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资本论》第二册形成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最主要著作,是他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取得的最终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集大成。同时,《资本论》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的著作,表现为一个庞大的文献群体,一个未完成的、开放的体系。研究这个体系的发生、发展、演变、“定型”,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资本论》的理论体系。本论文选取这个体系演变史中的一部分,即现行《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把《资本论》第二册从马克思酝酿、写作,经过恩格斯编辑出版,直到马克思所有手稿和恩格斯的编辑稿按照原样发表的整个过程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历史来考察。本文立足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册手稿和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册编辑稿、刊印稿的发表和研究为基础,并结合后世对恩格斯所编《资本论》第二册刊印稿的再版和研究,考察马克思资本流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第二册各手稿的复杂历程,恩格斯整理编辑《资本论》第二册的艰难过程,大致勾勒《资本论》第二册的形成史,并就马克思的手稿、恩格斯的刊印稿的成败得失提出自己的初步见解,以期把国内对《资本论》第二册的研究从历史的角度推向深入。
     本文的结构为:最前面是导论,主体部分分为8章,最后是结论。
     导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介绍了国内国际的研究状况,交代了文章的写作思路。
     第1章“《资本论》第二册的创作史分期和对象、结构”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本文研究对象的基本面貌,阐述《资本论》第二册在《资本论》创作史中的位置,在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结构计划中的位置,《资本论》第二册的对象、三分结构的形成以及马克思对资本流通的认识的演变,并在最后论述了马克思的资本流通理论在《反思》手稿中的萌芽。
     本文第2—6章组成一个单元,考察马克思的资本流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资本论》第二册各手稿的创作过程。这个单元又分为两个小单元。第一个小单元为第2、3章,主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野下的资本流通理论”。第2章考察1857—1858年手稿,第3章考察1861—1863年手稿。第二个小单元为第4、5、6章,主题为“《资本论》视野下的资本流通理论”,分别考察1863—1865年、1867—1870年和1876—1882年的《资本论》第二册手稿。
     马克思在1857—1858年手稿中,虽然不断构想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的结构方案,并且先后提出五篇计划和六册计划的多个方案,但是1857—1858年手稿的主体部分“资本章”则大体上是按照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和利润的三分结构(即后来《资本论》理论部分的三分结构)来撰写的。马克思在1857—1858年手稿阐述了对资本流通基本问题的见解,例如资本流通的实质和目的,流通同生产的辩证关系,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但是从后来《资本的流通过程》的三分法来看,马克思只是重点论述了资本周转,特别是资本周转理论中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理论;关于资本循环的零星见解是混杂在资本周转中论述的;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则只是附带论述到。
     马克思在1861—1863年手稿中的某些章节,推进了对资本循环理论的论述,逐步制定了资本循环的公式,但资本循环仍然没有从“资本流通”这一概念中剥离出来。从篇章结构来看,1861—1863年手稿只有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资本和利润,没有资本的流通过程。然而马克思在该手稿的主体部分即“剩余价值理论”中,通过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对社会资本再生产作了多次阐述,提出了两大部类的概念,初步制定了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马克思从1863年开始以《资本论》为正标题撰写自己的经济学巨著。1865年所写的第二册第Ⅰ稿的最大成就,是确立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册的三分结构,即第一部分阐述单个资本的流通中的循环,第二部分阐述单个资本的流通中的周转,第三部分阐述社会资本的流通(再生产)。而这个进步的核心,在于把资本循环从资本周转中剥离出来,建立了从资本循环到资本周转的抽象—具体结构。此外,第Ⅰ稿对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内部结构划分也作了初步设想,并在一些具体论点上取得进步。
     马克思在1867—1870年紧张地撰写《资本论》第二册和第三册,希望借着《资本论》第一卷的成功,也能够尽快出版这两册。马克思在此期间为第二册创作了大量手稿,其中最重要的是第Ⅱ稿和第Ⅳ稿。在这两稿的第一章,资本循环的基本结构被确定下来。第Ⅱ稿还在资本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两部分取得显著成就。在第Ⅱ稿第二章,资本周转部分的阐述框架和理论要点基本成型。在第Ⅱ稿第三章,对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的研究对象、意义及其在《资本论》第二册三章结构中的地位作了明确阐述,确立了先简单规模的再生产、后扩大规模的再生产的阐述顺序(两者又分为没有货币流通的阐述和有货币流通的阐述两个步骤),并首次以“图式”(Schema)的方式说明社会两大部类的交换关系。
     在对第二册的创作中断了6年之后,马克思在1876—1882年再次为《资本论》第二册创作了大量手稿,主要有第Ⅴ、Ⅵ、Ⅶ、Ⅷ稿。马克思在第Ⅴ、Ⅵ、Ⅶ稿中,对资本的循环理论作了细致的阐述,使得这一部分基本定型。马克思在第Ⅷ稿填补了他的资本流通理论的最后一个大空白——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第Ⅷ稿还改变了此前第Ⅰ、Ⅱ稿的阐述方式,全面纳入货币流通对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作了系统阐述。第Ⅷ稿为第二册第三篇的定型提供了重要前提。
     通过第2—6章这一单元可以看出,尽管马克思在阐述资本流通理论和撰写《资本论》第二册的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他没有为《资本论》第二册留下一份可供编辑的完整手稿,也没有留下完整的编辑方案。
     本文第7—8章组成一个单元,考察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册的过程,并对恩格斯的编辑工作进行评价。第7章首先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册各手稿的成就和欠缺加以总结;然后从分析恩格斯的《资本论》第二册序言出发,概述了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二册的大致经过;接着从文本和结构、文字和表述两个方面,举例说明恩格斯的改动情况;最后具体分析了第二册各篇的编辑过程和恩格斯采用马克思手稿的情况。第8章首先回顾了《资本论》第二册刊印稿发表以后历史上对恩格斯编辑工作的评价,特别是梁赞诺夫、考茨基和吕贝尔的评价;接着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对马克思手稿、恩格斯编辑稿的发表和对恩格斯编辑工作的总体评价,以及其他学者通过MEGA对恩格斯的编辑工作得出的评价;最后概括了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册的巨大贡献,评述了MEGA编者提出的恩格斯编辑工作在文本和结构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这一单元可以看出,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册,为《资本论》理论大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恩格斯版的第二册可能也有若干可商榷之处。
     最后为“结论”,对本文所论述问题提出六个方面的思考。一是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第二册并非直线上升,而是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相交织。二是恩格斯审慎处理了作者和编者关系,完成了出版《资本论》第二册的历史使命。三是马克思手稿和恩格斯编辑稿的发表过程艰难曲折,学术因素和政治因素相交织。四是应当辩证地看待《资本论》第二册的手稿和刊印稿的未完成和完成。五是从学习版和历史考证版的版本性质出发历史地看待手稿和刊印稿之间的区别。六是《资本论》第二册形成史告诉我们,马克思的资本流通理论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第二册形成史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The "Capita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of Marx, is the ultimate achievement of his lifelong study of political economy, also the culmination of Marxian theory on Philosophy, Political Economy and Socialism. At the same time, the "Capital" is also the common work of Marx and Engels, and presents itself as a huge literature group, an unfinished, open system. The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of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evolution and "finalization" of this system can make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Capital". This dissertation selects a section of this evolution history, i.e. the history of the second volume (second book) of the "Capital"—"the Process of Circulation of Capital" as its research object.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history of the second book of the "Capital" from its brewing, writing by Marx, through its editing and publishing by Engels, till the publishing of all the manuscripts of Marx and the redaction manuscript of Engels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is regarded as an organic whole history to examine. Based on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especially on the publication and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second book in the Historical Critical Version of the "Marx Engels Complete Works"(MEGA, Marx-Engels-Gesamtausgabe), and combined with the later reprint and research of the Engels'edition of the second book,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theory on circulation of capital, the complicated course of Marx's writing of various manuscripts of the second book, the difficult process of Engels'arraying and editing of the second book of the "Capital", thus roughly sketches the contours of the 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second book of the "Capital", and at the same time puts forward its own preliminary viewpoints on the achievements and possible defects of Marx's manuscripts and Engels'print version, and thus hopes that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second book of the "Capital" would be deepen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history.
     This dissertation is structured as follows:at first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following main part is divided into8chapters, and at the end is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dissertation, introduces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tatus, and explains the ideas of writing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first chapter "the periodisation and the object, structure of the second book of the'Capital'" aims at determining the basic face of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is dissertation, elaborates the location of the second book of the "Capital" in the history of the making of the "Capital", in Marx's structure plans of his economic work, the object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sections-structure of the second book of the "Capital" and the evolution of Marx's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irculation of capital,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sprout of Marx's theory on circulation of capital in the manuscript "Reflection".
     The second, third, fourth, fifth and sixth chapters form an unite, which examine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theory on circulation of capital and the writing history of Marx's various manuscripts to the second book of the "Capital". This group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first group consists of chapter2and3, and the theme of which is the theory of circulation of capital in the vision of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chapter2the manuscript1857-1858and in chapter3the manuscript1861-1863will be respectively examined. The second group consists of chapter4,5, and6, the theme of which is the theory of circulation of capital in the vision of the "Capital", and Marx's manuscripts to book II of the "Capital" in1863-1865,1867-1870and1876-1882will respectively be examined in each chapter.
     Although Marx continually conceives the structure of his own economic work in the manuscript1857-1858, and puts forward various schemata of "5-sections-plan" or "6-books-plan", but the main part-"the Chapter on Capital"-of the manuscript is largely written in accordance with the3-sections-sturcture of Process of Production of Capital, Process of Circulation of Capital, and Capital and Profit (i.e., the later3-sections-sturcture of the theoretical parts of the "Capital"). Marx expounds the basic problems of circulation of capital, such as essence and purpose of circulation of capital,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 between circulation and production, and time of circulation and costs of circulation. But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later3-sections-struture of the "Process of Circulation of Capital", Marx focuses mainly on the turnover of capital, especially the theory of fixed and circulating capital; only sporadic insights about circuit of capital is discussed and mixed in the exposition on turnover of capital; the reproduction of social capital is mentioned just in passing.
     In several chapters of the manuscript1861-1863, Marx promotes his exposition on circuit of capital, and gradually formulates the formula of circuit of capital, but the category "circuit of capital" is still not peeled off out of the concept "circulation of capital". Looking from the viewpoint of structure, there are only "Process of Production of Capital" and "Capital and Profit", and no "Process of Circulation of Capital" in manuscript1861-1863. However, through the criticism of views of the bourgeois economists in the main part of the manuscript, i.e."Theories of Surplus Value", Marx discusses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social capital for many times,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wo departments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initially establishes the condition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imple reproduction.
     From1863Marx begins to write his monumental economic work with the "Capital" as the main title.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 in Manuscript Ⅰ to Book Ⅱ in1865is that the3-sections-structure of "Process of Circulation of Capital" has been established, namely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circuit of the circulation of individual capital, the second part the turnover of the circulation of individual capital, and the third part the circulation of social capital (reproduction). At the core of this progress stands peeling off of the circuit of capital out of the turnover of capital, and thu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bstract-concrete structure of presentation from circuit of capital to turnover of capital. In addition, in the Ms. I the internal structures of "Circuit of Capital", the "Turnover of Capital"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Social Capital" are also preliminarily conceived, and progresses are also made in some concrete points.
     Marx writes intensively the second and third book of the "Capital" during the time of1867-1870, hoping that the two books could be published also as fast as possible while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the favorable situation, namely the successful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volume (book). Marx writes a large number of manuscripts to book Ⅱ, of which the most important are the Manuscript Ⅱ and the Manuscript Ⅳ. In the two manuscript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Circuit of Capital" is determined. The Ms. Ⅱ has also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on "Turnover of Capital" and "Reproduction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second chapter of Ms. Ⅱ, the framework and main theoretical points of "Turnover of Capital" takes shape basically. In the third chapter of Ms. Ⅱ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produc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its location in book Ⅱ of the "Capital" are clearly explained, and the presenting sequence from simple reproduction to extended reproduction (both are respectively further divided in to two steps:exposition without money as intermediary agent and exposition with money as intermediary agent) is established, an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exchang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major departments of social production are explained with "schema".
     After the disruption of6years of writing on the second book, Marx writes once again a large number of manuscripts to book II of the "Capital" between1876and1882, the main of which are Manuscript V, VI, VII and VIII to book II. Marx elaborates carefully the circuit of capital in Ms. V, VI and VII, so that this part of book II is basically fixed. Marx fills the last gap in his theory on circulation of capital in Ms. VIII, i.e. the extended reproduction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Ms. VIII the presenting way is also changed, and the circulation of money is fully adopted into the systematical exposition of the simple reproduction and extended reproduction. Ms. VIII provides important premise for the figuration of the third part of the second book.
     From this unit of chapter2-6can be seen, on the one hand Marx makes great achievements on the expounding of the process of circulation of capital and on the writing of the second book of the "Capital", on the other hand he leaves neither a complete manuscript nor a program for the edition of the second book of the "Capital".
     The seventh and eighth chapters constitute another unite, which examines Engels' editing and publishing process of the second book of the "Capital", and makes appraise of Engels'editing job. Chapter7summarize at first the achievements and defects of Marx's manuscripts to book II of the "Capital"; then starting from the analyzing of Engels'Preface to book II, this chapter outlines the process of the editing process of Engels; then illustrates the changes made by Engels to the manuscripte of Marx with examples in two aspects, of which the one is about text and structure, the other is about word and expression; finally analyzes the concrete situation of the editing process and the adoption of Marx's manuscripts by Engels in each parts of the second book. The eighth chapter reviews at first the comments on the editing work by Engels in the history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second book of the "Capital", especially the comments of Rjazanov, Kautsky and Rubel; Then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publication of Marx's manuscripts and Engels' redaction manuscript in the MEGA with its general evaluation on Engels editing work, and also introduces some other scholar's views on the editing work of Engels based on MEGA; finally summarizes the great contribution of Engels to th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of the second book of the "Capital", and makes a review on the possible problems in the structure and text arrangement proposed by the editors of MEGA. From this unit of chapter7and8can be seen, that Engels make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etical building of the "capital" and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nevertheless there are maybe also some points in the Engels'version of the second book of the "Capital" that could be further discussed.
     At the end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conclusion", in which considerations on6aspects are put forward. Firstly, the writing process of the second book of Marx's "Capital" is not straight up, but in which the methods of presentation and that of inquiry interweave. Secondly, Engels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hor and editor prudently, completes his historical mission of publishing the second book of the "Capital". Thirdly, publishing processes of Marx's manuscripts and Engels'redactions manuscripts is full of arduousness and tortuousness, and the academic and political factors are mingled with each other. Fourthly, the relationship of Unfinished and Finished of the second book of the "Capital" should be viewed dialectically. Fifth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nuscripts and the print version should be viewed historically from the difference of nature between Study Version and Historical Critical Version. Sixthly, the 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second book of the "Capital" tells us, that we should inherit and develop Marx's theory of circulation of capital, should deep the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second book of the "Capital".
引文
① 参看马克思致库格曼(1866年10月13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246页。
    ② 参看马克思:《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13页。
    ① 参看胡培兆、林圃:《<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0—73、154页。另参看王海军:《延安时期知识分了群体’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探析》,《理论学刊》2010年第12期。
    ② 参看胡培兆、林圃:《<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124页。
    ③ 沈志远:《研习<资本论>的准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49年4月第1版,1950年5月第2版。沈志远在《编者序》中明确指出:“这本书底内容,是根据《苏联大百科全书》中的‘资本论’一条和几种新出版杂志上所发表的一些关于《资本论》的论文编译而成的。它并非我底著作、但亦非纯粹的译品,而足编与译的‘统一’。”
    ④ 参看王亚南:《<资本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① 例如秦纪竹编的《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从1961—-1964年报刊上的一百几十篇文章中选刊了11篇相关文章。
    ② 参看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系《<资本论>研究论从》第一辑(1949—-1959),第二辑(1960—-1962),第三辑(1963—1965)。
    ③ 《武汉大学学报》1964年第2期。
    ④ 杨国昌主编《<资本论>研究资料汇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曾“根据各种报刊索引和北京几个比较重要的图书馆、资料室的目录”,按照时间顺序编成1906—1979年中国《资本论》研究的文献(文章、著作)目录(见该书第151-182页)。其中第176—177页显示,1965年以后到1977年以前,即1966—-1976年十年间,只有两种关于《资本论》研究的文献:王亚南:《<资本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苏]卢森贝:《<资本论>注释》,赵木斋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73年版。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编印的《<资本论>研究论丛》,胡培兆、孙连成《<资本论>研究之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的附录《解放后(截至1983年底)出版的研究<资本论>的著作一览表》,均与之相符。王亚南《<资本论>研究》虽出版于1973年,但作者逝世于1969年:据该书编者在“前言’中说明,书中论文“均写于1965年以前”。
    ① 吴易风、顾海良、张雷声、黄泰岩:《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5页。
    ① 参看卡尔·埃里希·福尔格拉夫和于尔根·荣尼克尔:《马克思说的是自己的话吗?——关于恩格斯编辑出版的<资本论>第3卷的基本手稿》,“夕昆”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1996年第1期第9—12页;Klaus Muller:,,Anti-engelsismus ", der Fall der Profitrate und die Okonomischen Manuskripte des Karl Marx von 1867/1868, in Marxistischen Blatter, Heft 1-13,2013.
    ① Kliem, Manfred, Friedrich Engels. Dokumente seines Lebens.1820-1895, Verlag Philipp Reclam jun. Leibzig,1977, S.556参看[民主德国]曼·克利姆:《恩格斯文献传记》,中央编译局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16-517页。
    ② Das Kapital, Kritik der politischen Oekonomie von Karl Marx. Zweiter Band. Buch Ⅱ:Der Zirkulationsprozessdes Kapitals. Herausgegeben von Friedrich Engels. Volksausgabe. Besorgt von Karl Kautsky unter Mitwirkung von Benedikt Kautsky. Berlin, J. H. W. Dietz Nachfolger, G. m.b.H.,1926.德文的“大众版”也可译为“普及版”。从考茨基版和马恩列研究院版本身来看,这种版本并非节选版、通俗版、改编版、解说版、辅导版,它保留了恩格斯原版的全部文字,只不过作了精细的校订,对印刷错误、笔误等等予以改正,并配上前言、注释、索引、附录等各种资料,以方便人们学习。参看[德]罗尔夫·黑克尔:《<资本论>的通俗版和普及版》,载于《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2期。
    ③ Karl Marx. Chronik seines Lebens in Einzeldaten, zusammengestellt vom Marx-Engels-Lenin Institut Moskau, unveranderter neudruck der Ausgabe Moskau 1934, Verlag Detlev Auvermann KG, Glashiltten im Taunus,1971中文本译自1934年俄文版:弗·阿多拉茨基主编:《马克思生平事业年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
    ④ 马健行、郭继严:《近三十年来苏联学术界对<资本论>创作史的研究》,《<资本论>研究资料和动态》(第一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⑤ 参看同上。
    ① ... unsrer Partei einen Sieg erringen:Studien zur Entstehungs und Wirkungsgeschichte des ,,Kapitals " von Karl marx. Ein Sammelband. Verlag Die Wirtschaft,1978.
    ① 参看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编著:《围绕马克思<资本论>所进行的思想斗争史概括》,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2—-254页。原书出版于1968年,由张志辉等学者翻译,“马兵”统校。还可参看叶卫平:《西方“马克思学”评析》,《社会主义研究》1995年第4期;梁树发:《西方马克思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1期。叶卫平在文章中指出:“50年代至60年代,在西方国家政府和大财团的资助下,西方‘马克思学’的著作陆续出版。正是在此期间,西方‘马克思学’正式形成为一种思潮。”
    ② 参看吕贝尔:《昌贝尔马克思学文集》(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该书由曾枝盛编远,郑吉伟、曾枝盛等译。
    ③ 参看[美]诺曼·莱文、张亮:《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西方“马克思学”——诺曼·莱文教授访谈录》,《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④ Roman Rosdolsky:Zur Entstehungsgeschichte des Marxschen,,Kapital ", Europaische Verlagsanstalt, Frankfurt am Main,1968.2. uberarbeitete Auflage 1969中译本作《<马克思>资本论的形成》,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魏埙、张彤玉、沈玉玲等译,魏埙审校。
    ⑤ Fred E. Schrader, Restauration und Revolution. Die Vorarbeiten zum,,Kapital "von Karl Marx in seinen Studienheften 1850-1858, Gerstenberg Verlag,1980.
    ① [日]久留间鲛造、宇野弘藏等编:《资本论辞典》,南开大学出版1989年版。该书由薛敬孝、李树果、王健宜翻译,魏埙审定。
    ② 李元亨、受益:《日本<资本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日文版<资本论辞典>中译本评介》.《南开经济研究》1990年第4期。
    ③ [日]冈本博之等著:《马克思<资本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该书译者为刘焱、赵洪、陈家英。
    ④ [日]不破哲三:《<资本论>与现代》,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该书由于俊文、赵洪、那庚辰、莫伽、姜孝若译。
    ⑤《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六册计划”研究概况》,载于汤在新主编:《<资本论>续篇探索——关于马克思计划写的六册经济学薯作》,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
    ⑥ 参看[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从柱顶圣人到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回顾和前瞻》(徐洋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5期。
    ⑤ Carl-Erich Vollgraf, Jurgen Jungnickel:,,Marx in Marx Wort "? Zu tngels tdition aes Hauptmanuskripts zum dritten Buch des Kapital, in:MEGA Studien, Nr.2,1994.中译文分四期刊载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1996年第1期,1997年第1期,1998年第2、3期。
    ⑥ [德]艾克·科普人:《理解和改变社会现实的重要理论基础——当前关于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的辩论》,章林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1998年第4辑(总第10辑)。[俄]维ˉ维戈茨基:《评卡尔—埃里希·福尔格拉夫和尤尔根·容尼克尔的文章<马克思说的是自己的话吗?>》,,朱毅译,《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斯大林研究》2000年第3辑(总第17辑)。
    ①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1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卷第25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50页
    ② 同上,第180—181页。
    ③ 赵洪:《<资本论>第一稿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220—221页。
    ② 见MEGA II/1/1.S.187.“诸资本的流通"作Circulation der Capitalien,"诸资本的竞争”作Concurrenz der Capitalien,“诸资本的积累”作Concentration der Capitalien。这几个词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相应的地方没有“诸”字,显然不够确切(见该版第46卷上第219页)。
    ①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279—281贝。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15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9卷第53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157—15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第411灭。
    ②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9卷第553—55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第583—59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196页。
    ② 参看李善明:《<资本论>第二稿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6卷I第446—44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230—23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24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8页。
    ③ 《<资本论>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10贝。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1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32—3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第127页。
    ① 蒋绍进、王锦涛:《<资本论>的结构》,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6、188页。
    ② 恩格斯:《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2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第58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101—10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第40-4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第5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第220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第312页。“全社会的资本”在原文中作"say the capital of the whole society",并不是“社会资本”或“社会总资本”。“资本的差别性等等”(die Verschiedenheit etc der Capitalien)中的“资本”在原文中为复数,即“诸资本”(MEGA Ⅱ/L 1. S.260.18-19).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4卷第58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36—137、18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97页。
    ③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0卷第636-64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0卷第63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0卷第641—64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0卷第644页。
    ② 关于《反思》的学术成就,学术界有争议。参看[苏]维·维戈茨基:《关十马克思伦敦笔记中的<反思>手稿》,“京祚”译,《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17辑(1981年):商德文:《评维戈茨基对<反思>手稿的错误估价》,《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2年第5辑(总第23辑);[民主德国]沃尔大冈·杨:《关于马克思1851年的<反思>手稿》,“马兵”译,《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6年第1—2辑合刊(总第43—44辑);沈志求:《关十马克思<反思>手稿和斯密两种贸易规模相等命题的探讨》,《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9年第3辑(总第57辑);王辅民:《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反思>手稿——问题和争论》,宋涛主编,《<资本论>与现代经济问题——全国第四次<资本论>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以及马健行、郭继严《(资本论)创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和田光、陆立军《(资本论)创作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相关章节。维戈茨基对《反思》手稿评价很高,认为马克思已经制定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其他学者或批评或赞同。本文赞同王辅民文章的结论:“在论述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形成史时,《反思》手稿是可以作为起点的。”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0卷第641、64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0卷第640、643、64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6卷下册第5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510页。参看田光、陆立军:《<资本论>创作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0—202页;顾海良:《与克思“不惑之年”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8-9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第589页。
    ② 这份手稿中各笔记本的先后顺序是:笔记本C,笔记本A(笔记本Ⅰ的另一名称),笔记本B',笔记本B"笔记本M,笔记本B"Ⅱ(笔记本B"的一部分),笔记本Ⅱ,笔记本Ⅲ,笔记本Ⅳ,笔记本Ⅴ,笔记本Ⅵ,笔记本Ⅶ。
    ③ 《马恩全集》第2版第31卷第612—620页。
    ① 参看田光、陆立军,前引书,第231页;顾海良,前引书,第10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438页。
    ①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208、215页。
    ①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220、152、167、16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512、513、51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520、521、548页,第31卷第13、26、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209、211、28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381、282—28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189、211、38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280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第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第513—514、51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第53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第11—12、2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第12、13、21、51、5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542、544、547—54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第24、517—52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510、217—21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152、15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51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521页,第31卷第5、6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第12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3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512页,第31卷第11、14、2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174页。马克思对资本周转的这一定义出自《资本论》第二册第Ⅳ稿(MEGA II/4.3. S.358.5-8).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514—515页.
    ①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536、537页,第31卷第15、17、4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第45—50、5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第52—54、5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第8、31、12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第75、77、82、91—9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第120—121页。
    ③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第78、8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256页。
    ② 参看张熏华:《<资本论>中的再生产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③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428—433页,本小节引文均引自这里。另参看赵洪主编:《<资本论>第一稿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33-248页。
    ① 汤在新:《第二稿对<资本论>第三卷结构形成的重大意义——评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的编排》,载李善明主编:《<资本论>第二稿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第165、578、58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第58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32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335—339页。本目以下所内容引均出于此。
    ①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30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71、7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8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9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12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288—30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第53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第55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第547、548、54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219—220页。
    ②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22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222—223、250、24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8卷第209—213、220—23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8卷第14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8卷第149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8卷第151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559页。在本文第7章第3节将会看到,这句话系恩格斯改编自马克思第Ⅱ册第Ⅷ稿的一段论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1861—1863年手稿中的部类顺序同马克思第Ⅷ稿和恩格斯刊印稿中的部类顺序足相反的。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8卷第166—171页。
    ① 马克思致恩格斯,1865年7月31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231页。
    ① 马克思自己对这一点很清楚。他针对第四个循环公式写道:“注意。在付排的叙述中,这个图式应当呈现为结果,而不是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259页)在考察生产时间时,马克思自己问自己:“发生一个问题,第一章的这整个第三节是否应当单纯考察生产时间,就象第二节考察流通时间一样?是否应当这样来叙述:被称为《资本周转》的第Ⅱ章,包含关于资本流通的这种一定形式的全部内容,而同样被称为《资本流通》的第Ⅰ章,只限于分析资本的一般要素?这看来是最好的解决办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338页)
    ② MEGA Ⅱ/4.1. S.560.
    ③ 《资本论》各册手稿和刊印稿,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二版(1872-1873年)之前,一级结构称“章”,此后称“篇”。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338页。
    ② MEGA Ⅱ/4.1. Variantenverveichnis 209:25正荣在前引文章中,在没有看到MEGA Ⅱ/4.1(1988年出版)发表的第Ⅰ稿原稿及其异文表的情况下,即正确地推测:“在‘第Ⅰ稿’中,马克思原来设想要在第一章第三节考察资本周转。他说:‘这个规定的重要性将在资本周转时谈到(本章第三节)。’显然,该章第三节的最初标题是《资本周转》,后来才把它改为《生产时间》。”见王荣:《<资本论>第二册“计划单页”写作时间初探》,《杭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252—25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298—30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301—30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324、328页。
    ①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33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346—353页。
    ① MEGA Ⅱ/4.1,S.209-310.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333—33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35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360、362页。·
    ④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1、36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369、37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374—-37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40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253页。
    ①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409页。
    ②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43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43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45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437—438页。
    ③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450页;见MEGA Ⅱ/4/1.S.314.2630。原中译文最后一句似同原文有距离,现根据MEGA发表的原文作了改动。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499页。
    ① 田光、陆立军:《<资本论>创作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47—45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398页。
    ③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42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262、263页。
    ① 马克思致尼古拉·弗兰策维奇·丹尼尔逊(1868年10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2卷第551页。
    ② 发表第二册第Ⅱ稿的MEGA Ⅱ/11判定第Ⅱ稿写于1868年春(或者译为1868年初),而后出的MEGAⅡ/4.3则认为第Ⅱ稿开始写作的时间应为1867年秋。
    ③ 马克思致恩格斯,1867年8月24日、31日:恩格斯致马克思,1867年8月26 日、27 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1卷第330—33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53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7页。
    ③ “约3月10一23日 马克思重新对《资本论》进行工作;结束了第二卷的第一份某种程度上可以付印的稿本。”,见Karl Marx. Chronik seines Lebens in Einzeldaten, zusammengestellt vom Marx-Engels-Lenin Institut Moskau, unveranderter neudruck der Ausgabe Moskau 1934, Verlag Detlev Auvermann KG, Glashutten im Taunus,1971, S.289。参看弗·阿多拉茨基主编:《马克思生平事业年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489页。
    ④ MEGA Ⅱ/11. S.909.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537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539页。
    ⑦ MEGA Ⅱ/11. S.907,910.
    ⑧ MEGA Ⅱ/4.3. S.422、423.
    ⑨ MEGA Ⅱ/11. S.910,926.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2卷第672—673页。
    ② 参看MEGA Ⅱ/11.S.7.4,3.8,920,908.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10-1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2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33—34、3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53—5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52页。
    ① MMEGA Ⅱ/4.3.S.287,301,311.
    ② MEGA Ⅱ/11.S.53.5-7全集第1版中译文作“资本经过自己流通过程的两个对立阶段的时间,即它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形成它的流通时间”,“本来的流通过程”成了“流通过程”,意思有所改变。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58、59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60—61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65—66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81—8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138页。
    ②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138—14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37、5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175页。
    ①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176—178页。
    ②MEGA Ⅱ/4.3.S.362-363.
    ③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182—203页。
    ④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204—210页。
    ⑤MEGA Ⅱ/11.S.140.24-26;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211贝。
    ①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211—25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255页。
    ③ MEGA Ⅱ/11. S.206-208。马克思在这个标题下只写了很短的几段话,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274—275页。马克思举例说明,农业上实行轮作制的地方,资本的周转周期(租赁期)应适应于具体的生产期限(如三圃制)。
    ④ MEGA Ⅱ/11 U.S.208;参看《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6卷第276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17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328、33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99—102页。
    ② MEGA Ⅱ/11. S.4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6页。也可参看本文附录三。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13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134-13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147页。
    ② MEGA Ⅱ/11. S.3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149页。
    ③ MEGA Ⅱ/11. S.387: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152页。
    ① MEGA Ⅱ/11. S.395;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162—163页。
    ②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194、251页。
    ① 参看MEGA II/11. S.848-849.
    ② 参看MEGA II/14. S.440-443.
    ①MEGA Ⅱ/11.S.1366-1373.
    ② 马克思致恩格斯(1858年5月3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9卷第317页。
    ③MEGA II/11.S.604.11恩格斯在编辑《资本论》第二册时,曾对第Ⅱ稿中这些论述“建筑历史”的文字作r概括(《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6卷第260—261页)。
    ①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35页。
    ②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37—39页。
    ③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46—4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第268页。
    ①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410、418、408页。
    ②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420—422页。
    ③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499—500页。
    ①MEGA Ⅱ/11.S.727.28-728.30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438页。
    ②MEGA Ⅱ/11.S.728.32-731.2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440—441页。
    ① MEGA II/11.S.731.15-18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442页。
    ② MEGA II/11.S.734.26思格斯在刊印稿中对公式的写法作了规范和统一,改写为:Ⅰ(v-m)=Ⅱc。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446页。
    ③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550-551页。
    ④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551-553页
    ①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553-56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569页。
    ③ 参看MEGA Ⅱ/11.S.875。
    ④ MEGA Ⅱ/11.S.817.16-17恩格斯在编辑的时候,把“>”改为“大于”,把“=”改为“等于”,并对字母写法作了规范:“不言而喻,既然把积累作为前提,Ⅰ(v+m)就大于Ⅱc,而不像简单再生产那样,和Ⅱc相等”。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580页。
    ⑤ 参看MEGA Ⅱ/11.S.1611.
    ⑥ MEGA Ⅱ/14发表的一份札记“剩余价值率公式和利润率公式”,写作时间被推测为“1877年3月——1882年底之间”,时间很不确切不说,内容上也不是连贯的文字表述。MEGA Ⅱ/11在第Ⅷ稿“产生和流传”中发表的关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再生产公式和关于资本的形态变化、资本的价值构成(或有机构成)的两份札记,与作时间被推测为1881年或1882年,但都是极为简短的公式,也不是连贯的文字表述。
    ①MEGA Ⅱ/826.12-827.4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146—148页六角括号中的内容。
    ② 参看《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6卷第405页。
    ①MEGA II/11.S.708.11-709.9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408—409页。
    ②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440-441页。
    ③ 裴小革:《马克思社会生产两大部类顺序的由来和演变》,《辽宁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④ 裴小革在上引文章中指出,在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马克思重视生产的基础地位。MEGA Ⅱ/11编者在该卷引言中介绍了日本学者对马克思颠倒部类顺序的争论。日本学者主要提出三个论点:(1)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中,首要的问题是预付生产资本(生产资料形式的不变资本和劳动力形式的可变资本)由生产出来的商品资本进行补偿。而在转移的价值c和新价值v+m之间存在区别,就价值创造来说在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之间存在区别,因此在阐述预付资本的各组成部分的补偿的时候,适当的做法应当是先考察两个部类的不变资本由生产资料部类的产品补偿,然后再考察两个部类的可变资本由消费资料部类的产品补偿。(2)在第Ⅷ稿中,马克思在阐述扩大再生产的图式时,假定在生产开始的时候,不变资本已经表现为必要的生产资料的形式,而以货币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则只需要逐渐预付。两个部类中不变资本要由生产资料部类的产品来补偿。从这个方面来看,新的顺序是合理的。(3)在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中,追加的生产资料是两个部类进行积累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部类必须为此创造前提条件。参看MEGA Ⅱ/11. S.868.
    ① 恩格斯致倍倍尔(1883年8月30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第57页。
    ② 恩格斯致劳拉·拉法格(1883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5卷第463页。
    ③ 恩格斯致劳拉·拉法格(1883年5月22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第31页。
    ④ 思格斯致考茨基(1884年3月24日),恩格斯致劳拉·拉法格(1884年3月3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第132、134页。
    ① 恩格斯致考茨基(1884年6月21—22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第166—-167灭。
    ② 恩格斯致左尔格(1884年12月3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第264页。
    ③ 恩格斯致施留特尔(1884年2月22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第285页。
    ④ 参看恩格斯致拉甫罗夫(1885年2月12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第28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3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18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58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33—34页。
    ② MEGA Ⅱ/13.S.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3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3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294页。
    ①MEGA II/11.S.228.9-22.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307页。
    ③MEGA II/11.S.242.25-36.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559页。
    ②MEGA II/'11.S.797.31-797.40.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214页。
    ② MEGA Ⅱ/11.S.143.15.
    ③ 参看MEGA Ⅱ/12. S.516-519,以及[日]早坂启造:《恩格斯创造了新的术语“流通资本”》,卫华编译,载于《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第11期。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132页。
    ⑤ MEGA Ⅱ/11.S.656.15-18.
    ①MEGA II/11.S.21-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35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44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第6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第16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第375、555页。
    ④ 参看Gerald Hubmann,,,Unvollendete Klassiker. Editionsphilologische Konstellationen bei Marx und anderen Klassikern der Sozialwissenschaft ", in Harald Bluhm, Karsten Fischer, Marcus Llanque (Hg.), Ideenpolitik. Geschichtliche Konstellationen und gegenwartige Konflikte, Berlin,2011.)
    ⑤ 参看卡尔·埃里希·福尔格拉夫和于尔根·荣尼克尔:《马克思说的是自己的话吗?——关于恩格斯编辑出版的<资本论>第3卷的基本手稿》,“夕昆”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1996年第1期第9—12页;Klaus Muller:,,Anti-engelsismus ", der Fall der Profitrate und die Okonomischen Manuskripte des Karl Marx von 1867/1868, in Marxistischen Blatter, Heft 1 13,2013.
    ① Kliem, Manfred, Friedrich Engels. Dokumente seines Lebens.1820-1895, Verlag Philipp Reclam jun. Leibzig,1977, S.556参看:民主德国]曼·克利姆:《恩格斯文献传记》,中央编译局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16—517页。
    ② D. Rjazanov:Marx und Engels nicht nur fur Anfanger, aus dem Russischen von Rainer Traub, Rotbuch Verlag Berlin,1973, S.174.
    ① Das Kapital, Kritik der politischen Oekonomie von Karl Marx. Zweiter Band. Buch II:Der Zirkulat ionsprozessdes Kapitals. Herausgegeben von Friedrich Engels. Volksausgabe. Besorgt von Karl Kautsky unter Mitwirkung von Benedikt Kautsky. Berlin, J. H. W. Dietz Nachfolger, G. m. b. H.,1926, S. XI.
    ① 同上,第Ⅷ—ⅩⅣ页。
    ② Karl Marx, Das Kapital. Kritik der Politischen Okonomie. Herausgegeben von Friedrich Engels. Volksausgabe. Besorgt vom Marx-Engels-Lenin-Institut. Erster Band. Buch I:Der Produktionsprozess des Kapitals. Verlagsgenossenschaft, Auslandischer Arbeiter in der UdSSR, Moskau,1932, S.18*-19*.
    ① Das Kapital, Kritik der politischen Oekonomie von Karl Marx. Zweiter Band... Besorgt von Karl Kautskv. S. XXX-XXXI
    ② Karl Marx, Das Kapital. Kritik der Pol it ischen Okonomie. Herausgegeben von Friedrich Engels. Volksausgabe. Besorgt vom Marx-Engels-Lenin-Institut. Zweiter Band. Buch II:Der Zirkulationsprozess des Kapitals. Verlagsgenossenschaft, Auslandischer Arbeiter in der UdSSR, Moskau,1933, S.7*.
    ① Materiaux Pour le Deuxieme Volume du Capital. Livre II:Le Processus de Circulation du Capital (1869-1879). In:Karl Marx, (Eures, Economie, II, Edition Etablie et Annotee par Marximilien Rubel, Bibliotheque de la Pleiade,1968, p.499-863.
    ② Karl Marx, (Eures, Economie, II, Edition Etablie et Annotee par Marximilien Rubel, Bibliotheque de la Pleiade,1968, p. CXXI-CXXVI英译文见Jesoph 0'Malley and Keith Algozin (ed.):Rubel on Karl Marx. Five Essay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p.177-182中译文见吕贝尔:《恩格斯是<资本论>的校订人》,夏伯铭译,魏寿山校,《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3第02期;吕贝尔:《吕贝尔马克思学文集》(上),曾枝盛编选,郑吉伟、曾枝盛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212页。
    ③ 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第57页,《马尅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9页。
    ①Karl Marx,Eures,Economie,II,Edition亡tablie et Annotee par Marximilien Rubel,Bibliotheque de la Pleiade,1968,p.501-502.
    ②Jesoph 0'Malley and Keith Algozin(ed.):Rubol on Karl Marx.Five Essay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11.
    ③Karl Marx,Eures,Econmie,I,Edition Etablie et Annotee par Marximilien Rubel,Bibliotheque de la Pleiade,1965,p LII I.
    ① 吕贝尔指的是第Ⅱ册第Ⅳ稿,见Karl Marx, Eures, Economie, Ⅱ, p.1686。
    ② 指在注释中说明第二册其他手稿对同一问题的阐述。
    ③ Karl Marx, Eures, Economie, Ⅱ, p.502.
    ④ Karl Marx, Eures, Economie, Ⅱ, p.502.
    ⑤ 例如MEGA编辑委员会委员、英国学者特里尔·卡弗(Terrell Carver)在他的著作《弗里德里希·思格斯:他的生平和思想》中指出:“恩格斯投入大量时间编辑了马克思身后留下的经济学手稿。……由于附有异文的集注版正在进行之中,很难获得机会阅读手稿,因而迄今为止还不能以合理的确定性对他的编辑工作进行总体评价。”(Carver, Terrel:Friedrich Engels, His Life and Thought, Macmillan,1989, reprinted 1991, p.249.)
    ① 当然,还应当考虑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大量经济学笔记尚未发表完毕。这些材料已经或将发表在MEGA第四部分即摘录、笔记部分。
    ②MEGA II/12.S.547当时称编辑稿为"Druckvorlage"(付印稿样)或者"Redaktionsexemplar"(编辑样本)。
    ③MEW,B.24,S.4;MEGA II/12.S.547-548.
    ④MEGA Ⅱ/12. S.548中国学者韩立新在其《日本对MEGA第Ⅱ部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4月23日第3版)中透露,1998年到日本帮助日本学者编辑恩格斯编辑稿的德国学者罗尔夫·黑克尔曾认为没有必要把思格斯的编辑稿作为单独一卷出版,后为日本学者说服。
    ② 参看MEGA II/12. S.511一521.其中有两例见本文第7章第3节(二)中的“(4)改动”之下的例三、例四。全部6例可参看[日]大村泉等:《新MEGA第II部门第12卷“恩格斯编辑用稿”的编辑和研究》.盛福刚译,韩立新校,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4卷第2期。
    ③MEGA II/12.S.509.
    ② 理查德·贝洛菲尔、罗们特·芬奇:《重读马克思——历史考证版之后的新视野》,徐素华译,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① Klaus Muller:,,Anti-engelsismus ", der Fall der Profit rate und die Okonomischen Manuskripte des Karl Marx von 1867/1868, in Marxistischen Blatter, Heft 1-13,2013. MEW第24、25卷,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资本论》第2、3卷。
    ① 《<资本论>导读》编写组:《<资本论>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2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① 转引自恩格斯《卡尔·马克思的逝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5卷第613页。
    ⑤ 参看MEGA Ⅱ/13. S.518,并见MEGA Ⅱ/12. S.506-507.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第57—6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138—14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274页分割线以下至27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8页。
    ② MEGA Ⅱ/11的编者为:Teinosuke Otani,[日] 大谷祯之介;Ljudmila Vasina,[俄]柳德米拉·瓦西娜;Carl-Erich Vollgraf,[德]卡尔·埃里希·福尔格拉夫;Kenji Mori,[日]守健二:Regina Roth,[德]雷吉纳·罗特。
    ③ 参看MEGA Ⅱ/11. S.868,881-884.
    ④ 参看大村泉:《(资本论>第2卷历史考证版的意义——恩格斯的编辑稿与MEGA2第二部分第12、13卷》,田庆立、张利军译,《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5期。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441—44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23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24—25页。
    ② 参看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第二章《经济学研究的总体方法及其当代意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7—4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1—22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26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276负。
    ② 马克思致狄慈根(1868年5月9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288页。这里的“经济负担”应当理解为撰写政治经济学著作。
    ③ 参看刘涤源、梅荣政:《马克思<资本论>中科学抽象方法的运用形式》,《武汉大学学报》1979第5期;郭继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舍象的三大因素》,宋涛主编,《<资本论>与现代经济问题——全国第四次<资本论>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88、87、88、92、93页,第34卷第538、542、592页。
    ① [德]Regina Roth,《审视马克思的T作室:马恩全集中的<资本论>及前期准备工作》,田园译,《现代哲学》2010年第1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4页。
    ③ [德]卡尔·埃里希·福尔格拉夫:《我们知道<资本论>什么新东西?——论MEGA第二部分的结束》。这是福尔格拉夫博士2013年9月在中央编译局和中国人民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中译文尚未发表。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3、9页。
    ② 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册增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第100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315—316页。
    ④ 后出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是例外,该版把《资本论》三卷放在手稿后面,但是该版的手稿只发表到《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没有发表《资本论》后期手稿。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1卷第180页。
    ① [德]卡尔·埃里希·福尔格拉夫:《我们知道<资本论>什么新东西?——论MEGA第二部分的结束》。这是福尔格拉夫博士2013年9月在中央编译局和中国人民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中译文尚未发表。
    ② 参看Gerald Hubmann:,,Unvollendete Klassiker. Edit ionsphilologische Konstellationen bei Marx und anderen Klassikern der Sozialwissenschaft ", in Harald Bluhm, Karsten Fischer, Marcus Llanque (Hg.):Ideenpolitik. Geschichtliche Konstellationen and gegenwartige Konflikte, Berlin,2011.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0卷,人民出版社年1998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人民出版社年1995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人民出版社年1998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2卷,人民出版社年1998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人民出版社年2004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人民出版社年2008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人民出版社年2013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44卷,人民出版社年2001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45卷,人民出版社年2003版。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46卷,人民出版社年2003版。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1960版。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4卷,人民出版社年1972版。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年1972版。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6卷(Ⅲ),人民出版社年1973版。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9卷,人民出版社年1972版。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1卷,人民出版社年1972版。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2卷,人民出版社年1974版。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5卷,人民出版社年1971版。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6卷,人民出版社年1975版。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年1979版。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年1980版。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8卷,人民出版社年1985版。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9卷,人民出版社年1982版。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0卷,人民出版社年1985版。
    26.《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27. Marx-Engels-Gesamtausgabe,Ⅱ/1.1, Dietz Verlag Berlin,1976.
    28. Marx-Engels-Gesamtausgabe,Ⅱ/3.4, Dietz Verlag Berlin,1979.
    29. Marx-Engels-Gesamtausgabe,Ⅱ/3.5, Dietz Verlag Berlin,1980.
    30. Marx-Engels-Gesamtausgabe,Ⅱ/4.1, Dietz Verlag Berlin,1980.
    31. Marx-Engels-Gesamtausgabe,Ⅱ/4.2, Dietz Verlag Berlin,1992.
    32. Marx-Engels-Gesamtausgabe,Ⅱ/4.3, Akademie Verlag Berlin,2012.
    33. Marx-Engels-Gesamtausgabe,Ⅱ/11, Akadernie Verlag Berlin,2008.
    34. Marx-Engels-Gesamtausgabe,11/12, Akademie Verlag Berlin,2005.
    35. Marx-Engels-Gesamtausgabe,11/13, Akademie Verlag Berlin,2008.
    36. Marx-Engels-Gesamtausgabe,11/14, Akademie Verlag Berlin,2003.
    37. Marx-Engels-Gesamtausgabe,11/15, Akademie Verlag Berlin,2004..
    39. Marx-Engels-Werke, B,24, Dietz Verlag Berlin,1963.
    40. Marx Engels Collected Works, v.32, Progress Publishers, Moscow,1989.
    41. Marx Engels Collected Works, v.36, Lawrence & Wishart, London,1997.
    42. Karl Marx:Das kapital. Kritik der Politischen Ukonomie. Zweiter Band. Buch Ⅱ: Der Zirkulationsprozess des Kapitals. Herausgeben von Friedrich Engels. Volksausgabe. Besorgt von Karl Kautsky unter Mitwirkung von Benedikt Kautsky. Berlin, J. H. W. Diety Nachfolger, GmbH.,1926.
    43. Karl Marx:Das Kapital. Kritik der Politischen Ukonomie. Zweiter Band. Buch Ⅱ. Der Zirkulationsprozess des Kapitals. Herausgeben von Friedrich Engels. Volksausgabe. Besorgt von Marx-Engels-Lenin-Institut Moskau. Verlagsgenossenschaft Auslandischer Arbeiter in der UdSSR, Moskau -Leningrad. Copright 1933 bz Verlag fur Literatur und Politik (Dr. Johannes Wertheim) Wien VIII.
    44. Materiaux Pour le Deuxieme Volume du Capital. Livre Ⅱ:Le Processus de Circulation du Capital (1869-1879). In:Karl Marx:(Eures. Economie Ⅱ. Edition Etablie et Annotee par Maximilien Rubel. Bibliotheque de la Pleiade. Editions Gallimard,1968.
    1.沈志远:《研习<资本论>的准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49年4月第1版,1950年5月第2版。
    2.王亚南:《<资本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3.郭大力:《关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
    4.杨国昌主编《<资本论>研究资料汇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雍桂良:《<资本论>的写作与传播》,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
    6.马健行、郭继严:《<资本论)创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陈征、林述舜、严正(编):《<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论>教学研究参考资料(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李善明等(编):《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创建纪略》,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9.于俊文:《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史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胡培兆、林圃:《<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胡培兆、孙连成《<资本论>研究之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2.肖灼基(主编):《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论著概说》,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3.罗郁聪:《恩格斯与<资本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4.宋涛主编:《<资本论>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5.汪水波:《马克思黄金时代的理论结晶——<资本论)最初手稿的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1年版。
    16.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1年版。
    17.田光、陆立军:《(资本论)创作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8.赵洪(主编):《(资本论>第一稿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版。
    19.李善明(主编):《<资本论>第二稿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0.蒋绍进、王锦涛:《<资本论>的结构》,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1.顾海良:《马克思“不惑之年”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2.李善明、柴泳、吴忠观、杨致恒:《<剩余价值理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 版社1994年版。
    23.汤在新主编:《(资本论>续篇探索——关于马克思计划写的六册经济学著作》,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
    24.吴易风、顾海良、张雷声、黄泰岩:《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杨国昌(主编):《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继承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晏维龙:《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当代视界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0.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1. 《<资本论>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2.赵玉兰:《从MEGA1到MEGA2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诞生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33.[苏]弗·阿多拉茨基主编:《马克思生平事业年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
    34.[苏]维·索·维戈茨基:《卡尔·马克思的一个伟大发现的历史》,马健行、郭继严译,方钢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35.[民主德国]瓦·图赫舍雷尔:《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843—1858)》,马经青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6.[苏]维·索·维戈茨基:《<资本论)创作史》,刘品大等多位学者译,刘品大校订、周成启阅改,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7.[苏]格·阿·巴加图里亚、维·索·维戈茨基:《马克思的经济学遗产》,马健行等7位学者译,张钟朴校,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8.[苏]列·阿·列昂节夫:《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和发展方面的作用》,方钢、志成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39.[苏]阿·伊·马雷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刘品大等7位学者译,刘品大统校、张钟朴审阅,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0.[苏]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编著:《围绕马克思<资本论>所进行的思想斗争史概括》,张志辉等译,马兵统校,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1.[民主德国]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和马丁·路德大学编:《论<资本论>第二稿:分析·观点·论据》,王锡君等8位学者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2.[民主德国]曼·克利姆:《恩格斯文献传记》,中央编译局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3.[民主德国]曼弗雷德·缪勒:《通往<资本论>的道路:1857—1863年马克思的资本概念的发展》,俞长彬、靳易生、陈征天译,钱学敏、俞长彬校,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4.[法]吕贝尔:《吕贝尔马克思学文集》(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5.[意]理查德·贝洛菲尔、罗伯特·芬奇主编《重读马克思——历史考证版之后的新视野》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1刘涤源、梅荣政:《马克思<资本论>中科学抽象方法的运用形式》,《武汉大学学报》1979第5期。
    2.陈征:《马克思怎样写作<资本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3.张薰华:《试校<资本论>中某些计算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4.杨国昌:《一部科学巨著的诞生——关于<资本论>的创作过程》,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4期。
    5.丁之江:《<资本论>创作史初探》,载于《杭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6.汤在新:《<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论>结构的形成》,载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7.马健行、郭继严:《三十年来苏联学术界对<资本论>创作史的研究》,《<资本论>研究资料和动态》,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郭继严:《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建立过程》,《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
    9.商德文:《评维戈茨基对<反思>手稿的错误估计》,《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2年第5辑(总第25辑)。
    10.漆琪生:《<资本论>的创作和出版》,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1983年第1期。
    11.袁博文:《<资本论>创作简史》,载于《人文杂志》1983年第1期。
    12.王乃恒:《<资本论>形成史》,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第2期。
    13.肖灼基:《<资本论>的创作和出版》,载于《学术月刊》1983年第4期。
    14.赵丽兰:《<资本论>创作史简述》,载于《山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15.张一帆:《马克思<资本论>创作年表》,载于《兰州学刊》1984年第2期。
    16.王荣:《<资本论>第二卷与恩格斯——纪念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出版一百周年和恩格斯逝世九十周年》,《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17.商德文:《恩格斯编辑并出版<资本论>二、三卷及其对庸俗经济学的批判——为纪念恩格斯逝世九十周年而作》,《经济科学》1985年第4期。
    18.丁之江:《恩格斯对<资本论>创作的伟大贡献》,《浙江学刊》1985年第6期。
    19.肖灼基:《恩格斯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的伟大功绩》,《河北学刊》1985年第6期。
    20.汤在新:《<资本论>第二卷结构的形成——纪念<资本论>第二卷出版一百周年》,《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21.周亮勋:《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文版(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访问记)》,《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6年第1—2辑合刊(总第43—-44辑)。
    22.王荣:《关于<资本论>第二册“第Ⅰ稿”和第三册“主要的手稿,,的几个问题》,《杭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9期。
    23.汤在新:《马克思1861—1863年手稿对<资本论>第3卷结构形成的重大意义——评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的编排》,《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
    24.陈乃圣:《<资本论>第二卷创作简史》,《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25.王荣:《浅谈<资本论>第二册第Ⅰ、Ⅱ稿资本循环理论》,《浙江学刊》1987年第2期。
    26.王荣:《<资本论>第二册“计划单页”——写作时间初探》,《杭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27.王荣:《试析<资本论>第二册第Ⅱ稿第三章的独特研究方法》,《学术界》1988年第1期。
    28.于俊文:《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形成过程》,《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1期。
    29.王辅民:《关于<资本论>第二卷手稿》,许涤新主编,《<资本论>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0.马健行:《恩格斯与<资本论>》,许涤新主编,《<资本论>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1.商德文:《恩格斯编辑和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历史功绩》,许涤新主编,《<资本论>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2.韦建桦、佐海娴:《关于MEGA版资料卷中的校勘表——MEGA版资料卷主要内容和使用方法初探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研究》1989年第1辑。
    33.沈志求:《关于马克思<反思>手稿和斯密两种贸易规模相等命题的探讨》,《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9年第3辑(总第57辑)。
    34.郭继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舍象的三大因素》,宋涛主编,《<资本论>与现代经济问题——全国第四次<资本论>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5.韦建桦:《MEGA版人名索引析要——MEGA版资料卷主要内容和使用方法初探之二》,《马克思恩格斯研究》1990年第3辑。
    36.韦建桦:《MEGA版注释管窥——MEGA版资料卷主要内容和使用方法初探之三》,《马克思恩格斯研究》1990年第4期。
    37.王辅民:《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反思>手稿——问题和争论》,宋涛主编,《<资本论>与现代经济问题——全国第四次<资本论>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8.汤在新:《<资本论>第二稿的写作阶段和思想进程》,《经济学家》1991年第4期。
    39.汤在新:《从经济学手稿到<资本论>》,《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40.叶卫平:《西方“马克思学”评析》,《社会主义研究》1995年第4期。
    41.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访欧代表团:《访欧纪要:关于国际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编辑出版情况》,《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年第1期。
    42.朱慧娟、张聚元:《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方法研究》,《编辑学报》1997年第2期。
    43.周亮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的产生、特点和现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1998年第3辑(总第9辑)。
    44.闵景贤:《马克思<资本论>的笔误与勘正》(上、下),《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2期。
    45.朱传棨:《论恩格斯与<资本论>的创作和出版——为马克思建立了庄严宏伟的纪念碑》,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4年。
    46.孙立冰:《试为<资本论>“取消”一个注释——对<资本论>第二卷一组数字的不同理解》,《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47.卢晓萍:《再现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二卷的工作》,《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48.韩立新:《<资本论>编辑中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光明日报》2007年4月28日。
    49.梁树发:《西方马克思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1期。
    50.聂锦芳:《<资本论>再研究》,载于《光明日报》2008年4月29日《理论周刊》。
    51.聂锦芳:《重新研究<资本论>:基本原则与基础文献》,载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2.鞠立新:《国外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的新热点》,《经济纵横》2009年第1期。
    53.韩立新:《日本对MEGA第Ⅱ部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4月23日第3版。
    54.徐洋:《关于马克思著作中名词“资本主义”使用的考证》,《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2期。
    55.裴小革:《马克思社会生产两大部类顺序的由来和演变》,《辽宁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56.顾海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10个问题》,《人民日报》2013年9月29日。
    57.徐洋:《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5期。
    58.[苏]伊·格·卡兹明纳:《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若干情况》,《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16辑(1981)。
    59.[苏]IO.T.哈里托诺夫:《恩格斯编辑整理<资本论>第二卷所做的工作》,载于《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16辑(1981)。
    60.[苏]C.M.格里哥里扬:《关于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的手稿》,《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2年第2辑。
    61.[苏]и.博尔迪烈夫:《马克思学的新成就》,《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3年第3辑。
    62.[苏]JI.米兹凯维奇等:《1863—1867年期间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分期问题》,《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4年第4期。
    63.[苏]A.IO.切普连柯:《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史略》,《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5年第1期(总第37辑)。
    64.[苏]B.维戈茨基:《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的形成过程》,《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第9期。
    65.[苏]JI.P米兹凯维奇:《马克思1866—1867年写作政治经济学著作的纪事》,《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8年第4辑。
    66.[苏]拉·米兹凯维奇、维·维戈茨基:《马克思1866年和1867年写作(资本论>第2册和第3册的一些情况》,《马克思恩格斯研究》1992年第8期。
    67.[德]卡尔·埃里希·福尔格拉夫、于尔根·荣尼克尔:《马克思说的是自己的话吗?——关于恩格斯编辑出版的<资本论>第3卷的基本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1996年第1期,1997年第1期,1998年第2、3期。
    68.[德]米夏埃尔·亨利希:《关于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第2册和第3册前三章的写作顺序》,载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1998年第1辑。
    69.[德]艾克·科普夫:《理解和改变社会现实的重要理论基础——当前关于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的辩论》,章林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1998年第4辑(总第10辑)。
    70.[俄]维·维戈茨基:《评卡尔—埃里希·福尔格拉夫和尤尔根·容尼克尔的文章<马克思说的是自己的话吗?>》,朱毅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2000 年第3辑(总第17辑)。
    71.[德]罗·黑克尔:《恩格斯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手稿的关系》,载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2005年第4辑。
    72.[日]早坂启造:《恩格斯创造了新的术语“流通资本”》,载于《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第11期。
    73.[美]诺曼·莱文、张亮:《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西方“马克思学”——诺曼·莱文教授访谈录》,《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74.[德]罗尔夫·海克尔:《<资本论>第二卷手稿的公开出版打开了人们的新视野》,[意]理查德·贝洛菲尔、罗伯特·芬奇主编《重读马克思——历史考证版之后的新视野》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75.[德]雷金娜·罗特:《审视马克思的工作室:<马恩全集>中的<资本论>及前期准备工作》,载于《现代哲学》2010年第1期。
    76.[日]大村泉:《<资本论>第2卷历史考证版的意义——恩格斯的编辑稿与MEGA 2第二部分第12、13卷》,载于《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5期。
    77.[德]罗·黑克尔:《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的情况》,载于《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11期。
    78.[德]罗尔夫·黑克尔:《<资本论>的通俗版和普及版》,载于《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2期。
    79.[日]大谷祯之介:《关于<资本论>第2部和第3部的撰写时期》,《清华政治经济学报》2013年第1卷第1期。
    80.[日]大村泉等:《新MEGA第Ⅱ部门第12卷“恩格斯编辑用稿”的编辑和研究》,《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4卷第2期。
    81.[日]大村泉等:《新MEGA第Ⅱ门第13卷<资本论>第2卷的编辑和研究》,《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4卷第2期。
    82.[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从柱顶圣人到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回顾和前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5期。
    1. Karl Marx. Chronik seines Lebens in Einzeldaten, zusammengestellt vom Marx-Engels-Lenin Institut Moskau, unveranderter neudruck der Ausgabe Moskau 1934, Verlag Detlev Auvermann KG, Glashutten im Taunus,1971.
    2. Rjazanov D., Marx und Engels nicht nur fur Anfanger, aus dem Russischen von Rainer Traub Rotbuch Verlag, Berlin,1973.
    3. Kliem, Manfred, Friedrich Engels. Dokumente seines Lebens.1820-1895, Verlag Philipp Reclam jun. Leibzig,1977.
    4....Unsrer Partei einen Sieg erringen. Studien zur Entstehungs- und Wirkungsgeschichte des,,Kapitals" von Karl Marx. Ein Sammelband. Verlag Die Wirtschaft Berlin,1978.
    5. O'Malley, Joseph and Algozin Keith (ed.):Rubel on Karl Marx,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6. Carver, Terrel:Friedrich Engels, His Life and Thought, Macmillan,1989, reprinted 1991.
    7. Vollgraf, Carl-Erich, u. Jungnickel Jiirgen:,,Marx in Marx' Wort "? Zu Engels Edition des Hauptmanuskripts zum dritten Buch des Kapital, in:MEGA Studien, Nr.2, 1994.
    8. Arthur, Christopher J. and Reuten, Geert:The Circulation of Capital:Essays on Volume Two of Marx'Capital, St. Martin's Press, Inc, New York,1998.
    9. Sperl, Richard:Die Marx-Engels-Werkausgabe in deutscher Sprache (MEW). Eine editorische Standortbestimmung. In:Beitrage zur Marx-Engels-Forschung. Neue Folge. Sonderband 5. Argument Verlag 2006.
    10. Schefold, Betram:Zirkulation, Produktivitat und fixes Kapital. Zum Erscheinen des MEGA-Band Ⅱ-12, in:Marx-Engels-Jahrbuch 2006, Akademie Verlag Berlin, 2007.
    11. Vollgraf, Carl-Erich:Eine Korrektur an MEGA-Band Ⅱ/4.1:Der,,Heftumschlag von Manuskript I" samt Gliederung gehort zu Manuskript Ⅳ. In:Marx-Engels Jahrbuch 2006, Akademie Verlag Berlin 2007.
    12. Hubmann, Gerald:,,Unvollendete Klassiker. Editionsphilologische Konstellationen bei Marx und anderen Klassikern der Sozialwissenschaft", in Harald Bluhm, Karsten Fischer, Marcus Llanque (Hg.):Ideenpolitik. Geschichtliche Konstellationen und gegenwartige Konflikte, Berlin,2011.
    13. Kopf, Eike:Die marxistische politische Okonomie schopferisch nutzen! Zur logischen Struktur des Marxismus und zu hauptsachlichen Kritiken am "Kapital" von Marx. April,2012 [Vortrag in Wuhan Universitat].
    14. Muller, Klaus:,,Anti-engelsismus", der Fall der Profitrate und die Okonomischen Manuskripte des Karl Marx von 1867/1868, in Marxistischen Blatter, Heft 1-13,2013
    15. Vollgraf, Carl-Erich:Was wissen wir uber Marx'Kapital Neues? Zum Abschluss der Ⅱ. Abteilung der MEGA. September 2013 [Vortrag in CCTB und Renmin Universitat].
    1.《马列著作编译资料》中央编译局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
    2.《马列主义研究资料》中央编译局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
    3.《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中央编泽局马列部编辑。
    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中央编译局马列部编辑。
    5.《<资本论>研究论丛》,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编辑。
    6.《<资本论>研究译丛》,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编辑。
    7.“《资本论》研究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
    8.“《资本论》研究译丛”,山东人民出版社。
    9.《<资本论>教学研究参考资料》,陈征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0.《<资本论>研究资料和动态》,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编辑。
    11. Marx-Engels-Jahrbuch,1978-1990.
    12. MEGA-Studien,1994-2001.
    13. Marx-Engels-Jahrbuch,2003-
    14. Beitrage zur Marx-Engels-Forschung. Neue Folge,1991-.
    15. Arbeitsblatter zur Marx-Engels-Forschung,1976-19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