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梁启超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梁启超(1873—1929)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领导公车上书、推动戊戌变法、倡导三界革命、主编《时务报》、参与民国新政,这些政治活动毫无疑问奠定了他精神领袖的地位。但是,鲜为人知的是,作为清华四导师之一,他也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见的文化巨匠。当今学者无论是研究清末民初的政治、哲学、史学、经学、美学、文学、教育、经济、法律、新闻、宗教、考古学、金石学、文献学、地理,都绕不开一个梁启超。
     而对于文艺美学学科来说,梁启超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如何挽救民族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疲敝,他提出“心力”理论,让“经世”佛学、“致用”儒学与“无用之用”的美学联手,有效化解了物质与精神、西方与东方、科学与美的紧张对立,使“心力”转变为诗性审美与哲学思考的强大心理支持。如何在科学理性大行其道时坚守对日常生活的凝视,他提出“情性”说,对现实人生进行审美化践履,从而开启了中国传统诗学“现代转换”的先声。如何排除“赛先生”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效果,他提出富有梁氏特色的“美育”论,尝试着如何通过“乐”的方式达到“美”的效果,如何在“美”的感召下实现“仁”的境界。面对中西文化大碰撞,他用“会通”的视野来应对,坚持先中后西——调西入中——以中济西的理论思路。梁启超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古今中西交汇时期中国近现代美学尝试转型的一个重要范例,创造性地开拓了中国近现代文艺美学学科的研究领域、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对于梁启超的集中研究,于今已经有二十余年了;而对于梁启超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如雨后春笋。笔者认为,对梁启超的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似乎应该寻求范畴之外蕴含的整体意义,在对其全面综合考证时考虑时代主体迫切的精神诉求,在人文学科话语重建时关注理论之外深沉的人文内涵,在文论的古今转换、中西结合中专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新生新育。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取理论范畴溯源法与理论特色归纳法,厘清“心力”与“情性”两大概念的源流,总结出梁启超“心力”说的五大理论重点:热力、爱力、意志力、创造力、审美感染力;概括出“心力”说的四大理论特色:物力与精神力的结合、佛陀与维纳斯之盟、文学与人心的合力、启蒙与救亡的互动;发掘出梁启超“情性”说的四大内涵:艺术情感论、生活情趣论、情感个性论、情性本体论;归纳出梁启超的四大“美育”理论:美的享乐说、美的创造说、以艺术视教育作用说、伦理意义的美育说;梳理出梁启超集中运用的四组相辅相成的研究方法:科学精神与整理国故、历时推演与共时归纳、思辨论证与感性表达、分类比较与发潜阐幽。
     本文运用的另外一个研究方法是比较法,通过对梁启超与鲁迅“群”“独”观的比较,探讨知识分子的现代性转换问题,即面对着天崩地裂的时代变局,具有现代前瞻意识的知识分子,在对西方研究方法与传统的学术资源进行整合时,所呈现出的典型时代特征:研究方法上的科学性、知识思想上的贯通性、精神人格上的批判性与学术追求上的独立性。通过对梁启超与杜亚泉、李大钊的比较,凸显出面对中西文化大碰撞,一代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出路问题所展现的学术态度,这些态度说明了社会理想的实现终归与审美意识密不可分。
     本文认为,梁启超美学思想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体系性,即:梁启超文艺美学思想,是一个以“心力”说为核心,以“情性”说为本体,以“美育”论为目标,以“会通”观为视野的人生艺术化文艺美学体系。它的四大理论范畴是:作为鉴赏论的“心力”、作为创作论的“情性”、作为功能论的“美育”,作为方法论的“会通”。这个体系有着自己的特色——潜隐性与开放性,有着清晰的理论脉络——“变”而“非变”,有着坚守的立场——学术研究与人文关怀。它是心力、情性、美育、会通四者的有序化合,更是美·艺术·生活三者不可分割的内在贯通。
Liang Qichao (1873-1929) is the end of the19th century and early20th century. China's modern history and colorful characters, a letter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bus to promote the1898Reform advocate the Realms revolution, editor of "Current Affai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public of New Deal, these political activities centsno doubt laid the spiritual leaders position.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s Qinghua one of four instructors, he is also the end of the Qing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not common cultural masters. Scholars today regardless of the end of the Qing politics, philosophy, history, aesthetics, literature, education, economy, law, journalism, religion, archeology, epigraphy, philology, geography, and are not open around one Liang Qichao.
     Literary Aesthetics, Liang Qichao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ame can not be ignored:how to save the double Pibi of the national body and spirit, he proposed the theory of "effort","World" Buddhist,"Practice" Confucianism and uselessaesthetics together, effectively combined tensions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spiritual, the West and the East, Scie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effort "into a poetic aesthetic and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f the strong psychological support. How to stick to science and rationality popular gaze on daily life, his "love" the aesthetic of Fulfillment, which starte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oetics convert the precursor of real life. How do I exclude the "Mr." to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chool education, he proposed that the rich the Lia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esthetic on, try the way how the music "to" effect, how in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ealization of the realm of "benevolence". Collisions fa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he will pass the vision to deal with, adhere to the first in the West-tune the West into the-to the West in economic theory ideas. Liang Qichao of literary aesthetic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example of modern aesthetics i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rsection of China are trying to transition, to develop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ield of modern literary aesthetics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ideas.
     Liang focus on today has more than twenty years; Liang Qichao of literary aesthetics thought, into the new century is springing up.1believe that thinking of Liang literary aesthetics, it seems that should be sought outside the scope of the overall inherent significance. consider pressing the spirit of times the main demands of its fully integrated research, theory outside of deep concern in the redevelopment of the humanities discourse human connotation, the focus in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the text on the conversion,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tud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new sterile.
     Research methods, take a traceable method and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oretical categories of induction to clarify the origins of the two concepts of "effort" and "Love", summed up the Liang Qichao "effort." said the five theoretical focus:heat, love of power,willpower, creativity, aesthetic appeal, summed up the effort, said the four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a combination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force, Buddha and Venus Alliance, literature and people together. enlightenment and salv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to exploreLiang Qichao out of "love,"said the four connotations:the emotion of art theory, the interest in life on the emotional personality theory, the situation ontology, summarized Liang four "aesthetic" theory:the pleasures of America, said the cre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said,to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arts, as said. the ethical significance of aesthetic
     In this paper, another method is comparative law, Liang Qichao and Lu Xun's "group" and "independence" concept of comparison, explore the intellectuals of the modern conversion issues, the face of earth shattering change in the situation of the times, with the knowledge of the modern forward-thinkingan independent molecul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Western research methods and traditional academic resources, showing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knowledge ideologically through sexual, psychological or personality critical and academic pursuitssex.Liang Qichao the Du Yaquan, Li Dazhao comparison highlighting the fa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collision generation of scholars made to answer the way ou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se answers from different angles, a reflection of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ideals, the United States of Enlightenment meaning andbright side of humanity each other.
     This paper argues that Liang Qichao aesthetic ideas showing a unique system:Liang Qichao of literary aesthetics thought, is an "effort" as the core. the "feeling" that body, on the "aesthetic" as the goal,"pass" concept as a vision of the art of life art aesthetic system.Its four theoretical categories:the "effort" as the appreciation on the Creation of "Love" as a function on the "aesthetie", as the methodology "will pass".This system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latent and openness, have a clear theoretical context-"change" and "non-change", has held the position-academic research, and humane care.It is the effort, affective, aesthetic, through the ordered compounds, it is inherent through art life three indivisible.
引文
1李泽厚:《梁启超王国维简论》,《历史研究》1979年第7期。
    1麻天祥:《20世纪中国佛学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1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3唐辉:《论风骨象喻与文学心力——<文心雕龙·风骨>的文化再诊释》,《云梦学刊》2006年3月,第108-112页。
    4童庆炳:《“美在关系”说的再探讨》,见浦镇元、杜寒风:《美学前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1《景德传灯录》卷五。
    2《佛说法印经》。
    3祁志祥:《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5章太炎:《答铁铮》,《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章太炎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2页。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7页。
    1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页。
    2谭嗣同:《上欧阳中鹄》,《谭嗣同全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9页。
    1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6页。
    2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69页。
    3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2页。
    4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6页。
    5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6页。
    6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2页。
    1唐才常:《论热力(上)》,郑大华、任菁:《中国启蒙思想文库 砭旧危言——唐才常宋恕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107页。
    2唐才常:《论热力(下)》,郑大华、任菁:《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砭旧危言——唐才常 宋恕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111页。
    1梁启超:《世界外之世界》,易鑫鼎编:《梁启超选集》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580页。
    2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易鑫鼎编:《梁启超选集》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764页。
    3梁启超:《论毅力》易鑫鼎编:《梁启超选集》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646页。
    2梁启超:《论进取冒险》,选自《饮冰室专集第一册·新民说》,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9页。
    3梁启超《论合群》,选自《饮冰室专集第一册·新民说》,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8页。
    3梁启超:《论私德》,选自《饮冰室专集第一册·新民说》,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7页。
    4梁启超:《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文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4页。
    5梁启超:《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选自《饮冰室文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9页。
    1梁启超:《为创办文化学院事求助于国中同志》,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7页。
    2梁启超:《非“唯”》,选自《饮冰室文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3页。
    3梁启超:《非“唯”》,选自《饮冰室文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5页。
    4梁启超:《清华研究院茶话会演说辞》,选自《饮冰室文集第五册》,转引自夏晓红:《<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07页.
    1梁启超:《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选自《饮冰室专集第一册·自由书》,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9页。
    2梁启超:《谭嗣同传》,选自《饮冰室专集第一册·谭嗣同传》,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页。
    3梁启超:《为学与做人》,选自《饮冰室文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5页。
    4梁启超:《屈原研究》,《饮冰室合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54页。
    5梁启超:《情圣杜甫》,《饮冰室合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6页。
    1梁启超:《希望与失望》,选自《饮冰室专集第一册·自由书》,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9页。
    2梁启超:《论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2页。
    1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易鑫鼎编:《梁启超选集》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341-415页。
    2梁启超:《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选自《饮冰室专集第四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89页。
    1梁启超:《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选自《饮冰室文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6页。
    2梁启超:《论进取冒险》,见夏晓红编:《梁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120页。
    3梁启超:《人生观与科学——对张、丁论战的批评》,选自《饮冰室文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2页。
    1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选自《饮冰室文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2-46页。
    2梁启超:《美术与生活》,选自《饮冰室文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9页。
    3梁启超:《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选自《饮冰室文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5页。
    4梁启超:《为创办文化学院事求助于国中同志》,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2页。
    1梁启超:《为学与做人》,选自《饮冰室文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6页。
    2梁启超:《成败》,选自《饮冰室专集第一册·自由书》,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5页。
    3梁启超:《善变之豪杰》,选自《饮冰室专集第一册·自由书》,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6页。
    4梁启超:《养心语录》,选自《饮冰室专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3页。
    5梁启超:《世界外之世界》,选自《饮冰室专集第一册·自由书》,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8页。
    6梁启超:《俾十麦与格兰斯顿》,选自《饮冰室专集第一册·自由书》,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9页。
    7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选自《饮冰室文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3页。
    8梁启超:《论毅力》,选自《饮冰室专集第一册·新民说》),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6页。
    1梁启超:《《论尚武》,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2页。
    2梁启超:《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选自《饮冰室专集第四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15页。
    3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选自《饮冰室专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页。
    1梁启超:《什么是文化》,易鑫鼎编:《梁启超选集》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494页-501页。
    2梁启超:《为学与做人》,选自《饮冰室文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65页。
    3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选自《饮冰室专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9页。
    4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选自《饮冰室专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0页。
    5梁启超:《美术与科学》,《饮冰室文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9-132页。
    1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00页。
    1梁启超:《惟心》,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63页。
    1梁启超:《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65页。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1页。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3页。
    4梁启超:《欧游心影录》,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页。
    5梁启超:《非“唯”》,选自《饮冰室文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3页。
    6梁启超:《非“唯”》,选自《饮冰室文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5页。
    1梁启超:《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9页。
    2梁启超:《为创办文化学院事求助于国中同志》,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36页。
    3梁启超:《人生观与科学——对于张、丁论战的批评》,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9页。
    4梁启超:《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选自《饮冰室文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6页。
    5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选自《饮冰室专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5页。
    1夏晓红编:《梁启超文选》(L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483-491页。
    2梁启超:《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见夏晓红编:《梁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488页。
    3梁启超:《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见夏晓红编:《梁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485-488页。
    4梁启超:《谭嗣同传》,见夏晓红编:《梁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283页。
    1梁启超:《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见夏晓红编:《梁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485-486页。
    2梁启超:《论进取冒险》,见夏晓红编:《梁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120页。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26页。
    1梁启超:梁启超:《什么是文化》,选自《饮冰室文集第五册》。
    2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3页。
    1高瑞泉:《天命的陨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9页。
    1叶子铭:《<“五四”作家与佛教文化>序》,见哈迎飞著:《“五四”作家与佛教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徐岱:《美学新概念》,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84页。
    2[美]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5页。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6页。
    1朱自清:《诗言志》,《朱自清说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0页。
    1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8页。
    2梁启超:《情圣杜甫》,《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7页。
    3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表现的情感》,《饮冰室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7页。
    4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表现的情感》,《饮冰室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6页。
    5梁启超:《屈原研究》,《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3页。
    1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表现的情感》,《饮冰室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5页。
    2梁启超:《情圣杜甫》,《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7页。
    3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表现的情感》,《饮冰室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8页。
    4梁启超:《陶渊明》,《饮冰室合集》第12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9页。
    1梁启超:《屈原研究》,《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4页。
    1梁启超:《陶渊明》,《饮冰室合集》第12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7页。
    2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2页。
    1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表现的情感》,《饮冰室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3页。
    1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文集》第13册卷38,中华书局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1梁启超:《屈原研究》,《饮冰室文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9年版第14册卷39,第6页。
    2梁启超;《情圣杜甫》,《饮冰室文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9年版第13册卷38,第10页。
    3梁启超:《美术与科学》,《饮冰室文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9年版第13册卷38,第77页。
    1梁启超:《美术与生活》,《饮冰室文集》第13册卷39,中华书局出版社1989年版,第65页。
    2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饮冰室文集》第13册卷38,中华书局出版社1989年版,第54页。
    1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饮冰室文集》第13册卷38,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9页。
    2梁启超:《情圣杜甫》,《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7页。
    1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第7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3页。
    2梁启超.:《情圣杜甫》,《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7页。
    3梁启超:《情圣杜甫》,《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7页。
    4梁启超:《中国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第10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7页。
    5梁启超:《欧游中之一般观察》,《饮冰室合集》第7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页。
    1梁启超:《屈原研究》,《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8页。
    2梁启超:《中国美文及其历史》,《饮冰室合集》第10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1梁启超:《情圣杜甫》,《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8页。
    2梁启超:《惟心》,《饮冰室合集》第3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5页。
    1梁启超:《说国风》,《饮冰室合集》第3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页。
    2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感情史》,《饮冰室合集》第9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页。
    3梁启超:《东南大学课告别词》,《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1梁启超《“知不可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饮冰室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0页。
    2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3梁启超:《美术与生活》,《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页。
    4梁启超:《谭嗣同传》,《饮冰室合集》第6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0页。
    1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第7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页。
    2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第7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1李泽厚:《历史本体论》,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9页。
    2李泽厚:《哲学探寻录》,《李泽厚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2李泽厚、刘绪源:《“情本体”是一种世界性视角》,《决策与信息》2011年第3期。
    3梁启超.:《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2页。
    4梁启超.:《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1-72页。
    1梁启超:《情圣杜甫》,《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0页。
    2梁启超:《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2页。
    3梁启超:《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1页。
    1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3、24、32页。
    2梁启超:《饮冰室诗话附录》,《饮冰室诗词·饮冰室诗话》,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44、347、353页。
    1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诗话》,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207页。
    2梁启超《情圣杜甫》,《饮冰室诗话》,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页。
    3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诗话》,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269页。
    1梁启超:《屈原研究》,《饮冰室诗话》,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页。
    1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饮冰室全集·文集》卷十,中华书局1932年版。
    1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饮冰室全集·文集》卷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61-269页。
    1梁启超:《人生观与科学》,《饮冰室文集》卷四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9页。
    1宗白华:《康德美学原理述评》,《新建设》1960年第5期。
    2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46、90页。
    3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2封信。
    4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2封信。
    1蔡元培:《美育》,《蔡元培全集第六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99页。
    2蔡元培:《美育》,《蔡元培全集第六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99页。
    3蔡元培:《哲学大纲》,《蔡元培全集》第2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41页。
    4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华书局出版社1989年版。
    1蔡元培:《<大学院公报>发刊词》,《蔡元培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95页。
    1蔡元培:《美育》,《蔡元培全集》第六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99页。
    2蔡元培:《哲学大纲》,《蔡元培全集》第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41页。
    3王国维《去毒篇》,《王国维学术经典集》上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4页。
    4杜卫:《感性教育:美育的现代性命题》,《浙江学刊》1999年第6期。
    1王国维:《王国维遗书:静庵文集续编》,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1彭加勒:《科学的价值》,李醒民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357页。
    2J·W·米克:《科学与哲学》,1980年第5期,第54-64页。
    3[美]诺伯特·维纳:《维纳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107-108页。
    4麦卡里斯特:《美与科学革命》,李为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1钱德拉塞卡:《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杨建邺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2钱德拉塞卡:《莎干比亚,牛顿和贝多芬》,杨建邺等泽,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69页。
    3杨振宁:《美和理论物理学》,《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第1期。
    4徐本顺、殷启正、解恩泽:《科学研究中的探索性思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03页。
    1别林斯基:《俄国文学史浅论》,转引自王元骧:《文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页。
    1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9页。
    1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176页。
    1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60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亚里斯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转引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1雪莱:《为诗辩护》,转引自王元骧:《文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91页。
    2秦牧:《心灵美和风格美》,转引自王元骧:《文学理论与当今时代》,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梁启超:《自鉴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一》第1页。
    1 萨依德:《知识分子论》,台湾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59-60页。
    1梁启超:《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说》,《饮冰室合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5页。
    2梁启超:《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说》,《饮冰室合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3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第8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7页。
    1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文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8页。
    2梁启超:《新民说·论私德》,《饮冰室文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页。
    3梁启超:《什么是文化》,《饮冰室文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5页。
    4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路》,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页。
    1梁启超:《什么是新文化(科学的理解与自律的情操)》,选自夏晓红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第908页。
    2梁启超:《北海谈话记》,选自夏晓红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038页。
    1以上引文均引自梁启超:《论私德》,选自《饮冰室专集第一册·新民说》,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3-55页。
    2梁启超:《论公德》,选自《饮冰室专集第一册·新民说》,中华书局1989年版。
    1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文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9页。
    1梁启超:《论合群》,选自《新民说》,《饮冰室专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2页。
    1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文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5页。
    2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文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3页。
    3梁启超:《新民说·论自由》,《饮冰室专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7页。
    4鲁迅:《随感录三十八》,《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7页。
    1鲁迅《娜拉出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171页。
    2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3鲁迅:《北京通信》,《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4鲁迅:《春末闲谈》,《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
    5鲁迅:《淡淡的血痕中》,选自《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227页。
    6工学谦:《<狂人日记>与鲁迅文学的生命结构》,选自《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6期,第43-48页。
    7王燕:《成为自我:鲁迅“反抗自我”之核》,《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0年3月版,第25-29页。
    1伧父:《迷乱之现代人心》,选自《东方杂志》第15卷,第4号。
    2托马斯·哈定等:《文化与进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4页。
    3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选自《新青年》第17卷2号,1920年1月第45页。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6页。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页。
    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页。
    1梁启超:《情圣杜甫》,《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八》,第37页。
    2陈希我:《一个理想主义的三封信》,《南方都市报》2006年6月9日。
    3郭文斌:《以笔为渡或者我们的“说”》,《当代文坛》2008年第三期。
    4葛水平:《走过时间,走过山河》,《当代文坛》2008年第一期。
    1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5页。
    2弗洛伊德:《一种幻想的未来 文明及其不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页。
    3以上引文均见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36页。
    4梁启超:《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5梁启超:《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1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7-38页。
    2[美]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刘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1参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五下》,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页。
    2梁启超:《中国动力大势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5页。
    3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6页。
    4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6页、110页。
    5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页。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0页。
    1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转引自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64页。
    2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转引自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45-374页。
    3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路》,转引自魏泉:《梁启超:从“承启之志”到“守待之心”》,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221页。
    1杜亚泉:《杜亚泉文选》,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5页。
    2杜亚泉:《杜亚泉文选》,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页。
    3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45页.。
    1《杜亚泉:杜亚泉文选》,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312页。
    2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选自《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9-60页。
    3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12页。
    1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5页。
    2梁启超:《自鉴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1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饮冰室文集》之三十九,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2页。
    1梁启超:《北海谈话记》,夏晓红编《梁启超文选》(下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507页-514页。
    1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路》,《饮冰室全集·文集之五》,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5-77页。
    1梁启超:《历史统计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中华书局出版社1989年版,第。
    1梁启超《墨子之论理学·附言二》,《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5页。
    1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3页。
    2梁启超:《墨子之论理学》,《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七》,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5页。
    3梁启超:《非“唯”》,选自《饮冰室文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3页。
    4梁启超:《非“唯”》,选自《饮冰室文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5页。
    1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节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页。
    1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08页。
    1徐岱:《美学新概念》,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84页。
    1夏晓红编:《追忆梁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88页。
    2夏晓红编:《追忆梁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418页。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第8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3页。
    1梁启超:《外交欤内政欤》,《饮冰室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5页。
    2张品兴编:《梁启超家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1陈平原:《“学者追忆”丛书·总序》,夏晓红主编《追忆梁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2程伯庄:《谈梁任公先生》,1942年8月《思想与时代》第13期,转引自夏晓虹:《追忆梁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页。
    1梁漱溟:《纪念梁任公先生》,转引自夏晓虹:《追忆梁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260页.
    2梁启超:《致孩子们(1927年8月29日)》,张品兴编:《梁启超家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493页。
    3 (日)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5页。
    1梁启超:《什么是文化》,《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3页。
    2梁启超:《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选自《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8页。
    3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路》,转引自魏泉:《梁启超:从“承启之志”到“守待之心”》,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221页。
    4梁启超:《变法通义·西学书目表后序》,《饮冰室合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页。
    1、道原禅师:《景德传灯录》。
    2、《佛说法印经》。
    3、老子:《道德经》。
    4、王夫之:《姜斋诗话》。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7、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8、田建业等选编:《杜亚泉文选》,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1993年版。
    9、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10、王国维:《王国维遗书:静庵文集续编》,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11、王国维:《王国维学术经典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蔡元培:《蔡元培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3、黄夏年主编:《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章太炎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15、谭嗣同:《谭嗣同全集》(上、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16、郑大华、任菁:《中国启蒙思想文库砭旧危言——唐才常 宋恕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中华书局编:《饮冰室合集》(12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18、张品兴编:《梁启超全集》(10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19、易鑫鼎编:《梁启超选集》(上、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20、吴松等点校:《梁启超文集点校》(6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1、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22、陈书良选编:《梁启超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23、陈引弛编:《梁启超学术论著集·文学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4、汪松涛编注:《梁启超诗词全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5、夷夏编:《梁启超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6、张品兴编:《梁启超家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27、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8、李平、杨柏岭编:《梁启超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9、王勋敏、申一辛:《梁启超传》,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
    30、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1、黄敏兰:《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梁启超》(转型间学人评传书系),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2、罗检秋:《新会梁氏——梁启超家族的文化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薛瑞汉、庞建国:《晚清风云人物史话·梁启超》,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34、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35、魏泉:《梁启超:从“承启之志”到“守待之心”》,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36、夏晓红编:《追忆梁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37、梁启超:《中国沉思:梁启超读本》,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8、刘琅主编:《精读梁启超》,鹭江出版社2007年版。
    39、贾菁菁编选:《梁启超演讲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0、方志钦、刘斯奋编注《梁启超诗文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1、黄霖、蒋凡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晚清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2、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43、汪松涛编注:《梁启超诗词全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郭应传:《真俗之境:章太炎佛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单正平:《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綦彦臣:《宿醉的王朝:1860-1889晚清三十年》,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
    5、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6、付建舟:《小说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程文超:《1903前夜的涌动》,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杨晓明:《梁启超文论的现代性阐释》,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9、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
    10、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汪涌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单世联:《反抗现代性:从德国到中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中华书局2005年版。
    16、孙周兴:《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17、麻天祥:《佛学与人生——近代思想家的佛学思想》,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8、麻天祥:《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盟——中国近代佛学与文艺美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卢善庆:《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1、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2、许纪霖:《许纪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蒋冰海:《美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4、袁济喜:《承续与超越——20世纪中国美学与传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6、张文勋:《儒道佛美学思想源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7、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年版。
    28、哈迎飞:《“五四”作家与佛教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29、麻天祥:《20世纪中国佛学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0、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2、浦镇元、杜寒风:《美学前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33、祁志祥:《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4、方立天:《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6、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8、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中华书局2001年版。
    39、高瑞泉:《天命的陨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0、哈迎飞著:《“五四”作家与佛教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41、徐岱:《美学新概念》,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42、朱自清:《朱自清说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3、李泽厚:《历史本体论》,三联书店2002年版。
    4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1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5、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
    46、郭英德、谢思炜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
    47、汪涌豪:《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范畴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8、罗义华:《论梁启超的“流质性”与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9、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0、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1、侯敏:《现代新儒家美学论衡》,齐鲁书社出版2010年版。
    52、刘士林:《中国诗学精神》,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53、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4、张文勋:《儒道佛美学思想源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5、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6、陈鹏:《执有与空无——中国人的境界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7、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8、陈德礼:《人生境界与生命美学——中国古代审美心理论纲》,长春出版社1998年版。
    59、刘小枫:《诗化哲学:德国浪漫美学传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60、钱中文、杜书瀛 畅广元主编:《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1、邓新华:《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巴蜀书社2004年版。
    62、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3、刘小枫:《拯救与逍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4、朱光潜:《诗论》,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65、王振复:《中国美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6、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7、徐本顺、殷启正、解恩泽:《科学研究中的探索性思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8、戴吾三、刘兵:《科学与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9、程文超:《1903:前夜的涌动》,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0、李泽厚:《李泽厚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1、[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葛夫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日]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美]马泰·卡琳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华书局2004年版。
    4、[德]马克思·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5、[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6、[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7、[希腊]亚里斯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邓安庆译,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美]托马斯·哈定等:《文化与进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美]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刘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美]萨依德:《知识分子论》,台湾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11、[美]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美]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刘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美]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4、[美]诺伯特·维纳:《维纳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5、[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16、[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华书局2004年版。
    17、[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8、[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0、[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21、[意]克罗齐:《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田时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德]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23、[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25、[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赖其万、符传孝译,作家出版社1989年版。
    26、[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种幻想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严志军、张沫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5年版。
    2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2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0、[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3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32、[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33、[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4、[美]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35、[美]维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37、[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38、[意]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9、[德]瓦尔特·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胡不适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40、钱德拉塞卡:《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杨建邺等泽,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41、彭加勒:《科学的价值》,李醒民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42、麦卡里斯特:《美与科学革命》,李为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1、唐辉:《论风骨象喻与文学心力——<文心雕龙·风骨>的文化再诊释》,《云梦学刊》2006年3月。
    2、吴雁南:《唐才常的心力决定论》,《中州学刊》1993年第1期。
    3、高瑞泉:《谭嗣同““心力”说”初探》,《文史哲》1990年第6期。
    4、姜华:《试论“戊戌”时期维新派的“心力”说》,《求是学刊》1998年第5期。
    5、王光荣:《梁启超的“心力”说》,《东方论坛》2002年第3期。
    6、张锡勤:《对近代“心力”说的再评析》,《哲学研究》2000年第3期。
    7、詹志和:《崇力:鲁迅以力为美的审美取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
    8、李泽厚:《梁启超王国维简论》,《历史研究》1979年第7期。
    9、李泽厚、刘绪源:《“情本体”是一种世界性视角》,《决策与信息》2011年第3期。
    10、金雅《梁启超“情感说”及其美学理论贡献》,《学术月刊》2003年10月。
    11、卢善庆:《梁启超论情感教育》,《开放时代》1985年5月。
    12、夏宗经:《关于科学与美学的思考》,《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13、徐碧辉:《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哲学研究》1996年第1期。
    14、姚全兴:《五四时期关于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论争》,《美与时代》2008年8月。
    15、王元骧:《美育的功能》,《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16、杜卫:《感性教育:美育的现代性命题》,《浙江学刊》1999年第6期。
    17、曾繁仁:《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贡献与启示》,《文艺争鸣》2008年第3期。
    18、方红梅:《“趣味”的特点——梁启超对“趣味”的审美阐释》,《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2月。
    19、王学谦:《<狂人日记>与鲁迅文学的生命结构》,选自《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6期。
    20、罗惠缙:《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衡派的文化观》,《江淮论坛》2003年第5期。
    21、郑大华、伏炎安:《20世纪90年代以来五四文化论战研究述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月。
    22、谷孝虎:《“五四”时期胡适和梁漱溟中西文化观之比较》,《金陵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6月。
    23、马立新:《“五四”东西文化论战新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4、刘黎红:《“调和折衷”在杜亚泉思想中的方法论意义》,《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25、欧阳军喜:《论学衡派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26、谭双泉:《东西文化论战——为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而作》,《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7、麻天祥:《中西文化争论的文化哲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6期。
    28、郑大华:《重评”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7月。
    29、高力克:《重评杜亚泉与陈独秀的东西文化论战》,《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4期。
    30、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
    31、寇鹏程:《中国审美现代性四大范式及其命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月。
    32、刘悦笛:《在“批判启蒙”与“审美批判”之间》,《学术月刊》2006年9月。
    33、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新民”、“美术人”思想》,《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
    34、杨晓明:《梁启超文论的科学方法》,《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3月。
    35、金雅:《梁启超文论创构与当代文论建设》,《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月。
    36、杨晓明:《启蒙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的冲突与调适——梁启超文论再评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7、罗义华:《论梁启超的“流质性”与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
    38、金雅:《梁启超“三大作家批评”与20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第2期。
    39、殷国明:《关于中西文明“结婚论”的产生——探讨梁启超在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中的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