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泛传播时代的新闻传播伦理道德构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恩格斯生前说过:“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新闻传播业亦不例外。纵观国内外新闻从业人员及新闻传播媒体的种种表现,新闻传播伦理道德问题日益凸显。实践证明,新闻传播不仅具有道德属性,而且对社会道德建设的影响深远。新闻传播和社会道德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本文试图在泛传播这个大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原理为指导,以国内外当前的社会现实为基础,对新闻传播伦理道德进行研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梳理,把新闻传播学、伦理学、哲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找出三者之间的契合点,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并吸取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义”、“利”以及之间的关系,在辩证的视角下展开研究。
     本文研究的目的:首先,用伦理学原理来探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传播者之间、新闻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的这种人与人的伦理道德关系,以及新闻传播媒体的社会伦理道德引导功能,意欲开拓该领域研究思路与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充实新闻传播学和伦理学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新闻传播伦理学的理论。
     其次,为新闻传播媒体提高自身的社会公信力,为新闻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伦理道德修养,为新闻传播受众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最后,为新媒体传播框架下道德平台的建构提供有效路径。
Engels had said:'' Every industry, has its own moral." News communication is no exception. Throughout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media professionals and news media's performance, News communication ethical problem is underline. Practice proves that news communication is not only a moral, but also influenc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morality. News communication has an interaction with the social moral.
     This paper tries to have a reach of the news media ethics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extensive spread age. Based on the view of Marxism,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ethics principle as well as the social reality. Finding out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Marxism,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ethics princi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social reality. Then the reaching is based on the view of the media ecology, and learn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dea of "getting" and "paying".
     The purposes of research first of all, using the ethical principles to reach the et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riminator and audience, discriminator and discriminator, audience and audience as well as the media. Preferring to lead to open up the field of study, thinking and a certain extent.
     Second, providing reference information for the news media to improve their public credibility, for a newspaperman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for audiences to raise their own media as well as of theories .
     Last but not the least, Providing effective path for the framework of the new media moral construction.
引文
1胡海卿:《互联网开启“泛传播”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报社1999年版,第4页。
    2刘伏海:《传播理论与技巧》,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7页
    3 [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陈亮翻译,新华出版社1984版,22页
    4邓明英:《传播与伦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页
    5高平平:《传播与道德》,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3页
    6罗国杰:《伦理学教程》,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45页
    7蓝鸿文:《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5页
    8黄富峰:《传播与道德》,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6页
    
    9魏金成:《新闻法规与职业伦理道德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61页
    10 [美]约翰·罗尔斯:《社会交换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11页
    [1]罗国杰:《伦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陈延斌等:《新伦理学》,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唐凯麟:《伦理大思路》,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夏卫东:《道德本质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许启贤:《新时代的伦理沉思》,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李德顺:《现代世界伦理学新趋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美]蒂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美]埃德温·埃默里、迈克尔·埃默里著:《美国新闻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
    [10]卞建林、焦洪昌等著:《传媒与司法》,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钟瑛:《网络传播伦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彭兰著:《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13]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008年9月第1版。
    [14][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译:《第2版大众传播模式论》,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15]胡钰:《新闻与舆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版。
    [16]童兵著:《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7]张开著:《媒介素养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18]郑旷主编,《当代新闻学》,北京:长征出版社,1987年版。
    [19]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美]J·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1]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2]范以锦:《南方报业战略》,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1]张持坚:“新闻伦理道德——媒体从业人员亟待强化的理念”,《新闻战线》,2008.5。
    [2]张持坚:“新闻伦理道德:媒体亟待强化的理念”,《新闻传播》,2008.4。
    [3]张小燕:“中外灾难性事件报道比较”,《新闻前哨》,2003.7。
    [4]陈力丹:“媒体市场化对新闻伦理道德的冲击”,《新闻传播》,2003.9。
    [5]张平宇:“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责任及报道准则”,《当代传播》,2005.5。
    [6]魏少华:“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嘉应学院学报》,2005.4。
    [7]马辉、马丽:“论大众传媒伦理道德的尺度”,《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
    [8]刘牧:“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坚持新闻伦理思想”,《军事记者》,2008.5。
    [9]朱爱敏、陈力丹:“我国新闻中人性冷漠现象的伦理分析”,《当代传播》,2008.2。
    [10]孙玉双:“论加强和完善新闻工作自律”,《新闻爱好者》,2008.4。
    [11]周宗杰:“简论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职业时空》,2007.2。
    [12]占焕军:“新闻职业道德的体现”,《新闻前哨》,2005.8。
    [13]曾凡斌:“当代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与重构”,《新闻三昧》,2006.1。
    [14]胡海军:“媒体伦理研究述评”,《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5]唐汉卫:“应用伦理学的发展趋势及其道德教育意义”,《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
    [16]王海虹:“从“癌蕉”报道看新形势下的新闻伦理观”,《记者摇篮》,2007.7。
    [17]邵培仁:“论新闻媒介的经营与改革”,《新闻知识》,1994.11。
    [18]刘强:“新闻媒介信用论”,《当代传播》,2000.1。
    [19]秦喻明:“谁在利用新闻媒介──也谈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现代传播》,1999.3。
    [20]万绍千:“新闻媒介舆论导向的社会责任”,《新闻前哨》,2002.4。
    [21]邱慧:“商业化运营条件下坚守新闻职业道德的方式”,《声屏世界》,2006.5。
    [22]杜辉:“论新闻职业道德的层次”,《新闻知识》,2005.7。
    [23]郑瑜:“互联网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影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2。
    [24]梁媛:“新闻职业道德的内涵及层次性分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25]樊炳武:“两种新闻职业道德同异论”,《新闻知识》,1991.10。
    [26]王军丽:“论新闻伦理学视角下传媒人文精神的缺失”,《新闻知识》,2006.3。
    [27]刘新荣:“大众传播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当代传播》,2006.2。
    [28]金广超:“电视传播的人文精神”,《视听纵横》,2004.1。
    [29]杨芳芳:“大众传媒与人文精神的建构”,《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0]陈朝晖:“弱势群体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成因与规避”,《孝感学院学报》,2006.2。
    [31]周胜林:“新闻记者不是无冕之王”,《新闻战线》,2007.1。
    [32]张晓远:“曾娅妮.新闻记者的公权益与自侵害”,《声屏世界》,2005.5。
    [33]刁娜英,奚洋:“论新世纪新闻记者应具备的素质”,《理论观察》,1999.6。
    [34]鞠健夫:“从媒体行为看新闻伦理”,《传媒观察》,2002.4。
    [35]胡兴荣:“两难中寻求新闻与伦理的共存”,《国际新闻界》,2003.3。
    [36]陈文锋:“浅论全球化下我国的新闻伦理建设”,《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1。
    [37]王舒荧、许海陆:“涉案报道的新闻伦理探悉”,《采.写.编》,2005.6。
    [38]谭君:“当代中国新闻伦理的扭曲与重建”,《青年记者》,2005.11。
    [39]潘青山:“中西新闻伦理道德比较”,《声屏世界》,2003.10。
    [40]李允:“面对良知的拷问——关于新闻伦理的探讨”,《记者摇篮》,200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