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集体林业物权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物权法的出台给集体林业物权制度的研究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为了使集体林业物权相关制度更完善,更好地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明晰集体林业产权、激发林农参与集体林业生产建设的积极性,促进集体林业经济的发展,更是为了满足客观生态环境对于林业物权制度建设所提出的要求,必须从生态角度出发,全面看待作为一个生态整体的林业物权制度体系。集体林业物权制度体系十分复杂,需要从集体林业所有权、用益物权、抵押担保物权、相邻关系和地役权、占有、林业生态补偿等诸多方面展开研究,且每一个环节的研究都应当将环境保护的最新理念充分融入传统物权制度。特别是对于宪法、物权法、有关集体林业方面的一些经济法、行政法等部门法的立法精神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使得集体林业物权制度在不与有关法律精神相冲突的前提下,能增加和创新一些更适应林业发展特色的制度。比如在集体林业物权制度体系中增加一些《物权法》没有明确规定而确实有利于规范林业产权的制度、制定适宜的集体林业采伐权指标以及集体公益林与商品林的划分制度、建议完善集体林业占有制度、建立林业新型地役权、完善林业金融抵押担保制度等。另外,制定《集体林条例》非常重要。改条例的立法目的在于进一步确定集体林业物权制度、明晰集体林业产权制度,规范林权设立变更、转让、消灭,促进集体林业的公益性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其基本原则有保护生态环境优先原则、最大程度保护集体林业的经济利益原则、统一规定且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原则;其基本制度包括集体林权证登记制度、相关劳动和利益分配制度、集体林业承包经营制度和集体林地承租经营制度、集体林业抵押担保制度、集体林业采伐指标分配制度、集体林地相邻关系和地役权的制度以及集体公益生态林的补偿制度。总而言之,集体林业物权制度研究是一项宏大的系统研究,其目的在于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并且从最大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
A series of new questions about the research of the collective forestry real right system are brought forward after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real right Law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The forestry real right system should be treated as a whole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perfect ing the relevant systems of collective forestry real right to confor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larifying the collective forestry property right, stimulating the forest worker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llective forestry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llective forestry; especially to satisfy the request regarding the forestry real right system construction, which are proposed by objecti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ollective forestry real right system is extremely complexed. It should be research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collective forestry ownership, Usufructuary Right, Mortgage Real Rights for Security, neighborship, Easement, Possession,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forestry. At the same time, the most advanced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real right system. Special deep research should be conducted into the legislative spirit in the Constitutional law, the Real Right Law, Economic law concerning collective forestry and Admisdrative Law, etc, so that some innovative systems without contrasting to the spirit can be add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But for instance increases some what Reality of laws explicitly not to stipulate but is truly advantageous to the standard forestry property right system, in the collective forestry real right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the formulation being suitable collective forestry about the power for cutting and the collective public welfare forest and the commodity forest division system, the suggestion for consummation holds the system of collective forestry, the establishment new easement of forestry, the consummation about the finance mortgage guarantee system of forestry and so on. Moreover, formulates Collective Forest Rule is important. Changes the rule the legislative goal to lie in further determined that the collective forestry real right system, the defined collective forestry property system, the standard ownership of forests sets up the change, the transfer, the elimination, the promotion collective forestry public welfare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win-win; The basic principle including the prote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irst principle, the greatest degree protection collective forestry's economic interest principle, the unification stipulation and the differential treatment, act as circumstances permit; Its basic system including the collective ownership of forests card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related work and the benefit distribution system, the collective forestry contracted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collective forest land rents the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llective forestry mortgage guarantee system, the collective forestry to cut the target distribution system, the collective forest land adjacency relation and the easement system as well as the collective public welfare ecology forest compensatory regime. In brief, the collective forestry real right system research is an item of great system research, its goal lies in realizes our country forest economy highly effecti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rom the greatest degree prote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引文
[1]周训芳.林业政策与法规.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6页。
    [2]贺公俭.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考,陕西林业,2007年第5期,第10-11页。
    [3]刘宏明.试论林权概念的修正,林业经济,2006年第11期,第22-25页。
    [1]杨立新,袁雪石,王竹.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用益物权.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4页。
    [1]田红,李金锋.对非公有制林业理论问题的几点认识.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国家林业局,2004年7月.第271页。
    [1]张海丽.我国森林资源物权法律制度研究.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国家林业局,2004年7月.第407页。
    [1]范大政.大力宣传和发展城镇新型集体经济--谈新型集体经济的形式、特征和发展.中国集体经济,2004年第3期.第8-12页。
    [1]陈志勤、林祚捌.让集体林权改革一路走好.开放潮,2004年第8期.第32-33页。
    [2]刘宏明.森林所有权刍议.中国林业,2005年第4期.第42-43页。
    [1]张红霄,张敏新.我国集体林产权内容的法律界定.林业经济,2006年11月.第14-17页。
    [1][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75-876页;
    [德]曼弗雷德·沃尔夫.物权法(吴越、李大雪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第16-17页;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80-381页:
    [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册,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第65页。
    [2]王泽鉴.民法总则(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1]吕忠梅.论环境物权.2001年环境资源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65页。
    [1]杨立新,朱呈义.论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兼论动物之法律“物格”.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86-102页。
    [2]高利红.动物的法律地位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225页。
    [1]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6,第15-70页。
    [2]Bourdeau,Ph.,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Biodiversity.In F.di Castri and T.Younnes(eds.)Biodiversity,Science and Development:Towards a New Partnership.1996,p617-621.
    [3]H·霍尔茨.自然、技术、生态学(柴方国译).国外社会科学,1989年第8期.第8页。
    [4]See John.Passmore,Man's Responsibility for Nature,Philosophy,Vol.50,No.19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Jan,1975.p106-113.
    [1][瑞士]托马斯·弗莱纳.人权是什么?(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
    [1]参见 《物权法》 第9条第1款、第14条。
    [1]参见 《物权法》 第28-31条、第42条、第121条、第132条。
    [2]参见 《物权法》 第180条第1款第3项;《担保法》 第42条第3项。
    [3]参见 《物权法》 第127、129、158条。
    [1]吴远阔、王晓萍.关于农村土地纠纷案件中的法律适用,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05年第1集,法律出版社 2005年版.第151-152页。
    [1]孙宪忠.确定我国物权种类以及内容的难点.论物权法.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第487-495页。
    [1]刘宏明.森林所有权刍议.中国林业.2005年04期.第42-43页。
    [2]陈根长.中国林业物权制度研究.林业经济,2002年第10期,第12-15页.2002年第11期,第11-14页。
    [3]孙宪忠.物权法的基本范畴及主要制度反思.论物权法.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第9-10页。
    [1]陈根长.中国林业物权制度研究.林业经济,2002年第10期,第12-15页.2002年第11期,第11-14页。
    [2]陈根长,中国林业物权制度研究.林业经济,2002年第10期,第12-15页.2002年第11期,第11-14页。
    [3]赵俊臣.论集体林地使用权的物权性质.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42-46页。
    [1]王家福,黄明川.土地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年.第56页。
    [2]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3月.第708页。
    [1]《建章立制、规范流程、强化监督 全面落实森林生态补偿基金制度》,摘自浙江林业网http://www.zjly.gov.cn/gb/html/subject_gyl/11009/52201.html
    [2]唐林峰,金大刚.广西融水县重点集体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初探.广西林业科学.2006年3月,第35卷,第1期.第49-51页。
    [1]汪永清·行政许可法教程·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9月.第18-31页。
    [2]肖国兴等·自然资源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26页,第35页。
    [1]伍荔霞,张健军.冷眼相看速丰林.广西林业,2006年第2期.第19页。
    [1]邱林.APP毁林造纸为何在地方能左右逢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15∶31 新浪财经。
    [1]《福建省生态公益林规划纲要》,2001年2月2日颁布。
    [2]《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纲要》,2001年8月3日颁布。
    [1]姜文兵.划分公益林经营类型区的探讨.江西林业科技,2003年第5期.第21-23页。
    [1]高保生,刘苇萍.林权证不等于采伐证.人民日报,2006年03月31日,第八版。
    [1]张文勤.南方集体林区林权抵押贷款初探.福建林业科技,2005年12月,第32卷第4期.第202-204页。
    [1]黄小彪,林凯琼.三明市拓展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的实践与思考.绿色会计,2006年第10期,第35-36页。
    [1]DH VAN ZYL,History and principle of Roman Private Law.Butterwosth,1983.page175-17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382页。
    [1]新法律学辞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85页。
    [1]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355-356页。
    [2]马燕,赵建林,浅析生态补偿法的基本原则.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补偿机制及政策国际研讨会投稿论文集.北京:2004年.第79页。
    [3]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12卷第4期.第38-41页。
    [4]曹明德.对建立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法学,2004年第3期.第41页。
    [1]王世进,黄英.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若干思考.林业调查规划.2006年01期.第131-141页。
    [1]Gregg,Benjamin."J urisprudence in an Indeterminate World:Pragmatist not Postmodern",Ratio J uris 11(1998).p120.
    [1]沈敏荣.论法律的的不确定性及其克服。新视野,2001年01期.第22-23页。
    [2]王晨光.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与“错案追究制“的误区.法学,1997年第3期,第41-42页。
    [3]Dworkin,Ronald."A Matter of Principl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p102.
    [1]人民网新农村综合:集体林权改革政策问答,来源于人民网http://nc.people.com.cn/GB/6217046.html,2007年09月04日。
    [1]张红霄,张敏新.我国集体林产权内容的法律界定.林业经济,2006年11期.第2-7页。
    [1][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14页。
    [1]陈根长.中国林业物权制度研究.林业经济,2002年第10期,第12-15页.2002年第11期,第11-14页。
    [1]彭诚信.现代意义相邻权的理解.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1期.第19-21页。
    [2]苏永钦.相邻关系在民法上的几个主要问题.法学丛刊.1996第3卷第41期.转引自(台、港、澳及海外法学)1997年第6期.第32页。
    [3]Edmund F.Ficek,Thomas P.Henderson,and Ross H Johnson,Real Estat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Merrill Publishing House,ed.1990)P.57。
    [1]吴水荣,马天乐,赵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进展与经济分析.林业经济,2001年第四期.第20-24页。
    [2]杨传金.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年11月,第25卷第4期.第6-9页。
    [1]刘崴.未来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与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改革论坛,2006年9月.第189-190页。
    [1]杨立新,袁雪石,王竹.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用益物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457页。
    [1]曹树青.生态地役权探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9期.第44-47页。
    [2]如何避免野兔危害(2),来源:呼伦贝尔森防信息网,http://www.hlbesfz.com/html/treatment/110_1.html
    [1]江平,米健.罗马法基础(第3版).北京: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62页。
    [2][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第60页。
    [3]申卫星.地役权制度的立法价值与制度选择.现代法学.2004年第5期.第18-21页。
    [1]Frederick S.Strath.Man′s Responsibility for Nature:Ecological Problems and Western Traditions by John Passmore.Technology and Culture,Vol.16,No.4.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Oct.1975.
    [2]R·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3]黄建兴.林权制度改革激活了福建林业.绿色中国,2005年第4期。
    [4]叶继革.林业活起来 林农富起来 林区强起来---三明市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绿色中国,2005年第4期。
    [5][德]柯武钢、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王泽鉴.民法物权(一)(通则·所有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熊卫华,万军,周日东.处理涉林纠纷 推进林权发证.湖南林业,2008年第1期。
    [8]程林波 刘治平.林权证和土地证的关系浅.甘肃农业,2008年第2期。
    [9]欧阳大锡.锦屏县人大常委会视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人大论坛,2008年第1期。
    [10]叶庆荣,程松林.景宁县林权流转的现状及对对策.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3期。
    [11]李伟,姚星期,温亚利,顾振东.从地租存在条件看我国的森林地.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年第1期。
    [12]郑林水.林权抵押问题探讨.绿色财会,2008年第1期。
    [13]刘宏明.浅释我国林权物权立法框架.国土绿化,2008年第1期。
    [14]喻胜云.林权流转的法律属性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5卷第32期。
    [15]张玉新.占有制度的变迁与人的发展.兰州学刊,2006年第7期。
    [16]刘家安.含混不清的“占有”--《物权法》 草案“占有”概念之分析.中外法学 2006年第18卷第2期。
    [17]邓江涛.从《物权法》确定的共有权、相邻权、地役权制度看针对规划部门的行政争议.北京规划建设,2008年第1期。
    [18]张蕾,周训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物权法》的实施.求索2007年第12期。
    [19]成晓娜.论相邻关系的役权性质.政法学刊,2007年第24卷第4期。
    [20]朱广新.地役权概念的体系性解读.法学研究,2007年第29卷第4期。
    [21]杨立新.论生态文明建设.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年第1期。
    [22]杨立新,王丽,赵含宇.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资源发展问.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8年第1期。
    [23]屈茂辉,秦佳.所有者权益的法学分析.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19卷第5期。
    [24]屈茂辉 粟瑜.论民法的社会功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35卷第5期。
    [25]屈茂辉.关于物权客体的两个基础性问题.时代法学,2005年第3卷第2期。
    [26]周训芳,彭钰.《环境保护法》修改中若干基本问题的定位.时代法学,-2007年第5卷第6期。
    [27]周训芳,谢国保.关于林业法的学科定位.科技与法律,2005年第2期。
    [28]周训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权学说--蔡守秋环境权理论研究述评.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9卷第2期。
    [29]周训芳.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法律定位的若干思考.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0]周训芳.林业的历史性转变与《森林法》的修改.现代法学,2004年第26卷第5期。
    [31]蔡守秋.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原则对环境资源法学理论的影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卷第5期。
    [32]蔡守秋.简评动物权利之争取.中州学刊,2006年第6期。
    [33]蔡守秋.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学理论.现代法学,2005年第27卷第6期。
    [34]蔡守秋.环境秩序与环境效率--四论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卷第4期。
    [35]李爱年.环境法的伦理审.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8卷第6期。
    [36]李爱年,刘旭芳.生态补偿法律含义再认识.环境保护,2006第10A期。
    [37]李爱年,刘旭芳.对我国生态补偿的立法构想.生态环境,2006年第15卷第1期。
    [38]李爱年.自然资源保护法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生态经济,2001年第7期。
    [39]王彬辉.运用经济手段 加强环境立法.中国物价,2007年第11期。
    [40]高保生,刘苇萍.林权证不等于采伐证.乡镇经济,2007年第10期。
    [41]陈立娟.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创新设计--可流转交易的采伐指标银行体系.林业调查规划,2007第32卷第3期。
    [42]黄芳.关于林木采伐管理的几点思考.林业勘察设计,2007年第1期。
    [43]叶兴庆,汪绚,闫春丽,缪光平.杨传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政策建议--对陕西、云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情况的调研报告.林业工作研究,2008年第1期。
    [44]武来成,杨馥宁,王威.南方集体林区重点公益林经营现状及对策,.林业建设 2007年第6期。
    [45]祖建新.浙江生态公益林补偿调研.价格月刊,2007年第12期。
    [46](台)史尚宽.物权法论.台北:荣泰印书馆,1967年。
    [47]钱明星:物权法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48]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三).台北: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1984年。
    [49]辛学祥:民法物权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
    [50]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第一册).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谢在全.民法物权法论(下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51][日]近江幸治著,祝娅、王卫军、房兆融译,沈国明、李康民审校.担保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9月版。
    [52]张玉倩,王玉芳.日本民有林政策对我国发展非公制林业的启示.绿色中国,2004年第16期。
    [53]景彦勤.美国林业投入政策与管理之思考.绿色财会,2006年第3期。
    [54][日]加藤一郎,林良平.担保法大系(第一卷).日本:社团法人金融财政事情研究会,1989年。
    [55]赵坤麟.抵押权实务解析.台湾:永订文化公司,1998年版。
    [56]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
    [57]王建平.资源物权的权属界定与冲突.王利民.物权法专题研究.长春:人民出版社,2000年。
    [58]Jhering,Ueber den Grund des Besitzschutzes,1869,S.53:Schutz desBesitzes heisst auch Schutz derRauberund Diebe.转引自王泽鉴.用益物权·占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59]孙宪忠.中国物权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60]魏振瀛.民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61]戴道传.论公有制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度.民法论文选编(上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1984年2月。
    [62]The Disintegration of Property,In Property Noose ⅩⅩll,ed,NewYork,1980.
    [63]TonyHonore,Ownership.inMakingLawBind,ClarendonPress.Oxford1987.
    [64]H.Demsetz,Ownership.ControlandFirm,BasilBlaekwellLtd.1998.
    [65]崔建远.准物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
    [66]Krebs C J.Ecology-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2nd ed.,NewYork:Harper&row,1978.
    [67]贺金生,陈伟烈,李凌浩.中国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主要类型的群落多样性特征.植物生态学报,1998年第22卷第4期。
    [68]苏永钦.私法自治中的国家强制.走进新世纪的私法自治.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69]江平.中国民法典制订的宏观思考.法学,2002年第2期。
    [70]李累.论法律对财产权的限制-兼论我国宪法财产权规范体系的缺陷及其克服.中国宪法学精粹.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71]彭珂珊.我国西部的生态问题与退耕还林.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2卷第1期。
    [72]Jacek P.Siry.Today and Tomorrow of Private Forestry in Central And Werstern Europe.Forestry Policy for Private Forestry;Global and Regional Challenges.L.Teeter,B.Cashore and D.Zhang.2002.CABI Publishing.2002.
    [73]FOA.Forestry legisla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 comparative outlook.FAO Legal Papers.2001.
    [74]CGRG,Czech Republic Green Report.Ministry of Agricul-tune,Prague,Czech Republic.2000.
    [75]雷加富.机制创新产业带动加速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中国林业,2002年第9期。
    [76]陈永富,程云行,李兰英等.山林权属纠纷调处方法比较研究.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年第21卷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