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也表现为经济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以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如何加快中国落后的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的科学分析和评价成为关键。
     本文基于产业结构演变的三大理论即库兹涅茨产业结构高级化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和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结合产业结构相关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对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继而引入灰色系统理论,在阐述灰色关联分析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进行总体和分层分析,从而得出影响西北民族地区及各省经济发展的各次产业结构贡献度排序。然后,本文在判断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优势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出了西北民族地区优势产业部门。最后,提出了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构想,为相关部门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建议。
     本文的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从传统的一、二、三型产业结构分布过渡到二、三、一型产业结构布局。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仍然缓慢,落后于同期的全国和其它地区;产业结构内部各产业部门结构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传统部门抑制新兴部门的发展、重工业化排挤轻工业的发展以及产业规模小、管理混乱等;西北民族地区应该在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部门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劣势产业的调整和转移。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绪论,提出问题。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进行概况,指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框架。通过回顾产业结构相关理论,为本文研究找到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现状的定量分析。运用产业结构的相关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结合纵向和横向数据,对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三次产业及其内部关系以及各产业与总产值的关系进行定量关联分析,根据他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大小进行排序。第五部分对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合理性进行判断,构建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出优势产业部门。第六部分是结论和对策。通过对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和各次产业影响力的定量分析,得出本文的结论。并根据结论和地区的客观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Economic development means increase in quantity, and optimization in structure as well.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a result of economic growth, also as a basement of economic growth in future, so we can say it is a basic facto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important to analyses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order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minorities regional.
     This text base on the theories of Simon.Kuznets’industrial structure development, W.Arthur.Lewis’Dual economy model and H.Chenery’s standard industrial structure, tak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combine some analytical tool, having a deeply study and research about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northwest minorities regional. Make use of the Grey incidence analysis to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northwest minorities regional, thus get a judgment which industries have more influence on economic growth in northwest minorities regional. And structure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advantaged industry evaluation, proposing the advantaged industry in northwest minorities regional. At last, we give some advices about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northwest minorities regional base on the analysis in the text.
     The results of this text: Since the reformation and opening, the economy of northwest minorities regional obtained the quick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arried out optimization from the“first-second-third”traditional model to“second-third-first”modern model.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bout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northwest minorities regional. firstl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don’t keep pace with other regional and the whole country; secondly, insi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v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raditional industry restrain the new industry and the heavy industry expel the light industry, etc….So it is important to adjust the disadvantaged industrials and develop the advantaged industry.
     The text has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put forward the problem. Find out the importance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es in northwest minorities regional. The second part structure theories frame, systematization relative industrial theories. The third part is quantitative analysis about the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northwest minorities regional, base on some analysis methods often using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forth part Make use of the Grey incidence analysis to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northwest minorities regional, thus get a judgment which industries have more influence on economic growth. The fifth part structures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advantaged industry evaluation, proposing the advantaged industry in northwest minorities regional. The sixth part gives some advices to the government base on the analysis in the text.
引文
[1]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4)[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第 239 页;
    [2] 李学春.中国西北民族地区农村城市化道路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年 10月,第 1 页;
    [3] 甘肃年鉴编委会.甘肃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年 8 月,第 597页;
    [4] 李晓林.西部大开发科技方略纵横[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年 12 月,第 186—200 页;
    [5] 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宁夏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年 8 月,第 68 页;
    [6] 张积玉、杨发民.中国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年 5月,第 73-74 页;
    [7] 刘建兰、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 6 月,第 34—37 页;
    [8]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年 10 月;
    [9] 张伟.青海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研究[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 12 月,第 2页;
    [10] 马松尧.区域产业结构决策的定量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开发研究,2004 第 5 期,第 17 页;
    [11] 王崇举.中国西部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M].四川:重庆出版社,2001年9月,第99-142页;
    [12] 魏后凯.中西部工业与城市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年 4 月,第 98-135页;
    [13] 魏后凯.21 世纪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4 月,第81-104 页;
    [14] 李善同.西部大开发与地区协调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 4 月,第 55-101页;
    [15] 陈栋生等.西部经济崛起之路[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年 12 月,第 152-165页;
    [16] 张丽君等.西部开发与特色经济规划[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2 月,第 132-147 页;
    [17] 龙运书.中国西部民族经济[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 年 12 月,第 75-115 页;
    [18] 刘忠等.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 7 月,第 128-149 页;
    [19] 田广.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8 年 6月,第 185-187 页;
    [20] 安树民.中国西部地区的环境——贫困与产业结构退化[J].预测,2005 年第一期,第14-18 页;
    [21] 李小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博弈[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 年第三期,第10-13 页;
    [22] 董锁成.西北比较优势与特色区域经济发展[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51-182 页;
    [23] 张积玉.中国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年 5 月,第297-443 页;
    [24] 邵建平、阎子昌.“拉长板木桶原理”对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J].开发研究,2005 年第 2 期;
    [25] 李宗植.西北地区在大开发中调整产业结构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 年第 6期;
    [26] 徐剑钧.关于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理性思考[J].理论导刊,2000(11),第 19-21页;
    [27] 包国宪.西北农业产业结构科技进步分析及调整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 年 8月;
    [28] 李荣生.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西北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发展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02 年第 5 期,第 738-742 页;
    [29] 何苑.西北地区的工业结构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J].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 1 期,第 54-57 页;
    [30] 李国柱.论西北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瓶颈的突破[J].湖北社会科学,2003 年第 3 期,第 83-85 页;
    [31] 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究[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年 6 月,第 122-128 页;
    [32] 马洪、房维中.中国地区发展与产业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年 11月第 1246—1411 页;
    [33] 高纯德.中国地区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1 年 4 月,第 554-598页;
    [34] 陈铁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运行与转换[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年 7 月,第61-79 页;
    [35] 张伟.青海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研究[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 12 月;
    [36] 王瑜、罗耀辉.西北民族地区畜牧业商品经济研究[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 12 月;
    [37] 苗红.西北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生态约束机制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 年第 5期,第 119-123 页;
    [1] 龚仰军、应勤俭.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年 1 月,第 1页;
    [2] 李永禄、龙茂发.中国产业经济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 月,第3 页;
    [3] 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年 11 月,第 8 页;
    [4] 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 月,第 378 页;
    [5] 潘强恩、马传景.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年 8 月,第 28-35页;
    [6] 威廉.配第著,陈冬野译.政治算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60 年 4 月,第 19 页;
    [7]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1 月,第 226-230 页;
    [8] 西蒙.库兹涅茨著,常勋等译.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 年 12 月,第 161-221 页;
    [9] 孙尚清.经济结构的理论、应用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 6 月,第 172-290 页;
    [10] 刘伟.经济发展与结构转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 9 月,第 34 页;
    [11] 郭克莎、王延中.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9 月,第 8 页;
    [12] 谷书堂.经济和谐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年,第 88-92 页;
    [13] 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 3 月,第 16页;
    [14] 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 7月,第 164-171 页;
    [15] 龚仰军.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年 1 月,第 135-145页;
    [16] 刘志彪.中国产业发展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 3 月,第 124-126 页;
    [17] 吴仁洪.中国产业结构动态分析[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 242-257 页;
    [18] 王志电.当代中国产业布局[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 年 9 月
    [19] 王树林.21 世纪的主导产业:第四产业[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6 年 8 月,第 25-31页;
    [20] 周冯琦.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8 月;
    [21] 林白鹏等.中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 12 月,第 363-548 页;
    [22] 李京文、郑友敬.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概论、模型、分析、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年;
    [23] 刘茂松.农业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年 9 月;
    [24] 西蒙.库兹涅茨著,戴睿等译.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年5 月,第 116 页;
    [25] 钱纳里、塞尔昆著,李新华等译.发展的型式 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年 10 月,第 32 页。
    [1]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4)[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第 281 页;
    [2]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年 11 月,第 832 页;
    [3] 郑玉歆.应用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第 53-60 页;
    [4] 吴殿庭.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6 月,第 15 页;
    [5] 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年 11 月,第 86 页;
    [6] 胡荣涛、张许颖.产业结构与地区利益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年 7 月,第 70-71 页;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9 月;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年7 月;
    [9] 甘肃年鉴编委会.甘肃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年 8 月;
    [10] 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宁夏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年 8月;
    [11] 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年 7 月;
    [12] 甘肃省计委、甘肃省民委、甘肃省统计局.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基本统计资料(1949—1986)[M].1988 年 6 月。
    [1] 罗佑新、张龙庭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 页;
    [2] 傅立.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年 10 月,第 185页;
    [3] 易德生、郭萍.灰色理论与方法——提要.题解.程序.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年 1 月,第 25—33 页;
    [4] 刘希强、王照明.灰色经济预测模型及其应用[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6 年 7 月,第137 页;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年7 月;
    [6]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年 11 月;
    [7] 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年 7 月;
    [8] 张伟.青海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研究[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 12 月,第 18页;
    [9] 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宁夏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年 8月;
    [10] 杨巧红.宁夏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J].市场经济研究,2002 年第 1 期,第 58 页;
    [11] 刘炜.实施西部开发战略—调整宁夏产业结构[J].宁夏大学学报,2000 年第 2 期,第 9页;
    [12] 甘肃年鉴编委会.甘肃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年 8 月;
    [13] 甘肃省计委、甘肃省民委、甘肃省统计局.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基本统计资料(1949—1986)[M].1988 年 6 月。
    [1]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2 月,第 290 页;
    [2] 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年 11 月,第 65 页;
    [3] 邬义钧、邱钧.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年 10 月,第 103 页;
    [4] 简新华.产业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1 月,第 29 页;
    [5] 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 月,第 416 页;
    [6] 金国峰.论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及方法[J].浙江统计,1998 年第 3 期,第 26-29 页;
    [7] 李学春.中国西北民族地区农村城市化道路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年 9月,第 74-75 页;
    [8]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4)[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第 371 页;
    [1] 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135 页;
    [2] 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年 5 月,第 88 页;
    [3] 陈耀.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西北工业振兴[J].中国工业经济,2000 年第 10 期,第 43 页;
    [4] 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年 11 月,第 693 页;
    [5] 于刃刚.主导产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 12 月,第 30 页;
    [6] 高枫春.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实事求是,2004 年第 4 期,第 73 页;
    [7] 高鹤岭.甘肃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J].开发研究,2000 年第 4 期,第 38 页;
    [8] 杨荣.青海应突出产业结构调整[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1 年第 2 期,第 13 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