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之际,“天崩地坼”。在变幻莫测、艰苦困穷的时世之中,蕺山学派的学者们经历着非同寻常的人生境遇,因而磨砺出伟大的道德精神与卓绝的思想学术。
     当时学者大多致力于救正阳明后学的流弊,重道德践履与经世致用,不喜形上玄远之学,学风渐趋笃实;学术则由王学转向朱学,再由朱学转向考据之学。在刘宗周看来,阳明后学的弊病在于道德践履的忽视与义理阐发的矛盾。为了“救正”阳明后学的流弊,他提出诚意慎独之学以解决朱子、阳明理论上的矛盾;倡导证人改过之说,以《人谱》为中心提出了一整套严谨、细密的践履工夫;通过《圣学宗要》、《皇明道统录》等书重新梳理宋明理学;回归经典文本,在其《四书》学、《易》学、《三礼》学相关论著之中已经部分引入了考据学的方法。蕺山学的形成还与三个因素有关:许孚远的教导以及周敦颐、朱子等先儒的影响;与周应中、刘永澄、高攀龙等东林友人的交游;证人书院的讲学以及跟陶爽龄与姚江书院派学者以“意”为中心的论辩。蕺山学最大的特点是“统合性”,刘宗周将“慎独”作为统合一切工夫的工夫,“敬”、“静”以及“诚意”等提法都可归入“慎独”工夫。对道德践履的重视也是蕺山学一大特点,《人谱》标志儒家内圣、成德之学的最后完成,《人谱》的思想内容与慎独之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人谱》对刘门弟子以及后世儒学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蕺山学还存在着内圣与外王的紧张,刘宗周遭遇三次革职为民,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外王之学是从“格君心之非”的内圣之学发展出来的。
     刘宗周殉节之后,蕺山学派开始分化。他的三大弟子张履祥、陈确、黄宗羲对明亡清兴各自有着不同的反思,因而对如何编辑“刘子遗书”有不同的看法,对蕺山学也有不同的取舍。其中,张履祥与陈确都继承了刘宗周重践履的特点。张履祥选择程朱理学作为道德践履的思想资源,由王学转向朱学之后开始“尊朱辟王”,这其实是刘宗周以朱学救正王学理路的进一步发展,其用意也在于解决王学所带来的义理上的弊病。与张履祥相比,陈确在学术上更为大胆,已经部分越出理学的矩矱,开始对宋儒的理学进行批判,怀疑宋儒崇信的《大学》非“圣经”,他的学术正好反映了清初玄远之学的没落。陈确还致力于弘扬刘宗周的证人改过之学,提出“素位之学”作为道德践履的思想资源。黄宗羲对道德践履与思想学术的关系的看法集中于“一本万殊”学说,认为“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反对王学、朱学的门户之见。与张履祥、陈确相比,黄宗羲对刘宗周的继承更为全面,一方面他继续梳理宋明理学,以“师说”为指导编撰了《明儒学案》与《宋元学案》;另一方面在甬上证人书院的讲会中倡导考据之学,开创了清代浙东经史学派。这三大弟子以及其他刘门弟子彼此之间也有学术交流与学术论辩,特别是围绕陈确的《大学辨》、《性解》的论辩,正好体现他们各自对学术转型的不同看法。
     全祖望作为蕺山学派再传、私淑的代表人物,与万氏兄弟的不同之处在于对蕺山之学的承继与对蕺山学派的表彰。补修《宋元学案》将刘宗周、黄宗羲梳理宋明理学的事业最终完成;撰写《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子刘子祠堂配享碑》对后世认识蕺山学派起到了重要作用。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the society was greatly turbulent. In an age full of changes and tribulations, the scholars of Jishan School had nursed great moral and unsurpassed academic ideology.
     At that time, most scholars, who were committed to correcting the abuses of Wang Yangming's though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moral practice and pragmatism but didn't favor the metaphysics. The academic field gradually turned to pragmatism. Meanwhile, Wang Yangming's thought was overwhelmed by the Zhu Xi's thought, which later was in turn overwhelmed by the Textology. According to Liu Zongzhou, the malady of Wang Yangming School lied in the negligence of moral practice and their contradictory explanation on the theories of Neo-Confucianism. In order to "correct" Wang Yangming School's abuses, he proposed "the Confucian doctrine of Shendu", which means vigilance in solitude,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in Wang Yangming's and Zhu Xi's theories. He also advocated to cultivate morality and proposed a set of rigorous and meticulous practice methods based on his book Human Schemata RenPu. Through books including Essentials of the Orthodox Learning of the Sages Shengxue Zongyao and Huangmingdao Orthodoxy, he combed Neo-Confucianism. He also brought the textual method in his articles on SiShu, ZhouYi and Three Li. The formation of Jishan School is related to three factors:the influence of the predecessors such as Xu Fuyuan, Zhou Dunyi, Zhu Xi and Wang Yangming; the communication with friends joining Donglin Party like Zhou Yingzhong, Liu Yongcheng and Gao Panlong who attempted to combat the moral laxity and intellectual weakness they felt was being undermined; his own teaching experiences and arguments about "Yi" with Tao Shiling and scholars of Yaojiang School founded by Wang Yangming. 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of Jishan School is integration. Liu Zongzhou used "Shendu" to unify other elements including "Respect","Statics" and "Sincerity". Another characteristic of Jishan School is to give importance to moral practice. RenPu marked the formation of Confucian thoughts of being a moral model. The contents of RenPu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houghts of Shendu. RenPu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Liu's follow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In addition, Liu Zongzhou had ever been dismissed from office for three times, Liu Zongzhou believed that there was a contradiction to be a moral model and national leader, deriving from his philosophy on a national leader that the prerequisite to be a leader was to be a moral model.
     After Liu Zongzhou died, his School turned into differentiation. His three disciples including Zhang Lvxiang, Chen Que and Huang Zongxi had different reflections on the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rising of the Qing Dynasty, so they held different views on the theories of Jishan School and how to edit the Testament of Liu Zongzhou. Among them, Zhang Lvxiang and Chen Que developed the practice-oriented theory of Liu Zongzhou. Zhang Lvxiang developed moral practice based on the Neo-Confucianism and then became a pioneer in praising Zhu Xi's thought and criticizing Wang Yangming's thought in order to solve the weakness of Wang Yangming's theory, which was a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iu Zongzhou's thought. Compared with Zhang, Chen Que made a more radical and comprehensive criticism on Neo-Confucianism. He began to suspect the authority of Great Learning which was regarded as a Bible by Neo-Confucianism, which reflected the fall of metaphysics in Qing Dynasty. Chen Que was also committed to cultivating moral sense and proposing t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based on the personal social position as the moral guidance for practice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uang Zongxi believed that moral practice and academic guidance remain essential the same despite all apparent changes and opposed to promoting parochial prejudices. Compared with Zhang Lvxiang and Chen Que, Huang Zongxi inherited Liu Zongzhou's theory in a more comprehensive way. Firstly, he continued to comb the Neo-Confucianism and compiled Huang Zongxi's Records of Ming Scholars Xue'an and Song-Yuan Xue'an Secondly, he also advocated the textology, and became the pioneer of Eastern Zhejiang School in Qing Dynasty. The three disciples and other followers of Jishan School communicated and debated with each other on Chen Que's DaXueBian and XingJie, which reflected their different views on academic transformation.
     Quan Zuwang, as a representative of Jishan School, differed from Wan brothers, because h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Liu Zongzhou's theory and thought highly of Jishan School. Quan completed Song-Yuan Xue'an and finished combing Neo-Confucianism, following Liu Zongzhou and Huang Zongxi. He also wrote two books including Inscriptions along Huang Zongxi's passage tomb and Liu Zongzhou Shrine Monument,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o help later generation better understand Jishan School.
引文
①蕺山因多产蕺草而得名。蕺草又称岑草、舡菜,俗称鱼腥草。《吴越春秋》记载:“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赵哗:《句践入臣外传》,《吴越春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00页。蕺山又名王家山,相传王羲之宅在此山麓。山上现存摩崖题刻《董昌生祠题记》、文笔塔、蕺山书院、冷然池等遗迹。
    ②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明儒学案》卷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页。
    ③黄宗羲:《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21贝。
    ④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4页。
    ⑤刘沟:《蕺山刘子年谱》,66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47页。
    ⑥刘宗周:《证学杂解·解二十五》,《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278页。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文中以及脚注和参考文献中所谓台湾的“国立中央大学”,“中央大学”,“中央研究院”,“清华大学”,“国立”均应加双引号。
    ①张天杰:《张履祥与清初学术》,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①衷尔钜:《蕺山学派哲学思想》,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②何俊、尹晓宁:《刘宗周与蕺山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4-259页。
    ③工凤贤、丁国顺:《浙东学派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与此书相似的还有,管敏义主编《浙东学术史》,论及刘宗周、黄宗羲、万氏兄弟、全祖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方同义、陈新来、李包庚:《浙东学术精神研究》,论及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年。
    ④方祖猷:《清初浙东学派论从》,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
    ①郑宗义:《明清儒学转型探析——从刘蕺山到戴东原》,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董平:《浙江思想学术史——从王充到王国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③钱茂伟:《姚江书院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④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⑤张学智:《明代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⑥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⑦张岂之:《蕺山学派思想的若干问题》,载《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第13-19页。
    ⑧洪波:《论蕺山学派对王学的师承与嬗变》,载《浙江学刊》1995年第4期,第98-101页。
    ⑨陈祖武:《哉山南学与夏峰北学》,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5期,第103-110页;另见氏著《清初学术拾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6页。
    ①王汎森:《清初思想趋向与<刘了节要)——兼论清初蕺山学派的分裂》,载氏著《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9-289贝。该书将“吴蕃昌”误作“吴蕃”
    ②赵园:《刘门师弟子——关于明清之际的一组人物》,载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编《新国学研究》第1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63-245页。
    ③陈永革:《开物成务与经史统观:论蕺山学派的经世特质及其效应》,载吴光、钱明主编《继往开来论儒学:浙江省儒学学会成立大会纪念特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52-267页。
    ④锺彩钧主编《刘哉山学术思想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年。
    ⑤东方朔和李振纲的博士论文后修订为专著出版。大陆关于刘宗周研究的博士论文还有王瑞昌:《刘蕺山理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陈畅:《刘宗周性学思想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雷静:《刘哉山政治思想研究——信任品性及其制度化的分治纲领》,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⑥关于刘宗周研究现状,参见锺彩钧主编《刘蕺山学术思想论集》附录有杨祖汉《唐君毅、牟宗三先生对刘蕺山哲学的研究》、锺彩钧《台湾学者对刘蕺山学术思想的研究——哲学理论及其他》、古清美《台湾学者对刘蕺山学术思想的研究——工夫论及学术史》、詹海云《大陆学者对刘哉山学术思想的研究》与詹海云、李明辉、蒋秋华《刘蕺山研究论著目录》共五篇文章。另见陈永革:《清末以来刘宗周研究资料索引》,参见吴光主编,刘宗周全集(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87-807页。涉及刘宗周的相关论著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四种,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28-475页;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下册,第607642页;杨国荣:《王学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3-163页;陈来:《宋明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2-309页。
    ⑦东方朔:《刘蕺山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东方朔另有《刘宗周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二书的主要内容基本相似。
    ①李振纲:《证人之境:刘宗周哲学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②杜维明、东方朔:《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宗周哲学之精神与儒家文化之未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③黄敏浩:《刘宗周及其慎独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
    ④陈永革:《儒学名臣——刘宗周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⑤何俊、尹晓宁:《刘宗周与蕺山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⑥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14-378页。
    ⑦吴幸姬:《刘哉山的气论思想——从本体宇宙论之进路谈起》,台湾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①廖俊裕:《道德实践与历史性——关于哉山学的讨论》,台湾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该论文后收录于林庆彰主编《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二编第20册,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年。
    ②陈立骧:《刘蕺山哲学思想研究》,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③陈美玲:《刘蕺山道德抉择论研究》,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④杜保瑞:《刘蕺山的功夫理论与形上思想》,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89年。
    ⑤孙中曾:《刘宗周的道德世界》,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0年。
    ⑥何明颖:《晚明张杨园先生学术思想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0年。该论文后收录于林庆彰主编《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三编第22册,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另外还有程宝华:《择善之学——张履祥儒学思想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此文尚未公开,故不作评述。
    ⑦关于张履祥研究的现状,笔者编有《张履祥研究资料索引》,载《张履祥与清初学术》,第372-392页;《张履祥研究述评》,载桐乡市吕留良研究会《吕留良研究》第三辑,2008年。关于张履祥的期刊论文,大多收录于相关专著或硕博论文,故在此不多加评述。
    ①张天杰:《张履祥与清初理学的转向》,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张天杰:《张履祥与清初学术》,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②李锋:《先圣之果有可为——杨园“圣学”思想的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③秦天:《张履祥哲学与文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④言杰:《张履祥哲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⑤郑宗义:《明清儒学转型探析——从刘蕺山到戴东原》,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3页。
    ⑥林国标:《清初朱子学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3-171页。
    ⑦董平:《浙江思想学术史——从王充到王国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03-311页。
    ⑧史革新:《清代理学史》上册,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15-229页。
    ①汤建荣:《陈乾初哲学研究——以工夫实践为视阈》,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该论文修订后出版,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申淑华:《素位之学——陈乾初哲学思想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此文尚未公开,故不作评述。
    ②周丽桢:《陈乾初思想之研究》,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9年;陈熙远:《时代思潮与转折点上的异数:陈确思想试析》,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1年;刘清泉:《陈确批判传统理学的思想探究》,台湾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年;王琇瑜:《陈乾初处世思想探析:以素位、葬论思想为中心的讨论》,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蔡恒海:《陈确思想研究》,台湾彰化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陈畅:《性善:指引抑或实体?——陈确思想研究》,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阳征:《陈确思想研究:以(大学辨>为中心》,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吕巧英:《陈确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格》,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薛台光:《陈确生死思想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杨于萱:《陈确人性论研究》,台湾中央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③关于陈确研究的现状,参见阳征《陈确研究综述》,船山学刊,2003年第4期,第55-57页;汤建荣《陈乾初哲学研究——以工夫实践为视阈》一书的《导论》,第4-14页。
    ④詹海云:《陈乾初大学辨研究》,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
    ⑤邓立光:《陈乾初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⑥王瑞昌:《陈确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⑦汤建荣:《陈乾初哲学研究——以工夫实践为视闽》,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
    ①詹海云《陈确人性论发微》,载氏著《清初学术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第199-280页。
    ②萧箑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③姜广辉:《走出理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42-162页。
    ④徐令彦:《试析陈确对“人性善”理论的修正和补充》,载《河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第23-27页。
    ⑤郑宗义:《明清儒学转型探析——从刘蕺山到戴东原》,第189-224页。郑宗义另有《黄宗羲与陈确的思想因缘之分析——以(陈乾初先生墓志铭>为中心》,载《汉学研究》第14卷第2期,1996年12月,第59-74页。相关研究还有蔡家和:《黄宗羲与陈确的论辩之研究》,载《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第35期,2008年3月,第1-35页。
    ⑥陈立胜:《儒学经传的怀疑与否定中的论说方式——以王阳明、陈确的(大学)辨正为例》,《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第55-62页。
    ⑧申淑华:《陈乾初(大学辨)研究》,载《渤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6470页。
    ①关于黄宗羲研究现状,参见季学原、章亦平主编《黄宗羲研究资料索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吴光:《黄宗羲著作汇考》,台北:学生书局,1990年;张宏敏编《近二十年黄宗羲研究论著索引》,载《黄宗羲与明清思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29-368页。
    ②李明友:《一本万殊——黄宗羲的哲学与哲学史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③程志华:《困境与转折——黄宗羲哲学文本的一种解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④刘述先:《黄宗羲心学的定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⑤林于盛:《黄梨洲思想旨归研究》,台湾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⑥古清美:《黄梨洲之生平及其学术思想》,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1978年。
    ⑦张高评:《黄梨洲及其史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①吴光:《黄宗羲与清代浙东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②吴海兰:《经学与黄宗羲史学》,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该论文修订后出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③还有三篇硕士论文都涉及黄宗羲的学术史观,刘敏:《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的哲学思想》,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8年;黄敦兵:《(王畿学案)与黄宗羲的哲学史观》,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王俊杰:《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史诠释学思想》,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④张嘉俊主编《越魂史笔——全祖望诞辰三百周年纪念文集》,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年;张嘉俊主编《史心文韵——全祖望诞辰三百周年纪念文集续编》,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年。
    ⑤关于全祖望研究的现状,参见俞樟华、潘德宝:《百年全祖望研究综述》,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5期,第89-94页。
    ⑥王永健:《全祖望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⑦詹海云:《全祖望学术思想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⑧徐光仁:《全祖望在清代史学上的贡献》,载《学术研究》1963年第2期,62-75页。
    ⑨陈其泰:《全祖望与清代学术》,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2期,第64-71页。
    ①张丽珠《全祖望之史学研究及其影响》,载张嘉俊主编《越魂史笔——全祖望诞辰三百周年纪念文集》,第170-247页。
    ②黄爱平《略论全祖望对黄宗羲学行的表彰与传承》,载张嘉俊主编《史心文韵——全祖望诞辰三百周年纪念文集续集》,第84-110页。
    ③还有多篇论文讨论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的史学成就,其中较为重要的论文有:卢钟锋:《论(宋元学案)的编纂、体例特点和历史地位》,载《史学史研究》1986年第2期;陈祖武:《(宋元学案)纂修拾遗》,载《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吴光:《(宋元学案)成书经过、编纂人员与版本存佚考》,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④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8页。关于此问题,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清代学术概论》中也有论及。
    ⑤萧一山:《清代通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53页。
    ⑥钱穆:《清儒学案序目》,《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八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545页。
    ⑦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332-335页。
    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22页。
    ②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③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6页。
    ④葛荣晋:《中国实学文化导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⑤还有一些期刊论文对这个问题有所丰富、细化,但并未有太多新见。其中值得注意的有:王建龙:《试论经世之学向考据学演变的内在原因》,载《山西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李海生:《清初学术的两次转变及其思想史意义》,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孔定芳:《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与明遗民的诉求》,载《人文杂志》2004年第5期;魏长宝:《明清之际的学术话语转型与儒学的转折》,载《江汉论坛》2005年10期;吴航:《清代考据学成因新论》,载《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6期。关于为什么清代考据学兴盛,特别是乾嘉汉学的繁荣,除了上述观点之外,还有史多的说法散见于各种论著,也在此简单列举如下:一是晚明有杨慎、胡应麟、焦竑、陈第,清初的顾炎武、阎若璩、胡渭等前辈大儒的示范,在成就与方法上的影响;二是政治上稳定统一、经济上繁荣发展使得学者有余暇从事考据之学;三是江浙等地藏刻书风气大盛、康熙、乾隆年间大型类书的编纂;四是西方科学方法的传入,如历算学的发达,使得考据工作更加精密。
    ①雅斯贝斯:《论历史的意义》,载张文杰等编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40页。
    ②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4页。
    ①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73页。
    ②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载氏著《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279页。
    ③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380页。
    ④杜维明、东方朔:《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宗周哲学之精神与儒家文化之未来》,第230页。
    ①关于刘宗周及其弟子的研究,参见赵园《刘门师弟子——关十明清之际的一组人物》,载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编《新国学研究》第1辑,第163-245页。衷尔钜《蕺山学派哲学思想》第十九章《蕺山学派其他传人》,第379—404页。本文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几个重点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②《叶伯臣传》,张廷玉等:《明史》卷一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991页。
    ①黄宗羲:《东林学案一》,《明儒学案》卷五十八,第1377页。
    ②刘宗周:《与子沟八》,《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433-434页。
    ③刘宗周:《敬循使职咨陈王政之要恳祈圣明端本教家推恩起化以裨宗藩以保万世治安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17页。
    ④黄宗羲:《子刘子行状》卷下,《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258页。
    ⑤刘宗周:《与周生》,《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94页。
    ①刘宗周《与周绵贞年友》,《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400-401页。
    ②刘沟:《蕺山刘子年谱》,44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74页。
    ③刘沟:《蕺山刘子年谱》,46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78页。
    ④姚名达:《刘宗周年谱》,46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288页。
    ①刘沟:《蕺山刘子年谱》,46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79页。
    ②刘沟:《蕺山刘子年谱》附卷《刘子年谱录遗》,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81页。
    ③刘宗周:《天恩愈重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45-46页。
    ④刘宗周:《天恩愈重疏》附录,《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46页。
    ⑤刘宗周:《与长孺二》,《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413页。
    ①刘宗周:《与子沟八》,《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433-434页。
    ②刘沟:《哉山刘子年谱》,59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114页。
    ③刘宗周:《与贺中泠津抚书》,《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443页。
    ④刘沟:《蕺山刘子年谱》,59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114页。
    ①刘沟:《蕺山刘子年潜》,64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32页。
    ②刘宗周:《微臣再荷恩纶力疾终难赴任恳祈圣慈俯容在籍调理疏》附录,《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152页。
    ③刘沟:《蕺山刘了年谱》,65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32、133页。
    ④《召对纪事》,载《恭承圣谕感激时艰敬矢责难之谊以图报称疏》附录,《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241页。
    ⑤董玚提及刘谱的不足时说:“甲申五月己丑,门人苍黄告变者,瑞生也。宜载名。”《刘子全书抄述》,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78负。
    ⑥刘沟:《蕺山刘子年谱》,67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50页。
    ①金声:《金忠节公文集》卷五,光绪戊子黟邑李氏重刊本。
    ②刘沟:《蕺山刘了年谱》,67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57页。
    ③刘沟:《蕺山刘子年谱》,68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63页。
    ④刘宗周:《与世培五》,《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513页。
    ⑤刘宗周:《答开美四》,《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492页。
    ⑥刘宗周:《答张生考甫二》,《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494-496页。
    ⑦刘沟:《蕺山刘子年谱》,68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64页。
    ⑧刘沟:《蕺山刘子年谱》,68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69页。
    ①刘宗周:《示沟儿》,《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449-450页。
    ②刘宗周:《特纠官邪行贿有据谨自劾不职以肃风纪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198-199页。
    ③刘沟:《蕺山刘子年谱》附卷《刘子年谱录遗》,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78页。
    ④刘宗周:《与以建五》,《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02页。
    ⑤刘沟:《蕺山刘子年谱》附卷《刘子年谱录遗》,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90-191页。
    ⑥刘宗周:《与族侄二》,《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481页。
    ⑦刘宗周:《与子沟七》,《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432页。
    ①刘宗周:《与懋明二》,《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458页。
    ②刘宗周:《与徐亮生大参》,《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455页。
    ③刘宗周:《与开美六》,《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497页。
    ④刘宗周:《与周仲驭工曹》,《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456页。
    ⑤刘沟:《蕺山刘子年谱》附卷《刘子年谱录遗》,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94-195页
    ①陈揆:《陈祠部公家传》,载陈龙正《几亭全书》附录卷一,康熙三年云书阁藏版本,第7页上。
    ②刘宗周:《与熊雨殷给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516页。
    ③刘沟:《蕺山刘子年谱》,68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72页。
    ④刘沟:《蕺山刘了年谱》,68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66-169页。下文同此出处则不再注明。
    ①刘沟:《蕺山刘子年谱》,68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69-172页。下文同此出处则不再注明。
    ①对于刘宗周的生死观,学界少有涉及,相关研究较为重要的有:杨儒宾:《死生与义理——刘宗周与高攀龙的承诺》,载锤彩钧主编《刘蕺山学术思想论集》,第535页:廖俊裕:《道德实践与历史性——关于蕺山学的讨论》有一节《死亡意识:不必理会,但要知道》,第235-253页。
    ②刘宗周《绝命辞》,《刘宗周全集》第4岫,第590页。
    ③刘宗周:《生死说》,《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23-324页。本文与《证人社语录》第九会附说中刘宗周的《生死说》文字有所不同,此处文字略有删减。
    ①刘宗周:《答履思五》,《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12页。
    ①《会录》,《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542页。
    ②《会录》,《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545页。
    ③刘宗周:《与章晋侯问答》,《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28页。
    ①张履祥:《告先师文》,《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二,第636页。
    ②赵园先生认为祁彪佳“原本就属于宦情淡薄的一类,……甲申、乙酉之交,祁彪佳渐有隐遁之意。是清当局成了其人的‘忠臣’之名。”见《再说祁彪佳其人》,载氏著《想象与叙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85-87页。赵园先生另外还有《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一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该书多处论及刘宗周、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人,对笔者本章的写作多有启发。
    ③《祁彪佳传》,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七十五,第7054页。
    ①祁彪佳:《乙酉日历》,《祁忠敏公日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从刊》第二十册影印明末祁氏远山堂抄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804-1805页。
    ①王思任等:《祁忠敏公年潜》,《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从刊》第63册影印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428429页。
    ②徐芳烈:《浙东纪略》,《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第4页。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二下《祁彪佳传》所引祁彪佳“遗书”说:“臣子大义,自应一死。十五年前后,皆不失为赵氏忠臣。深心达识者,或不在沟壑自经。若余硁硁小儒,惟知守节而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947页。
    ①商景兰:《悼亡》,载沈德潜选编《明诗别裁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6页。
    ②张岱:《琅嬛文集》稿本,转引自黄裳:《山阴祁氏家难始末》,载《黄裳文集》第4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509页。
    ③王茂远:《为义兴军祭殉难祁中丞公彪佳文》,转引自黄裳:《山阴祁氏家难始末》,载《黄裳文集》第四册,第510页。
    ①《王毓蓍传》,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五十五,第6591页。
    ②王夫之:《搔首问》,《船山全书》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623-624页。
    ③张履祥:《吊王玄趾文》,《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二,第638页。
    ①陈确:《祝子开美传》,《陈确集》文集卷十三,第277-278页。
    ②祝渊:《祝月隐先生遗集》卷四,适园丛书本,第8页上
    ③祝渊:《祝月隐先生遗集》卷四,第4页上。《口示诸弟》一诗,陈敬璋有按语说: “据鲲涛先生跋语则此乃昔贤所作。”从陈确的相关记载来看,《口示诸弟》无论是否祝渊所作,祝渊临终必定曾有吟诵。参见陈确《哭祝子开美》诗第一首本注:“开美临殁,哦诗云:‘莫向编年问知否,心安理得更何求!’”《陈确集》诗集卷七,第745页;陈确《祭祝开美文》中说:“曰心所安,不可以苟。莫向编年,问知与否。《陈确集》文集卷十三,第303页。
    ①张履祥:《言行见闻录二》,《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二,第901页。
    ②祝渊:《祝月隐先生遗集》卷四,第4页上
    ③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66页。
    ④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载《黄宗羲全集》第十二册,第31页。
    ①李聿求:《鲁之春秋》卷十《黄宗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00页。
    ②李聿求:《鲁之春秋》卷四《孙嘉绩》,40页。
    ①黄宗羲:《行朝录》卷三《鲁王监国上》,《黄宗羲全集》第二册,第130页。
    ②李聿求:《鲁之春秋》卷十《黄宗羲》,第101页。
    ③黄宗羲:《行朝录》卷九《四明山寨》,《黄宗羲全集》第二册,第185页。
    ④李聿求:《鲁之春秋》卷十《黄宗羲》,第101页。
    ①全祖望:《明晦溪汪参军墓碣》,《鲒埼亭集》外编卷六,《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843-844页。
    ②李聿求:《鲁之春秋》卷十《黄宗羲》,第101页。
    ③黄宗羲:《行朝录》卷四,《鲁王监国下》,《黄宗羲全集》第二册,第141页。
    ①黄宗羲:《海外恸哭记》,《黄宗羲全集》第二册,第209页。
    ②黄宗羲:《东林学案四·宗伯吴霞舟先生钟峦》,《明儒学案》卷六十一,第1496页。
    ③李聿求:《鲁之春秋》卷十《黄宗羲》,第101-102页。
    ①黄宗羲:《避地赋》,《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629页。
    ②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鲒埼亭集》卷第十一,《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12-225页。
    ③黄宗羲:《思旧录·钱谦益》,《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378页。
    ④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鲒埼亭集》卷第十一,《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19页。
    ⑤金鹤沖:《钱牧斋先生年谱》顺治七年条,民国三十年铅印本。
    ⑥范楷:《华笑庼杂笔一》,“黄梨洲先生批钱诗残本”条“东归漫兴”批注,转自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第五章1048页。
    ①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鲒埼亭集》卷第十一,《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18-219页。
    ②关于黄宗羲的遗民气节,本文第五章第四节虽有涉及,因为学界相关讨论较多,故不多展开。参见陈永明《论黄宗羲的“君臣之义”观念——兼评所谓黄氏“晚节可讥”说》、谭世保《略论黄宗羲与“臣节”问题》,二文载吴光等主编《黄梨洲三百年祭》,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第135-150、151-161页。
    ③全祖望:《子刘子祠堂配享碑》,《鲒埼亭集》卷第二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443-449页。下文同此出处则小再注明。
    ④全祖望:《华氏忠烈合状》,《鲒琦亭集》外编卷十,《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925-930页。
    ①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五百,恽日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835页。
    ②《叶·廷秀传》,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五十五,第6602页。
    ③关于叶廷秀抗清的文献,参见衷尔钜:《蕺山学派哲学思想》第十九章《蕺山学派其他传人》,第382页。
    ①全祖望:《祁六公了墓碣铭》,《鲒埼亭集》卷第十三,《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56页。
    ②徐芳烈:《浙东纪略》,《台湾文献史料从刊》第六辑,第13页。
    ③全祖望:《祁六公子墓碣铭》,《鲒埼亭集》卷第十三,《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57-258页。
    ①详见笔者《张履祥遗民与儒者的双重身份及其人生抉择》一文,《湖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37—42页;或《张履祥与清初学术》第二章,第33-69页。
    ②关于陈确在明亡时的生死抉择以及之后的出处抉择,何冠彪先生有两篇文章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其-为《明遗民对殉国与否的抉择及回应——陈确个案研究》,载氏著《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第227-256页:其二为《明遗民对出处与否的抉择及回应——陈确个案研究》,载氏著《明清人物与著述》,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年,第95-140页。何先生另外还有《论明遗民之出处》、《论明遗民子弟之出试》等文章,载氏著《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何先生的研究对笔者写作本章多有启发,本节以陈确与张履祥为中心,附带涉及吴蕃昌、张应鳌等人,通过比较来看刘门子弟对出处等问题的不同看法。
    ③陈翼:《乾初府君行略》,载《陈确集》首卷,第12-13页
    ④陈确:《告先府君文》,《陈确集》文集卷十三,第311页。
    ①陈确:《出处同异议》,《陈确集》文集卷六,第173-174页
    ①陈确:《送谢浮弟北上序》,《陈确集》文集卷十,第242页。
    ②陈确:《道俗论上》,《陈确集》文集卷五,第169页。
    ③陈确:《试讼说》,《陈确集》文集卷十一,第251页。
    ①陈确:《柬同志》,《陈确集》文集卷十六,第375页。
    ②陈确:《寄陆丽京书》,《陈确集》文集卷一,第68页。
    ①陈确:《哭孙幼安文》,《陈确集》文集卷十三,第320页。
    ②《家传》,见《赠论弟髫年采芹》题注,《陈确集》诗集卷四,第690页。
    ③陈确:《送谢浮弟北上序》,《陈确集》文集卷十,第242页。
    ④陈确:《与韩子有书》,《陈确集》文集卷一,第65页。
    ⑤陈确:《文学陈彬予子季雍合传》,《陈确集》文集卷十二,第290页。
    ⑥张履祥:《训门人语二》,《杨园先生全集》卷五十三,第1469页。
    ①张履祥:《言行见闻录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一,第878页。
    ②张履祥:《保聚附论》附记,《杨园先生全集》卷十九,第585页。
    ③张履祥:《保聚事宜》,《杨园先生全集》卷十九,第577页。
    ④张履祥:《自题画像》,《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第589页。
    ⑤严辰:《桐乡县志》卷十五《人物志下》,光绪十三年刻本。
    ⑥张履祥:《许鲁斋论一》,《杨园先生全集》卷十九,第563-564页。
    ⑦张履祥:《答徐文匠》,《杨园先生全集》卷九,第261-262页。
    ①张履祥:《答吴文生》,《杨园先生全集》卷九,第263-264页。
    ①张履祥:《许鲁斋论一》,《杨园先生全集》卷十九,第563-564页。
    ②张履祥:《答丁子式》,《杨园先生全集》卷四,第97页。
    ③张履祥:《答吴仲木十三》,《杨园先生全集》卷三,第61页。
    ④张履祥:《答张佩葱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十一,第308页。
    ⑤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850-851页。
    ①陈确:《学者以治生为本论》,《陈确集》文集卷五,笫158-159页。下列引文同此出处则不再注明。
    ①陈确:《井出》,《陈确集》别集卷三《瞽言二》,第438页。
    ②陈确:《与同社书》,《陈确集》别集卷六《葬书上》,第483页。
    ①陈确:《与吴褒仲书》,《陈确集》文集卷三,第122页。
    ②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43页。
    ③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42-1043页。
    ④张履祥:《与许大辛一》,《杨园先生全集》卷六,第172页。
    ⑤张履祥:《与吴如典》,《张杨园先生未刻文稿》卷一四,转引自衷尔钜:《哉山学派哲学思想》,第239页。
    ①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117-1118页。
    ②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52页。
    ③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97页。
    ④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84页。
    ⑤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95页。
    ⑥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55页。
    ①张履祥:《答陆幼坚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十四,第438页。
    ②张履祥:《示儿一》,《杨园先生全集》卷十四,第439页。
    ③张履祥:《备忘录遗》,《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202页。
    ④张履祥:《与姚大也八》,《杨园先生全集》卷十三,第378页。
    ⑤张履祥:《初学备忘上》,《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六,第994页。
    ⑥张履祥:《与严颖生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第94页。
    ⑦张履祥:《备忘录遗》,《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212页。
    ①张履祥:《与孙商声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八,第244页。
    ②张履祥:《训子语上》,《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七,第1352页。
    ③张履祥:《言行见闻录二》,《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二,第910贝。
    ④张履祥:《与吕用晦二》,《杨园先生全集》卷七,第195页,相关分析参见拙著《张履祥与清初学术》,第223-224页。
    ⑤陈确:《与吴仲木书》,《陈确集》文集卷一,第75页
    ⑥陈确:《与陆冰修书》,《陈确集》文集卷一,第63页。
    ⑦陈确:《寄刘伯绳》,《陈确集》文集卷二,第112页。
    ①陈确:《学解》,《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61页。
    ②陈确:《与吴仲木书》,《陈确集》文集卷四,第138页。
    ③陈确:《寄刘伯绳书》,《陈确集》文集卷二,第112页。
    ④陈确:《寄刘伯绳书》,《陈确集》文集卷二,第111页。
    ①陈确:《与蔡养吾书》,《陈确集》文集卷一,第91页。
    ②张履祥:《与钱叔建》,《杨园先生全集》卷十二,第361页。
    ③张履祥:《答董载臣一》,《杨园先生全集》卷十四,第419页。
    ④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40页。
    ①张履祥:《与何商隐六十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五,第141页。
    ②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55页。
    ③张履祥:《与何商隐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五,第112页。
    ④张履祥:《与凌渝安五》,《杨园先生全集》卷六,第177页。
    ⑤张履祥:《答淩渝安一》,《杨园先生全集》卷六,第175页。
    ⑥陈确:《送谢浮弟北上序》,《陈确集》文集卷十,第242页。
    ①张履祥:《治平三书序》,《杨园先生全集》卷十五,第461页。
    ②张履祥:《保众附论》,《杨园先生全集》卷十九,第580-581页。
    ③张履祥:《丧葬杂说》,《杨园先生全集》卷十八,第525-535页。
    ④苏惇元:《张杨园先生年谱》,《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500-1501页。
    ⑤陈世傅:《丧葬杂录小引》,载《杨园先生全集》卷五十一,第1433页。
    ⑥苏悖元:《张杨园先生年谱》,《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501页。
    ①张履祥:《答吴仲木三》,《杨园先生全集》卷三,第45页。
    ②张履祥:《与吴裒仲六》,《杨园先生全集》卷十,第290页。
    ③张履祥:《桐乡灾异记》,《杨园先生全集》卷十七,第516-518页。
    ④张履祥:《与曹射侯》,《杨园先生全集》卷六,第167171页。
    ⑤苏惇元:《张杨园先生年谱》,《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499页。
    ⑥张履祥:《上本县兵事书》,《杨园先生全集》卷十五,第445-448页。
    ①张履祥:《保聚事宜》,《杨园先生全集》卷十九,第577页。
    ①陈确:《使子弟出试议》,《陈确集》文集卷六,第172页。
    ②祝渊:《临难归属》,《祝月隐先生遗集》卷四,第9页上。参见陈确《哭祝子开美》诗后注中引祝子临难《归嘱》、《祝氏家谱》,《陈确集》诗集卷七,第745页。
    ③陈确:《与吴仲木书》,《陈确集》文集卷四,第139页。
    ④陈确:《寄张奠夫刘伯绳两兄书》,《陈确集》文集卷一,第76页。
    ①陈确:《送祝开美葬管山祭文》,《陈确集》文集卷十四,第330页。
    ②陈确:《遗祝凤师兄弟书》,《陈确集》文集卷二,第99页。
    ③陈确:《寄刘伯绳世兄》,《陈确集》文集卷一,第88页。
    ④祝渊:《临难归属》,《祝月隐先生遗集》卷四,第9页上
    ⑤陈确《寄张奠夫刘伯绳两兄书》,《陈确集》文集卷一,第76页。
    ①陈确:《与吴仲木书》,《陈确集》文集卷四,第140页。
    ②陈确:《寄吴裒仲书》,《陈确集》文集卷二,第102页。
    ③陈确:《与吴裒仲书》,《陈确集》文集卷二,第104-105页。
    ①陈确:《寄张奠夫刘伯绳两兄书》,《陈确集》文集卷一,第76页。
    ②陈确:《春游记》,《陈确集》文集卷八,第206页。
    ①黄宗羲:《七怪》,《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631页。
    ②全祖望:《了刘了祠堂配享碑》,《鲒埼亭集》卷第二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444页。
    ③黄宗羲:《周子佩先生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451页。
    ④全祖望:《子刘子祠堂配享碑》,《鲒埼亭集》卷第二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444页。
    ⑤《章正宸传》,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五十八,第6660页。
    ⑥陈确:《复来成夫书》,《陈确集》文集卷一,第90页。
    ⑦全祖望:《子刘子祠堂配享碑》,《鲒埼亭集》卷第二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444页。
    ①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五,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1267-1268页。
    ②全祖望:《子刘子祠堂配享碑》,《鲒埼亭集》卷第二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444页。
    ③《叶·廷秀传》,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五十五,第6602页。
    ④《恽口初传》,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五百,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835页。
    ⑤魏禧:《恽逊庵先生文集序》,《魏叔了文集》卷八,道光二十五年刊本。
    ⑥陈确:《与恽日初仲升》,《陈确集》文集卷三,第126页。
    ⑦全祖望:《子刘子祠堂配享碑》,《鲒埼亭集》卷第二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446页。
    ⑧全祖望:《题恽氏刘忠正公行实后》,《鲒埼亭集》卷三十,《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352页。
    ⑨陈确:《寄张奠夫刘伯绳两兄书》,《陈确集》文集卷一,第76页。
    ①全祖望:《子刘子祠堂配享碑》,《鲒琦亭集》卷第二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447页。
    ②黄宗羲:《前乡进士泽望黄君圹志》,《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302页。
    ①《师说》,《明儒学案》卷首,第3页。
    ①杜维明、东方朔:《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宗周哲学之精神与儒家文化之未来》,第40-41页。
    ②刘沟:《蕺山刘了年谱》序,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51页。
    ③刘宗周:《证学杂解·解二十五》,《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277页。
    ④相关研究主要有陈永革《从宋明儒学之论衡看蕺山之学的思想建构》,赵敦华编《哲学门》总第17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3-230页。本文对此有所参考,但是该文重视的是刘宗周在心性理论方面对于前人的继承,而本文则重在梳理刘宗周对于周敦颐、朱子、许孚远、王阳明等人思想的认识以及所受到的影响。
    ①东方朔先生根据刘宗周思想发展的特点及此篇的实际内容,认为此书作于天启六年。参见杜维明、东方朔:《宗周之哲学精神》附录东方朔《刘宗周对宋明儒的判读———以《圣学宗要》之诠释为中心》。而刘宗周之子刘沟《蕺山刘了年谱》与近人姚名达《刘宗周年谱》,都认为《五子连珠》作于崇祯八年。笔者也认为刘沟与姚名达之系年,值得商榷。《孔孟合璧》与《五子连珠》有共用之《小序》,其中书明作于“崇祯乙亥三月”即崇祯八年(1635),此书最后成书当为此时;但其编撰过程则早在天启六年(1626)寓居韩山草堂之时就已经开始,《小序》中说:“先是,岁丙寅,寓韩山庄。客有问孔、孟大旨者,予不敏,以求仁之说告之。因——书之成帙,题曰《孔孟合璧》,又附以《吃紧三关》言求仁者所必有事也。已而病其割裂,掷之笥中久矣。……乃复裒五子之言仁者以益之,曰《五子连珠》,……”由此可知,《五子连珠》的编撰当晚于天启六年许多,但又早十崇祯七年。
    ②刘宗周:《孔孟合璧》,《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173页。
    ③刘宗周:《五子连珠》,《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190页。
    ④刘宗周:《五子连珠》,《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176页。
    ①刘宗周:《五子连珠》,《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190页。
    ②刘宗周:《五子连珠》,《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183页。
    ③刘宗周:《五子连珠》,《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181页。
    ④刘宗周:《圣学宗要》,《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239页。
    ⑤刘宗周:《圣学宗要引》,《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228-229页。
    ①刘宗周:《圣学宗要引》,《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228页。
    ②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第152页。
    ③杜维明、东方朔:《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宗周哲学之精神与儒家文化之未来》,第323页。
    ④杜维明、东方朔:《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宗周哲学之精神与儒家文化之未来》,第321-322页。关于刘宗周对周敦颐学术的继承与发展,除去杜维明先生的讨论之外,杜宝瑞《刘哉山的功夫理论与形上思想》有更为详细的分析,故本文不多作展开。
    ⑤余英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序,氏著《史学研究经验谈》,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第182页。
    ①刘宗周:《大学古文参疑》,《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624页。
    ②刘沟:《蕺山刘子年谱》附卷《刘谱录遗》,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92页。
    ③刘宗周:《人谱杂记二·考旋篇》,《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53页。
    ④刘汋:《蕺山刘子年谱》附卷《刘子年谱录遗》,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81-182页。此事在全祖望中也有记述,其中还说倪氏每见学者辄语之曰:“勿坐失此大儒”,推原证人之学得倪氏始光,倪氏遣其弟倪元瓒(号朗斋)从事证人之社等,《明太保倪文正公祠堂碑铭》,《鲒埼亭集》卷第二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441页。
    ⑤刘宗周:《与王右仲问答》,《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33页。
    ①黄宗羲:《陈令升先生传》,《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600页。
    ②杜维明、东方朔:《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宗周哲学之精神与儒家文化之未来》,第95、97页。
    ③相关研究主要有:陈永革:《儒学名臣——刘宗周传》,有“拜师问道”一节,第17-23页:孙中曾:《刘宗周的道德世界》,第63-92。本文的研究在全面梳理了相关材料的同时,增加了许孚远对于刘宗周影响的考察,就此问题的讨论可谓基本完备。
    ④黄宗羲:《蕺山同志考序》,《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第58页。
    ⑤黄宗羲:《甘泉学案五》,《明儒学案》卷四十一,第973页。
    ⑥黄宗羲:《泰州学案五》,《明儒学案》卷三十六,第861-868页。
    ⑧刘士林:《蕺山先生行实》,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07页。
    ①刘宗周:《与履思十》,《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20页。
    ②陈植槐:《刘母贞节歌序》,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25贞。
    ③刘沟:《蕺山刘子年谱》,26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1页。
    ④刘沟:《蕺山刘子年谱》,26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1-62页。
    ①刘沟:《蕺山刘子年谱》,27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263页。
    ②刘宗周:《学戒四箴》,《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341页。
    ③刘宗周:《学戒四箴》,《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344页。
    ④刘宗周:《人谱续编二·纪过格》,《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14页。标点有所不同。
    ①《师说》,《明儒学案》卷首,第13页。
    ②全祖望:《蕺山讲堂策问》,《鲒琦亭集》外编卷五十,《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851页。
    ③孙中曾:《刘宗周的道德世界》,第68页。
    ④刘沟:《蕺山刘子年谱》,26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1页。对于刘沟此断语,有许多学者不认同,甚至认为刘沟完全不知许孚远的学术传承而闹了笑话。其实,要从刘沟当时的看法与用意来理解,这话是从许孚远晚年,即刘宗周师从之时的学术特征来评价,刘沟不可能不知道许孚远曾师从唐枢,再传湛若水之学这一学术经历。
    ⑤许孚远:《大学述》一卷,万历二十一年刊本。
    ①许孚远:《大学述》一卷,万历二十一年刊本。
    ②杨祖汉:《从刘蕺山对王阳明的批评看蕺山学的特色》,载锺彩钧主编《刘蕺山学术思想论集》,第3566页。
    ③陈佳铭:《刘蕺山的诚意慎独之学与阳明致良知教之比论》,台湾国立中央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④刘沟:《蕺山刘了年谱》,66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47页。
    ①刘沟:《蕺山刘子年谱》,26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2页。
    ②刘宗周:《与陆以建二》,《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01页。
    ③刘沟:《蕺山刘子年谱》,50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85页。
    ④《师说》,《明儒学案》卷首,第7页。
    ①《师说》,《明儒学案》卷首,第8-9页。
    ②刘宗周:《阳明传信录三》,《刘宗周全集》第五册,第91-92页
    ③刘宗周指出王阳明将“意”解错,更为完整的分析是《学言中》的一条,其中说:“看《大学》不明,只为意字解错,非干格致事。汉疏八目先诚意,故文成本之日:‘《大学》之道,诚意而己矣’极是。乃他日解格致,则有‘意在乎事亲’等语,是亦以念为意也。至未起念以前一段工夫,坐之正心位下,故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夫正心而既先诚意矣,今欲求无善无恶之体,而必先之于有善有悲之意而诚之,是即用以求体也。即用求体,将必欲诚其意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齐其家,又先之治国平天下,种种都该倒说也。”《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22页。
    ①刘宗周:《学言下》,《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50页。
    ②刘宗周:《答王金如三》,《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45-346页。
    ③刘宗周:《重刻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序》,《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29-30页。
    ①刘宗周:《答韩参夫》,《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59-360页。
    ②刘宗周:《学言下》,《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39页。
    ③刘沟:《哉山刘子年谱》,68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70页。
    ④刘宗周:《学言中》,《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28页。
    ① 《师说》,《明儒学案》卷首,第7页。
    ②刘宗周:《会约书后》,《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98页。
    ③刘宗周:《中庸首章说》,《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01页。
    ④刘宗周:《答履思六》,《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13页。
    ⑤王阳明:《答人问良知二首》,《王阳明全集》卷二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91页。
    ①刘宗周:《答履思二》,《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09页。
    ②刘宗周:《答刘乾所学宪》,《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67页。
    ③刘宗周:《答叶润山》,《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70页。
    ①刘沟:《蕺山刘子年谱》,37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9页。
    ②刘宗周:《学言上》,《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93-394页。
    ①刘宗周:《学言中》,《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30页。
    ②刘宗周:《论罗近溪先生语录二则示秦履思》,《刘宗周全集》第三册,357358页。
    ③刘宗周:《论语学案》,颜渊季路侍章,《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335页。
    ④刘宗周:《圣学宗要·横渠张了》,《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233-234页。
    ①刘宗周:《答履思五》,《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12页。
    ②刘宗周:《论语学案》,子畏于匡章,《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399页。
    ③刘宗周:《学言中》,《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09页。
    ④刘宗周:《周易古文钞下》,《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215页。
    ⑤刘宗周:《学言中》,《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23页。
    ⑥刘宗周:《学言中》,《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17页。
    ①刘宗周:《学言下》,《刘宗周全集》第二册,450页。
    ②学界从气论角度研究刘宗周思想的比较多,比较重要的论文有:吴幸姬《刘蕺山的气论思想——从本体宇宙论之进路谈起》台湾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年;柯正诚《刘蕺山“盈天地间一气”思想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研所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本文对此问题的讨论,重在将“盈天地间一气”与别的说法进行比较,并且结合刘宗周思想的统合性,希望对此问题作一个澄清。
    ①刘宗周:《学言中》,《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09页。标点有改动。
    ②刘宗周:《曾子章句》,天圆第十,《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595页。
    ③刘宗周:《遗编学言》,《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81页。
    ④刘宗周:《读易图说》,《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128页。
    ⑤刘宗周:《学言中》,《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08页。此段文字另见《遗编学言》,夹在朱了“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相关的讨论之中,第479页。
    ⑥刘宗周:《圣学宗要》,《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230页。
    ①刘宗周:《答右仲二》,《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32页。
    ②刘宗周:《答刘乾所学宪》,《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67页。
    ③刘宗周:《学言中》,《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07页。
    ④“盈天地间,皆心也。”或“盈天地间皆心”,见刘宗周:《读易图说自序》与《五子连珠》,《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122、189页。
    ⑤刘宗周:《学言下》,《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35。
    ⑥刘宗周:《学言中》,《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08。
    ①刘宗周:《原性》,《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280页。
    ②刘宗周:《张蓬玄玄座序》,《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49页。
    ③刘宗周:《中庸首章说》,《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299页。
    ④刘宗周:《学言中》,《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07页。
    ⑤刘宗周:《学言上》,《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65页。
    ①刘宗周:《古小学通记序》,《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46页。
    ②刘宗周:《古小学记小序》,《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44页。
    ③刘宗周:《与工右仲问答》,《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32页。
    ④刘宗周:《原心》,《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279页;《大学古记约义》,《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647贝。
    ⑤刘沟:《蕺山刘子年谱》,68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73页。
    ⑥黄宗羲:《子刘子行状》卷下,《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250页。
    ①刘沟:《哉山刘子年谱》,48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80-81页。
    ②关于慎独的发展过程的讨论,参见廖俊裕《道德实践与历史性——关于蕺山学的讨论》,第59页。本文对此有所参考。
    ③刘沟有按语说:“是时,祸在不测,蕺山悉以平生著述寄其友人。其后党禁解,先生不之索,友人亦不送归。故丙寅以前,笔札无一存者。其间行事之始末,学力之浅深,不可尽考。”《哉山刘子年潜》,49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83页。
    ④刘宗周:《与陆以建年友一》,《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298页。
    ⑤刘宗周:《论语学案》,《刘宗周全集》第一册,为政以德章,第277页;朝闻道章,第310-311页:子绝四章,第398页;克伐怨欲章,第460页;益者三乐章,第507页:了夏之门人小子章,,第543页。
    ⑥刘宗周:《曾子章句》,立事第一,君子之于不善也章,《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567页。
    ⑦刘宗周:《学言上》,《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61、364页。
    ①刘宗周:《重刻尹和靖先生文集序》,《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6页。
    ②刘宗周:《大学古记约义》,《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650页。
    ③刘宗周:《独箴》,《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345页。
    ④刘宗周:《中庸首章说》,《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00-302页。
    ⑤刘沟《哉山刘子年谱》,54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01页。
    ⑥杜维明、东方朔:《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宗周哲学之精神与儒家文化之未来》,第312页。该书对慎独说提出的过程,也有讨论。
    ⑦刘宗周:《圣学宗要·阳明王子》,《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258页。
    ⑧《师说》,《明儒学案》卷首,第7页。
    ①刘宗周:《学言上》,《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89-390页。
    ②刘宗周:《学言上》,《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96-397页。
    ③刘宗周:《大学古记约义》,《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650页。
    ④刘宗周:《读大学》,《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418页。
    ⑤刘宗周:《大学古记约义》,《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649-650页。
    ⑥刘宗周:《学言下》,《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52页。
    ①刘宗周:《学言中》,《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14-416页。
    ①刘沟:《蕺山刘子年谱》,66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47148页。
    ②刘沟:《蕺山刘子年谱》,68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73页。
    ③刘沟:《蕺山刘子年谱》,26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2页。
    ①刘宗周:《论语学案》,子路问君了章,《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481贝。
    ②刘宗周:《学言上》,《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76页。
    ③刘宗周:《人谱续编二·证人要旨》,《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5页。
    ④刘宗周:《圣学吃紧三关》,敬肆关,《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213页。
    ⑤刘沟:《蕺山刘子年谱》,68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70页。
    ⑥黄宗羲:《子刘子行状》卷下,《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250页。
    ⑦刘宗周:(《圣学宗要·阳明王子》,《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253页。
    ⑧刘宗周:《学言下》,《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34页。
    ①刘宗周:《圣学吃紧三关·迷悟关》,《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218页。
    ②刘宗周:《学言上》,《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97页。
    ③刘沟:《蕺山刘子年谱》,49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82页。
    ④刘宗周:《静坐》(四首),《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528页。
    ①刘宗周:《静坐说》,《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05-306页。
    ②刘宗周:《静坐述意》,《刘宗周全集》第四册,544页。
    ③刘宗周:《学言上》,《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61页。
    ④刘宗周关于静坐与主静的区分,廖俊裕先生也有考证,参见《道德实践与历史性——关于蕺山学的讨论》,第64-65页。
    ①刘沟:《蕺山刘子年谱》,50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85贞。
    ②《会录》,《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535页。
    ③《会录》,《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503页。
    ④《会录》,《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518页。
    ⑤刘沟:《蕺山刘子年谱》,59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17-118页。
    ⑥廖俊裕先生指出,刘沟此说没有完全正确,前半段是对的,后句“专举立诚之旨,即慎独姑置第二义矣’可能只是为了突显蕺山晚期立“诚意”之说的不同。见《道德实践与历史性——关于蕺山学的讨论》,第67页。东方朔先生指出刘沟的说法,将慎独与诚意两者分得太开,盖蕺山诚意说时未偿离开慎独而言,而慎独在蕺山总是总摄一切工夫之工夫,至蕺山六十五岁答叶润山问“诚意”实,仍标明“慎独之功必于斯为至”,诚意即慎独,两者一而二,二而一。见东方朔:《刘蕺山哲学研究》,第260页。
    ①刘宗周:《读大学》,《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417页。
    ②刘沟:《蕺山刘子年谱》,9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54页。
    ③刘沟:《蕺山刘子年谱》,24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0页。
    ④刘沟:《蕺山刘子年谱》附卷《刘子年谱录遗》,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77页。
    ①刘沟:《蕺山刘子年谱》附卷《刘子年谱录遗》,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89页。
    ②刘沟:《哉山刘子年谱》附卷《刘子年谱录遗》,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79-180页。
    ③刘沟:《蕺山刘子年谱》附卷《刘子年谱录遗》,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90页。
    ④黄宗羲:《子刘子行状》卷下,《黄宗羲全集》第一册,259页。
    ⑤刘沟:《蕺山刘了年谱》,35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7页。
    ⑥黄宗羲:《蕺山学案》,《明儒学案》卷六十二,第1514页。
    ①刘宗周:《丁长孺先生六秩寿序》,《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77页。
    ②刘宗周:《祭丁慎所先生》,《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306-307页。
    ③刘沟:《蕺山刘子年谱》,34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6页。
    ④刘宗周:《正学名臣丁长孺先生墓表》,《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221页。
    ⑤刘宗周:《祭魏廓园给谏》,《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310页。
    ⑥黄宗羲:《黄氏家录》,忠端公黄尊素,《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413页。
    ①黄宗羲:《东林学案四·忠端黄白安先生尊素》,《明儒学案》卷六十一,第1492页。
    ②刘沟:《蕺山刘子年谱》,49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82页。
    ③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17岁条,载《黄宗羲全集》第十二册,第20页。
    ④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19岁条,载《黄宗羲全集》第十二册,第22页。
    ⑤刘宗周:《吊黄白安侍御》,《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526页。
    ⑥刘宗周:《元旦呈周宁宇先生》,《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524页。
    ⑦姚名达:《刘宗周年谱》,52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313页。
    ①刘宗周:《游禹穴记事》,《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142-144页。
    ②一般认为古人以“炁”表示先天之气,“气”表示后天之气,也有学者认为“炁”只是“气”的异体字,并没有明确的区别。参见褚洪深:《“炁”字杂议》,《中国道教》2001年第3期,第47-48页。
    ③刘宗周:《光禄寺少卿周宁宇先生行状》,《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263-264页。
    ④刘宗周:《光禄寺少卿周宁宇先生行状》,《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258页。
    ①黄宗羲:《东林学案三》,《明儒学案》卷六十一,第1478页。
    ②刘宗周:《祭年兄刘静之文》,《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302页。
    ③刘沟:《蕺山刘子年谱》,27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3页。
    ④刘沟:《蕺山刘子年谱》附卷《刘子年谱录遗》,《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78页。
    ⑤刘沟:《蕺山刘子年谱》,34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5-66页。
    ①刘沟:《蕺山刘子年谱》,36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7页。
    ②刘颖:《刘职方公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57册影印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530页。
    ③刘沟:《蕺山刘了年谱》,36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7页。
    ④刘宗周:《祭年兄刘静之文》,《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300贝。
    ⑤刘沟:《蕺山刘子年谱》,36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7页。
    ⑥刘颖:《刘职方公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57册影印本,第531-532页。
    ⑦刘宗周:《淮南赋》,《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479页。
    ⑧刘宗周:《祭年兄刘静之文》,《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302页。
    ①刘宗周:《祭年兄刘静之文》,《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303-304页
    ②刘颖:《刘职方公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57册影印本,第258页。
    ③刘宗周:《祭年兄刘静之文》,《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302-303页。
    ④刘永澄:《与刘念台》,《刘练江先生集》卷四,乾隆兴让堂刊本。
    ⑤刘颖:《刘职方公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57册影印本,第255-256、258页。
    ①刘颖:《刘职方公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57册影印本,第529页。
    ②刘沟:《蕺山刘子年谱》,35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7页。相关研究主要有杨儒宾:《死生与义理——刘宗周与高攀龙的承诺》,载锺彩钧主编《刘蕺山学术思想论集》,第523-555页。本文在讨论二人生死观异同时,对此有所参考。
    ③刘沟:《蕺山刘了年潜》,35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6页。
    ④高攀龙:《刮刘念台大行》,《高子未刻稿六卷》,傅斯年图书馆照相万历手抄本微卷,转自孙中曾《刘宗周的道德世界》,第184页。
    ⑤高攀龙:《答刘念台》,《高子遗书》卷八下,《四库全书》本。
    ①刘沟:《蕺山刘子年谱》,49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82页。
    ②高攀龙:《与李次见侍御》,《高子遗书》卷八下,《四库全书》本。
    ③高攀龙:《洗心说》,《高子遗书》卷三,《四库全书》本。
    ④高攀龙:《示学者》,《高子遗书》卷三,《四库全书》本。
    ⑤高攀龙:《答王无咎》,《高子遗书》卷八下,《四库全书》本。
    ①崔铣对王学多有批评。黄宗羲说:“先生之学,以程、朱为的,然于程子之言心学者,则又删之,以为涉於高虚,是门人之附会,无乃固欤!全其言理气无缝合处,先生自有真得,不随朱子脚下转是也。其诋阳明不遗余力,称之为霸儒。”黄宗羲:《诸儒学案中二·文敏崔后渠先生铣》,《明儒学案》卷四十八,第1154页。
    ②崔铣:《洹词》,载《高子遗书》卷三,《四库全书》本。
    ③高攀龙:《告李见罗先生文》,《高子未刻稿》页七二。转自孙中曾《刘宗周的道德世界》,第189页。
    ④高攀龙:《高子遗书》卷三,《四库全书》本。
    ①黄宗羲:《东林学案一·忠宪高景逸先生攀龙》,《明儒学案》卷六十一,第1402页。
    ②转引自杜维明、东方朔:《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宗周哲学之精神与儒家文化之未来》,第327页。
    ③黄宗羲《蕺山学案序》,《明儒学案》卷六十二,第1509页。此处,黄宗羲引述刘宗周“答韩位”说“古之有朱子,今之有忠宪先生,皆半杂禅门。”但在《刘宗周全集》之中的《答韩参夫》的原文却说:“古之有慈湖,今之有忠宪先生,皆半杂禅门,故其说往往支离或深奥,又向何处开攻禅之口乎?”参见《答韩参夫》,《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60页。刘氏本来是说杨简与高攀龙“半杂禅门”,未提及朱子。这个差错当是黄宗羲编撰《明儒学案》所误,因为上文以及论及刘宗周对朱子还是比较崇信的,没有看到有攻击朱子“半杂禅门”之类的话语。《答韩参夫》,《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59-360页。
    ④刘沟:《蕺山刘子年谱》,68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71页。
    ①刘宗周:《书高景逸先生帖后》,《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122-123页。
    ②见叶茂才:《行状》,《东林书院志》卷七,《中国历代书院志》第七册影印清雍正刻本,第270页。
    ③高攀龙:《高子遗书》卷八下,《四库全书》本。
    ④高攀龙:《复钱渐庵》,《高子遗书》卷八上,《四库全书》本。
    ①高攀龙:《与徐玄仗二》,《高子遗书》卷八下,《四库全书》本。
    ②高攀龙:《高子遗书》卷一,《四库全书》本。
    ③高攀龙:《答田双南》,《高子遗书》卷八下,《四库全书》本。
    ④高攀龙:《夕可说》,《高子遗书》卷三,《四库全书》本。
    ⑤高攀龙:《困学记》,《高子遗书》卷三,《四库全书》本。
    ①高攀龙:《与王具茨》,《高子遗书》卷八上,《四库全书》本。
    ②高攀龙:《高子遗书》卷一,《四库全书》本。
    ③高攀龙:《与孙淇澳宗伯》,《高子遗书》卷八下,《四库全书》本。
    ④高攀龙:《会语》,《高子遗书》卷五,《四库全书》本。
    ⑤刘宗周:《证人会约·学檄》,《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84页。
    ①刘宗周:《冯少虚先生教言序》,《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2页。
    ②刘沟:《蕺山刘子年谱》,48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80页。
    ①刘沟:《蕺山刘子年谱》,38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70-71页。
    ②刘宗周:《学戒四箴》,《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344页。
    ③刘沟:《蕺山刘子年谱》,40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72页。
    ④刘沟:《哉山刘了年谱》,48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80页。
    ①姚名达:《刘宗周年谱》,48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297页。
    ②刘沟:《蕺山刘子年谱》,49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82-83页。
    ③刘沟:《蕺山刘子年谱》,49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83页。
    ④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17岁条,载《黄宗羲全集》第十二册,第20页。
    ⑤全祖望:《鹧鸪先生神道表》,《鲒埼亭集》卷十三,《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46页。
    ⑥何兆武:《苇草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505页。
    ⑦黄宗羲:《陈令升先生传》,《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600页。
    ①关于张履祥的弟子,笔者已经作了较为细致的考辨,具体参见拙著《张履祥与清初学术》之中《张履祥友人、弟了考》,第259-338页。陈确从事讲学时间不长,弟子较少,具体请参考王瑞昌《陈确评传》之中的《乾初交游人物表》,第452-465页。黄宗羲的弟子较为复杂,笔者较为认同吴光先生的看法,以黄宗羲以及弟子形成了清代浙东经史学派,这一学派的主体即黄门弟子,具体请参见吴光《黄宗羲与清代浙东学派》,第191-215页。
    ②衷尔钜:《蕺山学派哲学思想》第三章《蕺山学派的形成与思想渊源》,第64-65页。
    ③何俊、尹晓宁:《刘宗周与蕺山学派》,第218页。
    ①黄宗羲:《东林学案一》,《明儒学案》卷六十一,第1375页。
    ②参见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01页。
    ③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一章《引论》,第10页。
    ①孙中曾:《刘宗周的道德世界》,第118页。
    ①王夫之:《搔首问》,《船出全书》第十二册,第645页。
    ②冯辰、刘调赞:《李塨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61页。
    ①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二集部别集类二五,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1514-1515页。
    ②刘沟:《蕺山刘子年谱》,52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87页。
    ③刘宗周:《面恩预矢责难之义以致君尧舜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53-54页。下列引文同此出处则不再注明。
    ①刘汋:《蕺山刘子年谱》,52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87页。
    ②刘汋:《蕺山刘子年谱》,52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87、88页。
    ①刘沟:《蕺山刘子年谱》,52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88页。
    ②刘宗周:《再申人心国势之论以赞庙谟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68页。
    ③刘沟:《蕺山刘子年谱》,52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91页。
    ④刘宗周:《冒死陈言广开圣心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72页。
    ①刘沟:《蕺山刘子年谱》,53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93页。
    ②刘宗周:《极陈救世第一要义以祈圣鉴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69-70页
    ③刘宗周:《微臣奉职无状束身待谴以明臣纪疏》附录,《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75页。
    ④刘宗周:《敝习与时艰交困恳祈圣明特加申饬以少效京兆职掌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79页。
    ①姚名达:《刘宗周年谱》,《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338-339页。
    ②姚名达:《刘宗周年谱》,《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339页。
    ①刘宗周:《敬陈祈天永命之要以回厄运以巩皇图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86-89页。
    ②刘宗周:《敬陈祈天永命之要以回厄运以巩皇图疏》附录,《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89页。
    ③刘宗周:《遵旨回奏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90-91页。
    ①刘宗周:《微臣患病不能供职恳乞圣恩俯赐罢斥以昭分义疏》及其附录,《刘宗周全集》第二三册,第98-99页。
    ②刘宗周:《畿辅凋残未起圣明轸念时殷谨竭愚悃仰承德意以固邦本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95-98页。
    ③刘宗周:《微臣久病难痊续申前请恳恩终赐罢斥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101-102页。
    ④刘沟:《蕺山刘子年谱》,53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00页。
    ①刘宗周:《极陈救世第一要义以祈圣鉴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68页。
    ②见黄宗羲所编《子刘子学言》卷一,《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275页。黄宗羲编撰的《学言》与《子刘子行状》所选刘宗周之语录颇有针对性,从中可知黄宗羲所受刘宗周的影响,详见第七章相关讨论。
    ③刘宗周:《再申人心国势之论以赞庙谟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68页。
    ④刘宗周:《应诏陈言仰慰宵旰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226页。
    ⑤刘宗周:《敬陈祈天永命之要以回阨运以巩皇图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86页。
    ⑥刘宗周:《圣明图治方殷草莽忧时转切敢再披愚悃以资匡济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163-165页。
    ①刘宗周:《痛切时艰直陈转乱为治之机以仰纾宵旰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113-116页。
    ②刘宗周:《面恩预矢责难之义以致君尧舜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56页。
    ③刘宗周:《微臣不能以身报主敬竭报主之心终致主于尧舜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152-162页。
    ④刘宗周:《备陈天下治乱之机以资匡济以仰纡宵旰万一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174页。
    ①刘沟:《蕺山刘子年谱》,52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89页。
    ②刘宗周:《召对纪事》,载《恭承圣谕感激时艰敬矢责难之谊以图报称疏》附录,《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238页。
    ①刘宗周:《圣明图治方殷草莽忧时转切敢再披愚悃以资匡济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163-164页。
    ②刘宗周:《遵旨回奏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90-91页。
    ③刘宗周:《极陈救世第一要义以祈圣鉴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68-70页。
    ①刘宗周:《修正学以淑人心以培国家元气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20页。
    ②刘宗周:《妄言被纠据疏质明以彰公道揭》,《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282页。
    ③刘汋:《蕺山刘子年谱》,36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8页。
    ①刘宗周:《古小学集记序》,《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38页。
    ②刘宗周:《古小学记小序》,《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40-45页。其中分为学的、躬行、礼学、乐学、射学御学、书学、数学、圣统九个小目,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古小学集记》书中各卷的主旨,因此《古小学记小序》应该是《古小学集记》一书的另一篇序言。
    ③刘宗周:《古小学通记序》,《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46页。
    ①刘沟:《哉山刘子年谱》,64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31页。
    ②刘宗周:《古小学通记小序·政本》,《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47页。
    ③刘宗周:《古小学通记小序·政本》,《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48页。
    ④参见陈剩勇:《补天之石——刘宗周(中兴金鉴录>研究》,载锺彩钧主编《刘蕺山学术思想论集》,第409-432页。
    ①刘宗周:《甲申赴召途次拟言》,《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255页。
    ②刘宗周:《恸哭时艰立伸讨贼之义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256-257页。
    ③刘宗周:《纠逆案邪臣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272-274页。
    ④刘宗周:《微臣报主无能谨抒—得以奉扬休命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265-267页。
    ⑤刘宗周:《再陈谢悃疏》,《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274-278页。
    ⑥刘宗周:《中兴金鉴录一》,《刘宗周全集》第五册,第132-133页。
    ⑦刘宗周:《中兴金鉴录七》,《刘宗周全集》第五册,第276、281、285、289页。
    ⑧刘宗周:《中兴金鉴录七》,《刘宗周全集》第五册,第277页。
    ①程颐:《为家君应诏上英宗皇帝书》,《程氏文集》卷五,《二程集》,第521页。
    ②程颐:《入关语录》,《程氏遗书》卷十五,《二程集》,第165页。
    ③程颐:《罗氏本拾遗》,《程氏外书》卷六,《二程集》,第390页。
    ①朱熹:《庚子应诏封事》,《朱文公文集》卷十一,《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86页。
    ②朱熹:《戊申封事》,《朱文公文集》卷十一,《朱子全书》,第590591页。
    ③陆九渊:《与朱元晦》二,《陆九渊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6页。
    ④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408页。
    ①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第882-883页。
    ②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第411页。
    ③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第405页。
    ①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第917页。
    ②黄宗羲:《子刘子行状》卷下,《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255页。
    ③刘汋:《蕺山刘子年谱》,57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06页。
    ①刘宗周:《与履思九》,《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19页。
    ②刘宗周:《人谱》,自序,《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1页。
    ③刘沟按语见《人谱》,《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21-22页。
    ④关于《人谱》的改定过程,还有《初本证人小谱序》可以说明,见《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23-24页。
    ①刘汋:《蕺山刘子年谱》,68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70页。
    ②刘汋:《蕺山刘子年谱》,26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1页。
    ③《师说》,《明儒学案》卷首,第13页。
    ④刘宗周:《学戒四箴》,《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341页
    ①刘宗周:《人谱正篇·人极图说》,《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4页。
    ②黄宗羲:《蕺山学案》,《明儒学案》卷六十二,第1544页
    ①刘宗周:《人谱续篇一·证人要旨》,《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5-9页。下文同此出处则不再注明。
    ②“转一念”下,新本作:“偶着一念,因而过矣,卒流于恶者有之。”《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6页。
    ①刘宗周:《人谱杂记一》,定名篇按语,《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4页。
    ①刘宗周:《学言中》,《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14416页。
    ②“今学者”下,新本作:“然非逐事简点,只为圆满此独体。如是学以慎独,方真见得万物皆备十我体段,一反身而自得知,不假外求。”《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8-9页。
    ①刘宗周:《人谱续篇二》,《纪过格》,第10-15页。下文同此出处则不再注明。
    ①刘宗周:《学言下》,《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35页。
    ①刘宗周:《人谱续篇二》,《讼过格》,第15-17页。
    ②刘沟:《蕺山刘子年谱》附卷《刘子年谱录遗》,《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82页。
    ①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第六章,第372页。
    ②刘宗周:《人谱续篇二》,改过格,《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17-18页。
    ①祝渊:《祝月隐先生遗集》卷四,第七页上
    ②张履祥:《言行见闻录二》,《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二,第900页。
    ③祝渊:《祝月隐先生遗集》外编,卷下
    ①苏惇元:《张杨园先生年谱》,《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496页。
    ②张履祥:《与吴仲木二》,《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四,第670页。
    ③张履祥:《与何商隐七》、《与何商隐九》,《杨园先生全集》卷五,第116、117页。
    ④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55页。
    ⑤吴蕃昌:《祗欠庵集》卷一,适园丛书本。
    ⑥邵廷采:《东池董无休先生传》,《思复堂文集》卷三,第172页。
    ⑦董场:《刘子全书抄述》,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91页。
    ⑧邵廷采:《王门弟子所知传》,《思复堂文集》卷一,第47页。
    ⑨黄宗羲:《答恽仲昇论子刘子节要书》,《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226页。
    ①黄宗羲:《高古处府君墓表》,《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273-274页。
    ②陈确:《会永安湖楼序》,《陈确集》文集卷十,第233页。
    ③陈确:《与恽仲昇书》,《陈确集》文集卷三,第125126页。
    ④见董场所引恽日初书信,《刘子全书抄述》,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89页。
    ⑤陈确:《祭山阴先生文》,《陈确集》文集卷十三,第309页。
    ⑥查嗣琪也是刘门弟了,但未见相关著录。《海宁州志稿》中说:“查嗣琪,字肇五,号石丈。博学教行,中岁师事刘蕺山,受微过、隐过、显过之格。退与与同志为省过会,事事期归实践。葛巾草屦,绝迹城市, 擅诗文,兼工行草书。”许傅霈等:《海宁州志稿》卷三十二《人物志隐逸》,《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62号影印民国十一年排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3686页。
    ①陈确:《诸子省过录序》,《陈确集》文集卷十,第228-230页。下文同此出处则不再注明。
    ①陈确:《驳潘逸民省过解》,《陈确集》文集卷十,第230页。
    ①陈确:《驳潘逸民省过解》,《陈确集》文集卷十,第231页。
    ②李塨:《讼过则例》,《从书集成三编》第18册影印四存学会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第158贝页。
    ③王馀佑:《五公山人集》卷十六,清康熙乙亥刻本。
    ④孙奇逢:《孙微君文稿三种》之三,诸儒评,转引自陈祖武:《清儒学术拾零》,第3页。
    ⑤孙奇逢:《题内黄摘要后》,《夏峰先生集》卷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23页。
    ①关于刘宗周之学如何传入北方及其对于孙奇逢的影响,参见陈祖武:《蕺山南学与夏峰北学》,《清儒学术拾零》,第1-16页。
    ②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九三子部儒家类三,第794页。
    ③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因素》,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5、131页。
    ④参见拙作《张履祥与清初学术》第十章《从“杨园学社”看理学的现代意义》,第339-354页。
    ⑤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第六章,第377页。
    ①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第六章,第375-376页
    ②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③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第40页。
    ④李泽厚:《宋明理学片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十年集》第三卷上,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260-261页。
    ⑤姚才刚:《论刘蕺山对王学的修正》,《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第758页。
    ⑥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哉山》第六章,第377页。
    ①日前学界越中与甬上两个证人书院讲会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吴震《“证人社”与明季江南士绅的思想动向》以“证人社”为视角考察了江南士绅的心学式玄谈与改过的实践,对“证人社”作了重新评价,载《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1期,第123—200页。王汎森《清初的讲经会》对讲经会的形成与进行方式、治学特色与影响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考察,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八本第三分,1997年,第503—588页。此外还有孙中曾《证人会、白马别会及刘宗周思想之发展》,载钟彩钧主编《刘蕺山学术思想论集》,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年,第457—522页。方祖猷《黄宗羲与甬上证人书院》,载《浙江学刊》,1985年第2期,第88—95页。金林祥《甬上证人书院与清代浙东学派》,郑吉雄《黄梨洲恢复证人讲会在学术史上的意义》,二文均载方祖猷、滕复主编《论浙东学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57—284页。本文此节与第七章第三节,分别对越中与甬上两处的证人书院讲会进行更为全面的梳理,将两地讲会的时间地点、形成背景、内容与宗旨、组织形式等进行比较研究,以求更好的认识证人书院讲会与明清学术转型的关系。
    ②古小学,始建十嘉靖九年(1530),祭祀宋儒尹焞(1061—1132)。刘宗周于天启四年(1624)谋划重修,因学禁而工半;崇祯五年(1633)五月享堂落成,之后“证人社”就在此讲学。崇祯十三年(1640)正月全部重修告成,前祠尹了,后额“证人书院”。董场:《越中学脉记》,《是学堂寓稿》,天一阁清抄本;参见钱茂伟:《姚江书院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5页。
    ①刘汋:《蕺山刘子年谱》,54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01页。
    ②刘宗周:《会约书后》,《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97-498页。
    ③刘宗周:《证人社约》,《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84-498页。下列引文同此出处则不再注明。
    ①刘宗周:《与陶石梁》,《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419页。
    ①刘汋:《蕺山刘子年谱》,61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25页。
    ②刘汋:《蕺山刘子年谱》,61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25页。
    ③姚名达:《刘宗周年谱》,61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418页。
    ④黄宗羲:《蕺山学案》,《明儒学案》卷六十二,第1514页。
    ⑤黄宗羲:《思旧录》,刘宗周,《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338-339页
    ①黄宗羲:《刘伯绳先生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305页。
    ②黄炳垕:《黄宗羲年谱》,20岁条,载《黄宗羲全集》第十二册,第22页。
    ③黄炳垕:《黄宗羲年谱》,30岁条,载《黄宗羲全集》第十二册,第27页。
    ①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鲒琦亭集》卷第十一,《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15页。
    ②刘宗周:《答胡嵩高朱绵之张奠夫诸生》,《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50-351页。
    ③刘宗周:《答王生士美》,《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51-352页。
    ①刘宗周:《答王金如三》,《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46-347页。
    ②参见钱茂伟:《姚江书院派研究》,第43-45、57-60页。
    ①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第419页。
    ②姜广辉在《中国经学思想史》中指出“因刘宗周不擅长文献考证,不知所称贾逵之语乃明人伪造,故有此误。”《中国经学思想史》第四卷,第四十七章《锐意革新的宋明经学》第35页。
    ③刘宗周:《大学古文参疑》,《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608页。
    ④刘宗周:《大学古文参疑》,《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624页。
    ⑤刘沟:《蕺山刘了年谱》,《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64页。
    ①刘宗周:《礼经考次序》,《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32-33页。
    ②刘沟:《蕺山刘子年谱》,《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27页。
    ③刘宗周:《小学集记》,此书未见流传,故参见刘沟《蕺山刘了年谱》的小注,《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28页。
    ①刘汋:《蕺山刘子年谱》,62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28页。
    ②刘宗周:《曾了章句》,《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557-606页。
    ③黄宗羲:《孟子师说·题辞》,《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48页。关于《孟子师说》,锤彩钧先生将刘宗周关于孟子的论说与《孟子师说》进行了仔细的比勘,认为刘、黄二人对孟子的理解有相当大的差异,他说:“其实《孟子师说》已经采取了与蕺山不同的研究方向,……对孟子年代的考证、对故籍的考证、对历史的考证与博物之学等等,都不是蕺山学说所能范围的,而可嗅到新时代的气息。”锤彩钧:《刘蕺山与黄梨洲的孟子学》,《刘蕺山学术思想论集》,第408页。
    ①杜春生:《刘子全书遗编钞述》,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701页
    ②赵园先生指出董场编撰《中庸学案》、《孟子学案》,董场与姜希辙还参与编撰《明儒学案》,他们所做的相关工作都是同一个工程,也即“刘子遗书”工程。赵园:《刘门师弟了——关于明清之际的一组人物》,载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编《新国学研究》第1辑,第187页。
    ③邵廷采:《明儒刘子蕺山先生传》,《思复堂文集》卷一,第24页。
    ①邵廷采:《沈聘君传》,《姚江书院志略》卷下,《中国历代书院志》第九辑影印清乾隆刻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97页。另见钱茂伟《姚江书院派研究》附录的《姚江书院志略》点校本,第285页。
    ②刘宗周:《祭陶石梁先生文》,《刘宗周全集》第四册,第320页。
    ③《会录》,《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501页。
    ④刘宗周:《会约书后》,《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98页。
    ⑤参见章明德所记录的《证人社语录》第二会之中对第一会的概述,《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552页。
    ①《证人社语录》,第二会,《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552-553页。
    ②《会录》,《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507页。
    ①《证人社语录》,第九会,《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575-576贝。
    ②陶爽龄:《知生说》,《证人社语录》第九会《附说》,载《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580-581页。
    ①《证人社语录》第九会《附说》,《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580-581页。《证人社语录》中的《生死说》未标题目,内容也与《语类十》的《生死说》文字不同,从“理会生死之说”到“与禅门迥异”一句《语类十》中《生死说》被删去。
    ①参见钱茂伟:《姚江书院派研究》,第43-45、57-60页。
    ②《沈国模传》,《清史稿》卷四百八十,第13110页。
    ③ 《王朝式传》,《清史稿》卷四百八十,第13112页。参见何冠彪《晚明理学家三考·王朝式的生平与史料》,《明清人物与著述》,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年,第39-43页。
    ①姚名达:《刘宗周年谱》,63岁条,《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432页。
    ②刘宗周:《答王金如三》,《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46、347页。该引文在江藩著《国朝宋学渊源记》中的《王朝式》中也有所引,但文字有较多出入,《国朝汉学师承记》附《国朝宋学渊源记》,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版,第182页。
    ①《邵廷采传》,《清史稿》卷四百八十,第13111页。
    ②邵廷采:《东池董无休先生传》,《思复堂文集》卷一,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73页。
    ③姚名达:《刘宗周年谱》,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489、212页。
    ④邵廷采:《工门弟子所知传》,《思复堂文集》卷一,第47页。
    ①黄宗羲:《刘伯绳先生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314-315页。
    ②王汎森先生指出张履祥和恽仲昇以及刘宗周的长子刘沟代表了蕺山学派中的同情或支持朱子学的一派;另外两派是陈确和黄宗羲;但是在谈到哉山学派的分化时,又提出五派之说:自认忠实于蕺山之学的黄宗羲一派、走入狂禅一派、恽刘所代表的修正派、张履祥所代表的由王返朱派和陈确为独立一派。《清初思想趋向与(刘子节要)——兼论清初蕺山学派的分裂》,载氏著《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249-289页。李纪祥先生也有关十此问题的研究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清初的刘门曾发生过对宗周思想的解释和解释权之争,这一争论至少可以分为恽日初、黄宗羲、陈确以及稍后康熙时的邵廷采四派。参见李纪祥《清初浙东刘门的分化及刘学的解释权之争》,《第二届国际华学研究会论文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1992年,第703-728页。
    ③张履祥在同治十年(1871)获准从祀孔庙;黄宗羲到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才获准从祀孔庙。陈确则一直没有地方士绅或朝臣相关从祀的倡议。
    ④称张履祥为“朱子后一人”,最早出自祝洤:“兼统乎河东、余十诸君子,而为朱子以后,五百年来闻知之一人。”间祝洤:《淑艾录序》,见张履祥著、祝洤编纂:《淑艾录》,昭代丛书壬集,道光二十四年版。后有方东树说:“前辈称为朱子后一人,非虚语也。”方东树:《重编张杨园先生年谱序》,《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487页。唐鉴说:“谓为朱子后之一人,不亦信哉!”见唐鉴:《清学案小识》,第15页。
    ①本章第二节的部分内容曾以《清初理学转向与张履祥“敬义夹持”的道德修养工夫》为题发表于《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6期;第三节的部分内容曾以《张履祥由王返朱的心路历程及其对王学的批判》为题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四节三、四两段部分内容,曾以《从张履祥、昌留良到陆陇其——清初“尊朱辟王”思潮中一条主线》为题发表于《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2期。第二三、四节的部分内容,也见诸拙著《张履祥与清初学术》一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②赵园:《刘门师弟子——关十四清之际的一组人物》,载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编《新国学研究》第1辑,第199页。
    ③陆陇其:《松阳钞存》卷下,《陆子全书》,浙江书局同治七至九年刻本。
    ④凌克贞:《杨园先生全集序》,载《杨园先生全集》卷首,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页。
    ⑤同上。
    ①郝懿辰:《张杨园先生传》,《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532页。
    ②方东树:《重编张杨园先生年谱序》,《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487页。
    ③张履祥:《送颜士凤之金华序》卷十五,《杨园先生全集》卷十五,第463页。
    ④苏惇元:《张杨园先生年谱》,《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495页。
    ①张履祥:《言行见闻录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一,第872页。
    ②张履祥:《言行见闻录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一,第870-966页。
    ③《人潜》对张履祥的影响,详见本文第四章第二节的相关讨论。
    ④苏惇元:《张杨园先生年谱》,《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496页。
    ⑤张履祥:《言行见闻录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一,第870页。
    ⑥苏悖元:《张杨园先生年谱》,《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497页。
    ⑦张履祥:《与刘伯绳》,《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27页。
    ⑧张履祥:《告先师文》,《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二,第635页。
    ①张履祥:《问目》,《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五,第698页。
    ②张履祥:《与何商隐四十》,《杨园先生全集》卷六,第130页。
    ③张履祥:《与吕用晦六》,《杨园先生全集》卷七,第199页。
    ④张履祥:《愿学记二》,《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七,第740页。
    ⑤张履祥:《上山阴刘念台先生书》,《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22、23页。
    ①刘宗周:《答张生考甫》,《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495页。又见《上山阴刘念台先生书》附刘先生复书,《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24页。
    ②张履祥:《答吴仲木十三》,《杨园先师全集》卷三,第61页。
    ③张履祥:《书龙溪天心题壁后》,《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第593页。
    ④苏惇元:《张杨园先生年谱》,《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513页。
    ⑤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63页。
    ①何商隐:《问目小识》,载《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五,第705页。
    ②张履祥:《问目》,《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五,第687-697页。
    ③张履祥:《与吴裒仲九》,《杨园先生全集》卷十,第294页。
    ④张履祥:《与沈上襄》,《杨园先生全集》卷四,第81页
    ⑤张履祥:《愿学记二》,《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七,第745-747页。
    ⑥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093页。
    ①张履祥:《书某友心意十问后》,《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第596页。
    ②刘宗周:《答董生心意十问》,《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37页。
    ③黄宗羲:《答恽仲昇论刘子节要书》,《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223-225页。
    ④张履祥:《与许欲尔二》,《杨园先生全集》卷七,第201-202页。
    ①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80-1081页。
    ②张履祥:《上出阴刘念台先生书》,别帙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一,第22页。
    ①刘宗周:《答张生考甫》,《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495-496页。又见《上山阴刘念台先生书·附刘先生复书》,别帙,《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24-25页。
    ②张履祥:《上出阴刘念台先生书》,别帙二,《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23页。
    ③程元敏:《大学改本述评》,载吴康:《学庸论文集篇》,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第86页。
    ④张履祥:《答吴仲木五》,《杨园先生全集》卷三,第4849页。
    ①张履祥:《上出阴刘念台先生书》,别帙,《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25页。
    ②刘宗周:《答张生考甫》,《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496页。又见《上山阴刘念台先生书·附刘先生复书·别帙》,《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25页。
    ③刘汋:《蕺山刘子年谱》,68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64页。
    ①张履祥:《告先师文》,《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二,第635-636页。
    ②张履祥:《寄赠叶静远序》,《杨园先生全集》卷十六,第484页。
    ③张履祥:《答吴仲木八》,《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54页。
    ④张履祥:《答吴仲木九》,《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四,第677页。
    ①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100页。
    ②张履祥:《与沈子相二》,《杨园先生全集》卷九,第260页。
    ③苏惇元:《张杨园先生年谱》,《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496页。
    ④朱中黄:《上督学雷公请祀杨园先生于蕺山鸳湖两书院书》,《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530页。
    ⑤雷鋐:《张先生履祥传》,载钱仪吉纂《碑传集》(第十册)卷一二七,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738页。
    ⑥陈来:《宋明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3页。
    ⑦黄宗羲:《了刘子行状》卷下,《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254页。
    ①李振纲:《证人之境——刘宗周哲学的宗旨》,第150-163页。
    ②赵园:《刘门师弟子——关于明清之际的一组人物》,载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编《新国学研究》第1辑,第199页。
    ③方东树:《重编张杨园先生年谱序》,《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487页。
    ④汤修业:在评价恽日初之时说:“时念台弟子实繁有徒,而浚恒求深,流弊不少,惟先生践履笃实,出处皎然,与钱塘沈兰先甸华,西安叶静远敦艮,桐乡张考夫履祥并称刘氏功臣云。”《恽先生日初传》,载钱泰吉纂《碑传集》(第十册)卷一百二十七,第3762页。
    ⑤吴蕃昌:《哭山阴先师文》、《再告山阴先师文》,载《祗欠庵集》卷六,适园丛书本。
    ⑥张履祥:《与刘伯绳》,《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27页。
    ⑦见张履祥:《吴子仲木墓志铭》、《吊吴仲木文》,《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一、二十二,第621、643页。
    ①张履祥:《与刘伯绳》,《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27页。
    ②张履祥:《言行见闻录二》,《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二,第912页。
    ③张履祥:《与吴仲木二》,《杨园先生全集》卷三,第42页。
    ④浙江省衢州市所辖原衢县,唐朝至清朝县名都为“西安”,民国初改名衢县。然而多种著作中将此西安误作陕西西安,如:戴逸主编《二十六史大辞典》(人物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05页;黄惠贤主编《二十五史人名大辞典》,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94页。
    ⑤姚宝煃等:《西安县志》卷三十八《隐逸》,《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6号影印民国六年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1421页。
    ⑥凌锡祺:《尊道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从刊》第69册影印清光绪刊本,.第713、715页。
    ①张履祥:《言行见闻录三》,《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三,第928页。
    ②《沈昀传》,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第13122页。
    ③全祖望:《沈甸华先生墓碣铭》,《鲒埼亭集》卷第十三,《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43页。
    ④张履祥:《与吴仲木十五》,《杨园先生全集》卷三,第65页。
    ⑤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明儒学案》卷首,第14页。
    ⑥张履祥理学思想的主旨是什么?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林国标先生认为“博文”与“约礼”是张履祥的核心思想,是知识论和道德论互为一体的两个方面,见氏著《清初朱子学研究》,第153-171页。董平先生指出张履祥以朱学为宗强调“居敬穷理”,消解“格物致知”的知识论内涵而转化为“择善”“明善”的道德实践性命题,取消“理”的本体意义而转为“理即礼也”的笃实践履,见氏著《浙江思想学术史:从王充到王国维》,第303-311页。笔者认为应该结婚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型来动态看待张履祥的理学,因此其主旨应为“敬义夹持”。
    ①周敦颐:《太极图说》,《周敦颐集》,中华书局,1990年,第6页。
    ②张载:《经学理窟》,《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284页。
    ③陈献章:《与贺克恭黄门二》,《陈献章集》,中华书局,1987年,第133页。
    ④黄宗羲:《江右王门学案二·贞襄聂双江先生豹》,《明儒学案》卷十七,第370页。
    ⑤程颐:《入关语录》,《程氏遗书》卷十五,《二程集》,第169页。
    ⑥朱熹:《朱子语类》卷第十二,中华书局,1986年,第210页。
    ⑦参见陈来《宋明理学》,第138页。
    ①张履祥:《上山阴刘念台先生书》,《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21页。
    ②张履祥:《答徐重威八》,《杨园先生全集》卷十四,第411页。
    ③张履祥:《答张佩葱二十七》,《杨园先生全集》卷十二,第328页。
    ④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44页。
    ①张履祥:《答姚林友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八,第213-214页。
    ①张履祥:《答姚攻玉》,《杨园先生全集》卷十二,第353页。
    ②张履祥:《与朱静因》,《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25页。
    ③张履祥:《备忘录遗》,《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213页。
    ④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63页。
    ⑤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48页。
    ⑥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55页。
    ⑦张履祥:《与何商隐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五,第113页。
    ⑧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27页。
    ①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48页。
    ②张履祥:《示几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十四,第442页。
    ③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087页。
    ④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81页。
    ⑤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79页。
    ⑥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74页。
    ⑦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088页。
    ⑧刘沟:《蕺山刘子年谱》,49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83页。
    ⑨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92页。
    ①张履祥:《答董载臣一》,《杨园先生全集》卷十四,第419页。
    ②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75页。
    ③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70页。
    ④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27页。
    ⑤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69页。
    ⑥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66页。
    ①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101页。
    ②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40页。
    ③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66页。
    ④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70页。
    ⑤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099-1100页。
    ⑥张载:《正蒙·乾称篇第十七》,《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6页。
    ①张履祥:《备忘录遗》,《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216页。
    ②张履祥:《与沈上襄》,《杨园先生全集》卷四,第81页。
    ③张履祥:《答施龙友》,《杨园先生全集》卷十二,第349页。
    ④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63页。
    ⑤张履祥:《与何商隐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五,第110页。
    ⑥张履祥:《答施龙友》,《杨园先生全集》卷十二,第350页。
    ①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27页。
    ②“以礼代理”相关研究较为重要的有张寿安的《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2-42页。该书以凌廷堪为中心研究了“以礼代理”的思想与实践,其中也涉及到焦循、阮元、戴震、程瑶田等人与“以礼代理”的关系,书中对“礼”、“理”的辨析对本文有所启发。
    ③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80页。
    ④朱熹:《朱子语类》卷第四十一,第1048页。
    ⑤张履祥:《备忘录遗》,《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216-1217页。
    ⑥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63页。
    ①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64页。
    ②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75页。
    ③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44页。
    ④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097页。
    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232页。
    ⑥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102页。
    ⑦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76页。
    ⑧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085页。
    ⑨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45页。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136页。
    ②张履祥:《答徐敬可一》,《杨园先生全集》卷八,第221-222页。
    ③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63页。
    ④张履祥:《徐重威十》,《杨园先生全集》卷十四,第413页。
    ⑤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095页。
    ⑥张履祥:《与何商隐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五,第109页。
    ⑦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57页。
    ①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084页。
    ②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54页。
    ③张履祥:《与何商隐二》,《杨园先生全集》卷五,第114页。
    ④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60页。
    ⑤张履祥:《答陈乾初二》,《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33页。
    ①张履祥:《备忘录遗》,《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200页。
    ②张履祥:《与许大辛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六,第173页。
    ③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94页。
    ④张履祥:《备忘录遗》,《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213页。
    ⑤张履祥:《与沈上襄》,《杨园先生全集》卷四,第83页。
    ①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91页。
    ②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94页。
    ③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29页。
    ④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90页。
    ⑤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110页。
    ⑥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96页。
    ⑦张履祥:《与何商隐五十》,《杨园先生全集》卷五,第135页。
    ⑧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111页。
    ①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084页。
    ②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101页。
    ③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37页。
    ④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111页。
    ⑤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115页。
    ⑥张履祥:《与何商隐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五,第112页。
    ①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71贝。
    ②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84页。
    ③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30页。
    ④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71页。
    ⑤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56页。
    ⑥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114页。
    ①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96页。
    ②程颐:《周易程氏传》卷第一,《二程集》,第712页。
    ③二程:《程氏遗书》卷第五《二先生语五》,《二程集》,第78页。
    ④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74-1075页。
    ⑤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36页。
    ①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40页。
    ②张履祥:《答张佩葱质疑二十五》,《杨园先生全集》卷十二,第324页。
    ③张履祥:《与吴裒仲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十,第287页。
    ④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75页。
    ①张履祥:《与何商隐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五,第111页。
    ②张履祥:《与何商隐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五,第111页。
    ③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39页。
    ④张履祥:《与何商隐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五,第112页。
    ⑤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65页。
    ⑥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94页。
    ⑦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97页。
    ⑧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98页。
    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18、110页。
    ②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111页。
    ③张祥浩《王守仁评传》有一节《张杨园对王学的排击》,其中指出张履祥站在程朱的立场对良知说进行批判,主要是不赞同对王守仁遗外重内的心即理、要本体而不要工夫、言格物而不及穷理的观点。《王守仁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87-491页。
    ①张履祥:《与张白方》,《杨园先生全集》卷六,第147页。
    ②张履祥:《答丁子式》,《杨园先生全集》卷四,第96-97页。
    ③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117页。
    ④张履祥:《与张白方》,《杨园先生全集》卷六,第147页。
    ⑤张履祥:《答徐重威九》,《杨园先生全集》卷十四,第412页。
    ⑥张履祥:《答丁子式》,《杨园先生全集》卷六,第97页。
    ①张履祥:《惜往日》,《杨园先生全集》卷一,第9页。
    ②张履祥:《与张白方》,《杨园先生全集》,第147页。
    ③张履祥:《答丁子式》,《杨园先生全集》卷四,第97页。
    ④张履祥:《答丁子式》,《杨园先生全集》卷四,第96-97页。
    ⑤张履祥:《与吴裒仲九》,《杨园先生全集》卷十,第294页。
    ⑥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80页。
    ⑦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73页。
    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57页。
    ①陈梓:《张履祥小传》,载《杨园先生全集》附录《节录诸家评论》,《杨园先生全集》,第1528页。
    ②唐鉴:《清学案小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2页。
    ③方东树:《重编张杨园先生年谱序》,《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488页。
    ④张履祥:《传习录总评》,载苏惇元:《张杨园先生年谱》,62岁条,《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514页。
    ⑤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73页。
    ⑥张履祥:《传习录总评》,见苏惇元:《张杨园先生年谱》,62岁条,《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514页。
    ⑦张履祥:《上山阴刘念台先生书》,《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25页。
    ①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73页。
    ②张履祥:《传习录总评》,见苏惇元:《张杨园先生年谱》,62岁条,《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514页。
    ③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见四十一,第1138页。
    ④张履祥:《传习录总评》,见苏惇元:《张杨园先生年谱》,62岁条,《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514页。
    ⑤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5页。
    ①王守仁:《王阳明全集》,第6页。
    ②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九,第1060页。
    ③张履祥:《与何商隐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五,第111页。
    ④张履祥:《与吴裒仲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十,第287页。
    ⑤张履祥:《答沈德孚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第85-86页。
    ⑥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98页。
    ⑦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56页。
    ①张履祥:《备忘录遗》,《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202页。
    ②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38页。
    ③张履祥:《答沈德孚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第86页。
    ④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一,第1143页。
    ⑤张履祥:《备忘录遗》,《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204页。
    ①张履祥:《备忘录遗》,《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99页。
    ②张履祥:《答沈德孚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第87页。
    ③张履祥:《备忘录遗》,《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216页。
    ④张履祥:《答叶静远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38页。
    ①吴光酉、郭麟、周梁:《陆陇其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贝。
    ②吴光酉、郭麟、周梁:《陆陇其年谱》,第30页。
    ③陆陇其:《松阳钞存》卷下,《陆了全书》本,浙江书局周治七至九年版。
    ④吴光酉、郭麟、周梁:《陆陇其年谱》,第151页。
    ⑤陆陇其:《三鱼堂日记》卷八,《陆子全书》本。
    ⑥吴光酉、郭麟、周梁:《陆陇其年谱》,第165页。
    ①吴光酉、郭麟、周梁:《陆陇其年谱》,第88、97页。
    ②唐鉴:《清学案小识叙》,《清学案小识》,第3-4页。
    ③今属浙江桐乡。昌留良出生时,石门县还叫崇德县,清康熙元年(1662)改崇德县为石门县,崇德一带还有地名语水、语溪等,吕留良在石门县南阳村讲习理学的地方叫作东庄。清代后期为避免文字狱,传抄、刊刻陆陇其等人著作,提到吕留良之处都不敢用姓名字号,而改为“石门”、“语水”或“东庄”。
    ①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77页。
    ②关十黄宗羲与吕留良交恶一事,相关论文较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容肇祖《吕留良及其思想》,载氏著《容肇祖集》,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479页;徐正、蔡明《昌留良与黄宗羲交游始末》,载《宁波师范学报》1986年增刊;费思堂《黄宗羲与吕留良》,载吴光主编《黄宗羲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451页:方祖猷《黄宗羲与昌留良争论的实质及其思想根源——兼论胡翰十二运对黄氏的影响》,载《宁波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陈居渊《清初的黄、昌之争与浙东学术》,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王俊义:《全祖望<小心堂祁氏遗书记>有涉吕、黄关系史实辨正》,载鄞州区政协文史委编:《史心文韵:全祖望诞辰三百周年纪念文集续编》,第175页,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年,第161-185页。
    ③吕留良:《友砚堂记》,《吕晚村先生文集》卷六,《吕留良诗文集》上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52页。文中“庚了”误为“戊子”。
    ④祟祯十六年,黄宗羲三十四岁,浙西崇德澄社社员孙爽来访,于是共至京口(镇江),在金陵别离,是为他与孙爽结识之始。
    ①参见《友砚堂记》附录,《昌晚村先生文集》卷六,《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157页。黄宗羲此文不见于《南雷文案》或《南雷文定》。当年黄宗羲的文集,几乎只字不涉昌留良。保存下来的只有几首(?)、黄之间交游、唱和之作。仅康熙三年所撰《钱孝直墓志铭》提及“吕光轮用晦”结社事,后结集付刻,亦将此文删除。清末人肖穆舅将其辑入《南雷余集》。
    ②吕留良曾为张煌言所领导的抗清义军筹集军粮。参见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吕留良”条:“康熙之初,永历既亡,郑成功没于台湾,张煌言为清所戮。留良实主言饷饩。及其死也,为葬于南屏山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243页。
    ③吕留良:《跋八哀诗历后》,《吕晚村先生文集》卷六,《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161页。
    ④吴之振:《宋诗钞凡例》,吴之振等:《宋诗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页。
    ⑤吕留良:《送德冰东归》小注,《吕晚村诗集·怅怅集》,《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361页。
    ⑥吕留良:《寄黄太冲书》,《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二,《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38页。
    ⑦黄宗羲:《过孙子度殡宫》,《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第258页。
    ①吕留良:《后耦耕诗》,《吕晚村诗集·梦觉集》,《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367-369页。
    ②吕留良:《复姜汝高书》,《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二,,《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41页。
    ③吕留良:《与黄太冲书》,《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二,《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39页。
    ④吕留良:《黄太冲书来三诗见怀依韵答之》,《吕晚村诗集·零星稿》,《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417页。
    ⑤黄宗羲:《七怪》,《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650页。
    ⑥吕留良:《与魏方公书》,《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二,《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45页。
    ①《七怪》一文所指不明,结合黄宗羲其他指责吕留良之处,此二条当指吕留良。参见卞僧慧先生之考证:“兹录《七怪》二则,盖意兼指留良也。”《吕留良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68页。王俊义:《全祖望(小心堂祁氏遗书记)有涉吕、黄关系史实辨正》,将卞僧慧先生关于此二条的考证,当作了万斯大《吾悔集序》文中的看法,有误。参见张嘉俊主编《史心文韵:全祖望诞辰三百周年纪念文集续编》,第175页。
    ②黄宗羲:《复秦灯岩书》,《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210页。
    ③吕留良:《答叶静远书》,《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一,《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28页。
    ④吕留良:《答万祖绳书》,《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二,《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8页。
    ⑤邵廷采:《谢陈执斋先生书》,《思复堂文集》卷七,第302页。
    ①吕留良:《得山阴祁氏澹生堂藏书三千余本示大火》,《吕晚村诗集·怅怅集》,《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367页。
    ②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118页。
    ③有学者认为《礼记集说》确实为吕留良所得。参见陈居渊:《学术、学风与黄宗羲吕留良关系之新解》,载《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32-36页。
    ④陆陇其:《三鱼堂日记》卷十,《陆子全书》本。
    ⑤全祖望:《小山堂藏书记》,《鲒琦亭集》外编卷十七,《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066页。
    ⑥沈冰壶:《黄梨洲先生传》,《国朝名人小传》,浙江图书馆馆藏抄本。
    ①全祖望:《小山堂祁氏遗书记》,《鲒琦亭集》外编卷十七,《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074-1075页。
    ②卞僧慧:《吕留良年谱长编》,第94页。
    ③参见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甲辰馆语溪,李高氏以书求售二千余,大略皆抄本也,余劝吴孟举收之。余在语溪三年,阅之殆遍。”《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118页。
    ①吕留良:《问燕》,《吕晚村诗集·梦觉集》,《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370-371页。
    ②吕留良:《燕答》,《吕晚村诗集·梦觉集》,《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371页。
    ③吕留良:《复裁之兄书》,《昌晚村先生文集》卷二,《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42页。
    ④吕留良:《质亡集小序·吕章成裁之》,《吕用晦先生续集》卷三,《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278页。
    ①黄宗羲:《高旦中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324页。
    ②吕葆中:《行略》,《吕晚村先生文集》附录,《昌留良诗文集》上册,第201202页。
    ③吕留良:《质亡集小序高斗魁旦中》,《吕用晦先生续集》卷三,《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269页。
    ④黄宗羲:《与李杲堂陈介眉书》,《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161页。
    ①吕留良:《与魏方公书》,《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二,《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43-44页。
    ②张履祥:《言行见闻录四》,《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四,第964页。
    ③全祖望:《高隐君斗魁》,《续甬上耆旧诗》中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年,第240页。
    ④全祖望:《高隐君斗魁》,《续甬上耆旧诗》中册,第240页。
    ①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鲒琦亭集》卷第十一,《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0页。
    ②吕留良:《与魏方公书》,《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二,《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45页。
    ③吕留良:《与魏方公书》,《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二,《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44页。
    ④吕留良:《与旦中夜话次所示姚江诗韵》,《吕晚村诗集·梦觉集》,《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377页。
    ⑤吕留良:《质亡集小序·管谐琴襄指》,《吕用晦先生续集》卷三,《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281页。
    ⑥吕留良:《管襄指示近作有梦伯夷求太公书荐子仕周诗戏和之》,《吕晚村诗集·梦觉集》,《吕留良诗文集》上册,
    ⑦沈冰壶:《黄梨洲先生传》,《国朝名人小传》,浙江图书馆馆藏抄本。
    ①吕留良:《寄黄太冲书》,《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二,《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38页。
    ②吕留良:《与魏方公书》,《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二,《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44页。
    ③吕留良:《与董方白书》,《吕晚村先生文集》卷四,《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90页。
    ④吕留良:《谕大火帖》,《吕晚村先生家训》卷二,《吕留良诗文集》下册,第101页。
    ⑤吕褒中:《行略》,《吕晚村先生文集》附录,《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199页。
    ⑥张履祥:《答徐敬可三十》,《杨园先生全集》卷八,第239页。
    ①吕留良:《与张考夫书》,《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一,《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9-10页。
    ②张履祥:《与吕无党一》,《杨园先生全集》卷十四,第426页。
    ③吕留良:《答某书》,《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一,《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17页。
    ④张履祥:《与吕用晦四》,《杨园先生全集》卷七,第197页。
    ⑤吕葆中:《行略》,《吕晚村先生文集》附录,《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199页。
    ⑥吕留良:《与某书》,《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二,《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59页。
    ①张履祥:《与吕用晦七》,《杨园先生全集》卷七,第199页。
    ②吕留良:《与董载臣》,《吕晚村先生文集》卷四,《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103页。
    ③张履祥:《答叶静远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37页。
    ④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32页。
    ⑤吕留良:《复高汇旃书》,《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一,《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14-15。
    ⑥吕留良:《答吴晴岩书》,《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一,《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2526。
    ①吕留良:《吕晚村先生四书讲义》卷一,《四库禁毁丛刊》经部第一册影印清康熙金陵玉堂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487页。
    ②吕留良:《复张考夫》,《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一,《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11页。
    ③张履祥:《与吕用晦六》,《杨园先生全集》卷七,第198页。
    ④陈世效:《近古录引》,载《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三,第1219页。
    ⑤苏惇元:《张杨园先生年谱》,《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513页。
    ①张履祥:《与吕用晦六》,《杨园先生全集》卷七,第199页。
    ②吕留良:《复张考夫》,《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一,《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12页。
    ③张履祥:《答张佩葱十九》,《杨园先生全集》卷十二,第318页。
    ④陈梓:《张杨园先生小传》,载卞僧慧:《吕留良年谱长编》,第227页。
    ①苏惇元:《张杨园先生年谱》,《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525页。
    ②方东树:《重编张杨园先生年谱序》,《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488页。
    ③张履祥:《备忘三》,《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二,第1143页。
    ④张履祥:《愿学记三》,《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八,第781页。
    ⑤苏惇元:《张杨园先生年谱》,《杨园先生全集》附录,1512页。
    ⑥张履祥:《训门人语三》,《杨园先生全集》卷五十四,第1473页。
    ⑦吕留良:《与张考夫书》,《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一,《吕留良诗文集》上册,第9页。
    ⑧张履祥:《训门人语三》,《杨园先生全集》卷五十四,第1484页。
    ①吕葆中:《四书朱子语类摘钞序》,载卞僧慧《吕留良年谱长编》,第343-344页。
    ②苏惇元:《张杨园先生年谱》,《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515-1516页。
    ③陈梓:《杨园先生小传》,《杨园先生全集》附录,第1528页。
    ④唐鉴:《清学案小识》,第22页。
    ⑤左宗棠:《张杨园先生(寒风伫立图)跋后》,《左宗棠全集》第13册,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290页。
    ⑥王夫之:《搔首问》,《船山全书》第十二册,第646页。
    ①李文炤:《王元复传》,转引自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八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224页。
    ②戴名世:《九科大题文序》,《戴名世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2页。
    ①关十陈确三次哉山之行的考证,王瑞昌先生《陈确评传》之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述。参见《陈确评传》,第49-56页。
    ②陈确拜师蕺山的时间,吴骞的《年谱》、陈敬璋的《年表》说是该年九月“又与祝开美、吴仲木至山阴。”黄宗羲《墓志铭》说同行者为陈之问,皆有误。参见王瑞昌《陈确评传》的考证,第53页注-
    ③陈确:《秋游记》,《陈确集》文集卷八,第200页。
    ④陈确:《秋游记》,《陈确集》文集卷八,第202页。
    ①陈确:《平水东岳庙谢别先生》,《陈确集》诗集卷七,第741-742页。
    ②陈确:《祭祝开美文》,《陈确集》文集卷十三,第303页。
    ③陈确:《哭刘念台师》,《陈确集》诗集卷十一,第811页。
    ④吴骞:《陈乾初先生年谱》,42岁条:“正月,复与祝开美至山阴谒蕺山先生”,下注说“二十八日告归”有误,《陈确集》附录,第834页。参见工瑞昌《陈确评传》第55页的考证。
    ⑤陈确:《乙酉春日侍山阴先生》,《陈确集》诗集卷七,第742-743页。
    ⑥陈确:《寿高声野先生七十序》,《陈确集》文集卷十,第245-246页。
    ⑦陈确:《书祝开美师门问答后》,《陈确集》文集卷十七,第392页。
    ①陈确:《祭山阴刘先生文》,《陈确集》文集卷十三,第307-308页
    ②陈确在撰写于癸巳(1653)的《别刘伯绳序》中说:“去年之三月,确尝越江而吊先生。”《陈确集》文集卷十,第235页;在撰写于丙申年(1656)的《书山阴语抄后》中说:“岁壬辰二月,确与澉湖吴藩周受先生遗集以归。”见于《陈确集》文集卷十七,第396页。一说三月,一说二月,两处记载稍有出入,从第一处。
    ③陈确:《别刘伯绳序》,《陈确集》文集卷十,第237页。
    ①陈确:《告山阴先生文》,《陈确集》文集卷十三,第309页。
    ②陈确:《春游记》,《陈确集》文集卷八,第205-208页。
    ③陈确:《癸卯正月三日设阳明山阴两先生像拜之呈性解两篇感赋一首》,《陈确集》诗集卷三,第659-660页。
    ④陈确:《辑祝子遗书序》,《陈确集》文集卷十,第239页。
    ①陈确:《别刘伯绳序》,《陈确集》文集卷十,第236贝。
    ②陈确:《寄刘伯绳书》,《陈确集》别集卷十七,第616页。陈确抄录的语录,又称《山阴语抄》、《蕺山先生语录》,也就是陈确选本的刘宗周语录。此书现已佚。
    ③黄宗羲:《陈乾初先生墓志铭》(二稿),《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366-367页
    ④陈翼:《乾初府君行略》,《陈确集》首卷,第12-13页
    ⑤许三礼:《海宁县志理学传》,《陈确集》首卷,第1页。
    ⑥陈确:《与恽仲昇书》,《陈确集》文集卷三,第125页。
    ⑦陈确:《与蔡养吾书》,《陈确集》文集卷一,第91页。
    ⑧陈确:《与吴仲木书》,《陈确集》文集卷四,第141-142页。
    ①许三礼:《海宁县志理学传》,《陈确集》首卷,第1页。
    ②陈埰孝:《乾初先生诗集小传》,载《陈确集》诗集卷一,第625页。
    ③陈确:《遗祝凤师兄弟书》、《与祝凤师书》,《陈确集》文集卷三,第99、122页。
    ④陈确:《寄诸同志》,《陈确集》文集卷十六,第377页。
    ⑤吴骞:《陈乾初先生年谱》卷下,52岁条,《陈确集》附录,第851页。和诗即《滨社见招不赴用韵寄谢》, 《陈确集》诗集卷七,第752页。
    ①陈确:《南湖宝纶阁社约》,《陈确集》文集卷十七,第398-399页。
    ②陈确:《辛卯长至后一日集南湖宝纶阁》,《陈确集》诗集卷九,第806页。
    ③陈确:《八月十五宝纶阁社集和从吾道人诗用原韵》,《陈确集》诗集卷八,第770-771页。
    ④陈确:《题永安湖社集》,《陈确集》诗集卷八,第772页。
    ⑤陈确:《龙山社集》,《陈确集》诗集卷八,第773页。
    ⑥陈确:《南湖义社约》,《陈确集》文集卷十七,第399页。
    ①陈确:《答查石丈书》,《陈确集》文集卷一,第78页。
    ②陈确:《志喜篇》,《陈确集》文集卷九,第217-218页。
    ①此会汇集了“三郡九邑之友”达三十二人之多,详见陈确《会永安湖楼序》。何汝霖(1618—1689),字商隐,初名青,字云耜,一作云士,先世为钱氏抚养,故姓钱,自何汝霖恢复本姓,浙江海盐人。蔡遵(1607—1665),字上生,号养吾,海宁人,陈确的莫逆之交,陈确曾为之作《蔡养吾子传》。沈元,字德孚,作德甫,浙江嘉善人,隐于农,一意程朱,曾到山阴去拜谒刘宗周,与祝渊、韩参夫、张履祥等有交游。邱上仪,字维正,江苏无锡人,与陈确、许全可等交游。郑弘,字休仲,嘉兴海盐人,刘门弟子,明亡后隐居务农。徐介(1628—1698),字孝先,一字坚石,号狷庵,钱塘人。徐善(1634—1693),字敬可,号藟谷,秀水人,曾请张履祥补《沈氏农书》。
    ②陈确:《会永安湖楼序》,《陈确集》文集卷十,第232-233页。
    ①康熙元年壬寅(1662),陈确在《与恽仲升书》说:“二十年同门兄弟,从未识面,白首相遇,良为慨然。连日获读雄篇,聆快论,进我良多。临别又教以从事先生《人谱》,益为警切。”《陈确集》文集卷三,第125页。本书当作于本年永安湖之会前夕。所以与会之时,谈及《人潜》之事。
    ①陈确:《与吴仲木书》,《陈确集》文集卷四,第142页。
    ②陈确:《井田》,《陈确集》别集卷三《瞽言二》,第438页。
    ③陈确:《寄刘伯绳书》,《陈确集》文集卷二,第111页。
    ④陈确:《与刘伯绳书》,《陈确集》别集卷十七《大学辨四》,第621页。
    ①陈确:《与刘伯绳书》,《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70页。
    ②陈确:《与刘伯绳书》,《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70页。
    ③陈确:《井田》,《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二》,第438页。
    ①陈确:《名利》,《陈确集》别集卷一《辰夏杂言》,第419页。
    ②陈确:《与刘伯绳书》,《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70-471页。
    ③陈确: 《书尔旋讲师扇头》,《陈确集》文集卷十八,第407页。
    ④陈确:《答朱康流书》,《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74页。
    ⑤陈确:《禅障》,《陈确集》别集卷四《瞽言三》,第445页。
    ①陈确:《近言集》,《陈确集》别集卷二《瞽言一》,第428页。
    ②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599页。
    ③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592页。
    ④陈确:《与吴裒种书》,《陈确集》别集卷十五《大学辨二》,第579页。
    ⑤陈确:《翠薄山房帖》,《陈确集》别集卷十四《大学辨一》,第565页。
    ⑥陈确:《辑祝子遗书序》,《陈确集》卷四,第239页
    ①陈确:《与吴裒种书》,《陈确集》别集卷十五《大学辨二》,第579页。
    ②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599页。
    ③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590页。
    ④陈确:《辑祝子遗书序》,《陈确集》卷四,第240页。
    ⑤陈确:《与刘伯绳书》,《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70页。
    ⑥陈确:《大道》,《陈确集》诗集卷三,第667页。
    ⑦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591页。
    ①陈确:《与吴裒种书》,《陈确集》别集卷十五《大学辨二》,第579页。
    ②陈确:《柬同志》,《陈确集》文集卷十六,第375页。
    ③陈确:《近言集》,《陈确集》别集卷二《瞽言一》,第429页。
    ④陈确:《祭妇文》,《陈确集》文集卷十三,第314页。
    ⑤关于陈确对朱学“格致”的批评,详见下文关于《大学辨》的讨论。
    ⑥陈确:《禅障》,《陈确集》别集卷四《瞽言三》,第445页。
    ①黄宗羲:《陈乾初墓志铭》四稿,《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375页。
    ②陈确:《与吴裒仲书》,《陈确集》别集卷十五《大学辨二》,第580页。
    ③王汎森:《清初思想中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九本第三份,1998年9月,第582页。
    ④王汎森:《清初思想中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第562页。
    ①王汎森:《清初思想中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第564页。
    ②王汎森:《清初思想中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第566页。
    ③关于陈确性论的研究,较为重要的论著有:辛冠洁:《陈确三论——陈确对程朱理学的三次发难》,收入《中国哲学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任大援:《陈确的性理思想》,《浙江学刊》1983年第2期; 蒙培元:《刘宗周、陈确、黄宗羲的心性情合一说》,收录于氏著《中国心性论》,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版;詹海云:《陈确人性论发微》,收录于氏著《清初学术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版;徐令彦:《试析陈确对“人性善”理论的修正和补充》,《河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王瑞昌《陈确评传》第七章《性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等。
    ①陈确:《性解上》,《陈确集》别集卷四《瞽言三》,第447449页。下列引文同此出处则不再注明。
    ①陈确:《性解下》,《陈确集》别集卷四《瞽言三》,第449-450页。
    ②陈确:《原教》,《陈确集》别集卷四《瞽言三》,第456-457页。
    ①陈确:《气情才辨》,《陈确集》别集卷四《瞽言三》第453页。
    ②陈确:《知性》,《陈确集》别集卷三《瞽言二》,第443页。
    ①陈确:《近言集》,《陈确集》别集卷二《瞽言一》,第426页。
    ②陈确:《性习图》,《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59页。
    ①陈确:《子曰性相近也二章》,《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58页。
    ②陈确:《气情才辨》,《陈确集》别集卷四《瞽言三》,第454页。
    ①陈确:《性习图咏》,《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60页。
    ②陈确:《气情才辨》,《陈确集》别集卷四《瞽言三》,第451452页。
    ③陈确:《气情才辨》,《陈确集》别集卷四《瞽言三》,第453-454页。
    ①程颢、程颐:《端伯传师说》,《程氏遗书》卷一《二先生语一》,《二程集》,第10页。
    ②朱熹:《朱子语类》卷四《性理一》,第66页。
    ③朱熹:《朱子语类》卷四《性理一》,第69页。
    ④陈确:《气情才辨》,《陈确集》别集卷四《瞽言三》,第453页。
    ⑤陈确:《气禀清浊说》,《陈确集》别集卷四《瞽言三》,第455页。
    ①陈确:《气情才辨》,《陈确集》别集卷四《瞽言三》,第454页。
    ②陈确:《禅障》,《陈确集》别集卷四《瞽言三》,第445页。
    ①陈确:《原教》,《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57页。
    ②陈确:《与刘伯绳书》,《陈确集》别集卷四《瞽言三》,第466-467页。
    ①陈确:《气情才辨》,《陈确集》别集卷四《瞽言三》,第454页。
    ②陈确:《原教》,《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57页。
    ③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1页。
    ④张载:《正蒙》,《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23页。
    ①陈确:《气情才辨》,《陈确集》别集卷四《瞽言三》,第452-453页。
    ②陈确:《了曰性相近也二章》,《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58页。
    ③陈确:《圣学》,《陈确集》别集卷三《瞽言二》,第442页。
    ④陈确:《与刘伯绳书》,《陈确集》别集卷十七《大学辨四》,第620页。
    ⑤陈确:《性解下》,《陈确集》别集卷四《瞽言三》,第451页。
    ①陈确:《气情才辨》,《陈确集》别集卷四《瞽言三》,第452-453页。
    ②陈确:《答朱康流书》,《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72页。
    ③陈确:《与刘伯绳书》,《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66-467页。
    ①陈确:《圣学》,《陈确集》别集卷三《瞽言二》,第442页。
    ②陈确:《与刘伯绳书》,《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66-467页。
    ③陈确:《答朱康流书》,《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74页。
    ①陈确:《无欲作圣辨》,《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61页。
    ①陈确:《与刘伯绳书》,《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69页。
    ②陈确:《近言集》,《陈确集》别集卷二《瞽言一》,第425页。
    ③陈确:《与刘伯绳书》,《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68页。
    ①陈确:《与刘伯绳书》,《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69页。
    ②本节的部分内容曾发表于《浙江学刊》,2010年第2期,第82-89页;也收录于拙著《张履祥与清初学术》,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85-217页;姜广辉先生主编《中国哲学》(第26辑:经学今诠五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第382-418页。关于《大学辨》本身学界相关研究较多,较为重要的有詹海云的《陈乾初大学辨研究》一书,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林庆彰的《清初的群经辨伪学》第七章《考辨大学》第二、三节,上海: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2011年,第369-380页。本文以陈确与张履祥关于《大学》真伪的论辩为视角,对陈确《大学辨》的研究进行了新的拓展。
    ①对于张履祥与陈确之间围绕《大学》的论辩,台湾学者邓立光《陈乾初研究》一书中有《陈确与张履祥》一章,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其中介绍了张履祥的主要思想以及二人之间的论辩,本章对此有所参考。另外,邓著论及张履祥思想与史实之处往往有误,如第195页中说张履祥“无以知蕺山之学”、“张履祥深受清初程、朱学者兼大官陆陇其的赏识,故身殁而声名彰,遗著亦得以刊行”,说陆陇其壬子五月会张履祥于郡舍等等。
    ②张履祥与陈确二人有许多共同的友人,与本文相关的在此略作说明,刘门同学:祝渊,字开美;恽日初,字仲昇;吴蕃昌,字仲木;沈昀,字朗思,本名兰先,字甸华;刘宗周之子刘沟,字伯绳等。其他朋友:吴谦牧,字裒仲;何汝霖,字商隐;朱天麒,字韫斯等。
    ③张履祥:《与陈乾初四》,《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35页。
    ④黄宗羲《陈乾初先生墓志铭》(二稿),《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367页。
    ⑤张履祥:《言行见闻录二》,《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二,第915页。
    ⑥陈确:《寄张奠夫刘伯绳两兄书》,《陈确集·文集》卷一,第75页。
    ⑦参见赵园:《刘门师弟子——关于明清之际的一组人物》,载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编《新国学研究》第1辑,第202、204页。
    ①陈确:《答吴仲木书》,《陈确集》别集卷十五《大学辨二》,第570页。
    ②陈确:《与吴仲木书》,《陈确集》文集卷一,第74页。
    ③陈确:《答萧山来成夫书》:“弟近有论葬诸书,并《大学非圣经辨》一篇”,《陈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12页;《寄刘伯绳》:“且欲著《大学非圣经辨》一篇”,《陈确集》,第615页。
    ④陈确:《与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582页。
    ⑤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585页。
    ⑥陈确:《复吴仲木书》,《陈确集》文集卷一,第92页。
    ⑦陈确:《与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582页。
    ⑧陈确:《与吴裒仲书》,《陈确集》别集卷十五《大学辨二》,第578页。
    ①陈确:《翠薄山房帖》,《陈确集》别集卷十四《大学辨一》,第565页。
    ②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585页。
    ③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七《大学辨四》,第619页。
    ④陈确:《与吴裒仲书》,《陈确集》别集卷十五《大学辨二》,第578页。
    ⑤陈确:《复吴仲木书》,《陈确集》文集卷一,第92页。
    ①张履祥:《与吴裒仲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十,第286页。
    ②张履祥:《与吴仲木九》,《杨园先生全集》卷三,第56页。
    ③张履祥:《与吴仲木十四》,《杨园先生全集》卷三,第64页。
    ④张履祥:《与吴仲木十五》,《杨园先生全集》卷三,第65页。
    ⑤张履祥:《与吴裒仲六》,《杨园先生全集》卷十,第290页。
    ①张履祥:《与吴衷仲四》,《杨园先生全集》卷十,第287页。
    ②张履祥:《与朱韫斯》,《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四,第665页。
    ③张履祥:《与吴裒仲九》,《杨园先生全集》卷十,第293页。
    ④张履祥:《与吴裒仲七》,《杨园先生全集》卷十,第291页。
    ⑤张履祥:《与吴哀仲十》,《杨园先生全集》卷十,第295页。
    ⑥张履祥:《与陈乾初二》,《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668页。
    ⑦张履祥:《陈母叶太君九裹寿序》,《杨园先生全集》卷十六,第492-493页。
    ①陈确:《困勉斋记》:“吴子裒仲以‘困勉’名斋,其友张考夫过确而谓之日:‘以裒仲之天姿明敏而尚云尔,吾辈直可谓困而勿学者矣。子盍记之,以昭吾党逊志于学之盛事乎?,”《陈确集》文集卷八,第209页。
    ②张履祥:《困勉斋记》,《杨园先生全集》卷十七,第509页。
    ③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七《大学辨四》,第616-617页。
    ④张履祥:《赠张白方序》,《杨园先生全集》卷十六,第470-471页。
    ⑤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七《大学辨四》,第618页。
    ①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589-590页。
    ②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590页。
    ③陈确:《与吴裒仲书》,《陈确集》别集卷十五《大学辨二》,第579页。
    ④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594595页。
    ①张履祥:《答陈乾初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28页。
    ②张履祥:《答陈乾初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29页。
    ③张履祥:《答陈乾初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31页。
    ①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596页。
    ②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596页。
    ③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596-597页。
    ④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597-598页。
    ①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601-602页。
    ②陈确:《复张考夫书》,《陈确集》文集卷三,第131页。
    ③张履祥:《与陈乾初四》,《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35页。
    ④陈确:《与吴裒仲书》,《陈确集》文集卷三,第117页。
    ⑤陈确:《与黄太冲书》,《陈确集》文集卷四,第147页。
    ⑥陈确:《与张考夫书》,《陈确集》文集卷二,第114页。
    ⑦陈确:《与沈朗思书》,《陈确集》文集卷二,第115页。
    ①陈确:《复吴仲木书》,《陈确集》文集卷一,第92页。
    ②陈确:《与吴仲木书》,《陈确集》文集卷四,第143页。
    ③陈确:《复张考夫书》,《陈确集》文集卷三,第131页。
    ④陈确:《复张考夫书》,《陈确集》文集卷三,第132页。
    ⑤陈确:《与张考夫书》,《陈确集》文集卷二,第114页。
    ⑥张履祥:《与何商隐二》,《杨园先生全集》卷五,第113页。
    ①张履祥:《训门人语三》,《杨园先生全集》卷五十四,第1481页。
    ②张履祥:《答吴仲术十四》,《杨园先生全集》卷三,第64页。
    ③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091页。
    ④张履祥:《答陈乾初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29页。
    ⑤张履祥:《答陈乾初》,《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31页。
    ⑥张履祥:《与陈乾初》,《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34-35页。
    ①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590页。
    ②陈确:《答张考夫书》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陈确集》,第591页。
    ③张履祥:《愿学记三》,《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八,第778页。
    ④张履祥:《示儿》,《杨园先生全集》卷十四,第440页。
    ⑤张履祥:《与吴仲木十五》,《杨园先生全集》卷三,第65页。
    ①张履祥:《答陈乾初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30页。
    ②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598页。
    ③张履祥:《备忘一》,《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050页。
    ①张履祥:《答陈乾初一》,《杨园先生全集》卷二,第29-30页。
    ②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597页。
    ③张履祥:《愿学记三》,《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八,第777页。
    ①陈确:《答张考夫书》,《陈确集》别集卷十六《大学辨三》,第597页。
    ②张履祥:《与吴仲木十五》,《杨园先生全集》卷三,第65页。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5页。
    ④刘宗周:《大学杂言》,《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654页。
    ⑤刘宗周:《大学古记约义》,《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641页。
    ①刘宗周:《大学古文参疑》,《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607页。
    ②刘沟:《蕺山刘子年谱》,《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64页。
    ③陈确:《秋游记》,《陈确集》文集卷八,第201、204页。
    ④陈确:《祭山阴先生文》,《陈确集》文集卷十三,第307-308页。
    ⑤陈确:《哭吴子裒仲文》,《陈确集》文集卷十四,第332页。
    ⑥陈确:《告山阴先生文》,《陈确集》文集卷十三,第310页。
    ⑦陈确:《答沈朗思书》,《陈确集》别集卷十五《大学辨二》,第574页。
    ①陈确:《与张考夫书》,《陈确集》文集卷二,第114页。
    ②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103页。
    ③张履祥:《答吴裒仲四》,《杨园先生全集》卷二十四,第680页。
    ④张履祥:《备忘二》,《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第1104页。
    ⑤姜广辉:《走出理学》,第160页。
    ⑥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第346-347页。
    ①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56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贝。
    ③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第347页。
    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7-8、50页。
    ②章学诚:《浙东学术》,载氏著《文史通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23页。
    ①黄宗羲:《黄氏家录》,忠端公黄尊素,《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410
    ②黄宗羲:《东林学案四》,《明儒学案》卷六十一,第1492页。
    ③钱茂伟:《明代史学编年考》,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350页。
    ④黄宗羲:《补历代史表序》,《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81页。关于此事,全祖望说:“学不可不知史事,将架上《献征录》涉略可也。”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鲒埼亭集》卷十一,《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14页。
    ⑤万斯同:《寄范笔山书》,《石园文集》卷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415册,第510页。
    ①黄宗羲:《东林学案》序,《明儒学案》卷六十一,第1375页。
    ②黄宗羲:《思旧录·徐石麒》,《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351页。
    ③黄宗羲:《思旧录·陆符》,《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385页。相似的话还有多处,比如:“左提右挈,发明大体,击去疵杂;念终身偲偲之力,使余稍有所知者,眉生与先生二人而已。”黄宗羲:《陆文虎先生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350页。再如:“余少遭患难,辍业者久之,庚午邂逅耕岩于南中,偲偲之力,何Ll忘之。”黄宗羲:《征君沈耕岩先生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384页。
    ④黄宗羲:《陆文虎先生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349-350页。
    ①黄炳垕:《黄宗羲年谱》,载《黄宗羲全集》第十二册,第20页
    ②黄宗羲:《思旧录·刘宗周》,《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341-342页。
    ③黄宗羲:《恽仲昇文集序》,《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4-5页。另外,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对此的说法略有不同:“公尝自谓受业蕺山时,颇喜为气节斩斩一流,又不免牵缠科举之习,所得尚浅,患难之余,始多深造,于是胸中窒碍为之尽释,而追恨为过时之学,盖公不以少年之功自足也。”《鲒埼亭集》卷十一,《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18页。
    ④黄宗羲:《蕺山学案》,《明儒学案》卷六十二,第1546页。此事《思旧录》也有提及略有不同。见《思旧录·陈龙正》,《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372页。此事《黄宗羲年谱》崇祯七年甲戌条也有记载。
    ①黄宗羲:《与顾梁汾书》,《黄宗羲全集》第十册《书类》,第212页。此事在《明儒学案》中的记述为:“然当《高子遗书》初出之时,羲侍先师於舟中,自禾水至省下,尽日翻阅。先师时摘其阑入释者以示羲。”黄宗羲:《蕺山学案》序,《明儒学案》,第1509页。此事黄炳垕《黄宗羲年谱》25岁条也有记载,载《黄宗羲全集》第十二册,第25页。
    ②黄宗羲:《思旧录·刘宗周》,《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342页。
    ③黄宗羲:《与顾梁汾书》,《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211-212页。
    ④黄宗羲:《明儒学案序》(原本),《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78页。
    ⑤黄宗羲:《先师蕺山先生文集序》,《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55页。黄宗羲关于师门冷清的记述颇多。如《答恽仲昇论了刘了节要书》:“嗟乎!阳明身后,学其学者遍天下,先师梦奠以来,未及十年,知其学者不过一二人。”《陈乾初先生墓志铭》(二稿):“环视刘门,知其学者亦绝少。徒以牵挽十口耳积习,不能当下抉择,浅识所锢,血心充塞,大抵然矣。”分别见《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225、361页。
    ①李邺嗣:《黄先生六十序》,《杲堂诗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34-435页。
    ②黄宗羲:《孟了师说》题辞,《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48页。关于《孟子师说》,锺彩钧先生将刘宗周关于孟子的论说与《孟子师说》进行了仔细的比勘,认为刘、黄二人对孟子的理解有相当大的差异,他说:“其实《孟了师说》已经采取了与蕺山不同的研究方向,……对孟子年代的考证、对故籍的考证、对历史的考证与博物之学等等,都不是蕺山学说所能范围的,而可嗅到新时代的气息。”锺彩钧:《刘蕺山与黄梨洲的孟子学》,载《刘蕺山学术思想论集》,第408页。
    ③全祖望:《跋黄梨洲孟子解》,《鲒琦亭集》外编卷二七,《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18页。
    ①黄宗羲:《子刘了行状》卷上,《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216、230、236页。
    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2页。
    ③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4-5页。
    ①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10页。
    ②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第56页。
    ③黄宗羲:《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221页。
    ④黄宗羲:《陈夔献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452页。
    ⑤蒋年丰:《从朱子与刘蕺山的心性论分析其史学精神》,载钟彩钧主编《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下册,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3年,第1137页。
    ⑥杜维明、东方朔: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宗周哲学之精神与儒家文化之未来,第122页。
    ⑦黄宗羲《思旧录》,施邦曜条《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347页。
    ①黄炳垕:《黄宗羲年谱》,35岁条,第30页。关于此时的记载,参见黄百家《先遗献文孝公梨洲府君行略》,《黄宗羲年谱》附录,第65页;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16页。此事《鲁之春秋》卷十《黄宗羲》条也有记载。
    ②李聿求:《鲁之春秋》卷十《黄宗羲》,第100页。
    ③陈之问为黄宗羲所撰写的寿文,见黄宗羲《《陈令升先生传》引述,《黄宗羲全集》第十册《传状类》,第600页。
    ④全祖望:《答诸生问南雷学术帖子》,《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6951696页。
    ⑤赵园:《刘门师弟了——关于明清之际的一组人物》,载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编《新国学研究》第1辑,第200201页。
    ①黄宗羲:《先师蕺山先生文集序》,《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55页。
    ②黄宗羲:《先师蕺山先生文集序》,《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55页。
    ③黄宗羲:《答恽仲昇论子刘子节要书》,《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224页。
    ①陈确:《寄张奠夫刘伯绳两兄书》,《陈确集》文集卷一,第77页。
    ②黄宗羲:《恽仲异文集序》,《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5页。
    ①黄宗羲:《答恽仲异论子刘子节要书》,《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224-225页。
    ②黄宗羲:《答恽仲昇论了刘子节要书》,《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225页。
    ③黄宗羲:《明儒学案序》(原本),《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78页。
    ①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明儒学案》卷首,第14页。
    ②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64岁条,载《黄宗羲全集》第十二册,第44页。
    ③黄宗羲:《诸儒学案下五》,《明儒学案》卷五十七,第1371-1372页。
    ④黄宗羲所请的两篇序言,是时汤斌应当都已完成,但现存仅《蕺山刘先生文录序》一文,见《汤斌集》第92-94页或《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716-718页。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序》中曾提及:“汤潜庵曰:‘《学案》宗旨杂越,苟善读之,未始非一贯也。’”见《明儒学案》第8页,此语当出自当时已完成的《蕺山学案序》一文。
    ⑤汤斌:《答黄太冲书》,《汤斌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87页。
    ①汤斌:《与黄太冲书》,《汤斌集》,第188页。
    ②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明儒学案》卷首,第1415页。下文同此出处则不再注明。
    ③陈祖武:《明儒学案杂识》,载氏著《清儒学术拾零》,第30页。
    ④刘沟:《哉山刘子年谱》,50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84页。
    ①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明儒学案序》,《明儒学案》卷首第15、78页。
    ②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明儒学案》卷首第15页。
    ①黄宗羲:《诸儒学案上四》,《明儒学案》卷四十六,第1087页。
    ②黄宗羲:《东林学案一》,《明儒学案》卷六十一,第1388页。
    ③黄宗羲:《东林学案一》,《明儒学案》卷六十一,第1418页。
    ④以上分别见《明儒学案》,第16、1402、1605页。
    ①黄宗羲:《浙中王门学案二》,《明儒学案》卷十二,第239页。
    ②黄宗羲:《泰州学案一》,《明儒学案》卷三十二,第703页。
    ③黄宗羲:《明儒学案》序,《明儒学案》卷首,第7页。
    ④董玚:《刘子全书抄述》,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92页。
    ⑤黄宗羲:《蕺山学案》,《明儒学案》卷六二,第1514-1515页。
    ⑥黄宗羲:《明儒学案序》(原本),《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77页。
    ①董玚:《刘子全书抄述》,《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90页。
    ①邵廷采:《东池董无休先生传》,《思复堂文集》,第173页。
    ②黄宗羲:《姜定庵先生小传》,《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626页。
    ③黄宗羲:《董吴仲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466页。
    ④黄宗羲:《寿张奠夫八十序》,《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673-674页。
    ①邵廷采:《东池董无休先生传》,《思复堂文集》,第173页,标点有更改。
    ②邵廷采:《谒毛西河先生书》,《思复堂文集》,第304页。
    ③董场:《蕺山弟子籍》,《刘宗周全集》第六册附录,第616页。
    ④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黄宗羲全集》第十二册,第42页。
    ⑤黄宗羲:《董吴仲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466页。
    ⑥黄宗羲:《寿张奠夫八十序》,《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675页。
    ①参见方祖猷:《黄宗羲与文昌社》,载吴光主编《黄宗羲论:国际黄宗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96-504页。
    ②参见方祖猷:《黄宗羲与甬上证人书院》,《浙江学刊》,1985年第2期,第8895页。
    ③万言:《永一府君行述》,万斯大、万经编《濠梁万氏宗谱内集》卷八《世传》七,转引自陈训慈、方祖猷《万斯同年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8页。
    ④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黄宗羲全集》第十二册,第38页。
    ⑤范光阳:《黄师母叶夫人六十寿序》,《双云堂文稿》卷四,第21页;《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5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康熙四十六年刊本,第660页。
    ⑥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黄宗羲全集》第十二册,第40页。
    ⑦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黄宗羲全集》第十二册,第42页。
    ⑧黄宗羲:《董吴仲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466页。
    ⑨康熙十四年(1675)甬上证人书院“讲经会”中止,后一年黄宗羲去海昌讲学。康熙十七年(1678)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曾在甬上重举讲会,但时间不长。康熙二十九年(1690)郑梁也想重举讲会但并未成功。维持时间较长的是万斯同,他在北京及休假回甬上之时都举行过讲会,他主持的讲会转而为史学,检讨明亡原因等等,可以算是黄宗羲甬上证人书院讲学宗旨的后续发展。详见王汎森:《清初的讲经会》,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八本第三分,1997年,第561-569页。
    ①万言:《怀旧诗八首为陈怡庭寿》之三有注:“先生至宁,尝会讲高氏祠,宿,戒童了,歌《伐木》。”《管村诗稿》卷四,转引自陈训慈、方祖猷《万斯同年谱》,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86页。
    ②全祖望:《甬上证人书院记》,《鲒琦亭集》外编卷十六,《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059页。
    ③万承勋:《哭黄梨洲先生》,《冰雪集》卷一,转引自陈训慈、方祖猷:《万斯同年谱》,第86页。
    ④张锡璜:《望南雷山吊黄梨洲先生》诗下有注,《甬上张氏宗谱》卷六,转引自参见方祖猷:《黄宗羲与甬上证人书院》,《浙江学刊》1985年第2期,第89页。
    ⑤黄宗羲:《陈夔献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453-454页。
    ⑥范光阳:《张有斯五十寿序》,《双云堂文稿》卷三,第33页;《四库存目从书》集部第256册,第649页。
    ①郑梁:《上黄先生书》,《寒村诗文选》寒村杂录卷二,第28页;《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56册影印清康熙刻本,第448页。
    ②李邺嗣:《原旨书后》、《证学杂解书后》,《杲堂诗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99.500页。
    ③全祖望:《甬上证人书院记》,《鲒埼亭集》外编卷十六《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059页。
    ④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鲒琦亭集》卷第十一,《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19页。
    ⑤黄百家:《黄氏续录·失余稿》,转引自陈训慈、方祖猷:《万斯同年谱》,第88页。
    ①黄宗羲:《学礼质疑序》,《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24页。
    ②万斯同:《与从子贞一书》,《石园文集》卷七,四明丛书张氏约园民国二十四年刊本,第8-10页。
    ③黄宗羲:《陈夔献五十寿序》,《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680-681页。
    ④万言:《怀旧诗八首为陈怡庭寿》小注,《管村诗稿》卷四,转引自陈训慈、方祖猷:《万斯同年谱》,第117页。
    ①李邺嗣:《送范国雯北行序》,《杲堂诗文集》,第445页。
    ②李邺嗣:《送万充宗授经西陵序》,《杲堂诗文集》,第448页。
    ③黄宗羲:《陈夔献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453页。
    ④黄宗羲:《陈夔献偶刻诗文序》,《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30页。
    ①黄宗羲:《陈夔献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453页。
    ②关于甬上证人书院的弟了,参见《甬上证人书院学生考》,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844852页。
    ③李邺嗣:《与万贞一书》,《杲堂诗文集》,第653页。
    ④万言:《郑禹梅制义序》,《管村文钞》卷一,转引自陈训慈、方祖猷:《万斯同年谱》,第88页。
    ⑤万经:《寒村七十寿序》,转引自陈训慈、方祖猷:《万斯同年谱》,第88-89页。
    ⑥李邺嗣:《黄先生六十序》,《杲堂诗文集》,第435页。
    ①黄宗羲:《董在中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464页。
    ②黄宗羲:《董吴仲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466页。
    ③黄宗羲:《万公择墓志铭》,《黄宗袭全集》第十册,第518页。
    ④刘汋:《蕺山刘子年谱》序,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51页。
    ⑤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44页。
    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十二章《清初学海波澜余录》,第177页
    ②钱穆:《梨洲同时几位学者与梨洲思想之关系》,陈乾初,《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40-50页。
    ①郑宗义:《黄宗羲与陈确的思想因缘之分析——以<陈乾初先生墓志铭>为中心》,《汉学研究》第14卷第2期,1996年12月,第59-74页。
    ②蔡家和:《黄宗羲与陈确的论辩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第35期,2008年3月,第5-35页。
    ③邓立光:《陈乾初研究》第八章《陈确与黄宗羲》,第163页。相关论文还有,何佑森:《黄梨洲晚年思想的转变》,《故宫文献》(台北)第3卷1期,1971年2月。古清美:《谈陈乾初与黄梨洲辩论的几个问题》,《幼狮学志》第17卷5期,1983年5月。王汎森:《<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的一件公案——再论黄宗羲与陈确的思想交涉》,《钱宾四先生百龄纪念会学术论文集》新亚学术集刊第14期,香港:新亚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2003年。
    ④吴骞:《陈乾初先生年谱》记载,顺治三年丙戌秋,“与黄太冲晤”,《陈确集》附录,838页。对此钱穆先生已有考证说:“是时梨洲方入四明山,事败,奉母避居化安山丙舍,而乾初亦奔波避乱,两人无缘相见。丙戌乃丙午之伪。”参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二章《黄梨洲》,第41页。
    ⑤黄宗羲:《陈乾初先生墓志铭》(初稿),《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360页。
    ①黄宗羲:《陈乾初先生墓志铭》(初稿),《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360页。
    ②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158页。
    ③黄宗羲:《留别海昌同学序》,《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645页。
    ④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158页。
    ①黄宗羲:《陈乾初先生墓志铭》(初稿),《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360页。
    ②黄宗羲:《刘伯绳先生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314-315页,标点有更改。
    ③陈确:《答格致诚正问》,《陈确集》别集卷十四《大学辨一》,第559页。
    ①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158页。下列引文同此出处则不再注明。
    ①刘述先:《黄宗羲心学的定位》第六章《黄宗羲在思想史上的贡献与地位》,第111-112页。
    ①陈确:《与黄太冲书》,《陈确集》文集卷四,第147-148页。
    ②此信后有陈敬璋的案语;“此信疑尚未完”,《陈确集》文集卷四,第148页。对此笔者不认同,信中陈确想要表达的意思已经完整,本已不必多言了。蔡家和先生《黄宗羲与陈确的论辩之研究》一文中说陈确未能一一作答,“因为疾病所苦,卧病于床已十五年了,更何况能好好的写一封答书呢!”,《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第35期,第14页。这一看法笔者不认同,即使陈确为疾病所苦,也可以口述观点,让其子作答。陈确未能一一作答,只是感觉即便答复也甚无谓,二人不是一条道上的人。
    ③关于四篇《陈乾初先生墓志铭》的撰写、修订时间,前辈学者的推定多有不同且未见说明。笔者对此作了重新推定,在此说明一下。初稿原本记有撰写时间,后面三稿分别收入三个不同版本的黄宗羲的文集,因为每次选刊文集之前,黄宗羲都会对其著作删改一番,故三次文集选刊的时间可以用作推定后三稿《陈乾初先生墓志铭》修订时间的重要参考。二稿的重撰时间应与刊刻《南雷文案》的时间康熙十九年(1680)相近;三稿与选刊《南雷文定后集》的时间康熙二十七年(1688)相近。《南雷文案》与《南雷文定后集》的编选刊刻时间参见吴光《黄宗羲遗著考(六)》,《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第454、458页。四稿则情况较为复杂。四稿收录于《南雷文定五集》即《病榻集》,选录的篇目都为黄宗羲晚年(八十三至八十六岁,康熙三十一至三十四年)所作;四稿经过大幅修订之后作为定本选入《南雷文约》,而《南雷文约》的选编也在这段时间,参见吴光《黄宗羲遗著考(六)》,《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第461-463页。另外,四稿对《大学辨》的评价与《思旧录》非常相似,而《思旧录》就作于康熙三十一至三十二年之间,参见吴光先生《黄宗羲遗著考(一)》,《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441页。故推定四稿修订时间在康熙三十一年(1693)前后。
    ①为了方便核查,本文关于四篇《陈乾初先生墓志铭》的分段都依据《黄宗羲全集》第十册。当然该书中的分段也不尽合理,特别是四稿,故本文论及四稿中摘引陈确文字有将一段分两次讨论的情况。
    ②黄宗羲:《陈乾初先生墓志铭》(初稿),《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358-361页。下列引文同此出处则不再注明。
    ①黄宗羲:《陈乾初先生墓志铭》(二稿),《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362-368页。下列引文同此出处则不再注明。
    ①黄宗羲:《陈乾初先生墓志铭》(三稿),《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368-373页。
    ②对这一修改,蔡家和先生说:“如蕺山重《大学》的诚意慎独之说,而乾初视《大学》为伪书,若如此,则不合于蕺山思想就有一半了,而剩下的一半,蕺山左批朱了,右批王学末流;蕺山反对朱了的求未发之中,故重气上实践,此乾初得之矣;然蕺山另一面,反对王学末流的见在良知说,而倡未发之中之说,屹初未有所得,故得于蕺山思想只有百分之二十五。”蔡家和先生《黄宗羲与陈确的论辩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第35期,第21页。蔡先生的论断,在笔者看来过于坐实于数字之差,小过其分析颇为全面,故摘引于此。
    ③关于黄宗羲《陈乾初先生墓志铭》四稿的修订,方祖猷先生在新近出版的《黄宗羲长传》中提出,黄宗羲是为了不便在与官方支持的程朱一派辩论中被抓到把柄,所以将“本体”、“禅”等直接批评宋儒的句子或删或改,还将“宋儒”改为“宋人”;特别是其中说:“二程不以汉儒不疑而不敢更定,朱子不以(?)程已定而不敢复改,亦各求其心志所安而已矣。”这句话既能肯定陈确,又能肯定程朱。方先生的观点似乎过于坐实,然亦可备一说。《黄宗羲长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83页。
    ④黄宗羲:《陈乾初先生墓志铭》(四稿),《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373-376页。下列引文同此出处则不再注明
    ①陈确:《与刘伯绳书》,《陈确集》别集卷五《瞽言四》,第466页。
    ①邓立光先生指出:“依《孟子师说》的体例,凡引他人之文例必标示著者之名,示不掠美。引陈确之文而不标其名,反而在引文的首尾增添文句,变成自己的著述,如此既不符本书体例,亦有违学术良心!然亦以此,黄宗羲成为陈确学说的代言人。”《陈乾初研究》,第156页。
    ①黄宗羲:《孟子师说》卷六《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143页。
    ②陈确:《性解上》,《陈确集》别集卷四《瞽言三》,第447448页。
    ③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158页。
    ①郑宗义先生对此问题也有一番澄清,参见《黄宗羲与陈确的思想因缘之分析——以陈乾初先生墓志铭为中心》,《汉学研究》第14卷第2期,1996年12月,第59 74页。
    ②黄宗羲:《思旧录·陈确》,《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394页。
    ①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明儒学案》卷首,第15页。
    ②黄宗羲:《明儒学案序》(原本),《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77页。
    ③黄宗羲:《明儒学案序》(改本),《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79页。
    ①黄宗羲:《明儒学案序》(原本),《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77页。
    ②黄宗羲:《明儒学案序》(改本),《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79页。
    ③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鲒埼亭集》卷第十一,《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19页。
    ④黄宗羲:《姚江学案》序,《明儒学案》卷十,第178页。
    ⑤黄宗羲:《明儒学案序》改本,《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79-80页。
    ⑥《郑性序》,《明儒学案》卷首,第1页。
    ①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56页。
    ②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50页。
    ③赵园《刘门师弟子——关于明清之际的一组人物》,载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编《新国学研究》第1辑,第195页。
    ①全祖望:《奉九沙先生论刻南雷全集书》,《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702-1704页。下文同此出处不再注明。
    ①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鲒琦亭集》卷第十一,《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12225页。下列引文同此出处不再注明。
    ②全祖望:《寓公双瀑院长黄宗羲》,《续甬上耆旧诗》中册,第139-140页。
    ①全祖望:《南雷黄子大全集序》,《鲒琦亭集》卷第十一,《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226页。
    ①杨凤苞的评语,见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鲒埼亭集》卷第十一,《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5页。
    ②全祖望:《鹧鸪先生神道表》,《鲒琦亭集》卷第十三,《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53页。
    ③全祖望:《钱东庐徵君墓表》,《鲒琦亭集》卷第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73页。
    ④全祖望:《甬上证人书院记》,《鲒琦亭集》外编卷十六,《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059页。
    ①全祖望:《二老阁藏书记》,《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七,《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064页。
    ②全祖望:《寓公双瀑院长黄宗羲》,《续甬上耆旧诗》中册,第139-140页。
    ①全祖望:《答诸生问南雷学术帖子》,《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695-1697页。下列引文同此出处不再注明。
    ①全祖望:《黄梨洲易学象数论书后》,《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七,《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270页。
    ②全祖望:《跋黄梨洲孟子解》,《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七,《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280页。
    ③全祖望:《跋梨洲先生行朝录》,《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九,《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332-1335页。
    ④全祖望:《再书行朝录》,《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九,《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335页。
    ①全祖望:《与史雪汀论行朝录书》,《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十三,《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673-1674页。
    ②全祖望:《题所知录》,《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九,《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335-1336页。
    ③全祖望:《汰存录跋》,《鲒琦亭集》外编卷二十九,《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339页。
    ④全祖望:《残明东江丙戊历书跋》,《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九,《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337页。
    ①全祖望:《梨洲先生思旧录序》,《鲒埼亭集》卷第三十一,《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600页。
    ②全祖望:《书明夷待访录后》,《鲒埼亭集》外编卷三十一,《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390页。
    ③全祖望:《与郑南谿论明儒学案事目》,《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691-1695页。
    ①《静明宝峰学案》,《宋元学案》卷九十三,第3098页。
    ②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第221-223页。
    ①全祖望:《仲春丁之鹳浦,陪祭梨洲先生》,《鲒埼亭诗集》卷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117页。
    ②全祖望:《舟中编次南雷宋儒学案序目》,《鲒埼亭诗集》卷五,《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151-2152页。
    ③《宋元学案》卷次的统计,根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但此书之中卷第五十六《龙川学案》,目录括注为“全氏补定”,正文标示为“全氏修定”,笔者认为当以正文为准,目录有误。陈祖武先生的统计与本文有出入,大概陈先生是根据卷首目录括注统计的,见《中国学案史》,第146-147页。
    ④《校刊宋元学案条例》第三条,载《宋元学案》卷首,第21页。
    ①何俊先生对全祖望的补本所体现的思想史观有较为细致研究,见《宋元儒学的重建与清初思想史观一以(宋元学案)全氏补本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131-145。
    ②全祖望:《淳熙四先生祠堂碑文》节录,见《宋元学案》卷五十八《象山学案》,第1888-1889。全文见《鲒埼亭集》外编卷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003页。二处文字略有差异。
    ③全祖望:《同谷三先生书院记》节录,见《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第1653页。全文见《鲒埼亭集》外编卷十六,《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047页。
    ①全祖望:《奉临川先生帖子一》节录,《见宋元学案》卷六十三《勉斋学案》附录,第2037-2038。全文见《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682页。
    ②冯云濠按语中摘录全祖望:《奉临川先生帖子一》,见《宋元学案》卷七十六《广平定川学案》,第2550页。全文见《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682页。
    ③《象山学案》,《宋元学案》卷五十八,第1884页。
    ④《东莱学案》,《宋元学案》卷五十一,第1678页。
    ①王梓材按语摘引全祖望《奉临川帖子》,见《宋元学案》卷六十九《沧州诸儒学案上》,第2296页。全文见《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684页。
    ②《清江学案》,《宋元学案》卷五十九,第1939页。
    ③分别见《宋元学案》,第2733、2738、2811、2913页。
    ④见王梓材按语,《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第1674页。
    ⑤《深宁学案》,《宋元学案》卷八十五,第2856页。
    ①全祖望:《同谷三先生书院记》,《鲒埼亭集》外编卷十六,《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047页。
    ②全祖望:《宋王尚书画像记》,《鲒埼亭集》外编卷十八,《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105页。
    ③《东发学案》,《宋元学案》卷八十六,第2885页。
    ①参见詹海云《全祖望学术思想研究》第三章《浙东学术与全祖望》,第71页。
    ②全祖望《东发先生史稿跋》,《鲒埼亭集》外编卷三十一,《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375页。
    ③全祖望:《蕺山相韩旧塾记》,《鲒琦亭集》卷第三十,《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580页。
    ①《圣学宗要》,《刘宗周全集》第二册《语录》,第228-260页。
    ②《濂溪学案上》,《宋元学案》卷十一,第482页。
    ③《濂溪学案下》,《宋元学案》卷十二,第500页。
    ①《濂溪学案上》,《宋元学案》卷十二,第483页。
    ②《濂溪学案上》,《宋元学案》卷十二,第491页。
    ③《横渠学案上》,《宋元学案》卷十七,第694页。
    ④《横渠学案上》,《宋元学案》卷十七,第697页。
    ⑤ 《伊川学案上》,《宋元学案》卷十五,第611页。
    ①《伊川学案上》,《宋元学案》卷十五,第621页。
    ②参见黄宗羲《子刘子行状》对刘氏思想的总结,《黄宗羲全集》,第250-254页。
    ③《安定学案》,《宋元学案》卷一,第40页。
    ④ 《吕范诸儒学案》,《宋元学案》卷三十一,第1108页。
    ⑤《伊川学案上》,《宋元学案》卷十五,第595页。
    ⑥《横渠学案上》,《宋元学案》卷十七,第710页。
    ① 《南轩学案》,《宋元学案》卷五十,第1614页。
    ② 《明道学案上》,《宋元学案》卷十三,第561页。
    ③《明道学案上》,《宋元学案》卷十三,第566页。
    ④ 《伊川学案上》,宋元学案》卷十五,第612页。
    ⑤《濂溪学案下》,《宋元学案》卷十二,第519页。
    ⑥ 《濂溪学案下》,《宋元学案》卷十二,第520页。
    ⑦《《横渠学案下》,宋元学案》卷十八,第759页。
    ①《横渠学案下》,《宋元学案》卷十八,第761页。
    ② 《伊川学案·序录》,《宋元学案》卷十五,第588页。
    ③《静修学案·序录》,《宋元学案》卷九十一,第3020页。
    ①参见《蕺山书院的创建和历史沿革》,《中国书院史》,第762页。
    ②董秉纯编、何梦蛟校《全谢山先生年谱》,44岁条,清同治十一年刻本,第13页。
    ③全祖望:《甬上证人书院记》,《鲒埼亭集》外编卷十六《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059页。
    ④全祖望:《故太守汤公笃斋有大功于越中,而专祀已圯,今祀于书院中,同补堂赋》,《鲒埼亭诗集》卷八《采蕺斋集》,《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40页。
    ①全祖望:《蕺山讲堂策问》,《鲒琦亭集》外编卷五十,《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851页。
    ②全祖望:《子刘子祠堂配享碑》,《鲒埼亭集》卷第二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449页。
    ③全祖望:《访购子刘子亡书奠》,《鲒埼亭诗集》卷八《采蕺斋集》,《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42页。
    ④全祖望:《宜田欲开雕蕺山先生书,属予雠正,而子已辞讲席,因以书归之刘氏,并柬补堂》,《鲒埼亭诗集》卷八《采蕺斋集》,《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49页。
    ①全祖望:《游大善亭寺》,《鲒埼亭诗集》卷八《采蕺斋集》,《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42页。
    ②《蕺山刘子年谱·附卷:刘子年谱录遗》,《刘宗周全集》第六册《附录》,第177页。
    ③全祖望:《朱绵之解吟轩当蕺山之左,念台先生主讲地也,今为比丘所居》,《鲒埼亭诗集》卷八《采哉斋集》,《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41页。
    ④全祖望:《石家池当蕺山之右,亦念台先生主讲地也。暇日过之,有作》,《鲒埼亭诗集》卷八《采蕺斋集》,《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44页。
    ①全祖望:《偶见子刘子私印“蕺山长”,摩挲久之》,《鲒琦亭诗集》卷八《采蕺斋集》,《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41页。
    ②全祖望:《敬题念台先生手书》,《鲒埼亭诗集》卷八《采哉斋集》,《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43页。
    ③全祖望:《蕺山瞻云楼有大士,骇而去之》,《鲒琦亭诗集》卷八《采蕺斋集》,《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39页。
    ④全祖望:《大士既去,迎子刘子小影供之》,《鲒埼亭诗集》卷八《采蕺斋集》,《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40页。
    ⑤全祖望:《子刘子祠堂配享碑》,《鲒埼亭集》卷第二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442页。
    ①全祖望:《释奠子刘了祠下,前此未有之礼也》,《鲒埼亭诗集》卷八《采蕺斋集》,《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40页。
    ②全祖望:《故太守汤公笃斋有大功于越中,而专祀已圯,今祀于书院中,同补堂赋》,《鲒琦亭诗集》卷八《采蕺斋集》,《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40页。
    ③全祖望:《故理刑陈公卧子,有大功于吾瓯粤,而祀典未备,以嫌忌也。秋塍偶商及之,予请援太守汤公之例,祠之书院中》,《鲒琦亭诗集》卷八《采蕺斋集》,《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46页。
    ④全祖望:《冬青义上祠祭议与绍守杜君》、《冬青义士祠祭议二与绍守杜君》、《冬青义上祠祭议三与绍守杜君》,《鲒埼亭集》卷第三十三,《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618-622页。
    ⑤全祖望:《将赴蕺山讲席,杭之同社诸君集饯南香草堂,得东字》,《鲒埼亭诗集》卷八《采蕺斋集》,《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38页。
    ①全祖望:《蕺山相韩旧塾记》,《鲒埼亭集》卷第三十,《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579-580页。
    ②全祖望:《清江学案》,《宋元学案》卷五十九,第1937-1938页
    ③《知州韩贯道先生冠卿》附子燮、从子境、韩先生宜卿合传,《隐君韩蕺山先生度》、《韩义行先生忼》附子耘之、孙谔,见《清江学案》,《宋元学案》卷五十九,第1946-1950也。《庄节韩先生性》,见《潜庵学案》,《宋元学案》卷六十四,第2061-2062页。
    ④董秉纯编、何梦蛟校《全谢山先生年谱》,45岁条,第14页。
    ①蒋天枢:《全谢山先生年谱》,45岁条,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第140页。
    ②全祖望:《子刘子祠堂配享碑》,《鲒琦亭集》卷第二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443页。
    ③王永健:《全祖望评传》,第81页。
    ④董秉纯编、何梦蛟校《全谢山先生年谱》,45岁条,第14页。
    ⑤全祖望:《蕺山诸生来讯》,《鲒埼亭诗集》卷九,《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72页。
    ①相传全祖望为明季抗清名臣钱肃乐(字希声,谥号忠介,1606-1648)的转生。董秉纯说:“又有传先生为钱忠介公转生者,其详未之闻。又有传先生为钱忠介公转生者,其详未之闻。集中有五月十三举了诗三首,其第二首曰:释子语轮回,闻之辄加嗔。有客妄附会,谓我具宿根。琅江老督相,于我乃前身。一笑妄应之,燕说漫云云。昨闻正气堂,豫告将雏辰。在我终弗信,传之颇惊人。聊以充谈助,用语汤饼宾。按先生年三十九始得子昭德,方举,忠介后人芍庭先生入贺,先生曰:何知之神也!芍庭曰:夜来寒家影堂中不知何人扬言,日谢山得子,可喜可喜。故来讯耳。亦一奇也。”《全谢山先生年谱》,第一页。全祖望《五月十三举子诗三首》,见《鲒埼亭诗集》卷二,《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065页。
    ②全祖望:《姜贞文先生集序》,《鲒埼亭集》卷第三十一,《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597页。
    ③全祖望:《了刘了祠堂配享碑》,《鲒埼亭集》卷第二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443-449页。下列引文同此出处不再注明。
    ①全祖望:《访寒崖草堂记》,《鲒埼亭集》卷第三十,《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584页。
    ②全祖望:《闻补堂游寓山,因祭祁忠敏公》,《鲒埼亭诗集》卷八,《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44页。
    ③全祖望:《祁六公子墓碣銘》,《鲒埼亭集》卷第十三,《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55259页。
    ①全祖望:《沈甸华先生墓碣銘》,《鲒埼亭集》卷第十三,《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42-243页。
    ②全祖望:《应潜斋先生神道碑》,《鲒埼亭集》卷第十三,《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438页;《姚敬恒先生事略》,《鲒埼亭集》卷第二十六,《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486页。
    ①刘沟:《蕺山刘了年谱》,68岁条,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163页。
    ②全祖望:《过戴高士南枝宅》,《鲒琦亭诗集》卷八,《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45页。
    ①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第139、198、219页。
    ①董场:《蕺山弟子籍》,载《刘宗周全集》第六册,第615页。
    ②杨凤苞对碑文的批注,参见全祖望:《子刘子祠堂配享碑》,《鲒埼亭集》卷第二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448页。
    ③严元照对碑文的批注,参见全祖望:《子刘子祠堂配享碑》,《鲒埼亭集》卷第二十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443页。
    ④同上。
    ①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第358页。
    ②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鲒埼亭集》卷第二十八,《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521页。
    ①蒋年丰:《从朱子与刘哉山的心性论分析其史学精神》,载钟彩钧主编《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下册,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3年,第1137页。
    ①余英时:《历史与思想》自序,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第4页。
    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44页。
    ②张履祥:《备忘四》,《杨园先生全集》,第1167页。
    ③张岂之:《论理学到早期启蒙思潮过渡的理论环节——蕺山学派》,《乐此不疲集:张岂之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100-101页。
    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110页。
    ②熊十力:《读经示要》卷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
    ③王汎森:《清初思想中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九本第三分,1998年,第558页。
    ①刘宗周:《答履思二》,《刘宗周全集》第三册,第309页。
    ②黄宗羲:《先师蕺山先生文集序》,《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54页。
    ③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二章《黄梨洲》,第31页。
    ④姜广辉:《解构与重构:走向近代的经典淦释》,《中国经学思想史》第四卷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1]刘宗周著,吴光主编.刘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2]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
    [3]陈确.陈确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4]黄宗羲著,沈善洪主编,吴光执行主编.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5]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2008
    [6]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全祖望著,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8]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
    [9]陈龙正.几亭全书.康熙三年云书阁藏版本
    [10]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0册影印明末祁氏远山堂抄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
    [11]祝渊.祝月隐先生遗集.适园丛书本.
    [12]吴蕃昌.祗欠庵集.适园丛书本
    [13]邵廷采:思复堂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14]吕留良著,王士杰主编,徐正执行主编.吕留良诗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15]吕留良.吕晚村先生四书讲义(四库禁毁丛刊经部第1册影印清康熙金陵玉堂刻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
    [16]陆陇其.三鱼堂日记(陆子全书).浙江书局同治七至九年刻本
    [17]陆陇其.松阳钞存(陆子全书).浙江书局同治七至九年刻本
    [18]李邺嗣.杲堂诗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19]万斯同.石园文集(四明丛书).张氏约园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20]范光阳.双云堂文稿(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5册影印康熙四十六年刊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21]郑梁.寒村诗文选(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56册影印清康熙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22]赵晔.吴越春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23]周敦颐.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
    [24]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
    [25]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26]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
    [2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
    [28]朱熹.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9]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
    [30]陈献章.陈献章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
    [3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2]许孚远.大学述.万历二十一年刊本
    [33]高攀龙.高子遗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4]刘永澄.刘练江先生集.乾隆兴让堂刊本
    [35]金声.金忠节公文集.光绪戊子黟邑李氏重刊本
    [36]孙奇逢.夏峰先生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
    [37]王夫之.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
    [38]魏禧.魏叔子文集.道光二十五年刊本
    [39]汤斌.汤斌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40]吴之振等.宋诗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
    [41]李塨.讼过则例(丛书集成三编第18册影印四存学会本).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
    [42]王馀佑.五公山人集.清康熙乙亥刻本
    [43]戴名世.戴名世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44]章学诚.文史通义.北京:中华书局,1985
    [45]唐鉴.清学案小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46]左宗棠.左宗棠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87
    [47]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
    [48]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
    [49]徐芳烈.浙东纪略.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六辑.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7
    [50]李聿求.鲁之春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
    [51]查继佐.罪惟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52]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长沙:岳麓书社,2008
    [53]沈冰壶.国朝名人小传.浙江图书馆馆藏抄本。
    [54]钱仪吉.碑传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
    [55]江藩.国朝宋学渊源记(国朝汉学师承记附).北京:中华书局,1983
    [56]永熔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
    [57]沈德潜选编.明诗别裁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58]董秉纯辑,何梦蛟校.全谢山先生年谱.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59]金鹤冲.钱牧斋先生年谱.民国三十年铅印本
    [60]蒋天枢.全谢山先生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
    [61]冯辰,刘调赞.李塨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8
    [62]吴光酉,郭麟,周梁:陆陇其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3
    [63]刘颖.刘职方公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57册影印清刻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64]王思任等.祁忠敏公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63册影印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65]凌锡祺.尊道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69册影印清光绪刊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66]卞僧慧.吕留良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3
    [67]严辰.桐乡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77号影印光绪十三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68]姚宝烽等.西安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6号影印民国六年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69]许傅霈等.海宁州志稿(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62号影印民国十一年排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70]赵所生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71]衷尔钜.蕺山学派哲学思想.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72]东方朔.刘蕺山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3]东方朔.刘宗周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4]锺彩钧主编.刘蕺山学术思想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8
    [75]李振纲.证人之境:刘宗周哲学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6]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7]杜维明,东方朔.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宗周哲学之精神与儒家文化之未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78]黄敏浩.刘宗周及其慎独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
    [79]陈永革.儒学名臣——刘宗周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80]廖俊裕.道德实践与历史性——关于蕺山学的讨论.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
    [81]何俊,尹晓宁.刘宗周与蕺山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2]何明颖.晚明张杨园先生学术思想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
    [83]张天杰.张履祥与清初学术.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84]詹海云.陈乾初《大学辨》研究.台北:台湾明文书局,1986
    [85]邓立光.陈乾初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86]王瑞昌.陈确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7]汤建荣.陈乾初哲学研究——以工夫实践为视阈.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88]古清美.黄梨洲之生平及其学术思想.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1978
    [89]吴光主编.黄宗羲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90]吴光.黄宗羲著作汇考.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0
    [91]吴光主编.黄梨洲三百年祭.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92]吴光主编.黄宗羲与明清思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3]吴光.黄宗羲与清代浙东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4]张高评.黄梨洲及其史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
    [95]季学原,章亦平.黄宗羲研究资料索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96]李明友.一本万殊——黄宗羲的哲学与哲学史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7]徐定宝.黄宗羲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8]徐定宝.黄宗羲与浙东学术.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99]程志华.困境与转折——黄宗羲哲学文本的一种解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0]刘述先.黄宗羲心学的定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101]韩学宏.黄宗羲《明儒学案》之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7
    [102]葛昌伦.《宋元学案》成书与编纂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7
    [103]吴海兰.经学与黄宗羲史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104]方祖猷.黄宗羲长传.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05]张嘉俊主编.越魂史笔——全祖望诞辰三百周年纪念文集.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
    [106]张嘉俊主编.史心文韵——全祖望诞辰三百周年纪念文集续编.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107]王永健.全祖望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8]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109]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10]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1]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112]萧一山.清代通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3]熊十力.读经示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4]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15]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6]张岂之.乐此不疲集:张岂之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7]吴康.学庸论文集篇.台北:黎明文化事桨股份有限公司,1981
    [118]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19]容肇祖.容肇祖集.济南:齐鲁书社,1989
    [120]蒙培元.中国心性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
    [12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22]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23]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24]陈祖武.清初学术拾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125]陈祖武.中国学案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126]王凤贤,丁国顺.浙东学派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27]管敏义主编.浙东学术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28]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129]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130]萧萐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131]方祖猷,滕复主编.论浙东学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32]方祖猷.清初浙东学派论丛.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6
    [133]张祥浩.王守仁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34]姜广辉.走出理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35]姜广辉主编.中国哲学(第26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
    [136]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第四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37]黄裳.黄裳文集(4).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138]何兆武.苇草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39]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0]赵园.想象与叙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4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42]张学智.明代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43]钱茂伟.明代史学编年考.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144]钱茂伟.姚江书院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145]葛荣晋.中国实学文化导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46]林国标.清初朱子学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47]杨国荣.王学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8]陈来.宋明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9]董平.浙江思想学术史——从王充到王国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50]方同义,陈新来,李包庚.浙东学术精神研究.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151]史革新.清代理学史(上册).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152]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
    [153]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54]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55]何冠彪.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
    [156]何冠彪.明清人物与著述.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
    [157]何冠彪.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158]詹海云.清初学术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159]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60]郑宗义.明清儒学转型探析——从刘蕺山到戴东原.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
    [161]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62]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因素.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63]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64]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65]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66]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67]包筠雅著,杜正贞,张林译,赵世瑜校.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68]林庆彰.清初的群经辨伪学.上海: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1
    [169]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170]张文杰等编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171]文德尔班著,罗达仁译.哲学史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72]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73]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74]王瑞昌.刘蕺山理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哲学系,1997
    [175]吴幸姬.刘蕺山的气论思想——从本体宇宙论之进路谈起:[台湾中正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嘉义:台湾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1
    [176]陈立骧.刘蕺山哲学思想研究:[台湾中央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台北: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3
    [177]陈美玲.刘蕺山道德抉择论研究:[台湾辅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台北: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2004
    [178]陈畅.刘宗周性学思想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2007
    [179]雷静.刘蕺山政治思想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2007
    [180]程宝华.择善之学——张履祥儒学思想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哲学系,2009
    [181]申淑华.素位之学——陈乾初哲学思想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哲学系,2008
    [182]林于盛.黄梨洲思想旨归研究:[台湾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高雄:台湾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2006
    [183]詹海云.全祖望学术思想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2000
    [184]杜保瑞.刘蕺山的功夫理论与形上思想:[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1989
    [185]孙中曾.刘宗周的道德世界:[台湾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1990
    [186]陈佳铭.刘蕺山的诚意慎独之学与阳明致良知教之比论:[台湾国立中央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坜: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2000
    [187]柯正诚.刘蕺山“盈天地间一气”思想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研所,2003
    [188]李锋.先圣之果有可为——杨园“圣学”思想的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杭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06
    [189]秦天.张履祥哲学与文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南京:南京大学文学院,2007
    [190]言杰.张履祥哲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09
    [191]周丽桢.陈乾初思想之研究:[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雄: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1989
    [192]陈熙远.时代思潮与转折点上的异数:陈确思想试析:[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1991
    [193]刘清泉.陈确批判传统理学的思想探究:[台湾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新竹: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1997
    [194]王绣瑜.陈乾初处世思想探析:以素位、葬论思想为中心的讨论:[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2003
    [195]蔡恒海.陈确思想研究:[台湾彰化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彰化: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2003
    [196]陈畅.性善:指引抑或实体?——陈确思想研究:[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州:中山大学哲学学院,2003
    [197]阳征.陈确思想研究:以《大学辨》为中心:[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03
    [198]吕巧英.陈确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格:[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保定: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2004
    [199]薛台光.陈确生死思想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2005
    [200]杨于萱.陈确人性论研究:[台湾中央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坜: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8
    [201]刘敏.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的哲学思想:[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哲学系,1988
    [202]黄敦兵.《王畿学案》与黄宗羲的哲学史观:[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05
    [203]王俊杰.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史诠释学思想:[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思想所,2005
    [204]张岂之.蕺山学派思想的若干问题.西北大学学报,1980(4)
    [205]洪波.论蕺山学派对王学的师承与嬗变.浙江学刊,1995(4)
    [206]陈祖武.蕺山南学与夏峰北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5)
    [207]姚才刚.论刘蕺山对王学的修正.武汉大学学报,2000(6)
    [208]张天杰.张履祥遗民与儒者的双重身份及其人生抉择.湖南大学学报,2009(6)
    [209]张天杰,肖永明.陈确与张履祥《大学》真伪论辩之辨析.浙江学刊,2010(2)
    [210]张天杰,肖永明.从张履祥、吕留良到陆陇其——清初“尊朱辟王”思潮中一条主线.中国哲学史,2010(2)
    [211]张天杰,肖永明.张履祥由王返朱的心路历程及其对王学的批判.西北大学学报,2010(5)。
    [212]肖永明,张天杰.清初理学转向与张履祥“敬义夹持”的道德修养工夫.伦理学研究,2011(6)
    [213]任大援.陈确的性理思想.浙江学刊,1983(2)
    [214]赵世瑜.试论陈确的忠节观.史学月刊,1998(3)
    [215]徐令彦.试析陈确对“人性善”理论的修正和补充.河南社会科学,1999(5)
    [216]陈立胜.儒学经传的怀疑与否定中的论说方式——以王阳明、陈确的《大学》辨正为例.中国哲学史,2002(2)
    [217]阳征.陈确研究综述.船山学刊,2003(4)
    [218]申淑华.陈乾初《大学辨》研究.渤海大学学报,2009(3)
    [219]何佑森.黄梨洲晚年思想的转变.故宫文献(台北),1971(2)
    [220]古清美.谈陈乾初与黄梨洲辩论的几个问题.幼狮学志,1983(3)
    [221]方祖猷.黄宗羲与甬上证人书院.浙江学刊,1985(2)
    [222]徐正,蔡明.吕留良与黄宗羲交流始末.宁波师院学报(增刊),1986
    [223]方祖猷.黄宗羲与吕留良争论的实质及其思想根源——兼论胡翰十二运对黄氏的影响.宁波大学学报,1988(1)
    [224]郑宗义.黄宗羲与陈确的思想因缘之分析——《以陈乾初先生墓志铭》为中心.汉学研究,1996(12)
    [225]陈居渊.学术、学风与黄宗羲吕留良关系之新解.史学史研究,2006(2)
    [226]蔡家和.黄宗羲与陈确的论辩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2008(35)
    [227]徐光仁.全祖望在清代史学上的贡献.学术研究,1963(2)
    [228]陈其泰.全祖望与清代学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2)
    [229]俞樟华,潘德宝.百年全祖望研究综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5)
    [230]卢钟锋.论《宋元学案》的编纂、体例特点和历史地位.史学史研究,1986(2)
    [231]陈祖武.《宋元学案》纂修拾遗.中国史研究,1994(4)
    [232]吴光.《宋元学案》成书经过、编纂人员与版本存佚考.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1)
    [233]何俊.宋元儒学的重建与清初思想史观——以《宋元学案》全氏补本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史研究,2006(2)
    [234]王建龙.试论经世之学向考据学演变的内在原因.山西大学学报,2000(1)
    [235]李海生.清初学术的两次转变及其思想史意义.学术月刊,2003(4)
    [236]孔定芳.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与明遗民的诉求.人文杂志,2004(5)
    [237]魏长宝.明清之际的学术话语转型与儒学的转折.江汉论坛,2005(10)
    [238]吴航.清代考据学成因新论.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239]褚洪深.“炁”字杂议.中国道教,2001(3)
    [240]王汎森.清初思想中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8
    [241]王沉森.清初的讲经会.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7
    [242]吴震.“证人社”与明季江南士绅的思想动向.中华文史论丛,2008(1)
    [243]李纪祥.清初浙东刘门的分化及刘学的解释权之争.第二届国际华学研究会论文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1992:703-728
    [244]蒋年丰.从朱子与刘蕺山的心性论分析其史学精神.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3:1137
    [245]王汎森.《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的一件公案——再论黄宗羲与陈确的思想交涉.钱宾四先生百龄纪念会学术论文集(新亚学术集刊第14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2003
    [246]赵园.刘门师弟子——关于明清之际的一组人物.新国学研究(第1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63-245
    [247]陈永革.从宋明儒学之论衡看蕺山之学的思想建构.哲学门(总第17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83-230
    [248]陈永革.开物成务与经史统观:论蕺山学派的经世特质及其效应.继往开来论儒学.浙江省儒学学会成立大会纪念特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252-26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