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华字典》(第10版)释义用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华字典》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小型汉语字典,是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有着深远影响和对普及全民族的文化知识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通用型字典。但围绕《新华字典》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字头确立、字音确认、义项设置、例证选用和标点符号的使用等方面的问题是否规范以及将其与《现代汉语词典》从收字、释义差异等方面进行比较,而针对《新华字典》释义用字的专门和深入的研究尚嫌不足,在释义用字方面做到控制、限量对实现字典释义方法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加强对字典等工具书所使用的释义用字的研究,也能推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乃至国内小学阶段汉字教学的发展。本研究以《新华字典》所使用的全部释义用字为对象,运用定量分析、概率统计、语义比较等方法进行了如下研究:
     首先,通过对《新华字典》释义用字进行封闭式的频率统计,得出相关数据,总结出《新华字典》基本释义用字表。
     其次,对高频释义用字的性质、特点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学中尤其是对外汉字教学中的作用。从语义上分析《新华字典》一现释义用字(指在《新华字典》全书释义过程中仅出现过一次的汉字),全面研究其出现的语境,以期找到能取而代之的更常用的字进行释义。同时,对一现字用于释义时采用的不尽合理的释义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可行的解决方法;并进一步对《新华字典》释义用字及释义方法上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与《现代汉语词典》相应的释义进行比较后,发现了五种不规范不合理的现象。
     最后,将笔者通过封闭式的频率统计所提取出的《新华字典》基本释义用字(3315个)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汉字等级大纲》(2905个)、《新华字典》实际使用的全部释义用字(4216个)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3500个)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对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大纲和国内中小学汉字教学标准字表以及相关字典的修订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Xinhua Dictionary which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authoritative Chinese dictionary in all small character dictionaries to this day and is also a universal dictionary which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culture and education,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popularity of the whole nation's culture and knowledge. But the studies about Xinhua Dictionary are focused on whether is standard in choosing the fore-characters, affirming the pronunciations of those selected characters, setting the meaning items, selecting the examples, the usage of punctuations and making comparisons with Chinese Modern Dictionary in selected character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interpretation..Large-scale and specialized researches on interpretation characters of Xinhua Dictionary has not yet appeared. Deeping the researches on interpretation characters and speeding up the process of controlling and limiting the quantity of interpretation characte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 methods of dictionaries. Meanwhile, increasing the research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characters of conference books such as dictionary can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teaching in both domestic elementar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research is focus on all the interpretation characters used by Xinhua Dictionary and has used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quantitative analyses,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and semantic comparison etc to do the following reseaches:
     First, by doing research on closed statistics of frequency towords all the interpretation characters of Xinhua Dictionary, obtain concerning data and conclude the basic interpretation character glossary of Xinhua Dictionary.
     Secondly,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frequency interpretation characters and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s which can make high-frequency interpretation characters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teaching. Analyze the interpretation characters which only appear once from the semantic angle, mak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y appear to find the characters which are more commonly used for interpretation. Meanwhile, analyze and study the unreasonable methods when the chacters which only appear once are used and put forward practical solutions. In addition, by analyzing all the interpretaton characters and all the problems about interpretation methods, we have discovered five kinds of unreasonable and non-standard phenomena.
     Finally, compare the basic interpretation characters of Xinhua Dictionary(including 3315 characters) with "Character grade syllabus" (including 2905 characters) and compare all the interpretation characters of Xinhua Dictionary (including 4216 characters)with“Modern Chinese characters commonly used”(including 3500 characters),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som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revision of character teaching syllabu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haracter teaching glossary in domestic elementary educatio and concerning dictionaries.
引文
[1]转引自苏新春《汉语释义元语言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页。
    [2]转引自《语言学中的“对象语言”和“元语言”》,现代外语,1989,(3)。
    [3]转引自陈新良《元语言意识习得研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2)。
    [4] R.R.K.Hartmann & F.C.Stork著,1981年。《语言与语言学词典》,213页(黄长著等译),上海辞书出版社。
    [5]转引自百科词典编委会,《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第42页。
    [6] Wilks,Yorick(1987)Primitives, in Encyclopedi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y, S.C.Shapiro(ed.)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NY, 759—761
    [7]转引自张津、黄昌宁《从单语词典中获取定义原语方法的研究及现代汉语定义原语的获取》,技术报告,1996年2月,第3页。
    [8]安华林《汉语释义元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第8页。
    [9]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6页。
    [10]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6页。
    [11]转引自李尔钢《词义与辞典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310页。
    [12]安华林《现代汉语释义基元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37页。
    [13]转引自易洪川、杨夷平、朱全红《从基本字表的研制看汉字学与汉字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4期。
    [14]王力.理想的字典[J],国学月刊,1945(33)。
    [15]苏宝荣《语文辞书释义方式上的两个“误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7月第26卷,第4期。
    [16]张志毅《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47页。
    [17]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S]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3页。
    [18]转引自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S]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9页。
    [1]安华林.《汉语释义元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M].学林出版社. 2010
    [2]安华林.《现代汉语释义基元词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张志毅.《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李大遂.《简明实用汉字学(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6]李尔钢.《词义与辞典释义》[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7]杨润陆.《现代汉字学通论》[M].北京: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
    [8]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M].商务印书馆.2000.
    [9]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学研究》[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10]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1]苏培成.《现代汉字学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苏新春.《词汇计量及实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3]苏新春.《汉语释义元语言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4]陈丁祥.《<新华字典>错在哪里》[M].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
    [15]陈鹤琴.《语体文应用字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
    [16]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7]符淮青.《语文词典中词的释义方式辞书编纂经验荟萃》[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18]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上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9]蒋善国.《汉字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1]“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课题组.孙曼均.《<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的几个重要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8,第2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我国第一部分析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的年度报告》[J].《长江学术》,2007,第1期.
    [3]尹春梅.《<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问题研究综述》[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第3期.
    [4]王力.《理想的字典》[J] .《国学月刊》, 1945, 3月.
    [5]王宁.《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7,第1期.
    [6]王永耀.《<新华字典>(第10版)中几个体例不当的问题》[J].《中国出版》,2009,第4期.
    [7]王铁锟.《关于<规范汉字表>的研制》[J].《语言文字应用》,2004,第2期.
    [8]王敏.《新中国常用字问题研究概述》[J].《语言文字应用》,2007,第2期.
    [9]王楠.《<新华字典>的修订》[J].《语文建设》, 1996,第7期.
    [10]王楠.《<新华字典>的修订》[J].《语言教学研究》, 1998,第12期.
    [11]卢润祥.《释义十要》[J].《辞书研究》, 1997,第1期.
    [12]田晴.《<新华字典>在字形字义上的两点疏误》[J].《中国图书评论》,1992,第4期.
    [13]刘英林、宋绍周.《汉语常用字词的统计与分级》[J].北京:《中国语文》,1992,第3期.
    [14]刘娅琼.《汉语释义元语言系统研究的拓荒之作——<汉语释义元语言研究>和<现代汉语释义基元词研究>对读》[J].《辞书研究》,2007,第5期.
    [15]刘晓梅.《“字”本位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第4期.
    [16]刘福长.《语言学中的“对象语言”和“元语言”》[J].《现代外语》,1989,第3期.
    [17]安华林、曲维光.《<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性词语的统计与分级》[J].《语言文字应用》,2004,第1期.
    [18]安华林.《元语言理论的形成和语言学的元语言观》[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第1期.
    [19]安华林.《汉语语文词典编纂的现代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第1期.
    [20]安华林.《现代汉语元语言研究现状概述》[J].《江苏社会科学》, 2002,第5期.
    [21]安华林.《现代汉语释义基元词探索》[J].《甘肃高师学报》,2004,第6期.
    [22]吴永德.《辞书释义琐议》[J].《语言文字应用》, 1996,第1期.
    [23]张学涛.《基本字带字教学法应用于外国人汉字学习》[J].《汉字文化》,1997,第4期.
    [24]张津、黄昌宁.《从单语词典中获取定义原语方法的研究及现代汉语定义原语的获取》[J].技术报告,1996年2月.
    [25]张铁文.《新华字典》(第10版)地名条目的修订[J].《中国出版》,2005,第10期.
    [26]李尔钢.《建立高质量的释义元语言》[J].《辞书研究》,2007,第1期.
    [27]李兆麟.《汉语计量研究初探——兼评<现代汉语频率词典>》[J].上海:《辞书研究》,1989,第1期.
    [28]李宇明.《关于<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J].《语言文字应用》, 2007,第1期.
    [29]李英.《关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几个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7,第4期.
    [30]李葆嘉、安华林.《论现代汉语元语言系统研究》[J].载苏新春、苏宝荣编《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二)》[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1]李葆嘉.《汉语元语言系统研究的理论建构及应用价值》[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第4期.
    [32]李葆嘉.《语义语法学理论与元语言系统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第2期.
    [33]杨金华.《现代语文词典应拒绝同义相训》[J].《辞书研究》, 2003,第6期.
    [34]杨寄洲.《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第4期.
    [35]苏宝荣.《语文辞书释义方式上的两个“误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第4期.
    [36]苏培成.《<规范汉字表>的研制》[J].《语言文字应用》, 2004,第2期.
    [37]苏培成.《现代汉字研究简述》[J].《语文建设通讯》, 1992,第2期.
    [38]苏新春、廖新玲.《现代汉字的范围及其属性标注》[J].《汉字文化》,2001年,第2期.
    [39]苏新春.《元语言研究的三种理解及释义元语言研究评述》[J].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第6期.
    [40]苏新春.《元语言研究的三种理解及释义型元语言研究评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第6期.
    [41]苏新春.《汉语释义元语言的功能特征与风格特征》[J].辞书研究, 1981,第3期.
    [42]苏新春.《关于<现代汉语词典>词汇计量研究的思考》[J].载李如龙、苏新春编《词汇学理论与实践》[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3]苏新春.《现代汉字的范围及其属性标注》[J].《汉字文化》, 2001,第2期.
    [44]陈仁凤、陈阿宝《一千高频度汉字的解析及教学设想》[J].《语言文字应用》,1998,第1期.
    [45]陈建裕.《<新华字典>(第10版)释文指暇》[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第4期.
    [46]陈新良.《元语意识习得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第2期.
    [47]周庆生.《语言生活与生活语言——<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005) >》(上编)编后[J].《语言文字应用》,2007,第1期.
    [48]周有光.《现代汉语用字的定量问题》[J].《辞书研究》, 1984,第4期.
    [49]周健、刘圣心.《<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汉字表>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第6期.
    [50]孟庆海、贾采珠.《<新华字典>修订本的收字及注音》[J].《中国语文》,1998,第6期.
    [51]易洪川、杨夷平、朱全红.《从基本字表的研制看汉字学与汉字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8,第4期.
    [52]金欣欣.《<新华字典>的注释特点》[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7,第3期.
    [53]金欣欣.《略论<新华字典>的规范性》[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第6期.
    [54]侯丽白、郑文辉.《关于逻辑史上对悖论问题的解决》[J].广州:《学术研究》,1996,第12期.
    [55]姜岚、张志毅.《语文辞书元语言的规则》[J].《辞书研究》, 2004,第5期.
    [56]姜德梧.《关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04,第1期.
    [57]封宗信.《语言学的元语言及其研究现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第6期.
    [58]费锦昌.《常用字的性质、特点及其选取标准》[J].《语文学习》, 1988,第9期.
    [59]赵金铭、张博、程娟.《关于修订<(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的若干意见》[J].《世界汉语教学》,2003,第3期.
    [60]耿二岭、刘巍.《新版<新华字典>释义评析》[J].《中国语文》, 2007,第1期.
    [61]符淮青.《词的释义方式剖析》[J].《辞书研究》, 1992,第2期.
    [62]黄攀伟.《第8版、第9版、第10版<新华字典>部首变化情况比较》[J].《汉字文化》,2009,第5期.
    [63]傅永和.《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研制》[J].《语文建设》, 1988,第2期..
    [64]曾献飞.《<新华字典>(修订本)中的一处词性误定》[J].《汉语学习》,2005年,第1期.
    [65]程荣.《语文辞书修订工作的基本特点》——从《新华字典》的多次修订想到的[J].《语言文字应用》,2002,第3期.
    [66]韩敬体.《论<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一般原则》[J].《辞书研究》,1993年,第3期.
    [67]解正明.《词典元语言的三个层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第4期.
    [68]颜景孝.《谈谈<新华字典>的编纂特点》[J].《辞书研究》,1984,第4期.
    [1]石定果.《汉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C].中国北京.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胡明扬编世界汉语教学学会.1996.
    [2]朱德熙.《在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J]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语文出版社.1988.
    [3]李泉.《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C].中国浙江杭州.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2004.
    [4]李焱、孟繁杰.《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材汉字输入量及字目选择》[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
    [5]杨艳《.入门级对外汉语教材词汇的计量研究——基于四套教材与大纲的比较》[C].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6]周健.《论对外汉字教学的阶段性策略》[J].第三届国际华文教育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
    [7]潘先军.《对外汉字教学与小学识字教学》[C].德国下萨克森州汉诺威市.1999.
    [1]韦丽娟(泰).《泰语释义基元研究及汉泰释义基元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卢骄杰.《<现代汉语词典>动词释义模式元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白丽芳.《英汉元语言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石战晓.《小学语文教学识字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5]张少英《.动词释义元语言研究初探》[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张丽娟.《<现代汉语词典>动宾式动词释义元语言的句法语义规则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邹茜茜.《<新华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字头释义的比较》[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8]胡云凤.《<现代汉语词典>偏正式合成名词释义元语言的句法语义规则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峰英.《<蒙古语辞典>形容词释义元语言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翁晓玲.《<现代汉语词典>形容词释义模式元语言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解正明.《<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括注》[D].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1.
    [1]《汉语800字》编写组《.汉语800字》[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0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北京师范大学.三千五百常用字表·说明[A].《三千五百常用字表》[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2.
    [6]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汉字频率表》[Z].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7]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现代汉语频率词典》[Z].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8]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Z].人民出版社.2001.
    [9]周小兵主编.《阶梯汉语》(中级精读Ⅰ) [Z].华语出版社.2004.
    [10]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S].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1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编.《现代汉语常用字表》[Z].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12]语文出版社编.《语言文字规范手册》[Z].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13]语言学百科词典编委会.《语言学百科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
    [14]R.R.K.Hartmann & F.C.Stork著.《语言与语言学词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213页(黄长著等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