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信任视野下我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府与大学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和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难题,从我国的实际来看,受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将大学视为自己的附属机构,对大学的管理是干预过多,控制过强,大学自主权缺乏,从而影响了大学学术事业的发展。而政府放权的结果,则是一放就乱。因此,如何处理和协调我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何以解忧?专家、学者各述己见,提出众多解题之道。本文以已有研究为基础,借鉴有益经验,从信任的视角,审视我国政府和大学关系之症结,分析影响我国政府和大学信任的制度因素,并提出建立基于制度的我国政府和大学信任的对策,以实现我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和谐发展。
     信任作为一种以主体间性为基础,双向互动为特征的关系,作为一种减少不确定性,降低成本,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合作的机制,为构建和谐的政府与大学关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而从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实际看,政府与大学关系本身也包含着信任问题,表现在:首先,大学自治是大学悠久的传统之一,也是大学立足之本,而政府的信任是大学获得自治权的前提;其次,政府和大学作为利益相关者,其权力博弈的最好选择是合作,而信任是政府和大学合作的前提。最后,和谐有序的政府与大学关系是双方的诉求,而信任具有维护政府与大学秩序的功能。因此,用信任理论研究政府与大学关系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政府和大学信任状况及导致的后果,是本研究的前提和现实基础。政府和大学信任是组织间信任,是彼此相信对方在相关活动中,不会做有损自己利益的行为的信心。政府和大学信任是以主体间性为基础,双方相互尊重,真诚相待,以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以制度为保障。以此为基础,论文以政策法规文本为参照物,对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演变进行了回顾。从历史的追溯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和大学信任存在政府干预过多,大学学术自主权缺乏,社会力量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政府管理成本高,社会监督力量薄弱,大学运行规范性差等严重后果,从而影响了我国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和谐。
     纵观我国政府与大学关系之现状,导致我国政府和大学信任度不高的制度根源有三:其一,由于我国大学法律地位模糊,既导致大学权责含糊、混乱,大学与政府关系定位不清,也导致大学在司法实践中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的混淆,使政府难以信任大学。其二,由于我国现有立法对政府和大学权责规定的模糊,导致政府越权,大学缺乏应有的自主权,而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大学因无权而不愿承担责任,致使大学的行为让政府难以信任,政府集权而不愿放权。其三,大学作为被信任方,能否很好地履行责任,实现公共利益和政府的目标,还必须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而我国目前监督大学行为的机制却存在法理依据不足、同体监督不力、异体监督虚置等问题,使政府对大学的行为没有信心而不愿给予信任。
     何以解题?从理论上构建我国政府和大学和谐的信任机制,是本研究价值诉求实现的关键。从应然的维度看,理解和合作是和谐的政府和大学关系的重要特征,而信任是达成理解和合作的重要前提和有效途径。因此,论文对我国政府和大学和谐的信任机制进行理论建构。主要从健全有效的法律规范体系是政府和大学信任机制的基石,权责清晰、统一是政府和大学信任机制的核心,完善的问责制是政府和大学信任机制的保障三方面,构建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
     对症下药,提出我国政府和大学和谐之路的具体对策,是本研究的价值所在。本文最后一章以三位一体的信任机制理论框架为基础,针对我国政府与大学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政府和大学和谐的对策。首先要确立大学的公务法人地位,明晰大学与政府的法律关系,为厘清政府和大学的权责奠定基础,也是政府和大学信任建立的前提;其次,主要从明确政府和大学的权责,以及推进大学章程建设两方面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厘清政府和大学权责边界,是实现政府和大学信任的关键。最后,建立高校社会问责制,保障政府权益的实现,是建立政府和大学信任,实现政府和大学和谐的制度保障。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a problem which confuses China and the world. Because of China'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ees universities as affiliates, subjecting them to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This hinders the academic progress of universities for the lack of autonomy. On the other extreme, there must be chaos without government guidance. Therefore, how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is a serious topic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proposed solutions. In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draws from previous researches and experience, puts forward the perspective of trust,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nalyzes the institutional factors involved and proposes on how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s a relationship on the basis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teraction, trust is a mechanism to reduce uncertainty, save cost, install social order and promote cooperation, it offers a new dimension to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Trust is inherent, on many counts, in the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First, university autonomy is embedded in the tradition and culture of universities, constitut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m to survive and prosper. Trust by the government is a pre-requisite for university autonomy. Secondly, In the game of power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the best choice for both is cooperation, a precondition of which is also trust. Last but not the least, a harmonious and orderly rel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is a shared aspiration. Trust helps to safeguard order on both sides. Ther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trust theory to the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has a very important real sen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status of government-university trust and its consequence. This organization-to-organization trust is founded on the belief by each party that its interests will not be undermined by the activity of the other. In the government-university trust, both sides respect each other, treat each other with sincerity, and seek to maximize common benefits through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With this assumption, this thesis analyzes relevant laws and policies, and reviews the evolution of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Back to the history, there were problems among the trus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excessiv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deficiency of academic autonomy of universities, lack of social power etc. However, these problems led to high cost of management, weak society supervision, poor operation specification of universities etc. Thus affecting the harmony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The status quo reveals three essential reasons behind the distrus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First of all, due to the ambiguous legal status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ir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are confusing. In addition, the blurring positioning of universities in relation to the government makes it difficult to figure out their political legal and civil legal relations in judicial practice, hence growing distrust by the government towards universities. Secondly, the existing Chinese legislation fails to clearly state the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government or the universities in their relationship, which enables the government to meddle with university affairs, and costs the latter their autonomy. In this unequal game of power, universities don't have the incentives to take their due responsibilities. As a result, the government is more reluctant to delegate power to universities. This constitutes a vicious cycle. Thirdly, universities, as a party, need to be trusted. Their trustworthiness is based on performance, stewardship of public interest, service for objectives set by the government, and a functional monitoring system. However, the existing monitoring system lacks legitimacy. Regulation and self-discipline are both deficient, making the government less willing to bestow trust.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To find a theoretical way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trust system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key proposal of this study. In practic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are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harmonious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Trust offers both the prerequisite and the means for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Therefore, this thesis tries to construct a3-fold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government-university trust in China. It argues that a sound and effective legal system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trus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 clear definition of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plus consistency, is the core, while an accountability system is the guarantee.
     To prescribe the right remedy for government-university harmony is the value of this study. In response to the issues within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and based on the3-fold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final chapter makes proposals. First of all, it's imperative to codify the the legal personality of universities, clarify the leg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which will draw a line between the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both parties. It is a precondition for government-university trust. Secondly, through defining the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both parties, and formulating constitution universities, the legal system governing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 will be enhanced. A clear border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key to trust. Finally, University social accountability system will be set up, to ensure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government. This is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trust-based government-university relationship.
引文
①[法]雅克·韦尔热著,王晓辉译.中世纪大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
    ②[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4-15
    ①[德]西美尔著,林荣远译.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51.
    ②[德]西美尔著,林荣远译.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51.
    ①郑也夫、彭泗清著.中国社会中的信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3
    ①该文是郭歆翻译,刊登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2003(5):1-8
    ①郑也夫著.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9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增补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67
    ③郑也夫、彭泗清著.中国社会中的信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3
    ①[德]尼可拉斯·卢曼著,瞿铁鹏等译.信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③[美]伯纳德·巴伯著.牟斌、李红、范瑞平译.信任:信任的逻辑与局限[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5,11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0
    ④张缨著.信任、契约及其规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34-35
    ⑤转引自周治伟.政治信任研究——兼论当代政府公信力[D].中共中央党校博十论文,2007:16
    ⑥[美]弗兰西斯·福山著,彭志华译.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33
    ⑦[美]埃里克·尤斯拉纳著,张敦敏译.信任的道德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9
    ⑧[波兰j彼得·什托姆普卡著,程胜利译.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33
    ①[美]罗德里克·M·克雷默、汤姆·R·泰勒编,管兵等译.组织中的信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1
    ②[美]罗德里克·M·克雷默、汤姆·R·泰勒编,管兵等译.组织中的信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88
    ①高洪深、丁娟娟编著.企业知识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39
    ①郑也夫编,杨玉明等译.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120-124
    ②郑也夫编,杨玉明等译.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32
    ③郑也夫编,杨玉明等译.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32233
    ④[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著,程胜利译.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79
    ①[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著,程胜利译.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129
    ②[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著,程胜利译.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130-131
    ③[美]埃里克·尤斯拉纳著,张敦敏译.信任的道德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3 ①[美]弗兰西斯·福山著,彭志华译.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33
    ②[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著,程胜利译.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87-88
    ③Luhmann. Trust and Power[M].New York:John Wiley,1979:86
    ④郑也夫、彭泗清著.中国社会中的信任.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3
    ⑤[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31
    ①[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30-131
    ②[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19
    ③[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3-126
    ④[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①董才生.社会信任的基础——一种制度的解释[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29
    ②[德j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8
    ③[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8
    ①[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著,程胜利译.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116122
    ①[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著,程胜利译.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116120
    ①李东红等,组织间信任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管理,2009(4):173174
    ①张冬梅.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中的语际阐释[J].求索,2010(5):104
    ②[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李黎等译.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49
    ①哈贝马斯把“规则意识”理解为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的行为期待。“原则意识”是道德向度,它使得主体能够用普遍的道德原则来评价那些常常相互矛盾的特定规则:“价值意识”是伦理向度,它使得主体能够根据他认为对于他这个个体是“好”的价值来筹划唯有他自己才能加以筹划的他的生活。童世骏.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23-32
    ①[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67
    ①和震著.美国大学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5
    ①尤斯延·P·托伦斯.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J].教育展望,1999(3):47-48.
    ①[比利时]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主编,张斌贤等译.欧洲大学史(第一卷中世纪大学)[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40
    ②[比利时]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主编,张斌贤等译.欧洲大学史(第一卷中世纪大学)[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40
    ③[法]爱弥尔·图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990
    ①[法]爱弥尔·图尔十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1-92
    ②[法]爱弥尔·图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3-94
    ①[法]爱弥尔·图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9
    ①Hastings Rashdall.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A New Ed.).ed. by F. M. Powicke and Q.A. B.Emden,1951. Third Vol.Oxford University Press.401-402.
    ②台湾司法院大法官解释.法律教室公告系统[EB/OL]. (2007-07-16). http://www.lawformosa.com/ Machine/comments,php?
    ①韩大元主编.外国宪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53
    ②[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6
    ③朱新梅著.知识与权力:高等教育政治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1
    ④[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7
    ①[德]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45
    ①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8%B6%E5%BA%A6%E6%80%A7%E4%BF%9D%E9%9A%9C
    ②周志宏著.学术自由与大学法[M].台北:蔚理法律出版社,1989:53
    ①Berdahl.Robert.Co-ordinating Structures:The UGC and US State Co-ordinating Agencies.in Shattock[A]. Mi-chael..The Structure and Governance of Higher Education.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C],1983:69.转引自:和震著.美国大学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②[英]以赛亚·柏林著,胡传胜译.自由论(自由四论扩充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89
    ③[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著,程胜利译.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30
    ①Freeman. R. Eduard..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Pitman Publish Inc.1984转引自:林曦.弗里曼利益相关者理论述评[J].商业研究,2010(8):66
    ②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3839
    ③刘宗让.大学战略:利益相关者的管理与影响[J].高教探索,2010(2):19
    ①俞金吾箸.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1
    ②[德]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84
    ③[法]雅克·韦尔热著,王晓辉译.中世纪大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7
    ①姜明安.行政国家与行政权的控制和转化[N].法制日报,2000-02-13
    ②孙承武、陈光军著.创造一流——全球十大名校启示录[M/OL]. http://www.wsfv.cn/html/sdmxweb/qishi/q46.htm.2011-01-06
    ①胡长生.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科技创新的路径依赖与社会作用分析——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硅谷)为主要例证
    [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4):89
    ②[法]雅克·韦尔热著,王晓辉译.中世纪大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6
    ③[比利时]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主编,贺国庆等译.欧洲大学史:第二卷近代早期的欧洲大学(15001800)[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198
    ④[比利时]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主编,张斌贤等译.欧洲大学史(第一卷中世纪大学)[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146,149
    ⑤吴晓春.戴着镣铐的舞蹈——论大学自治的相对性[J].煤炭高等教育,2010(2):13
    ①王建梁.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英国大学—政府关系的变迁历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17
    ②王建华、郑南宁.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提升教育质量需从多方面努力[N].中国教育报,2008-01-15
    ③[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3
    ④郑也夫编,杨玉明等译.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3-5
    ⑤[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著,程胜利译.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82
    ⑥郑也夫编,杨玉明等译.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73
    ①郑也夫著.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03
    ①[美]克拉克·克尔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0
    ①F.Bacon,Novum organum(London,1620),引自H.F Kearney.Origins of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London.1964).144转引自:[比利时]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主编,贺国庆等译.欧洲大学史:第二卷近代早期的欧洲大学(1500-1800)[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555
    ②[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2
    ③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82
    ①[德]尼可拉斯·卢曼著,瞿铁鹏等译.信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
    ①[德]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
    1钟洪、李超玲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大学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框架中的各要素进行排序,结果为:政府(0.2459)>教师(0.2359)>管理人员(0.1826)>学生(0.1246)>债权人(0.0724)>服务使用者(0.0575)>于捐赠者(0.0402)>社区(0.0237)>竞争对手(0.0173),从最终排序结果中可以看出,政府是大学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框架中最重要的一极。见钟洪、李超玲.基于AHP算法的大学利益相关者权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9):120-122。
    2葛兰西为了更好地解释知识分子的作用,把知识分子分为两类:传统的知识分子和有机的知识分子。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指在社会变动过程中,凭着文化的持续传承而保持相对稳定地位的知识群体。传统的知识分子体现了社会历史的一脉相承性,他们往往自认为不受其他社会力量的牵制,独立于统治集团,是独立的,自主的。有机的知识分子就是与一定的社会集团或阶级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分子,明确地表达他们所属的阶级或阶层的意志,是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活细胞,是新世界观和思想传播者和倡导者。见[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著.曹雷雨等译.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18-419
    ①胡建华著.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9-290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Z].高等教育部档案,1956年永久卷,卷65.
    ③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39
    ④金铁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G].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459-460
    ⑤金铁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G].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572
    ①金铁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G].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581
    ②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改革30年:政策与法律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1
    ③周光礼著.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52-153
    ④金铁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2)[G].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704
    ①金铁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2)[G].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886
    ②郝维谦主编.高等教育史[G].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279
    ③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08
    ①金铁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2)[G].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163
    ②周光礼著.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57158
    ①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改革30年:政策和法律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3
    ①肖起清.论我国大学办学权的演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6):72
    ①熊丙奇.高校行政化之弊端[J].学习月刊,2009(11):28
    ①别敦荣著.中美大学学术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6
    ②张兆芹、王妮.我国高校学术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4):40
    ①刘亚荣.我国高校学术自主权变迁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7):38
    ①2007年刘亚荣选取了科研项目自主申报权、教材选用权、培养方案设置权、学位授予权、文凭决定权、级学科研究生学位点设置权、本科专业设置权以及二级学院设置权等8项学术权力,对全国27个省的100多所高校中层及校级干部发放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学术自主权在1985年、1995年和2005年的综合指数分别是0.19、0.36和0.42,高校学术自主权呈先快后慢的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低.刘亚荣.我国高校学术自主权变迁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7):37-42
    ②张晓鹏.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06(3):13
    ①马廷奇.大学管理的科层化及其实践困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33
    ②[美]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8
    ③查永军.我国大学学术组织科层化及应对[J].中国高教研究,2009(3):46
    ①金顶兵等.研究型大学组织整合机制的案例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91
    ②别敦荣著.中美大学学术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26127
    ③胡成功.高等学校基层学术组织现状与问题——全国231所高等学校问卷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3(6):38-46
    ①刘亚荣.我国高校学术自主权变迁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7):40
    ②王恩华.学术越轨与大学学术管理[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01
    ①王平.同行评议活动中的制度性越轨行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4):10
    ①郑龙.我国高校学术评价行政化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16-17
    ②刘明著.学术评价制度批判[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47
    ③史静寰.构建解释高等教育变迁的整体框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1925
    ①郑也夫著.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23
    ②郑也夫著.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21-122
    ③[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彭志华译.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302303
    ①田平建立中介机构:协调政府与大学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6(6):32-34
    ②唐安国、阎光才.关于高校与政府间中介机构的理论思考[J].上海高教研究,1998(6):36
    ①阎光才著.政府、高校间中介机构的作用和职能运作——兼论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发展走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526.
    ①王绽蕊著.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结构、功能于效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0192
    ①岳昌君.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国际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0(1):78-80
    ②郝维谦、龙正中主编.高等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91
    ①廖湘阳、王战军.我国教育中介机构的组织特性分析[J].江苏高教,2002(5):8
    ①[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徐小洲等译.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96
    ②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19-20
    ①[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2
    ①王朝阳.从政府方面来谈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J].中国科技信息,2008(17):161
    ②武汉理工大学“廊坊班”硕士学位事件调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4/26/c 111848898.htm
    ③张维平.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滥用与规约[J].现代教育管理,2009(11):42
    ④邹家骊.高校违规收费的形式、原因及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59
    ①曹淑江.高等学校的软预算约束与财务自主权[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49
    ②黄建新、陈楠.我国教育融资途径初探[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2
    ③[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6
    ①金铁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3)[G].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595
    ②申素平.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J].理论视野,2008(7):2930
    ①王敬波著.高等教育领域里的行政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16
    ①马怀德.公务法人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0(4):43
    ①申素平.重新审视高等学校自主权[N].中国教育报,2003-01-04
    ②申素平.高等学校法人与高等学校自主权[J].中国高教研究,2005(5):9
    ③申素平.重新审视高等学校自主权[N].中国教育报,2003-01-04
    ①张文显、周其凤.大学章程:现代大学制度的载体[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7
    ①陈学敏.关于大学章程的法律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71
    ②米俊魁著.大学章程价值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47
    ③陈学敏.关于大学章程的法律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71
    ①莫吉武著.当代中国政治监督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
    ②盂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4
    ①郭文亮、王经北.同体监督异体化·异体监督实体化——改革和完善我国权力监督机制的路径与对策[J].理论探讨,2010(5):105
    ②郭文亮、王经北.同体监督异体化·异体监督实体化——改革和完善我国权力监督机制的路径与对策[J]理论探讨,2010(5):105-106
    ①李玉华等.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监督体系的构想[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23
    ①廖湘阳、王战军.我国教育中介机构的组织特性分析[J].江苏高教,2002(5):8
    ①李海涛.国内外高校评价体系最新内容比较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3):41
    ②李海涛.国内外高校评价体系最新内容比较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3):44
    ③李海涛.国内外高校评价体系最新内容比较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3):44
    ④李海涛.国内外高校评价体系最新内容比较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3):43-44
    ①周光礼.论中国政府与教育中介组织的互动关系:一个法学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148
    ②周光礼.论中国政府于教育中介组织的互动关系:一个法学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144
    ①袁文峰.论高校行政案件的司法监督边界[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
    ②该案具体案情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9年(4):137-139
    ①王青斌.论高教法治与大学自治[J].行政法学研究.2006(2):17
    ①吴金群等.政府的性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9
    ②乔耀章.公共行政与公共哲学[J].江海学刊,1999(3):86
    ①[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3
    ②[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5,32,34
    ③[美]唐纳德·肯尼迪著,阎凤桥等译.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2
    ④[美]克拉克·克尔著,,高铦等译.大学之功用(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
    ①美国社会科学协会道德委员会:《道德准则:美国社会科学协会委员会1981年审议本》,1981年5.
    ②[德]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14
    ③[德]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3
    ①[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71-172
    ②[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72-173
    ③[西班牙]奥尔加特·加塞特著,徐小洲等译.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2-85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3:34
    ②[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3:37-38
    ③孙书妍.立法技术与法律的有效性——以就业促进法为例[J].人大研究,2008(6):26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北京:三店,2003:36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3:569
    ②[德]马克斯·韦伯著,顾忠华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1-72
    ③[德]尼可拉斯·卢曼著,瞿铁鹏译.权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4
    ④[美]莱斯利·里普森著,刘晓等译.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56
    ⑤[德]尼可拉斯·卢曼著,瞿铁鹏译.权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718
    ①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17118
    ②麻宝斌,郭蕊.权责一致与权责背离:在理论与现实之间[J].政治学研究,2010(1):73
    ①申素平.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分权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3(8):1
    ②杨克瑞等编著.政治权力与大学的发展——国际比较的视角[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157158
    ③申索平.公立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分权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3(8):1-2
    ①施雨丹.论美、德、日三国公立大学的法律地位[J].外国教育研究,2007(1):2526
    ②肖克.公共权力“责任”的政治伦理根源析论[J].天府新论,2011(4):1
    ①唐土红.论权力的价值性及其维度[J].探索,2011(1):150-151
    ②唐土红.论权力的价值性及其维度[J].探索,2011(1):152-153
    ①麻宝斌、郭蕊.权责一致与权责背离:在理论与现实之间[J].政治学研究,2010(1):73
    ①王淑娟著.美国公立院校的州问责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33-34
    ②王淑娟著.美国公立院校的州问责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34-35
    ①王淑娟著.美国公立院校的州问责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35
    ②周亚越著.行政问责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33
    ③渝纪法.关于问责制有关问题的思考[J].探索,2005(4):82
    ①Jan Currie.Richard De Angelis.Globalizing Practices and University Responses: European and Anglo American Differences [M].London:Praeger Publishers,2003:114
    ①吴景松、程宜康.我国高校问责制之现实困境及其治理路径[J].江苏高教,2007(1):44-45
    ①周湘林.从政府问责到社会问责:中国高校问责制的内涵、类型与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0(1):36
    ②冯遵永.美国高等学校问责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8
    ①周湘林.中国高校问责制度重构—基于本科教学评估的新制度主义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53
    ②吴先芳.构建我国高等教育问责制的探讨[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14
    ①余莉.试论我国高校问责制度的完善[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9
    ②徐木兴.高校教育问责制实施途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0):21
    ③吴景松、程宜康.我国高校问责制之现实困境及其治理路径[J].江苏高教,2007(1):44
    ④王淑娟著.美国公立院校的州问责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76-80
    ⑤高耀丽.英国高等教育问责制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104
    ①樊钉、吕小明.高校问责制:美国公立大学权责关系的分析与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5(3):62
    ②王淑娟著.美国公立院校的州问责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76
    ③吴景松、程宜康.我国高校问责制之现实困境及其治理路径[J].江苏高教,2007(1):44
    ①赵银生.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7
    ②顾海兵.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利之实与责任之虚.南方日报,2005-11-11
    ①赵银生.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35
    ②赵银生.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52
    ①赵银生.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95-104
    ②张创新、赵蕾著.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13
    ①王名扬著.比较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4
    ②吴庚著.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增订四版)M].台湾三民书局,1998:164
    ③胡鹏程.中国大学自治法律制度研立[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9:10
    ①姚金菊著.转型期待大学法治——兼论我国大学法定制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96-99
    ②石正义.在自治与控制之间寻求平衡—英法两国大学与政府关系的比较与启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72
    ③马怀德.公务法人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0(4):42
    ④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132
    ⑤马怀德.公务法人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0(4):43
    ①马怀德.公务法人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0(4):43-44
    ②申素平.谈政府与高校的法律监督和行政指导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3(8):12
    ③申素平.公立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分权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3(8):4
    ①马陆亭、范文曜主编.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10-211
    ①周叶中、周佑勇主编.高等教育行政执法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04
    ①申素评.高等学校法人与高等学校自主权[J].中国高教研究,2005(5):9
    ②马陆亭、范文曜主编.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27
    ①马陆亭、范文曜主编.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1
    ①陈学敏.关于大学章程的法律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72
    ②叶铁桥.深圳将立法保障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权[N].中国青年报,2009-1113
    ③李牧等.我国大学法律制度之检讨——以现代大学制度为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60
    ①马陆亭、范文曜主编.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62-163
    ②马陆亭、范文曜主编.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84-186
    ①马陆亭、范文曜主编.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93
    ②马陆亭、范文曜主编.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11-112
    ①申素平.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角色的转变[J].高教探索,2000(4):51
    ②俞岳青.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职能:调控与服务[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6):17-19
    ③周川,高校与政府关系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5(1):73-77
    ④申素平.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角色的转变[J].高教探索,2000(4):52-53
    ①赵永贤.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J].求是杂志,2011(3):51
    ②彭虹斌.大学自治与我国高校内部体制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16-17
    ①黄俊杰主编.大学校长遴选[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5
    ②黄俊杰主编.大学校长遴选[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5-106
    ①黄俊杰主编.大学校长遴选[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1
    ②黄俊杰主编.大学校长遴选[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2
    ③周光礼.大众化条件下政府与大学关系的重构——法律的视角.源自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6辑[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8
    ①马陆亭、范文曜主编.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65
    ②马陆亭、范文曜主编.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67
    ③马陆亭、范文曜主编.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70
    ①尹晓敏等.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法制化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59.
    ②谢维和.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合理性及其反差[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28
    ①程雁雷等.我国政府高等教育评估法律治理之路径[J].江淮论坛,2009(6):107
    ①Ronald G. Ehrenberg. Governing Academia[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4:4
    ②[美]弗兰克·H.T.罗德斯著,王晓阳等译.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53
    ③王绽蕊著.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结构、功能与效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0-31
    ④[美]罗纳德·G.爱伦伯格主编,张婷妹等译.美国的大学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
    ⑤欧阳光华著.董事、校长与教授: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35
    ⑥[美]罗纳德·G.爱伦伯格主编,张婷姝等译.美国的大学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
    ⑦王绽蕊著.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结构、功能与效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2
    ①[美]弗兰克·H.T.罗德斯著,王晓阳等译.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7:257
    ①周光礼.论中国政府与教育中介组织的互动关系:一个法学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146
    ②周光礼.论中国政府与教育中介组织的互动关系:一个法学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146-147
    ①颜丙峰、宋晓慧著.教育中介组织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90291
    ①周光礼.论中国政府与教育中介组织的互动关系:一个法学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149
    ②朱向阳.我国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发展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3839
    ①马陆亭、范文曜主编.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53-254
    ①项德生.新闻媒介的职能权力[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4):75
    ①袁祖望、蒋轶箐.论高校领导干部问责的特殊性[J].复旦教育论坛,2010(2):61
    ②袁祖望、蒋轶箐.论高校领导干部问责的特殊性[J].复旦教育论坛,2010(2):61
    ③袁祖望、蒋轶箐.论高校领导十部问责的特殊性[J].复旦教育论坛,2010(2):60
    ①杨强.论高校学术问责制的理论建构[J].江苏高教,2009(4):21-22
    ②谭九生.学术规范的法律视角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6(3):84
    ①邓正来.学术规范化与学术环境的建构——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之合法性的质疑[J].开放时代,2004(6):125
    ①张意忠.学术规范与美国经验[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26-27
    ②邱咏梅.中美高佼学术规范文本的解读与评价——《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关十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程序的规定》的比较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6):17-20
    ①江新华.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160
    ②许纪霖.学术期刊的单位化、行政化和非专业化[N].文汇报,2004-12-12
    ①朱九思、王怀宇.高等教育与科学发展观[J].高等教育研究,2007(8):2-4
    ②王景枝.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绩效问责制的成效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20
    ③张苏、责任与效益——美国高等教育新问责制的兴起、发展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8(7):86
    ①王淑娟著.美国公立院校的州问责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23
    ②王淑娟著.美国公立院校的州问责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10
    ③王景枝.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绩效问责制的成效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22-123
    ①纪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1):60
    ①阎凤桥.建立高校问责制的有效途径[N].中国教育报,2010-07-10
    ①姚金菊.美国高校信息公开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10(4):104
    ①刘敏榕.英国大学Publication Scheme对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的启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10111
    ②尹晓敏.我国高校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基于教育部新颁《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3):90
    ③尹晓敏.高校信息公开若干疑难问题解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7):48
    ①教育部政务公开办公室编著.《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读本[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2-53
    [1][美]阿尔巴赫等著,王九逵等译,杨耕、周作宇主审.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法]阿兰·佩雷菲特著,邱海婴译.信任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英]阿什比著,滕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4][美]爱德华·希尔斯著,李家永译.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美]爱德华·希尔斯著,徐弢等译.教师的道与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美]埃里克·尤斯拉纳著,张敦敏译.信任的的道德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法]爱弥尔·图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9][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0][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著,曹雷雨等译.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1][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徐小洲等译.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2][德]鲍尔生著,滕大春等译.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13][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著,程胜利译.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4][加]比尔·雷丁斯著,郭军等译.废墟中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5][美]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6][美]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泽.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7][美]伯纳德·巴伯著.牟斌、李红、范瑞平译.信任:信任的逻辑与局限[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18][美]伯纳德·巴伯著,顾听等译.科学与社会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1.
    [19][法]布尔迪厄J.-C.帕斯隆著,邢克超译,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0][美]布鲁姆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1][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著,梅义征译.大学的兴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2][美]戴维·斯沃茨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3][德]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等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4][美]E·格威狄·博格等著,毛亚庆等译.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5][美]E.P.克伯雷著,华中师大教育系译.外国教育史料[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0.
    [26][加]范德格拉夫等编著,王承绪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7][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主编,别敦荣主译.变革中的学术职业:比较的视角[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28][美]弗兰克·H.T.罗德斯著,王晓阳等译.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9][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主编,王承绪等译.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0][美]弗兰西斯·福山著,彭志华译.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1][德]汉斯·J·沃尔夫等著,高家伟译.行政法(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邱立波译.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3][美]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4][美]克拉克·克尔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5][美]克拉克·克尔著,高铦等译.大学之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6][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7][美]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刘华杰译.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8][美]莱斯利·里普森著,刘晓等译.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9][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著,梁捷、高笑梅等译.合作的复杂性:基于参与者竞争与合作的模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0][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著,吴坚忠译.合作的进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1][美]罗伯特·伯恩鲍姆著,别敦荣主译.大学运行模式:大学组织与领导的控制系统[M].青 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42][美]罗伯特·G·欧文斯著,窦卫霖译.教育组织行为学(第8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3][美]罗伯特·M·赫钦斯著,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4][美]罗伯特D·帕特南著,王列等译.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市民传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45][美]罗德里克·M·克雷默、汤姆·R·泰勒编,管兵等译.组织中的信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46][美]罗尔斯著,何怀宏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7][美]罗纳德·G.爱伦伯格主编,张婷妹等译.美国的大学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8][英]洛克著,瞿菊农等泽.政府论(上、下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9][美]马克·E.沃伦编,吴辉译.民主与信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0][德]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等译.韦伯作品集Ⅱ: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1][德]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52][德]马克斯·韦伯著,顾忠华泽.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3][德]马克斯·韦伯著,孙传钊泽.韦伯论大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4][法]孟德斯鸠著,张雁译.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55][德]尼可拉斯·卢曼著,瞿铁鹏等译.信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6][德]尼可拉斯·卢曼著,瞿铁鹏译.权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7][澳]欧文·E·休斯著,彭和平等译.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8][德]齐美尔著.陈戎女译.货币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9][德]施路赫特著,顾忠华译.理性化与官僚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0][美]唐纳德·肯尼迪著,阎凤桥等译.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1][德]威廉·冯·洪堡著,林荣远、冯兴元译.论国家的作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2][比利时]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主编,张斌贤等译.欧洲大学史(第一卷中世纪大学)[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63][比利时]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主编,贺国庆等译.欧洲大学史:第二卷近代早期的欧洲大学(1500-1800)[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64][加]许美德著,许洁英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65][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等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 教育出版社,2001.
    [66][法]雅克·韦尔热著,王晓辉译.中世纪大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7][法]雅克·勒戈夫著,张弘译.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8][英]以赛亚·柏林著,胡传胜译.自由论(自由四论扩充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6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7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李黎等译.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7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3.
    [72][英]约翰·密尔著,许宝骙译.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73][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4][美]詹姆斯·W·汤普逊著,徐家玲等译.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5][英]帕特里克·贝尔特、[英]阿兰·希普曼,黄春芳译,朱红文校.重围之下的大学——当代学术领域中的信任和责任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2)
    [1]毕宪顺著.权力整合与体制创新——中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别敦荣著.中美大学学术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陈党著.问责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4]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邓正来著.学术与自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董云川著.论中国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8]方明、谷成久主编.现代大学制度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9]高桂娟著.现代大学制度演进的文化逻辑[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10]高洪深、丁娟娟编著.企业知识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1]谷贤林著,美国研究型大学管理——国家、市场和学术权力的平衡与制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2]郭为藩著.转变中的大学:传统、议题与前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韩大元主编.外国宪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4]郝维谦主编.高等教育史[G].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5]贺国庆著.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6]贺国庆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7]和震著.美国大学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8]胡建华著.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9]胡建华等著.大学制度改革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0]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1]黄俊杰主编.大学校长遴选[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2]蒋学跃著.法人制度法理研究[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3]金铁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G].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4]金铁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2)[G].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5]金铁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3)[G].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6]金耀基著.大学之理念(增订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7]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改革30年:政策与法律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8]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辑)[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9]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4辑)[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0]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6辑)[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1]李福华著.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组织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2]李子江著.学术自由在美国的变迁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3]刘明著.学术评价制度批判[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34]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5]马陆亭、范文曜主编.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6]马万华著.从伯克利到北大清华——中美公立研究型大学建设与运行[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7]米俊魁著.大学章程价值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38]莫吉武著.当代中国政治监督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9]欧阳光华著.董事、校长与教授: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0]唐振平著.中国当代大学自治管理体制研究[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1]王敬波著.高等教育领域里的行政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42]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43]王名扬著.比较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4]王淑娟著.美国公立院校的州问责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45]王跃生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46]王绽蕊著.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结构、功能与效率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7]吴庚著.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增订四版)[M].台湾三民书局,1998.
    [48]徐小洲编著.自主与制约:高校自主办学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49]颜丙峰、宋晓慧著.教育中介组织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0]阎光才著.政府、高校间中介机构的作用和职能运作——兼论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发展走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1]杨克瑞等编著.政治权力与大学的发展——国际比较的视角[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52]杨玉圣、张保生主编.学术规范读本[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53]姚金菊著.转型期待大学法治——兼论我国大学法定制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54]殷朝晖著.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55]俞金吾.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56]於荣著.冷战中的美国大学学术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7]湛中乐主编.大学自治、自律与他律[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8]张创新、赵蕾著.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59]张德祥著.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0]张卫良著.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61]张维迎著.大学的逻辑(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2]张维迎著.信息、信任与法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63]张缨著.信任、契约及其规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64]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65]郑也夫、彭泗清著.中国社会中的信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66]郑也夫编,杨玉明等译.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67]郑也夫著.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68]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Z].高等教育部档案,1956年永久卷,卷65.
    [69]周光礼著.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70]周丽华著.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1]周亚越著.行政问责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72]周叶中、周佑勇主编.高等教育行政执法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3]周志宏著.学术自由与大学法[M].台北:蔚理法律出版社,1989.
    [74]朱新梅著.知识与权力:高等教育政治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5]朱新梅著.政府干预与大学公共性的实现:中国大学的公共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自春阳.现代社会信任问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伦,2006.
    [2]别敦荣.论高等教育评估的基本特征[J].辽宁教育研究,2004(4)
    [3]曹淑江.高等学校的软预算约束与财务自主权[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4]陈学敏.关于大学章程的法律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5]程雁雷等.我国政府高等教育评估法律治理之路径[J].江淮论坛,2009(6)
    [6]邓正来.学术规范化与学术环境的建构——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之合法性的质疑[J].开放时代,2004(6)
    [7]董才生.社会信任的基础——一种制度的解释[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
    [8]樊钉、吕小明.高校问责制:美国公立大学权责关系的分析与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9]冯遵永.美国高等学校问责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高耀丽.英国高等教育问责制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
    [11]顾海兵.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利之实与责任之虚.南方日报,2005-11-11
    [12]郭文亮、王经北.同体监督异体化·异体监督实体化——改革和完善我国权力监督机制的路径与对策[J].理论探讨,2010(5)
    [13]胡成功.高等学校基层学术组织现状与问题——全国231所高等学校问卷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14]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
    [15]胡建华.大学的法律地位分析——研究大学与政府关系的一种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16]胡鹏程.中国大学自治法律制度研立[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9.
    [17]纪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1)
    [18]姜明安.行政国家与行政权的控制和转化[N].法制日报,2000-2-13
    [19]江新华.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
    [20]金顶兵等.研究型大学组织整合机制的案例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
    [21]李东红等.组织间信任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管理,2009(4)
    [22]李福华.利益相关者视野中大学的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23]李海涛.国内外高校评价体系最新内容比较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24]李牧等.我国大学法律制度之检讨——以现代大学制度为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5]李玉华等.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监督体系的构想[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
    [26]廖湘阳、王战军.我国教育中介机构的组织特性分析[J].江苏高教,2002(5)
    [27]林曦.弗里曼利益相关者理论述评[J].商业研究,2010(8)
    [28]刘敏榕.英国大学Publication Scheme对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的启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29]刘亚敏.论学术自由的政治价值[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5)
    [30]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
    [31]刘亚荣.我国高校学术自主权变迁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32]刘宗让.大学战略:利益相关者的管理与影响[J].高教探索,2010(2)
    [33]龙献忠.从统治到治理——治理理论视野中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
    [34]龙宗智.依法治校与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完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5]麻宝斌、郭蕊.权责一致与权责背离:在理论与现实之间[J].政治学研究,2010(1)
    [36]马怀德.公务法人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0(4)
    [37]马廷奇.大学管理的科层化及其实践困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
    [38]马晓燕.大学自治权的法源探析—基于学术自由制度性保障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08(2)
    [39]彭虹斌.大学自治与我国高校内部体制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
    [40]乔耀章.公共行政与公共哲学[J].江海学刊,1999(3)
    [41]邱咏梅.中美高校学术规范文本的解读与评价——《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关于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程序的规定》的比较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6)
    [42]申素平.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角色的转变[J].高教探索,2000(4)
    [43]申素平.中国公立高等学校法律地位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2001.
    [44]申素平.论公立高等学校的公法人化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3)
    [45]申素平.重新审视高等学校自主权[N].中国教育报,2003-01-04
    [46]申素平.公立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分权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3(8)
    [47]申素平.谈政府与高校的法律监督和行政指导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3(8)
    [48]申素平.高等学校法人与高等学校自主权[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49]申素平.对学校法人地位的新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12)
    [50]申素平.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J].理论视野,2008(7)
    [51]史静寰.构建解释高等教育变迁的整体框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52]施雨丹.论美、德、日三国公立大学的法律地位[J].外国教育研究,2007(1)
    [53]石正义.在自治与控制之间寻求平衡—英法两国大学与政府关系的比较与启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54]谭九生.学术规范的法律视角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6(3)
    [55]唐土红.论权力的价值性及其维度[J].探索,2011(1)
    [56]童世骏.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57]王朝阳.从政府方面来谈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J].中国科技信息,2008(17)
    [58]王恩华.学术越轨与大学学术管理[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9]王福友.学术组织中的信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5(2)
    [60]王佳、唐贤秋.高校领导干部问责: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4)
    [61]王建华、郑南宁.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提升教育质量需从多方面努力[N].中国教育报,2008-01-15
    [62]王建梁.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英国大学—政府关系的变迁历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6)
    [63]王景枝.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绩效问责制的成效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64]王平.同行评议活动中的制度性越轨行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4)
    [65]王青斌.论高教法治与大学自治[J].行政法学研究.2006(2)
    [66]吴金群等.政府的性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67]炅景松、程宜康.我国高校问责制之现实困境及其治理路径[J].江苏高教,2007(1)
    [68]吴先芳.构建我国高等教育问责制的探讨[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69]项德生.新闻媒介的职能权力[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4)
    [70]肖克.公共权力“责任”的政治伦理根源析论[J].天府新论,2011(4)
    [71]肖起清.论我国大学办学权的演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6)
    [72]谢维和.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合理性及其反差[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
    [73]熊丙奇.高校行政化之弊端[J].学习月刊,2009(11)
    [74]许纪霖.学术期刊的单位化、行政化和非专业化[N].文汇报,2004-12-12
    [75]许杰.教育分权与大学自主[J].高等教育研究,2004(4)
    [76]徐木兴.高校教育问责制实施途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0)
    [77]阎凤桥.建立高校问责制的有效途径[N].中国教育报,2010-07-10
    [78]杨强.论高校学术问责制的理论建构[J].江苏高教,2009(4)
    [79]姚金菊.美国高校信息公开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10(4)
    [80]叶铁桥.深圳将立法保障南方科技大学自主权[N].中国青年报,2009-11-13
    [81]尹晓敏等.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法制化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
    [82]尹晓敏.我国高校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基于教育部新颁《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3)
    [83]尹晓敏.高校信息公开若干疑难问题解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7)
    [84]尤斯廷·P·托伦斯.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J].教育展望,1999(3)
    [85]渝纪法.关于问责制有关问题的思考[J].探索,2005(4)
    [86]俞岳青.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职能:调控与服务[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6)
    [87]余莉.试论我国高校问责制度的完善[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88]袁文峰.论高校行政案件的司法监督边界[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89]袁祖望、蒋轶菁.论高校领导干部问责的特殊性[J].复旦教育论坛,2010(2)
    [90]岳昌君.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国际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0(1)
    [91]查永军.我国大学学术组织科层化及应对[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92]张冬梅.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中的语际阐释[J].求索,2010(5)
    [93]张苏.责任与效益——美国高等教育新问责制的兴起、发展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8(7)
    [94]张维平.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滥用与规约[J].现代教育管理,2009(11)
    [95]张文显,周其凤.大学章程:现代大学制度的载体[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
    [96]张晓鹏.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06(3)
    [97]张兆芹、王妮.我国高校学术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98]赵银生.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99]赵永贤.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J].求是杂志,2011(3)
    [100]郑龙.我国高校学术评价行政化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101]钟秉林.关于大学“去行政化”几个重要问题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9)
    [102]周川.高校与政府关系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5(1)
    [103]周光礼.试论公立高校与教育职员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104]周光礼.论中国政府与教育中介组织的互动关系:一个法学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105]周湘林.从政府问责到社会问责:中国高校问责制的内涵、类型与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0(1)
    [106]周湘林、周光礼.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政策范式变革初探[J].高教探索,2009(4)
    [107]周湘林.中国高校问责制度重构一基于本科教学评估的新制度主义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
    [108]朱九思、王怀宇.高等教育与科学发展观[J].高等教育研究,2007(8)
    [109]朱生营.当前我国高校问责制的不足与改进[J].煤炭高教,2006(6)
    [110]朱向阳.我国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发展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
    [1]Adam B.Seligman.The Problem of Trust[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2]Axelrod.Robert.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M]. New York:Basic Books,1984.
    [3]Barbra A. Misztal.Trust in Modern Soeieties:The Search for the bases of social order[M]. Cambridge:Polity Fress,1996.
    [4]Berdahl,Robert.Co-ordinating Structures:The UGC and US State Co-ordinating Agencies.in Shattock[A], Mi-chael.,The Structure and Governance of Higher Education.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C],1983.
    [5]Bernard Barber.The Logic and Limits of Trust[M].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83.
    [6]Christopher J.Lucas.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A History[M].New York:St. Martin's Griffin,1994.
    [7]Dasgupta,Partha. Trust as a Commodity.In Diego Gambetta,ed.,Trust:Making and break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M].Oxford:Basic Blackwell,1988.
    [8]Hastings Rashdall.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Vol.1)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1936.
    [9]Hastings Rashdall.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3 vols..ed.F.M.Powicke and A.B.Emde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New York,1936.
    [10]Jan Currie.Richard De Angelis.Globalizing Practices and University Responses:European and Anglo American Differences [M].London: Praeger Publishers,2003.
    [11]Louis Joughin.Academic Freedom and Tenure[M].Madiso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7.
    [12]Luhmann. Trust and Power[M].New York:John Wiley,1979.
    [13]Mark Warren, ed. Democracy and Trust[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4]Ronald G. Ehrenberg. Governing Academia[M].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4.
    [15]Russell Hardin.Trust and Trustworthiness[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2002.
    [16]Willies Rudy.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l 100-1914:A History[M].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19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