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问题日益成为人类高度关注的一项重大战略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开发、资源短缺等问题和困难,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把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是党中央站在新的时代高度,纵观国际国内形势,根据我国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应对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对于进一步认识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资源环境问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社会调查相结合、以及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方法,分析和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本文以科学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国内外已有的生态文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系统的剖析与研究;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从总体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操作性对策,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具体思路和政策支持。全文包括导论、正文五章和结束语。导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介绍和评析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论文的基本思路、创新点和主要研究方法。
     论文的第一、二章主要是对生态文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依次展开论述,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章主要论述生态文明理论。本章首先从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两个角度概述生态文明的相关概念。其次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价值。然后分别从古希腊与中世纪、近代和现当代三个时期论述西方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最后就中华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概括性的论述。
     第二章主要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首先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这三方面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其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论文的第三、四、五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首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第三章主要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首先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其次回顾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
     第四章主要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首先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战略思想层面上的突破和在政策层面的调整。在战略思想层面主要体现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提出科学发展观两个方面,在政策调整方面主要体现在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建设“两型社会”和建设生态城市四个方面。其次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增长方式、公民生态意识、环境立法体系和国际合作机制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主要论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在第四章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本章主要论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路径,由此提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结束语主要是对本文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出并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重要观点。本部分是篇末结题,是对全文论述后得出的最终的也是本文最重要的结论。
Since the 70s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worsening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problems become a major strategic issue of human attention. China as a developing socialist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lso appear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ver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shortage of resources and other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come restriction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y the“bottleneck”.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blem, and take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n the 17th party congress report is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building strategy. The strateg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high degre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t a new era, looking the situation, according to national circumstanc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needs to address not only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the dual challenges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made a significant decision-making. It is a strategic move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achieve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nd place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a more prominent position. The deep research abou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has great significance: it helps us to understand the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comprehensively, and advance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great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thesis comprehensively uses the following method to analyze and discuss China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mbined, empirical analysis and normative analysis combined, multi-discipline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social survey combined.
     This thesis makes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China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instruction is scientific socialism particularly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oundation is domestic and foreign existing researches ab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analysis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se analyses, it tries to generally propose systematic, operational 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rovide specific ideas and policy supports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and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whole essay contains introductory remarks, five chapters of main body and concluding remark.
     Introductory remarks mainly describ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paper’s selected topic, evaluat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ituations, and introduce paper’s basic thinking, innovation and major research methods.
     The first and second chapter mainly lay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whole thesis. They mainly take up the following theori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or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ory, and theory of construction of China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first chapter deals with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irst of all, it outlin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lated concepts from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aspects. Second, it discusses the main content of Marx and Engel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Then it divides the ancient Greek and medieval,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culture in the three periods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Finally, it general discusses the Chinese culture Confucian, Taoist and Buddh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irst, this section states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econdly, this section states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a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basic content, objective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materi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third、fourth and fifth chapters first analyze the exploration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propose the forward pat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basic analysi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llowing thinking:“propose question-analyses question-solves the problem”.
     The third chapter elaborates the exploration hist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irst, it recommends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aspects. Secondly, it looks back the explor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fourth chapter elabor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one thing, this chapter analyses breakthrough in the level of strategic thinking and policy adjustm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level of strategic thinking mainly reflect by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t the level of policy adjustments mainly reflect by the new path of industria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ircular economy type, two-oriented society and ecological city. For another, it elaborates the probl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style of economic increase, citizen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s.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forward pat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fourth chapter’s analysis,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forward pat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puts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proposals to fatherly advance its development.
     The concluding remarks mainly carry on the summary to this article’s research results, and propose and elaborate this standpoi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section is finishing touch, it is the full text of the final paper is derived from the most important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0]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1]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5]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16]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8]邓小平文选(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0]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7]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9]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0]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6]中国环境报社.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7]中国21世纪议程编制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
    [38]国家环保总局.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39]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0]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41]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编.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2]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3]姜春云.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4]姜春云.偿还生态欠债——人与自然和谐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45]严书翰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6]严书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47]安国政.1997/98年世界知识年鉴[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48]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M].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49]蔡守秋.环境资源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0]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1]韩广等.中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52]霍小勇.中外治国方略箴言集(论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A].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
    [53]黄国勤.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54]黄鼎成,王毅等.人与自然关系导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5]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6]姬振海.环境权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7]金瑞林.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8]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9]林灿铃.国际环境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0]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61]刘爱军.生态文明与环境立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62]刘东国.绿党政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63]许涤新.生态经济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64]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65]刘湘溶等.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6]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67]卢大振,钱俊生.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文明观的变革[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3.
    [68]吕忠梅,徐祥民.环境资源法论丛(第3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9]毛志锋.人类文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70]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1]欧阳志远.最后的消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2]裴广川.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3]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4]曲格平.中国的环境与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75]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76]沈国明.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7]宋宗水.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78]田文富.环境伦理与和谐生态[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
    [79]王泽应.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德精粹[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80]王立.中国环境法的新视角[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81]王伟.生存与发展—地球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2]王良.社会诚信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
    [83]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84]魏智勇.生态文明新理念-可持续发展教育干部培训教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85]解保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86]许健.国际环境法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4.
    [87]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8]徐祥民,王光和.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法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89]薛晓源.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0]杨秋宝.物资文明建设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91]叶平.生态伦理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
    [92]雍际春等.人地关系与生态文明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3]余谋昌.生态文明论[M].北京:全国百佳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94]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5]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6]余谋昌.自然价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7]张锋.和谐社会的生态化解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98]张锋.自然的权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99]张海翔.新型工业化:生态,民族与人文视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0]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01]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2]邹建平.诚信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103]周海林,谢高地.人类生存困境—发展的悖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4]周绍森,陈东有.科教兴国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105]周敬宣.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106]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7]左玉辉.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8][美]沃德·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M].曲格平等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76.
    [109][英]培根.新工具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10][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111][美]R卡逊.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12][美]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11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4][德]黑格尔.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5][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M].孔兆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16][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17][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18][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9][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的终结[M].郭春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20][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M].张若思编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21][美]R.T.诺兰.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22][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23][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24][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125][美]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26][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观[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27][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28][美]卡洛林·麦茜特.自然之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29][美]费·卡普拉.转折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30][美]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131][美]巴里·康芒纳著.与地球和平共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本刊编辑部.历届国家领导人有关科学发展的阐释对环境保护的启示[J].环境保护,2008(11).
    [2]蔡冬梅.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科学社会主义,2009(5).
    [3]蔡小慎,贺利军.试论我国政府诚信危机及其化解对策[J].求实,2004(3).
    [4]曹新.论制度文明与生态文明[J].社会科学辑刊,2002(2).
    [5]曹明德.关于修改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若干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
    [6]曹明德.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的转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3).
    [7]陈谭.政府信用失范与政府信用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2004(2).
    [8]程中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5)
    [9]方世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系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
    [10]高长江.生态文明:21世纪文明发展观的新维度[J].长白学刊,2000(1).
    [11]葛悦华.关于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2008(7).
    [12]郭学军,张红海.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论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13]郝俊英.邓小平生态人类学有关思想探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14]何中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几个难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0(1)
    [15]洪大用.试论改进中国环境治理的新方向[J].湖南社会科学,2008(5).
    [16]黄志斌,任雪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7).
    [17]季海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构建[J].学海,2009(6).
    [18]康沛竹,艾四林.毛泽东水利建设思想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1).
    [19]康永超.论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
    [20]科学发展和谐社会自主创新[J].领导决策信息,2006(1).
    [21]李清源.生态文明——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青海社会科学,2007(5).
    [22]李业杰.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三个理论问题的哲学思考[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3]李静云,王世进.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J].河北法学,2007(6).
    [24]李虹,任星宇,李彦萍.生态文明研究三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9(3).
    [25]李红卫.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J].社会主义研究,2004(6).
    [26]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2).
    [27]李斌.试论统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理论与实践[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28]李菡.试论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11).
    [29]李世东,徐程插.论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2).
    [30]林红梅.动物解放论与以往动物保护主义之比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31]廖才茂.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理论依据[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6).
    [32]廖才茂.论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J].当代财经,2004(9).
    [33]刘静.生态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实施路径.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11).
    [34]刘静.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探析.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6).
    [35]刘静.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浅析.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7).
    [36]刘静.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探析.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4).
    [37]刘静.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11).
    [38]刘宽红.论实践观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J].青海社会科学,2004(2).
    [39]刘松山.论政府诚信[J].中国法学, 2003(3).
    [40]刘宗碧.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科学实践[J].贵州社会科学,2008(8). [18]刘俊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8(6).
    [41]刘海龙.儒家生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8(2).
    [42]娄鹏.政府诚信—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6(1).
    [43]毛彩菊.论我国政府诚信的构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4]潘岳.弘扬环境文化建设生态文明[J].湖北社会科学,2005(7).
    [45]潘岳.论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
    [46]钱燕.论江泽民环境保护思想[J].特区经济,2007(9).
    [47]青连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J].科学社会主义,2007(5).
    [48]邱耕田.生态消费与可持续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7).
    [49]任祥.工业文明背景下邓小平环境保护思想初探[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6).
    [50]荣开明.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J].鄂州大学学报,2006(9).
    [51]盛世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1).
    [52]盛学良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导报,2000(20).
    [53]石本惠.现代政府信用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4(3).
    [54]石建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实施途径[J].红旗文稿2008(7).
    [55]时青昊.“物质变换”与马克思的生态思想[J].科学社会主义,2007(5).
    [56]施维树.江泽民同志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7).
    [57]孙亚忠,张杰华.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述评[J].贵州社会科学,2009(4).
    [58]孙吉平.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创新及特征[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
    [59]孙金华.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思想基础[J].社会主义研究,2008(4).
    [60]孙智君,杨凌霄.国家循环经济政策解读[J].学习月刊,2010(23).
    [61]孙佑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立法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62]王钦敏.建立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J].求是,2004(13).
    [63]王素娟.生态文明人类的必然选择[J].理论探讨,2004(3).
    [64]王水汀.简论生态中心主义动物保护的伦理主张及策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2).
    [65]王艳丽,周美华.应用工业生态学解决污染与发展问题[J].云南环境科学2003(6).
    [66]王愉,周鸿.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2(2).
    [67]王剑锋.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J].管理观察,2009(12).
    [68]王立.中国当代环境法制思想新解[J].环境资源法论丛,2004(3).
    [69]王立.江泽民环境保护思想论要[J].环境保护,2003(3).
    [70]王孔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本问题探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3).
    [71]王忠武.论社会发展模式[J].浙江学刊,2001(4).
    [72]王永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学习江泽民同志的可持续发展思想[J].探求,2006(9).
    [73]吴亚平.“两型社会”探究[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74]吴晓青.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环境保护,2008(12).
    [75]吴兴富.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J].科学社会主义,2008(3).
    [76]吴遵民.关于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1).
    [77]谢校初等.从1998年洪灾中分析我国生态保护立法的不足与完善[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3).
    [78]肖陆军.论政府信用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2006,(4).
    [79]邢邦志.论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4(8).
    [80]徐民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说与科学发展观[J].科学社会主义2007(6).
    [81]薛晓源,陈家喇.从生态启蒙到生态治理当代西方生态理论对我们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82]严书翰.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和拓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4(5).
    [83]严书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五题[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2).
    [84]严书翰.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社会主义研究,2005(3).
    [85]严书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范畴解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4).
    [86]杨通进.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念[J].道德与文明,2000(1).
    [87]杨马林.毛泽东与南水北调[J].长江建设,2003(6).
    [88]赵小芹.政府诚信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7(5).
    [89]姚天祥.浅说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J].云南社会科学,2003(S2).
    [90]晔枫,谷亚光.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及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8).
    [91]叶海涛,陈培永.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发展轨迹与理论视域[J].云南社会科学,2009(4).
    [92]尤晓娜,刘广明.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法律机制[J].经济论坛,2004 (21).
    [93]郁建兴,刘大志.治理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94]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4).
    [95]于仁伯.转变职能建设诚信责任政府[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4).
    [96]袁霞.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及现代启示[J].求实,2009(7).
    [97]张敏.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1).
    [98]张改娥.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关键[J].前沿,2004(8).
    [99]张卫莉等.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的逻辑关系[J].学术论坛,2005(12).
    [100]张颖.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5(2).
    [101]张欣.打造透明政府重树政府诚信[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 (3).
    [102]张贡生.走向生态文明的现实选择[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4(3).
    [103]赵成.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2).
    [104]赵东苹.邓小平环境保护思想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9(9).
    [105]赵冬初.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路径选择[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06]曾正德.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探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107]朱炳元.关于《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
    [108]朱淑芬.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6(8).
    [109]朱国芬.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教育体系[J].环境教育,2006(10).
    [110]朱耀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观内涵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111][澳]辛格.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J].哲学译丛,1994(5).
    [1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11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7-2(1).
    [114]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7-29(1).
    [115]胡锦涛.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不要搞“花拳绣腿”[N].人民日报,2009-2-23(1).
    [116]温家宝.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2-22(1).
    [117]我国代表团团长唐克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言阐述我国对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问题的主张[N].人民日报,1972-6-11(1).
    [118]李景源,杨通进.论生态文明[N].光明日报,2004-4-30.
    [119]连彬文.如何理解“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N].人民日报,2006-11-06(9).
    [120]陈寿朋.略论生态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08-01-08(7).
    [121]汪林.略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层面[N].丽水日报,2008-09-07(2).
    [122]杨延松.中国共产党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23]谭先银.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124]冯雪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D].武汉:武汉大学,2005.
    [125]蔡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0.
    [126]杨在峰.跨越式发展的哲学透视[D].湘潭:湘潭大学,2004.
    [127]粟多树.可持续发展战略论[D].武汉:武汉大学,2005.
    [128]刘酉华.建国以来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的理论与实践[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8.
    [129]刘肃.科学发展观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130]苏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131]付炳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8.
    [132]卢璐.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嵌入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
    [133]刘海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134]陈中.“两型社会”视野下区县级政府行政执行力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35]陈光远.科学发展观与税制改革思考[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136]刘佳.论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原则[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137]董欢.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9.
    [138]邹丽芬.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与当代意义[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39]于秀玲.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哲学解读及其当代意义[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140]王毅.马克思自然概念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141]杜秀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及其影响探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
    [142]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及现代意义[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1.
    [143]任国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反思[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8. (三)英文原著,论文
    [1] UNDP,2006,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6,New York :UNDP.
    [2]Edward Goldsmith ,et al.,1972,A Blueprint for survival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3]Lowe, Ernest, Industrial ecology: An organizing framework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otal Qualit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Autumn 1993.
    [4]Bill Long, 2000,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ECD 1950-2000,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ECD.
    [5]Anderson D., 2001, Resource Productivity: A Comment, Imperial College.
    [6]OECD,1997,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Clarifying theConcepts ,OECD Proceedings,Paris,OECD.1-4.
    [7] Frosch, Robert, Industrial ecology: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 Proceeding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92,2,pp.800–803.
    [8]R. Costanza ,Daly ,E.,1990,“Natural capi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nservation Biology,6:37-46.
    [9]UNEP, DEPA, Cleaner Production Assessment in Dairy Processing. Danish: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2000.
    [1] http://www.ccps.gov.cn/(中国中央党校网)
    [2] http://www.cnki.net/(中国期刊网)
    [3] http://www.gov.cn/(中国政府网)
    [4] http://www.gov.cn/(人民网)
    [5] http://www.ce65.com/(中国环境资源网)
    [6] http://www.zhb.gov.cn/(中国环境保护部网)
    [7] http://www.ep.net.cn/(中国环保网)
    [8] http://www.epday.com/(中国环境保护网)
    [9] http://www.greengo.cn/(中国环境NGO在线)
    [10] http://www.fon.org.cn/(自然之友)
    [11] http://www.eedu.org.cn/(中国环境生态网)
    [12] http://www.cfej.net/(中国环境新闻网)
    [13]http://www.sdinfo.net.cn/(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
    [14]http://www.ceee.com.cn/(中国节能环保网)
    [15]http://www.cepi.com.cn/homepage/homepage.jsp(中国环保产业网)
    [16]http://www.chinapollutiononline.com/(中国环保在线)
    [17]http://www.cncpn.org.cn/(中国清洁生产网)
    ①胡锦涛:《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2007年第1期。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②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2日,第1版。
    ①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①徐春:《生态文明是科学自觉的文明形态》,《中国环境报》,2011年1月24日。
    ①高长江:《生态文明:21世纪文明发展观的新维度》,《长白学刊》,2000年第1期。
    ②姬振海:《生态文明论》(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③孙彦泉、蒋洪华:《生态文明的生态科学基础》,《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④姬振海:《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6页。
    ①甘泉:《论生态文明理念与国家发展战略》,《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3期。
    ②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9月28日。
    ①田雅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②杨立新、王丽、陈艳丽:《论生态思想文化的新发展及其当代价值》,《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年第7期。
    ③郭昭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陈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学习月刊》,2009年第22期。
    ②束洪福:《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③周敬宣:《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④孔云峰:《生态文明建设初探》,《重庆行政》,2005年第4期。
    ⑤田文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探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①闫心贵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②邱耕田、张荣洁:《大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走向》,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③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125页。
    ①尹小明:《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讨》,《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②张炜、廖婴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思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3期。
    ①周卫见:《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期。
    ②刘莲玉:《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中国环境报》,2008年2月22日第2版。
    ③尹小明:《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讨》,《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④UNEP,DEPA“:Cleaner Production Assessment in Dairy Processing”,Danish: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2000:
    ①《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9页。
    ①张斌:《精神文明导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②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①高长江:《生态文明:21世纪文明发展观的新维度》,《长白学刊》,2000年第1期。
    ①姬振海:《生态文明论》(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刘智峰、黄雪松:《建设生态文明与城乡社会协调发展》,《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第6期。
    ③姬振海:《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6页。
    ④甘泉:《论生态文明理念与国家发展战略》,《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3期。
    ⑤沈国明:《21世纪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⑥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第9月28日。
    ①黄国勤:《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②姬振海:《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6页。
    ③丁开杰、刘英等:《生态文明建设:伦理、经济与治理》,载薛晓源主编:《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④周敬宣:《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⑤王孔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本问题探讨》,《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⑥廖才茂:《论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当代财经》,2004年第9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3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37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们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③严书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范畴解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31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7-20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页。
    ②倪瑞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页。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79-580页。
    ⑤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8-92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98-69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
    ①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311页。
    ①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①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页。
    ①《圣经?创世纪》3:19。
    ②《圣经?利未记》26:3-6。
    ③《圣经?德训篇》17:1-2。
    ④《圣经?德训篇》16:5。
    ⑤《圣经?智慧篇》9:3。
    ①培根:《新工具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页。
    ②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页。
    ①徐文俊:《近代西欧哲学及其宗教背景》,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5页。
    ②韩民青:《千年伟大思想家》,济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③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9-20页。
    ①江怡:《当代西方哲学演变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1页。
    ②叶平:《回归自然:新世纪的生态伦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①[澳]辛格:《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哲学译丛》,1994年第5期。
    ②林红梅:《动物解放论与以往动物保护主义之比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③曹明德:《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的转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④[法]施韦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⑤[美]纳什:《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①王水汀:《简论生态中心主义动物保护的伦理主张及策略》,《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12期。
    ②刘宽红:《论实践观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③杨通进:《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念》,《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1期。
    ①杜宏博、高鸿:《<四书>译注》,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②杜宏博、高鸿:《<四书>译注》,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385页。
    ③杜宏博、高鸿:《<四书>译注》,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491页。
    ④杜宏博、高鸿:《<四书>译注》,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①孙晓春:《<荀子>译注》,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254页。
    ②杜宏博、高鸿:《<四书>译注》,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③转引自王泽应:《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德精粹》,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7页。
    ④陆元炽:《老子浅释》,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4页。
    ⑤陆元炽:《老子浅释》,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①陆元炽:《老子浅释》,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4页。
    ②陆元炽:《老子浅释》,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
    ①《大乘玄论》
    ②《大智度论》
    ③《大智度论》
    ①沈邦仪:《人才生态论》,蓝天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②《说卦传》
    ③《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④《易说·系辞上》
    ⑤《荀子·天论》
    ⑥王世舜:《庄子注译》,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268页。
    ①张建军:《中国西部区域发展路径:层级增长极网络化发展模式》,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
    ②[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④[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5页。
    ①邢邦志:《论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上海党史与党建》,2004年第8期。
    ①黄国勤:《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②毛志锋:《人类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
    ③黄国勤:《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①张国华,张二震:《改革开放的昆山之路》,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9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①杨秋宝:《物质文明建设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221页。
    ①魏智勇:《生态文明新理念——可持续发展教育干部培训教程》,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46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0页。
    ③《新湘评论》编辑部:《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第4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6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2页。
    ①康沛竹、艾四林:《毛泽东水利建设思想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年第1期。
    ②杨马林:《毛泽东与南水北调》,《长江建设》,2003年第6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16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8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147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3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2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页。
    ④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3-344页。
    ②江泽民:《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0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1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8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5页。
    ①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①陈亮:《人与环境》,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页。
    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③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页。
    ②王信领等:《可持续发展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页。
    ①诸大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5-296页。
    ①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①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29日,第1版。
    ②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2日,第1版。
    ③温家宝:《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2月22日,第1版。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①孙智君、杨凌霄:《国家循环经济政策解读》,《学习月刊》,2010年第23期。
    ①齐建国、王红等:《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政策建议》,《经济纵横》,2010年第10期。
    ①吴亚平:《“两型社会”探究》,《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②莫凡:《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http://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hjyhxsh/hjzl/200511150510.htm,2005年11月4日。
    ①澹台继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①周敬宣:《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页。
    ①吴晓青:《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2008年第23期。
    ①周敬宣:《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页。
    ①《投资与GDP增长关系的分析及政策建议》,http://www.sdpc.gov.cn/zjgx/t20050804_38749.htm,2005年8月4日。
    ①宋宗水:《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255-256页。
    ②宋宗水:《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255页。
    ①张国庆:《企业社会责任与中国市场经济前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页。
    ①朱淑芬:《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2006年第8期。
    ①《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世界环境》,2008年第2期。
    ①《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世界环境》,2008年第2期。
    ②金瑞林、汪劲:《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页。
    ①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环境与发展的战略转型2006(中文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页。
    ②谢校初等:《从1998年洪灾中分析我国生态保护立法的不足与完善》,《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①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监察局:《环境执法研究与探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9页。
    ②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③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④孙佑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立法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①许健:《国际环境法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②赵柯:《国际环境合作的存在基础与发展障碍》,《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2期。
    ①《在环境问题中国际合作的阻力》,http://wjy0396.blog.163.com/blog/static/44693395201042161551616/,2010年5月21日。
    ②林灿玲:《工业事故跨界影响的国际法分析》,《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1期。
    ①张湘兰、秦天宝:《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巴塞尔公约及其最新发展:从框架到实施》,《法学评论》,2003年第3期。
    ①黄国勤:《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②杨建军:《坚持以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与研究》,2007年第3期。
    ③孙明奇:《树立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点和关键》,《实践探索》,2007年第2期。
    ①新华月报:《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53页。
    ②胡锦涛:《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不要搞“花拳绣腿”》,《人民日报》,2009年2月23日,第1版。
    ③孙明奇:《树立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点和关键》,《实践探索》,2007年第2期。
    ①吴荣秀、刘保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①段宁:《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环境科学研究》,2001年第6期。
    ②郭凯峰、王利军等:《经济法原理》,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0页。
    ③段宁:《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环境科学研究》,2001年第6期。
    ①齐建国等:《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政策建议》,《经济纵横》,2010年第10期。
    ②王锋:《关于加快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第3期。
    ①王金南:《发展生态工业是解决工业污染的重要途径》,中国环境报,2001年12月21日第3版。
    ②中国环境报社:《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页。
    ①邱耕田:《生态消费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第7期。
    ②《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与发展白皮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①《让“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新华网北京,2010年3月9日。.
    ②任慧军:《大力推行基于生态文明的生态消费》,《企业活力》,2008年第4期。
    ③张贡生:《走向生态文明的现实选择》,《资源环境与发展》,2004年第3期。
    ④R.T.诺兰:《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61页。
    ①李云才:《塑造未来——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之路》,气象出版社1997年版,第325页。
    ②张振元:《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初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研版)》,2003年第7期。
    ①张青:《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及国民教育目标》,《长江论坛》,2003年第4期。
    ②朱国芬:《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教育体系》,《环境教育》,2006年第10期。
    ①余谋昌:《生态文明论》,全国百佳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页。
    ①余谋昌:《生态文明论》,全国百佳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页。
    ②郭泺:《民族地区生态规划:青海省湟中县案例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①姬振海:《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①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①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①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①陈智清,刘红星:《引导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增刊。
    ①毛彩菊:《论我国政府诚信的构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①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环境与发展的战略转型2006(中文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页。
    ①张梓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4页。
    ①林云华:《国际气候合作与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版,第40页。
    ②郁建兴、刘大志:《治理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①丁金光:《国际环境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①《我国代表团团长唐克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言阐述我国对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问题的主张》,《人民日报》,1972年6月11日。
    ①朱坦:《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第10卷,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②黄瑶:《国际法关键词》,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①郭廷忠、周艳梅、王琳:《环境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8-289页。
    ①林灿铃:《国际环境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页。
    ②[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张若思编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4页。
    ③林灿铃:《国际环境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
    ①人民日报评论员:《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论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1月12日,第1版。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②胡锦涛:《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民日报》,2010年2月4日,第1版。
    ①胡锦涛:《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2007年第1期。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09年9月19日。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