统存在论的超越[J],理论学习,2009年第2期.
    [1]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78页.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2]谭文旗.存在意义建构——存在论视角下的语文教育[J].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2期.
    [3]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327页.
    [4]秦光涛.意义世界[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4页.
    [1]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327页.
    [1]季苹.教什么知识:对教学的知识论基础的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16页
    [1]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J].语文建设,2002年第5期,第11页.
    [1]徐继存、车丽娜.课程与教学论问题的时代澄明[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24页.
    [1]李海林.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J].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2期.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9页.
    [3]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二)[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3年第8期.
    [1]韩雪屏.也谈语文课程知识观念的嬗变[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09年第4期.
    [2]王宗海.从口语交际教学的失误中追索语文课程知识的构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64页.
    [3]季苹.教什么知识:对教学的知识论基础的认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12页.
    [4]王荣生.语文课课程论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152页.
    [1]李海林.语文知识:不能再回避的理论问题——兼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J].人民教育,2006年第5期,第24页.
    [2]王荣生、李海林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43页.
    [3]何娟、赵卫.活动课程知识论基础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11期,第70页.
    [1][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引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1]贡华南.知识与存在:对中国近现代知识论的存在论考察[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2]胡绪阳著.语文德性论[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第24页.
    [1]金生厷著.德性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2]杨帆.语文体悟教学思想发展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0年第3期,第58页.
    [3]参见《论语·为政》
    [4]参见《养正遗规》
    [1]史继忠.经学的特征及其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第44页.
    [2]《颜氏家训·勉学篇》
    [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C],卷四六,学校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7页.
    [1]王松泉等主编.中国语文教育简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68页.
    [1]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34页.
    [1]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C].见郑振铎编《晚清文选》,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版第720页.
    [1]王松泉等主编.中国语文教育简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2]赵炎才.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刍议[J].安徽史学,2003年第2期,第13页.
    [1]转引自曾毅,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8页.
    [2]阮真.时代思潮与中学国文教学[J]中华教育界,第22卷第1期.
    [1]王森然.教学方法的讨论[J].《中学国文教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1]吕叔湘.《教学语法论集,怎样跟中学生讲语法》
    [1]邵光华、顾汾沉.中国双基教学的理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2期.
    [2]顾黄初.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上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33页.
    [1]李召存.课程知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130页.
    [1][美]埃弗洛姆著,杨慧译,占有还是存在:一个新型社会的心灵基础[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第68页.
    [1]杨东平.语文课:我们失去了什么[J].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2]靳新来.新尝试新探索新冲击—评钱理群“中学鲁迅作品重读”系列文章[J].语文学习,1994年第4期.
    [3]杜时忠.教育学要走出“唯科学”的迷途——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批判[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第79页.
    [4]许曙峰.标准化试题的负面影响[J].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9期,第14页.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8-19页.
    [1]李海林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336页.
    [2]钱理群、孙绍振著.对话语文——钱理群教授与孙绍振教授关于语文的对话[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10页.
    [1]曹明海、李洪先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55页.
    [1]本部分内容参见邱福明.新理性:语文教育的文化精神建构——语文课改十年文化思想巡礼.中学语文,2010年第4期.
    [2]黄琼.一个异端的前世今生——泛语文批判[J].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6期.
    [3]黄永祥.新课程呼唤理性与真实的语文课堂——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若干浮躁现象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2期.
    [4]薛毅.反思新语文观[J].书城,2003年,第11期.
    [5]赵荣新.理性回归:语文课改的反思与考量「J].学术论坛,2008年第4期.
    [6]陈玉秋、邱福明..语文课程改革代价的理性思考「J].教育学报,2007年第4期.
    [1]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1页.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71页.
    [2]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76页.
    [1]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J].语文学习,1993年,第1期.
    [2]Martin, MiriamK.,De Pisdn, Ram6n MartinezEducational Milieu Wth Implications forReligious(2005).From Knowledge to wisdom:A New Challenge to the Education. Religious Education,100(2), p15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2、4页.
    [1]徐瑞.后现代课程观的理论创新与不足[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8期.
    [1]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课程变革的知识基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44页.
    [2]谢选骏.荒漠.甘泉——文化本体论[M].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版,第50页.
    [1]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课程变革的知识基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249页.
    [1]陈雪梅.从《三字经》看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J].晋图学刊,2009年第12期,第51页.
    [1]语文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323-335页
    [2]语文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便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527-528页。
    [1]沈韬.语文教学呼唤科学批评[J].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8期.
    [2]章幼学.确立文章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
    [1]蔡朝阳.魏书生:技术主义和权威人格的末路[J].教育科学论坛,2004年第1期,第13-15页.
    [2]解正宝.从图式理论看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J].学语文,2002年第3期,第6页.
    [3]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J].语文建设,2002年第5期,第12-18页.
    [1]陈洪澜.论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J].科学学研究,2001年第1期,第28页.
    [2]王荣生.“语文知识”是个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讨论?[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4期,第8页.
    [3]参见王荣生、李海林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39-43页.
    [1]李海林.不能再回避的理论问题——兼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J].人民教育,2006年第5期,第27页.
    [2]周庆元、黄耀红.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审视与观念批判[J].福建论坛,2008年第2期,第56-57页.
    [1]Michael planyi,knowing and being,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69,138
    [2]参见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9期,第19页.
    [1]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9期,第19页.
    [2]参见张青民、潘洪建.语文知识分类与教学方式选择的探讨[J].教育导刊,2005年第2期,第31-33页.
    [1]潘洪建.教学知识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224页.
    [1]屠锦红.论语文知识[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48-60页.
    [1]屠锦红.从语文课程知识视角论语文课程目标达成[J].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第12期,第3页.
    [2]周敏.语文课程“动姿化”知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6月,第157页.
    [1]小威廉姆E.多尔著,高夫编,张文军译.课程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38页—39页.
    [2]王宗海.从口语交际教学的失误中追索语文课程知识的构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张香君.东西方思维差异对比及意义[J].前沿,2010年,第18期,第33页.
    [2]]狄百瑞著,李弘祺译.中国的自由传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8页.
    [1]陶继新、张圣华.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http://news.sina.com.cn/c/2005-06-23/09276248486s.shtml
    [2]谌安荣.语文知识教学中个体精神自由的消解与重构[J].教育探索,2009年第9期,第45页.
    [1]语言研究的复杂整体视角——对语言研究的方法论示,http://paper.i21st.cn/story/51452.html
    [2]陈枫.反思与前瞻:2002———2006年语文课程知识研究述评[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6年第12期.
    [1]黄厚江.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建立[J].语文建设,2009年第4期,注:本小节未做注明的引用资料均出自黄厚江老师的这篇论文.
    [1]陈尚达.对建构语文课程知识系统论的两点质疑——与黄厚江老师商榷[J].语文建设,2009年,第10期.注:本小节未做注明的引用资料均出自陈尚达先生的这篇论文.
    [1]江跃、王家伦.也论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构建——兼与陈尚达先生商榷[J].语文建设,2009年第12期。注:本小节未做注明的引用资料均出自江先生的这篇论文.
    [1]白明亮.理论的话语与实践的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关系的本原性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
    [1]罗蒂,张国清译.后形而上学希望[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4页.
    [2]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78页.
    [1]徐瑞.后现代课程观的理论创新与不足[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8期.
    [2]于翠翠.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主义倾向批判[J].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11期.
    [3]童庆炳.语文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J].语文建设,2003年第8期.
    [4]郭晓明、蒋红斌.论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4期.
    [1]温儒敏.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1期.
    [1]王莹.生态式教育的本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7年第2期.
    [1]顾之川.人教版课标教材编写意图与教材结构[J].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1期.
    [1]郝德永.从两极到中介: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2]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2]蒋园园.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研究:复杂理论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7期.
    [1]徐万君.课堂生成要把握两个“点”[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7年第11期
    [1] PHENIX P H. Realms of meaning: A philoso-phy of the curriculum for general education[M].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64.P26-28
    [2]PHENIX P H. Realms of meaning: A philoso-phy of the curriculum for general education[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64.P25
    [1]PHENIX P H. Realms of meaning: A philoso-phy of the curriculum for general education[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64.P22
    [2]陈彩燕.费尼克斯的知识分类与课程编制理论述评[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转引自张华.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1]姜大源.学习领域课程:概念、特征与问题——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1]泰戈尔《新月集》之《同情》
    [1]沈石溪.敬畏生命——谈《斑羚飞渡》创作体会[J].中国校园文学,2007年第21期.
    [1]钮勤章.语文是一道诗意的风景[J].湖南教育,2007年第10期.
    [1]朱益群.论语文课堂教学的执行力[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年第8期.
    [1]郭华.课堂沟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1页.
    [1]童庆炳.语文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J].语文建设,2003年第8期.
    [2]杜瑞军.规训的教育与人的自由[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王鉴.教育规训:批判与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1期.
    [1]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46页.
    [2][美]爱德华·萨不尔著,陆卓儿译.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5页.
    [3][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485页.
    [4][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143-148页.
    [5]李政涛.教育研究中的四种语言学取向—兼论通向语言的教育学之路[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第6期.
    [6]李召存.课程知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页.
    [1]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1]徐莉.民族村落中的教师:文化场视域下教师发展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4页.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75页.
    [1]张曙光.教育改革与意义世界的重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2]郭继民.对“意义世界”的一个考察——从现代西方哲学史的角度[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58页.
    [3]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81页
    [4]李召存.课程知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1]朱晓宏、刘秀江.中学语文课堂:意义世界的缺失[J].基础教育,2004年,第4期,第50页.
    [2]秦光涛.意义世界[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69页.
    [3]秦光涛.意义世界[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82页.
    [4]秦光涛.意义世界[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22页
    [1]转引自唐达成《文学批评漫说》,《文学评论》1996年第3期。
    [2]杨国荣.意义世界的生成[J].哲学研究,2010年第1期,第58页.
    [1]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16页.
    [2]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25页.
    [1][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4页.
    [2]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年年6月版,第90—91页.
    [3]郑雪松。教育学从“科学世界”深人到“生活世界”——对教育学转向的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43页.
    [2]吕映.语文课程的文化研究:一种新的视角与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8期.
    [3]陈金才.文化就是力量:论语文课程文化的建构[J],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1期.
    [1]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3页.
    [2]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兼论当代知识教育的变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5页.
    [3]包国庆.研究性学习的哲学亮点[J].教育参考,2002年第1期.
    [1]秦光涛.意义世界[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15页.
    [2]李召存.课程知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65页
    [1]潘庆玉.语文教育哲学导论——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语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89页.
    [1]李召存.课程知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76-77页.
    [1]赵汀阳.心事哲学,长话短说[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182-195页.
    [2]张胤.教学认识论之批判与新教学范式的构建[J].教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208页.
    [3]李召存.反思知识教学的认识论基础,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11期,第19页
    [1]程红兵.语文教学“科学化”当议—与魏书生同志商榷,《语文学习》,I991年第11期
    [2]薛毅.文学教育的悲哀: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3][美]埃·弗罗姆著,杨慧译:《占有或存在》,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4页.
    [1][美]埃·弗罗姆著,杨慧译.占有或存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7页.
    [2][美]埃·弗罗姆著,杨慧译.占有或存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6页.
    [3]弗洛姆.日常生活中的两种生存方式:占有与存在〔A〕;林方.人的潜能和价值〔C〕.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李召存.课程知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93页
    [2]俞吾金,迈向意义的世界,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3]秦光涛.意义世界[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91页.
    [1]郭元祥.知识的教育学立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第5期,第3页.
    [2]周敏.语文课程“动姿化”知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136页.
    [3]徐辉、周双.拉近知识与人的距离——浅谈语文课程知识重构的策略,新课程研究,2010年第4期.
    [1]李红亚.教育意义的寻觅:知识、道德与课程,2007年5月版,第73-74页.
    [2]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4.
    [3]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73-74页.
    [1]李红亚.教育意义的寻觅:知识、道德与课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75页.
    [2]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1][德]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我与你[M].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57页.
    [2][德]伽达默尔著,夏镇平等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3]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第99-100页.
    [1]戴维·伯姆.王松乔译.论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3页.
    [2]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3][德]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第52页.
    [1]薛法根主编.另类课堂(语文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31页.
    [2]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的提出[J].新华文摘,2003年第11期.
    [1]冯忠良、伍新春、姚海林、王建敏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页.
    [2]任长松著.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3]李大维.皮亚杰双向建构论对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2]李召存.课程知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
    [3]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建构[J].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1]苏鸿.意义世界视野下的课程知识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
    [2]肖丽君.诗性智慧及其意义[J].船山学刊,2006年第3期.
    [3]陈剑晖.诗性散文[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前言.
    [1]闫红.对平凡世界的诗性表达和哲理倾诉——读苏北田禾新诗集《四月的原野》[N],保定晚报,2009年11月13日,第28版.
    [2][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第185页.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第241-242页
    [2]曹明海.语文陶冶性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第13页.
    [1]张德超.智慧地继承语文教学传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121页.
    [1]钱理群.呼唤“诗教传统”归来[J].教育文汇,2005年第10期,第49页.
    [1]田广.中国现代写意小说初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40页.
    [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1]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2008年11月,第182页.
    [1]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上)[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3期.
    [2]陈枫.反思与前瞻:2002——2006年语文课程知识研究述评[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6年第12期.
    [1][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引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2]李召存.彰显实践旨趣的课程与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4期.
    [3]熊华军.教师的幸福——存在论的视角[J].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7期.
    [1][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8页.
    [2][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
    [3][美]帕梅拉博洛廷约瑟夫等.课程文化[M].余强,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4][法]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李召存.课程知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7]秦光涛.意义世界[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
    [8]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9]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10]曹明海.语文教育观新建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11]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25页.
    [12]曹明海.语文陶冶性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13]曹明海.语文教学本体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14]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15]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16]王德如.课程文化自觉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17]邓友超.教育解释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
    [18]黄克剑著.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M].东方出版社,1996年5月
    [19]俞宣孟著.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
    [20]孙孔懿著.教育失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21]高治军著.教育文化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22]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 
    [23]范兆雄著课程文化发展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24]修毅编著人的活动的哲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11月
    [25][美]琼.温克著,路旦俊译,批判教育学——来自真实世界的笔记[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8年9月
    [26]胡定荣著,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
    [27]王攀峰著,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
    [28]李大圣著,百年反思——语文教育育人功能检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29]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的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30]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31]钱理群,孙绍振,对话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3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3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l.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34]孔庆东等编.审视中学语文:世纪末的尴尬[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35]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
    [36][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37][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38]江明.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39]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
    [40]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探索[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4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3]赫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4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4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前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46]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47]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编.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48]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M](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
    [49]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翻译编[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50]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C],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51]施茂枝著.多维视野下的语文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52]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
    [53]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
    [54]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55]洪成文著.现代教育知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
    [56]潘洪建.教学知识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57]靖国平著.教育的智慧性格:兼论当代知识教育的变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2004年7月
    [58][英]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9月
    [59][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60][美]埃·弗罗姆著杨慧译.占有还是存在——一个新型社会的心灵基础[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年2月,
    [1]黄厚江.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建立[J].语文建设,2009年第4期.
    [2]陈尚达.对建构语文课程知识系统论的两点质疑——与黄厚江老师商榷[J].语文建设,2009年第9期.
    [3]江跃、王家伦.也论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构建——兼与陈尚达先生商榷[J].语文建设,2009年第12期.
    [4]林志强.更重要的是传授课程知识——对“语文课堂教什么”的思考[J].中学语文,2009年第31期
    [5]郝明君.知识社会学视阈下的课程知识生成[J].教育探索,2009年第2期.
    [7]任维伟.王敏,论知识教育的个体发展价值[J].华章,2009年第9期
    [8]肖欣云.课程知识:个体知识的构建与生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9]俞吾金.从传统知识论到生存实践论[J],文史哲,2004年第2期
    [10]肖川、曹广祥.课程知识的特征与生成过程[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3期.
    [11]陈枫.反思与前瞻:2002———2006年语文课程知识研究述评[J].中学语文,2006年第12期.
    [12]丁晓蔚.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知识观[J].基础教育,2006年第12期.
    [13]熊和平.课程、知识与认识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7期
    [14]郝德永.知识与课程:“支点”的困境与超越[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10期.
    [15]张祥云.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16]栾雪梅知识的语文边界:什么才是语文的理解[J].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6期
    [17]黄伟.语文知识教学的更新与重建[J].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1期.
    [18]周庆元黄耀红,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审视与观念批判[J].福建论坛,2008年第2期.
    [19]李山林.语文知识与语文活动关系之探讨[J].湖南教育2006年第8期.
    [20]许锃、许晓蕾.语文知识“系统”之辨正[J].中学语文,2008年第1期
    [21]方相成.论新课程视野中的语文知识[J].语文教学研究,2005年第11期.
    [22]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J].语文建设,2002年第5期.
    [23]苏鸿.意义世界视野下的课程知识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
    [24]张科杰.试论语文课程知识[J].教育艺术,2006年第1期
    [25]叶军.语文课程知识观的两种范式描述[J].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26]谌安荣,语文知识教学中个体精神自由的消解与重构[J].教育探索,2009年第9期.
    [27]万武.课本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4期.
    [28]刘光成.语文知识教学的历程与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5期.
    [29]徐林祥.学生主体与语文知识内容的缺失——谈六十年语文教育的“得”与“失”[J].语文建设,2009年第7、8期.
    [30]倪文锦.语文教学的去知识化和技能化倾向——六十年语文教育最大的失[J].语文建设,2009年第7、8期.
    [31]黄黎明.知识教学的文化哲学研究.博士论文,西南大学,2008年6月.
    [32]曹建召.学校语文知识生产方式研究.博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4月.
    [33]曾文婕.文化学习引论——学习文化的哲学考察与建构.博士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6月.
    [34]朱晓宏、刘秀江.中学语文课堂:意义世界的缺失[J].基础教育,2007年第4期.
    [35]杨钦芬.迈向意义世界——教学的价值追寻[J].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5期.
    [36]唐国军、刘国普.“意义世界”的建构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J].传承,2009年第7期.
    [37]张曙光.教育改革与意义世界的重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38]郭继民.对“意义世界”的一个考察——从现代西方哲学史的角度[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39]李长伟.人的教育:超越假设的世界,迈向意义的世界[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
    [40]陈天林.文化:人与自然交往视域中的生产力与意义世界[J].兰州学刊,2006年第5期.
    [41]杨国荣.意义世界的生成[J].哲学研究,2010年第1期.
    [42]杨国荣.论意义世界[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